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时光流逝着,岁月沉淀着,在众多个日夜中,我们辛勤的工作,换来了一份份工作佳绩。回首看每个阶段的工作,都有着独特的成长点,应当写一份工作总结,作为自己工作路上的前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院校信息中心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院校信息中心工作总结

新形势下医院信息中心工作管理

我国现有各级各类医疗机构45.6多万家。用信息化管理医院,提升医院品牌,降低医疗成本,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医院建设,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在提高医院内部管理的层面上,医院信息中心将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目前,医院经营已经从过去以“外延扩大”、“争地盘”和“壮块头”为主的经营思路转向以“强化内涵”和“练内功”为主的经营思路上来,因此,搞好医院集约化经营管理是关系到医院在市场竞争中生死存亡的问题。

要提高管理,首要的问题是要提高医院管理信息反馈的速度、灵敏度和精确度。为医院领导提供一整套医院经营状况和医疗状况的动态反馈图、表和资料。提供决策层详细准确全面的医院经营管理和医疗、医技信息。同时,还要将领导的决策思想和管理控制的信息准确传达到医院的每个部门,对医院实施管理和控制。

在新的形势要求之下,由过去体制形成的医院信息中心的工作重点和职能必须做出重大的转变,才能适应医院管理工作的需要。

1.新形势下医院信息中心的职能

过去医院信息部门一般有两种模式:其一是在病案室的基础上设立信息科;另一种模式是在医院设立计算机室。但是不论哪种模式,医院的信息化工作一般都只停留在单一以维护系统设备、维持收费记账和药品数量管理系统的日常运转和维护上。在新形势下,医院不但要建立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而且还要有完善的信息中心的管理运作机制,才能使信息系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医院信息系统需要随时为医院决策管理层提供最为快速和最为准确的医院经营和医疗的信息,更进一步提供决策支持和决策预测信息。供决策管理层快速准确了解医院经营状况和医疗活动信息,同时又为快速贯彻决策管理层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指令提供传递和实施的途径。因此,信息中心的信息网络建设向下要达到医院的每一个部门,向上要保证传输信息的准确和畅通,真实全面反映整个医院的经营状况和医疗信息。

2.信息中心的人员配备

信息中心的人员配置,必须紧密围绕信息中心的两个工作重点,一是为决策层提供信息支持,二是将决策层的思想方针和具体的管理措施传达到各个部门实施控制和管理。信息中心的工作范围扩大深入到医疗管理和控制、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医院的行政管理。因此,信息中心在建设整个网络的硬件平台的同时,还必须建立起一支由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和网络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工作次序井然、有严格工作制度和逻辑工作程序划分的队伍,才能完成好信息中心的工作。

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在新的形势下,医院信息中心必须转变过去原有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必须转变过去那种单一以维护系统设备、维持收费记账和药品数量管理系统运转为主的工作观念。

信息中心的职能应转变为承上启下,担负起向上(决策层)精确、快速反馈全医院的经营状况、医院医疗信息,向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准确传达实施领导层的管理控制信息和决策信息。

4.建设适应现代数字医院的信息中心

转变观念,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 中心人员的岗位要做到合理定岗,建立起竞争上岗的意识,要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制,要实行末位淘汰制。中心的工作、医院的规划不仅仅需要中心主任考虑,而应该是全科室关心、全科室参与。工作上变被动为主动,院领导想到的工作要做好,院领导还没想到的工作要提前做到、提前准备。真正成为院领导的决策参谋、决策支持。

熟练业务,指定严格的工作范围和职责 各项工作必须切实落实到人。做到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既不重叠,又没有遗漏。使人人都有工作专业的方向,有工作专业的前途,让人人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熟练自己的工作业务。进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在的创造能力,在自身的工作岗位上实现自身的创造价值。

合理配置,组成结构合理的人才资源队伍 要按照医院发展规划的要求、工作岗位的要求,配备室内人员,人员层次结构要合理。特别要强调的是医院系统大多是专业性很强的大型系统,靠中心自身开发的不多,大多数要靠引进或者是合作开发。中心要培养具有谈判、评估论证、效益分析、计算机技术和工程实施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备在引进大型系统时准确判断,减少失误,杜绝失误。为医院节省投资,提高投资回报率。

奖勤罚懒,充分落实责、权、利的工作分配原则 责、权、利的工作分配是个老问题,但它确实是保证上述三个方面得到落实的保障。为此,一要建立工作职责和工作责任的追究机制,使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自觉性;二要在工作中充分放权,赋予工作人员在工作上明确必要的决定和处理权利;三要在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处理决定权的基础之上,合理配置利益分配,保证利益分配和工作职责、工作能力挂钩。

作者:黄绍贤

第2篇:图书信息工作高质量服务党校中心工作实践研究

党校图书馆是党校教学、科研、咨政的文献保障部门,是党校事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央要求各级党校要“重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我们要明确党校图书信息工作的职能定位,对标党校中心工作目标,尽心尽职,提升服务水平,高质量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一、图书信息工作在服务党校中心工作中的作用

(一)党校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

党校图书馆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机构,馆藏的文献资源越丰富,越有利于教学和科研的开展。我校馆藏纸质图书60000余册,电子书50000余册;期刊300多种,过刊22000余册,报纸40多种,报纸合订本2600余册;自建新四军研究数据库1个,各种专业数据库5个,使用南京汇文图书管理软件,开通《中国知网》党校知识平台。

(二)党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人员知识更新的场所

随着我校贯彻落实全国党校会议精神,校党委对教学科研提出更高的要求,党校教研人员面临着新的挑战,教学内容要有现实性,针对性,要将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这就决定了教研人员对知识信息的求新必须依靠图书馆,正因为有这个特殊的场所,从而吸引来了许多教研人员来图书馆吸取新鲜的“血液”。因此,党校图书馆不仅是教学和科研的好“帮手”,而且也是教师和科研人员知识更新的场所。

(三)党校信息化为党校中心工作提供全方位的快捷服务

智慧党校是党校信息化的高级形态,它是信息工作与党校教育培训工作深度融合,促进党校管理、服务,通过智慧化转型升级。校园计算机网络是党校信息化应用和数字图书馆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重要平台。党校建成覆盖办公区、教学区和学员公寓的計算机网络,有线和无线并存,出口带宽高。党校建设了门户网站和校园内网,门户网站发挥网络宣传阵地作用,校园内网集成了校内办公OA系统、教学教务系统、一卡通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学员管理系统、网络信息发布管理系统、视频直播点播系统等多种应用接口。

