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学论文

2022-04-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的环境下,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学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学论文 篇1:

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

摘要: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技术对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有着重要影响。创新人才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高中生物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属性,在培养新世纪人才之中意义重大。如何更深入地认识教育创新的重要性,重视与生物学相结合的创新,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一名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创新思维的概念和重要性,提出一些培养学生生物教学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创新性思维能力;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研究

当今社会发展日益迅速,与此同时,创新型人才也日益短缺,我国要实施综合性素质教育,培养一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必须从其培养方法和模式的角度出发,转变其传统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把原有的应试教育方法转变成综合性的素质教育,从基本抓起,解决其创新能力差的问题,把综合性教育工作作为一种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们想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须积极地推进教育课程的改革,转变以前传统的教学理念。老师们在给学生讲解课程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传播。

一、高中生物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应该比任何其他学科更生动、更有活力和更有活力。创新教育是改变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它可以使生物学的学习实现运用生物学相关原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花鸟,蝴蝶,昆虫,可以激发学生的遐想,启发他们的思维;雄狮,参天大树,可以激发人们的斗志,拼搏精神,春、夏、秋、冬四季有不同的气候,生物的生命力和表现力也各不相同,这为学生应用知识和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广泛的平台。

二、发展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高中生物教学实践方式

2.1教学中通过训练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不同的思维是创新的基本生理活动模式,生物学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和多个层次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糖在肝脏中是如何转化的,受精卵是如何成长为一个个体的?这些问题很小,但很有启发性。它要求学生具有全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发展和准确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也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以前的知识创新过程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这种思想路线产生了大量的理性思想和解决办法。教师应善于制造问题情境,并细心设计零散的问题,这是帮助学生克服僵化思维的有效方法。教师应教会学生珍惜和把握自己的灵感,引导学生有清晰的思维中心,通过建议激励学生。当灵感来临时,教师应根据逻辑思维规律和步骤熟练地分析和综合学生的见解,并将其转化为分析性思维。

在教学人教版高中生物时,对于蛋白质相关内容的教学就可以如此。当你购买某些食物时,你是否经常会将含有蛋白质的食物优先选购?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种情境。有些人分析了某一种食物,发现它含有几种氨基酸。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观察这些氨基酸的结构,思考并讨论这些氨基酸在结构中的共同特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日常的生活中掌握了生物学科的知识,同时对于日常之中生物学的知识运用更加深入。

2.2加强生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表明,实验课堂教学与概念课堂教学都是生物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内容。实验演示简明、直观、图解,反应的可见性较高,学生通过实践观察了解到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整理综合和深入理解。总而言之,演示课堂实验教学的精神魅力永远是无限的,只要我们以课堂改革的角度为教育指向,坚持课程新观念,有效地启发和激励学生,相信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享受与学习,思考与实践,达到了教与学相结合的目标。

在人教版生物教科书中“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这一节主要是围绕植物细胞吸水原理的探究式学习展开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展示一个包含不同浓度生理盐水的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为什么不同的生理盐水会引起植物的不同变化?植物如何吸收和流失水分?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了半透膜的特点,引出了渗透的概念。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概括一下渗透发生的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是否有资格进行渗透?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思维,丰富课堂探究气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2.3加强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学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在整个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紧密联系是相互促进和补充的。虽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获得某些知识和技能,但有目的的课外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今最常见的课外活动中,无论是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是创新技能都可以得到高度发展和锻炼。

高中第一年的课外活动主要处于基础知识阶段。此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完成生物教学内容,审查和巩固生物学知识,同时此时也要开展基本的实验。扩大知识阶段是高中二年级上学期。在高中生物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来扩大教学内容。下学期模拟考试阶段的主要教学任务是写一个综合试题,进行高考类型的模拟,并根据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组织几次实验仿真试验,巩固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提高国家创新能力,为此要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推进课程改革。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现代学习方式。在生物教學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实施创造性教学,发掘生物学科的教学特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刘慧.浅谈高中生物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4):90-90.

[2]魏亚南.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9):739.

作者:宿英 杨念波

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学论文 篇2:

浅谈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人才的竞争更趋激烈的环境下,我们生物学教育工作者决不能落伍,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通过关注生物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设疑与猜想,关注学生的探究、讨论、解疑的过程,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关键词】生物 教学 创新 思维 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经过独立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或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有新的理解甚至有独到的见解。能发现不同于教材,不同于教师的讲解、解题和学习方法,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且有新颖性、独特性等。"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大力进行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教育"。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那么,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呢?

