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少年闰土教案

2023-04-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17少年闰土教案》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第1篇:17少年闰土教案

17少年闰土教案

17、《少年闰土》教案

旺苍县石桥小学

高桂华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少年闰土的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运用多种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等)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学习抓住人物特点(语言)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展示台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带大家带来了一位与你们年龄相仿的朋友,你们想不想认识他?(出示少年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老师对图片进行深情的描述.

二、快速浏览课文,理顺文章脉络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归纳板书:回忆—初识—相处—离别

三、学习“我”与闰土相处这一部份,抓住人物对话

自由读闰土与我相处这一部份,把闰土和“我”的对话找出来,想想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读出了哪些有意思的事?

学生自由读6-13自然段。

问:从闰土和“我”的对话中,你们读出了哪些有趣的事?

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这些事你们有经历过吗?用文中的一个词说这是什么事?(希奇事) 在这几件事中,你印象最深的或是你最想干是哪件事?

预设一: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最惊险、最刺激、最好玩、最神秘、写得最详细从这件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闰土? 预设二:雪地捕鸟,因为能捕到这么多的鸟真是太神奇了。 预设三:夏日拾贝。因为我喜欢漂亮的贝壳做成装饰品,实在是我梦寐以求的事。

预设四:看跳鱼儿。因为我平时只知道鱼在水里游,没想过鱼在沙滩跳是怎么样的。

四、重点研读“看瓜刺猹”,以点带面,体会闰土形象

你们知道我最想和闰土去干那件事?出示文字课件。

1、同桌分角色练读。

2、推荐一组同桌读。

3、全班分组扮演角色朗读

4、引导齐读其余三件事对话描写。

5、想象无穷无尽的稀奇事,深刻认识闰土的鲜明形象。

五、激发向往,抒发感叹,突破难点。

过渡:闰土经历过这么多希奇事,真了不起!想想“我”心里有何感受呢?请大家读读16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学生发言

2、指导朗读。

3、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相机出示课件: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对这句话的理解通过对比朗读,领悟其意。

“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什么?(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被关在高墙深院里,很小有机会接触大自然,因此像井底之蛙、眼界狭窄。表达了“我”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期,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3、拓展:庭院深深,当闰土在( ),我在( )。

当闰土在( ),当闰土( ),我在( )。

我这样一个少爷不不如一个农村少年吗?面对这样一个( )的少年,我不由发出这样的赞叹:( )。

六、再读回忆部分,升华情感,留下难忘。

1、导语。

2、出示闰土图文课件,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3、结束语。

板书:

回忆

初识

相处

离别

少年闰土

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果园机器人》 探究式教学设计

旺苍县石桥小学 高桂华

一、教材说明:

《果园机器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篇课文承接前一课《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是一篇体现电脑神奇的文章,也是一篇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文章。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略读课文,粗知文章大意。”“学习浏览方法,在客观上为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探索、个性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空间。”因此,本文以自主、探究学习为设计理念,让学生自读自悟,亲历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果园机器人的基本情况,激发学生对机器人和科技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了解果园机器人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机器世界和科技的兴趣,继续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五、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

六、教学模式:激发兴趣——创设情境——深入探究——拓展延伸

七、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机器人的资料。

八、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一课我们学习了《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领略到了电脑的神奇。电脑不仅可以使我们跨上“信息高速路”》,它还能指挥机器人呢!你知道吗?

2、学生出示或叙述收集到的有关机器人的图片和资料。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已学过的课文和初步了解到的机器人的相关信息,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本课兴趣升温】

二、创设情境,初读课文。

1、板书题目后谈话:机器人技术作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从来60年代初问世以来,经历四十多年的发展已取得长足的进步。机器人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它高速发展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水平和人类的生活质量。

2、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自读阅读提示,选择自己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读课文。

(1)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或已有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想一想文中果园机器人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自己认为哪些特点最有趣。

3、组织交流: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如“罢工”、“特殊”,“吃”等等。

(2)初步了解机器人的特点:机器人服务于丰收的果园里,它们能把成熟的果子从树上摘下来,整齐地装箱,到达指定的地方。

4、在初步了解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后,组织学生提问并探究:果园机器人的哪些特点最有趣? 学生自主探究交流: 学生1:机器人聪明能干。

学生2:机器人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又不停地工作工作。 学生3:地上的水果不够吃了,主人会叫它从树上摘果子“吃”。 ......

