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农民画数字化艺术的开发路径探索

2022-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五通农民画的简介

1、五通农民画的艺术特色

桂林山川秀丽, 风光旖旎, 山在城中, 城在山里, 人们生活于山水之中, 欢喜于山水之间, 这里自古以来就有舞文弄墨的习俗, 因而造就了五通水墨画, 这在中国农民画中实属罕见, 虽不能与传统的文人画相媲美, 不及他清高、含蓄、高雅, 但充满了热情、温度、质朴和亲切感, 画他们所见、所想、所感, 直白、毫不忌讳。寄情于山水, 画出情怀, 画出真山水, 唱出桂林锦绣河山与大美生活的向往, 是极具地域特色的。

五通农民画以沈运香、沈英妹两姐妹创办的三皮画最具特色, 以加工过的猪皮、树皮、牛皮为载体;以丙烯、水粉、油画颜料等相融物为颜料;以广西少数民族妇女为对象, 以广西独特的民族风情、习俗和地域风景为内容;师承云南画派装饰画, 以工笔重彩画法为基础, 线描填色, 集优美与古朴于一体, 色彩亮而不艳, 艳而不俗, 沉稳厚重而浓郁, 构图饱满, 以自然的不规则构图为主, 极具个性, 既有油画的厚重感和质感又有中国工笔画的飘逸端庄, 素有“中国民间油画”之称。三皮画另一特色是在木板上用工具烫印背景, 产生与纸质和麻布难以形成的肌理和效果, 稚拙的材质与鲜亮的颜色在力量上互相制衡, 既符合农民喜欢鲜叶亮丽色彩的特有审美心理和构图饱满的圆满心理定势, 又符合农民质朴纯粹的精神气质。

2、五通农民画的文化价值

农民画是农耕文明的产物, 产于中国农村, 出自于农民之手, 为农民所服务所欣赏。20世纪50年代的农民画以宣传鼓动为出发点, 对农民以图像化进行思想教育和积极性的调动, 如江苏邳县张友荣的《老牛告状》, 画了一头瘦骨嶙峋, 两眼流泪的老牛跪于社长办公室门口诉苦, 并配上打油诗:“老牛泪汪汪, 找社长去告状。发我的饲料粮, 饲料员全扣光。饲料员呀饲料员, 你是多么狠心肠”的宣传画, 来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进而批判小农意识, 以提高农民社会主义觉悟;六十年代的农民画从革命的浪漫主义转向革命的现实主义, 强调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 社会主义精神必须把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比如《公社鱼塘》、《户县新貌》、《社火到县城》等都描写了各个时期真实的社会变化;七十年代的农民画由政治形式的敏感性转向乡土审美形式的敏感性。比如阮四娣把小鸡的脚背画成梅花似的脚掌, 把怀孕的母鸡肚子画出满满的即将孵化的鸡蛋等;改革开放后的农民画更注重主体精神的自我表达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不管是农民画的形成之始的政治功用, 还是现在的自我意识形态的表达, 都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群体的内在需求与社会满足之间的关系, 反映了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改革与变迁的痕迹, 具有很高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价值。对农民画审美观念、审美意识、内在感情、内在精神、内在规律......的研究和挖掘, 以及文化发展、文化创新、文化自信起着不容轻视的意义。

二、塑造五通农民画文化创意品牌

1、加强五通农民画研究规划, 形成研究理论体系

五通农民画的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对农民画本体的研究, 五通农民画创作者普遍文化水平低, 鉴赏能力不足, 格局较小, 易受市场经济的影响, 导致地域特色不突出和同质化严重。在五通农民画艺人协会设立农民画研究小组, 对农民画近40年的发展脉络进行研究和梳理, 并结合国际趋势和地域特色进行分析和评估, 进而找准自我市场定位和艺术风格;同时定期举办一月多次的学术研讨会和技能培训, 从农民画艺术符号、色彩、构图、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创意产业开发等角度进行研究探讨, 提升五通农民画创作者的理论层次, 开拓思维, 助力艺术创作的马拉松长跑;组织创新创意项目有奖比赛和作品征集活动, 分为策划比赛、论文比赛、作品比赛等, 集思广益, 为农民画发展注入新鲜血液;邀请艺术家、学者、文化产业等专家开讲座、参观创作基地, 为农民画创作者指点迷津、为农民画发展建言献策。

