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除讲授法外,应该积极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法,五法并用,有所侧重,灵活掌握,因文而异。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情境教学古代文学论文 (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情境教学古代文学论文 篇1:

情境教学在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摘要】情境教学模式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求,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好直观的原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创建教学情境入手,为学生营造出全面的文学史景观,帮助学生健全知识结构,在语境还原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感受与理解能力。基于此,针对情境教学在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的运用上进行了简要阐述,并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 高职院校 古代文学教学

情境教学法已经成为了古代文学教学实践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师在进行情境教学中要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学进行解析,通过一系列的理解方法,以此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培养好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整体素养。

一、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意义分析

1.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在开展传统古代文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占据了权威的地位,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这样也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出依赖的心理,影响到了其创造性的发展。加之一些教师在课堂中单纯进行讲述,并要求学生对所讲述的知识进行记录,从而也就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效果。但是对于情境教学方法来说,其目的就是要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清楚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自身要从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身份上出发。当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后,也可以逐渐转变对这一知识的认识,从而也可以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另一层面上来说,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后,也可以凸显出二者之间的平等性,同时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相互学习与相互交流的目标,在有效合作的基础上提高学习的质量。通过思维上的不断交融与发展,也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学习中。所以,教师要做好引导设计工作,启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也要保证自身语言思想的合理性,以此来获取到新的教学思想,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在实践中可以看出,情境教学法中能够发挥出教师与学生的优势,实现主动参与的目标,在共同成长与学习下,可以实现有效的交流,尊重对方的发展。所以说和諧、民主以及平等的师生关系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发展需求。

2.培养学生整体素质

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要将古代文学知识中的内涵转变成为学生的素质,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通过系统的对知识进行讲述,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好知识的优势,同时也可以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但是,在讲授教学法中一直关注的是学生的主导作用,所关注的焦点也是学生对知识上的讲述,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主学习能力,降低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所以在采取情境教学法中,要清楚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中的主体,只有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从学生的角度上来说,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后,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学的魅力,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随之提升。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感悟、鉴赏等方法来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保温好作品内涵中的语言,提升对作品的把握、审美与鉴赏能力。当学生参与到古代文学作品的改编与表演后,其独立思考与逻辑思维等能力随之提升。从表演过程上来说,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好学生的组织与应变能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与研究下,也可以帮助学生找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华,从而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能力素质培养下,不仅可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好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知识是建立在感官基础上的,在情境教学法的影响下,能够带给学生鲜明的形象,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受,借助形象的感知来实现抽象的理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带入到学习活动中。所以,在教学中要利用好情境教学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所学习的内容产生出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教学中想要提升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入手,帮助学生理解好这一知识,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中教师要保证语言上的准确性,借助实物图像或是视频等以此来营造出浓郁的课堂氛围,增强学生情感上的积极性,确保古代文学作品能够实现形象化的发展,让学生产生出身临其境的感受,自然也可以快速的进入到教学情境中,从而产生出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进入到实践中。从构建主义上来说,情境、协作等已经成为了学习环境中的必备因素之一。有效的学习也不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要主动的从建构上出发的,通过从自身的经验背景上入手,以此来做好外部信息上的选择与处理,从而感受到自身的意义所在。就这种意义来说,也要从学生的积极主动上出发。情境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能够转变传统教学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也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在有效引导教育的影响下,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到学习中,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产生出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提升教学的质量。

二、情境教学在高职院校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围绕教学目标再现文学情境

情境教学中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也要求学生要从教学目标入手,从形象上出发创建出具有情感的具体分为,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展现出文学作品中的情境,能够带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学生在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教师可以从诗情画意的语言来对黄鹤楼的壮丽进行描述,同时也可以从春意上出发,以此来为学生营造出教学情境。首先,在多媒体的参与下,能够为学生展示出其中的画面,这样也可以投影出诗歌的原文。其次,教师还要为学生播放《烟花三月》的歌曲,鼓励学生进行想象,理解其中的朋友情谊。在自身感知与想象后,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好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有效情境教学的影响下,不仅可以培养好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可以实现情感上的熏陶。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教育引导后,教师可以适当的放权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来创设情境,通过查阅资料等,以此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

