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德育论文

2022-03-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写论文没有思路的时候,经常查阅一些论文范文,小编为此精心准备了《小学生德育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普遍奉行知性德育观,但其存在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教学灌输化、德育主体边缘化、德育过程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呼唤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的内容以丰富的生活为源泉、教学以多样的实践为形式、彰显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过程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

第一篇:小学生德育论文

基于德育要求创新小学德育管理的思路

【摘 要】本文以当前小学德育管理的现状为分析基础,在切实讨论德育要求下我国小学德育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后,尝試立足现代化教学和核心素养教学的要求,着手于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思路构建。

【关键词】德育教育;小学德育管理;创新

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逐步成为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构成部分,按照具体化和系统化的工程特性,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进行小学德育管理的层次化和多元化推进。德育管理作为现代小学管理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需要教师在德育的诉求下,按照核心素养教学的理念调整传统德育管理和教育观念,立足学校实情,通过更为合理科学的方式进行高校的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设计与应用。

一、我国小学德育管理现状

(一)管理针对性与及时性不足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德育管理工作中,大多数学校坚持以学本位为基础原则,着手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针对性培育。但是也存在教师忽视德育的生活化和实践性要求,德育照本宣科,在缺乏学生家长对应性辅助的前提下,很难客观、及时发现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所出现的错误思想价值观。如享乐主义和攀比心理等。部分教师在学生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和思想苗头时,即便是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诉求,但是缺乏对应的管理方式与方法,或尚未制定小学德育计划,小学德育教学内容模糊不清等,导致小学德育教师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偏低,心理承受能力不足和自闭心态等很难找到具有实效性的应对方案。这也是导致我国小学德育管理实际与期待不符的主因之一。

(二)家校联合不紧密效能难以发挥

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偏于成人化的问题,实际是以目前很多教师将德育视为工作目标,而并非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需求,照搬照抄传统内容,忽视客观现实的动态变化情况,以及学生成长中社会责任等的启迪诉求。导致小学德育管理浮于表面,并未真正立足于小学思政教育实质和学生阶段性引导成效范畴。另外家校合作是满足学生在家庭期间德育管理诉求的辅助,但是很多家长工作过于繁忙,以及对学生德育和管理的相对忽视,导致家长与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的联系度不够紧密,家长以身作则的德育与学生德育管理的效能很难充分发挥出来。

二、德育要求下小学德育管理的创新方式

(一)设立管理工作小组,强化德育处效能发挥

学校在统一领导和统一构建德育管理规章制度的要求下,可设立德育管理工作小组来全权负责德育管理在现代教育视角下的创新工作。比如以校长作为领导,由学生和家长代表、部分教职工、党支部书记等共同组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在组织各方力量时,要秉承统一进行方向性指导和统一指挥的原则操作。对于德育管理计划的各个方面落实情况以及各阶段的落实情况,领导小组需要全权监督和管理。为提升德育质量和管理质量,还需要为德育管理计划的具体操作和实施提供客观科学的总结与评价依据、标准等。

在强化德育处效能发挥的过程中,可融入精细化管理的思路,比如在德育管理制度准则完善阶段可设置或完善或优化班级管理制度、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学生活动准则等,使学生日常行为和教师的德育管理有据可循。学校在开学之初时,就要针对学校的校风校纪校貌进行彻底整顿。尤其需要强化学生纪律教育,比如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午间活动和早操等环节进行明确的行为操守规定,以便帮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强化校园环境和班级环境,对学生德育的辅助作用,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学校可定期以德育处为载体,使用影片观赏、家公益活动、亲子教育活动等方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的知行进行熏陶。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到的“生活即教育”。德育处在充分发挥自身效能,整合校内外已有德育管理资源的过程中,需要将各类活动的设计如班级主题的设计和峰会内容的设定与学生日常行为、态度、操守等融合起来,在各类德育专题讲座中,学生身边耳熟能详的德育事例和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以获得可指导学生实际行为的启示。