2、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创新五通农民画

同质化是中国农民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味地对形式、题材、艺术语言的模仿, 缺乏对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和探索, 极易导致农民画走向衰亡。本土文化资源是艺术创作的母体, 是民族情感和个性化的直接表现, 是区别于其他地区农民画的本质特征。五通农民画在内容上可以深度挖掘广西的节庆文化、山歌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等作为素材, 提取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 形成类似“印象刘三姐”的典型性、标志性的文化符号;在艺术形式上笔墨应当随时代, 除了传统的作画媒介之外, 应引入互联网、科技等技术进行跨界融合、创新, 开创新的艺术形式和作画应用软件。以本土文化资源来充实和提升农民画的文化价值, 并以文化价值为依托, 以数字技术为手段, 打造五通农民画品牌,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使之成为五通农民画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植入民间故事, 活化民族文化资源

艺术故事的植入可以增加农民画的沉重感与神秘感, 创造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果艺术形式和色彩是艺术的皮, 文化内涵则是艺术的魂魄。广西民俗文化底蕴深厚, 拥有十一个少数民族, 各具特色。把经典民间传说, 民间典故, 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引入到五通农民画的创作之中, 以艺术画作、动画片、舞台剧、城市雕塑等多种形式呈现出来, 必将活化民族文化资源, 打造成独具地域特色的农民画品牌。比如广西电视台制作的动画片《寻找太阳》, 就是以壮族的民风民情和地域特色为背景来展示壮族独有的民族文化, 此类民族文化元素在数字中的运用还有《达稼与达伦》、《灯花儿》。除此之外, 还可以以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来呈现, 运用数字化技术来丰富舞台。湖南湘西凤凰以沈从文的《边城》为故事蓝本, 湘西风土人情为基调, 结合数字技术控制灯光, 音乐, 背景等, 创作了炫丽多姿的音乐舞剧《烟雨凤凰》, 是一场不可多得的视觉盛宴。现今是网络化时代, 也是数字化时代和娱乐化时代。正因为信息的繁多, 抓住观众的眼球才是关键, 以故事力激活整合五通文化资源, 以舞台和表演的方式来增强感染力, 提高关注度, 是五通农民画发展的可行方式, 也可增强民众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

4、拓展对外文化交流, 提升五通农民画影响力

广西有着优越的地缘优势, 处在我国大陆东、中、西三地带的交汇点, 是连接中国西南、华南、中南和东盟大市场的枢纽, 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驻足于南宁市, 为五通农民画走出广西、走出国门提供了很大的机遇。五通农民画作为桂林的特产, 是集壮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物质形态, 广受书画界艺术爱好者所青睐, 尤其是三皮画, 作品远销港澳台、东南亚、日本、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政府部门也高度重视五通农民画的发展, 通过媒体宣传五通农民画并作为礼品馈赠, 来促进对外文化交流, 提升国际影响力和品牌效益。

三、基于知识管理的五通农民画数字化开发思路

德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在70年前深刻指出:“近二十年来, 无论是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 都不再是自古以来的那个样子。人们必须估计到, 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 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 最终或许还会导致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虚拟现实是利用计算机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 (涉及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等) , 提供给观众集视、听、触觉为一体的交互式的模拟环境。

1、资源整合, 建立信息数据库

对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已成为国际趋势, 相较于传统的保护和传播方式, 数字化具有多元性、交互性、开放性的优势, 能结合当代需求理念、在题材、精神、符号等方面再生再创造, 对广西广袤的优质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对信息共享、保护修复、考古研究、赏析参观、开发利用提供了精准化的数字素材。这就需要在体制机制的支撑下由多学科机制人才协同分工, 通过文化馆、地方政府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博物馆、民间采访等渠道对农民画的艺术传承、制作方法、文化价值等优质文献资料收集以及图片高清扫描和录制, 通过互联网建立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综合媒体效益于一体的素材资料库, 资料库是再创作的素材主要来源和了解广西民间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传统文化需要数字技术作为传播的手段和创作的载体, 数字技术需要传统文化来实现自身的价值。把精品画作或者从各画幅中抽离民族元素进行再创作制作成交互装置艺术、3D打印艺术、数字雕塑、数字表演艺术、交互影像艺术等多形式多元化的农民画数字化体验区, 实现实时互动、全球共享。并使用科学的数据库管理理念对数据库进行科学管理。