一、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要进行创造力培养,首先要注意激發学生的学习兴趣。

1.设疑激趣

自然界的生物之谜很多,教师可利用各种机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并激发兴趣。如讲哺乳动物时介绍"鲸为什么要集体自杀?"讲植物的叶时介绍"植物为什么吃荤?有些人多吃糖后,体内的血糖浓度升高,但1~2小时以后,血糖浓度却又恢复到正常水平,这是什么原因?"这些问题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浓厚学习兴趣。因此,设置一些生活的我们常见的问题,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直观激趣

教师在授课中可充分利用多种直观教具,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蝗虫的口器时,让学生观看录像,从蝗虫的取食动作领悟咀嚼式口器的概念;再通过录像将蝗虫口器的各部分解剖在画面上化小为大,逐一分析各部分的功能,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3.情境激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结合教材内容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兴趣。如讲鸟适于飞翔特点时,积极借助于学生感兴趣的一些故事及我们人类为什么无法飞行等问题,加以比较人类与鸟类的特征,通过讨论与比较,有利于促进问题的产生,以及对问题的解决的欲望,提高课堂的效率以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二、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中,奉行"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及时反馈,激励评价"的教学原则,其中核心是主体参与。有效的主体参与能提高学生自主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其自学能力,从而发展创造力。

1.有计划地组织小组讨论

课堂上适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是一种积极参与教学的过程,也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在学生获得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总结鸟纲特征时我便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实践证明,小组讨论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参与面广,增强了待进生的自信心、勇气。同时,学生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淡化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逐步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勇气与习惯。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教学中将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学习具有探究的性质。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古语说得好:"学起于思,思缘于疑"。授课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种子为什么会萌发?食物是怎样被消化吸收的?细胞怎样分裂?等等,从中都可引出丰富的猜想。初中学生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这正是求知欲、好奇心的流露,它将推动学生不断带着疑问去思考,萌发了创造性思维。为此,要在课堂上常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

3.创设机会让学生动手

授课当中,要积极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动手。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有时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让他们认真观察,认真记录。实践表明,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自己独立完成实验,通过他们亲自触摸、观察、实验,使感观协同作用,手脑并用,思维活动程度大大增强。

在学生产生问题的时候,教师可改变直接、简单的理论叙述,而是肯定他们的问题是有一定的深度与质量,鼓励他们尽量自己先寻找资料、查阅有关网站,或通过亲自实验操作来解答。

例如:生活中常说"鱼刺卡喉,喝醋就能解决。"这句话是否有科学道理呢?为此,我们共同设计了"食醋对鱼骨物理性质的影响"的探究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实验,发现食醋即使经过10分钟后也仅能使细长的肋骨稍稍变软。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鱼刺卡喉,喝醋是不能解决的。此类事例常常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策略

1.敢于主动提问,激发创新意识

问题是创新的源泉。在生物教学中,问题如果常常由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往往是面小、狭窄的问题,学生的任务是应对解疑,这样会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促使其会产生定向的探究反射,也就存在许多发自内心的疑问,如:花为什么是五颜六色而叶片是绿色的?鱼为什么生活在水中?鸟为什么能飞?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向往自己能解决。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不应"圈地为牢",阻碍学生问题的产生,限制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相反我们应更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精神,创造民主平等的地位,允许和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面对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2.大胆假设,优化设计,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在提出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假设性的理论,假设是尝试性的解释和推测,教师还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验观察等进行探究,使学生设计出相应的最佳方案去验证假设,进而解决问题。在设计中,学生自己尝试改进、完善探究实验设计方案,积极探寻证据,以求得到答案;或采用多种实验观点、结论探究其规律,以肯定或否定假设;或与实际生产、生活相联系,科学地去解决问题等等,而不是拘泥于一种尝试、方法、例证和结论,使学生的求异、发散、怀疑、否定等创新思维在假设性理论设计方案中充分地发挥、运用和展现。

如在做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提醒学生不要急于动手,先充分想象和推测:除了光照之外,其它条件影响鼠妇的生活吗?我又进一步引导:如果实验装置中除光照不同之外,土壤的潮湿度、温度也不同会怎样呢?鼠妇会向潮湿的那边去吗?鼠妇会向温度高的那边还是向温度底的那边去呢?

3.不懈探究,培养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其创造力,并不要求学生像成人那样创造,去发现某一个新东西,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索的过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爱探索、爱创造的习惯。那么,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大胆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观察、去实验,教师只是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促使学生解决自己提出的或遇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广泛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多种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多角度认识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如在调查昆虫有趋向光源的习性,我们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自行实验探究。一上课,让学生拿着工具自己到野外去捕捉一些昆虫,如家蝇、菜粉蝶、蟑螂、蟋蟀、瓢虫、蚂蚁等。学生们非常高兴,捕捉到这些昆虫后,分组实验,检验出这些昆虫是否具有趋光性。在此过程中,学生研究兴趣浓厚,各种能力得到锻炼,不仅知识掌握牢固,还充分发展了创新思维。

4.通过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课中选择能显现事物规律的实验,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现现象,认识规律,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行获取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学生熟悉的、典型的、适量的实验,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学习知识。如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我以蚂蚁为例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实验,进行对比研究,让学生能很快探究出蚂蚁是通过什么来交流信息的。一个是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另一个是不将侦察蚁返巢的路上事先放好的纸片取走或挪动。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学生很快发现蚂蚁是依靠气味来传递信息的。

