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债危机与资产证券化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爆发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这一危机自次级放贷证券化产品开始,除直接的损失规模已经相当巨大外,还有由于流动性危机间接造成的大规模金融危机,进而有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和风险。我们应对此次危机保持密切关注,提前采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避免或缓解危机的不利影响,不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在开放条件下的抗风险能力。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次债危机与资产证券化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次债危机与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1:

赤字转嫁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主因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直接和表面原因很多,但赤字转嫁才是美国次贷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美国政府在自身财力不足的情况下,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将住宅市场干预的成本转嫁到市场主体特别是住房金融机构身上,导致美国宏观经济整体失衡,最终诱发次贷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解决美国次贷危机,首先要解决美国的财政赤字问题。美国政府目前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只是短期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才是长期措施。

关键词:次贷危机;财政赤字;政府干预;经济失衡

触发美国次贷(债)危机的因素很多,但离开美国政府的财政赤字来谈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无异于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美国政府超出自身财力的限制,对住宅市场实施过度的干预,以图转嫁财政赤字,导致美国整体经济失衡,是美国次贷(债)危机发生的最根本原因。相应地,解决美国次贷(债)危机,归根到底是要弥补美国政府过度干预产生的财政缺口。这个财政缺口不是由美国政府填平,就是由美国的市场主体来填平。

一、文献综述

当前关于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监管不力论,以吴建环为代表;第二,委托代理链过长论,以陈志武为代表;第三,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以王永利、杨公齐为代表;第四,过度消费论,以余永定、王小东为代表;第五,政策诱致论,以许小年、肖本华、雷鸣、赵夫增为代表;第六,流动性过剩论,以韩振亚、黄纪宪、张云为代表;第七,综合因素作用论,持这一观点的人较多,如刘峰、马骥、廖湘岳、邱兆祥、曹红辉、杜厚文、裴平等人。从这些观点的具体内容看,应该说这些解释对人们全面认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原因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毫无疑问既有表面的也有深层次的,既有主要的也有次要的。如果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或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不是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说,上述解释存在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是监管不力论。吴建环认为,随着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美国已有的分工监管模式逐渐失去了效力,这必然增加整个金融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的监管不力才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这里需要强调,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有一个过程,政府有效监管机制的建立也需要时间,这意味着不是有了金融创新,就有了系统性风险,有了系统性风险,就马上爆发金融危机。从金融发展的历史看,创新是推动金融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本身也包含对政府管制的规避,但创新从来没有和金融危机划等号。将监管不力看作是美国爆发次贷(债)危机的主导因素,是对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规律缺乏必要的了解。

其次是委托代理链过长论。陈志武认为,金融创新并不能有效解决资本市场的道德风险问题。随着抵押贷款层层证券化,委托代理链条也越来越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使道德风险问题更加严重,从而为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隐患。确实,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会影响到委托代理的效率,增加道德风险,然而市场机制会通过风险和收益对等的途径解决这一问题。要么委托代理链条延长不下去,也不增加道德风险;要么委托代理链条延长下去,道德风险增加了,但承担额外道德风险的主体收益也相应增加了。所以将委托代理链条过长作为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主导因素同样缺乏必要的说服力。

再次是国际货币体系扭曲论。撇开别的不说,这一观点至少过于夸大外部因素的作用。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归咎于外部环境,明显有为美国政府推脱责任之嫌。按照这种观点,只要国际货币体系继续扭曲,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就是必然的,美国政府既没有必要为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承担责任,也没有必要为次贷(债)危机的解决采取措施,而应听之任之。如果是这样,美国政府也就丧失存在的必要性了。因此,这一观点单从结论上看就不值一驳。

接着是过度消费论。过度消费论揭示的只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直接或表面原因,缺乏对美国爆发次贷(债)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从字面上看过度消费是消费大于储蓄,次贷(债)是不该借债消费的也借债消费,实质就是过度消费,将过度消费作为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是同义反复。况且,在市场机制作用下,过度消费是不可能出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了与市场机制要求相背离的次贷(债),显然只能归咎于非市场因素或非市场主体,这才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

最后是综合因素论。这一观点将所有导致次贷(债)危机的原因一一罗列,颇有和稀泥之嫌,因为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没有一件事情的发生与其他事物没有任何关联。综合因素论对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原因不分主次,不分表里,给人的感觉是问题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等到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时,却无从下手,因为它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比较接近答案的是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之所以将它们合并讨论是因为它们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政策诱致论强调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由美国政府不适当的政策导致的,流动性过剩论强调热钱大量涌入房地产行业,使房价泡沫越吹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中国有句老话叫做,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在当代社会,流动性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政府,流动性指向何方也完全取决于政府。认为房地产行业泡沫由政府吹大,再由政府挤破,从而导致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的共同之处。然而,政策诱致论和流动性过剩论关于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原因的探讨到此为止,并没有进一步深究下去,如政府为什么要吹大房地产泡沫,为什么又要再将其挤破,政府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一旦把这些原因搞清楚,则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也就水落石出了。因此,寻找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还需从新的视角去探求。

二、2007年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宏观调控背景

2007年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是在美国政府不断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发生的,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政府调控色彩非常浓厚。

