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

2022-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也在不断的成长,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阶段性的目标与挑战,有必要学习书写计划,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那么如何写好计划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复习备考教学的问题思考

[关键词]高三复习,能力立意,学生思维

[

高三复习教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教师为此投入许多的精力,也付出巨大的艰辛,然而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个中原因很多。教学中教师也会有盲目和疑惑,对高考要求把握不准。作为教研员,笔者每学期都要到学校听课、教研,发现复习教学中存在不少问题,也引发了自己的一些教学思考,梳理成文,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当前复习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课标、教材、考纲、试题研究不足,教学失去正确导向。

高中新课程开展以来,中学教师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教材变化已经不再陌生,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钻研和理解新课程内涵,课堂教学也难以摆脱以传授知识点为目的的习惯束缚。以至复习教学从宏观上说,教学偏离课程目标与内容要求,没能以培养学生历史认知能力和学科技能为教学方向。从微观而言,课堂上过程性内容讲述过多,每一节课要达成的教学目的不明确。

2.课堂教学缺乏针对性与实效性。

高三复习教学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训练学生掌握学科知识与技能,应对高考选拔考试要求。但是,由于教师教学行为的偏差,往往导致复习教学事倍功半。具体表现在:①教学定位不明。通常,大部分学校的高三备考复习采用三轮复习法,姑且不讨论怎样的时间安排比较合理,单是每一轮复习的教学内容选取、授法变化、作用落实就存在较多的盲目甚至混乱。比如,把第一轮复习上成新课,与高一、高二没有区别,学生怎么会有兴趣?二轮复习说是落实考点,但为什么要掌握那些考点?对用什么样的方式掌握考点才能与高考选拔要求对接却不甚明了。三轮复习以补缺补漏、模拟训练为主,然而如何逐项落实高考能力要求?高考试题有着怎样的测试特点和趋向?考生面临或存在的问题怎样纠正化解?都难有具体措施。②缺乏知识整合。“以教材为中心,以教辅为依托”的教学方式普遍盛行,教师被教材、教辅牵着鼻子走,在授课过程中面面俱到,缺乏重点,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而如何对教材、教辅内容进行整合、取舍却少有讲究,更难有目的性明确的实效教学。

3.忽略学生问题意识和学科技能的培养训练。

教与学的脱节也是当前高三备考复习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以教代学、以考代学”的现象成为常态。教师上课习惯于一言堂、满堂灌加题海战术,教学过程只是简单地传授学科知识,没能把学科知识与要求学生理解的概念、掌握的学科技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考量。忽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忽视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技能的掌握需要一个实践、训练的过程。

二、基于高考历史试题测试要求的

教学问题思考

1.如何把握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特点和趋向?

在国家考试中心与新课程省份并行高考命题的背景下,高考选拔测试在试题类型、呈现方式、能力要求等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并被普遍认可的模式。在测试的价值取向上,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在学科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借助“三新”(借助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采用与考生认知水平相当的素材设题立意,素材多样,注重多层次、多角度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和学科素养,适应高校选拔、甄别优秀生源的需要。

但是,在毕业班复习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却忽略对这个方向性要素的理解与研究,都明白高考是“能力立意”,但对其具体含义却不清楚;都知道试题体现“三新”,却不清楚为何要采用这样的呈现方式。这是复习迎考教学的基本认知问题,关系到整个复习教学的导向与成效。因此,高三历史复习迎考教学要优质、高效,教师一定要加强自己的专业提升与教学研究。

(1)学习国家课程与考试的法规文本,领会课程与测试要求。

实际上,当前新课程教学目标要求与国家《考试大纲》规定的能力考核目标要求趋于一致。作为高中历史教学的法规性文本,《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确定的课程学习“三维目标”是最为重要的学科培养导向,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体现的是从学科知识(重要史实、概念理解、基本线索、阶段特征等)到学科技能养成(历史维度的思考、历史论证能力的培养和“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方法)再到学科素养(民族精神、爱国情感、以人为本、崇尚科学、全球意识等)的教育思维分层。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规定的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则反映了高考选拔需要的价值取向,是根据考生完成测试的思维过程制定的。即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如果把《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两个法规文本确定的目标(学习目标与考核目标)拿来比较,可以这样理解:学习目标反映的是培养理念,是学科素养,而考查目标体现的是能力落实,是选拔要求;学习目标落实运用和调动历史知识与历史概念,进行阐释、分析、归纳、评价等多角度思维,考查目标则是追求对历史思维和学科技能测试的规范与精确。明确了这样的关系,对高三复习备考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为教师教学内容的选取和应试技能的分层训练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

(2)钻研《考试说明》的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真正理解“能力立意”内涵。

“能力立意”体现高考测试的方向,而这样的要求落实到试卷中,则需要具体、科学的界定。国家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大纲》规定的“四个方面、三个层次”考核目标能力要求,其目的就是沿着“能力立意”的思路,有利于对考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评价,实现测试的规范与精确。“四项能力要求”及其十二个层级的具体阐释和界定,成为命题人员实现学科能力测试的依据,也是评价一份试卷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高考选拔要求的准绳。因此,教师要了解高考试题如何进行“能力立意”,就必须认真钻研考核目标要求,才能提高复习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教学资源和典型题例,避免或减少无谓的时间浪费。

可惜的是,在日常复习教学中,许多教师对此内容基本是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比如第一项能力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三个层级中从理解图文材料到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再到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理解形成综合性解读,要求和指向非常具体,对考生获取信息的整个思维过程与层次界定得非常清晰。而第二项能力要求“调动和运用知识”,对学科知识也不再模糊,从历史事物、历史事实、历史现象及其对应的历史解释、历史结论、历史观点,在“辨别”“理解”“说明”“论证”等行为动词的界定中,客观的历史事实与主观的历史分析区分得具体生动,学科特性十足,充分体现了“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学习方法。第三项要求“描述和阐释事物”则强调使用简明、准确的学科术语完整地描述和阐述问题。第四项要求“论证和探讨问题”是高考学科能力测试中最高能力考查目标。即运用多种学科技能分析基本观点、认知方法和判断评价等多维度的学科技能。教师理解了这些测试要求后,再去对照这几年新课程高考试题,就能明白高考试题借助新材料设置情景进行能力考查的特点,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利用教材、教辅进行备考复习。

