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弹弓

2022-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儿时的记忆弹弓

儿时的记忆: 弹弓

心心

回忆过去,过去是一杯陈年佳酿,闻之弥香;回忆过去,你才意识到自己真的长大了.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出生在豫西的一个小山村。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好像没玩过什么正儿八经的玩具,玩过的大都是自制的所谓玩具,现在想想真是土得狠,想必当今的孩子对此会置之不理,甚至会讥笑我。尽管如此,儿时玩过的游戏总让我时时想起,或许怀旧的心理在作怪吧。

现在的小孩很少玩弹弓的,我小时候经常玩弹弓,当然这个弹弓也是自己做的。到山上找来一只丫字形的树枝,再找来两块橡皮筋,再加上一个皮兜儿。皮兜儿是用来包小石子的,将两块橡皮筋分别系在丫字形树枝的两头,再把皮兜儿系在橡皮筋上,包上小石头就可以玩了。因为这个玩具挺简单,那时的孩子都会自己去做。大人们都在忙庄稼地,谁有工夫搭理你?因此只能自力更生。

子弹通常是就地取材,用的是乡间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小石子,当然,泥丸或纸团也经常我们的玩物。这种橡皮管弹弓的威力很大,也很危险,很少用来玩打仗,如玩必须是纸子弹,但却可以比试谁打的准,看谁能打中指定的小物体。打麻雀是我们最热衷的游戏,也是弹弓最常见的用途。一颗颗石子呼啸而出,纷纷向树上的麻雀飞去。邻居大哥的枪法最准,经常可以听得“噗”的一声微响,几片灰白的羽毛在空气中飘浮,而麻雀就跌跌撞撞的从树枝上坠落下来。被

打死或受伤的麻雀都会成为家猫的口中美味。慢慢的,麻雀变成了惊弓之鸟,只要我们一举弹弓,它们就会马上飞走,这让大家很沮丧。

我们那时没有那么多的作业,一般放学后就可以做完。也没有现在的孩子每天家长接送。下午就三节课,下课后不会马上回家(即使回家了也没人,家长都在干农活)。所以我们那时会每天下午放学后会相约去学校后面的小山上开战。在中午午休时我们就会开始折叠子弹,子弹是用非作业纸折叠的,一张纸折叠8颗子弹。纸一定要折叠的紧,太送了子弹射程太近,打得人不疼。也有卑鄙的人为了打的人疼,会在子弹中夹下石子,但一被发现他会被大家抛弃的,所以这样的人很少。

放学后我们一起来到山上,分成两派进行战斗。战斗会规定一片地方,在这片地方进行包围与反包围,当孤单的人被敌方包围时他会投降加入敌方,也有被保卫不投降的,那他免不了会被子弹射得嗷嗷叫了。一方的司令是绝对不投降的。

这时,因为子弹消耗很多,我们会允许每班出4--5人做后勤工作,就是折叠子弹,她们是不允许被攻击的,但他们一旦被包围,子弹会被抢劫一空,人是不会被子弹射击的。我们那时打弹弓仗时没有人赖皮,大家都很自觉,被子弹射中后自己就会主动退出战斗。当一方被完全射杀后,战斗也就结束了,失败一方会被胜利者当马骑。

有时也会玩失手。记得有一年春节,邻居表娘家的侄儿来瞧她,也就是走亲戚。家住砚台,名叫近山现在家住合峪,是合峪小有名气的香菇老板。中午吃罢饭找我们玩耍,我们进行弹弓比赛,看谁

打的准,玩了好大一会儿,一个姑娘叫建竹也想玩。这近山就戏弄她,让她手握弹弓,皮兜朝脸进行发射。练了几次后发给她一发石子子弹,这个姑娘一下子就把自己的打得顺鼻孔留血,顿时嚎啕大哭,幸亏她的家人不在场,我们几个赶紧把她脸洗了洗,哄哄她,安慰她,这才放下心,要叫家长知道一顿打是免不了的。

孩提时代经历的事总也忘不了,玩弹弓的乐趣不在于收获了多少东西,而在于自己学会了多少东西。自得其乐或许是最好的注解吧! 小小的弹弓,不知成就了我们多少的欢笑和无尽的快乐。

第2篇:寻找儿时的记忆

童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净土,童年的记忆只有快乐,温馨和甜蜜,童年是生命中最值得眷恋和留恋的。六一到了,是否勾起了你的童年记忆呢?

童年,是窗外知了的叫声, 童年,是小河边的笑声,童年,是泥地里的追逐声,童年,是奶奶的叮咛声,童年,是漫山遍野的鸟语花香;童年,是梦中远去的歌声。

岁月带走了我们的童年,是否也带走了童年中的记忆呢?我们找不回童年,但我们可以找回童年的记忆。来吧,一起来寻找童年的记忆,我们回不去童年,但我们可以放任一回,让自己像个孩子一样的玩耍。

踏着人生的足迹,

寻找童年的记忆,

有多少美好的回忆, 一辈子不曾忘记,

有多少童年的幻想

至今还留存在依稀的睡梦里,

那时,羡慕城里人的洋气,

而今,梦到的是儿时的乡间蝉鸣,

还有门前大槐树下 萦绕着的儿时的欢笑

沿着生命的年轮,

寻找童年的记忆 踏过的每一条溪流 和乡间的小路

回味那春天微醉的气息

和那无拘无束的嬉戏!

