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科技论文(精选5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起源于含义不同,但在新经济模式下,二者相互交融,成为推动“双创”的有生力量,有助于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长线”与“短线”关系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

第一篇:科技论文

一石科技:让科技淬炼身心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一系列鼓励政策的支持下,体育行业市场规模日益蓬勃。相关数据显示,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增长后,我国体育赛事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1394亿元稳步提高到了2018年的2500亿元,并且未来仍将继续增长。国务院于2018年12月11日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竞赛表演产业总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计划推出100项具有较大知名度的体育赛事,打造10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竞赛品牌,基本形成产品丰富、结构合理、基础扎实、发展均衡的体育竞赛表演产业体系。

北京一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4年8月,是一家年轻、富有活力且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公司的战略方向聚焦于体育赛事技术系统研发及运行服务,为国内和国际各类大型体育赛事提供系统平台搭建服务和赛事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公司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研发团队和技术咨询团队,已自主研发多个知识产权产品,依托大型赛事经验,为合作伙伴创造价值,同时精心打磨自己的核心团队,为未来获得更大的市场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与大型赛事多次合作

一石科技是目前国内屈指可数的与世界顶尖级赛事主办方和组委会有过深度合作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19年国际篮联篮球世界杯上,一石科技汇同其他合作伙伴,为大赛提供全面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技术总体规划、场馆技术运行规范及赛时技术运行(事件和风险定义、处理规范及原则、应急保障、技术演练)等。技术服务团队实际参与到赛事当中,全过程跟踪服务,控制实施,保障赛事技术运行平稳有序。

现在,一石科技也在为2022年北京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组委会、杭州2022年亚运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其中冬奥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亚运会是亚洲区域最大规模的最大综合赛事,均为每四年举办一届,聚集了全世界的体育精英和数量众多的观赛者。比赛涉及到众多运动项目和场馆,从注册报名、竞赛组织到食宿安排等工作错综复杂,主办方和组委会各项统筹工作的难度不言而喻。协助主办方和组委会完成这一重要赛事,对于一石科技来说是荣誉、是挑战,更是机遇,积累和成长对于年轻的公司来说非常重要。

综合运动会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其重视项目管理工作,技术系统成为重要的支撑平台。以冬奥会为例,冬奥组委目前成立了21个部门2个运行中心。其中项目管理系统将对国际奥委会、IOC、国际残奥委会IPC设定的全部项目里程碑进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跟踪及风险控制。同时,该系统未来还可形成赛后遗产,延展至其他体育赛事及大型活动的项目管理工作中。

除此之外,一个综合性赛事管理系统将会达到几十个,全部系统成为赛事正常运行的基础保障。一石科技创始人刘晨虎说:“技术实际上是看不到的,但技术又是整个赛事不可或缺的。”在各大赛事中,一石科技都会提供相似架构模式的产品和服务,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打磨产品,把整个系统做得更适合组委会需要、适应国内赛事要求,并不断降低技术成本和综合资源投入,实现绿色节能办赛。

构建体育云生态

一石科技目前主要有To B和To C两个方面的业务。赛事服务定位为To B方向,是一石科技的重要业务来源。通过技术产品不断迭代升级,不断降低组委会方面的管理运营成本,对于双方都是非常有益的。另外一石科技计划在体育培训方面推出互联网平台,预计2020年年初上线。在刘晨虎看来,To C的产品在未来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按照国家最新的全民健康要求,医疗、健康、金融、保险等行业都可以和体育培训发生一些关联,在创新的业务模式上我们会做一些探索和尝试,现在已经开始着手去做了。这种面向C端的培训不会是传统的形式,会有更多新鲜的玩法出来。”一石科技的平台目前会首先聚焦在跑步上。虽然跑步在大家看来好像是一项穿上一双跑鞋就可以进行的运动,但是实际上也需要科学的训练和指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跑得健康、没有伤害,跑步时间越来越长,跑步速度越来越快。当然,根据个人诉求的不同,目标也不尽相同。“我们可以在产品中区分用户不同的诉求,给出相应的训练课程、解决方案及伤痛恢复,这会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培训产品。”

刘晨虎在跑步方面有很多经验。从一个小白用户到中高阶跑者,他很明白这个过程中的痛点在哪里,这也是他做这个平台的原因之一。只有作为参与者,才能了解中间的环节,真正了解用户的需求。

体育云是一石科技和合作伙伴一起构建的新的概念,希望未来的赛事能通过云这样一个基本的解决路径来降低成本、提升技术含量,使整个赛事更加平稳、顺利地进行。刘晨虎说,体育云未来外延的概念会更广,To C产品也是体育云的一部分。这个体育云不光只是面對赛事,所有体育技术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同时,一石科技还会联合合作伙伴的产品一起来做。因为体育行业是非常需要市场培育的行当,需要长周期的积累。所以,不是某一两家企业就可以把市场带动起来的,需要行业同仁一起努力。

据刘晨虎介绍,构建一个大型国际体育赛事的技术平台一般需要较长周期。尤其是像冬奥会、杭州亚运会这样的大型赛事,至少要两到三年系统才能做得比较成熟。需求的调研和差距的分析以及赛前系统的集成测试、用户测试、技术演练、测试赛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所以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当然,也有一些受限于规模和筹备周期的赛事,搭建时间会比较短。比如篮球世界杯,一石科技真正接手大概只有一年时间,这就对运行和技术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良好的赛事经验的团队才能做,这反而体现了一石科技团队的专业性。

