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2022-11-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

以文明史观指导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

摘 要:文明史观关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重要理论依据。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强调通史复习,以文明史观为引领,整合教材,梳理主干知识,还要以新的角度对历史阶段、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并精选史料以强化文明史观的运用,进而提升高三复习的深度、厚度,提高复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文明史观;历史教学;高三第二轮复习

近几年来,高考历史命题越来越多地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近代化)史观、社会生活史观等新史学研究理念,因此在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新史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注意从多元角度解读历史,引导学生运用新史观正确地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现象,拓宽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扩展历史试题的解题思路。本文试图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思考高三第二轮通史复习的思路。

一、文明史观的基本内涵

文明史观,也被称为文明史研究范式,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杨宁一教授认为文明史观主要包括了“从现实人类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去追溯历史;从长时段考察历史;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察;要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统一;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当中进行综合全面地考察研究”等观点,显然杨教授所说的文明史观在很大程度上涵盖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化史观,是一种更为宏观的历史观。

根据杨教授以生产力作为划分文明史发展阶段的标准,人类文明史从纵向看,包括: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从横向看,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种文明组成整个人类文明,各种文明相互交织、渗透、转化,共同推动着人类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

二、如何运用文明史观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

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必修部分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模块不同专题编写的。這种中、外混编的专题史形式固然体现课程改革的创新性和突破性,但大跨度的专题知识既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与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也人为地打乱了历史知识的时空顺序,割裂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破坏了历史学科的整体性,并不利于学生形成立体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多采用通史+小专题的复习模式,即突破高三第一轮模块专题复习的模式,通过合理划分中外各个历史时期,整合必修模块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文明,让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通史知识体系,进而总结各阶段的历史特征。为了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高三第二轮复习,笔者认为高三第二轮通史复习可以将文明史观作为引领复习的主导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1.依据文明史观整合教材,梳理主干知识

所谓主干知识是指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集中反映人类文明演变进程的知识。复习时要把主干知识放到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和世界整体发展中来进行认识与整合,它涉及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如,中国古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可以把中国古代史理解为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多地体现了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中国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则是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碰撞、冲突的历史;中国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对社会主义新的文明模式的探索与发展,以及中国如何融入世界的工业文明;世界近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工业文明产生与发展完善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对世界其他文明形成了强烈冲击,推进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世界现代史的主干知识就是社会主义文明与资本主义文明不断碰撞、发展、共生的历史。

在高三第二轮通史复习中,我们可以从文明差异、文明冲突和文明融合与创新三个角度对考试说明和主干知识进行整合,重新构建体现时序特点的文明史观知识体系,这对于帮助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考试说明,应对高考具有积极作用。

附:文明史观知识体系框架

古代史:中外文明的形成与交流——文明差异与交流

(1)中华文明的形成:政治文明(制度文明:商周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物质文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外来物种、生产技术的交流)、精神文明(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演变;以四大发明为标志的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外传);

(2)古代欧洲文明起源:政治文明(古希腊民主政治发展;古罗马法律制度演变)、物质文明(奴隶制经济发展繁荣)、精神文明(人文精神的起源)。

中国近代史:西方工业文明扩张、冲击与中国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和探索

(1)西方工业文明扩张、冲击

①文明冲突: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经济(近代列强商品输出、资本输出);

②文明交流:思想文化(启蒙思想、民主法治思想(君主立宪制、共和制)、进化论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科学技术的传播。

(2)中国农业文明的艰难回应和探索——文明融合与创新

①政治文明: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抵抗派活动、洋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无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及争取民主政治的进程);

②物质文明:自然经济瓦解;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③精神文明:从鄙夷到制夷;从器物到制度到思想文化再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现代史:现代中国文明的探索——文明融合与创新

(1)政治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探索;

(2)物质文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探索;

(3)精神文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世界近代史:工业文明的形成、扩展——文明的创新

(1)政治文明:资本主义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2)物质文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两次工业革命及其扩展;

(3)精神文明: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近代科学成就及文学艺术。

世界现代史:多元文明的碰撞与共生——文明差异与交流

(1)政治文明: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2)物质文明:多种现代化模式的探索及完善;第三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

