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方面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从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完善标准体系的建设,并能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论文 篇1:

甜瓜产业应对国际农药残留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

摘    要: 我国是甜瓜种植面积和产量第一大国,但在国际出口市场所占份额较少,制约我国甜瓜出口的重要阻力是农药残留等技术性贸易壁垒。笔者以越南和新加坡、美国和欧盟分别作为主要出口、待进入高端市场代表,研究不同市场甜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及管控要求,提出符合我国产业的应对措施,为提升甜瓜质量安全水平与国际竞争力,稳定现有市场、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增加产业效益与利润提供科学指导。

关键词: 甜瓜; 农药残留; 技术性贸易壁垒; 应对; 国际市场

Countermeasure study of Chinese melon industry and the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f pesticide residue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REN Yanling1 ,WANG Tao1,2,LUO Adong2 ,WANG Rui3,ZHOU Fuqiang2,CAO Qiqi2,LI Shuqing4,WANG Jiaying5,CHEN Lang1

(1. Guizhou Light Industrial Vocational College, Guiyang 550003, Guizhou, China; 2. Guizhou Exit and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Guiyang 550000, Guizhou, China; 3. College of Food and Pharmaceutical Engineering, Guiyang University, Guiyang 550052, Guizhou, China; 4. Guangxi Exit and Entry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Nanning 530028, Guangxi, China; 5. Ma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Center of Majiang,Majiang 557602, Guizhou, China)

Key words:Melon; Pesticide residue; Technical trade barrier; Countermeasures; International market

甜瓜原產热带区域,是种植技术简单、生长周期短的高效经济作物,因营养丰富、口感宜人,广受消费者欢迎,市场需求量大。目前甜瓜在全球各大洲主要农业区域,百余个国家和地区均有种植,主要种植区域在北纬65°到南纬23°之间,2013 年全球甜瓜种植119万hm2,位居主要水果种植面积第12位,产量2 946万t,在主要水果产量中排第8位,按洲际分,亚洲占比最大,排名2和3的是美洲和欧洲,2014年3大洲种植面积和产量全球占比分别为71%、13%、8%和74%、12%、7%。甜瓜贸易形式主要是鲜食果实,近年来甜瓜国际贸易增长迅速,1980—2012年,甜瓜国际贸易总量从81万t增加到439万t,增长了442%,2012年甜瓜进出口涉及国家和地区分别有129和107家。中国是甜瓜产量大国,2013年甜瓜产量高达1 434万t,占全球总产量49%;近年来,我国甜瓜出口增长迅速,但占产业总量份额却不高。2001年中国甜瓜出口0.33万 t,不及当年国内产量0.05%,2013年出口增长17倍以上,达5.92万t,但仅占国内产量0.4%。目前,我国甜瓜主要以常规贸易或边贸等形式输往邻国及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很少成功销往欧美等高端国际市场。茶叶和香蕉等多种产品案例和研究表明,农药残留超标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是制约出口重要因素。近年来,我国许多优势农产品冲击高端市场的努力常以农残超标导致退货告终,种植户、出口企业等从业者损失惨重,传统市场也时有农残警报响起,山东就有六成以上企业的农产品出口业务,受到以农药残留限量为主要指标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农药残留已成为甜瓜等农产品能否顺利出口的关键[1-7]。笔者深入研究我国传统市场,主要高端市场甜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s)及管控要求,结合国内产业实际,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对提升甜瓜等鲜食瓜果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稳固传统出口市场,占领高端出口市场并扩大出口份额,增加产业效益利润,都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农残管理及甜瓜限量要求

我国水果农药MRLs是从六六六、滴滴涕等农药大量使用所造成的危害而引起关注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先后制定了六六六、滴滴涕在多种作物中的限量,其中《粮食、蔬菜等食品中六六六、滴滴涕残留量标准》(GB2763—1981)属于强制国家标准,规定了六六六、滴滴涕在粮食、鱼等水产品、蔬菜和水果等3类产品中限量,随着我国加入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农药MRLs研究及标准制修订也进入快速发展新时期,多种农藥及产品限量很快制定并执行,但由于该领域多个主管单位和部门均有涉及,同一产品标准制(修)订由不同团队、甚至不同部门完成的现象长期存在,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同一产品限量重复交叉、矛盾和碎片化等问题严重,初步奠定我国规范统一农药MRLs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05)出台时,就代替了30余项国家强制标准。2011年成立了国家农药残留标准审评委员会,主导开展农药MRLs梳理和统一工作,次年颁布实施的《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2012)成为食品农药残留领域唯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改变了食品农产品农药MRLs多头管理的状况,对规范生产、安全用药、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重要意义。在标准修改过程中,甜瓜分类科学性及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GB2763—2005有478个限量,涵盖136种农药,甜瓜没有单独限量标准,与黄瓜、西葫芦、南瓜、丝瓜等一起分在蔬菜目录下瓜菜类中,整体只有百菌清和氰戊菊酯2种限量;GB2763—2012有322种农药的2 293项限量,甜瓜分类调整到水果下瓜果类,甜瓜单独农药MRLs有8种,占已有限量农药的2%;最新GB2763—2016有433种农药,4 140项限量及其检测标准,甜瓜及甜瓜类水果单独农药MRLs增至28种(表1),占已有限量农药7%。涉及甜瓜限量还包括瓜果类水果(单列除外)共同的农药MRLs 61种(表2)和哈密瓜农药MRLs 2种,哈密瓜农药MRLs分别为二嗪磷0.2 mg·kg-1和乙烯利1.0 mg·kg-1[8-11] 。

