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现代教育条件下,中学与大学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区别,高校低年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衔接教育自觉观照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发展健全人格上起着重要作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1:

新课改下班主任管理工作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内容摘要】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身心健康得到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普通大众的国民素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优秀的教师,教师需要具备比较专业的心理学素养。班主任作为学生学校生活中基本的管理者,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学生团体中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是学生走上心理健康之路的领路人。

【关键词】班主任管理 心理健康 教育

引言

现阶段,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下,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学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培养高素质文化人才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德智双佳的优秀人才。本文从班主任的日常管理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详细的阐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班主任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辅导学生,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存在价值分析

在现阶段的课程改革中,心理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交流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也能为其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构建良好的生活观和价值观。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面对很大的困难,很多80后甚至90后的家长生活中面对各种压力所以无暇顾及学生的健康教育,所以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建设。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面对学生心理和思想的转变,很多教师在工作中往往显得手足无措。在我担当班主任的时间里,我发现很多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异样行为,比如说:多动、打架斗殴等不仅是自身品德的影响,更多的是心理问题所引发的。因而,班主任将管理工作和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结合起来,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探究和辅导显得十分重要。班主任接触到学生的机会往往很多,所以能够很好的了解所有学生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从另一方面来讲,班主任是在学校和家庭中起着一种沟通作用。

二、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措施和建议

1.以身作则,通过树立自身的良好形象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榜样,如果教师不能影响学生的人格,教育工作就不能很好的深入展开。文化素质高的班主任不代表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把握好。例如:在学习过程中一直有一句话叫做“为人师表”,很好的说明了班主任的作用。在青春期的懵懂阶段,学生往往会被异性所吸引,这个时候一旦班主任的诱导方式不正确,不仅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很容易酿成悲剧。班主任对学生的处理,以及心理健康的辅导需要有技巧和方法,一方面可以激励学生把重心放在学习上,另一方面可以讲解“好感”和“爱情”的区别,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分析,为学生创建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2.塑造融洽的集体氛围

班主任可以适当地开展集体活动,让班级的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荣誉感,在彼此沟通交流中,构建和谐和融洽的班集体。班主任开展活动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不过在活动期间,活动的目的性一定要明确。设计多样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展现自己不同的才能,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团结,互帮互助。在学习生活中,往往优秀和听话的学生能够引起教師的关注,而调皮和捣蛋的学生往往会让班主任更为操心。但是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上来讲,不能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是开展教育工作的大忌。只有民主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集体中让他们感受到“爱”和“友情”的力量,会使学生的健康问题减少很多。

3.开展班会的形式与学生进行集体交流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大家所处的环境都是一样的,同学相互熟悉,相互了解。所以在主题班会中,班主任和大家能够平等和民主的交流,在此期间形成的良好的氛围有利于和学生达成共识,也能够修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开展班会前,班主任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了解学生的发展情况,明确主题和班会的走向,探究学生深层次的需求,解开学生心中的谜团和心结。同时,班主任也有必要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的细节发现问题,积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4.个性化分析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有过这样一个观点,人类少年和青年时期所产生的影响和伤害,往往就是畸形和犯罪心理所产生的根源。例如:学生中也会有很多学生迷恋打架,以及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 从根源上来讲就是学校和家庭中某些外部因素造成的。班主任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探究学生行为形成的原因,分析学生的思想变化,用合理正确的途径进行引导。

结束语

换而言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但是想真正进行改观,必须由班主任和家长进行双方面的合作。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关爱,及时分析和总结,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健康的成长,从而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全方面的高素质文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覃晓璇.新形势下初中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考试周刊,2017(36).

[2]孟祥芹.浅谈班主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商品与质量,2016(49).

作者简介:修东旭(1974.09-),男,山东乳山人,一级教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学校德育及班主任管理.

