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2023-03-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幼时记趣阅读答案

幼时记趣 比较阅读

幼时记趣

比较阅读

【甲】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①②③【乙】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①祠者:管祭祀工作的人;②舍人:手下办事人员;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

1、.《幼时记趣》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苏州人,________代作家。“幼时记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

2、解释加点的词语。(40分) 明察秋毫(

)

见藐小微物(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私拟作群鹤舞空中(

) ..心之所向(

)

昂首观之(

) ..项为之强(

)

又留蚊于素帐中(

) ..徐喷以烟(

)

果如鹤唳云端(

) ..常蹲其身(

)

以土砾凸者为邱(

) ..凹者为壑(

)

拔山倒树而来(

) ..盖一癞虾蟆也(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鞭数十(

)

驱之别院(

) ..子安能为之足(

)

终亡其酒(

) ..

3、请选出下列句中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2分) A、驱之别院

B、心之所向

C、数人饮之不足 D、子安能为之足

4、请选出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2分) A、明察秋毫

必细察其纹理

B、拔山倒树而来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1 C、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D、数人饮之不足

蛇固无足 ....

5、翻译下列语句。(30分) (1)、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时有物外之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乙】文这则小故事的内容: _________。(1分)

7、【甲】文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然后记叙了三件趣事,这三件趣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四幅图画,这四幅图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9分)

8、【甲】文第①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9、【甲】文第②段中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在这里所指代的事物是________ ,现多用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甲】【乙】两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为”字意思是否相同?请作具体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1、【甲】文中的“余”能把蚊子想象成“群鹤”,并且获得“物外之趣”;而【乙】文中的“先成者”却在画好蛇后“吾能为之足”,两者对生活中的景物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第2篇:《幼时记趣》教案

主 备: 刘长英

备课时间:2014年9月24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词典和教师指导,能初步读懂课文并能感情朗读,并掌握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体会作者丰富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1.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学习重要的文言词句、了解一些语法现象。

2.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物外之趣及其中体现的童心

教学难点: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体会作者幼年时神奇的想象力。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流程:

一、交流展示

1.交流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交流展示过程中,如果发现错误或不准确之处,可以先让其他同学帮助订正;如果其他同学仍不能订正正确的话(如翻译句子),老师可以在翻译方法上作指导。 (2)请用“/”给句子划出恰当的停顿。

A常蹲/其身,使/与台齐 B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C 使其/冲烟/飞鸣,

D作/青云白鹤观 E 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F盖/一癞蛤蟆也

二、合作探究

这是本课时核心教学内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都在这部分中。学生课前自学中要求研讨的问题也未必都能很好地解决,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在小组讨论不会的,或把握不准的,然后再集体交流展示。

2.三个问题教学方法分述(小组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的结构的? (观蚊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 ,(总分)

(2)讨论产生“物外之趣”的原因有哪些,并找出文中能体现观察仔细的语句。 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3)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在文中什么地方能体会到? (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童心,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三、测评反馈

第 1 页

部分内容参考答案:

四、布置作业:

要求学生完成导学案中的“测评反馈”。

第 2 页

第3篇:七 幼时记趣 (教案)

幼时记趣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教师有必要谈谈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教学本文,宜把诵读作为教学重点,并给予学生必要的示范和诵读方法的指导。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能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3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4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重点:

1能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 2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这篇文言文的内容 3能积累部分文言词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知道“青梅竹马”这个成语吗?知道“竹马”是什么意思吗?其实,“竹马”就是小孩子放在胯下当马骑的竹竿。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这根普普通通的竹竿就是一匹奔驰的骏马,这是多么奇特而美丽的想象啊!你在童年时代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人沈复所写的《幼时记趣》。

这篇课文是用文言写的,文言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我们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丰富语言表达,提高审美修养。要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文言语感,概括起来说,就是这几个字:多读,多背,加强积累,用心体悟。只要我们有信心,学好文言文并不难。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家作品。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 第一遍:教师范读。