(3)了解当前新的史学观点,熟悉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

高中历史新课程强调时代性,高考测试又经常把当前史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作为素材介入试题,其目的一是要保证试题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二是要对高中历史教学产生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正确导向。比如当前大家共同关注的多种史学研究范式,主旨是引导和促使考生从不同视角,用不同方法去认识丰富多彩的历史现象,破解复杂深邃的历史问题。当然,如何汲取史学研究的新成果,使之在复习教学中合理、有效体现和运用,值得探究。并不是说教师要在课堂上专题讲授各种史学观点或学术成果,而是引导学生在理解各种史学观点的核心内涵基础上,能运用到对历史事物的解释和分析上。比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现代化史观看,它实现了英国的工业化,推动了欧洲和世界各地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从全球史观看,它强化了殖民扩张与竞争,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交流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从文明史观看,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政治制度建设和思想解放,民主、法制成为时代潮流并成果不断;从阶级史观看,它导致了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并激化了与资产阶级的对立,激化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等等。此外,从社会变迁、环境污染、物种交流各方面也都可以有不同的视点。同样的,对其他重要历史事物,也可以进行类似的解读,这培养学生掌握对同一个历史事物,从不同的视角进行历史解释的方法。

同一个历史事物在高考中的呈现方式、情景甚至语言都是经常变换的,只有经过真正的思考理解后才能有效运用和转换。《考试说明》四项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层次不同,设问的呈现形式也不一样,这里有些共性的设问特点是命题人必须遵循的,因此有些答题要素也是不变的,教师们要善于提炼和归纳并告诉学生。而要有针对性地加于训练,最好的素材就是近年来的高考试卷,特别是新课程卷。各省的《考试说明》也都附有参考试卷和题型示例,这些参考试卷和题型示例大都撷取了近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典范题例,在使用素材、设置情景、命题思路、设问技巧等方面都极富代表性,是教师进行有针对性训练的最好素材。

(4)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教学刊物。

目前,整体中学历史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虽然教师大都经过了或多或少的课程培训,但是,短时间的培训也只能是让他们知道新课程是什么,真正要全面理解新课程内涵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是需要平时自己的学习探究,而要求中学教师学习、研读大部头的历史专著显然是不现实的。自学的最好、最便捷的平台就是网络和学科教学刊物。比如《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等,这些刊物都立足于中学教学,从教材分析、学法指导到备考策略、试题研究,内容丰富而实用,对促进优质教学和加强应试复习的针对性。都可获取切实可行的教学启示和借鉴。

2.复习备考教学如何与高考测试要求对接?

高三复习教学一定要讲究策略,把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课堂效率放在教学首位。教学不再仅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更应重视理解、分析、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训练,还应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关心自身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教学内容:怎样理解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

学科“主干知识”的模糊是当前复习教学中许多教师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其最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教学漫无边际,课堂中教师上得筋疲力尽却总还有讲不完的内容,学生听得云里雾里却不知道如何梳理。笔者认为,正确理解高考学科主干知识,必须明确以下三点:

第一,在高考考查内容的选取上,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的知识。就考复习教学而言,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标准”和国家《考试大纲》、各省《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中规定的各级知识点都属于主干知识,两者之间具有互补性。原则上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代表国家意志,是试题命制中绝对的知识依托。但是,由于模块加专题的课程模式,使得实际复习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需要补充时序内容。《考试大纲》及各省《考试说明》“考试范围与内容”里罗列的知识内容是按时序排列的,可以作为复习教学的知识依据,但是存在能力要求倾向不明的不足。必须明确的是,《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框定的各级子目知识点,只是完成学科学习与能力要求的知识载体,并不全然是必考内容也不意味着试题不会另用知识背景。何况考试内容没有使用行为动词,很难界定各学习模块与专题的能力要求倾向。基于高考测试倾重考查考生在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分析比较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复习教学时不能简单迷信考试内容要求,还应该对照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要求,才能全面而正确地把握“主干知识”教学。

第二,明确对教学中学科“知识”的理解。以往,学科知识是个笼统的概念(包括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现在,《考试大纲》考核目标要求第二项“调动和运用知识”中对知识考查的界定是:“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在这里,客观的历史事实、事物、现象和主观的历史解释、结论、观点区分得非常清晰。说明高考测试非常强调“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学科特性,强调考生理解、运用客观事实进行分析、论证、评价的学科技能。教师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和领会这种变化,才能有效实现教学内容与考试要求的对接。

第三,根据新课程和高考测试的要求,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一为“内容性知识”或称基础性知识,指基本的时空框架、重要历史知识(事实、事物)及概念,这是学习历史的最基本依托;其二为“实质性知识”或称认知性知识,指历史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内在联系及因果关系、理论框架,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学科认知;其三为“章法性知识”或称技能性知识,指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思维特点,即解释、分析、比较、论证历史事实、事物、现象和评价历史观点的学科能力。在这之中包含两个历史学的最为基本要素:客观事实与主观判断。实际复习教学中,许多教师受以往以知识点传授为目的的教学影响,难于摆脱惯性思维而拘泥于学科知识点的识记掌握,特别是二轮复习时,习惯于定主题、讲结论、列史实,仅仅注重了学科的内容性知识讲解,没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学科实质性知识,没能进行章法性知识的培养与训练。而当前新课程高考恰恰是注重了后两层内容的考查,“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任务: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把握概念,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

