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旅游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工业旅游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国外对工业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工业遗产旅游、工业园区观光旅游两方面研究入手。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从介绍国外工业旅游入手、旅游与工业旅游理论、方法的研究、工业旅游研究的内容、以空间范围来划分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这四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基础上,指出工业旅游作为营销手段对工业企业有着普遍的意义,明确工业旅游深入研究的方向。

第一篇:工业旅游论文

依托工业遗产创新发展沈阳工业旅游的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 当前,大力发展工业旅游应成为提升沈阳市乃至辽宁地区全域旅游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从如何做好工业遗产的有效保护,以及依托遗产创新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等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解决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工业遗产 创新 工业旅游

工业遗产的大规模出现和大规模被破坏使得工业遗产保护研究成为新的热门课题。现代工业兴起与发展对沈阳的崛起有重大意义,见证沈阳工业进程的工业遗产是其城市宝贵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资源。沈阳工业遗产较好、较完整地展现了我国建国以来工业发展的整个脉络,反映城市工业发展的整体特征。

工业遗产旅游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克服以往传统旅游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城市生态的威胁,本研究尝试以大都市工业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城市规划与城市旅游开发的综合交叉学术视角为切入点,通过对国内外经验借鉴,选择构建适当的开发模式,尝试从对工业遗产的城市设计引导与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两方面进行开发利用,突出城市景观、文化、形象等多方面的生态化表现特征,最后提出实现的途径以及规划、保障措施,以增强工业遗产旅游的特色、开发可持续性,构建特色的工业旅游城市。

一、沈阳旧工业区改造与工业遗产的保护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即将步入高速城市化的历史阶段,但高速城市化带来的城市扩张使得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城市内部更新的问题。而工业产业曾经作为城市发展历史进程中拉动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之一,急需更新,尤其是城市内旧工业区的更新改造。因此,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如何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更好的保护城市内的工业遗产和工业历史地段,是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沈阳市在我国重工业发展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其老工业区的改造受到国家各界的高度重视,在工业企业相对集中铁西区的改造搬迁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保留了我国工业发展的一些印记。现在的沈阳工业文化园既“1905创意文化园”原是沈重集团的二金工车间。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钢水就是在这里炼出,同时这里曾经创造出的“共和国第一”多达40多个。然而,2009年5月18日这个值得沈重集团永远记忆的日子,最后一炉钢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成为了沈阳市唯一的文化创意街区。这里有着沈重集团原有的建筑主体框架,与北京的798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里现如今云集了各式的餐厅、酒吧、咖啡厅,以及许多文艺手工小店,不定期举行的展览和音乐会也为此增加了诸多文化艺术元素。同时,每逢八月举行的“创意市集”活动吸引了众多创意达人汇集于此,酣畅淋漓的展示着技艺与创意。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与沈阳故宫博物院齐名的沈阳第二个国家级的博物馆,在沈阳铸造厂的翻砂车间原址建造,所有设备都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2012年5月18日开馆。现建有机床馆、铸造馆、通史馆、冶金馆、汽车馆、铁西新区十年成果展等展馆。沈阳是模仿德国鲁尔工业区的做法保留遗迹供后人参观,但原沈阳的工业区不仅在铁西区,这里主要是日伪时期日本打下的基础,另一个集中区是大东区,这里是同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现在工业遗迹一处难寻。

近些年来,许多城市加大了对部分工业遗产的保护力度,工业遗产数量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也呈现了逐年增加的趋势,极少数经普查认定后的工业遗产保护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然而,我们仍应该清晰的认识到还有更多未经认定的工业遗产被破坏,大量工业历史地段遭到面目全非的改造,而它们一样是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工业遗产。

二、对沈阳工业历史遗存改造与再利用的思索

沈阳市对于旧工业区更新改造工程起步较早,自21世纪初就已然进入了全面的实施阶段。经过历时几年的大规模拆建改造工作使得原来的旧工业区发生了彻底改变。然而,改造之初在针对旧工业区更新的价值判断、改造方式的选择及实施办法的确定等方面缺乏细致而周到的准备,导致了诸如人文缺失、文化断裂等问题与弊端在改造过程中一一显现。借鉴沈阳对工业历史遗迹的改造与再利用的得与失,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1.欲探讨以生态为核心的沈阳工业区更新改造方式,需要在充分了解沈阳市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深挖其工业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探索延续其文化的有效方法。从空间、环境、人文和历史等多角度入手,充分指导原有建筑的保护和适应性再利用,有效改善和提升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区域空间结构的整合。同时,有效制定切实可行的更新改造方案,也会成为国内其他城市关于更新改造旧工业区提供借鉴。

2.作为我国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沈阳工业的建立、发展与兴衰就是我国工业发展、演变的缩影,这里的工业区承载了大量产业工人的生产、生活。因此,沈阳这座蕴含着具有工业文化特色形态的城市更新改造应同德国对鲁尔区的保护与改造一样,得到高度重视和充分尊重。然而,如今的沈阳面临着工业历史被膨胀的经济建设无情斩切和摧毁,产业工人和居民的情感受到伤害,工业文明的痕迹在现代化都市的建设中日渐消失……历史不容忘却,挖掘沈阳旧工业区的历史文化和积淀,探索区域复兴的有效方式,使其兼顾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好选择。

3.工业遗产旅游是城市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克服以往传统旅游对旅游资源的破坏和城市生态的威胁。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的经验借鉴,选择构建适当的开发模式,尝试从工业历史遗产的城市设计引导与工业历史遗存的旅游开发两方面进行开发利用,实现对城市景观、文脉、形象等多方面的生态化表征,最后提出实现的可能路径及其规划响应(规划管理)、保障措施等,以增强工业遗存旅游的特色性、开发可持续性以及其对生态旅游城市建设的指导性,尤其是把握城市文化脉络与城市生态的融合,构建特色的旅游城市。

三、对沈阳工业遗产创新发展工业旅游的建议

1.以工业历史遗产为切入点,拓宽旅游城市相关研究。工业历史遗产的开发与利用作为旅游城市建设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届的广泛关注,在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随着产业结构亟需高级化与合理化、生态文明理念应当全面贯彻落实、老工业基地必须走向全面振兴等的日渐深入,以工业历史遗产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建设势在必行。

2.人文与自然结合。突破以往旅游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旅游为主要特征的范式,从城市本身自然生态环境系统与人文生态系统同时存在的属性出发,更加关注旅游城市中人文生态系统的建设理论与实践,并以工业历史遗产这一特殊资源为出发点构建工业遗产为特色的城市人文环境,尝试对沈阳市人文生态系统视角下的旅游城市建设进行实践。包括构建从旅游资源评价、开发程度诊断、开发模式分析与应用等角度完善旅游城市人文生态系统建设理论;从上位规划解读、规划形象定位、空间布局、规划响应等角度完善沈阳生态旅游城市的实践内容。

