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管理论文

2022-03-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财政管理论文(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更多范文可通过本站顶部搜索您需要的内容。[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大幅度上升,国家调控的要点也发生了改变。建设资金的条理化科学化使用,使国家分配的资金用在恰当的建设中,成为了政府财政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家的响应之下,各地政府纷纷优化了财政管理的策略。

第一篇:财政管理论文

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

摘  要:随着分税制度的出现,导致当前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对这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更好的提高各级政府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关键词: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分权;改革措施

对于各级政府的运营来说,财政分权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方面,财政分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各级政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则可以切实满足社会群众对公共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准。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对财政管理体制进行完善,有效实现财政分权改革至关重要,需要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工作中的问题

(一)立法权的缺失。目前,我国地方政府在税收方面并不具备一定的立法权,一切与税收相关的权力都掌握在中央手里。这样一来,势必导致地方政府在税收管理工作中的被动性,与税收相关的工作都需要听从上级的安排,毫无选择的余地。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便无法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与经济发展相关的利益长期性目标也无法顺利实现。

(二)“诸侯经济”的威胁。所谓财政分权,简单地说就是将中央政府所具备财政管理权下放给地方政府,是一种将集中权力分散开来的权力分配方法。在财政分权模式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拥有属于自己的财政收入。因此,一旦二者之间的权力分配不合理,那么必然会直接导致权力失衡的问题发生,致使国家财政陷入危机。“诸侯经济”的威胁是当前财政分权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财政分权过度导致的。众所周知,各级政府的内部结构中涉及了多个部门,每个部门都可被视为有着自身利益的经济主体,部门的各个成员也会自觉维护自身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些经济主体的权利没有受到合理限制,那么就会出现职权滥用的现象。

(三)财政制度高度集中。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国的财政制度是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虽然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但二者的关系却被称为“统收统支”,所有的财政权力都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里,地方政府并不具备一定的权力,同时也没有单独的预算。高度集中的财政制度虽然能够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定性,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尽管在效率方面的损失短时间内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但长此以往,势必会在全国范围内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将集中的财政制度进行合理分配,改变当前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完善财政体制改革,以此来有效避免恶性竞争现象的发生。

二、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工作的完善措施

(一)适度集权、适度分权。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从税收公平方面所营造的经济市场环境至关重要。为了能够切实提高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税收制度进行完善,这就需要地方政府要具备一定的税收立法权。针对这一需求,中央政府可以按照“大权集中,小权分散”的原则对税收立法权进行合理分配,既要体现出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赋予地方政府税收立法权。

基于目前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分权改革的实际问题,在接下来的改革工作中应当对财政分权进行进一步深化,尤其是要妥善解决“诸侯经济”威胁问题。财政分权理论从信息优势以及公共产品提供等角度对分权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注意,诸侯分权并不意味着国家过度分权,应当做到分权和集权的平衡,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诸侯经济”威胁。 具体来说相关部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在中央政府对中央税、共享税进行统筹管理的基础上,赋予地方政府税目、税率调整的权力;(2)允许地方政府在不影响中央及地区利益的前提下,通过立法程序,开增新区域性税种;(3)允许地方政府对地方税种的细则进行合理制定。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的有效协调。

(二)从法律角度对权力进行规制。一直以来我国财政制度是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表面上密不可分,实际上却“统收统支”,实权全都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地方政府无实权,这一情况与法律权力相关制度的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在没有法律的支撑下,地方政府的实权几乎得不到保障。所以在未来的时间里,中央政府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来对权力进行规划,首先要对与财政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保各项法律法规的有效落实。使各类经济主体之间可以达到均衡,以此来有效避免各类纠纷的发生。

结语:综上所述,财政管理和财政分权作为各级政府运行的一项重要制度,对政府职能的有效发挥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从本文的分析我们能够看出,当前财政管理体制与财政分权改革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要求各级政府提高对此项工作的重视,从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这样,才能够切实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为地方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任薇.浅议我国财政分权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制度的完善[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1(06).

[2] 杨灿明.基层财政体制改革研究[J].当代财经,2014(04).

