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

2022-04-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前,据前程无忧统计顯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由此带来市场多变,可持续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202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偏于谨慎。2020年下半年所有行业的招聘量都超过了上半年,在招聘量最大的前二十行业,房地产3年来首次超过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占据首位。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 篇1:

民营物流企业新型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探讨

摘 要:民营物流企业由于自身的特殊性,面对物流系统内外环境的复杂化,其经营风险不断更新。如何有效识别新型物流风险源、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已成为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的难题和关注的焦点。探讨现阶段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的新型风险源,并提出合理的风险防范对策。

关键词:民营物流企业;风险;防范对策

1 新型风险源分析

1.1 物流发展阶段转型造成的风险

1.1.1 市场竞争能力不足风险

我国物流市场进入门槛低,民营物流企业多不胜数,但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远未形成。随着外资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和国有企业转型成功,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众多民营物流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将是生存和发展问题。在整个转型阶段,外部社会环境变化复杂,油价居高不下,经营成本不断上升,民营物流企业赖于生存的价格优势恐将难以保持。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服务网络覆盖和支持能力、对市场变革深刻理解和应对的能力显然不是大多数民营物流企业所具有的,有些企业将在市场竞争中淘汰。

1.1.2 法律法规政策性风险

标准化、规范化是现代物流服务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我国正在逐渐加大物流标准、法律法规制定和宣传推广力度,已取得明显成效。按照国家有关部门文件基本精神,针对民营物流企业将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并纳入国家物流产业政策法规体系,这必然会加强对民营物流发展动态的检测和分析,对民营物流企业服务监管将日益严格。但现阶段直接具有操作性的物流法律法规层次较低,法律效力不大,给物流企业运作带来较多潜在政策性风险。

1.2 物流服务一体化造成的风险

1.2.1 供应链管理风险

民营物流企业从单一功能向综合性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也要求民营物流企业提供从供应地到消费地的一体化服务。这种服务使民营物流企业逐渐向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解决方案迈进,在此过程中由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供应链管理风险问题应运而生。

(1)时间风险。存在不能满足物流及时性带来的延时配送责任风险。在JIT原则的要求下,物流企业延时配送往往导致客户索赔。从实践中看,客户索赔的依据大多是物流服务协议。也就是说,此时民营物流企业承担的是违约赔偿责任。

(2)安全风险。货物安全风险尤为普遍,一些贵重物品如手机在航空、铁路等垄断性公共物流平台丢货现象较多。但铁路和航空部门最高仅按每公斤几元到20几元的价格赔偿,也不在保险公司投保范围内,物流企业不堪重负。货损货丢经常发生在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和配送环节,发生原因比较多样化,既有主观原因(如操作设备不当、野蛮装卸),又有客观原因(如运输路况差货物相互挤压损坏)。

(3)合作风险。一是业务外包风险。民营物流企业由于资源所限,很难完成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有些环节需要委托合作伙伴来具体实施。如果选择的合作伙伴实力不够、信誉不好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整个供应链发生破坏的风险。另外,作为物流链的组织者,其业务外包仅通过合同来约定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但在很多情况下,物流企业与外包商只是临时合作,很难签订完整的合同。这种情况在运输过程中经常出现,只有一纸运单,出现事故后很容易产生纠纷。二是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运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节点企业间信息有效传递,但在实际中经常出现信息传递的不准确性和不及时性,这将使节点企业间不能很好的沟通,常常导致错发货运、订单延误等风险。另外,现行的物流作业过程单证复杂多样。货运单据的不统一,也造成了企业信息管理困难和行业内部信息的流动障碍,这必然也会带来信息传递风险。

1.2.2 特种货物监管缺失风险

(1)货物属性不明风险。民营物流企业为了保护客户隐私,只要客户提供的货物具有完整包装,将不在检查检验检测货物属性,在托运过程中也根本不标明货物属性,这给物流过程带来较大潜在风险。例如,不法分子抓住这一漏洞,利用民营快递寄送毒品,公安机关一旦查获,物流企业必然承担连带责任。

