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朋友矮朋友

2023-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朋友矮朋友

数学活动 高朋友 矮朋友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在同一高度或平面上比较高矮,并能按高矮给物体排序。

2、学习比较高矮,知道高矮是通过比较而来的,具有相对性。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比较判断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图片,画有两位小朋友,一位小朋友站在凳子上,另一位小朋友站在地上。

2、各种各样的饮料瓶、水杯、宝宝霜盒子

活动过程:

一、游戏“高人走、矮人走”

幼儿边听音乐(十个小矮人),玩着“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回到位置

师:孩子们,我们先来玩一玩“高人走、矮人走”的游戏吧,请你们跟着音乐学高人和矮人走路的样子围着教室走一圈,然后坐回自己的位置。

二、比一比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在比较中知道高矮是相对的

1、比一比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

师:诶~刚才我们玩了高人走和矮人走的游戏,那在我们教室里,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呢?

幼儿A:我是高朋友,

师:哦?A说他是高朋友,你们同意吗? 幼儿:不同意

幼儿B:我是高朋友

师:诶~A和B都说他自己是高朋友,有什么办法可以来鉴定一下呢? 幼儿:让他们比一比。 师:好办法,(幼儿背对背,比较高矮)他们俩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啊? 幼儿:A是高朋友,B是矮朋友。

师:好,我再请小朋友来说说,你觉得自己是高朋友还是矮朋友。

幼儿C:我是高朋友。 幼儿D:我是矮朋友。

师:我们其他小朋友一起帮他们鉴定一下,他们说的对不对。(幼背对背、比较高矮)

2、在比较中知道高矮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师:E,你觉得你是高朋友还是矮朋友?

幼儿E:高朋友

师:诶,E是我们班最高的小朋友,可是他真的就是高朋友吗?你们确定吗?

好,你们看,他和周老师比呢?我们两个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 幼儿:周老师是高朋友,E是矮朋友。

师: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E一会是高朋友,一会变成矮朋友了?谁来说说看。 幼儿:因为他和我们,我们都比他矮,所以他是高朋友。他和周老师比的时候,周老师比他高,所以他又变成了矮朋友。(此处可请多名幼儿回答)

师:所以,孩子们,高和矮是一定的吗?

幼儿:不是。

师:什么时候你会是高朋友?(和比你矮的小朋友比的时候)

什么时候你又是矮朋友呢?(和比你高的小朋友比的时候)

小结:高和矮并不是绝对的,它们是相对而言的。可能和比你矮的小朋友比你是高朋友,但如果和比你高的小朋友比,你就是矮朋友。(注:加下划线处幼儿齐说)

三、探究比较高矮的规则,需要站在同一平面上进行比较

师:孩子们,你们看看黑板上这两个小朋友他们俩谁是高朋友呢?(出示图片)

幼儿:一样高。

师:诶,你们都觉得他们一样高,周老师啊也和你们想的一样。这两个小朋友头顶都是在一条线上的。(用长尺测量小朋友头顶)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儿:想!

师:我也很想知道,(做神秘状)嘘……那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我们猜得对不对。

(揭开遮盖的纸)

师:是不是一样高?

幼儿:不一样。

师:咦~可是刚才我们明明看到他们两个是一样高的啊,也用尺子量了一下。为什么你们现在又说他们不是一样高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因为小女孩站在一块木头上,木头把她垫高了,所以她看起来和小男孩一样高。

师:那如果我把这块木头拿掉,他们俩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了?

幼儿:小男孩是高朋友,小女孩是矮朋友

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请两名幼儿上台 冰冰和韦宇涵)

现在谁是高朋友,谁是矮朋友?

幼儿:冰冰

师:(冰冰踩在箱子上)那现在呢?

幼儿:涵涵是矮朋友,冰冰是高朋友

师:(请幼儿回位置)那孩子们,我们平时和好朋友比较高矮的时候能不能一个站在高处,一个站在下面,这么比啊? 幼儿:不能

师:那应该要这么比?

