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2022-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言文阅读教学初探

摘要:文言文中有着丰富的语文知识,其中包括先人的智慧及思想,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文学赏析的能力。因此,初中的语文教师要重视对文言文教学,积极发现学生学习及自身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方案及措施作出相应的调整,提升学生的学习及教师教学的质量,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目标。本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阅读的教学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系列解决策略,希望对广大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阅读教学

一、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有些语文教师在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时,单纯地为学生灌输知识,不管学生是否能够接受与吸收。讲完后,便简单地讲解一下练习题,对于本篇文言文的学习就告一段落。此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参与度极低,不能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学生只是单纯地听老师讲解,没有自身的理解与思考。等到没有教师的帮助时,便不能自行对文言文进行翻译与理解。学生只是看文言文中的文字,对文言文的理解程度始终不够深刻。

二、解决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中问题的对策

(1)注重对学生兴趣爱好的挖掘

初中学生要想学好文言文,首先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增加对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该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积极性及兴趣。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实新课改的各项要求,在教学时,要注重提升文言文课堂的趣味性,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成果。

例如,在对《岳阳楼记》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势的特点,为学生在多媒体上播放与岳阳楼记有关的影视作品或朗读视频,让学生在影视作品或优美的朗读中体会到文章的美之所在,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对岳阳楼记的学习更加抱有好奇及探索的心理。让语文课堂的趣味性得以增强,为后续的教学过程做铺垫,学生会对朗读视频中朗读语调及语气加深印象,体会到朗读中的感情流露,从而提升自身对文言文朗读的欲望,加深对文言文的深度理解。

(2)将“读”的环节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

在初中阶段展开文言文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深度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同时,推动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初中文言文的内容相比于高中较为简单,篇幅也较短。因此,文言文在科目中的设立,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实现学生对文言文的初步认识。在对文言文课程的教学中,应当结合文言文自身的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读”上,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以此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新的文言文的教学时,可以首先组织学生将文言文的内容大声地朗读出来。并仔细辨认学生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通假字及生僻字的发音给予纠正。当学生能基本通顺地朗读课文后,教师再为学生划分朗读的节奏,让学生在此进入有感情的朗读之中。

例如,学生在对《鱼,我所欲也》进行学习时,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对文言文通读一遍,并注意生僻字词的发音。在教师进一步纠正过后,再为学生进行节奏的划分。节奏的划分不仅是为了方便朗读,更能增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比如在对“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这句话进行节奏的划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对此处的断句有所了解,还能帮助学生结合下方的注释理解本句话的意思,再经过学生结合上下文反复朗读,能够体会到文言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了进一步落实文言文阅读的教学,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增设朗读比赛的环节,让学生以组为单位或者以座位的排列形式划分,进行朗读的对比, 看哪一方的朗读更加有感情。以此方式来增加课堂的活跃度,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文言文课堂教学质量。

(3)关注与历史学科的联系,丰富教学内容

文言文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中璀璨的明珠。为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教师可以将文言文与历史知识教学进行有机融合,可有效实现丰富教学内容,激增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文言文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为学生展开讲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效实现知识延伸,开阔学生眼界。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与历史知识联系进行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可以为学生讲解战国时期政治、军事等社会背景,并介绍课文中出现的人物的身份、生平等。通过引入历史故事,可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文言文教学中导入更多历史事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文言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还可以有效增加学生的人文底蕴,促使学生的文学素养获得改善。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中关于文言文阅读的教学十分重要,教师要从以往的教学理念中走出来,去迎接新的教学模式,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于文言文的阅读热情。教师要充分理解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充分发挥文言文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及水平得到提升。教师要从学生自身兴趣的挖掘及将“读”的环節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等方式,燃烧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及掌握。

参考文献

[1]黄禾.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研究[J].新课程,2021(29):63.

[2]鄂若男.浅析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J].吉林教育,2021(Z6):135-136.

[3]胡亚南. 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1.

作者:林贞兰

第2篇:核心素养下的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初探

摘要:本文围绕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标准要求与核心素养理念,对如何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细节进行优化改进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文言文是中国古时候的书面语言,其兼具官方性质的同时,也可以说充分体现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和精髓,作为流传至今的重要文化内容,有必要发挥其价值,充实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世界,丰富其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为其综合素养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一、创设环境,构建平等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课程教育领域有关核心素养的理论研究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有的人认为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也有的人提出了双主体的看法,但就教学实际而言,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教学无论是出发点还是落脚点都需要围绕实际学情来进行综合考量,所以说,教师既要明确学生的主体性,也要考虑到该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以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而言,其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和特殊性使得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发挥各自的作用,使教学活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双边性活动,确保学生能够在和谐、轻松且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和建构。