槐花、桂花飘香的季节, 家家户户尽尝她的芬芳,

山间的野果,是人间珍馐 谁不曾馋嘴和欣喜搜寻 我们都曾是只小猴子, 游荡在树林山涧!

穿越时光的隧道,

去寻找童年的记忆,

村里的草垛旁留下 我们的笑声一串串,

月光伴着我们成长,

直到大人的呼唤绵延在 村里村外的旷野和山间。

纯真游戏的童年岁月流长

满满的是爹娘的深情厚意!

儿时的记忆,梦里的童年,

魂牵梦绕的是乡间的炊烟 以及炊烟中那袅袅的乡村 静谧得像一幅画 躺在远山的怀里

还有那盛夏傍晚的凉席,

怀拥那漫天的繁星入眠。

儿时的记忆

是打谷场上 的阳光温度

和田野里金灿灿的庄稼 一起升腾和绵延 当然少不了老奶奶

吆喝着鹅群鸡鸭!

亦或者是爷爷和老狗 一起坐在门口休息

儿时的天真,童年的记忆, 在风霜雪雨中

渗透着人生的感悟, 阅历丰厚着人生的风景, 年龄老去了容颜,

而童年从不曾流逝

永远是我们说不完

也忘不了的一个梦!

虽然,我们不能回到过去,像小孩子一样,去享受那些他们现在正享受着的快乐,但我们可以寻找记忆中的童年。找回童年的记忆,哪怕只是我们童年记忆中的小小的碎片,但是相信,每一次寻找的过程,都会让我们再次的年轻,对于我们的生命又是是一个新的开始!

待到你我白发,相携乡下老家, 房后一片菜地,屋前种花养鸭。

待到你我白发,可否养狗在家? 悠然散步园下,品茶回忆年华。

春日荡荡秋千,夏暑躲进花架,

秋末踩踩落叶,冬闲踏踏雪花。

待到你我白发,含笑弄孙膝下, 听听蜜蜂嗡嗡,瞧瞧蝴蝶戏花。

待到你我白发,相伴觅食灶下, 粗茶淡饭开心,相视一笑无暇。

待到你我白发,一起竖起篱笆,

来来往往鸡鸭,离离散散桃花。

待到你我白发,为你支好琴架,

轻弹慢拨吉他,吟唱那首情话。

待到你我白发,相拥依偎树下, 互诉岁月情怀,梦回少年羞花。

待到你我白发,三两知己饮茶,

依旧相聚顺潮,把酒共话天下。 踏着人生的足迹 寻找童年的记忆 有多少美好的回忆 一辈子不曾忘记 有多少童年的幻想 至今还留存在依稀的梦里 那时,羡慕城里人的洋气 而今,梦到的是乡间蝉鸣 还有门前大槐树下 萦绕着的儿时的欢笑

寻找童年的记忆

踏过的每一条溪流

和乡间的小路

回味那春天微醉的气息

和那无拘无束的嬉戏!

槐花、桂花飘香的季节 家家户户尝尽她的芬芳

山间的野果,是人间珍馐

谁不曾馋嘴和遍地搜寻

我们都曾是只小猴子

游荡在田间丛林山涧

穿越时光的隧道

去寻找童年的记忆

村里的草垛旁留下 我们的笑声一串串

月光伴着我们成长

直到大人的呼唤绵延在 村里村外的旷野和山间

纯真游戏的童年岁月流长

满满的是爹娘的深情厚意

儿时的记忆,梦里的童年

魂牵梦绕的是乡间的炊烟

以及炊烟中那袅袅的乡村

静谧得像一幅画

躺在远山的怀里

还有那盛夏傍晚的凉席 承载无数个遨游的幻想

相拥那漫天的繁星入眠

儿时的记忆

是打谷场上的阳光温度 和田野里金灿灿的庄稼 一起沸腾和绵延 当然少不了老奶奶

吆喝着鸡鸭鹅群!

亦或者是爷爷和老狗

一起坐在门口休息

夜色牵引着父亲

和那些生命中的

相依为命缓缓走来

牧童的歌声

还荡漾在归途里!

儿时的天真,童年的记忆 在风霜雪雨中 渗透着人生的感悟 丰厚着人生的风景 年龄老去了容颜 而童年从不曾流逝 是我们永远说不完 也忘不了的一个梦 更是我们永远的归期!

