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

2023-02-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天津市滨海新区产业

天津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转变需要新区建立基于循环经济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结为产业的生态化,文章首先阐述了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而后分析了滨海新区在优势产业及其他产业两个方面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了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总体架构,并对该模式的内容和特色作了具体阐述。

关键词: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功能定位

一、产业循环经济模式的内涵

产业是指所有创造和满足人类经济需要的物质和非物质性生产的、各种从事盈利性经济活动并提供产品或服务的行业的统称,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质是把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因此,产业循环经济是指利用一切有利于产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产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最大、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最小和废弃物循环利用的目的,从宏观上讲是协调整个产业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价值流的合理运行,微观上讲是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产业链接等各种手段。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耗能耗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

模式是指事物的标准样式,它是在比较有差异性的诸多事物关系时提出的概念,对内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图式。对外标志事物个性。而本文所指的产业循环经济模式是指按照循环经济的“3R”原则,将传统产业系统内的线性物质流动过程转换为循环经济模式下的闭环物质流动过程。该模式是一种考虑自然和环境承载力约束的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物质资源的投人,并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产业生产体系或环节之间的综合规划,规范产业系统内的活动,使产业内部或产业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交换的产业共生组合,使投入产业系统内的资源能够得到多级利用或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产生。

近几年来,面临资源紧缺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约束,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在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措施的引导下,各地区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都在积极编制规划或者实施方案落实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然而,产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重点要受到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环境基础、产业结构和布局现状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不能照搬某一个省市或地区的发展模式。应该分析新区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及问题。构建符合自身特点的产业循环经济模式。

二、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自1994年建区以来,滨海新区产业发展的成就有目共睹。新区生产总值由1995的241.6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364.08亿元。年均递增约21%。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标志性地区。但与其生态宜居型城区建设的国家战略功能定位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落实到产业上,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滨海新区是在天津中心城区支持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开发建设。逐渐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机械制造、现代冶金、海洋化工、食品加工和现代医药七大优势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布局。2007年,七大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区工业产业的比重为86.8%。然而,在这七大优势产业中。除电子信息和现代医药两大现代制造业外,其他产业仍然属于传统制造业。滨海新区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建设依然面对较大的生态环境压力。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传统工业的三废(废水、废弃、粉尘)排放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破坏和污染上。据统计,近几年来,三种废物总体排放量指数仍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工业粉尘排放量,2007年相比2006年有明显增加,约为18.4%。另据统计,2007年。工业废气的排放中国家重点污染物排放指标SO2排放量相比2006年增加6%。因此,在区域生态环境容量较小和国家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相关经济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滨海新区建设生态宜居型城区的任务还比较繁重。

2 其他产业发展现状及其问题。除第二产业(主要指工业)外,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生态环境状况也是日益严峻。农业是滨海新区发展的软肋,除居高不下的农业外源污染(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垃圾)和区域外来污染(如上游过境污染)外,滨海新区农业发展还面临着诸如耕地质量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落后、水域污染日趋严重以及城市发展引发的耕地资源减少等资源环境压力。而第三产业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方面。尤其是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行业发展带来的传统污染和高科技发展可能引发的新污染,如餐饮业的污水、油烟、燃煤锅炉的烟尘、娱乐业产生的噪声、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等传统污染,高危害、高敏感性的高科技污染等。这些问题也对滨海新区生态宜居型城区的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

三、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与运行

1 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总体架构。针对目前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文认为滨海新区在未来生态宜居型城区建设的过程中。应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构建以制造业为核心、三产互动的生态产业体系,在此基础上。主动与周边城市加强联系,扩展产业体系的虚拟生态链,使得优化自身产业结构的同时,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产业发展模式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2 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容和特色分析,,

(1)产业集聚型的工业体系。如前所述,工业始终是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和拉动力量。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和研发转化基地也是滨海新区的重要战略功能定位,因此。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就是按照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坚持老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新工业的循环型发展并重,构建生态工业体系。

然而,与我国其他地区工业发展状况不同。滨海新区优势产业比较多,且各自形成比较成熟的生态产业链,因此,在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无法确认某一核心产业,需要建立产业集聚型的生态工业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围绕新区的七大优势产业,促进周边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的集聚,完善和延伸主导产业链,发挥产业聚集和生态共生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产业集群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形成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而不是计划或安排的结果,因此它的存在更具有稳固的经济基础和市场环境。在产业集群基础上实施循环经济将能够摆脱“为循环而循环的怪圈”,从而奠定滨海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基础,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

(2)三产互动型的产业体系。尽管工业在滨海新区产业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服务业的支持。农业。着眼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依托滨海新区拥有的海、湖、河等丰富的自然条件,以及全市高水平的渔业技术研究开

发队伍,已建成的贸易、加工、物流企业和信息服务平台,发展现代农业,包括都市农业和观光渔业等,与二、三产业链接,形成农、工、贸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现代都市农业生态系统,为工业、服务业发展提供基本的生产原料,并解决工业、服务业发展产生的有机废物问题。服务业,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物流和消费过程中,服务业能否实现生态化转型极大得制约着生态工业和现代农业的实现。因此。服务业的循环经济发展应整合周边地区科技、人才、港口等优势,构建以绿色制造服务业和绿色物流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渗透到生产活动的上、中、下游三个环节中,与滨海新区第一、第二产业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其中,在上游,包括可行性研究、产品研发、金融服务等:在中游,包括质量控制、会计、人力资源等;在下游,包括销售、广告、物流等。

(3)协调创新型的区域产业循环经济体系。这里的区域指两个层面,一是以新区为核心的周边区县小区域,二是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大区域。党中央、国务院推进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就是为了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发挥服务、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首先应立足于天津市范围内统筹建设,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调整要与天津市总体发展战略紧密结合,与周边区县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比如,与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的协同发展,将自身消耗一次性资源的动脉产业同子牙以废旧资源回收利用为主的静脉产业结合起来,形成“动静结合”的产业体系,促进天津市循环经济的整体发展。其次,要摈弃过去城市各自为政的观点,吸收珠三角起步时传统加工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教训,借鉴长三角国际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经验,先行先试,主动与环渤海城市群的其他城市加强联系,整合各城市资源要素,引领建设虚拟型的区域产业循环体系。比如新区泰达汽配园、保税区空港国际汽车园与北京汽车制造业的整合,可以延伸京津汽车制造业产业链;开发区与北京微电子信息产业的合作,可以提高京津电子信息产业的总体研发能力,并有效解决北京电子垃圾的回收处理。减少环境污染;大港区石化产业与河北唐山、沧州化工产业带的协作,海河下游钢材加工与河北曹妃旬首钢集团的跨地区合作以促进建设关联紧密、技术一流、带动性强的虚拟生态产业链等。

四、结语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滨海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中央对于滨海新区功能定位的重要举措。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滨海新区必须围绕功能定位,重点考虑区域庞大复杂的产业系统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构建符合新区特点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此带动整个滨海新区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滨海高新区的辐射作用。本文构建的滨海新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对于新区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于其他区域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汝松,周涛,陈亮等著,产业生态学基础,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2 金国平,朱坦,唐瞍等,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产业生态化研究,环境保护,2008,(4):56-59。

3 冯之浚,刘燕华,周长益等,我国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8,(4):1-10。

4 天津市统计局,天津市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5 郎东,王述英,滨海新区形成高层次服务产业结构的路径选择,现代财经,2008,28(2):63-66。

6 李文芳,牵彩良,天津滨海新区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探索,港口经济,2009,(2):11-15。

作者:李 健 周 慧

第2篇:天津滨海新区新兴产业创新环境分析与对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转化新动能离不开创新,尤其是适宜的创新生态环境。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和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一直担负着改革开放先行者的责任与使命。在滨海新区的“十四五”规划里明确提出要把打造适宜新兴产业成长的创新环境,作为滨海新区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动能的重要抓手,努力建设世界一流产业创新中心,为实现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兴产业发展对创新环境的要求

对于区域来说,打造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创业生态,本质上是要构建以高端创业为核心的创新环境。围绕高端创业需求,创新环境的打造主要包括引进高端创业企业、发展市场化科技服务和完善新经济制度供给等方面。

1.打造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环境,核心是要引进高端创业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成长的规律是线性的,引领新经济和新兴产业的是大企业和跨国公司。而在新经济时代,创新全球化和社交化优化了资源组织方式,传统经济时代企业通过自身力量逐步累积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要求,新经济企业呈现出新的成长方式。新经济时代引领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是创业、瞪羚、独角兽企业,它们是高端创业的重要主体,处于创新的最前沿,代表着新经济发展方向。瞪羚、独角兽企业的数量多少是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是否优良的“晴雨表”,一个地方出现独角兽企业就意味着出现了爆发式成长,意味着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创新创业生态。通过培育引进创业、瞪羚、独角兽等高端创业企业,打造完整的新经济企业生态圈,进而倒逼区域完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创新环境发展的新要求。

2.打造适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环境,关键是要发展市场化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是为科技创新全链条提供服务的新兴产业,主要服务于科研活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生态好坏的重要标志,是推动区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动力。围绕技术创新链,科技服务主要包括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综合科技服务等领域。