5、师生共同对上述探究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果园机器人最有趣的是:只捡掉在地上的水果“吃”,自我充电,不停地工作。

【设计意图: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关键,是让学生产生值得探究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感兴趣,愿意参加探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事先预设的,应该来源于学生,是课堂中经过师生双方交流、整合而生成的。】

三、深入探究,细读课文。

1、请学生根据果园机器人的有趣设计,再认真地、有感情地细读课文,师为其提供阅读形式,学生可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细读。 (1)合作读:(让学生邀请同桌或小组的同学一起读。)

(2)选择内容读。(学生浏览课文了解大意后,选择印象深刻的或者认为有趣的内容进行细读。)

(3)自读自悟。(可对不理解的地方与同桌或教师讨论交流。)

2、阅读成果交流,并指导学生从语调、语速、选择的内容方面,进行评价。

3、读一读,换一换,将文中带引号的词语换成专业术语读读,感受写作技巧。如:如果没有电,他们是要“罢工”的,换成“如果没有电,他们就无法工作。”

4、分层次读。把果园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和有趣设计分层朗读,可选择重点词句跳越读。让学生感知浏览的方法和技巧。

【设计意图:教师应努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让他们在探究中进行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获得知识的启迪和情感的体验,而教师只作为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积极超越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四、读中悟趣,拓展延伸。

1、在感悟、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果园机器人的特点,从而领会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

2、进一步体会文中句子:如“你会想,可以用电池呀!”在叙述中的作用,从而感受到生活和生产实际要求发明创造的动力。

3、在理解文中关键句子后,自己设计一个机器人,主要说明其特点及功能,可写在日记本上。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阅读与习作就是主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了解果园机器人的特点和有趣设计后进行一次小练笔,更有助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又拓展了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反思:合作探究是设计本课教学的出发点,本课是略读课文,本着以“自读自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学得轻松,同时又始终处于一种积极、

主动的学习状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适时激发探究欲望,并把读与写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以致用。

第2篇:17《少年闰土》教案及反思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1、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

2、鲁迅形象图片、本文生字词及课文插图课件。 教 学 过 程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课件出示鲁迅形象图片)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篇作品。(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2、齐读课题。师:“闰土”在当时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更是一对好朋友)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生字新词,检查识读。

检查读文情况,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自己思考,教师加以引导。(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有些词语,学生今天读来感到陌生。如“其间”──其中,“无端”──无缘无故,“素”──向来,“如许”──如此,“希奇”──稀奇,在读完课文后,集体交流对这些词语的理解,以便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课前预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文章的主要内容,少年闰土给自己的印象,闰土讲的许多“希奇的事”等等)

3、你最喜欢哪些段落?为什么?能把喜欢的段落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吗?学生轮流读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字句。

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情况,能解决的马上解决;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

带着问题,深入探究

1、闰土这个名字是怎样来的?指生读第3自然段。看哪位同学能解释。理解“五行”的意思。(五行:指水、金、火、木、土)

2、就是这样一位少年,我们初次见面是怎样的情景?齐读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清楚这是对闰土的外貌的描写)议:闰土的外貌描写给你怎样的印象?

3、闰土和“我”不到半日,便熟识了。第二天他给“我”讲了好多“希奇的事”。(课件出示闰土给我讲希奇事的课文插图)他给我讲了哪些稀奇的事?自由读文,在课本空白处作批注。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雪地捕鸟、拾贝壳、看瓜、看跳鱼儿) 在这几件希奇事中,你对哪件最感兴趣?为什么?(用自己的话说最感兴趣的事,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请有声有色地朗读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的感悟。(小组内读,相互评价;推荐读)

再读读这四件事,从中你觉得闰土是个怎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到闰土是个天真、活泼、机智、聪明、见识广的农家少年)

和“闰土”相比,“我”是怎样的人?指读有关句子。(此处重点处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闰土“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明闰土的知识丰富。而“我”和我的朋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说明“我们”只能在一个小天地里活动,看不见外面多姿多彩的有趣的世界。闰土知道的事情,我和我的朋友都不知道。)