复习教学中,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构历史的时序性和整体性。一方面,高中教学内容都以专题形式呈现,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有其不可跨越的时序性。注重时间概念是历史学科的特点,忽视这一特点,历史就会变成一团难理的乱麻。另一方面,课程受所规定的模块与专题的制约,存在难以反映历史全貌的缺憾。历史必修三册的模块划分是人为的,它突出了文明发展的不同领域,而实际上历史发展的各方面是相关联和相互渗透的,有其承接转合的整体性。其次,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重要历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历史阶段特征和历史发展规律。再次,注重“以史为证,论从史出”的学科思维方式,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课程目标”与“考核目标”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具体的要求,帮助学生学会提取、归纳材料信息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课程标准中的核心价值观;学会反思和论证历史的技能。引导学生从注重学习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与方法转变,培养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开启学生思维,让学生对历史产生“认同”感。

教学过程不应该是简单地传授学科知识,应该是营造课堂氛围,通过陈述历史演进过程的基本史实和基本资料,使学生能够在占有资料的前提下通过分析、比较、判断、推理、总结等思维过程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得出理性的认识和结论。在平时的组织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表述自己的观点,把每一个提问都看成拓展学生思维空间,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一次活动,让学生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参与历史、评价历史。平时多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设置一些开放性回答训练,不要轻易向学生下绝对性的结论,一定要尽量采用多角度、多方面的材料,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多元化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在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时,避免绝对化;才能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而不是死记硬背历史事物、历史现象、历史概念;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应留给学生反思自己学习行为的时间,让学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激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学生把知识学活、用活,内化为思维方式;培养独立的而不是盲从的分析问题的态度及扎实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世界意识”和现代意识;关注学生综合意识的形成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3.循环反复的模拟练习,解决了多少考生存在的问题?

高考总复习的目的,是要学生把所学知识和所具有的各项能力,恰当准确地反映到高考试卷的试题之中。因此,会做题目并且掌握答题要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经过训练并“达标”的基本要求。每年高考过后,在分析考生存在的问题时,无外乎都是“主干知识掌握不到位”,“分析与论证问题能力欠缺”,“审题与解题水平不足”等,考生暴露的问题并不仅仅停留在考生身上,还进一步反映了高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要有问题意识,帮助学生站稳脚跟。

平时的复习教学,授课老师在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的前提下,要做好教学反思工作,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在高考试题中,不同的设问代表了命题者对考生不同层次或多个层次的综合能力要求,考生只有了解试题要求的具体指向才能有的放矢解答。要让学生完成试题的准确解答,离不开教师有效的导向性示范或演示。对于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教师要进行归类分析,不论是知识方面的历史概念问题、阶段特征问题,还是理解方面的综合分析问题、比较论证问题,抑或是应试过程中的审题错位问题、答题规范问题,都要认真对待,及时利用课堂进行针对性教学力求解决。最好的解决问题方式是专项训练,教师依据高考试题的要求和考生复习中实际存在的问题情形,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一些针对性的训练或测试,了解进而熟悉高考试题的考查,能够使考生减少解题的失误、增加对考题解答的驾驭能力,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水平、应试状态有清楚的认识。

(2)充分发挥讲评课的诊断、纠错、提高功能。

高三复习离不开测试,而测试之后一般都要讲评,包括专题、综合、模拟等在内的测试卷讲评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与复习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说:平时的教学与复习是学生获取历史知识、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主要途径;考试是测量学生认知水平与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手段;而试卷讲评则是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寻求提高教与学质量提升的主要环节,是连接平时教学与测试的桥梁。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忽略了讲评课的功能与目的,流于单纯地讲试题或是解释答案的“圆题”,极大地影响了复习效果。

笔者认为,高效的讲评课至少要重视三点:第一是诊断,即根据测试目的对全体学生考试的情况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已经过关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第二是纠错,即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对典型错误进行重点评述,通过修订、讨论、或老师的指导对问题形成解决的方案;第三是提高,即通过试题的剖析来分析问题,达到解决问题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对不同类型试题的理解、掌握解题的技巧、提高答题能力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考生在练习订正和试卷考后分析中判断自己的能力缺陷,以便确定下一步的复习方式、方向,在不断的反思总结中完善自己的能力结构,从而提高应试能力。

(3)重视答题规范化训练。

如果说审题、解题技巧训练是为了更好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那么,答题规范化训练则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减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丢分。许多人认为,复习结束到了高考考场,会得多少分就已经定型了,其实并非如此。在高考答题过程中规范做答,必然会帮学生赢得时间,多得分数。许多考生应试时总感觉考得还可以,待成绩公布后,发现自己有好多分数,不是由于自己对考核知识点的不理解而造成的,而是因为没有按照有关答题要求规范答题造成的。这类问题看似微小,却往往会导致学生为此付出重大的代价,不能让自己的分数与能力相当。

高考答题规范化训练的要素是概念化、要点化和层次化,具体训练可以根据问题和学生的情况而定,这些方面是我们教师擅长的,不再赘述。

【责任编辑:全骜颉】

作者:林晓杰

第2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策略

摘 要:在我们国家新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改革背景之下,强调了在高三历史教学,尤其在复习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史料的具体运用。因此,高三历史学科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教学的经验,分析并思考运用史料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以期实现高中历史课程复习教学的目标,从而有效促进高三历史学科复习教学的质量提升,本文就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史料的运用策略展開了分析。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史料运用;有效策略

众所周知,历史学科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学科的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等,使学生在高考过程中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但是在我们国家当前的高中历史学科教学设计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无法有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教育情况与局面,教师应该在史料的实证质量下开展历史复习教学,史料是历史学科教学的重要载体,学生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解读史料了解到更多的相关知识与要素,从而有效建立起完善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