3.多视角下的多重理论梳理总结。从旅游城市、工业历史遗产、城市更新、工业旅游等方面总结以工业历史遗产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建设基本概念,从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旅游地理学、文化景观论、有机更新论等方面阐释基本理论,通过对国内外工业历史遗存生态开发与利用理论与实践梳理总结,建构依托工業历史遗产为特色的旅游城市建设的理论框架,包括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模式和具体思路等内容,这对于国内外相类似城市工业历史遗产的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发挥着科学的指导性作用。

(作者单位:沈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 爽

作者:齐欣

第二篇:全域旅游视域中工业旅游发展研究

摘 要: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推进工业旅游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经济型、交叉学科性、综述性理论研究,以及对工业旅游区域战略、行业企业开发实践的经验研究为主。从全域旅游视角来探讨工业旅游发展的创新路径,既是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全域旅游;工业旅游;发展路径

随着近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也紧锣密鼓地推进,其中“全域旅游”是最重要的改革理念,而工业旅游则是备受关注的旅游业态及旅游产品。“全域旅游”具有全要素聚集、全时空覆盖、全产业融合等特征,在此理念下,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城市设施以及工业资源都是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然而,由于发展历史短、认知程度不够、开发利用不足等原因,工业旅游的发展一直滞后于其他旅游业态,成为全域旅游发展中不能忽视的短板。

一、全域旅游视角下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工业旅游迄今有70余年的发展历程,它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至今仍兴盛不衰。学界对工业旅游的关注,最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作为一种旅游经济形态的理论探讨,二是基于一种旅游产品的实践开发研究。

(一)理论性研究以产业经济视角为主,兼涉交叉学科研究及综述研究

这主要是学界基于经济发展理论,对工业旅游的基本理论、要素特征、发展历程、发展模式、经济社会效应等方面的理论探讨,也包括工业旅游与文化、历史、环境等的交叉学科研究以及综述性理论研究。

1.产业经济型理论研究。旅游业是一个经济产业,几乎参与了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的运行,并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工业遗产、建筑设备、厂区环境、研发和生产过程、工人生活、工业产品,以及企业发展历史、发展成就、企业管理方式和经验、企业文化等工业资源作为吸引物的工业旅游,因为有着巨大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此类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及观点有:德国学者BECHER&BERND认为,在工业长期衰退、逆工业化过程中,工业旅游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补充(《Aufbruch zurmodernenind us triear chitektur und technik》,1977);学者姚宏结合我国实际,较早地提出了工业旅游的概念及特征,并尝试性地提出我国发展工业旅游的前景和模式(《发展中国工业旅游的思考》,1999);英国学者John Swarbrooke认为在景区开发与管理中,工业要素是未来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scenic spots》,2001);杨振则以我国345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我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结构和分布状况(《我国工业旅游产业发展特征及组织优化》,2009);梁坤等学者结合产业经济学的原理,探讨了工业与现代旅游业在市场、资源、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以及当代工业旅游不断延伸的内涵和外延(《产业融合视角下现代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研究》,2015);学者涂文慧等则结合城市经济发展相关理论,提出工业、旅游业与城市发展的结合路径(《工业旅游城市发展探究》,2016)。

2.交叉学科性理论研究。工业旅游的发展具有依附性、知识教育性、体验性等多重特征,因此从人文历史、法律、环境、产业融合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也有较多成果。学者刘会远就德国工业遗产中丰富的人文内涵进行了梳理,并提出了对提升工业旅游文化内涵的建议(《浅析德国工业旅游的人文内涵》,2008);任宣羽等对工业旅游的特点及国内发展现状做了初步的探讨,并且认为工业旅游最大的效益是社会效益(《工业旅游效益研究》,2008);顾跃峰结合旅游法的出台,探讨了规范化、法制化发展工业旅游的相关建议(《<旅游法>背景下的工业旅游示范点转型升级研究》,2014);另外,结合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城市发展等理论,分析工业旅游发展路径的研究也颇多,如邱瑛《辽宁工业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2014)、杨建娣《区域经济视域下柳州工业旅游文化发展研究》(2014)、赵鸽《工业、旅游业与城镇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2014)、樊信友等《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工业旅游发展研究》(2015)、张亚倩《基于产业关联视角的江苏旅游业与工业融合研究》(2016)等等。

3.综述性理论研究。随着工业旅游实践的日新月异发展,学界对其关注度也持久不衰,各类研究文章频现。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公开发表在各类学术型期刊上的相关研究文章平均每年都有500篇以上。因此,相应地学界关于工业旅游发展的综述性理论研究也非常多,涌现了一批代表性的学者和作品。较早的有李蕾蕾与德国教授DietrichSoyez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中西方工业旅游发展的差异,以及西方經验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启示(《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2003);李同升等学者则介绍和概括了国外(主要是英、法、德等国)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及理论研究的基本状况(《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2006);李晓(2011)、刘源(2015)等一批学者对我国工业旅游发展的实践发展、经验模式、研究进展等进行了不同层面的总结性分析。王明友和李淼焱教授合著的《中国工业旅游研究》一书,则标志着中国关于工业旅游的研究,正在从“零打碎敲”阶段进入系统研究阶段(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但随着工业旅游开发实践的发展及各类新理论的不断应用,工业旅游的相关理论性探讨仍然在持续增加。

(二)实践性研究以总结性和探索性为主要特征

自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公司“透明工厂”行动以来,工业旅游的实践迅速在世界各地、各行业推广开来,与之相关研究也同步跟进,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很强现实价值的研究成果。此类研究主流还是各类学者,但旅游主管部门及从业人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各厂矿企业人员的力量也不容小觑。他们的研究类别主要包括四大类别。

1.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研究。此类研究亦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区域性工业旅游发展的对策研究。这是此类研究的主流,国内大部分的省、市均有此类相关的研究,而一般都是以战略研究为主。较早的有同济大学风景旅游系陈万蓉、严华等学者受上海市政府和上海市旅游局委托,于2000年8月进行了《上海工业旅游发展战略与对策》课题研究,并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其他类似研究诸如林艳珍《辽宁工业旅游的现状与发展对策》(2005)、严莉等《推进重庆工业旅游的创新策略研究》(2007)、徐淇《南京市工业旅游开发研究》(2011)、杨建娣等《柳州工业旅游发展现状综述与建议》(2015)等等。二是对以往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实践的总结与反思。如李跃军、吴相利等学者分析概括了英国工业旅游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背景、行业特征及有益启示(2003)。三是基于某种理论视角,来探讨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的策略。如学者陈芳敏以Gronroos理论和HERITQUAL模型对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进行了深度体验研究(2012)、任楠《沈阳市发展工业旅游的SWOT分析与策略研究》(2008)、趙大伟等《基于AHP的玉门市工业旅游发展探究》(2015)。