3.打造適宜新经济成长的创新环境,重点是要完善新经济制度供给。创新文化、创新政策、创新机制等的共同作用形成了新经济制度供给,有力地保障了创新生态圈的良性运行。创新文化是创新生态的基础性环境,一个良好的创新文化突出表现为“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政府一般通过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构建新经济的文化供给。创新政策是创新生态的有力保障,政府通过制定具体的激励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性和自主性,引导各类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包括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创新机制是创新生态的变革动力,要围绕创业、瞪羚、独角兽等高端创业企业发展,推进政府机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除制约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二、滨海新区适应新兴产业发展要求的创新环境现状分析

1.滨海新区新兴产业创新环境已初具基础优势。“十四五”时期,国家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双创”深化和动能转换是产业迈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也是滨海新区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加快传统产业升级的重大契机。长期以来,滨海新区在高端创业企业引培、大企业生态圈构建等方面出现的新动向,成为培育新兴产业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带动下,滨海新区已成为承接北京产业资源和创新资源转移的重要阵地。同时,天津以世界智能大会召开为契机,积极谋划智能科技战略。在此过程中,滨海新区涌现出一批独角兽等高端创业企业,目前滨海新区共有独角兽企业8家。多年来,滨海新区围绕招引大项目大企业,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大企业带动明显的区域发展特征,大企业成为滨海新区发展的重要主体。在新经济背景下,一些大企业开始通过搭建内部众创空间的形式,以自身为核心打造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促使内部创业团队和外部创业企业在平台上孵化壮大,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生态群落,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2.滨海新区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仍然欠缺。市场化科技服务是生态黏合剂,也是一个区域创新创业生态是否优良的重要标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研发设计服务、科技金融服务、技术转移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保护等多种科技服务类型。目前滨海新区在市场化科技服务体系构建方面还存在短板,比如机构数量不足,发展中忽视了对本地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培育孵化,市场化科技服务机构极为欠缺;机构服务能力亟待提升,市场化、专业化不足,尚未形成集聚发展的态势。

3.滨海新区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滨海新区积极推进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统筹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引进和建设了包括国家超算中心、腾讯数据中心等在内的多个数据平台。但整体而言,滨海新区新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仍较为滞后,服务企业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新经济时代企业发展需求。一方面,新经济基础设施对外部中小企业开放不足,中小企业使用成本高,获取途径不便;另一方面,政府主导的新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滞后,供给不足,在推进大数据、云技术、超级宽带等各种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不足。

4.滨海新区新经济制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然不足。滨海新区长期以来固有的“大项目大招商”发展路径,导致其对创新创业文化的重视和培育不够。企业主动创新意识较弱,与其他地区相比高端创业人数较少。企业间交流合作氛围不浓厚,协作配套不够,处于同一产业链之间的企业交流、协作配套氛围尚未形成。创业政策支撑不够。滨海新区在创新创业顶层设计、人才建设等方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初步形成互相支撑、系统配套的政策体系,但在构建适应新动能新兴产业培育的政策体系方面仍存在欠缺。现有创业体制机制仍在某些方面对企业产生束缚。滨海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项目为核心”的科技工作推进方式,缺乏对科技生态体系的足够关注,在行政审批、简政放权、权责统一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的空间。

三、濱海新区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的对策建议

1.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需要强化创新主体地位。首先,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构建“研发+制造+服务”模式,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企业牵头组织创新联合体,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重点企业上市融资,深化科技创新平台链条建设,培育新型研发机构。

其次,深化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加快推进“雏鹰—瞪羚—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建设,加快培育独角兽企业和科技型上市企业,构建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高精尖企业集群。加强独角兽企业培育,建立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库,实行动态跟踪服务。

最后,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按照“保存量、促增量、育幼苗、引优苗、建生态”思路,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与企业登记信息库、知识产权数据库等多库联动,构建“遴选+入库+培育+认定”“四个一批”工作机制。

2.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需要深化创新体制改革。首先,优化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鼓励实行“揭榜挂帅”激励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扩大科研院所科研自主权。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支持科研机构开展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大力推进全域科普,推动科技场馆体系建设,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其次,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金融生态,构建全生命周期、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支撑服务体系,拓展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发挥天使、创投等基金及专项投资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投资规模化、集聚化。加强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建设,探索开展高新技术企业风险信贷,引导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贷款等业务。建立健全科技担保体系,支持引导保险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更多融资增信服务。

最后,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运用和服务,搭建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创新主体提高知识产权运用能力。深化知识产权金融服务,探索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建设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高水平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试点城区,提升中国(滨海新区)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天津知识产权法庭服务水平,提高审查、确权、维权效率,努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区。

3.完善新兴产业创新环境需要提升平台创新能力。 支持企业和大专院校建设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建设各类研发创新平台,构建非营利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网络,形成面向企业的有效开放机制。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孵化体系,高水平推进“双创”基地建设,提升“双创”大厦、独角兽大厦、空港创新创业中心等载体功能,打造一批独具产业特色的孵化载体。鼓励引进专业运营机构,盘活闲置楼宇和厂房,打造低成本的创业广场、创业街区。完善创新创业服务,推动政务服务向创业广场、创业街区延伸,设立政务服务工作站,开设行政审批便捷通道,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孵化器、众创空间提供专用设备仪器、共享专用软件等服务,持续推动“双创”载体的专业化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双创”周、“双创”大赛、“双创”论坛、“双创”公开课等活动,营造创新创业氛围,集聚创客资源。

本文系2021年度中共天津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决策咨询课题(DXXTJZ21—21)的中期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天津市滨海新区委员会党校

责任编辑:张 莙

作者:张颖 朱芯瑜 肖颖

第3篇: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升级路径研究

摘要:产业结构是一个地区经济的骨架,直接决定了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规模、经济活力等重要问题。文章在全面分析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自身定位与特点,对天津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升级路径选择进行了必要的探讨。

关键词: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升级路径

产业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产业结构是同经济发展相对应而不断变动的,这种变动体现在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战略重点和新经济增长极,承担着推动京津冀和环渤海区域经济振兴、促进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的历史性重任,因此,加快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而不断地优化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是促进滨海新区经济高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目前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总体上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二产业发展迅猛,且优势明显,但是,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所占比重明显偏低。

(一)总体上呈现“三、二、一”的发展态势

虽然经过10多年的发展,但是,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比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2000年是0.91:67.07:32.02,2009年是0.19:67.44:32.37,总体上始终呈现出“二、三、一”的发展态势。其中第一产业的比重持续下跌,由2000年的0.91%降到2009年的0.19%,下降率高达79.12%,这是由于滨海新区的土地资源大部分为盐碱荒地,不适合农作物的生长;第二产业始终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在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在68%左右;而第三产业的比重这些年一直维持在32%上下,这既低于天津市2009年45.30%的水平,也远低于全国平均43.40%的水平。重庆市人均生产总值只有22920元,但其第三产业的比重也达到37.9%,如图2所示。由此可见,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处于“三、二、一”的发展态势相比,说明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还处于较低的层次或阶段。

(二)从第二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看,工业优势明显

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工业的比重最高时达到2004年的94.88%,最低时的2009年也达到92.83%,如图3所示。这主要是因为滨海新区自成立以来,基于其功能定位,一直把发展第二产业,尤其是现代制造业作为重点优先发展,过去的一只鸡(机)、一碗面、一瓶酒(摩托罗拉手机、康师傅方便面、王朝葡萄酒),已经被空客A320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百万吨乙烯、千万吨炼油、300万吨造船等一批批大项目所取代,这些高端、高科、高质项目,构建了滨海新区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轻工纺织、国防科技等8大支柱产业,不仅占据了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2.8%,还使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进而推动滨海新区的经济总量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三)从第三产业内部的比例关系看,金融业所占比重偏低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来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所占比重最高,其中2003至2006年,连续4年占比均超过40%,2000年至2009年,年均占比为37.60%;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所占比重居第二位,2000年至2009年平均占比为26.80%,以上两项传统服务业的比重合计超过64%,而处于第三产业高端和现代服务业核心地位的金融业所占比重偏低,2000年至2009年平均占比仅为3.59%,如图4所示。可见,金融业应成为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升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否则,金融业的滞后将会严重影响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天津滨海新区“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发展态势下,还存在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偏低的突出矛盾。因此,天津滨海新区未来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在于如何在保持第二产业优势的同时,尽快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改善三次产业比例失调的状况,促进产业结构不断走向合理化和高度化,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滨海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瓶颈,为提升滨海新区在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保持和巩固第二产业优势地位的路径选择

总结过去10多年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滨海新区未来一段时间内,要保持和巩固第二产业的优势地位,就需要继续坚持以大项目为龙头,强化主导产业的聚集效应,同时,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以大项目为龙头,强化主导产业的聚集效应

主导产业是决定区域在区域分工格局中所处地位与作用、对区域整体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产业。做强主导产业可以使其发挥较强的辐射作用,充分利用当地各种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的聚集效益,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实力,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因此,滨海新区要坚持更高标准,追求更高水平,以大项目、好项目为龙头,巩固8大主导产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头和扩散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大项目的标准和水平决定着滨海新区的未来,影响着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比如总投资100亿欧元的空客A320项目落户天津空港物流中心之后,很快带动中航工业直升机、无人驾驶飞机、新一代大推力运载大火箭以及卫星有效载荷等项目相继落户新区,使新区的航空航天产业从无到有,仅用3年即成长为第一优势产业,使天津成为全国唯一兼有航空、航天两大产业的城市。目前新区已聚集了包括空中客车天津总装有限公司、中航工业直升机公司、西飞国际航空制造天津有限公司等近50家大型航空航天知名企业、零部件及配套企业和相关机构,航空人才教育、航空金融租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

