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学历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编精心整理了《药学学历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因为法官嫖娼事件和“敌对势力”论,让今年4月刚刚调任上海市高院代院长的崔亚东成了关注焦点。

第一篇:药学学历论文

基于教学视域的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研究

摘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当前普遍的存在的两种教育形态,各有所长,在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各自的重要作用。随着技术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两种教育形态在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上逐步形成了互补及融合的态势。本文以国开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电商专业为例,从教学的角度探讨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的教育融合,并以教学观念转变、教学资源建设及教学过程落实为路径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学资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农村电商

2004年由教育部发起、国家开放大学(原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具体实施“一村一名大学”培养计划,为全国各地农村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为了继续推进这一项目,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需要,国家开放大学于2016年在“一村一”培养计划中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中增设了农村电商方向专业,并于2019年对该专业建设的项目进行验收与审查,充分肯定了农村电商专业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发挥出的人才培养作用,并为从事农村电商活动的人员所提供相应的智力支持。

十九大报告中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出发,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要求“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报告还指出要“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的国家战略指导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作为当前普遍存在的两种教育形态,各有所长,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分别发挥其各自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尤其是5G技术的应用与普及,直接导致了两种教育形态在教学方面特别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逐渐形成了互补与融合的态势,一些如电子商务专业这类实操性较强的专业,两种教育形态的融合显得更加明显。

一、概述

(一)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概念

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学历教育是指“对学生实施系统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总称,毕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位或学历证书”。具体来看,我国现阶段学制体系规定的学段有初等、中等和高等三个基本学段。经教育部批准的民办院校、具有学历招生资格的院校,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自考、成人教育、广播电视大学等系列教育,国家承认其毕业证书,都属于学历教育。

郭文奇(2002)在《非学历教育定位问题研究》中指出非学历教育是指“根据各种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形式(学历教育以外的),主要有岗位培训、项目培训、专业技术培训、行业培训和各种层次、行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各种内容在内的中短期培训”。

(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特征

从上述的概念中,可以看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主要区别在于“历”,学历教育中的“历”表示学习的“历程”,强调了“教”与“学”的过程性,重视的是教与学的过程。在“教”的过程中,教师依据专业与学科的特点,从课程与专业的特点出发,制订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大纲,进行系统的教学;在“学”的过程中,学生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对课程及专业进行系统性、完整性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构建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框架。由此可见,学历教育的教学特征强调的是专业知识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与学历教育的相比,非学历教育的学习“历程”较短,“教”的过程中,教师在专业与学科特点的基础,主要结合“学”的需求,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实施即非学历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是从学员的需求出发来组织教的过程;在“学”的过程中,学员在短时间内就对应地知识点进行多种方式的学习。

通过对两种教育模式教学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特征强调的是针对性与实用性,知识传播与获取的则体现出专业知识的“片段化”、“碎片化”等特征。非学历教育的教学特征正是当下新时代对学历教育教学的新要求;而脱离系统化的专业知识支撑的碎片化学习对于学习者专业素养及专业前瞻性展望是远远不足的。由此可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教与学方面是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必要对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在教学方面的融合进行研究与探讨。

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研究现状

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融合”或“沟通”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到1988-2019.10间论文共30篇,以“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等为关键词,则检索到1988-2019.10间论文等为851篇。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研究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有的学者将关注点聚焦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区别上,试图从两者的区别角度,找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架构的桥梁。如谢瑞霞(2012)认为非学历教育有别为学历教育,是源发于社会性需求的一种教育模式;包正桦(2015)进一步从需求角度区分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的模式,指出了非学历教育已经超出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呈现多样化、灵活性等特征。这部分学者从需求角度出发,对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区别有清晰的认识,并从政策角度和“学历+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变角度,提出学历与非学历融合的可能性。

有的学者基于非学历教育研究文献的缺失,试图从实践中找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具体经验,基于此思路,这些学者对已有的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其中一些学者认为发挥高校科研和学科优势是融合的关键,刘杰(2015)等人认为要发挥好高校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优势,推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另一些学者比较充分的认识到非学历教育的社会性,在不排除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更关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比如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的改进(黄洵,2011),在“学历+技能”的教学模式方面改进,引入职业证书形式(陈桂兴等,2012)。

综上所述,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基本厘清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差异,在如何推进非学历教育发展时,更多的是从宏观政策角度,提出了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学历+技能、引入职业证书等等措施,忽视了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关键在于如何适应教育需求的变化,即如何把系统的理论知识进行重新组合,适应非学历教育知识需求的碎片化、时效化、短期化等特征,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还没有两者教育资源有效融合的研究成果,這一缺憾在实践中体现为“我国目前非学历教育的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移植学历教育,多数都停留在知识传授阶段,理论讲授还是较多”(孙爱玲,2014)。

随着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有必要破解如此尴尬的局面,并拓展对非学历教育的社会性的界定(不能仅仅把技能作为社会属性的全部内涵),加快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的融合研究。

三、基于教学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路径

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学历教育从各专业的教学目标、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回答是这个问题;非学历教育则是从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学是落实“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目标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也是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关键点。因此从教学出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根本点,进行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路径的探讨,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突破口

教学是涉及到“教”与“学”两个过程,对应“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当前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是以“教”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这种教学观念忽视了“学”的过程和“学生”这个主体,因此教学效果不明显。尽管非学历教育的教学活动开展的最初动因为了满足学生因自身发展需求而开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既有教学观念的影响,距离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与进俱进,没有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因此,在两种类型的教学过程中,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要将学习者学习需求的满足放在首位,在农村电商专业的授课及辅导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同学是准备从事电商活动,有的同学在电商经营方面则小有成就,作为教师更是要注意到学生的需求并提供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法与资源对其学习进行指导,对于准备从事情电商活动的同学,除了指导其相应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引导其进行相应的发展规划;对于小有成就的学员,与其分析当前其经营活动中的问题及难点,并引导其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等。

总的来说,只有教师切实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展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在其所从事的电商活动中有所收获,有所提升,进而服务当地的发展战略。

(二)以教学资源建设为主要途径

教学资源是实现教育的主要途径,在以学生需求为中心教学观念指导下,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资源应遵循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构建,即所构建的教学资源既符合学历教育中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又符合非学历教育中碎片化的知识点应用需求。以农村电商专业的课程在构建教学资源时,就遵循的基本原则共享,即既能满足学历教育的教学需要同时也可以满足非学历教育的需要。课题组成员从专业计划中遴选出一些课程,这些课程既在专业中比较重要的课程同时又是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如《网上开店》、《农产品营销理论与实务》、《网络营销实务》、《电商案例分析》、《网店美工》、《电商法律与法规》等课程。结合课程的特点,一方面按照学历教育的要求构建了完备的教学资源,在构建学历的教学资源时,对课程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寻找对于非学历教育中那些时效性、实操性强的知识点,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学习资源建设。通过与专业学生座谈,与专家進行讨论,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专业知识的共通性,在“共建”、“共享”的原则指导下,从上述课程中梳理、录制并发布了《网上开店基础》、《网站美工》、《内容营销》、《社区(群)营销》、《网店定位和市场分析》、《数据分析基础》、《农村电商案例分析》、《农村电商发展》、《互联网金融服务农村电商》和《电商法律基础》等10个系列100多节微课。这些微课资源不仅作为农村电商专业学生的学习资源,同时还整合为“农村电商”专题面向社会提供。在共建共享原则下,依托于专业系统性,制作出的资源不仅在学历教育中得到学生认可,在非学历教育中,也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三)以教学过程落实为抓手

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制作最终都是通过教学过程的落实来完成教育的最终目标。教学本身就具有过程性的,即教的过程和学的过程,对应到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教的过程直接会影响到学的效果,因此,在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路径的探讨中,课题组通过研究与实践发现,教学过程的落实很重要一个方面是教学方法。众所周知,非学历教育的教学效果相比于学历教育而言要更加有效一些,其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教学方法。在农村电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借鉴了非学历教育中的授课方式,以专业课中的《网络营销实务》课程为例,除了提供传统的面授课之外,我们还尝试进行了非学历教育中职业培训的方式进行教学,结合当前网络营销实务中比较重要的内容营销进行《互联网思维下的网络营销及内容营销》专题的授课。课后通过对学生电话采访、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授课的满意度,发现满意度较高,而且学生希望这类结合当前热点的专题授课尽量可以增加,这样的课程以他们从事情电商活动的启发很大。

此外,结合国家开放大学学习网,在农村电商的教学中,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的教学过程进行依托于平台的课程教学,这既是电大系统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特色之一,也是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多样化需求的结果。

四、结论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作为目前两种普遍存在的教育类型,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做出巨大的贡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融合从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是必然的。本文主要是从教学角度的进行融合的探讨,而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教学方面可进行更有深度的融合。

参考文献:

[1]朱连庸,薛咏戈.电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探[J].天津电大学报,1999,(1).

[2]李海宁.实现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互通是电大继续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J].继续教育,2004,(10).

[3]陈 曙,梁振国,方宇通. 终生学习视角下电大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接轨的探索与实践——以宁波电大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6).

[4]张潆心.非学历教育助力学历教育[J].亚太教育[J].2015,(8).

[5]田红梅.发展非学历教育提升开放大学生态竞争力的策略研究[J]. 2016,(1).

[6]谢瑞霞.继续教育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结合模式研究[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7]包正桦.搭建成人高等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立交桥” [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5,(4).

[8]黄洵.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要求下的网络课程体系设计以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小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为例[J].知识经济,2011,(12).

[9]陈桂兴,杜俊.终身教育理念下地方电大非学历教育和学历教育并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

[10]孙秀玲,孟繁军. 我国现阶段非学历教育的模式和途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4).

[11]陈 云,韩治,程永青. 南京开放大学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沟通与融合初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

[12]赵桂霞,杨鹏飞.电大系统转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03):5-8.

[13]王文琳.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横向沟通与融合发展——依托开放大学各类平台、资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2(03):107-110.

[14]陈敏艳,张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接轨策略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7):198-200.

作者简介:

曹利菊(1977—),性别:女,籍贯:山西朔州,民族:汉,学历:研究生,职称:讲师,单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研究方向:企业信息管理、电子商务。

基金项目:2018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项目编号Y201839859 。

作者:曹利菊

第二篇: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和谐发展

摘要: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在此分析了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谐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单纯的学历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知识的需求,非学历教育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单纯学历教育的不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稳步发展学历教育,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协调好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关键因素。

一、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强大保证

我国高校学历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校生人数保持稳定且逐渐增长,教学和科研水平也处于持续上升的状态,并逐步走向成熟。非学历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起步较晚,在高校教育体系里与学历教育相比还比较薄弱,需要学历教育的支持才能得以发展。

(一)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资金支持

高校正常运转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学历教育收费、国家对学历教育的财政拨款及科研资金等。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分为营利和非营利两种,面向特殊群体的培训、提高班等属于营利性质的;面向大众的普及知识的百姓课堂等属于高校非学历教育中公益性质的,没有收入。无论是营利性质的培训,还是公益性质的百姓讲堂,其媒体宣传、网络建设、课件制作等前期运作都没有定向拨款,所需资金都需要学校从学历教育的资金范畴里划拨。

(二)学历教育为非学历教育提供教学支持

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学历教育的大力支持,其中教学上的支持占据了大部分的比例。高校的非学历教育通常没有固定的教师资源,而是根据非学历教育的需要从各相关院系借调教师上课,这些教师从事学历教育多年,积累了丰富经验,对某一学科领域有深入的研究;非学历教育的整体课时安排也需要学历教育的支持,如何将涉及培训内容的理论知识、目前的科学研究、在实践中的应用等融入教学之中,需要根据学历教育的相关学科整体发展状况去设计;另外,非学历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注重实践,非学历教育的学员在参加学习过程中想要去相同行业的先进单位参观实践,这就要高校利用自身学历教育中的校友资源、科研合作单位去实现非学历教育中的实践场所问题。

二、非学历教育反作用于学历教育

(一)非学历教育促进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

非学历教育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门。高校非学历教育的大力发展可以促进学历教育的稳步发展。首先,非学历教育能刺激大众在学历上提升自己的积极性。一些单位的员工在经过非学历教育培训后,针对某一方面的技能有所提高,选择成人继续教育,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其次,高校非学历教育也为学历教育提供经济效益。高校的非学历教育也是各高校创收的途径之一,目前,一些名牌的综合性或是行业里知名的高校,每年的非学历教育收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此外,一些合作单位还会出资在高校建立各项奖学金和科研基金用来资助学历教育相关的发展。最后,非学历教育能扩大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高校的非学历教育可以让社会更多地了解高校,增加大众对高校的认可度,这些对学历教育中的稳定生源、促进就业以及吸引社会对学历教育建设的资金都大有帮助。

(二)非学历教育弥补学历教育的不足

用人单位不仅注重学历文凭,更注重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因而就业条件往往是学历文凭加专业技术资格证书。这就要求就业者通过非学历教育来弥补自己在学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增强自己实践技能经验,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此外,非学历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其投入所产生的成果,也可以在学历教育上加以应用,弥补学历教育中实践教学的不足,增强学历教育学生在实践方面的能力,及时更新知识技能。

三、高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不均衡的问题。大多数高校在思想、资金、教学资源等方面仍倾向于学历教育而忽视非学历教育,造成了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局面。

(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

一些高校认为,高校就是要重点培养由国家统一招生考试录取的学历教育学生,其含金量高,能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而非学历教育应该是培训机构的主要工作,和高校关系不大。即使一些高校在做非学历教育等方面的事情,也是简单地将其当作一个创收的渠道,没有从整体上看待非学历教育。高校在思想上没有足够的认识,造成了非学历教育整体停滞不前的局面。

(二)高校在资金投入上也是将重点放到学历教育上

高校在资金的使用上,大多以学历教育建设为中心,从学历教育建设的角度考虑、规划资金的运用,很少会站在非学历教育的角度去考虑资金的投入。而非学历教育所创造的收益,高校也不会全部投入到非学历教育硬软件的改进上,大部分被用于学历教育的建设上,导致了高校非学历教育发展动力不足。

(三)高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也存在偏重学历教育的现象

在高校教学资源投入方面,非学历教育低于学历教育。好的师资会优先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学中的教师都是兼职的,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大多数都投入到学历教育的教学和科研中,在非学历教育上投入得很少,不会花太多的心思去研究非学历教育的特点和需求。另外,高校在教材、教室、教学辅助工具等的安排上也会偏重学历教育,将其放到优先的位置,从而影响非学历教育的质量。

四、促进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和谐发展的对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社会对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扩大,高校必须在稳步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和谐发展,以适应及大众对新知识的需求。

(一)高校应在办学思想上明确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关系和地位

高校作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实施的一个平台,应该在办学思想上转变以往重学历教育轻非学历教育的思想,为构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二)高校应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高校应以既往的经验和未来自身在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上的规划思路为依据,制定出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管理机制,协调好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在教学工作涉及的教务、财务、后勤及专业院部等部门,高校应设立相关机构,制定管理制度,在各方面协调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保证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能够长期和谐发展,共同服务社会。

(三)高校应增加对非学历教育的资金投入的比例

非学历教育的开展和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高校在得到非学历教育创收的同时,也要加大对非学历教育资金的投入,以保证非学历教育的效果和实效,使其在竞争激烈的非学历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非学历教育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及实训基地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以适应社会对人才技能更新的需求。这些方面都需要高校在资金上对非学历教育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

(四)高校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统筹兼顾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在课程上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补充,在硬件资源上尽力做到共享。

明确高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和谐发展,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高校在办学思想、管理机制、教育资源上使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均衡发展、优势互补,这既有利手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同时也是构建学习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障。

作者:王志刚 章映欢

第三篇:大法官的学历

因为法官嫖娼事件和“敌对势力”论,让今年4月刚刚调任上海市高院代院长的崔亚东成了关注焦点。

上海高院法官嫖娼事件发生后,崔亚东在一次针对上海法院系统的“集中教育专项整顿”大会上说,“虽然只是少数法院干部严重腐化堕落,但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上海良好法治形象和法治环境的质疑,也给境内外敌对势力借机攻击党和政府、攻击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网友根据公开资料,对崔亚东的学历提出疑问,称其只拥有“中央党校在职大学学历”。

不仅如此,根据官方资料显示,全国31名高院院长中,大学学历17人,党校学历(含党校在职研究生)14人;法学科班出身11人(含研究生);没有任何法学学历的7人;没有法学学历且无大学经历的3人。

高院院长什么学历

法官要懂法,更不要说身居二级大法官的高院院长,他们的知识背景备受关注。

15年前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一篇《复转军人进法院》提出法院专业化的问题。此后,职业化成为法院系统的推进目标。

不过,由于“党管人才”的组织原则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的“一府两院”体制,现实中大法官的来源多种多样,知识与学历背景也完全不一样。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最高法院1997年发布的《法官等级暂行规定》,国家实行法官等级制度,大法官设一级、二级,其中最高法院院长为首席大法官,副院长为一至二级大法官,审判委员会委员至多评为二级大法官,高级法院院长评二级大法官。

当前中国一二级大法官的总数是47人,包括最高司法机关13位大法官,31个地方高院的32位大法官(新疆高院党组书记与院长分设,均任二级大法官),以及军事法院的两位大法官。这一数字远远高于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9名,日本最高法院大法官15名的人数。

据最高法院官网显示, 13位现任大法官,除最高法院党组成员徐家新,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刘学文、贺荣三人无具体学历资料,其他人均为法律本科科班出身。

相比之下,地方高院的二级大法官的学历则繁杂得多。32位地方高院二级大法官中,仅有天津、吉林、浙江、山东、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青海等9省市高院院长为法律本科科班出身,另有福建高院院长马新岚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专修科毕业,江西高院院长张忠厚曾在西南政法大学函授专业学习。

与其他党政系统官员类似,有十余位地方高院大法官的资料中,或无法完整显示第一学历,或者第一学历为技校、中专、函授大专,大多通过中央党校学习或进修达到本科或研究生学历。

大法官的升迁路径

学历背景的不同,大法官升迁路径也不相同。

最高人民法院的13位大法官中,多数人长期从事法律工作,并多在法院系统工作多年。首席大法官周强虽然从湖南省委书记任上升迁,但早先进入共青团中央之前,曾在司法部工作,并任职法制司司长,长期从事法律相关工作。一级大法官沈德咏从江西省高院刑一庭庭长、副院长任上短暂转任江西省纪委副书记,旋即在1998年年底升任最高法院副院长。

最高法院副院长江必新、奚晓明,最高法院审判委员会副部级专职委员高憬宏等人则一毕业直接进入最高法院,从普通的审判员升至大法官。

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侯猛认为,“尽管大法官很少通过审判案件对法律和司法做出贡献,但大法官个人的法院工作经验会对其公信度有比较大的影响。”

与最高法院不同,地方高院的大法官很多来自于司法系统外部。据公开资料,内蒙古、河南、广西、云南、陕西、甘肃、宁夏、新疆等地的高院院长在任二级大法官之前主要在地方担任党政职务。

比如,内蒙古高院院长胡毅峰于包头铁路技校桥隧专业毕业后,从呼和浩特铁路局下属工务段做起,历经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等多个岗位。

宁夏高院院长李彦凯从海原县一名助理征税员起步,由海原县法院一般干部,再到吴忠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宁夏地税局党组书记、局长等将近十余个岗位,最后得以升任宁夏高院院长。

长期从事中国法院研究的同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刘忠认为,“除去成文法和司法解释,各种实体法、程序法的非正式渊源、习惯做法和各种地方性司法知识,使得法院院长进入的知识壁垒越来越高,非长期在法院工作,即使曾经法律科班出身,对厚实的司法知识亦感觉困难。”

崔亚东由中共贵州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转任上海高院代院长。在其长达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中,自1974年从部队退伍后,始终从事公安工作。人们担心,这种职业经历与司法工作存在着巨大的知识鸿沟。

谁能担任大法官?