2.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改编表演

在情境教学中不仅包含了音乐上的渲染,同时也可以进行深层次的改编与表演,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情感的创设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教学中可以对戏剧、小说以及散文等进行改编教学,且这些文学体裁不仅有着一定的艺术性与形象性,同时也可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作品中的内涵,为学生再现出当时的情境。如学生在学习《红楼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要求学生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改编,以剧情表演的方式展现出来。当向学生提出这样提议后,能够快速激发出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可以借助课余时间来进行探讨,在改编完剧本后主动进行排练。对作品进行改编与排练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使学生主动演绎出自己心目中的橘色,从而保证了演绎的层次感。教师在学生表演完成后,还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确保语言合理的基础上来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使学生主动进行创造性学习,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感受作品中的魅力,理解好人物的形象,根据情节的发展来理解好其中的韵味。

3.利用描述法构建历史语境

在掌握好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可以从与作品相关的思想潮流上出发,借助生动的语言来对其进行描述。且当学生对场景的把握不足时,教师也可以从其所熟悉的场景上出發,在对比与比较的基础上来提升学生对历史情境的理解。如学生在学习《三国演义》时,教师可以从历史感上入手,为学生播放电视连戏剧,并组织学生针对正说历史与戏说历史之间的区别进行探讨。在这种教学方法下,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将抽象的符号转变为实用的知识。

4.利用阅读法感受历史情境

把握好历史场景要从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上入手。所以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做好教学的研究工作,注重学生的课外学习。除了对阅读作品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从原著。笔记等方面入手,在有效阅读与写作的基础上来加深对古代文学的认识。想要做好古代文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还要对学生所阅读的版本进行要去。如在进行清文学教学中可以从明代、清代的诗文集上进行阅读,或是阅读线装书以及影印本等。在有效阅读的影响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好古人在写作方式上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理解好其物质环境。

5.利用辅助法培养情境意识

在开展古代文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网络资源,确保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性,通过使用图画等以此来实现情境的再现,提升学生的感悟与理解,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到情境中。如在讲述元明清戏曲知识时,由于这些内容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线上戏剧,在了解的基础上来加深对戏剧的感受。如在学习《牡丹亭》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游园》等片段,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昆曲上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好古代戏曲,同时也可以提高学习的效果,明确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之间的不同。

三、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能够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入手,借助有效的情境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认识,培养好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梁珍明.基于素质培养的高职高专古代文学情境教学法研究[J].柳州师专学报,2015,(03) :82.

[2]任佩佩.古代文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必要性[J].教育,2016,(07) :209.

[3]钟志强.情境式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7,(04) :95.

[4]周玉华.古代文学教学情景教学法[J].现代语文,2009,(10) :143.

[5]吴桂美.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方法改革探索[J].文学教育,2015,(10) :53.

作者:杨城 李伟

情境教学古代文学论文 篇2:

运用多元化教学法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的研究

[摘 要]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除讲授法外,应该积极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法,五法并用,有所侧重,灵活掌握,因文而异。只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多元化教学法;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中文专业的主要课程,影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对古代文学授课质量有影响的主要因素为人、物、时空和情感。人是指学生和教师;物是指教学所使用的教案、教材和辅助工具等;时空是指教学场地和课时的设定;情感是指师生的沟通,学生的兴趣和信心等。”[1]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学法的选择与运用。学无定法,教也是无定法的。教与学是否得法,关键在于哪些方法最有效果,最能发挥作用。要提高高职高专院校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应该是一个多管齐下的系统工程。根据本课程组成员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综合运用以下多种教学法,才能有效地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讲授法

传统讲授法的缺点是教师授课过程中往往“满堂讲”,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授法虽然具有局限性,但其优点也是非常鲜明的。根据古代文学课程的自身特点、讲授法所具有的长处、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原则,高职高专院校的古代文学课程还是适合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况、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讲授法的具体方式有四种: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其中讲述侧重于生动形象地描绘某些事物、现象和概念,有从情绪上感染人的效果;讲演是教师就教材中的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中间不插入或很少插入其他活动。讲授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实施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的。一般而言,一所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堂讲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

(一)讲授法可以尽显古代文学的课程特色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来看,古代文学课程要在有限的学时内让学生基本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史和名篇讲析,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又要针对课程的内容特点,充分发挥其育人优势,用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讲授法可以尽显古代文学的课程特色。一是可使学生的认识有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知识,并保持知识的系统连贯性,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获得预期效果。二是古代文学作品选的篇章,都是人类文化遗产的精华,词采华美,内蕴丰富,非常适合讲授法。采用这种方法,教师可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文学作品所特有的神韵,挖掘出作品的内涵,用准确、优美、精练的语言体现出语文教学的特色,让学生受到艺术美的陶冶。