幼儿:要站在同一条线上,要站在同一个地面上,要站在同一个高度上。

小结:在和小朋友比较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个平面上,同一个高度上,这样才能正确比较出高矮。

四、学会比较三个及以上物体的高矮并排序,尝试高矮排序的表达。

师:诶~刚才我们比较高矮的时候都是两个两个比的,现在啊,我想请你们自己动手,按照图片上从高到矮的顺序给你们桌上的瓶子、杯子、盒子排排队。最高的瓶子应该从哪开始放啊?(红旗边上)一会,小朋友不搬椅子上位,排好后就请你们回到半圆安静地坐好,周老师今天要看看,哪个小朋友像小解放军一样又快、又好、又安静 师:好,现在请第一排的小朋友先上位,第二排的小朋友上位。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都很快,我请XXX来说说,你是怎么给你的瓶子排队的? 幼儿:高的,矮的,最矮的

师: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高的、矮的、最矮的

师:除了这个说法,我们还能怎么说?XX你来说说你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给你的瓶子排队的?

幼儿:最高的,高的,矮的

师:我们一起说最高的、高的、矮的

(此处不设统一答案,可以是开放性回答)

师:刚才XX和XX说的都很好,真棒!好,现在我们再换一种排队的方法,请你们自己看图重新给你们的瓶子排排队。 幼儿操作

师:谁来说说,根据图示,你是怎么给你的瓶子排队的?(从矮到高)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通过比较,知道了高矮是具有相对性的,和矮朋友比,你就是高朋友,和高朋友比,你又是矮朋友。我们还知道,比较高矮的时候要站在同一水平面上,这样比较才公平。

五、学做解放军,快速按高矮排队

师:现在啊,司令员要来我们中一班招募小小解放军了,我们知道,解放军叔叔都是从矮到高排队的,而且排的又快又好。这里有六张小椅子,每张椅子上都有你们小组的编号,这是第一组,这是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第五组、第六组。每一组的小解放军都面向小椅子,按照从矮到高的的顺序排好队。司令员聘请了六位小队长来帮助你们,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在你们队长的指挥下排的又快又好,可以被司令员招进我们的军队。 师:准备好了吗? 幼儿:准备好了。 师:准备列队

今天我们的小朋友排的都非常好,全部通过考核,恭喜你们已经都成为小小解放军啦。现在我们排着队一起去操练吧。(在进行曲声中幼儿排队走出教室活动)

第2篇: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教案《高朋友和矮朋友》及教学反思大全

中班优秀数学教案《高朋友和矮朋友》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数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感知物体的高矮,获取高与矮关系的概念,体验比高矮的快乐,尝试按高矮给五个物体排序,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优秀数学《高朋友和矮朋友》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背景:

中班小朋友对高矮已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在生活中也许会比较高矮,但不清楚在同一平面比高矮,分清最高最矮,按高矮顺序排序还需要在活动中感知体验。

活动目标:

1.体验比高矮的快乐

2.感知物体的高矮,获取高与矮关系的概念。

3.尝试按高矮给五个物体排序。

4.体验数学集体游戏的快乐。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活动准备:

1.课件《高朋友和矮朋友》。

2.桌子、椅子若干。

3.教师:四种颜色的同样高的积木若干,小太阳图片

4.每个幼儿五块高矮不同的彩色小方块积木若干。

活动过程:

一.帮帮忙:拿小太阳请一名幼儿帮忙拿小太阳,拿不着,为什么?(矮了)怎么办?(请高一点的小朋友拿就行了)小朋友们真聪明,知道请高一点的小朋友拿,老师邀请你们比赛搭高楼。

二.造楼比高

1.请幼儿用小方块积木搭楼,分两组进行,一组都在桌子上搭,另一组一个在桌子上搭,一个在椅子搭,比高。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自由选择在桌子或者椅子上搭楼玩造楼房的游戏,游戏规则是这样的,我说开始,小朋友就开始搭积木造楼,我说停止,所有小朋友都要停下来,然后,我们比一比,谁搭的高。

2.教师引导幼儿用数积木或者把两排积木并放在一起的方法进行比较。

教师:谁的楼房造得最高呢?你们是怎么做比较的呢?(注意引导幼儿学说如"我搭得比你高,你搭得比我矮""我搭得最高,你搭得最矮")

3.讨论:如果在桌子上的积木看上去比椅子上搭的积木高,我们是不是就能判断在桌子上搭积木的小朋友胜利呢?(不能,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

4.小结:比高矮要在同一平面上比。小朋友们真能干,把积木整理归位,我们一起来玩抱抱团的游戏吧!