搭建赛事系统的核心,刘晨虎认为首先在于对赛事业务运行的把握和理解上。“只有你吃透了赛事核心的特点,才能做出适合赛事运行的产品。”刘晨虎也表示,所有的技术系统都存在这个相似的问题,首先要了解它的业务情况,做出来的东西才能适合。而构建系统的难点在于过程中会有不断的需求变化和调整,而且有些是不能拒绝的。一石科技会派出专业的运维团队追踪赛事直到结束进行资产和知识传递移交,这是一个周期非常长的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高新技术不断涌现。不过在刘晨虎看来,从目前来讲,新技术改变的更多是路径的长短,没有对赛事本身产生根本性影响。“比如说5G改变的是通信的速度和带宽,未来我们可能不需要光纤,直接通过无线的方式就可以保证场馆的数据和通讯畅通。不过这对赛事本身来说并没有产生本质上的改变。”再如AR、VR、无人机等技术,它们可以改变观众观赛的体验,可以给用户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但从赛事本身来说还没有更深刻的本质影响。

正式挂牌科创专板

拓展业务合作

一石科技的团队既有研发多年的做过大型项目的技术精英,也有做过国际国内各种赛事的行业骨干,在公司每项业务的核心成员共同构成了一石科技的领导团队。

创始人刘晨虎曾任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网管中心主任,参与过“神舟”一至四号飞船任务,荣立过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曾任北京奥组委技术部信息处副处长,负责赛事系统及奥运官方网站建设,圆满完成赛事各项技术任务,获得北京市政府及组委会的各项奖励。

一石科技的技术VP丁小涛,曾在多家公司担任技术总监,负责过多个大型项目,在系统设计、项目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对数据平台、供应链等方面有深入研究。CFO余文萍,曾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集团审计部经理,是财务领域的行家里手。COO周婧,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及北京理工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曾任职于中航工业集团、国防科工局、北京国际信托。多年从事新宣和品牌运营、资产投资项目评估工作。熟悉体育传媒和互联网传媒资源,极富专业能力。

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参与过体育行业专家助阵。一石科技团队经验丰富、技术扎实,这是公司近几年在体育领域表现优秀的原因。

2019年12月20日,一石科技在北京科创专板市场正式挂牌。刘晨虎表示,挂牌成功标志着一石科技开启了迈进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进入加速的航道,是企业发展的新历程。科创专板让创业公司拥有更广泛的展示平台和发展机会,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目光与商业合作,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也会大大提高,这对于每一家成功挂牌的企业来说都是非常好的机会。无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商业运作,都会更加规范,对于用户与合作伙伴来说也多了一份信誉保障。

在刘晨虎看来,伴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赛事在未来还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会给举办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体育相关产业及都带来机会。“现在很多马拉松赛事、越野跑赛事都是由民间的公司在做。民间赛事和官方赛事虽然是两个方向,但是它们会逐渐融合,形成整个体育行业非常重要的基础。”

对一石科技来说,未来3-5年将继续聚焦国际综合赛事,获取市场,累积品牌,打磨团队,做好沉淀。除了综合赛事外,国际单项赛事将会在未来几年继续落地中国。一石科技将与赛事组委会及国际单项赛事构建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延伸合作领域,拓展合作模式。同时与赛事主办地相关资源对接,围绕体育领域,不断拓展业务模式,营造创新业务场景,寻求多赢模式。与成熟体育机构及资源主体也将进行合作,拓展思路,互补形成合力,創造新的市场价值。

体育行业的技术发展仍在一个初级阶段,需要同业团队共同努力推进。通过技术助力,一石科技将更好地回归体育初心,用科技淬炼身心。

作者:东方欲晓

第二篇: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研究

摘 要:通过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我国30个省市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较差;地区间耦合协调发展差距较大;三者的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科技金融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另外两者。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

一、引言

我国已经进入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转型升级,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新常态阶段。“十八大”强调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贸易水平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作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必须加快耦合协调发展,形成一个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整体,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加快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必须要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耦合协调发展的进程,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

截至目前,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关系的研究以及对金融与贸易关系的研究。徐玉莲等(2011)通过对我国省级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耦合协调进行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各省市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的趋势较明显。斯席姆库斯(Schinckus,2008)研究认为,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创新可以促进金融市场的创新。俞立平(2013)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金融与科技创新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金融与科技创新协同程度并不高,金融受科技创新的正反馈效应较强烈。瓦西列斯库等(Vasilescu等,2011)的研究认为风险投资通过对科技创新的大力扶持,进而带动企业的成长。万崇丹等(2012)研究认为,我国的金融对出口贸易具有很好的促进效应,而出口贸易对金融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梁莉(2005)通过研究我国1993—2004年间贸易开放度与金融发展的关系,发现:贸易开放度与金融机构的规模有关,贸易开放度是金融机构规模的格兰杰原因,反之则不成立。赵静敏(2008)考察了1978—2007年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短期和长期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两者短期和长期的相互关系存在差异。这些研究对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以及金融与贸易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缺少对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耦合协调的探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紧密联系的整体,研究三者的耦合协调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从而带动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转型升级。因此本文通过构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全面考察我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从而为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以及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一)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机理

耦合协调机理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与联系产生耦合协调效应,这种耦合协调效应作为一种整体效应,大于各子系统单独运作时产生的作用。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视为一个复合系统,这三者的共同运作产生了一种耦合协调机理,如图1。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首先,作为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科技创新需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而科技金融则满足了其需求,进行大量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对其进行筛选与监督;科技创新活动的推广同时带动了科技金融的迅速壮大,也为其带来了众多的技术支持,如先进的互联网金融技术。其次,科技创新活动通过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改善了科技贸易的结构,增强了科技贸易的竞争力;科技贸易的繁荣也会加快先进技术的引进,又反哺了科技创新活动。同样,科技金融机构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扶持从而推动科技贸易的结构升级,科技贸易也会对科技金融市场的服务体系和服务工具提出更高的要求,科技金融业必定会不断变革、创新。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通过并行、互嵌的发展模式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三者的耦合协调将会产生“1+1+1>3”的整体耦合协调效应。

(二)模型构建

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关键在于系统内部序参量之间的协同作用,耦合度正是对这种协同作用的度量。因此,本文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之间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程度定义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度。

1. 功效函数。设各子系统为,即科技创新为、科技金融为、科技贸易为。设第i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为,为第i个序参量的第j个指标,其值为。所以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系统有序的功效函数可表示为:

其中,和分别是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的上限和下限,由式(1)可知,,其值越大,对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是三个虽不同但相互作用的子系统,子系统内各序参量有序度的“总贡献”可通过集成来实现,这里采用线性加权和法来计算:

式(2)中,,其值越大,表明子系统对耦合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其中权重代表在保持系统有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2. 耦合协调模型。根据物理学中容量耦合概念及容量系统模型,可推广得出多系统相互作用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3)可得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三个子系统的耦合度模型:

由式(4)可看出,。当C=1时,耦合度最大,表明三者之间达到良性共振耦合;当C=0时,耦合度最小,表明三者之间无关。

当需要反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的整体功效和协同放大效应时,耦合度存在着缺陷,因为当三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的值均较低且相近时,单纯的耦合度指标会出现系统协同发展程度较高的伪评价结果。因此,就需要构造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模型,来评价其交互耦合的协调程度,模型如下:

式(5)中,D为耦合协调度;C为耦合度;H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调和指数,反映三者之间的整体协同效应。、、为待定系数,根据专家打分法,,,。

一般将耦合协调度划分为七种类型,即:①,不协调,处于无序状态;②,极度失调;③,低水平耦合协调;④,中等水平耦合协调;⑤,较高水平耦合协调;⑥,高水平耦合协调;⑦,完全耦合协调。

(三)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的构建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层次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的原则。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包含三个序参量,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其中科技创新根据其过程分为研发能力、成果转化能力以及产业化能力;赵昌文认为科技金融应分为财政性科技金融、政策性科技金融以及商业性科技金融,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这里重点考虑财政性科技金融。借鉴一些学者的做法,这里选取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以及财政科技拨款占GDP比重两个指标来表征科技金融,这两个指标都能很好地体现科技金融的发展水平。科技贸易分为高技术产品贸易以及技术交易。

(四)指标体系权重计算方法

由于熵值法是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指标权重,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因此选取熵值法来测算各个指标的权重。设为第i个样本中第j个指标的值:

三、实证研究

(一)数据来源

根据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测度指标体系,选取“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的相关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全部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高科技产业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为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所有数据均经过无量纲化处理。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根据耦合协调度的测算模型,分别求出30个省市2005年、2010年、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以及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如表2所示,进而得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如表3所示。

通过对表2中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综合序参量结果以及表3中耦合协调度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

1. 各省市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偏低。2005年30个省市平均耦合协调度为0.150,2010年上升为0.185,2013年继续上升至0.214,虽然在不断上升,但耦合协调水平仍较低,处于低水平耦合协调阶段。另外,2005年、2010年、2013年分别有11个、9个、13个省市耦合协调度位于全国平均值之上,说明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

2. 各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如图2所示,30个省市中仅贵州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其余省市均不断上升。其中相对于2005年,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大的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上升幅度分别为0.10、0.14、0.09、0.08,这些省市都为东部沿海发达省市,结合表2可发现,科技创新对耦合协调度提升贡献较大,东部地区发达程度高于中西部,拥有更多的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财力资源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相对于2010年,山西、江苏、河南、湖南、四川五省市上升幅度较大,分别达到0.08、0.06、0.08、0.06、0.06,这些省市主要处于中部地区,结合表2中综合序参量可发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对耦合协调度提升有较大的贡献,说明中部省市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以及扩大科技贸易,以跟上东部地区的节奏。

3. 不同地区间耦合协调度存在着较大差异。由表3可看出,各省市“十五”末期、“十一五”末期、“十二五”中期的耦合协调度可划分为三个等级,即中度协调水平、低度协调水平以及极度失调水平。东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206,除北京处于中度协调水平以及海南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市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上升至0.261,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四省市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其余地区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继续上升至0.288,天津和浙江也进入到中度协调水平行列。东部地区科技资源充足,科技研究效率较高,且经济发达,科技投入较大,科技贸易开展较早,与国内国际技术市场联系较紧密,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较好,但总体水平仍不高。中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22,除山西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外,其余省全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上升至0.154,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99,所有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中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但由于在科技资源、科技投入等方面与东部地区还存在一些差距,因此耦合协调度不及东部地区。西部地区2005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15,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四省份处于极度失调水平,其余省份均处于低度协调水平;2010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31,青海、新疆处于极度失调水平;2013年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149,新疆仍处于极度失调状态。西部地区由于地处内陆,对外贸易便捷度不如东部、中部,科技创新水平较低,科技投入较少,科技金融发展较慢,所以大部分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度增长较慢,发展情况不佳,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

4. 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总体上呈现出科技金融发展滞后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现象,即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贡献小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2005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17,小于科技创新的0.045以及科技贸易的0.033,30个省市中有18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2010年,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均值为0.028,而科技创新、科技贸易的值均高于科技金融,分别为0.067和0.045,且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在三者中最小;2013年,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综合序参量值分别为0.085、0.034、0.066,同样有19个省市的科技金融综合序参量值小于其余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虽然科技金融的综合序参量值在不断上升,但仍然较小,科技金融对整体的耦合协调发展贡献不足,说明政府需要不断加强对科技金融的引导和调控。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考察了“十五”末期(2005年)、“十一五”末期(2010年)以及“十二五”中期(2013年)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与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的情况。结果发现:全国30个省市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度虽然基本上处于上升中,但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并且地区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要好于中西部,耦合协调度基本上呈现出由东向西的递减趋势;三个子系统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平衡,科技创新子系统的发展要优于其他两个子系统,而科技金融子系统的发展则出现严重滞后的情况。分析结果对加快全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以下政策启示:

第一,建立健全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耦合协调发展机制,建立相应管理机构。各地政府应建立一套促进三者耦合协调发展的机制,并建立管理机构,此机构应协调科技部门、财政部门、市场金融部门、对外贸易部门等,及时收集有关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信息,监测三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并及时实施改进措施。

