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品牌建设现状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为了探讨烟台苹果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2010年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对烟台苹果产业的集中系数和区域专门化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以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研究烟台苹果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接着总结性提出烟台苹果产业存在的四个问题分别为出口优势不明显、冷链物流能力有较大缺陷、品牌建设仍需加强和市场中苹果质量参差不齐。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苹果品牌建设现状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苹果品牌建设现状论文 篇1:

沂源苹果产业发展问题及建议

[摘要]沂源苹果与烟台苹果作为山东省两大苹果地理标志产品,在生长环境、结构种类、品牌建设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的相似点和不同点。然而沂源苹果的知名度以及产量销量远不如烟台苹果。本文运用比较分析、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沂源苹果和烟台苹果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找出沂源苹果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沂源苹果的发展。

[关键词]沂源苹果;烟台苹果;品牌建设

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沂源苹果以其鲜艳的色泽、清脆香甜的口感而闻名,已获得省部级荣誉称号40多个,有“江北第一果”的美誉。同样作为山东省内的国家地理标志果品烟台苹果近几年发展势头迅猛,在2018年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实力排名中,烟台苹果荣获第1名,而沂源苹果则远远落后于烟台苹果,位列第99名。沂源苹果无论从产量规模、知名度还是品牌价值方面都不如烟台苹果。栖霞是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区,本文从沂源苹果和烟台苹果的产业现状、品牌建设、营运方式以及政策扶持等一系列现状出发,运用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出沂源苹果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更好地促进沂源苹果的发展[1-2]。

1 沂源苹果与烟台苹果的发展现状及对比

1.1 沂源苹果与烟台苹果概况

1.1.1 沂源苹果概况

据《沂源史志》记载,截至目前,沂源苹果种植已有100多年的历史。2008年,沂源苹果获得北京奥运会“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获得中国农业部农产品原产地地理标志保护等级。2009年,沂源苹果作为“全运会专用果品”进入第十一届全运会,同年于国庆60周年走进人民大会堂。2010年沂源苹果又被评为上海世博专用果品。其中,“中庄”牌苹果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沂蒙山”“沂源苹果”被认定为山东省著名商标。

沂源苹果的地理标志范围包括山东省沂源县境内的中庄镇、南鲁山镇等11个乡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4′~118°31′,北纬35°55′~36°23′。近些年来,沂源苹果逐步发展成为以红富士为主,小国光、黄金帅为辅的种植结构。截至2017年,沂源县种植苹果树2万hm2,产量70万t,总产值22.4亿元。

1.1.2 烟台苹果概况

煙台作为苹果之乡,是我国最早种植苹果的地区,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地区。2002年“烟台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烟台苹果及加工品已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量占全国出口量的1/5。烟台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包括山东省烟台市全镇。截止到2017年底,烟台市苹果栽培面积18.84万hm2,产量566万t,分别占山东省苹果种植总面积与总产量的62%和66.5%。

烟台栖霞市被称为“胶东屋脊”,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宜种植苹果。现栖霞市已发展成为烟台苹果主要产区,苹果栽种面积6.7万hm2,产量200多万t,年总收入达120亿元,享有“中国苹果之都”和“中国苹果第一市”之称[3]。

1.2 沂源苹果与烟台苹果对比

1.2.1 基本信息

栖霞作为烟台苹果的主要产区之一,栖霞苹果的产量在烟台苹果中占据重要地位。本文将沂源苹果与烟台苹果及其重要组成——栖霞苹果进行对比,结果见表1。据表1可知,沂源苹果在种植规模、产量以及收入上远不及烟台苹果以及栖霞苹果。主要原因是沂源县的土地面积小于栖霞市,苹果种植面积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仅为栖霞市的50%。产品价格方面,沂源苹果更是远远低于栖霞苹果[4]。

1.2.2 苹果种类

沂源苹果品种主要包括红富士、红将军、红嘎啦、新红星、金冠、藤木1号和松本棉等。据2015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沂源苹果早熟品种约占8%,中熟品种占16%,晚熟品种约76%。栖霞苹果品种更新换代快,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了红富士、嘎啦、千秋等新优品种,目前,红富士占80%、嘎啦占10.7%、红将军占6%、其他占3.3%。其中,早熟苹果约占11%,中熟苹果约占7%,晚熟苹果约占82%.