第3篇: 南城的儿时记忆

幼时家住前门大栅栏街靠南一点的王皮胡同,离胡同东口不远,路南灰砖二层小楼的第一间,便是我家,当时小楼所在的整个小院是我们孙氏家族共有的家业。民国初期我的爷爷兄弟二人合伙在北京大栅栏六必居酱菜园旁的大齐家胡同内开了一家制药厂,厂名叫“义和药厂”,现在那胡同里的老住户大多都还知道这个药厂,其位置就在现同仁堂药店的后身;厂里自产药也给同仁堂加工药,由我的二爷爷当掌柜的经营。我的爷爷回山东老家务农经管老家家产,老孙家当时合伙不分家,经营收入大家共享,我的二爷去世后改由我的二大爷当掌柜的。药厂当时是一个前、后进身的大院落,在56年公私合营后,这个地方就划归北京市药材公司管理了,以后改叫北京市药材批发公司。我的父辈、大爷们也都成了药厂或药批公司的工人了。现如今这个地方还在,只不过前进的院落已拆掉,后进院也翻建成大间了。问了问现在单位的门卫,说仍属同仁堂集团,因为原来的药批公司现已并归到同仁堂集团了。

那时住的王皮胡同小院并不大,记得小时候在小二楼听到街上有卖糖胡芦的吆喝声,就缠着老妈要吃,老妈就用绳子拴一小筐,从二楼小后窗顺下去,筐里放好钱,叫小贩将糖胡芦放入筐中,再顺上来。再有记的较牢的事就是一年的冬天,老妈抱举着我,从王皮胡同东口出来,当时的胡同口好像在挖沟,老妈抱着我从沟边沿蹭过去,过粮食店街,来到前门大街上;记的当时满大街都是人,特别热闹,老妈把我举起来,我看到一队队骑大馬,穿土黄衣,戴皮帽子的人正从大街上过,两旁看热闹的一些人手里还摇着小纸旗子,嘴里还喊着什么,就这样看了一会儿,老妈才把我放到地上;那时我才几岁,记不得那许多事,只有骑马戴皮帽这一幕深深的留在脑中。几十年之后,才明白这是北平解放,解放军四野部队从前门大街进入的入城式,因为只有东北的四野部队才戴皮帽。

后来,王皮胡同小院在五十年代中期,公私合营后给卖掉了。前些日子因怀旧约上老同学赵永健,到老住处看了看,小院、小二楼仍是原样,未有大变化,只是原来上二楼的木楼梯已换成铁梯了,格局未变,原来露天的楼梯和外楼道已被封了顶,不怕下雨了;为什么记的是木梯?因为我小时从梯上摔滚下来过,所以记的牢;在这里向小院的现主人、现住户致以问候了!

失掉了王皮胡同小院,我家搬到东珠市口南的东半壁街46号住,其间我被父母送回了山东农村老家,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小学一年级在山东老家上的,到56年才又回京上二年级。上学的学校是崇文区鞭子巷小学,是通过在学校当体育教师的鲁老师介绍进校的。我原来是个“坏学生”,从不知做老师留的作业,上课说话,不听讲,说话满嘴山东腔,土话连篇,因说话太土,老师、同学都听不懂,也不喜欢我,叫我“小怯子”,所以我就不爱上学,成为班中闹将,上课时将课桌往前一踹,把前边女同学挤成了“纸片”,小椅子向后一蹬把后边男同学的腿碰的生疼,经常被同学告状,也经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一个学期曾气走了三个班主任,因此留了一级。

新学年,一个四十多岁的女教师于老师接班当我这个闹班的班主任,她对我这个闹将不批、不罚、不向家长告状,而是耐心的向我讲解北京学校的规矩,教我怎样说北京话,怎样作老师留的作业,并且要求其他同学不要叫我“小怯子”,经过于老师的调教,我只用了一个学期就变成了好学生,学习成绩全班拔尖,遵守记律也是模范;到四年级后,我成为学校少先队大队长。要不是于老师,我可能早已成了坐红板凳的扔货!一个好的小学教师可以改变一个孩子的人生!怀念老师!!!

我小学和京剧大师李多奎的孙子李思光同班,李多奎是和京剧大师梅兰芳同时代的名京剧老旦演员,名剧“钓金龟”是其代表剧目的老旦经典唱腔。其父李金泉也是著名京剧老旦演员;李思光和我一样也是少先队大队长,我是旗手加宣委,他是学习委员;一个原来的闹班能出两个大队委,对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慰籍!这个京剧世家在东珠市口

1 三里河南的鞭子巷头条住,一个分前、后院的大院都是他们家的,我去过他们家玩儿,也挺普通的,前院的北屋中厅里有一张大方桌,两边各摆一张红木太师椅,方桌后面有一大长条案,厅中后墙上挂满条幅,字画。在他们家中我也见到过两个大师,挺和蔼的,还和我说话,问叫什么名字?爱听戏不?我也忘了当时是怎么回答的。李思光只有一个弟弟叫李思令,小他一岁多;这两兄弟都未继承祖业而学戏,不知何故?只知李思光爱画画,常给我涂画几张戏曲人物画让我看。以后两广马路扩宽改造,他们家老宅的那一地区已拆没了,不知他们搬到哪住去了?现在还真有点想念!