四、增大课外阅读量,为创新蓄势

增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是实现创新"蓄势"的重要途径。有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知识面,思维才能活跃起来,才能发现更多的问题,才会最大可能的产生创造性思维。没有渊博的知识,就等于思维处于贫瘠的土壤,创新思维的形成便成了空中楼阁。生物知识包罗万象,老师应格外重视创设博采知识的氛围。积极鼓励同学阅读《科学家的故事》及观看《动物世界》等,积极地让学生自由选择,广泛阅读。对于不太适合的阅读材料,要及时、积极与学生做认真和善的商榷,让学生明白此书的哪一点、哪一方面不够好,应该带有批判的观点去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还初步形成了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通过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创新意识

教学评价在教师和学生行为的塑造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教学评价,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实施创新教育,要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在评价中显示个体的创造性,给个体以独特阐释、理解、表达以及策略的寻求留下必要的空间。教师要在最大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努力,在教学评价中增加学生创新的比例。这样的教学渗透试题的评价方式,就起到一种激发学生创新导向作用,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会更注重自己的扩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设想,不能停留在憧憬阶段,通过努力,我们是可以寻找到一些可行的措施,我们的教学不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吗。我们不能在教学上只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不能只关注结果,我们应把着眼点放在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上。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抓住创新这一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抓住了培养未来人才的牛鼻子,就一定会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參考文献】

[1]梁秋英:《中学生物教学特辑》。

[2]陈允飞:《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应用》。

[3]常汝吉:《生物课程标准》。

[4]靳玉乐:《探究教学的学习与辅导》。

作者:吴维梅

创新思维能力生物教学论文 篇3: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生物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1. 在观察现象中,培养学生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皮肤与汗液分泌”时,我并不是直截了当地把“皮肤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具有保护、分泌和排泄、调节体温、感受外界刺激的功能”的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意识到寻常现象中的非常之处。教学中我把这部分的内容作了这样的设计:

(1) 我们的皮肤一般是什么颜色?

(2) 为什么皮肤被小刀划破了,有时流血,有时不流血?

(3) 为什么皮肤破损了,不久又修复?

……

学生回答第1个问题时,几乎是不加思索,异口同声,因为这实在是一种太寻常不过的现象了。正是这种寻常,导致学生忽视了寻常现象背后隐藏的问题,在被教师接二连三的问题问倒这后,学生对一个普通现象后面居然隐藏了这么多让人深思的问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接着,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的皮肤,联系生活中的体会,针对皮肤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比谁找到的问题多,比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学生的问题意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提出了值得深思的问题:

(1) 为什么皮肤有弹性?

(2) 汗液是从毛孔流出来的吗?

(3) 为什么天冷时,洗澡后皮肤会起疙瘩?

(4) 为什么有时皮肤会生疮?

(5) 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皮肤?

……

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他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如何提问上,久而久之,问题意识就极易得到激活和强化,主动寻找和发现问题就会成为大多数学生的良好习惯。

2. 在研究问题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七年级生物“光合作用”一节中,叶片的结构是该节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合理安排的话,不仅可以化解难点,变复杂为简单,而且还可以在巩固学生寻找问题和发现问题的习惯时,进一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讲“叶片的结构”时,我拿一些叶片发给学生,先让学生们观察并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为什么叶子两面的颜色深浅不一样,一面绿色深一面绿色浅?”“为什么叶子正面比背面光滑,这与叶子的内部结构有关吗?”……我对这些问题避而不谈,让学生思考、分析这些问题,找出问题的答案。学生表现得很活跃,认真的思考、讨论,很快这些问题都得到解决。

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的积极性,拓宽思维的空间,使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并且更容易掌握课本的内容。

3. 在实验操作中,培养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上七年级的第一个实验——“显微镜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时,我把它当作“探索性”实验进行教学:将实验室的旧显微镜找出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探索性学习——“拆”、“卸”、“装”、“看”,顺其自然。结果学生兴趣空前,不仅对照实物和课本很快掌握了各部分的结构名称,学会了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而且对“头发”“手指头”等为什么“看”不清楚等问题也能主动去思考,探索,并最终找到答案。又如“观察种子的结构”实验,我不是先组织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种子的结构,再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而是反过来,先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利用实验进行探索,教师再指导总结。这样,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既认识了种子的结构,还非常容易地解决了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结构异同点这一难点。

再如,我在进行“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活动前,有意对学生说:“该实验我只会照本宣科,一时想不出其他的实验方法,同学们不妨试试看。”结果上实验课时,学生纷纷从家里拿来萝卜、马铃薯以及食盐等实验材料;有的用打孔器,有的学生甚至用钢笔套打孔,用削笔刀挖洞;有的用细玻璃插入洞底,有的用饮料吸管做替代品。设计方案多种多样,材料五花八门,但实验效果却基本相同。许多学生还能举一反三地以日常生活中的盐腌黄瓜等加以说明其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实验原理的可靠性。这样的思考,这样的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从中可看出,在实验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操作,教师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得到培养,从而创新思维也得到培养。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作者:周小琪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年青年志愿者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