第二,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方面的合作。实证结果显示各地区三者的耦合协调度差距较大,这既与各地区自身经济、地理、资源等先天性条件有关,也与各地区间合作机制不健全有关。因此,各地区间要加强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科技贸易的密切合作,如构建各地科技研发人员交流的平台,联合举办科技论坛,无地区限制的科技贷款,减少贸易壁垒等。

第三,完善科技金融体制,改进金融机构运营模式。从模型的结果可以看出,科技金融系统的综合序参量值较小,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当建立规范的科技金融体制,使科技金融机构平稳运营。同时,金融机构应该改变以往落后的运营模式,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进运营模式,加强各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提升运营效率。政府、金融机构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长期持续性投入,对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应放宽贷款限制,对其提供贷款支持,增强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以及科技贸易的支持作用。

第四,优化贸易结构,促进贸易结构升级。各地政府、企业、金融服务机构都要通过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科技金融的投入,来提升科技软实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从而增加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品的贸易,提升整体科技贸易水平。

参考文献:

[1]Ang J B. 2010. Research,Technological Change and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in South Korea[J].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32(1).

[2]Yuqing Xing. 2012.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s High-Tech Exports:Myth and Reality[R].Asian Development Bank Working Paper.

[3]李晓东.经济新常态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市场培育机制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5,31(2).

[4]徐玉莲,王玉冬,林艳.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12).

[5]万崇丹,俞立平.国际贸易与金融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2,14(5).

[6]赵静敏.我国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基于1978- 2007年数据[J].金融发展研究,2008,(10).

[7]王琦,陈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空间的耦合度分析[J].地理科学,2008,28(2).

[8]罗嘉雯,陈浪南.金融发展影响科技创新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8).

[9]李隽.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78~143.

[10]赵静敏.金融发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作用机理与传导途径研究[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0.

[11]徐光耀,王丽丽.高技术产品贸易特征及科技政策启示——基于2012年数据的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

[12]薛彦平.中欧高科技贸易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案[J].政策研究,2011,26(3).

(责任编辑 孙 军;校对 SZ,GX)

作者:佟金萍 陈国栋 曹倩

第三篇:科技金融、金融科技及其融合发展趋势

摘 要:“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起源于含义不同,但在新经济模式下,二者相互交融,成为推动“双创”的有生力量,有助于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长线”与“短线”关系问题和风险控制问题。

关键词:科技金融 金融科技 新经济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无疑成为“点击率”很高的两个词汇,特别是当人们接触的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被贴上越来越多的科技标签,这两个概念似乎与每个人都搭上了界。单从字面上看,两个词汇都是“科技”加“金融”,除了构词的顺序略有差异之外,似乎并无本质区别,以致很多人把它们当成一回事儿。其实,两者的差异还是很大的,即便是说没有天壤之别,起码两者的起源与基本释义是不一样的。

一、“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差异

一般认为,在国内“科技金融”的诞生要早于“金融科技”(这里说的不是两种活动出现的顺序,而是指概念)。“科技金融”是一个中国人“自主创新”的概念,在西文中并无与之直接对应的说法。这一概念在国内最早见于原四川大学赵昌文教授的《科技金融》一书之中,该论著对“科技金融”做了如是界定:“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开发、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金融工具、金融制度、金融政策与金融服务的系统性、创新性安排,是由向科学与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融资资源的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各种主体及其在科技创新融资过程中的行为活动共同组成的一个体系,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和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研究者的这一释义,科技金融应当是市场经济下的整个社会经济运行中的一个体系、一种制度安排。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理论研究先导,2014年科技部会同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扎实做好科技金融服务的意见》,意见称:“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科技立国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此后,服务于高科技项目、高科技产业特别是中小高科技企业的创投体系、信贷体系、金融市场体系(老三板,新三板等)应运而生,逐步繁荣。毋庸置疑,在“双创”活动中,科技金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金融科技是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产生的一个新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科技”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另一种说法,因为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与金融活动叠加在一起,二者是具有密不可分“血缘关系”的孪生姊妹。受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科技”是有其英文对应概念的,即“Fintech”。也正是因为“金融科技”就是互联网金融的另外一种更加时髦的说法,所以在公众之中,“金融科技”似乎要比“科技金融”更加“接地气”,因为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来临,不仅改变了许多传统产业的业态,而且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二、新经济运行的新特征

时下大家都在讨论新经济,尽管理论界对新经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人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域诠释新经济的含义,但毋庸置疑的是人类社会正在大踏步地迈向新经济时代(吴爱华,2017)。虽然各界对新经济的说法莫衷一是,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观察到“新经济”运行的种种新特征,这些新特征不仅改变了既往传统经济的运行模式与轨迹,也颠覆着人们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套路,这里试举一些:

供给创造需求不是神话。传统观念认为,需求拉动消费,进而带动生产,从而形成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其推论是厂商不按需求生产就是犯了大忌。但在新经济时代,这种思维模式被颠覆。试问,一代又一代的智能手机是按“需求”来生产的吗?如何解释新一代手机或类似产品上市时人们连夜排队抢购的现象,如何解释很大一部分群体手头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智能手机?事实上,这些都是源源不断的供给激发出来的巨大需求。

资源约束并非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障碍。传统观念认为,资源禀赋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如果资源要素匮乏,不仅难有发展契机,连生存都是问题。以往经济学中的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理论都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但在新经济条件下,前述命题也被推翻。我国的深圳在改革开放之前不过是个小渔村,没有任何资源禀赋方面的优势可言,但这并不能阻止深圳后来“特区”建设过程中一跃成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成为我国最年轻最有活力的城市之一。解释只有一个:义无反顾的创新弥补了资源禀赋的种种“先天不足”。

金融资本成为主导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这一点经典的马恩论著中早有精彩论述,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推移,我们没有从新的视野来观察分析这一问题,而是过分专注于金融自身的“深化”。其实金融自身发展如果不能与社会经济发展捆绑在一起,双方都不能很好的发展。以共享单车在短短几迅速红遍大江南北并向供给市场挺进,离开了金融资本的驱动(亦即老百姓说的“烧钱”),根本是不可思议的。同理,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还是新产业、新业态的诞生,都离不开金融资本的引领和驱动。这样的特征还很多,兹不一一列举。