(二)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增强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不仅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而且还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产业升级的实质。因此,滨海新区需要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创建种子孵化、种子基金、信息服务、技术计量服务、政府服务以及相关的工商、税收等一整套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要营造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力度,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速度;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重大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研发机构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培育出一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企业,聚集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创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自主品牌,尽快实现由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向高端的转移,努力实现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强化增长极地位。

(三)以节约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为导向,发展循环经济,将产业生态化

面对长期以来传统工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滨海新区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必须考虑区域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推进制造业集群中传统老工业的生态化改造和新工业的循环型发展,构建生态工业体系。首先,以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为指导,对制造业发展过程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围绕新区的8大优势产业,继续引进补链企业和辅助性企业,完善和延伸现有的主导产业链,形成资源高效利用的产业集群,发挥产业聚集的生态共生效应。如北疆电厂作为新区内循环经济产业链试点项目,构筑起了发电、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盐等五位一体的产业链。其次,以建设生态产业园区、生态城区为发展目标,侧重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努力使滨海新区成为中国“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先行区。目前,滨海新区已经建立了空港、临港、泰达等4个循环经济示范区;还有中新生态城、天津开发区、滨海旅游区和中心商务区等4个低碳发展示范区,正在构建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此外,滨海新区还设立了绿色产业发展基金,资助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企业。2009年中国首家排放权交易体系——天津能效交易市场在天津排放权交易所启动并完成首批交易,“碳金融”正式启动试点运作;此后,欧盟滨海产业共生项目也开始运作,这一国际技术合作平台,其合作的主打项目就是低碳经济技术。

三、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

针对目前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明显偏低,且以传统生活性服务业为主,金融业发展不足的矛盾和问题,滨海新区应结合自身优势,以金融创新为核心,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从而为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和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积极促进金融业快速发展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滨海新区来说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因为,无论是新区第二产业的迅猛和持续发展,还是新区现代物流业和港口交通及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都需要成功的资本运作,都需要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做强大的经济后盾。为此,滨海新区还需要本着科学、审慎、风险可控的原则,在产业投资基金、创业风险投资、金融业综合经营、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外汇管理政策、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以加大金融创新的步伐。首先,应制定滨海新区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包括建立金融发展专项基金,吸引金融机构在滨海新区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设立金融创新奖项,对有创新贡献的个人和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等。其次,要努力改善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包括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提升金融从业人员素质,增强金融产品设计创新能力,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再次,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形成以政府为引导、市场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新的投融资体系,包括强化资本市场对产业集群形成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离岸金融市场和中国北方国有资产交易市场的建设;支持金融机构总部(行、公司)提升驻滨海新区金融分支机构的级别,扩大其自主经营的权限、范围;增加财政的配套资金,作为种子基金,支持中小企业加入产业集群,从而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最后,加强环渤海地区金融机构的合作,整合金融资源,争取银行混业经营试点,千方百计提高新区金融总量和规模,积极支持环渤海地区企业发展,促进产业调整、产业升级和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加快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

天津滨海新区地理位置优越,而且,已建设了良好的基础设施,首先,天津港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深水大港,2010年货运吞吐量突破4亿吨,航线通达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个港口。其次,经过2008年扩建后的滨海国际机场是我国四大航空货运机场之一和我国重要的干线机场。再次,天津铁路贯通南北,是京哈、津浦、京九、京秦四大铁路干线的枢纽,天津站是我国华北地区唯一的集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城市地铁、城市轻轨、城市客运于一体的交通枢纽。由此可见,滨海新区已具备了成为北方国际航运及国际物流中心的良好条件。为此,新区一定要充分发挥海港、空港、保税港和大交通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建设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散货物流中心、保税区海空港物流基地、开发区工业物流基地、塘沽商业物流基地和海河下游贸易物流基地等六大物流基地,配套建设集散、中转、存储和加工配送中心,建设手机、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分拨中心,形成多层次、开放型、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系统,进一步增强以远洋运输、航空货运、国际中转、多式联运、配送、信息服务等为主体的物流枢纽地位,把滨海新区建设为以天津港为基础,以保税区为龙头、以城市配送物流为支撑、以大型物流基地和各种综合性、专业性物流配送相互衔接的现代物流体系框架,全面提升国际航运和国际贸易功能。另外,还需完善物流服务功能,提高通关效率,构筑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物流为一体的口岸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大通关”体系,建设高度开放、高效便捷的国际一流口岸,将滨海新区建设成高度开放的国际化深水大港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

(三)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工业化发展到较为发达阶段的产物,是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信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新型服务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有所不同,它对外部环境、制度背景、相关产业发展以至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体系等基础条件,而且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为此,首先,要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如放宽市场准入,实施税收优惠,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以及规范服务业管理等,积极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信用、有知名品牌的大企业,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其次,要以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因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制造业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可以提升第二产业的竞争力,克服资源要素制约,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再次,要积极推进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工作。重点加强对现代物流、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房地产等行业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体系建设。最后,要加快旅游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推动景点、旅行社、饭店、环保、房地产、保健、文化、宗教、工艺美术、商业、饮食等相关产业的整合与合作,形成观光、休闲、会展“三位一体”的大旅游产业格局,带动地区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莉.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D].北京交通大学,2009.

2、陈淑祥.龚坚.京、津、沪、渝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7(5).

3、李佳.天津滨海新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7.

4、王赛.区域经济增长极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D].天津师范大学,2007.

5、阎昊田.天津滨海新区产业群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7.

6、高端产业在天津形成了聚集效应[DB/OL].http://www.sina.com.cn/,2010-09-07.

7、孙刚,陈璠.天津滨海新区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五大优势产业[N].天津日报,2009-11-02.

8、储白珊,阮锡桂,林世雄,赖文忠.探访天津滨海新区手记:开发开放改革进行时[DB/OL].天津网,2010-07-23.

*本文属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合同编号:09ZLZLZT04100。

(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商学院)

作者:王永萍 寇小萱

第4篇:天津市滨海新区生物产业飞速发展

天津市滨海新区生物产业飞速发展 ------“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带动滨海新区生物产业飞速发展

2008年7月,科技部、天津市在滨海新区启动共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该区以“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为核心,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孵化平台。

随着“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的启建,滨海新区的生物产业正在迎来飞速发展的高潮。

“十一五”以来,中国生物产业保持高速增长,2007年全国生物医药行业实现总产值6340亿元,比上年增加25%。农业、林业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生物服务等一批新兴产业正在形成。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生物产业仍有较大差距:生物企业的规模普遍比较小,自主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从生物产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来看,中国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10左右。2006年,科技部、商务部、卫生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天津市政府决定共同建设“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使之成为中国重要的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的研发转化基地,带动中国生物技术和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规划面积6平方公里,包括研究开发区、孵化区和生产贸易区。其中“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是研究开发区的核心,也是国际创新园的标志。自2006年以来,“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建设工作全面展开。

一期工程7万平米的主体建筑计划2008年底完成,临床试验平台、药物分析测试中心和GLP药物安全评价中心等公共技术平台同期建设,将于2009年初投入使用。

研究院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合作:与意大利国家高等卫生研究院等共建“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分子医学中心达成了共建研发中心的协议。

科技部、天津市政府还在滨海新区启动共建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其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经过5年建设,推进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重大项目100项,带动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使滨海新区成为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基地。

目前天津市为加快示范区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人才、机构和企业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如设立每年2亿元的“领军人才引进专项资金”,对经过遴选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产业化前景项目的创业领军人才,由专项资金给予300万元经费资助。

中国《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使生物产业成为增长速度快、质量效益好、带动效应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按照规划,到2010年,中国生物产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约占当年GDP的2%。

第5篇:天津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分析

产业结构演进是一个资源配置并追求经济总体水平提高的过程[1],产业结构随经济增长而变动,并且反过来作用于经济增长。钱纳里[2]等(1986)和麦迪森[3](1996)的实证分析证明了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的变量。近二十年来,我国学者有关产业结构演进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如刘志彪[4]、石磊[5]和周振华[6]等人对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和演进机制进行了探讨,汪斌

[7]对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和演进规律作了探讨。

学者们对天津滨海新区①(以下简称滨海新区)与上海浦东新区(以下简称浦东新区)产业结构演进问题的研究角度不尽相同。陆萍萍[8]对浦东新区产业结构的演变作了回顾和分析。白仲林和李军[9]对滨海新区和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特征及变迁进行了比较。张晨光和孙占芳[10]对浦东新区和滨海新区的基础条件的差异、改革进程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郎东和王述英[11]从现代服务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角度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对滨海新区

一、二产业的重要性。周桂荣和叶新利[12]对深圳、浦东和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的现状和特点比较,归纳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总起来看,学者们的研究偏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少,深度有待挖掘,分析问题的角度也较为单一。

从演进路径看,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也是一个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2007年,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为2 364.08亿元,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为0.3∶71.7∶28,②初步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良性互动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仍然存在第三产业比例过低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滨海新区的发展。

