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矮砧技术经济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山西、陕西、甘肃3省2009~2011年连续3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用C-D生产函数对两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苹果矮砧技术经济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苹果矮砧技术经济论文 篇1: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摘要 研究了“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各项生产要素的成本构成和收益情况,并与乔砧苹果栽培模式进行比较。采用比较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样本区域内,采用“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盛果期的2015—2017年,平均投入为68 809.35元/hm2,平均用工时为440.10工日/hm2,净收益为105 627.9元/hm2,比同等条件下的乔砧苹果栽培果园的经济效益更为显著。而在生产中,“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适应现代果业的发展。

关键词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经济效益

Economic Benefits Analysis of “3Excellent” Apple Highdensity Dwarfing Cultivation Pattern—A Case of Shunping County

GENG Yanxian, TAO Peijun

(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ding, Hebei 071000)

Key words “3Excellent” apple;Highdensity dwarfing cultivation pattern;Economic benefits

基金項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067)。

作者简介 耿艳先(1991—),女,河北任丘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农业推广研究。*通讯作者,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从事农业推广研究。

收稿日期 2018-01-29

近30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欧洲、美国等世界苹果主产区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基本完成了矮砧密植栽培方式的转变[1]。目前,法国、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国的矮砧密植果园面积已占到苹果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2]。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加快,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进程明显加速。2016年矮砧苹果种植面积已达到苹果种植总面积的20%,但目前仍存在130万hm2以上的乔砧栽培果园。

在我国各地也在不断引进和研发新的苹果栽培技术体系中,“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是由河北农业大学教授通过引进日本的“富士”苹果品种,并研发适合本地区种植的砧木以及栽培管理技术而形成的一套集优良的品种、优良的砧木和优良的栽培技术为一体的系统的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3]。此种栽培技术体系具有树冠矮小、结果较早、易于通风、优果率高、便于机械化作业、省工等优点[4]。

笔者以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为研究对象,在我国现有的栽培规模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选取河北省保定市顺平县为调研地区,旨在从“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入手,找出目前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推广阶段出现的问题,并与乔砧栽培模式在投入-产出及一系列经济指标方面进行对比[5],通过对调研数据的整理与分析,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便更直接、有效地指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从而促进“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推广,推动河北省苹果产业健康发展。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该研究采用的数据来自笔者于2017年8—12月对河北省顺平县神南乡及白云乡100户苹果种植户的入户调查数据。顺平县有着悠久的苹果种植历史,“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和普通的乔砧栽培模式尚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6]。此次调研采取了2种形式:一是专家访谈法。在这个过程中总计访问了4位河北农业大学的苹果专家,分别是“三优”苹果栽培模式的带头人马宝焜教授、顺平“三优”苹果基地的创建者孙建设教授、园艺学院果树系主任邵建柱教授以及科教兴农中心从事多年苹果实践生产的解金斗老师,并于2017年12月份参加了中国苹果产业大会,听取了各位苹果专家《关于我国现代苹果产业的汇报》讲解。二是问卷调查法。选取顺平的苹果主产区神南乡、大悲乡和白云乡,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75“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和75个乔砧栽培果园进行面对面访谈,填写调查问卷。此外,在问卷调研过程中,对试验站负责人员进行重点访谈,了解当地苹果产业整体发展情况。为了保证数据的质量与可靠性,调查者及时解答果农对问卷的疑惑。

1.2 研究方法

在分析“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时,对顺平县75个“三优”矮砧果园和75个乔砧果园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收益率、要素生产效率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进行测算对比。各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如下:

资本生产率=(总收益/物资成本)×100%

劳动生产率=(总收益/劳动成本)×100%

土地生产率=(总收益/土地成本)×100%

平均生产率=(资本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1/3×100%

总生产率=总收益/(物资成本+劳动成本+土地成本)×100%

考虑到计算的科学性与简便性,首先用SPSS 22.0对所得数据做初步处理, 采用各项投入以及产出等数据的平均值,再做进一步处理分析,对比2种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以期对“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推广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苹果园与乔砧栽培苹果园生产成本构成对比分析