虽然法院以独立审判为宪法要义,但在中国,无论是地方官员升迁至高院院长,还是最高司法机关“空降”,抑或是政法机关内部交流,高院院长作为副省部级职位,仍是官员获得升迁的重要位置。

行政化的任命,对于“独立审判”影响深远,这在建国后对法院院长的任命制度的变迁中可见一斑。

1949年建国之初,政务院曾规定“今后各地调用司法工作主要干部时,应事前经上级司法部门的同意”。最高人民法院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负责领导和监督全国各级审判机关的审判工作。

但1954年《人民法院组织法》改变了此前法院上下级之间的体制,法院的司法行政工作由政府的司法行政机关管理。

文革后,中共中央恢复上级公、检、法机关协管权,地方党委对公、检、法机关党员领导干部的调配,应征得上级公、检、法机关的同意。1983年干部组织人事管理体制大调整的时候,亦保持了这种“主管+协管”的做法。

由于位列副省级干部行列,高院院长由中央管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32条规定,“属于上级党委(党组)管理的,本级党委(党组)可以提出选拔任用建议。”据此,本级党委具有任用建议权,最高法院拥有协管权。

2007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具体规定,党委组织部门考察人民法院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时,上级人民法院党组应当派员参与考察。地方人民法院党组书记和院长的任免、调动,应征得上级人民法院党组同意。

根据刘忠的研究,“由于法院是一个专业性知识很强的业务型机构,尤其是法院之间有着审级分工、工作指导等关系,对于现任法官和即将出任法官的人员所需要的业务水准、专业技能,在内部信息识别上,上级法院具有超出地方党委的优势。”

但地方党委并非毫无作为。在刘忠看来,同级党委“对于院长之外的其他人员的任免决定权和编制、职级、行财装备等事项上的审批权对于院长构成一种反制。”

在学者看来,现实中,如非征得地方党委同意,最高法院对于高院院长人选的协管权很难行使。由于地方在法院院长人选中的强势地位,司法容易陷入地方化,审判独立难保障。

为了防止“外行领导内行”,最高法院将协管权通过立法的形式予以强化。2001年新修改的《法官法》对法官任职资格做了进一步限制:“高等院校法律专业本科毕业或者高等院校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具有法律专业知识,从事法律工作满二年。”

按照刘忠的说法,“此处的学历增加为本科,不是关键修改。许多党政领导干部在党校、函授和各种业大、夜大、自考教育中获得了本科文凭。党校的学历教育中,人数最多的两个专业一个是行政管理,另一个就是法律。关键之处在于将原来笼统规定的‘工作’改为‘从事法律工作’。”

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对“从事法律工作”做出的解释是:从事国家和地区的立法工作;从事审判、检察工作;从事公安、国家安全、司法行政工作;从事律师、法律教学和研究工作;从事党的政法委员会以及政府部门的法律工作。这意味着,法官的来源被大大限制。

即便如此,“从事法律”工作的范围仍然很宽泛,地方在高院院长的任命上仍有广泛的选择空间,当公安局长被任命为法院院长时,尽管公众有颇多质疑,但从制度看,却无可指责。

此后,差额推荐和实行异地交流任职的做法被认为旨在防止司法地方化。不过,在侯猛看来,实行异地交流任职,实际上使得上级法院更便利于下派干部,而这样做可能会影响现有上下级法院的独立地位。

道理很简单,上级法院的法官面对原来的同事在下级法院所做的判决时,要做出改变就变得很难,最好的选择可能是维持原判,这将使得上诉制度形同虚设。

同样不能回避的是,上级法院对下级法官的人事安排本身也是司法行政化的表现,后者正是影响司法公正的痼疾之一。

作者:申欣旺

第四篇:学历

明天是公元2011年6月12日。这无论在世界史还是中国史上都注定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眼下全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件的征兆。但在东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志坚的个人历史上,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这一天他将参加博士论文答辩,如果得以顺利通过,他就将取得期盼多年的博士学位,以后在履历表上的“学历”一栏里,也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填上“博士”二字,一洗既往因没有博士头衔而蒙受的羞辱了。

明天应该是个扬眉吐气的日子。但只怕同时也是个低眉敛首的日子。准确地说,该是低眉敛首在前而扬眉吐气在后的日子。唉!作为命运被掌控在答辩委员们手中的博士生,随便哪位委员轻轻弹一下手指,指甲里的灰尘就会扬起,弄得自己灰头土脸。所以,在他们面前低眉敛首恐怕还不够,更贴切的说法其实是“低声下气”,哪怕你是学林中的成名人物,哪怕你自己在另一场合也是答辩委员,也是博士生导师,也握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你往日施之于别人的,明天别人将同样施之于你。这就叫报应哇!

许志坚觉得自己眼下的身份很难说清楚。既是博士生,又是博士生导师。这是在世纪之交的华夏大地上滋生出的一种独有的怪现象。别说圈外人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连他自己有时候也被搞糊涂了。说得简单点,国内各高校对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早在十年前,像东海大学这样的名牌高校就设定师资全部博士化的目标了。不仅新录用的师资非博士不可,已执教多年的师资如果还没有博士学位,也必须尽快取得这一头衔,即使你多年前就已晋升为教授,并且跻身博导之列,指导过多届博士生。不然,倒不至于要你下岗,但遴选学科带头人、申报“长江学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等名利双收的好事就会与你擦肩而过了。你的硬件不达标,连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都被剥夺了呀!许志坚本人不幸就属于这种“妾身未分明”的情况。

他出生在“三面红旗”高高飘扬的1958年。1985年取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的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得益于天才加勤奋,没过几年他就在理论界崭露头角了。很多资深教授都难以问鼎的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刊登了他一篇3万字的论文,而另一权威期刊《新华文摘》则摘要转载了他的核心观点。一颗学术新星就这样挟带着耀眼的光焰在校园上空冉冉升起。1995年他成为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中最年轻的教授之一。那时可真风光啊!晋升教授的第二年,他就名正言顺地摘取了博导的桂冠,志得意满地指导博士生了。不久,他又当上了新组建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院长,在学术和行政两个领域同时拥有了话语权。

但历史的车轮驶入本世纪以后,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口号响彻东海大学校园,而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志之一是国际化,国际化的标志之一又是博士化。于是,像许志坚这样功成名就但却没有博士学位的资深教授也就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读还是不读?这个问题就像《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的经典独白“生存还是毁灭”一样, 困扰了他整整六年之久。

不读吧,周边的人迫于情势,要么读完了,要么正在读,你死扛着不读,就成了另类,成了你小时候街头大喇叭里痛斥阶级敌人的常用语——“百分之九十五以外的那一小撮”,那是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过去凭着自己的身板,站在人群中你是要高出一头的,多年保持着鹤立鸡群般的良好感觉,时常不免陶陶然、飘飘然。现在好了,站队时都要戴上帽子了,别人的博士帽要比你的硕士帽高出一大截,你立刻就矮人三分了!原有的自信和自傲就像附体的鬼魂一下子就被道士降妖伏魔的桃木剑驱赶走了,于是,腰也挺不直了,腿也发软了,更要命的是头也不自觉地低下了。这样,在检阅队列的那些只重衣冠的领导眼里,你差不多就是个有碍观瞻而应当一脚踢出的侏儒了!

读吧,都已经是博导了,甚至连自己早年培养的博士都已经是博导了,江湖地位虽够不上武林盟主,好歹也是名头响当当的一派宗师了,至少也是占山为王的草寇头目,可以在一方土地上呼风唤雨了。以这样的称得上显赫的身份去读博,纵然自己放得下身段,江湖上也会传为笑谈哪!就像某个出道已久的掌门人,门下众弟子也都武功高强,纷纷在血雨腥风的江湖上扬名立万,突然他便宣布要拜另一位功力在伯仲之间的掌门人为师。原先平辈论交,现在却要对其恭执弟子礼,而他的门人也就相应降为徒孙辈了。这还不惹人嗤笑?这几年,随着博士热的兴起,慕名而来想投靠在他门下的学子多如过江之鲫,在读的博士生一直保持着6人左右的规模,其中总会夹杂着两名政府官员。一边指导别人读博士,一边自己读博士,岂不荒唐?不光荒唐,简直荒谬!从逻辑上也讲不通啊——你自己还需要读博士,说明你尚未达到博士水平;尚未达到博士水平,又如何能指导博士生呢?晚清吴趼人写过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叫《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眼下这二十年,国家发展很快,崛起之势已不可阻遏。但在劈波斩浪高速前行的过程中,也不时有沉渣泛起,衍生为各种怪象。可惜自己擅长的是哲学而不是文学,没有吴趼人的笔力,否则,也会撰写一本类似著作,而博导去读博士则会被列为“怪现状”之首,作为小说的第一章隆重推出。

时间在他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中飞快消逝,转眼就到了2008年初。东海大学二级学院的院长中,他成了唯一一个还没有博士头衔的孤家寡人。其他的院长要么本来就是博士出身,要么纡尊降贵,在近年内取得了博士学位。据说攻读的方式五花八门,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校人事处长开始对他旁敲侧击了:“许院长啊,文科的知名教授里,过去有博士学位的是凤毛麟角,现在反过来了,没有博士学位的倒成了凤毛麟角了,哈哈!许院长,你在学术上是凤毛麟角,在学位上也是凤毛麟角哇!其实,后一种凤毛麟角不要也成。以你许院长的能耐,拿个博士学位还不是易如反掌?”他只有尴尬地笑笑,心知这是催他抓紧也去弄一顶博士帽来戴上,免得拖了学校博士化的后腿。

接下来连续发生的几件事,终于使他痛下决心,发愤攻读博士。这才有了明天将举行的博士学位论文答辩,有了他对答辩场景的想象。

许志坚对激发他读博士的诱因是永远无法忘怀的。

他是全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会的副会长,也是省社联的常务理事。省社联的新一轮换届工作启动了,他还是被提名为常务理事。选举那天,因为有差额,组织方把候选人的简介发给每位与会者。他看到有关自己的简介中学历一栏写的是“博士”,而他本人从未提供过这一错误信息。大概是具体工作人员想当然地以为,在博士满街走的今天,大名鼎鼎的许志坚院长必定是博士无疑。他一愣,想当场纠正,但那样就会打破会场的安静了,只好作罢。他非常顺利地以高票当选了。会后,他向工作人员郑重声明自己的学历是硕士而非博士,对方也再三致歉,本以为事情到此为止了。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致信社联领导,检举他学历造假,“恬不知耻地冒充博士”。这真是冤哉枉也!更有甚者,随即又有人用截屏的方式把社联印发的简介放到网上,一时舆论大哗,他差点成为千夫所指。幸好有关当事人主动出面澄清事实真相,舆情很快归于平静,对他的名誉并没有构成多大损害,却给他造成了难以平复的心理创伤。检举者意欲何为?不管他动机如何,假如自己的学历真的是博士,那么就不会出现那样的失误,也就不会给居心叵测者提供攻讦的机会了。嗨!说到底,这都是学历惹的祸啊!

不久,他去北京参加一个国际学术会议。开幕式后有三位嘉宾做主题演讲,他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唯一的大陆学者,因为他提交的论文恰好契合会议的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颇有几分自得地坐在嘉宾席上候场,想象着即将博得的热烈掌声。哦,带头鼓掌的一定是自己带的第二届博士杨燕妮,这个魅力四射的美女学者总是追随当年的导师出席各种学术会议,不避场合、不加掩饰地表达对他的一如既往的崇拜,而这也已成为圈内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他告诫自己,登台后无妨以君临天下的霸气扫视全场,展示大陆学者的王者气派,但千万不要与她的目光对接,那目光中蕴含的杀伤力会绵绵不断地释放出来,让他穷于抵御而乱了方寸,有损演讲的效果。就在他想入非非时,主持人宣布:“下面演讲的是东海大学教授许志坚博士。”他的脑袋嗡的一声大了。又是一次想当然的误判!他走上讲台的脚步像灌了铅似的,一路都在紧张地思忖以何种方式进行更正,面色凝重,身形摇晃,仿佛不是走向讲台,而是走向刑场。他也真的想起了“带镣长街行”的诗句,而生出一种慷慨悲壮的情怀。在讲台上站定后,他终于镇静下来,清了清嗓子说:“感谢主持人的美意,但我还是应当说明,我是博士生导师,而不是博士。”话音刚落,他就看到台下出现了交头接耳的景象,似乎都在悄声议论他的学历,其中或许还有知情者在幸灾乐祸地传播最近发生的那起风波。他感觉望向他的目光,就像一根根想要戳破其皮囊、钻进其腑脏的钢钉,令他胆战心寒。他真的乱了方寸,原因却完全出乎原先的想象。于是,那次演讲便成为他学术生涯中的滑铁卢,而究其元凶,冥冥中将他推向滑铁卢的幕后黑手不正是学历吗?

这两起事件纯属偶然,彼此之间也没有任何因果联系,后者绝非前者的余波震荡。但深谙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许志坚却从偶然中看到了必然——只要学历不提高为博士,必然还会多次发生这样的偶然。必须放下架子来读博士了!读,只需忍得一时羞辱;不读,那就得承受一世羞辱了!就在这时,他听到了比他更有名的学者也屈尊读博的消息。

那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某研究所所长柳忠。他不惟著作等身,而且几乎每部著作都能在学术研究的长河里搅起不小的浪花,一朵浪花连着另一朵浪花,有时看上去也与浪潮无异了。他作为掌门人的某研究所是国字号的学术机构,规格差不多等同于古代的翰林编修院,其头领往往是钦点的,至少也需圣上首肯。这样一位身居要津、且年近花甲的学者居然也由京师远赴武汉珞珈山下读博士,在学界引起了强烈震撼,也为媒体所热议。舆论汇成了两股不同的声浪,一说大可不必,一说很有必要。否定的一方由柳忠读博士事件切入,对重文凭而不重水平的现实倾向进行猛烈抨击。许志坚始终在外围观战,内心却是对否定的一方大加赞许的,要不是怕惹火烧身,他恨不得也加入战团,对与此相扭结的若干社会乱象口诛笔伐。

不过,柳忠读博士事件本身,却使他意识到自己也许过于自尊,过于在意自己的博导身份,过于爱惜羽毛了。不管柳忠读博士是迫于无奈还是真的如他自己所宣称的那样是为了“充电”,他都毫不顾忌现有地位的尊贵,自己还有什么可顾忌的呢?自己在江湖上充其量也就是崆峒派、鲨鱼帮之类的非主流帮派的头目,虽也能横行一方,在顶尖高手不屑出场的擂台上,有时也能抖抖威风,却不像少林、武当派的掌门人那样能震慑整个武林,而人家柳忠则是经过层层选拔的大内高手的统领,不仅一般的江湖人物闻风丧胆,连少林、武当的掌门人,在不想与朝廷作对时,也会对他敬畏三分。自己在他面前,就是个只会耍几下花拳绣腿的小角色,虽不至于浑身抖如筛糠,却是绝不敢妄自托大的。他都屈从现实了,自己何必要昂着并不算高贵的头颅呢?罢了,罢了,聪明一点的做法,还是步柳忠后尘吧,“见贤思齐”,先哲的话还是要听的。

更让他震惊的消息接踵而来:某著名武侠小说家以80高龄毅然攻读博士学位。他选择的学校是英国剑桥,夫人偕行,为他红袖添香。报载,两人在剑桥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就像他笔下的杨过和小龙女在山洞里双修那样。不过,杨过是叫小龙女“姑姑”的,他们的情形相反,夫人的年龄要小他30多岁,不知会怎么称呼他。