作者:刘晓静 宋春景

第二篇:依法管理政府财政 提高财政运行效率

[摘 要]本文论述了依法管理财政的重要意义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加强财政立法、发挥人大监督等七个方面,分析了做好依法管理财政的途径。

[关键词]财政;法制化国家;推进措施

1 公共财政的概念和特征

要理解好依法管理财政必须首先理解财政和公共财政的概念。财政活动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经济现象,财政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出现私有财产,社会分裂为阶级才产生了国家。国家一旦产生,就必须从社会分配中占有一部分国家收入来维持国家机构的存在并保证实现其职能,于是国家财政这种特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现象也就应运而生。“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财政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从实际工作来看,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经济部门,即财政部门,它是国家(或政府)的一个综合性部门,通过其收支活动筹集和供给经费和资金,保证实现国家(或政府)的职能。从经济学的意义来理解,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财政作为一个经济范畴,是一种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行为,是政府集中一部分国民收入用于满足公共需要的收支活动,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及经济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公共财政的定义可以这样概括,即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的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履行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公共性、透明性和法制性是公共财政三个最基本的特征,公共性是公共财政的本质特征,公共性和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有密切关系,所谓财政分配的不对称性是指从收入过程来看,是价值单方面的转移,表现为社会产品的价值从市场主体(企业和个人)手中单方面让渡到政府手中,政府取得收入不需要向市场主体付出任何报酬。从支出过程来看,财政分配除了要提供公共商品与服务以外,还要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正义,主要是通过转移支付来帮助社会弱者,这就是财政非市场特征的最集中表现,公共财政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透明性是公共财政运行的基本要求,相对于纳税人来说,财政资金是公共性的,因此必须公开和透明。法制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法则,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而公共财政必须坚持依法理财,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活动必须在法律的约束下规范运行;另一方面,依靠法律的强制手段,让人民群众监督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

2 依法管理财政的意义

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对于建设法制化国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依法管理好政府财政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良性运行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法制性是其基本特征,依法管理财政是保证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和提高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必然要求,公共财政的一切收支活动必须置于法律规范和约束之下,实现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开、公平和透明;第二,推进依法管理财政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保证,有利于促进政府财政活动规范运行,财政资金的合理运用,防止贪污、腐败等违法行为发生。

3 目前财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政府财政方面的主要问题是:第一,财政决策等财政行为不规范,漏洞比较多,部门财政决策权往往由本部门领导个人来决策,财政决策不透明,公开性不够;第二,财政立法层次低,法律体系不健全,财政立法除少数几部为法律层次,大多数都停留在部门立法;第三,财政支出效益较低,使用不尽合理,对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的投资该退出还未退出,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需要还不能完全满足,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差别较大。

4 推进依法管理财政的主要措施

4.1 加强政府财政立法,完善财政立法体系

财政立法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加强财政立法,建立体系完善、门类齐全的财政法律体系,使一切财政活动都能做到有法可依,以保障财政体制改革、健全财政职能。在相关的财政法律的制定过程中,充分发挥法学家与财政专家的作用,使财政法制建设始终处于民主与科学的框架内;同时应强化人大代表监督预算和决算的监督力度,完善人大代表质询制度,使人大代表对国家预算和重大收支项目的来龙去脉都清清楚楚;在立法中要重视中央与地方税权划分、税种划分以及转移支付制度的构建,解决好这些问题必定会使我国财政法制化水平向前大大推进。合理界定财政的职能范围,提高对社会保障、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4.2 加强对预算执行的监督,充分发挥人大监督作用

建设法制财政,必须强化对政府财政的监督。财政预算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财政预算的审批权必须而且应该纳入人民权力的范围,由人民代表大会的人大代表行使。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监督预算,就是体现人民意志和愿望的过程,就是把预算草案变成具有法律效力的财政计划的升华过程。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监督,依法向同级人大报送预算编制、执行以及决算的相关材料。过去由于预算未编到单位和项目上,把编制中应解决的问题推到执行过程中,“一年预算、预算一年”,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批条子过多,随意性较大。坚持把人大审批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对审计查出的问题,督促政府研究整改意见,责成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进行整改,整改结束后向人大常委会专题汇报整改情况,使预算执行情况的审查监督得到深入和延伸。长期以来,财政部门提交人大审议的预算报告确实存在着“内行人看不清,外行人看不懂”的问题,人大代表和常委会委员们审议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导致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预算监督工作停留在一般程序上,实质性的监督难以到位。为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人大应该在预算编制初期提前介入,了解财政综合预算和部门预算编制的基本情况,进一步增强了预算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3 加大对政府采购的监督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及实行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采取竞争、择优、公正、公平的形式使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等财政性资金,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法获取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政府采购法》的实施对政府采购管理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从采购运行的实践来看,我国尚处在摸索实践阶段,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不规范的现象,政府采购中存在巨大的利益,使得采购官员有滥用裁量权的冲动,采购人员采购时,不是以公共利益为重,而是很可能作出使其私人利益最大化的选择。具体管理职责不清,监管部门采购资金审核不严,年度或季度、月度采购计划不能准确执行,下一步需要规范运作,提高效益,政府采购的根本目标是节约成本、治理腐败、规范管理。

