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幼时记趣教案

2023-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幼时记趣教案》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第1篇:7幼时记趣教案

7.幼时记趣 教案

《幼时记趣》教案

《幼时记趣》是清代作家沈复的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以下是我此课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重点及难点的确定: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来设计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反复诵读,理解品位文中的童真童趣。这一学习目标是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课文的内容确定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想象能力。文中作者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为学生学会想象提供了范本。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无限留恋童年生活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这一点是与本册的教材说明是相通的。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二、设计思想:

教学本文,首先指导学生从自学入手,自己反复诵读,自己翻译、理解课文,再来体会课文描写的童真、童趣,并品味课文用词的精当。可采用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第一步教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扫清字词障碍;第二步在学生反复诵读初步理解了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结构,理清作者思路;第三步学生自读、圈点课文,就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和同学们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钻研精神;第四步讨论交流,解决疑难,训练学生思维,同时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五步引导学生研读作者所描绘的童真童趣,从而感受文章质朴、清新、自然的文风,感悟作者富于联想、想像的性格特点;第六步深入探究,检查学生对课文理解的程度;第七步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迁移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童年》)听了这首歌老师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你们呢?的确,一想起童年的生活,那份自在,无忧会悄然爬上心头,童年是美好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美好的童年。常人,今人如此,古人,名人也不例外。说到这同学们能联想到哪些名人或伟人的童年趣事呢?名人的童年也和我们一样充满了童真,童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以下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幼时记趣》

二、 作者简介及释题: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41页看书下注释1,哪一位同学能够告诉老师你从注解1中了解了什么?(学生介绍,教师补充。出示多媒体)

沈复他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中写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然而沈复并非如此,不信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篇文章,相信学过此文后,你们会感受到人情之浓,趣味之真。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这个题目看,课文的重点应落在哪一个字上?(趣)

三、学习课文

1、 初读课文,感知童趣。

(1)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画线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出示多媒体)

童稚 藐小 鹤唳 怡然 土砾 沟壑 项为之强 庞然大物 癞虾蟆

解释下列词语。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私拟作 项为之强 素帐 鹤唳 怡然 鞭数

(2)同桌互读,注意停顿、节奏。

2、 细读课文,感知童趣。

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务是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的时间让我们拿起书读课文。(多媒体出示文言文诵读要求)

(1)找同学读,其他同学评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指导:读出轻松、愉快、自得其乐这样的语气和感情。

(2)课文我们已经读过,下面四人一组翻译课文,找出组内共同的疑难词句。

(3)课文同学们都明白了,谁能告诉老师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几件事?(出示大屏幕板书)

3、 赏读课文,追趣,忆趣,说趣

(1) 这篇文言文仅用了221个字就生动地叙述了作者儿时自以为有“物外之趣”的三件事。下面同学们再仔细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找出你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交流。

(2) 沈复的童年让人忍俊不禁,有的同学也想起你的童年了吧?说说你的故事?

4、 再读课文,议趣。

(1) 再读课文。

(2) 讨论:平常的事物,作者为什么会觉得新奇有趣?

明确:用心去观察,去感受,必然会有无穷乐趣,必然会写出好文章。

5、师生齐读。

四、作业

休息日到公园或野外去,从大自然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事物,仔细观察,把你的感受写到日记里去。

小结:学过本课后,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积累到一些好的词汇,(明察秋毫、庞

然大物、怡然自得等)。语文教材是一座富矿,你们要学会去开采。老师

更希望你们能不虚此行,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到作者童年时丰富的想象和

天真烂漫的情趣,能够洞察到童心的纯真,童趣的美妙。同学们,用心去

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吧!

板书:

1、观蚊如鹤、

2、神游山林

3、鞭打蛤蟆

第2篇:《幼时记趣》教案

主 备: 刘长英

备课时间:2014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感情朗读,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体会作者丰富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幼年时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翻译句子),老师可以在翻译方法上作指导。 (2)请用“/”给句子划出恰当的停顿。

A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使其/冲烟/飞鸣,

D作/青云白鹤观 E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F盖/一癞蛤蟆也

二、合作探究

这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要求研讨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2.三个问题教学方法分述(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总分)

(2)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并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3)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在文中什么地方能体会到?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测评反馈

第 1 页

部分内容参考答案: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测评反馈”。

第 2 页

第3篇: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练习 苏教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幼时记趣》练习 苏教版

