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以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建设特点、建设目的、建设成效进行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存在发展模式同质化或过于强调“特色”;推进主体单一,建设与管理成本较高;体制机制约束依然较大,活力激发不够;政府观念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社区营造相对滞后等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篇1: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热的冷思考

摘 要:特色体育小镇是当前体育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当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具有如下特色:政府地方利用体育资源的动机较强,大力推动体育小镇建设;社会资本对体育小镇趋向性较明显,多种体育项目试图介入;体育与房地产结合的案例较多,有做体育又做房产的目标冲动。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中存在系列问题, 业态模糊导致体育小镇经营盈利预期较差;规划缺乏科学性导致特色元素不突出;项目相对单一导致功能叠加难以实现;要素保障制约导致项目落地存在差距;创新集聚层次较低导致产业层次不高。针对现有问题,应该从如下方面进行完善:明确政策监管和规划审定,杜绝项目仓促上马;加强资金监管,降低杠杆资金的投入比例;强化产业融合,倡导“社群+产业”融合经营;提供多元公共服务,明确产权边界。

关键词:体育特色小镇;现状;问题

Key words:sports characteristic town; present situation; problem

我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诉求,要求寻找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1],浙江特色小镇的实践,获得了广泛关注和支持。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建村[2016]147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培育2 000个左右的国家级特色小镇。同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6]2125号),对我国特色小镇的建设提出指导意见。在中央政策的密集推动下,相关省区市也相应推进地方版的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方案,推动区域特色小镇的建设。

体育特色小镇是有别于既往行政区的城镇概念,是以体育为特色,打造具有产业集聚、服务创新和功能优化的功能区[2]。在特色小镇建设热潮中,与体育、运动、休闲等要素相关小镇建设构想和实践获得多方关注。尤其在“健康中国”和体育产业的双重促进下[3],发挥体育要素和特色小镇的结合,探寻区域体育产业优化升级路径,成为很多地方的选择,足球小镇、马拉松小镇等概念与实践获得各界高度关注,成为我国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亮丽工程[4]。

本文利用多次参与小镇建设论坛和江苏省的实地观察,通过相关专家的访谈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培育建设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现状、问题和建议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1 体育特色小镇培育建设的热潮涌动

1.1 政府地方搭乘政策契机,大力推动体育小镇建设

特色小镇的初创在浙江[5],其关涉体育小镇的建设也较早。2015年,浙江省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力争培育3至5个以体育产业为主要载体的特色小镇。2016年,《浙江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出台,明确了浙江省“十三五”体育特色小镇培育方案。除了政策领域的直接驱动,在体育小镇的实践层面,借助杭州市富阳区“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和“国家级运动休闲示范区”等资源禀赋,谋划建设银湖智慧体育小镇、永安山飞翔小镇、桐洲划艇小镇等体育特色小镇。同时,德清以莫干山的自然条件为依托,打响“裸心体育”品牌,以山水特色实施“六地”聚集理念,集户外赛事、山地运动训练、体育用品和文化、休闲旅游、居民富裕于一体的重要平台与理想之所[6]。

得益于在浙江的成功实践,时任浙江省长的李强转任江苏省委书记后,其倡导的特色小镇发展理念在江苏多点开花、前景喜人。为了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2016年9月,江苏省体育局印发了《关于开展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共建推荐工作的通知》,积极布局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提出到2020年建成20个特色体育(健康)小镇。江苏的实践,将体育(健康)小镇作为强化体育和健康有机结合的平台,迎合当前体育产业战略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双重需求,发挥体育对多群体的治未病功能,融合体育、健康、旅游、休闲、养老、文化、宜居等多种功能,是推动江苏体育产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江苏省体育局遴选了一批体育特色小镇(表1 ),作为体育产业发展的示范项目,对其他地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2 社会资本对体育小镇趋向性较明显,多种体育项目试图介入

当前,鉴于体育产业发展的巨大影响力,社会资本进入捞金的动机较强,尤其是体育特色小镇因政策支持而获得高度重视。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颁布的《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中提出特色小鎮建设要坚持市场化原则,以PPP项目形式推动特色小镇建设。政策的出台,为社会资金进入体育特色小镇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当前部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投资主体来看,基础投资规模较大(表2)。其中,建德(赛伯乐)航空小镇由建德市政府与赛伯乐航空公司联合建设,二者共同设立了30亿规模的航空小镇PPP基金和10亿规模的通航旅游产业基金。银湖智慧体育小镇的投资方是运智体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赛伯乐投资集团建设,该项目投资总额50亿,其中基础设施投资30亿,产业运行资金20亿。桐庐国际足球小镇主要有莱茵达体育投资,瞄准未来足球产业发展需求,提前布局杭州亚运会足球项目承办权[8]。

尤其是《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特色小(城)镇建设促进脱贫攻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领域投资活力的意见》等系列政策出台以来,社会资本进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制度保障更为完善。除了专注于莱茵体育、苏宁体育外,一些复合型企业,如万达集团、融创集团、棕榈股份等纷纷布局体育特色小镇建设。

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各种体育项目纷纷登场,其中足球、马拉松、冰雪、风筝、高尔夫、越野车、航空等项目积极谋划在体育特色小镇方面的布局。除了体育项目小镇外,还有以不同功能出现的小镇,如体育休闲小镇、体育度假小镇、体育探险小镇、体育养生小镇、体育创意产业小镇、体育用品制造小镇等。

各地规划建设的体育特色小镇,均需要承载体育参与服务、休闲旅游、培训和相关购物服务等多元化功能。借助地方现有体育资源,加上社会资金携政策红利进入,各地对名目繁多、项目丰富的体育小镇进行积极探讨,相关项目已经进入规划建设阶段。

1.3 体育小镇带动房地产持续升温

当前体育产业和健康中国政策契合,导致多地在上马体育(健康)小镇时,高度重视其承载的体育休闲和健康维护等价值。以体育小镇项目立项,尤其是主打“生态城镇+体育”的项目设计迎合了当前绿色、生态等发展理念,容易获得相应的政策支持。2017年,中国体育小镇产业联盟在全联房地产商会体育产业分会倡议设立,致力于挖掘体育小镇下的房地产红利。