二.和同伴比高

1.两人谁高。

教师:请起立,到老师这里来。抱抱团、抱抱团,两个小朋友抱成团,你们俩谁比谁高,谁比谁矮?(学说"我比你高,你比我矮")

2.三人比高。

教师:抱抱团、抱抱团,三个小朋友抱成团,三个人中谁最高?谁最矮?

3.模拟游戏:高朋友和矮朋友 1.请幼儿完整欣赏故事,引起幼儿兴趣。教师播放课件【故事欣赏】。

2.教师带领幼儿给故事配上身体动作(见附录),在游戏中感受高和矮的区别。

三.幼儿给积木按高矮排排队

附录故事:高朋友和矮朋友

从前有一个人长得好高、好高,(掂起脚尖,身体和双手尽量向上伸)他有一个朋友长得好矮、好矮。(蹲下,身体紧缩成一团)矮朋友叫高朋友:"喂!上面的高朋友,你好吗?"(两手合拢于嘴前,抬头往上叫,声调提高)高朋友也叫矮朋友:"喂!下面的矮朋友,你好吗?"(掂起脚两手合拢于嘴前,低头向下叫,声调低沉)矮朋友说:"再见,我的高朋友!"(蹲下往上看,挥挥手,声调提高)高朋友也说:"再见,我的矮朋友!"(掂起脚尖往下挥挥手,声调低沉)

教学反思:

数学活动对于小朋友来说是个很愉快的课程,因为整节活动中游戏的时间多,而且小朋友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但是要让孩子们能真正的理解这节教学活动的内容,并做到熟练掌握、灵活运用却不是那么容易。

本文扩展阅读:朋友是一个汉语词语,意思是指在任意条件下,双方的认知在一定层面上关联在一起,不分年龄、性别、地域、种族、社会角色和宗教信仰,符合双方的心理认知、可以在对方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的人。朋友之间可喻为雨中的伞、指路的灯。双方心理契合更为深刻时,可称之为知己。

第3篇:“朋友圈”模式高段写作指导新途径

【摘要】利用“朋友圈”模式,开启写作训练指导的新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建立写作团队,形成相互激励、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在自我展示中提高写作信心,进行自由的、有创意的表达。这种模式不仅能使写作素材多样化,还能让交流评论即时且双向,从而促使学生抒发真情实意,激起写作兴趣。

【关键词】“朋友圈”模式;习作训练;途径;指导

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的沟通工具,深受学生喜爱。笔者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我们可以用书面“朋友圈”这种模式,代替学生并不怎么喜欢的日记,它是锻炼写作的绝佳途径。所谓“朋友圈”,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全班学生分成几组,每组5人左右。每人准备一本“圈本”,本内的正面为写作区,学生一周写作五次,有兴趣的可以每天更新内容;反面为评论区,由学生、家长或教师按操作要求及时地对所写内容进行评价,不仅可以点赞,还可进行交流。实践证明,“朋友圈”写作模式的运用,开辟了小学高段学生日记指导的新途径,成为习作教学中一道新的风景。

一、强化读者意识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感兴趣。当他们看到“朋友圈”这种模式,就特别感兴趣,何况还能得到家长、教师的支持指导。更关键的是表达的内容,有很多人关注,也有很多人分享共鸣,所以收到不错的效果。

(一)建个“朋友圈”――有分享合作的小团体

建“朋友圈”时,可以按写作水平的高低来分组(通常高水平的2人、中等水平的2人、较低水平的1人),并设立小组长。小组长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可由小组内学生推荐产生:选择有一定责任心的学生,负责“朋友圈”每天的活动――刷“朋友圈”、与别组学生交换经验等,对提升整个小组成员的日记水平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天天有人“刷”――有促进表达的阅读群