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 二 课 时

检查朗读情况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最喜欢哪些段落?想读给大家听吗?自己先试一试。指名学生朗读。

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闰土讲的四件事中,哪一件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快速默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后发言。(学生根据根据自己的体会谈,自圆其说即可)

再浏览全文,并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谈谈闰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研讨表达,体会写法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有个共同的体会:闰土是个活泼可爱的少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去写闰土的?请同学们画出有关句子,自己读一读。 引导学生体会是从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去刻画少年闰土的形象的。学生读所画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1)重点处理第一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两处对闰土的外貌描写。 ①月夜闰土刺猹的场景。

在优美的月夜田园景象中,通过对闰土刺猹时外貌、动作的描写,一位勇敢机智的少年形象展现在同学们面前。

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对表达的作用,可以用舒缓的语气,体现出静谧的特点。人物描写可以用略带兴奋的语气来读,把人物的机敏勇敢通过语气体现出来。

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②“我”和闰土初次见面的情景。这是对闰土的第二次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见人怕羞。这与第1自然段的描写合起来,构成闰土的外貌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典型的农家少年。指导朗读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平缓的语气去读。

(2)闰土和“我”的对话部分。

这是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采用先自读、后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注意:闰土讲的这些事,“我”是不知道的。所以读闰土的话可以干脆利索,体现他的聪明能干;读“我”的话时,可以读出好奇和佩服、羡慕的语气。

教师小结:作者是抓住了少年闰土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去刻画人物特点的,通过这几方面的描写,一个天真活泼、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再读全文,拓展延伸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闰土和“我”的交往过程,想象少年闰土的形象。 师:同学们,“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历尽三十年的沧桑之后,“我们”还是那么亲密无间吗?如果想知道,请同学们课下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相信你会有更大的收获。我们将利用阅读课交流读书体会。 课后反思

1.紧扣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让学生学得阅读方法。阅读一篇文章,要把住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文章。

2.注重课前预习。学生的课前预习有老师参与,学生不是流于形式的预习,而是学有所得。不但解决了生字新词,而且读通了课文,更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把握。

3.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老师的主导性,利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与文本、老师、学生之间形成对话,最后还让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

4.抓住文章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突破难点。在学习人物描写方法时,我没有给人物描写法“贴标签”,而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描写,说出自己觉得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学文后,我利用作业:“运用已经学过的人物描写方法,对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做一个片段描写,写后全班交流,看别人能不能猜出自己写了谁”,促进学生运用。

5.整堂课看似大道至简、行云流水,但还很不尽人意。首先是忽略了语文字词教学,对字词没有放到语言环境中加强训练,学生缺少了字词语感训练;其次是没有做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中“我”盼望闰土,“我”惜别闰土,没有指导学生读出“盼、惜”;没有指导学生读出月夜刺猹的场面。实感惋惜。另外,教学设计提纲化,也是我需要改正的,最好能将教学设计更细化,教学才会做得更细致化。

6.检讨:让学生说出作者写作目的这教学目标拔高了。

第3篇:17.少年闰土 教案(第二课时)

17 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言行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作者对闰土的特殊感情。感受少年闰土这一人物形象,了解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衔接过渡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到鲁迅儿时的朋友叫闰土,知道了在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让鲁迅很难忘,谁能说说“我”与闰土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向“我”讲述了哪四件稀奇事?

二、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我”和闰土第一次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媒体出示句子)

(1)“他正在厨房里……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2)“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 2.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

教师适时板书: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3.从闰土的外貌特点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少年? (1)(媒体出示)比较句子:

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脸,头戴一顶毡帽。 (2)(媒体出示)再比较句子:

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 他正在厨房里,苍白的圆脸,头戴一顶毡帽,颈上套一个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用圈子将他套住了。[来源:中国%教育出 板书:年少 健康 天真 活泼

(结合“他见人很怕羞……我们便熟识了”体会闰土具有年少、健康、天真、活泼的特点。)

说明:若学生不知从哪说起,可引导学生做以上的小练习:拿铅笔将“圆脸”的“圆”,“小毡帽”的“小”和“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句话轻轻划掉,进行对比阅读。如果学生没有新发现,再做一个练习:用铅笔将“紫色的”划掉,换上“苍白的”“蜡黄的”一类词语,读后说说有什么体会。)