2.对工业遗产开发实践的研究。因为工业旅游发端于西方去工业化历史进程,业内对工业遗产的旅游开发格外关注,其中既包括西方的开发模式探讨(孙志娟《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2014),也有对诸多国内工业遗产旅游资源利用的研究,如王富德《首钢工业旧址旅游发展的可行性研究》(2006)、郑岩等《东北工业遗址旅游开发研究》(2009)、张丹丹等《基于AHP的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研究——以无锡市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为例》(2012)、杨香春等《南京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2015)等等。

3.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因为工业资源状况存在巨大差异,各地工业旅游开发的模式自然不尽相同,但也有诸多可资互鉴之处。因而学界对工业旅游开发模式也表现出极大关注热情。学者丁枢就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梳理(2005);学者毕燕则以广西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实践为例,研究了工业旅游产品开发的基本模式(2005)。不过由于这两项研究时间较早,而我国工业旅游开发实践则持续发展,因此当前的参考价值较小。学者秦燕以新疆工业旅游示范点建设为例,探讨了区域性工业旅游开发的模式(2013)。学者郎富平、徐云松以新昌县的工业旅游4A景区“达利丝绸世界”为例,分析了企业工业旅游开发的一般模式(2013)。

4.行业性工业旅游开发研究。工业旅游总是依附于特色鲜明的行业、企业、厂矿单位来开展的,因此工业旅游研究的行业特征亦十分明显。在2000年时,学者付江就煤炭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开发多种经营、培育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展开了论述。后来的研究越来越多,涉及的行业、企业也越发多元化,如谢志明《陶瓷工业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2010)、孟宝《白酒文化主题工业旅游产品的开发研究——以宜宾市为例》(2011)、刘宇等《工业旅游项目电厂的景观设计》(2012)、朱芳《中国食品工业旅游发展问题及对策——长沙市食品工业旅游模式分析》(2016)。除上述四类之外,随着工业园区、特色小镇的开发建设以及工业旅游的嵌入,相关的研究也陆续开展。如方玲梅等《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旅游开发初探》(2010)、汤临佳等《工业旅游嵌入“特色小镇”建设的创新模式》(2017)。

(三)基于全域旅游视角的工业旅游发展研究仍是新兴领域

相对工业旅游丰硕的理论成果与丰富的经验总结,全域旅游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可以追溯到2008年绍兴市提出的“全城旅游”发展战略,从此旅游业开始突破景区、景点的限制,逐渐拓展到行政区划的全域范围。后来大连、杭州、北京、山东等地逐渐开展全域旅游的实践探索。2013年,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旅游经济研究中心学者厉新建、张凌云、崔莉等以北京为例,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全域旅游的概念和内涵,认为全域旅游既是从全要素、全行业、全过程、全方位、全时空、全社会、全部门、全游客等角度推进旅游目的地的发展,并在要素利用上要充分重视本地居民作为吸引力载体的作用。后来全域旅游概念得到不断推广,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逐渐增多。2015年,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全域旅游对交通、水利河道的改造、扶贫工作等都有重要作用。此后全域旅游迎来高度关注时期,各地都纷纷将全域旅游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大力推进全域旅游的发展。2016年,国家旅游局将首批262个市县列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深入过渡到“全域旅游”的新时代。2016年关于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爆发性增长态势,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在正式期刊发表有关文章达到近260篇,相较上一年度增加了13倍。

与全域旅游的突然大热相比,以全域旅游视角来审视工业旅游发展的相关研究却凤毛麟角。寥寥数篇的研究中,较有深度、特色的有:学者李晓南立足于辽宁工业旅游在品牌知名度、公众参与、规划设计、开发模式与资源整合等多方面的问题,从全域旅游视角提出了相应的建议(2016);学者苑剑英、王青青认为,大力开发工业旅游,是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适应全域旅游时代的必然之举(2016)。2016年底,在青岛召开的全国工业旅游创新大会上,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提出了大力推进工业旅游,丰富发展全域旅游的思路。官方的高度重视与实践的迫切需求,使得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大背景下开发工业旅游,成为炙手可热的研究焦点。

(四)全域旅游背景下工业旅游的创新发展研究亟待深入

综上所述的各类关于全域旅游和工业旅游的研究,都从某一理论视角或发展实践出发,进行了或全面系统、或侧重某一方面的阐述,具有一定的学习借鉴价值。但若把二者结合,从“全域旅游”理念来审视工业旅游的开发价值和意义,至少还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对工业旅游的角色定位不清,不能够从理论层面说明工业旅游在全域旅游中到底扮演何种角色,该如何发挥工业企业优势来补足及丰富全域旅游。二是在全域旅游视角下,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及推进路径仍需要结合各地的具体实践,进行进一步的总结概括。三是截至目前的实践研究,大多关于行业性、区域战略性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宏观指导意义,但是缺乏对个案的深度研究或追踪研究,因此对县域开发及微观企业运行的借鉴价值不大。

二、“全域旅游”背景下研究工业旅游发展的意义

“全域旅游”作为一个新概念,它的研究内容、推进路径、发展预期等都需要理论指导与实践检验,各方面研究资料、数据需要较长时期的积累。全域旅游是国家层面的关注重心,是旅游主管部门的力推发展理念,因此学界密切关注,整合力量全力攻关,既是应有之义,也责无旁贷。

以“全域旅游”为视角来研究工业旅游的推进路径,至少有三個方面的意义:一是从理论层面来看,从地方工业旅游发展实践切入,运用旅游开发、产业经济、旅游社会学、文化学及公共管理等相关理论,阐明工业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定位与重要价值,因此可以极大丰富和发展旅游开发与管理的相关理论。二是从方法层面来看,此类的相关研究既可创新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又能增加全域旅游发展的着力点,更是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路径。三是从实践层面来看,采取蹲点调研、政企联动、政策追踪研究等方法,结合各地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的实际,通过撰写咨政报告的方式,为政府的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从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三、研究思路初探

本研究可立足县域全域旅游发展,对本地工业旅游资源状况、工业旅游发展情况等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工业旅游的合理定位和推进路径。从当前各地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业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位置极其重要,但又普遍是各地旅游业发展中的短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既是丰富全域旅游、推进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工业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基本理论模型可参见下图所示:

相关研究可以在充分收集本地工业旅游发展、全域旅游创建等材料的基础上,进行详尽的统计分析和系统的理论分析,逐步找出适合本地的,可持续推进工业旅游的对策,以不断丰富发展全域旅游,促进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同升,张洁.国外工业旅游及其研究进展[J].世界地理研究,2006(6).

[2]王明友,李淼焱.中国工业旅游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

[3]厉新建,张凌云,崔莉.全域旅游: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理念创新——以北京为例[J].人文地理,2013(3).

[4]程玉,王艳平.旅游供给侧改革:关于概念的一个思考[J].旅游研究,2016(5).

[5]苑剑英,王青青.全域旅游视域下的工业旅游开发研究[J].四川建材,2016(11).

[6]丁枢.我国工业旅游发展历程、特点及开发模式[J].财贸经济,2005(5).