三、“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有机结合将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

至此,我们可以对“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发展做一些推论。尽管“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起源不同,含义各异,但在新经济条件下,无论“科技金融”抑或是“金融科技”都将走向融合发展,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我们只有顺应这个不可抗拒的潮流,“科技金融”与“金融科技”才能有更多、更大的成长空间,才能健康地发展(李正新,2016)。

其一,两者有机融合,才能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长线”与“短线”关系问题。常常有人讨论,科技金融当中孰轻孰重?其实,从系统论的角度,两者等量齐观,缺一不可。科技金融作为一种制度安排,就是要解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创新发展的路径(例如美国硅谷那样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科技创新是长线,解决诸如经济发展转型、资源约束、环境保护等一列技术问题。金融创新是短线,解决科技创新的“第一推动力”与“持续推动力”问题。换言之,经济发展转型、技术改造、节能减排都需要花钱,如果解决不了“钱怎么来”,的关键问题,科技创新带动社会进步就永远是一个梦而已。而新经济条件下解决“钱怎么来”,“金融科技”就可以并且能够大有作为。

其二,两者有机融合,才能解决好创新发展中的风险控制问题。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风险可控,即便出现了风险,也能找到稀释、化解风险的有效通道。一个时期以来,我国通过“投改贷”、“创业板”、“新三板”等方式来解决科技创新的驱动问题,效果不甚理想,其主要原因就是风险控制问题(李正新,2016)。风险控制如果解决不好,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力度越大,就越容易造成金融风险暴露,甚至引发信用危机。而金融科技在在这方面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有了很好的开端。以阿里巴巴的金融服务为例,在各金融机构都在为小额信贷业务的风险控制大为头痛的时候,阿里小贷却能做得有声有色,这正是“金融科技”的魅力所在。阿里集团通过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成功地解决了小额信贷的征信、信用评估、贷款风险管理等环节,使原来认为不透明、不可测、不可控的风险变成了透明、可测、可控的风险。同理,这种“金融科技”的创新也可以用于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当中。

参考文献:

[1]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吴爱华等.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

[2]“双创教育”研究项目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李正新.中国高教研究2016(10).

作者简介:王桂堂(1959—)男。副教授。河南开封人。研究方向:金融发展与创新。张钰(1988—)女。助教。河南商丘人。研究方向:投资项目评估。

作者:王桂堂 张钰

第四篇:科技保险支持体系与科技企业发展

〔摘要〕 科技保险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我国科技保险目前还存在着支持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不足等问题。科技保险应契合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从提升专业经营能力,调动保险公司内部资源,深化银保协同合作,完善政府支持管理机制等方面,构建科技保险支持体系,以增强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 科技金融,科技保险,支持体系,创新驱动

科技保险是保险公司为防范和化解科技企业在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而设计开发的险种及其他支持方式的统称。科技保险契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对于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企业稳健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科技保险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技保险契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与金融创新的推动。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加快发展科技保险。可见,完善科技保险产品,优化科技保险服务,对于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

(二)科技保险能防范化解科技企业风险

科技保险对于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企业风险的防范化解方面。具体如下:

1.提供科技保险产品,防范化解科技企业各类风险。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经过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等不同阶段,不同阶段面临的风险类型和风险程度存在差异,需要对外“转嫁”风险,将科技企业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险公司承保科技保险,通过赔偿科技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分散科技企业各类风险,消除科技企业及其管理层、研发人员的后顾之忧。

2.提供风险管理支持与服务,协助企业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除了“转嫁”风险,科技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是防范其自身风险的重要保障。保险公司可发挥其风险管理能力和经验,通过宣导、培训、交流等方式,强化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提升科技企业对研发项目的风险控制和评估能力,协助企业建立健全自身风险管理体系。

(三)科技保险能助推科技企业融资

1.科技保险能起到企业增信效果。融资渠道窄、资金周转难是众多科技企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难题。实践中,科技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但由于科技企业高风险性、无形资产占比较高且估值较难等原因,银行贷款这一融资“主渠道”往往并非坦途。因此,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成为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科技保险能对企业起到增信效果,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等产品在科技企业无法偿还贷款本息时,由保险公司承担相应偿付义务,分散了银行借贷风险,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2.科技保险能够传递良好信息从而促进投融资支持。处于初创期与成长期的科技企业,往往缺乏有效的对外信息传递途径,以吸引“性价比高”的投融资。投资者与银行常以科技企业所处行业与可比企业的通常情形作为投资与信贷决策的重要考量,从而将增加发展潜力较大、风险防范能力较强的科技企业的融资成本。由于行业一般风险与费率是保险公司承保的重要考虑,保险公司承保实则向外界展示了科技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与基础能力,有利于获得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投融资支持。

(四)科技保险能提升科技企业创新与盈利能力

部分科技保险产品能够助推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竞争力。经过对238家科技企业开展问卷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就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创新与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显示,科技保险(财产险)能够直接推动科技企业盈利能力提升。〔1 〕

二、科技保险在支持科技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0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先后制定规范性文件,初步明确了科技保险险种,出台了财政金融支持举措,科技保险的规模性与经营成效渐显。与此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制约了科技保险健康有序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保险的支持体系框架尚未真正建立

1.激励约束机制尚未建立。科技保险涉及政府机构、科技企业、保险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多个利益相关方,不同主体具有不同的需求和利益导向,现有做法虽确立了政府引导、市场决定的正确思路,但对于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挖掘深度”不够,并未统筹建立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激励约束机制,从而形成纳什均衡。