第二遍:教师领读。

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

第四遍:学生齐读。(要注意读准字音,掌握停顿)

之后,教师继续组织学生采取多种形式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教师要在语气、语调、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对学生的诵读练习,教师要及时评价、鼓励。

四、点拨方法,疏通文意。

1.方法点拨:学习文言文,要充分利用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还要掌握一些理解文言词句的方法。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可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理解文言语句的意思,有的不妨采取讲述大意的办法解释,如“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有的要注意将省略的内容补上,如“使(之)与台齐”;有的还要将文言文的词序调整为现代文的词序,如“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它)”。

2.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注意运用上述方法),落实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遇到困难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各小组内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请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其他同学补充订正,教师给予必要的点拨指导。

五、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1.教师提出问题:

(1)本文围绕着“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2)课文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3)作者的“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2.学生自主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简单小结。

六、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1.教师在上一教学环节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1)你在童年时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你说出来和同学一起分享。(2)学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你认为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对于以上三个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对于有创意的表达,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2.推荐《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的其他篇目或其他名家描写童真、童趣的作品让学生阅读。

第4篇:幼时记趣教学案

《幼时记趣》教学案设计(两课时)

主备:周志波 参与:七年级语文组

教学目标:1.在学会观察、想像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词典以及老师的适当点拨,读懂这篇文言3.能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教学重难点:1.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 2.认识观察与想像、联想的关系。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美好的童年。那么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玩伴、童年的趣事……是不上还历历在目呢?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这篇文章,一起来感受一下大文学家的童真童趣。(板书课题) 2.简介作品及作者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一本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浪游各地的见闻,以及他们的坎坷遭遇,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

二、 检查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 童稚( ) 藐小( ) 鹤唳( ) 凹凸( ) 沟壑( ) 癞蛤蟆( ) 怡然称快( ) 土砾( ) 项为之强( )

2.学会断句,做到停顿正确,不读破句子。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三.疏通字词,翻译课文

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我能张着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能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抬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就像鹤在云端高亢地鸣叫,让人高兴得喊痛快。

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小草多而杂乱的花台边,我经常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丛聚的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低洼的地方当作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心中高兴,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刚刚安定,捉住蛤蟆,鞭打它数十下,把它驱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四、 整体感知, 分析内容

1.理清文章脉络,全文紧扣哪一个“字来?是如何布局谋篇的?划分段落层次并归纳段意。

2.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用四字短语概括性的说一说。

3、文中描写作者充满童趣的句子有哪些?(讨论回答)

4、请说说作者为什么能从童稚小事中获得“物外之趣”?

5“物外之趣” 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五、思考探究

作者通过想像和联想把童年之趣写得如此生动,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会观察,在此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像,使自己的文章更生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有关知识。

举例说明什么叫联想。

简单地说,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比如由“飞机”想到“空战”,这是事物的因果关系和空间的相邻引发的联想,我们称之为“相邻想像”;由“李白”想到“杜甫”,这是类似事物引发的联想,我们称其为“类似联想”;由对立的事物如由“高山”想到“深渊”,我们称为“对比联想”。当然,我们可以由“A事物”想到“B事物”,再由“B事物”想到“C事物”,这样完成由“A事物”到“C事物”的联想。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钢笔”和“袜子”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再举几例: “香烟”——“梨子” “火车”——“金矿” “书籍”——“电脑” “游戏”——“学习”

六完成练习

1.解释文中的多义词。

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鹤观(

)

察: 明察秋毫(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 定神细视(

) 神游其中(

)

时: 余忆童稚时(

) 故时有物外之趣(

)

以: 徐喷以烟(

) 以丛草为林(

)

为: 项为之强(

) 以丛草为林(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之: 昂首观之(

)故时有物外之趣(

)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2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6)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7)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8)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3.写出文中的成语 成语:

第5篇: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一)

耿媛媛

在《幼时记趣》一课的教学中,我看着学生站在讲台激情四射地讲演,听着学生言辞激。烈的争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快乐。我知道:孩子们已经喜欢上了这个释放才智的讲堂,孩子们已经能够快乐地做起课堂的主人了。

回顾本节课,我感觉满意之处有以下几点。

一.做好课前指导,让学生行动起来。

本文昰篇文言文,要让孩子们理解﹑记忆﹑﹑背诵。为了让学生过好理解这一关,目标及学习文言文要具备的知识告诉学生,然后我发下导学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同学互相提问﹑互相解疑的方式,让学生达到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做好课堂展示,让孩子自信起来。

语文教学要唤醒孩子的自信,让学生敢于大胆地发言。本节课,我注重了创设这种情境。我让小组派代表登台展示。各小组很快选派了代表。登台的学生果真把自己当成了课堂的主人。

看,第一组的代表落落大方。他从字﹑词﹑段﹑句等各方面对第一自然段进行了讲解。嘿,还真有台风。你看他不紧不慢,娓娓道来。自然大方,普通话标准,还有手势呢。俨然一位小老师。他讲解完刚一鞠躬,台下马上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接着,陈晗作为第三组的代表闪亮登场。他先对课文进行了整体翻译,接着又提问并找同学补充……一系列课堂环节安排得有条不紊。学生们羡慕地看着他走下讲台。

………

台上学生讲解认真,台下学生问得热情。台上学生深入分析,台下学生认真记录。学生的自信和自立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三.做好分组研讨,建立高效课堂合作机制。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让课堂研讨落到实处。这也成了本节课的亮点之一。

在教学时,我创设了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背诵了课堂合作七字诀。接着,我把全班分成了七个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重点解决2道小题。学生很快明确地进行了分工,开始了激烈的讨论。大家常常为一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当说服不了对方时,有的还会到其他组求助,甚至把我拉去当裁判。为了证明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他们往往还会查阅大量的资料,会引经据典。

每每学生提出某个疑问,或者合作答对了某个问题,并且讲解透彻,往往会赢得学生们更为精彩的点评,还会的到合理的加分奖励。他们为小组的胜利而欢呼,更为自己的精彩表现而自豪。小组合作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会催生出他们内在的奋斗欲望,会喷射出智慧的琼浆。

本节课还有几点欠妥。

一.词语积累方面笔记做得比较少。按理来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应该把这

些知识强化,并让孩子们做好笔记,可由于课堂时间限制,我加快了速度,却忽视了这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让学生做好的。

二.学生在向学生提问题时,课堂局面有些失控。一些学生专找偏题难题提问,

导致了一些冷场的现象的出现。这提示我,要注意引导学生如何把问题提到重点上。

本节课,我意识到:课堂需要激情。因为课堂是一个需要用激情吹皱的一池春水,他是流动的活泼的;孩子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激发激情,才能点燃心灵的圣火,拨动生命的琴弦;教师需要激情,因为只有激情才能创造,只有激情,才能使教诲永远具有探究魅力。以后的课堂,我定会用激情点燃激情的。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二)

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刻画,紧紧围绕一个趣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童真趣图。无论是视蚊如群鹤舞空、作青云白鹤观,还是以丛草、虫蚁土砾的“小天地”为“大世界”,观虫斗、鞭蛤蟆,无一不是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充满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语言淡淡直白,比较易懂。基于此,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积累——品析——创造”的教学思路,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一“趣”串珠,线条单纯,思路清晰,既注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与文言文的诵读训练,又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学会创造的能力。教学完毕,我的感受很多,在此,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 激趣式导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新课是时,我用大家熟悉的“青梅竹马”这个成语中“竹马”的含义来导入,一根小小的竹竿竟然想象成一匹奔驰的骏马,由此让学生意识到想象力的神奇,为学习课文创设了情境,营造了气氛。当然,导入的形式不可千篇一律,要因文而宜,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最佳状态进入新课学习。