回顾1929—1933年大危机之前的美国住宅融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20世纪初以前,美国人的价值观与现在不同,他们宁可租房也不举债买房。因为当时市场住房贷款发放要求非常苛刻,一般需要买房者首付50%的房款,而且利率较高,借款期限较短,通常必须5年内付清。在这种情况下,偿付能力欠佳的中低收入阶层不可能贷款买房,偿付能力突出的高收入阶层一般也不需要贷款买房,除非出现临时性的资金周转困难。相应地,因为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出现次贷(债)危机甚至优质贷款危机,几乎就成为不可能的事了。然而,1929—1933年大危机不仅改变了政府在国民经济活动中“守夜人”的地位,也改变了政府在住宅市场上自由放任不干预的角色。政府干预住宅市场不仅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需要,也是契合大多数美国人口味的善举。

1932年,美国时任总统胡佛主持通过了《联邦住房贷款银行法》,正式拉开了美国政府积极干预美

国住宅市场的序幕。1933年,继任的罗斯福总统成立了房产主贷款公司,为失去住房的房主提供低息贷款。1934年,美国联邦住房管理局成立,专门负责审定房屋建筑标准,并推出25至30年期的低息贷款。1938年,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利美)成立,向购房者提供抵押贷款支持。1944年,美国政府为从战场返乡的老兵提供慷慨的房贷补贴,配合政府的这一需要,房利美的权力不仅扩大到贷款担保,即为提供住房贷款的金融机构发行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品种进行担保,而且公司主要由退伍军人负责管理,房利美的政府色彩因此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和社会学教授托马斯·苏格鲁在《华尔街日报》撰文指出,从1929年爆发的经济大萧条起,“山姆大叔”就成为了美国住房市场的真正推手。

为了提升房利美的运行效率,使其更好地参与住房市场竞争,1970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紧急住房金融法》,又批准成立了房地美,其商业规模仅次于房利美而居于美国住宅融资市场的第二位。1977年颁布的《社区再投资法》则鼓励金融机构以安全与稳健的方式满足其所在社区特别是中低收入社区的信贷需求。它与1974年颁布的《平等信贷机会法》、1975年颁布的《住房抵押贷款披露法》一起,实质内容都是允许甚至鼓励向落后的社区、偿付能力不足的人群提供贷款,从而为次贷(债)的形成提供了法律依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经过艰难的调整,逐步迈入长足发展的轨道。伴随着美国经济的不断膨胀,美国一般民众的偿付能力水涨船高,在原有房地产融资法律制度的内在刺激之下,美国民众的住宅融资热情逐步高涨,住宅融资规模逐步扩大,住房自有率逐步提升。1994年,美国住房自有率为64.2%,2001年这一比率上升到68%。然而好景不长,2001年美国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下半年更发生震惊世界的“9·11”事件,美国经济面临大衰退的危险。为了维持美国固有的经济繁荣,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不惜在住宅市场上孤注一掷,以前所未有的宏观调控力度刺激美国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让民众拥有住房几乎是次贷危机爆发前几任美国总统共同的施政要点。从2001年1月到2003年6月,美联储连续13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降至1%,为美国46年来的新低。宽松的货币政策、庞大的现金流无情地吹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当美国的住宅市场供过于求时,美国房地产业的膨胀也就达到了顶点。2004年6月至2006年6月的两年间,美联储又被迫连续17次升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1%提升至5.5%。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和融资规模加大了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的阵痛。当美国经济2006年开始减速的时候,人们的收入开始滑落,住房的抵押价值明显缩水,美国各地偿付能力不足的问题立即凸现出来,终于酿成2007年的次贷(债)危机。

从美国次贷(债)危机形成的过程看,我们不能不说,出于政治目的,美国政府超出自身财力对住宅市场的过度干预导致美国经济失衡,才是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基本原因。

三、赤字转嫁是美国政府过度干预的直接动力

当然,政府干预几乎自“二战”结束以来就是国民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政府干预也不一定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整体失衡。政府干预导致国民经济失衡并使次贷(债)危机在美国爆发而不是在其他国家爆发,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美国梦为代表的住宅刚性需求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张扬。由于美国特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住宅需求得到满足,并且以获得所有权的方式得到满足,成为美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明“美国梦”一词的美国历史学家詹姆斯·特拉斯洛·亚当斯1931年在其发表的《美国史诗》中就认为,美国梦不仅仅意味着物质产品的堆积,住房也应当成为一个家和一个生活的所在地。如何让个人的住宅需求在所有权上得到满足,是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平民老百姓始终关注的中心议题。

第二,住宅产业本身对国民经济的拉动能力极强,从而成为宏观调控的极佳选择目标。住宅产业是典型的生产要素密集型行业,需要耗费大量的经济资源,加上住宅一旦建成出售,其引致需求同样诱人。正因为如此,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之后,美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大大强化,它们在刺激内需时都将刺激房地产需求作为最后一招和看家本领。

第三,民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也使政府有充分的动力刺激住宅市场的繁荣。一方面美国民众有对住宅的需求,另一方面政府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也想增加对住宅产业的投资。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国家的住宅产业想不繁荣都难。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的民主制度和政府出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使得美国住宅市场的繁荣过犹不及。冷战结束后,为占领道德高地,美国政府不遗余力地重建传统价值观,并将传统价值观与拥有自己的住宅联系起来,从而将美国住宅赋予太多的政治色彩。千方百计促进住宅市场的繁荣,满足美国民众拥有自己住宅的需求,已成为历届美国政府和美国国会的不能承受之重。