(二)讲授法符合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原则

教学过程最优化,即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结合师生的具体条件,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案,机动灵活地执行这个方案,以达最好效果。如果采用电视、录像等教学方法,的确生动形象。但这要受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可能主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只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辅助手段。如果采用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达到教与学的信息双向流动,可使教学针对性更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牢固。但这些教学方法,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同一个教学内容会花去讲授法几倍的时间。在教学内容多而课时较少的情况下,只能偶尔为之。课堂讲授法虽有其自身的弱点,如信息的单向流动,学生对信息量大小无法选择,由于学生各自基础与能力的不同,会出现“吃不饱”或“吃不了”现象。但如果教师在采用课堂讲授法时,做到与注入式区分开来,不照本宣科地念讲稿,不强迫学生“呆读死记”,同时吸收其他教学法的长处,克服短处,就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讲授法虽然依然适合高职高专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必须多与启发式教学法相辅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长处可以弥补讲授法的不足,真正做到教学是“教”与“学”双边的共同活动,提高教学质量。

二、情境教学法

所谓情境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素质的教学方法。文学即人学,古代文学作品内容丰厚,形式优美,具有深邃丰茂的思想情感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之魂。古代文学作品大多采用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在画面的表现力度很强。因此,古代文学教学可以借助情境教学,寓教于乐,知行合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它要求从教学目标出发,创设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再现文学作品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例如讲授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制作课件,选录濮存昕主演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梁祝分别的场景。学生一看,即能理解柳词“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真意,形象地感受有情人依依惜别的情景。通过情境创设,通过艺术的想象与联想,融入自身感受,与诗人进行心灵的沟通交流,使古代文学蕴藏的豐厚思想文化内涵以鲜活丰盈的姿态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为文化传承创新奠定基础。“让学生从意境的再现中结合独特的审美感受再造个性的审美意识,这种效果远超我们字斟句酌的教学效果。”[2]诗歌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热情空前提高。本课题组成员曾多次在所任课班级组织过学生创设文学情境与表演,这样的课堂备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较好。

三、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

“更多的学习不在课堂之内,而在课堂之外。”要让学生阅读、学习大量的古代文学名篇名作,提高文学素养、思维能力与学习能力,主要还得靠学生积极能动地自主学习。但如果学生的学习活动是随意无序的,学习效果则可能大打折扣。因此,教师必须相机指导,抓住导点,努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代文学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就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阅读。“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学习。学生循“导”学“读”,在实践中学会读书,学会读书方法,学会不断、延伸、扩展,就能阅读、学习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优秀名篇名作数量庞大。在有限的时间中,实现阅读过程、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应该进行必要的作品筛选。古代文学名篇名著导读教学法的第一环,是指导学生遴选名篇名著。第二环在于关键的“导读”二字,教师创设各种问题,或引导学生创设问题,选择一篇代表性诗文,引导学生进行精剖细析。第三环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教师继续创设各种问题,或引导学生创设问题,拓展深化,向同类题材的其他作品扩展延伸。例如,教师可指导学生寻找同为送别名篇的诗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适的《别董大》、苏轼的《临江仙·送钱穆父》等。引导学生归纳异同,归纳这几首送别诗词的主题。学生就能归纳出,前两首诗借离别抒愁情,着重抒写伤感的惜别离愁;第三、第四首诗以朗语慰别,重在劝勉安慰;最后一首苏轼的词与王昌龄的诗主旨相似,借离别告白,重在坦陈心志。参照比较之后,即可凸显这六首送别诗词的“同中之异”。这三种“异”,正好代表了送别诗词的三种不同类型。第四环是抄录巩固。

本课题组成员教学实践表明,古代文学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是非常适合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水平、阅读经验和学习情况的。教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古代文学名篇名著导读,引导学生在课内与课外进行原著阅读学习,是由被动、灌输式教育向主动自主学习转化的必然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技巧,并把这些能力技巧用于学习实践,把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积累的经验、知识、阅读方法、阅读技能进行整合和运用,从而在实践中提升了文学素质,提高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四、诵读教学法

诵读法是我国古代学者提出的一种传统读书法,是我们祖先行之数千年的重要教育方法。诵读教学法就是以诵读为主,讲解分析为辅的教学方法。诵读,是带着事先预定的目标,有情感的品味性的读书方式,是教学方法也是学习方法。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最具有灵性和想象力,具有空灵感和意境美,这使得古典诗词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而且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的充满激情的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对话,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运用诵读教学法要注意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促使其获得美感。诵读是使学生从正确的语言、声调方面直接感受作品的内容,作品读得越好,学生就更能受到感染并引起共鸣。诗歌是最为注重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说诗歌的生命和灵魂就是情感。因此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是第一位的,感情朗读是诵读的最高要求。指导学生表情朗读诗词,要求学生首先要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为基础,深刻领会诗人的感情,进而把诗中的思想感情,逐渐变成自己的思想感情。“艺术语言是利用有声语言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观点,传达给听众的创造性语言。作为一个朗读者, 首先需要理解作品,其次才是寻找适当的表达方法。只有透彻地理解了作 品的内容,才谈得上正确而完美的表达。”[3] 诵读教学法还要加强语感能力的培养。语感就是指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有了这个能力, 才能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旨趣,提高诵读、背诵的效率和质量。