(二)立足学情,设置具象化管理计划

德育管理计划应该在遵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实验计划使用要求、现实落地可能性和可行性、学生实际学情等客观发展状态的基础上,以达成既定德育目标为基准来制定具体的措施和步骤。在德育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教师必须始终坚持以德育目标和核心素养教学融合的要求作为核心,以德育目标作为整个计划设置的方向性指引,以及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相关实施途径与方法的基础。在按照不同学年学生的德育诉求制定出具体的德育管理计划后,学校方面和教师方面要按此设定出可在不同阶段实施的分层次目标,以便为学校的不同年级德育管理工作的分阶段和全面性展开提供目标保证。小学德育管理必须针对全体人员进行多方面和多元化的德育。因此,在常规的思想品德课程之外,学校还需要按照全体教职工和少先队组织的现有体系建设状况其作用发挥的要求,将学校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到小学德育管理创新工作中。可设立立体化、全方位的德育体系来随时随地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学生,从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树立榜样力量,为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构建奠定基础。

(三)强化德育工作总结,密切家校合作联系

学校可针对本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创新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有德育工作创新成果的总结。如可设立一周期为基准。在德育工作总结环节中,学校领导小组必须及时全面地总结本阶段学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现状、有效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在鼓励和支持参与教师现有成绩的基础上,引导教师、家长和学生关注、思考、共同发现和分析问题,从而共同找到解决现阶段问题的措施以及应对现阶段德育管理工作风险隐患的切入点等。此过程同样也是密切家校合作,充分发挥学生榜样和家长榜样力量的重要切入点。德育管理工作的总结,可作为下一阶段管理工作计划设计和制定的经验积累,以便使工作成效得以升华和延伸。

三、德育要求下小学德育管理创新的辅助

小学德育管理教学和管理创新工作的具体实施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等日常任务和目标,同样也是需要充分发挥包含德育处在内的教务处、后勤处、安保部门等效能及职能优势。比如教务处需要负责全面分析和评判不同年级小学生德育管理计划的推进情况,进行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完善,并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诉求进行相关标准的设定等。由此,按照德育精细化推进的要求,教务处需要将教师的薪资制度与德育效果融合起来,以此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德育管理创新,教师创新阶段的所有德育成果,可公示在校内和校园网上。在充分发挥监督和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教务处必须对全校德育管理工作实施全面监督,严肃惩处态度不认真的教师和相关部门人员。后勤部门的职能价值发挥主要以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安保问题为基准。一方面可从如何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生活习惯入手,为学生营造良好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切实为学生展示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健康良好生活习惯的显示方式和标准,介绍和展示如何规范自身行为等。

在此目标下后勤部门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整体素质需要进行专门化培训,并制定相对严格的学校后勤和安保工作规范。一旦学校出现学生纠纷,安保人员可在道德制高点上为学生提供正确指引,并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当前社会对小学德育管理所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标准,可作为小学德育管理创新思路设定的凭据。但是在核心素养教学培养要求下,小学德育管理的创新和改革依然需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学校的客观条件,尝试从精细化管理的层面着眼,分阶段、有计划、有规范、有针对性地推进。

(责任编辑 李 芳)

[参考文献]

[1]夏翠莲.小学德育管理中的个性化教育探讨[J].名师在线,2018(34):74-75.

[2]华宝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小学德育管理[J].科教导刊(下旬),2018(09):129-130.

作者:刘艳红

第二篇:培养德育意识加强学生德育素质

摘 要: 学校教育应不仅抓好智育,更该关注德育,还要提高体育、美育、劳动技术培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拓展,促进同学们的全面有效发展和健康成长。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增强同学们的德育观念,造就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同学们的德育素质。

关键词: 培养德育意识;学生;德育素质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智育一直以来被看做是学校教育的重心,但在现今素质教育体制下,智育和德育要平衡拓展,我们不能只关注学生智育的开拓,更要注重德育的提升,它是一个人受人尊敬认可,一个国家平稳有序极其关键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处于人生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德育无疑是极其关键地。通过德育教育辅助学生正确处理国家和团体与个人的联系,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很好地社会公德、行为文明、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为将来传承共产主义事业,成为完善的共产主义接班人确立基础。德育教育历史悠久,在现今素质教育体制下也更加受到应有的关注。那么在小学教育中应该怎样展开德育教育呢?