作者:孟令国

第三篇: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摘要:国外对工业旅游的研究主要从工业遗产旅游、工业园区观光旅游两方面研究入手。国内对其研究主要从介绍国外工业旅游入手、旅游与工业旅游理论、方法的研究、工业旅游研究的内容、以空间范围来划分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这四个方面作了较为全面详细地介绍基础上,指出工业旅游作为营销手段对工业企业有着普遍的意义,明确工业旅游深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工业旅游;综述;营销手段

引言

从众多的文献中析取可知,工业旅游主体分为工业遗产旅游和工业园区观光旅游。

工业旅游研究逐渐成为旅游研究的内容之一,从工业旅游的概念、意义、特征、开发模式到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进行研究并逐渐深入。工业旅游作为专项旅游纳入国家、区域乃至省域旅游规划之中,因此,对工业旅游研究有普遍的意义。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工业旅游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雪铁龙汽车有限公司,到20世纪80年代工业旅游几乎涵盖所有行业。20世纪90年代,工业旅游的研究分别针对工业遗产旅游和工厂观光旅游来进行。

(一)工业遗产旅游研究

工业遗产旅游原因的研究:工业遗产旅游最初产生于工业考古学的发展,爱德华兹(J.Arwel Edwards)总结工业遗产旅游产生的原因为:1)战后休闲产业(leisure industry)的发展;2)人们的怀旧(nostalgia)情绪并被市场开发;3)保护、保藏运动活跃;4)从政府文物保护政策开始考虑旅游;5)国家或地区正在经历工业和制造业的衰退。

工业遗产旅游的产品类型研究:爱德华兹(J.Arwel Edwards)将矿区遗产旅游产品分为四种类型:1)生产场景(productive attractions);2)工艺过程场景;3)运输系统场景(transport attractions);4)社会文化场景(social-cultural attractions)。

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研究:国外现有文献中一般将工业遗产旅游归纳为工业遗产公园和工业博物馆两种开发模式。

其他还有工业遗产公园游客经历和受益分析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对区域振兴的影响的研究、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的研究等。

(二)工业园区观光旅游研究

工业园区观光旅游几乎涵盖所有产业。目前,国外对工厂观光旅游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厂观光旅游发生的原因、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等方面。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工业旅游的研究还很少且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已有专门的研究基金支持,如安徽省学者张履康的《工业旅游经济研究》,探讨工业旅游的意义。从检索的文献来看,工业旅游的研究可归为以下四方面:

(一)介绍国外工业旅游的研究

刘会远、李蕾蕾(2003—2004年)在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系列(共十二个系列)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德国的工业旅游现状,深刻揭示德国工业旅游深厚的人文内涵。吴相利、李跃军等(2002—2003年)研究介绍英国工业旅游的开发、管理及其经验。

(二)旅游与工业旅游理论、方法的研究

李炯华(2006)探讨了区位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系统理论、旅游经济学理论、企业成长理论等工业旅游的理论基础;张宏梅、陆林(2004)总结了国内旅游的研究方法有传统定性方法、现代定性方法、定性定量结合方法等,研究认为定性研究是中国旅游研究的主导范式,其他四种方法运用较少,资料来源主要是论文书籍和官方统计数据;并且对定性方法作深入地研究,其具体包括:观察法、访谈法、案例研究、内容分析、Q分类法、开放式问卷、投射技术,定性研究可划分为五个时期,认为国内旅游定性研究处于第一时期,国外旅游定性研究处于第一、二时期。

(三)工业旅游研究的内容

1)工业旅游的概念辨析研究:裴泽生(1997)提出“工业旅游就是指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观工业、科技、手工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了解到某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并能从厂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产品。”这是中国最早对工业旅游的定义。姚宏(1999)作出对工业旅游最早学术化定义。其他的还有张志军、赵青、何振波等给出工业旅游的定义,但都没有对姚宏的工业旅游的定义有所突破。2)工业旅游的特征研究:对工业旅游特征的研究目前还停留在对工业旅游活动的特征描述性总结上。赵青(1999)认为,工业旅游活动的吸引力在于工业旅游活动的知识性和神奇性的特征;姚宏(1999)将工业旅游的特征总结为:动态性、科学性、易达性、地域性和多效益性;何振波(2001)认为工业旅游最突出的特性表现在:知识性、观赏性、依托性和重游率低。其中知识性、观赏性是工业旅游核心特征,依托性和重游率低在客观上对企业工业旅游的经营不利。3)工业旅游开发研究:阎友兵、裴泽生(1997)等认为企业开发工业旅游应该从工业旅游的观赏性、知识性和参与性这三方面来考虑。指出适合办工业旅游的企业分为四类;何振波(2001)也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提出了三点建议和对策;瞿鸿模、曹新向(2001)以河南省洛阳市吉利区为例,从开发条件、开发设想、开发途径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赵青(1999)对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开展辽宁的工业旅游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张毅(1998)对本溪钢铁集团旅游服务公司的工业旅游作了探讨。4)工业旅游模式研究:艾芳(1998)认为中国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可分为四种:一是以特定产品为载体的模式;二是以落后工业企业为载体的模式;三是以先进科技为载体的模式;四是综合旅游开发模式。国家旅游局魏小安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姚宏(1999)将中国工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分为三类: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名胜旅游区的工业旅游。由于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对工业旅游发展模式的认识也存在较大的差异。5)工业旅游对企业的影响:于波(2004)以张裕工业旅游为案例,阐述工业旅游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崔岩(2006)认为,工业旅游中的游客角色也是潜在的消费者,工业旅游业是一项营销手段和宣传媒介,可获得巨大的广告效益。此观点与本研究有相似之处。