房地产对特色体育小镇的介入,源于其土地开发的多元诉求。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更重要地是专门的用地指标。在当前我国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增加土地供应的目标。房地产企业以体育小镇项目立项,获得政府大力支持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鼓吹体育的休闲、健身、健康、养生、生态等名号,从而变成房地产企业宣传的最佳注脚。

在当前规划建设的诸多特色体育小镇中,基本会附带建设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主题酒店或民居,以保障参观者的住宿要求。笔者在与部分规划企业负责人交流时发现,其论证风筝小镇的初衷在于搞定地方政府的一块地,尽管当前论证的风筝小镇的赢利前景不明朗,但通过“圈地运动”增加公司的土地筹备,可以为公司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工作十项事项中,100个运动休闲小镇规划较为宏大,在贫困乡村建设体育特色小镇的持续运营能力有待实践验证。从当前各地建设体育特色小镇进程中,大量的房地产企业介入,体育小镇因生态绿色、气候宜人、产城融合等特点成为关注的重点,由“体育小镇”转化为“生态新城”是未来发展趋向。

2 体育特色小镇热掩盖下的社会问题尽管当前特色小镇建设热潮膨胀,依托体育建设特色小镇的构想较多,但是现实中存在较多问题,制约着体育特色小镇的有序发展。

2.1 体育旅游核心业态构想导致盈利预期较差

从我国体育小镇的建设构想来看,“体育+旅游”的业态构想成为主流。根据现有的体育小镇建设思路,大多依托独特的山水自然条件,植入体育的相关元素,由此形成规模较大的体育休闲旅游类小镇,如依托秦岭自然资源打造的秦岭体育旅游小镇[9]。

当前体育休闲旅游类小镇迎合了旅游郊区化的趋势,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近郊“体育参与—运动休闲—饮食住宿—观光旅游”复合型服务,但对其他业态的吸引较差,难以发挥产业融合效应。

鉴于中国体育旅游产业“有市场无规模”的市场困境,发展多年依旧在低水平徘徊的态势[10],试图主打体育旅游牌的体育小镇难以实现市场目的。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体育旅游实际完成投资791亿元,同比增长71.9%[11]。纪宁认为当前体育旅游存在无清晰模式、无规模化公司和无公认的以体育旅游为核心特征的独角兽公司[12]。

这种背景下,鉴于体育特色小镇投资数额较大,投资回报率较低,短时间内回收成本的预期较低、盈利前景较为暗淡。体育小镇建设投资中,投资商利用的杠杆资金占了较大比例,对资金升值的需求较大,容易引发金融风险。

2.2 规划缺乏科学性导致特色元素不突出

特色小镇的成功,源于浙江经济形态的特色研判,尤其是基金小镇、互联网小镇的建设具有全球领先的产业基础。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成熟,除了个别地方外,很多筹建区缺乏具有明显优势与特色的体育产业基础,在此基础上建设体育小镇难免抛弃了“特色”的要求,从而演化出“盲目复制、跟风发展”等突出性问题,容易变成地方政府向上级“要票子”“要帽子”的依据。

体育小镇规划建设中,特色的凸显主要以区域自然资源和项目的属性出现,尤其是大量体育休闲旅游类小镇,大多以常见的足球、篮球、低空飞行等运动项目为突破口,对小镇体育项目的特色性和独特性难以有效提取,从而导致特色诉求的暗淡。大量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规划中,由于对区域体育特色的提炼不足,难以立足于区域体育产业优势,而是根据现有项目规划,将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容纳其中,“借鸡生蛋”的建设逻辑较为明显,从而呈现特色不鲜明的特点[13]。

2.3 项目相对单一导致功能叠加难以实现

由于体育产业的特征,“体育+”尽管唤起了多种构想,但依旧难以避免产品的延伸链短浅,难以形成多元产业聚集的类型。从現有体育特色小镇的规划来看,体育小镇主打“体育参与、旅游观光”的功能需求,与其他产业的功能难以有效叠加。原因如下:第一,体育小镇主导打造的近郊型“体育+旅游”的吸引力有限。体育特色小镇大多寄希望于周边居民参与体育健身消费,鉴于当前我国的体育消费习惯,吸引民众持续消费的可能较小。第二,“体育+社区”功能的叠加有限。有的体育特色小镇住宿条件严重不足,长期住民较少,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社群,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功能较低。第三,“体育+健康”的功能难以有效实现。体育特色小镇尽管体现了体育特色,但除了运动环境较好外,难以提供更有优势的健康产品。

2.4 要素保障制约导致项目落地存在差距

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依均需要托于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产业基础、发展战略等现实条件。当前,除了个别依托传统的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或区域体育产业区创建的体育特色小镇外,其他类型的体育小镇大多“高开低走”,相关规划从概念到落地尚有较长的距离。

江苏、陕西和甘肃等地规划建设体育特色小镇,除了个别地区体育发展基础较好外,大多规划建设的体育小镇多依托于自然条件,如山水资源等[14]。

体育特色小镇除了建设外,还要关注后续的运行机制,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完成后,体育小镇的运行状况更为重要。当前,多数体育特色小镇打着承办国内、国际性体育赛事的旗号,除聚集规模庞大的观赛人群的难度较大外,争夺知名体育赛事举办权也需要时间和金钱成本,加之体育赛事举办的周期性也难以成为体育小镇的常规性项目。

2.5 创新集聚层次较低导致产业层次不高

体育特色小镇应该是体育产业创新驱动的结果[15],浙江成熟的西湖云栖小镇、南湖基金小镇的发展均是产业创新的结果。但是现有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体育产业创新的关注明显不足,无法从产品类型、功能开发、远景诉求等方面做出突破,依旧依靠传统“体育+旅游”的模式,导致现有与体育有关的消费层次较低。

当前,能够承担起体育产业优化升级的体育小镇较少,近年来较为风行的“互联网+体育”的设计少有关注,与其说体育特色小镇是在提升体育产业的深度消费能力,还不如是将体育比赛的举办地、体育设施的安放地挪到了风景优美的景区,其他创新形式较为鲜见。

