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2022-04-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总体情况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篇1:

浅谈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片面性、引起受众的极度不安、不准确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信息传播要及时、真实、准确、科学,坚持适度原则,注重传播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

关键词:食品安全新闻;问题;建议

一、引言

食品安全指的是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销售过程,在符合国家强制标准和认证制度的前提下,不会使消费者受害,也不会构成隐患危及其后代。它既包括经营安全,也包括技术安全;既包括现状安全,也包括后果安全,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主要是指食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报道就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食品安全或食品工作事实的报道,是有关食品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及销售各环节安全的新闻的总称。目前我国食品安全新闻主要是指关注食品质量方面安全的新闻报道。近年来,国内外因食品安全引发的事件对消费者生活、心理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一次又一次成为舆论的热点和焦点,甚至成为涉及国家制度、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任何政府和媒体,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新闻与传播的理论研究也无法回避这个课题。

二、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报道存在的问题

1 报道存在着片面性

食源性疾病是全世界,也是我国的头号食品安全问题,却往往为人们所忽视,反而是化学性污染被摆在了第一位。由于不能“吸引眼球”,媒体对食源性疾病的报道也远不如报道化学性污染的积极性高。此外,与膳食结构相关知识相比,媒体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传播明显偏少。“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食品安全与其他安全一样,不存在零风险的可能。另外,受到致癌物污染的食品不等于有毒食品。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媒体反复报道化学污染物的危害,而没有向公众同步传播这些食品安全知识,反而加重了公众的恐慌心理。

2 屡屡曝光的食品造假问题引起了受众的极度不安

电视媒体所曝光的造假食品的新闻往往具有很大的冲击力,采取偷拍形式,将平时很多人从未见过的制假镜头展现于受众面前,视觉冲击力极强。这些曝光的造假产品都与受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产品是受众长期信赖的知名品牌,给受众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受众如果连续受到冲击性负面信息的影响,便会倾向于在心里形成一个负面的现实世界。与此同时,由于对造假产品的揭露主要采用暗访的办法,将造假的全过程记录于摄像机中,以逼真的画面传递给受众,自然、真实,使受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造假流程可能被其他不法商贩所模仿,而且,恶劣的生产环境的细节表现使受众不仅对曝光食品反感和厌恶,甚至对整个行业产生了厌恶之感。

3 报道不准确,模式固定化

媒体机构一般将食品安全方面的新闻归之于社会新闻部门,社会新闻部门一般都是以天为周期且要报道社会事件太多、太杂,记者往往由于精力、时间有限,关注这方面的新闻题材有限。目前我国大多数媒体的记者、编辑都是文科出身,且有一些专业的理工知识的人不多。而且媒体很少会聘请一些科技顾问之类的专家来协助和审查报道内容,难免对一些很专业的技术领域不熟悉甚至是误解,造成新闻报道的不当,使得风险描述转化为一种危险描述,人为制造了一种社会恐慌,带给人们超额的焦虑。此外,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往往陷入一个固有的模式和框架。每当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以后,媒体往往扮演着问责者的姿态,极力去挖掘背后的真相和原因。此类的报道模式和框架对于风险社会来说是不妥当的。如某地一家媒体报道一个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较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后,其他各地媒体都会迅速将这个报道议题本地化,并加以大量、连续的报道。在这些短暂而集中的新闻报道中,公众被媒体从对风险的完全无知转换成对风险的高度恐慌和焦虑,甚至会出现对风险的爆发式恐慌。

三、强化食品安全新闻报道的对策

1 强化新闻记者专业素质,传播信息要及时、真实、准确、科学

新闻从业人员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使新闻报道更加科学可靠。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传播,不仅媒体要及时、负责、把关,政府企业也有责任及时作出决策和措施。信息传播的迅速及时必须是以真实准确为原则,媒体要防止和避免求快而轻率发出未经核实的信息。媒体报道食品安全事件的内容、程度、范围、原因等,要严格忠于事实,多听取有关专家的意见和判断,所作的结论要依据检测部门的科学分析,做到用事实来说话,用科学说理,以理服人。切忌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偏听偏信事件相关领导的介绍,或轻信外电信息或网络信息,跟风炒作。2005年7月5日,某报刊登《啤酒业早该用甲醛》的报道,该报记者以这封匿名的读者来信为线索展开了调查。此后在转载过程中文章已经被放大到相当的程度,7月7日一些网站再予以转载,“95%啤酒加甲醛”的说法开始广泛传播。7月11日,韩国下令要求有关方面紧急收回并检测今年出口的中国啤酒,7月12日日本收回中国啤酒检测。一时间“95%啤酒加甲醛”成了公众广泛讨论的沉重话题。直至7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的抽检报告公开才使真相大白,啤酒甲醛超标问题并不存在,媒体报道不实。7月16日七部委联合召开“关于啤酒甲醛情况说明会”,一场食品安全风波趋于平静。回顾风波,我们不难发现,啤酒“甲醛门”事件是媒体在发行量和视听率的驱动下而抛出的“重磅炸弹。”因此,我国媒介目前应做的是从根本上杜绝虚假新闻和夸张、虚构的信息,还受众以纯净的新闻信息内容,为受众提供与其物质与其注意力付出相符的信息产品和服务。啤酒的“甲醛门”风波使某些媒体出现了严重的公信力危机,一时间社会对这些媒体批评风起云涌。这是一个极好的教训。更不能为了媒体的发行量、收视率、收听率而疏于核实,争先恐后地犯错误。利益驱动商业化运作的报道思想和作风,必须杜绝。此外,由于食品安全因素涉及面很广,可能涉及生产者、监管部门,可能涉及食品购销调存诸多环节,也可能涉及食用者的使用、保藏方面存在的问题。所以,当记者接触到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线索和局部情况时,切不可轻易下结论,而要进一步做好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了解相关各方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多方位、多角度的观察和思考,抓住主要矛盾,抓住要害和实质,然后才能写出正确的、恰当的报道。