许志坚一开始认为,某著名武侠小说家读博士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他早已名满天下,风靡整个华人世界了,连北大都破例给了他个“荣誉博士”的头衔,谁会质询他有没有博士学历啊?所以,他去剑桥读博士,只是为了圆一个年轻时未及抓住的博士梦,为了向世人提供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范例。但许多学术圈里的朋友却不这么看,他们认为某著名武侠小说家读博士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炒作,为了吸引世人的眼球。一位对某著名武侠小说家很有研究的朋友说,这些年他没有新作问世,世人对他的关注渐渐少了,这是不甘寂寞的他很难忍受的。他已经习惯了粉丝的拥戴和媒体的热捧,习惯了聚光灯一直对准他的生活。于是擅长炒作的他便不断制造新闻热点,让媒体及公众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他。对他读博士一事应当作如是观。

许志坚静心一想,朋友的“妄议”还真有几分道理。这几年关于某著名武侠小说家的新闻,哪件不具有轰动效应?先是受聘担任某著名大学的人文学院院长,据说还是“实职”,要亲自管事、亲自授课的。于是各路媒体蜂拥而来,连央视名嘴白岩松也来盯着他录制访谈节目。过了一阵子,热乎劲过去了,他又宣称要将印数已达数千万册的15部武侠小说全部改写一遍,情节与人物都会有很大变动。这可了不得!整个华人世界都翘首以待了,而媒体宣传的声浪又掀起了新的高潮。不过,两三年后,读者苦盼的修改版仍没有任何动静,就像一个过于肥硕的婴儿过了分娩期还赖在娘胎中。大家多少有点失望,而有人就大不敬地怀疑他是否还具备生育多胞胎的能力。相对沉寂了一段时间,爆炸性的新闻又铺天盖地而来了:他准备独力撰写一部卷轶浩繁的中国通史!天哪!某著名武侠小说家真是神人哪!坊间流行的范文澜版和白寿彝版《中国通史》都是名家领衔而众多历史学者参撰的集体成果,他却想以一人之力“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这该需要怎样的气魄、怎样的雄才大略啊!《史记》倒是司马迁独自写成的,但人家本来就是史官,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来积累史料,还有枉受了“腐刑”而发愤著书的动力在,何况司马迁也只写到汉武帝为止,相对简单容易些。汉武帝迄今不仅时间跨度大,而且都是有文献记载的历史,史料蒐集难度之大,就像一只狗熊想自个儿把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的棒子都掰完,还要用两手兜着它们回家。除非你采用“戏说”的方法,但“戏说”哪里还会是严肃的通史著作呢?所以,许志坚当时在崇仰之际,受了朋友的蛊惑,心里也挂上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问号。关于通史的话题炒到一定的热度后就开始降温了,毕竟它不知猴年马月才能问世。就在这时,耄耋之年的某著名武侠小说家又策杖去剑桥读博士了!剑桥没有因本当金盆洗手的大侠的驾幸而沸腾,不改绅士派头的教授们照旧平静得像康河里的柔波,华夏本土却差点沸腾了,大侠的江湖地位再度飙升到华山论剑的首席。有些明星总想上头条,却总也上不了。看看人家大侠,本想淡出江湖静静读书做学问,头条却偏要虚位以待。人家从来也不搞什么新闻发布会,只要稍稍放出一点风去,舆论界就风起云涌了。这才叫功力呢!

前后四件事情,两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两件发生在别人身上,如果说它们中间贯穿着什么逻辑链条的话,链条的名称就叫“学历”。它们都是在“学历”这块不断被深翻、被套种的土壤里孕育出的或苦或酸或甜的果实,恰好构成激发他读博的内因和外因。

读博士的决心已定,下一步需要抉择的是去哪儿读、跟谁读。这同样让他异常纠结。最方便的当然是在本校读,用不着挪窝儿,在自己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巢里把博士论文这颗蛋生出来就是。可是,本校谁有资格做自己的导师呢?有几位资历超过他,但资望都在他之下,平时见到他都恭称“许院长”,即使在一起讨论学术问题,必待他发表高论后,他们才“冒昧贡献鄙见”,从不敢僭越。偶尔在他指定下率先发言,也必声明这是“抛砖引玉”。拜他们为师,不光自己太伤面子,只怕他们也消受不起,会连声惊呼“折杀我也”。这犹为次,更难堪的是,如果在本校读的话,他就摇身一变,成为他自己指导的博士生的师弟了,因为先入山门为大嘛!他既要给他们授课,又要和他们一起听课,至少要一起听外语和政治课。于是,他的身份就不断转换,门生对他的称呼及态度也随之变化,这会让他有一种乱伦的感觉。据说,这种情况早就在一些高校出现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感叹,学者的辈分在读博士的热潮中被彻底搞乱了。因为忌讳与同事谈论这方面的八卦新闻,他有所不知的是,导师变成门生的师弟还不足为奇,更离谱的是导师成了门生的门生——华中地区有位学术经历与许志坚相仿的教授,有心读博而无路觅师。哎,有同样需求的人太多了,哪个博导门前不是车马盈门、冠盖如云?不善交际的他根本无法削尖脑袋从狭窄的门缝里挤进去。走投无路之际,他想起自己早年培养的某位硕士已荣任博导了,一咬牙,一跺脚,管他妈的纲常伦理,先把让他多年寝食不安的学历问题解决了再说!便不惜身份反转,对门生纳头就拜,慌得门生大叫“造孽,造孽!”许志坚不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所以,在本校读博士的想法一冒头就被他扼杀了。

那么,去北京读?路途虽然远一点,但有高铁直达,来来去去还算方便。中央编译馆的大头目是他所在学术领域的执牛耳者,虽然江湖风传其人对女色兴趣很浓,但学问是真好,跟他读博士倒是一点也不辱没自己。但夫人王乐不赞成,说是他私生活不检点,有失师者风范。许志坚笑道:“我看重的是他的学问,其他可以忽略。反正又没听说他有‘男色’之好,我这半老头子与‘男色’也不沾边,他总不至于口味重到这般地步吧?所以,跟他读博士,对我来说,是不存在危险的。”王乐急了:“但我有危险!”许志坚十分诧异:“险在哪里?难不成他对学生的妻子也要染指?你……你……你……”他迟疑了一下,还是说出了实话:“你毕竟红颜已老呀!”王乐又羞又恼:“该死的,你想到哪儿去了?我的意思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拜他为师,说不定慢慢就被他同化了,也患上‘寡人之疾’,跟女弟子不明不白、不清不楚,那我不就很危险了吗?”

原来如此。他想继续申辩,王乐却不容分说了:“跟那位大V读博绝对不行!这件事没有商量的余地。”在学院里他说了算,在家里却一直是王乐说了算。王乐立场坚定,态度鲜明,不仅反对他师从那位大V,而且阻挠他去北京读博士,理由是“白白浪费那么多的交通费”。她质问许志坚:“难道咱家的钱已经多到可以‘烧包’的程度了?”但这只是说出口的理由,没说出口的是:到了皇城根儿,监管的难度就大大增加了,虽说按他的个性不会胡天海地,但犯点自由主义的小错误还是可能的。必须始终将他置于自己的眼皮底下!

王乐眼皮底下的地盘不止本校。她也不赞成许志坚在本校读博士,那会丢死人了。她为丈夫选择的读博士地点是上海,因为他们的独生女儿许珊珊刚好也在上海震旦大学的艺术学专业读博士。上海不在她的眼皮底下,却在女儿的眼皮底下,那就等于在她的眼皮底下了。女儿嘛,别看她有时与爸爸更亲,但如果有别的女人想乘虚而入把妈妈挤到一边或干脆取而代之时,她绝对会与妈妈站在同一战壕里的!为了家庭的长治久安,让她代为履行监管的责任,发现什么蛛丝马迹,及时向老娘通报,想来她会乐于效力的。

王乐谋划完毕,便向许志坚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力陈她精心归纳提炼的去上海读博士的“十大优越性”,都是放得上台面的,自己的小九九则讳莫如深。这个驭夫有术的女人谦称是“建议”,对于习惯于俯首听命的许志坚来说,差不多就是无法抗拒的旨令了。而事实上,他也不想抗拒,因为排除了北京后,他不仅首选的地点同样是上海,而且首选的学校也同样是女儿就读的震旦大学。因为震旦大学的陈儒生教授与他名望相埒而私交甚笃,为了挣得一顶渴望已久的博士帽,把朋友关系降格为师生关系,那是一时权宜之计,也不算太作践自己。此外,王乐概括的“十大优越性”中的水土相同、饮食相似、民风相近等等,他也高度认同。所以,王乐以“建议”外衣作伪装的旨令恰好与他不谋而合,是深惬其心意的。

王乐先还只是把地点圈定为上海,读哪所学校则准备尊重他的意见,并不敢奢望他直接选择震旦大学。与女儿在同一所学校读博士,虽然专业差距很大,没有真正“同窗”的可能性,她还是怕他会产生某种心理障碍。没料到他的想法是,反正已经颜面扫地了,还在乎给别人再多增添一点笑料?父女在同一时间同一学校读博士,现在也许是世人舌尖上滚动的笑料,将来很可能就是名垂青史的佳话了。既然已经豁出去了,那就一豁到底吧!再说,这不但可以增加与女儿亲密接触的机会,更多地感受“贴身小棉袄”的温暖,还可以近距离地对她实施监控,及早察觉她的情感动向——如果说他另外还有心病的话,那就是女儿已到谈婚论嫁的年龄,却还没有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宿。他将这些想法告知王乐,王乐真是喜出望外!天下还有这样的好事?原本只打算把女儿发展为间谍,何曾料想丈夫居然也主动要求加入间谍的行列,单向的监视这下子可以变成双向的了,而遥控指挥的自己就有了两条下线,他们只对她负责,而互不知晓对方的使命,所有的情报都交给她,由她甄别、辨析、解读后,再给他们布置下一步的行动。嘿!她感觉自己穿越到二战时期英国的军情六处了。

许志坚是专程去上海拜师的,带去两瓶茅台酒和两条中华烟作为“束脩”。过去是知交,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原则,彼此见面是省却了所有的繁文缛节的。现在要改变身份了,弟子的礼数是不可少的。禀明来意后,陈儒生略微客套了一下就答应下来,并没有像他预想的那样拼命推托:“你我一向兄弟论交,此事万万行不得。”事情办得格外顺利,本当高兴才是,他却反而感到深深的失落。倒是陈儒生表现得异常亢奋,平时滴酒不沾,中午却破例饮了一杯法国干红。许志坚忽然意识到,他对自己前来投师其实是求之不得的,因为这可以大大抬高他的身价。就像崆峒派的掌门人与鲨鱼帮的帮主本来江湖地位相差不大,彼此也能相互照应,在各自的地盘上为对方提供方便,有强敌掠境时,还能派手下星夜驰援。忽一日,前者想跟后者学艺,而且愿意行拜师大礼。后者平白无故地得了一个武林中的成名人物作弟子,还添了一大帮徒孙,从此实力与名望俱增,若有不知死活的江湖人物前来叫板,不需自己亲自上阵,让新收的徒儿出马就能把他收拾得服服帖帖。这样的好事连天上掉馅饼也远远比不上啊,谁不乐意?许志坚心想,如果易位而处,换成陈儒生投拜于他门下,他一样会乐颠颠的,不过,他假意推却的场面可能会延续得久一些。

把盏共饮时,两人商定了读博士的有关细节。陈儒生一开始建议他读“论文博士”,因为如果选择这种攻读方式的话,凭他的资历和成就可以免试入学,很多课程也可以免修,直接提交论文参加答辩即是。其优点是便捷,缺点是只有学位而没有学历。这怎么行?通用的各类表格在设计上都是将“学历”和“学位”分作两栏的,就是不想让这类“论文博士”和“论文硕士”钻空子。如果读“论文博士”的话,那么以后在“学历”一栏里仍然只能填“硕士研究生”,假使你以为自己反正有博士学位,填上“博士研究生”也不为过,那就等着人事部门来问罪吧!轻则斥为“无知”,重则责以“造假”了。这方面的惨痛教训还少吗?他所在学院的学工办主任参与院党委副书记的竞聘,就因不慎填错学历而招致满城风雨:按照组织人事部门的严格区分,他属于有学位而没有学历的“论文硕士”,但他自己却不知其间的细微差异,在竞聘表的学历一栏里填写了“研究生”,而准确的填法则应该是“本科”。结果,当他好不容易过五关斩六将,跻身“拟提拔任用的干部”名单,成为公示对象后,有人匿名举报他学历造假。一查,果然有这样的嫌疑——在高校学生线工作多年,不可能无知到将“学位”和“学历”混为一谈吧?于是他就因这无心之错而在攻陷最后一座城堡前夕中箭落马了。这是许志坚亲眼目睹的一幕悲剧。所以,他不可能贪图便捷而舍弃学历。哎!有必要作如此机械的区分吗?我们的组织人事部门哪,不该粗的地方粗得惊人,不该细的地方又细得吓人了。当然,他这只是腹诽,并不敢真去理论的,真去理论,那就是干“狂犬吠日”一类的蠢事了。

听了许志坚由宏观到微观的分析后,陈儒生也不胜感慨:“既然如此,只好委屈你参加入学考试了。你老兄也真不容易哇!”许志坚马上纠正他的称呼:“从今往后,你我不可再以兄弟相称,我得改口叫你‘陈老师’了。”陈儒生谦让说:“可以折中一下,公开场合你叫我老师,私下里我们还延续过去的称呼。”许志坚的态度既端正又坚决:“绝对不可坏了规矩!‘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往后我对你就以尊者、长者事之了,称呼上绝不能有丝毫变通!陈老师,你就答应吧!”陈儒生勉强“噢”了一声,脸上却掩不住喜色。当年“桃园结义”的场景还在眼前,两人又上演了一出角色扮相全然不同的“程门立雪”。陈儒生如其所请,省略了“志坚”后面的那个“兄”字:“志坚啊,你有翻译著作,我可以帮你申请免试外语,专业课嘛,你当然不在话下,但我想让你省点力,所以我会提前与你通气。”这就是打算泄题的意思了。许志坚隐隐觉得这似乎有些不妥,他是从来不与考生事先“通气”的。但如果谢绝,不唯拂了老师的一片美意,也显得过于做作,仿佛你冰清玉洁,不染一点俗尘似的。于是他就诺诺称是了。过去他到上海来,都会与陈儒生到酒店小聚,每次都是陈儒生尽地主之谊,用不着他买单。这回不同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买单的只能是他。陈儒生也没有客气一下,听任他喊来服务员刷卡。这让他多少又产生了些失落感。

入学考试关倒是轻易就闯过了。但置身于戒备森严的考场上,夹杂在一张张年轻而富于朝气的面孔中,他免不了怅触百端。还好,也有几位和自己一样两鬓染霜的。走出考场后,他和其中一位交谈了几句。噢,失敬得很,对方竟是邻省某高校的副校长。称名叙齿后,他得知,副校长的大名是“程忠”,专业是“中国古代文学”,年龄比自己还大两岁。两人越聊越投机,互引对方为同调,都有相见恨晚之感,约定入学后两人申请“同居”——按规定,博士生是必须两人共住一室的。

交谈中,许志坚忽觉身后有人轻轻拍打自己的肩膀,一回头,宝贝女儿许珊珊正俏皮地朝着他眨眼睛:“老爸,辛苦了!师姐特来向你表示慰问!”这个古怪精灵的丫头,比自己早来震旦大学一年,就托大为“师姐”了。但说来也怪,同样是晚辈,如果先自己一步考到震旦的门生以“师兄”自居,他会觉得这是一种冒犯其尊严的戏谑,而女儿自称“师姐”,他却不以为忤,反倒感到分外亲切。他把女儿介绍给程忠,邀他一起去用餐。程忠调侃说:“我看你们这对‘前世的情人’只怕也难得相聚,我就不当第三者插足了。”许珊珊嫣然一笑:“那好,等你正式入学报到时,师姐为你接风!再见,程叔叔。”说着,便挽起老爸的胳膊,引他向学校餐厅走去,撒下一路欢声笑语:“老爸,想吃什么等会儿尽管点,今天我请客!”“哦,感觉有点财大气粗嘛。”“那是,谁让我是许大教授的女儿——不,师姐呢!”许志坚已多年未进考场了,别说亲自参加考试,就连监考之类“杀鸡”的活儿也用不着他这把“牛刀”了。这天,在严密监视下奋笔疾书三小时,中途连一口气也来不及喘,累得他筋疲力尽。女儿这朵“解语花”的适时出现,使他的疲劳为之一扫,重又精神抖擞起来。

这一年的九月,许志坚正式成为震旦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博士生分为“脱产”和“在职”两种、许志坚只能选择“在职”,因为他还要在本校履行院长和博导的职责,这是中断不得、也无人替代的。他本想辞去院长一职,好轻装上阵,导师陈儒生以长者的口吻劝他:“辞职容易,要想复职就难上加难了。君不见,有多少学者为了当上坐镇一方的院长而无所不用其极,你倒好,将别人垂涎三尺的宝座拱手相让,这不正应了俗话说的“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吗?”王乐也说:“怎么刚开始读博就犯傻了呢?继续当这个院长,不见得就守着金山银山,但总可以多捡几颗金蛋银蛋吧?再不济,这金蛋银蛋归谁,你总可以发个话吧?不当的话,省心倒是省心了,只怕别人对你发号施令时,你又铁爪挠心、烈火烧心了。”许志坚深以为是,便听了他们的。

他知道,陈儒生这样劝他其实是有私心的。拜师那天,陈儒生就说,明年我想筹备个国际会议,放在你那儿开好吗?他还说,以后我每年春天去你们那儿讲几天学,顺便饱览湖光山色。这对你来说,应该不难安排吧?许志坚都一口答应。但如果不当院长了,就失去了配置资源的权力,也就很难安排了。所以,院长的职务与陈儒生的利益同样是捆绑在一起的。陈儒生别的方面与许志坚比都“未遑多让”,唯一不如许志坚的是,运作多年仍没能当上叱咤风云的院长。现在,许志坚成为他的弟子了,他不光心理得到了某种平衡,还想从弟子掌控的资源中来分一杯羹。你既然带艺投师,入了我鲨鱼帮了,那么,你崆峒派的财物还不该任我调遣吗?许志坚揣摩,这大概就是导师的想法了。