(3)精神文明:现代科技成就及文学艺术。

2.以新的角度對历史阶段、历史事件进行再认识

在复习重要的历史阶段和历史事件时,要注意从文明史观出发,转换角度,拓展学生的思路,以下仅举几例用于说明文明史观的运用。

说到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历史,在传统史学研究中往往表述为中国古代社会走向衰落的历史时期,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明清时期的中国不仅仍处于农业文明的新高峰,而且还产生了向工业文明演进趋向的变异。如,在经济上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思想上产生了较为进步的民主思想。明清时期是中国孕育近代因素的社会转型时期,反映了中国近代前夜的发展和迟滞的时代特征。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仅可以看到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看到文明的独特性,还将明清历史纳入世界文明历史发展的范畴进行宏观思考,进一步意识到人类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绝无优劣高下之分。

传统意义上的史学研究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解读中国近代史,形成了以“五次战争”“三次高潮”为基本内容的结构体系,其核心就是中国近代史既是一部遭受侵略的血泪史也是人民奋起反抗的抗争史。文明史观则认为各文明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的交往是多方面的,既有和平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也有暴力冲突,可以说近代列强的侵华历史直接体现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从世界历史范围看,列强侵华战争是世界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处在上升时期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了古老的农业文明的中国,虽然伴随着殖民主义带来的屈辱和压迫,侵犯了中国诸多主权,带给中华民族更多的是灾难,成为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但它在客观上它逐渐瓦解了中国落后的小农经济,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政治模式也逐渐向中国渗透,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中国落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在全面冲击中逐渐走向文明,促进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这样思考可使学生对近代列强侵华史的认识在文明史观的范畴中更客观、更深刻。

3.精选史料,强化文明史观的运用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往往都以文明史观为核心或命题着眼点,兼顾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以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思路进行试题的命制编排,这就更多地要求学生能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去认识和把握历史问题,从文献资料、历史照片、大事年表、史学新观点等新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作为高三历史的第二轮复习,其中心任务是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分析、运用能力,因此有针对性地巩固练习是课堂复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直接影响到复习效果的有效性。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日常练习中让学生选做一些提供新情境新问题、体现文明史观的材料题,通过史料教学,从不同角度给学生呈现历史知识,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明史观分析问题,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迁移知识、论从史出和综合分析等能力。

总之,以文明史观引领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可以使学生以新的视角和观念统领整合知识,扩大历史认识的视野,把单元知识平面的广度、垂直的深度与理论的高度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提高高三复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宁一.文明史观与中学历史教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11).

[2]穆易宁.新课标下高中历史学科考试测量命题与改革[J].天津历史教学,2005(4).

[3]刘宗绪.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3:1-2.

[4]袁兆桐,田家伟.文明史观与高中新课程教学[J].历史教学,2009(1).

(作者单位 福建省厦门市杏南中学)

作者:翁星凯

第2篇:高三历史二轮“整合课本资源,主题立意复习”初探

【摘要】为了改变当前高考历史复习课中缺乏“主题立意”,内容零散,复习方式简单单一,无新意等问题,我们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开展了“整合课本资源 主题立意复习”探究。

【关键词】主题立意;复习课;历史学习

目前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新课程虽然采用专题教学,但高考很难做大的专题,倾向于设计小的专题。第二:传统复习是一轮通史,二轮专题。新课程背景下不少教师反其道而行之,一轮专题,二轮通史,这样的复习是简单的重复,无新意。不利于拓展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感受历史的魅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中开展了“整合教学资源·主题立意复习”探究。如何确定二轮复习的专题主题与实施策略?尝试着与各位专家同行集中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专题内或课题内进行“主题立意”,加深理解、深化认识

一个专题或一节课内只有一个主题,它是一课的真正的重点,而且能统帅全课,纲举目张。那么如何确定专题或课题的主题呢?关键是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依托课本,弄清专题或课题的内容构成及在模块中的地位,然后找准主题。如: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本课内容深奥,枯燥抽象,为此,我拟定如下主题:近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共性与个性。让学生去整合教材,归纳教材,得出如下认识:共性就是分权与制衡,法律至上。这是区别于封建专制的一个本质特征,封建专制是集权,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本质特征是分权,也就是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开并且相互制约,以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个性就是各国代议制的特点,如美国代议制的特点是全面分权与制衡的总统制共和制,全面的分权与制衡是美国民主的一大特色,具体表现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政府内三权分立与制衡,两党制相互制约。通过这样的主题立意复习,学生可以很清楚的把握近代代议制的本质和特点,理解更深入。