4.4 实施阳光财政,保证纳税人的知情权

在纳税人享有的诸多权利中,知情权是一项基础性的权利,同时也是首要权利。其他权利能否实现以及能否充分实现,需要以知情权作条件。纳税是国家规定纳税人要把自己的金钱缴纳给国家的一种义务,纳税人要尽这种财产损失的义务,当然有权知道履行这种义务的原因,如税收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征税、国家征税干什么、国家对哪些人征税、国家应该征多少税、国家应该怎样征税等,这些都应该让纳税人明白。赋予纳税人知情权,有利于纳税人监督政府的公共财政,打造出透明政府、亲民政府、服务型政府。无数的事实说明,权力使用的不透明必然让权力监督架空,于是,权力无所畏惧、无所不能。要让权力在阳光下使用,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接受更广泛的监督,让钱用在明处,用在刀刃上。

4.5 实施过错责任追究,推进财政绩效评价制度建立

责任追究是维护法制权威性的根本保障,也是推进理财的必要手段。各级政府及其财政部门要结合岗位责任制、财政执法责任制、建立理财过错追究制度,明确过错责任追究范围、追究程序、追究方式等。在财政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主观故意或过失违反财政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规定的,都要实施过错责任追究;部门违反规定形成过错行为的,要追究其主要领导责任,坚持有错必纠、处罚到位、不断强化依法理财的责任意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作为改善公共管理水平的重要工具,具有判断、预测、激励、约束等多项功能。建立财政绩效评价的制度和方法,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缓解财政收支矛盾,保证财政资金的使用合理、到位。

4.6 继续深化政企关系改革,培养市场主体,壮大市场力量

依法管理好理财,除了需要国家机关通过相应的制度构建与变革而自觉地实行以外,还需要有坚实可靠的社会和经济基础,为此,就需要使市场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在经济方面的成长与壮大。通过继续深化政企关系的改革,使企业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市场主体,政府也承担起相应的职责,消除政府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干预,同时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力量,使各类市场主体都得以健康的发展,并将其作为中国市民社会的基础,推进中国市民社会的发展。

4.7 强化对财政的自由裁量权的管理

所谓自由裁量权,是指行政执法部门行使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确认、行政给付等职权时,在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范围和幅度内享有的自主决定权和处置权。财政管理的自由裁量权是行政自由裁量权的重要内容,自由裁量权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现实社会情况复杂多变,法律也不可能包罗万象,赋予财政管理者自由裁量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但是如果自由裁量权滥用则危害巨大。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说:“权力有腐败的趋势,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为了保护公平正义和法治秩序,必须对自由裁量权进行约束。同时,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会使行政机关滋生官僚主义和腐败现象。政府理财的核心是预算管理,政府理财中的自由裁量权滥用,主要表现在预算编制上,存在较多的人为因素和长官意志,在预算执行中,随意性较大也给某些部门和人员滥用自由裁量权创造了便利的条件。约束政府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主要办法是制定裁量基准,加大立法约束合理划分裁量阶次,让执法者和违法者拿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准确地对号入座,可以有效避免“凭感觉”、“拉关系”、“打招呼”等弊端,进而推进依法管理财政;有利于预防和遏制腐败现象发生。为规范自由裁量权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切实提高预算法立法质量,降低财政法律规范的弹性,增强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加强对预算追加、调整和预算外资金的管理等方面的法律约束。消除预算编制和执行中时间上的法律空档,抑制自由裁量权的过分扩大。