一、结合教学目标而选择史料

教师想要很好的提升教学的效果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确定教学目标之后,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因此,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相关的史料,在确定本节课程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之后,促进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提升,进一步有效促进学习的效果提升。

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复习教学过程中,其中的重点知识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等,其中的教学难点为:理解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与经验教训,笔者在确定这两部分教学重难点知识内容之后,将一些相关的史料融入到了课堂教学当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学习。然后,笔者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对于1911年辛亥革命的认知选择了相关的史料,其中包括了:1915年,袁世凯公开恢复了帝国体制,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受到了全国的强烈反对,83天后,他被迫取消了帝国体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废黜皇帝溥仪复辟。笔者为学生提供的这些史料都能够充分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复辟是不受人民欢迎的,民主与共和观念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之后已经深入人心,并且根深蒂固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内心。学生们在学习这些史料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全面的掌握到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与影响,并且能够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等,使学生完成高效的学习。

二、全面挖掘教材与历史史料

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史料进行教学,并且需要对史料进行充分的分析,结合历史学科课本教材中的知识内容认真选择史料,并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合理将相关的课外历史资料融入到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有效丰富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内容,从而有效促进高三历史复习教学的整体效果与质量提升。

例如,在进行“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复习教学过程中,由于其中西方近代形成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同时这些影响相对来说是比较全面的,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学生们在学习本节课程知识内容多的时候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零碎,笔者为了更好的处理其中涉及到的知识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合理结合班级当中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特征等引导其进行了比较合理的分组,让学生之间以小组的形式展开互相提问、互相探究交流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就能够很好的总结出学习的规律与方式,不仅仅有效实现了学生之间的查漏补缺,还营造出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进一步有效推动高三阶段学生历史复习学习的效果提升。

三、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的史料

历史课本教材中包含了许多直观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大多都是一些比较典型的知识,但是许多教师在日常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通常会忽略课本教材中的历史资料,舍近求远的通过互联网或者其他相关的途径搜集历史资料,导致了课本教材中历史资料的使用不足。因此,高三历史学科复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出课本教材的作用,引导学生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之上进行分析与总结,通过不同方向的思考与分析,使学生找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例如,在进行“独立宣言”这一教学内容过程中,其中重点讲述了这个法案宣布的重大意义,学生可能无法正确理解到这个法案对于独立战争时期美国人民群众的冲击,于是笔者整理了一些当时的图片与原始历史资料等,使学生们能够更加清晰的认识历史,并且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然后,笔者再让学生们阅读史料进入深层次的分析,并且同桌之间互相讨论表达出自己的看法,这样能够有效改善死记硬背的历史课程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而言之,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史料的运用,教师可以从结合教学目标而选择史料、全面挖掘教材与历史史料、充分利用课本教材的史料等多方面出发,全面引导高三阶段的学生展开合理的历史学科复习。

参考文献

[1] 尹桂增.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效果的几点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14):61.

[2] 杜学凤.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引用与解读[J].甘肃教育,2015(19):113.

作者:朱波奇

第3篇: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探析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三历史教学,尤其在复习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史料的具体运用,在复习教学中,教师要与学生一起探索运用史料的最有效方法,找到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分析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史料的具体运用,以期实现高中历史课的教育目标,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教学;高三复习;史料运用;教学分析

基于历史材料的实证质量,高中历史教学的意义应得到尊重。众所周知,历史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通过历史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其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但目前,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在史料的实证质量下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基于历史材料实证成果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是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史料是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学生可以合理地了解历史的相关要素,从而建立一个完整的空间轴。因此,教师应提高学生的历史证据意识,提升其核心素养。

1.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史料

教师在备课时应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后,可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史料,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关史料,确定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例如:“辛亥革命”的教学重点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原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评价辛亥革命。教学难点:理解1911年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经验教训。确定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后,教师可选择相关史料进行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学习。为了提高学生对1911年辛亥革命的认识,教师可选择以下史料:1915年,袁世凯公开恢复了帝国体制,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受到了全国的强烈反对;83天后,他被迫取消了帝国体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废黜皇帝溥仪复辟。这些史料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复辟是不受欢迎的,民主与共和的观念在1911年辛亥革命后深入民心并根深蒂固于人民。通过相关史料,学生可以更深地理解和掌握1911年辛亥革命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能够促进他们高效学习。

2.全面挖掘教材和历史史料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合理利用史料进行教学,教师需要对史料进行充分、合理的分析。教师应结合历史教材中的重难点和要点,认真选择史料,深入挖掘历史资源,并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史料,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做好教学准备,设计好各种问题预案并列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将史料和问题设计充分结合到历史教学中,以此突破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使用史料教学时,教师还应在使用教材中原始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引入更多史料,将课外资源引入到课堂,从而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引导学生独立阅读历史教材。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彼此学习。例如:必修三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主要内容为,西方近代形成的一浪高过一浪的思想解放潮流,猛烈冲击着封建制度和基督教会,这些思想成为人们追求解放的精神武器。这些影响是全方面的,内容也比较丰富,学生在学习这个单元时,要识记的知识点比较零碎,为更好地处理知识内容和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的方式互相提问、互相探究交流,总结学习规律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互相查缺补漏,也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升学习效果。

3.深入分析史料

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不应局限于对史料的表面研究和解释。教师可结合课本知识和史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创设情境问题。提出课堂情境问题,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和探究,可以提高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另一方面,历史教师也要引教会生学习分析和探索史料的方法。教学生如何自学,比教学生课堂知识更重要。例如:在研究罗斯福新政的历史内容时,教师可展示新政开始前后的相关史料。比如: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到的俄克拉马市的奥斯卡—阿梅林格在1932年2月召开的国会委员会上的演讲。然后提出问题:新政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做了什么?让学生通过问题去观察、思考。有了科学的指导,可收到高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史料时,教师应注重对史料和文献的整理及选择,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展开历史教学。