这样,许志坚就违反自己的初衷,一边在上海读博士,一边在本校当博导,兼当院长。一身三任,忙得不亦乐乎。博士学位课程,有的可以申请免修,有的则不能。要攒足学分,除了外语、政治外,还必须选修5门专业学位课。好在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比较丰富,选择的余地较大,他便将自己听课的时间集中在周一至周三,自己上课的时间安排在周四至周日——因为作为院长有许多必须参加的会议,有时就不得不在周末上课了。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他每周三天在上海,四天在本地,周而复始地在上海与本地之间穿梭往来。所谓“鞍马劳顿”“辗转风尘”之苦,他总算有了切身的体验。一年下来,体重倒是减少了十多斤,原先相当饱满的脸上竟显出几分清癯了。

与程忠“同居”的愿望实现了。报到那天,安顿好行李铺盖后,两人相视一笑,都笑得有点苦涩。九月初的上海,仍是暑热蒸腾,宿舍里只有电扇,没有空调。两人汗流浃背,便顾不得斯文了,相继把自己变成了只带一块遮羞布的“真理”。程忠说:“这十多年来,除了老婆外,你是我唯一的同居者。不用说在国内开会出差了,就是出国考察,我也从不与人同居的,组织不允许哇!”许志坚说:“鄙人在国内亦复如此。出国嘛,咱级别不够,就无法享受单间待遇了。这次能与校长大人同居,真是三生有幸哪!”程忠轻叹一声:“你我过去养尊处优惯了,适应艰苦环境的能力已严重弱化,就把这当作一次新的磨练吧。哦,对了,比勾践卧薪尝胆的日子总要好过些吧?”许志坚颇有同感:“呵呵,都老大不小了,还要回炉冶炼,难不成天还将降大任于我辈,非把我辈炼成金刚不坏之身?有这个必要吗?”见他语带感伤,程忠安慰说:“倒也无须怨艾,今天的博士该不亚于唐朝的进士吧?唐朝谚语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50岁左右考上进士还算是年轻的呢!所以孟郊46岁时中榜还乐滋滋地说什么‘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你我如果能把他这种不知老之将至的自我满足感传承下来,心情就会舒畅多了。”

同时考入陈儒生门下的另两位博士生都是“应届”的,年龄与许珊珊相仿。许志坚和他们走在一起,别人都以为是“父子”或“师生”同行,不会想到彼此的关系是同学。他们对许志坚倒是非常尊重,很以与他同窗共读为幸。刘国强说:“早就拜读过您的著作了,做梦也没想到能与您结缘!许老师,真的太高兴了!”郑通济说:“许老师,刚看到同学名册时,我还以为是另一个与您同名同姓的人呢!从陈老师那里得到证实后,我激动得欢呼起来!哇塞!我等于一下子结识了两位良师啊!”入学之初,他们都毕恭毕敬地称他为“许老师”,许志坚也不加阻止,默认了他们之间潜在的另一层关系。但相处久了以后,笼罩在他头上的光环就不那么炫目了,原先让他们感到威压的学识气度在熟悉的过程中也不再神秘,而他固有的矜持与自傲则在同窗之情的浸润下一点点融化,最终随风飘散。他们便都改称他“大师兄”了。不仅他们这样称呼,连前两届的博士生也都称其为“大师兄”了。他们一致觉得这一称呼,既不失对他的尊重,又比较切合实际情形。在武林门派中,大师兄的地位是很高的,如若掌门的师父不在,那大家都是应听命于他的。师父要想清理门户时,往往也由大师兄出手。因此,对“大师兄”这个称呼,许志坚并不反感,到后来,他索性也以大师兄自称了:“这件事,就交给大师兄我来处理吧。”“别担心,有大师兄我力挺呢!”一副为师弟师妹们排忧解难的大侠风范。

许志坚在学术上远非刘国强和郑通济所能望其项背,外语水平却与两位师弟“相差不可以道里计。”所以,他俩轻轻松松就通过了外语过关考试,而他却必须补考。补考再不通过,那就得重修了。他虽然正式出版过译著,但几乎全部由署名其后的博士生承担翻译工作,他只是装模作样地审核了一遍,实际上对外语已经很生疏了。程忠的情况与他相似。这对难兄难弟结伴去找任课老师通融,希望她能提示复习重点,并在阅卷时多多开恩。任课老师是从美国斯坦福大学学成荣归的一位女博士,看着这两位不停地打躬作揖的老童生,目光中一开始流露出的是鄙夷,渐渐就转化为悲悯了。但她只给他们泛泛地说了些注意事项,对考试内容一点不露口风。程忠脸皮比他要厚一些,不顾廉耻地哀求说:“老师,我们都年过半百了,理解力还行,记忆力则衰退得厉害,有些单词怎么记也记不住,你就可怜可怜我们,把复习范围缩小些吧?我们永远感念你的大恩大德!”虽然开口的是程忠,许志坚的脸也涨得通红。老师说:“我很同情你们,但我不能违反纪律,有不懂的地方尽可以问我,别的我就爱莫能助了。对不起!”他们是好不容易才打听到她家地址的。离开时,老师硬要退还他们带来的两箱进口水果,拉扯了半天,终究拗不过这位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洋博士,只好带回去自己享用。

许志坚沮丧到了极点。出师不利啊!刚刚驱马踏上漫漫征途,第一个关口就遇到强兵把守,死活不肯放行。强攻硬闯吧,自度实力不够。怎么办?总不能困死于关下。哎!要是有一道“通关文书”就好了!想到通关文书,他眼前一亮。对!只有设法搞来通关文书才能脱困。可是,从何处才能觅得这通关文书呢?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忽听得程忠猛拍桌子:“这是逼良为娼啊!我也顾不来许多了!”见他满脸忧色,程忠劝道:“兄弟,你别发愁了,这事由我来搞定吧。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他问:“你有什么好的办法?”程忠诡秘一笑:“山人自有妙计!”他给在上海经商的一位发小打了个电话,说是“有要事相商”,让对方即刻赶到震旦。商量的过程,他们避开了许志坚,许志坚也不便多问。

五天后,程忠丢给他一份英语模拟考试试卷及标准答案,说:“记牢这个,也许就能顺利通过明天的补考了。”他半信半疑,但还是认真记了。结果,这份模拟试卷与真实考卷的重合度竟高达90%。他惊呆了。原来自己臆想的通关文书程忠真的搞到了!他说“也许”,是故意留有余地,心里其实早就有谱了。这个程忠,真是神通广大啊!难怪人家能当副校长,而你只能在院长的岗位上长久地原地踏步。当晚,他抑制不住好奇心,问程忠是如何搞定那个洋博士的,程忠坦言“最终也没搞定,否则也不用大费周章。”他纳闷了:“那……?”程忠不想谈论这个话题:“你何必多问呢?”看他疑惑更甚,便多少透露了一点:“领导有权要求审阅试卷。”他明白了。本来应当为终于过关而兴奋,但他心里却梗着一些带棱带刺的东西,就是兴奋不起来,仿佛在得到了什么的同时又失去了什么。

在许志坚去震旦注册入学后的第四天,他自己今年招收的两名博士生也来东海大学报到了。他是在他们报到的当天中午从上海赶回的,刚好来得及参加下午三点学院举行的师生见面会。他以院长和导师的双重身份发表“重要讲话”,从为人为学两方面对包括两名嫡传弟子在内的满堂桃李严加训诫,想起自己几天前屏息凝神、恭聆教诲的情景,他一时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出语就有些不顾轻重了。但失落了几天的尊严却找补了回来。会后,他又把两名弟子留下来约法三章。其中一名弟子是应届生,原先就在他门下读硕士,品学兼优,在他眼里是很有学术潜力和发展后劲的。另一名则是在职生,省里某重要部门的一位处长,据推荐者说,同样“前途无量”——当然,是在导师相对陌生的政治领域。目前,他需要尽快取得博士学位以增强“核心竞争力”,所以想方设法投到许志坚门下。

官员读博士早就不是新鲜事了。许志坚此前就已经招收过多名政府官员,在读的博士生中,除了新入学的这位处长外,还有一位副厅长呢!副厅长只有本科文凭,是以“同等学历”报考的。许志坚审查过他提交的论文,都是与人联合署名的。但入学考试成绩却达到了分数线,也许发挥超常。许志坚想把他安排给其他导师,他却执意要在“德高望重的许院长”指导下深造。僵持之际,分管副校长亲自给许志坚打电话,要他从讲政治的高度来看待这件事,“不得推托”。他只好乖乖从命。他明白官员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特别热衷的原因:他们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工作中又经常讲哲学、用哲学,成天把唯物论、辩证法挂在嘴上,便自以为读这个专业要比读经济学、法学、文学容易得多,殊不知博士论文务须有理论创新,而本专业可以拓展的空间有限,要想实现理论创新又谈何容易?因此,副厅长入学四年了,博士论文的初稿还没能在许志坚这里通过,他已在多个场合抱怨导师“过于认真”,言下多少有后悔“明珠投暗”之意。

处长名叫包明伦,今年三十有八,在京城某名校读完硕士后就进入省委工作。言行非常干练,在许志坚面前也十分恭谨有礼,眼风更是好得惊人。许志坚的目光刚落在茶壶上,他马上就为他续水了;许志坚准备在他俩的入学登记表上签名,他立刻将笔递到许志坚手上。似乎许志坚心念方动,他已知其意。这除了天生的敏锐外,还需要怎样的历练才能臻此境界啊!这样的“响鼓”本来是无须“重锤”的,但许志坚还是正颜厉色地对他说:“丑话说在前头,将来论文达不到我认定的标准,是拿不到学位的,届时莫谓言之不预也。”包明伦频频点头:“谨遵老师教诲!我希望老师对我高标准、严要求,这才能让我进步得更快!我就是冲着您一丝不苟的学术风格来的,要是光为了拿一个学位的话,我就选择别的学校和别的导师了。现在像您这样道德文章并重的学者已经不多了!”许志坚不敢断定这番话里有多少真实的成分,但听来却是浑身通泰,仿佛原先淤塞住了的毛孔都在甘泉里浸泡得舒展开来。他觉得,包明伦所说的至少有一点是真的:给博士生“放水”的学校和导师都不乏其例。有个别高校居然办起了一次招收几十人的论文博士班,把论文博士放到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目的是借机敛财。虽然供销两旺,但却饱受诟病。包明伦不选读这类论文博士班是明智的,别看一样可以获得博士桂冠,其含金量却低得可怜,真正自珍自重的人是不屑一顾的。

教导完毕,待应届生先行告退后,包明伦才向许志坚辞别。他从随身携带的公文包里掏出一个信封恭呈给导师:“这几张东方大厦服装柜台的提货券,是学生对老师的一点孝心,请老师务必收下。”许志坚拆开一看,提货券共有3张,每张的面额是2000元。这大大超出了他的心理承受能力。他曾给弟子们立下规矩:一律不得以“束脩”的名义给老师送礼。大部分弟子都是守规矩的,尤其是不懂世故的应届生。不守规矩的主要是那些身为官员的在职生,他们总是找各种借口向老师“尽孝”,而且表现得非常真诚。有时盛情难却,他也会收下一些土特产。迄今为止,他从弟子那里收到的最贵重的礼品就是茅台酒和中华烟,那是副厅长来拜年时孝敬他的,几个月前去上海初谒陈儒生时又被他作为礼品转赠了。他是再三推辞,直到副厅长眼圈泛红才收下的。而他把烟酒放到陈儒生的书桌边时,老师只是用眼角瞟了一下,没有任何阻止的表示,坦然得很。现在,包明伦一入学就表达“孝心”,而且把它一下子拔高到他的想象力无法企及的程度,他怎么可能接受呢?他不得不以更严厉的口吻重申规矩,迫使包明伦收回信封并表态说:“这类错误今后绝不再犯!”

送走包明伦,学院办公室主任小洪见缝插针地过来汇报工作,主要是财务上的一些琐碎事情,要他一一拍板,包括教师节福利费的发放标准、科研奖励的调整方案等等。请示汇报完毕,他也递给许志坚一个信封说:“许院长,您考博前后去上海的有关费用已经处理好了。”许志坚问了下明细,他说连交通费、住宿费、出差补贴以及餐费在内,总计五千多元。许志坚以往出差归来,都是将所有单据一股脑儿交给小洪整理报销的,这次也不例外。听小洪说到餐费,许志坚想起那是招待陈儒生的,应该由他本人支付。刚表明这层意思,小洪就和他急了:“这怎么行?您为推进我院的博士化过程而率先垂范,陈教授又长期支持我院的学科建设,这点招待费当然应该由学院来负担。我知道您一向大公无私,但学院再穷,也不能老是让您私款公用哪!不行!绝对不行!”那副义愤填膺的样子,让许志坚不知说何是好。想想他的话似乎也有几分道理,便决定折中一下:“这些餐费还是放在我个人的横向课题经费中支出吧,那样我比较心安。就这么定了!”小洪不敢坚持,却低声嘟囔说:“许院长,您也太廉洁了,我听兄弟学院的办公室主任说,他们领导开支的招待费大得很呢!”许志坚批评他说:“别在背后胡乱议论兄弟学院的事,他们有他们的规矩,我有我的章程。你照我说的做就是!”小洪不再吱声。

眼看下班时间到了,小洪提出开车送许志坚回家,“好早点与师母团聚。”下楼时,他一把抢过院长的包拎着,悄悄往包里塞进了几张冷饮票,不料被许志坚用眼角的余光瞅见了。他解释说:“我爱人在冷饮公司上班,这是他们的福利,自家吃不完,只好请院长帮忙了。”许志坚想,他怎么总能说出让自己觉得别扭却又很难反驳的道理,小小年纪,不简单哪!半路上,小洪试探着说:“许院长,我也很想跟您读博士呢!能不能先在您这儿挂个号?如果您不嫌弃我资质愚钝的话,明年我下决心报考。”这倒是许志坚没想到的,因为他硕士毕业留校后一直待在行政管理岗位,已初步显露出过人的管理才能,学校也已把他列为中层后备干部。所以,许志坚以为他会将“仕途”作为人生目标的首选。不过,再一想,走仕途与读博士非但没有矛盾,反倒相得益彰。在东海大学内部,博士化的要求是针对专任教师的,不包括管理人员在内。但一些管理人员却也因此产生了某种恐慌,计划未雨绸缪、抢占先机了。也是,校外的政府官员们都争先恐后地来摘取博士帽了,校内的各级官员能不心动?校机关的许多处长都利用“近水楼台”之便,拜某位自己熟悉的博导为师,增添“在职博士生”这一新的骄人身份,竞争优势也随之得到加强。而那些没有官职的博导们收一位处长作弟子,虽然指导时要吃力些,却可以通过他为自己争取更多的资源,还可以让他成为自己的代言人,强化原本不多的话语权,所以也是相当乐意的。双方各取所需,一拍即合。校机关向来是院机关的风向标,小洪决心跟他读博士,也算闻风而动吧?

许志坚是一直欣赏小洪的聪明能干的。和他相比,自己门下众弟子除了几位官员外,大多显得木讷、呆板,而那些官员弟子都是要远走高飞的,如果弟子中能有这样的人物长伴左右,倚为羽翼,自己退位后办事将会更加便利些吧?因此,他觉得小洪的要求可以考虑。只是,随着博导人数的不断增加,招生名额越来越紧了,一般的博导每年只有一个招生指标,像他这样挟“名家”、“院长”之双重优势,也只有两个指标,通常一个招应届生,一个招在职生。明年如果收下小洪的话,那唯一的在职生指标就被他占用了,万一校方再要强迫自己收下包明伦这样的更有能耐、更有前途的人物呢?所以,他不能贸然对小洪承诺——以他的做人准则,一旦承诺了,那就势必要做到了。他相当策略地对小洪说:“我本人非常欢迎你报考,也很愿意与你‘教学相长’,但不知明年的指标情况如何,假如指标允许的话,我会优先考虑你的。”小洪没有吃到定心丸,却仍然显得兴高采烈:“那太好了,这辈子我就跟定许院长您了,我不会说‘肝脑涂地’之类的肉麻话,但我真的可以为您赴汤蹈火的。”许志坚忍不住问他:“你为什么也那么急着读博士呢?学校并没有要求哇!”小洪的情绪有些黯然了:“哎!大势所趋啊!即使一辈子搞行政,没有博士学历,发展空间也受限哪!举例来说,一个处长岗位,两个副处长来竞争,一个有博士学历,另一个没有,您说组织上会选择哪一个?像我们这些行政人员,白天都要坐班,如果读博士的话,只能‘焚膏继晷’,把所有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了。那该何等辛苦哇!我何尝不想让自己过得舒适些,迫不得已呀!”许志坚深为感慨,由此推想到包明伦等在读的政府官员,看上去意气风发、锐意进取的他们也该有许多无奈,也该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更多的辛劳,可惜世人往往看不到这些,而仅仅着眼于他们身上功利的一面。学历啊学历,在眼下的社会转型期,有多少人的命运在为你所拨弄,又有多少人的人生轨迹因你而改变啊!