作者:王 克

第三篇:县财政局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策略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各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支出大幅度上升,国家调控的要点也发生了改变。建设资金的条理化科学化使用,使国家分配的资金用在恰当的建设中,成为了政府财政管理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国家的响应之下,各地政府纷纷优化了财政管理的策略。基层是国家的立国之本,也是最能体现国家改革的地方,因此必须加强各县级政府对财政改革的必要性理解,帮助他们实现财政管理精细化的转型,统筹城乡发展。本文将结合县乡财政情况的特殊性,对其财政局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的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县财政局;精细化;管理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070

县财政局实施财政精细化管理是国家经济上扬式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进行财政的精细化管理改革,必须要开阔县乡两级收入来源渠道,资助有潜力的项目,照顾财政收入金额比重小的地区,并招商引资,发展有地方特色的经济文化;更详细地编制预算,节省县乡在城乡建设、民生建设时不必要投入的金额,优化财政收支的流程;牢牢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编制预算理念,为人民最大程度上的减轻赋税压力;也要加强工程质量的把关,规避未来豆腐渣工程给城乡建设造成的负担后患;还需明确财政工作分工,使得每个工作任务有合适的人员完成,不造成人力的浪费或人力的短缺;最重要的是整改财政部门工作风气,使财政部门工作者时刻牢记在岗必尽责的工作原则,让财政部门运行时出现的问题有处解决,使工作作风更加廉洁,服务态度更加到位。精细化管理能给县财政部门带来更公平、公正、透明的工作氛围,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1财政部门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即是一种追求更细致更完善的态度,“精细化管理”更是一种追求完美的管理,其在普通管理的层次上,细化工作的每个枝节,更深入地划分每一人员的工作领域,更科学地计算工作成本与效益,节省资源不必要的冲突和浪费,带来多重效益。

将精细化管理运用在政府财政部门,也是由于国力提升的大势所趋。近年来,国家财政的收入与支出节节攀升,每一次完善城市的建设、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准都需要政府不小的投资。政府财政部门的工作正是审核每项投资是否合法合理、是否能给城市建设带来实效,将资金拨给通过审核的项目,驳回不合法、浮夸、华而不实的项目资金申请。进行管理层精细化改革,能带来崭新的廉洁的透明的工作氛围,更好地为人民、为国家服务。

财政支出与收入的精细化管理是财政部门管理的重中之重,将每一分钱用在该用的地方,精打细算,收支平衡是政府使用公款的首要考虑原则。但从各地的财政收支审计汇报总结上来看,仍存在所收税金不达标、预算不够精准、账目不够透明、建设资金被浪费等种种问题,造成财政报表的混乱。因此公共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必须切实实施,让资金有实际用途,更好地改善民生、建设乡镇,每一项拨款都应该明确到具体事项,确保人民的钱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

2财政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定位

21汇集县乡资源,明确财政收入加强财源建设

整合当地县乡建筑、公共設备、人员分布等情况,实时掌握县乡楼房建设、公共设施损坏的情况,并及时进行汇款,修补城市落后设备。明确登记每项资金汇入与汇出的流程经过,确保金额有条不紊、不缺不少的用在该用的地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经济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建设经济项目,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22反对铺张浪费,科学规划预算

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合理地筹划公共资金的使用去向,在每一个项目上精打细算,省去不必要的开支。反对铺张浪费,反对好高骛远,脚踏实地地完成每一项城市规划,大力扶持惠及后代的工程项目,严控项目的审批,加大对质量的把关。使预算支出科学化、合理化、透明化。

23透明化公正化公平化人员资源物力资源的使用

进行会计集中核算,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集中采购的实质性改革,让工作流程更加透明、更加公正。实行源头规范,做到“财政资金拨到哪里,财政监督就跟到哪里”,严格监管资金使用的流程走向,坚决抵制虚假支出账单的上报。培育一批廉洁公正,爱岗敬业,务实求真的优秀财政部门工作者。提高财政局所设岗位上的就职人员的质量,切实在每一人、每一岗上分配工作。