(四)党校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为学员提供身临其境的视听觉服务

党校不断加大多媒体教学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功能,着力丰富和完善多媒体教学载体。党校建有多媒体教室和多功能厅,建成的情景模拟(媒体沟通和应急管理)实训室、应急管理情景实训室、心理实训室等新型多功能教室,老师上课均使用多媒体课件,大大地增加了教学的信息量,增强了授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二、影响图书信息工作服务党校中心工作的制约因素

(一)经费投入不足,有效的保障机制滞后,馆藏资源更新慢

随着党校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逐渐深化,针对党校内的文献信息需要构建相应的保障机制。我国国情与党情处于不断变化当中,需要保证党校图书馆内的知识信息等能够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学员能够尽快实现知识更新,为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奠定基础。但是,目前党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缺乏特色性与有效性,对发挥图书馆服务功能产生制约。经费不足,是长期困绕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虽有藏书60000余册,但重本较多,年代长久,电子图书也是06年之前购买的,信息的更新不够,这几年购买新书不多,馆藏资源更新慢,这些都不能适应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需要。

(二)馆员专业水平不高,服务模式滞后,服务方式单一

影响信息服务创新的决定因素是图书管理人员。图书馆员缺乏图书管理专业技能,直接导致信息服务创新能力不强。我们党校图书馆虽然馆员人数较多,大多数是半路改行,本专业毕业的没有,对图书馆学、情报学等专业管理知识不熟悉,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对计算机操作、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应用技术等不完全掌握。网络信息社会读者数字阅读的现实需求,客观上要求党校图书馆在信息服务模式选择上应该更加强化信息传递职能,通过建立网上专题数据库、学科导航、开展个性化服务等途径,为读者提供快捷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三)信息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对信息化工作存在认识偏差

从我们调研的几个兄弟党校的情况看,各家党校都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加大了对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设备的投入,也建立了多媒体教室、多功能阅览室等教学设施,党校信息化的硬件水平显著提升。但是,有的党校领导和工作人员对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一些思想认识的误区和偏差,例如有的党校教职员工信息化意识淡薄,还只是单纯地认为上课使用PPT等多媒体设备就是信息化建设,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化建设的深刻内涵;因此,大部分党校虽然已经具备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但是软件建设相对落后,仍然无法满足新时代党校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四)校园网信息资源更新周期长,日常系统升级和维护工作不到位

校园网建设是党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条件,没有好的校园网作为依托,党校信息化建设将难以开展。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大部分党校配备有专门的系统维护人员,但工作内容主要是设备维修等低层次维护工作,而对系统开发、资源整合等高层次工作能力不足、水平有限,有的党校更多地是关注于专业科研教师队伍的培养,而对信息技术人员的培养不够重视。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党校信息化建设的开展进度。

三、提升图书信息工作服务党校中心工作的对策措施

(一)加大资金投入,优化馆藏结构,营造温馨的阅读环境

经费紧张是近年来党校图书馆文献收藏更新慢的主要因素。增加资金投入是更新馆藏文献资源,优化馆藏结构的基础。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主阵地,要争取市财政为党校图书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资金支持,以保障教学科研所需文献资源的采购,加强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同时有利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发展。科学布局图书馆的功能分布,优化馆藏结构,采取措施,延伸教职工、学员阅读空间,推动全校阅读,打造书香校园,建好综合楼五楼的“校园悦读书屋”使图书馆的服务贴近全校教职工。

(二)提高馆员素质,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开展特色化服务

要树立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理念,抓好对现有在职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定期输送工作人员到上级图书馆进行图书管理、情报信息服务、网络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业知识培训,不断充实图书馆员的业务知识,增强信息分析、加工、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开展特色化服务,保证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第一,要满足不同读者对不用信息资源的需求。第二,提供主动服务。第三,加强个性化服务。

(三)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不断提高党校教学管理和行政服务能力

从严治校是党校的根本办学方针,要用好信息化建设的各种平台,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实现党校教学管理和行政服务能力的提升。要以校园网为基础,整合党校教务系统、学员管理系统、教学科研系统、后勤服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数字校园系统等,加大智慧校园的建设力度。

(四)把好安全关,保证“党校性党”不动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尤其是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以来,中央就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党校的信息化建设要持续科学发展,就要始终坚持“党校姓党”根本办学方针不动摇。首先要加强制定、完善关于网络安全管理规定和网络安全实施方案;其次,要从技术层面加强管控,制定防攻击、防病毒、防篡改、防窃密的技术措施,选配信息化专业人才负责校园网等党校信息化系统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最后,要不断提升党校学员和党校教职员工的网络安全和防御风险意识,自觉抵制网络负面舆情和不实言论,掌握网络话语权。(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作者:孟红

第3篇:中医药院校图文信息中心对于优化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探讨

摘要:在知识信息成倍增长和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医学信息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更加迅速的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中医药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中医药院校图文信息中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高效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的技术、优美整洁的馆藏环境,为优化中医药大学生信息素养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资源保证。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图文信息中心:信息素养

目前我们身处知识信息成倍增长和高速发展的时代,有效地把握和利用知识信息,对个体和社会的发展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知识信息量激增,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尤其医学信息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更加迅速。对于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如果不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处理和利用,将跟不上时代发展。面对浩瀚的信息资源,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己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中医药信息素养也已成为中医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中医药院校图文信息中心作为中医药大学信息的支柱,收藏了国内外中医药学丰富的典藏文献资料,丰富的电子网络资源及高效的现代信息技术,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信息素养的教育和推广任务,对于优化中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很大的作用。

1 信息素养概述

1.1 信息素养的概念

信息素养也称作信息素质,其概念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 Zurkowski)于1974年首先提出,“所有经过训练的在工作中善于运用信息资源的人称为具有信息素养的人,他们具有利用多种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技术和技能”。

198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Association,ALA)对信息素养的定义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我国学术界的定义则是“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即有效确定、搜寻和获取个人和组织需要信息的意识、素质和能力”。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素养是人的一种能力,一种品质。具备信息素养的中医药大学生根据已掌握的知识,能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能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能合理、合法地运用信息,有益于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能力。

1.2 信息素养的组成

信息素养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构成。(1)信息意识指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力和洞察力,以及捕捉、反馈、分析、判断与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即对信息的敏感程度。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中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信息的理解、感受和评价。(2)信息能力指运用有效的方法,迅速、准确而全面地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认知、获取、处理、利用和交流等多种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3)信息道德指在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利用等各个环节中,用于规范相互关系间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行为的总和。