二、 自主合作式探文

由于初一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我决定创造机会,()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究,去发现。由于课文篇幅短小,内容较浅显,充满童真童趣。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个“今天我来当老师”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但由于本文是学生升入中学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此之前我先向学生谈了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并教给他们诵读古文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古文的积极性。师生携手搬走学习路上的绊脚石,为进一步研读课文铺设基石。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学文中基础知识,自悟文中精彩之处,自探文中重难点,自解文中疑难之处的能力,进而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将会使其一生受益。不管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教师都要正确引导,尤其是要爱护学生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其做读书的有心人,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上的信心。

三、 以“趣”品文

初一学生年纪小,天真好玩,根据这个特点,我设计了一个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的教学环节,以此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同时,在表演和诵读中,让学生自己品味有趣的句子,这个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发言积极,热情高涨。从中让我感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四、 以想象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意识到想象力的重要性,我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在理解物外之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畅所欲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学生对课文的感知、领略、欣赏、品味,以及想象力的丰富,必然会激起他们创造的欲望,于是我及时放了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童年》,以此来点燃学生思想感情的火花,使他们创造出童年的赞美诗篇。

总之,课改以后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师要还给学生“主人翁”的地位,真正以学生为本,注重生与生,师与生的合作学习,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建构出新知识时,课堂将充满生机与活力。

幼时记趣教学反思

(三)

《幼时记趣》作为初中阶段孩子们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学习上肯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反思如下:这篇文章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正式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当然,在第一单元中也有文言体的短文《寓言二则》,但篇幅较短,内容也较为浅显,因而我把它视为初中文言文学习的“开幕式”。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课文前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想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在教学中,我通过多媒体播放《童年》的MTV,然后和他们交流了各自的童年趣事,通过师生互动来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然后,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个古人的童年,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趣事,不过,他用的是文言文来写的,需要我们来挑战一下。”随后我让学生们在疏通文章(即常规翻译)的基础上进行了特色翻译,让他们以沈复的老师,父母,同学等身份以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作者的趣事,结果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很快就了解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蛤蟆”等具体事情,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一种整体的画面感。

与此同时,我在这个过程中相继点拨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等,并同时穿插师生的诵读,这样就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向他们渗透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这样在第一课时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做好了铺垫。

由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得不够透彻,许多学生基础比较薄弱,上课时懂了,可是课后做作业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很多问题。如:解释通假字时忘记写出本字,词类活用等。看来以后还得多加努力!

第6篇: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学案(2)

陕西省汉中市七年级语文《幼时记趣》学案(无答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自主学习目标:

1、能读通、读准文言文。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文言语感。

3、利用书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理解课文大意。

二、自主学法指导:

1、注意读音和停顿,反复诵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尝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做到准确、通顺。

三、自主学习评价:

1、读准字音: 童稚( ) 藐小( ) 鹤唳云端( ) 项为之强( ) ....凹凸( ) 土砾( ) 丘壑( ) 癞蛤蟆( ) .......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张目对日: 私拟作群鹤舞空: ..明察秋毫: 物外之趣: .留蚊于素帐中: 项为之强: ..徐喷以烟: 盖一癞蛤蟆: ..鞭数十: 常蹲其身: ..(2)区别下列多义字的不同意思:

观:昂首观之: 作青云白鹤观: 察:明察秋毫: 细察其纹理: 神:定神细看: 神游其中:

时: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以: 徐喷以烟: 以丛草为林: .为:项为之强: 以丛草为林: 之: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故时有物外之趣: 项为之强: 观之正浓: 驱之别院:

3、作者简介:《幼时记趣》作者是 朝 , 人(籍贯)。其作品有

四、自主学习评价:

《幼时记趣》互动学习案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互动学习目标:

1、通读课文,能顺畅地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3、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乐趣。这种乐趣体现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视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

二、互动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1、引入课文的学习。

2、自主学习情况反馈。

3、学生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

(1)对照书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展示交流,对比翻译,感悟复述和翻译的区别。

4、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⑴文章的标题为什么叫“幼时记趣”呢?试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有哪些“趣”事呢?