(四)以空间范围来划分对工业旅游的研究

1)以单独工业企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吕佳、徐淑梅(2006)以鞍山钢铁集团、杨静达(2005)以中国一汽集团公司阐述了工业企业园区的工业旅游的意义、开发模式、旅游产品的特点和工业旅游的战略分析等等。2)以工业园区为研究对象:张洁、李同升、李慧栋、张建忠、徐冬平(2007)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情况及旅游项目策划研究情况进行了探讨,以山西丹朱岭旅游景区为例,提出了一个工业旅游项目策划模式。李开宇、王兴中、孙鹏(2002)以江西省德兴铜矿为例,探讨了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的条件与旅游产品的特点,并对矿区工业旅游的景观形象设计与空间格局规划进行了讨论。3)以城市为研究对象:刘筏筏(2007)对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提出前瞻性建议,同时确保三个子系统相互协调,以促进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孙浩亮、孙静(2006)在具体分析哈尔滨市开发工业旅游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哈尔滨发展工业旅游的对策。李蕾、高雅芳(2005)提出在充分利用秦皇岛首钢集团、丘比特葡萄酒厂、耀华玻璃、港务局等资源优势,发展秦皇岛工业旅游的基本思路,并给出了相应的开发策略。胡卫华(2002)根据株洲工业旅游资源的现状,提出了工业旅游的开发应加强政府主导职能、科学地安排游览线路、突出自身特点、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和广度等多方面的建议。4)以省域为研究对象:李继香(2007)通过介绍安徽工业旅游现状,进行了资源与客源的分析,提出了安徽工业旅游的发展思路与建议。严莉、辜敏(2007)提出,重庆工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发展现状却不甚乐观。引入现代目标市场营销理念,借鉴国内外城市的先进经验,提出启动与推进重庆工业旅游发展的系列思路。王宁(2004)指出,工业旅游是以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开发甘肃旅游资源可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使工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工业发展,甘肃有发展工业旅游的潜力,政府部门应加快完善工业旅游发展体系,突出重点,强调特色,打造品牌。5)以全国为研究对象:孙爱丽、朱海森(2002)阐述了工业旅游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总结了工业旅游的特点,分析了其现状,并对工业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进行了探讨。吴杨、沈玉芳(2007)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样本,对工业旅游点的区域分布特征及空间密度差异、工业旅游点所属行业的区域分布特征与空间密度差异进行初步分析,并探索这些特征与各区域工业发展特征的相关性,对制定区域工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工业旅游空间开发模式作出了贡献。苏萍、蔡庆华(2006)提出,随着旅游消费者消费品位的提高,旅游产品也越来越丰富,并朝着多样化个性的方向发展。工业旅游作为一种特色专项旅游,虽然在中国起步较晚,但迅速引起了广大旅游者的兴趣和关注。

结语

工业旅游作为专项旅游纳入安徽省“十一五”旅游规划之中,作为快速发展的安徽第二产业,可以利用工业旅游进行产品营销,快速提升安徽省大型工业企业品牌知名度。特别是像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其工业园区已经被批准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工业旅游成为其品牌提升的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因此,基于品牌产品营销的工业旅游研究对安徽省品牌工业企业有着普遍的意义,对全国的品牌工业企业也有普遍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炯华.工业旅游企业管理[J].2006,(3):58.

[2]于波.工业旅游对名牌企业发展的影响[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22-24.

[3]阎友兵,裴泽生.工业旅游开发漫议[J].社会科学家.1997,(5):57-60.

[4]刘会远,李蕾蕾.在中国开展“工业旅游”的现实意义[C]//.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作者:李晓勇,周 阳

第四篇:让工业旅游更亮丽

随着我国工业旅游的高速升温,这个有别于传统旅游的新型旅游模式受到大众欢迎,正成为旅游产业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工业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以工业遗迹、生产场景、生产设施、生产工艺、厂区环境和企业文化为资源的创新型旅游活动。工业旅游具有文化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特点,具备现场感、动态感和体验感等优势,游客在观光体验工业项目的同时,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了工业信息和科技知识;企业通过游客的参观游览,展示了自身文化、推广了产品品牌、提升了企业形象。如今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依托自己的厂房、车间、产品和文化,开发自身的工业旅游项目向旅游者展示,为他们提供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服务,推动了工业旅游的蔚然兴起。

工业旅游的来龙去脉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旅游逐渐成为人们参与工厂体验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其独特的魅力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青睐,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工业旅游的开展对企业正外部效应获取的重要意义。

工业旅游起源于英国。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许多工业产业也提前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工业化遗留下的残存物就被考察研究并形成工业遗产旅游,随后工业考古迅速蔓延到了欧洲其他工业停滞区域,逐渐发展为工业观光旅游。20 世纪 80年代,工业遗产旅游作为区域经济转型的战略举措并在英国取得成功,同时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被提出。20世纪90年代,欧美工业旅游逐渐为政府部门和公众所认识,并成为休闲旅游的重要产品,迄今在欧洲、北美和日本已颇为成熟。欧美发达国家有15%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而做得成功的多是大规模制造业、工业遗产集聚地和食品日用品等行业,如法国不仅将酿酒、香水、服装业等普通生产企业对游客开放,就连汽车、飞机和火箭制造业每年也要接待几十万人次的游客。

中国工业旅游初步形成。我国工业旅游始于相同性质企业间的学习和政府接待,政府对工业旅游的推动及其发展起着重要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陆续涌现出一批富有特色的工业旅游模式景区。1994年,长春一汽对外开放了卡车、红旗轿车、捷达轿车生产线及汽车研究所样车陈列室;北京首钢将老旧厂区改造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曾经的3号高炉改造成为钢铁博物馆;上海依托丰富的近代工业资源推出了“沧桑上海——中国百年工业历史探访之旅”的旅游线路;江西景德镇将世上最古老的制瓷生产作业线,从拉坯、画青花到烧窑等72道工序以“活态”形式展现,供游客观赏和体验。近年来,烟台的张裕葡萄酒、青岛啤酒的酿造工艺参观等,更是做得风生水起。经过20余年的发展,我国工业旅游已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现有262个资源型城市145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219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旅游空间广阔,潜力巨大。特别是近年来发展形成的特色工业小镇,将生产展销、文化创意、休闲游憩等功能有机融合,为工业旅游开辟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据统计,我国共有345家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有1 000家左右,为规范和促进工业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预测,未来5年工业旅游接待游客的总量将会超过10亿人次,旅游总收入会超过2 000亿元人民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旅游的发展会进入一个黄金发展的历史阶段。

工业旅游行业六大种类

我国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一些著名工业企业相继向游人开放,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这些工业旅游行业的种类通常分为以下几大类:

依托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开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陆续开工建设了一大批重大工程项目。这些项目因关系国计民生和作用特殊,代表了国家的形象和民族的精神,也是具有标志性和象征意义的国家符号,旅游内涵丰富,发展工业旅游的潜力巨大。宝钢、大庆油田、神华煤矿、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等都是这种类型的工业旅游产品。

依托现代工业生产开发。工业产品制造的现代化的流水线、自动化、智能化,不仅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而且也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加之现代工业企业的品牌意识、管理理念、文化氛围,形成了独特的旅游吸引力和市场营销。青岛海尔、长春一汽、上海通用等都是比较典型的此类工业旅游项目。

依托与生活相关产品生产开发。生产这类工业旅游产品的企业大部分从事社会终端消費品的生产,因其产品的性质而与“食”等旅游各大要素发生直接关联,并衍生出工业旅游产品,工业旅游活动主要集中在食品加工、酿酒制造、服饰加工等工业企业中。贵州茅台、伊利乳业、海澜之家等都已跻身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之列。

依托各类高新科技开发。信息、生物、航天航空等高新技术,代表了人类科技活动的最新成果,引领着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这类工业项目科技含量极高,对广大旅游者的吸引力较为强烈。我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及清华紫光生物技术研发机构等多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依托各类工业遗产开发。我国的工业遗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和特色,比如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工业建设成就,乃至旧时代遗留的工业设施和遗迹都是开发工业旅游的独特资源。上海、无锡、重庆等地的近代民族工业遗产旅游、大庆油田第一口钻井等已经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新宠。