第四,市场经济内在的不稳定性使消费者的偿付能力也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既是房地产金融危机产生的内在根源,也是美国梦形成的重要外部环境。美国民众对住宅的需求,更多的是一种意愿需求,要将之转化为有效需求或市场需求,有赖于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有赖于美国居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即使金融机构出于政治或经济的原因,以很低的成本向消费者提供贷款,这笔贷款最终也是要偿还的,而且贷款的偿还必须按期按量,即在规定的时间偿还规定的资金数量,否则就构成违约。从这种意义上说,住宅的有效需求必须与个人的收入现金流挂钩,然而市场经济本身所具有的内在波动特征,又使得这种挂钩根本不可能。

第五,土地私有使住宅自有率提高的成本极大,极易超出住宅市场的均衡点形成次贷(债)。美国是一个高度崇尚个人自由的国家,也是一个土地私有最彻底的国家。土地所有权和开发权归个人所有意味着,美国任何住宅的价格在市场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国家在降低土地价格或地租从而在降低总房价的问题上无能为力。与土地国有化或开发权国有化的国家相比,美国住宅的价格更高,美国住宅自有率提高的成本更大。在居民收入和融资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美国住宅市场的均衡点更容易遭到破坏,美国居民个人更容易因为贷款金额超出自己的偿还能力而形成次贷(债)。

第六,赤字财政的长期存在迫使美国政府绑架市场主体,共同承担政府干预住宅市场的成本。美国历史上曾经是一个非常强调财政收支平衡的国家,“二战”以后,出于宏观调控的需要,美国财政经常出现赤字。在政府持续出现财政赤字的情况下,指望政府拿出足够的财力解决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一方面中低收入居民要解决住房问题,另一方面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唯一的途径就是由政府主导吹大住宅市场的泡沫,通过房价的持续上升来解决居民支付能力不足的难题。当国民经济不受政府的操控自行调整时,房价下跌,资产储蓄不再,居民收入下降,还贷能力更显不足,在达到一个临界点时,次贷(债)危机爆发也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因此,尽管美国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在自身财力不足的前提下,美国政府试图对住宅市场过度干预以转嫁财政赤字,最终导致国民经济整体失衡。根据顾书桂的研究,住宅需求分弹性需求和刚性需求,刚性需求追逐住宅的使用价值,弹性需求还追逐住宅的财富属性;住宅供给分弹性供给和刚性供给,弹性供给表现为普通住宅,刚性供给表现为优质住宅;从住宅供求的不同特点出发,普通住宅应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刚性需求,优质住宅应主要满足消费者的弹性需求,这才符合住宅市场顺利运行的基本要求;如果自由供给的普通住宅市场价格仍然超出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政府出于政治稳定的需要,必须以财政填平这一缺口。美国政府一方面缺乏必要的财力,另一方面又必须实现政治目的,不得不选择吹大住宅市场泡沫的方法,让住宅本身成为弥补消费者购买力不足的工具。即只要住宅价格不下跌,消费者即使购买力不足,消费者通过借债的方法仍然可以购买住宅,并且不至于给金融机构造成坏账。事实上,只要实行市场经济,就不会有价格只涨不跌的商品,住宅也不例外。美国政府包括美联储在内,过于迷信自己的宏观调控能力,因为当经济人为膨胀到极点时,住宅市场就必然走下坡路,发生次贷(债)危机也就是必然的了。所以,与其说房利美、房地美是美国次贷(债)的元凶,不如说美国政府才是次贷(债)的元凶。

四、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现有对策内容与成效

在某种意义上,由于美国政府尚不清楚或不愿承认本轮次贷(债)危机爆发的真正原因,因此,美国政府出台的许多应对措施颇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特征,成效有限,副作用很大,但总体意图都是先稳住经济大局再说。

1.美国针对次贷(债)危机的现有政策内容

纵观2007年8月以后,布什政府采取的救市措施主要分为三个大的方面,即行政救助、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以及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布什政府的行政救助措施主要有:(1)推动设立结构性投资工具SIV支持基金,以稳定信贷市场;(2)提出次级房贷解困计划,以避免偿还更高额的欠款;(3)推出救生索计划,给予拖欠房贷的房主一定的缓冲期,协助房主制定更易负担的还款方案;(4)出台经济刺激方案,总额高达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将使1,17亿户美国家庭获得退税支持;(5)接管房利美和房地美,避免美国房地产市场由于两房的空转陷入瘫痪;(6)通过金融纾困方案即保尔森7000亿计划,购买金融机构的问题资产;(7)收购大型金融机构股票,通过购买金融机构的优先股以帮助银行继续向企业和个人提供贷款;(8)扩大政府保险范围,不但临时性地为银行大多数新发行的债券提供保险,而且将联邦存款保险覆盖面扩大至所有无息账户,以帮助小企业满足日常运营需要;(9)暂停执行按市价人账的会计准则,避免放大金融机构的亏损;(10)推出救车方案,涉及联邦政府向汽车制造商提供短期贷款、汽车业重组和政府任命一名汽车沙皇行使监管权。美联储的货币金融政策主要采取了大幅降息和大规模注入流动性两大措施,主要内容包括:(1)大幅放松货币政策,连续降息;(2)向非存款机构注资,促使投行转制进入美联储监管范围,从而将注资对象从商业银行扩大到其他机构;(3)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支持;(4)对法定和超额存款准备金支付利息;(5)加强中央银行间的国际协调。重建美国的金融体系则主要包括堵塞漏洞、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和重塑金融监管体系三部分。