初中是青少年发展的重要阶段,其有稚气未脱的特点,也有渴望独立的个性,对世界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那么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并把握学生的这一特点,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促成课堂教学良好氛围的生成,确保学生能够对教师以及课程本身产生积极的兴趣,从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通过灵活运用来解放学生的天性,使其更加充分地融入到教学当中。就文言文教学来说,教师可以在一些具有故事性或是情节比较丰富的文本教学中选择较为开放的教学方法,比如在《狼》《河中石兽》等文本中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提高课堂参与度的同时,也能够增进其对于文本的理解。而对于一些思辨性或哲理性较强的文本,比如《论语》《陋室铭》等,教师则可以选取典型事例来配合讲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革新教学理念,合理选择教法

1、激趣導入

符合实际却又巧妙的导入设计可以使课堂教学颇具艺术性,而学生也能够在一开始就被集中注意力,对于之后的学习和建构自然水到渠成。那么结合初中生认知和思维特点来看,教师尤其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或是文本中某一特点较为明显的内容,应该采取具有趣味性或是悬疑性的导入,使学生的思维受到调动,从而在探究欲望的驱动下去主动地获取和建构知识。当然,文言文也不乏各种体裁,对于一些游记类的文言散文,教师则可以选择直观的配图来为学生展现文中所描述的景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意图与其精湛的叙述功力。例如,在《三峡》中,教师可以通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来进行导入,配合三峡的鸟瞰图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在体会大自然雄伟壮丽景色的同时,感受作者情景交融、生动传神的写作手法。本文通篇结构严谨,而且布局巧妙,虽语言简练,但浑然一体,配合直观的风景图更能够使学生领悟到“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与“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静结合之美。即便初一看文本是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但细读下来不乏美感,对于学生各方面素养具有极高的启发价值。

2、点拨引导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作为古代的书面语言,自然也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去向学生传授一些解读技巧,感受古今汉语言在字义、用法和读音等方面的联系与变化。当遇到一些稍具挑战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理解和挖掘,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印象才更加深刻。遇到困难不会再急于向他人求助,而是勇敢地去尝试和突破。例如,在《论语》中,本文选择了《论语》中几篇极具代表性的文章,教师从实际学情出发,可以初步引导学生去对句子的结构进行划分,以诵读的方式来进行分段,看看怎么分,读出来的效果最好。在此基础上,学生试着对其进行翻译,此间教师可以为学生举几个典型的例子,比如主谓之间“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动宾之间“衔远山,吞长江”,连词之前“人不知而不愠”等等。

3、诵读体会

文言文的语言除了琅琅上口之外,还具有含蓄且深刻的典型性特征,所以仅仅是通过与现代汉语之间的语义互换,很难理解和把握文本中所想要传达的精神内核。对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以熟练地诵读来提高对文本的内化。例如,在《古诗五首》《木兰诗》《三峡》《卖油翁》等文本中,这些文本大多数都是教材要求的背诵文本,所谓背诵并不是单纯的记忆,而是需要建立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但考虑到学生学习负担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诵读切入,反复感知,以口头表达来催化记忆,只有真正理解文本语言的含义,才能够做到熟读成诵。

综上,初中是文言文教学的初级阶段,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时期。教师应结合新课标中的具体要求,来透过文言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为文言文教学注入新鲜活力。

参考文献

[1]谢晓凤.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言文合一”有效实施策略探讨[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19(03):113-114.

[2]郭漫. 部编版与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助读系统比较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2019.

[3]鲜巴初.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9(02):93.

大庆市祥阁学校二部

作者:崔海龙

第3篇:线上教学背景下初中文言文项目式学习初探

[摘   要]项目式学习近年来因其以问题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典型特征,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疫情背景下,项目式学习与线上教学有了结合的契机。文章立足于线上大班教学实践,力求探索线上教学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有效实践途径和效果。

[关键词]线上;项目式学习;初中文言文

[

一、问题的提出

项目式学习(Project 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式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早在几年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4G、5G等通信技术的日趋成熟,线上教学就依托各类APP在教育领域广泛开展。线上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逐渐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但目前只是应用于小班教学,还没有进入主流的大班教学之中。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在居家隔离的背景下,开展大班线上教学已不可回避。那么,如何在线上环境下,探索出依托信息技术并能够充分发挥线上教学价值以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教学模式,就成了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本文立足于线上文言文教学实践,对线上教学背景下项目式学习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及效果等进行探索。

二、可行性分析

(一)线上环境对开展项目式学习的支持

在传统的课堂中开展项目式学习是有效的创新手段。但从实际操作来看,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例如,开展探究活动时受到时空限制、学习资源不够丰富、教学管理与评价效果不佳、学习方式单一、师生间缺乏交流协作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资源可为项目式学习提供支持。在线上开展项目式学习时,教师可以充分借鉴线下教学的优点,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以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丰富资源内容,进而解决更多的教学问题。针对项目式学习的特点,线上环境能够为其的顺利开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具体见表1。