2、基于用户体验, 建立交互平台

专业的门户网站和应用App是文化的展示平台, 也是文化共享与交流的工具。通过数字化高精度采集和存储、数字化复原和再现、数字化展示和传播等手段在计算机里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 用户可以通过pc端、移动端进入网站进行文化信息共享、免费学习和交流体验, 享受产品定制和服务。此网站主要分为四大板块, 分为资源区, 体验区, 服务区, 艺术培养区。资源区即上面收集的数据资源库和活动动态, 有利于民间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提升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此窗口除了二维素材之外还有3D图形处理技术的可视化操作, 用户可以在app上亲眼可见农民画制作、产品包装设计的全过程;体验区即下文所讲的数字绘画软件和数字艺术体验区,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 寓教于乐, 增强大众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服务区即产品定制和服务, 可随意购买和定制独一无二的产品, 更具个性化;艺术人才培养区即各种创意和策划比赛, 培养传承人、活化农民画、孵化农民画相关产业的发展。

3、数字化软件开发, 构建虚拟展示体验馆

在观赏方面建立沉浸式虚拟现实艺术体验馆让观者与作品进行互动, 在艺术创作方面, 开发一款集数字技术、虚拟现实、3D立体、人工智能于一体的画图软件, 改变传统的工具和视觉体验。不管是Photoshop还是3Dmax等作图软件, 都需要经过一定的技能培训和练习, 与一般的民众有一定的距离感, 不仅耗时, 体验感也差, 与科技结合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可在工具箱一栏植入智能语音搜索引擎服务系统, 如需要使用油画笔, 可点击语音按钮输入“油画笔”, 或在输入栏手写输入“油画笔”, 油画笔下面会出现一个子工具按钮, 里面囊括可供选择的更个性化的选项, 按笔毛软硬程度 (高硬度猪棕、中硬度狼毫、软毛羊毫) 、笔头的形状 (平头、斜头、圆头、排笔、油画刀) 、笔的型号 (1、2、3、4......) 、按笔的牌子等进行可供选择的细致化分类, 可通过语音或手动选择;在语音识别方面, 采用多语言, 如汉语、英语、日语、韩语、粤语等, 方便全球化客户应用;在书写载体上分为纸、木板、麻布、陶瓷等, 每一种材质又可以细分, 比如纸, 可以按品牌、纹理、厚薄、颜色等进行细分;颜料方面, 如油画, 可按调色板 (玻璃板、木板、塑料板) 形状从暖色调到冷色调或者从冷色调到暖色调进行立体的虚拟现实的颜料摆放, 用压力笔 (既是画笔又是鼠标) 代替鼠标, 当绘画者在用笔沾取颜料进行调试时, 可在调色板上观看到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变化, 亦可通过笔的搅拌次数自我控制颜色生熟, 通过撤销键可恢复上一步。作画者可以戴上与计算机进行交互的数据头盔、数据手套、数据衣等, 在电脑上自由切换写生场景 (场景分为:人物、静物、花卉、风景、农庄......, 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时间上, 分为晨曦、上午、正午、下午、傍晚、晚上, 满足创作者更高的需求, 每个时间段的风景播放可来回循环, 速度节奏可自我调节, 以便对自然的变化观察和作品的调整修改) , 通过传感器和相关软件, 全身心的融入、体验、沉浸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创作, 并可向好友发出邀请, 进行互动。

摘要:数字技术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具体表现, 已成为国际趋势。作为广西民间文化的五通农民画, 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应挖掘本体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探索多元形式, 转变思维, 从卖产品转向文化体验:建立数据资源库、开发数字艺术体验馆和数字作画软件、整合人才资源、创新创意文化产品和服务, 最大化的实现五通农民画的价值和生命力的延伸, 保护传统文化的发展, 滋养人文精神。

关键词:五通农民画,文化创意,数字化开发

上一篇:论高校艺术表演专业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下一篇:甲钴胺联合硫辛酸与单用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