1.2.3 产业环境

烟台市取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有166个,果品贮藏加工企业1 000多家,专业合作社1 500多家,开发了苹果片、果干、果醋、果胶、水果罐头等一系列深加工产品。烟台苹果网由烟台市果品总公司投资打造,致力于建成国内果品行业第一个垂直电商平台。烟台苹果积极响应互联网电商销售的趋势,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打造了多个阿里巴巴农村淘宝示范县。同时,烟台市已有100多家果品销售企业开通了电商业务,注册淘宝卖家近5万多个,销售额超过1亿元[5]。

沂源县尽管拥有淄博汇源、华盛果业、大华永大等龙头企业,以及4 000多处配套保险贮藏设施,但全县销售超万吨的仅有7家,过千吨的合作社仅有15家,大部分企业以苹果购销、初级加工为主,缺少果干、果胶等苹果精深加工。沂源县拥有苹果合作社300余家,近1/2为空头合作社,合作社运营行不规范,不能真正为果农提供帮助。电商方面起步较晚,发展落后,网上销售普及率低。

1.2.4 品牌建设及销售情况

烟台市政府对烟台苹果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2015年,经过市公开招标,制定了《烟台苹果品牌战略规划》,在战略规划中,制定了“中国第一个苹果,烟台苹果”为品牌口号,设计了“大拇指苹果”成为烟台苹果的“代言人”,并将此卡通形象广泛运用到广告、包装等,进行广泛宣传。

沂源政府也积极推动沂源苹果品牌建设,但是宣传力度有限。沂源苹果销售地主要集中在沂源县本县以及张店、淄川等淄博市其他区县,其他地市销售较少,就算有,也是“脱牌”销售或“套”牌销售,对沂源苹果品牌“走出去”产生了非常不利影响。

2 沂源苹果发展的优势及劣势

2.1 优势

2.1.1 自然优势

沂源县发展苹果种植的自然条件并不比烟台差,甚至要优于烟台。沂源县作为山东省海拔最高的县,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十分利于苹果的生长。水资源总量8.1亿m3,且水质好,pH值为7.3~8.2,矿化度为116~508 mg/L,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同时沂源县位处淄博市南部,是淄博、泰安、临沂、莱芜(现属济南)、潍坊5个市的交汇处,有着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

2.1.2 品种成熟期

烟台苹果的晚熟品种占主流,仅有12%的早、中熟品种。沂源县的苹果品种中尽管也是以晚熟品种居多,但早中熟的品种占到24%。晚熟品种在每年的10-11月进行采摘,早、中熟大多9-10月可下树,甚至有的品种8月即可进入市场。这些早中熟的产品可为沂源苹果当年的销售抢占部分市场。

2.1.3 文化优势,旅游带动休闲农业

沂源县作为首批集中建设16个示范点、2个美丽乡村的一员,政府近几年不断加强旅游业的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的带动,实现农业旅游业的产业融合。沂源县拥有山东第四高峰鲁山、“江北第一溶洞群”沂源溶洞群、牛郎织女景区、沂源猿人遗址等一系列旅游景点。目前,依托鲁山、溶洞群建立的蓝莓、中药采摘园“神农药谷”,依托牛郎织女景区发展的“燕崖大樱桃采摘园”等都是旅游业牵头带动农业发展的休闲农业的好例子[6]。

2.2 劣势

2.2.1 规模小、种植分散,产品特色不明确

沂源县苹果种植仅为2万hm2,和烟台苹果的18万hm2相比非常少,规模小非常不利于沂源苹果在山东省内甚至省外打开知名度。同时,沂源苹果和烟台苹果在种植品种、果品质量等问题上十分相似,在面对消费者已经对烟台苹果认可的局面下,没有自己的特色,沂源苹果想要杀出一片市场很难。

规模小不仅指整体规模小,还包括每个种植园的规模小。现在沂源苹果的种植95%以上的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种植,同时存在着每个家庭有好几处果园,且位置分散。这在种植、管理上将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2.2.2 合作社作用虚化

目前沂源县苹果类合作社仅有300多家,近50%的合作社空有其名,并未履行合作社应尽的义务。合作社成员文化水平整体不高,管理运行缺乏科学的体制,没有从根本上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大部分种植户只是在合作社下挂名,在实际果树管理、销售经营中并没有合作社的指导,少有合作社能与一些果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果农带来实惠。

2.2.3 品牌建设不足

虽然政府积极促进沂源苹果的品牌推广工作,但是在举办的一些活动中,参加的大部分为周边乡镇,辐射面很小。在广告投放、产品宣传中也大部分是本县以及周边地区,并没有使沂源苹果真正地走出去。沂源苹果一边进行品牌建设,一边又存在着大量“自砸招牌”的行为:市场上大量存在着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的不良行为。沂源县果品企业鱼龙混杂、发展参差不齐,各个企业缺乏科学的指导及有效的管控,各自为营、滥用品牌,各个企业自行设计包装宣传,不能形成有影响力的品牌合力。

2.2.4 产业配套缺乏

目前,沂源县苹果产业尚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多数企业停留在苹果收购转销,苹果精深加工企业很少。沂源目前对苹果的加工停留在果汁、果脯的层面,像果胶、膳食纤维、果沙等高附加值产品几乎没有。目前90%的农户选择租库存果品,没有与企业建立好的合作关系,利益无法共享,二者相互不信任,合作程度极低。