1 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学角色

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宣扬主体,本身的行为习惯本身就对学生从事言传身教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同学们的道德观念,说一套做一套只能使学生越来越抵触,达不到教育目标。因此,多渠道提高一线教师的德育建设,建立为人师表的意识:一方面学习德育基本理论知识,侧面来看增强教师行为道德素质,让教师的德、智、才、情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使德育教育工作和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生动自然、深入人心,调动学生学习热枕,自觉接纳教师影响。

实行开放式教学。老师在教学中变迁以前照本宣科的教学实践模式,不以分数为权衡德育探究的准则,实行互动式教学。利用小学生好奇心重的特点,通过举实例的措施,提倡学生展开讨论,判断是与非、对与错。这样,老师通过转换角色,成为德育教学的建议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充分尊敬学生、看重学生、信任学生,通过必需的带动,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同时,老师以本身的行为体现,以身立教,把社会道德素质要求转化为同学们的自我需求。

2 看重“主体”,因人而异

“人”字固然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但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真的难以。而做人难,育人更难,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德育教育为之奋斗的目标。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所以需要求我们从基础上转变理念,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同学们的一切”的理念体现,深刻了解全面有效增强所有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培育,特别看重问题同学们的心理健康,并主动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学生间都是存在着性格上的差别,智能上的多元。再加之,学生处于不同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必然有其各自的生长轨迹。这正是现代德育的一些新课题。假如用同一要求,相同的教育技巧对这些学生从事德育教育,那就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德育素质的差别性和层次性,运用德育目标、内容、措施。在坚持德育目标的一致性和阶段目标的层次性相得益彰的前提下,我们要从事分层德育规划。首先是制订各个水平的德育目标;其次是培育内容要不同;最后是教育措施的不同。为此,德育教育必然看重同学们的“背后”,遵循因人而异的原则,以规范为抓手,狠抓基础文明习惯和养成教育训练。只要我们看重同学们的“背后”,因人而异,用爱心、耐心、精心、进取心来唤醒他们的悔悟,让他们认知自我,加强自信、争取长进,德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譬如:有些学生符合于激发法能实现对他们学习动力的调动,有些学生则符合于激将法来完成对他们学习动力的调动,所以教师在实际德育教育工作中,要做好对同学们的了解,保障自己所设计的教学方式方法能够符合同学们的现实需要,为德育日常教学的有效性打下基础。此外,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師也要采取各自的德育教育措施,让学生能够接纳到与他们年龄相符合的德育教育,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打下基础。

3 造就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

德育教育最为关键之处就是造就同学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通过我们的教学工作我们要让学生有效了解我们我国的历史和文化,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创建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在这个实践中我们要触摸历史,给学生讲述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通过这些激起学生心中深切的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撒下爱我中华的种子。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连续的求知至关重大,我们要教会孩子们谦虚的品德,勤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且在治学的实践中要维持慎重的学习态度。譬如将三月设置为“学雷锋纪念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雷锋精神,养成他们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在抗日战争纪念日组织学生从事抗日战争影片的观看,让他们通过观看抗日战争影片培养起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又或者在母亲节让家长到学校当中,与学生一起参加亲子活动,让学生感触到母爱的伟大,以便造就学生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

又如,在《保卫黄河》这首音乐作品中,音乐老师不仅教会学生音乐的旋律,更要让学生把握这部作品的思想和内容。将作品背后的时代背景,抗日战争时期人们水深灼热的生活环境一一给学生讲述,让学生知道《保卫黄河》背地的故事,越来越懂得当今幸福生活的艰难重重,学会爱惜,让学生知道,只有“少年强”,方可“中国强”,为了让中国强大起来。老师要深入体现作品,利用这些作品中的德育内容,将其渗透到小同学们的观念当中,辅助小学生建立正确的主要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往后的思想发展和行为发展确立很好地根基。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不能忽略掉一堂优异的小学德育课,不能讲成中学或大学的政治课,要联系小学生们的年龄特点,目标统一要求要切合学生实际,这是教育能否成功的前提之一。还要有针对性,灵活的运用生动形象的材料,坚持启发式教学,用小学生容易懂的语言,满足学生主动踊跃性和积极性,辅导学生自立思虑,能结合详细实例讲清道理,分清是非,把握正确的主要价值意识。