与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由于人气较旺,其救市计划规模更大,涉及范围更广泛。如果说布什政府立足于解决问题资产的话,奥巴马政府则立足于稳定金融市场。虽然两者颇多相似之处,但侧重点不一样。早在竞选期间,奥巴马就提出了自己的政见,其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减税与增税并举,让利中低收入阶层,缓和贫富矛盾;第二,筹划新财政刺激方案,化解金融危机;第三,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减少贸易逆差;第四,支持强势美元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奥巴马认为,只有经济恢复强劲增长,美元才能走强,经济恢复当前最需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革减税政策、结束伊拉克战争和使财政预算逐渐恢复平衡。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其竞选政见体现在2008年12月6日出台的“经济复兴计划”中,并具体化为五大内容:(1)大规模改造公共建筑物,开展政府节能运动,这不仅能使美国纳税人每年节约数十亿美元,而且能够使人们重新就业;(2)对国家基础设施进行最大规模投资改造,这将是美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高速公路网后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会创造数百万个工作岗位;(3)对学校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包括修复学校破损建筑物、进行节能改造、在教室安装新电脑设备等;(4)升级信息高速公路,为增强美国的全球竞争力,图书馆、学校、医院都应该实现互联网连接;(5)实现医疗系统现代化,保证未来每个医生都将使用先进的医疗器械和电子医疗档案,这不仅能有效减少文牍主义,防止医疗事故,每年节省数十亿美元,而且可以创造工作机会。

与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相比,奥巴马政府似乎更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成效

客观上看,一方面,不管是布什政府还是奥巴马政府,他们采取的措施还是有一定成效的,只不过成效的大小以他们采取措施的内容、时间和规模为转移。

首先,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体现为“问题资产援助计划”,侧重于解决问题资产,因而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救市政策发挥成效的基本前提。美国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债)危机就是从次贷(债)开始的,解决美国的金融危机和次贷(债)危机当然也要从次贷(债)人手。布什政府主张收购不良的信贷资产,可以避免有毒资产拖垮金融机构;重新安排次贷(债)房主的债务,可以避免银行新的坏账的积累;接管房地美和房利美,可以确保住宅产业的发展继续得到政府的支持,避免房地产业陷入萧条;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还与美国经济衰退有关,因此经济刺激计划的出台同样有利于信贷市场的稳定。

其次,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体现为“经济复兴计划”,侧重于解决经济衰退问题,因而抓住了问题的根本,这是救市政策发挥长远效益的重要条件。剔除丧失劳动能力或根本不愿就业从而只依赖房价上涨来支撑还贷的消费者,美国次贷(债)的出现归根到底是民众的支付能力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又是民众的就业机会不足。因此解决美国的经济和金融困境,仅仅缓解美国中低收入民众的暂时困难是不够的,还必须立足于长远,通过改善美国民众的就业环境,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才能最终解决他们的支付能力不足问题。为此,奥巴马政府希图通过减税直接让利中低收人阶层,增加他们的收入;以更大规模的财政支出来刺激经济复苏和经济增长,改善民众的就业环境;加强对外经济交流,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对外贸易的好处。其中,对公共建筑物、学校建筑物、国家基础设施、信息高速公路、医疗系统进行最大规模投资改造是奥巴马政府救市政策内容的重中之重。

再次,尽管奥巴马政府有意区别于布什政府,但他们的救市政策无意中在一定程度上有相当的互

补作用。如果说,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因为任期的限制而侧重于短期效应,他不可能也不愿意为太远的将来做规划和打算,奥巴马政府则因为新上台且布什政府的救市成效不彰,既必须也愿意采取一些更根本、更长远的改革措施。如布什政府对次贷(债)的处理是可以暂缓偿还,并重新制定切实可行的偿还计划,应急特征非常明显;奥巴马政府在此基础上一改布什政府区区16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不再零打碎敲,而以高达一万亿美元以上规模的经济复兴计划取而代之,长远意图不言自明。这样,布什政府的救市政策与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相互结合,长短搭配,客观上有利于在现有制度框架下最大限度地解决美国次贷(债)和金融危机问题。

在布什和奥巴马前后两任政府的努力下,美国金融恶化和经济衰退的势头开始得到抑制。我们也许不能说,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问题已经解决,但我们可以说,美国经济和金融恶化的势头短期内已经大体止住了。然而,从根本上说,美国次贷(债)危机的爆发源于美国政府不顾自己的财力限制,对住宅市场过度干预,并让其他市场主体为自己的行为买单,由此导致美国经济的整体失衡,并触发次贷(债)危机和全面的金融危机。因此,解决美国次贷(债)危机,关键是要解决美国政府的历史旧账,将过去的赤字填平,并不再产生新的赤字。从这个角度来看,不管是过去的布什政府,还是现在的奥巴马政府,他们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充其量是缓解目前的艰难处境,但离摆脱次贷(债)危机、全面的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还很遥远。

五、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不足与基本选择

美国次贷(债)危机现有对策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美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依然遵循旧有的思维,即刺激经济,刺激投资和消费,而不管本国有没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潜力;第二,美国政府至今并不认为应该为次贷(债)的出现承担财政责任;第三,美国金融机构仍在为美国政府培育的次贷(债)危机买单;第四,巨额的年度财政赤字和累积财政赤字使得美国政府不可能考虑偿付历史欠账。这五个方面决定了,尽管布什和奥巴马政府的救市政策有差异,但它们的这种差异只是数量方面的,还不足以使前后两任政府的政策有本质差异,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次贷(债)危机。真正解决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必须以尊重市场机制和经济运行规律为基础,即政府调控宏观经济,目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而不是让市场为政府的行为买单,否则代价就是宏观经济的整体失衡。政府履行行政和社会职能应以自己的财力为限,坚决杜绝财政赤字。由此出发,我们不难推测美国政府未来的政策走向。