2 主要出口市场农药MRLs要求及应对

目前我国甜瓜出口集中在邻近国家和地区,以亚洲为主。以2014年为例,除俄罗斯外,我国甜瓜全部输往亚洲,东盟国家在我国甜瓜出口市场占重要地位,除俄罗斯、中国香港和中国澳门外,前8出口国家均为东盟国家,对越南、马来西亚和泰国出口分别占总出口量的35%、18%和11%,居出口国和地区第1、3和4位[2-4]。

2.1 东盟农残管理及限量

东盟是1967年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是我国农产品重要出口市场。东盟国家农业分2类,文莱和新加坡土地资源匮乏,农业占比小,农产品以进口为主;其他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东盟各国农药MRLs等SPS措施由东盟农林部长会议(AMAF)负责,没有制定整体层面农药MRLs,各国根据国情分别制定,与发达国家普遍以具体产品制定农药MRLs不同,东盟国家大都针对少数重点和大类产品制定限量,无限量的一般采用CAC标准,菲律宾等国直接采用CAC限量,因此农产品出口东盟,应将CAC要求统筹考虑,我们以越南和新加坡为例,对东盟农药MRLs及其管理进行探讨[12-16]。

越南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双方农产品互补性很强,甜瓜等生鲜食品和原料由该国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下属的植物保护司监管,该部门负责进出口植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检验检疫。越南管理农药MRLs的依据是2010年通过,2011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生鲜产品限量清单在依该法制定的《进口以及在国内生产流通的一些植物源性产品有关食品卫生安全指标和允许限量名录》中,由农业与农村发展部以通知形式发布。清单未涉及农药和限量采用CAC标准,越南未制定限量默认值条款。目前越南甜瓜单独农药MRLs有3种,吡唑醚菌酯和二嗪磷限量为0.2 mg·kg-1,乙烯利限量是1.0 mg·kg-1,瓜类(单列除外)整体农药MRLs有31种。

新加坡是东盟经济最发达的国家,90%以上食品农产品依赖进口,农药MRLs主管部门是国家发展部下属的农粮兽医局,该局通过卫生标准制定、产品认可、审批、检验和监测等方式统筹管理食品农产品零售前安全。新加坡农药MRLs管理依据是《食品销售法案》,依据法案制定并建立农药MRLs清单,清单随相应食品条例制修订更新。清单未涉及农药和限量采用CAC标准,新加坡未制定限量默认值条款。目前甜瓜单独农药MRLs只有苯菌灵,限量为2.0 mg·kg-1,瓜类(单列除外)农药MRLs有8种。

2.2 我国与东盟农药残留比较及使用建议

整体来看,东盟甜瓜农药MRLs比我国宽松。新加坡和越南分别有1种和3种限量,仅是我国限量数的3.6%和10.7%,但这两个国家部分限量优于我国,如吡唑醚菌酯,我国限量是越南的2.5倍,将CAC、新加坡和越南瓜果类整体限量纳入比较,局部差距更为明显,我国氯菊酯限量值是CAC、新加坡和越南限量值的20倍,二硫代氨基甲酸酯类是多种常用农药的残留产物,涉及我国福美锌、福美双、丙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代森锌、代森联等7种常用农药,CAC和越南瓜果类限量为0.5 mg·kg-1,我国未制定整体要求,仅有代森联在甜瓜限量0.5 mg·kg-1,不能适应评价需要;因此甜瓜出口东盟,从业者要高度重视,在关键农化投入品上采取针对措施。

由于越南和新加坡等大部分东盟国家,对本国和CAC限量目录外农药未制定限量默认值条款,因此可将农药分类对待,东盟国家和CAC限量外的非禁用农药,可根据需要,优先推荐使用。对东盟国家和CAC已有限量的农药,分为回避、谨慎、推荐3种方式使用,对于限量小于等于0.1 mg·kg-1农药,采取回避措施,尽量避免使用,即使无替代产品不得不用,也要在非挂果期少量少次使用;限量大于0.1 mg·kg-1并小于等于1.0 mg·kg-1间的农药要谨慎使用,生产中能用,但要限制使用次数、时间,注意安全间隔期,并及时进行残留监测;限量在1.0 mg·kg-1以上农药和豁免物质,可以作为主要投入品推荐使用(表3),但无论哪种农化投入品,都要按照相应标准和GAP规则科学合理施用。

3 主要高端出口市场农药MRLs要求及应对

作为世界重要鲜食瓜果,甜瓜国际贸易频繁且集中度高,2012年全球甜瓜进口量超过4万t,金额超过3 000万美元的9个国家均在欧洲和北美,9国合计进口数量和金额均超过全球90%,因此美欧市场对甜瓜出口极其关键,我们以欧盟和美国为例,对全球主要高端甜瓜进口市场进行分析[2-3]。

3.1 欧盟和美国农残管理及限量

欧盟是甜瓜最大的高端市场,21世纪以来,甜瓜进口稳定在全球进口量50%,金额60%左右。欧盟是经济最发达、对农化投入品要求最严的区域组织,农药注册和残留限量由欧盟食品安全局、健康与消费者保护总司共同负责,农残管理联盟层面法规依据是欧盟议会与理事会2002年发布的178/2002法规,依据该法规,欧盟于2005年发布了396/2005法规,正式解决成员间限量标准不一致现象,要求成员必须采取统一限量标准,无具体限量且不属于豁免物质的采取一律标准,即以0.01 mg·kg-1或以方法检测限为限量。396/2005法规共7个附录,与甜瓜联系较紧的有4个。其附录Ⅰ是178/2006法规,确定食品和农产品分类清单,附录Ⅱ、Ⅲ和Ⅳ是2008年欧盟公布的149/2008法规,分别是农残限量标准、临时标准和豁免物质清单。目前欧盟共制定了近500种农药,140 000余项限量,65种豁免物质,甜瓜单独农药MRLs有465种[2-3,17-19]。