3 优化我国体育小镇建设的政策建议

特色小镇建设运营的时间较短,成功的经验和案例较为稀缺,针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中问题,笔者通过专家访谈等方法,认为从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应该从如下角度予以改进。

3.1 明确政策监管和规划审定,杜绝项目仓促上马

当前,江苏、浙江、陕西、北京、河北等省(市)政府体育部门加强了对体育特色小镇的布局和引导,相关企业也积极跟进,各种项目论证纷纷出炉。在此热潮下,建议地方政府监管部门要强化建设用地、资金、运营规划、成熟经验等方面的监管,对个别以体育特色小镇为名进行圈地、开发房地产的行为要坚决制止,尤其是企业违规占用农地、林地、生态用地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国家相关规定,必须予以制止和处罚。

对地方开发集团报送的相关体育小镇项目规划,要注重考察项目特色性、前沿性、产业性等,力争从体育产业创新和升级的角度搭建区域体育产业的前沿平台,绝对不能为了迎合体育特色小镇的名目而仓促推进项目启动,以免将来因为投资难以回收、运营能力较弱而造成资产浪费。

3.2 加强资金监管,降低杠杆资金的投入比例

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的资金约束问题制约着未来的运行持续性。在专家访谈中发现,现有多数体育特色小镇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杠杆资金过多的问题[16],以项目现有投资加上远景收益作为杠杆向银行申请贷款,这导致资金风险高度积聚在银行,一旦体育特色小镇项目运行出现问题,就会引发地方性金融风险。

因此,在体育小镇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强化投资方的自有资金约束,要求提高自有资金比例,要求资金准时到位,严格限制银行贷款、融资等的比重,提升项目投资方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视力度。

3.3 强化产业融合,倡导“社群+产业”融合经营

现有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由于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条件较为复杂,多数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难以实现多元化产业的融合。借鉴不同“社群”形成的新经济形态,利用“体育+社群+产业”的多元叠加,促进特色体育小镇服务的纵深化发展。

体育具有社群建构性,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尤其应该引导具有产业延伸价值的企业或智慧体育企业入驻。通过专业性社群的引入,将功能互补、效用叠加的企业或其他组织聚集在一起,从而能够充分利用特色体育小镇的不同时段和设施,减少体育场地设施的闲置率。

3.4 提供多元公共服务,明确产权边界

特色体育小镇建设必须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供给[17]。在调研中发现,特色小镇的成熟除了源于相关产业的积极介入,地方政府应积极解决特色小镇所需的基础设施服务和相关配套服务。

大多数投资方都较为关注特色体育小镇的产权界限,政府、投资方和原居民对特色体育小镇的多元投入,容易造成产权模糊等问题。因此在建设论证初期,就应该厘清不同主体的产权边界,确保不同主体对体育特色小镇的权限,以保障未来运营过程中的利益合理分配,提高相关主体投资的积极性。

4 结束语

体育特色小镇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形态和投资领域,受到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关注,且投资热情巨大,在此背景下,优化有效监控投资导向,引导体育特色小镇的健康发展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盛世豪,张伟明.特色小镇: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J].浙江社会科学,2016,23(3):36-38.

[2]钱巧鲜.特色小镇体育生态建设研究——以浙江诸暨大唐袜艺小镇为例[J].浙江体育科学,2016,38(3):25-27.

[3]范颖华. 健康产业催生体育小镇迎来美好时代[N]. 中国企业报,2016-11-08(024).

[4]丰佳佳.体育小镇,越来越清晰的美景[N].中国体育报,2016-07-11(001).

[5]卫龙宝,史新杰.浙江特色小镇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建议[J].浙江社会科学,2016,23(3):28-32.

[6]吴雨辰.看浙江体育小镇如何“特色生长”[N].中国体育报,2016-07-12(004).

[7]江苏首批8个体育健康特色小镇,你的家乡上榜了吗?[EB/OL].http://sports.sohu.com/20161104/n472312952.shtml.

[8]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中国城市改革与发展”课题组.创新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为建设体育强国探路——槐房国际足球小镇调研报告[J].中国领导科学,2016,28(7):50-52.

[9]宋耀武. 陕西省体育局与旅游局共同打造体育旅游小镇[N]. 中国体育报,2016-12-16(003).

[10]鲍明晓,赵承磊,饶远,黄海燕.我国体育旅游发展的现状、趋势和对策[J].体育科研,2011,32(6):4-9.

[11]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前景巨大[EB/OL].[2017-04-10].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16-05/29/c_129024369.htm.

[12]纪宁.体育旅游创业投资发展趋势[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6):43-45.

[13]王小章.特色小镇的“特色”与“一般”[J].浙江社会科学,2016,23(3):46-47.

[14]黄佺,谭奇余. 体育旅游资源普查及地图表达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6(7):113-117.

[15]陆小成,冯刚,骆慧菊.体育强国视域下体育产业创新驱动机制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1):34-38

[16]刘夏村. 多路杠杆资金分批进场“潜伏”[N].中国证券报,2016-11-24(A05).

[17]张蔚文.政府与创建特色小镇:定位、到位与补位[J].浙江社会科学,2016,23(3):43-45.

作者:李昂 郇昌店 杜江

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篇2: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研究

摘 要:以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理念、建设特点、建设目的、建设成效进行研究,认为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存在发展模式同质化或过于强调“特色”;推进主体单一,建设与管理成本较高;体制机制约束依然较大,活力激发不够;政府观念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社区营造相对滞后等问题。要推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必须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构筑坚实平台;坚持政府引领,强化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制度供给,做好科学规划;理清发展理念,厘定发展主体权责,重视社区功能建构。

关 键 词:体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运动休闲

Key words: sport featured small town;sports tourism;sports leisure

在国家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小城镇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镇”。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房建设部3部委共同下发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提出到2020年力争打造1 000个具有示范效应、特色明显的小镇;2017年,特色小镇第一次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特色小镇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1]。以此为契机,地方各级政府纷纷跟进,结合地方特点,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鼓励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批旅游特色小镇、工业特色小镇、文化特色小镇应运而生。在体育领域,2016年底,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在《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在全国建成100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建成100家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等,并在2017年7月公布了首批96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试点名单。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申报和建设过程中做出了很多重要的探索与尝试,取得了很多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本研究按照2016年全国人均经济排名并考虑到地域特点,选择了浙江、上海、江苏、安徽、黑龙江、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作为重点调研对象,总结体育健康特色小镇的建设成效及存在问题,提出发展策略。