首先,美国政府为两房政策性亏损买单是稳定美国经济和金融的基础

当前,由于以房利美和房地美为代表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显现亏损金额持续扩大而且没有止血的迹象,美国国内对两房前途的争论颇为激烈。美国国会共和党的一部分人主张尽快关闭房利美和房地美,一切问题交给市场去解决。以美国政府为代表的另一部分人虽然认识到房利美和房地美的现有经营模式难以为继,但对两房究竟向何处去,至今仍旧难以决断。事实上,继续保留两房,甚至两房完全国有化,并为两房的政策性亏损买单,是美国政府稳定经济和金融无可回避的选择。理由包括:①两房对当前美国住宅市场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②两房的改革目前还缺乏必要的外在环境;③两房的亏损是履行政府行政和社会职能的结果,理应由美国政府买单;④在美国政府更改自己的行政和社会职能之前,两房的执行职能不可或缺;⑤两房亏损规模及其外部负效应不过是美国政府干预的成本体现。当然,两房理论上需要国有化,实际操作时政府是否过河拆桥,一旦经济形势稳定,立马让两房关门,另起炉灶,也未可知。

其次,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是美国摆脱次贷(债)和金融危机的主要依托

应该说次贷(债)的产生只是为美国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爆发提供了一种可能,使这种可能转变为现实的直接动力则是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可以肯定,没有美国实体经济的衰退,或者说,美国实体经济在美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刺激下继续膨胀,则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至少不会这么快就爆发,如果不能避免爆发的话。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刺激美国经济无效直接促发了美国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挖掘美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是美国摆脱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的主要依托。理由主要包括:①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次贷(债)消费者债务重组的前提;②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提升消费者支付能力、减少次贷(债)的经济基础;③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美国政府减少财政赤字、更好履行行政职能的必需;④美国经济恢复增长是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扩大投资与生产的契机;⑤美国经济恢复增长也是美国经济秩序恢复正常、避免泡沫产生的关键。

再次,避免赤字财政是美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

赤字财政是美国政府宏观干预经济失败诱发次贷(债)和金融危机的最主要原因。因为存在赤字财政,美国政府将美国实体经济刺激膨胀到极点;因为存在赤字财政,美国政府肆意转嫁财政成本,极大地扭曲了美国的实体经济。赤字财政对美国经济造成的伤害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与凯恩斯的补偿性赤字财政理论与政策有关。自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推行“新政”和凯恩斯主义兴起以来,特别是战后,赤字财政就成为美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地说,20世纪70年代以前,美国的赤字财政政策对美国经济发挥了良好的刺激作用,它有利于美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接近美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为美国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然而以滞胀的出现为界,美国赤字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逐渐走向负面。赤字财政不再是弥补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将社会有效需求盲目膨胀,加剧美国宏观经济的失衡。尽管次贷(债)危机爆发的原因很多,但追根溯源赤字财政政策逃脱不了干系。没有悠久的赤字财政史,就不会有赤字财政无所谓的意识;没有巨额的财政赤字累积,小布什政府也不会不计后果地向市场转嫁成本,导致经济虚胖与结构失衡共生。避免类似次贷(债)危机的再度爆发,使美国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避免赤字财政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当然,采用正确的措施应对美国的次贷(债)危机和金融危机,不可能一帆风顺。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财政赤字填平之前,美国住宅市场不可能真正得到稳定,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不过是美国财政赤字激化的一种反应而已。也许在未来的数年里,美国财政赤字还会产生类似次贷危机的其它问题。

(责任编辑:周淑英)

作者:顾书桂

次债危机与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2:

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及其警示

摘要:爆发于2007年年初的美国次贷危机正在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这一危机自次级放贷证券化产品开始,除直接的损失规模已经相当巨大外,还有由于流动性危机间接造成的大规模金融危机,进而有导致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的趋势和风险。我们应对此次危机保持密切关注,提前采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手段来避免或缓解危机的不利影响,不断增强我国资本市场在开放条件下的抗风险能力。

关键词:次贷危机;住房抵押贷款;警示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以来,次贷危机无疑是全球金融市场最热门的话题。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引起的风暴正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为安慰慌乱的投资者,美联储和欧洲央行已先后两次对资本市场大量注资。这场危机将对全球金融市场乃至世界经济,尤其对中国经济将产生什么影响备受国人关注,次贷危机走势和银行业发展仍是2008年全球金融市场最大的变数。

一、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及其表现

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也叫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所谓次级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抵押贷款而言的。美国房地产贷款系统分为三类:优质贷款市场、次优级贷款市场、次级贷款市场。目前出问题的就是美国第三类房地产贷款市场。一、二类贷款市场面向信用额度等级较高、收入稳定可靠的优质客户或次优质客户,而第三类贷款市场面向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客户。许多三类借贷者不需要任何抵押和收入证明就能贷到款。贷款机构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在美国,次级贷款市场长期所占份额并不大,但其利润最高,风险最大。在房价高涨时,由于抵押品价值充足,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房价下跌时,抵押品价值缩水,按揭人收入又不高,面临着贷款违约、房子被银行收回的处境,进而引起按揭提供方的坏账增加和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累加。