美国是甜瓜生产和贸易大国,21世纪以来,甜瓜进口稳定在全球进口量和金额的30%左右,近年来进口量逐步上升。美国是全球最早使用农药并制定残留限量的国家之一,农药登记与MRLs制定由环境保护局负责。食药监局、农业部按照分工负责主管产品农药残留监测,管理依据为《联邦杀虫剂、杀菌剂、杀鼠剂法》、《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和《食品质量保护法》等,MRLs在美国联邦法规汇编第40篇“环境保护”下的180节“化学农药在食品中的残留容许量与残留容许量豁免”中,其中C和D节为限量、豁免物质列表。目前美国制定了近400种农药,11 000余项限量,近200个豁免物质,限量和豁免物质外的农药要求与欧盟相同,甜瓜单独农药MRLs有139种[2-3,20-21]。

3.2 我国、美国和欧盟甜瓜农药MRLs比较及使用建议

与美国和欧盟相比,我国农药MRLs差距较大。数量上看,二者分别有139和465种,是我国5和17倍;从数值上看,美国和欧盟甜瓜农药残留最小限量值为0.005 mg·kg-1,仅为我国最小限量值的10%,我国克菌丹(10.0 mg·kg-1)、杀线威(2.0 mg·kg-1)限量分别是美国(0.05 mg·kg-1)和欧盟(0.01 mg·kg-1)限量值的200倍;从MRLs数值区间看,我国、美国和欧盟0.01 mg·kg-1或以下的分别有0、6和238项,占总限量的0%、4%和51%;限量在0.01 mg·kg-1以上至0.1 mg·kg-1分别有7、37和149项,占总限量数的25%、27%和32%;限量在0.1 mg·kg-1以上至1.0 mg·kg-1分别有15、73和70项,占总限量数的54%、53%和15%;限量在1.0 mg·kg-1以上的分别有6、22和10项,占总限量数的21%、16%和2%;从区间可以看出,相比我国,美国和欧盟对甜瓜农药残留整体要求更严苛,限量值在0.01 mg·kg-1或以下的分别占总数4%和51%,我国是0;在0.1 mg·kg-1以下的分别占总数31%和83%,我国只有25%,参考我国目前农化投入品使用现状,某种农药一旦作为主要投入品大量使用,残留保持在0.01 mg·kg-1甚至0.1 mg·kg-1以下很难,美国和欧盟还对我国大力推广的部分生物农药采取严苛标准,这对农药使用管控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为传统瓜果,甜瓜病虫害种类数量较多,笔者仅在部分瓜园调查就发现10余种能带来直接或间接严重损失的病虫害,防控加上运输及贮藏保鲜,需要农化品较多,欧盟和美国等主要高端消费国地区,对非豁免的无MRLs投入品,采取零残留或0.01 mg·kg-1的一律标准,如果按传统习惯使用,很难满足欧盟和美国要求,因此农药选择上应采取与东盟不同的方案,限量外非豁免农药一律需要回避使用,有MRLs农药,采取与东盟类似方案,但由于可选择药剂相对东盟少,因此回避、谨慎、推荐使用3种分类标准也相应调整,回避适用于限量小于等于0.01 mg·kg-1的农药和采用一律标准的非生物农药;谨慎使用包括限量值大于0.01 mg·kg-1并小于等于0.1 mg·kg-1的农药和无限量非豁免生物农药,我国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但部分这类农药欧盟和美国无限量且不在豁免清单,这意味将采取一律标准,但从生物农药降解快,污染小的特性和使用习惯上看,可以谨慎使用。推荐使用的包括限量大于0.1 mg·kg-1的农药和豁免物质。针对甜瓜病虫害发生及我国用药现状深入调查,找出当前及适用药清单,将清单与行业部门推荐用药、农药MRLs结合深入分析,提出使用建议(表4),但所有允许使用的农化投入品,都要按照相应标准和GAP规则科学合理施用。

4 甜瓜产业应对国际农药残留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

4.1 因地制宜开展品种选育与布局推广,减少病虫害发生

作为传统大众型瓜果,甜瓜种子等环节利润较低,育种企业普遍规模小,研发投入有限,导致品种单一、更新慢,无法有效应對病虫害变化和局部极端气候,易出现植株退化、抗病差、病小畸形果多、影响口感和货架期等问题,单一品种易造成病虫害爆发,增加防控难度,大量集中上市也易降低产品价值,影响从业者收益[22-23]。需要加强地区野生资源搜集和优良品种引进力度,将传统与现代育种技术结合,加大适宜不同气候高产抗病虫优良新品种筛选驯化力度,选育成熟期各异,适宜不同生态区的优良品种。根据地区生态气候及品种特点,确定适宜栽种品种与区域组合,根据作物抗性、生长规律和病虫害发生特点,考虑合理布局甜瓜品种及组合产业带,依靠生态及农业栽培措施提高作物抗性,降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

4.2 加强产业关键环节科技投入,避免短板领域农化品过量投入

作为种植范围广,人工驯化时间长的一年生瓜果,甜瓜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种、营养和栽培措施等环节,植保领域相对较少,甜瓜国家和农业行业标准数量少、领域窄,少数地区制定的地方标准往往普适性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间不一致,甚至矛盾现象突出。从中国农药信息网上查询,目前我国在甜瓜上登记了15种农药,其中杀菌剂7种,植物生长调节剂8种,农药种类和数量均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导致从业者无所适从,农药使用混乱。因此应加强产业链关键环节科研投入,强化日常栽培、贮藏运输与货架等环节与植保的融合,形成并推广兼顾丰产与抗病的栽培技术,加紧普适性国家、行业标准制定,鼓励种植量大地区或龙头企业组织当地专家,以国标行标为基础,制定地方、企业标准,形成国标、行标宏观指导,地方或企业标准指导操作的标准体系,加强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比对修订,补足短板。推行GAP等适合国情的先进种植模式,加强从业者培训指导和监督,规范减少农化品投入。