二、在同一模块的不同专题之间的整合出“主题立意”,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

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对二轮复习课进行改造,对模块的内容体系再整合,创造出更加鲜活的主题立意复习课来。我们重点研究三种关系: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进而构想复习课的主题。例如:1.中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和外国史专题之间的关系,可将“古代——近代——现代”相关内容的整合。如必修二中国史将中国农业发展历程作为主题复习,世界史将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作为主题复习,还可以从更小的切口出发去探讨其发展历程。2.中外专题之间的关系,大多是不同的文明的交流、碰撞与融合。在近年江苏高考中经常涉及,如08年江苏高考试题23题这样表述: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英、美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苏联、中国为代表的“计划经济”模式,都可能使一个国家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转型,但这两种模式走向极端的僵化后,也会造成严重弊病。根据以上信息,我整合经济史中外相关专题,拟定如下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模式的发展变化与比较。两种模式得发展变化,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在工业革命后兴起的自由主义模式,在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自由放任模式宣布失败,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二战后被资本主义国家普遍接受。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创计划经济模式,在二战后走向僵化,此后苏联改革都没有成效,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宣告失败,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根据本国国情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使中国经济不断发展。这样可以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模式之间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资本主义借鉴计划经济,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社会主义中国借鉴市场经济,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

三、不同模块之间整合和重组出“主题立意”,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用新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近代化史观、整体史观)进行主题立意复习。近年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新史学研究理念,要求学生运用这些史学研究范式正确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历史现象。并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二轮复习内容,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如本人的一堂以新史观引领的全县公开课,课题是《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经济结构的变动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课我从两个角度看“变动和变迁”:一是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看“变动”“变迁”,提出问题:从全球史观和文明史观看变动和变迁的原因——工业文明的冲击,联系复习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阐述);二是从近代化史观看“变动”“变迁”,其实质就是近代化进程,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理性化。这样就实现了不同模块之间整合和重组,构建立体的知识框架和网络。

此外还可以以历史发展阶段和历史事件为切入点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以国家(区域)为主题实现历史知识的整合,必修与选修内容的整合出主题。

四、以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为“主题立意”,学以致用,实现历史学科价值

以长效热点及现实关注点为主题,可从以下二方面分析:一是高考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对现实与社会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思考。如关于全球化、城市化、近代化等。二是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用历史的视角分析社会现象,看待现实问题,明确自身的责任。如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反思、对中美关系的演变等。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双甸高级中学)

作者:王建

第3篇:主题教学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中的应用

高中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普遍放在高三下学期进行,课时紧是教师普遍反映的问题。而学生在进入二轮复习时,面对高考日益临近,部分学生却对学习有所懈怠,上课效率降低,成绩下滑。究其原因是学生学习遇到瓶颈:二轮复习的内容似曾相识,厌倦心理滋生;复习的深度和广度加大,能力要求提高,情绪烦躁。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这一困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提高二轮复习效果,这是高三历史教师不断思索的问题,笔者尝试进行主题教学复习,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试就此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开展主题教学的积极意义

主题教学,就是以“主题”立意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重新规划、整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对于提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质量意义重大。

1.灵活整合,以旧翻新,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普遍采用通史复习的方法,把散布于必修三个模块中的知识按时间顺序进行整合复习,这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和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但这些内容已复习过一轮,难免有“炒旧饭”之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二轮复习时间紧,通史复习也难以深入进行。但是,如果采用主题教学,设计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内涵、能激发学生思考与探究的主题,不但可摆脱传统书本内容的束缚,还可以让学生有焕然一新的感觉,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就被有效调动起来,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感受主题教学中所蕴含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复习效率,提高历史成绩。

2.内容“穿越”,学法多样,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课程改革后的历史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强调能力立意,注重考查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一轮侧重基础知识的复习后,二轮复习要强化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的训练。常规的二轮复习方法,常常出现知识拓展与能力培养无法兼顾、“讲练结合”无法有效落实的问题。如果采用主题教学的复习方法,恰能弥补这一不足,因为主题教学的设计注重历史的演进和变迁,设计的内容往往会超出教材范围,历史、现实和未来三者的结合度较高,因而更能让学生知道历史的演化进程,认识变迁的内在规律。正是主题教学的这一特点,要求学生不得不围绕教学主题主动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并展开灵活多样的学习,或自主探究、或合作讨论,这无疑有助于训练并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从而实现历史知识的有效整合和历史能力的培养、拓展。