1 我国体育特色体育小镇建设成效

1.1 体育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建设理念不断推进

我國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理念方面与传统的体育强县、传统体育基地等不同,传统理念往往关注的是体育的发展,对于其它领域的关注是很少的。体育特色小镇则是利用体育这一优势载体,把体育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推进体育与其它产业的互相促进,利用体育这一基点撬动社会资源,比如“体育+旅游”“体育+文化”“体育+科技”等。例如浙江杭州市淳安县石林港湾运动小镇提出了以创新、协调为基本原则,以绿色发展为基本思路,加快体育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发展。苏州市太仓市田镜胡电竞小镇提出在关注公共体育服务事业的基础上,要积极融合信息、环境保护、旅游、体育竞赛等新兴产业,促进小镇的整体发展。上海崇明区陈家镇体育旅游特色小镇提出不仅要在行政体制方面突破现有的行政建制,在发展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体育特色行政的统筹功能,以产城融合为突破点,以体育文化为根脉,以古镇风光为依托,逐步建成旅游、体验、休闲、运动于一体的体育特色小镇[2]。总之,各体育特色小镇根据自身优势,在准确进行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统筹规划,挖掘地方特色、体育文化底蕴和运动休闲禀赋,逐步形成体育与社会融合发展的建设理念。

1.2 突出以体育为特色的建设特点逐步形成

从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看,都突出以体育为特色的建设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独特的定位。如吉林梅河口市进化镇中医药健康旅游特色小镇,把中医药健康旅游作为主攻的特色产业,特别突出旅游与中医药产业的结合;扬州市仪征枣林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把体育制造作为产业主攻方向,突出校园体育装备的制造与发展。虽然各个小镇都把体育产业发展作为特色,但是不同小镇的差异定位是非常明显的,不同小镇对发展区域进行了明确细分,实行错位发展,仍然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二是强调融合的社会功能。体育特色小镇不是运动、休闲和特色小镇的叠加,而是运动、休闲与特色小镇的功能有机融合。从宏观层面看,体育特色小镇一般强调四大功能,即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区功能。无论走进任何一个体育特色小镇,都不是传统的高楼大厦和工厂林立,而是山水、人文、运动、休闲的景象融合。每一个体育特色小镇都有自己的文化内核,都有自己鲜明的体育文化标识。体育产业在这里再不是传统的粗放式发展,而是与小镇文化紧密结合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依托独特的体育文化特色和体育产业特色,带动旅游的发展,推进公共体育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三是突出精致的建设风格。体育特色小镇一般在建设方面都突出精致,从建设面积看,体育特色小镇面积一般在3~5平方公里,在建设中一般都是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特色进行规划设计,根据功能定位进行建筑风格的设计,既突出运动特色功能,又强调自然与人文的结合。无论是南方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开沙岛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贵州三岔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还是北方黑龙江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无不体现了这种特色。

1.3 依托体育发展促进小镇全面发展的建设目的日益清晰

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体育产业和运动休闲为抓手,依托不同地域的山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引领休闲运动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为小镇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各地在建设过程中,也基本都遵循这一建设目标,推进特色小镇的发展。一是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如江苏省扬州枣林湾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沿运动竞赛产业和康体健身产业发展方向建成了红山体育公园、江扬天乐湖等一批康体健身产业项目,同时借助中国芍药节、车马文化旅游节为平台,连续举办江苏省青马车寨、青少年自行车锦标赛、中国围棋甲级联赛、龙舟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与活动。2018年江苏省第19届运动会自行车项目、2018年江苏省园艺博览会、202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等体育赛事与活动也将在这里举办。浙江省金华市经开区苏梦乡汽车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着力打造“两轴一带”的汽车运动产业。其中“横轴”是利用金华新能源汽车原有的产业基础,发展运动汽车产业园,形成运动汽车体验、制造、改装的产业集群,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动力。二是对一批小镇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现有的体育特色小镇中有很多原来都是以体育装备制造为主业,随着市场的发展,出现了产能过剩、效率低下、效益不高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利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对原来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3]。福建泉州市安溪县龙门镇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原来以运动鞋为主产业,曾为小镇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最近几年受国内和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企业效益直线下滑,全镇47%的企业在2015年出现亏损。借助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龙门镇积极实施“体育+”行动计划,整合原有的体育企业,优化形成新的户外休闲生产企业联盟,并撬动社会资源,吸引更多休闲装备企业落户。三是积极营造创业生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体育特色小镇积极营造创业生态,吸引了大批人才。各特色小镇都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保证了相关企业在用地、融资、人才引进等方面的需求。四是打造宜居环境。体育特色小镇借助良好的自然生态,打造宜居之地。几乎所有的体育特色小镇在区位上都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交通便捷,不仅利于市场主体的生产发展,同时完善的生活配套功能与美丽的自然环境结合,非常符合公众现代生产生活追求。总之,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中都非常重视“产、城、人、文”的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新型的生存发展空间,既能满足人们创新发展的需求,也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美好生活的需求。