每个人都有交流与表达的动机和需求,小学生也是如此。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的学生之间更是如此。每天刷“朋友圈”,是他们非常期待也非常喜欢的学习内容之一。写“朋友圈”最大的优点是拥有很多的读者,有很多的交流对象。每天早上或中午自修时段,利用几分钟时间,组织同组学生轮流阅读“圈本”,并在发言区进行点赞和评价。教师的点赞和评价放在自修课后进行,家长的则放在学生放学后。

(三)“追评”更热闹――有激发互动的交流欲

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与平常的习作和日记不同的是,“圈本”上每天有同?W或父母长辈给予的点赞和评论,每位小组成员在拿到“圈本”后,首先做的事肯定是浏览“圈本”评论区中他人对自己所写内容的评论,像网络朋友圈一样,他们会对一些疑问式的、争论式的评论进行回复。疑问式的评论如这次旅途中除了黄山,你们还去了哪里?争论式的评论如数学课上那题的答案好像是错的吧。读了评论之后,“圈本”的主人很多时候有话可说,就会立马回复,回复之后,再将其传回给写评论的人,对方看了如还有想法,可继续追加评论,一来一往,乐此不疲。这样不仅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竞争力,还满足了他们表达的需要。

二、表达自由灵活

微信“朋友圈”为什么受欢迎?因为形式不拘一格,表达无拘无束。平时的习作,由于有了具体的要求,比如受字数、文体、形式等多方面的牵制,很难激起学生的写作冲动和写作热情。因此,“圈本”要借助其独有的魅力把学生的表达愿望源源不断地诱导出来。

(一)篇幅上――多少字数都欢迎

我们在网上发“朋友圈”的时候,全凭内心的需要,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学生在“圈本”上写“朋友圈”的时候,教师当然不能在字数上做硬性规定。篇幅的长短,可根据内心表达的需要而定。只要学生把心里最想说的那些话表达出来,就是做到了“我手写我心”,达到写日记的最高境界。只要学生此时是用心、自由、真情地表达,那么他的文字就是有温度、有感情的。随着这种能力的增强,他们的表达欲望和日记水平也会不断提升。

(二)表达上――文体形式皆不拘

“朋友圈”与“日记”之间并不是简简单单换个名称,除了篇幅,还有很明显的差异,比如表达形式。“朋友圈”的表达形式很丰富:可以有主题,如六一节前后,大部分学生都以“欢庆六一”为主题撰写文章,有写表演节目的,有写参加跳蚤书市的,有写家长送节日礼物的„„也可以是系列,如小王与小沈是班里的两个“学霸”,学习竞争激烈,他们俩在班里发生了很多故事。王敏同学根据他俩的情况写了一系列“朋友圈”:《学霸的对决》《哈哈,小王哭了》《逆袭》《竟是平手》„„受到全班学生的欢迎,大家争相去写。当然,文体形式尽可能各不相同,可以记事,也可以抒情,还可以写诗„„没有固定的形式,不用“合理”来束缚学生,笔者在各方面肯定他们的点滴发现,鼓励他们异想天开、自由驰骋。

(三)内容上――图文并茂更自由

我们都知道,微信“朋友圈”大都以图文合一的方式来表达。所以我们的“圈本”也要呈现丰富多彩的形式。有的是借助文字,将自己最想说的话,洋洋洒洒、直截了当地表达出来;有的用文字表达内容,用图片表示心情;有的喜欢用连环画式的手绘图,图画简洁有趣,文字精练准确;有的在图画上写字,用字很凝练,含义很深刻。有了各种图文并茂的表达方式,学生写的时候会更自由,读的人也会觉得很好玩,很有趣。有时他们在画完图后还会用文字作注脚,这更让学生喜欢上了写作。

三、追求无痕指导

综观学生的网络微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他们交流的内容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话题很单一,内容较干瘪,有时负面情绪也较多。为此,我们书面的“朋友圈”要求教师“不动声色”地做好写作指导,承担写作训练的责任,其中无痕地评论是一个关键。

(一)激励――让学生更有信心

我们有些学生,在写“朋友圈”时,不是没有东西说,而是害怕说话不当,被同学嗤笑,所以教师在学生的评论区评论时,首先要肯定学生的亮点、精彩点,要让他们对表达有信心。尤其要关注后进生,只要他们有一点点进步,哪怕只是用了一个好词,或是出现一个佳句,都要给予肯定表扬。