3财政精细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31开源

加强财源建设,走有地方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县乡地理位置,人文背景的基础下,规划好城市建设目标。发展农业的县乡,应设立专门的涉农补助通道,给予务农人员实际优惠,保障此通道补助资金汇入的安全性,最大程度上维护务农人员的合法权益。发展林业的县乡,应对退耕还林现象进行必要性的奖励。发展矿业的县乡,政府对发展矿产的企业予以资助、对矿井工作人员分发补助。此类关于城市建设的财政支出都是必不可少的,着重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潜力发展项目,进行必要的投资鼓励,也必然会得到更丰厚的回报。同时兼顾收入金额较低地区,招商引资,扶持这些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县乡经济收入持续不断地上升。只有广开财源建设的道路,才能使县乡经济快速发展,才能有实力改善民生情况。

32节流

坚持以收入的多少决定支出额度,量入为出,以收定支。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财政部门应注意避免“高指标,高任务”,不打赤字预算,不助长“浮夸风”,县乡的建设要以源为本,脚踏实地地规划城市建设。财政部门牢牢把握量入为出的理财原则,才能切实地改善民生情况,不增加人民不必要的赋税压力。若要切实落实“节流”的财政支出情况,县政府必须合理编制预算,着重发展有潜力的项目,照顾财政收入份额较少的地区,细化明确资金的流向。坚持“以政府预算为中心,以集中收复为目标,以政府采购为补充”,让财政流出减少不必要的金额,珍惜每一分钱,不在细枝末节挥霍资金,让资金完全使用在民生项目的建设上。也要加强工程质量的把关,大力度打压豆腐渣工程的建设,断绝该类工程的启动资金。

33明分工

从工作任务上确定工作所需人手,确保财政局工作人员定岗定责。规划好财政部门所需的工作岗位与岗位上所需的人数,并精选财政工作者,让有能力于岗位的人上岗,是保障县财政局有效率工作的基本任务,也是保障县乡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让问题有地方反映、有方法解决是明确财政局分工的主要目的,想要达成这一目的,就必须整改县乡零散的工作流程,落实每位在岗人员的明确工作任务与工作职责。“审批用款单位资金申请报表——下达审核后的预算指标与用款计划——资金汇出”是财政局核心的工作内容。因此可以适当精简工作流程,明确分工,让上级指令能快速下达至基层,让基层问题能及时反馈得到解决,也便于财政部门职员的管理。

34严督管

夯实管理基础,严格把关财政金额的流动。依法治县,严厉打压不正风气,使资金流向明确,发挥实际效益。尝试实施“以拨代款”的改革措施,让所需品代替所需拨款,由此避免不法分子私自挪用建设资金。培养一批作风优良的财政工作人员:财政工作领导班子是组织者、领导者、改革的推动者,要协调好、安排好、抓紧整个财政局组织的税款管理工作,廉洁自律,团结协作,务实求真,起表率作用。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修养,职业操守,服务态度,劳动纪律与工作质量。财政工作人员必须合理编制县乡的预算规划,正确处理财会业务,负责财务的审核,对不符合规定的、不符合法律的一切要求严厉驳回。依法组织县乡的各项财政支出,确保财政收入及时入库。加强工作人员的本职培训、法律知识培训,以建设更优秀的服务人民的团队。让人民的每一分税款用之实际,福益人民。

综上所述,县财政局通过加强财源建设、科学筹划预算、严格把关资金流动过程等策略变革,完成管理的进化,实现财政的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贾康,孙洁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与精细化的思考和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58)

[2]刘建光强化我省地方税源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探讨[A].税收实践与探索——山西地税系统优秀税收科研成果文集(2005)[C].2005

[3]张季精细化管理:提升财政管理效能的必经路[J].地方财政研究,2009(11)

作者:卜荣利

第四篇: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

摘 要:财政部门也被称之为财政机关,主要职责就是开展财务管理,而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管理人员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管理手段。在财政监督导向下,要想实现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目标就必须构建和完善管理体系,降低外部因素对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影响,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性,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执行财政管理工作。

关键词:财政监督 财政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在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包括:一是横向控制;二是纵向控制;三是内向控制。无论是哪种内部控制框架都需要控制体系支撑,这就要求财政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构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发挥出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

