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区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补助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经验及其推广建议

2022-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刘燕, 杨庆媛.永川区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补助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经验及其推广建议[J].南方农业, 2017, 11 (34) :56-58.

财政以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农村产业和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收益提高, 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根本目标[1]。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补助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问题, 相关研究多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内涵界定、农业综合开发中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类型的划分、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渠道等方面展开[2,3,4], 并侧重于在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建立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的联结关系、联结方式和改进渠道[5,6]。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及农民利益联结长效机制的建立, 还缺少实践的案例和总结。重庆市永川区农委以建设圣水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为契机, 搭建平台整合其他涉农资金, 大力探索农村土地股权制度改革路径, 在建立农民长效收益联结机制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全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与农民利益链接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供借鉴和推广的模式和做法。

1 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成效

1.1 项目概况

2014年立项的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试点项目规划面积1 827 hm2, 2014—2016年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1 781万元, 其中财政资金7 200万元, 业主及群众自筹4 581万元, 在五间镇合兴、景圣、新建及何埂镇狮子、长丰、丰乐等6个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个、农民合作社项目3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3个。

1.2 产业发展成效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渐成体系, 规模化发展初见成效。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初体系, 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带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进行“抱团发展”的模式取得了成效。在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达130个 (其中, 专业大户38户、家庭农场47家、农民合作社16个、农业龙头企业29个) , 流转土地面积1 333 hm2, 以食用菌、“瓜—菜”、特色水产等特色产业进行适度规模经营。2015年, 园区食用菌产业达到袋栽7 000万袋、地栽66.67 hm2规模, 产值达3亿元;建成“瓜—菜”基地667 hm2, 瓜、菜产量达4万吨, 产值1.2亿元;建成中华绒螯蟹、澳洲龙虾、泥鳅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333 hm2, 年产量达5 000 t, 产值1.6亿元。

1.3 农民增收成效

支农资金直接分成到农民, 利益联结机制更紧密。通过实施财政资金农民持股分红政策, 即对财政资金扶持农业经营主体100万元以上 (含100万元) 的补助项目 (基础设施除外) , 项目补助金额的50%作为涉及土地流转的农民和企业项目所在地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持股, 每年按持股金额5%的标准实行固定分红, 其中农民持股60%, 集体经济组织持股40%。每年持股分红资金均由企业将分红资金转入区农民持股分红专户, 根据项目土地流转分红方案, 再将分红资金拨付当地财政所, 由项目所在镇统一组织分配, 让企业把国家的补助资金分配给农户。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密切了农民和企业的关系, 提升了村组集体对企业发展的支持主动性。以永川区何埂镇狮子村村民陈诗铨为例, 通过土地流转把家里的 (4.7×667) m2承包地租给了2家农业公司, 一年的持股分红收入为1 395元, 同时解放了夫妻二人的劳动力, 通过务工或发展产业的方式家庭年收入达到了10万元。

2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投入补助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创新经验

2.1 优选企业, 夯实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

形成深厚的农业产业链, 让农户紧紧粘在高产出的农业产业链上是建立和农民收益紧密联结机制的基础。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在引进农业企业时, 特别优选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优质农业企业, 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使企业既发展自己又回馈农户, 构建农户、村社与企业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命运共同体”。

2.2 整合资金, 扩大农业产业链条

以永川区的成功做法为例, 2014—2016年, 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0.72亿元, 整合其他涉农资金2.08亿元、拉动业主投资2.3亿元, 有效解决了园区涉农资金部门多、投资分散、资金使用效益差的问题。随着涉农投资的合理规划、集中投资、连片推进, 建设完善了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 园区呈现出“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渠道管网纵横交错、产业设施星罗棋布、田园村落整洁清新”的新形象。2016年, 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已建成核心示范区2 000 hm2, 食用菌产业规模达到袋栽1亿袋, “瓜—菜”产业规模达到667 hm2, 水产产业规模达到333 hm2, 建成标准化万头猪场3家, 建成桃博园农业休闲观光基地200 hm2, 园区产值达到6.5亿元。

2.3 加强监管, 规范股份制改革

永川区的农业股份制改革取得突出成效, 重点是在过程监管做到了“三个不”:1) 企业得利不推责。企业想获得国家补助, 必须与区农委、项目所在镇 (街) 、村民小组签订农民持股的“四方”协议书, 作出推行股权改革、回馈村社农民的具体承诺。2) 农民分红不干涉。以企业获得补助时间为起点, 每年实行固定分红。持股农民只享有分红权, 不享有管理权, 防止干涉企业经营。3) 农委监管不松懈。区农委把企业的项目申报、协议签订及兑现分红等情况建立台账, 加强监管, 并以此作为企业申报后续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 实行“一票否决”。