1.3 中医药学的信息素养

2007年发布的《中国·本科中医学教育标准》中包括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之技能中指出,中医学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利用图书馆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与相关信息的能力”;“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和医学相关文献能力”;“具有运用一门外语查阅医学文献和进行国际交流初步能力”。该要求突出了中医药特色资源“中医古典医籍”在中医药学科信息素养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医药学信息素养不仅要满足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还应符合中医药学科自身专业特色及发展需求。参考国内外对信息素养的界定,结合中医药学信息的独特性,现将中医药学信息素养的内涵概括为以下4个方面。

1.3.1 中医药学信息意识 中医药大学生应该认识到中医药信息的重要作用,自觉地关注中医药学科或中药、针灸等专业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专业信息、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法规政策等。在处理医疗和临床问题时能够正确地应用信息,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对信息的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

1.3.2 中医药学信息知识包括中医药学相关专业知识、外语知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医学信息源知识、医学信息检索工具知识、医学数据源知识等。

1.3.3 中医药学信息能力 包括中医药领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中医药信息获取能力、中医药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中医药信息评判能力和中医药信息传播交流能力。即能及时发现和跟踪海量信息中与中医药及相关学科的各种类型和形式的、潜在的信息源及其更新信息,能利用各种方法、途径,快速、有效地搜集、整理、分析并处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信息进行甄别、判断、概括、评价,能从特定的目标和需求对信息进行管理和组织,用于学术交流、科研与实践、临床决策等方面,来解决实际问题。

1.3.4 中医药学信息道德包括遵守信息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及隐私权、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犯罪活动等。

2 中医药院校图文信息中心进行中医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优势

2.1 信息资源及环境优势

2.1.1优化图书信息资源 为满足不断提高的教学要求及师生对图书的要求,我校图文信息中心每年都购进大量图书、期刊、报纸等,以及搜集购买与中医药有关的古籍或有价值的纸质文献,丰富中医药馆藏资源;为突出中医药专业特点,使图书信息资源更加集中化和系统化,在馆藏布局上调整,设立中医药书库,按照中图法进行细致分类。随着学科领域的不断扩大深入,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在图书分类上根据自身情况适当调整,突出中医药学的专业性,并适应学科发展和教学使用;为方便师生阅览,在各书架上做好导读卡,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查阅;同时营造安静整洁良好的学习环境,并设立个人研究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

2.1.2 丰富电子网络信息资源 中医药高校图文信息中心通常是学校自动化、网络化研究与应用中心,可借助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存储和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提供各种文献信息服务。开设电子阅览室,加强数字图文信息中心建设,建立校园网,积极引进电子载体文献,多媒体教学辅助系统,计算机网络资源,扩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购置或建立各类型数据库,尤其是中医药专业数据库,如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医院知识总库( CHKD)的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药)、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医药在线、医知网外文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等。还有其他类型的电子网络资源,如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电子视频库、中华数字书苑、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等。以及各类型的特色数据库,如地方志数据库、中医文献数据库、学科数据库、考研互动精品课程库等等。

2.1.3 建立学习共享空间 目前中医药学院的图文信息中心正在全力构建学习共享空间,高校图文信息中心的信息共享空间通过有效地整合资源、技术和服务,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环境,组织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用于培育中医药大学生信息素养,突出知识管理和知识创造能力,强调中医药学习过程体验和协作等,形成学习、研究和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的学习环境。中医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临床经验和诊治技术难以表述,具有高度的经验性和技巧性,常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或亲身体验,并结合长期的临床实践才可以掌握。其学习过程强调:积累和领悟中医经典及传统文化,总结临床经验,重视实践体验。中医药学习共享空间的构建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类型的资源、平台等现代化工具的辅助学习方式,并能实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科研人员、学生与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兴趣,逐步完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推动学习和科研的创新。

2.2 开展全方位的信息素养教育

定期开展学生入馆教育,参观图文信息中心,介绍图文信息中心的功能、服务情况,以及中医药纸质书籍、期刊馆藏布局,电子资源、各种数据库与信息服务等,帮助学生尽快了解和利用有效资源。定时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开展主题讲座,普及中医药知识,传递医学信息,介绍中医药某一领域的现状和发展动态。举办常规性数据库讲座,详细介绍各类数据库的结构特色和使用方法,促进师生应用数据库资源,可以随时了解国内外中医药领域的动态,及时收集有用的中医药信息,增强师生信息素养意识。

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讲授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应用理论及计算机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电子网络期刊、图书和中医药专业常用参考工具书的能力,同时与中医药专业合作开展嵌入式信息素养教育,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指导学生从中医药有关课题入手,分析专业主题,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确定有效的检索策略,帮助学生从大量的错综纷乱的文献中,获取最新、最有实用价值的信息,并对文献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加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除此之外,图文信息中心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项活动,如在“世界读书日”进行“大家一起来读书”的活动,积极开展使用移动数字图书馆,可以随时随地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到图文信息中心组织的活动中来,教会他们利用现代发达的工具进行学习和交流,以提高其信息素养意识。

2.3 信息技术和人才优势

中医药高校图文信息中心具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服务设施,能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技术保障。优化的网络合作和资源共享,使信息检索活动达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向大学生展现最大的魅力,从而激发出学生自身的兴趣。图文信息中心作为校园网的主要成员,是教育科研网的骨干节点,具有先进技术设备和丰富的数据库资源,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在高校图文信息中心的普遍使用,使得其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水平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效,先进的技术资源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可靠保证。

中医药高校图文信息中心拥有实践经验丰富、信息素养较高的工作人员队伍,不但要求有基本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教师专业素养,还要求知识面宽广、知识结构合理,他们是信息活动的主要力量。不仅要具备有长期的信息搜集、加工、处理和组织利用的实践经验,还要来自图书情报专业、中医药学专业、计算机的专业人员,经过培训成为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能够针对师生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不同层次信息服务,能够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迅速获取所需的有效信息。对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在每一个工作环节中利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将信息素养教育渗透到学生信息需求的全过程,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3 小结

图文信息中心作为高等院校办学的支柱之一,肩负着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重任,而高校图文信息中心的基本职能就是教育职能——信息素质教育职能。中医药院校的图文信息中心应形成以中西医、药学与生物医学为重点,印刷型实体文献资源和网络电子信息资源并重的馆藏格局,构建成适应中医药教学、科研与临床需求的多学科、多形式、多载体的文献保障体系。同时拥有结构优化的人才队伍、高效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技术、优美整洁的馆藏环境。图文信息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的信息素养教育保障,有助于学生汲取丰富而又不断更新的信息资源,这一资源优势是高校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

作者:温静 杨继红

第4篇:职业院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总结

在这短短的十四天里,不仅让我认识到了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师,也学到了很多实用的信息技术,同时也让我见识了很多最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让我觉得还有很多知识、技术需要学习,现将这十来天的培训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开阔眼界