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在过去的10年中借助美国宏观经济的春风,得到了飞速发展。据统计,1995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总量在650亿美元左右,最高时仅占整个房贷总量的9%。此后,次级抵押贷款总量每年不断增长,只在亚洲金融危机时有所萎缩。到2006年,次级抵押贷款总量已经达到6000亿美元,占房贷总量的20%左右。次级抵押贷款的迅速成长得益于二级市场的承认。房贷公司之所以愿意从事这种高风险的贷款,是因为它们能很快地把许许多多的个人房贷放在一个“池子里”证券化后再转卖给那些不同风险喜好等级的投资者。房贷公司设有数量分析部门,为公司建立数量模型,来预测借款人的违约、提前支付、损失等各种行为的可能性。从零售商手上买进房贷之前,房贷公司要通过复杂的模型计算出这些房贷的买入价格,然后进行打包,变成房贷抵押债券,再卖给投资者。买低卖高是包括金融市场在内的所有市场赚钱的不二法则。次级抵押贷款赚钱的利润空间可观诱人,房贷公司只需拿出少量本金,然后从银行那儿贷款,再从零售商那儿买入房贷,然后加工、打包,转手卖给华尔街的投资者。整个买入卖出周期只有30~45天。每年百分之几十甚至百分之几百的回报率,高达90%以上的杠杆率,强有力地推动着美国住房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快速走向繁荣和巅峰。

但是从2007年年初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严酷的下行周期,加上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的利率不断上升,次级抵押贷款的危机开始暴露。很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借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导致一些放贷机构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破产。危机迅速蔓延到其他金融市场,全球股市暴跌,期货市场看空气氛浓厚,黄金等全球避险产品价格不断上涨。次贷危机引发的美国股市大跌,引发全球资本市场的暴跌。加上不断攀升的石油价格,无疑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1.房价下跌、楼市低迷。随着美联储17次加息,自2005年开始,美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出现降温迹象。在房价停止上涨、利息不断上升的双重打击下,越来越多的次级抵押贷款借款者不堪重负,无力还贷。当这些贷款变成坏账时,危机爆发了。成千上万与次级债相关联的家庭违约并失去抵押的房屋,大量房贷公司的资产受到了坏账的挤压,而由于资产负债表的恶化,银行也收紧了贷款,一些大的贷款机构陷入困境,造成全美超过80家发放次级债的机构歇业。美国房屋建筑商也传出巨额亏损的新闻。美国全国住宅建筑商协会发布月度统计报告说,2007年9月份美国建筑商信心降至历史最低水平。

2.贷款拖欠、贷款公司大量倒闭。“没收”了住户房子的次级房贷公司日子也不好过,不断贬值的房产即使投入市场,也没人愿意购买。全美最大抵押贷款提供商全国金融公司2007年8月宣布,由于美国住房市场降温带来的抵押贷款业务损失,其第二季度利润下降了33%,其他抵押贷款提供商盈利也普遍下降。由于许多地区的房价不断下跌,一些按揭贷款举借人的负债额已超过了其房屋的市值。由于住房市场降温,数以十万计的待售新房积压,房屋价值也下跌到不足以偿还剩余贷款的地步。由于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案例大幅增加,向信誉不佳的房屋买主提供抵押贷款的次级贷公司纷纷倒闭。

3.金融与股市受到冲击。房地产是美国第一大产业,其产业关联度极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住宅市场降温引发股市感冒”,因投资者不再购买抵押支持债券和其他证券,金融市场出现动荡。于是,次级贷公司的苦恼又变成了美国股市甚至世界股市的苦恼。美国股市暴跌并持续动荡的最大诱因,是投资者对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及信贷市场前景的担忧。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在国会作证时警告说,次级房贷违约给美国造成的全部损失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了股市看空和悲观情绪。随着道指的跳水,欧洲、日本、印度、拉美等股市纷纷大幅下跌,中国香港和中国大陆股市也因此受到拖累,未能幸免于跌。

4.企业融资渠道受到影响。投资者对房地产市场和房贷市场的担心已扩大到了公司债券方面。一些经济咨询机构和经济学家分析,如果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加剧,银行借贷和投资活动将变得过于谨慎甚至保守,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券等形式从银行和市场获取融资的能力必将大大削弱。一些公司融资和并购活动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二、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成因分析

1.从根源上看,导致次级债危机的“凶手”是美联储的加息政策。2001年“9·11”事件后,美联储为了拯救美国经济,将利率一下子降到1%,美国经济迅速复苏,但过剩的流动性导致美元对欧元、人民币与黄金的大幅贬值,随之房价和股市不断上涨。从2002年起,美国房价每年以10%以上的幅度上涨,2005年更是暴涨17%达到顶点。然而,随着美国不断加息,美国存款利率达5.25%后,房价出现下跌,2006年跌了一年,2007年更是“连续下跌”,直至引发次级房贷难以偿还和

债券信用危机。

2.从管理上看,导致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政府对风险的监管缺位。房贷业务主要存在两大风险。首先是利率风险。在大宗房贷被打包加工的30~45天内,利率的变化会导致房贷价值的变化。针对这种风险,房贷公司普遍采用利率互换来对冲。但更大的风险是违约风险,如果在30~45天内,市场认为房贷的违约风险增大,那么向华尔街出售的债券价格就会大跌。一般违约风险每增加1%,房贷债券价值就会下跌12%。由于政府对房贷风险特别是房地产次贷风险缺乏必要的监控和监管,次贷危机从孕育到爆发也就不可避免。