3 推广建议

以永川现代农业园区为试点, 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投入补助与农民受益的之间建立了更紧密、更深入的联系。重庆市农改办以2015年1号文件形式印发了《财政农业项目补助资金 (集体经济组织及成员) 股权化改革试点方案》, 由全市各区县农业、林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移民等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推广。但重庆市的农村情况千差万别, 要将这种模式在更广范围内推广, 还应当根据地方实际, 因地制宜地推广实施。

3.1 统筹规划, 促进产业链深度开发

由于传统的小农模式根深蒂固, 加上山区机械化耕作的困难, 目前重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形成的面积尚小、水平较低、效益还不高, 可以持续创收的优质企业还较少。大多局限于生产基地建设和种养业初级产品的提供, 有特色、聚集农产品深度开发的产业链基础不强, 形成广泛的农民利益分享机制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龙头企业并没有将其收益与农民利益联结起来。而一些投资主体因生产管理经验缺乏, 投资资金不到位, 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收益, 甚至发生欠租、弃租等行为, 农民的基本利益存在风险。因此, 应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企业引进等基础环节统筹推进, 促进农业产业链深度开发, 夯实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补助与农民收益联结机制的基础。1) 在策划阶段, 整合国土、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的资金, 发挥资金整理优势, 进行项目建设总体谋划。2) 项目设计阶段, 深入考虑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根据项目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种养习惯以及农民意愿, 深入考虑种植养殖产品引进、设施配套、管理配备等系统需求, 提升资金适应效率, 确保产业开发效率。3) 重点引进有经济实力、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有技术依托、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和业主, 确保农民收益联结长久有效。

3.2 规范监管,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

现实中, 由于基层管理的诸多现实问题, 很多地方的收益分配机制还难以规范:1) 农民入股分红的机制不够规范。企业和农民、集体之间的分红没有章程, 管理制度不健全, 分红时间不固定, 分红份额无法得到全额保障。2) 集体收入的使用机制不够规范。集体收益应当用于清洁乡村环境、修整农村道路、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 但是现有农村基层的公开管理制度还不够规范, 对资金的使用管理缺乏监管力度, 容易产生一些村干部侵害农民收益的行为, 导致村集体收益产生的效率受损。

应加强监管, 加强宣传, 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投入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1) 规范入股分红的机制, 加强对龙头企业入股分红制度的规范管理, 制定规范性文件约束该项内容。2) 广泛利用电视、报刊、微信、微博、简报、宣传语等多种形式, 对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投入种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入股制度、分红资金使用等情况公开宣传。3) 规范土地流转的管理。工商资本租赁农地, 要按分级审核原则及程序报上级审查核准后再行签订合同, 并预先缴纳租金及风险保障金, 有效规避土地流转风险。

3.3 加强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长久收益能力

无论是股份制分红还是提供农民流转收入, 均是由外部提供给农民的“输血式”收入。而提升农民的自身创收能力, 需要提升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特别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需要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具备种植、养殖技术, 透析国家土地、产业政策, 能够把握市场规律。而现实农村的青年劳动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劳动力资源仍然以外出就业为主流, 在农村发展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极度短缺。技术人才稀缺、管理素质不足, 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产业的持久创收能力不足, 农民收益的持久来源难以保障。要加强对农户的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分享财政补助投入带来收益的内生能力。要创新培训方式, 用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户传导科学耕种的思想理念;要授之以渔, 教会农民适应现代通信工具获取外在信息技术的能力。

摘要:财政以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农村产业和农业基础设施促进农民收益提高, 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根本目标。重庆市永川区圣水湖现代农业园区开发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其通过优选企业、整合资金、加强监管等措施, 探索了股权制改革紧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投入补助项目与农民利益的紧密联结机制。积累的经验主要有:1) 优选企业, 夯实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基础;2) 整合资金, 扩大农业产业链条;3) 加强监管, 规范股份制改革。提出推广应用建议:1) 统筹规划, 促进产业链深度开发;2) 规范监管, 强化利益联结机制;3) 加强技能培训, 提升农民长久收益能力。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经验,推广建议,重庆市永川区

参考文献

[1] 史文娇, 胡云锋, 石晓丽, 等.宁夏农业综合开发战略转型区划研究[J].地理学报, 2015, 70 (12) :1884-1896.

[2] 朱湖根.我国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贡献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07 (4) :103-108.

[3] 宁戈, 罗安华, 庄伟, 等.农业综合开发助力脱贫攻坚路径探析[J].中国财政, 2016 (24) :42-44.

[4] 陶运荣, 张驰, 陈建军, 等.农村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开发的思考——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广西农业综合开发与利用项目为例[J].广西农学报, 2016, 31 (6) :34-36, 49.

[5] 谷雨, 张莹, 杨海滨, 等.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下的重庆市茶叶产业发展建议[J].南方农业, 2017, 11 (4) :46-49.

[6] 陈正明, 战博, 杨守正, 等.农业综合开发支持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 (12) :2-3.

上一篇:浅论我国民族法实施中的监督机制及完善对策下一篇:互联网思维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