2.2.5 双老龄问题、郁闭现象严重

目前,果农老龄化、果树老龄化进而导致的郁闭问题现象十分普遍。沂源苹果的种植人群中近80%的年龄超过50岁,甚至许多70多岁老人仍是果园主力,形成了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就业,在点粉、套袋、采摘时请假返乡帮忙,日常只有老人看园的普遍现象。果农的老龄化是导致果农文化水平低的主要原因,间接地促成合作社的空洞化、不规范。在大部分果品合作社中,50多岁已经算是年轻人,高龄化导致合作社约束性低、接受性差、执行性差。除此之外,沂源苹果80%的果树树龄达到25年以上,果树高龄导致坐果率低、产量低、果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严重,使果树郁闭现象严重,采光率成为影响果品质量的一大问题[7]。

3 沂源苹果的发展对策

3.1 优化种植结构、突出特色产品

在接近完全竞争的农产品市场中,几乎无差异的产品想要吸引顾客很难,沂源苹果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苹果市场取得一席之地就要想办法开发产品特色。一方面要优化种植结构,抓住早中熟產品的市场时机,发展“沂源红”等具有沂源特色苹果品种;另一方面要借助沂源县的文化优势,注入地域文化特色。继2008年奥运会时发展的奥运印花苹果后,苹果高端定制成为越来越多果园发展倾向。印花苹果、印字苹果、多形苹果市场越来越大,可由合作社或企业牵头积极带领沂源苹果“走出去”,发展订单农业,帮助沂源苹果打入高端市场。绿色、有机是未来瓜果蔬菜发展的趋势,沂源县作为国内首批有机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应适当扩大有机果园,严格把控有机标准[8]。

3.2 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的模式,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一方面,由县政府出面组织多种形式的果树种植、果品营销以及合作社管理培训讲座和课程,培育现代化果农,加大对专业人员、技术骨干、领导骨干的政策吸引,吸引高质量人才进入果园与合作社;加大对农业合作社合法性、规范性、有效性的监督管控,促进合作社运行规范高效;真正发挥合作社作用,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积极合作,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果农”的模式。另一方面,积极促进土地流转,果农可通过入股分红或者出租收租的方式把果园交给专业的人士种植管理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双赢。

3.3 加強品牌建设,规范销售市场

沂源苹果可借鉴烟台苹果的成功经验,设计自己的标志、宣传语、吉祥物等促进品牌宣传,同时要求各大企业整体宣传图文、包装主调等统一要求,在部分小的包装等方面可保留企业特色。积极举办“苹果采摘节”等系列活动,宣传辐射面要广,不局限于周边乡镇,宣传逐渐走进山东各地,慢慢走向全国。最重要的是严格把控质量,建立苹果出园的标准化体系,严格把控苹果出园质量,加大对苹果市场监管制度,对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情况加大处罚力度[9]。

3.4 完善沂源苹果产业链

拓宽苹果销售面,开发苹果多方面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吸引各种苹果加工企业入驻,带领苹果“走出去”,多方寻求合作。面对沂源果品企业小、乱、差的现象,政府要积极引导,发挥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由龙头企业带领小企业发展,通过多种形式合作实现多赢。

3.5 园区改造,缓解老龄化和果树郁闭

一般果树重种需要3~5年才可以稳定结果,许多果农不愿伐树重种。可以由县林业局等部门派专业人士指导农民通过嫁接、片区重种等逐步解决老龄化问题。果树郁闭现象在烟台苹果果园也十分普遍,沂源果农要积极学习其他各地的解决经验,推进老园区的改造,进行适当间伐、修改树冠、间隔压缩,积极寻求专业人士解决问题[10]。

3.6 发展休闲农业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沂源苹果要积极利用沂源县现有的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产业融合,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民宿、特产售卖等带领农民共同致富。

参考文献

[1]刘守贞,张洪波,王奎良.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的战略思考——以烟台苹果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4):31-34.

[2]王凯.依托电子商务平台销售农产品的市场调查——以烟台苹果为例[A].中国统计教育学会.2015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大赛论文[C].北京:中国统计教育学会,2015:44.

[3]翟衡,史大川,束怀瑞.我国苹果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果树学报,2007(3):355-360.

[4]李孝敏.昭通市昭阳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6):71+73.

[5]夏少杰,李育宏,姚匠.对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些思考[J].现代园艺,2019(5):45-46.

[6]窦兴华,冯冬梅,刘利名,等.吉县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和建议[J].山西果树,2019(2):21-24.

[7]王泉栋.“互联网+”视角下苹果产业发展的思考——以栖霞苹果产业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19(6):41-42.