4 不容忽视的关键,家校联合

同學们的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是都能在学校获取的,同学们的健康成长也不都是学校教育的结果。家长是孩子的首要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生长的摇篮,孩子的好多习惯都与家长有着紧密的相互作用。因此,学校德育必然整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力量,方可取得越来越好地效果。我们要以学校教育为纽带、为桥梁,在抓好学校教育的同时,抓好家庭教育。我们要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成立家长学校、家长招待日、家长会、家访等技巧,辅助家长建立正确的德育教育思想,转变教育措施,增强家庭教育的程度。只有家校联合,方可促进德育教育模式的良好形成。

5 结束语

在此情况下,教育是社会文明长进的主要促使力,要实现社会的文明,必然大力提高德育教育,在增强物质生活程度的核心因素上,增强精神文明素质,德育教育需要家庭和社会联手协作,从孩子抓起,这样才方可使社会的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洪信.浅析小学德育教学的有效性[J]. 学周刊. 2014(05)

[2]黄惠琴.对小学品德教学有效性的研究[J]. 成功(教育). 2012(24)

[3]严付桃.浅析小学德育教育[J]. 新课程导学. 2012(28)

[4]廖志萍.浅议小学德育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J]. 科技资讯. 2006(24)

[5]朱成田.浅谈小学科学课中的德育教学[J]. 学园(教育科研). 2013(07)

作者:黄日梅

第三篇:从体验式德育审视中小学德育困境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普遍奉行知性德育观,但其存在德育内容知识化、德育教学灌输化、德育主体边缘化、德育过程简单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迫切呼唤体验式德育。体验式德育的内容以丰富的生活为源泉、教学以多样的实践为形式、彰显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过程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体验式德育德育可通过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类型进行操作,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平等对话、反思内化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德育问题;体验式德育;体验类型;操作路径

一、体验式德育的重要性:知性德育观下中小学德育现存问题

1.德育内容知识化:

当前多数中小学把德育等同于道德知识的传授,片面强调道德理论的灌输,认为只要学生记忆充分的道德知识,掌握一定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高尚的道德。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内容注重浅层道德符号的机械性记忆,而缺乏对蕴藏于道德知识表层结构之下的内部意义的眷注,欠缺对蕴含在道德生活世界的内在价值的重视,缺少对与所授道德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生生活的关注。学校德育内容过于理想化,脱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脱节于学生成长规律。德育内容通常显现为深奥的理论、抽象的内容、单一的准则,严重脱离了学生的实际,德育内容的编排以应试为指向,“唯智主义”倾向导致重智轻德、以智代德现象泛滥,教师只是不断地向学生讲授道德知识,然后凭借笔试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所授的“道德”。

2.德育教学灌输化:

目前中小学德育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主要通过直接德育课程展开;教学方法单调,道德教学主要依靠课堂中的讲授法;德育教学以单向灌输为主,重理论说教而不重活动养成。德育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内心体验,仅仅注重道德规范的逻辑体系;片面强调道德规范的外部灌输,而不重视学生的内在道德需要;往往通过说教传授道德规范,通过学习间接经验获取对德育内容的认识。致使学生在学习中只重视对道德知识的识记与背诵,而不去践行所学的道德准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不得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1]德育教学形式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并未紧贴学生的实际思想,德育活动不注重学生知情意行的实际体验而流于形式。当前德育教学以教师向学生单向度的信息输入为主,单纯的理论讲授并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对道德的有效判断和情感认同。

3.德育主体边缘化:

知性德育观下的德育教学简化为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一言堂”式的知识传递,教师与学生被禁锢在预设的道德规范框架中,缺少道德主體的参与,缺乏对道德主体生活的关注,导致德育主体边缘化,使得道德学习成为抽象掉个人生命的异化过程。教师仅成为德育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变成盛装德育知识的容器,德育异化为对道德知识体系的背诵,学生难以体会道德知识的内在价值,更难以将其应用于复杂多变的道德生活中。在知性德育观指导下培育出来的学生容易产生知行脱节、知易行难、知而不行等现象。在日常德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蜕变为纯粹的主客体关系,甚至更多是权威与服从关系,教师作为思想道德知识的权威凌驾学生之上,表现为掌握丰富道德知识的教师教导蒙昧无知的学生,学生在接受枯燥的道德教条时处于一种服从地位,成为被动的接受者与旁观者,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缺失。

4.德育过程简单化:

知性德育观指导下的德育过程被简化成为教师通过课堂语言讲授、教学逻辑分析将道德理论传递与灌输给学生,德育过程异化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单纯记忆与背诵。当前德育过程忽视了道德生成过程的实践性、生成性和情境性,学校为达教学方便把知识德育编排成课程,形成专门的德育理论教学,将德育简化成知识德育,知识德育又演化成课堂灌输。纯粹的知识德育是从社会生活中抽取出来的,不联系社会生活就变成了僵硬抽象的教条,与学生生活的世界相隔离,学生很难将德育信息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外化为自己的道德行为,导致学生仅成为拥有道德知识的人、而非具有完整道德精神的人。目前学校德育过程更多的简化为以管代教,多数教师认为德育就是管住学生,让学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规规矩矩不违规违纪,再添加些许奖惩手段,就会达到德育教学的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道德意志塑造、道德行为养成。

二、体验式德育的可能性:体验德育的优势

道德体验是一种含有价值判断的关系融通性体验[2]。体验式德育是主体处于某道德情境中,在原有道德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想象、移情、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产生含有价值判断的新道德观念、情感、态度、行动的体悟过程。“体验作为情感教育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3]体验式德育具有亲历性、平等性、情境性、反思性等特征。

1.体验式德育内容重视活动体验:以丰富的生活内容为源泉

体验式德育内容以学生日常生活为着力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以活动体验为感悟载体,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生活世界是德育的源头,德育应来源生活并回归生活且指导生活实践。正如杜威所言:“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4]体验式德育把德育知识的讲述寓于社会生活之中,有机结合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不再仅仅灌输道德理论,将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相融通,重视蕴藏于道德知识表层结构之下的生活意义,关注与所授道德知识息息相关的学生生活。体验式德育内容具有生成性、情景性、拓展性,紧扣学生的日常生活,不为学生预设好应形成哪些良好品质,而让学生在体验、对话中自己感悟。真正具有“道德”意义的道德教育,不是把社会现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虽然这是必要的),使学生成为一个个“美德的集合体”,而是启发和唤醒学生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在对道德范畴进行深刻的内心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领悟人生真义。[5]

2.体验式德育教学注重实践体验:以多样的体验实践为形式

体验式德育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是“做中学”与“思中学”的结合,主张教学不仅要传授道德知识,更要在体验中把认知、情感与行动统一起来。体验式德育教学形式多样化,包涵情感体验、实践体验、角色体验、自然体验、交往体验等多种形式;教学方法种类繁多,道德教学课选用体验法、谈话法、讨论法、陶冶法、探究法等方法;教学摈弃单向灌输为主导的教学,重活动中体验、感悟、养成。体验式学习既是认知过程也是实践过程,在体验教学中,教师可依据学生实际的道德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的道德背景,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的道德体验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选择与判断,成为一个自主的道德学习者。体验式教学重视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联系,引导学生在与人际交往、模拟环境中体验生活,自主建构道德能力,从道德服从走向道德自主。体验式德育教学强调体验者的内心体验,注重主体在多种生活情景中的情感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道德世界,体验的最终目的是使体验者以内化的道德指导自己的行动,进行道德实践。

3.体验式德育彰显民主师生关系:以平等的主体间性关系为呈现

将道德教育过程由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权威服从的关系转化为新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民主交往关系。[6]在体验式德育中,主体与客体在体验中互为主体,主体融入客体,客体趋向主体,彰显被遮蔽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体验的亲历者和意义的建构者,教师不能作为道德知识的权威凌驾于学生之上,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处于交互主体的关系中。学生不是简单装载德育知识的容器,不是旁观者而是亲历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意义的建构者,是拥有自我意识的独立主体,是学习共同体的重要体验者,是在信念、情感导引下谋求自我发展的生命个体;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德育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引导者、活动的参与者,在平等的氛围里与学生共同体验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每个教师和学生都是德育教学的创造者。师生之间的关系正在趋向于超越主客体,即彰显主体间性关系,师生两个主体在交谈、对话中完成教育任务,道德体验中的对话是人格平等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再是主从关系、正误关系,双方都是平等的体验者,只是双方承担的角色和责任有些许差异。