浦东新区的产业结构演进则经历了重化工业化、高度加工化再到高技术化和产业结构软化(服务业)的过程。1990年,浦东被确立为国家级开发区,浦东新区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仅为60.2亿元,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为3.7∶76.2∶20.1;2007年,浦东新区国内生产总值2 480.76亿元,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构成比为0.2∶47.5∶52.3。③

浦东新区被确立为国家级开发区时间上较早,其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滨海新区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对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浦东新区为基准,对滨海新区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的偏离情况进行测度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和提出政策性建议。1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SM)的设定和分析方法

偏离-份额分析模型(Shift-share Method)是一种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注重实效的方法,它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成为现在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形式。

本文主要以浦东新区为基准,对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进行比较。根据偏离-份额分析模型,以一定时期浦东新区的年生产总值为基准,分别测算滨海新区经济按浦东新区平均增长率可能形成的假定份额,将这一假定份额与滨海新区经济实际增长量进行比较,分析滨海新区经济增长相对于浦东新区地区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把滨海新区经济变化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于是,滨海新区的经济增长量可以分解为3个分量,即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地区经济增长出现的偏离(快于或慢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两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如产业结构是否由快速增长型产业构成,可以解释滨海新区经济增长偏离的结构份额;如果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进与浦东新区各产业增长同步,这种偏离则要用区域产业竞争份额来解释,竞争份额包括了区位因素等不能细分的影响因素。

2 数据处理

分别选取1996-2000年(“九五”)、2001-2005年(“十五”)和2006-2007年三个阶段浦东新区的数据,对滨海新区同期三个阶段的产业结构演进状况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滨海新区产业结构演

进中的问题。由于资料的限制,“十一五”的资料计算到2007年末。通过数据的对比可以弥补偏离-份额静态模型分析的局限性。

根据统计资料,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模型,经计算得到表1至表3所示的结果。

3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三次产业演进的比较分析

3.1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

二、三产业的对比分析

观察表

1、表2和表3。就总体而言,滨海新区在“九五”期间,经济以低于浦东新区经济增长水平3%(-8.68亿元)的速度发展;“十五”期间,滨海新区经济相对于浦东新区有了长足的发展,比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多完成42%(289.659亿元);在2006-2007年期间,虽然增长速度较“十五”期间有所减缓,但仍比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多完成16%(307.9亿元)。

从第

二、三产业看,在“九五”期间,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高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水平26%,而第三产业则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76%,从而带来了-68.14亿元的总偏离量;在“十五”期间,滨海新区第二产业高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水平71%,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九五”期间有所提高,但仍低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水平16%,从而带来-36.00亿元的总偏离量。可以看出,从“九五”到“十五”再到2006-2007年期间,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在2006-2007年间,总偏离量高达-146.6亿元。这也说明了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在演进中的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生产总值主要靠第二产业拉动。

从增长的相对偏离情况来看,滨海新区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下面从产业结构偏离和竞争偏离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从产业结构偏离情况来看,“九五”期间,滨海新区产业结构偏离量为-18.14亿元,而“十五”期间则下降到-11.821亿元,而2006-2007年期间更是大幅下降,为-140.20亿元,较“十五”期间降低率高达109%。其中第二产业在“九五”期间结构偏离分量为7.33亿元,“十五”期间,结构偏离分量提高到86.70亿元,而2006-2007年期间大幅下降至-50.36亿元。第二产业发展速度减缓已严重影响到整个滨海新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从第三产业看,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全为负值,其中“九五”期间为-25.96亿元,而“十五”期间结构偏离分量降至-98.53亿元,2006-2007年间,结构偏离分量为-89.92亿元,说明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并且有不断下降的趋势,将影响到整个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

从竞争偏离分量来看,滨海新区竞争偏离分量在“九五”期间为9.56亿元,即滨海新区竞争分量高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9.56亿元;“十五”期间竞争偏离分量有了大幅提高,高出浦东新区平均水平301.48亿元;2006-2007年间,竞争偏离分量又有所提高,高出浦东新区平均水平448.10亿元。这主要是由于第二产业竞争力迅速提升所导致。

但总体而言,滨海新区经济还是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并且主要来自第二产业。从表

1、表2和表3可以看出,第二产业竞争偏离分量增长率在“九五”期间为23%,“十五”期间为52%,从而实现了竞争偏离分量从52.60亿元到237.37亿元的飞跃;到了2006-2007年间,虽然增长速度较“十五”期间有所减缓,降至37%,但这一时期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得到了很快发展,相对于浦东新区,滨海新区的第二产业更具有竞争力。

通过分析表明,滨海新区的支柱产业是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发展的好坏会直接制约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竞争偏离分量从“九五”到“十五”期间增长率由低于浦东新区平均增长率的47%升高到了高出浦东新区平均水平28%,从而带来了62.53亿元的竞争偏离分量;但2006-2007年期间竞争偏离分量增长率降低到-10%,竞争偏离分量更是降低到-56.68亿元,说明在这一时期滨海新区第三产业相对于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下降。

3.2 滨海新区与浦东新区第一产业的对比分析

滨海新区总面积达2 200多平方公里,有1 200多平方公里盐碱地,其中大部分为不适宜耕种

的重度盐碱地,发展农业的空间相对较小,而且国家致力于将滨海新区发展成为环渤海乃至于整个北方的重要经济增长极,这个定位也决定了新区农业必定不是主要发展对象。2007年滨海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所占比例为0.3%,而浦东新区农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建设之初就将建设中心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浦东新区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所占比例2007年仅为0.2%。从表

1、表

2、表3可以看出,滨海新区第一产业与浦东新区第一产业总偏离度不大,其中“九五”期间总偏离量为-0.47亿元,“十五”期间总偏离量为1.589亿元,2006-2007年期间总偏离量为-0.51亿元,从中可以看出滨海新区农业发展速度除“十五”期间快于浦东新区以外,其他两个时期均低于浦东新区。

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三个时期呈下降趋势,从“九五”的0.49亿元到“十五”的0.009亿元,再到2006-2007年的0.08亿元;从竞争偏离分量来看,“九五”期间,与浦东新区偏离量为-0.86亿元,“十五”期间为1.58亿元,2006-2007年期间为-0.59亿元。由此可见,滨海新区农业无论从对经济的贡献率来说还是从竞争力来说都不如浦东新区,这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滨海新区在建设之初的十几年间对

二、三产业的投入不断加大,而第一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4 问题与建议

第一,与浦东新区相比,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竞争力较弱,应该结合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从表3的总偏离量数据可以看出,2006-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较“十五”期间大幅降低,这主要是由于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偏离分量不断减少。说明滨海新区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竞争力与浦东新区的第三产业相比都有所下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已经影响了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其中2006-2007年期间滨海新区经济总增长率为21%,虽然从绝对数字上看似乎并不低,但相比于“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的高速增长,经济增长速度有了明显的下降。2007年滨海新区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0.3∶71.7∶28,而浦东新区为0.2∶47.5∶52.3,从这些数据的对比就可以看出滨海新区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重过大,服务业缺乏竞争力,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不足。

由此可见,滨海新区要加快完善配套制度,为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而现代服务业涉及面非常广,一定时期内要有所侧重,滨海新区要结合自身优势,以强大的制造业为基础,不断拓宽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空间;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服务企业,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而且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否则服务业发展的滞后不仅会影响滨海新区制造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也会制约整个经济的发展。

第二,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在三次产业中比重最大,内部结构有待优化。

从1996年至今,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始终超过70%。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滨海新区第二产业产值已完成了从1996年的224.78亿元到2007年的1 694.84亿元的飞跃,第二产业已经成为滨海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但从结构偏离分量来看,滨海新区从“九五”期间的7.33亿元到“十五”期间的86.70亿元,然而到2006-2007年这个数据降至-50.36亿元,低于浦东新区平均水平4%。这说明滨海新区第二产业在高速发展中内部结构存在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第二产业这种高速发展将难以持续。第二产业结构内部调整应注重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壮大优势产业,不断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加强第

二、第三产业的联动效应,实现第二产业在新区经济中的真正主导作用。

第三,滨海新区农业应进行提升优化和保护式发展。

在滨海新区的建设中,应该注意现代农业对于整个经济发展以及整个产业结构合理性的重要性。虽然农业对与滨海新区经济贡献率不大,但滨海新区的农业对新区的意义远不只是提供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增加GDP那么简单,农业是地区生态良好的环境标志,乡村是城市的均衡点。

[13]相对于

二、三产业,农业总处于劣势地位,工业占用了农业发展的空间资源、劳动力资源,而且农业对于环境的要求(如水源,土壤,污染等)刚性较强,这些都决定了农业异地性非常脆弱,

所以滨海新区农业更需要保护。滨海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特点,充分利用新区的海洋、土地等农业资源,建立新型农业示范区,发展捕捞养殖和优质农产品种植,建立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增强为城市服务功能。

第6篇:天津滨海新区力推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中投顾问提示:目前,30多项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正在天津滨海新区积极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建成并投入生产。

中国投资咨询网讯 目前,30多项现代生物医药产业重点项目正在天津滨海新区积极建设,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已建成并投入生产。天津滨海新区始终瞄准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前沿,大力发展现代生物医药产业,至今已聚集了包括大型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传统中医药生产企业、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医疗器械企业在内的100多家企业,产业规模近10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40%。生物医药产业不仅成为本市工业的八大优势支柱产业之一,而且已经成为近年来滨海新区发展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之一。