4.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的历史史料

历史教材中包含许多直观的历史资料,这些资料与教科书的关键内容相关,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经常会忽略教科书中的历史资料,舍近求远地通过互联网或其他渠道搜集历史资料。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会导致教科书内容的使用不足。教师应熟悉教材内容,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历史事实,总结历史脉络,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学功能。在当前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的新时代,教师应引导学生發展创造性思维,在学习和认知的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方向和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然后找到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必修一第8课美国独立战争这一内容时,其中有讲到《独立宣言》的发表,要重点讲述的是这个法案宣布的重大意义,学生可能无法理解这个法案对于独立战争时期美国民众的冲击,教师可以整理一些当时的图片,或是一些原始历史资料,使学生更清晰地认识历史,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运用史料,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同时,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和深入分析,并进行集体讨论和个性意见表达,这样可逐步改进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进而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运用史料组织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历史思维能力。因此,如何利用史料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高中历史教师应积极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独立分析史料,根据自己的分析判断去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参考文献】

[1]赖少云.关注史料教学传承学科素养——基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6.10(34):11-13

[2]赖少云.关注史料教学传承学科素养——基于提升“史料实证”素养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11(5):2-4

[3]陈温柔,谢志芳.构建问题式课堂,提升史料实证素养——以“全面抗战的爆发”课堂实践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218-219

[4]车双艳,史风春.不同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4)

作者:王丽萍

第4篇: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一、高三历史复习的特点

高三历史复习一般都要经过三轮复习,每一轮复习都有每一轮复习的侧重点。第一轮复习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系统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的抓基础;第二轮专题复习,需要学生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方面组合知识,力求融会贯通;第三轮实行综合、模拟考试,查缺补漏,强化训练。

第一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单元复习,需要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再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基础上,适当加快了速度,既突出主干,又适当关照非重点。第二轮复习的主要特点是专题复习,进行知识的整合,按照线索归纳、理清、分析、综合知识。如根据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我们可以把整个高中历史分为13个专题:

1、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

2、列强侵略与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5、近代社会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6、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8、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9、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10、世界经济现代化历程;

11、中国思想发展史;

12、中国古代的科技文化;

13、近代世界的思想文化。在这个阶段一定要以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处理好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上述的13个专题我们还可以把它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部分。各部分我们可以将性质相同的历史现象结合在一起,注意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相互联系,突出历史现象的整体性特点,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记忆和认知历史。

第三轮复习,即跨学科的“热点”专题复习,注意从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角度归纳知识,分析“热点”。如2003年文综第40题从地理学科考察第二战场开辟的条件,从历史学科考察了第二战场开辟的政治、军事条件条件。2003年第41题从地理学科考察考察了美国“西进运动”中人口迁移问题,从历史学科考察了“西进运动”对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评价,政治学科考察了如何看待美国的“西进运动”。今年高考第39题从地理学科考察了2004年12月印度洋海啸形成的原因,从历史学科考察了50年前发生在此地印尼的重大事件之—— “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会议的精神和对当时中国外交所起的作用,从政治学科考察了与当代我国政府倡导的国际新秩序的内容和关系。在这个阶段,尤其要注意揣摸文科综合测试题的特点和考察的思路。

二、高三历史复习的方法

(一)复习时注意应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狠抓历史基础知识,准确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内在联系,形成学科内容的主干系统和知识网络

。如封建社会的衰落是我国明清时期的主要特征,就《明朝专制制度的加强》这一节内容来说,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掌握重要的史实、概念和结论:①政治制度上: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解决相权对皇权的威胁。地方废行省,三司分权,解决地方与中央的矛盾。②军事制度上: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解除军事将领对皇权的威胁。③法律上:制定《大明律》,通过立法来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④加强特务统治,用非正常的手段来强化君权。⑤“削藩”,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⑥营建北京城,突出皇权,体现出浓厚的君主专制色彩;就这一章的知识结构来说,明清时期的封建社会衰落主要表现在:①政治上强化君主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军机处、“均田免粮”无不体现出封建社会的衰落。②经济上一方面封建社会的经济继续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开始冲击着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③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④对外关系上,西方的殖民活动已到达我国的东南沿海和西北边疆,出现了反侵略的斗争,闭关锁国政策成为对外关系的主流。⑤思想文化上,文化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出现了一些反封建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和文学作品,西学东渐。

2、掌握基本的记忆方法和习惯,准确记忆基本史实,力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识,使知识网络化。

3、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和结论,这是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东西方世界”即资本主义处于手工工场阶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这一时期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度。对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来说,资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就是夺取政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障碍,建立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力取代贵族专制王权。故英国186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英、美、法的确立。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度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英、美、法等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欧洲封建大陆国家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客观上顺应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三、启蒙运动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一套政治构想;

四、在殖民扩张的过程中,率先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取得胜利,较早的迎来了工业革命,显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以单元为中心,学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归纳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阶段特征和发展过程,从宏观角度把握历史。如上述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我们还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四个方面来把握。经济上资本主义处在手工工场的繁荣阶段,商业资本起着支配作用;政治上资产阶级在斗争中壮大

起来,加快了想资本主义的过度;思想上资产阶级抛揩了宗教外衣,提出了建立民主、平等、自由的资本主义制度;国际关系领域封建势力与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另一方面欧洲大国在激烈的争夺殖民地和殖民霸权;同时亚、非、拉美面临挑战,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

5、强化专题史复习,融会贯通,形成历史知识的主干。如“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专题,既有中国古代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各国改革、商鞅变法、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等内容,也有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中国当代的改革开放等内容,还有世界近现代史上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的明治维新、苏联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20世纪

五、六十年代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等内容。通过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改革专题复习,有利于总结和比较各种改革的发展过程及其得失原因和影响,揭示改革的一般规律。

例如:

——中国古代史: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和对外关系的角度把握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发展;明清时期的衰落要和同时期的西欧社会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的对比来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特征。

——中国近代史前期(1840—1919)从政治民主化、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角度来掌握中国近代化的历程,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政治民主化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后期(1919—1949)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基本国相结合,逐渐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和领导中国人民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的角度来基本历程。

——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近(现)代化”是理解世界近现代史的总纲:世界近代史部分要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怎样形成的;世界现代史部分要注意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全球化;注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资本主义政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的影响;三次科技革命对亚、非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中外历史的横向比较与联系 ,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对比中国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在整理专题“中国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可以把它再分为“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和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两个小专题。“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我们可以分别从19世纪

六、七年代民族工业的产生,19世纪末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1912年——1919年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的三个阶段,分析各自的原因和影响,探讨世界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以及民族工业在近代历史发

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对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以及新、旧民主革命转变的关系,对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影响等。“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发展”我们可以从向苏联学习、积极主动探索、改革开放形成中国特色道路等几个阶段来掌握。再如,我们把14世纪——18世纪中国的明清时期和西欧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等方面作一比较,东西方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和历史发展的趋势则一目了然。还有,我们可以从微观政治、经济、阶级、文化领域的变化对比理解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出现的区域性特点。

(二)掌握基本的史学理论,初步理解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几个基本观点和辩证的思维方法,提高理论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生产力标准。所谓生产力标准,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是历史发展的终极动力;二是生产力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根本标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具有反作用力,它包括两个要点:一是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表现为它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如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封建制度在各诸侯国的陆续建立。二是上层建筑的反作用表现为如果它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时则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战国时期时期,战乱不休,经济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并由此去理解评价历史的实践标准。所谓实践标准,就是要根据实践检验的结果立论。如19世纪中期的西欧可以产生马克思主义,而同一时期的中国则发生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马克思主义和洋务运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而太平天国运动则不代表历史发展的方向。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是由统治者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历史发展进程的特点决定的,体现了资本主义的性质。

③阶级和阶级斗争

④个人和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⑤原因和结果

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必然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历史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同因异果、同果异因、互为因果、系列因果等类型。

⑥现象和本质;偶然性与必然性;,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等。

(三)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探索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解题能力是解题时学生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体现。无论是历史单科或是文科综合,题型一般都是三种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是学生容易丢分的题,在高三的复习训练过程中,应从审题

、回忆教材、列提纲、规范书写等四个方面训来提高自己的解体能力和思维能力;在训练过程中,要善于归纳、比较、分析、总结材料题、问答题的类型和特点,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体能力;通过对一定量的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地归纳、比较、分析,发现自己思维训练过程中的症结,及时的解决,从而有效地提高主观题的得分。要记住,解题能力主要是练出来的,要通过一定量的有序的训练,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逐渐提高,偷懒、少做,不愿做是学习的天敌。

第5篇: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杨秀敏

根据历年文综历史试题的特点及高考阅卷中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新课标下高三历史教学的现状,整合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及复习策略,特制订高三历史复习计划如下。

一.第二轮复习

(1)时间安排:2014年2.6月-4.20月。

(2)复习思路:以专题知识为主,整合必修、选修模块,贯穿中外、联通古今。加大对知识点与线的相关材料的阅读理解,包括对历史概念的把握、同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观点等。

(3)具体要求:

由教材知识到规律认识

总共划分为八个大专题,按时段分: 古代近代现代 ,角度按: 政治经济思想 。 每一大专题又划分为几个小专题,每一小专题以三节课左右为宜:第一节课放给学生重温、掌握基础知识;第二节课由教师引导,拉起本专题之框架,梳理线索,点拨重难要点;

第三节课训练,教师精选设计本专题之练习,对手中的资料大胆取舍。以巩固落实本专题之内容。具体说:

1.体会复习目标在每一专题复习开始之时,我们首先把去年的高考题展示给学生,要求每一位学生以“实战状态”进行自测,然后公布答案,讲评典型答卷,分析考纲考点,使学生明确自己当前的基础水平,明确该专题的复习目标和方向。

2.课本的准备每个专题在复习前先将考点中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要求按历史发展阶段,落实到教材的具体内容上。掌握关键词,记忆历史基础知识。要求做一个简单的提纲。

3. 引导梳理抓主干知识,突出重点知识复习,要善于抓大放小,紧扣《考试说明》上的知识点,不纠缠细碎知识。形成史实特征和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形成通史结构的基本框架。

4. 理解深化重要问题对重要的概念结论线索做到分解,体会,记忆。

每个专题都要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一般要求学生根据认识角度用关键词写出认识的提纲,体会思维的导向。对一些实质性说明和较强实用的表述,则要求学生适当的记忆。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近代新民主主义道路的形成和探索,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和认识。

5.运用理论 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注意多角度,大量使用材料题,使用新题, 加强对经典题的读题和精练。

(2)课堂的限时小专项训练在课堂上完成较重要的专题练习或试卷,尽可能不要都留到课后完成。让学生在指定的限定时间内完成题目。经常做做小材料题,类型题,这样更利于形成审题能力。对大量的模拟卷老师本人要做后精选,然后让学生精练。

(3)课下及时巩固和利用大周末进行综合训练。

练习的要求

A.简洁性:在准确、科学、概括的基础上,简洁、明了、通顺地答题,并注意行文的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

B.完整性:建议先列出答题的提纲,以避免答题随意性,导致偏题或漏点。

C.发散性:敢于突发奇想,大胆思维做答。

D.综合性:要史论结合,有史有论。

E.拓展性:视野要开阔,要左顾右盼,注意古今中外知识的联系。

F.规范性: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4)练习讲评引导学生总结归类该专题的考查方式,思维角度,还有做题规范性的错误。尽可能的全批全改。掌握情况,提高讲解的针对性。