转眼一年过去了。暑假过后,震旦大学调整校区布局,程忠跟随文学院一起搬迁到新校区去了。许志坚很有些依依不舍。程忠在宿舍里留下的空白,由郑通济来填补了。于是,在别人眼里,“打虎亲兄弟”的阵容就嬗变为“上阵父子兵”的格局了。一开始两人都很不习惯,毕竟郑通济的年龄还不到许志坚的一半,不可避免地存在“代沟”。以前只是在一起听课,接触不多,现在同室共寝,朝夕相处,彼此就都有些不太自然。那时,郑通济就盼着每周的前三天快些过去,因为一到周四许志坚就打道回府了,剩下他一人独霸宿舍好不自在。但三个月过后,就都互相适应了,再也不觉得别扭与憋屈。两人毕竟还是有不少共同语言的,尤其是将话题锁定于学术时。有时,两人也并肩同行去食堂就餐,一路谈笑,偶尔还会搭一搭肩膀,看上去真有点“父子兵”的模样了。

许志坚发现,郑通济不光在学术上很有灵气,生活能力也比较强,至少在他身上看不到许多埋头苦读的博士生所不能避免的傻气。这些年,许志坚听到过很多有关博士生的桥段,大都是嘲讽他们的傻气的。他觉得有些夸大了事实,还有些则涉嫌恶意诋毁。编造这些桥段的,肯定是那些“吃不到葡萄”的人。不过,在他身边,却也有不少博士心理反常、行为怪异,这也许是在书本里陷得太深的缘故。三年前,他门下一弟子和女友约会后,送她回家。路过一家花店时,女友停下脚步,拿起一束红玫瑰,一脸娇艳地问:“好看吗?”弟子老实回答:“好看。”美女再问:“真的好看吗?”弟子用力点头,但仍无其他反应。女友终于忍不住暗示他:“我也觉得很好看,而且非常非常喜欢。”弟子诚恳地说:“既然喜欢,那就多看会儿吧,反正时间还早。”女友哭笑不得,差点因此和他分手。无独有偶,许志坚的另一位弟子在女友生日快到时问她“想要什么礼物?”女友希望能获得一枚定情的金戒指,就羞答答地暗示说:“要个能世代相传的,沉甸甸的,最好带金的东西。”弟子恍然大悟。生日那天,他送上一幅书法作品:“沉默是金!”

这些,都是许志坚另外的弟子亲口告诉他的,可信的程度应该比较高。确实,有相当多的博士或在读博士生因为太沉迷于学问,在生活中常常脑子不会转弯。生命科学学院有个博士与妻子去西湖边游玩。妻子看到湖面上游着一对自由自在的鸳鸯,不由得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抓住博士的手说:“亲爱的,让我们今生今世都像这对鸳鸯一样,不离不弃地遨游在爱的海洋里好吗?”博士听后,竟然噗嗤笑出声来:“哈哈,这你就不懂了,鸳鸯怎么可能游到海洋中呢?除非是被棒子打过去的!”这属于不解风情,而过分拘泥于科学常识。还有更加呆萌的,比如:化工学院的一位博士生正在赶写实验报告,忽然接到了妇产科医院打来的电话:“你是×××博士吗?报告你一个好消息,你当爸爸啦!……就在十分钟之前!”他激动莫名:“谢谢您,医生!我马上赶到医院来!噢,请先不要告诉我妻子,我要让她大吃一惊!”再如,盘山公路的急转弯处有一幅标语牌是这样写的:“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信息工程学院一位刚学会开车的博士看到这条标语后,没悟出其中的幽默,马上调头开到4S店,认真地问经理:“你们这款车会不会游泳,是否水陆两用?”

类似的笑话在东海大学的博士生活圈里俯拾皆是,在震旦大学也屡见不鲜。郑通济曾对许志坚说起同门刘国强的三件轶事:第一件是,他在宿舍里写作学年论文,突然找不到用来做标记的铅笔了,便问当时与他同居的郑通济说:“看到我的铅笔放哪儿了吗?”郑通济瞄了他一眼说:“不正夹在你的耳朵上吗?”他有些生气了:“哎哟喂,你就不能说得具体一点,究竟夹在哪只耳朵上了?”

第二件是,他喜欢上本专业的一个女硕士,情人节那天傍晚把她约出来吃西餐。没想到所有的西餐厅都借机涨价,情侣套餐的价格高到囊中羞涩的他不敢问津的地步,只好怏怏退出,把女孩领到校门口的大排档。档次从“阳春白雪”一下子降到了“下里巴人”。女孩的脸色越来越阴沉了。自斟自饮了一瓶啤酒后,他胆气壮了,借着三分酒意问:“你……你可以做我的女朋友吗?”女孩想也没想,便坚决地摇头。他很伤心,拿起外套对女孩说了声“拜拜”就走。谁知没走几步,女孩在后面竟大声喊:“爱——你。”他以为女孩回心转意了,赶紧又跑回餐桌旁,微笑地看着女孩。这时,女孩幽幽地对他说:“哎,你,你还没付吃饭的钱呢。”

第三件是,回家探亲期间,他想跟父母卖弄一下哲学知识。看见碗里有两个鸡蛋,便拿起一个,问他们:“碗里还有几个鸡蛋?”父亲说:“一个。”他把拿出来的鸡蛋放回去,又问:“现在呢?”父亲说:“两个。”他继续问:“那么碗里一共有几个鸡蛋?”父母都很疑惑,但还是说:“两个。”他得意极了:“不对,刚才有一个,现在有两个,加起来是三个。这就是哲学。懂吗?”母亲想了一会说:“不懂!但是……”她不想与变得如此高深的儿子讨论了,便拿起鸡蛋给了丈夫一个、自己一个,不屑地说:“儿子,你就吃哲学里的第三个鸡蛋吧!”趁他不在时,父母悄声议论:这孩子考上博士后怎么越来越冒傻气了?将来有哪个闺女肯嫁他哇?得抓紧给他介绍一门亲事!

纵然闻见广博,许志坚听后也忍俊不禁。他觉得郑通济与刘国强关系还好,不至于故意丑化对方,但在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可能运用了一点夸张手法。根据他对刘国强的观感,事实的影子肯定是存在的。但他从来没有听到别人编排郑通济的笑话,自己也没发现郑通济身上有什么可供制作桥段的可笑之处。这样,在博士生中他反倒显得有点另类,至少有点异样了。不过,他喜欢这种另类和异样。

每周的前三天里,许志坚最大的乐趣是与女儿相见相聚。许珊珊住宿的女博士楼门禁较严,尤其是对许志坚这样的风度翩翩的“大叔”类男人,宿管阿姨一百个看不惯,唯恐他们会把单纯、善良而又渴望爱情的女博士诱拐走。所以,如果许志坚去女博士楼,会像犯罪嫌疑人一样受到严厉的审问。第一次去,他在登记册上填写的身份是“爸爸”,宿管阿姨冷笑着问:“干爸还是亲爸?如果是干爸的话,恕不接待!”这样,就只能许珊珊来看他了。三天里,许珊珊一般来两次,其中一次和他共进午餐或晚餐。一来二往,她和他的新同屋郑通济也就很熟悉了。起先她来时,郑通济会避开,让他们父女畅享天伦之乐。渐渐的,他就应许珊珊的要求不再回避了。

许珊珊来的时间相对固定。每次她快到时,郑通济就会坐立不安,时而哗哗哗地快速翻动书页却明显心不在焉,时而去书架上取书却弄得书籍散落一地,间或还偷偷从抽屉里取出镜子自照,用力梳拢那缕不易驯服的头发。许志坚也有过对某一女孩情心萌动的青葱岁月,把这些看在眼里,知道他对女儿有那层意思了,起码想在女儿心里树立良好形象了。但蕙质兰心的女儿向来目高于顶,可不是容易哄骗的街头小太妹,要得到她垂青,即使不能如曹子建那般“才高八斗”,至少也须有某一方面的卓异禀赋。他对未来的“乘龙快婿”并没有固定的标准,主要看女儿自己是否惬意,但对方还是必须满足一些基本条件的,比如学历为博士或博士后、身高达到1米75以上等等。这些基本条件,郑通济倒都具备,但许志坚总觉得他和女儿还不太般配,离自己的期待尚有差距。所以他打算静观其变,既不促成他们,也不阻拦他们,一切顺其自然。不过,他根据经验作出的研判是,郑通济很可能为“单相思”这一千古顽症提供新的病例。

又过了一段时间,女儿照样来寝室看许志坚,但待的时间却要短多了。而且女儿刚刚离开,郑通济也就不见了,等到他回来时,往往已近深夜,一改过去的“宅男”风范。迟归的郑通济常常面色潮红,还愉快地哼着“你是我的眼”“绿叶对根的情意”等歌曲。许志坚想起曾对王乐承诺要“监控”女儿的,如今既不“控”也不“监”,实在是失职,有一天便蹑足跟在郑通济身后。果然,郑通济前方10米处就是他的掌上明珠。这10米的距离不断缩小,很快,两个身影就交汇到一起了,迟迟不再分开。许志坚的心也一阵紧缩。他不想再跟踪下去了,因为他已得到他想要的结果了。

然而,这真的是许志坚想要的结果吗?不!准确地说,他只是得到了他想了解的真实情况,不再被郑通济这个窃取他最珍爱的宝贝的小贼蒙在鼓里!还真是小瞧他了,居然连女儿的芳心也能俘获,高手哇!可是,女儿本来可以觅得比他更理想的佳偶啊!许志坚最近对他作了一次全面调查:他的情史并非一片空白,却也不是色彩斑斓,本科和硕士阶段各有过一个女友,都是因为对方劈腿而分手,劈腿的原因是嫌弃他的家庭条件。而许志坚认为他不够理想恰恰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他的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母亲还长期患病。从本科到博士,他都是靠奖学金维持生活,所以平时十分节俭,有时还显得抠门。不过,在他身上却看不到自卑和压抑,他依然是个性格开朗、且善解人意的阳光男孩。许志坚承认这很难能可贵,但现实生活是很具体、也很残酷的。姑且撇开“门当户对”的传统要求,光想一想婚后宝贝女儿不免要为他患病的母亲侍候汤药、甚至端屎倒尿,许志坚就感到无比难受。因此,这个结果绝不是他想要的。

这时已近寒假了。掐指算来,女儿与郑通济交往只不过半年左右时间,怎么就发展到这种地步了呢?许志坚百思不得其解。他深知,对女儿的恋情是不能干预,也干预不了的。只有周四回家后向王乐如实禀报,看看她的态度再作下一步打算。另外,他暂时还无法接受的是,他现在和郑通济的关系是“同学”,如果发展下去,“同学”就会变成“翁婿”了,而郑通济对他的称呼也将由“大师兄”变为“老泰山”了。

王乐远比许志坚估计的要平静。她问得很细致,细致到向来有问必答的许志坚渐渐也失去了耐心。她对许志坚的谍报工作表示满意,称这是一个影响家庭走向的“重大发现”,应予奖励,颁奖仪式回头在卧室举行,她将身披“皇帝的新装”亲任颁奖嘉宾。同时,她还决定第二天亲赴上海探明虚实,顺便对郑通济“抵近侦察”。

王乐在上海住了两个晚上。回来后竟是满脸喜色,连说:“这个小伙子很不错!真不错!相当不错!”这在她已是最高程度的肯定了。看来,郑通济把这个未来的丈母娘哄到位了。王乐告诉他,一下高铁,她就直奔他的宿舍,不出所料,女儿正在他的宿舍里与郑通济卿卿我我,刚好被她抓了“现行”。女儿也不抵赖,索性大大方方承认郑通济近日已由“男朋友”升格为“未婚夫”了。而郑通济在最初的尴尬过去之后,便充分展示出他的勤快,手脚并用地为王乐做这做那,嘴巴也甜得淌蜜。王乐在上海的两天,他跟着珊珊全天候陪同,主动接受她360度无死角的全方位考察。考察结论就是王乐对许志坚所说的三个“不错”。

对郑通济的家庭条件,王乐倒很看得开:“小伙子本人不错就行了,何必在乎他的家庭呢?我们就这一个女儿,经济上尽可以资助他们,保证他们丰衣足食。他母亲需要照顾,花钱给她雇个保姆就是了,根本用不着你金枝玉叶的女儿亲自端屎倒尿。你就别瞎操心了!再说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全然不了解穷人家是怎样的光景,找这样一个婆家,也好让她实际感受一下生活之艰难,以后不再大手大脚。噢,还有,你不也是从山村里走出来的苦孩子吗?靠自己的不懈奋斗才有了今天,当年我可没有嫌弃你家里穷哟!现在你怎么反过来嫌弃起别的苦孩子来啦?忘本了吧?”说得许志坚不唯顾虑尽消,还多少有些羞愧。

在排除了家庭条件的因素后,再来打量郑通济,许志坚不能不对王乐的考察结论予以首肯。这个王牌特工果然比我等二三流间谍专业得多,一出马,不仅下线提供的情报得到准确的验证,还直插敌人心脏,打了他们个措手不及。厉害啊!但王牌特工自己却还是有些遗憾:在审讯两个俘虏时,男的贪生怕死,什么都愿意坦白,女的则气焰嚣张,极不老实,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一点也不肯交代如何被对方拉下水的细节,甚至在男的想说时还狠狠地瞪他,威胁说“你敢!”“膝盖又痒了是不是?”“你真的不想活啦?”又不能对她严刑拷打,只好任其放肆了。哎!以她的德性,即使大刑伺候,只怕也是个竹签插指都撬不开牙关的江姐呀!

许志坚其实也很想知道有关细节,但既然连王乐都打探不到,他也就不可能知其究竟了。王乐说:“回过头来想想也对,我当初第一次被你‘占便宜’的经过,哪会对父母透露半分哇?将心比心,女儿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他们还是有点好奇:从读高中开始,前前后后追求过珊珊的男孩子足够组建一个加强连了,但没有一个能打动她的芳心,最多约会一两次就“拜拜”了。郑通济固然有才华,有灵气,性格也好,但类似的男孩子她以前也遇到过,并非绝无仅有。那么,他究竟凭什么征服了珊珊呢?而且进展如此神速?他们最想知道的是这个。王乐问过珊珊:“别的你都可以不说,能不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会爱上他?”珊珊白了她一眼:“爱就是爱,不需要理由!你能告诉我,你当年爱上爸爸的理由是什么吗?哦,好了,好了,你别说了,我不想听!别指望拿些陈芝麻烂谷子来和我作交换!”在王乐眼里,这时的女儿就是关汉卿笔下那颗“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的铜豌豆”,拿她一点办法也没有。但从女儿受审时威胁郑通济的语气里,他们分析出珊珊是牢牢掌握着主导权的,属于双边关系中绝对强势的一方,似乎已将对方降服为裙下之臣。这是他们感到欣慰的。许志坚故作叹惋:“哎!有其母必有其女,郑通济今后和我一样只有俯首听命、仰人鼻息啰!”

王乐还替女儿和准女婿规划好了未来的生活:珊珊明年博士毕业,工作已经落实好了,就去本地的美术学院教艺术学原理。郑通济与珊珊同龄,读书却比珊珊晚一年,后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就把他吸纳到许志坚麾下来,慢慢培养他,将来好接许志坚的班。她说:“将来让他也走你的道路,亦官亦学,进退自如。我看以他的潜质,接替你当院长一点不成问题。还有那个小洪,明年你也把他招进来,将来花点力气把他推到学院党委书记的位置上。这样,你退位以后,学院照样在你的掌控之下。”

许志坚暗笑,妻子真是深谋远虑,不仅规划好了女儿和准女婿的生活走向,连丈夫退位后的生活也一并安排好了。女人啊,天生都是政治家!他给她泼冷水说:“你的如意算盘也打得太精了吧?那样不成了家天下吗?学校能允许?老师能答应?一厢情愿罢了!”嘴上这么说,心里却觉得妻子的想法未尝没有道理。这个街道干部,立足街道而胸怀全国、放眼世界,目光是相当长远的。她的想法不一定能实现,但无妨往这个方向去努力。他没有很大的权力欲,但这么多年一直与权力相伴,一旦离开了它,也许还真的会不太适应。

王乐想得很周到:“婚房嘛,肯定要我们来准备了,小区旁边不是正在开发一个新的商品住宅楼吗?就在那儿给他们买个一百平米左右的。事不宜迟,明天我就去下单。这样,两家之间只有‘一碗汤’的距离,便于互相照顾。本来还可以买面积更大点的,钱不成问题,这些年你没少干讲学、评审等挣钱多的活儿,但一步到位,不利于他们养成自立意识。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善住房条件我们帮他们打好基础就行了。房产证上的名字,当然只写珊珊一个人。这是婚前财产,又属于父母馈赠,将来有个万一的话,我们这方也不受损失,‘防人之心不可无’嘛!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婚房全由我们出资就在通济面前摆出施主的架势,要照顾他的自尊心,谈话中尽量回避或淡化资金问题,千万别给他造成‘招女婿’的错觉,以致产生抵触心理。”

说到最后,王乐再次表扬许志坚:“多亏你去上海读博士,要不然珊珊怎么可能遇上通济?那就不知还要过多久才有哪个男孩子入她法眼!所以呀,‘学历’这玩艺儿虽然把你折腾得够呛,但对咱家也有回报哇!以后你就别再说‘都是学历惹的祸’了好吗?我们知足吧!”她随即又补充说:“本来只想去上海钓顶‘博士帽’,没想到同时还钓回个‘金龟婿’呢!这真是意外收获!”

许志坚不想让她太得意,便有些煞风景地说:“你别高兴得太早了,博士帽还在天上悬着呢,能不能到手尚未可知。另外,郑通济无论如何也不算金龟婿呀!毕竟家庭条件有欠缺嘛!”王乐已经一口一个“通济”了,而他偏不愿省去那个“郑”姓,依然称呼对方的全名,似乎维系双方的还只是普通的同学关系。王乐恼了:“存心扫我的兴是不是?快管住你的乌鸦嘴,否则所有的奖励统统取消!还有,拜托你以后称呼通济时把他的姓字拿掉,既费力又见外,何苦呢?我知道,宝贝女儿要被别人娶走了,你就像被剜去了心头肉似的,不舒服得很,便对人家挑剔这挑剔那的,心胸能不能放宽点?我一个女流之辈都比你通达呢!”知夫莫若妻,还真被她说准了!许志坚即使不惧王乐的威权,也只能缄口了,何况他从来没有不惧过呢。他真心希望现有的家庭格局能够为下一代所传承。

这种不知疲倦且忘却时间的夫妻夜话场景,在他们家已消失多年了。临睡前,王乐向许志坚透露说:“明人面前不说暗话,我也让珊珊暗中监视你了,看你是不是在外拈花惹草。哈哈,想不到吧,她是我的另一个耳目,或者说是接受我指派的专项任务的另一个间谍。这次,我也详细问过她了,她说没发现你这边有任何情况。看来,你还算老实哟!”许志坚暗自心惊,这才想到,妻子赞同他选择震旦大学读博士,原来具有双重目的,自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误以为脱离了她的视线就可以为所欲为,那好,你就等着被她收拾吧!因为她的视线已经通过女儿的眼睛得到嫁接了,能够延伸扫射到你身边的角角落落。这个女人真是心思绵密啊!