(作者单位:山东省乳山市怡园中学)

作者:修东旭

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2:

大学与中学心理健康衔接教育研究

摘 要: 在现代教育条件下,中学与大学在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存在巨大的区别,高校低年级学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心理衔接教育自觉观照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和生活,在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发展健全人格上起着重要作用。高校应充分重视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衔接教育工作,积极规划,严格实施,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形成良好心态,安全度过心理失衡期。

关键词: 大学与中学心理健康 衔接教育 高等教育

学生个体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具有连续性,现代教育模式让这种连续性受到了一些人为的干预,个体成长被人为地分成独立的不同阶段,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接受相应阶段的教育。随着现代教育的一些局限逐步被人们认识,同一个体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同一学科内容的不同教育环节间的衔接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方面,研究工作开展还不充分,特别是高中与大学之间的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未得到重视。由于大学阶段在青年学生人格定型和心理成熟进程中的关键性作用,开展相关衔接教育,帮助学生顺利过渡,保持心理健康与和谐发展,应当成为各高校重视的问题。

大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相比,学习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式上,中学阶段的主课程以基础课为主,涉及的范围和内容相对有限,主要目标是掌握基础知识,满足高考升学需要。大学阶段的学习以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课程众多,通识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科学和人文并重,范围更广,程度更深。高中学习以升学为目标,学什么、如何学完全以教师指导为标准,学习任务和步骤明确紧凑,课余时间少,自主学习时间更少,而大学阶段学习的自主程度高,组织方式和评价方式灵活多样,以自主学习为主。

在生活方式上,高中阶段与家庭联系密切,老师和家长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相对更高,自主性较低,生活压力较小。在大学阶段,课余时间相对较多,远离家庭,生活独立性强,交际更广,面临更多的自主生活的挑战。同时由于思想更为成熟,对当下和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就业问题更为重视,要求更高,挑战更大。

这些变化和挑战势必要反映到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层面,引起相应的思想波动和心理问题。如学习适应的问题,中学阶段目标明确、安排紧凑,无需个人太多的自主安排,到大学后,首先必须重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体系,制订计划并实施,短期内即容易出现迷茫的状态,处理不好则影响长远发展和人格完善。在生活上,大学生活远离家庭,加入新的群体,生活环境完全不同,容易出现紧张和焦虑心理。人际方面,新的环境,不一样的群体,多元的文化,自身与群体的重新平衡是一个挑战,孤独、不安的心理容易形成。在自我认识方面,则有较多的学生表现出自卑或过度自信的问题。

总之,在现代教育模式下,因环境改变和成长阶段角色的变化而造成的心理问题,是青年学生从中学向大学阶段过渡时难以避免的现象,这些问题存在的时间和程度会因个体心理素质的好坏而有轻有重,有长有短。青年学生仅靠自身的努力往往很难在短时期内解决这些问题,有可能需要长期调适才能渡过心理失衡期,有的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和疾病,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甚至会产生一些极端后果,特别需要有针对性的外部支持。

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依据青年学习心理发展的规律,针对青年学生在由高中向大学过渡时普遍存在或可能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开展教育,帮助他们有效进行心理调适,形成良好心态,安全渡过心理失衡期。具体说来,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处理过渡期的青年学生提供外部支持。

(一)衔接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自觉地观照学生已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个体在成长过程的每一个特定时期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征,对今后的成长起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而当环境发生变化,原有定势则会阻碍人们采用新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说,上大学后,环境变化很大,青年学生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会对学生适应新环境起阻碍作用,使青年对新的环境难以适应,形成一些适应性和发展性问题,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发展。衔接教育重视这一规律,会主动了解当期前端的状态和后端的成长要求,掌握青年学生在进入大学前的思维定式和心理特征,作为开展教育的前提,为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由高中阶段向大学阶段的过渡期心理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心理健康的衔接教育自觉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据,更易于取得实效。心理是人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心理问题来源于生活,也体现在生活中。如中学生中常见的厌学、离家出走、情感脆弱、挫折承受力差等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但这些问题实际上都有生活根源,如溺爱、缺乏社会锻炼、人际圈子小、家庭关系紧张等实际生活环境。来到大学后,由于参与社会生活面更广,程度更深,人际关系更复杂,原有的心理素质缺陷会表现得更明显和广泛,出现诸如自卑、自私、虚荣、狂妄、冷漠、以自我为中心、嫉妒等心理问题,造成的影响也会更广泛,更突出。重视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心理习惯只是帮助人们找到这些问题,而要进一步查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则必须进一步具体和深入到青年学生原有的实际生活中。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注重高中与大学阶段的衔接,会更加自觉地透过这些心理问题和现象,追溯到青年学生经历过的社会生活和当前生活实际来寻找根源,从而运用各种有利因素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产生实际效果。