2.现有机制激励效果不尽如人意。科技保险现有机制的激励效果不理想,产品定价较高、补贴落地周期较长、保险产品经营成本较大等因素削弱了科技保险的投保与续保需求。以长沙高新区为例,保费较高、单台成套设备保费相当于该产品成本价格的1/4,成为阻止企业投保的主要原因。在目前审批机制下,从申报到发放的周期可能历时半年至1年,“审批周期长,补贴到位慢”为广大科技企业所诟病,也成为制约投保积极性的主要原因。〔2 〕而较高的赔付率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降低了保险公司展业与创新的积极性。因此,建立需求导向、因势利导的科技保险支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科技保险信息披露支持机制尚未形成。科技研发具有创新性、专业性和高风险性,科技研发成败关涉科技企业及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还将影响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由于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不利于保险公司的定价、承保和理赔,可能对科技企业产生逆向选择,抑制科技企业投保意愿并增加其投保成本,影响其获得投融资。

(二)科技保险运行效果不尽如人意

1.科技保险投保情况不够理想。在经济科技水平居于全国前列的上海,科技企业投保比例不足15%,近20%的企业认为科技保险的保障作用有限,保险公司则因承担风险较高而缺乏展业动力,造成“供求两不旺”现象。〔3 〕早先对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抽样调查显示,93%的被调查企业没有投保科技保险,其中57%的企业没有使用科技保险的计划,7%的曾投保科技企业并未选择续保。〔4 〕在长沙市高新区,尽管有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措施,但该区460家高科技企业中,只有12家投保了科技保险,保费收入仅24万多元,而同期湖南省投保企业在全省科技企业的占比不足1%。〔5 〕

2.投保险种集中度较高。不少企业投保科技保险产品,主要集中于企业财产险、团队意外健康险等传统产品,对科技企业特殊风险(如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阶段的风险)投保比例较低。

(三)科技保险经营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存在不足

1.科技保险产品与企业需求存在“错配”现象。一些科技保险险种与传统险种无实质性区别,保险条款设计并未充分考虑高科技企业的特点。如在长沙市高新区的12家投保企业中,有11家购买的是关键研发人员健康险等人身险。〔6 〕

2.科技保险产品开发力度不足。现有科技保险险种结构不能涵盖科技领域全部风险、科技企业研发经营全部流程节点、科技企业的差异性,以及保险需求的地域差异,保险条款相对单一,创新性与专业性不足。

3.科技保险专业人才培养与储备滞后。熟悉专业领域知识、实现主体之间信息对称是保险公司判断承保风险、确认保险事故并进行理赔的重要保障。有关调研报告显示,由于出险查勘与事故认定存在困难,个别保险公司甚至取消了产品研发责任险、项目投资损失险这两款重要的科技保险产品,凸显出科技保险专业人才的匮乏。

三、构建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发展支持体系框架的思考

(一)遵循原则

1.需求导向。科技保险关涉政府机构、科技企业、保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等利益相关方,需要关注各方需求,均衡各方利益,统筹建立正向激励机制。

2.守成创新。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理应发挥保险公司的核心作用及其全产业链优势,利用保险公司承保、投资等不同业务板块与专业优势,优化科技保险险种设计与服务,发挥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与增信功能,建立灵活多样的科技保险产品体系。

3.协同共赢。紧扣科技企业需求,设计完善科技保险相关产品,分担风险,形成保险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力,实现金融机构、科技企业与政府机构之间的协同共赢。

4.检讨完善。科技企业风险管控机制遵循着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价-风险管控方法与技术-风险管理绩效评价等演进路径。作为企业风险管控重要方式的科技保险,应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因此,应及时积累科技保险经营数据,对科技保险支持体系进行实施效果绩效评价测算,分析绩效影响因素,不断完善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

(二)支持体系框架设计(见图1)

四、科技保险支持科技企业的具体对策

根据上述体系框架设计,应从科技企业发展的阶段性和实际需求出发,提升保险公司专业能力,调动保险公司内部资源,发挥金融机构协同效应,完善政府支持管理以及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体系。具体如下:

(一)提升保险公司专业经营能力

1.推进科技保险产品创新发展。一是研究完善科技保险险种和产品组合。根据实践需求,研究委托研发保证保险、科技企业转让技术成果质量保证保险等保险产品,设计涵盖基本险种与其他险种的保险组合产品,并采取多年期、综合定价等方式,增加科技保险产品市场供给。二是完善科技企业知识产权保险。结合2012年专利保险试点以来的经验,完善现有的专利执行保险、专利代理人职业责任保险和专利侵权保险,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责任保险产品研发设计。三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保费支付机制。研究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分期缴纳保费的可行性及其风险管控措施;针对科技企业发展周期及特点,探索实施阶梯式保费支付方式,通过“前低后高”的保费支付方式,实现科技企业与保险公司长期共赢。

2.发挥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优势,为科技企业提供指导支持。一是保险公司可通过定期宣导和培训方式,增强企业管理层的风险认识水平和能力,提高管理层重视程度。二是保险公司可通过编制或指导企业编制定期风险评估报告,为企业强化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并为保险公司深入了解科技保险风险状况,完善保险产品提供数据支撑。

3.加强对科技保险的基础性研究。一是协调政府机构、保险公司、科研院所、保险中介机构等力量,建立科技保险风险信息数据库,研究科技保险定价方法和定价模型,完善科技保险定价机制。二是收集科技保险风险数据,研究科技保险典型案例、险种开发升级等事项,为科技风险类型化和风险评估提供指导;建立健全科技保险指标分析体系,明确各类指标的具体范围以及和保险需求的关联性。三是研究提高保险产品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匹配性。保险公司通过定期调研走访、提供保险服务等方式,搭建市场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和跟踪投保企业及其员工对于科技保险服务的反馈意见,有效掌握企业研发和经营中的风险类型与风险程度,并加强对科技企业终端用户的调研,从而“逆向推算”出科技企业的风险状况和真实保险需求,以增强保险产品的针对性。如经过研究,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提供了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高新技术企业财产保险、产品质量保证保险等13类科技保险险种。苏州中银保险推出了商户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企业应收账款信用保险、个贷保、企贷宝等险种,为2700多家小微企业和个人融资提供保险服务。〔7 〕