(二)文言文传统教学模式和项目式学习的特征对比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往往从字词梳理开始,接着串讲全篇,落实各段落的翻译,并在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因为文言文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几乎都以教师的讲为主,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地接受。有时文言文教学甚至变成了听写教学:教师按照教参在课堂上念翻译,学生则奋笔疾书。这样教学其实最后就实现了锻炼学生记忆力这个目标。在这样的被动学习中,学生思维得不到训练,视野得不到开阔,被深深禁锢于“求甚解”的字斟句酌之中。

项目式学习则不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导者、推动者,处于主体地位;在项目任务驱动下,他们会主动去探究学习;在个性化的真实学习情境中,他们会利用线上线下多种途径获取资源,搜寻完成项目任务所需的信息;在活动后,他们还会借助多种形式展现任务成果,并实现对成果的多元化评价。有效利用项目式学习进行文言文探究,可以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并形成完整的文言文知识框架。

三、项目式学习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设计运用

(一)线上教学背景下的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及模式

要想设计出有效的项目式学习,就应遵循以下原则:宏观层面,设计者应有明确而完善的育人观,需要预设该活动能使学生获得怎样的成长;中观层面,设计者应努力实践 “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听说读写互通互联” 的模式,以更好地让知识落地,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微观层面,设计者应牢固遵循学生主体原则、 有效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并具备资源意识、跨领域意识、学习支架意识和“给时”意识。

图1为项目式学习的设计模式示意图。

(二)具体设计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设计了《卖油翁》一课的项目式学习方案,根据“全方位理解传统文化”这一育人目标,确定了主驱动任务“活学活用文言,学会以古窥今”,并在主驱动任务的引领下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其各自又对应着一系列子任务。主驱动任务与子任务共同构成了系统的任务框架。

1.学习任务一:那些活在成语中的文言词

学习活动:在课程预习阶段,结合课下注释找到重点实词,在熟悉这些重点实词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线上资源库,搜索与这些重点实词含义相似或相同的成语,并将这些成语用于描写生活,以体现其活力。

设计意图:本任务的核心目的为“疏通解决重点实词”。通过小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寻找成语这样的方式去落实重点实词的学习,有三大目的:其一是以熟带生,将生活中依旧使用的词语与文中的重点实词相联系,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其二是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面,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积累成语并学着去使用。其三是让学生明白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珍宝,它历经千年而不消亡,甚至有些文言词语,直到今天,我们还在使用。

小支架:“百度搜索”是一个检索词语的有力工具。使用《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词典》的电子版也可以有效快速地检索到大量含有某一个字的成语。

2.学习任务二:画脸谱

学习活动:(1) 阅读课文《卖油翁》,利用思维导图, 厘清文章的层次,分析人物形象。(2) 利用网络收集关于陈尧咨的其他记载并通过小组合作综合分析陈尧咨的形象。(3)课后通过网络了解中国戏曲的角色行当以及各脸谱对应的人物身份。(4)综合利用以上知识,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为卖油翁和陈尧咨画脸谱并陈述理由。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仿照川剧中以变脸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方式画出两人的系列脸谱。

设计意图:本任务指向“理解人物形象”这一目的。让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利用网络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综合分析,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陈尧咨;结合传统戏曲知识,对人物进行再创造,以加深理解。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既理解了人物形象,又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有效培养了文化自信。

小支架:要想了解更多关于陈尧咨的故事,可以利用网络检索并阅读《宋人轶事汇编》和《宋史》中的相关内容。

3.学习任务三:辩证分析文章

学习活动:立足于任务二,进一步查阅资料,了解陈尧咨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与《卖油翁》相似的故事,并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故事的真实性、合理性,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设计意图: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笔记小说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小支架:1.向学生提问:你怎样看待“熟能生巧”这一说法?高超的射箭技术真的等同于沥油吗?2.阅读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及王安石的作品《伤仲永》等,分析其中的不合理处。3.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宋代重文轻武的风气。

4.学习任务四:制作视频

学习活动:立足于二、三两个学习任务,分小组编写《卖油翁》剧本,并进行表演。利用手机等进行拍摄,再利用爱剪辑等视频剪辑软件进行后期制作,形成一个微视频。

设计意图:前三个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这一个任务主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外化为行动,并通过“在做中学”进一步巩固知识,训练思维。

小支架:可观看语文出版社制作的微视频《賣油翁》,会有一定的启示。

四、学习效果分析

《卖油翁》这篇课文的教学主要是在线上完成的。因为每天只安排四节课的学习时间,所以学生能够自主安排的时间非常多。笔者对两个不同的班级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其一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其二采用的是项目式学习。经过观察比对,结果如下。

实词的学习完成于预习阶段。经过检测,采用项目式学习的45人的班级里,有40人能够有效掌握90%的重点实词;而另一个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45人的班级里,仅有28人能够有效掌握90%的重点实词。