由表1可知,果农在应用2种栽培技术过程中,“三优”矮砧密植果园与乔砧栽培果园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成本而言,“三优”矮砧密植技术的肥料投入比乔砧栽培高出5 166.90元/hm2,除去人工费用,“三优”矮砧密植果园高出乔砧栽培8 139.45元/hm2,但“三优”矮砧栽培在节约劳动力方面体现出了显著的优势,单位面积劳动投入比乔砧果园减少174.0工日/hm2,按当时平均工价100元/工日计算,减少货币投入17 400元/hm2,特别是近年来人工成本上涨幅度居高不下,就更显示出“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的优势。

2.2 “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苹果园与乔砧栽培苹果园產出对比分析

由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含量提升,使其产出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优质果的比例(表2)。对比2种栽培模式的优果(一、二级果)率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果率平均比乔砧栽培模式提高了13.09%。从货币收益看,“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净收益平均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2.32倍(表3)。“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物资投入量大,便于进行标准化管理,尤其大大减少疏花疏果的用工时间,提高了优果率,使得其收益率较高。比较分析2种栽培方式2015—2017年的收益率发现,“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平均每投入1元,其收益约为2.48,而乔砧栽培果园的每元净收益约1.59。“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收益率是乔砧栽培果园的1.56倍。

2.3 要素生产率对比分析

要素生产率反映投入的转化效率,也是衡量果园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表4是“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与乔砧果园的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可得出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土地成本按租金为6 000元/hm2计算)、平均生产率和总生产率,“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近3年的均值显著高于乔砧栽培果园。单看资本生产率,不难发现乔砧栽培果园略高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说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是对资本要素要求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在劳动生产率上,“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显著高于乔砧栽培果园,说明乔砧栽培果园相对于“三优”果园对劳动要素要求较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的上涨,即传统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必然推动以传统要素密集投入外延式发展模式的乔砧栽培模式向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转变[7]。对于土地生产率,“三优”矮砧密植栽培 果园显著高于乔砧栽培果园,大大节约了土地资源。由此可知,“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整个生产系统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转化效率和产出效率高于乔砧果园苹果的生产水平。

表4结论证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资本投入和技术进步方面的要求都远高于普通乔砧栽培技术。可以看出,“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具有符合现代市场的要求,但由于矮化砧木的根系分布范围浅,容易出现树势早衰、固地性差、根系冻害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架栽培和提高肥水管理水平等技术手段才能发挥其栽培模式的优势。另外,“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发挥,还有赖于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果园资本的投入。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虽然“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使果农在收益上有极大的提高, 果农具有接受和采纳该栽培与技术模式的积极性,但在我国农业资本资源稀缺、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现实条件下,该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投入增加的约束。

3 结论

第一,“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技术含量高,前期见果快,种植园更新速度快,土地能够得到充分利用,更加利于农民的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8]。在现有条件下,“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乔砧栽培技术体系。对“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和乔砧栽培技术体系的成本结构、产出、要素生产率等指标的测算结果表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技术体系。样本区域中,“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的单位面积平均资本投入虽然比乔砧栽培技术体系高,但劳动用工投入节约了28.33%,净收益是后者的2.23倍。所以“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极大地降低了劳动用工,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苹果生产更加标准化、便捷化,加快推广“三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是河北省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方向[9],同时也是实现果农增收的重要途径。