赵副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发展的思维与路径、虚拟现实技术与教学融合形成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思考与技术以及陈教师给我们讲解了智能化时代的教育变革,让我见识到了新时代下的教育、教学在慢慢发生改变,所以得适应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不断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

二、提高意识

蒙老师、陆教授跟我们释读了信息化教学比赛的规则,给我们介绍了信息化教学大赛的流程以及分析往年优秀作品,让我们不仅见识到了国家级比赛,还让我们看到了很多我们职业院校教师的优秀作品,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意识得到提高,让我们明白教育、教学不单单只关注自己的学生,还得放眼全区、关注国内外,不断不断改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能力,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学到技术

了解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知道了当下流行的教学模式以及所用的工具,学会使用美化大师等PPT插件,对教案进行美化;掌握利用思维导图工具,让教学条理更清晰;懂得录制微课的工具、流程、方法,录制微课,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明白了翻转课堂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翻转课堂的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等,现代社会教育、教学所涉及到的信息化技术。

不知不觉,十来天过去拉!在这十来天的学习里,不仅学到了开阔了眼界、提高了意识还学到了技术,让我感觉到在以后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需要学习、提高。总之,这次培训受益匪浅!最后,谢谢在这十几天辛勤付出的各位老师,谢谢!

第5篇:汉语言考研院校选择 信息检索

一、题目: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院校选择的信息收集

二、网络信息采集途径

(一)、网站:

如新浪爱问、本地宝、人人网、百度文库等网站。

1、《2014年考研学校推荐:汉语言文学排名前10的学校》——本地宝

2、《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新浪爱问共享资料

3、《关于汉语言文学考研的一些学校的状况!!!》——人人网

4、《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二)、论坛

如考研论坛、考研教育网、中国研究生考试网等。

1、《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推荐》——考研教育网

2、《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专业排名—北京大学》——考研论坛

3、《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中国研究生考试网

(三)、搜索引擎

如百度、google、新浪教育、搜狐教育等。

1、《2013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院校选择》——百度文库

2、《汉语言文学考研学校推荐及参考书目》——学友网

三、关于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院校信息选择的标准

(一)、信息的真实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专业排名—北京大学》转自考研论坛

2、原因:信息中来源真实,通过对信息提供者身份等考察及信息要素、文字表述等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度。本信息文字和语言表述正确,客观,准确的反

映事实的本身。

(二)、信息的权威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推荐》——考研教育网

2、原因:发布在专业的考研论坛上,网站知名度、专业程度较高,发布本则消息的作者的个人情况及可信度高,可被信任。

(三)、信息的时效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选择—大学课件》——道客巴巴

2、原因:这则信息发布时间2013年5月18日,发布时间距离现在较近,具有较强的时效性。

(四)、信息的实用性

1、选择《汉语言文学考研院校推荐》——考研教育网

2、原因:许多网站均有转载,例如考研网,百度文库等等。综合各种信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实用性。贴近学生生活,指导性强。

第6篇:台湾院校对大陆招生最新信息

2011年首批台湾大学院校招收大陆地区学生——华侨大学2011学生社会实践台湾大陆招生调研团

一、 政策简介

2011年4月,中国台湾省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对大陆学子进行招生,陆生赴台招生简章出炉:大陆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六省市高中应届毕业生,只要凭今年高考成绩就可申请来台读大学。每名陆生都可申请5个志愿,硕博士班一所学校只能申请一个志愿,但大学部可以一校多志愿。

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陆生统招会)总干事张鸿德表示,今年台湾有134所院校招收2141名陆生,公立48所、私立86所。

台湾公立大学只能招收硕博士生,博士班82人、硕士班571人,私立大学和离岛的金门大学和澎湖科大可招大学部学生,大学部学生有1488人。

台湾大学风光

二、政策出台过程 2010年8月19日,台湾“立法机构”通过了开放大陆学生到台湾大专院校学习的“陆生三法”(即《两岸人民关系条例》、《大学法》和《专科学校法》等三个法律修正案)。“陆生三法”的通过,意味着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已进入操作性阶段,台湾方面已承认不包括医事学历在内的大陆41所大学的学历2011年3月11日,教育部“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旨在加强两岸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两岸教育事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进一步做好大陆高校招收台湾学生和有序做好台湾高校在大陆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工作。

据介绍,“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是挂靠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服务性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一是与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进行对口交流与联系;二是协调并组织海峡两岸高校在大陆和台湾开展招生宣传工作;三是对台湾考生报考大陆高校或大陆考生报考台湾高校提供相关信息咨询与服务工作。 台湾中山大学

台行政机构正式启动采认大历,并核定“大陆

年初陆学地区人民来台就读专科以上学校办法”,2011学即今年9月将有首批大陆学生来台就读。台教育部门规划,每年开放约2000名大陆学生赴台就读。

三、招生报名过程

申请本科程序:“联招会”于4月中旬发布学士班招生简章,5月16日到6月16日网络报名、6月29日到6月30日审查高考成绩、7月4日放榜、7月5日到7月6日网络报到。(台湾“大学校院招收大陆地区学生联合招生委员会”)初期,台湾不准备进行单独考试,主要录取依据是大陆学生的高考成绩,且每位学生可以申请5所台湾高校。各台湾高校将在每年7月10日前,即大陆高校发榜日期之前,发布录取通知。

申请就读硕士、博士班程序:从4月14日到5月6日网络报名,5月19日到6月1日为书面资料审查、6月8日放榜、6月10日快递寄送录取通知、6月24日网络报到截止。大陆本科学生仅采认大陆41所院校(详见下表)的学历,即只有拥有这41所院校学历的学生才可以申请。

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 (记者 尚琦)

硕博士班一所学校只能申请一个志愿,但大学部可以一校多志愿。申请大学部学生,一律由大陆海峡两岸招生服务中心提供高考成绩,并注明是“一批线”(相当于可考上大陆985或211重点大学)或“二批线”(相当于省属大学)。台湾目前只采认大陆41所院校学历,也就是说只有这41所院校的本科毕业生才能报考台湾的大学研究所,硕博士班的年龄分别限制在40岁和45岁以下。

四、招生院校特色

台湾目前共有高校175所,以私立大学为主。一些比较好的私立大学如东吴大学、辅仁大学、淡江大学、中国文化大学,以及台北市的铭传大学、实践大学、世新大学等均在报名参考之列。专业选择方面,理工类的有电机工程、电子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工程、土木工程学、通讯工程、生物科技学等。文科的人文社科类也颇具特色。不过,台湾很多课程都采用全英文教学、考试,对学生的语言要求比较高。此外,还需要学生对台湾的一些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知识相对了解。