三、随文练笔,进行仿写

1.再读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抓住人物的特点)

2.理清写作顺序,学习写作方法。 (脸──头──颈。) 3.体会性格特点。 (怕羞)

4.学习外貌描写的方法,练习写一段话,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媒体出示) (1)练习。 (2)交流。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说明:此环节,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概括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在句子的比较学习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写作方法,并通过当堂的小练笔来巩固写作方法。

四、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1.出示阅读提示:

我们从“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除了外貌描写,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自由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示人物的特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把你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段落或句子多读几遍,然后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 2.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课文。

3.闰土向“我”讲述自己的海边生活,你们能想象出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吗?请你试着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几段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之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看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每件事可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可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6.这四件事情中,令“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 (媒体出示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画动词。

(2)体会“捏”字的准确。 (与“拿”字比较) (3)图文结合,指导背诵。

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继续说下去?

7.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要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特点。

说明:此环节,让学生根据阅读提示学习,这就给学生留有较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通过学习,学生了解了要表现人物的特点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多种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五、作业[

抄写描写闰土动作和外貌的句子。

第4篇:17.少年闰土

17.《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预设提案:

1、通读课文,整体感知闰土是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又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

2、学习作者对闰土的外貌描写,感知语言的表达力度,体会闰土的健康和可爱,尝试仿写人物外貌。

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描写看瓜刺猹的片段,了解闰土的勇敢,体会“深蓝的天空中……的西瓜”的景致描写蕴涵着作者对闰土生活的广阔天地的向往之情。

4、小组学习,读准生字的字音,说说书写时应该特别注意的地方;理解词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5、默读课文,想想“我”和闰土是怎样认识的?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事情?把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画下来

备教材:

本文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课文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而又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反应了“我”与他儿时短暂而又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 1 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知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的和看跳鱼儿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备学生:

大部分学生能抓住闰土的外貌描写并体会人物特点,但少部分学生难以理解人物特点。 备教法:主动质疑教学 教学目标:

1、预习课文,学会本课1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碧绿、郑重、允许、仿佛、厨房、刺猬、畜生、胯下”等词语。

2、通读课文,从总体上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的思路。

3、学习描写闰土外貌的部分,指导课后思考·练习。

教学重难点:

1.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3. 背诵第一自然段。

备学法:自主——合作——探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有这样一位少年,他和我们的年纪相仿,不仅健康、天真、活泼,而且勇敢、聪明、有本领、见识广。大家想不想认识他,了解他呢?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闰土”是谁,他和“我”是什么关系?

3、快速默读课文,找出依据。(“我”是少爷,闰土是给我家做工的忙月的儿子。他们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开火车式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字音。

2、利用课件检查学习情况

(1)生字中的特殊部首:拜(手);允(厶或儿);畜(亠)

(2)正音

3 (3)与生字有关的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组词,巩固生字的音形义。

3、质疑(可简单写副板书,便于在下面的学习中反馈)

三、整体感知课文。

(一)你想认识这位朋友吗?初读课文,难读难记的地方多读几遍。

1、鲁迅的文章语言精辟,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注意文中生僻的字词,做好记号,能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其间、仿佛、素、如许、单、无端)

2、 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教师从学生的问题中了解学生的关注点和疑问点。

3、填填你读课文后对闰土的认识:( )的少年闰土,还能说说理由;

(二)学生反馈交流。(板书学生对闰土的认识。)

四、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1、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以你多年的学习经验,你觉得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来学懂课文?(研读外貌 、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的句子,了解人物特点。)

2、提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通过人物外貌、形象的分析,了解人物特点),让学生找到相应的片段(第一小节和描写闰土外貌的片段),选择读书的方法(自由读,做旁注读,圈圈画画读)。

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4

1、课件出示要求及插图

2、课件出示摘录的内容。

3、什么是人物的外貌,让学生结合闰土外貌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

4、课件出示范例,让学生自己读、说、评、议。

5、小组同学互相启发,练习说一说自己要描写的人物外貌。

六、理清四件事的顺序

1、提问:闰土和“我“在一起,给“我”讲了哪些事?