第二,通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但在苗木供应、矮化砧木培育与适应、省力化机械研发与推广、肥水调控以及资本的投入等方面不能保障此项技术体系的完整落实。因而,与“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相适应的配套技术的发展是“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同时大力引导采用此栽培技术体系的果农对果园的资本投入也是保障果园产量与质量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调查中发现,所调查区域内苹果种植以小农户小规模分散生产经营为主,户均经营规模为0.20~0.33 hm2,但是在发展中来看,企业集团、农业合作组织、种植大户为主的经营主体必将会逐渐取代传统小农经济在苹果栽培过程中的地位。“三优”矮砧密植栽培技术体系对资本投入与技术投入的要求均显著高于乔砧栽培技术体系,且其生产过程更加便于标准化与机械化[10]。因此,持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土地流转的进程,是推动生产经营技术体系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我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在发生转变,逐渐由种植面积增加为主过渡到改进质量与提高产量和效益并重。今后的5~10年,全国苹果种植将处于大规模更新换代阶段,全国每年将有大批更新或者新建的果园,采用“三优”矮砧密植栽培的方式是实现果园提质增效的可行选择之一。

参考文献

[1] 韩明玉.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J].果农之友,2009(9):12.

[2] 郝璠,韩明玉.苹果矮砧集约栽培技术经济效益分析[J].陕西农业科学,2014,60(10):125-129.

[3] 孙建设.三优富士苹果建园技術[N].河北科技报,2010-06-29(B06).

[4] 马宝煜,徐继忠,孙建设.关于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树学报,2010,27(1):105-109.

[5] 姚允聪,王有年,李金光,等.果树技术经济效益评价的程序与方法研究[J].北京农学院学报,1992,7(2):37-44.

[6] 杨建峰,齐增福.顺平县发展“三优”苹果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J].河北林业,2013(5):21-22.

[7] 邵砾群,侯建昀,刘军弟,等.苹果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78-83.

[8] 刘军弟,霍学喜,韩明玉,等.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北方园艺,2012(20):164-168.

[9] 刘峰,张超一,赵帮宏.河北省苹果生产成本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2010,37(1):198-201.

[10] 毕振良.苹果矮砧密植栽培存在问题及发展建议[J].河北果树,2012(3):40-41.

作者:耿艳先 陶佩君

苹果矮砧技术经济论文 篇2:

苹果栽培模式技术经济评价

摘要: 以山西、陕西、甘肃3省2009~2011年连续3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数据为依据,用C-D生产函数对两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结果表明,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在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亩)的优果(1、2级优果)率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35%,可变资本投入虽然比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科学技术贡献率达到63.38%。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具有节约劳动投入与土地资源的显著优势,但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的瓶颈,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关键词: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经济评价

引言

近30多年来,世界苹果栽培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完成了从乔砧稀植——乔砧密植——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变迁过程[1]。欧洲、美国、日本等世界苹果产业发达国家已基本完成矮砧密植栽培方式的转变,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成为世界主要苹果种植国普遍采用的栽培技术[2]。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具有接穗品种长势减缓、树冠矮小、树形紧凑、易形成花芽、果品质量好、管理方便、便于机械化操作等特点[3],已成为世界苹果发展的趋势和方向[4]。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引入矮化砧木试验[4]。1951、1957年从丹麦、保加利亚引入M系为主的苹果矮化砧,以后又陆续引入MM系、P系等其他苹果矮化砧[5]。然而,经过70年的创新与推广,根据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2012年调研结果,我国矮化砧果园面积仅占全国苹果种植总面积的4%左右,发展进程缓慢。同时,果农在采纳该技术模式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因此,结合我国苹果栽培模式正处于大规模变革时期的实际,有必要对苹果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进而从经济——技术——产业相结合角度,揭示该栽培模式的经济效益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改进的路径与对策。

主流技术经济学一般将经济效益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比分析方法,即通过建立起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指标在技术模式实施前后的经济效益变化情况,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差异。另一种方法则是利用生产函数为主法,对产出结构、要素密度和弹性等进行分析。现有研究对农业技术进行经济评价主要集中在对农作物新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种植的经济效益评价方面。在对无公害蔬菜与常规蔬菜生产投入成本结构进行分析的结论认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在总体上比常规生产更关注技术的合理性和质量安全性,但在成本投入结构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则难以得出一致结论[6];在对绿色苹果与常规苹果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中,研究认为绿色苹果在资本绝对密集度、成本收益与生产效率等方面均高于常规苹果,并可促进农民增收[7]。在对Bt抗虫棉栽培经济效益的研究中,从农户采用Bt抗虫棉的成本投入角度进行测算,结果表明Bt抗虫棉能够提高棉花产量,而且减少了农药与劳动投入,对农民增收和环境改善都起到了正向作用[8]。但对苹果栽培模式效益的技术评价还未见涉及。