1.4 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促进小镇全面发展成效逐步彰显

体育特色小镇名单虽然是2017年3月公布,但各地的建设早已开始,例如江苏从2016年就开始建设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一是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强大动力。体育特色小镇要获得发展,离不开体育产业的支持,各地体育特色小镇基本都有特色的体育产业。以江苏省为例,体育特色小镇不仅强调产业的“特”,而且强调形态的“高”。徐州市贾汪区大泉街道体育健康小镇明确提出,体育健康产业不是修健身场馆,进行简单的运营,而是要必须形成自身的健康文化品牌,通过品牌创造价值,通过价值获取利润。2016年健康产业为小镇带来就业机会1 214个,利税1.016 4亿元。苏州市太仓市天境湖电竞小镇规划5年投入25亿元,引进省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个,举办电竞赛事600场,引进知名俱乐部10家,培养电竞产业人才4 000人,到2020年,电竞产业税收贡献度占到科教新城新兴产业的65%以上,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二是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发展全面改善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我国体育特色小镇中,大部分都提出要把体育与旅游结合,不仅打造出特色产业的集聚区,同时要把小镇打造成宜居宝地。在这一发展理念的引导下,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通过体育特色小鎮建设,对小镇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了全面改善。如安徽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大象传统运动养生小镇,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镇政府提出“路要修起来,垃圾要装起来,环境要美起来,服务要好起来”,成立了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社区、公众的4级联动机制,很快完善了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改善了小镇环境。仪征市枣林湾生态园为了突出体育、旅游、养老、度假的发展特色,不仅强调自然环境的改善,对于小镇的发展定位等不断加大宣传力度,为体育特色小镇创造良好的人文和社会发展环境,同时在服务环境方面下大功夫,积极推进“便捷服务你、我、他(她)”行动。通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各城镇在环境建设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三是提升了政府服务意识,促进了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探索。特色小镇重在特色,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必须在政策、环境、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多下功夫,吸引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参与,这就要求政府要改变传统开发区发展模式中政府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问题,把主要精力放在服务上,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政府的服务意识。同时,体育特色小镇打破了原有的行政区划范畴,要求不同政府之间、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等要真正互通互融,这对于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化与探索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2 我国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体育产业或者体育旅游等发展模式同质化或过于强调“特色”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在发展模式方面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同质化问题。我国很多体育特色小镇在功能上同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突出的主导功能。对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进行分类发现,突出体育旅游功能的超过了40%。通过对比安徽和贵州的体育特色小镇可以发现,虽然在具体的体育旅游项目开发方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是以露营、瑜伽、垂钓、攀岩、徒步、水上游乐场、自行车和观光旅游这些休闲体验项目为主。体育旅游和其他旅游产业一样,其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消费密切相关,与经济的发展周期存在很大的关联,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有待进一步验证。从国外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经验看,要想保证可持续发展,必须推进产业的多元融合,能够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多种模式,为创业者、公众提供多元化的个性选择,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空间要素的优化聚集,这一点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体育特色小镇能够做到的并不多。二是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我国很多中西部体育特色小镇并没有很多的发展资源,不仅面临没有完善的体育产业基础、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而且还面临建设资金的缺乏等很多问题,很难凝聚出鲜明的特色。例如安徽阜阳姜尚体育休闲小镇,希望通过100亿元的资金投入,打造出全国知名的垂钓小镇,但由于地方政府资金有限,受到区位限制吸引投资的能力有限,一直无法很好地解决资金问题,这也是我国很多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特色小镇选择体育旅游作为主导功能的原因。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应该认识到,追求特色不是体育特色小镇的目的,特色化是为了提高小城镇文化建设内涵,促进小城镇社会经济的发展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把发展聚焦在特色凝聚上,更多的要以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为突破口,促进小镇的精细化、优质化发展,为小镇发展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吸引优质的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为小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体育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导致力量不足及建设和管理成本较高

在社会发展中,成本选择、市场规律以及要素聚集密切相连,对于特色小镇的发展来说,同样遵循这一理论。社会主体、市场主体会根据先行者的选择,比较参与特色小镇建设的成本要素,在合适的条件下完成要素聚集,实现特色小镇产业及其它领域的集群发展。换句话说,体育特色小镇的最佳推动主体应该是市场,这是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的情况是,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是唯一推动主体,无论是整体规划、景观设计、产业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等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各地政府一般都在政策支持的同时提出了很多的约束与限制,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管理成本偏高,不利于调动市场和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在人才引进、资金吸引等方面带来障碍。例如江苏无锡江阴市新桥镇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企业希望集中精力发展马术项目,而地方政府则希望企业在发展马术项目的同时通过投资带动其他体育休闲产业,否则就可能减少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投资,影响了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从德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经验看,政府一般不重视管理功能,或者说力求从管理功能中解放出来,把主要精力用在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市场和社会主体运用专业化手段进行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避免推动主体的单一化[4]。从我国特色小镇的行政体制看,各级政府就是要对传统弊端进行改革,打破官僚制行政体制,并通过制度设计激发社会和市场潜力,优化组合小镇发展的多种力量,但由于政府成了唯一的推动主体,必然影响特色小镇的发展效率,无法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中引进良性竞争和充分调动社会主体、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导致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与管理成本偏高。

2.3 行政管理体制尤其是体育管理体制机制活力激发不够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具有非常明显的聚集性,以大城市为代表的核心区域负责整个行政区域的管辖,这就造成大城市活动的资源远远超过小城镇,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土地财政的发展,在建设用地等资源分配中大城市优势越来越明显,形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向心化”资源聚集态势,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在城市和城镇发展中的“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5]。从我国小城镇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在现有行政管理体制下,小城镇发展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到达一个瓶颈,想获得进一步发展,必须在行政级别中升级,就是通常说的“镇改市”,镇改市从行政意义的表面看,是管理权限的完善,从发展要素看,则会获得更多的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体育特色小镇与其它特色小镇相比较,面积一般都稍大,多位于郊区,土地性质更多属于集体用地,《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條:“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这也导致未来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受到这些法律条文的约束较大。所以由于运动休闲特色小镇是不存在所谓的行政级别的,未来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融资活动,都势必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另外,体育特色小镇是对我国城镇化改革在体育领域的尝试,也是不同政府之间、政府与体育管理部门之间协同治理的过程,社会与市场之间、市场与政府之间、社会与政府之间、甚至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之间都存在复杂的利益博弈,目前的行政体制无法很好地协调这些利益冲突。例如国家体育总局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中希望推进村镇融合,但大部分地方政府关注点都在市镇不在村镇,因为村镇无论是产业基础还是公共服务设施都比较差,需要投入更多资金进行完善。这就要求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要与国家总体战略一致,通过政策疏解,要求体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为创业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把产业转型发展、体育文化传承与城乡治理合流,但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没有解决[6]。

2.4 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观念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实现根本转变