4.体验式德育过程关注内化:以交融的知情意行为表征

体验式德育过程是体验者的认知活动、体验活动与践行活动的结合,实现了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统一,既要把教育者所传递的道德信息内化为学生的道德信念,又要将学生的道德信念外化为其道德行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学生主体德性与外界的不断矛盾和冲突中不断自我生成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主体不断选择道德信息、进行道德体验、影响主体道德行为的过程。正如瓦西留克所说:“人,永远是自己也只能是自己才能体验所发生的事情以及产生危机的那些生活环境和变化。谁也不可能代替他这样做,就像最有经验的老师也不可能代替自己的学生去理解所讲的内容一样。”[7]体验作为道德认知内化的催化剂、主体情感的生长剂和道德信念的稳定剂,把道德过程中的知、情、意、行各个环节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诱发和唤醒学生丰富的道德体验,加速道德知识向道德行为的转化,使道德行为由单一的意志行为变成意志行为和习惯行为的统一体。德育体验模式的构建重在组织有效的道德实践活动,创设富有感染力的德育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或内心感受,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引导道德情感,磨炼道德意志,深化对道德的理解,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整合,促进德育内化过程顺利运行。

三、体验式德育的操作性:德育体验的类型与步骤

1.德育体验的类型:

中小学德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实践是学生道德认识的基础,也是学生道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德育体验活动应在学校、家庭、社区、乡村、大自然中广泛推行,德育体验包括自然体验、生产劳动体验、磨难体验、志愿者活动体验、传统活动体验等类型。

自然体验:随着都市化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环境变化,学生接触大自然的机会渐少,体验德育应当加深学生对大自然、对农村生活的体验,提高道德实践能力,为学生体验自然创设机会,鼓励学生到农村、大自然体验学习,如定期让学生去森林、田野、山村、动植物园观察探索。生产劳动体验:劳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之一。体验德育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农作物种植、集体做饭、捕鱼打猎、养蚕养鸡、采茶制陶等体验活动,在体验劳动的过程中感悟生活。磨难体验:当今中小学生的忍耐磨难能力匮乏,学校、家长、社会应联合组织学生到困苦的环境中去体验艰苦生活,培养吃苦耐劳、生存能力、坚忍意志,树立克服困难、积极生活的决心,如体验古老农村生活(挑水、生火、推磨、砍柴)、开设家政课(洗衣、做饭、扫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开展“吃苦夏令营”、举办“军事夏令营”等活动。志愿者活动体验:通过志愿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公益、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观念,形成集体意识、关爱意识,实现自我价值。志愿者行动包括維护交通秩序、维护消费者利益、维护社会治安、扶贫帮困、环境保护、助残送暖、咨询服务、防火防灾宣传等社会公益活动。传统活动体验:通过建设具有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来优化德育环境,使学生在校园内接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开展书法、茶艺、雕刻、国画、戏剧、古典音乐等古典文化课程,参加当地民俗中的传统活动,加深学生对历史与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学生尊重古典文化的历史与传统。

2.德育体验的步骤

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平等对话、反思内化等是体验式德育实施的有效路径。

创设情境,触发学习欲望:体验从获得感受开始,所以体验式德育首先要创设情境,为受教育者提供感受的场域,以触发其感受,引导其产生道德情感。在德育过程中,依据学生真实的生活场景,营造富有感染力的真实的道德关系,选择、创设具体的德育体验情境。通过故事叙述、环境模拟、图片再现、视频呈现、音乐烘托等方式,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情境,使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的情感。

唤醒体验,引发情感共鸣:“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8]导入已创设的情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自主体验道德情境,利用已有的条件驱动其道德情感,捕捉多样的诱发唤醒线索,实现德育的情感共鸣与环境共鸣,唤醒内心情感体验,在个体亲身经历和同伴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感悟。

平等对话,交流道德理解:引导者与体验者共同融入某道德氛围,双方在平等的氛围中敞开心扉,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对话氛围,进行开放式对话,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感,诱发道德体验,在讨论互动中获得体悟。正如米德所指“真正的交流应该是一种对话”。[9]在对话中,师生及生生之间可以真实地表述自己的感想,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情感体验,通过对话激发其他人的思维,唤醒关于生活的回忆,使学生对道德规范产生切己的理解和领悟。

反思内化,提升道德境界:体验者和导引者在体验与对话后,进行理性思考与内察反思,最终生成自身的生态德性,以求道德境界的不断提升。通过道德反思、切身体验获得的东西,才会真正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其自身品德的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不断提升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5.