五、就读费用

台湾私立高校平均学杂费约为每学期5万元新台币(相当于1.08万元人民币)。台湾各大学的住宿费用不等。一般来说,台北市的贵一些,南部的便宜一些。

住宿费大约每学期在6000元到10000元新台币之间,空调电费和网络使用费一般不包含在内,要单独计算,加上吃饭等其他费用,每月至少2000元人民币。粗略算来,在台湾读大学,学费加生活费每年约5万人民币。

大陆学生在申请到台湾就读时,需要提供至少10万元人民币的相关财力证明,这是按照台湾关于大陆学生在台湾就读,学费不低于台湾同级私立高校收费标准的规定考量的。

六、招生注意事项及原则

台教育部门官员指出,首批赴台的陆生,不得参加助选活动,如“委”选举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也不能参加谈话性政论节目,且奖助学金名额收到限制,在台期间不得打工等。

为避免牵扯政治,台湾各大学陆生辅导单位,必须引导陆生避免参加助选、造势及政论节目。陆生也可以在台发表论文,但不能领取“政府”补助。陆生可以上台湾电视谈旅游、生活等非政治问题,但只能偶一为之,也可以领取电视台的“车马费”,但若是固定上节目,就是变相打工,违反规定要强制出境。另外,为招收优秀陆生,台湾各大学透过募款提供陆生奖助学金,这名官员对此表示,大学的募款如果进到校务基金,提供给陆生的奖助学金以“奖优”为原则,但不能独厚陆生,必须提供相同表现台生同等奖励。但如果是企业指定捐款且不入校务基金,就可专款专用来奖助陆生。

台湾对大陆学生赴台上学进行了多方面的限制。

七、台湾高校准备工作

面对首次大陆招生,台湾许多高校都已开始准备应对措施。不少学校都准备自筹和募款,希望通过奖助学金的方式,吸引优秀大陆学生赴台就读。据台湾当地媒体报道。台湾大学教务长蒋丙煌就曾表示,台大已交由各系所分别进行募集奖助学金这一工作。辅仁大学校长黎建球也表示,辅大在大陆有3000名校友,并设有基金会,到时大陆学生可直接向基金会申请奖助学金,其他国外校友若捐款资助,校方也会代为处理。台湾文化大学校长吴万益说,学校希望透过产学合作的方式达到双方互惠,计划和大陆台商合作,请台商提供奖助学金,而学校则代为培训学生,大陆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台商公司实习或就业,待到学生名单确定后,将与学生所在地的台商公司进行联系,方便大陆学生毕业后前往家乡各台商单位服务。

对于大陆学生赴台就读的住宿问题,各大学也早有准备,清大、政大、辅大都表示,学生来台的第一年,住宿100%有保证,而且将配置较好的宿舍优先照顾大陆学生。有的学校还专门选择了一些“友好家庭”合作,让大陆学生在台湾的周末也可“回家”。

针对大陆学生在台湾不能享受当地的“健保”,很多学校表示,其它外籍学生只要在台湾居留超过4个月,就可以享受台湾的健康保险制度,而大陆学生却只能参加商业保险或学生团体险,这大有违公平原则之嫌,会尽量向上反映予以解决。