4.提升保险公司风险控制能力。K.J.Arrovo指出,创新活动中的保险行为可以提高创新者的参与人数,而保险将风险承担主体从创新者转移至保险公司。〔8 〕但科技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风险数据积累不充分,保险公司与科技企业掌握信息不对称,完善保险公司风险分散机制尤具现实意义。一是保险公司应梳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对承保风险的识别判断、定性定量分析和应对机制构建,合理量化评估风险并予以持续跟踪,加强风险管控。二是利用保险行业分散风险。保险公司可通过共保(体)、再保险(尤其是溢额再保险)等方式,分散保险公司经营风险。例如,阳光产险等6家保险公司与交通银行苏州分行合作组建了全国首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共保体。三是利用资本市场分散风险。借鉴发行巨灾债券等经验,探索科技保险证券化,研究发行科技风险债券分散保险公司风险的可行性。

5.加强科技保险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保险涉及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市场运用,需要运用保险承保、理赔甚至是银行信贷等金融专业知识,需要掌握科技研发所涉及的专业领域知识,因此,需要培养、储备、引进专业人才,搭建专业团队。

(二)调动保险公司内部资源,形成对科技企业的联动支持

改变投保-理赔的传统二元逻辑,发挥保险公司承保、资金运用等板块功能,推进保险公司对科技企业的支持深度。

1.探索建立承保与投资的联动机制。允许保险资金对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甚至是高科技产业园区进行投资, 研究将保费支付义务作为可转换债的具体方案,即保险公司可在一定条件下将保费转化为股权,保险公司可根据自身实际建立对科技企业的战略性投资或财务性投资体系,并可采取夹层基金、并购基金、不动产基金、创业投资基金、优先股投资等金融产品方式进行投资,扩宽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渠道,以投资收益对冲科技保险承保风险。

2.发挥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功能。承保科技保险后,应鼓励保险公司在企业研发、经营管理中承担风险管理人角色,以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控制。

3.创新保险公司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方式。允许保险公司和企业签署合作协议,保险公司在企业产品研发取得成功后,共享企业成果转化与发展红利,同时对企业产品研发失败分担损失。

(三)形成保险公司与银行对科技企业的协同支持

科技保险能够起到增信作用,保险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应加强协作,从以往以代理关系为主要表现的合作形式向深度融合转化,共同研发和改进保险产品,在合力支持科技企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实现保险公司与银行的协同共赢。

1.完善银保合作的保险产品。完善科技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专利权等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知识产权评估价值险等险种条款设计,同时加强保险公司与银行之间在业务受理、客户信息、授信决策、保险承保、保险理赔、贷款发放、欠款违约等方面的信息共享。如人保财险苏州分公司与交通银行、农业银行合作,为初创期企业提供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支持企业取得信贷。上海市推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履约保证保险,由上海市科委牵头,中国银行、上海银行、浦发银行各出资5000万元,向中小型科技企业提供50万元~500万元短期贷款,太平洋保险负责提供贷款风险保障,上述单位按比例共同分担企业无法还款的风险。青岛推出了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即科技企业将专利权质押,保险公司为业务投保,银行根据担保函发放贷款。保险公司、担保机构和银行分别按60%、20%、20%的比例分担贷款风险。

2.梳理明确相关保险产品的业务流程和关键节点。一是明确和优化上述险种核保、承保、理赔等全部业务流程,明确保险公司与银行对科技企业资信的分别审查义务以及各自审查重点。二是统筹考虑银行贷款利率和保险费率设置水平,合理控制贷款额度上限与贷款期间,合理设置质押率与质押物价值之间的比例,将企业融资成本和金融机构运营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三是明确理赔标准,允许保险公司在对银行(被保险人)进行理赔后,在一定条件下获得对科技企业的代位求偿权,并允许保险公司将该债权转化为对企业的股权。四是加强对科技企业贷款资金使用用途的管控,避免出现道德风险。

3.加快科技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科技企业信用评价模型,重点关注科技企业财务资金真实性、现金流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二是建立借款人失信惩戒机制,将欠款违约事项纳入征信体系,作为科技企业享受政府补贴、税收优惠、后续贷款等的重要参考。

(四)完善政府对科技企业的支持与管理机制

1.健全政府补贴政策。一是构建多层级的政府补贴机制。根据承保风险情况建立相应的补贴机制,实现政府补贴与研发科技的重要性程度、企业研发经营风险程度的正相关关系,与投保企业发展阶段、投保年限的负相关关系,同时应考虑地域差异、险种差异并配置不同的补贴标准。二是进一步精简政府发放补贴的审批流程,降低政府补贴发放周期,细化补贴发放标准和考量因素,加强核查,真正发挥补贴对投保的激励作用,防止发生骗取补贴情形。三是扩宽政府补贴资金来源渠道。目前政府补贴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预算资金,应在总结地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科技发展基金,建立科技补贴的市场化融资方式,扩宽科技补贴资金来源。四是定期评价补贴政策实施效果,适应性完善补贴审批和发放机制。

2.加强对科技企业的管理。一是建立对投保科技企业的持续性信息披露机制,重点关注其财务状况、偿付能力和风险管理体系,合理降低保险公司定价与承保、银行贷款时的尽调成本。二是通过互联网、行业组织等方式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科技企业、政府机构和金融机构对政府机构支持服务、科技保险产品、科技企业需求与信用信息等方面的信息积累与共享。三是建立科技、财政、保险监管、银行监管等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动态关注和监控科技保险运行态势和相关指标,收集并共享科技保险与科技企业相关信息,协商解决科技保险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推动科技保险与其他科技金融支持方式的协同发展。

3.修订完善相关监管制度。根据保监会《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第15条规定,保险资金不得从事创业风险投资。建议根据实际适时修订上述规定,允许保险资金参与创业风险投资,并明确投资条件和相应要求。

参考文献:

〔1〕薛伟贤,刘 倩,刘 骏.科技保险对科技企业创新盈利能力影响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4).