第4篇:评冯骥才的《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习惯”的丑恶与温情

───读《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冯骥才把视角转向市民文化心理的一部作品,故事发生在团结大楼这个居民区里,这里的居民关注的焦点是一个“鹤立鸡群”的高女人和一个有“武大郎”之称的矮男人结婚了,他们在这对夫妇的背后指指点点。其中最典型的是院门口小门房里的裁缝老婆,她是个精力充裕、走家串户、专好说长道短的女人,最喜欢刺探别人家里的私事和隐秘。作者并未对人物进行简单化、脸谱化的处理,而是从人物的深层心理去把握她。她的性格特征是自私、嫉妒和具有无聊的窥视癖心理。作者对裁缝老婆的动作和心理作了细致生动的描绘,含蓄而辛辣的嘲讽,鞭挞了这种庸俗无聊的小市民心理。而作者通过对夫妻俩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的描述,则淋漓尽致的揭示了世俗心理中肮脏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

培根有言:“如果说个人的习惯只是把一个人变成了机械,使他的生活仿佛由习惯驱动,那么社会的习惯,却具有一种更可怕的力量。”这种小市民的市侩心理俨然成为了一种社会习惯,深深地植入到每个人的骨髓之中。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那个特殊时期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与可怕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对常识的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

小说使用的是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作者没有从正面展示主人公高女人和矮丈夫夫妇俩的内心世界,他们夫妻的日常生活,夫妻情感,他们的性格与心理,矮男人“文革”时遭受折磨后高女人的凄惨境遇,高女人去世矮男人的巨大心灵创伤等等内心波澜,都是从团结大楼居民的外在视角展开叙述,而在团结大楼居民中又主要是以裁缝老婆的眼光为视角展开叙述的。这种外在视角使作品显示了一种客观、内敛的叙述风度。

小说中除了向我们描绘种种丑恶市侩习惯之外,还展示了另一种习惯——矮男人和高女人至死不渝的爱。当他们有了孩子,每逢大太阳或下雨天气,矮男人就为母女俩高高的擎起雨伞;“文革”**中,高女人在批斗大会上勇敢倔强地保护丈夫;高女人身患脑血栓,矮男人用尽浑身解数帮助妻子练习行走„„他们在周遭人们的冷眼相互扶持着,过着属于自己的爱情生活。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海枯石烂,就在这点点滴滴中,夫妻的相濡以沫也最终感动了团结大楼的居民,让他们从自己的“习惯”中走了出来:“这些人再与他俩打头碰面时,情不自禁地向他俩主动而友善的点头了„„ ”。

小说里最精彩的地方,当属最后一段。自高女人去世后矮男人一直单身寡居,“逢到下雨天气,矮男人打伞去上班时,可能由于习惯,仍旧半举着伞。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象有长长一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全文至此结束,这一结尾似诗如画,余韵不尽,把这对夫妇生死不渝的真挚感情表现的简洁鲜明,含蓄蕴藉,具有十分感人的艺术魅力。空出的空间是什么?作者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恰是未曾着墨处,烟波浩渺满目前”,作者使用留白的手法,使读者的审美意识得到很好发挥和满足。

最后,当你最初眼见《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个题目时,可曾有种“习惯”随之心生呢?

第5篇: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4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教师用书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胸脯(pú)

恪守(kâ)

绰号(chuò) ...窥视(kuī) 呛水(qiānɡ) 干瘪(biě) ...琢磨(zhuó) 倔犟(jiànɡ) 确凿(záo) ...枯槁(kū) 怔住(zhânɡ) 呱呱坠地(ɡū) ...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ɡònɡ逼供(1)供ɡōnɡ供求hânɡ横祸(3)横hãnɡ横批

pú胸脯(2)脯

fǔ果脯

fenɡ裁缝(4)缝

fânɡ缝隙

2.语境辨析法

(5)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6)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duōduō咄咄逼人相形见chù绌jiānɡ僵直jiānɡ缰绳

cuō搓板

cuō蹉跎

qiáo憔悴jiāo礁石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质疑·置疑

二者都与有疑难问题有关。

质疑:是提出疑问,请人解答的意思,如“学习是一个不断质疑问难的过程”。 置疑:是加以怀疑的意思,一般和否定词连用,如“这个问题不容置疑”。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赛后,面对网友提出的各种质疑(质疑/置疑),李娜调侃道:“大家现在都是职业专家啊。”