·

随着大量生物医药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和投资机构落户滨海新区,新区已逐渐形成了集产品研发、技术转化、生产制造、商业物流和展示交流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天津滨海新区依托京津冀地区丰富的科技人才资源,大力促进生物医药项目的研发、中试和产业化,建设高水平的研发转化基地。新区重点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京津冀生物医药产业化示范区,将在5年内投资100亿元,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医药产业基础设施和产业孵化平台,推进100项生物医药研发转化重大项目,聚集100家左右企业和研发机构,吸引200名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最终带动并形成500亿元的产业规模。

为加速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聚集,滨海新区筹备设立50亿元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基金”,支持滨海新区生物医药企业发展。大力促进国内外生物医药领域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聚集,吸引并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品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市科委每年将安排不低于1亿元的生物医药研发转化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新药研发与转化,并根据不同研发阶段及项目规模,安排资助额度最高达1000万元的补贴。目前,滨海新区已经聚集了包括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诺维信等大型生物医药制造企业,中新药业、金耀集团等传统中医药生产企业,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美国亚历山大公司等生物医药孵化器,哈娜好、美国德普等医疗器械企业100多家,产业规模近100亿元,年均增长率接近40%。

在扶持企业发展的同时,滨海新区加快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研发转化项目建设,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截至目前,天津中维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B1合成与高效分离新工艺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天津信汇制药有限公司年产120吨头孢菌素中间体GCLE改扩建等一批产业项目已经建成并投入生产,新增利税近10亿元。天津昂赛细胞基因工程有限公司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产品以及基因工程重组PF4和HAPO新药研制、茂祥集团(天津)制药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抗癌新药安体舒产业化、药明康德新药开发公司药物模板及药用化合物库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凯莱英生命科学技术(天津)有限公司高标准原料药生产关键技术开发及产业化等30多项重点项目也在积极推进,预计可新增年销售收入近50亿元。

第7篇:天津滨海新区调研报告

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情况调研报告

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 2270 平方公里,常住 人口 210 万人。最近,******组织人员,专程赴天津 滨海新区学习考察综合配套改革情况,现报告如下。

一、滨海新区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突破 总体上看,目前滨海新区还处于前期开发建设阶段,典 型特点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较大、增长速度较快(2009 年,天 津滨海新区实现生产总值 3810 亿元,同比增长 23.5%;完成固定 资产投资 2502 亿元,同比增长 49.2%,平均 1 平方公里投资超过 1 亿元) 。2008 年以来,滨海新区积极推进综合配套改革,加 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政策突破力度,在一些领域形成亮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较大突破。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取得较大突破。 、金融改革创新取得较大突破 一是大力发展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出台了一系列 一是 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的优惠政策。比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 规定有限合伙企业中的自然人合伙人(股权投资基金企业大多 为有限合伙制,并且自然合伙人比例较高) ,只需缴纳 20%的所 得税,而非最高达到 45%的累进税;在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方面,规定基金管理公司自开业年度起,实行营业税“两免 — 1 — 三减半” ,自获利年度起,实行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 。 推动设立了总规模各为 200 亿元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和船舶 产业投资基金,集聚了 221 家股权投资基金(管理)企业和 114 支创业风险投资企业, 成为我国股权投资基金相对集中的 城市。二是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先后成立了天津股权交易所、 二 滨海国际股权交易所、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排放权交易所 等交易平台。其中,渤海商品交易所目前已上市原油、煤炭、 热卷板等交易品种,日成交额超过 30 亿元。排放权交易目前 已发展了 40 多家会员单位和近 10 家战略合作伙伴,先后开 展了二氧化硫排放指标交易、碳中和综合服务等。三是积极 三 开展金融综合经营。成立了金融控股平台“泰达国际金融控 股集团” ,实行集团综合经营和二级公司法人分业经营模式。 (2009 年 7 月起,滨海新区开始推进金融创新新一轮重点工作, 拟于今年年底前完成,主要包括推进地方金融企业增资和引进战 略投资者、发起设立航空产业基金和飞机租赁基金、开展房地产 投资信托基金试点、设立货币经纪公司、推动外币兑换公司试点、 推动在保税港区开展离岸银行业务、探索开展人民币境外投资试 点等。 ) 建议:当前,上海金融市场体系发展较快,但金融对经 济的支持力度仍然不够。建议借鉴滨海新区的经验,加快发 — 2 — 展船舶、航空、新能源等重点产业投资基金,加快集聚一批 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加快发展各类股权交易市场、 大宗商品市场等,切实增强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

2、涉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主要体现在东疆保 取得较大进展。 、涉外管理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 税港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一是 一是大力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制 一是 度创新。建立了保税物流联动机制,推动“多点报关、口岸 验放”和“预先报关、一次验放” 、24 小时卡口全天候验放等 多种便捷通关措施,提高通关效率。二是 二是探索开展离岸金融 二是 业务。比如,对注册在东疆保税港区的金融租赁企业视同注 。 册在境外,享受 5%的低税率(国内税率为 17%) 去年底,滨 海新区在全国开展了首单飞机租赁业务。三是 三是加大无水港建 三是 设力度(无水港指在内陆地区建立的具有报关、报验、签发提单 等港口服务功能的物流中心) 。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了 16 个内陆 无水港,实现港口功能向内陆腹地省市延伸。 建议:抓紧推进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试点,引进一批 银行、期货公司、保险公司入驻洋山保税港区,开展离岸银 行、期货保税交割和离岸再保险等业务,推动船舶租赁、飞 机租赁等融资租赁在洋山保税港区进行试点。

3、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亮点凸显。一是 亮点凸显 、土地管理体制改革亮点凸显。一是实行土地“征转分 离” ,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提供土地资源保障。去年有 14 批 — 3 — ( 次、510 公顷土地按“征转分离”模式完成征收。“征转分离” 是指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相对分离。其特点:先行征收,对重 点发展区域和近期建设项目涉及的集体土地先行征收,统一落实 被征地农民征地补偿安置;适时转用,根据

开发需要和年度农用 地转用计划指标等情况实施转用。 二是以“宅基地换房”推进 ) 是以“宅基地换房” 小城镇建设。目前已开展了三批宅基地换房试点,共开工 665 小城镇建设 万平方米,前两批共六个镇已建成,10 万多农民入住小城镇。 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等部委对天津宅基地换房经验给予 (天津“宅基地换房”案例,见附件 1。 ) 充分肯定。 建议:上海曾经在 2002~2003 年开展过征转分离,但后 来因条件不成熟和清理整顿停止。当前,上海土地资源紧张, 常常出现引进大项目无法落地的情况。建议参照天津滨海新 区的做法,在部分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开展“征转分离”试点, 为项目落地提供土地资源保障。

4、生态城市建设有新举措。重点是推进中新天津生态城 有新举措。 、生态城市建设有新举措 开发建设和制度创新。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新两国政府合作 项目, 规划总面积 30 平方公里, 原址为条件恶劣的盐碱荒地、 废弃盐田和有污染的水系,计划用 10-15 年时间,建设一个资 (中新 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的生态城市。 天津生态城开发建设和制度创新案例,见附件 2。 ) — 4 — 建议:当前,上海正在加快推进郊区新城和新市镇建设, 浦东新区也在着力打造低碳生态宜居的新城区。建议借鉴国 内外经验,结合上海实际,研究形成一套生态指标体系,以 及保障该指标体系落到实处的管理措施、政策保障等,指导 生态城区建设。

二、天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的主要 做法 天津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时间不长, 但成效明显。其背后的原因,我们感觉主要体现在四个“度” 上,值得下一步在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中借鉴。 一是力度, 一是力度,就是推进力度大。天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 力度 视滨海新区发展,把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作为重大机遇,举全 市之力推进,为滨海新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成立了 由市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滨海新区建设领导小组,就重大问题 进行研究部署。积极争取中央及国家有关部门支持,推动重 大改革举措、 重大项目优先落户滨海新区(国家 15 个部委先后 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滨海新区发展。如科技部和天津市部市合作 共建滨海高新区,中国保监会和天津市在滨海新区建设保险改革 试验区等) 。 建议:当前,浦东新区正处于二次创业阶段,攻坚克难 — 5 — 的任务繁重。建议世博会结束后,市里进一步加大浦东综合 配套改革推进力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重大问题,帮 助浦东破解瓶颈。市区进一步形成合力,市有关部门要把全 市重大改革举措率先在浦东进行试点,浦东新区要更加积极 主动做好配合工作。同时,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方面对浦东开 发开放的政策支持。 二是速度, 二是速度,就是推进速度快。天津滨海新区对要推进的 速度 重大项目和重点改革事项,由市、区主要领导亲自督办(天津 市委副书记兼任滨海新区区委书记) ,对在建重大项目,区领导 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现场办公,解决问题。确定的推进计划, 重大改革事项以年或季度为时间节点,重大建设项目以周为 时间节点,并规定必须限时完成,保证了工作推进的高效率。 建议:以浦东二次创业为契机,全面激发全市以及浦东 各级领导干部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加快浦东新区重 大改革举措和重点项目的推进速度。对工作推进中的难点、 瓶颈,由市、区主要领导亲自抓,明确责任主体,细化目标 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实行限时完成。 三是广 三是广度,就是在规划指导下全面推进开发建设。滨海 新区按照中央的功能定位和要求,结合天津市总体规划,已 经形成了一个包括空间布局、产业支撑、基础设施、生态环 — 6 — 境等在内的总体规划。在规划指导下,滨海新区目前呈现全 面推进态势,将着力打好“十大战役” ,手笔很大,气势逼人。 ( “十大战役” 一是 :一是 一是加快南港区域建设,打造世界级重石化工业 基地和北方重要轻纺工业基地;二是 二是加快临港工业区建设,打造 二是 沿海高水平重型装备制造业基地;三是 三是加快核心城区建设,打造 三是 具有改革开放前沿特点的现代化新城区;四是 四是加快中心商务区建 四是 设,打造于家堡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和响螺湾商务商业集聚区;五 五 是加快中新天津生态城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能复制、 能实行、能推广的宜居生态新城;六是 六是加快东疆保税港区建设, 六是 打造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功能最齐全的