4.3 根据产业及贸易特点,构建甜瓜农药MRLs技术保护体系

与美欧等发达国家地区比,我国在限量类别和数量差距较大,即使与整体限量水平远低于我国的东盟比,也有部分限量落后,如氯菊酯我国限量值是新加坡和越南的20倍,可能国内合格甜瓜成为国外市场不合格商品,影响产业声誉和从业者利益,也可能国外不合格甜瓜符合国内标准,倾销到我国冲击市场,影响国内产业发展,因此应加强甜瓜农残基础研究,在保证消费者健康基础上,充分考虑产业链和WTO规则等综合因素,制定能发挥效能、保护产业的农药MRLs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和主要、目标贸易国地区甜瓜标准体系跟踪比对研究,做好国内国际标准转化,促进CAC等国际组织农药MRLs与我国对接、融合,争取建立与我国甜瓜产业特点契合的国际农药MRLs标准,进而影响相关国家甜瓜农药MRLs体系,筑起有利于国内甜瓜产业发展的技术防火墙,提升甜瓜应对国外产品冲击和农药MRLs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

4.4 及时跟踪调整,根据目标国要求规范不同类型药剂使用

由于种植方式、饮食习惯和风俗等存在差异,不同国家,即使是发展水平或地理距离相近国家在农残管理、限量方面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面对不同出口国地区,农药使用策略也应及时改变,同样号称以人类健康与环境安全为农药MRLs制定导向的美国和欧盟,对部分投入品使用区别就很大,苏云金杆菌、球孢白僵菌、哈茨木霉菌、蜡质芽孢杆菌和木霉菌等,欧盟是严苛的一律标准,美国则豁免;多粘类芽孢杆菌和金龟子绿僵菌,美国采用一律标准,欧盟则豁免;常用药代森锰锌,欧盟采取一律标准,美国则是宽松的2.0 mg·kg-1,美国是欧盟限量的200倍。即使在农残相对落后的东盟,常用药灭多威新加坡限量是越南的30倍。一项农残问题就可能会导致甜瓜等生鲜农产品退运或销毁,带来巨额损失,因此农药MRLs方面任何微小因素都不应忽视,从业者要密切关注、跟踪国际组织、出口目标国地区限量变化,及时调整农药使用种类、方法与剂量,保证产品持续稳定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 AKILA B,LILA B M,PAULA M B,et al. Extraction of carotenoids from cantaloupe waste and determination of its mineral composition[J]. 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8,111:391-398.

[2] 楊念,孙玉竹,吴敬学.世界西瓜甜瓜生产与贸易经济分析[J]. 中国瓜菜,2016,29(10):1-9.

[3] 孙玉竹,杨念,吴敬学,等.中美西瓜甜瓜产业发展比较分析[J]. 中国瓜菜,2017,30(9):1-7.

[4] 王琛,吴敬学,杨艳涛. 世界甜瓜生产贸易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16,22(2):18-22.

[5] 高申荣. 基于农药残留的中国出口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型研究[D]. 江苏无锡:江南大学,2012.

[6] 刘鹏举,马云倩,郭燕枝. 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现状及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7,19(11):8-14.

[7] 董银果. SPS措施对山东省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实证调研[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4):28-34.

[8] 宋稳成,单炜力,叶纪明,等.国内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现状与发展趋势[J]. 农药学学报, 2009, 11(4): 414-420.

[9] 任艳玲,王涛,王勇,等. 鲜食猕猴桃国内外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研究[J]. 世界农业,2018(6):49-56.

[10] 朱光艳,李富根,郑尊涛,等. 2016版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简介[J]. 植物保护,2017,43(5):154-156.

[11] 任艳玲,王涛,周玉峰,等. 国内外西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比较分析[J]. 中国瓜菜,2018,31(10):1-6.

[12] 李江华,司丁华,王雪琪,等. 东盟与中国食用农产品法规和标准比较研究[J]. 食品科学,2017,38(11):283-290.

[13] 叶纪明,单炜力,宋稳成.浅析国际食品法典与农药残留限量标准[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10, 31(1): 17-21.

[14] 袁清.东盟主要贸易国MRL政策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4,42(28):9768-9770.

[15] 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食品及食用农产品标准法规信息支撑和综合应用平台 [DB/OL]. [2018-03-16]. https://app02.szmqs.gov.cn/gfs/web/NewStyle/QuotaCpr2.

[16]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odex pesticides residues in food online database[DB/OL].[2018-03-16]. http://www.fao.org /fao-who-codexalimentarius/codex-texts/dbs/pestres/commodities/zh.

[17] 张志恒,陈丽萍.欧盟农药MRL标准及中国的主要差距[J]. 世界农业,2004(10):47-48.

[18] 任艳玲,王涛,曹琦琦,等. 猕猴桃应对高端市场农残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以日本和欧盟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8,46(21):366-370.

[19] European commission. EU pesticide database [DB/OL]. [2018-03-16]. http://ec.europa.eu/food/plant/pesticides/ eu-pesticides-database/public/?event=pesticide. residue. selection&language=EN.

[20] 宇方成.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浅析[J]. 世界农业,2007(3):38-39.

[21] US Government Publishing Office. Electronic 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EB/OL]. [2018-03-16].https://www.ecfr. gov/cgi-bin/

text-idx?SID=b1661d8cbee65747c40bde428f8c9ea0&mc=true&

tpl=/ecfrbrowse/Title40/40cfr180-main-02.tpl.