[8]王璞,张盈科.陕西省苹果产业标准化现状与对策[J].标准科学,2019(1):104-107.

[9]神农岛.“互联网+”电商模式带动农产品产业链转型升级[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12):9.

[10]韩焕法.特色农产品电商消费者初始信任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8(12):32-35.

收稿日期:2019-05-03

作者简介:邢智慧,女,硕士,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

作者:邢智慧

苹果品牌建设现状论文 篇2:

烟台苹果产业现存问题及发展方向研究

摘 要:为了探讨烟台苹果产业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基于2010年至2019年的面板数据,本文对烟台苹果产业的集中系数和区域专门化率进行计算和分析,并以这两个指标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研究烟台苹果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接着总结性提出烟台苹果产业存在的四个问题分别为出口优势不明显、冷链物流能力有较大缺陷、品牌建设仍需加强和市场中苹果质量参差不齐。最后针对烟台苹果产业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促进烟台苹果产业更稳定持续发展的可行性的五点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苹果产业;问题;发展方向

引言:烟台的苹果产业发展尤其迅速,在近十年中,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从数据中看到烟台苹果产业发展速度逐年下降,并且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烟台苹果产业仍然存在出口劣势、产业链并不完备、品牌建设存在阻碍等问题。由于烟台苹果产业在烟台的各大产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为了建设更好的煙台,解决烟台苹果产业的现存问题至关重要。

一、苹果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官方数据来看,我国的果树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根据2010年至2020年的数据来看,我国的水果产量由20095.37万吨上升至28692.40万吨,年增长率为3.29%。其中苹果产量由3164.91万吨上升至4406.60万吨,年均增长率为3.05%。而烟台的苹果产量从2010年的376.6695 万吨到2019年的573.6034万吨,年增长率为4.3%,并且烟台市有100多万人从事果品生产,尤其是苹果产业吸纳大部分的劳动力,为烟台市带来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因此本文分析并研究烟台苹果产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提高苹果产业的规模化和发展潜力提出可行性的建议是有价值的。

近年来,烟台市的苹果产业的产业集中系数以及专业化程度呈现逐渐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这种增长率是呈逐年下降的,也就是说,苹果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稳态,为烟台产值的增长的贡献是有限的。因而我们对烟台的苹果产业进行实证分析,找出能促进其增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以提高苹果产业的更高速发展。

二、数据来源与实证分析

其中山东省和烟台市的农业总产值、总人口数量、水果产量等数据均来源于《山东统计年鉴》和《烟台市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等国家统计平台。

本文主要研究烟台市的苹果产业的集中系数和区域专门化率这两个指标来描述烟台苹果产业地集中化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并借此来分析存在的问题。

集中系数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经济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区该经济部门相应指标的比值。用集中系数来描述烟台苹果产业的集中程度,其中C越大,则产业就越集中,规模就越大。计算公式如下:

C=(a/m)/(A/M),其中a为烟台市苹果产业的产量,m为烟台市总人口数量,A为山东省苹果产业的产量,M为山东省总人口数量。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数据可知,烟台市苹果产业集中系数最低为6.27,最高为8.51,并且所有的年份集中系数都远远超过了1这个指标,所以可以表明烟台苹产业的规模较大,并且较为集中。总体来看,烟台苹果产业集中系数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增加的幅度逐年下降,所以烟台苹果产业逐渐趋于稳态。

区域专门化率又称区位熵或者区域规模优势指数,它是评价区域优势产业基本的分析方法。它是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域分析中,能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优劣势。并且,根据该指数可以找出该区域在更大的区域范围甚至是全国具有一定地位的优势产业。其中数据的读取规则是LQ越大,则专业化程度越高。计算公式如下:

LQij=(di /∑dj)/(Di /∑Dj)其中LQij为烟台市苹果产业的区域专门化率,di为苹果产业在烟台市的总产量,dj为烟台市的农业总产值,Di为苹果产业在山东省的总产量,Di为山东省的农业总产值。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数据可知,烟台市苹果区域规模优势指数最低为5.25,最高位6.94,并且所有年份的区域规模优势指数都较高,足以说明烟台苹果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是较高的。总体来看,除了个别年份略有下降以外,烟台苹果产业区域规模优势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也呈现下降的趋势,这说明产业专业化趋势是减弱的。

三、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

根据近十年的数据以及社会中相关报道及学者们的研究总结出以下问题:

1.烟台苹果生产量巨大,但是烟台苹果的出口优势并不明显,并且客观来看,烟台苹果产业甚至是处于劣势地位的。从出口的规模和出口的产品结构以及主要的出口市场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分析研究。烟台苹果出口主要集中于新鲜苹果和浓缩苹果汁,而对于苹果的其他相关产品出口并不多。烟台市苹果年出口量为60万吨,占全国出口总量的50%以上。2005 年至2010 年,新鲜苹果出口平均增长率为9.45%,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新鲜苹果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在2010 年到2015 年新鲜苹果有着直线下降,2015 年至2017 年,新鲜苹果出口数量平均增长率为 38.33%,之后也呈现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将新鲜苹果的出口贸易规模和浓缩苹果汁的出口规模进行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浓缩苹果汁的出口贸易规模微乎其微,比重仅占苹果产品的15.61%。出口规模总体上呈现波动中下降的态势,新鲜苹果一直是苹果出口占比最大种类。并且其中新鲜苹果占苹果产品比重的 80%,苹果加工产品仅占 20%。烟台新鲜苹果出口市场多是以低端市场为主,而出口高端市场的比重不仅比重九牛一毛,而且还逐年下降。总体上来看,出口整体是下降的。

2.烟台苹果产业冷链物流能力还存在较大的缺陷。首先,从冷藏设备上来看,截止到2019年的数据来看,烟台市的冷链物流企业共计50多家,水果冷藏库等大多位于水果市场的附近,便于集中卸货,缩短损耗成本,但是冷藏库冷藏容量普遍较小,没有大型冷藏库对水果进行集中冷藏保存而形成的规模经济,从而增加了冷藏成本。加上冷藏设备较为老化,无形之中增加了耗能成本。其次,从冷链的物流运输状况来看,大部分的苹果销售商用较为普通的货车对苹果进行常温运输,集中以后再进行冷藏运输,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苹果的品质有一定的损坏。并且,烟台苹果如果要销往省外市场,火车运输的成本无疑是要低于货车运输的,但是火车运输并没有冷藏运输这个功能,销售商需要自行解决,因而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大多数销售商倾向于选择货车运输。总的来说,烟台苹果产业的冷链物流不论是从冷藏技术还是冷藏设备,都需要加大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投入来加以提升。

3.烟台苹果的品牌效应建设仍需加强。“烟台苹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中国驰名商标,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经全国招标,由浙江大学定做《烟台苹果品牌战略规划》,以“拇指哥”品牌形象登陆央视等国家级媒体,奠定了“烟台苹果”品牌文化建设的里程碑;同年,成功打入检验苛刻的美国市场。2019年,经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烟台苹果”品牌价值141.5亿元,比首次参评(80.97亿元)增加了60.53亿元,连续十一年居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榜首,是全国唯一价值过百亿元的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但是,在苹果加工产业中,部分的烟台苹果加工企业会选用次果进行深加工,再冠以烟台苹果名号进行销售。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消费者对于苹果加工产品的不信任,长此以往不可避免地会对烟台苹果品牌建设工作带来阻碍。并且从侧面来看,用次果进行深加工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得更高的利润,为了占据更大的市场获得利润,他们可以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不断侵蚀原本属于较高质量的苹果加工企业的利润份额,造成加工企业有更大的可能性进行逆向选择,最终导致市场中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问题。

4.苹果质量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烟台苹果种类繁多,栽培面积广阔,因而对于苹果的苗木需求量较大。烟台的苗木市场中苗木的质量难以检测,因而苗木质量纠纷隐隐有抬头的趋势。根据苹果种植方即苗木需求方和销售商即苗木供给方之间的博弈关系,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和双方的有限理性的特征,很有可能会形成苗木的柠檬市场,最后引起烟台苹果的质量出现参差不齐的问题。

四、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1.提升出口的竞争力,增强出口优势,就需要在维持新鲜苹果出口的有利竞争优势前提下,加强技术投入,提高出口苹果的加工技术水平,进而提高烟台苹果加工产品的出口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这样使得烟台苹果不再仅处于初级产品的位置,而是通过深加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也对于延长产业链,把控加工产品的品质等方面更加有益。从国内的角度来看,这样有利于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提高就业率,增加烟台市的总产值,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从国际的角度来说,让烟台苹果产业拥有更好的品牌,为开拓更为广阔的国际市场乃至高端市场提供可能。

2.提高冷链物流能力。首先,从人力资源入手,冷链物流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因而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所以从烟台苹果的冷藏运输、存储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专业人员的参与。其次,冷链物流所需成本十分昂贵,但是依靠个别几家规模较大的苹果企业是难以完成的。此时除了需要政府的一定政策以及财政支持以外,全市的苹果企业也需要联合形成规模经济,共同分享冷链物流方面相关的知识技术,以及设备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合机制的建立来节约成本。最后,“互联网+冷链物流”模式的建立至关重要。利用大数据的优势进行分析市场的需求量,合理分配各大市场的苹果供给数量,尽量做到供给均衡,避免供过于求而导致苹果库存堆积,一方面占用资源,增加冷藏成本,另一方面供过于求易于造成苹果价格下降损害苹果企业以及苹果种植户的利益,打击苹果生产的积极性。