《幼时记趣》同步训练

(一)

1.《幼时记趣》选自《____

____》,其作者是________代的____

____,字___

_____。本文开头总说"物外之趣",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下面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明:

物外:

私:

素:

称快:

神游:

拔:

方: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4.下列各句是对课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篇追记童年生活的极有情趣的散文。课文围绕"记趣"这一中心,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进行记叙。

B.课文第二段描写了观蚊如鹤的两个画面。这里作者不是单凭眼观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去接触画面,而是心有所向,凭借主观想像来感受画面,从而进入一种观察自如的神奇、美妙的境界。

C.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例如"夏蚊成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夸张的修辞方法。

D.课文第三段写神游山林的乐趣,这里不仅有前面所述的观蚊为鹤的逼真感,更突出视小为大,胸有丘壑的"神游"之乐。

(二)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这两段文字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②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以土砾(

)凸者为邱

②怡(

)然自得

③凹者为壑(

)

④盖一癞蛤蟆(

)也

3.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①凹者为壑(

)

②不觉呀然惊恐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

)

③捉蛤蟆,鞭数十(

)

④以土砾凸者为邱(

)

4.解释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

①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

②使与台齐(

)

③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出神(

)

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常蹲其身(

)

得(

)

③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

院(

) 6.翻译句子:

①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__________

____

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文:__________

_____

(三)

一、基础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④余年幼,方

②神游其中,怡然自

④鞭数十,驱之别

如需请下载!

)

)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藐小(

)

(2)鹤唳(

)

(3)怡然(

)

(4)土砾(

)

(5)丘壑(

)

(6)庞然(

)

(7)童稚(

)

(8)凹凸(

)

(

)

(9)癞蛤蟆(

)

(

)

(

) 2.为下列加点词的词义选择正确答案。

(1)作青云白鹤观

(

)

A.作为

B.当作

C.造成

D.制造

(2)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

)

A.观察

B.明白

C.考察

D.苛求

(3)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

)

A.完成设计

B.成全 打算

C.现成 横行

D.成为 比作

(4)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

)

A.明亮

B.光明

C.眼力

D.透明

(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

)

A.僵硬

B.强硬

C.强大

D.超强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

)

A.机关

B.神气

C.精神

D.神灵

(7)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

A.白色

B.单纯

C.原有

D.向来

(8)故时有物外之趣

(

)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A.特意

B.故意

C.原因

D.因此 3."为"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为"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做

B.当作

C.认为

D.因为

E.被

F.是

(1)项为之强

(

)

(2)以丛草为林

(

)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4)凹者为壑

(

)

4."其"字通常有下列几种意思,请给句中的"其"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A.第三人称代词

B.自己的

C.这、那

D.连词

(1)神游其中

(

)

(2)常蹲其身

(

)

(3)使其冲烟飞鸣

(

)

(4)必细察其纹理

(

)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拔山倒树而来

(

)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

6.写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

(

)(

)

A.观之正浓

B.驱之别院

C.故时有物外之趣

D.项为之强 7.先解释加粗字的意思,然后翻译句子。

(1)盖一癞蛤蟆也。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解释:________________ 翻译:__________

______ (2)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8.填空。

《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_

_______》,作者_____

___,字____

____,苏州人,________代作家。

二、综合题

1.课文描写了童年时期的哪些趣事?作者笔下的种种事物为什么能写得如此真实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2.仔细阅读课文第

一、二两段,然后答题。

(1)本文语言简朴、自然、生动。请从文中找出有关词句加以分析。(不少于两处)

(2)作者儿时"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参考答案

(一)

1.浮生六记、清、沈复、三白、群鹤舞空图、青云白鹤图、神游山林图和鞭打虾蟆图

2.明,眼力;物外,物体本身以外;私,私下地;素,白色的;称快,喊痛快;神游,精神游历。意思是说感觉中好像亲游某地。拔,用力拉出,这里是搬开的意思。方,正。

3.①心中想像的景观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②能够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好得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③心神安定下来,赶快捉住虾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4.C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二)

1.①神游山林 ②鞭打蛤蟆

2.①砾(lì) ②怡(yí)③壑(hè)④癞(lài)3.①山谷 ②惊异的样子 ③用鞭子打 ④碎石

4.①在 ②同 ③把 ④正

5.①自己 ②丛草、虫蚁、土砾 ③二虫 ④癞蛤蟆

6.①用鞭子打几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 ②舌头一吐,二虫全部被它吞下。

(三)