[22] JOSEWIN S W,KIM M J,YUK H G . Inactivation of Listeria monocytogenes and Salmonella spp. on cantaloupe rinds by blue light emitting diodes(LEDs)[J]. Food Microbiology,2018,76:219-225.

[23] 趙廷昌,宋凤鸣,古勤生,等. 我国西瓜甜瓜病虫害防控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J]. 中国瓜菜,2014,27(6):1-5.

作者:任艳玲 王涛 罗阿东 王瑞 周富强 曹琦琦 李树庆 王佳英 陈浪

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论文 篇2: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技术性贸易壁垒效应方面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从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提高产品质量,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完善标准体系的建设,并能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技术性贸易壁垒;农产品质量安全;倒逼效应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on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Export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RAN Bingxin

(School of Management,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Guizhou 550025)

Key words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Quality and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Forcing effect

作者简介冉冰鑫(1991—),女,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7-06-07

近年来,“疯牛病”“二噁英”“毒豇豆”“三聚氰胺”等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不仅使消费者更加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而且也使各国对于进口食品的安全标准数量与标准水平进行了双重提升。在农药最大残留标准方面,欧盟制定了1.7万项,美国1万项,日本有 5万项,而我国只有4 140项。这些严苛的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起到贸易壁垒的作用。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政府基于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安全、环境保护及保证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考虑,采取一些技术性措施或法规对进口产品加以限制。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严苛的技术标准和法规、繁杂的产品检验检疫制度、复杂的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隐蔽性、灵活性、合理性、复杂性等特点将会被更多国家实施进行贸易保护,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何世明[1]建立局部均衡模型,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对进出口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存在进口负外部性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所有贸易国的社会福利受损。当存在进口负外部性时,合理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能改善贸易双方的福利水平。孙洁[2]认为,贸易壁垒能激发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加速我国企业优胜劣汰。只有符合进口国要求的产品才允许出口,目前,我国只有提升出口农产品质量来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笔者主要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将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企业3个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其对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促进作用。这有利于我国出口农产品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农产品的生产,提高全国农产品的整体质量。

1文獻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多集中于其对贸易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了出口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数量机制和价格机制2个方面阻碍贸易发展。孙本芝等[3]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遭受了严重经济损失而且增加了贸易成本,削弱我国商品的竞争能力,阻碍我国出口贸易。也有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将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贸易效应分为短期和中长期2个阶段。张小蒂等[4]以我国出口欧盟蜂蜜及出口日本西兰花为例,分析了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实施阶段会使我国农产品出口急剧下滑,带来巨大的损失,从中长期来看又能促进农产品贸易发展。张荣鼎等[5]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把“双刃剑”,一方面阻碍出口国贸易,另一方面以提高商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董银果等[6]从进口国的视角分析SPS措施对农产品进口贸易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SPS措施在开始实施阶段对贸易有限制作用,之后开始促进农产品贸易。随着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发展,学者对其研究也逐步深入,开始关注其对技术、企业、产品质量等的影响分析。Bruneau[7]认为,在充分竞争的市场上,与基于市场的手段相比,技术标准对技术创新产生了更大的激励作用。Moenius[8]指出,进口国特殊的安全标准阻碍了对外贸易,但协调一致的食品安全标准可以促进农产品贸易的发展。李纪宁等[9]认为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够促使各国标准和认证体系朝国际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技术标准和认证体系的开放和统一有利于完善我国的技术法规体系和认证体系,从而能够提高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徐维等[10]利用2003—2009年农业及涉农行业的面板数据,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进步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业及涉农行业的技术进步具有正效应,技术进步與创新能够促使企业生产品质更高的产品。韩会朝等[11]认为高收入国家具有高的产品品质偏好,出口目的地的人均收入提高会促进出口国的产品质量提升。从长期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产品质量的升级,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

目前,我国农产品和食品行业是最容易也是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产业。欧盟、日本、美国是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2013、2014和2015年这三大主市场出口额占比分别为38.94%、38.00%和37.60%,也是我国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市场,其中欧盟为35%,日本为30%,美国为25%。这三大市场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主要形式基本相同,主要是技术法规及标准、检验检疫要求、合格评定程序及认证和绿色壁垒。该研究主要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从哪些方面影响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2.1技术性贸易壁垒从促进技术进步的途径提高产品质量

Crowley[12]研究表明,贸易壁垒能够刺激国外企业技术创新,缩小两者差距。技术差距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一般发达国家的技术较发展中国家先进,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资金优势,首先开发和生产出新技术、新产品,进而制定技术标准、法规等,以此达到阻碍进口、保护本国利益的目的。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实施阶段使技术落后的出口国遭受巨大损失,迫使出口国引进模仿这种技术或者投资研发新技术,这就产生了技术外溢,提高了出口国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另一方面,技术先进国为了保持这种技术优势,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扩大与出口国的技术差距,从而保护本国的既得利益。

由于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产品,易发生病虫害、腐烂、霉变等,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所以对其生产、储存、运输、检测的技术要求都较高。一般先进技术下的农产品具有更高的质量,也曾有学者用出口技术复杂度来衡量产品质量,出口技术复杂程度越大,表示产品质量越高。技术先进国依靠新技术制定高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出口国就会提升本国的技术水平,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完善质量安全管理措施,生产高质量的产品,抵制技术性贸易壁垒。

2.2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完善标准体系的建设

标准体系在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及减少信息不对称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能够规范农产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效地消除和降低食品安全危害。消费者通常认为高标准条件下生产的产品质量安全性更高,标准和认证已经成为产品和服务走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发达国家的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一般都比较完善,标准的种类和数目多,技术水平高,对标准的制定与实施都尽量赋予法律的内涵和给予法律的保证,将技术要求与法律权威结合起来。美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就是以联邦和州的法律为基础的。