对课文的理解完成于课文讲授过程中。通过课后的调查对比发现,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讲授的班级的学生能够较快地理解课文,采用项目式学习的班级的学生花费的时间更多。但从课堂参与度来看,采用项目式学习的班级的学生的参与度更高。采用项目式学习的班级的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发展程度远远高于采用传统授课模式的班级的学生。

知识的巩固升华完成于课文学习的收官阶段。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收集整理,因而不能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掌握的资料会更加丰富。

课本剧的表演与展示完成于课后,用了近十天的时间,每班分别划分了五个小组进行活动,虽然最后都能完成任务,但开展项目式学习的班级的学生明显在人物设计、场景布设上更胜一筹,甚至有学生利用到了传统戏曲元素。

当然,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仅取决于教学模式,还与学生本身的素养、身边的客观条件及其个性特长有关。以上策略是否真的适用于线上文言文教学,还有待进一步的实践验证。

[   参   考   文   献   ]

[1]  巴克教育研究所.项目学习教师指南:21 世纪的中学教学法[M].任伟,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文兰,张思绮,林君芬等.网络环境下基于课程重构理念的项目式学习设计与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2):38-45+53.

[3]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农越华)

作者:李英杰

第4篇:初中文言文字词教学初探

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程森槐

语言学家王力教授曾说,“使古书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王力教授这段话无疑告诉我们文言文教学必须要加强字词教学。通过多年的教学探索,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教学尝试,帮助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学习。 文言文字词的教学首先要帮助学生分类积累,聚少成多。这样便于学生学与记。

1.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文言文中的一些字词的意义与用法与现代汉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这就产生了古今异义词。在教学中我把古今义差别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词义范围缩小类。如《论语十则》中“可以为师矣”中“可以”一词,古义为“可以凭借”今义则为“可以”;词义扩大类。如《桃花源记》里的“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一词,古义为“妻子和儿女”今义为“丈夫的配偶”;词义的转移类。如《出师表》一文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一词,古义为“身份低微”今义为“卑鄙、下流”。 积累古今义差别较大字词,学生在理解文意时,就不会不明古义,不知古今词义不同,在翻译句子时出现以今义释古义的现象。

2.积累通假字。字的通假现象造成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为了避免给学生学习带来难度,我引导学生从字音上去归纳:同音通假,也就是声韵母相同的。如《狼》一文中的“止增笑耳”(止通只,声韵相同);同韵通假,也就是韵母相同。如《马说》一文中“其真无马邪”(邪通耶,韵母相同);同声通假,也就是声母相同。如《愚公移山》中的“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声母相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字音上去积累通假字,能较好掌握此类字词的音与义,从而达到学习字词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文言文教学上要让学生懂得比较辨析,灵活运用。 1.对一词多义的比较辨析灵活运用。文言文当中的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只有通过比较辨析,才能了解一词多义的各个义项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而形成的,对于多义词应该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引申义是从基本义发展而来的,同基本义有相似的、相对的或相关联的意义。比喻义是词的比喻用法固定下来的意义,有的比喻是从词的本义、基本义产生的。学生懂得多义词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才会在实践中结合语境灵活运用。如《马说》中“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前者为本义:竹制的马鞭(头上有尖刺),后者为引申为鞭打。如:“菅”。本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根很坚韧。”而在“草菅人命”一词中,“菅”的词义是“轻视”,是其比喻。“秋毫之末”中秋毫本义指秋季鸟兽的毫毛,比喻义为极小的事。

2.帮助学生对常用文言虚词的归纳运用。文言虚词的学习难度大。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如果帮助学生归纳、掌握常用虚词的意义与用法,就可以扫除阅读中文言虚词这方面的障碍。最常用的文言虚词为“之”“而”“其”“为”等。如“之”字的用法非常灵活,兼有多种词性和意义:用作结构助词时可译为“的”;用作语气助词,协调音节是可不译;用作助词,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也可不译;用作代词时要联系上下文判断所指代的内容。用作动词时,可译为“去、到、往”。通过归纳掌握虚词用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较好消除学生对整个文言文知识层面的“畏难”心理。

此外,教师在文言文字词的教学中,还应鼓励学生多实践、多运用。因为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记忆、比较、归纳、积累、揣摩,从而达到强化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效果,把字词学“活”。

通过分类积累、比较辨析、实践运用能较好解决文言文字词学习的难点,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邮编号码334228 通讯地址:江西省德兴市占才中学

收信人:程森槐 联系电话:13767302099

第5篇:初中文言文教学中诵读能力训练初探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来龙初级中学

223851 管超 13485095577

诵读,即熟读和背诵。包括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方式。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读文言课文,要了解内容,能顺畅的诵读,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熟读和背诵是前人学习文言文之有效的好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它可以帮助学生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情感,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文言文的阅读能力。由此可见,加强文言文教学中学生诵读能力的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人拟就文言文教学当中课前、课内、课后诵读训练的一些实际做法,做一浅述。