②谢霆锋是80后歌手中最早在华语乐坛取得突破而名声大噪的超级偶像,他的唱作实

1 力毋庸置疑(质疑/置疑)。

(2)权力·权利

二者都有某种力量的意思。

权力:①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如“全国人大是最高权力机构”;②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

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享受的利益,与“义务”相对,如“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①顾名思义,简政放权,就是简化政府的职责释放恰当的权利,政府应该抓紧推进职能的转变,把该放的权力(权力/权利)放下去,把该管的事管好。

②一个国家有责任保障所有公民的权利(权力/权利),少数群体也不例外,不能因为他们数目少或社会影响力不大就将其放到次要的位置,甚至抛弃他们。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扎扎实实地学好基础知识就急于做高难度题目,这种喧.宾夺主的做法不可取。(×) ...请说明理由:“喧宾夺主”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此句没有主次或者外来与原来的区别,属于望文生义。

(2)美国国务院新任女发言人珍妮弗·萨基16日就桥下彻的言论表态称,“桥下的发言荒诞不经且带有侮辱性”,这也是奥巴马政府首次正式表明强烈谴责桥下彻慰安妇言论的立....场。(×)

请说明理由:“荒诞不经”形容虚妄离奇,不合情理。偏重在不正确,不近情理,语义较轻,此句语义较重,应用“荒谬绝伦”。

(3)动物园里有一种非常奇异的动物,虎头蛇尾,引起了游览者的注意。(×) ....请说明理由:“虎头蛇尾”形容做事情有始无终,起初声势很大,后来劲头很小,不能来形容客观环境中的动物。

(4)国家队的当家二传魏秋月,虽然受到伤病困扰,但是在联赛中还是有鹤立鸡群的感....觉,目前她以平均每局有效传球18.02次,排名最佳二传首位。(√)

请说明理由:“鹤立鸡群”像鹤站在鸡群中一样。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用在这里符合语境。

[常识·速览] [识作者]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

冯骥才,1942年生于天津。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艺术家、

2 民间艺术工作者、著名民间文艺家。现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执行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天津大学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央视《感动中国》推选委员。

冯骥才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天津近代历史故事见长。注意选取新颖的视角,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

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系列报告文学《一百个人的十年》等。

[探背景]

这篇小说创作于“文革”之后的1982年。

“文革”结束后,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文革”中的狂热,才发现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已经渗透于整个民族的精神,是整个民族精神缺陷的集中体现。许多作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创作了一大批文学作品来反映那个时代,力求找寻人们狂热的原因,这就是所称的“反思文学”。

[整体·感知]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是冯骥才把视角转向市民文化心理的一个短篇小说。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出世俗心理中卑微、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

[文脉·梳理]

[文本·层析]

一、阅读第一部分的引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开头用一段引言提出了一个“习惯”的问题,结合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里的“习惯”指的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标准,指符合众人欣赏目光的事情。在这篇小说中,大多数人心目中美丽的爱情故事往往是有许多限制的,因为只有这样的美丽才符合众人希望的目光,才是完美的故事,用冯骥才的话讲这就是“习惯”。“习惯”是一件可怕的东西,在一个人无知无觉的时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他的生活,每个人都必须承认它。高女人和矮丈夫的婚姻正是受到了这种“习惯”的影响,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折,他们身边的许多人怀着难解的甚至是带着敌意的目光来看待他们,也是因为“习惯”。

二、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小说刻意营造的社会环境,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家捕捉到一对“身高逆差一头”的夫妇,从他们所遭受到的冷眼和中伤中,揭示世俗心理中卑微、 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这种对人的生存价值的漠视,终于酿成了这对“反常”夫妇的悲剧。小说通过这个悲剧的产生,使人们看到市民文化心理现代化的重要性。