但许志坚实际上是“有情况”的,这又是王乐所没有想到的了。不过,“情况”相当轻微,而且是别人一手制造的,他只是被动地成为“情况”中的当事人之一。

另一当事人是上一届的女博士生高勤方。她来自边远地区的一所高校,去年刚评上副教授,攻读方式是“脱产”,因为她不想再回到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那里不仅相对闭塞,还留下了她一段失败的婚姻。这段婚姻生活是33岁的她永远不愿回首的,而婚姻解体的原因也是她始终难以启齿的:婚后多年未育,对方归咎于她。她虽然自幼生长在漠北,却没有高大健硕的体格,反倒身材娇小,说话也总是轻声细语,像极了江南女子。

高勤方早在攻读硕士阶段就拜读过许志坚的著作和论文,硕士论文篇末所罗列的“参考文献”中,许志坚的论著被放在显要位置。报考博士前,她还曾为选择东海大学还是震旦大学犹豫过。后来因为她的硕士导师与陈儒生比较熟悉,而陈儒生在见过她后也属意于她,她最后便投在陈儒生门下受业了。她本来还想以访学的名义专程去东海大学拜见许志坚,向他请教论文选题的,因为她的研究方向与许志坚更为接近。谁知就像贾宝玉惊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一样,她刚开始计划有关行程,许志坚竟从天而降,成为她的同门师弟,活生生地晃动于她眼前,让她惊得目瞪口呆。

高勤方当然不会放过向许志坚请益的机会,这样的机会对她来说多多益善。所以,来许志坚宿舍最多的,除了许珊珊外,就得数高勤方了。她和郑通济他们一样称他“大师兄”,尽管按照江湖规矩她的身份是“师姐”。起先,她常常赶到许志坚听课的教室,在他下课时拦住他,或者就近找一间空教室,或者干脆就在走廊里,匆匆交谈几句后便告辞。每次她都很礼貌地说:“大师兄,能不能打扰你几分钟,向你请教一个问题?”问题都不复杂,有时是一条文献资料的真伪,有时是一个学术观点的正谬,请他帮助甄别或判断。他的回答总是让她有拨云见日之感。除了致谢外,她从不用语言表达对他的钦仰,但她的眼神中却流溢出他一下子就能读懂的“崇拜”,让他在每周沦为博士生的三天里仍能得到莫大的心理满足。

后来,要请教的问题复杂些了,在征得许志坚的同意后,她有时来宿舍找他了。程忠也在宿舍时,她往往待十分钟左右;不在时,待的时间要长一些,但也不超过半小时。而且,他们的话题都紧扣学术,很少涉及其他,从不天南海北地神聊。许志坚一度以为她对学术以外的东西根本不感兴趣,天生就是一粒不问世事、不染俗尘、只知皓首穷经的读书种子。但她却不是全然不懂人情,有时会带来一点水果或糕点,说是“老是麻烦大师兄,实在过意不去,藉此俗物聊表区区寸心。”她来得越来越频繁,由三周一次到两周一次,再到每周一次。许志坚并没觉得这有什么异常,程忠倒先产生警惕了。他提醒许志坚说:“你这个师姐不会对你有什么想法吧?”许志坚不以为意:“怎么可能?她呀,脑子里装的全是学术,恐怕已经没有空间容纳别的东西了。”程忠抖出猛料:“是吗?那样最好。不过,她目前正处在离异后的单身状态呢,如果对你这类事业有成的学术超男抱有点想法也很正常,只要你自己把持得住就行了。”许志坚闻言大惊:“你怎么知道?同门师兄弟中从来没有说起过哇!”程忠向他交底说:“我和她原先所在高校的一位领导很熟,出于对你老弟的关心,我打听了她的一些情况,所以,信息的来源绝对是可靠的。”程忠啊程忠,你也太操心了吧?他一边抱怨程忠的多事,一边又感激程忠的好心。这个可以一辈子结交的仁兄,人如其名,有着一副忠肝义胆哪!

从此,许志坚看她的眼光中便多了一点东西,但不是警惕而是怜悯。他不想揣测她离婚的原因,但可以肯定过错全在对方。这样一个柔弱而又温婉、善良的女子,我见犹怜,对方怎么就不知珍惜呢?她还是只和他讨论学术问题。她解释自己来得越来越多的原因说:“学位论文的思路迟迟理不清楚,我心里着急得很,又不方便总去陈老师那里讨教,只有求助于大师兄您了。”

许志坚理解她所说的“不方便”。陈儒生的夫人是他招收的第一个硕士生。当时,校园里有一位研究五四精神的女硕士走火入魔了,倡议姐妹们掀起一场“驱赶师母运动”。本以为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校园里将汇聚起一支雄赳赳气昂昂的红巾军。谁知响应者寥寥无几,而唯一获得成功的响应者就是现在的陈师母,至于倡议者本人,后来则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据说现在还成天嚷嚷她的目标“不再是师母而是国母了”。驱赶别人的感觉和被别人驱赶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陈师母当然不想体验后一种感觉,所以,她竭力阻止陈儒生招收女学生,尤其是有几分姿色的女学生。但并不总是阻止得了的。据许志坚观察,陈儒生似乎并不惧内,因此当他想招收某位学生时,从不以夫人的意志为转移,计较其性别。这样,高勤方才有机会跻身陈儒生门下。不过,年轻气盛的陈师母虽然无力割断他们的师生关系,却完全可以在高勤方登门谒见导师时对她不理不睬,让她感受到一种冰冷的敌意。这又是陈儒生奈何不了的。“怎么?要我对这狐狸精笑脸相迎?哦,那到头来是不是还要我为她宽衣解带、铺床叠被,当她的老妈子呀?做梦去吧!”如果陈儒生胆敢责备她的话,她就这样回敬他。氛围如此,高勤方去过一次后就不敢、也不想再去了。

高勤方并没有向许志坚细说这些,只用“不方便“三字统而言之。但陈师母的故事早已成为校园经典之一,许志坚自也有所耳闻,所以他听出了高勤方的难言之隐,同时也就认可了她频繁前来找他的理由。渐渐的,在谈完正题后,她也会说几句关心他的话了:“大师兄,天气转凉了,你要注意保暖哦!”“晚上睡觉前记得把窗户关上,老吹冷风会感冒的。”许志坚当时的感觉,用他考入大学前抽调到乡里写通讯报道时常用的陈词滥调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听在耳里,暖在心上。”同样听在耳里,程忠的反应就不同了:“小心!她开始要越界了!”许志坚哈哈大笑:“这算什么越界呀?你也过于敏感了吧?噢,对了,你是不是这方面特别有经验啊?”程忠说:“经验谈不上,教训倒是有。哎!不说了,说出来吓你一跳。总之,小心驶得万年船,你如果不想另建新家或者家外建家的话,还是小心为妙!”

许志坚把程忠的再次提醒视作“危言耸听”,依然对高勤方不存丝毫防范之心。在与他多次磋商后,她终于确定了论文选题,并在开题报告会上顺利获得通过,但已经比规定时间滞后了半年。这意味着她的答辩及毕业时间也要相应推后了。如果论文写作阶段再有所拖延的话,她就只能与许志坚他们一起答辩了。之所以滞后,一方面是因为事多身忙的陈儒生指导不够用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学术底子较薄,尚不具备驾驭博士论文的宏大结构的功力。如果没有许志坚的倾力相助,她的开题报告会只怕还要滞后半年。事实上,滞后的远远不止她一个。“脱产”博士生的基本学制是三年,但延长到四年、五年的大有人在。“博士学位授予条例”明文规定,完成学业的最高期限是八年。所以,滞后半年是寻常不过的事,本人虽不免焦虑,却不会抓狂,而别人也不会因此对他另眼相看。但高勤方在这滞后的半年里却已由焦虑进化为焦躁了。许志坚认为,她到自己宿舍的次数越来越多,正是焦躁情绪的反应。在无法得到导师耳提面命的情况下,她把同样具备指导能力的他当成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她实际上成了他的编外学生。他和她除了同门之谊外,还逐渐建立起一种有点特殊的师生之情。舍此再无其他。至于说些近似嘘寒问暖的话语,那只是人之常情,是无以报答时采用的一种不显山不露水的感激方式。

开题报告通过后的第二天,她打电话过来,说晚上想请导师和“副导师”吃个饭,表示一下谢意。这是她第一次以玩笑的口吻称他为“副导师”。这个称呼以后再也没有用过,想来当时是为了将他的身份与陈儒生相并列,构成她邀约的理由,不然,师兄弟中光请他一人就显得有点突兀了。从这一点看,她的心思也够绵密的。她有正当的邀约的理由,他却没有充分的拒绝的理由,只好去黄浦江边的一家酒店赴约。

但陈儒生却没能赴约。高勤方说:“陈老师家中临时有事,不能来了,要我向大师兄转达歉意。他还说大师兄代他履行了职责,要我替他敬你一杯酒。”许志坚半信半疑,觉得事情有点蹊跷:陈儒生临时能有什么要事呢?莫非今天她只请我一人,怕我担心孤男寡女不太方便,就诈称陈儒生也会出席,然后再随便编个理由,说他来不了,反正事后碍于师道尊严,我也不可能去向他核实。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她就没有自己想象的单纯了。就在他狐疑之际,陈儒生的电话打来了:“志坚哪,我今天要失陪了。”说到这儿,他把声音进一步压低:“你的那位小师母听说是美女学生请客,寻死觅活地不让我来。你反正知根知底,我也就不瞒你了。但别和高勤方说,给为师留点面子。”许志坚释然了,原来她并没有对他撒谎,这只是个简单的饭局而非复杂的骗局。是自己想得太复杂了!嗨,都怪程忠,要不是他反复叮嘱自己小心,自己怎么可能无端猜忌这个至真至纯的女子,差点上演一出“风声鹤唳”的滑稽戏呢?

高勤方点了一瓶白酒,说“师命难违,今天要好好敬敬大师兄!”看上去那样斯文的一个弱女子,酒风竟十分彪悍,道了声“小女子先干为敬”,便连饮三杯。许志坚让她悠着点,她不听:“没事,咱朔方女子驯得了烈马,也喝得了烈酒,你不用担心。”说着,又满饮一杯。原先略显苍白的脸上顷刻间泛起两朵红云,为她增添了几分平时难得一见的娇艳。许志坚陪饮了两杯。见瓶中酒已所剩不多,他先给自己满上,剩下的一点倒在她杯中。这是保护她的意思。他的酒量其实相当不错,惜乎酒兴不浓,所以从不和人斗酒,相反常常劝人少饮、慢饮,很有酒德。这天,他就很怕高勤方过量。

喝完杯中酒后,他说:“酒过三巡,我们今天到此为止吧。”高勤方岂肯答应:“不行,我还没尽兴呢!服务员,再拿一瓶酒来!”他连忙劝阻说:“酒真的不能再喝了!下面我们以茶代酒吧。别争了,听大师兄的!”她不再坚持,却颇为动容地说:“今天能与大师兄同饮,我真的太高兴了!这是我考上博士后第一次饮酒,也是我入学以来觉得最幸福的一天!我为有你这样的大……大……哥而感到自豪。”他注意到她把“大师兄”的称呼悄然换成了“大哥”。是酒后语言不够连贯所致呢?还是旨在拉近距离的一种有意为之的试探呢?他一时无法判断,王乐的戒令与程忠的叮嘱忽又闪现于脑海,让他变得非常警觉。

高勤方继续说着她的感想,看似不经意地将对他的“感激”“崇敬”“爱戴”一一道出。也许只有借助酒力她才有勇气明明白白地说出这些在心底埋藏已久的东西。最后,她用一对比湖水还要澄澈的眸子紧盯着他问:“告诉我,你能永远做帮我……护我的大哥吗?”腹稿中本来还有“疼我”两个字的,但溜到嘴边,就是挤不出来,不知是因为女儿家的羞涩呢,还是怕他误会自己别有所图呢?许志坚觉得她此时的眼神,就像在满天风雪中踽踽独行的小绵羊,终于找到了可以保护它不受野狼侵袭的牧羊犬。如她所渴望的那样,他突然产生了一种想要永远帮她、护她的强烈冲动。小时候常听父亲说“酒壮怂人胆”,他这个惧怕女色诱惑的“怂人”,酒精从来不会壮大他的色胆,却常常激发他的爱心。他掷地有声地表态说:“放心吧,我会永远是你值得信赖的大师兄!”还是自称“大师兄”,明摆着是不愿接受“大哥”这一容易引起歧义的新的称呼了。冰雪聪明的高勤方马上意会到了:“哦,你大概是觉得‘大哥‘这一称呼带有江湖气和世俗味吧?那好,我就一仍其旧吧,大师兄!”

许志坚刚到酒店时,见包厢里只有她一人,不禁担心今晚会发生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没发生,既没“情挑”,更没“色诱”,一切都合规中矩。虽然她毫不掩饰对他的好感,语言和行为却并没有越出雷池半步,也始终未曾触及男女之情。他觉得自己一开始的警惕是不必要的,和她交往是不存在危险的。尽管如此,他还是打算分头返校,以避瓜田李下之嫌。便借口要弯一下朋友家,先行离开了酒店。经由总台时,他把餐费结了。她是“脱产生”,没有工资收入,理当由收入丰厚的他买单。他习惯性地开了发票,过后才意识到这笔餐费是无论如何也不该报销的,便又把发票撕了。唉!院长当久了,有些积习暂时是无法改变了。

如果许志坚与高勤方的交往仅止于此,或者说始终在同一平面上徘徊,那么,也许还不能算“有情况”。一个月后,在他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真正的“情况”发生了:许志坚突患感冒,高烧至39度多,只得卧床休息。头一天已经与高勤方约好中午来他宿舍谈论文。她依约准时到达,敲开门后,却见披衣起床的他精神萎顿,双颊赤红,不由得吃了一惊。情急之下,顾不得男女之大防,伸手摸了下他的额头。哟!滚烫滚烫的!她拉他去医院,他执意不肯,说郑通济已经为他去配药了——这时,他的同居者已经换成郑通济了,两人还正处在磨合期。她便强迫他躺下,然后一会儿用冷毛巾为他作物理降温,一会儿强迫他喝下整杯的温开水。不管他如何阻止,她都我行我素,一改以往对大师兄惟命是从的风格。为了让白开水凉得快一些,她伸出舌头不停地吹它,舌头红红的,长长的,看上去灵活而又柔软。他闭上了眼睛。

朦朦胧胧中,他感觉到她的手和他握在了一起,绵绵软软的,却源源不断地往他体内输送着活力。他想挣开,却又十分不舍,便把眼睛闭得更紧。忽然,一股淡淡的兰花气息越来越近,越来越浓,弥满了他的鼻腔,又通过鼻腔扩散到全身,似乎全身都浸润在芬芳里了。接着,一个异常温润的物体压住了他的嘴唇,将一种类似于琼浆玉液的东西沁入其中。这回轮到他大惊了!他猛然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一骨碌坐起来,使劲将她推开。因为用力过猛,她差点站立不稳。两人同时石化了。时间也许只过去了十秒,他却觉得已斗转星移过数百个春秋。他在语言的仓廪中急遽地搜寻合适的措辞,既能表明自己的态度,又不致伤害她的自尊心。 “对不起,我没有资格接受……这个!”完全词不达意!他痛恨自己的语言如此贫乏!她这时的脸色比那晚还要绯红,绯红中渗透出她竭力遮掩却怎么也遮掩不住的羞色,语言也同样变得滞涩无比:“是我太……冒昧了!我以为能表达自己心意的只有……这个,而你也需要……这个。我不会要你负责,也从没想过要改变你现有的一切,包括家庭。今天我……我……我只是情不能已,事先也没想到会一时冲动。不过,请大师兄放心,今后我会守住界限,绝不会再次失态的!”话音未落,她便掩面而去。

这应该属于王乐口中的“情况”了。那以后,有一段时间她与他联系少了,但慢慢又恢复如常。她果然信守诺言,仅仅把他当作敬多于亲的大师兄来交往,仿佛淡忘了曾经发生过的那一幕。看他的眼神依然清澈,只是偶然会夹带着一点点失落和幽怨,不仔细捕捉是很难发现的。她依旧常来他的宿舍,话题也照样单调,除了学术还是学术,两人却都不觉得厌倦。她每次来还是提前预约,他有意避开女儿来宿舍找他的时间。这样,许珊珊就一次也没在宿舍遇见过她,也就无从发现王乐希望掌握的“情况”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新发展的间谍不够尽责、不够老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的监视对象几乎没有劣迹,又过于狡猾。同学们中间也没有流传关于他俩的绯闻,因为他们见面的地点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寝室,除了那次陈儒生临时缺席的聚餐外,他俩也没有在校外单独约会过。所以,没有谁会觉得他俩的关系不正常。只有他俩彼此心知,因为发生过那一幕,他俩的关系至少在短暂的瞬间是曾经不正常过的。尽管是被动,他毕竟和她有了局部的肌肤之亲,而且,撇开对后果的恐惧,那本身还给他带来了快感!