3.加大对烟台苹果品牌的宣传力度。我们不能仅依靠“风味香甜、酥脆多汁”这一个形象来销售新鲜苹果这一单一产品,对于其加工产品,除了沿用这个品牌以外还需要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到2019年为止,全国糖尿病患者高達1.16亿,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食品安全、健康身体的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烟台苹果加工企业可以研发并生产无糖产品或者低糖产品,更好地吸引消费者,更好地形成烟台苹果的品牌效应。

4.加强监管。不论是苹果市场还是苗木市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质量问题,所以不仅需要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对于相关的监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先从苹果市场来说,对于市场主体和监督机构建立一个激励悖论的博弈模型。如果市场主体提供次品并且没有被监管那么他能获得V的价值,而监管部门将受到的处罚为负效用-D;如果市场主体提供次品并且受到了惩罚,则会获得负效用-P;当市场中并无质量纠纷问题,那么从社会价值来说监管部门获得正效用S,由此得益矩阵为:

通过划线法可以看出来这并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那么从混合策略意义上求得纳什均衡。在该混合策略中,需要以双方互相不知道对方的策略与双方策略随机选择作为假设条件,其中市场主体不遵守规则的概率为Pt,监管部门缺乏监管的概率为Pg。因而可以求解出Pt*=S/(S+D),Pg*=P/(P+V)。因而可以得出如果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惩罚力度,即P增大,长期只会使得Pg*增大,而加重对监管部门惩罚力度,即D增大,则会使得Pt*降低。综合说,短期内实行对市场主体实行严格的监管制度来说是有效的,但是同时从长期效果来考虑,也要注重对监管部门的督促和监管,提升其工作效率。

5.调整烟台苹果产业结构,提升烟台苹果产业的整体效率。首先,从苹果的生产周期和市场需求结合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在苹果上市的初期大多处于供小于求的状态,根据一般经济规律,此时苹果的价格较高,为生产商带来的利润较大。笔者认为烟台苹果产业也可以利用这个规律,合理安排早熟苹果上市的数量,错开苹果上市的时间,以免形成供过于求的消费者市场,打击苹果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次,从机械化生产来看,要合理促进烟台苹果产业机械化生产,结合当地的地理情况、人力状况、资金情况等实行机械化生产,节省劳动力,有利于苹果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烟台苹果产业依旧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不仅要注重其给烟台带来的商业价值,同时从社会以及文化更高层次的角度来说,促进烟台苹果产业的更进一步发展,是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烟台文化自信感的一大动力。

参考文献:

[1]曾慧云,宋振鑫,赵泓凯,向本起,徐绍荣.烟台水果产业集群规模质量和竞争优势分析[J].中国果树,2021(5):100-105.

[2]董蕾,刘思敏,陈晓明.山东省水果出口竞争力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9):68-69.

[3]朱吉意,曹玉娜.山东烟台苹果出口贸易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9(14):63-64.

[4]韩冠杰.烟台市苹果产业冷链物流发展问题研究[D].青岛大学,2020.

[5]于英,崔茂森,黄晓慧.出口农产品品牌竞争力分析——以烟台苹果为例[J].林业经济,2014,36(09):80-84+92.

[6]李金朋.烟台苹果产业升级及新产品研发分析[J].投资与创业,2021,32(08):62-64.

作者:许吉婷

苹果品牌建设现状论文 篇3:

三产融合背景下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发展研究

摘要 位于新疆南疆的阿克苏地区以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自然条件,已拥有千年以上的苹果种植历史和广泛的苹果种植面积,苹果产业也是阿克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三产融合的角度,通过分析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的现状,探讨影响苹果三产融合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在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传统经营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强品牌建设、推动苹果产业多元化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阿克苏地区苹果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助力乡村振兴和实现农民增收致富,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三产融合

Key words Aksu region;Apple industry;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基金項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6XMZ090);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优秀青年培养计划项目“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兵团经济绿色化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陶婉瑜(1993—),女,新疆阿拉尔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通信作者,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从事农村区域发展、农村金融等研究。

收稿日期 2020-11-24;修回日期 2020-12-12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健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推进三产融合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3],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刘淑玉等[2]在分析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时指出,阿克苏苹果产业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发展优势,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性产业,关于保证苹果产业健康发展需要研讨。赵彬[3]提出在苹果产业三产融合过程中一般存在种植规模不合理,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农业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经营主体产业化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转变经营方式,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紧密协同发展是苹果产业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苹果种植作为阿克苏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已投入大量的政策扶持和科研力量,但也普遍存在着质量意识不强、品牌意识淡薄、果品供大于求、农民利润微薄的问题,如何在三产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将苹果资源优势转化为当地的经济优势,延伸苹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当地特色林果业,是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1 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发展现状