我国的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农产品要实现出口,就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及进口国设定的标准。进口国严格的标准体系促使我国加强了对国内外标准差别的研究,加大了采用国际标准的力度,缩小了与国际标准的差距,促使重点行业和优势出口产品的标准制修订工作,缩短标准修订周期,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提高企业标准化意识,强化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同时,也推进了我国产品认证体系的发展。以《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标准》的发展为例分析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标准体系的影响,如表1。加入WTO之后,我国食品安全标准开始与世界接轨,2005年发布实施的GB 2763—2005开始采用国际标准CAC《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量》,2014年发布的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比2012年增加了65种农药、1 355项最大残留限量,采用了1 999项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限量标准,1 811项国家标准等同于或严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占90.6%,基本与国际标准接轨,当时被称为我国史上“最严谨”的农药残留国家标准。从表1中可以看出《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修改周期大大缩短,由以前多年修改一次,变为每两年修改一次,基本实现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标准的控制范围也在逐步扩大,我国的标准体系将会越来越完善。有些标准还严格于发达国家,GB 2763—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涉及苹果的农残限量指标为150项,美国《食品中允许使用的杀虫剂化学品残留限量》(40 CFR Part 180)中涉及苹果的农残限量指标为127项。

2.3技术性贸易壁垒促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安全

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开始实施阶段,出口企业在短期内难以满足进口国的要求,因此会遭遇巨大的损失。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企业开始引进新的技术、采用先进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完善质量认证体系等,增加了产品成本,降低了竞争力。但在这个过程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倒逼效应”也激励出口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企业为了获取贸易利益,为重新达到出口要求,必须实现标准体系国际化、认证制度规范化和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化,改进自身技术水平,提升出口产品品质,重新出口存在一定的促进贸易现象。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也会迫使一些出口企业退出他国市场,在技术差距较大时,中小企业因自身规模、经济条件的限制,短时间内没有更多的资金、人力投入技术研发创新,最后只能退出他国市场。那么在市场上留下来的企业生產的产品质量就比较高,从而提升行业产品质量,长期来看,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利于我国产品质量升级。

欧盟是我国茶叶出口的重要市场,但其在茶叶产业上设置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较高,其在茶叶类产品中设置的农药残留标准是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我国在欧盟市场上损失惨重。茶产业是湖北省咸宁市的主導产业、特色产业,为了提升茶产业市场竞争力,突破茶叶国际贸易技术性贸易壁垒,满足国内外市场对茶叶质量安全的要求,湖北咸宁市政府加强了茶叶质量安全管理与监督,建立茶企黑名单制度,督促企业推进茶叶种植标准化、茶叶加工标准化;加强生态茶园建设,推广低氟无性系茶树良种;推广绿色栽培,以预防为主,推广使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板等生物、物理机械等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确保茶叶质量。

3总结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是相互促进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会迫使出口国进行技术创新,政府完善标准、法规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为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创造了条件,也迫使企业改进质量安全管理体系、采用新技术、完善认证体系,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出符合国外需求的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逐步提高也促使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不断更新,催生出更严格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斗争中,我国在技术、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加速了与国际接轨的步伐。技术性贸易壁垒将会是许多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策略,面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产品质量,争取在国际上拥有主动权、话语权。

参考文献

[1] 何世明.技术壁垒的社会福利效应探讨[J].商业时代,2013(26):58-60.

[2] 孙洁.贸易壁垒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5(36):26-28.

[3] 孙本芝,赵世伟.我国对外贸易遭遇技术壁垒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3,19(5):67-70.

[4] 张小蒂,李晓钟.论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J].管理世界,2004(6):26-32,58.

[5] 张荣鼎,朱晓勤.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J].国际贸易,1995(6):36-39.

[6] 董银果,李圳.SPS措施:贸易壁垒还是贸易催化剂——基于发达国家农产品进口数据的经验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34-45.

[7] BRUNEAU J F.A note on permits,standard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J].Journal of environment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4,48(3):1192-1199.

[8] MOENIUS J.The Good,the Bad and the Ambiguous:Standards and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R].[S.l.]:Standards and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2007.

[9] 李紀宁,张志会.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技术的双重影响[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83-85.

[10] 徐维,贾金荣.涉农行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0):60-64.

[11] 韩会朝,徐康宁.中国产品出口“质量门槛”假说及其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4(4):58-70.

[12] CROWLEY M A.Do safeguard tariffs and antidumping duties open or close technology gaps?[J].Journal of e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6,68(2):469-484.

安徽農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2017,45(23):243-244

作者:冉冰鑫

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论文 篇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分析

浙江是中国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省,2011年,浙江农副产品出口贸易总额达96.64亿美元,其中,农产品(WTO谈判口径)出口总额27.64亿美元,水产品出口总额17.81亿美元,位列全国第四。然而,近年来,受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影响,国际农产品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形势十分严峻,浙江农产品出口屡遭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每年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导致的农产品贸易额损失高达10亿美元左右,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这使浙江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渐呈下降趋势,也严重影响了农产品出口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浙江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概况

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贸易竞争日益激烈,浙江农产品出口越来越受到主要贸易伙伴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出口形势严峻,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据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2011年,浙江有4批次出口蔬菜分别被美国和日本通报,其中因农残不合格(检出莠灭净0.02ppm)通报1批次;其次,有3批次出口食用菌被国外通报。其中因污秽或腐败被美国通报2批次,因检出二氧化硫0.032g/kg,超过日本标准,被日本通报1批次;再次,2011年浙江出口日本的绿茶也被检出三唑磷超标被国外通报1批次。