一、课前诵读能力训练。

教学文言文之前,教师结合预习提示,把诵读训练的具体要求明确告诉学生。这样,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就能有的放矢,克服漫无目的的读读而已的不良习惯。严把诵读的预习关,这是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起始,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步。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自读为主。借助工具书,消除字词障碍,疏通文意。然后,由慢到快,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课文中那些美的语言,能与学生的词汇储备沟通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同时通过朗读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提高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二、课内诵读能力训练。

语文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依赖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堂教学来实现。因此,课堂内的诵读能力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的过程中,要把学生诵读能力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来对待。精心设计、合理安排。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集体朗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并适时插入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还要研究朗读的速度等。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诵读、体味,便可潜移默化,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作法,使作品的思想感情显露出来,从而受到艺术力量的教育和感染。

三、课后诵读能力训练。

诵读,并不局限于课前、课内,更要加强课后诵读的训练,强化诵读的效果。这一阶段是在前两个阶段完成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即要求学生背诵。背诵是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一种传统方法。背诵是由读得顺口到读得烂熟,由闭目记诵到如流背出的过程。古今学者十分强调背诵,清朝桐城派刘大槐竭力提倡:(读古人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之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可见,背诵是学习文言文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加强背诵的指导,选择文笔优美的文章、段落,让学生在充分理解内容、结构形式、语言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同时,结合实际,可开展个人、小组背诵比赛,让学生快学而乐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文言文教学的课前、课内、课外诵读训练,三者并不是孤立的,而要把它们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朗读、朗诵、背诵等多种诵读方式灵活交替采用,并贯穿于文言文教学的始末。加之教师精心设计教法学法,统筹组织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过程,这不失为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一条可行之路。

第6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的三性四步法初探

初中文言文三性三读法教学初探

摘要:

文言文教学必须具备认知、审美与文化三方面的功能,依次达到语言上的认读目的、文学上的欣赏目的和文化上的认同目的。所以,文言文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审美教育,更是一种文化熏陶。

纵观教材,发现被编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是编者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慎重选择的名篇。

但目前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是,学生普遍对文言文感到头疼,觉得读起来诘屈聱牙,学起来索然寡味。而我们教学依然在“言”还是“言”,“文”还是“文”之间徘徊,处在“言”和 “文”二者老死不相往来的困境。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征,笔者总结了文言文“三性四读”教学法。

一、 体现认知性,重在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学习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累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该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面对一些浅义文言文,可以采用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做到初读正音,读通顺;再读注解,明大意的方法。学会一查资料,找有关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再查工具书,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积累通假字、重点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义区别。文言文句式判断、被动句式、倒装句式和难解句作为作业由学生自己选择去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

如何检验学生掌握的程度呢?

可以设计几种方式,比如,采用竞赛的方式,设置“必答题”和“抢答题”, 落实作者的介绍、解题、字、词、句的解释等基本的知识点。多种形式的小组竞赛,他们懂得了“争一争就能行,拼一拼就能赢”、“有才还需表现”的道理。在亲历的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成就感和求知的满足感,使预习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内在需要和追求,快速高效地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也可让学生上讲台讲解课文。围绕课文七个方面的文言基础知识点。学生要对他主持讲解的那方面内容深入研究,兴趣颇浓。另外,在同学们看来,由同学来讲课,距离拉近了,学习热情也提高了,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把语文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现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的原则:课堂教学中的全员性,求知过程中的全面性,课堂环节的全程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深入性。让学生走上讲台,创设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条件和形式,强化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

当然,这也给老师的备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学生无论在上课或提问的过程中,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但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相长,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体现审美性,重在品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言文教学更要放开手脚,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不能以枯燥的说教来抹杀同学们迸发的智慧的火花,应以活动为载体,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其中,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引导他们自主探究、自主体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进入课文所展示的境界,与作者的心灵相沟通,与文章的旨意相融合,运用联想和想象,神游于文章中,体验、感悟、理解课文。

我在上人教版七(上)《陈太丘与友期》时,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主题思想时,采用了情景演练的方法。让学生设计几种元方与客人之间的对话,以及后来可能发生的故事。学生兴趣盎然,创造性地解读了文本,也深入挖掘了文本的内涵。这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皮亚杰所说的“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之所以对于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出自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由此带来对文本的审美快乐。

根据课文内容,设置合理的情境导入,唤起学生对文本的欣赏意识。学习《木兰诗》,让学生讲述木兰从军的故事或课前欣赏动画片《花木兰》,课后再欣赏赵薇演的《花木兰》,并对两部影片做一个艺术评价,效果奇佳;学习《口技》,可以让学生通过影像资料,先接触一些现代的口技表演,如《洛桑学艺》等,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文章去了解古人同样精湛的口技技艺。