依托民族特色工业、手工业开发。作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物质的载体和符号,我国民族特色工业和手工业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往往也是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切入点。这类工业旅游往往还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是有潜力成长为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特色旅游项目。南京云锦、景德镇陶瓷等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工业旅游益处颇多

工业旅游对于企业是一个新卖点,对于游客是一个新看点,对于旅游是一个新热点,对于城市还是一个新亮点。目前太多的企业在做工业旅游上虽然意识到了工业旅游潜在和直接的效益,但在运营推广工业旅游项目上却做得并不到位,还存在一些误区,那么开展工业旅游究竟有哪些好处呢: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把机械的现代工业生产流程提升为富有情趣的旅游体验过程,把封闭的工业企业变成开放宜人的旅游区,积极推动现代工业企业与旅游业的融合,有利于促进工业产业向服务业经济转型,延伸产业价值链,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新的增长动力,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轻型化。例如,大庆实现了从“油”经济到“游”经济的蝶变,黄石工业则从卖矿变成了卖风景。

優化企业资源配置。工业旅游是将现行生产资源或已废旧闲置资源就地转换为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为生产工业企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老工业区和工业遗址带来了“变废为宝”的转变,经过重新整合来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企业的转型发展,帮助工业区实现其经济效益和形象效益的双赢。如德国鲁尔工业园区、英国的铁桥峡谷、北京的798、张裕的老酒厂等等。

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对工业企业来说,可以通过工业旅游得到直接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门票收入、向游客提供讲解、餐饮等服务收入、直销产品收入、广告效益等。数据显示,青啤博物馆营业13年来,已创造出45.58亿元的品牌价值,连续两年入选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也是青岛接待入境游客和散客比例最高的4A级景区。青岛啤酒博物馆2016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 000万元,产生的利润相当于一个中型啤酒厂的年收益。

助力企业品牌营销。工业旅游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广告,企业开展工业旅游会吸引消费者主动上门,从而可以了解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掌握市场动向、培养现实顾客和潜在顾客,最终做到企业研发和市场的零距离接触。参观工业企业,对消费者而言,体验了生产制造的乐趣;对企业而言,展示了工厂的实力、生产规模和管理优势,取得消费者的认同和信赖,实现口口相传,扩大品牌的影响力,其效果是产品广告无法比拟的。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引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工业旅游可以视为企业公关活动和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旅游对企业核心品牌竞争力、消费者品牌忠诚度和企业文化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企业通过博物馆、纪念馆、主题公园、生产线等方式展示企业文化,有效巩固和传播了企业品牌形象,让游客产生较强的文化认同感,扩大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

展示良好企业形象。随着企业及游客体验经济的发展,开展工业旅游,促使企业逐步规范并完善各项旅游服务设施,丰富互动体验项目,改善经营环境,建设成绿色、环保、生态的园林式工业旅游景区。工业旅游不仅有利于增强企业员工自豪感和责任感、形成独特企业文化,而且促进企业与社区居民的了解、理解和支持,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例如,天士力集团使消费者了解了中药知识,认可其生产技术与环境;海南核电让社区居民走近核电,了解核电,消除对核电的恐惧。

工业旅游问题现状

我国工业旅游尽管发展势头良好,但起步晚、基础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目前大部分的工业旅游景区还处于初级阶段,普遍存在不知道“怎么用,谁来用,给谁用”的困惑,规模、人气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何实现工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造与玩”的双赢,仍面临不少难题:

对工业旅游认识不足。一些企业缺乏长远眼光,看不到工业旅游的长远利益,不善于发现商机,缺乏经营理念创新。受传统观念影响,有的企业把工业旅游视为副业,认为不缺这个“小钱”,对此不屑一顾;还有的企业认为,工业旅游的开展难度较大,需要不菲的前期投入,短期内难见效果,他们更希望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产中,因此心存顾虑,望而却步。

企业观念亟待转变。尽管一些开发较早的企业在发展工业旅游上已尝到一定的甜头,但依然有一些企业管理层对发展工业旅游抱有异见,认为企业是产品制造的场所,观光团队涌进厂房时影响生产作业;企业开展工业旅游是不务正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意向公众开放;已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有的对前来参观的游客抱着敷衍和排斥的态度;一些重工业企业存在保密问题,不适合开展工业旅游。

偏重企业形象宣传。目前开展工业旅游的一些大中型企业的主导产品年产值和利润均达到较高水平,旅游接待收入在其中仅占很小的比例,因此他们发展工业旅游主要着眼于宣传企业形象,扩大社会影响,对于因此带来的收入和未来巨大的发展潜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工业旅游发展至今,企业各自为政、独立作战,缺乏系统运作和整体品牌打造,并没有形成真正富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使得工业旅游资源的利用率尚未达到最佳。

旅游产品不甚丰富。目前工业旅游项目形式单一,缺乏互动。有的简单地把车间当景点,把废墟当景观;有的一窝蜂地建主题雷同或相似的博物馆,甚至把其办成荣誉陈列馆,除摆满的企业奖牌、证书和产品,几乎没有亮点,让人一下子兴味索然;有的虽说也有部分参与性互动,但多数以简单的观光为主,旅游线路内容不多,游客停留时间短;个别企业的配套基础设施不足,接待还有很强的季节性,同样削减了游客的兴致;在旅游产品开发上表现为自然的、现实的多,特色的、创意的少,对游客缺乏吸引力。

条件不足需要改善。目前我国工业旅游产品相对粗糙,有的企业连参观通道、导游解说等条件都不具备,甚至还处于以前接待同行业单位参观的水平;一些企业对工业旅游的认知度也不高,工业旅游的收费标准不尽相同,有的企业是免费,有的企业只收二三十元;工业旅游具有一定技术含量,需要较专业的导游讲解,而企业出于经营成本的考虑,基本不接待散客,限制了一部分客流。

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多数开展工业旅游的企业都集中在第二产业,尽管他们在工业领域具备专业水平,在发展旅游方面也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总体来说,在旅游专业化服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差距。目前的工业旅游项目多为企业自身推出,企业对旅游业发展规律认识不足,与旅游部门联系不多,行事往往不是用旅游业的标准规范,而是用企业工作的经验来指导旅游工作,致使旅游服务不够专业化,功能也不完善。

发展思路缺少规划。部分工业企业对如何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寻找自身优势的认识分析不够,对把工业旅游办成多大规模,带来什么影响缺少研究,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研究也不够深入;部分工业旅游项目市场化程度不高,没有按市场规律进行运营管理;客源定位过于狭窄,一些企业把主要客源定位于当地的大中小学生,或有业务往来的客商,旅游以教育参观为主,并没把市场定位于面向全国游客,其品牌形象、對外宣传仍大有文章可做。

旅游设施尚未形成。 企业所在的区域大都建筑风格单一、环境的绿化美化水平较低,没有像样的宾馆饭店、商业设施和休闲活动场所。这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传统观光旅游景点相比,是一个明显的缺憾,也不符合旅游活动中人们对审美的要求,因而不利于工业旅游业的发展。