1.1 生态资源优势明显

阿克苏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天山南麓,境内拥有塔里木河、阿克苏河、多浪河等多条水系,年降水少、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全年有近227 d的无霜期,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可以形成其他地区苹果都不具备的“冰糖心”[2],糖度较普通苹果高30%以上,其皮薄肉脆、口感纯正、营养丰富的特点受到大众的普遍喜爱,曾被有关报道称为世界上最好吃的十大苹果之一,阿克苏地区独特的生态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发展当地特色林果业提供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

1.2 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从《新疆统计年鉴2018》中可以看到,2018年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面积达2.59万hm2,苹果产量共计63.04万t,占全疆总产量约40%,位居全疆第一,苹果产业已成为阿克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阿克苏市周边、红旗坡农场、温宿县等地的“冰糖心”苹果核心种植区和优质林果产业基地[2],目前拥有果品企业、合作社140余家,创立有“阿克苏冰糖心”“红旗坡苹果”等新疆著名品牌,成功举办了“阿克苏礼物”、新疆特色农产品交易会、农博会等活动。

1.3 三产融合初具成效

阿克苏地区产业经营主要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拥有全国苹果产业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地区苹果协会等。在浙江省援疆和当地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建立“百十一”产业基地,启动实施优质特色农产品“十仓百企”工程和“十城百店”工程,三产融合初步形成,销售面向内地华东市场,提高了阿克苏地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为当地种植户增收致富提供了新的出路。

2 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经营主体实力不强

目前,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出现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企业,例如,红旗坡农场、科兴林果等,但从整个苹果行业的发展来说,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带动能力的苹果龙头企业还比较缺乏;地区各县虽然也创建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但大多数合作社基础条件差、凝聚力不足、销售有限且分散、运作模式传统守旧缺乏创新。苹果经营主体不了解市场需求,种植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资金实力不足,限制了很多经营模式的发展。同时,缺乏高技术人才,与科研力量结合的较少,在苹果加工过程中浪费大、利用率低,经营主体三产融合意识淡薄,无法解决科技创新和市场需求等一系列问题。

2.2 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一方面,阿克苏地区的苹果产业80%都是采用乔砧栽培技术,周期长、结果晚、见效慢,修剪技术复杂,一般的种植户难以掌握,且机械化投入困难。随着树龄的增长,树体结构大,侧枝过多,大部分果园通风透光不好,加上肥料投入量不足以及搭配不合理,施肥种类和用量随意性较大,都大大影响果品质量,多数果农片面追求苹果的“冰糖心”,采收过晚,影响果实耐储性和来年产量。另一方面,在苹果三产融合的实践中,现有“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表面上是联合在一起,实际上联合机制不顺畅,合作范围和规模都很小,产业融合的深度不够。

2.3 市场价格变化幅度大

在苹果销售的过程中,不同销售渠道的价格差异较大。当果农脱离企业或合作社,自己在市场上售卖,价格往往比较低廉。通过企业或合作社收购的价格虽然高些,但总体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都是极低的,果农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年来,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开始向内地市场发展,但由于路途遥远并且存在很多中间商,使得苹果成本较高,真正落入农民手中的收入少之又少,这都将直接影响到当地果农种植苹果的积极性,也制约着当地苹果产业三产融合水平的提高。

2.4 品牌建设存在障碍

由于近年来品牌效益的凸显,果品加工企业推进品牌化效应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强势品牌相对较少,市场占有率低,品牌增值困难,相对于陕西、山东等苹果老产区,阿克苏的“冰糖心”苹果缺少品牌影响力;二是品牌农资的竞争环境恶劣,近年来阿克苏苹果被假冒的现象日益严重,部分产区的苹果质量没有达到“冰糖心”苹果的标准,不利于阿克苏地区苹果特色产业发展;三是现有品牌厂家生产模式单一,厂商的联合尚未形成,苹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较低,品牌打造未形成合力。

2.5 销售模式单一

近年来,可以经常在超市、网络上看到售卖阿克苏“冰糖心”苹果的广告,开创了线上线下同时销售的新模式,但是农超对接销售市场已趋于饱和,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苹果也出现了许多不完善的情况。例如,苹果属于生鲜农产品,对包装的要求较高,导致消费者收到产品后可能出现不新鲜和运输过程中碰撞导致的果面损伤;同时能够熟练掌握互联网操作的合作社管理人员较少,电商销售运行不完善;另外,阿克苏地处偏远地区,运输成本较高,小型种植户销售承担压力较大。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的销售模式还有待创新。