本文结合两种方法,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建园成本、投入成本结构、产出结构、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以及科技贡献率等几方面,对两种栽培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与技术经济评价。其结果有利于深入认知矮砧密植栽培集约栽培模式的技术体系内涵,把握产业发展方向,促进苹果栽培制度变革与新栽培模式的推广,为我国苹果产业高效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一)数据来源

以国家现代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在山西、陕西、甘肃三省2009~2011年连续三年调研资料和固定样地跟踪调查的数据为依据。每年在三个苹果主产省随机选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种植农户445户,对每个农户的生产投入与产出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包括生产面积、种苗、农药、化肥、有机肥、套袋、修剪、灌溉投入、劳动投入等内容。矮砧密植栽培实验固定样地设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范家寨乡大沙凹村,占地面积150亩,其中实际挂果面积67.95亩,2009年进入盛果期。挂果园区果树种植密度为:2×4米(83株/亩)及2×3.5米(95株/亩),矮化中间砧为M9和M26。苹果主要品种为富士和嘎啦,分别占挂果面积的60%和40%。调查数据以亩为单位进行测定。

(二)分析方法

在充分考虑苹果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相对重要性和数据可获得性的基础上,以果农的苹果销售收入指标作为苹果的产出变量。投入变量选择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为主,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其中,显性成本是指苹果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主要包括灌溉、化肥、农药、果袋(资金投入、套卸袋用工)等显性支出项目;隐性成本是生产者所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总价格,也是生产者从事苹果生产活动的主观损失,没有外在表现,即劳动的隐性成本,主要指家庭劳动投入(含亲友帮工)成本。除此以外的灌溉费、机械折旧费及燃油费等投入计入其他投入。

二、不同苹果栽培模式的效益与效率

(一)建园初期的成本与收益

根据调研数据分析结果,矮砧密植栽培一般以1.2~2米×3.5~4.0米株行距定植,每亩可栽84~170株,树高3.5米以内,冠幅0.8~1.2米。在良好的果园管理条件下,第二年即可挂果,产量1 000公斤/亩左右,第三年产量可达2 000公斤/亩,第四年2 000~4 000公斤/亩,即第四年达到成龄丰产果园水平,产量还会继续增加[9,10]。乔砧密植果园的种植密度一般在3×4米的行株间距,种植苹果56株/亩,在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相同或相近的条件下,乔砧密植果园第四年至第五年才开始挂果,单位面积产量从开始挂果的550公斤/亩至丰产期的5 000公斤/亩左右,则需要8~10年时间。在建园初期,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明显表现出矮砧挂果早、产量高的经济效益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但在建园初期的苗木投资较大[11,12]。矮砧密植果园单位面积苗木用量较乔砧密植果园建园用苗量多,且矮砧苗木单价远高于乔砧苗木。以苗木费用计算,矮砧密植栽培平均110株/亩,根据当年调查数据可知苗木成本平均为660元/亩;乔砧密植栽培56株/亩,平均苗木费仅为140元/亩。可看出,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苗木费用是乔砧的4.71倍。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挂果早、产量高、管理便捷,在建园的最初4年,以平均水平可收获苹果5 200公斤/亩计算,扣去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净收益均在10 000元/亩左右。而乔砧栽培果园前4年的产量以550公斤/亩计算,可获得收益仅为1 980元/亩,忽略套袋、用工和其他费用不计,单位面积收入仅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9左右。说明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具有投资收益率高、见效快等特征,即表现出挂果早、产量高等显著优势。