保税港区;七是 七是 加快滨海旅游区建设,打造北方知名的国内国际旅游目的地和高 品位休闲区;八是 八是加快北塘区域建设,打造具有北方传统小镇特 八是 色的国内外会议举办地和小企业总部集聚区;九是 九是加快西部区域 九是 建设,打造具有强大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高端企业 总部经济区;十是 十是加快中心渔港建设,打造北方水产品加工物流 十是 产业中心和游艇产业发展基地。 “十大战役”预计投资超过 1.5 万 亿元。 ) 建议:浦东新区两区合并后,面临新的发展机遇。要借 鉴滨海新区等国内外同类城区的经验,尽快拿出一个新的总 体规划,高起点超前规划浦东新区未来发展。 — 7 — 四是高 四是高度,就是功能定位高。滨海新区在产业功能定位 上,突出高端,突出创新创业;在城市布局上,突出集聚发 展;在生态建设上,突出引领和示范。总体上,滨海新区是 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着眼长远,目标远大。 建议:当前,上海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浦东新 区要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出金融、航运中心核心功能 区作用,加快金融等高端要素资源集聚。突出高端产业发展, 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项目落户,努力培育新能源、生物医药 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生态优先原则,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努力创建国家生态城区。 — 8 — 附件 1: 天津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小城镇 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以东丽区华明镇为例 华明镇是天津宅基地换房首批试点镇,也是比较成功的 试点典型镇之一。2008 年,华明镇示范小城镇项目成功入选 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这里,以华明镇为例,对天津以宅 基地换房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介绍。

一、华明镇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基本情况 华明镇位于天津近郊东丽区,距市区 13 公里,紧邻天津 空港物流加工区。全镇面积 145 平方公里,共 12 个村,人口 4.6 万人。2009 年,华明镇完成生产总值 31.4 亿元,三级财 政收入 1.84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3 万元。

1、基本做法 华明镇“宅基地换房”大体历程如下:2005 年,华明镇 启动了“宅基地换房” ;2006 年,各项工作全面推进;2007 年底开始,各村农民陆续搬进华明镇新建住宅;2008 年底, 完成农民搬迁,有 3.6 万人搬入华明镇;2009 年 4 月,宅基 — 9 — 地复垦设施农业园基本建成,耕地占补平衡顺利实现。 华明镇的宅基地换房按照以下十个步骤进行: (1)房屋、 人口普查和认定。城建规划部门进行房屋普查,建立房屋档 案;村委会进行村民身份认定,确定村民数量。 (2)东丽区 政府编制总体规划报市政府审批。

(3)东丽区组建投融资机 构(滨丽公司)负责小城镇建设。 (4)市政府国土管理部门下 达土地挂钩周转指标。 (5)镇政府制定换房政策,镇、村干 部进行宣传动员。 (6)村民提出宅基地换房申请,并与村民 委员会签订换房协议。 (7)村民委员会与镇政府签订换房协 议。 (8)镇政府与小城镇投融资机构签订总体换房协议。 (9) 示范镇住宅建成后,由村委会按照全体村民通过的分房办法 进行分配。 (10)农民搬迁后,对原宅基地整理复耕,复耕的 土地用于归还小城镇建设占用的土地挂钩周转指标。

2、实施效果 、 具体体现为“三个促进 三个促进”: 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促进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换房前,华明镇原共有 宅基地 12071 亩,换房后,新建城镇占地 8427 亩,去掉农民 住宅及配套公共设施占地 3476 亩,新增经营用地 4951 亩, 同时,还节余土地 3600 亩。 二是促进了城镇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 二是促进了城镇化和农民生活的改善。目前,华明镇镇 — 10 — 区居住人口达 4.2 万,占总人口的 91.3%,城镇化率提高了 78.3%。镇内教育、卫生、水电气热和商业、娱乐等配套设施 齐全,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三是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 三是促进了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利用置换出来的土地, 加快了华明工业园建设。以村为单位,加快土地流转,推进 规模经营,或村民以地入股组建新型农业企业,发展现代设 施农业。

二、华明镇以宅基地换房推进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经验 分析下来,华明镇宅基地换房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 有以下几方面原因,这些都是上海推进宅基地置换工作值得 借鉴的地方。 第一,发挥华明镇的区位优势,实现了资金平衡。华明 第一,发挥华明镇的区位优势,实现了资金平衡 镇地处天津近郊,紧邻

天津空港物流加工区,土地的级差地 租较高。据测算,华明镇用于农民还迁住宅和公共设施的建 设资金约 37 亿元,可出让的商业用地出让收益预计达到 40 亿元,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资金平衡。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农民得益。华明镇在开展 第二,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使农民得益 宅基地换房工作中,始终坚持公开透明,扩大农民参与,充 分尊重农民的权利和利益。主要体现在:一是由换房农民自 主自愿申请,征地补偿分配、置换标准制定、房屋测量、房 — 11 — 型选择等环节,让农民自主选择、自主决策、民主管理、民 主监督;二是以村民代表大会的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 议,达不到 90%赞成、10%不反对的村,不批准试点。三是在 籍人员界定、房屋测量、评估认定、新房分配等情况完全公 开。据测算,宅基地换房前,农民原有宅基地和房屋(多为土 坯房和砖混房)户均估价 4-5 万元,在镇上置换的房屋价值超 过 30 万元,每户资产增加近 30 万元。 重视解决农民就业和保障问题。华明镇在新镇规 和保障问题 第三,重视解决农民就业和保障问题 划时就充分考虑到农民就业问题,选址在滨海新区空港物流 加工区附近,并在新镇预留了商务区和经济功能区。目前, 农民就业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在工业区的企业就业,二是 在镇内社区商业、物业、公益性岗位就业,三是在设施农业 园区就业。目前,华明镇劳动力就业率达到 81%,养老保险 参保率 91%,医疗保险参保率 100%。失地老年农民给予每月 500 元以上的养老金。 第四,把土地复垦摆在突出位置。在建设新城镇的同时, 把土地复垦摆在突出位置 天津把土地复垦作为硬性任务,要求老的宅基地必须按时、 足量建设成农用地,未按时按计划归还指标的区县要限期整 改。由于有这一制度设计,保证了华明镇土地复垦的顺利完 成。 — 12 — 坚持依法合规办事 办事。在试点过程中,天津市制定 第五,坚持依法合规办事 下发了《示范小城镇试点建立规范的决策指挥系统的指导意 见》 《示范小城镇规划导则》 《示范小城镇管理办法》等 8 、 、 个规范性文件,为华明镇推进试点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建立有力的推进机制。天津在推进华明镇等宅基 推进机制 第六,建立有力的推进机制 地换房试点中,形成了三个层面的协同推进机制。一是在市 级层面,由发改委牵头,农委、建委、规划、国土、财政等 六部门共同参与,密切配合。二是试点区县成立领导小组, 并在项目区成立指挥部,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的各种问题。 三是试点村镇成立专门的群众工作队伍,着力维护群众的权 益,化解可能的风险和问题。 第七,创新社区管理方式。华明示范镇建成后,在管理 第七,创新社区管理方式 体制上创新,建立社区管委会,负责新城镇行政管理,改变 了原来以村为主的管理方式。小城镇内以 3000 户左右为一个 社区,300 户左右为一个邻里,组建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居 民代表会议为权力中枢、居委会和邻里及居民小组为基础的 新型社区管理体制。 — 13 — 附件 2: 中新天津生态城基本情况 中新天津生态城(以下简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 是由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在 2007 年 11 月签署协议,共同 规划建设的一个“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蓬勃、社会和谐” 的生态城市。

一、生态城的基本情况 生态城所在地区的现状为:三分之一为盐碱荒地,三分 之一为废弃的盐田,三分之一为有污染的水面,淡水缺乏, 土地盐化,没有耕地。中新两国政府选择在这样条件恶劣的 地区建设一座生态型城市,旨在借鉴国际先进理念、方法和 技术,创新发展方式,探索“能复制、能实行、能推广”的生态 城市发展模式,充分体现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建设生态城的示 范意义。 生态城规划总面积为 30 平方公里,计划用 10-15 年时间 建成,人口规模达到 35 万人。生态城于 2008 年 9 月开工建 设。目前,生态城各项规划设计任务基本完成,一期工程 4 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生态环境治理全面 — 14 — 启动,累计完成投资 80 亿元。