一、基础题

1.(1)miǎo(2)lì(3)yí(4)lì(5)hè(6)páng (7)zhì(8)āo tū(9)lài há ma 2.(1)B(2)A(3)D(4)C(5)A(6)C(7)A(8)D 3.(1)D(2)B(3)E(4)B

4.(1)C(2)B(3)A (4)A 5.(1)连词,表修饰(2)连词,表承接 6.A、D(均代"情景") 7.(1)句首发语词,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原来是一只癞蛤蟆。(2)均为动词,意思分别为"鞭打","赶";(我)心神安定下来,赶忙捉住蛤蟆,鞭打了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8.浮生六记

沈复

三白

二、综合题

1.描述了童年时期的三件趣事:观蚊如鹤、观虫相斗、鞭打蛤蟆。因为具有细致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2.(1)如"夏蚊如雷",写出了蚊虫之多,轰鸣之响,并隐含比喻的修辞手法。"昂首观之,项为之强",是细节描写,表现了观赏群鹤舞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空图的专注入迷。"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中"吐"和"吞"两个动词,极为生动地表现了蛤蟆用舌头捕捉小虫动作的迅速,准确传神。 (2)原因是: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3)这两段文字之间的关系是"总分"关系(或"先总后分")。

1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第4篇:幼时记趣(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的: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正确朗读

3、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学目的

1、2 教学难点:教学目的1 教具学具: 教学方法: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通过学生独立合作的研读课文,借助注释及词典,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读懂课文内容;教师适当指导,引导学生学习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用法及文中的特殊句式,并能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同学们在童年时或许都观察过蚂蚁,那你看到蚂蚁搬家或搬运食物时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样的乐趣?今天学习一篇清朝人写的文章,来了解他在幼小时由观察微小生物产生的丰富奇特的想象及其中的盎然童趣,也许它也会勾起我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2、结合注释读课文,给课文中不认识的字注音,并试着断句。

3、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一、二两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翻译的结果在小组内交流(互相发现问题,提出意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内交流。

4、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无则省略)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余明察秋毫故和拟强 怡然称快其必之则然

(3)特殊句式:群鹤舞(于)空徐喷以烟(以烟徐喷之)作„„观

5、朗读课文第

一、二段,指导朗读

6、小组合作,学习课文第

3、4段:结合注释、词典,试着翻译这两段的意思,把自己的译文在小组内交流,最后把小组统一的译文在全班交流。

7、教师指导,强调重点:(1)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于其神游庞然大物方之盖拔山倒树;

(3)特殊句式:使(之)与台齐驱之(于)别院以„„为 „„为所„„

8、朗读课文第

三、四段,指导朗读

9、齐读课文

10、总结:针对学习情况进行适当评述,以鼓励表扬为主

11、作业:(1)抄写不认识的字(2)练习二 板书设计(略)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1、复习:(1)注音:童稚项为之强藐小怡然称快鹤唳云端 (2)解释加点字的含义:

必细查其纹理和拟作群鹤舞空徐喷以烟又留蚊于素帐中

(3)翻译句子: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故时有物外之趣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观蚊成鹤:群鹤舞空、鹤唳云端;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4、小组合作学习:(1)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班内交流(观察细致,想象奇特,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5、齐读课文,注意体会文中的童趣。

6、说一说自己童年生活中的趣事。

7、总结:想象力是心灵自由翱翔的翅膀,乘着这双翅膀你会探寻到更为广阔的奇妙的世界,体会到更多的创造的乐趣。观察会给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了这双眼睛你便不会错过生活中所有精彩的瞬间,希望我们都能充分运用这双眼睛和翅膀。

8、作业:(1)练习册(2)解释重要词组的意思 板书设计:

物外之趣:产生原因: 观蚊如鹤:(1)群鹤舞空(2)鹤唳云端 神游山林:观察仔细,想象奇特 鞭打蛤蟆:

第5篇:《幼时记趣》教案设计(xiexiebang推荐)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题目是编者加的,作者是清朝长洲人沈复。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分享整理的《幼时记趣》教案设计,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学习目标】