(二)盛果期技术经济评价

1. 成本结构。将调查获取的连续3年的果农的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量、人工投入量、套袋投入量及其他投入量,均换算为货币投入量(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要素投入与物价呈现出伴随性增长特征,但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就成本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肥料投入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出350元左右,其他如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费用也高于乔砧栽培模式。就平均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不含用工费用)而言,矮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785.24元/亩,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为1 219.44元/亩,矮砧密植栽培果园高出565.80元/亩,成本投入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但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劳动力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每亩劳动投入比乔砧密植果园减少31.27%,减少7.7个工日,按当时平均工价60元/工日计算,减少货币投入462元/亩。在近年来人工成本持续走高的背景下,更显示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节约人工成本方面的优势,即可抵消矮砧密植栽培果园在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两方面的影响。

2. 产出结构。产出是衡量苹果生产效益的重要标志。由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含量提升,使其产出结构发生明显的变化,极大地提高了优质果的比例(表2)。对比两种栽培模式的优果率可以看出,在同等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果(1、2级优果)率就平均而言比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提高了35%。以货币收益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每亩净收益平均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86倍,即比乔砧栽培模式高出近90%。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物质投入量大,易于进行标准化管理,使得其投入产出比较高。比较分析两种栽培方式2009~2011年间的投入产出效率发现,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下每投入1元,其收益在1.3~1.4元之间,而且变动较小,即产出较为稳定。而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每元净收益在0.79~1.07元之间,产出水平低且波动幅度大。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果园的1.5倍多。就两种栽培模式的亩均净收益,采用两总体均值差的t-检验,结果表明:t=19.96(p<0.01)。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极显著地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果园。这是因为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含量高,苹果的品质和产量显著提高,极大地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也就弥补了其物质成本投入较大的缺陷。

3. 要素密集度。以劳动投入、可变物质成本和土地投入成本分别作为衡量、测定生产投入的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对矮砧密植栽培和乔砧密植栽培的两种栽培模式的要素密集度进行比较发现(表3),矮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资本、劳动、土地,乔砧密植栽培的要素相对密集度依次为土地、劳动、资本,即矮砧密植栽培的资本密集度要高于乔砧密植栽培的劳动密集度。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工成本的上涨,即传统要素成本持续上涨,必然推动以传统要素密集投入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向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

表3的结论证明,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在资本投入与技术进步方面要求都远高于普通乔砧密植栽培技术。还要指出的是,矮砧密植栽培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由于矮化砧木的根系分布范围浅,容易出现树势早衰、固地性差、根系冻害等问题,需要通过立架栽培和提高肥水管理水平等技术手段才能发挥其栽培模式的优势。另外,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优势发挥还有赖于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这些都大大增加了果园资本的投入。这也进一步说明,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内涵式发展模式的重要性。虽然矮砧密植栽培模式使果农在收益上极大的提高,果农需具有接受和采纳该栽培与技术模式的积极性,但在我国农业资本资源稀缺、农资价格快速上涨的现实条件下,该技术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资本投入增加的约束。

4. 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要素弹性与规模收益是通过估计不同栽培方式下果农的C-D生产函数得出。C-D生产函数可以精确描述苹果种植户生产过程。(3)式在这里具体形式为:

从投入要素和规模收益对比结果来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要素均衡程度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素弹性之间的离差较小。其次,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在省力化和劳动节约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其劳动的产出弹性平均为0.05,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仅使产出增加0.05个单位。同时,观察四种要素2009~2011年的产出弹性波动规律可以发现,化肥的产出弹性是逐年递增的,可变投入(资本)的产出弹性所占份额最大,这说明果园精细管理技术仍在苹果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5. 技术进步的贡献。依据连续3年平均增长率和弹性系数的平均值为基础,由公式(5)和(6)分别测算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相对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技进步率和贡献率,计算得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进步率δ=0.311 8,科学技术贡献率γ=0.633 8,即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科学技术贡献率为63.38%。表明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是技术密集型栽培模式,科学技术含量的提高会使产出效益极大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对投入要素的技术含量要求更高。可表现为两个方面:从要素投入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模式需要更多技术密集型的要素投入,比如省力化机械的广泛应用等;从果园管理水平角度,矮砧密植栽培果园的管理,需要有精细化的果园管理标准制度的建立,才能使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收益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达到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三、结论与讨论

