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字”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2022-05-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北冥有鱼》一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无论是文本还是内涵都较难理解把握,围绕“逍遥”的主题,依据相关文本,引导学生边读边猜,有助于学生对这一课的内容及庄子的思想有所思考和感悟。

关键词:逍遥游;猜读法;文言文教学

一、教学构想

统编本初中语文八下教材中的《北冥有鱼》选自庄子·内篇》中的《逍遥游》。“逍遥游”,这个听起来就惬意无比的词语,一下子就点燃了学生的兴趣——是啊,终日被困书山题海,如何不渴望逍遥?与此同时,逍遥一词也成了不少学生心目中庄子形象的代名词。那么,庄子是如何逍遥的?他逍遥的内涵是什么?我们能否也如他一般逍遥?诸如此类的问题,老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向经典要答案呢?

阅读,是沟通学生与经典的津梁。可是,对于《庄子》这样的特殊经典,怎样的读才更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并最终获其精髓呢?以《庄子》内篇中的第一篇《逍遥游》为例,我想到了猜读法——让学生且读且猜,管窥“逍遥”。

本课所选的群文篇目为《庄子·内篇》第一篇《逍遥游》中的《北冥有鱼》《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惠子谓庄子》。

二、教学目标

一是运用猜读法,结合大小标题预测主要内容;二是通过师生合作,理解每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三是抓住关键语句,管窥“逍遥”内涵。

三、教学过程

(一)标题入手,根据篇名猜内容现代学者马叙伦先生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连大学者都如此盛赞《逍遥游》,那《逍遥游》里到底讲了些什么内容呢?

请看屏幕上的篇名。这是《逍遥游》大标题下的全部篇目。让我们来放声齐读三遍,边读边猜想一下,它们分别会写些什么?

屏显:

看篇名,猜内容《逍遥游》《北冥有鱼》《尧让天下于许由》《肩吾问于连叔》《惠子谓庄子》学生自由发言。

预设1:我看到《逍遥游》这个篇名,我猜庄子会写他出入各国,畅行无阻。

预设2:我猜他会写他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预设3:我们学过《北冥有鱼》,课文中的鱼和鸟好像都不是完全的逍遥吧。

预设4:我看不出《尧让天下于许由》与逍遥有什么关系。难道是说天下是想要就要、不想要就不要的吗?这和庄子有什么关系呢?

预设5:《肩吾问于叔连》标题里面是两个奇怪的名字吗?他们和逍遥有什么关系?

预设6:《惠子与庄子》,我猜庄子又要写他和惠子诡辩的事了吧!

……

小组长梳理好本组成员最渴望了解的一两个问题,并做好记录。

教师补充:课堂上学过的《北冥有鱼》只是一个节选,其后还有很大一部分内容,这节课我们会稍有涉及。

【导师点评】

标题或篇名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清明透彻,有的则深沉难以捉摸。《庄子》文章的标题或篇名,往往属于后一种。猜读,是打开《庄子》阅读之门的第一步。根据篇名猜内容,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将读与思结合,更是为其阅读插上了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无形中激发了他们深入阅读的兴趣。“看篇名,猜内容”,这是符合阅读规律的设计。

(二)材料赏读,结合内容猜意图屏显

材料一:《北冥有鱼》

……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材料二:《尧让天下于许由》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jué,小·火把)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本指庙中神像,后引申为徒居名位而无其实之意,这里谓主其事)之,吾自视缺然(自愧的样子),请致天下。”

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为将为宾乎?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归休乎君!予无所用天下为。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材料三:《惠子谓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hù)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

以为瓢,则瓠落(huò,空廓的样子)无所容。非不呺然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问题:赏读以上三则材料,猜一猜它们和“逍遥游”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活动一:把握三则材料的意思

1.自读材料,梳理三则材料的大意。有困难的地方做好标注。

2.四人小组合作突破难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以问题形式梳理好。

3.小组代表提出本组的疑难问题,师生合作突破难点。

(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去猜。如《北冥有鱼》最后出现“至人、神人、圣人”,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凡人进行关联思考:凡人何以凡?而作为与凡人相对应的“至人、神人、圣人”,他们是不是恰好有着与凡人完全不一样的思想追求呢?)