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学习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作者沈复是清朝乾隆年间人,他首先是一个落魄的商人。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但沈复并非如此,从他的自传体作品《浮生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中我们感悟到的是人世间至真至纯的情感,从中窥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兴致之真。今天,我们就通过读他的《幼时记趣》一文来体味这种趣味兴致之真。

二、自主预习

1.作家作品

沈复(1763—?),字三白,号梅逸,今江苏苏州人,清代作家。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他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象、幻想的性格特点。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顾名思义有六记:一是《闺房记乐》;二是《闲情记趣》;三是《坎坷记愁》;四是《浪游记快》;五是《中山记历》;六是《养生记道》。

2.朗读课文,解决重点字音。

童稚(zhì) 藐小(miǎo)    鹤唳(lì)

沟壑(hè) 土砾(lì) 凹凸(āo tū)

怡然称快(yí) 庞然大物(páng) 项为之强(jiāng)

3.借助工具书,疏通加点词语。

张目:扩张。

必细察其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夏蚊成雷:像雷。

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观之:观察这一景象。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

作青云白鹤观:观赏,看。

称快:说,声称,这里是喊、叫的意思。

以丛草为林:把。“以……为……”,即“把……当作……”。

神游:精神,意识。

庞然:……的样子。

盖一癞蛤蟆: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4.把握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余]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②私拟作群鹤舞空。——[余]私拟作群鹤舞[于]空。

③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则或千或百[蚊]果然鹤也。

④使与台齐。——使[之]与台齐。

⑤一日,见二虫斗草间。——一日,[余]见二虫斗[于]草间。

⑥驱之别院。——驱之[于]别院。

(2)倒装句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状语后置的倒装句)

(3)被动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由“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解释为“被……”)

5.积累成语。

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后形容人很精明,能够洞察事理。

夏蚊成雷——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怡然称快——高兴得连声叫好。

怡然自得——形容心满意足、十分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庞然,高而大的样子。现多用来形容表面上强大而实际上虚弱的东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脉络,本文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明确:本文没有连贯的情节,以总分结构叙述了作者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紧扣一个“趣”字来写,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叙“物外之趣”。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具体记叙“物外之趣”。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地说一说。

明确: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丛草、虫蚁、土砾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到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二)内容探究

1.文中表现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

明确:①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②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③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总结:以上都说明作者充满童趣。

2.文中表现作者观小为大的丰富想象力的句子有哪些?各出现在哪一幅画面里?

明确:①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观蚊如鹤)②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得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神游“山林”)③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驱打蛤蟆)

四、板书设计

自然景物 思维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丛草、虫

蚁、土砾

癞蛤蟆 联想和想象

群鹤舞空 怡然称快

森林、野

兽、丘壑 怡然自得

庞然大物

拔山倒树 大快人心

(鞭打、驱赶)

五、课外拓展

查找资料,积累有关鹤的成语与诗句。

示例:成语:鹤立鸡群:比喻人的才能或仪表卓然出众。

鹤唳风声:形容极度惊慌、疑惧或自相惊扰。或形容凄凉的景象。

鹤发童颜:白色的头发,红润的面色。形容老年人气色好,有精神。

诗句: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唐刘禹锡《秋词》〈其一〉

第6篇:苏教版七上教案全集∶七、幼时记趣

七、幼时记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了解省略句的特点;把握文章的总一分结构;背诵全文。

(2)学习文言文的朗读方法;利用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字,读懂大意;用现代汉语准确、通顺地翻译课文,提升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认识观察与联想、想像的关系,充分展示自己的想像能力,写景状物,抒发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注重读音和停顿,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语感.

(2)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3)通过讨论交流,借助集体的力量品读文章的“趣味”所在。

(4)在理解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傲到准确、通顺。

(5)借助想像,训练自己的刨造性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幼时惩罚强暴、同情弱者这种朴素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l)要求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以及教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文。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像奇特的童趣。

【难点】

培养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及就一个事物展开奇特想像的思维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歌谣、童年的伙伴、童年的趣事„„是否还历历在目呢?清代文学家沈复也有过快乐的童年,他写的一篇《幼时记趣》就记叙了他儿时的一些趣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感受一下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听读全文

[课件演示]《幼时记趣》若干画面,圈点勾蘑生字词。

(1)由学生介绍作者(学会利用有关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与句读);教师指导朗读。

(3)[课件演示]生字注音

藐小

鹤唳云端

凹凸

土砾

沟壑

怡然

(4)从课文中找出音同形异的字,并填空。

①砾一(唳)都读

②鸽一(奎)都读

③向一(项)都读

2.复习提问

你还记得文言文怎样才能读得准确吗?怎样读得流利?