(三)着眼学生持续性的心理衔接教育更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求。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受限于现代学制,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相对独立的教育内容,有意无意间把人的心理发展割裂成各自独立的阶段,违背了个体成长的基本规律,心理健康衔接教育正是应着克服这一弊端而产生,它着眼于顺应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充分考虑高校学生在高中阶段业已形成的思维定势和心理特点,面向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把大学生高中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大学阶段的心理发展有机衔接起来,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形成心理发展良性循环的需求。

虽然心理健康衔接教育着眼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协调解决中学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心理健康教育的衔接问题,但若基于系统开展相关教育为评价标准,它毕竟还是一个新事物,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其顺利开展涉及体制机制和人财物等各种因素的保障,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领导重视,规划实施。心理健康衔接教育需要一定的体制机制和人财物支持,必须做好统一规划,有序组织开展,这首先需要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这是相关工作得以开展的基本前提。有了领导的重视,职能部门和相关教研室、教学团队需要做好实施规划和工作安排。可在开展规划之前,把如何做好大学与中学的心理健康衔接教育作为一个专项课题,认真研究,从组织机构、实施目标、教育内容、人员经费保障、教学安排、效果评估等多方面达成共识,进而形成规划并付诸实施,建立一个切实有效的运行机制,选定能胜任相关要求的教师组成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相关教育教学工作。

(二)要切实做好教育对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在实施教学计划之前,相关教学团队应该先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工作,通过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学生上大学前、上大学后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前后表现内在的关系,了解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家庭和社会生活情况。在推进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查阅学习档案,通过与学生之前所在学校走访学生家长等途径来验证和充实。

(三)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践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大学新生对自身所选择的专业并无深入了解,即使心理素质相对较好的学生,在新学期开始阶段也会陷入迷茫状态,不知脚下的路如何走。通过专题讲座、权威人士动员等多种途径,在衔接教育中加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动员和引导学生在人生重大转折时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努力思考和进取,让进取之心填补迷茫空间,激发学生产生对人生、专业的良好预期,积极思考自身的奋斗方向。

(四)在课堂教学内容上处理好大学与中学的衔接问题。基于前期的调查分析,教育者对学生中学时期的思想情况和心理状态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对大学生进校后思想和心理的变化也有了把握,这就为加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这些良好基础必须体现在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切实围绕学生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以答疑解惑、引导动员为基本原则,着力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困惑。

(五)通过实践教学转变观念和获得体验。通过新生交流体会、老生座谈经验、参观和体验所在学校环境等多种形式,帮助高校新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尽快形成对新环境的亲近感,从而尽快地适应新环境,适应新的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带着良好的情感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参考文献:

[1]樊志瑾.健全衔接教育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J].教学与管理,2009(9).

[2]唐柏林.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

[3]蒋德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4]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02).

作者:古志华

中学心理教育研究论文 篇3:

中学英语教学与学困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

摘 要: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不少英语教师只注重对英语优等生的辅导和教育,忽视后进生,所以造成了大量学困生的出现。针对这样的情况,初中英语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摸索和尝试新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困生的教育,培养英语学困生强大的心理素质,正确面对学习上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造成英语学困生心理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困生;心理素质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045

随着初中英语教学的难度逐渐增大,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因而英语成绩开始下滑,在班级中出现了严重的英语成绩两极分化,因此,学困生这个群体就随之出现了。通常情况下,学困生的内心会出现自卑、厌学、惰性和逆反的情绪,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不能够积极地配合英语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何有效培养学困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学习成绩,就成为了当前初中英语教师必须研究的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师必须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挖掘初中生的潜力和优势,着眼于初中生的长远发展,在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笔者根据实际初中英语教学经验,主要通过分析造成英语学困生心理素质偏低的原因,进而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造成英语学困生心理素质偏低的原因