[2]刘惊铎.道德体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6]张华.论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1:25-31.[7]戚万学,杜时忠.现代德育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8]瓦西留克.体验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9][美]玛格丽特·米德.代沟[M].曾胡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88.

基金项目: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一级学科基地研究生创新课题研究项目

作者:余晓芬 倪素娟

第四篇:浅析对当代小学生家庭德育

摘 要:本文以当代小学生家庭德育为引导,围绕当代小学生家庭德育来分析问题。文章首先就家庭德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继而对我国小学生家庭德育的现状分析研究,最后针对当代小学生家庭德育提出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 家庭 德育

一、家庭德育的重要性

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一个做父亲的,当他生养了孩子的时候,还只不过是完成了他的任务的三分之一。他对人类有生育人的义务;他对社会有培养合群的人的义务;他对国家有造就公民的义务。”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首任教师。在人一生的发展历程中;家庭始终构成个人成长的背景,直接影响人生的轨迹。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德育人”,帮助孩子树立明确的人生观、自然观、道德观,从而建立起实现其自身发展的思想道德基础,在家庭公民道德教育实行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各个家庭的背景状况存在差异,公民道德教育状况有着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二、我国小学生家庭德育的现状

小学生是社会的希望,他们的道德素质是他们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也是社会精神面貌的一面镜子。然而,在充分肯定我国小学生思想道德主流的同时,也要正视在消极因素影响下出现的问题。

1.家长基本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素养对小学生的影响

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家长比文化素养底的家长具有较强的指导子女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前者更倾向于民主型的教养态度,后者则倾向于放任型、溺爱型或专制型的教养态度。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一般兴趣广泛、情趣高雅,对子女有人格感化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组织家庭生活、合理调解成员间的矛盾、辅导子女学习,为子女创设良好的家庭生活方式、气氛;家庭个体的不同家庭环境、学习条件、学习气氛等都将影响子女心智和品德个性的发展状况。然而,家长的文化修养水平、职业类型与其子女的学习成绩、品德面貌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的一一对应关系。家长的文化修养,只是子女发展的外在条件之一,子女的发展是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而这个条件能否真实的发挥积极作用,还需要家长具有较好的思想品德和较强的德育能力。

2.网络的错误引导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成长中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网上冲浪,已成为小学生追捧的热潮。但是,网络是一个“天使与恶魔同在鲜花和陷阱并存”的世界。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也是一把双刃剑。网上的暴力信息逐渐模糊了小学生道德规范,淡化了虚拟与现实的差异,形成了以致人伤亡为快、以行使暴力为乐的思想和行为,震惊社会的药家鑫杀人案就是一例。网上游戏对自控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过多的沉溺其中,就会带来学习成绩下降、旷课、逃学等危害,严重者甚至走向违法犯罪。但那些只求牟利的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想方设法诱惑小学生,网上暴力和网上色情充斥其闻,已成为小学生成长路上可怕的“网络陷阱”。

三、建议

1.提高自身文化素质

家长的文化素质对于家庭教育的成效来说,起着关键的作用。一般说来,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较高时,比较重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地位,也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家庭教育,子女成才的几率也较大;如果家长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往往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根据我的调查与访谈得知,学历较高的父母往往重视培养孩子的知识和能力,孩子的成绩等各方面表现也较为出色。反之,亦然。所以家长要努力地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以对孩子实施更好的家庭教育。一方面家长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样可以对孩子进行科学知识的教育,丰富孩子的学识。另一方面,还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心理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第三方面,还要学习艺术方面的知识。要培育孩子的美育,自己也要学会欣赏美的艺术,了解有关艺术方面的知识,更好地培养孩子艺术素质。