工业旅游创新对策

目前工业旅游项目大都集中在企业展览馆、博物馆和开放生产线的阶段,体验和附加值产品特少,没有通过旅游的思维来打造工业旅游,只是通过工业的思维来打造企业参观,最终还是让企业开展的工业旅游成了鸡肋和企业的负担。在当前工业旅游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不妨从多方面推动工业旅游发展。

加大广泛宣传力度。宣传推广是为了让更多的游客知道除了传统自然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及乡村旅游外,工业旅游也是值得关注的。如果企业周边旅游景点有大量游客,那企业开展工业旅游就会轻松很多。如果没有大量游客的集聚,就可以加大宣传力度,同时适当地融入教育基地的角色,让广大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另外,可按照产品特色,结合工业旅游特性,设计出系列工业旅游形象、对外营销口号和宣传标志,制定相应的营销战略规划,以达到树立良好企业形象的目的。

产品和服务要丰富多彩。要创新工旅产品形式,丰富产品内容,着力打造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体验性的工业旅游产品。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开发不同层次的工业旅游产品,重点开发游客感兴趣的,可以感知、体验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项目;由初级的流程性游览向互动型参与和主题型体验发展,在项目设计上可将现场演示、模型展示、动感体验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开辟特定的生产场所为游客提供有偿使用,让游客身临其境,在亲身体验中获得乐趣。

工业旅游要形成品牌。 我国企业的工业旅游既要吸收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旅游经验,又要结合中国国情,开发适销对路的,特别是让游客能够切身感受或得到好的旅游产品。在这个过程中,要重点发挥科技、文化、创意和人才的力量,让市场主体统筹这些产品的研发和创新。培育特色工业旅游品牌,要根据游客多元化的旅游需求,立足本企业文化特色,对工业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简单的初级工业观光游览变为深度的多层次旅游,发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工业旅游。

强化工业旅游行业标准。提升工业旅游行业的标准与规范,制定针对工业旅游的政策法规,统一规划、管理、引导和服务,积极推动有条件的企业发展工业旅游,帮助企业做好开展工业旅游的基础性工作,并定期组织工业旅游示范点等级评定标准的学习培训,打造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开展工业旅游要避免运动式大干快上,避免照抄照搬粗放开发,避免简单地将工人转导游,要有品质、有监管,要安全,必须突出整体营销,扩大推广力度,多措并举地推动工业旅游再上新台阶。

让工业旅游升级为产业旅游。单个工业旅游企业能吸引到的游客是有限的,游客偏少又严重制约工业旅游的发展。因此工业旅游企业有必要抱团发展。人们喜欢去超市购物,是因为商品齐全,可以一次性买到想要的各种商品,并且有多种选择。工业旅游同样如此,大多数工业企业位于市郊工业园区,独自开展工业旅游难以吸引市民前往。组织企业抱团,打造工业旅游“超市”,这有助于丰富和提升产品质量,完善用户体验。

打造工业旅游产品集群。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优先引导基础好、发展优、潜力大的工业旅游项目及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投入,建设一批旅游工业基地,拓宽工业企业生产领域和经营空间。围绕重点项目,加强区位条件优越、交通便捷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注重与传统旅游资源融合,丰富产品体系。推进工业旅游规划编制,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多元化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重点打造国家重点工程游、现代化工业生产游、工业遗产遗迹游和高新科技游。

作为一种高品位的旅游方式,今天人们对工业旅游的需求日益提升,工业企业对旅游的热情也日渐高涨,工业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亮点,它既为丰富优化我国旅游产品、延长产业链条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又为促进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增加社会就业、提升工业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增强企业的销售注入了新的活力,必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转型和旅游业的蓬勃兴起,工业和旅游将走向融合共赢,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工业旅游,将我国工业旅游做大、做强、做精彩。

作者:郝幸田

第五篇:我国工业旅游研究综述

摘要:工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型旅游方式,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在查阅和整理大量文献和资料的基础上,从工业旅游的概念、产品、开发模式以及工业遗产旅游等方面进行文献的分析与梳理,最后做出总结,并尝试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工业旅游 研究综述

我国自2004年公布第一批国家工业旅游示范景点来。至2007年底,共有345家企业入围评选,显示出工业旅游在我国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旅游实践推动了理论研究的发展,2000年后,我国学者研究工业旅游发表的论文数量庞大,通过CNKI检索,2000-2009年,共有567篇工业旅游相关研究论文,试图从不同的领域来探讨工业旅游活动背后的一些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一、工业旅游概念研究

(一)从概念的学术化与否来看

裴泽生等认为“工业旅游就是指人们通过有组织地参观工业、科技、手工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了解到某些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并能从厂家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购买产品。”这是国内最早的非学术定义。该定义虽然从狭隘的角度来看待工业旅游,仅仅把它看作是参观企业生产过程,但是作为最早的定义。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姚宏从旅游学的角度将工业旅游定义为“工业旅游是以现有的工厂、企业、公司及在建工程等工业场所作为旅游客体的一种专项旅游。通过让游客了解工业生产与工程操作等全过程,获取科学知识。满足旅游者精神需求和行、吃、住、游等基本旅游享受,能提供集求知、购物、观光等多方面为一体的综合型旅游产品。”它是国内旅游学界对工业旅游做出的最早的学术化定义。

(二)从旅游供给与需求角度定义

戴道平在深层次上揭示“所谓工业旅游,从旅游供给的角度来看就是以工业企业的建筑环境、设备设施、生产或工艺流程、企业文化与管理等作为旅游吸引物,经过设计包装推向市场,来满足游人的求知、求新、求奇等旅游需求,从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社会、管理等目标的一种专项旅游活动。”从旅游者需求角度,彭新沙把工业旅游看作是“以工业生产过程、工厂风貌、生活场景、工业企业文化等工业相关因素为吸引物,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体验活动”,以旅游者体验为切入点,来区分于其它旅游方式。

(三)从综合角度定义

在比较各学者的定义后,笔者最赞同王宝恒先生提出的定义:“工业旅游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工业资源为吸引物,通过企业对资源进行整合或二次开发,突出工业资源的吸引力,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并以满足旅游需求、提高企业综合效益为目的专项旅游活动和企业发展项目。”

二、工业旅游的产品研究

工业旅游产品作为工业旅游的核心与基础,是激发潜在游客前去旅游的重要吸引物,对工业旅游是否能够持续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受到旅游活动主体、客体、中介与旅游研究人员的重视。我国理论界对工业旅游产品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产品的特征、目标顾客等方面。

(一)工业旅游产品特征研究

戴道平认为工业旅游产品特征表现在“依附性、知识性、多效益性和重游率低”几个方面。吴相利则认为工业旅游产品的特征如下“以工业为产品的主题:工业产品生产与旅游产品生产同步进行;科普教育功能的突出地位:相对稳定而有明确的市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二)工业产品目标顾客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在工业旅游的目标顾客的研究上,没有大的突破,没能将大众的游客纳入到工业旅游目标顾客的范围内,不能准确地反应工业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地位。