〔2〕赵 杨,吕文栋.科技保险试点三年来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基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四个直辖市的调查分析〔J〕.科学决策,2011(12).

〔3〕王 蕾,顾孟迪.科技创新的保险支持模式——基于上海市的调研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1).

〔4〕彭志文,宋 旺.我国科技保险市场的问题、根源及对策——基于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抽样调查的分析〔J〕.保险研究,2010(9).

〔5〕欧阳资生,许晓庆.推进湖南省科技保险发展的策略探讨〔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3(1).

〔6〕曹 娴.科技保险为何难推开〔N〕.湖南日报,2013-09-24.

〔7〕祖兆林.打造科技创新的“避风港”〔N〕.中国保险报,2015-12-01.

〔8〕See Arrovo.K.J..Action of Insurance in Technology Innovation〔J〕.The Journal of Finance,1995(9).

作者:邱兆祥 罗满景

第五篇:品味科技盛宴——校园科技节

以“激扬青春创造未来”为主题的校园科技节,是为了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举办的。

一、活动内容

校园科技节,以校园为基地,以生活为起点,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确定了“校园如此美丽”“生命如此奇妙”“神奇的细胞”和“生活如此多娇”四个板块的活动。

1. 校园如此美丽——认认“我”是谁

正值花草长莺飞,香满校园时节,认识校园里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植物。

(1)活动准备如下:第一步,拍摄校园中的植物,每棵植物有远景和近景两张图片,做成幻灯片,配以文字说明植物名称、所属科、典型特征等。第二步,制作腊叶标本。

(2)活动过程如下:第一步,展示、讲解腊叶标本、浸制标本。第二步,观看、讲解校园植物名称、特征及在校园中的位置。第三步,趣味大比拼,编号1~20种校园常见植物,规定时间内写出这20种植物名称最多的获胜。

2. 生命如此奇妙——人体、青蛙

(1)我们自己的身体。活动过程:第一步,用人体模型展示人体内部结构。第二步,讲解人体的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等各器官的形态功能。第三步,讲解肾的组成及尿的形成。第四步,讲解生殖系统各器官名称、形态和功能。

(2)一蛙七实验。实验过程:①观察蛙眼的功能。用线系一小块肉,在蛙眼前不动,观察蛙的动态。用線系一小块肉,在蛙眼前晃动,观察蛙的动态。用线系一小块树叶,在蛙眼前晃动,观察蛙的动态。②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检验脊髓的反射功能。用探针从蛙的枕骨大孔处捣毁脑,可把蛙反放在瓷盘中,蛙翻不过来说明脑已毁坏。③检验生活中的试剂是否有刺激性。用沾有洗衣粉溶液的纸片、沾有“大宝”的纸片、沾有润手油的纸片、沾有洗洁精的纸片分别贴在蛙背部的皮肤上,再分别观察蛙的反应,每一次将溶液冲洗干净再进行下次实验。④观察蛙的内部结构。将蛙解剖,观察蛙的内部结构,辨认心脏、肺、肝、胆、胃、小肠、大肠等结构。辨别蛙的性别,观察生殖器官。⑤检测ATP的功能。待蛙心不再跳动时,注射ATP,观察蛙心的动态。⑥观察蛙的红细胞。制作血涂片,比较蛙的红细胞与人的红细胞的区别。⑦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剥离出坐骨神经——腓肠肌,观察坐骨神经的形态,观察腓肠肌形态,体会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思想。

3. 神奇的细胞——模型大比拼

(1)活动准备:手绘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制作细胞、细胞器的亚显微结构。

(2)活动过程:①张贴展示手绘细胞膜的结构。②展示、讲解细胞的亚显微结构及功能。讲解DNA的分子结构,DNA的复制方式,DNA在亲子代之间的关系。③拼装DNA分子模型大赛:两人一组,合作拼装,规定时间内根据完成程度决定名次。④制作人的血涂片,观察人的血细胞。⑤测量血糖含量,讲解血糖调节的机制,说明稳态的重要性。

4. 生活如此多娇——美食、美味

(1)活动准备:制作酸奶,35℃保温12小时左右。制作泡菜,提前制作,发酵一天半左右。制作醪糟,提前制作,发酵一个星期左右。

(2)活动过程:①现场煮醪糟汤圆,加少许枸杞、蛋花,品尝醪糟汤圆,讲解醪糟的制作原理、过程。②品尝酸奶,讲解酸奶的制作原理、过程。③品尝泡菜,讲解泡菜的制作原理、过程。④现场制作水果拼盘,讲解拼盘名称、寓意、所含营养物质等,提高审美能力、感受食物的百变多娇。

二、校园科技节的总结和反思

1. 巧妙构思,精心布置

生物学科的活动地点为一个实验室,设四个板块位于实验室的四个角。根据当季的植物,学生学习人体结构中“稳态和调节”时的困惑,上学期制作的模型,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等确定上述四个板块。

2. 定点定人,及时调整

每一个板块分成几个小板块,每一个小板块有专人负责。例如“美丽的校园”分为植物标本展示、校园植物识别和植物名称大比拼三个小板块,每一板块有两人负责。

3. 有效指导,兴趣盎然

牛蛙的实验有一定的难度,专业性较强。学校请了宁夏医科大学大三的学生进行现场示范和指导,教会学生规范专业的操作,学生在脊蛙反射、内部结构、坐骨神经的剥离操作得非常好。酸奶、泡菜、醪糟是微生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学生的兴趣很大。

为期两天半的校园科技节落下了帷幕,校园科技节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现学生风采,提升学生应变能力,使学生受益匪浅。

作者简介:高建英(1973 — ),女,汉族,山西永济人,本科,中教高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教学。

作者:高建英

上一篇:科技论文科技论文下一篇:林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