但这一“情况”是绝对不能向王乐透露的,因为他无法将它说清,而王乐也不会相信它会如此简单。王乐不会像陈师母那样对丈夫身边的女人横眉怒目,但也是严加防范的。她对许志坚男女弟子的态度判然有别:男弟子登门,她热情有加,端茶倒水,有时还在一边陪坐;换成女弟子,也能开颜一笑,但端茶倒水的程序有时就省略了,更不会一直奉陪了。有个不太懂事的女博士写作到深夜,忘了一部著作的书名,便想向许志坚请教,先发短信问他“老师睡了吗?”因为打字太快,漏了一个字,变成“老师睡吗?”这一严重失误,差些在他家中掀起滔天巨浪。最后,女博士当面向王乐道歉,而王乐看到她本人衣着过时、蓬首垢面后,也确信她并没有不良企图。事态这才平息。无心的文字错误尚且如此,有意的亲密行为又会怎样呢?“哦哟,你什么时候变成柳下惠了呀?看不出哇!”“哪只猫儿不偷腥?快快从实招来,别想避重就轻,瞒天过海!”他连王乐逼供时的嬉笑怒骂都已经悬想过了。而在这之前,三百杀威棒是肯定少不了的。他才不愿自讨苦吃呢!反正她正沉浸在女儿名花有主的喜悦中,对别的也无心细究。他对王乐说,前段时间为了完成对郑通济的“侦察”,他耗费了不少工夫,接下来要集中精力梳理自己的博士论文选题了。所以,女儿的事就移交给她,由她全权处置,包括婚房的选择等等。王乐打包票说:“行,你就不用操心了,等着你们翁婿双双戴着博士帽归来!”

但许志坚的精力却无法集中到自己的学位论文上。震旦大学那边,高勤方的论文写作已到了关键阶段,却遇上了几只拦路虎,靠她一己之力无法驱赶,他必须援手。每周去上海的三天里,差不多有将近一半的时间在和她研究论文的结构如何调整、材料如何甄别、观点如何修正。而东海大学这边,副厅长提交的论文第二稿,他看了还是很不满意。要达到博士论文应有的水准,非动大手术不可。这就更牵制他的精力了。

周四一回到东海大学,他就通知副厅长来校商谈如何修改论文。副厅长真的很忙,三天内的日程都已排满。直到周日下午才来到他的办公室。谈到论文一些章节的内容,副厅长竟非常陌生,明显不是自己亲笔写成。他严肃地问副厅长:“你跟老师说实话,这篇论文里有多少是借鉴别人的?或者说得更明白点,抄袭的成分占多大比重?要知道,如果涉嫌抄袭,你我都得身败名裂!”副厅长信誓旦旦:“这个道理我懂,我怎么可能拿自己的前途来冒风险呢?白纸黑字都是要存档的,哪怕剽窃几千字也一辈子不得安生,随时可能被别人揭发。我不会那么愚蠢!再说,我也不能害我最敬爱的老师哪!所以,关于这一点,敬请老师放心!”他纳闷了:“那论文的有些内容,为什么你不熟悉呢?”副厅长支吾其辞地回答说:“那……那……那是因为一些朋友‘越俎代庖’的缘故。”他明白了,这是有人为他代笔,或者说他雇请了枪手代劳。这倒是不易发现,而且据说在某一阶层中已形成普遍做法,但却同样是弄虚作假呀!

他不得不发狠话了:“博士论文必须是本人的创新性学术成果,每一章节都应当融入自己的独特思考,别人‘越俎代庖’,在我这里是绝对过不了关的。你把文章拿回去再改第三稿吧,什么时候都改成你自己的思想了,再拿来给我看。”副厅长的脸瞬间变成了苦瓜:“老师,我已经读了整整五年了,如果论文还不能通过,姑且不论是否影响进步,领导和同僚又会怎么看我?还不从门缝里把我看扁了!您能不能设身处地为我想想,高抬贵手,放我过关呢?我知道您一向清高,不指望我为您做些什么,但我要是发展得好的话,老师您也面上有光哪!老师,学生求您了!”副厅长当年来报到的时候,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钟校长是一直陪着的,对他毕恭毕敬,仿佛他不是来报到求学,而是来考察巡视。在钟校长面前,他始终是昂首挺胸的,看到导师许志坚后腰身才佝偻下来。此刻他这般苦苦哀求,让许志坚想到他内心一定也倍感屈辱,于是态度稍稍软化下来:“把好质量关,是我们每个博导的责任。我无意为难自己的学生,但我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学术良心。这样吧,我替你将论文的逻辑思路再理一遍,然后你根据我提供的思路补充材料和润色文字,争取一年内提交答辩。”副厅长惊呼:“啊?还得一年哇?能不能提前到三个月?”许志坚摇头说:“不行!至少半年!在学术问题上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副厅长不敢再说,憾恨而退。

但第二天钟校长就来找他了:“老许啊,你的那个厅长学生已经读了五年了,怎么还不让人家毕业哇?论文还没达到标准?你的标准也太高了嘛!对这类学生可以适当降低标准呀,很多导师都是这么做的,你可以和经济学院的何院长交流一下,看看人家是怎么处理的。我坦率地告诉你,这个学生对学校的发展很重要,不能再耽搁人家了!我给你的期限是三个月,三个月内必须完成答辩!什么?还需要半年?不行!用你的话说,这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你是普通老师,我还会和你多讲讲道理;既然你还在当这个院长,并且准备继续当下去,我就不用多费口舌了。这是组织决定,你必须服从!这点政治规矩你总懂吧?”许志坚无话可说了。在家中他习惯于听命,在学校也不可能抗命。但副厅长的论文就以现在的面目提交答辩,他心理上怎么也无法接受,而副厅长自己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又绝对没有能力把它修改到他基本满意的程度。怎么办?只有亲自操刀为其动手术了。这下可好,整整用去了他两个月时间,自己的开题报告完全顾不上了。这中间,副厅长来过两次,见导师为了修改自己的论文而昼夜伏案以致形容枯槁,也很感动,口口声声“一辈子也不会忘了老师的恩德!”

十一

许志坚自己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哲学基础研究》。在副厅长的论文杀青之后,他开始撰写自己的开题报告。既有多年的资料积累,又有高迈的学术境界、宏通的研究视野和卓越的文字能力,这对他来说是驾轻就熟的事情,并不觉得特别吃力。陈儒生在学业上对他非常放任,从不过问他的论文进展情况。但在开题报告会上对他的理论构想作了充分肯定,导师组的其他成员亦认为“选题富于学术含量,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大家也提了一些意见,但都是无关痛痒的。于是,他便正式进入了博士论文的写作阶段。

论文写作阶段是没有任何课程的,许志坚也早已修满学分。校方是默许他这样的“在职生”回原单位写作论文的。所以,他用不着每周去震旦大学了。免却了来回奔波之苦,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他却并不怎么高兴,因为他已习惯了与女儿的每周两次聚会以及与高勤方的每周一次交流,失去了这些,生活中就少了一块重要内容,甚至生命也因此而黯淡了些。他最担心的是,他不在宿舍了,郑通济和珊珊会无所顾忌地把它当成快乐的“伊甸园”。虽然现在已没有谁会把这看成伤风败俗的事,但在比较传统的他看来,总于名节有损。他没法和女儿说,便叮嘱郑通济:“珊珊比较任性,你替我多管着她点,让她晚上早点回寝室休息,千万不要在别的地方留宿。”郑通济红着脸答应了。他知道,郑通济其实是管不住珊珊的,在这个问题上只怕也不想管她,但一定会把他的话传达给珊珊,这就够了。

每隔一两个月,他还是会去一趟上海。看看女儿。看看导师,同时也尽一下“副导师”的职责。就这样又过了一年。在距离论文答辩还有三个月时,他遇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难题——

博士毕业生往往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就开始联系工作单位,为就业而奔走了。早就不是卖方市场了,博士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的长线专业,各高校的教职已经基本满员,要找到一所地理位置、学术条件及生活待遇均属上乘的高校来安身立命,难度不亚于“九天揽月”“五洋捉鳖”。而东海大学恰好属于这样一类高校。许志坚每年不知要收到多少博导的推荐信以及博士生的自荐信,为此携带礼品专程上门求见的也不乏其人。但进人指标有限,每年只能以“补员”的名义接收一个。诸多博士不远千里,兴冲冲地赶来面试,到现场一看,自己只是鱼贯而入的候选者中的一个,心先就凉了半截。今年的进人指标,许志坚早就向人事处争取到了,那是为郑通济预留的。郑通济读博士期间已经在一级期刊发表了3篇论文,在同侪中成绩是非常突出的。当然,在论文发表的过程中,许志坚也是充分发挥了协调作用的。无论于公于私,郑通济都是东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今年引才的不二人选。其他学院领导看过他的求职材料后也都没有异议。大局已定,接下来只是走程序罢了。谁知斜刺里冲出个“穆桂英’,高勤方竟也向他表示想来东海大学工作。这就难办了!

高勤方的论文在送给外审专家“盲评”的过程中出了岔子:有一个专家判定的等级是“不合格”。这就必须花大力气修改了。一拖再拖,便延宕到与郑通济、许志坚这一届一同答辩、一同毕业了。她向许志坚表达自己的意愿时,还是怯怯的、弱弱的、柔柔的:“我真的很想到你手下去工作,不光是为了继续得到你的指导,也想为你的学科贡献一点绵薄之力。我自认为当个学科秘书之类的角色,还是会比较称职的。另外,不瞒大师兄说,我这个塞外女子偏偏喜欢‘杏花春雨江南’,对西湖情有独钟。此生已无别的愿望,只求在湖光山色中了此余生!大师兄,你能帮我完成这一心愿吗?”未待说完,眼中已是泪光盈盈。许志坚从她的话中既感觉到一种渴求,也触摸到一种悲凉、一种无奈。他想起自己当初对她的承诺,深感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她。但进人指标只有一个,而且已非郑通济莫属。这可怎么办呢?

解决这一难题的唯一办法是从学校人事处再争取到一个指标。他觍颜找到人事处长,刚说明来意,便被对方一口回绝。别看他在本学院一言九鼎,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到了组织部、人事处等要害部门的头头面前,也就成了弱势的一方,没有指手画脚的分了。他不想就这么放弃,便反复强调本学科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升,有望申请到国家重点学科,因而需要补充更多的新鲜血液,学校务必在进人指标上予以倾斜。但任凭他说得天花乱坠,人事处长就是不肯松口。他只好再去向分管人事的黄校长陈情。黄校长听他讲完后将纸笔放在他面前说:“如果你能给我写下保证书——增拨一个进人指标,则明年铁定申请到国家重点学科,那么,我马上给处长打电话,让他满足你的要求。”这一招绝啊!他本来只是想开一张空头支票,把指标拿到手再说。不料黄校长火眼金睛,立马看穿了他的把戏。国家重点学科他的确想申请,但自忖难度太大,根本没有必胜的把握,哪敢写什么保证书哇!只得灰溜溜告退。

情急生智,许志坚突然想到了副厅长。有他破例为其大面积地改写论文,又有钟校长一路保驾护航,副厅长已于一年前顺利获得了博士学位,现在荣升为厅长了。何不请厅长大人出面疏通一下?厅长在论文答辩之前完全理解了老师的苦心,怨望之意尽消,感恩之情陡增。毕业后经常致电请安,希望老师能给他一个报答的机会。既然如此,不妨就把这个机会给他。两天后,人事处通知学院办公室:“经慎重研究,为了实现更高的学科建设目标,同意增拨你院一个进人指标。

事不宜迟,许志坚赶紧安排郑通济、高勤方和另外十位应聘者前来面试。面试的结果,郑通济和高勤方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许志坚以为难题已经得到妥善解决了,暗暗陶醉于自己的斡旋能力。岂料他高兴得太早了,材料报送到人事处的第三天就被退回,说是“从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同时引进两位博士,不符合学校的进人规定”,这两人只能择优引进一人;至于另一个指标,建议首选“海归”;不得已求其次,应优先考虑京都高校。许志坚想起,学校为了改善学缘结构,确实出台过这样一条规定。他又心急火燎地跑到人事处长和黄校长那里,两人都斩钉截铁地说:“这是学校党委定下的死杠杠,谁也违反不得!至于具体选择两人中的哪一人,由你决定,学校不加干涉。”处长还用讥讽的口吻说:“这回你走上层路线也没用了。”原来厅长的高压还是让他心里不爽的。听他这样一说,许志坚脑子里冒出的请厅长再次干预的想法也彻底打消了。

两人中只能选择一人,这对于许志坚来说,是何等残酷、何等艰难的选择啊!他没有人可以商量。本来,王乐倒是足智多谋,但偏偏这件事与她商量不得。他从未向她说起过高勤方,一旦她了解高勤方的真实情况,即使有足够的指标,她也会设置障碍,更别说要与她的乘龙快婿争夺一个指标了。没有办法,只有牺牲高勤方了!为了已到美术学院报到上班的女儿的幸福,也为了此前从无别人插足的家庭的安宁,在历尽内心的煎熬后,他作出了最后的痛苦的决定。

他没有将所有的信息都告诉高勤方,而刻意遮蔽了一些内容。他只是说:“你和郑通济的材料是同时报上去的,但不知怎么回事,最后只批准了郑通济。也许看中他是男生,又有年龄优势。”这番话他是低着头说的,说得很不自然,仿佛有愧于她似的。当他将头抬起时,她那极度失望、乃至濒于绝望的眼神,让他身心为之一颤,真的抱愧匪浅了。他既无法解释,又无力安慰,只好和她一起沉默。良久,她硬挤出一丝笑容说:“谢谢大师兄为我做了那么多!我太不自量力了,居然与令爱的如意郎君竞争同一教职。这个结果我早有思想准备,我会调整好心态的,大师兄不必担心。”说完,没等许志坚作出反应,她就掉头而去,脚步越走越快,走出几十步后趔趄了一下,差点摔倒在地。目送着其背影的许志坚心头很疼很疼。

十二

从那天到今天,又过去两个月了。最近这几天里,论文“盲评”的意见陆续返回,明天将参加答辩的许、郑、刘、高四人的成绩都在“良好”以上,具备了答辩资格。许志坚一周前就赶到了震旦大学,为明天的答辩作准备。想到明天就将闯过最后一道关隘,扫清最后一个障碍,完成最后一项程序,让悬在空中的博士帽稳稳当当地掉在头上,他内心既兴奋莫名,又不免滋生出临战前的躁动不安。

参加过很多次博士论文答辩了,但身份都是答辩委员或主席,是随时可以猛拍惊堂木的青天大老爷,高高在上,睥睨众生。而明天,自己则将变成匍匐在地仰视七位青天大老爷的案犯,等待他们发落,一旦他们觉得你态度不够恭谨而动怒,你就得磕头如捣蒜,拼命求饶。假使他们一一批驳你呈堂供词中的谬误,你必须心悦诚服地赞颂“大老爷英明,令小的茅塞顿开!”如果你不知死活地硬要为自己辩护,那就等着问斩吧,你有再大的冤情也不会恕你无罪的。所以,明天你的身份变了,态度一定也要跟着变!许志坚再三告诫自己。同时,他也把自己的体会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三位同窗,提醒他们一定要谦卑,万万不可出言顶撞。

许志坚的不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七位答辩委员中有两位向来与他的学术观点相左,日常交往中不失和气,在学术会议上却是彼此较劲的。因此,他不能不担心他们会向自己发难。聘请哪些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一般是由导师决定的。许志坚不知陈儒生为何会聘请这两位?得悉答辩委员名单后,他曾问过陈儒生。陈儒生是知道他与那两位的过节的,笑着说:“听听不同的声音有好处,我还指望你这篇论文进一步修改提高后冲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得个大奖呢!”说得很有道理。但他隐隐觉得事情不那么简单。在他入学后的三年里,陈儒生每半年会到东海大学讲学一次,他都盛情款待。最近的一次,因为学校修订了原先的财务制度,对专家讲学的酬金加以限定,所以支付给陈儒生的报酬就比原来少了几千元。陈儒生一掂信封的厚薄,脸上就布满黑线了。尽管他什么也没说,但许志坚却察觉出了他内心的不快。他会不会误以为自己快要毕业了,就对他怠慢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当菩萨供着了?如果他真的这样想的话,那么,请这两位爷来,是不是想给自己上点眼药,略示惩戒呢?许志坚不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却怎么也割不断两者之间的联系。于是,多次见过沙场演兵的他,就比另外三位初上沙场的答辩者更加忐忑。

他决定,无论两位“冤家”以及包括导师在内的其他答辩委员如何为难自己,都要奉上一张无邪且无辜的笑脸,而且一定要笑得灿烂,笑得发自肺腑,千万不能让他们觉得你笑得有假、笑得有诈。在食堂用餐时,他曾与理工科的一些博士生作过交流,他们对答辩这一环节远不及人文学科重视,因为理工科的导师们相对要通达些,不那么较真,因而容易应付。据说,在某物理学博士的论文答辩会上,一位答辩委员抱怨说:“你这论文写的什么呀,我看了3天都没看懂!”博士勃然大怒:“这篇论文我苦苦写了3年,不知耗费了多少脑细胞,你才看了3天居然就想看懂,你当我在写小说啊?”会场一片寂静,最后全票通过答辩。另一位计算机学科的博士拿着120页的关于USB技术的论文上去答辩。某答辩委员开口就说:“请你用一句话介绍一下USB技术。”该博士也怒不可遏:“一句话?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写120页干吗?一句话可以说清楚,我站在这里干吗?”答辩现场死一般寂静,所有答辩委员集体沉默两分钟。导师不得不起身喝斥学生“不可无理!不得放肆!”,心里却是为学生叫好的。答辩委员会最终的决议也是“一致通过”。这类轶闻,在许志坚等听来就像天方夜谭。都说工科的学生头脑简单,想什么就说什么,没料到竟简单到这等地步。有哪个人文学科的博士敢于如此大胆直言、抢白答辩委员啊?

这一夜许志坚睡得很不踏实,天还没亮就醒了。不能说今天是他人生中的拐点,但应当是他人生中的一大亮点,他绝不能让这一亮点变成黑点、污点。这就必须“折腰”了。嗨!历史上陶渊明“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遂成为千古佳话,今天自己却不得不为博士帽而折腰了。惭愧啊,为什么自己就没有陶渊明那样的气节呢?