6.师生建立“一句话错题本”,将学生常犯错误、错题集中起来,以供三轮复习时有的放矢的使用。把复杂的问题分析出实质。用一句表达出来。

7.教师要少讲、精讲,应把主要精力放到设计学生复习程序和对学生的督促、检查、分析、指导上来。

二.第三轮复习

(1)时间安排:4月21日-5月20日。

(2)复习思路:回扣课本、梳理知识、实战训练、技巧反思、规范训练。

(3)具体要求

①继续关注“双基”的落实。基础不牢是学生失分的第一因素,思维不活跃、能力不强是学生获得不了高分的关键因素。因此,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仍是今后一个阶段复习、备考的重点课题。

②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找出历次考试中存在的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三轮复习中有意识的进一步提醒、纠正。历次考试存在的共性问题:答题不规范,总是存在侥幸心理;审题不仔细,粗心;解答试题马虎。二是找出复习中的知识缺陷,针对这些知识进行强化记忆。三是搜集各地试题及有关研讨会渗透的信息,强化最后复习阶段的针对性。通过各地试题反映的信息,编制练习题加强训练,编制训练题题型要灵活多样,要与教材主干知识紧密联系。

③回扣课本,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回归课本要“返璞归真”。 强化训练结束后,要跳出题海,回归课本。回扣课本不能让学生简单的翻看教科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教材的目录、章节的标题入手,形成对课本的整体把握。读书不宜翻开即读,不妨先回忆某一阶段相关章、节甚至子目的标题,因为标题是“纲”,对这些“纲”的综合、归纳,便形成了“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回归刻本是容易的、过难的知识不作要求,基本掌握但容易出错的部分是回归的重点。

第二,回扣课本时对教材中具有结论性的句子要引起重视,不但要记牢,还要注意理解。 第三,教科书中的相关插图、材料要与教材正文相联系,注意其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 ④讲求强化训练的实效性。冲刺阶段强化训练,要尽量营造高考实战氛围,方法点拨、解题指导应贯穿于讲评的始终,要做到:题目要紧扣重点、热点,具有代表性,不要贪多,而应求精;训练要认真组织,尽量模拟高考环境下的限时训练,考后及时批阅、及时讲评。通过训练,切实提高考生的应考能力。

⑤引导学生规范答题。一方面要做到书写规范、用语规范,答题要使用学科语言;另一方面要狠抓规范性的落实(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提示化)。

⑥为了适应跨学科综合的需要,在三轮复习时可以围绕一些热点问题、现实问题准备一 些材料,选取的材料要精、要少,不要多而杂,以提高学生的多角度、多学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新课程改革省份的高考试题。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本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精心备考。研究方法,提高效率。计划要周密,时间要合理;忌猜题押宝,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为根本。

二、学情分析

本届我校高三文科10个班,7个普通班,3个音美班,基础较差。存在三大问题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差。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X年5月底—201X年2月初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树,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2月初——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保定市和周边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 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参照并研究课改省份试题及其高考动态,我们将是河北省课改后第四年高考,高考试题已趋于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高考备考中,不仅要把握好考纲,针对近几年高考题分析研究。还要搜集各课改省份的高考题和命题方向。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加强集体备课,提高备考效益

1、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要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重难点、集思广益,资源共享。备课组必须认真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复习才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逐步转化备课方式。集体备课要实现由备教案向备学案的过渡,由备教学内容、备知识梳理向备教学实施的过渡。

3、潜心研究备课内容。备课要认真关注“三情”、 “三生”(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等问题。

4、在备课和教研时,充分发挥老教师的帮带作用,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细致的指导新教师。并要求新教师尽量做到听一节讲一节,学习中提高。

第二、认真落实目标教学,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1、解决好目标设置问题,要以学生为本设置目标,目标一定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是学生学习的收获、积累和提高,要直指学生的学习结果。目标用词要清晰、简单、明了、切中要害,为此,我们通过教学研讨,形成统一的教学案模式:目标提出要有恰当的动词;知识结构清晰、精练;高考真题有导向性;每节课解决1-2个重点问题;习题巩固针对性强。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学生基础知识理解和掌握多少,看学生获得哪些能力上的提高。

2、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3、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 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 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 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 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

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 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

4、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 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运用正确的历史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是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事实上,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 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应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备考效率。 第三、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

复习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第四,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如材料型的问答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探索高考备考的新思路。高考与新课程密切相关,要潜心研究高考新特点,制定应对策略。要站在新的视角研究高考“考什么”、“怎么考”、“怎么应考”,并将三者有机结合。要构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学科体系,完善知识树、知识网络、学科框架、知识图表等知识体系。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五、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画出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第六、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的一般模式为“矫正反思——精评新练——自我完善(查缺补漏)——典题记录”。教师要高度重视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4、错题率高的反复练习。每周将练习中错误率高的习题整理出来,实施周周错题滚动联系,强化训练。

第七、扎实搞好分类推进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第八、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本届历史班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第九、关注社会热点,学以致用。灵活迁移

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因此,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适当关注现实世界,具体包括:能体现国家意志,被老百姓普遍关注的大事和 热点;带有战略性、事关人类社会未来的新价值观的事件;既能从现实热点问题取材,又能充分联系本学科知识的现实热点;学生能运用教材中比较重要的理论知识 去分析,而不是纯理论的新提法和新理论。例如建立和谐社会、改革创新、维护国家主权(目前与 越南、韩国、菲律宾、日本等国存在的边界矛盾)、三农问题、经济全球化、民族关系等。

总之,高三历史备考复习中要依据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分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学生实际等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复习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使考生在201X年的文综历史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

计划进度表:

201X年5---6月 政治史模块 基本方法、基本概念。

201X年7—9月 复习必修三思想史掌握思想史模块的基本概念、基本史实、基本结论、

201X年 10—12月 经济史模块 基本方法。

201X年1月 复习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联系、整合

201X年2—5月初 通史复习、注重三个模块知识的整合。

201X年5月初—6月初: 与历史相关的时时热点、整合、训练 、训练学生做题的速度、准确度、以及做题的技巧。

201X年6月 一周保温训练,熟悉回归教材,心理放松,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

第7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2011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学法指导

主要是要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理清知识线索,形成历史知识阶段特征,点击知识重点、难点、热点、联系点、延伸点。介绍复习方法、技巧。由于复习课的

近几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中的历史试题明显带有抽样性测试的特点,与地理、知识容量大、进度快,学生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全掌握住老师所讲的东西。也不

政治科相比,历史题的答案大多在教材中有现成的表述,只有将课本内容记清楚,才能得高分。故学生在第一轮复习时不应该过份迷信资料,迷信所谓的“重点”、“热点”,而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到对教材的识记和理解上去,系统全面地掌握好教材才是根本。如何掌握好教材呢?下面我就一些最基本的要求和做法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首先应弄清楚“学什么”,即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在看书时,首先要明确书上的内容哪些只需了解、哪些必须记忆、哪些应该理解,切不可漫无目的地看书。第一轮复习主要是打基础,而怎样才算掌握好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呢?它应包括:①对历史事件的准确掌握,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②对历史概念的深刻、全面的理解,主要包括历史事物的时间、地点、人物、主要内容、性质及其影响、评价。③对历史结论的理解要全面,要抓本质。④抓历史阶段特征,抓住了特征,才能区分不同阶段的特点,才能认识历史演进的进程。⑤对历史发展过程、线索的清晰掌握。线索、过程反映了历史知识的系统性,搞不清线索和过程,答题中会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关键是知道“如何学”,即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很多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这样的感受:一是所记的知识忘得快;二是复习到一定量的时候同类知识出现混淆;三是记住了的知识在解题时不会用。用信息论的观点来解,它主要信息输入的路途不合理造成的,即学习过程中的方法不当。我认为高三一轮复习,对教材的掌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听好讲,做好笔记和学习提示。搞好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的前提是必须听好讲。在老师的具体引导下去复习,以减少复习的盲目性。老师在讲复习课时

可能保证以后不遗忘,所以同学们在听讲和思考的过程中要在书上做好笔记和学习提示,以便于课后的复习巩固及考前对教材的快速复习和查缺补漏。一段时间后,同学们可以通过老师组织复习的思路、模式、方法明确该学什么和如何学。

2. 从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素入手处理教材。大多数同学在看书时习惯于从某章节第一句话起从前往后顺着看,这种单一的看书方法不利于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活运用。打开历史课本后,同学们不妨先看第一页的主目录,从宏观上掌握整本书的主体内容,然后再看某章的节目录,掌握本章知识的主体内容,再看某节知识的子目灵(黑标题),最后再去记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要点。这就是按知识结构到知识要素的顺序来掌握基础知识,它易于帮助同学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历史阶段特征,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并给知识点定位。

3. 做好记号。注意知识的条理性。边听讲或边看书的同时边做记号可以集中注意力,提高复习效率,并为以后的继续复习创造条件。记号的内容一般包括:①拟好小标题(如原因、特点、性质、结果、意义等)。②编好序号,使知识要点化、有序化。编序号时,要注意序号的规范性,层次性。③长短记号交替使用,短记号要寓于变化,以突出知识的层次、重难点。④注明学习提示,主要指与其它相关知识联系、对比或此知识的延伸内容、隐性的含义等。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的教材是一个宝库,书一打开,琳琅满目,该掌握的知识一目了然,再要复习很方便。反之,成绩并的同学的书上或是空白,或是乱七八糟的横线,再要复习只得重新去找知识要点。学习的效率很难提高。

第8篇:2011高三历史复习计划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教学复习计划

为搞好2012届高三历史的第一轮复习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我校高三历史备课组全体老师经过充分的酝酿,特制定如下详细计划:

一、 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年级组的计划目标为统帅,以高考历史考试大纲为依据,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提高知识应用能力为核心,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与力量,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的训练,提升我校高三学生历史成绩,“减时争效”是我们每一位历史老师的口号。

二、工作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对“三基”深刻的理解、系统的把握、灵活的运用,全面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答题规范化程度。

三、具体措施:

1、坚持集体备课: 强化集体备课,把集体备课作为落实常规教学的重要任务来抓。以教材和《创新设计》为主要素材,坚持集体备课,精心编写教学案,备课组的集体备课坚持:一备目标;二备知识体系;三备知识点定位;四备精选试题习题;五明确各自的分工分职;六反馈一周教学得失,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集体备课来实现脑中有纲,目中有人,胸中有法,手中有艺。为之,组员之间可相互随堂听课,共同探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充实备课中的不足。

2、课堂教学目标突出“细、精、实”:课堂教学是学生高考复习的主阵地,每位老师精心策划,努力提高复习的效率,近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三基四能的考查,作为高三复习,应该将之贯穿与教学的始终。

3、精选试题,与高考接轨:精心组织练习,通过练习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及时解决。通过练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练习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练习的批改及时反馈信息,进行教学调控。

4、认真开展听、评课活动; 组内成员认真开展相互间的听课评课活动,及时发现各自的不足,并实现优势互学互带,共同提高。

四、教学内容与进度时间安排:

1、9月 完成必修一第一轮的复习 10月 完成必修二第一轮的复习 11月 完成必修三第一轮的复习 12月 完成选修一。四第一轮的复习 1月 迎接期末考试

高三历史备课组

2、

3、

4、

5、 2010.9

第9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正高三阶段对历史的复习一般会进行三轮,不少学生反映在二轮复习中常常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高三历史二轮的复习学习计划,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1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2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1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11年开始变化,2011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12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13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14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15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

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

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

上一篇:医疗宣传标语下一篇:春运工作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