上述种种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浙江农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有关。长期以来,浙江农产品出口主要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浙江出口欧盟9.66亿美元,占全部出口额的20.63%,出口美国8.90亿美元,占比19%,出口日本7.96亿美元,占比17%,三者合计56.63%,占据半壁江山。然而,这些发达国家(地区)凭借其在高科技、环境保护、管理检测等方面的优势,频频对市场准入设置极为严苛的技术标准、法规、卫生检验检疫、合格评定程序、包装和标签制度等一系列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浙江农产品出口深受其害。据统计,近年来,浙江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出口受阻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蜂蜜扩展到水产品和畜产品,其中对浙江农产品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的就是欧美日等国。其典型案例如下:

1. 2002年1月,欧盟以浙江舟山冻虾仁检测出氯霉素超标,以及多次检测出中国动物源性产品农药残留量超标为由,通过了全面禁止进口中国动物源性食品决议,对中国水产品实施进口禁运。

2. 冻虾仁事件后,日本随即开始对进口自中国的蜂蜜10%抽样检验氯霉素等抗生素残留,并于2003年将标准提高到5ppb的水平,随后,2006年5月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又将中国出口蜂蜜的氯霉素残留标准直线提升到0.5ppb的水平,这对浙江蜂蜜出口日本市场冲击巨大。

3. 中国发布禽流感疫情后,2004年1月,日本立即公布禁止进口中国家禽和禽肉产品,此后陆续有49个国家和地区全面禁止对中国的家禽和禽肉产品的进口, 包括浙江在内全国各省市当年的损失额高达3亿多美元。

4. 2005年,欧盟因从中国进口的水产品中检出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药物残留,而对此类产品的药物残留实施新规,加强检测力度,实施禁运等,导致浙江水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5. 2006年,浙江由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产生的直接损失为79.5亿美元,列全国第二。其中,农食产品行业的直接损失额达8.9亿美元,占该行业全国损失总额的10.42%。

6. 2007年6月,美国FD A宣布从中国进口的鳗鱼(占浙江水产品出口6%左右)等5种水产品必须提供证明产品安全性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否则,将被美国口岸自动扣留,并每批检测。于此同时,2007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欧盟REACH法案也对浙江林化产品出口造成巨大阻碍。

7. 2008年11月,美国FDA在全国范围内发布进口警告,称因三聚氰胺问题,决定自即日起对中国出口的乳制品、乳源配料和含乳食品等三大类产品实施口岸自动扣留措施。据不完全统计,此项措施使浙江近1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受到影响。

8. 2009年4月,美国FSIS公布了一份对美出口肉、家禽或蛋制品的合格国家名单,中国未被列入蛋加工产品合格名录,导致浙江咸蛋、皮蛋、蛋粉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9. 2010年,浙江一批出口河蚬产品被日本检出呋喃唑酮代谢物而被通报,韩方因此也对浙江同类产品出口加强检验。

综上所述,入世十年来,浙江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冲击和阻碍。针对农产品贸易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越来越繁杂,技术标准也过于严苛。特别是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断提高农产品进口标准和要求,新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也层出不穷,浙江农产品贸易企业疲于应付。究其原因,既有国际方面的外在因素,如,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环保、食品安全与人身健康;世界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中国威胁论的影响等,也有国内方面行业自身发展的内在因素,如,浙江农产品生产技术、包装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不高(农残量超标造成禁止进口和退赔、索赔等案例时有发生);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不合理(以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出口市场缺乏多元化,入世以来浙江农产品对日本、欧盟、美国三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总额一直占浙江出口总额的60%左右,而这三大经济体恰是设立技术性贸易壁垒最多、最系统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市场结构过度集中造成农产品出口高风险;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准体系落后,与国际标准、体系存在差距;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够重视,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不健全;浙江应对国外农产品技术性易壁垒的体制和立法方面还不健全。上述种种都构成浙江农产品出口难以跨越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的主要原因,也对浙江农产品贸易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效应

(一)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增长速度的影响

由图1的统计数据可见,加入WTO以来,2002—2011年间,浙江农产品出口额占浙江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2年的11.31%下降到2011年的4.47%,这表明入世十年来,农产品贸易在浙江外贸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尽管浙江农副产品出口额十年间除了2009年,都呈正增长态势,但年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特别是2002年、2005年和2008年的增长率明显下滑,而这些年份恰是浙江农产品受阻于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较为严重的时期。特别是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和国际食品安全管制措施强化的双重影响,浙江农产品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14.4%)。由此可见,技术性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江农产品出口的规模与增长速度。

(二)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TC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某产品出口竞争力强弱的重要指标。TC值介于+1和-1之间,当TC值大于O,且越接近1时,表明该国(地区)该产品出口竞争力越强,反之当TC值小于0则该产品处于出口竞争劣势。根据公式TCi=(Xi-Mi)/(Xi+Mi)测算,近十年来浙江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几乎是一路下滑的走势,TC值从2002年的0.54,下滑到2006年的0.38,2009年TC值再降至0.29,而到2011年TC值则跌破了0.19。纵观入世十年来,浙江农产品出口TC指数的下行态势,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具有较直接和巨大的负面影响。2002-2011年间,各大贸易伙伴国(地区)不断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前文典型案例可见一斑),且技术性措施和标准趋于复杂和苛刻,这也导致浙江农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偏低,出口竞争优势趋弱。