3.从文化上看,美国的透支消费文化也表现出负面效应。在美国借款买房的低收入人群中,不少人在按揭贷款时有意无意地高估了收入情况,购买了本无力承担的房产,花明天的钱用于今天的消费。有的人甚至把房产看成摇钱树,在房价不断上涨的时候,他们通过房产抵押再融资,不断获得信贷资金以满足各类消费需求。一些投机客借助美国市场上的各类循环信贷工具,不出本金就购买下房产,然后借助出租或未来出售盈利。正是美国的透支消费文化导致低收入者无法偿还高息贷款,引起美国金融系统动荡和危机爆发。

三、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走势及可能的持续影响

受美国次级抵押债的影响,近期全球资本市场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荡。这迫使世界主要央行不断地向金融市场提供巨额的流动性,以稳定投资者的信心。为应对次贷危机带来的冲击,美联储向金融系统注资880亿美元,2008年1月再度降息50个基点,将联邦基金利率从3.50%降至3.00%,以避免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危机进一步恶化。紧随其后,欧洲央行向银行系统注资超过2100亿欧元。欧、美、日央行纷纷注资救市,证券市场结束了前期的恐慌抛售并有企稳迹象。然而笔者认为这仅是短期现象,由此引发的危机远未结束,后续仍将面临严峻挑战。

1.次贷危机正在向美国高端信贷市场蔓延。次级按揭与高端房贷基于相同的房地产资产支持,次级房贷的崩溃促使楼市进一步下滑,作为相同基础资产支持的高端房贷,同样面临抵押资产缩水和因全球通胀带来的利率继续上行的挑战。要解决楼市下滑,短期而言是降息,但降息的结果可能是饮鸩止渴。当前美元勉强维持已经疲态重重的汇率,如果降息,将加大美元的贬值压力。而由美元降息和贬值导致的商品牛市报复性上涨将推高美国的CPI,导致美元必须被迫加息,甚至形成进一步退两步的窘境,反而加大资产的贬值压力和速度。因此美国次贷危机问题基本上是一时无解。

2.次贷危机正在使得金融衍生工具创新的杠杆效应加速走向负面。次级债是一种金融创新工具,众多银行将大量的次级债打包并证券化向资本市场(特别是基金公司)出售。伴随美国楼市的升值,循环放贷具有显著的放大和杠杆效应。所谓财富效应又急剧膨胀了消费,当消费又大量通过信用再次放大信贷与债务时,整个经济和楼市处于高度风险之中。杠杆从来都是双向的,一旦向下调整,将加速恶性循环。众多衍生产品的推出实际上将众多并不善于管理此类风险的企业暴露于信贷危机之中。大量的衍生产品还使得货币当局的监管变得困难,常常导致规模失控。

3.次贷危机蔓延至其他行业和领域。次级债危机“阴魂不散”,全球股市形成了暴跌走势,国际工业品期货市场持续遭受“寒流”袭击。人们普遍担心次级债危机引发世界经济衰退,一些商品价格出现下跌,美原油价格最大跌幅为3.23美元。金属价格出现近年少有的全线暴跌,CRB商品价格指数最大下跌12.69点,最大跌幅达4.07%。英国曼氏金融对此认为,工业品大幅反弹可能会面临麻烦,因金属市场可能还将继续受到动荡的全球股票市场和不稳定的美国经济数据的抑制。

4.次贷危机正向全球金融市场蔓延。金融投资的全球化使得次贷危机成为全球问题,不仅欧洲,日本、中国等国家的银行均涉足其中。具有大量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因美元贬值的压力和次级债高利率的诱惑很容易陷入漩涡。除直接影响外,危机教训带来的谨慎会导致前期大量套利资金快速平仓避险,引发证券市场、汇率市场的激烈动荡,混乱状况会进一步促使投资的谨慎,其结果是流动性过剩状况的快速逆转。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世界GDP总量的1/3。美国股票市场规模约是其实体经济的2倍,而债券市场规模约是美国实体经济的3倍,如此一个巨大规模的市场的混乱堪比大雪崩。目前,对于美国次级债危机,并未找到根本的解决出路,短期的金融救助治标不治本,并同时孕育了后续的震荡与调整,其一下步走向和持续的负面影响需要高度警惕和关注。

四、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警示

1.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分投机、严防楼市泡沫。这几年中国楼市一片红火,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价都在大幅上涨。而在利率政策上,我国这两年已连续7次加息,并且未来也不能排除进一步加息的可能。也许一次加息对还贷者的压力尚不明显,但数次加息后的累加效应终将呈现,未来某一次加息就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房市的涨势可能早晚也要终结。目前我国一些大城市楼市价格增幅放缓,销售量下降,甚至有人放言中国楼市出现了拐点。美国次级债危机源于房地产市场的过度膨胀和大量贷款炒房,而中国房贷也有美国次级债风险特征。当前由于房价飞涨,投机性购房比重已达到甚至超过国际上公认的20%的警戒水平。对于政府管理部门和炒房者来说,必须“盛市思危”。警惕楼市泡沫,防范房地产投机中蕴含的风险,做到未雨绸缪。

2.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风险文化。当前高速增长的房地产市场从这次危机中可以学到许多东西,重要一点是如何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房屋是个很特殊的商品:非常具体、非常本地化、流动性很差、价格波动性大。当房价下跌的时候,中国的银行将会集聚很多坏账。在美国,由于二级市场起到了信号作用,美国资本结构对风险的敏感程度很高,危机可能被及时发现,而且一旦风险暴露,美国资本能很快地逃离。而中国缺少许多市场的机构参与者,如果房地产市场调整,泡沫破灭时的毁坏程度可能会更大、更集中,时间会更长。在文化上,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凡事左右权衡,渴望和谐与平衡。而美国人视风险为机会,因此勇往直前,尽可能地利用风险“机会”的一面。因此中国要大力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确定房地产市场中的机构主体地位,发挥机构的积极参与作用,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风险文化。