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课堂的教法和学法。例如,蒲松龄的《狼》,故事情节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讲故事比赛,加强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公输》时,公输盘和墨子尖锐激烈的对话,可以放在教师引导学生学完课文以后,进行分角色朗读。如:“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这句话中,透露出公输盘那一本正经而又掩饰不住的傲慢语气。“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显出楚王的霸道与强硬语气。“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表现了公输盘的阴险和威胁语气。“子墨子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体现墨子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自信语气。朗读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对于把握和巩固文中的人物形象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作用。 根据课文内容,适当延伸拓展课外材料

立足课堂教学,不断向课外延伸。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时,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开去,思维扩展开来,适当的增加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相似的文言文阅读材料。例如学习《三峡》时,引导学生与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对比;学习《〈论语〉十则》,可以引导学生课余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学习《陈涉世家》,可以补充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背景,起义的结果等等,这种做法让学生扩大阅读量,其结果是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复习了已学的知识。

罗马时期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诗人贺拉斯说:“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出自贺拉斯《诗艺》)让学生对学文言文不再感到苦恼。从而把文言文当作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三、文化认同性,重在赏读;

阅读文言文首先遇到的是语言障碍,而文言词语是构成文言语言的要素,所以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对文中词义的正确理解。教学中,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地把注释读一读,或者依字典里德释义记一记,学生也只能囫囵吞枣,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到下次再学习同样的词,很多学生还是处于陌生化状态,遗失殆尽。

而若从汉字的文化环境着眼,讲清字的起源、演变,就可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言词义,进而知类通达,举一反三,较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学习郦道元《三峡》一文,学生对“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中“以”的理解产生了分歧:或作“认为”解,或作“如”解。两种理解似乎都讲得通,令人莫衷一是,难以取舍。倘从“以”字的文化语境考虑,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以”是象形兼会意字,与“巳”同源。甲骨文中表示头朝下的胎儿已经成形,要降生了。故“以”的本义指成形的胎儿。胎儿借母体而成,由母体而生,似母体之形,遂引申为“凭借”“像”等义项,后逐渐虚化主要用做介词和连词。从“以”的古代文化语境可断定,句中“以”当作“像”讲,意译为“如”。

《大道之行》中“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中“鳏”本是鱼名,指

,据说这种鱼不喜欢聚群而游,偏爱独来独往,因而转用来比喻独居的鳏夫。又如《关雎》里德雎鸠“雄雌相得,挚而有别,交则双翔,别则异处”。这些自然习性被儒家奉为美德,诗人由此联想到了具有相同德行的淑女与君子。上例说明,即使是一些极为普通的动物,如果用文化的镜像加以观照,依然可以看到其文化折光的闪烁。

第7篇: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

文学院07级14班 周庆 200602631108 【摘要】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喜爱文言文学习。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字词翻译、反复诵读、正确价值观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都是珠圆玉润、玲珑剔透的典范之作,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已故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取精华的东西,抓住突破口,寻一把学生爱学乐学的钥匙,联系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言”、“文”统一,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并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遵循繁文易教、化整为零的原则,注重学以致用、古今互动。文言文的课堂只有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我也进行了中学语文教育实习,在此,我把自己对文言文教学的看法结合自己实习经历做一个简单的探究。

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传达着民族的精神。它是现代汉语的根,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学好文言文,掌握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对提高驾驭语文工具的能力、增强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和底蕴是大有裨益的。

新课标对中学生学习文言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文言文作为一种语言,应具有自然代码和文化代码的性质,也应具有鲜明的工具属性和人文属性。而传统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①在解读方式上过分看重“标准”答案,忽视学生生活体验和情意方面的发展,缺乏与文本的情感交流、个性化的阅读。②对文章“肢解”或者是单纯的字词句的积累,教学目的仅仅停留于字意的层面,难以形成体系。③单纯注重人文性,脱离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推敲、品味,忽视语感的培养。新课程环境下文言文教学实施在于对以往教学误区的突破,课堂教学要认真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流程,要善于在课文中发现和提取精华的东西,抓住突破口,寻一把钥匙,让学生爱学乐学,这样的文言文教学就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一、适当的导入,把学生领到文言文的门前,让学生感觉到走进去的乐趣

实习的时候讲授《鸿门宴》一课,我首先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播放了《大风歌》《垓下歌》以及歌曲《霸王别姬》,引出鸿门宴中的主角—--刘邦和项羽。然后请学生上台给大家介绍自己了解的关于刘邦项羽的故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又从刘邦项羽的生平故事引申到本课,提出问题:在《鸿门宴》一课中,刘邦和项羽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的结果又是怎样的?由此便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好奇心,同时也引入了课文的学习