(一)节约劳动力与土地资源投入是矮砧密植集约栽培模式的最大优势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替代乔砧密植栽培模式是农业诱致性技术变迁规律的发展必然[15]。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含量高,早期丰产,果园更新快,土地利用充分,利于机械化操作和科学管理。在现行条件下,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总体经济效益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对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和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结构、产出结构、投入产出比、要素密集度、要素弹性等指标的测算结果表明,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属资本密集型栽培模式,其资本对劳动的替代效应明显。样本区内,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单位面积平均可变资本投入虽然较乔砧密植栽培模式高,但劳动投入节约31.27%,净收益是后者的1.86倍,高出90%,投入产出比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的1.5倍。

(二)资本投入是充分发挥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优势的瓶颈

在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成本投入结构中,化肥、农药、套袋、机械折旧、燃油等投入费用等单位面积(亩)可用货币量化的固定投入和可变投入显著高于乔砧密植栽培模式。要想充分发挥出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技术优势,必须引导果农加大资本投入,保障果园的经济密集管理。

(三)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推广的关键

矮砧密植栽培模式已经显示出较强的技术经济优势,但在苗木供应、适生砧木培育、省力化机械开发、肥水调控等方面不能保障各项技术的均衡供给。因而,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配套技术协同发展是矮砧密植栽培果园改进质量、提高效益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敬东,杨延桢,王骞,等.山西省苹果矮砧栽培利用现状及发展建议[J].山西果树,2013(5):3335.

[2]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苹果矮化砧木发展缓慢的原因与建议[J].西北园艺,2007(10):45.

[3]马宝焜,徐继忠,孙建设.关于我国苹果矮砧密植栽培的思考[J].果树学报,2010,27(1):105109.

[4]李丙智,韩明玉,张林森,等.我国矮砧苹果生产现状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烟台果树,2010(2):14.

[5]河北农业大学.果树栽培学总论[M].第2版.北京:农业出版社,1980:311.

[6]杨金深.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的成本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5(11):1621.

[7]杨金深,徐国良,智健飞.绿色苹果生产的投入产出与经济效益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3541.

[8]范存慧.中国Bt抗虫棉收益、成本和影响[J].经济学(季刊), 2005(4):785802.

[9]韩明玉,李丙智.陕西苹果矮化砧木调查与思考[J].西北园艺,2012(8):5052.

[10]韩明玉.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J].果农之友,2007(9):12.

[11]刘军弟,霍学喜,韩明玉,等.中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北方园艺,2012(20):164168.

[12]高登涛,郭景南,魏志峰,等.中部地区两类矮砧密植苹果园生产效率及光照质量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2,45(5):909916.

[13]霍学喜,侯建昀.中国苹果生产技术效率与要素产出弹性分析——以陕西、山西、甘肃10个苹果种植户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580.

[14]Philippe A,Peter H.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M].Boston:MIT Press,1998:3845.

[15]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发展经济学:从贫困到富裕[M].第3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77101.

作者:邵砾群 侯建昀 刘军弟 霍学喜

苹果矮砧技术经济论文 篇3:

山东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及技术要点

摘 要: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是现代苹果栽培发展的主流方向。本文提出了山东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的园址选择与园地规划要求;介绍了矮砧选择、宽行密植、支架栽培、大苗建园、行间生草技术要点以及高纺锤形和自由纺锤形树体结构特点与整形修剪技术。