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是我国行政体制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崭新尝试,在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吸收了开发区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在发展观念方面转变非常明显,明确提出市场主导,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做好各类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观念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几乎所有的体育特色小镇在建设过程中都显现出开发区模式的印记。受现有评价体系的影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个人,其政绩都需要数据支撑,服务评价的可操作性仍然不强,所以从政府层面更多关注的是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企业的利税;从体育管理部门看,关注的是体育服务设施、体育旅游基地的数量[7]。在招商引资方面,很多地方仍然采取开发区模式,大幅度地提高土地使用及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产业集群关注的不够,导致很多地方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出现了同质化的竞争,影响了小镇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地方政府重资金引入,轻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的趋向非常明显,很少关注如何提高消费、如何实现成果共享等问题,甚至有部分地方政府简单把体育特色小镇理解为体育加旅游,在观念方面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例如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素有苏北“小温州”之称,全镇拥有教育、体育企业近246家,其中生产型企业131家,从事体育装备生产的企业17家,从事体育装备销售贸易的企业60余家,2015年体育生产型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超30亿元,占全镇GDP的15%,但体育产业链并没有形成,体育企业各自为阵的现象非常突出,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体育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

体育特色小镇的“非镇非区”的特点,决定了小镇的发展管理必须依托社区营造,这也是发达国家特色小镇建设中成功的经验。没有成熟的社区,体育特色小镇就无法充分发挥生活功能和社会功能,就无法吸引人才,势必会降低小镇对市场的吸引力。我国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时,很多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也都纷纷提出要重视它的社会功能,但大部分仅仅为了申报成功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建设,很多体育特色小镇的休闲广场、慢跑道、自行车道等都是一种被动的环境营造,并没有真正形成一种互融性的社群关系,更没有实现通过体育小镇发展形成内聚成核、外联成网的小镇生态系统,这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3 推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发展的策略

3.1 夯实产业基础,加快培育主导产业,构筑坚实平台

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特色体育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不应另起炉灶,要尽量以原有的产业为基础,通过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加大投入,把产业基础做大坐实,在打下坚实基础的前提下,凝练区域特色,确定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主攻方向。在发展特色体育产业的过程中,要注意产业链的发展,不同的企业不要相互之间恶性竞争,要尽量互相补位,错位竞争[8]。要充分利用体育的特殊作用,拓展产业和文化发展空间,不同的体育特色小镇,要努力寻求差异化的定位,一方面考虑到优势,另一方面要考虑到价值,通过价值和优势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的创新发展。当前体育特色小镇应该积极探索体育与养生、体育与养老、体育与教育的结合,通过多功能的融合提高体育特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特色小镇+”的品牌,培育出符合区域特色的主导体育产业,以主导体育产业为龙头,凝聚关联业态,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融合,推进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构筑坚实平台。

3.2 坚持政府引领,强化市场主导,优化资源配置

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一次尝试,对于我国小城镇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政府作为发动者和推动者,要发挥引领作用,确立改革的指导思想、特色小镇规划的基本原则等问题,通过宣传等手段不断发挥特色小镇的示范作用。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传统开发区发展中政府一家独大的投入模式,要不断强化市场的主导地位,要改变原来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模式,要使市场主体从体育特色小镇的规划、设计、建设到评估全面参与,使体育特色小镇不仅能够满足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的要求,还要能够满足市场的各种需求,保证市场在我国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的主体第位[9]。优化资源配置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考虑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要考虑民生工程的不断发展。但这两个方面不是对立的,作为政府和市场,应该相互协作,把公众需求与产业发展对接起来,引导市场资本进入公共体育服务领域,让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3.3 不断进行机制体制建设,创新制度供给,做好科学规划

在体育特色小镇体制机制建设中,首先要实行职能分流,经济职能、社会职能仍然由政府负责,管理职能应该由体育管理部门和政府部门共同负责。作为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主要任务是做好公共服务,在利益协调、资源配置等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坚持“小城镇、大服务”改革方向,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在具体的管理中要把“社会化”落到实处,基础设施的管理等工作尽量由社会负责,减轻政府压力。对于体育特色小镇环境、卫生等方面的治理,要不断推进公众和市场的第三方参与,充分利用智库等多种形式,为小镇质量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提供策略选择。考虑到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很难在短期内有大的突破,当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成立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领导小组,对体育特色小镇的管理进行整体协调,小镇成员构成不仅要包括政府部门和体育管理部门,还需要国土资源、宣传、财政、旅游、文化等部门人员,领导小组要建成联席会议制度,倾听各方需求,协调各方利益,根据体育特色小镇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创新制度供给,尽快制定出体育特色小镇发展需要的各种标准与政策。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科学性和前瞻性,在明确体育特色小镇内涵的基础上,准确定位,切实解决存在的各种难题,保证体育特色小镇特色化、科学性、差异化发展,实现体育特色小镇旅游功能、产业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的有机融合[10]。

3.4 理清发展理念,厘定发展主体权责,重视社区功能建构

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开发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开发区模式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但开发区模式也带来了发展效率低下、土地闲置较多、推进主体单一等很多问题。所以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必须进行理念创新,一是要突出“特而强”,避免“大而全”,这种强可以是体育产业的强,也可以是社会服务功能的强、文化传承的强。对于体育产业较弱、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功能较强的小镇要通过资金投入、税收、土地等方面进行重点支持;二是在功能体系构建中强调“聚而合”避免“散而弱”,力争把体育特色小镇建成宜居的小镇、创业的小镇、旅游的小镇;三是在形态方面要把体育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力争“精而美”,避免“大而广”,充分展示出我国不同地域的体育文化特色;四是制度设计要力求“活而新”,避免“老而僵”,把体育特色小镇作为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社会经济改革的实验区,大胆创新,促进制度供给的“个性化”发展。

在体育特色小镇建设中,要明确政府与市场职能边界的划定,政府层面主要負责公共服务的保障、公共物品的供给、公共政策的制定,为特色体育小镇的要素聚集和体育产业的特色形成发展提供制度支持和物资基础。市场主要职能是通过分工合作为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人才支持,通过特色体育产业为小镇的发展提供内生动力,不断提高小镇的发展效率,创新小镇发展活力[11]。应该注意的是,政府和市场存在职能边界的划定,但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协同发展的关系,政府的职能虽然主要集中在公共服务领域,但需要通过市场机制,加强竞争,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共服务的发展。在私人领域,虽然是市场主导,同样需要政府参与,通过制度创新或者政策支持,排除利益集团垄断和传统体制带来的不利影响,为小镇体育产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另外,体育特色小镇非镇非区的特点决定了小镇要稳定、和谐发展,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不仅要关注体育产业,同时要注重社区功能的构建,明确社区治理的主体,构建治理目标,政府要对市场、社会、公众进行赋权,架构出符合体育特色小镇需求的主体关系,使政府、体育管理部门和社区形成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体育特色小镇的社区功能,为小镇创造出良好的发展环境。