二、将字词解释与分析课文结构相结合。

文言文的学习和把握本身就是一个繁琐的工作,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做大致的了解。因此我会首先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给大家复述《鸿门宴》一课的故事梗概。在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字词的翻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在文言文教学中既要学“言”,也要学“文”,要“言”、“文”统一。“言”是文章的语言材料,“文”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是灵魂,统率着“言”,没有“文”,“言”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很注意词语教学,为了理清词句,大多采取逐字逐句的串讲法,似乎文章仅仅是文言词语的堆砌,即使一些所谓的分析,也仅仅是附带着对文章内容粗略地梳理,这种有“言”无“文”,没有灵魂的教学有诸多弊端。因此教师在设计文言翻译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摒弃教师讲,学生记的传统模式,而应该采取由学生接龙似的翻译,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另外,我在文言文翻译中在黑板上把文言现象种类板书出来,如: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重点虚词、重点句式等。在课文翻译过程中,我把对应的词语进行板书归类,这样就实现了化繁琐为统一,也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三、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苏东坡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反复诵读是中国古人学习古文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文言文字词组合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决定了反复诵读是培养语感,初步把握文意最有效的途径。从心理学角度讲,诵读是学生个体通过大脑感知、视觉传入、声带发音、听觉监听、大脑辨别等不断循回往返的过程。学生对文字材料诵读越熟,体会就越深,意义就越明白。文章的语气、节奏和作者的情趣意旨是通过富有情感的诵读表现出来的。经过反复诵读、反复揣摩、思考、比较,从而得其要旨,知其意味,领略语言之美,正是培养语感的过程。所以在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给学生反复诵读的时间和机会,还应传授诵读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教师也应该使诵读多元化,例如在《鸿门宴》中出场人物比较多,因此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诵读模式,当然这也不仅仅限于读,也可鼓励学生大胆的上台表演,一方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四、汲取古老智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文言文教学承担着文化传承的重责,我们除了继承传统文化精髓之外,更要学习用现代眼光审视文言文,体会其中的民族精神,学习辩证地看待问题、看待历史、看待古人,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行为”切入,透过人物的行为来概括人物的“形象”,评价人物的精神,并从现代视角来看待现实中相关的问题。以《晏子使楚》为例,晏子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不卑不亢,机智地挫败了楚王的阴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的机智善辩、从容不迫,卓越的才华,更能感受到他的爱国护国深情。从他身上,我们领悟到要勇于维护捍卫个人和国家的尊严和荣誉,我们更加敬重孙天帅,更加敬重罗雪。从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一个现代外交家应具备这样的素质:爱国的思想,良好的修养,善辩的口才,应变的能力,渊博的知识,勇敢的气概,不卑不亢的精神等等。

我们可以从古人的“思想”入手,古代圣贤的许多主张是十分可贵的,我们要用现代观念去评价,使古代思想精髓为现代人所用。从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学生认识到“磨难造就人才”,“忧患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学生意识到要居安思危,要在困难中铸造自己钢铁一样的意志。

在新课改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出生机。以上便是我结合教学实习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我深知语文是博大精深的,语文教学更是值得我用一生去研究和探索的。

第8篇:高中文言文教学思路初探论文

在我国文学宝库中,文言文占有一个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之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前,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规律,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教学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实也就是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实践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逐步形成了“自读—讨论—探究”的教学思路,效果尚可。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这么段话:“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领会。老师就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二语,不要噜里噜嗦,能合他们开窍就行。老师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了。”这段话不仅适用于现代文教学,也适用于文言文教学。《新课标》指出学生要能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这一要求正好适合高中学生。因为他们有初中文言文的学习基础,又有课文下的注释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帮助,可以粗略地读懂文言课文,基于这一认识,在上文言文时,用二十分钟时间,让学生先认真自读:读课本,读课文下注释,读课后问题。并且明确要求:第一,通过自读,基本理解重要文言文字词、语句,如有困难,自读结束后提出来供大家讨论。第二,通过自读,理清文章思路,基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如果在课上坚持让学生自读,让他们亲自投入阅读实践,直接去感知课文,才能培养他们主动求知的能力,确保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事实也证明如此,比如在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一文中,学生通过自读,大体能熟知重要文言字词和句式,也能说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其实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学生逐步养成了自读的习惯,学会了自读的方法。他们能借助工具书和课文下注释,基本上扫清字词障碍,而且还能提出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他们因此获得了学习文言文的乐趣,提高了主动求知的信心,从怕学文言文到爱学文言文进而会学文言文。

二、 讨论有的放矢,培养合作意识。

学生在自读结合,讨论便能有的放矢,在自读过后,学生总有几个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学习班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也让他们找到合作的快乐。比如“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侍坐》,这是一个介宾后置句,即“以师旅加之”直译就是:用别国的军队来加在这个国家之上(有别国的军队来侵略着个国家),而“因之以饥饿馑: “因”,课文下注释是“连着”,“饥馑”指荒年,直译就是“用荒年连着”,这句话就翻译不通,这类难题一个人难以解决,但经过讨论之后,同学们讨论的结果是“因之以饥馑”应该和“加之以师旅”是相似的句式。所以“因之以饥馑”应为“因加之以饥馑”。这样翻译过来就是“连着用荒年加在这个大国之上”就通了。在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之后,答案找到了,激发了合作的兴趣,培养了合作的意识。