那时的小学时兴学习好的同学帮带一两个学习差一点的,叫帮带共同进步;我帮带的两个同学,一个叫车九立,一个叫陈大平;车九立家住东珠市口南、西半壁街原大刀王五源顺镖局旧址对过,一个大车店的空场边上,空场很大,旧时王五的镖局人常在此练武。我下午放学后都是到车九立家和其一起做作业,因此对这里很熟,王五是清朝末年武林传奇人物,大刀王五源顺镖局的事就是那时听车九立父亲讲的,其父是一个诚实忠厚、五大三粗的三轮工人,因望子成龙心切,经常因为儿子学习不好而揍的儿子鬼哭狼嚎的,我天天去其家帮车九立做作业,复习功课,其父特别高兴!虽然当时其家徒四壁,但还倾其所有,购买了一台五个灯的电子管收音机,为的是让我们能天天听一会儿孙敬休老爷爷在少年儿童广播中讲的长篇小说“西游记”,我们特别爱听其中的“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故事。

陈大平家住西晓市大街的大市新胡同,其母也是小学教师,家庭环境挺好,是一个有文化纷围的家庭,只是大平不给其母争气,平时太贪玩儿,学习崭时落后,常被老师请家长,这让同样当教师的大平母亲不由的有点尴尬,而每次请大平的家长都是我这个当班干部的去当面通知,让我也很别扭,现在有我这个所谓的好学生和大平在一起,老师也不怎么请家长了,有事让我代为通知一下就行了,这样老师高兴,其母也很放心。其实,我有时对老师有点“阳奉阴违”,只代传对大平好的意见,贪污了不少对大平不利的意见。因此,我们三个小伙伴的关系相当的好。

我们三个人在一起说是帮带一起进步,倒不如说是三个同龄男孩子被老师捏在一起,无形的就成了玩伴。记的我们经常一起到离此不远的天坛公园玩儿,那时的天坛还很荒凉,门票小孩二分钱成人五分钱,就这样我们也不从公园门口进,而是爬天坛围墙进公园,那时天坛北围墙在金鱼池南的一段较矮,中间还有台阶,有垛口,墙中间还有不少起渗水作用的竹筒口,还有点斜度,那时的小孩身手灵活,搭人梯,踩竹筒口,再抓住台阶,一翻就上去了,墙头离里面的地面才半人高。我们在天坛里面疯跑,抓蛐蛐,逮蚂蚱,粘“即鸟”(知了),玩儿的不宜乐乎;看到有男女坐在长椅上搞对象的,几个半大孩子恶作剧的在人家面前双手拍着屁股大叫:“对儿虾、对儿虾,一对儿两毛八!”待人家男的急了起来要揍我们时,我们飞快的分开逃跑,让那个男的不知追谁好;实在追急了就跑向天坛围墙,离地才半人高的内墙头,我们翻墙“扑通”一声跳到天坛外面去,人家也就不追了,这种恶作剧往往把人气的不轻,我们却很快乐。现在想想,真是顽劣至极!

抓蛐蛐在八月中旬为最好,那时蛐蛐个大,开牙好斗;天坛分内、外两道围墙,把天坛分成内坛、外坛;外坛很破败,长满荒草,还有不知是日伪时期,还是国民党时期遗留下的水泥破碉堡。一眼望去,满目苍桑。逮蛐蛐要到天坛内、外坛之间的内墙根去抓,事先叠好装蛐蛐的纸卷,带上用铁丝编成的“扣笼”,在墙缝里或墙下的砖堆里翻找,草堆里的蛐蛐不好,个小不开牙,我们都不爱要;抓时要先听蛐蛐叫声,再寻声而去,往往有收获,有时蛐蛐在墙缝里不出来,用草棍也拨不出来,我们就把“鸡鸡”对准墙缝“磁”尿,把蛐蛐冲出来再抓。有一种叫“打克斯”(叫声)的蛐蛐较好,斗性强。还有一种叫“老咪子”的蛐蛐最易让人上当,这种蛐蛐和斗蛐蛐长的一样,只是嘴长的有些区别,是咪牙嘴,不开牙,不能斗;另有一种头部扁平的叫“棺材板”,更不

2 能要;抓到蛐蛐后,装入纸筒中,积到

六、七个时,就拿到回音壁南的圆丘台下,那里有一些石臼坑,正好用来斗蛐蛐。拔根上面长穗的那种草的长颈,掐掉穗,用手指甲顺头一捋,成毛状,即成斗引蛐蛐的探子,将各自抓的蛐蛐自纸卷中倒入石臼坑里,用探子一引,两只蛐蛐就斗将起来,几个孩子撅着屁股,趴在臼坑旁,为各自的蛐蛐鼓噪加油,最后,斗胜的一方特高兴,赶紧把斗胜的蛐蛐小心异异的再装入纸卷中,带回家中养起来,再和其他人的蛐蛐斗。斗败的一方则败兴的将斗败的蛐蛐扔掉,再去重新抓。

记的天坛南门内、祭天圆丘两边挺长的一块地是大片的果树林,果树林是用铁丝网围封起来的,果树林南边是南围墙,那里蛐蛐挺多,围网有破洞,我们常常冒着被抓为偷果贼的危险而潜入其中抓蛐蛐,偶尔被看果人抓住也只是被臭骂一顿,罚一会儿站了事,大不了被罚给果树地拔会儿草。