1 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目标

在财政监督导向下,内部控制必定是为了实现财政管理目标而展开的,财政内部控制的目标可以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满足公共需求;二是降低财政风险;三是促进廉政之风,避免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目前,国家的财政收入数目非常大,而这些资金的用处是百姓非常关心的问题。财政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内部控制,才能避免资金的浪费,发挥出财政资金的作用,实现利益最大化,真正服务于人民。财政管理部门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同时还应该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降低因财政资金引起的社会风险性。财政部门是国家的,能够对财政资金进行分配,这也就导致很多管理人员钻空子,伸出罪恶之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加强对财政管理人员的监督,避免不法行为的出现。

2 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原则

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原则包括:一是合法性;二是实用性;三是整体性;四是重要性;五是效率性。其中,合法性原则就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绝对不能跨越国家法律法规。实用性实际上就是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正应用于财务管理中,明确财务管理的方向和目标,不能只注重形式。整体性则是内部控制必须贯穿财务管理全程,这就要求内部控制体系必须全面,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环节,这样才能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3 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特点

3.1 重视程度高

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把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作为工作的重点,而且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效也已经成为各个地区财政部门业绩考核标准之一。各地区财政部门已经制定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步骤。财政管理人员要增强责任心,亲自指挥工作,加强对日常工作的监督和管理,把日常工作落实到实处。财务人员要及时向管理人员递交风险控制方案,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总结风险控制方案,对内部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最终形成文件。

3.2 效率高

2016年在国家财政会议上各财政部门就已经在制定构建内部控制方案,在2017年初各个财务部门就已经开始落实行动,明确财务人员的职责,提出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目标,效率非常高。2017年初,相关部门发布了《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指导思想;二是构建原则;三是范围;四是内部控制体系内容;五是构建步骤和流程。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被分成以下几个等级:一是基本制度;二是风险控制体系;三是内部操作规范和流程。风险控制体系中指出财务管理风险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法律风险;二是政策风险;三是预算编制风险;四是执行风险;五是公共关系风险;六是机关风险;七是信息系统管理风险;八是利益冲突风险。

3.3 群众参与度高

财政监督导向下,国家财务管理包括以下几个部门:一是预算科;二是综合科;三是人教科;四是法税科;五是办公室;六是信息中心。以上几个部门职责明确,认真执行,付出了很多精力。但是,单一依靠财政管理内部人员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力量还是比较单薄,需要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到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增强群众的内控意识。

4 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对策

4.1 实地调研

要想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充分了解国家当前财务状况,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好记录。调查发现,我国很多地区依旧在坚持事后监督和管理的理念,事后监督和管理不仅效率低,而且导致资金问题频发,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实地调研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地调研绝对不仅仅是表面功夫,要实现深度调研,为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很多地区财务管理问题主要集中于内部控制上,而导致内部控制问题出现的原因就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无法指导内部控制工作。内部控制调研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监督;三是全面覆盖。财政监督导向下,内部控制绝对不能仅在事后开展,要从事前到事后,保证内部控制的公开、公正。

4.2 建立基本制度

要想贯彻国家相关方针,发挥出内部控制作用就必须建立基本制度,明确编制部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涉及的环节和内容比较多。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过程中以下环节是最关键的:一是预算端;二是财政端。构建内部控制体系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且内部控制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真实地反映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完善财务管理程序。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不是单独存在的,内部控制应該和国家事业单位整合在一起,合理分配资金,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效率。在内部控制中,预算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预算也是内部控制的主线和关键。

4.3 发挥内部控制监督职能

内部控制实际上就是监督部门对被监督部门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进行评价,发挥出内部控制的职能和作用。财务管理部门还应该对国家行政单位进行监督和管理,并向群众公开监督的结果。

内部控制应该贯穿于财务管理全程,体现出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在开展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多种风险,但是风险不是不可避免的,可以通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来降低风险。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之一,内部环境包括:一是治理结构;二是组织机构设置;三是权责分配;四是企业文化;五是人力资源政策;六是内部审计机制;七是反舞弊机制。