(提示)读准字音三法:利用文章下面的注释;借助工具书;相互询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换字、不哽字,句读恰当。

3.朗读感知

学生使用以上方法,同桌互读互听课文;齐读课文。

4.小组活动,区别下面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课件演示]

①观:A.昂首观之(看)

B.作青云白鹤观(景象、景现)

②察:A.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B.必细察其纹理(观寨)

③神:A.定神细看(精神、注意力)

B.神游其中(感受、想像)

④时:A.余忆童稚时(时候)

B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⑤以:A.徐喷以烟(用、拿)

B.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⑥为:A.项为之强(因为)

B.以丛草为林(当作)

⑦之:A昂首观之(代词,它,指蚊子) B.故时有物外之趣(助词,的)

C.心之所向(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为之强(代词,指“昂首观之”)

E.观之正浓(代词,指二虫斗草同的情景)

F.驱之别院(代词,指“蛤蟆”)

5.复述激趣

对照注释,用自己的话分组复述课文。

6.展示交流对比翻译

交流中让学生感悟到复述和翻译(口译)的区别。

I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问题探究

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你能用量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吗?

(提示)全文紧扣“趣。字选材.记叙了三件趣事.描绘了四幅图西’都突出了“记趣“的中心可以概括为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其中观蚊如鹤之趣又分为两个画面;群鹤舞空图和白鹤青云图。

2.教师设疑分组探究

“故时有物外之趣”的“故”是什么意思?与“放”相搭配的那个词文中省略了,你能补出来吗?你能把“故”之前的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吗?

像——感受”的过程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在引导学生感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想像

和感受与作者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是密切相关的;缺乏知识和生活,也就无从想像,自然也就

没有神游的感受。

2.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3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拔。

(提示)“使与台齐”一句是“使之与台齐”的省略,可译为“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其中省略

的“之”为代词,指“身子”,在译文中要将省略的意思恰当补出。

试背诵第3段;自读第4段,尝试用上一段的学习方法,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提示)教师要启发、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文言文

学习方法探究问题,会利用注释、工具书解决问题。

3.问题整合,深入探究

(1)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这里为什么用了“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提示)这里视小为大,大词小用,着力表现幼时所见蛤蟆捕捉小虫的情状。这在成人

看来

虽然有违事理,但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却显得自然、贴切,所以真实、生动,使人如见如闻。

(2)“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提示)“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激起了幼时的“我”的感情共鸣,由“出神”到“呀然惊恐”。

再由神定”到“捉“鞭”驱”三个动作,表现了作者幼小的心灵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朴素感情。

(3)你觉得本段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提示)“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鞭“驱”等词句,都表现了童趣,特别是“出

神”两字,照应了总写中的“见藐小徽物,必细察其纹理”,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间,趣在憨态,趣

在童心,趣在天真。

(4)学生参照注释翻译第4段,教师对重点词句适当点拨。

5.小组竞赛,趣味译读

[说明]分男女生角色,一方诵读,一方翻译,读一句译一句。

(1)假设这些事是你亲身经历的,在翻译中需加进你自己的感受。

(2)假设你是童年沈复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3)假设你是沈复的师长(父亲、母亲、老师),请以“儿子(学生)的傻事”为题,创造性地翻译课文。

6.小组竞赛.问题抢答

[说明]借助投影仪,分批出示抢答题。

(l)作者将“夏蚊”想像为什么?(群鹤)

(2)作者将“烟”想像为什么?(青云)

(3)作者将“丛草”想像为什么?(林)

(4)作者将“虫蚊”想像为什么?(兽)

(5)作者将什么想像为“邱”?(土砾凸者)

(6)作者将什么想像为“壑”?(土砾凹者)

(7)文中描写作者快乐心情的两个短语分别是什么?(“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8)本文写了哪三点“物外之趣”?(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9)你认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观察细致、想像奇特)

(10)哪些语句最能反映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感情?(“捉蛤蟆,鞭敷十,驱之别院”)

(点评)抢答的形式,也是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而设置的。在抢答过程中,让全体学生对知识来一个整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一次飞跃。

(二)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上一篇:麦迪经典下一篇:12年回忆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