(2)货物运输事故风险。民营物流企业基于自身条件所限,对货物跟踪监控可能不是很及时,特种物流安全管控措施不到位,造成传统物流服务可控性差。加强特种货物物流环节管理安全在我国已具有紧迫性,此类事故每年给国家造成几十亿元的损失。如经常见诸新闻媒体的危险品跨区域运输作业发生泄露事故给社会公众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又如在食品物流链上每个运营者、每个环节都面临“食品安全风险”并负有责任,春节中日“毒饺事件”再次给特种物流运输安全提醒。

1.2.3 环境污染风险

我国和谐社会和循环经济的构建对物流企业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谐社会要求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相处,环保得到更加重视。如何在现代物流中贯彻循环经济的理念,绿色物流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民营物流企业聚集在城市边缘的物流基地(园区)、货运市场,物流活动集中。物流活动环境污染主要表现为交通拥堵、机动车排放尾气、噪音污染等。根据环境保护法,污染者需要对不特定的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1.3 规模扩张“瓶颈”造成的风险

民营物流企业在逐步完成原始积累之后,相继在规模化成长过程中在发展战略、管理体制、组织机构、决策机制等面临各种“瓶颈”,由此带来的战略风险、网点建设风险、金融风险等。

1.3.1 战略风险

民营物流企业受历史阶段影响,个体私营性质和家族制管理现象比较普遍。随着企业规模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原有的经营模式、治理机制和管理机制已经不适应发展的要求,由于民营企业家的局限性、随意性往往易导致企业经营战略决策失误,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1.3.2 网络建设风险

民营物流企业经过10多年超常规发展,资本积累已经达到一点规模,开始转向更大范围区域或全国性区域设立分支机构铺设服务网络。由于民营物流企业服务标准化、规范化程度差,其服务一般不具有可复制性,必然造成建设的网络并不是每一个都能成功。另外,有的地方规定,物流企业设立分支机构要在当地找“挂靠单位”,强行要求进入指定经营地点,硬性规定车辆台数,不分企业状况缴纳押金等。这些地方出于地方利益保护,其限制性措施严重制约了民营物流企业的集团化与规模化进程。这种网络建设风险越是在二线及以下城市表现越明显。

1.3.3 金融风险

(1)民营物流企业体制灵活,发展较快,自有资金实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又缺乏相应的抵押物,企业经营所必须的融资问题十分突出,不分民营物流企业陷入民间借贷等非正规渠道,造成了企业经营的风险及国家金融秩序的混乱。

(2)较多民营物流企业正在尝试开展物流金融增值服务,在供应链运作的全过程向客户提供结算和融资服务,但民营物流企业普遍缺乏金融服务意识,难以保证资金运作的安全与效率。开展物流金融服务企业必须有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否则潜在风险较大。

(2)物流企业与货主之间的应收账款拖期问题也比较严重,造成物流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加大了经营成本和风险。

2 新型风险防范对策及建议

在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新型物流风险,民营物流企业风险防范的关键在于消除风险的不确定性,制定正确的战略,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规避各种风险暴露。在市场有利于情况下,甚至于将风险转化为机遇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2.1 提高物流信息分析能力,预防风险

(1)时刻关注国家物流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投资需求等方面的信息,对各项政策的研究,既有助于民营企业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又有利于其根据政策变动及时调整经营战略,有效预防新型物流风险。

(2)现代物流业是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兴产业,物流信息网络建设是当前民营企业竞争的焦点。但总来来说,我国民营物流企业还比较落后,对物流信息分析能力较弱,企业经营决策更多依赖于企业家主观判断和个人能力。从长远来看,有必要提高民营物流企业信息化水平。一般来说,信息手段越健全,信息反馈越充分,对确定因素的预防性就越强,信息处理能力也越强,物流管理所面临的风险就越小。