五、多媒体教学法

古代文学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既可以解决不断压缩的授课时数与体系博大精深的课程内容之间的尖锐矛盾,在有限的时段内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优势。多媒体教学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采用图像、声音、动画、音频、视频等媒体技术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教学方式。多种手段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就为学生提供了一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它具有突破时空、增大范围、扩大容量的特点,增加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为教师提供直观、形象、高效率的教学手段,也为学生的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了有效途径。

多媒体教学具有快速、准确、大容量的特点,在课堂有限的几十分钟之内,既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省了时间,又加大了教学信息的容量、讲练的密度与层次,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当堂得到反馈信息。由此看来,多媒体可以优化古代文学教学结构,有效配置时间,增加信息量的传递,从而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一块黑板、一根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将文字符号和口头转述转变为具体可感、形象逼真的听觉、视觉感知,特别是能够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难实现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多种感官并用,使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从而降低教学难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另外,多媒体教学易于利用形象的图片、音频或视频创造情境,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古代文学教学质量。

本项目组成员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传统的讲授法,还积极尝试运用情境教学法、名著名篇导读教学法、诵读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法,五法并用,有所侧重,灵活掌握,因文而异。

[参考文献]

[1]韩霞.论如何提高古代文學类课程教学质量[J].职教探索,2013(12).

[2]张浩.还原古典诗歌之美——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探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8(7).

[3]素韵,胡敏.朗诵主持演讲[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梁珍明(1973-),女,壮族,上林人,南宁地区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古代文化。

[责任编辑 孔文静]

作者:梁珍明

情境教学古代文学论文 篇3: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越来越关注到学生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性。在这一背景下,情境教学法以其直观性、想象性、启发性与深刻性等特点,备受一线教师的认可和青睐。在具体落实中,通过语言描述、品读、视听结合、角色扮演和思考探究等途径的配合,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思维,切身体验讲授的内容,能够收获传统课堂所达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 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课堂

一、前言

笔者在知网上以“情境教学法”为检索内容,发现国内学者最早在1983年对其开始研究并运用,数据显示研究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学者对其概念界定各有见解,笔者对其概念更认同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情境教学中,根据实际课程需要,结合学生的基本特点及兴趣度,建立符合学情、贴合教学内容的情境,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场景里学习知识,从而激发和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a在当前教学中,由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主要是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挖掘与了解,其教学载体年代久远,比较难以理解,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不高,情境教学法刚好解决这一问题。同时,教师将所教授传统文化的内容与学生们的知识体系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并依此建构生动形象以及具有内容暗示作用的情境,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成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与弘扬者。因此,在传统文化课堂中,应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由说到演,再到思辨,层层递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将知识与情感真正地融入学生大脑。

二、学生描述,导入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传统文化学习的内在动力,而情境教学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将文本中的情境提炼并用语言描述出来,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自主走进传统文化课堂。语言描述作为提炼情境的方法之一,其简单化、快捷化、通俗化等优势被广大一线教师认可并运用。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师传道授业之前,不仅应教授学生学习文本内容,还应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将语言描述的主体转为学生,开发学生思维,打开学生视野,使学生在描述过程中导入情境。

传统文化本身与学生生活相差甚远,学生因其陌生感心理容易产生排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只会适得其反。但如果转换角色,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课堂时,提前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提炼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做好筛选、整合、分析、注解等准备工作。然后学生在教学导入环节,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针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文化。例如讲解曹雪芹的《林黛玉进贾府》时,在导入环节先说出文中的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内容,然后描述以下关键点:文化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及分析点评。学生在语言描述过程中,将知识通过生动有力的言语呈现在教师和同学面前,不仅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有助于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再通过教师所教授的内容,结合积累的素材,既加深知识印象,也培育文学底蕴。通过学生描述导入情境,真正地发挥了教学主体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更好地为教学内容做铺垫。