粘即鸟(知了)要在家熬好胶,胶有两种,一种是把废自行车里带剪碎,放小铁碗中在炉火上熬化成胶;另一种是把白面粉加水和成小面团,然后把面团放在水中揉搓,去掉里面的淀粉,只剩下面筋,再一揉,粘性就很大了。天坛里全是大树,古树,那时也很破败,很少有人管理,一到夏天,满树林都是即鸟的叫声,是粘即鸟的好地方。到时约好小伙伴,带上其中一种胶,再带几节长竹竿,到地方几节竹竿绑在一起,竿头再绑一根弹性较好的细竹稍,稍头抹上胶,在树枝间听即鸟叫声寻找,儿时眼力一般都好,发现即鸟,把竹竿头轻轻举近,猛一杵即将即鸟粘住,在即鸟“吱啦吱啦”的叫声中收竿,取下即鸟,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布袋中,一天能粘

二、三十个,回家挑那种不会叫的“哑吧子”(母的肉多),放在煤火炉灰中烤熟,去头去尾吃起来可香了。

天坛里的“即鸟”有两种,一种就是上面讲的大“即鸟”,公“即鸟”鸣叫起来“吱啦、吱啦”的。还有一种小“即鸟”,身形只有小指肚那么大,爬在嫩树枝上“伏天、伏天”的叫,我们管这种“即鸟”叫“伏天”。小“伏天”只能听叫声,不能吃,我们都不要。最好吃的是大“即鸟狗子”,即清晨刚从地下钻出爬到树下,还未蜕变成蝉的幼虫,肉肉呼呼的,烤熟了吃最香;那时候平民百姓家平时很少吃的起正经猪肉、牛羊肉,能弄点这种昆虫肉当小零食吃就很高兴了。

59年十年大庆前的

八、九月份,天坛南门附近开进了阅兵的坦克,那时的南门封闭不能进,门前有一大片空土地,正好存放坦克,十一阅兵的坦克正是从南门开出,经东门、红桥、磁器口、崇文门,到东单大街左转开往天安门受阅的。而这期间在天坛祈年殿到回音壁之间神道旁的东树林中还搭起了无数的军用帐篷,住进了许多军人,那是担负天安门广场阅兵吹奏任务的军乐团驻扎在此训练,他们经常在树林空地处吹奏、排练,吃、住都在此,他们做饭也在东树林一个空地的大帐篷里,吃饭时军人们都拿着相同的带盖的,有点扁的那种军用铁皮饭盒,有炖肉、鸡蛋、炒菜,还有一大桶汤,放在大棚边上,自己打来喝。有时中午大棚中炒菜的香味从棚中飘出来,馋的我们这些小孩直流口水,要知道,那个年代能吃到炖肉那可是少有的事。这些大兵闲时还和我们这些小孩玩耍、说话,让我们看他们演奏用的乐器,高兴了还让我们摸摸,这可真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开了眼,正在放暑假的那一个月,我们差不多天天泡在天坛,跟在吹号、打鼓的军人后边看热闹,真是开了心了!

“十一”大庆阅兵游行,我有幸被挑选成为天安门广场上的少先队标兵,站在广场前排右侧的少先队员方队中,我们的左侧正中间方队正是军乐团,军乐团的左侧方队也是少先队员方队,便于游行结束后,少先队员的孩子们从广场两边涌向天安门城楼下向毛主席欢呼!在标兵方队中间我曾向军乐团方队中多次张望,试图在乐团里面找出和我说过话的军人,但那么多人谈何容易,所以始终都没找到。

十一大庆过后,大兵撤走,天坛南门原存放坦克的地方留存下一些大兵训练用的天梯(很高的独木滑梯),荡木等设施,没人管,就成了我们这些孩子玩耍的地方,走天梯开始是要有很大的胆气的,在家长不在无人保护的情况下,战战惊惊的爬上去,走在

3 不到一尺宽、十米长、十几米高的木板上没点勇气是过不去的,过去后再从滑梯上滑下来。荡木是一段五米左右长、中间锯开的圆木,两端用粗绳吊起,再拴在两端的吊架上,人站在园木上荡起来走,没有扶手,需要动态的平衡能力,稍有不慎或平衡力不好即会掉下去,搞不好能摔坏!我的胆气、身手灵活度、平衡性都是那时练出来的。

儿时南城还有一个好玩儿的地方,就是天桥,因为家离天桥很近,所以常到天桥去玩儿。穿过金鱼池北岸,在池东岸几个养金鱼户的金鱼大缸边看会儿各种金鱼后,再沿池南被填改后的龙须沟街一直往西,到山涧口马路十字路口再往南二百米路西就是北京闻名的天桥演艺区。我和街坊几个发小好友每周日都要来天桥看杂耍,那时天桥练摊卖艺的很多,都各有各的摊位,有在茶馆里说书、唱大鼓的,有练杂耍的、有拉洋片的,还有一两个戏馆,现在郭德刚说相声的德云社就是原天桥的“天乐”戏院,评剧名演员新风霞早年就是在这里演出唱出名的。新风霞之后,这里成为河北梆子的演出场地。

记的我在天桥常看的是变戏法的、练武卖艺的和宝三摔跤馆的。变戏法的和练武卖艺的都各是两家人,上午半场归一家人练摊,下午半场又归另一家人使用,每周一变换。记的练武两家人的男师傅是一胖一瘦,瘦的一家主要练武术,刀、枪、叉、拳为主,耍起刀来呼呼作响,绝活是硬弹弓泥丸击物,各种握弓姿式,击发打物无一不准。胖的一家是胖师傅带两个十