关键词:苹果;矮砧密植;栽培模式;技术要点

山东是我国苹果主产省份之一, 2011年全省苹果面积27.63万公顷,产量837.9万吨[1],居全国第二位。但与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相比,山东的苹果生产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单位面积产量不高、总体果品质量较差、经济效益偏低。造成这种差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苹果栽培制度和技术模式落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苹果大发展时期,山东省主要推广的是乔砧密植栽培模式,90%以上的果园是按照此栽培模式建立的[2]。此种栽培模式虽然对推动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做出了贡献,但由于乔砧密植树体控冠和促进结果技术难度较大,果农难以掌握,管理费时费工,加上该模式自身的缺陷,致使大多数果园密闭、产量低、果品质量差,已不能适应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需要。

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模式,是世界苹果生产先进国家普遍采用的栽培技术,也是我国现代苹果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3,4]。大力推广这一先进技术模式,对于推动山东省苹果栽培制度与国际接轨,实现苹果生产由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由苹果生产大省向生产强省的战略性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1 园址选择与规划

1.1 园址选择

根据苹果矮化砧木耐旱、抗寒、耐瘠薄能力相对较弱,且密植栽培需要土肥水条件相对较好的特点,初步认为苹果矮砧集约高效栽培技术在山东适宜推广区域为:胶东半岛、泰沂山区土层较深厚、肥力水平较高、有水浇条件的坡地、梯田;黄河故道的济宁、菏泽、聊城等地区地下水位较低、排水良好的平原地区。

1.2 园地规划

园地规划包括栽植小区的划分、道路及排灌系统的设置、建筑物(管理用房、工具及农资用房、包装场、配药池等)的安排和防护林带的营建等,尤其道路的规划要适应果园机械化管理和果品运输的要求。

1.2.1 防护林的规划 防护林是由高大的乔木和灌木树种组成的,大型园地可设主林带和副林带。主林带与当地主导风向相垂直或成30°以内的偏角,副林带是辅助主林带阻拦由其它方向来的有害风,与主林带相垂直。如果园地面积不大,可环园种植防护林,防风效果最好;如果园地在园内有围墙或其它建筑物遮挡,可不设置防护林带。

1.2.2 灌溉系统的规划 矮砧果园要有水源做保证,如果园地附近没有自然水源,可在园内打井,井的位置应在全园最高处。井旁要有蓄水池,以使浇水的水温不至过低。沿道路旁可设置输水渠,以便把蓄水池的水引向各区进行浇灌,也可用塑料管作输水管,有条件的可用喷灌或滴灌设施。

1.2.3 道路系统的规划 园地的道路系统包括主路、干路和支路。大型园地要求主路位置适中,贯穿全园,便于运输产品和肥料。主路宽4~6 m,可通过大型汽车,质量要求与公路相似。干路宽3~4 m,可通过马车或小型汽车及农机具等,干路多为小区边界线。支路宽为1 m左右,为人行道,可方便人工采收、喷药、修剪等作业,园地的支路一般为行间。

2 苹果矮砧密植集约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2.1 选用矮化砧木

2.2 采用宽行密植

2.3.4 授粉树配置 集约化栽培的苹果园,选择花量大、花粉多、开花早、授粉效果好的专用授粉树进行授粉;规模小的果园可选择适宜的栽培品种作为授粉树。

2.4 设立支架栽培

参 考 文 献:

[1] 山东省农业厅.2011年分市年末实有果园面积[EB/OL].(2012-10-19).http://www.sdny.gov.cn/art/2012/10/19/art_6461_321037.html.

[2] 王金政, 薛晓敏, 路 超,等. 山东省苹果产业发展现状调查[J].中国果树,2009,3:61-64.

[3] 李丙智, 韩明玉, 张林森,等.我国矮砧苹果生产现状与发展缓慢的原因分析及建议[J].烟台果树, 2010,2:1-4.

[4] 王金政,薛晓敏,苏桂林,等.山东省矮砧苹果栽培现状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1,1: 41-43.

[5] 李广文,燕志晖.矮化苹果高效栽培关键技术[J].烟台果树,2010,3:44-45.

作者:王金政 薛晓敏

上一篇:人格培养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综合管理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