二、生态城建设的突出特点 生态城在建设之初,就制定了一套指标体系,这是为指 导生态城规划建设而建立的量化目标,涉及生态环境健康、 社会和谐进步、经济蓬勃高效、区域协调融合等四个方面, 包括 22 条控制性指标和 4 条引导性指标(表 1) 。这套指标体 系是国内首个生态城指标体系,体现了科学性和操作性、前 瞻性和可达性、定性和定量、共

性和特性相结合的原则。 表 1 中新天津生态城指标体系 控 制 性 指 标 指 标 层 序 号 二级指标 单位 天数 1 生 态 环 境 健 康 区内环境 空气质量 天数 指标值 好于等于二级标准的天数≥310 天/年 (相当于全年的 85%) SO2 和 NOX 好于等于一级标准的天数 ≥155 天/年(相当于达到二级标准天数 的 50%) 达 到 《 环 境 空 气 质 量 标 准 》 (GB3095-1996) 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现行标准 IV 类水体 水质要求 100 100 150 时限 即日 开始 即日 开始 2013 年 2020 年 自然 环境 良好 2 3 4 5 6 人工 环境 7 区内地表 水环境质 量 水喉水达 标率 功能区噪 声达标率 单位 GDP 碳排放强 度 自然湿地 净损失 绿色建筑 比例 % % 吨-C/ 百万美 元 即日 开始 即日 开始 即日 开始 即日 开始 即日 开始 0 % 100 — 15 — 协调 8 9 生活 模式 健康 社 会 和 谐 进 步 10 11 12 本地植物 指数 人均公共 绿地 日人均生 活耗水量 日人均垃 圾产生量 绿色出行 所占比例 垃圾回收 利用率 步行 500 米范围内 免费文体 设施的居 住区比例 危废与生 活 垃 圾 ( 无 害 化)处理 率 无障碍设 施率 市政管网 普及率 经济适用 房、廉租 房占本区 住宅总量 的比例 可再生能 源使用率 非传统水 资源利用 率 每万劳动 力 中 R&D 科 学家和工 程师全时 当量 就业住房 平衡指数 ≥0.7 平方米 /人 / 升 人·日 千克/ 人·日 % ≥12 ≤120 ≤0.8 ≥30 ≥90 ≥60 100 即日 开始 2013 年 2013 年 2013 年 2013 年 前 2020 年 2013 年 2013 年 基础 设施 完善 13 14 % % 15 % 100 即日 开始 16 17 管理 机制 健全 18 % % % 100 100 ≥20 即日 开始 2013 年 2013 年 经济 发展 持续 经 济 蓬 勃 高 效 19 20 % % ≥20 ≥50 2020 年 2020 年 科技 创新 活跃 21 人年 ≥50 2020 年 就业 综合 22 % ≥50 2013 年 — 16 — 平衡 引 导 性 指 标 指标层 自然 生态 协调 区域 政策 协调 社会 文化 协调 区域 经济 协调 序 号 1 二级指标 生态安全健 康、绿色消 费、低碳运行 创新政策先 行、联合治污 政策到位 河口文化特 征突出 循环产业互 补 指标描述 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并从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角 度出发,保持区域生态一体化格局,强化生态安全, 建立健全区域生态保障体系。 积极参与并推动区域合作,贯彻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 实行分类管理的区域政策,保障区域政策的协调一致。 建立区域性政策制度,保证周边区域的环境改善。 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延续历史,传承文化,突出特色,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和风景名胜资源;安全生产和社会 治安约有保障。 健全市场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带动周边地区 合理发展,促进区域职能分工合理、市场有序,经济 发展水平相对均衡,职住比平衡。 区 域 协 调 融 合 2 3 4 生态城建设的理念、要求,集中反映在这套指标体系中, 比较突出的有以下六点:

1、高起点、高标准。很多指标值都达到甚至超过目前国 、高起点、高标准。 际先进水平,如“绿色建筑比例 达到 100%,并要尝试建设零 绿色建筑比例”达到 绿色建筑比例 能耗住宅。

2、强调本地生活、本地就业、绿色出行。主要目的是通 、强调本地生活、本地就业、绿色出行。 过优化城市布局,减少交通产生量,降低交通耗能与排放。 “步行 具体体现在:步行 500 米范围内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比例 米范围内免费文体设施的居住区比例” 达到 100%(为此,生态城创新社区建设模式,建立了生态细胞、 生态社区、 生态片区三级生态城市居住模式, 生态细胞由 400×400 米的街廓组成,生态社区由 4 个生态细胞组成,生态片区由 4-5 个生态社区组成,构建起一个生态自然、设施完善的人居系统) ; — 17 —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达到 50%以上(指的是生态城居民中在本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达到 就业住房平衡指数 以上 地就业人数占可就业人口总数的比例,反映居民就近就业程度) ; “绿色出行比例 达到 90%(主要是通过发展轨道交通、清洁能 绿色出行比例”达到 绿色出行比例 源公交、慢行体系,实现公交站点周边 500 米半径服务范围全覆 盖) 。

3、积极发展低碳经济。目标是“单位 GDP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强度” 、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单位 百万美元。 为 150 吨-C/百万美元。2006 年,瑞士、美国、中国这一指标 百万美元 值分别为 170、520 和 2000 吨-C/百万

美元。

4、重视新能源、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在 、重视新能源、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资源的再利用。 能源开发利用上,广泛采用地热、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 源,“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达到 20%以上。在水资源循环利用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达到 以上。 可再生能源使用率 以上 方面,大力开发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非传统水 非传统水 资源利用率”达到 以上。在固体废弃物方面,实施分类收 资源利用率 达到 50%以上 以上 集、综合处理和回收利用,“垃圾回收利用率 达到 60%以上 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 以上。 垃圾回收利用率 以上

5、重视资源消耗源头减量。体现在倡导健康生活模式, 、重视资源消耗源头减量。 实现“日人均生活耗水量 低于 120 升,“日人均垃圾产生量 日人均生活耗水量”低于 日人均垃圾产生量” 日人均生活耗水量 日人均垃圾产生量 千克。 低于 0.8 千克。

6、以科技创新促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每万劳动力中 新促生态文明建设。 、以科技创新促生态文明建设 每万劳动力中 R&D 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 大于 50 人年。 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大于 人年。 — 18 —

第8篇:天津及滨海新区考察报告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精神,精心谋划合肥“十二五”发展,9月18日至1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市长吴存荣率合肥市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学习考察。天津市委市政府、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给予热情接待和周到安排,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高丽会见了合肥党政代表团全体成员,并亲自介绍天津建设和发展情况。在天津期间,代表团重点考察了滨海新区的开发和建设,同滨海新区党政领导同志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感受了天津建设发展、滨海新区开放开发的气魄和生机。此行时间虽短,但收获了震撼、开阔了眼界、得到了启迪。

一、天津及滨海新区建设发展情况

近年来,天津围绕中央对天津工作“一个排头兵”、“两个走在全国前列”的要求,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为契机,推动各项

工作站在高起点、抢占制高点、达到高水平,经济社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全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位于天津东部沿海的滨海新区,在一片盐碱地和“围海造陆”的土地上,建设成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拥有“一核、双港、九个产业功能区”,经济总量占天津半壁江山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我国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第三经济增长极。

1、发展成效大。2005年到2009年,天津市地区生产总值由3905.64亿元增加到7521.85亿元,年均增长18% 以上,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滨海新区生产总值由1623.26亿元增到3810.67亿元,年均增长达24%,为1994年筹建之初的30倍,占到全市总量50.8%;财政收入分别由725亿元增加到1805亿元,年均增长26%。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2639元增加到21402元,年均增长1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202元增加到10675元,年均增长10%。今年上半年,天津市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

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分别达18%、27.5%、35.2%、34.9%。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2250亿元,财政收入480.7亿元,工业总产值5072.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89.5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6.1%、38.1%、25.2%、36.3%,各项经济指标均创近10年最高水平。

2、规划气魄大。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产业发展,无论是总体区域,还是具体项目,都体现出规划的大思路、大气魄,彰显国际化都市的全球视野、世界胸襟和先进理念。天津“双城战略”,把的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核心区作为城市两个中心,让天津再造一个新城。着眼于将滨海新区建成 “高端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科技创新的领航区、和谐社会的首善区”,天津专门成立了重点规划编制指挥部,选派230多名规划骨干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考察,培养世界眼光,引进国际先进规划理念。聘请海内外50多家高水平设计团队,最终形成了“一城双港、九区支撑、龙头带动”

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9个产业功能区,11个重点地区和12个专项规划,引领新区高起点、高水平建设。

3、产业项目大。天津着力构筑高端、高质、高新化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大项目好项目集聚和建设,累计实施了涉及农业、工业、服务业和自主创新等大项目好项目940项,总投资1.84万亿元,新投产项目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65%;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92%。滨海新区自2009年启动375个5000万元以上产业项目之后,今年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455个。大飞机、大火箭、大炼油、大乙烯、大造船、大机车等一批带动性强的重大项目建成投产或抓紧在建,带动一大批上下游配套产业加速涌入,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初具规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新兴优势产业正迅速崛起。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达到48%。