2、四人小组学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按先后顺序说一说

4、师生评论,调整板书:雪天捕鸟 夏日拾贝 月夜刺猹 潮汛看鱼

二课时

一、导入

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在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时想起了他三十年前儿时的伙伴,当母亲和他提起这位朋友时,他的脑海里就忽然闪出一幅神奇的画面。(出示课文插图)

二、教师引导学习“看瓜刺猹”

1、课文中哪几件事重点描写了闰土的动作?

(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看跳鱼儿没有写出闰土的动作,所以这件事不算。)

2、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学生畅谈

【(1)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2)学生以前根本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听后感到很新鲜,所以印象最深。(3)作

第 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4)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5)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这一段最能突出少年闰土动作上的特点。……】

适时板书:聪明、能干 勇敢

4、教师小结:好极了,这一段话最能突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勇敢的特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谁的脑子里已经浮现了这样一幅神奇的画面?

5、引导同学们想象第一自然段描述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看瓜刺猹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晚上);当时是什么样的天空,(深蓝的天空);什么样的圆月,(金黄的圆月);什么样的西瓜地,(碧绿的西瓜地);什么样的银项圈,(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就是抓住了这几种不同色彩的景物特征,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神奇般的美妙世界,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6、自由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轻声齐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地体会感情。

7、同学们,作者对三十年前的朋友如此记忆犹新,可见看瓜刺猹这件事给他的印象是很深的。现在请同学们把描写少年闰土勇敢刺猹主要动作的词语找出来。

学生找后回答。

8、“看瓜刺猹”请学生上台表演。

三、学生自学“捕鸟、捡贝壳”两件事

1、说说“看瓜刺猹”这件事我们是如何学习的?

2、谁能给大家说说其它两件事,又表现了少年闰土的什么特点?

3、学生畅谈(先读原文,再谈体会)

4、学生表演“捕鸟”,加深理解和体会。

【(1)从捕鸟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少年闰土聪明能干的特点。(2)从这件事,还可以看出闰土知识丰富,他能认识好多鸟,我们却不然。(3)从闰土捡贝壳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他知道好多种贝壳的名字。】

3、师小结:同学们都谈得很好。大家通过对少年闰土看瓜刺猹、捡贝壳、捕鸟等事情的学习讨论,对少年闰土动作上的 8 特点领会得不错,一个海边农村的少年形象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四.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人物的语言

1、现在同学们想一想,课文中讲了少年闰土的几件事?是采用什么形式讲的?(四件事,对话形式。)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闰土的语言,“我”的语言及作者的插说部分用不同的符号在书中划出来。

3、学生默读勾划。

4、谁把闰土的话给大家读读。

5、在闰土讲的这几段话中,你对哪一段话最感兴趣。请在小组内给同学们讲讲。

6、小组讲。

7、小组讨论结束,请把你最感兴趣的话给大家说说。

【(1)我觉得闰土讲“看瓜刺猹”这段话最有趣,特别是讲闰土刺猹时的动作,连用了几个动词,讲得那么逼真,把一个海边少年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2)我觉得闰土捡贝壳那一段讲得好,他不但把海边美丽贝壳的颜色、样子都介绍给我们这些没有见过贝壳的孩

9 子们,而且还使我们爱上了海边的那有趣的生活。(3)我觉得这句话最好:“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因为他俩身份不同,但他很直爽地邀请人家去,说明他天真、淳朴的性格。(4)我觉得看跳鱼儿这段话最好,原来我只知道海洋里有鱼,但不知道还有像青蛙似的长着两只脚的跳鱼儿,从中可以看出闰土知识很丰富。(5)我觉得闰土说的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从中可以看出闰土通情达理、朴素可爱的性格。……】

8、刚才从同学们的发言中,我们确实感到闰土所讲的这几件事,都是生长在海滨的农村孩子最熟悉的事,也是少年儿童生活中的乐趣。这几件事,生动地显示出少年闰土确实是一个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从小就热爱农村生活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五、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1、现在集体朗读插叙部分,体会这几段话的意思。

2、“那时候……只是无端地……”这一段话插在了“我”与闰土的对话中间有什么作用?“无端”如何讲?两个破折号有什么用?(说明“我„知识贫乏,什么也不知道。黑暗的封建教育制度脱离实际,脱离生活,并非”我“念书不用功。两个破折号的用法一样,表示注释作用。)

3、读第

14、16自然段

(1)闰土的心中有着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闰土知道这么多,那么做为少爷的“我”呢?(什么都不知道)不知道什么呢?师生对答:

闰土知道雪天在沙地上如何捕鸟 而“我”却不知道

闰土知道夏天去海边拾贝壳 而“我”不知道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

闰土有看瓜刺猹的经历 而“我”不知道西瓜还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闰土会在潮汛来时去看长着两个脚的跳鱼儿 而“我”听也没听说过还有这样的鱼儿

这许许多多的新鲜事,我从来都不知道。

(2)质疑小组讨论、交流:①“我往常的朋友”是些什么样的人?(富家子弟)②“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什么意思?(“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③这一自然段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11 板书:羡慕 佩服 向往

六、学习“分别“部分

过渡质疑:正因为闰土知道得这么多,所以和他在一起的日子“我”很高兴、快乐。可惜,正月很快过去了,闰土要回家了,分别的时刻到了,这时,“我”和闰土的心情怎么样?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出来?

1、自由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以体会(急、躲、托、送)

2、课件演示第二幅插图,想象“我”和闰土是得怎样告别的,再说一说。

板书:难舍难分

七、小结学习情况

1、反馈重难点的质疑

2、让学生自己谈谈在写人文章的学法上及快速阅读方法上的体会、收获。 九.板书设计

外貌:{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年少 ,健康,天真,活泼

少年闰土{四件事:{雪地捕鸟

夏日拾贝

看瓜刺猹 潮汛看鱼}

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鲁迅:羡慕,佩服,向往,难舍难分

十.教学反思: —————————————————————————————————————————————————————————————————————————————————————————————————————————————————————————————————————————————————————————————————————————————————————————————————————————

17.《少年闰土》.作业设计 1.比一比,再组词。 扭( ) 厨( ) 猬( )畜( ) 钮( ) 橱 ( ) 谓( )蓄(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无端( ) 祭奠( ) 允许( ) 伶俐( ) 熟识( ) 盼望( ) 3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伶俐( ) 郑重( ) 允许( ) 怕羞( ) 日里( ) 熟识( ) 4.我能缩写句子。 (1),他后来还托他的父亲带给我一包贝壳和几只很好看的鸟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3),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5、填空 . ⑴下了雪,我( )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 )起一个大竹匾,( )下秕谷,( )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在( )棒上的绳子只一( ),那鸟雀就 ( ) 在竹匾下了。(扫 支 撒 看 缚 拉 罩) ⑵从闰土给“我”讲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

14 __________ 等几件事,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 ___________ 、__________ , ________ 的少年。

(一)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的天空中挂着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 )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 )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5.请你应用本课描写人物的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个人。

————————————————————————————————————————————————————————————————————————————————————————————————————————————————————————————————————————————————————————————————————————————————————————————————————————————————————————

第5篇:17、《少年闰土》

教学目标

1、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思想感情的变化。 4、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教学重点

1、学习四件稀奇事,揣摩人物语言、动作,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句子。 教学难点

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课前准备

查找鲁迅先生的有关资料;课文插图及重点语句。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我国有一位大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立着,浓密的胡须成一隶书“一”字„„你们知道他是谁吗?(鲁迅)

2、学生回答后,出示课本75页图。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导语及资料袋中对鲁迅先生的介绍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也可以谈自己从课外书中获得的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

3、教师简介鲁迅先生。

4、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们一起来了解鲁迅先生。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他的一篇作品。(板书课题:少年闰土)

5、出示课文插图:图上这位十一二岁的少年就是闰土,鲁迅儿时的好朋友。

二、初读课文,扫除字音障碍:

扭动 胯下 厨房 圈套 刺猬 畜生 逃窜 “畜”读chù,不要错读成xù。

三、再读课文,扫除词语障碍:

便是:就是。 如许:如此。 单知道:只知道。 无端地:没有原因地。先前:以前。 素:向来。

祭祀:节日或每逢祖先生辰忌日,人们向神或祖先献供品,行礼,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值年:同族的人家,在祭祀祖先时,每户轮流负责准备,轮到谁准备的那一年,就叫值年。 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迷信的人利用五行相克相生的道理来推算人的命运。闰土五行缺土,所以起名叫“闰土”,表示五行齐全。