3.适当提高房贷门槛。中国人素来以高储蓄率而闻名天下,但改革开放以来的西风东渐,已使许多人慢慢接受了透支消费文化。我们承认这种透支文化在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作用,但这种文化的负面性也在次贷危机中显露无遗。因此,提高房贷审查标准,有效防范房贷风险,仍然是我国银行机构要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4.切实加强金融体制改革、稳妥推进金融衍生品创新。目前房地产抵押贷款在中国商业银行的资产中占有相当大比重,也是贷款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旦房地产市场价格普遍下降和抵押贷款利率上升的局面同时出现,购房者还款违约率将会大幅上升,拍卖后的房地产价值可能低于抵押贷款的本息总额甚至本金,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的坏账比率显著上升。可以考虑通过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来促使机构投资者和商业银行共担信用风险。由于美国国内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已经非常发达,本次次级债危机并没有导致发放次级债的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全面破产。因为次级债供应商已经通过证券化把部分贷款的信用风险转移给机构投资者。然而在中国国内商业银行还没有实行贷款证券化的条件,一旦出现大规模违约,商业银行将承受所有信用风险,并可能引发中国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危机。因此,应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扎实做好中国商业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和推广工作。

责任编辑 姚佐军

作者:郭眉扬

次债危机与资产证券化论文 篇3:

从次债危机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次债危机爆发的前因后果,以及资产证券化相关情况的解析,以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次债危机对我国的资产证券的影响,然后总结出危机对我国的启示,同时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次债危机 金融业 资产证券化 房地产泡沫 影响

次债危机是现代经济发展周期的必然结果,是资产证券化的产物。次债危机的发生,为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的方向和路径带来启示,同时也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敲响了警钟,其警示我们在追求资产使用率高效化的同时,不能忽略其潜在的风险,一定要积极防范风险的发生。

一、次债危机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和启示

自2007年次债危机全面爆发,各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纷纷垮台,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使得美主要股指短时间内纷纷跳水。股市的萧条、金融市场的动荡引发流动性的不足,各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当局为缓解流动性不足,纷纷注资救市,与此同时,美联储多次大幅降息,以此缓解经济疲软之势,但努力的结果却是收效甚微,有资料显示,次债危机正呈愈演愈烈之势。次债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广泛,但就我国资产证券化而言,已对我国刚刚起步的资产证券化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影响。

1.对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影响

(1)我国外债资产价值大幅缩水

有数据显示,我国商业银行在美国房地产泡沫兴起之时,也涉足了美国的房产债券市场,在此次的危机发生后,都不同程度地承受了损失。

数据来源:《证券市场周刊》

(2)对我国股市的影响

受美次债危机的影响,我国股市也在各经济面的影响下呈现跌势。穆迪、标准普尔2007年7月10日宣布降级声明,恒生指数下跌1.22%;8月9日,巴黎银行卷入次债危机,引发全球股市下跌,恒生指数跌0.43%;全球金融市场陷入流动性危机浪潮,各央行纷纷注资救市,8月16日亚太股市暴跌,上证综合指数跌2.14%,恒生指数跌3.29%。随着次债危机影响的扩大,全球各主要股市以及我国股市都在随经济形势的变化总体呈现出下跌的趋势,上证指数一度降至2,319.87点,创全年最低。

2.对我国的启示

资产证券化的目的在于融资以获得流动性的同时分散风险,但次债危机所暴露的房地产信贷问题给我国的资产证券化新的启示。

(1)首先应正确认识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虽然分散了风险,但不能消除风险。在实施资产证券化的同时,务必要有充分的风险意识,而不能简单地认为将风险资产证券化就可以一劳永逸。

(2)完善中介机构

资产证券化需要众多的中介机构如信用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特殊目的机构(SPV)、会计师事务所等的参与。从此次次债危机来看,中介机构对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实施、合理进行,以及风险监测等方面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还处在起步阶段,相应的中介机构还不健全,有必要重视中介机构进一步和发展。

(3)加强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制度

次债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信用评级机构对次级抵押借款人的信用,以及证券产品的评级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合理规避风险、防范风险的发生,就不能以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应当以长远利益为重,从根本上加强信用评级制度。

(4)实行信息公开化,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平台

次债危机中,众多投资机构的破产倒闭,很大部分的原因就归结于对投资产品认识不清,只是凭借一些发行商的数据和市场数据做出投资决策,而真实的信息却无法准确得到。这样,尽管投资者做足了投资评估工作,但实际效果与最初的预测却不啻天渊。

(5)完善资产证券化制度

制度从来是健康安全、健全有序的保障。从次债危机映射出的资产证券化制度的重要性,也应当引起我国政策制定者的注意。制度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作用不仅体现在未雨绸缪,也体现在危机发生时的化解措施。据欧美发达经济体资产证券化的经验看,合理、完善的制度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条件。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处在初始阶段,在探索的初始,积极借鉴他国的经验,建立完善的资产证券化制度,我国的资产证券化将最终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建新:次级债危机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与警示[J].中国总会计师,2007,5:18~20

[2]楚天舒 毛志荣:美国、日本资产证券化市场比较及借鉴[R].深圳: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2006

作者:崔雪松 卜鹏楼

上一篇:实验平台之生命科学论文下一篇:学校领导半年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