(一)学困生自身的原因是造成心理问题的内在因素

在初中英语课堂之所以出现“学困生”,主要原因还是与学生自身有关,很多初中生不能适应初中英语教学方式,自身学习意志薄弱,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在学习英语中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成绩不理想,进而产生心理压力,影响了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成长。同时,很多学困生不善于交往,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敢与教师及时沟通和交流,他们担心被其他同学嘲笑。很多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经常受到教师、家长的训斥和同学的歧视,使他们屡屡受挫、自暴自弃。

(二)学校教育不当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导火索

在很多初中学校,英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对他们英语学习技巧的指导。尤其是一些农村初中的英语教师,外出深造和培训的机会较少,知识更新速度慢,无法与时俱进,造成英语教师的敬业意识差。英语教师在教学时只依靠粉笔和黑板,不能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学生的英语知识面,也不能挖掘学生的英语学习潜力,因此造成英语学困生心理出现问题。还有的初中英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单一、没有针对性,对学困生的指导和评价更加缺乏,使他们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英语学习中。

(三)家庭教育错位是造成学困生心理问题的助推器

由于家庭变故等原因,给学困生的心理带来阴影,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且这些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弱,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几率较大,渐渐地对英语学习感到厌烦,甚至产生偏激的思想——“英语无用论”。有一些学困生的家长没有给孩子提供学习英语的帮助,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家长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导致了孩子放任自流,对学习失去兴趣。同时,还有一些农村地区的家长知识水平低,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心较少,没有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造成学困生学习英语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创新和尝试,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提高初中生的英语水平。

二、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学困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对策

(一)深入了解分析学情,建立学困生的成长档案

通过初中英语教学研究,笔者发现,学困生在并不希望自己被其他同学落下,他们同样需要得到英语教师的鼓励和尊重,他们的内心也是存有希望的。因此我在英语教学中会深入了解学情,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实际水平,建立学困生的成长档案,注重对学困生的心理疏导和学习技巧教育,帮助学困生克服心理障碍。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点和长处,制定可行性的英语教学方案,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激发学困生对英语的畏难情绪。无论是在期末考试中还是在日常测验中,教师都应该鼓励英语学困生,使他们正视自己,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初中英语教师还要做到一视同仁和公平公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二)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学困生在学习英语时缺乏信心的现象,我及时与学困生取得联系,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并且开导他们要走出心理的阴影,将英语作为学习的重要目标来对待。我还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优化他们的行为方式,促进学困生回归到英语课堂中。帮助学困生摆脱心理负担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英语教师的关爱和尊重,因此我会避免体罚或者恶语批评学困生,让他们能够找到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不是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在英语课堂提问中,我会鼓励学困生举手发言,哪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只有敢于发言,才能够得到进步。只有在学困生心中种下自信的种子,才能够帮助他们找到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

(三)持之以恒反复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性格

对待初中英语学困生,英语教师要有耐心,要能够持之以恒的反复教育,帮助学困生巩固英语基础,提高英语学习效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良好性格,实施家校合作、齐抓共管的方式,防止学困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很多英语学困生在学习英语时出现了压抑心理、惰性心理、自卑心理等,这是造成他们学习英语的最大障碍。由于部分初中英语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很多英语重点和难点知识只讲一遍,对于学困生而言,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细致入微,面向全体学生。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学困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帮助初中学困生尽早摆脱心理负担,提高对英语学科的喜爱程度,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品质。初中英语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初中生,我坚信只要持之以恒,必定会有收获。

参考文献:

[1] 廖家丽.中学英语教学与“学困生”心理素质的教育[J].才智,2011(9).

[2] 顾丽萍.中学英语教学与学困生心理素质教育[J].科技展望,2014

(18).

[责任编辑 赵景霞]

作者:杨晓琴

上一篇:分子热运动教案下一篇:教师责任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