在财政监督导向下,内部控制方法包括:一是职责分工控制,二是授权控制;三是审核批准控制;四是预算控制;五是財务保护控制;六是会计系统控制;七是经济活动分析;八是绩效考评控制。其中,职责分工控制实际上就是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来明确内部控制的任务和职能,严格按照合理性原则来设置内部控制部门,把内部控制责任落实到每个人身上。授权控制实际上就是企业要把权利下放给内部控制人员,但是内部控制人员也要在企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权利。内部控制最终表现为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方式包括:一是例行报告;二是实时报告;三是专题报告;四是综合报告。新时期,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提高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效率,节省人力物力,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但是,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信息系统的保护和开发,保证内部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利用率,保证财务信息的正确性。但是,内部控制体系在以下情况不可以执行:一是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管理制度不健全。除此之外,国家经济发展速度非常快,如果内部控制体系和流程已经不符合财务管理要求,也需要停止执行内部控制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对内部控制体系进行调整。二是缺乏执行机构。虽然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力度不强,导致内部控制体系成为一纸文书,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对此,在保证内部控制体系可行性的前提下要加大内部控制体系执行力度,真正发挥出内部控制体系的作用。在财政监督导向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目标必须与财务管理目标及企业发展目标相一致,为企业发展提供支撑。内部控制体系属于宏观概念对构建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非常高,国内也很少有专门的机构会涉及到这个专业领域,内部控制人员可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合理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升自身的实战技能。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也是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注重创新实际上就是注重发展,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未来。内部控制人员需要对国家经济形势有正确的认识,能够紧跟时代步伐来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抓住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核心和重点。要想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就必须建立独立的内部控制机构,而且内部控制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专业性,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

在财政监督导向下,企业需要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认真开展内部控制工作,调动各个部门参与到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推动企业发展。

5 结语

在财政监督导向下,企业内部控制是财务管理的关键环节,内部控制体系是内部控制工作的支撑和依据。对此,企业必须认识到构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性,而且内部控制体系不是独立存在的,与企业各项规章制度紧密相连。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执行情况对企业财务管理成效有较大影响。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管理,分析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制定调整对策。内部控制实际上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涉及多门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性有较高要求,内部控制人员要注重自身能力的提高,进而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现状来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中依旧存在问题,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才能真正发挥出内部控制的作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的意义和作用不可替代,内部控制贯穿企业发展全程,已经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总之,企业管理人员必须增强管理意识和创新意识,实现企业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徐红艳.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财会学习,2018(12).

[2] 柴智.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8(4).

[3] 高伟.财政监督导向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J].中国总会计师,2018(2).

作者:周子靖

第五篇:强化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促进财政监督管理

摘 要:近年来,各地财政部门大力推进财政支出绩效管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项目范围和数量不断拓展,项目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增强了预算单位的支出责任意识和绩效观念,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本文从肥东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现状出发,分析了肥东县绩效评价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议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加强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建立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有效开展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不仅是财政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财政监督的新方向。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求各部门探索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按照上级要求积极组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努力探索评价结果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

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概念及主体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说的是财政部门以及预算部门(单位)依据提出的绩效目标,采用相对科学准确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最新规定来看,各类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直接部分。财政部门主要从宏观层面、部门层面、重大支出层面等开展绩效评价,还可以对部门自评项目多次评价。

二、构建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一)构建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近年来,肥东县县域经济快速蓬勃发展,2015年我县财政收入规模35.4亿元,支出规模高达58.11亿元,综合财力随之增强,财政支出规模也不断扩大,财政管理已进入以支出管理为重点的新阶段。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推动各预算单位建立责任机制,建立以结果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建立起自我监督和外部监督相结合的有效约束、监管机制。

(二)探讨对组建县级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的价值

当前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确定以及不断修改完备,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就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性指导,并且,采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这对管理财政支出意向比较深远:首先对公共支出透明度提升效果明显,群众对政府办事比较相信;再者就是在重点项目建设上面好处多多,及时了解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最新的有用信息,提高项目管理的效率;其次是正确引导以及规范管理和督促了财政资金,高效的约束了财政执法力度以及和监察制度,最大化的资金使用利益;最后是恰当的配置资源,采用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得到有用的消息,让政府执行者恰当地规避投资风险和短期行径,减少财政支出,养成资源的有效管理方案。

三、肥东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现状

(一)领导重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肥东县自2010年就成立了“肥东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工作领导小组”(东政秘〔2010〕83号),由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同志任副组长,县人大财经工委、发改委、监察局、财政局、审计局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并下设办公室,财政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制定政策,确定实施方案