在目标顾客的构成研究中,孙爱丽和朱海森认为工业旅游主要客源市场是学生和教师。马文斌等依据游客的旅游动机。将游客划分为“商务调查型、学习参与型和观光游览型”三类。王宝恒指出工业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由学生、当地居民和游客三部分构成。丁枢认为青少年是工业旅游的主力军。

有关目标顾客的其它研究。戴道平从工业旅游产品需求障碍角度来谈制约学生市场的因素,对开发学生市场提出了具体有意建议。尚群从工业产品目标顾客的“客源地结构、性别结构、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结构、职业构成、旅游目的、进行工业旅游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地的研究,它是目前国内对工业旅游产品目标顾客研究最详细的一篇文章。

(三)工业产品的其它研究

刘馥馨、刘洪利、付华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对工业旅游产品进行分析,得出我国工业旅游所特有的生命周期。从产品动态的发展角度来研究问题,提出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四条原则并对工业旅游产品开发提出建议。

黄静波以郴州市为例,提出区域工业旅游产品营销应具备的三个条件:主体条件、客体条件、媒介条件,分析了我国区域工业旅游产品的营销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的营销策略。

三、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研究

工业旅游开发建立在一定的旅游规划理论之上,国外对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是以当时工业旅游的实践为现实土壤。我国相关研究要晚些,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学者们根据各地的具体实践特点,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不同的开发模式。

(一)基于空间维度的开发模式

姚宏在我国最早提出工业旅游的开发模式,将其总结为“都市综合型工业旅游、特色工业城市的工业旅游、名胜旅游区的工业旅游”三种模式,这种提法为后来学者研究提供了借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李蕾营认为“从整个区域,可将工业旅游开发模式称为区域性一体化模式;从各个独立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看,可将工业旅游开发模式分为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空间模式及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二)基于企业特点的开发模式

丁枢认为企业的性质、特点不同,发展工业旅游的模式也应不同,他认为开发模式可分为“专业型开发模式、公园型开发模式、综合型开发模式、特定型开发模式”。

(三)基于多元化角度旅游开发模式

李虹、于萍提出打造“多元化的旅游发展模式”,分别为“工业旅游区域化发展模式:工业“生产”游与工业“遗产”游协同发展的模式:工业游与常规旅游形态交融互补发展的模式”。这三种模式在我国旅游环境新形势,旅游需求多元化、个性化。旅游者越趋成熟化背景下,更符合实践要求。具有实际可操作性,为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提供很好的思路。

(四)基于旅游产品开发模式

吴相利从工业旅游产品的特有属性和中国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分析出发,将我国工业旅游产品开发分为“城市型、商品型、中心型、景观型、扩展型、场景型、产品型、文化型、外延型、综合型”等十大模式。而黄芳从工业旅游企业的定位策略上,结合我国41家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然景观型、艺术型、民文化型、历史型、企业成长型、地区型”等6种模式。毕燕在该领域也做出了详细研究,提出了旅游产品开发的六大模式。颜丽虹结合了桂林市工业旅游产品的特点。不

仅提出了基本开发模式,还提出了特色旅游开发模式,指出要在特色旅游产品开发上下功夫。董阿丹在对桂林市的工业旅游产品开发进行SWOT分析下,提出了开发模式的借鉴和选择。

四、工业遗产旅游研究

与国外比,我国在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和理论研究方面都相对滞后。造成工业遗产资源的闲置与破坏,制约我国工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成为瓶颈之一。我国学者在现有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在分析介绍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发展基础上,提出对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若干思考与借鉴,但可喜的是部分学者开始试着结合我国工业遗产资源现状,探讨某一领域的具体保护与开发。

(一)对国外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我国工业遗产旅游的研究始于对国外典型成功案例介绍。研究较多的是德国和英国的遗产旅游开发。通过研究,找出一些有利于我国实践开展的经验与教训。李蕾蕾以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为例,探讨了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开发模式,详细介绍了鲁尔区各个遗产目的地的开发经验,阐述遗产旅游对鲁尔区在逆工业化背景下的区经济恢复、文化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的作用,并对国内外的工业旅游发展现状做了分析对表,提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应注意的方面,强调工业遗产旅游是个可以拓展的领域。吴相利主要对英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对英国工业遗产旅游发展的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在借鉴英国遗产开发基础上,突出其开发的重要性,提出我国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若干意见与思考。

(二)对国内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我国学者也开始对我国具体实践进行专门研究。宋章海等针对北老工业基地,认为工业文化遗产旅游应发展成为其一大特色旅游产品,要意识到“被遗弃了的传统工业文化”能被旅游所利用。呼吁政府和民众联合起来保护和抢救我国恢弘的“工业文明史”。刘筏筏在对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时,提出要结合工业遗产旅游自身特点,分别从开拓客源市场、完善媒介市场、开发资源市场等方面对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提出前瞻性建议,促进大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袁霜凌对历史文化名城自贡的盐业工业遗产旅游,胡江路对大连市的废旧工业设施旅游开发。谢红彬、高玲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也分别做了详细的研究。

五、我国工业旅游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我国在工业旅游研究方面近十年来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和成果,然而也有不足之处。研究角度比较的单一,多数限于从旅游角度来看工业旅游,研究的视野受到桎梏;基本上都属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严重欠缺,影响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使得开发工业旅游重要性的说服力减弱:很少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分析工业旅游,没有认识到工业旅游开发对工业企业自身的巨大潜在价值。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认为未来工业旅游研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一)从多角度、多学科来谈论工业旅游

要跳出旅游角度来谈旅游,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领域来对工业旅游进行研究,如从营销的角度来谈工业旅游对企业的生产的重要性: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研究工业旅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工业旅游对企业、对社区以及整个旅游业推动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工业旅游对社会的功能与价值,从而最真实的分析反应工业旅游的完整性与功能:从心理学的来研究工业旅游对企业员工以及对旅游者的心里影响。

(二)要注重从定性角度来分析工业旅游

要打破现有的定性研究方法,做到定性与定量方法的结合,用数据、模型、实际的调查分析统计资料来展现工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潜力,为实践提供更加客观的数据和借鉴。

(三)从企业经营各方面研究工业旅游

工业旅游把现代服务业中的笼头旅游引进工业中,不能从狭隘的角度只看到其产生的一些经济价值,要从更广、更深刻的层次。来分析发展旅游对企业经营和竞争的作用,识别工业旅游在企业营销、企业形象的构建、企业社会价值认可、企业文化的宣传等方面的重要性,另外,要对开展工业旅游对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影响进行研究,以便减少旅游对企业经营产生的不利影响,全面提升其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张 睿 董少华

上一篇:工程造价毕业论文下一篇:工业生态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