3.分析矮男人和高女人形象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矮男人:其貌不扬,手臂、腿脚、嘴巴、鼻头,都和肚子一样滚圆,只有一米五八,上大学时绰号“武大郎”。他是化学研究所里的总工程师。人性的美最大体现在对妻子的恩爱和照顾,典型的描写是二人出门打伞,他总是把伞举得高高的,妻子死后多年,他独自打伞亦然。矮男人在事业上是成功的,外貌很一般但却成了总工程师,也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可他在那个是非颠倒的时代,他的成就在专制者和愚昧而丑恶的百姓间灰飞烟灭。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他个人能扭转的。苦命的妻子死后,沉睡多年的社会终于醒来,

重新给了他应得到的物质和地位。但是他仍保持着那种高女人的矮丈夫的心态,低调做

4 人。仍然不被美色所诱,并回以铁青的脸色!此英雄也——是人都应该学习的始终如一的良知坚守者和美丑的坚决审判人!

高女人:高女人并不美,“身高一米七五”,“长得又干、又瘦、又扁”,“脸盘像没上漆的乒乓球拍儿”,“五官还算勉强看得过去,却又小又平,好似浅浮雕;胸脯毫不隆起,腰板细长僵直,臀部瘪下去,活像一块硬挺挺的搓板”。作者在文中给她的描写不多,但却足以让人震撼。在批斗大会上,大家都威胁她交出丈夫的黑书,“无论是脾气暴躁的汉子们跳上去,挥动拳头威胁她,还是一些颇工心计的人,想出几句巧妙而带圈套的话问她,都给她这恳切又断然的摇头拒绝了”。这是勇敢正义的一面,也是对丈夫的支持和爱的最大体现。另外她还是个细致的好母亲,为了不让工作和**波及无辜的孩子,她把孩子寄托到一个老奶奶家里。

4.这篇小说体现出冯骥才小说创作有怎样的语言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的语言有戏谑的一面,但又不失严肃;有夸大的一面,但又不失真实。例如裁缝老婆说:“这两人准有见不得人的事,要不他们怎么不肯接近别人?身上有脓早晚得冒出来,走着瞧吧!”一句,她那种自以为是、似乎了解他人内心隐秘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而事实上她永远也不可能明白这对夫妻的想法。

5.“团结大楼”有怎样的寓意?文中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命运,与那个“团结大楼”有什么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团结大楼”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时代的混乱、暴戾或不合理在其中得到体现,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悲剧正是发生在这幢“团结大楼”内的,没有“团结大楼”这特殊的环境,他们的悲剧未必会如此醒目,如此凄凉,如此具有代表性。

6.裁缝老婆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典型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裁缝老婆是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习惯按照世俗的眼光和标准(“习惯”)去揣测评价“高女人和矮丈夫”的行为,充分反映了她的愚昧、荒唐和可笑,深刻地揭示了那个特定时代的荒谬性。同时也对主人公的高贵品质起到反衬作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留 白

小说结尾说“这时,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这空间对矮男人来说,是无法填补的生活亏空,无法弥合的感情创伤;对于读者来说,是充分思考的广阔余地。它让人们思考,是什么造成了这生活的悲剧。作者运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留下这块艺术空间,把读者引入哲理沉思的境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意识去填充它,在这个空间里咀嚼复杂的人生内容与社会内容,获得一种余味无穷的艺术美感。而细节描写的成功,丰满了这篇小说的人生内容。

留白,是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求其空灵,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从而达到“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启迪和美的享受。

文学创作中的留白,为读者预留了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也使作品的意蕴无限扩大,经得起多次阅读与阐释。

2.写法指导

在写作中,如何才能达到“留白”的艺术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化细为粗,板块组合。

一篇文章,在有限的篇幅里,如果过于密实,就会妨碍主要内容的表达。这时我们就要化细为粗,删除枝蔓,突现主要信息和显性信息,以板块组合的方法来结构文章。

(2)缺略过程,跳跃组接。

缓慢地交代故事,缓慢地推动情节的发展,本应拥有的文字量会被无益地占用。为了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出足够的容量和足够的层次,用有跨度的叙述来组接内容是可供选择的一种方法,它能减省不必要的描写,快速推进情节。