他和郑通济等三人分头在答辩委员必经之处迎候。他迎候的地点是学校大门前,与他并肩站立的是高勤方。她明显憔悴了,人也更加瘦弱,仿佛刮来一阵轻风就能把她吹倒。两天前,他主动找她讨论了答辩的一些细节。她的态度恹恹的,却也没有表现出敌意。当他问到她求职的进展情况时,她不愿多说,只是感谢他的推荐——在东海大学对她关上大门后,他为她介绍了好几所他比较熟悉的学校,其中有两所对她的材料很感兴趣。当然,各方面的条件都不如东海大学。在等候的间隙,他很想和她说点什么,却不知选择什么话题为好。两人之间显然多了一层隔阂,站在一起都觉得有些尴尬。他想到顾城的朦胧诗《远和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作者形容的大概就是这种状态吧?好在答辩委员们相继抵达了,他们迅速唤起内心的热情迎上前去。看着她躬身而行、一溜碎步的模样,活脱就是刚从日本江户时代穿越而来的东洋婆姨,他不禁哑然失笑。看来,她已把他“务须谦卑”的嘱咐融化在行动中了。

答辩分上午场和下午场,他和郑通济被安排在上午场。走进用作答辩地点的会议室,他一眼看到珊珊端坐在旁听席里。珊珊向他做了一个V字形的手势,还小声说道:“老爸,加油!”她专程赶来,恐怕不只是为自己加油吧,或者说,主要不是为自己加油吧。他这样想的依据是,招呼过自己后,她的目光就一直聚焦于郑通济了。做母亲的常常抱怨儿子“娶了媳妇忘了娘”,做父亲的对女儿又何尝没有“嫁了夫婿忘了爹”的切肤之感啊?这还没嫁呢,已经一门心思用在自己选定的夫婿身上了,这个臭丫头!他有点吃醋了。

答辩委员没有一个是他陌生的,其中至少有三位过去和他一直称兄道弟。但此时人为座师,我为门生;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他哪敢与他们叙旧?诚惶诚恐地汇报过论文的写作思路及主要得失后,就“敬请各位恩师教诲”了。除了陈儒生对弟子的论文不予置评外,其他委员“你方唱罢我登场”,一一给他的论文挑刺。换成他自己,每逢这种场合也是要在鸡蛋里头找骨头的,找不到,就说明你眼力不够,枉为座师。他已做好了“虎落平阳”的思想准备。但出乎他预料,大家虽然提了不少意见,但没有一条是致命的,甚至也没有一条是捅在痛处的。其中一位学术上的宿敌说:“我不赞成你的学术观点,可以列举许多条理由对你进行驳斥,但我欣赏你捍卫自己的学术思想并不断完善它的勇气。我不能不承认,你在论文中创立的新说虽然不无偏颇,但还是很有价值的。”他根本就没有遇到想象中的刁难,整个流程相当顺利,没有风浪骤起,只是“微动涟漪。”他深悔自己事前过于敏感、过于多虑,乃致迹近“小人”了

郑通济等三人的答辩也都波澜不惊。晚上四位学生设宴招待七位座师,举杯共庆圆满完成学业。费用本来是应该四人分担的,这也是震旦大学多年的传统,但许志坚却坚持要由他独力支付。这既是为了减轻三个脱产生的负担,也是想藉此方式来释放他的极度喜悦之情,同时聊以表达他低估七位座师之胸襟气度的歉意。走下神圣的学术殿堂后,座师们也不再道貌岸然了,与门生们有说有笑,其中几位与他私交较好的,又捡回了“志坚兄”这一曾被短暂弃置的称呼。结账时,他要服务员开具了发票。他认为,这笔餐费是有理由放在自己的横向课题经费中报销的。

十三

毕业典礼和博士学位授予仪式将在6月底举行。似乎一切已尘埃落定。但伴随着忧患意识长大的许志坚却仍然无法彻底安心。他多次祈祷不要节外生枝。然而,节外生枝的事偏偏就发生了:有人向震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匿名举报他的博士论文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具体情节是论文第3章的第2节与高勤方已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有部分内容相重合。

许志坚奉召赶赴震旦大学接受质询。事情的经过其实真的很简单,但却有些说不清楚:大约在一年前,高勤方与他说起,按照震旦大学的规定,要拿到博士学位,必须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两篇以上,而她目前只发表了一篇,手头也没有合适的论文有望发表,所以,毕业时有可能拿不到学位,要等到论文发表数达到要求后再重新来申请。他听得出包蕴在她的话语中的无限憾恨,顿起同情之心。恰好他学位论文的某一章节想应约投寄给一家C刊发表,便慷慨地说:“我在读博士期间刊发的论文已远远超出要求,不需要锦上添花了,我有一篇约稿就由你署名发表,算是雪中送炭吧!当然,你最好能改写一下。”她当时的态度半推半就:“这恐怕不好吧……嗯,要不我们联合署名?”两人商定的结果是,高勤方署第一作者,他署第二作者。学校规定只有署名为第一作者的论文才算数,所以将高勤方署为第一作者是必须的,但高勤方又不想完全抹杀和侵占他的劳动,便达成了这样一个最终方案。这部分内容对于他的学位论文是不可或缺的,他在送呈专家盲评前,已作了较大幅度的删改,但仍有1千字左右相似度很高。这就是全部事实真相。

现在的问题是,既然高勤方为第一作者,那么著作权理当主要属于她,作为第二作者的许志坚将它移植到自己的学位论文中,至少是学术态度不够严谨的表现,严格一点,也可以如匿名举报信所指摘的那样,把它说成是学术不端行为。一旦被认定为学术不端行为,那好,不仅依然悬在空中的博士帽会不翼而飞,而且会玷污他一直精心呵护的学术声誉。可以说,事态非常严重。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外界所看到的那样,但他能说出这篇论文的著作权其实应该归他所有吗?他又有何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呢?

那么,究竟是谁在暗算他呢?他认为,写匿名信的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绝对的知情者;第二,对他怀有莫名的仇恨。排查来排查去,他觉得最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是高勤方!他不愿相信是她,却又不能不怀疑是她。如果真是她的话,这个女人就太可怕了!他把两人交往的经过仔仔细细地回忆和分析了一遍,忽然发现她真的很有心计,可以说步步为营:先以请教学术问题为借口频繁接触他,逐渐拉近两人的距离;接着设计一个导师不可能参加的饭局,试图在觥筹交错中把他由“大师兄”变成带有暧昧色彩的“大哥”;然后又趁探病的机会,投怀送抱,和他结下一吻之缘,使得他虽不愿与她暗渡陈仓,却也觉得今后应对她负起一份责任。而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想通过他在东海大学谋得教职,并托庇于他的卵翼下。或许,她还有更长远的目标,只是暂时还不敢表露出来。然而,她的目的却没有能达到。她把这归咎于他为了准女婿而不惜牺牲她的利益。所有的苦心都白费了!她表面上不动声色,心里却恼恨至极,图谋报复,于是便抓住这一漏洞大做文章了!是她!一定是她!这个可恶的女人,外表示人以柔弱,内心却阴毒得很哪!

正当他将怀疑的目标锁定于高勤方时,多日没有联系的她居然来电话了:“大师兄吗?我都听说了,这件事……”他怒上心头,打断她说:“你不用解释了,我不怪别人,只怪自己瞎了眼睛。从今往后,我们……各奔前程!”他本来想说“恩断义绝”或“割席断交”的,终究说不出口,便改成了比较中性的“各奔前程”。挂断电话前,他听到话筒里传来了她哭泣的声音。

发生这起意外事件是必定要和导师商量对策的。陈儒生完全不认可许志坚的怀疑,他觉得高勤方本性善良,纵然在求职问题上对许志坚有所不满,也不可能干出这种恩将仇报的事情。已与许志坚成为命运共同体的郑通济更不相信这是高勤方所为:“这怎么可能呢?你可以怀疑任何人,但绝不可以怀疑她,她对你可是……可是……很有好感啊!噢,你放心,我不会对阿姨和珊珊乱说的。据我了解,求职的事告吹后,她没有在任何场合说过你一句不是。”郑通济说,他有个本科同学,现在担任校长秘书,可以请他了解一下内情。

第二天,郑通济向他说出了自己的判断:肇事者是同窗刘国强!这不是胡乱的猜测,而有着充足的事实依据——同学给郑通济看了匿名信的复印件,信件自然是打印的,没有留下任何笔迹,但措辞用语却很吻合刘国强的语言风格。其中有两处最为酷肖:一是“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刘国强爱用的成语。二是刘国强平时习惯性地把“为什么”写成“为甚么”,这是当今的年轻人很少采用的一种写法,而这封匿名信中三次出现了“为甚么”。这还不足以证明是他干的吗?另外,郑通济认为他也完全符合许志坚设定的两个条件:知情,且怀恨在心。怀恨的原因是,他两次请许志坚向C刊推荐论文,许志坚因为请托者太多,委婉地拒绝了。他便认为许志坚毫不顾及同窗之谊,不止一次地在别人面前发泄对许志坚的不满。另外,在评选优秀博士生奖学金时,许志坚带头提名了郑通济而没有提名他,导致他最终榜上无名,他由此认定许志坚挟一己之私,曾扬言有机会要给许志坚一点颜色看看。再有,他也不屈不挠地追求过珊珊,但除了遭遇一次次冷眼外别无所获,而珊珊最终却与他一直嫉恨的同窗郑通济牵手,他又断定是许志坚从中作祟。

许志坚惊呆了。理智告诉他,郑通济的推测是准确的。在他心目中,刘国强一直是个专注于学术的“傻书生”和“拗相公”,根本没想到他还有害人之心。想想也不奇怪,因为兼具“傻”和“拗”,就容易偏执,容易走极端,容易钻牛角尖,容易做出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但刘国强并不是无中生有,他举报的事实是存在的,他只是夸大了它的严重性,并把它无限上纲上线。既然如此,就无法彻查举报者究竟是谁,更无法理直气壮地向他问罪。

如何遏制事态的发展,使自己转危为安?许志坚苦无良策,一筹莫展。就在这时,校长秘书传来了佳音:事情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许志坚可以从“学术不端”的指控中解脱了!因为高勤方主动去学位办说明,文章的第一作者其实是许志坚,“出于谦让和侠义之心”,才“强行”将她署为第一作者。她还出具了杂志社的证明。学位办经过认真的甄别,采信了她的说法。于是,许志坚就解脱了,安全了。但她自己却付出了相应的代价:由于缺少了一篇署名为第一作者的C刊论文,这次不能授予她博士学位了。

许志坚内心的愧悔无法用语言来形容!自己真是瞎了这对狗眼,竟然把和氏璧看成了烂砖瓦!那天,自己在“丧心病狂”之际说出的那番话该会何等地伤害她啊!他在听到消息后的第一时间赶到她的宿舍,想向她当面道歉。宿管阿姨却遗憾地告诉他,今天一早她就收拾好行李提前离校了。他连忙拨打她的手机,听到的是让他绝望的提示音:“你拨打的号码已停机。”这意味着她已决心不给他道歉的机会,了断与这里的一切。他更加内疚、更加自责了。

毕业典礼和学位授予仪式如期举行。当震旦大学校长替他拨正博士帽上的璎珞时,他百感交集,心潮难平。高勤方没有出现在会场,杳如黄鹤。倒是遇到了久违的程忠。程忠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看到他就说:“终于圆梦了,干吗还愁眉不展?有什么烦心事和兄弟说说,兄弟为你分忧。”忽作恍然大悟状:“哦,我知道你在担忧什么啦,你就把心放宽吧,我已经收容她了。这个小女子真是情深意重啊!我会替你照顾好她的。”虽然“收容”这个词让他听了很不舒服,但得知高勤方已到程忠所在高校任教,他却如释重负,一身轻快。

许志坚连夜踏上返程。坐在高速行驶的“和谐号”列车上,望着车窗外柔和的月色,他脑海里满是高勤方的影像,就像透过窗户的月光一样挥之不去,拂走还来。困扰他多年的学历问题解决了,期盼已久的博士帽也戴上了,本当如同唐人孟郊那样内心弥漫“春风得意”“走马看花”的快感,但此时的他却不胜怅惘,因为他觉得自己丢失了一件不该丢失的珍贵的东西……

作者:晓风

第五篇:非学历培训市场发展与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建立研究

摘 要:非学历培训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提升社会人才的素质具有重要作用。文章主要侧重研究非学历培训教育,分析高校继续教育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指出要健全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重视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资源整合,转变传统培训方式并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

关键词: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教育体系;人才培养

目前,高校在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过程中,所建立的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阻碍了高校非学历培训市场的发展。因此,高校继续教育要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健全教育体系,整合教育方式,以全面推动非学历培训教育的稳定发展。

一、高校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发展

1.在非学历培训发展过程中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要树立市场意识,结合市场实际需求进行非学历培训方案的策划,提高自身培训质量,促进非学历教育持续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是人才再深层次的教育,是对专业人员进行知识的更新与补充、能力的扩展与提高。要促进非学历教育发展,就要求高校树立市场意识,提高非学历人才培训质量,不断进行创新,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还要和相关部门进行市场调研,并结合市场需求设立培训方案。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育创新型社会人才,促进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持续发展。

2.在非学历培训发展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高校要促进非学历教育的发展,就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重视非学历教育。高校教师要意识到非学历教育是高校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要充分认识到非学历教育在高校继续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把教学重心由重视学历教育的理论知识教育转移到重视非学历教育的实践技能发展方向上。在开展非学历教育时,高校教师要把握好其周期短、技能知识更新速度快及具有时代特性的特征。在进行非学历教育管理过程中,高校需要对其师资力量进行整合,对办学条件进行优化,在非学历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渐构建完善的非学历教育管理体系。

3.在满足地方需求的基础上发展非学历培训教育

非学历教育重心应置于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促进上。高校应基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布局,充分利用本校的教育资源优势,重点培训社会人员的技能,以促进社会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高校要对非学历教育服务模式进行创新,积极运用咨询服务、推广与委托教育等形式,满足本地区社会人员对非学历教育的需求。高校要构建非学历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的聯系并与之保持良好的沟通,并结合地方政府所推行的扶贫政策对非学历教育项目进行创新。

4.创建品牌,发展非学历教育

高校赢得地区市场竞争的关键性因素,就是对非学历教育进行品牌的创建。这就要求高校充分认识到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意义,积极打造自身的非学历教育品牌,并加大品牌教育的培训与建设力度。高校还要对非学历教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以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开设具有当地特色的教育培训项目。其中,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做好非学历教育教学的评价,以理论探求为基础,对非学历教育进行科学正确的指导,并对非学历教育的发展进行研究。

二、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建立

1.健全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

发展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健全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因此,高校要以服务社会为主要教育任务,不断创新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在构建高校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过程中,高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培训方式,创新教育培训体系,明确教育培训方式,以满足社会人员非学历培训教育的需求。高校在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委托培训、外派进修等方式,健全其体系,提高社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高校还要通过非学历培训打造自身的品牌,达到健全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目的,进而促进现代非学历培训教育模式的创新。

2.重视非学历培训教育的资源整合

非学历培训体系要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完善自身教育体系,就需要高校对资源进行整合。一般情况下,高校进行资源整合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对非学历培训教育的管理方法进行完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与办学理念,构建科学的管理模式,改变传统的管理体系,使非学历培训教育工作朝着统筹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高校还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推动非学历培训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二是非学历培训教育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当前,各高校要建立专门负责管理非学历培训教育的部门,并明确负责人,重视教育项目整合方式,进而实现一体化管理。三是在进行非学历培训资源整合过程中,需要根据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整合确定未来培训的发展方向,进而达到教育体系资源的全面整合。在此背景下,高校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非学历教育制度,做到统一宣传与招生、统一监管与操作、统一确定收费标准等,完善非学历培训教育模式,从而使非学历培训资源得到有效整合。高校做好了以上几点,不仅能够推动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创新,而且有利于增强非学历人才培训的市场竞争力,并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

3.转变传统培训方式并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

非学历教育培训模式主要分为专业的特色化发展模式、科学的品牌化发展模式、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多元化发展模式以及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学习与培训的融合发展模式等。以前,一些高校普遍采用品牌化与特色化培训发展模式开展非学历培训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本校的专业优势,创建本校的品牌。还有些高校结合本校的学科特色,实施特色化的非学历教育培训项目,进而抢占非学历培训教育市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众多高校开始转变传统培训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对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完善,并遵循以生为本的教学宗旨,不断促进本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例如,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面向职业农民制定了针对性的培训方案,即建立了“吉林省农委吉林大学基地职业农民培训平台”,并创建了移动与在线培训机制。结合职业农民培训的实际情况,吉林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还开设了“吉林省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班,采用多元化培训方式,以适应非学历培训的市场发展需求。因此,在高校继续培训教育发展阶段,教师要积极借助先进多媒体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两者之间的有效整合,提升非学历培训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促进其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高校在非学历培训市场发展过程中,要健全自身的教育体系,对教育方法进行整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高校要明确继续教育的基本目标,转变传统的培训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在进行非学历培训教育时,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市场意识,并基于科学的发展理念,促进非学历培训教育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培养更多创新型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黄娥,李乾.非学历教育课程建设标准研究[J].成人教育,2019(05).

[2]蔡犁,徐伟峻,章悦,等.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非学历教育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8(03).

[3]赵桂霞,杨鹏飞.电大系统转型中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的有效措施[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8(03).

[4]国兆亮.开放大学非学历教育质量审视与保障初探[J].成人教育,2018(12).

[5]潘威,陈广侠.关注远程教育转型:开展非学历培训的必要性及对策[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4(06).

[6]袁国强,李云峰,马晨晨.高校非学历教育培训所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分析[J].继续教育,2013(05).

作者:贾晨楠

上一篇:移动通信技术论文下一篇:印刷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