2.2 创新物流风险管理机制,控制风险

(1)通过风险因素分析,建立物流风险评价系统、决策分析系统、异常报警系统,从制度上引领企业走向规范化、流程化、标准化,控制风险发生的概率。

(2)引入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实施有效的物流服务跟踪监控,建立动态物流安全管控检测与分析,减少服务离散性、偶然性、随机性,实现现代物流服务可视化。

2.3 与保险公司构建战略联盟,转嫁风险

现代物流诞生伊始,保险即得到了民营物流企业的青睐。民营物流企业可以与保险机构组成战略联盟,通过双方的协作,形成双赢局面。目前我国物流业广泛应用的保险险种主要是财产保险和货物运输保险,这两种保险都是针对物流过程中的单个环节进行的。保险机构有必要改进服务方式和手段,开展面向物流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开发针对现代物流一体化的物流保险解决方案。

2.4 制定物流风险控制预案,降低风险

由于政策法规的滞后性和现代物流的复杂性,民营物流企业在规模经营、网络发展中要对新型物流风险发生有充分的准备,增强物流安全与弹性,制订应变措施和应对风险的工作流程,建立健全风险应变机制,以便在风险难以避免和转嫁的情况下,企业有能力承担最坏的后果,将损失有效地控制在企业自身可接受的范围内。

3 结论

总之,现代物流服务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技术性极强的经济活动。在现阶段,民营物流企业不要因为过分关注传统意义上的风险,而忽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条件下带来的新型物流风险。本文仅对新型物流风险产生原因及防范进行了分析,有必要对现阶段产生的新型物流风险及其变化规律深入研究,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构建合理的风险防范体系,促进民营物流企业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组.我国民营物流企业发展调查报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7.

[2]齐艳铭.物流业如何掌控风险[J].中国保险,2005.

[3]盛立新等.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进展[J].物流技术,2007.

作者:林 宓 李超锋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 篇2:

2021年招聘市场偏谨慎健康医疗等产业用人需求大

日前,据前程无忧统计顯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由此带来市场多变,可持续经营和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不足,2021年上半年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上偏于谨慎。2020年下半年所有行业的招聘量都超过了上半年,在招聘量最大的前二十行业,房地产3年来首次超过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占据首位。预计2021年,健康医疗、农林牧渔、专业服务和检测认证等行业将有较大的用人增长,软件开发、半导体和教育培训等会面临较多的并购整合。

2020年职场缺乏“流动性”

2020年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行业都被波及。据前程无忧此前发布报告显示,在51job上发布的招聘信息统计,2020年下半年的招聘职位发布量和发布需求的雇主分别比上半年增加了20.4%和10.0%。2020年的用人需求曲线显示,经济和企业经营从二季度已经开始规模反弹,并持续至2020年12月。2020年11月和12月份,雇主在51job上发布的职位量实现了正增长,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2.7%和7.9%,甚至达到2018年的水平。

2020年的职场明显缺乏“流动性”。由于疫情趋于常态,求职者的主动流动意愿并没有达到2019年的峰值。2月份在51job上申请工作(投递出简历)的人比2019年减少了44%,2020年给员工整体加薪的企业寥寥无几,新增加的工作机会也不多。“安全”“低风险”成为在职者对新工作机会考虑的“必要条件”。事实上,除少数几个资本看好或高竞争的领域,比如教育、健康医疗以及集成电路等,多数领域的企业营收都面临较大的增长压力,跳槽带来的“溢价”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兼职/灵活就业的兴起也一定程度上让打工人“安于现职”。

求职者发出更多的工作申请,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跳槽的谨慎和反复权衡。雇主调查也发现,疫情对员工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加班的厌恶,通勤时间的敏感,流动性意愿的降低都折射出2020年员工的变化。

受到“流动性不足”最大影响的是毕业生就业。过去数十年,大量的工作机会主要来自于投资扩张和经济较高速度增长,2018年以来这一局面发生重大改变,替代性招聘成为主流。与此同时,企业纷纷进入数字化转型,以求减员增效。