⑵齐读第1节课文,参照书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思考:对于全文来说,这一节有什么作用?你认为最能概括本节内容的是哪一个句子?

⑶熟读、背诵第1节课文。

⑷集体读第二节,参照书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思考:“观蚊如鹤之趣”描绘了哪两个画面?你最喜欢哪一个画面?为什么?

⑸作者在叙写“事”的同时,还用了哪些词语写“趣”?

⑹熟读、翻译、背诵第2节课文。

5、课内小结。

6、互动学习评价:

完成《语文补充习题》第27页第

一、

二、

三、四题。

第二课时

1、复习课文第

一、二节。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⑴、集体读第三节,参照书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探讨:

①、写神游山林之趣,作者首先从哪几个方面来叙述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见藐小微物,比细察其纹理”之趣?

②、这一节为什么归纳为“神游”山林?是用什么句式从哪些方面来写“神游”的?

③、这一节除了写“神游”之外,哪些词句还写了作者当时美好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这种想像和感受的?

⑵、自由读课文第四节,参照书下注释,逐词逐句翻译课文。探讨:

①、癞蛤蟆本是个“藐小微物”,作者为什么用“庞然大物”、“拔山倒树”等词语?

②、“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这三个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③、你觉得本节最能表现“童趣”的是哪些语句?“趣”在何处?

3、总结全文,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4、互动学习评价:

《语文补充习题》第28页第

五、六题,问题探究一。

5、互动学习反思

《幼时记趣》互动学习评价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童稚( ) 藐小( ) 鹤唳云端( ) 项为之强( ) ....庞然大物( ) 土砾( ) 丘壑( ) 怡然称快( ) ....

二、阅读《幼时记趣》,完成文后问题。

①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③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④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 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是(

)

①于土墙凹凸处( 在 ) ②神游其中 ( 想像 ) ..③项为之强 ( 僵硬 ) ④留蚊于素帐中 (朴素的) ..⑤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⑥鞭数十(鞭子) ..⑦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土山) ⑧鹤唳云端(高亢地鸣叫) ..2.解释一词多义:

①之: 时有物外之趣( ) 昂首观之( )心之所向( ) 项为之强( ) ②观: 昂首观之( ) 作青云白鹤观( ) ③以: 徐喷以烟 ( ) 以丛草为林( ) ④为: 项为之强 ( ) 以虫蚁为兽( ) ⑤故:故时有物外之趣( ) 温故而知新( ) ⑥其: 常蹲其身 ( ) 神游其中( )

3.下面的词语大多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请解释它们的意思。

(1) 明察秋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怡然自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庞然大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_________________。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第二段写的趣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只用4个字)

6.对选文第三段文字意思的理解,有下面两种不同的概括。你赞成哪一种?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1)神游丛草 (2)神游山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第一段中统领全文的一个词语是

。 8.什么是“物外之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9.“我”能得到许多闲情之趣的原因是

10、没有想象就没有神游的感受,请用原文写出第三段中作者想象的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说说“项为之强”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2.第四段中具体表达“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句子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第二段中“又”的用法应该是:(

)

A.表示重复或继续

B.表示几种情况或性质同时存在 C.表示意思上更进一层

D.表示转折,有“可是”的意思 14.第一段与

二、

三、四段的关系是:

15.文章具体叙述了幼时的几件趣事,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性格和情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鹤”在我国古代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请你写出两个带有“鹤”字的成语或诗句。

1、 _________________

2、_____ __ ________

上一篇:教师节主持词开场白下一篇:年终茶话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