体育特色小镇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体育领域改革的一次重要尝试,取得了很多重要经验,但是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促进我国体育特色小镇的快速稳定发展,要做好科学规划,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支持,吸引市场、社会积极参与,形成发展合力,实现体育特色小镇的功能融合。

参考文献:

[1] 姚尚建. 城乡一体中的治理合流——基于“特色小镇”的政策议题[J]. 社会科学研究,2017(1):55-58.

[2] 江苏省推进体育健康特色小镇建设,力求小而美、高颜值[EB/OL]. [2017-11-22]. http://www.chinanews.com/ty/2017/04-22/8206429.shtml.

[3] 段学慧,侯为波. 不能照搬“诺瑟姆曲线”来研究中国的城镇化问题[J].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6-9.

[4] 闵学勤. 精准治理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及其创建路径[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43-47.

[5] 石忆邵. 德国均衡城镇化模式与中国小城镇发展的体制瓶颈[J]. 经济地理,2015(11):3-7.

[6] 杨强. 体育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机制与重构模式研究[J]. 体育科学,2015,35(7):3-9.

[7] 苏斯彬,张旭亮. 浙江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实践模式探析[J]. 宏观经济管理,2016(1):11-17.

[8] 曾江,慈锋.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特色小镇建设[J].宏观经济管理,2016(12):51-56.

[9] 贾康,冯俏彬. 新供给:创构新动力——“十三五”时期“供给管理”的思路与建议[J]. 税务研究,2016(1):3-9.

[10] 于立,彭建東. 中国小城镇发展和管理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 国际城市规划,2014(1):32-36.

[11] 张鸿雁. 论特色小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J].中国名城,2017(1):23-26.

作者:崔建国

特色化体育文化论文 篇3:

体旅融合视角下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研究

摘要:体育特色小镇是海南全面开展特色小镇建设、打造体育旅游示范区的重点项目,而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则是丰富体育特色小镇模式,促进体育特色小镇差异化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基于此,从体旅融合的背景出发,首先界定了体育融合与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内涵,继而从创新发展模式、凸显小镇特色、传承民俗文化三个角度论述了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并就如何推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体旅融合;黎族;民俗体育;特色小镇

历经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反映到消费领域,便是基本生活开支占比不断降低与文化、体育、旅游消费的持续火热。当前,旅游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产业,2019年,我国旅游总收入达6.63万亿元,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的11.5%,不仅如此,随着人们健康观念的提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呈现出“合流”的趋势,体育旅游成为旅游市场中的新业态,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如山地运动、水上运动、户外拓展等。体育融合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思路,而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则是顺应体旅融合发展趋势的战略举措。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体旅融合

产业融合是产业发展到特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不仅有助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产业融合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体旅融合则是产业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均为当前的热门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而作为独立文化形态的体育、旅游在物质、制度、理念层面具有很大的融合空间,这为体旅融合创造了良好的机遇。根据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体育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推进体育产业的重要动力”。体育旅游不仅是体旅融合的媒介,也是体旅融合最为主要的产物。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形式,体育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在我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从产业分类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的分类标准主要有参与方式、参与场所以及时空特征,其中时空特征是最为主要的分类方式。根据体育旅游时空特征的不同,一般可以分为周期性体育旅游、季节性体育旅游、定点型体育旅游三种形式。如每四年举办的奥运会、世界杯等国际性赛事所催生的旅游就属于周期性体育旅游。体旅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盘活体育资源,推动体育产业的发展,也能丰富旅游产品,扩大旅游消费空间,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当前,我国体育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2018年,体育旅游市场规模达到2605亿元,占旅游市场5%,不仅与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有不小的差距,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民俗体育特色小镇

特色小镇有别于传统行政区划中的镇,是一种新经济社会产业分类。特色小镇首次提出于2014年,时任浙江省省长的李强在参观云栖小镇时指出“让杭州多一个美丽的特色小镇”。201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加快美丽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政策依据,尔后,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特色小镇以“特色”为核心,“特色”不仅是小镇建设的前提依据,也是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其中,依托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而形成的特色产业是特色小镇的根基。当前,国家级特色小镇数量已有数百个之多,而体育特色小镇则是特色小镇的重要类型。体育特色小镇以运动休闲为特色,以体育产业为依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出台《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的通知》,对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内容、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并公布了96个体育特色小镇的名单。民俗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建设中的新内容,指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体育特色小镇,注重民俗文化与体育特色的融合,具体的融合方式有两种,首先,利用区域生态环境,发展体育休闲运动。生态环境是民俗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区域生态环境的差异性决定了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差异性,比如东北体育特色小镇多以冰雪运动为主,而西南体育特色小镇则以攀岩、户外远足等运动为主;其次,融入传统体育项目,赋予体育文化内涵。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有大量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武术、舞狮、龙舟等,这些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健身价值,更有文化价值,是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重要资源。

二、体旅融合视角下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意义

(一)创新发展模式

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契合海南黎族地区的實际情况与发展需求,在创新发展模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首先,打造新型主导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不断提升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而体育旅游产业则是当前服务业发展中的热点产业,体旅融合视角下的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能够构建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克服传统发展模式的不足,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其次,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发展不协调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海南黎族地区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现象,建设民俗体育特色小镇能够合理引导各项资源要素从城市地区向农村地区流动,并且,依托民俗体育旅游产业,可以赋予海南黎族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对精准扶贫、乡镇振兴同样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不仅如此,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得益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城镇化率逐年提升,截止2018年末,海南省城镇化率达59.06%。城镇化率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城市污染、交通拥堵、乡村空心化等。民俗体育特色小镇虽非传统意义上的乡镇,但地理位置多靠近乡村,能够有效分流中心城区人口,在破解大城市病,推动新型城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凸显小镇特色