三、师生品读,融入情境

情境已经走到学生眼前,接下来是如何融入进去。“读”可谓是语文学科的特色之一,品读则在“读”之上加入品味,对于古文教学而言不可或缺,更为融入情境创造条件。首先,要读准,教师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停顿,抓准基调、情感,从而培养学生语感。在声音环绕下,使课堂呈现“立体学习”效果;其次,要品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挖掘语言层面下创作者深层次的思想境界,赏析作品中的文化蕴涵,进而感受文章中语句背后的传统文化脉络和隽永。高中语文课本中古文大多有短小精干、语句对称、韵律优美等特点。因此,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品读”这一方法,带领学生自然融入情境。

学者们通常认为品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但笔者认为,品读也是情境教学法中创设方法之一,它以读的方式,营造诗中氛围,创设当时情境,以此来缩短现代青年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与古文中内容产生的距离。但古文中字词生僻、意境悠远,学生在品读时具有一定难度,未必能做到字句通畅、融会贯通,因此,学生需要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才能顺利品读。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教师在掌握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伟下,朗读上阕的“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时,用铿锵有力的语调读出赤壁的壮丽景观,读到下阕时,注意要变换语气,变高亢激昂为抑扬跌宕,读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悲凉,使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心境与情感,带动学生的情绪,促进学生阅读情感的达成。教师在示范朗读以后,让学生依次朗读,再进行教师和学生点评环节,让学生在点评中再次巩固文本中的思想内涵与情感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立刻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反复推敲玩味,品味鉴赏文章中精妙的词语,体会字词中蕴含的文化意蕴。通过师生品读,不仅让学生融入情境,快速体悟文本,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还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传统文化中的语言之美、意蕴之美。

四、视听结合,渲染情境

从文学语言的角度上看,通过“品读”可以体会到古文中语言、意蘊等文化;而从文学创作的角度上看,古文基本是创作者将自己在现实世界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悟联系起来,然后再通过遣词造句的文学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诗画相通、诗乐结合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把文字信息以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呈现出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最直观的方式促进学生了解文本,更有助于传统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

心理学家证明视听结合能够使学生记忆百分之六十五左右,相比传统讲授法获取记忆的百分比更高。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将韵律优美的古乐、色彩丰富的插画与文章内容结合起来,渲染出古文当中的情境,那么作品的意境将会深深镌刻在学生的脑海里,在视听结合中体会传统文化之美。以《琵琶行》为例,授课前教师可以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琵琶声乐,将学生先带入充满琵琶声的意境中,让学生先了解文本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等声响效果。其次,针对文本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描写景物的语句,教师展示与文本内容和意境相关的插画。教师将平面的文字转换为立体的画卷,渲染出更具画面感的情境,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文本意韵,减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疏离感与抵触感,有助于后续教学高效进行,并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五、思考探究,深化情境

通过以上途径,情境基本被创设出来。学生逐渐了解传统文化之美,但仍缺少对传统文化的思考。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从课程各个方面对培养提出明确要求。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智慧的结晶,内容博大精深,但缺乏理性精神、思辨意识,影响着民族的意识形态,甚至表现在教育上,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缺乏批判性思维,这与新课标要求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在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适当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性,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实际教学中,营造思考情境最有效、最恰当的方式就是提出问题。并且,教师要抓准时机,抛出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发动思维,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碰撞火花,深化开放性情境。例如《烛之武退秦师》是一篇记述行人辞令的散文,学生通常在读通并了解文章内容后,被烛之武的口才深深折服,但这些认识仅停留在表面。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首先,为引发学生对全文的思考,问“烛之武到底凭借什么说服秦君”;其次,教师在抓准时机,抛出系列问题,问“晋侯与秦伯为何发动这场战争”,“假设郑国派烛之武去说服晋侯,是否能够成功劝退”;最后,安排学生进行辩论,发表自己观点。在交流中,引导学生领悟古人的智慧与爱国主义精神,但老师要为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语文课堂没有结论,学生在课后仍能不断质疑与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在思辨意识主导下,将传统文化结合当下,与时俱进,实现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经久不衰地传承与发展下去。

六、结语

高中语文作为教授传统文化的主要学科,对高中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因此,在目前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仍需在实践中继续对情境教学法进行探索与研究,学生在传统文化学习中有全新、愉悦的感受,逐漸培养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自主性,加强学习深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及行为礼仪,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素养,完善学生人格,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a 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5页。

参考文献:

[1] 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Z].2018.

[3] 苑丽莉.情境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

[4] 雷明.对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21).

作 者: 王美琪,佳木斯大学研究生部201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徐晓杰,博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

作者:王美琪 徐晓杰

上一篇:审美惊奇古代文学论文下一篇:植物调查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