民营企业对用人成本敏感度高

民营企业创造和提供城镇就业岗位的数量一直占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用人需求增减和招聘方向可以视为宏观经济景气度和就业市场冷暖的风向标。

在51job上,2020年民营企业提供的招聘岗位占到了72.5%,2018年为73.6%,2019年为72.1%。外资/合资企业的用人需求在2018—2020年持续下滑。与此同时,国内上市企业和国有企业的招聘需求2020年的占比均超过了2018年和2019年。

由于个人流动受限,以往的海外消费转入国内市场,特别是疫情的常态化,促使企业加速将线下业务转向在线。民营企业的敏锐性远远超过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加上海外订单的增加等因素,民营企业在人才招聘上保持了较高的需求,特别是在2020年下半年,人才招聘量已经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

国家在2020年给予的社保和其他大幅度的减税降费和多项补贴,在2021年会否继续,也将对民营企业2021年的招聘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对人力成本的敏感性最高。民营企业在2020年积极招聘的同时,也果断地收缩员工规模,淘汰员工,提高绩效目标。“无薪休假”“灵活用工”等手法在民营企业内使用的频率远高于跨国公司和国有企业。由此引发的劳动争议,加班过劳,也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

职位发布量上,员工规模150人以下的小企业贡献了41.9%(2018年44.2%,2019年43.5%)的工作机会,但是这些雇主占到了2020年有用人需求的企业总数的七成(2018年68.3%,2019年68.1%)。职位量和雇主数量比重的差距达到了3年来的最大。近年来新成立的科技/互联网服务公司在小型企业中持续增加,带来新的用人需求,但不够多。

经济放缓总是大企业的机会。2020年大型企业在业务转型和生产布局方面有较大的举措,大型企业招聘量的增加显示出保持和扩大竞争优势和抢先布局的意图。

2020年下半年,员工规模1万人以上的雇主数量与上半年持平(+1.2%),但是发布的招聘职位比上半年增加了24.2%。

医疗设备/器械领域行业的用人需求增长最为可观

2020年的就业市场呈现出与往年迥然不同的姿势——2020年之前,上半年的招聘量均高于下半年,但是2020年则有大的逆转。疫情常态化下,经济复苏明显,企业招聘趋于正常。

51job统计显示,2020年下半年所有行业的招聘量都超过了上半年,11个行业的招聘量超过了2019年下半年的水平。在招聘量最大的前二十行业,房地产3年来首次超过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占据首位。

2020年下半年房地产行业的职位发布量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15.6%,比2020年上半年增加28.7%。与房地产相关的建筑/工程和机械/设备/重工等行业的用人需求在2020下半年都呈现较大的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0.6%和15.8%。招聘量最大的20个行业中,医疗设备/器械领域行业的用人需求增长最为可观,2020年的下半年比2019年同期增加了16.3%,比2020年上半年增加了24.8%。海外订单的激增极大地促进了该行业的人才招聘,制药/生物工程行业2020年下半年的招聘量同比增加8.3%,环比增加12.3%。

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合作遭遇严重的政治干扰,为了“芯片自由”和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消费市场。即使面临2020的疫情和动荡的国际形势,这一领域投资、政府补贴和优惠政策仍然密集,供应链时断时续,人才的争夺遍及高校毕业生和海外成熟人才,成为2020薪酬增长最多的行业。2020年下半年芯片人才的需求比一年前增加14.9%,环比排行第四,职位发布量在2019年位列第七。

教育/培训行業在2020年可谓“风波不断”:一方面很多场外企业跑步进入该领域,视之为新的增长方向,另一方面不少经营多年的培训机构资金链中断,债务高企,不得不关门歇业,留学培训遇冷。2018年该行业职位发布量位居第三,2020年第五。2020年下半年同比下滑了24.5%。