2 坚持适时适度原则,注意传播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

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食品安全已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食品安全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不断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包括微生物、重金属等污染问题、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非法添加各种物质、虚假标签、夸大宣传、以次充好等人为造假的现象等。由于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涉及千百万人的身体健康乃至生命,所以媒体传播内容、方式、语言的分寸感显得特别重要,要讲得有“度”、有“据”(根据)、有理、有情。在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批评报道之前要去做好资料收集等案头工作,并进行详尽的调查取证,还要请教相关领域的专家。如果做不到这些而去盲目报道。只能使人民群众产生恐慌心理,影响市场正常秩序。在发现食品有问题时,如果不适宜公开曝光,可以通过“内参”及时进行反映,引起食品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使相关检测部门和监管部门能够在适当时机介入,保障有害食品不能在市场中流通。传媒传播事实应掌握整体的适度和适量原则,新闻应报道到什么程度,什么分寸,由客观实际决定。在传媒自身的范围内,尽可能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现事物,适当倚重对整体客观实际的宏观反映,防止受众以偏概全。此外,要注意传播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知识。对于广大民众由于缺少相关知识而对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疑虑、恐慌和混乱,新闻传播准确的信息传播和科学知识传播相结合,能纠正人们的不正确认识,安定人心,合理消费。

(责任编辑:刘娇娇)

作者:王丹丹 王晴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篇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2016年食品安全抽检总体情况

2016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组织抽检了25.7万批次食品样品,总体抽检合格率为96.8%,与2015年持平,比2014年提高2.1%。

大宗日常消费品 抽检合格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粮食加工品为98.2%,食用油、油脂及其制品为97.8%,肉、蛋、蔬、果等食用农产品为98.0%,乳制品为99.5%。

婴幼儿配方乳粉 共抽检2532批次,其中有0.9%的样品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0.4%的样品符合国家标准但不符合产品包装标签明示值。

大型企业 共抽检1299家大型生产企业的18030批次样品和19家大型经营企业集团2949个门店的30 599批次样品,合格率分别为99.0%和98.1%,比总体合格率分别高出2.2%和1.3%。

从2014~2016年的抽检情况看,调味品、饮料、水果制品、蛋制品、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豆制品、保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9类的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一些社会关注度较高的品种和指标,如乳制品和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三聚氰胺、小麦粉中的黄曲霉毒素B1、蛋制品中的苏丹红等,三年来抽检样品全部合格;花生油中的黄曲霉毒素B1、水果干制品中的菌落总数、餐饮自制发酵面制品中的甜蜜素等抽检合格率逐年提高。

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6年抽检中不合格产品的主要问题有:一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占不合格样品的33.6%;二是微生物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30.7%,其中因致病性微生物导致的不合格样品占此类不合格的25.6%;三是质量指标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17.5%;四是重金属等元素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8.2%;五是农药兽药残留不符合标准,占不合格样品的5.5%;六是生物毒素污染,占不合格样品的1.1%;七是检出非食用物质,占不合格样品的0.7%;八是其他问题,占不合格样品的2.7%。

问题的主要原因

1.源头污染,包括土壤、水源等环境污染导致重金属和有机物在动植物体内蓄积,农药兽药、农业投入品的违规使用导致农药兽药残留等超标;

2.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不当,比如生产、运输、贮存等环节的环境或卫生条件控制不到位,生产工艺不合理,出厂检验未落实等;

3.当前基层监管人员总体能力水平与监管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适应。

处置处罚情况

针对抽检发现的问题,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组织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不合格食品及其生产经营单位及时采取处置措施,2016年共处置生产经营单位9264件次,罚没总额达1.2亿元,下架封存不合格食品428.2吨、召回326.9吨。

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处置信息由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布。