四、五岁的胖儿子开场,主练硬气功,胖师傅和大儿子大吸一口气,胸腔立刻彭涨起来,然后让观众击打,无论观众拳打、棍击,都无事人一样。绝活是力开八张硬弓,平常一人都拉不开的大弓,胖师傅在身上摆好八张弓,“嗨”的一声,八张硬弓同时开如满月,博得满场喝彩声!大家纷纷向场中扔钱。演完一场,如果向场中扔钱的人多,师傅会向大家抱拳致谢,再加演一个小节目,如扔钱的人少,没挣几个钱,师傅也会说几句风凉话,以表达不满,但都会很注意分寸,决不会太伤人。

变戏法的两拨人也是一胖一瘦,胖师傅玩儿的是“古彩戏法”,变金鱼和扣碗猜包。师傅身穿宽长袍,翻一个跟头就变出一碗金鱼,再翻一个跟头又变出一碗金鱼来,也不知金鱼藏在哪里变出来的。给我印象较深的是瘦师傅的戏法“口中喷火”,师傅口中塞满草纸,嘴都变了形,没有火种,口中竟喷出火来,每当练到这时就开始收钱了,手举开场用的锣当收钱盘子,向周边看客收钱,一边收钱,一边口中喷火,为了防烫,还不时的往嘴里两边塞草纸,其实收钱时一些人已经散了,只有坐在前面长板凳上的观众和一部分周边观看的人向锣中扔几个零分或毛票,看来艺人挣钱也很不易。我们因是小孩,手中没钱,因此从未付过钱,现在想起心里还挺愧疚的!

宝三的跤场是一个象蒙古包似的大棚,买票进门,我们小孩去的机会不太多,一是买票(不贵五分钱),二是摔跤象打架,场上两人互相叫板,又抓、又搂、又抱、又踢,摔的“嘣、嘣”响,怪吓人的!但我看了几场,还偷学了两招“绊子”,在和儿时伙伴打架、斗着玩儿时曾屢试不爽。当然,有句俗话叫“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这些师傅练摊时一场下来,十之

六、七是在练嘴,说的多,练的少,但你想想,一天下来,如果光练把式,那还不把人累死!“说”,就是借机休息,耗时间,光练不说“傻”把式,光说不练“假”把式!

小时候在南城看似顽皮、玩儿闹的生活,却是很锻练人的,它练就了我们这一代人坚强、独立、不怕苦,相互合作、敢担当,且善良、坦率并富有同情心的人格。这正是现代儿童所缺乏的人生基本历炼!

童年的生活,真好!

世君学写

2014.08.18 4

第4篇:小学作文: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记忆

童年的那些美好,以及那些幸福、无忧无虑的时常已经流逝了,童年的那些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想起来有时让我好笑,有时让我快乐,还有时让我摸不着头脑……。那些时光至今让我回想起来使我的心时不时飞回那些小时候的时光。

儿时,我是一个胆小怕事的孩子,那时的我,什么都不敢做,跟我同龄的孩子们胆子都很大,我非常羡慕他们。妈妈总对我说:“要勇于尝试,不论成功还是失败,亲身体验了最重要”。在他*的鼓励下,我慢慢地开始尝试着,去学习那些胆大孩子的游戏---活力板。我先将左脚踏上活力板向前蹬几下,然后就上去了,滑了几步,我就掌握不了平衡了,前摆一下后摆一下,只听“扑哧”一声,我摔倒在地上。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们骄傲地对我说:“看,我来给你示范一下”。只见他挥动双臂,忽左忽右,忽快忽慢,挥洒自如。此时,我心里既羡慕又失落悲伤。我暗暗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能学会!”我又踏上了恼人的活力板,按着小朋友们说的,先学向前跑的姿势,象跑步一样,前后摆动双臂,脚底下也要前后摇摆,慢慢地向前滑。等向前滑的稳当了,我开始学习拐弯,拐弯的功夫全在脚上,想拐弯就将脚用力向下一压,熟悉几次就能拐过来了。学会了向前滑,也学会了拐弯,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然后,我尝试着加快速度,嘿!还真行,速度越来越来快,拐弯也越来越灵活,我高喊:“我成功啦!”突然,又是“扑哧”一声,我再一次重重地摔到了地上。这一次,腿和胳膊都都摔破,鲜血流了出来,疼痛难忍。心里想,这破东西,再也不玩了!

过了几个星期,我腿好了,看着那只玩了几次的活力板,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似的,一个在说“别练活力板了,免得再摔着了。”另一个说:“滑吧,锻练一下吧,怕什么!”最终我选择了继续练习,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我慢慢地练,经过一次又一次在练习,我终于学会了自如地滑活力板了!