八、院校具体招生计划

2011年台湾一般院校招收大陆学生核定名额

编号 校名 学士班 硕士班 博士班 核定总数

★1 政治大学24 7 31

★3 台湾大学27 7 34

★5 中兴大学27 7 34

★7 中央大学19 4 23

★9 台湾海洋大学7

★10 中正大学6 2 8

★12 台北大学1

★13 嘉义大学2

★14 高雄大学1

★15 东华大学222111113114 3 17

★27 高雄师范大学5

★28 彰化师范大学1121162

35 辅仁大学 40 857

39 逢甲大学 61 12 1 74

40 静宜大学 43 47 1 8

42 元智大学 28 8 1 37

43 中华大学 327

45 华梵大学 10 251

47 世新大学 35 367

49 实践大学 3- 3

51 真理大学 2- 2

53 慈济大学 6 211

55 中山医学大学 2- 2

58 玄奘大学 3- 3

60 台湾首府大学 3- 2

62 兴国管理学院 210

64 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 212

66 亚洲大学 22 2- 1

总计(不含金门大学) 1123

68 金门大学 64 918 5 23

★2 云林科技大学11 1 12

★4 台北科技大学8 1 9

★6 高雄应用科技大学7 1 8

★8 勤益科技大学4 0 4

★10 屏东商业技术学院2 0 2

★12 高雄餐旅大学2 0 2

14 朝阳科技大学 31 9 1 41

15 南台科技大学 45 7 0 52

16 昆山科技大学 27 6 1 34

17 嘉南药理科技大学 46 4 0 50

18 树德科技大学 25 4 0 29

19 龙华科技大学 19 2 0 21

20 辅英科技大学 17 1 0 18

21 明新科技大学 3 0 0 3

22 弘光科技大学 23 0 0 23

23 清云科技大学 29 0 0 29

24 正修科技大学 32 4 0 36

25 万能科技大学 20 0 0 20

26 建国科技大学 33 0 0 33

27 高苑科技大学 3 0 0 3

28 大仁科技大学 23 0 0 23

29 圣约翰科技大学 24 2 0 26

30 岭东科技大学 24 3 0 27

31 中国科技大学 25 0 0 25

32 台南应用科技大学 2 0 0 2

33 远东科技大学 35 0 0 35

34 元培科技大学 27 0 0 27

35 景文科技大学 14 0 0 14

36 东南科技大学 21 0 0 21

37 德明财经科技大学 2 0 0 2

38 南开科技大学 18 0 0 18

39 大华技术学院 3 0 0 3

40 中华科技大学 3 0 0 3

41 文藻外语学院 11 0 0 11

42 大汉技术学院 2 0 0 2

43 慈济技术学院 2 0 0 2

44 永达技术学院 2 0 0 2

45 和春技术学院 3 0 0 3

46 育达商业科技大学 17 1 0 18

47 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 3 0 0 3

48 致理技术学院 20 0 0 20

49 醒吾技术学院 2 0 0 2

50 亚东技术学院 16 0 0 16

51 南亚技术学院 2 0 0 2

52 侨光科技大学 2 0 0 2

53 中州技术学院 13 0 0 13

54 环球科技大学 19 1 0 20

55 吴凤科技大学 2 0 0 2

56 美和科技大学 3 0 0 3

57 修平技术学院 2 0 0 2

58 南荣技术学院 2 0 0 2

59 黎明技术学院 2 0 0 2

60 东方设计学院 2 0 0 2

61 亚太创意技术学院 2 0 0 2

62 高凤数位内容学院 2 0 0 2

63 华夏技术学院 8 0 0 8

64 台湾观光学院 2 0 0 2

65 台北海洋技术学院 2 0 0 2

合计 717 144 16 877

离岛学校

66 澎湖科技大学 63 5 0 68

注①:加★为公立学校,一般院校相当于大陆的普通高校,科技院校相当于大陆的职业院校;注②:因金门大学和澎湖科技大学没在台湾岛,所以招生名额未计入台湾招生的总名额。

华侨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台湾大陆招生调研团

2011.4.4

第7篇: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2012考研院校选择

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的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由电子工程系开设,且清华的微电子和计算机专业是国内同类院校中的佼佼者,因而其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与电子工程、计算机联系更加紧密,主要体现在通信电子工程、计算机通信网络等方面。清华拥有信息光电子研究所、通信与微波研究所、高速信号处理和网络传输研究所,并成立了清华阳光、清华华环、吉兆、紫光文通等校办企业。

招生信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网络与复杂系统、空天信息工程等专业隶属的电子工程系2011年计划招生共11人。

报考指南:清华大学招生人数较少,录取分数线又较高,该方向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50分左右,在全国数一数二,其报考难度可见一斑。而且清华大学每年的专业课试题难度较大,想报考清华大学的考生首先必须过专业课这关。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在CDMA移动通信技术研究和系统设计上成绩不俗,拥有的移动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了东大通信高科技有限

公司,计划开发实用化的移动通信设备和手机专用芯片。信号与信息处理在自适应信号处理、海洋信号处理与分析、神经网络信息处理、图像与视频信息处理、通信信号处理等方面都处于国内前列。

招生信息:信息与通信工程所属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1年计划招生共320人。

报考指南:东南大学该专业的报考难度也不小。另需注意的是,东南大学该专业的初试专业课不是通信原理,而是信号与系统以及数字电路。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在通信与网络、机器视觉与导航、数字视频与图像信号处理、水声通信与信号处理等方面均有较强的实力,拥有一个科研实力雄厚的信息与通信工程研究所和一个浙江省综合信息网技术重点实验室。

招生信息:浙大信息与通信工程2011年计划招生数为49人,电路与系统专业拟招37人、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拟招10人。

报考指南:2009年浙江大学报考总人数位居全国第六,通信与信息系统也是其热门方向之一。该专业录取比例相对较低,连续几年的录取分数线也在340分左右,竞争非常激烈。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拥有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北大联合组建)和由TI、ALTERA公司捐赠建立的联合实验室——DSP/FPGA实验室。学院充分发挥在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学科的优势,将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与之结合,重点研究智能交通系统。招生信息:上海交通大学招生专业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2011年各专业具体计划招生数未公布,其中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将招收400人,信息安全工程学院招收25人。报考指南:上海交大地处东海之滨,明显的地理优势加上雄厚的科研实力使得每年报考人数相对较多。该方向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40左右,竞争比较激烈。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在大型局用程控交换机的研制、计算机信息网络关键技术方面有很多科研成果,完成了国家863计划通信技术重大课题“宽带无线IP技术”,并通过专家组验收。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图像、图形与多媒体处理,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应用,互联网技术与工程,光通信及系统,人工智能等研究方向均已形成特色。

招生信息:2011年计划招生专业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空间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

报考指南: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传统强势专业,每年报考人数都很多,竞争压力较大。电子信息与工程系录取比例在1∶3左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信息安全、无线通信和网络通信、光通信以及信号和信息处理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强势学科。其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下的生物信息学很有特色,人机自然语音通信、模式识别方面的实力也相当强。招生信息:2011年计划招生专业有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安全(电子工程与信息科学系),信息安全(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报考指南:每年报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人数不少,录取人数与报考人数之比在1∶2左右。

北京大学

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通信和模式识别专业实力强劲,其卫星通信、无线通信和光纤通信是中国重要的通信研究基地。智能科学系具有基础理论研究优势,以指纹为代表包括掌纹、虹膜、人脸、声纹等生物特征识别理论和方法居国际领先地位。该学院还进行数字博物馆的研究,这是一门新兴的信息技术。

招生信息: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所在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2011年计划招生共400人。

报考指南:每年都有很多考生报考北大,该专业录取分数线一般在340—350分之间,紧追清华。和清华一样,北大招生人数偏少,而报考人数又较多,竞争压力很大。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的最大优势在于产学结合。在信号和通信方向上,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和很多知名企业合办了实验室,如复旦-朗讯贝尔信息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复旦-Intel多媒体通信技术中心、复旦-TI DSPS实验室、遥感与散射研究中心及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上海)等设备先进的研究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践。

招生信息:2011年计划招生数为通信与信息系统16人,网络与信息工程、信息安全、网络安全、宽带网应用技术所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共24人。

报考指南:复旦大学该专业每年也是招生人数不多,而报考人数很多,竞争很激烈。该方向录取分数线基本在340分左右。

曲径通幽:有实无名的信息强校

在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实力不错但容易被考生忽视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且专业特色明显的院校,如北京交通大

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等。这些院校都有特色明显的优势专业,如北京交通大学的交通管理、控制与规划等专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技术等,但这些院校在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一学科上同样拥有很强的实力。很多考生在报考时往往只看到这些学校的特色专业,而忽视了他们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上的实力。另一类是综合实力不强但信息与通信工程实力仍不容小觑的院校,如长春理工大学、河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

第8篇: 刍议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1、前言近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但是高职院校服务于教学、服务于生活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现状却不尽人意。伴随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并未做到与时俱,其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仍然比较落后,早已无法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不断地扩招,师生人数逐渐增多,这就意味着广大师生对于高职院校的吃住等后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高职院校的校区内各种基础设施都不断地在增加,后勤管理服务的内容及范围都不断地在扩大,再加之高职院校的部门越来越多,这都要求后勤服务的管理模式及管理手段不断地提高,来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后勤服务部门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才能适应高职院校的发展,已经成为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要问题。

2、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发展以及广大师生对于学校后勤服务工作越来越高的要求,推动着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迈出新的一步,而解决学校复杂的后勤管理工作最好的办法则是应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工作水平以及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具体分析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主要为:

第一,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提高后勤管理水平的需要。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主要为教师与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有力的后勤保障可以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创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后勤管理服务。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后勤管理工作,高职院校的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管理的坚实后盾,才能使后勤管理水平有效提高。通过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能够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更加科学、更加规范,不仅可以使服务质量与效益提高,还能够带动高职院校的管理向着科学化与人性化发展。