许下愿心:即许愿。讲迷信的人对神佛有所祈求,许下某种酬谢。也借指事前答应对方将来给以某种好处。

装弶:弶,捕鸟的用具。装弶,就是把弶装置好,用来捉鸟。 竹匾:一种边较浅的圆形竹器。 秕谷:干瘪的谷子。 潮汛:一年中定期来的大潮。

四、三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通读全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引导学生把课文分四部分:指名回答并说明划分的理由(不完整可指名补充) 3.预设答案:

①(1)描绘了“我”记忆中看瓜刺猹的闰土。 ②(2—5)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

③(6—16)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四件事。 ④(17)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五、初识闰土,了解特点

1、出示自学指导

(一):课文记叙了“我”和闰土的哪几件事?

2、自学。

3.预设答案:

三件事:初见面;谈希奇事;分别。

4、出示自学指导

(二):“我”和闰土初见面时,闰土是什么样子的?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速读课文第4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5、自学。

6、全班交流:

①出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②闰土的外貌有什么特点?(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

③闰土的外貌外貌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6、有感情地朗读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语句。

六、当堂训练:以填空的形式背诵第四段中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上节课,从对“我”和闰土初次会面时对闰土的外貌描写中,我们体会出他是一个健康、可爱的农村孩子。写人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呢?(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这篇课文还描写了闰土的哪些方面?(语言、动作)

二、再识闰土,探究深读 出示自学指导

(一):细细地品味6—16自然段,边读边想闰土向我们讲述了几件希奇事?哪件详写,哪件略写?哪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学生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师生交流,适时板书: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四件事中,“看瓜刺猹”详写,“看跳鱼儿”略写。

3、读读闰土向“我”讲述自己海边生活的句子,想象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用成语描述一下。(眉飞色舞等)

4、用你们所说的那种感受读这四件事中闰土说的话,相信会读得更好。练好后读给同桌听,请同桌评一评。

5、学生自由练读。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自然段,看谁能让大家身临其境。( 每件事采用不同的方式指导朗读。如,“雪地捕鸟”让学生边朗读边表演;“看瓜刺猹”教师可扮成“我”引导朗读,调动学生情绪。)

7、哪一件事留给“我”的印象最深?以至三十年过后,我回忆起闰土来,头脑中首先会浮现出来它的画面呢?(看瓜刺猹)

(1)出示课本第一幅插图。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幅画面。

(3)轻声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好描写动作的句子),看看作者的描述和同学们刚才的描述有什么不同?(景色描写烘托气氛,动作描写、动词的恰当使用使画面动了起来)。再指导读读文中描写闰土动作的句子。

8、当堂训练:引导背诵第一段。

9、再读读这四件事,从中你觉得闰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认识到闰土是个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 。)

三、解疑释惑,升华认识

1、那闰土的心中仅仅只有这四件稀奇事吗?

出示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

2、大家想象一下,他那无穷无尽的稀奇事还会有哪些?(如:池塘捕鱼、捉泥鳅等)

闰土的心里有着无穷无尽的新鲜事,是说也说不完的。他就是这样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你用什么感情读好这句话?(重点指导“啊”的读法)

如果是“高兴”,该怎么读?如果是“佩服”、“羡慕”,该怎么读?如果是“惊奇”,该怎么读?如果是“自叹不如”,该怎么读?

3、为什么“我”会有如此复杂的心情?

出示句子: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教师引读,学生接读:

闰土在(海边)事,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海边有许多贝壳) 闰土在(雪地捕鸟)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大雪天是可以捕鸟的,而且可以捕到这么多的鸟)。

闰土在(看瓜刺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不知道(猹是一件什么东西,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4、小结:“我”和其他富家子弟一样都生活在深宅大院,不能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像井底之蛙,见识很少;对闰土的佩服,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和对自己所处的生活环境的不满。)

5、正因为这样,“我”才把少年闰土看作是难得的好朋友。虽然他们才相聚了一个月,却建立了深厚、真挚的友谊。三十年来,一直都没把闰土“看瓜刺猹”的情景忘却,一想起闰土,脑海里就马上出现了这个美丽而神奇的画面。

6、闰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见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我多么想再和他相处几天,再听听那些新鲜有趣的事儿呀,可惜我们却要分手了。