自2014年特色小镇概念提出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特色小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数量已有上千个。体育特色小镇是特色小镇的主要类型之一,各省区均打造了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特色体育小镇,如河南的功夫小镇就融入了传统体育文化。2019年,海南省《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区规划》通过评审,体育特色小镇成为海南特色小镇建设的重点内容,一批项目纷纷上马,但从海南在建和已立项的体育特色小镇来看,存在不同程度的同质化问题,这不仅削弱了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属性,对区域特色小镇协调发展也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对此,体旅融合视角下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突破了以往体育特色小镇常见的模式,如康体型特色小镇、运动型体育特色小镇,将民俗文化与体育特色小镇深度地融合了起来,赋予了体育特色小镇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强化了体育特色小镇的独特性;另一方面,体旅融合注重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以体育旅游为支撑点。体育旅游和民俗体育的协同发展也有效保障了体育特色小镇的特色品质,对海南黎族地区体育特色小镇的差异化发展以及综合性布局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传承民俗文化

黎族是我国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之一,也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有着悠久历史,西汉以前称黎族为骆越,唐代刘恂《领表录异》中有“儋、振夷黎,海畔采以为货”的记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黎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如黎族服饰、黎族舞蹈、黎族音乐、黎族传统体育等。改革开放以来,黎族民俗文化出现了巨大的传承危机,一方面,黎族民俗文化形成于乡土社会时期,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乡土社会呈现出解钮的态势,黎族民俗文化赖以为生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承空间日益狭窄,另一方面,在东西方交流日益频繁、密切的今天,西方文化大举侵入我国,并在青少年群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黎族青年对西方文化,如好莱坞、格莱美等感兴趣的不断增加,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日趋减少,民俗文化传承中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基于此,体旅融合视角下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手段。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遵循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一般规律,同时又高度重视民俗文化的发掘、整理、应用、创新,不仅在推动体育特色小镇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创新黎族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价值。

三、体旅融合视角下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路径研究

(一)以产业规划为先导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涵盖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产业建设则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内容,各部发改委等四部委的发文,特色小镇的中心是“集聚特色产业”,因此,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必须以产业规划为先导,从体旅融合的背景出发,明确主导产业,不断完善产业链条。首先,坚持体育旅游的主体地位。体育特色小镇以体育健身、休闲养生、体育赛事等为主要内容,本身就蕴藏着旅游价值,体旅融合为体育特色小镇旅游价值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因而,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以体育旅游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海南特色、黎族特色的体育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其次,深入融入民俗文化。民俗文化與体育的深度融合是民俗体育特色小镇有别于一般体育特色小镇的重要因素,因而,海南黎族地区要延长产业建设的链条,一方面推动民俗文化产业化建设,另一方面,做好民俗文化产业与体育旅游产业的整合。

(二)以广泛参与为要求

特色小镇建设已经在全国范围内铺开,并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建设模式,对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而言,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必须将广泛参与作为基本要求,首先,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根据《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特色小镇本质上是“创新创业平台”。因而,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企业,也应该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中发挥主体作用,借助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体育旅游基地的建设、民俗体育资源的发掘来促进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其次,加强政府服务作用。海南黎族地区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结合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需求,完善多部门参与的议事协调机构,整合特色小镇管理职能,为企业主体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要优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营造良好的招商分为;最后,注重群众的参与。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离不开群众的支持,而小镇建设也是提高群众收入水平的重点内容。

(三)以人才建设为关键

产业建设是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中心,而人才建设则是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首先,加强高端人才引入力度。无论是民俗资源的发掘与应用,抑或是体育旅游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均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的支持。海南黎族地区要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力度,从国内外相关领域中吸引一批具有国际前瞻视野以及丰富运作经验的人才,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发展夯实智力基础;其次,做好本土人才的培养。体育旅游、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会带来许多新的岗位。海南要秉持产教融合的基本理念,发挥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在相关岗位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校、企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学校、企业也要做好人才实践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为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对口人才,推动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的长足发展。

(四)以舆论宣传为保障

“酒香也怕巷子深”,体旅融合视角下的海南黎族地区民俗体育小镇以体育旅游为主导产业,而对体育旅游而言,市场知名度与美誉度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首要因素。海南黎族地区在小镇建设中要以舆论宣传为保障,首先,以品质打造品牌。品牌化为未来特色小镇发展的主要趋势,海南黎族地区要以品牌建设作为民俗体育小镇建设的中心,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产业的品质,提高体育旅游的民俗文化内涵,以良好的外部环境、优质的服务水平来提高特色小镇的美誉度;其次,创新宣传方式。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宣传工具已经无法满足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宣传需要,海南黎族地区要善于借助微信、抖音等新平台来加强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宣传力度,比如注册抖音账号,每天发布一条与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相关的短视频,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无远弗届的影响力来提高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知名度。

四、结语

对海南黎族地区而言,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建设是创新发展模式、传承民俗文化的有效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而体旅融合的大背景在为海南黎族地区建设民俗体育特色小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因此,海南黎族地区要把握好当前体育旅游发展的机遇,从产业规划、广泛参与、人才建设、舆论宣传四个角度做好民俗体育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2019年我国实现旅游总收入6.63万亿元 旅游业综合贡献占GDP总量11.05% [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60856707899708619&wfr=spider&for=pc

[2]《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印发[EB/OL].http://www.gov.cn/xinwen/ 2016-12/23/content_5152135.htm

[3]薛婧,王恒.体旅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J].旅游纵览月刊,2019 (01):47-48.

[4]梁强.体育旅游:产业融合与业态创新——2016体旅融合发展高峰论坛综述[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32 (05):67-71.

[5]张月蕾,张宝雷,杜辉,徐成立.“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特色小镇创建路径研究[J].哈尔 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 (01):41-45.

[6]陈晓蓁.我国特色小镇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7.

[7]刘志艳.特色旅游小镇品牌塑造策略——以河口镇为例[J].旅游纵览,2016 (08):75-76.

作者:毕冠 朱罗娜

上一篇:文明创建工作汇报(精选2篇)下一篇:机关党建工作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