相对于制造业,服务业一直是提供就业的最主要渠道。但是企业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压缩服务业的一线岗位。比如金融、餐饮、商超百货等,数字工具的强势推广,用户自助服务率高,招聘压力得到转移和缓解。而被认为最多人从事的快递和外卖行业,劳动力共享正成为趋势,招聘量的增速放缓。

找到合适的人才一直是雇主的一项艰巨任务。全球新冠疫情贯穿2020年并延续至2021年,企业员工规模少有扩编,但是获取人才的难度并不因此降低。前程无忧2020年12月份的调查显示,超过七成的雇主预测2020年的收入和盈利水平处于历史低位,近90%的雇主营收增幅低于上一年。由于跳槽意愿不强,求职者的薪酬要求普遍高出岗位原薪酬水平的10%。

2020年下半年,求职者投递简历最多的行业分别是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电子商务和房地产,前十个行业与2019年一致。尽管求职者投递简历数量高于上一年,但是对工作机会的选择用时更长,对雇主的选择不仅在于薪酬,雇主所处行业的空间、雇主的品牌和对个人技能的充分使用,以及对员工的关怀都成为求职者重点考虑的事项。

2021就业市场的前景

疫情仍然是就业的最大影响因素,尽管疫苗带来了乐观的情绪,但是能否较为明显改观雇主和求职者的谨慎态度尚未可知。2021年1月的疫情反复再次抑制了人群的流动,酒店/旅游等用人规模较大的行业不敢放开招聘,而生产型企业因为中国产业链的优势,面向全球需求,随着订单增加招聘也增加。

由于2020年上半年基数较低,2021年上半年的招聘岗位发布量和有用人需求的雇主将有明显的增加。全球疫情和全球经济低迷深度影响下,各行业全球化境遇不同,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会有不同的策略,乐观估计2021用人需求有望超过2019年,但是难以回到2018年的水平。

就业的景气度很大程度上依赖民营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可持续性。目前来看,2021年多数民营企业没有新的业务增长点和激增的顾客量,小企业做大的机会不多,政府的强力监管和合规审查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企业的运营,大厂和小微企业将有更大的生存差异。企业会持续招聘,但是大规模扩张性招聘的行业和企业不多。

房地产和建筑/工程对就业的支撑明显,2021年很可能继续。2020年由于在线消费者中新增了大量50岁以上的顾客,原来的海外消费转入了国内,消费对经济和信心提振作用明显,不少原来面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也开始转向个人消费者。2020年开始70后进入50岁行列,90后进入30岁行列,消费结构将大为转变。2021年健康医疗、农林牧渔、专业服务和检测认证等行业将有较大的用人增长,软件开发、半导体和教育培训等会面临较多的并购整合。

企业对通过数字化工具提高效率和提升运营绩效的热情不减。比如,尽管饭店内的顾客并不少于往年,但是高跳槽率的餐饮业招聘量在2020年下半年比2019年同期下降了8.1%。对130家各行业的领先企业调查发现,约40%的雇主2020年员工数量低于2019年。2021年企业在数字技术和流程管理等方面将加大人才招聘和技能培训,但同时将进一步收缩一线操作岗位的规模。

2020年的疫情让“灵活用工”成为热词。对波动不确定的市场快速反应要求和对员工管理的成本和风险控制的要求,企业普遍倾向保持或者减少员工规模,转移成本和风险而非长期雇佣。与此同时,薪酬增加进入“慢车道”。当GDP的增长不高于6%,薪酬增长则很难超过5%。对于技能过气的担心和对薪酬增长变慢的弥补,人们越来越乐意从事多份工作。但由于灵活用工的泛化,将挤占大量的正式雇佣岗位,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企业的管理难度并未减少。当盈收增长不佳,“灵活用工”必然无可阻挡,对这一用工的方式的法律定性和缴付社保规定须提上日程。

作者:张岩

民营快递企业风险控制论文 篇3:

快递大数据:大价值、大机遇、大变革

大数据对快递行业的价值,不仅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还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快递行业正在飞速发展,快递行业在货物流转、车辆追踪等过程中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大数据对于快递企业无疑是一笔尚待挖掘的巨大财富。大数据对快递物流的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托运商、零售商、社交网路、个性化网站、移动设备、供应商还是运营商,都期待从大数据中掘金。

大数据对快递行业的价值,不仅可以从海量的数据中发现新的知识,还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带来新的机遇。应用和挖掘好快递行业大数据,不仅可以提高配送的效率,改善服务质量,减少资源的浪费。更重要的是,物流企业可以以此作为依据,向消费者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精致和更为丰富的服务体验。大数据将给快递行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也会引起行业发展的大变革。

快递行业飞速发展造就“大数据”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网购”业务量比重逐年提高,促进了中国快递市场发展环境的优化,也使中国快递业连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以2006年至2013年间的快递数据为例,在这7年中,中国快递业务量翻了三番多,年均增长36%。尤其是2010年以来,快递市场规模增势愈发迅猛,年均增长达57%。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日均快件量2000万件,日均快递收入3.78亿元;2013年11月和12月的单月快件量已经超过了2006年全年水平。2013年,中国快递服务企业累计完成业务量92亿件,市场规模升至世界第二位,同比增速高达61.6%;全国日均快件处理量超过2500万件,最高日处理量突破6500万件;11月份首度实现当月业务量突破10亿件。

进入到2014年,随着“网购”业务量占我国消费品的比重逐进一步提高,快递行业的发展更加令人瞠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4-2018年中国物流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金额将在2014年超过13万亿元,其中网络零售将达到1.7万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比例的6.3%。同时网络购物用户人群也将在今年超过3.5亿。其中网络零售市场规模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将由去年的6.3%提升到7.2%。目前申通、圆通、中通、韵达等大型快递公司近年的年增速超过100%。

快递行业在运转过程中涉及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第三方物流、货运代理、海运、汽车运输、铁路、航空货运、拖车、移动设备、物流枢纽(机场、海港、铁路码头),监管机构(海关)等。快递行业在货物流转、车辆追踪等过程中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比如2013年中国包裹数量达到了92亿,而由此形成的是一个异常庞大的数据群。这样的“大数据”对于快递企业无疑是一笔尚待挖掘的巨大财富。

大数据可以创造哪些“大价值”

截至2014年10月底,我国快递服务营业网点达11万余处,重点快递企业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网点覆盖率达99%以上。但是规模虽然庞大,利润很薄,我国的民营快递企业的利润一般只有在0.2元——0.6元/件之间。由于行业门槛较低,我国快递这个行业不得不说已经进入了红海。2014年10月国家邮政局审议发布《关于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显示,我国目前快递企业已经达到上万家,拥有从事快递业许可证的有8000多家,但规模上百亿的企业目前只有邮政EMS和顺丰两家,位于第二阵营的“三通一达”规模普遍在10亿元,众多第三、第四阵营小企业则在亿元以下。

行业内激烈的竞争让众多的快递企业如履薄冰。为了赢取行业的认可和发展机会,一部分企业寄希望于投资机构,希望得到包括IDG、联想、复星、鼎晖、华平、新天域等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以此来收获市场的认可;但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也意识到管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尤其是大数据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当快递企业走入民生的势头越来越猛,对每一个节点的信息化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需要通过大数据把信息化对接起来。从企业自身角度来讲,由于信息化对快递企业管理者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提高对大数据的加工能力,通过对大数据分析与挖掘实现大数据的‘增值’,则是企业向“品牌化”转型所必须经过的历程。