2010年8月,经县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县政府出台了《肥东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暂行办法》(东政办〔2010〕49号),就基本原则、考评方法、指标确定、组织管理、考评程序和结果应用等方面作了具体规定;2012年3月,县财政局出台了《关于印发〈肥东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预〔2012〕52号),就指标思想、实施原则、评价范围、评价项目、保障措施等方面作了详细说明,并于2013年5月下达了<关于转发安徽省财政厅《预算绩效评价共性指标体系框架》的通知>(财预〔2013〕190号),用作在设置具体共性指标时的指导和参考。这些政策制度,为我县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有计划、按步骤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组织预算单位,认真开展自评

县政府《关于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东政办[2014]37号)明确提出要求2014年全县各预算部门,组织实施本部门(单位)项目支出预算和部门整体支出预算绩效自评。2013年,各单位已选取不少于1个支出项目作为2014年预算绩效评价项目开展自评,2015年力争对2014年所有项目支出自评率要达到100%。

(四)围绕重点,筛选绩效评价项目

我县绩效评价的重点是县本级自行安排以及与上级配套安排的专项资金项目。县财政监督局于2012年选择了肥东县校舍安全工程项目建设(2009-2011),2013年配合省财政监督检查局对“2012年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建设进行重点绩效评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果。2014年在预算部门进行自评的基础上,结合人大监督,已选择6个重点评价项目将进行重点评价,从而为领导在财政管理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四、现阶段我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科学、完善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评价标准体系是财政资金绩效监督的基础和依据。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工作。现在我县预算部门都尝试性地建立并运用了一些标准,但不够系统和规范,也不十分成熟,应该继续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尽快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体系。

(二)对自评工作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

部分预算单位对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认识不足,对支出项目绩效自评工作的意义了解不足,认识不够深入,导致在自评工作中态度消极,抱着应付的态度,敷衍了事,不认真分析支出项目实施的绩效效果,编写的自评报告质量不高。

(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不能得到充分应用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缺乏约束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财政专项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如果评价结果不能有效应用,势必影响到绩效评价工作的积极性。如财政专职检查机构对一些项目作出绩效评价,却无法获悉这些评价结果在编制预算时是否被利用,或利用的程度深浅情况。

五、加强县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监督的建议

(一)是加强宣传工作。采用媒体、网络方式,我们把绩效考评工作大面积的宣扬,促使提升部门、单位的绩效以及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引起县委县政府的高度关注以及各个部门、单位的广泛支持和积极配合。

(二)设立专门评价机构。绩效评价工作是政府赋予财政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做好这项工作,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财政支出的监督和制约,财政部门内部首先要理顺关系,在财政部门设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人才队伍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建立专门的评价机构,组织专门的人员,建立健全内部协调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密切配合。在目前肥东县未设立专门机构情况的情况下,可安排专职人员负责绩效评价工作。

(三)县级财政支出应该采用编制绩效预算。绩效预算是一种比较普通使用的支出预算方案,主要通过绩、效和预算三大主题组成。“绩”就是财政支出要完成了目标;“效”就是在当前达到的目标情况以及完成的成绩;“预算”就是在达到支出目标采用的财政资金支出额度。绩效预算为绩效评价提供了前提条件以及根本性保障,绩效评价在财政支出额度以及实际使用当中一直存在。因此,编制绩效预算便能够提前监督避,免突发事件产生,极大地避免了在其他事中、事后环节上存在的检查管理缺陷,最大化的提升资金的绩效能力,在预算制度的约束力上面得到了提升。

(四)积极全面开展绩效评价工作。采取循序渐进的实现方式,先易后难,分步实施。一是在评价层次上,以项目绩效评价为主,再推广到整体层次的绩效评价。二是在评价组织实施上,以财政部门为主,预算部门配合,以后探索邀请人大财经委员会参加;三是在评价方式和评价体系建立上,推行预算部门自评为主,财政部门重点评价,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改革。(作者单位:肥东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 张欣. 部门整体支出绩效评价探析[J]. 新理财(政府理财). 2015(06)

[2] 张雁力. 浅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24)

作者:梅二刚

上一篇:大学寒假实践论文下一篇:大数据精准营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