学生活动二:猜猜三个故事的意图

全班讨论。以上材料直接说到“逍遥”了吗?同学们读标题时想到的问题有答案了吗?

明确:以上材料全都没有直接照应标题“逍遥游”,有的甚至没有出现庄子本人。但第一个材料当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中的至人、神人、圣人可能与“逍遥”有关;第二个故事中的许由,他不受天下,也许正代表庄子对名利的态度吧;第三个故事,的确还是在讲庄子与惠子的诡辩。

【导师点评】

鲁迅评价《庄子》“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对于这样广博深♘、纵横开阖、挥洒恣肆的文章来说,如何知晓内容和读懂其背后的思想?“连猜带译”是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种“猜”不是天马行空的猜,··(xiāo,空虚巨大的样子)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也,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píngpìkuàng,漂洗丝絮)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而是依据材料紧扣“逍遥”进行的指向性非常明确的猜。如此猜读,既聚焦核心问题,又不束缚学生的思想,不失为一种实在而有效的阅读策略。

(三)整合相关材料,管窥“逍遥”本真

三个故事尽管都放在《逍遥游》之下,但貌似各说各的,并没有直接的关联。那么,它们能表现“逍遥”的本质吗?

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屏显:

1.《北冥有鱼》中的鱼和鸟,庄子为何要极力渲染其大?猜一下它们与“至人”“神人”“圣人”有什么关系?

2.《尧让天下于许由》一文中到底有没有庄子的形象?

3.《惠子谓庄子》一文中庄子说惠子“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可见你的心还是茅塞不通啊)”。结合庄子所生活的时代,猜猜庄子的心又是怎样一种“通”的状态。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稍作点拨。

明确:

1.《北冥有鱼》中的大鱼,在庄子的极力渲染之下,不仅大到了超出现实的程度,还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大鱼又化成更大的大鸟,这当然不仅仅是形体的变化。它其实标志着对“旧我”的彻底告别,标志着一种境界的提升。它实际上是在越来越靠近庄子理想中修养最高的“至人、神人、圣人”——这是与“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的凡人完全不同的人,是真正逍遥的人。

2.《尧让天下于许由》中,许由说自己找不到做天子的理由。其实就算是尧这个天子做得不好,许由也不会取而代之。因为他可不想让名和利束缚了自己的心,他要的是灵魂的完全自由。而庄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3.庄子有一颗跟那个时代所有人都不同的心,他就是那个大瓠之种长出的五石的庞然大物。他不适合那个世俗的世界,因为按照世俗的观念,他的存在是无用的。当然,这一点庄子是不在乎的。因此,在那个战争频繁、生灵涂炭的动荡时代,在那个读书人都为富贵荣华趋之若鹜的年代,“无用”与随之而来的贫困,都是庄子的主动选择。因为,他只愿逍遥游于自己的世界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小结:三个故事貌似自说自话,但其实是在从不同侧面表现逍遥的本质。

逍遥,就是彻底摆脱旧我,提升境界;逍遥,就是完全摒弃物欲,清洁灵魂;逍遥,还得受得住孤独,守得住初心;精神不受束缚,灵魂得以自由!

【导师点评】

真实的阅读是一个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经过第一、二环节的猜读,学生对庄子的“逍遥”已经有了零碎的印象和精微的感知。这个时候,老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阅读体验和感受进行一个必要的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这个环节中,何老师设计的三个问题,个个直指庄子思想的核心——“逍遥”,学生慢慢领悟了庄子“逍遥”的内涵,那就是始终追求灵魂的自由。以这一课作为人生的奠基,相信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以及阅历的逐渐丰富,学生还能够对“逍遥”有更理性的认识。

(四)结语

穿越2500多年的历史迷雾,我们研究庄子,我们就这样在关于他的文字中且读且猜。循着蛛丝马迹,我们猜到了他的样子——他是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于是只好两两相忘的那么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但他,却用海天之间的鹏飞鱼跃,激活了我们被俗世蒙蔽的纯洁天性。因为猜他,我们无意间明白了:灵魂的自由原来是梦想的荆棘路上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是的,终此一生,我们谁都没法生活得尽如人意,但只要内心真正逍遥,纵有缺憾,又有何妨?

愿我们,都能做逍遥人!

上一篇:关于加强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的探讨下一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的三结合实验教学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