4、建设手笔大。天津举全市之力,全力打好滨海新区开放开发攻坚战。2009年7月开始启动的“十大战役”,涉及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功能区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1.5万亿元,在滨海新区22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由东到西、由点到面统筹推进,规模庞大、气势恢弘,要求1年半取得明显成效,3-5年基本完成。今年上半年,“十大战役”共完成投资638亿元,平均每隔一天半开工一个项目,竣工项目60个。目前,东疆保税港区首期4万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国际邮轮母港建成开港,中新生态城起步区、于家堡金融商务区、响螺湾商务区、南港工业区、临港工业区、空港经济区等开发建设顺利推进。考察所到之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

5、推进力度大。天津和滨海新区以强有力的工作机制和作风保障各项工作高效率、快推进,“五加

二、白加黑” 为干部工作常态。城市建设、项目建设创造了令人震撼的“天津效

率”、“滨海速度”,津门首座24小时不夜城,规划用地面积4.9公顷、总建筑面积17.1万平方米的津湾广场一期工程,从建设、招商到开业不到300天。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天津梅江会展中心从动工到全面竣工交付使用,仅用了8个月。天津致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施连续两年奋战两个150天,今年又奋战300天,开展大规模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新建提升绿地2800平方米,植树造林26万亩。滨海新区“十大战役”中的每个战役都成立一个批挥部和一整套的效工作机制,指挥部的很多工作人员吃住在工地,放弃节假日夜奋战,保证建设进度。“像抓项目一样抓改革”,实施“改革三年计划”,启动了10个领域的20个改革重点项目、50个具体改革事项,金融、涉外经济、行政管理等诸多方面体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

二、天津及滨海新区建设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天津及滨海新区日新月异的发展成就令人瞩目。虽然天津作为直辖市,滨海新区作为国家战略下的“试验区”,与合肥在发展的自身件、阶段、范围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但他们志在高远、大气创业的崇高追求,讲究策略、善于突破的发展智慧,勇于争先、大胆探索的创新精神,激情创业、只争朝夕的务实作风,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要以更高的境界谋划发展、实干图强。这次考察,天津干部群众强烈的解放思想意识、创新发展意识和勇争一流意识给我们深刻印象。实践证明,思想解放的力度决定发展的空间和速度。天津和滨海新区正是以大视野、大思路、大手笔、大力度,进而带来发展的大变化、大跨越,实现了经济持续在高基数、大体量上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正是在破解发展难题上解放思想,造就了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的“无中生有”;书写了“围海造陆”中“精卫填海”的现代传奇,仅临港工业区运用淤积泥沙用填海造地面积就达到60平方公里,已为落户的102

个项目提供了30平方公里的用地;在1/3是废弃盐田,1/3是盐碱荒地,1/3是污染水面的在荒芜之地上建起了中新天津生态城。近年来,合肥发展尽管呈现了强劲态势,但是与天津、与滨海新区相比差距是明显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满足,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忧患意识。作为基数小、底子薄的欠发达地区,要不断缩小与别人的差距,逐步赶上乃至超过别人,更要不断解放思想,用更高的境界审视自身,实现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展。当前要结合谋划“十二五”发展,进一步提升发展标杆,在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前提下,自我加压力,能快则快,能争则争,努力新的跨越。要进一步牢固树立敢闯敢试、敢想敢干的观念,敢于破解难题,敢于攻克障碍,在探索中求突破,在创新中促发展。

2、要以更高的水平扩大开放、招商引资。滨海新区的成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扩大开放,战略引进产业资本。一方面主动接轨国际经济,完善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保税

港等多种对外开放形态,“建设仿真国际投资环境”,打造对外资、内资最具吸引力的地区。另一方面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位的任务”,“保证第一位的精力”,吸引全球各地的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基地竞相落户新区,特别是为紧盯跨国公司,招聘专业人员成立了专门针对跨国公司投资项目的招商机构。目前,108家全球500强企业落户滨海新区,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50元。今年1-8月份,滨海新区实际利用外资金额45.9亿美元,国内招商228.7亿元,分别增长28.9%、39.6%。正是境内外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源源不断地参与新区开发、带动产业升级,实现新区的大发展。“对外开放是合肥发展的生命线,招商引资是合肥发展的第一要事”,对此,我们决不能含糊、犹豫或松懈。当前,合肥应继续抢抓国内外产业加速转移、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等新机遇,完善和运用好在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和对外开放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营造一流的投资服务环境。要继续强力推进大招商,招大商,特别是要瞄准世界和国内500强、大

型央企,必要时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或机构,主攻一批技术水平高、投资效益好、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走“龙头+配套+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更好的支撑发展、增强后劲。

3、要以更大的力度抓改革创新、激发体制活力。天津提出“只要体现科学发观要求、只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有利于激发创造活力的,就要大胆试、大胆闯”。华明示范镇,采取以宅基地换房模式,全镇4万人入住了新房,实现政府不掏钱,百姓不花钱,可耕种土地不减,“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天津文化中心,通过市场运作,政府不出一分钱,顺利改造或新建了90多万平方米的文体场所,让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了城市美化的生活。滨海新区致力“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地区”,以全方位的改革大大激发了发展活力。近年来,合肥坚持“敢字当头、敢闯新路,敢破难题”,对经济社会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一些改革在全国产生积极影响,但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与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

求、与发达地区相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合肥应面向未来,改革创新再迈出更大步伐,特别是对于“示范区”、“试验区”建设赋予“先行先试”权,要更加主动作为、大胆探索、用足用活。更加注重学习借鉴先发达地区的好经验、好做法,以尽可能小的成本取得后发优势。要更加突出重点,特别是对投资、财税、土地、市场、城市管理、统筹城乡等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改革,坚持系统规划、分类明确路线图,用抓项目的办法来推进,激发合肥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新活力。

4、要以更高的效能推进大建设、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滨海新区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大手笔、大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十大战役”的主体就是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在交通、城镇化、公用设施等方面基础设施的投资将达到3000亿元,从而使启动区成为新区发展“启动器”,产业集聚、资本进入的“吸附器”。合肥要顺应工业化、城镇化的趋势,在增强省会城市综合承载力和服务功能再上新

水平,就要以不满足的心态,一既往地推进“大建设”。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推进城市功能和新业态的开发,更加注重产业功能区域的合理区分和布局,举全市之力推进滨湖新区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老城区城中村改造,引进国内外知名的规划、设计、建设团队、企业、机构参与合肥规划建设,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在“加快”上再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大建设”再提速,让大建设的成果尽早发挥效益、让全市人民尽早享受实惠。

5、要以更好的成效推进自主创新、在发展中以质取胜。自主创新是滨海新区保持高速发展最重要的原因。他们非常注重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产业升级相结合,把加快集聚和建设大项目、好项目,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目前55项自主创新产业化重大项目全面启动,组织实施了100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注重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出了一系列支持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的有效举

措,比如,以组建20亿元的滨海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四两拔千斤,引进了一批国内外知名风险投资机构。注重借用外力,比如,先后与国内30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创新机制,建设50多个国家级研究中心。合肥要在探索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道路上取得突破,必须继续以“试点市”、“试验区”、创新型城市建设为切入点,进一步完善鼓励创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加快构建富有活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坚持把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作为自主创新的着力点,把科技创新与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要进一步强化开放理念,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大力引进一切创新资源为我所用,特别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引进一批十亿、百亿、千亿级的创新型龙头企业,站在高端上构筑合肥自主创新的后发优势。

6、要以更有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滨海新区能有今天的成就,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了一支政治坚定,具有开放精神、国际视野,能打硬仗的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形成了浓厚的干事创业氛围。比如,选派优秀干部到招商引资、重大项目的第一线经受锻炼;大力实施人才培训工程,每年组织干部赴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创新干部选拔任用机制,面向海内外吸引一大批优秀人才,等等。近年来,合肥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立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使一大批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对发展有贡献,勇于创新、敢于负责、善于突破的干部选拔到重要岗位,做出了实实在在的业绩。我们应在总结好经验、好作法的基础上,以贯彻中央人才规划为契机,出台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意见,科学编制和实施全市人才工作规划,探索建立更富活力的科学育才、引才、用才机制,努力形成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特别要针对推进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急需和紧缺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采取更

加灵活的引进培养政策和办法,努力在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点领域建成一批人才高地,更好地支撑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发展。

合肥市委政研室

执笔 瞿辉

2010年9月20日

第9篇:赴天津滨海新区考察的函

发改函[20xx] 号

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赴滨海新区学习考察管理体制改革方

面情况的函

中共天津滨海新区委员会接待处:

为学习借鉴天津滨海新区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按照xx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我市一行5人前往贵处学习考察。有关事项函告如下:

学习考察时间:xx月xx日上午9时到达,活动行程安排半天;

学习考察内容:重点学习了解滨海新区行政区划调整、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的情况,如功能区划布局,管理机构、派出机构设置及职能,行政区划调整、管理体制改革申报程序及推进步骤等方面情况;

学习考察方式:采取召开座谈会双方互动交流的形式; 贵方参加人员:区发改委、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建设局、区交通局、区编办、区民政局等单位负责同志。

我方参加人员:姓名xx 职务xxxxxxx 姓名xx 职务xxxxxxx 姓名xx 职务xxxxxxx 姓名xx 职务xxxxxxx 姓名xx 职务xxxxxxx 请贵处接函后给予接洽支持为盼!

联络人:姓名 联系电话

xx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年月日

上一篇:公务员在线下一篇:园长秋季学期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