价值1:大数据环境下的顾客洞察与市场营销策略

通过分析大数据环境下顾客的行为特征、与快递企业的互动以及相应的价值产生机理,探索企业进行全方位的顾客体验管理、增加消费者福利和企业效益的策略。快递企业基于大数据可构建消费者行为与营销模型,更新快递行业的产品与服务管理,这就是大数据环境下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比如申通快递构建的“信息化智能平台”就是顾客洞察与市场营销策略的集成者。 “信息化智能平台”是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分类和整合,可以清楚地查看申通网络任何一个网点的经营现状和业务构成等。全网辖区网点每天的进出件业务量、人员构成(年龄、户籍、从业年限、工种组成、流失率)、设备投入(巴枪、传送带、分拨场地)、业务统计(不同产品快件所占比例、流向与流量统计)等,全部以图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根据每天的变化随时进行更新和分析。申通快递可以根据这些数据对快递资源进行动态分配,并实行不同的市场营销策略。

价值2:大数据环境下的运营策略优化与协调

研究大数据环境下新型运营要素及其度量的变化,可以分析企业间的竞争与合作、运营优化与协调策略;在大数据环境下,快递企业可以对定价策略进行优化,并能对企业运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与风险控制等。

比如成立于2003年隶属于杭州百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百世汇通,拥有“汇通快运”,是一家在国内率先运用信息化手段探索快递行业转型升级之路的大型快递公司。百世汇通通过对大数据进行分析、提炼,已经能够为企业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和日常运作提供重要支持和指导。百世汇通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来管理、分析、判断加盟网点的运营行为,通过网点在系统内的足迹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成功地预测了几次网点的异动,使工作方式由被动式变为主动式、前置式,减少了大量客户投诉,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

价值3: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

针对大数据分析,可以进行面向社会化协作的新型业态及企业成长模式创新,发现市场新机会与创业机会,特别是个性化新兴移动应用模式和固定式网点之间的协同创新,企业可以基于企业内外部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出新的创新与扩散机理。

以顺丰为例。目前顺丰有31架全货机(12架自有19架租用)、5000多个营业网点、150余个一、二级中转场和一万多台营运车辆。大量的数据让顺丰开始寻觅其中的机会。顺丰不再固守中高端快递市场,在电商、合约物流、廉价快递等领域多线出击。顺丰根据目前的大数据创办了新型的“嘿客”店模式,“嘿客”店并不是便利店的概念,它是个虚拟的小区店的概念,目标是带动小区的最后一百米的需求,然后给每个小区打造线下的一种安全的高质量的服务环境。比如可以去试衣,你可以去退货,可以去做很多支付去线下购买产品,当然最基础邮寄快递也包括在内,所有这些业务模式都会在线下的”嘿客”店里实现。

快递和电商企业都寻找大机遇

我国电子商务的持续扩大和网络购物的兴起带动了快递业的高速发展。天猫、京东、一号店等电商企业平台的快速增长,对现代流通方式和物流业产生新的更大的要求。在网络购物井喷式发展的带动下,为了能够较好地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快递市场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在快递市场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近两年也不断曝出快递企业野蛮分拣、爆仓、延迟、丢件等问题,反映了快递企业总体服务质量跟不上行业发展的速度。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了快递企业在体制、操作和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足。而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本土快递公司的现代化、标准化、数据化水平仍然有待提高。众多小型快递企业在企业发展之初,往往采用人情化管理,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却由于管理水平跟不上,导致企业管理混乱,甚至破产。

由于快递行业在运转过程中会形成“大数据”群,应用好这样的大数据,不仅在快递业务量预报系统,在快递配送路线和快递产品设计等领域都会获得高效的支撑。通过对各个物流环节的数据进行归纳、分类和整合,“大数据”还可以为企业战略规划、运营管理和日常运作提供重要支持和指导。正因为如此,快递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利用。