三、 探究注重创新,培养创新意识。

过去,由于搞“满堂灌”,挤掉了学生自读和思考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思考题都在课外完成,而高中阶段学生数理化学习的任务很繁重,常常无暇顾及语文作业,更难抽出时间去复习文言文,致使文言文的成绩难以提高,废止了滔滔不绝地讲,便能节省时间进行必要的思考,在老师的指引下,让学生自己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教《侍坐》一文中,其中有这样一句话“莫春者,吾服能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手舞雩,咏而归。”“浴”“风”二字,课文下注释是“洗澡”“乘凉”,在讨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不太理解,暮春时节,到水中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似乎有点不合情理。这时,我也觉得“浴”和“风”解释成“洗澡”和“吹风”确有不妥。于是我索性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创新,你认为这个“浴”和“风”可以怎样解释?学生联系到现在的“足浴”,是不是可以解释成“洗脚”呢?“风”古汉语字典上即“讽诵文章”,连起来就是:到沂水去洗洗脚,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这样翻译似乎更合情理。课后,我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确实找到了我国古代每逢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也即暮春时节,有到河边洗脚洗手的风俗。为的是祛除疾病。曰“修禊应劭从风俗通”, 《周礼》曰:“按周礼,女巫掌岁时以祓除疾病。禊者,洁也。故于水上舆洁之也。巳者,祉也,邪疾已去,祈介祉也。”可见周代已有此项活动,且千百年来流传不衰,诗经中的《溱洧》一诗便描写了上巳节士女聚会的情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可见,这个“浴”却为“洗脚”之意,“风”即“讽诵文章”。王充《论衡·明雩》篇“风手舞雩,风歌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引仲长统乐志之论曰“风于舞雩之下, 归高堂之上。”很明显王仲把“风”释为“讽”即“讽诵文章”之意。因此,这两句正确翻译确为:“到沂水边修禊洗濯,在舞雩台上讽诵文章。”在告诉学生探究的结果是有根据的以后,学生更有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了。因为从中他们找到了自信,找到了乐趣。

值得强调的是,进行文言文教学要注意:

(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不是教师讲,要指导和引导学生去研究讨论。如果不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没有积极性主动的学习,任何科学的教学也是毫无价值。

(二)教学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启发点拨和方法指导,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相信通过“自读—讨论—探究”的方法来教学会更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

第9篇:小学文言文教学方法初探1

小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菜户完小

罗成聪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因此,小学教材安排文言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语言,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进入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基础。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在此我想就小学文言文教学教法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抓住好奇心培养学文言文的兴趣

小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有一定的新鲜感,但因文言文的的词语、句子对小学生来说十分拗口,难懂。这时如果上不好,不但新鲜感会丧失,还会产生厌烦情绪。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

1、课前能读通课文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天才;

2、能自己弄懂每个句子意思的同学是学习文言文的奇才;

3、最先背过这篇文章的同学是良才。学生都想成了这三个中的一个,一下子就诱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孩子们都跃跃欲试,不想落后。于是很自然就进入了预习阶段,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学生自读时,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生字障碍,可以借助注释和查阅工具书进行解决。教师此时可巡回指导。

二、 抓住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更应遵循多“读”的教学原则,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背;细细品位。读的方法很多在这里可以充分发挥读的作用: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在反复听读的过程中,初略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大体的文意。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文言文,我在上课时一句一句地教,并且对一些难读的句子划分节线,以帮助学生掌握语句的停顿。如《伯牙绝弦》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的过程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逐渐加深。

3、学生自由朗读。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4、同桌互读,这样他们之间就可相互帮助纠正错误的发音。并使得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学习。

5、全体学生齐读。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这环节,主要是学生反复读,读到文章自然上口,读出韵味。

三、放手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

在此环节中我采用的办法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逐字逐句对照注释一句句去读通,去读懂,去理解每一句话乃至于通篇文章的意思。然后小组相互讨论进行交流解决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理解课文大意,同桌互相翻译理解课文。同时老师不能忽略了课文中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这也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老师也不能小看现在学生的能力,他们完全可以独立完成。此时课堂上的气氛是十分活跃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提高了。一会儿时间学生基本能说出《伯牙绝弦》这篇文言文的大体内容,知道讲的是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也感受到了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士为知己者死”的境界。这样开放式的教学,学生一定会对自己的自主学习效果满意,也会对文言文产生兴趣。通过这种自主学习,学生不仅提高了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之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背诵。学生会毫不示弱,都想成功。

四、及时总结学法

这也就是应了一句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当在教《伯牙绝弦》时我就感到非常轻松,而且学生学起来也非常有兴趣。我想只要方法得当,有一种功半事倍的效果。学生还对我说,他喜欢学古文。课后还有的学生主动找一些文言文看,都令我吃惊,我想这也就达到了我们教的目的了。

上一篇:参观昌吉烈士陵园有感下一篇:单位除四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