此时此刻,我的思绪又从童年的时光“飞”回现在。童年啊童年,你是多么有趣,多么让人难以忘怀呀!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成长的脚步越来越快,但童年的经历,告诉了我一个人生的真谛: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你敢于去尝试,只要你下定决心,只要你坚持不懈,你就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

校: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

级:六(2)班

名:齐书魁

指导教师:李雪芹

第5篇:儿时的记忆吃肉

童年旧事 ———— 吃肉

心心

小时候也就是七十年代左右家里穷,农村很少杀猪,杀完猪还要上交一部分以完成国家分配的任务,剩下的肉已经很少,那肉也就自然成了人间美味,不到逢年过节是很难尝上一口的。当然也会有例外,要是多年不见的亲戚突然来访,或是家里找人帮忙干活,就会偶尔在晚饭桌上见到一碗香喷喷的猪肉,里面夹杂着一半的蒜苗或者葱花。这还得提前到合峪街上买。

肉还在锅里炒的时候,我和哥哥早端了一碗饭站在灶台边等着,只希望母亲不要把沾在锅底的油铲得太干净。而实际上每当这时候,母亲也会故意留一点油在锅里,让我们哥俩有机会把碗里的饭倒进锅里还能沾上一些油腥,慰劳一下淡怕了的胃。裹饭的时候,也就是锅巴,母亲还会在我们的饭里放上一点盐,那样的裹锅饭吃起来就更有味道,晚上睡觉还会美滋滋地想一会儿,梦里常常把舌头伸出来舔嘴皮。

邻居表婶家的小女儿小香,就是在与哥哥争抢裹锅饭的时候,被哥哥用锅铲在头上狠狠地敲了一下,留下指头大的一个疤,直到出嫁时,那里还是没能长出头发。

我最盼望解放军叔叔进行拉练训练。现在很少进行拉练,所谓的拉练,就是解放军组织大部队进行长途野战训练,以备国防需要。这我们不光可以看到英姿飒爽的解放军叔叔,最主要我们可以吃到一点点剩肉。庙湾是解放军拉练晚上休息的一个点。那时大米饭加猪肉是

我们的梦想,是人间美味。可是解放军叔叔却顿顿大米猪肉,看着人家吃饭我们直流口水。出于对解放军的敬畏,我们只是远远的看着,手指含在嘴里,口水留的大长。有时偶尔会有一个解放军叔叔喊着:“小朋友,想吃肉吗?来叔叔给你一块!”我们听到立马像兔子一样跑过去,每人会分到一小块,津津有味的慢慢吃下去,现在回忆起来还香甜可口。解放军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上午准时出发。这时母亲和邻居大娘大婶,会拿个碗,到解放军涡水桶里捞些吃剩下的饭菜,主要是肉。会是经常吃肉,不想吃肥肉,解放军叔叔把脂肪多的肉片仍掉,母亲会捞出几块肉片,拿回家洗净再煮给我们吃。也许那时像现在朝鲜一样先军政治,我们温饱还没有解决,人家顿顿大鱼大肉。想想也理解,解放军叔叔得保家卫国,只有吃好,身体好才能保卫我们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略,我们才有安定的家园,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

我还盼望火麦连天的到来,那时也会打打牙祭。那时农村还是集体,一起劳动,大虎隆干,生产出的粮实也有限,但是一到收割小麦的时候,尤其是集中打麦,那不亚于过年!队长会把全村的劳力集中到大场进行打麦,小孩子可以帮忙,人们都心知肚明,无非是让小孩混顿好吃的,因为家家都有小孩。

打麦的时候中午和晚上生产队管饭,人们争先恐后的争着做饭帮火,因为可以多吃点,占点小便宜。管伙,买菜你不要争,争业争不到,那有队长安排,队长会行施自己的权利安排七大姑八大姨,狐朋狗友的一两个。最中午会有点肉,我们会眼巴巴等着开饭。但是也不能白吃,你的做出点贡献呀,于是我们会胡乱的掐几困小麦,帮助大

人运输,象征性的干两下,然后坐等开饭。大人们也不计较,凭我们那两下根本不济事。终于等到开饭,大人们先盛,热后轮着我们,我们会小心翼翼的接过肉菜,再拿两个馍蹲到一边狼吞虎咽的吃下。再想吃点那是不行的。那是参加劳动的是母亲和大哥,他们会给我一点,让我吃饱。我们兄弟姐妹五人,由于人口多,大哥小学没有上毕业就参加集体劳动,帮助家庭,回想起来大哥对家庭贡献还是很大的,所以我参加工作以后对大哥总是力所能及的给与帮助。扯远啦,回归正题。等我们吃饱后,大人们会让我们回家休息,毕竟还是小孩子,但是大人还得继续干,一直干到晚上,晚上的饭有时会很晚,是油条面叶饭。现在看来在家常便饭不过了,但在那时确实是美味。等我们吃饱喝足,当然油条可以随便吃,不像肉朱贵,得限量!美滋滋的哼着跑调的学习雷锋好榜样回家睡觉。

那事我姐的婆子家哥在大队的副业队干活,他稍微有点智障,但为人很善良,对我非常的好。他们经常会吃好饭,诸如大肉,油条。白蒸馍。一遇到他们改善生活,他会老远从副业队给我偷偷带点油条白蒸馍,偶儿会在白蒸馍夹几片肉,那味道不亚于现在的三明治!可惜那样好的一个人还是为我丧失了性命。那年我盖房子拉砖,他帮忙卸砖,不幸从飞跑的拖拉机上摔下来不治而亡。他没有妻子无儿无女,分给我姐夫赡养,如果他有后,我会非常善待,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在他忌日那天为他上柱香烧点纸,让他在那边不受症。