第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伴随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日常的生活与网络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信息网络早已成为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无论是教学、办公室业务、宿舍、校园网络等,网络已遍布于校园的各个角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信息化教育。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非常重要的工作内容,加强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适应时代发展,才能更好地为学校发展以及广大学生及教职员工服务。

3、我国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

3. 1高职院校对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缺乏重视。当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都被院校领导忽视,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未被充分认识。加上高职学院普遍存在办学经费不足,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较少。日常的后勤管理当中,主要仍以传统的管理模式为主。高职院校当中,从事后勤管理的工作人员大多年纪都较大,很多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后勤管理人员在内心存在着严重的消极与抵触情绪,大多都沿用着自己熟练的传统管理办法。同时,一部分管理人员并未深入理解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在意义,片面地认为只要在后勤部门安装计算机硬件设备以及应用系统,就算是将信息化建设工作完成了,致使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并未将其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3. 2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普遍缺乏相关规范与合理的框架,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相对落后,后勤各项工作很难协调的运行发展。一部分高职院校在技术上已经完成了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是信息系统却缺乏完整有效的规范与操作标准,后勤管理当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仍不完善,为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带来了很多困难,制约着后勤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3. 3后勤管理信息互通性相对缺乏。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是综合性较强的一项复杂的工作,其服务范围及管理范围极其广泛,其信息分布范围较大,后勤管理信息化系统很难采集到全面的信息,后勤管理信息化工作能否顺利进行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再加之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人员在后勤管理经验上差异性较大,一部分高职院校将后勤管理工作外包给校外企业,而相关企业通常都是在自主经营,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及完整性相对欠缺,导致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决策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高职院校后勤管理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互通性较低,难以形成资源共享。

3.4高职院校后勤缺乏专业的信息化管理人才。我国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着专业信息化管理人才匮乏的问题,后勤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综合素质普遍偏低,而比较先进的管理意识及管理理念更是严重不足,难以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严重制约着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4、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有效策略探讨

4. 1必变后勤管理工作的观念,统筹发展。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需要各系、各部门全力配合才能完成的系统工程。对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后勤管理对于学校发展以及师生教学与生活需求的重要性,以提高后勤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为前提,加快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后勤部门必须牵头组建以学校各个部门参加的信息化建设小组,加强统一领导与全面协调。通过统一的领导,能够统筹规划后勤管理工作,使各项数据与系统接口形成统一,实现信息的互通,并且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工作当中如果出现分歧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利益冲突时,建设小组领导可协调各部门工作,针对相关问题做出解决对策,做到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4. 2强化基础建设,加大资金投入。要想使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教学、科研服务,使高职院校能够始终在市场经济当中处于不败之地,而这都需要强大的资金后盾支持。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因为一旦基础设施无法与信息化建设步伐一致,将导致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制约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其次,还要加强引入新技术,才能够使信息化建设事半功倍。在改变观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上,加大资金投入,是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4. 3加强后勤人事制度改革,改变人事结构。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普遍都是临近退休的干部和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偏低,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人员都是通过熟人介绍或者走关系等方式而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当中的,此种老化的人事结构导致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学习能力、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掌握水平普遍偏低,改变后勤人事制度及人事结构势在必行。对此,可运用企业管理办法,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将管理能力强、综合文化素质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优秀人才引入到后勤管理部门,通过合理的竞争,挑选出适合的人才签订用人合同,以此来改善后勤部门老化的人事结构以及人事制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后勤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后勤管理工作发展必然的趋势,后勤管理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做到与时俱进,合理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一站式的后勤服务,使教师与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方便、更加舒适,才能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以及学习当中,促进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第9篇: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解析

摘 要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信息化教学领域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教师教学比赛。自2010年开办来以,大赛吸引了30万职业教育一线教师积极参与,在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分析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背景、举办成效和发展趋势,并以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为例,分析参赛应做好的准备工作。

关键词 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高职组;教学设计分赛项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2-0043-04

一、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简述

(一)背景简介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始办于2010年,第一届主要参赛对象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大赛名称为“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自2012年起,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大赛参赛范围,大赛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此项赛事由教育部主办,教育部职成司、教师司、信推办、工信部人教司和承办省教育厅共同组织实施,是考核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国家级赛事,致力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1]。

(二)赛项设置

6年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从参赛院校级别到分赛项设置都发生了较大变化。2010年,中等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只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和信息化教学设计两个分赛项;2011年,增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2012年,将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纳入参赛对象;2013年,中职组比赛取消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化教学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2014年,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赛事都取消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增设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同时参赛选手由个人参赛拓展到团队参赛;2015年,高职组取消网络课程分赛项,增设信息化实训教学分赛项。至此,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中职组和高职组均设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实训教学、信息化课堂教学3个分赛。见表1。

二、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举办成效

(一)引领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改革

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是目前在信息化教学领域唯一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性赛事,大赛的权威性以及影响力不言而喻。仅2015年,就有来自全国3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建设兵团、计划单列市和解放军的989件作品,2277名教师参加了全国总决赛。由于进入全国总决赛有严格的名额限制,竞争激烈,所以参加国赛的选手基本都是经过校赛、市赛、省赛层层推荐、选拔才获得国赛参赛资格的。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约有5万~6万教师直接参与该项赛事,大赛开办6年来,累计教师参与人数达30万人次。

从2011年起,在大赛官网上专门设获奖作品视频展示专栏,供教师观摩、学习。这些优秀获奖作品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开发、教学组织实施、教学成效、特色等在信息化教学改革过程中具有一定引领作用,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应用与普及起到了良好示范作用。

(二)提升参赛教师个人信息化教学能力

校、市、省、国家4级选拔的竞争机制有力激发了教师学习、应用信息化的意识,由“被动茫然”走向“主动认知”。此外,从2011年起,大赛组委会在国赛期间增设了专家报告。省、市、校等各级组织单位在选手备赛期间,围绕大赛开展的各类专项培训,从教学顶层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信息技术手段、教学仪态仪表等多方面提升了参赛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能力。据大赛发展报告统计显示,平均每位参赛教师在备赛期间参加的各类专项培训时间累计达2.35个月[2] 。

大赛对教师信息化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和深远影响远不止赛前、赛中,更体现在赛后。据调查显示,赛后90%的教师能继续推广、应用大赛作品和成果、坚持开展信息化教学,78%的参赛教师能通过经验介绍、讲授公开课、组建信息化教学团各队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3]。另外,参赛教师在参与信息化教育教学课题研究、论文撰写、技术应用、资源开发等方面的主动性更强了,绝大部分参赛教师成长为学校信息化教学方面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个别教师成长为该领域的专家。