7、读17自然段。他们会怎样话别的?分角色想象表演。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我”和少年闰土尽管家境不同,一个是富家子弟,一个是穷苦孩子,却结下了纯真的友谊。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然而,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再次相遇时,闰土的巨大变化却让“我”大吃一惊,闰土的一句“老爷”更让“我”大吃一惊。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交流读后的感想。

板书设计

17、少年闰土

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

头戴小毡帽

颈套银项圈

(年少、健康、天真、活泼)

语言、行动描写:雪地捕鸟

海边拾贝

看瓜刺猹

看跳鱼儿 (聪明、能干、勇敢、见多识广) 写法:外貌、动作、语言

详略得当

第6篇:17-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17 少年闰土

沙坝小学

郭之洪

知识与技能: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5、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课前了解旧社会封建家庭的生活方式,了解文中提到的动物;多媒体图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会写7个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激发兴趣

1、介绍朋友:今天老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新朋友,他叫闰土。板书:闰土

2、谁能与闰土打个招呼?指名说

二、整体感知课文

你想认识这位少年吗?细细地读读课文。 学生反馈交流。

三、提出问题,互释疑点,保留问题

同学们在初读课文中是否有不理解的地方?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找一找,做好记号。先由四人小组长组织,进行组内交流,再把你们解决不了的写在黑板上,看看大家是否能够相互解决一部分。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反馈交流,部分问题存疑。

四、学习闰土的外貌 由学生问题进入第一自然段教学。

1、请同学们找一找二人初次见面时闰土是怎样的形象。

2、指名读,同学们仔细听,听完后说说闰土的形象有什么样的特点。区分紫色──又白又嫩,体会闰土的健康。

4、抓住重点词,亲切地朗读这句话。

五、教学第一段画面:正是这不同于我的外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让我最记忆犹新的则是看瓜刺猹的闰土。

轻轻地读读这段话,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反馈交流,体味提升。

1、第一句教学:

(1)指名读第一句。同桌互读

(2)教师点播:在闰土奔驰在一望无际的海边时,我在哪里?试想,每每回忆起这幅画面时,我的心中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3)深情地读读这段话,把这幅画面,把这个小英雄深深刻在脑中。

2、第二句教学:

(1)刺猹──闰土不仅健康可爱,还非常勇敢,看插图中的少年分明是一个小英雄。

(2)不同形式的体味朗读,鼓励生生之间的评价与赏识。

3、指导背诵本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闰土的形象。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3、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过程与方法:

1、有速度地默读课文。

2、概括课文主要讲了几件事。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闰土的形象。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特点,体会课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直入主题 出示刺猹的图片。

师引述: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个十一二岁的少年在做什么呢?谁能把这幅画的内容续下去?

请全班的同学看图,背诵第一自然段。

这幅画可以看出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呢?(机智勇敢)

二、品读体会

1、课文讲了闰土几件事?你对哪一件事情最感兴趣?捕鸟、拾贝、刺猹、观鱼

2、 在这四件事中,我们还能了解到闰土的什么特点呢?

(1)闰土是个捕鸟高手。

(3)简略学习“捡贝壳”、“看跳鱼儿”部分:体会闰土的自由自在

3、小结:综合闰土给“我”讲的这四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重点理解:

“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师:“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指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4、小结:由于环境的不同,闰土和文中的“我”对生活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鲁迅是如此的向往闰土的生活,那闰土和作者相比,谁的生活有意思呢?同学们!如果要你选择,你是向往闰土的生活还是课文中“我”的生活?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也可以结合你对鲁迅的了解以及鲁迅的作品来谈。

6、展开想象,训练口语。

A、过渡:与闰土相处了一个月,“我”与他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必须回家了。当时会发生怎样感人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象一下“我”和闰土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B、谁能结合图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再说一说。 C、课文是怎样写的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D、课文最后说他们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三十年后,他们俩又见面了,不过三十年后的闰土改变太大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改变的呢?有兴趣知道的同学,请去找鲁迅的小说——《故乡》来读读吧! 板书设计:

17 少年闰土

紫色的圆脸

雪地捕鸟

聪明

头戴小毡帽

年少天真

夏日拾贝

能干

颈套银项圈

健康活泼 月夜刺猹

勇敢

潮讯看鱼

见多识广

上一篇:时间就是生命的电影下一篇:运输区岗位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