3 阿克苏苹果产业三产融合对策及建议

3.1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苹果产业的三产融合,归根到底是带动当地苹果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农户增收致富。培育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导,以基地带动产业化,形成政府扶持、龙头企业引领的合力[5],推动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三产融合发展。第一,引导苹果经营者转变传统单一的农业发展思维模式,积极参与产业的多元化经营,牵手农企,落实好产品走出去和果品卖出去的对外开放政策。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领跑作用。第二,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和科研力量,组织实施苹果产业的相关培训学习,提升苹果合作社及个体果农的科学技术,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加大以农业物联网为主导的新技术研发和运用投入,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劳动效率,减少化肥滥用,培育优质果品。第三,鼓励当地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不断壮大当地苹果产业队伍,提高果农种植管理水平,将政策支持人才投入到阿克苏地区苹果产业的发展建设之中。

3.2 转变传统生产经营模式

在種植管理方面,积极推广普及优质高效的现代苹果栽培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水肥一体化,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大农业机械化设施的投入,降低劳动力成本,不断提升苹果的内在价值,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生产规模方面,加强企业及合作社的集约化生产水平,引进机械化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品生产率。在经营模式方面,进一步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指导农户提高苹果种植管理水平,鼓励农户参与到基地建设中来,不断提高企业和合作社果品收购、加工、品牌宣传、销售的能力,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加强一二三产业联动,实现价值增值效益。

3.3 提高苹果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在保证果品质量的同时扩大利润空间,加强企业及合作社集约化生产水平,严格统一生产标准,保证产出的每个苹果都能达到合作社申请的各级标准,引进机械化生产,节约生产成本,扩大利润空间。其次,依托特色农业产区,发展深加工,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果品,如果汁、果酒、果醋等产品,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能力。最后,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三农”问题绝不是单靠“三农”自身就能解决的,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3]。加强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一批规模大、影响力强的加工、销售型龙头企业;同时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苹果种植和加工基地,加强与城镇消费市场的连接,支持企业及合作社发展与城镇社区多种形式的流通,壮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一产与二产的融合深度与广度,让外商看到阿克苏地区特色林果业的前景与信心。

3.4 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

苹果种植户及企业应积极配合当地政府政策落地,积极参与不同形式的农产品展示销售活动,例如“阿克苏苹果节”“苹果采摘节”等活动,加大品牌宣传力度,并注重品牌保护,全力打击销售过程中的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提升品牌价值和经济效益,宣传和提升阿克苏地区苹果的形象和知名度。同时,为每一个从阿克苏地区卖出的“冰糖心”苹果印上专属二维码,消费者通过扫码可以看到苹果的整个生长周期及采摘运输过程,强调绿色化生产,增强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

3.5 推进苹果产业多元化发展

农业的三产融合之路虽不是新鲜模式,但根据国情不同、农业主体特点、区域差异,其发展模式将是多元化的,在消费导向的指引下,进行苹果生产经营和产业融合,确保苹果品质的充分满足。首先,利用网络大数据做好阿克苏地区苹果的品牌宣传,不断提升产品知名度,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的机遇,将线上与线下市场交易相结合,加快搭建阿克苏苹果的网上交易平台。其次,利用电子商务等网络技术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型果品流通模式,稳定产品的供应能力,通过流通的方式宣传自己的苹果品牌,提高产品影响力。最后,积极探索网络直播新模式,一方面可助力当地扶贫,解决苹果滞销的问题,帮助苹果产业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能有力宣传新疆阿克苏地区林果产业,推动“冰糖心”苹果走出新疆,面向全国。

4 结语

三产融合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速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措施,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富裕。阿克苏地区应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三产紧密相连、融合发展,不断转变经营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不断提升当地特色农产品产业价值,最终实现苹果种植户的增产增收,以更高质、高效、高收益的姿态继续领跑新疆苹果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谭明交.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6.

[2] 刘淑玉,祁东文.浅析阿克苏苹果产业发展[J].山西果树,2018(1):17-19.

[3] 赵彬.铁岭县苹果三产融合研究分析[J].北方果树,2018(4):42-44.

[4] 袁培,陈晓婷.新疆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制约因素分析[J].兵团党校学报,2020(5):47-55.

[5] 程静,何燕,牛燕.山西省红枣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问题探讨[J].山西农业科学,2020,48(6):1001-1004.

[6] 徐紹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N].经济日报,2016-01-23(006).

[7] 董荣奎,赵一帆,何佳,等.三产融合: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举措[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3(6):144-147.

[8] 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38(4):49-57,111.

[9]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中国软科学,2016(8):17-28.

[10] 关景灵.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兴模式探索:以贺州市为例[J].天津农业科学,2018,24(7):26-30,61.

作者:陶婉瑜 石晶

上一篇:VI设计合同下一篇:酒楼转让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