三、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发展趋势

(一)从重技术走向重应用

第一届大赛就设立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分赛项自2014年起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信息化课堂教学分赛项;高职组也在2015年取消了网络课程分赛项的评选,增设了与中职组相同的分赛项――信息化实训教学。从中不难看出,在大赛的开办前期,更重视技术开发,强调信息技术和手段的先进性。而这几年的大赛,整体导向是偏运用,更强调信息化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如何推广与应用。先进的教学软件、优质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只有在应用中才能发挥它的价值,才能体现它对教学的贡献。

(二)从重设计走向重效果

2014年、2015年,大赛组委会对各分赛项的评审指标进行了调整,其中教学设计分赛项原来的一级指标“内容呈现”和“技术应用”被“教学过程”指标取代,分值调整为30分。同时增设了“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增加了“创新”指标的分值。见表2。

从教学设计分赛项评审指标调整来看,单独列出“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而且分值为15分,说明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期望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从重教学设计走向重教学实施,从重教学实施走向重教学效果,实现了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理想与愿望。

(三)从重参赛走向重普及

2014年,大赛组委会将个人参赛拓展为团队参赛。赛制调整的引导性显而易见,就是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参与到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中来,让更多的职业院校教师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此外,在一级评审指标“总体设计”中,增加了“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系统优化教学过程”这一表述。见表3。强调学校信息化教学设施的整体布局要能有效支持信息化教学的普及。从而,我们可以看出,信息化大赛已不是单一教师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开发与应用,更关注学校乃至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推广。

四、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参赛分析

(一)选题是成功的开始

比赛不同于常规教学,主题要有突出的特色和现实意义。换句话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参赛。有些教学内容在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是核心课程的重点内容,但由于过于专业需要有一定基础知识才能理解,所以这样的选题虽然“重要”,但不“大众”。例如,《成本会计》中的成本会计报表的编制,需要有成本项目核算、产品成本计算等相关知识做铺垫,非专业人士很难在有限的时间内听得明白,搞得清楚。还有些教学内容可以对非专业人士讲得明白,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实用,属于热点内容,但往往会出现撞车现象。例如,《财务管理》中的“资金时间价值”,2015年全国高职组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中入围总决赛的参赛作品共计127件,分“公共基础课程组别(英语)”“农林牧渔大类”“交通运输大类”“财经大类”“旅游与公共事业大类”5个组别进行比赛,平均每个组别25项作品。“财经大类”组别中以“资金时间价值”为选题的参赛作品为3件。此外,“公共基础课程组别(英语)中”涉及“商务会餐”“酒店服务”“英文求职、简历撰写”的选题也很容易冲突。

虽然关于选题,在评审指标中并没有明确的要求,但优质的选题可以让作品在评审时增色不少,同时也有利于推广、传播和应用。在选题时,除了要关注其特色和现实意义外,还要考虑这一选题所涵盖的教学内容是否对信息技术有较强的依赖;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对学生有效掌握教学内容和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否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如果常规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已能帮助学生掌握教学难点和重点,没有引入信息化元素的必要,这样的选题也是失败的。

(二)总体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分赛项,核心是“设计”,所以对教学组织与实施的设计是大赛考核的重点,历年大赛评审指标中关于“教学设计”的分值都是最重的。

2015年关于总体设计指标的内涵描述可以概括为:

有依据。指标描述除了要求“教学目标明确”,还要求“有据”,即要对职业院校的教学对象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教学内容要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求,教学重难点要得当。

有策略。教学策略一定要符合国内职业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近年来,国外比较流行翻转课堂,国内也有很多专家学者在研究,所以很多作品中都提及该理念,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无法实现,反倒弄巧成拙。

有技术。大赛要求作品能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和信息化教学设施,这是对“信息化”的基本要求,但不过分强调技术的高精尖,而是更注重技术的应用价值。

有反思。比赛作品应该是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实施过的教学任务,所以要求有完整、规范的教案。所谓完整,隐含着包括教学反思、教学过程调整等在内的,留有教学实施痕迹的,课程组教师能根据教案上课等在内的诸多细节体现。

(三)教学过程

教学组织实施过程要淡化教师的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和中心地位,所以纯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不会引起特别关注。反之,分组研讨、组间对抗、课堂汇报等这些能体现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等理念的教学组织形式却非常容易被接受。同时有真实实践环境的要让学生动手操作,没有真实实践条件的要通过虚拟信息技术让学生模拟操作,这样职业教育“做中教、做中学”的优势与特色才能被落实到实际教学中。

(四)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大赛作为一项比赛,在引领教师理念、技术、教学能力等方面提升的同时,却不能直接带动课堂教学的变革”是大赛自开办以来受到的主要质疑[4]。如何让优秀的大赛作品在实际教学中推广与应用,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水平一直是大赛举办方的不懈追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召集相关部门及专家多次召开会议研讨,对评审指标进行调整,增设“教学效果”这个一级指标,同时淡化对技术本身的追求,取而代之的是对“技术应用”的关注。从大赛评审指标的调整不难看出,信息化技术已经不是“用不用”的问题,而是“用得怎么样”的问题。所以教学效果一定要在参赛作品中有所体现,而且还要对比说明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后效果的改进与提升情况。当然,教学效果不仅表现为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更体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学习兴趣更浓了、学习主动性更强了等学习态度、学习意识的转变和提升。这些都可以用教学现场学生学习过程的图片、视频来体现,既真实又具有感染力。

另外,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模式等的重构与改变也能提升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可以结合教学总体设计来阐述并组织实施。

(五)特色创新

即便特色创新在历年大赛的评审指标中所占分值不断调整,最高时20分,最低时10分,2014年、2015年都是15分,但这项指标始终都在一级指标评审体系中,足见创新的价值。创新包括理念创新、技术创新、教学组织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创新等。创新要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课程相结合、与职业院校学生的特色及认知规律相结合,而且这种创新不能曲高和寡,要具有较大推广价值、要具有普及性,契合大赛“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这一主导作用。

(六)作品展示

所有信息化教学设计作品都需要提供讲解视频(不超过10分钟)、教案、说课稿等相关资料,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讲解视频。其基本理念是:让外行听懂作品中讲授的知识,让内行认同作品中的教学组织形式,让观者有视觉上的冲击、听觉上的享受。“听懂”就是要将深奥的问题生活化、实例化,有“原来如此”的感悟;“认同”就是要将杂乱的知识点串成线、程序化,有“提纲挈领”的逻辑;“冲击”和“享受”就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手段,让专家评委有继续欣赏的渴望,信服该教师团队确实有这样的能力应用信息化手段上好该节课。

上一篇:防护棚搭设施工方案下一篇:房地产公司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