2.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配合

首先,主观家庭环境的加强。主观家庭环境是指可人为调控的家庭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气氛和家庭的期望水平等。家庭环境的特点之一就是父母与子女间人际接触的频率高、聚合性强。但接触频度高、聚合性强并不等于“凝聚力”强。如果家庭环境中人际关系不融洽,这种高频率、强聚合的人际交往反而会起负面的德育效果。在和睦的家庭气氛条件下,学生的品德等第比平常和紧张的家庭气氛要高出很多。学校应注意社会信息传播的内容和方向,抵制和消除不良的信息影响,对社会环境的各种影响做出正确的选择与调节,力求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以使受教育者朝着社会所期盼的方向发展。最后,家长们可以从下面一些方面支持学校的德育工作:如为学校提供教育资源,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理解和支持学校政策,并配合和监督对政策的执行等。这样,各种教育力量协调一致。

参考文献:

[1]戴志良.《学校引领家庭德育的思考》.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六期

[2]马文颖,田红雨.《家庭教育一现代青少年德育教育的起点》.辽宁教育行政学院

学报.2005年9月第9期

[3]曾智.亲子沟通心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4月

注释:

①[法]卢梭《爱弥儿 论教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第23页

作者:庞庆红

第五篇:小学生德育教育方法

【摘 要】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学校教育首在育人。如何进一步搞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重大问题。课堂应该从一切来源于孩子的生活,再回归于孩子的生活”这一理念出发,珍视童心世界,通过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生成,根据其真实体验来引导,共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何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形式,去打动学生的心灵,去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党中央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从推进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做出的重大决策。本文对如何抓住机遇,让德育工作在健康持久的发展轨道上,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课堂观德育养德说服教育德育合力

一、摆在首位,做到心里

反思传统的德育教育方式,我们往往是抱守着狭隘的课堂教育观,将施教的场所仅仅局限于教室,把课堂教学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教育行为的全部,学校教育呈现出一种说教式的、十分明显的封闭化趋势。因此,德育教育的成效还不能令人满意。因此,我认为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把它作为主导,“要抓住机遇,大力推进德育工作,切实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心里”。为了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我校积极探索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结合章丘市教育系统开展的“学习年”活动,在师生中展开了“老师学”,“我也学”的活动。以“学习年”活动为东风,强化学习的氛围。形成了你学、我学、大家学的浓厚学习风气,此外,我们还组织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引导学生从事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德育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二、重在实践,体验过程

思想道德教育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德育,把德育置于一个特殊的崇高地位。在德育教育的方式上,我们的做法是“重在实践、体验过程”,做到“三个结合”。既“以人为本”与“依法治校”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互相尊重,互相谅解,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我们认为: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但这仅用专业知识育人是不够的。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必须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紧扣时代脉搏,紧跟时代步伐,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才能真正发挥“德育养德”的育人功效。

三、巧抓机遇,不失时机

人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在自然的生活中形成的,这是人的德性形成的一个基本规律。因此,抽象的道德戒律,光*说教是不能深入人心的。特别是现在人们的思想已驶入了现代化的快车道。小学生耳闻目染,其思想认识也已变的逐渐复杂起来。

四、如何在低年级小学生中开展德育教育

(一)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老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懂得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不要因为个人原因损害集体利益,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规范的竞赛、一次又一次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活动中,如学校开展的“六项竞赛”,让学生逐步培养起了集体荣誉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能努力在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活动。这种集体荣誉感是建立在学校切实可行的德育活动中的,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通过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将与小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德育规范放入其中,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是和集体同呼吸、共甘苦的,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起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受到德育教育,这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低年级学生对于能成为少先队员感到很骄傲,我们正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通过一条条具体可行的措施使每一位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对照自己执行,每得到一枚奖章,对他们来说都是极大的喜悦。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可以开展捡纸屑等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

五、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课堂是我们教师对学生教育的主战场。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大家的讨论,把课文告诉我们的内容归纳出来,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从中学生可以养成认真细致的优良习。

六、启发诱导坚持正面教育

低年级学生最害怕教师大声地批评他们,会极大地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他们下次不敢再跟老师进行交流了。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其中的道理很重要。从内容上讲就是以美好的、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从正面讲清道理,坚持以表扬为主,启发诱导,说服教育。要从关心和爱护出发,抚慰他们稚嫩的心灵,不给他们增添痛苦,不去触动他们心灵的创伤。

总之:学生的道德品质是从无到有,从外部调节到内心自觉,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效地对低年级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在小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思格斯论艺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959年版).

作者:郝家琼

上一篇:小学生体育论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