2014年9月19日,搜索引擎百度公司与中国快递行业领先品牌圆通速递有限公司宣布,双方正式建立基于大数据和LBS平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携手推动快递信息系统智能化,共同发掘快递行业大数据价值。作为快递行业,圆通希望此次与百度的合作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一次积极尝试和探索。因为百度在今年4月推出的全球首个开放大数据引擎,包括数据工厂、开放云、百度大脑在内,将这样的数据处理能力开放给传统企业,将可能对传统企业的运作带来质的变革。2014年9月的百度世界大会,百度再次推出了聚焦传统服务业的划时代互联网产品“直达号”,一系列基于连接传统服务业的尝试和努力,几乎在一夜之间改写了传统服务业未来的商业图景。此次百度与圆通速递合作,就是希望借助百度在大数据和LBS平台方面的优势,与圆通一道挖掘传统快递业各个环节中的海量数据价值,以及这背后潜在的

不仅仅是快递企业,电商企业也越来越关注大数据。早在今年年初,京东商城就已启动云计算研发基地,并成立“京东商城——中国人民大学”电子商务实验室,着力电子商务大数据的分析与合作。

依托阿里巴巴的菜鸟网络自去年5月28日宣布成立后,开始在天网(物流数据)、地网(仓储物流中心)、人网(服务站、自提点)三网同时发力,并与阿里系电商业务全面打通。菜鸟网络首席运营官童文红表示,互联网的发展正从IT时代转向DT时代,信息化和大数据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菜鸟网络将利用自身拥有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将物流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帮助有需求的物流快递企业加强信息化和服务能力,减少行业信息系统的重复建设。双方合作的内容包括云计算、信息产品、信息安全等。

快递产业是融合信息交流、物品递送、资金流通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新兴服务业,具有商品流通能力强、拉动居民消费作用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挖掘其中的大数据,可以创造更多的商业机遇,也更能,便利民众生活、服务社会生产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电子商务与快递业,加上崛起的大数据,将撬动中国的经济版图。

大变革——

大数据牵动发展智慧物流

2013—2014年,以快递、快运、配送等为代表的物流业细分市场保持高速增长。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快递物流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资料显示,2013年,农村物流、社区物流趋于活跃,冷链物流宅配市场受到关注。2013年,中国物流业运行总体仍处于平稳增长区间,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LPI)全年保持在50%以上。2013年全年社会物流总额接近200万亿元。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预计,2014年,中国物流业将继续稳中求进,实现产业升级。之所以要实现产业升级,是因为我国物流业发展总体水平还不高,发展方式比较粗放。

这种粗放的物流戏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就是中国的物流成本过高。衡量一个城市生活成本的高低,物流业是杆标尺。据统计,2013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高达18%,高于发达国家水平1倍左右,也显著高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水平。其次是条块分割严重,阻碍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打破。企业自营物流比重高,物流企业规模小,先进技术难以推广,物流标准难以统一,迂回运输、资源浪费的问题突出。第三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转运等设施仍显不足,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园区体系尚未建立,高效、顺畅、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尚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比较突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副会长戴定一表示:“行政管理的不规范、不合理是当前物流发展的最大成本。数据作为一种新的资源,数据的拥有者将来会获得越来越大的话语权,整个社会的治理结构与规则将会发生非常深刻的变化,这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社会变迁。”戴定一认为,智慧物流是物流的发展目标,而大数据能够支撑智慧物流的发展,物流行业和企业要利用好大数据,才能够真正从变革中受益。

将大数据应用到智慧物流的管理中,不仅仅会为快递企业创造价值,同时由于大数据深深地渗透进入供应链管理中,更可通过仓储、运输等为客户实现价值。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那句名言:“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利用好快递供应链中的大数据,还能凭借“数据的力量”来促进政府部门的监管规范化,决策科学化,乃至改革的深化。

从这个角度上考虑,大数据的应用,实际上不是技术变革,而是一个思维变革。只有改变思维和改变模式才能促进价值量的增长。大数据的应用,将正在向促进快递物流行业向着经营全球化、系统网络化、供应链简约化、服务一体化的趋势发展。而在未来,我们有可能看到的是集成大数据智能的物流体系,将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这一天迟早会到来。

作者:阮晓东

上一篇:银行职工工作报告下一篇:总商会执委会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