还有一种吃到肉的方法,那就是吃蛤蟆。我和一群男女捉一些蛤蟆,用泥巴糊住,放在火里烧,烧熟我们吃大腿,让女孩子吃点肚子

上肉,居然很香。现在回想起来就想呕吐。

等到我长到十四五岁时,家里条件有点改观,也能吃点肉,可是我却不能吃了。一吃点肉,或者是腥汤就会浑身抓疙瘩,瘙痒难耐,坐立不安,难受之极。为此父亲想尽一切办法摆治,终不见效。后来听说吃猪拱嘴能治,办法很简单那就是将猪拱嘴放在锅里焙干,搓成末浦着喝,吃了四五个居然好了,到现在也没有犯。

现在回想起童年的生活,真是几多辛酸,几多无奈。长大后我还是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那时我们吃不饱?为什么缺衣少食?为什么住着烂房子?为什么没有肉吃?天还是那样的天,地还是那样的地。好在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现在想吃啥有啥,除罢天上的天鹅,想穿啥有啥,要啥有啥。如果父亲天堂有知会含笑九泉,借此谨以此文献给我远在天堂的慈祥的父亲!也愿天下所有的父母寿与天齐!快乐一生!

第6篇:儿时的记忆的经典散文[最终版]

春末夏初,我漫步在故乡的小路上,悠悠南风拂过绿柳,眼目所及之处已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悠悠岁月,悠悠过往,悠悠往事纷沓而来。

小时候的记忆萦绕在我的脑海之中,那记忆铭刻在了骨头里,常常使我触景生情只觉得有些事情似曾相识又好像是命中注定,仿佛驻足在我的命运里,随时随地准备着上演命中注定了的剧情,不知是喜是悲,但必须接受我别无选择!

时光机把我带回了过去,那是我五岁的光景,我暗中祈祷着自己可以永远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

儿时的道路高低不平,泥泞又坎坷,如同我多舛的命运。儿时的房屋在记忆里是土黄色的,是蓝灰色的。土墙,黄土墙上生满了干巴巴的随风飘摇的草,蓝砖砌起来的房子上覆盖着蓝色的瓦,蓝色的瓦上生长着青灰色的瓦松。

妈妈从地里揪下一把将要成熟的麦穗,在灶间燃起忽高忽低的麦秸火,麦穗在火里挣扎萎缩,仿佛很痛苦,却在火中变得成熟,空气之中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妈妈把麦穗扔进簸箕里,用她皴裂的手给我搓出一捧开胃的零食,她朝着麦粒吹一口气,风刮跑了轻浮的糠秕,它随风飘逸,仿佛恋恋不舍,就如同我不愿长大一样。

妈妈舍不得吃,我贪婪地据为己有,那浓香的味道缠着我几近三十年,至今仍会出现在我的梦里。

如今我们的家园已经沧海桑田朱颜改。看,洁净宽广的街道,并且有保洁定期清扫;看,鳞次栉比的楼房拔地而起;看,道路两旁绿树成荫;看,以往荒废的空心院子建满了仿古小亭。

回首过往我满头乌发美丽的娘啊,如今您已是一头雪霜。

娘啊娘!那天,我看到您嘴里含着腥苦的中药把两腮撑起老高手拿着棉签正在通着您的鼻孔,无情的病痛折磨着您,您却依旧为我操心劳神而我却眼睁睁地看着您逐渐老去而无能为力。

您为我割了二斤瘦肉替我捏了水饺,我吞咽着水饺如同嚼蜡没有味道。

儿时的味道,那捧烧麦子的香甜穿越时空而来,嘴里的水饺顿时变得香甜,像一粒粒烧熟的麦子,刺激着我舌尖上的味蕾。

岁月啊它无情残酷,它夺走了您美丽的青春容颜,吞噬着您的健康体魄,可您仍固执地为了我不曾停歇下你一生劳碌的脚步。

泪水充盈我的眼,春风抚摸我的脸,河水浩浩荡荡,田畴莽莽苍苍,远近无人,我感到了孤单。

我的记记带起我的身体腾空而起,在离地五米多高的低空飞行,地球引力莫名消失,这不科学,但绝非没有可能,因为我儿时就经常有这样的梦境或是错觉,在离地五米多高的低空肆意翱翔,春风汹涌,鼓起了我的春装,我感到身子轻如羽毛,胸腔和肚腹里充满了轻盈的气体。

我陶醉在穿越飞行的愉悦里,四肢轻,无骨无肉,只有心脏在轻微跳动,我的耳边缭绕着鸟鸣花开的声音。

我仿佛看到了年青时的您,我的母亲,那时候您充满了青春的朝气,那个五岁时的我默默不语站在您身边,静静地看着您为我搓着麦穗儿。

您舍不得吃,我贪婪地据为己有狼吞虎咽着。

春风鼓荡,艳阳当空,一幕幕一幅幅如快进的电影画面,好一个壮丽的三十年,弹指一挥间。

上一篇:财务会计工作职责1下一篇: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