(3)去“头”割“尾”,意在言外。

把文章写得“有头有尾”,本是一件好事,但“头”一旦延长到不必要的地步,“尾”总要说穿说到底不结束,就不好了。因此文章入题快,收题妙,才是留白的技巧,艺术的写法。

3.迁移应用

余光中的《乡愁》,每一诗节都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手法。请你选取其中的一节,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充留白内容,用散文化的语言对其加以改写。(200字左右)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6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1)选取第________节

(2)改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 那是我小的时候,还在外出求学,每个日日夜夜,我都在思念中度过,而这思念,只能寄托在那每月几封的书信上。烛光摇曳,夜色朦胧,我拿着笔,书写着对母亲的思念:妈妈,儿子好想你啊!独自一人在外头,真的好孤单,没有你,遇到难题我与谁倾诉呢?妈妈,什么时候才可以回家,回到你的身边啊?空荡荡的房间里,溢满了无尽的乡愁,求学在外的我,只能独守着那一份思乡的孤独,这枚小小的邮票,真的很重很重。

(二) 时光匆匆,那是新婚后的第二年,我独自去了他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那种思念的滋味真难受,我几乎夜夜都要尝到。看着这轮明月,我不禁想起故乡的她,从箱底抽出我的船票,就是它将我们分离,没有我的日子里,你一定要好好保重自己,相信,过不了多长时间,我就能回家,和你相聚,想到这,我的脸上绽开一个微笑——幸福就在不远处了。

(三) 竟然还是迟了,我呆呆地站在一方矮矮的坟墓前,泪水淌在脸上,天色已晚,但我全无察觉。为什么,老天要这么残酷,让我们母子分离呢?前几天还与母亲通过信,今天,我面对的竟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母亲哪,是儿不孝,让您受苦了,母亲,您怎么这样不说一句就走了,为什么让我独自品尝那苦涩的乡愁啊!

(四) 现在的我,常常一个人静静地站在海岸边,眺望着。就是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和祖国母亲分开来。或许一切都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我对祖国的热爱,是我始终不渝的“中国情结”。我遥望着,遥望着属于我的那片故土,那片令我梦魂萦绕的故土。相隔甚远,我却仍旧惦念,在那头的故乡,还好吗?在那头的朋友还好吗?不知不觉,泪流满面„„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患难中的真情 呼唤对人的尊重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这样一对身高不成比例的知识分子夫妇在“文革”中受到悲惨遭遇时,不离不弃,我们从中看到了他们之间可贵的真情,同时也看到了世俗心理中卑微、

7 污浊的一面。那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充分表现了小市民文化心理中的污垢。这种市侩心理有历史积淀的文化垃圾,也有极“左”政治的社会遗毒,它们的共通之处,是对人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人们啊,摘下你们的有色眼镜,不要关注花哨的表面而忽略事情的内在本质吧!

【应用角度】 “患难见真情”“警钟长鸣”“尊重”“看清真相”等。 2.精彩应用

盆景大师王永康认为,玩盆景应该是人对树的一种尊重。因为尊重,他把每一棵濒临死亡的枯树重新焕发了生命;因为热爱,他在每天清晨,都去观看盆景每个细微变化,而收获了开心快乐。世界上,有一种情感最为神圣;世界上,有一种行为最为可贵;世界上,有一种境界最为高尚,那便是尊重,世间最可贵的便是尊重。

尊重犹如予人玫瑰,手留余香。既然可尊重树木,为何不能对人也照样尊重呢?尊重他人其实并不难,有时一个友好的眼神,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真诚的祝愿,都会在被尊重者心中产生温暖,能够改变对他人的印象和看法,从而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可是也有很多不和谐的情况在上演。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文革”中受到迫害,仍然不离不弃,可是周围那些趋炎附势的势利眼光,那落井下石的市侩行径,那窥人隐私的奇异癖好,那搬弄是非的旺盛精力,都是对他们的不尊重,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漠视和践踏。

上一篇:核酸相关知识摘选下一篇:会计基础真题题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