(三)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影响

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各国和地区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技术性贸易壁垒趋向制度化、法律化,浙江农产品出口不断受到冲击。浙江对日本、美国、欧盟出口的农产品占浙江农产品出口总额相对较大,2002-2006年间,日本一直是浙江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但自从“肯定列表制度”等技术性贸易壁垒实施以来,2007年至今,欧盟已跃居浙江农产品出口第一大市场,日本则排名第三,而美国一直是浙江农产品出口第二大市场。虽然欧美日一直是浙江农产品出口前三大主要市场,但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从2002年占比高达68.86%,下降到2011年的56.30%,降幅达18.24%,这充分反映了这三个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浙江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所产生的实质性影响。鉴于此,近年来,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不断增强开拓多元化国际市场的意识,以改变这种过度依赖欧美日的出口格局,降低市场风险。2011年,除出口传统欧美日市场占比56.3%以外,出口韩国(同比增长20.37%)、东盟(同比增长17.21%)、非洲(如埃及、阿尔及利亚、南非)等新兴市场比重也不断上升,出口额亿美元以上的市场就有20个国家和地区。

(四)对浙江农产品出口成本的影响

2006年日本实施“肯定列表制度”以来,先后对几十种食品添加剂和化学农药残留限量以及涉及的数百种农产品检测要求进行修订,以浙江出口日本猪肉为例,残留限量标准从原来的25项增至425项,若每种产品平均检测200项残留,每批的检测费用就需4万元。而2007年正式实施的“欧盟REACH”法案,将欧盟市场上约3万种化工产品和其下游的纺织、轻工、制药等500多万种制成品全部纳入注册、评估、许可3个管理监控系统,从而使中国出口欧盟产品的成本提高约5%,该法案也将使浙江农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面临高昂的检测费用和注册、评估成本。而且,近年来,以美国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对高碳排放农产品进口开征惩罚性“碳关税”,这势必增加浙江传统农产品出口的税收成本。可见,随着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标准和措施的不断增强,浙江农产品企业必须面对TBT信息搜集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 改进生产技术的成本 、农产品认证、检测、滞留费用,甚至是争端的解决费用等一系列成本上涨压力,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浙江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浙江农产品出口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建议

入世十年来,浙江农产品作为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出口贸易额持续增长。但由于贸易伙伴国长期以欧盟、美国、日本等为主,出口市场集中度高,加之外在因素和内在品质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导致浙江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这一方面影响到浙江农产品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对农产品成本比较优势、出口增长率和竞争力具有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优化、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及对浙江农业技术标准法规的制定与修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也都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突破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长期反复博弈的过程,既要有效克服农业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负面影响,又要发挥其促进产业发展的积极效应。

(一)适应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 提高农产品质量,培育核心竞争力。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环保需求是当今低碳经济发展的主流,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其合理性,浙江农产品出口企业应积极适应和面对,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深加工程度,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创新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辐射作用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以质量标准为核心,品牌为引领,优化出口农产品结构,积极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改进农产品包装和标签,大力发展低碳现代农业,全面提升浙江农业综合素质,以增强核心竞争力,突破TBT的限制。

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浙江应加强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全面加强农产品生产、出口各个环节的质量监管与检测,建立、完善农产品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进一步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避免农产品出口企业低价低质无序竞争,以免因少数问题农产品出口受阻于技术性贸易壁垒,而损害整个出口行业的产品信誉。因此,完善整个农产品质量及安全管理体系,即是从源头上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树立良好的浙江农产品质量安全国际新形象。

(二)协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 搜集目标市场TBT信息,积极应对。对于贸易伙伴国设置的名目繁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浙江既要努力适应、积极面对,同时也要主动协调,尽量降低不合理或过于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浙江农产品行业要密切关注目标市场的技术标准变化情况,及时跟踪、搜集各贸易伙伴国的TBT信息,在了解掌握目标市场特点、产品进口标准和要求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产品标准和检验检测水平,加强自身检测,同时可以与国外客户进行协调,共同商议对策以减少损失。

2. 完善农产品出口预警机制。浙江政府应加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时研究和发布国外农产品TBT的最新动态,加强与贸易伙伴国间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交流与合作,同时,对过分超前、不太合理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政府应积极组织对外谈判和协调,以改善浙江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维护农产品企业的公平贸易权益。

(三)制衡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 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积极申述与应诉。浙江农产品出口近年来屡遭欧美日等主要贸易伙伴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阻碍,各目标市场针对浙江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也日益增多与苛刻,因此,应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在维护企业利益,加强行业协作与自律,帮助企业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和解决贸易争端方面的积极作用。鉴于此,浙江农产品贸易应充分利用现有机制和WTO规则,依靠政府、企业、行业组织三方联动,适时对带有歧视性、违反WTO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和争端进行有力申述和反击,从而消除进口国不合理的技术性限制措施。例如,2009年4月,中国正式将美“727条款”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最终裁定不符合WTO规则而使中国禽肉恢复对美贸易。

2. 拓展多元化国际市场。浙江农产品贸易应针对出口市场过于集中易遭受TBT的这一软肋,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出口市场布局。一方面,通过深层次开拓其他发达国家市场,尽快改变浙江农产品出口过度依赖欧美日的格局,同时,将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积极开拓中东、非洲、拉美、大洋洲等新兴市场,扩大东盟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企业可通过跨国投资经营、合资并购等途径,利用外商先进的技术、标准、品牌、营销渠道等,跨越繁杂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总之,通过实施出口市场和产品结构多元化战略,分散浙江农产品出口风险,逐步实现向优势低碳农产品出口的转化,可有效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

参考文献:

[1] 刘朋飞.李海燕.技术壁垒对我国蜂蜜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1):99-104.

[2] 何海燕.李思奇.低碳经济形势下我国面临的技术壁垒及其应对[J].对外经贸实务, 2011,(4):41-44.

[3] 蔡银寅. 杜凯.技术与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出路在哪里?[J].农业经济研究, 2010,(3):55-61.

作者:丁珏

上一篇:党员自评报告(3篇)下一篇:银行工会总结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