具体各类食品抽檢情况,可登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论文 篇3: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

【摘要】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切实的利益,还影响到社会和谐以及经济健康的发展。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保障机制,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给社会带来较为恶劣的影响。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867

1.1食品生产质量监管不力我国目前的食品行业以正规较大规模的食品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较大,另外还有小企业或小作坊的食品生产企业,它们占据的市场份额较小。但是尽管正规企业能够在设备和投入上有充足的保障,而在生产过程中,仍然存在卫生条件不达标,内部质量管理混乱等的现象,一些企业初具规模,在食品质量上管理薄弱,质量管理制度也存在不足,尤其小企业和小作坊食品生产的车间卫生状况堪忧,食品卫生难以保障,并且存在食品生产中随意掺杂或掺假,为牟取不法利益,滥用食品添加剂或是违法掺加工业添加剂,坑骗消费者,给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正规企业能够接受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监督,但是仍然有隐瞒欺诈的现象,使得食品生产质量监管难以有效的进行,而一些小作坊式的加工企业选择偏僻或者隐蔽的加工地点,即使是食品生产设备不达标,卫生条件不合格,仍然能够向市场提供食品,由于其隐蔽性以及相关部门的不作为,难以及时有效的对其进行监管和市场监督,给食品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

1.2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落后食品安全监管技术能够较好地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保障,但是我国的监管检测技术仍然较为落后,目前的食品监管技术并不能满足食品安全的检测。随着近几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添加剂的应用以及食品生产技术的改良,食品产品的技术含量较高,现有的食品安全检测设备不能够有效的检测出食品的安全程度,另外根据调查,我国国内的二千二百种的食品添加剂中拥有检验标准的只有四成,这就充分说明现有的检测技术已经很难达到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求,信息化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有待加强建设。

1.3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不足我国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部门的监管混乱,我国目前食品生产到流通各个阶段都有相关的部门监管,但是多部门监管职责划分不清,协调机制不健全,使得个别流程处在监管体系之外;第二,监管机构改革滞后,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变力度不够,不能充分的保障食品安全监管有效的进行,这种监管体制不仅造成执法成本的增加,还容易形成执法漏洞;第三,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突击检查现象,食品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专项检查可以保证一段时间内食品安全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不是一个长久的监管机制,这反映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缺乏主动性,大大减弱了执法的有效性。2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加强薄弱环节的监管对于目前食品生产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要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保证食品安全监管覆盖食品生产的各个阶段以及食品生产的各个企业。首先,对于小作坊或者流动性的商贩这类食品的生产,应该加强其所在地的政府监管力度,具体到社区和街道,由于其所在地的监管部门了解这类食品生产的具体情况,能够既考虑实际情况又能够合法的监管食品安全,并且应该将监管职责具体到个人,制定合理的监管制度,对其经营和服务都能够提供有效的监管措施。其次,食品安全监管要加强基础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监管的义务,提倡人民群众积极举报不良生产企业,建立快捷方便的食品安全反映渠道,改变单一的政府监管模式,调动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有效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使得不法生产企业和人员得到及时的法律惩罚。

2.2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通过加强各个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协调与沟通机制,有效的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很难短时期内建立一个综合的单一的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体系,因此应加大各个监管机构的协调力度,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不同级别的监管机构之间以及监管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协调解决其中的监管冲突与监管空白,构建一个较为综合的监管体系,可以建立国家级的食品安全机构,专门负责协调与沟通各主管机构,制定食品安全保障制度,评估食品安全状况,其次,对于食品安全生产各个阶段的监管部门进行合理的分工,划清职责界限,并且把各个监管部门统一于一个整体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改善食品安全监管交叉或者是监管空白,处理好各个监管机构的衔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机制,也是深化食品安全机构改革的必然要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有效监督以及落实执行,能够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充分的保障。

2.3提升食品检测水平目前,我国的食品检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改变传统的检测技术和能力的同时,也要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提高我国食品检测的水平。通过引进国外的优秀人才或者是先进的技术,加快提高我国检测设备的检测能力,进一步提高我国检测的前沿技术研究,对食品添加剂、生物毒素以及违禁化学品的快速检测能力能够明显的提高,另外还应建立起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体系,对食品安全问题能够及时有效的反应和处置,把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全国共享,形成多部门的联动配合机制,及时记录和反馈食品检测结果。同时,应该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达到与其他先进国家的食品安全高标准,改变我国标准制定落后、缺乏科学性和操作性的局面。3结言

食品安全监管是以消费者的健康为核心,要能够有效的监管食品生产、流通等各个阶段,充分发挥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职责。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提升食品检测技术与能力,落实相关的食品检测标准和监管法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参考文献

[1]龚晓菊,洪群联.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北京工商大學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2]苏拥军,贺会清.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

作者:郭秋燕

上一篇:教育局工作规划下一篇:培训项目计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