二、开展主题教学的具体做法

1.科学确定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

主题教学中心与灵魂的确定是一节课上得好坏的关键。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开展主题教学,其中心与灵魂的确立必须依据考试大纲、考试说明、课标、教材、历年高考相关试题及学生实际情况来确定。如笔者在备《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二轮复习课时,在研读考纲、考试说明、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后,又研究有关的高考试题,整合相关教学资源,认识到本课内容是高考常考的重点、热点,学生在高一和高三一轮复习时都有较充分学习,最终确定本课的中心与灵魂是“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教学实践证明这一主题中心与灵魂的确定不仅适应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2.精心做好主题教学设计

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确定后,主题教学设计就有了方向,我们即可据此来挑选教学资源,准备充实的主题内容,备好这节课。在挑选、整合教学资源时,要尽可能地全面、系统和典型,尽量多地涵盖教学内容。同时针对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命题者中有不少大学教师,历史试题或多或少会与史学研究成果相联系的情况,因而在主题教学设计时要更新史学观念、关注史学最新研究动态,以便引领学生全面、系统地感受历史,获得科学和丰富的历史认识。如我在备《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时,教学设计为了突出“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这一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内容不能局限于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历程,还必须涉及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建设、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和西方近现代的民主政治,此外还有当今学者对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等。这种主题教学复习不仅避免了复习内容“炒旧饭”之嫌,更有了广度和深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和思维能力,适应了高考能力立意的要求。

3.巧妙引领学生实现主题教学的目标

⑴引领学生掌握知识,领悟主题的中心与灵魂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确定好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做好主题教学设计只是完成了主题教学复习的准备工作,要让学生领悟、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而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抱怨说,这个问题已经讲了N遍,学生怎么还不理解、还不会做。这其实是我们在复习教学中课堂生成不足,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教学中,主体性未体现,从而使复习目标落空。我们在二轮主题教学复习时应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如笔者在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时,先给学生提供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卷中有关这一主题的试题,引导学生紧扣主题展开自主学习,在书上找出题目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并加以复习,这样几乎所有学生都知道了本课主题教学涉及的知识点,同时也再次掌握了这个主题复习的主干知识。学习能力好的学生则能进一步发现高考对本主题考查的重点、题型、难度和能力要求。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再动员学生们展开合作讨论与交流,共同明了这一主题在高考中的地位、知识和能力要求,进而知道这一主题体现的价值取向,从而自然而然领悟出这一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是“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而这个领悟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思考得出的,他们能真正牢记。

⑵引领学生发展能力,提高复习效率

强调能力立意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趋势,培养学生的历史能力,特别是历史高考要求掌握的四项能力是我们二轮复习的努力方向,并最终为高考服务。为此笔者在上《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明白这一主题的高考考向,掌握主干知识,领悟这一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后,通过分析考情,帮助学生分析这一主题教学内容高考可能命题的角度,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两个角度来复习这一课内容,并对应精选了两道材料题引导学生从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角度来思考、解答,以理解、掌握本课知识,发展历史能力。如笔者从全球史观角度出发,在历年高考试题和各地模拟卷中选取了以下四则材料:

材料一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秦王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之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

材料二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策创新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策——立宪君主制,并以此淘汰了已成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政体……形式也还是13世纪末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材料四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上述材料,设计了五个问题:

⑴依据材料一,概括比较东西方两种制度的不同特点。你怎么看待这种东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⑵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英国新政体既保留了“传统形式”,又有“根本性的变化”?⑶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过程有何特点?⑷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中国有哪些政治制度也“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⑸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政治民主建设的认识。

作为二轮复习,这道材料题的问题设计超出了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范畴,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围绕主题教学的中心与灵魂把古今中外的政治建设进行对比,特别是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与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进行横向比较,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有意识地将有助于主题教学的知识、思维、情感等纳入到问题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训练、讲评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会解答,还要求学生懂得每个问题分别要考查什么能力,训练学生懂得这些能力通过审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获取。而把古今中外的政治建设整合在练习中,打破了原有的知识框架,对学生而言,内容似曾相识,又有新鲜感,可有效调动其参与教学的热情和兴趣,学生不仅获得了主题统摄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在学科能力上更得到了发展,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得以落实。

不过,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开展主题教学时要做到:主题的确定要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探究价值;主题教学设计的内容必须广而深,但要避免教学过度;主题教学设计的问题要少而精,给学生留足时间思考,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并有所感悟;主题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设计的问题要有梯度,使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

总之,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教师只要切实理解历史课程特点和考纲精神,掌握主题教学复习的实施策略,重新认识并构建课堂教学,不仅可避免“炒旧饭”之枯燥,更可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举一反三,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获得情感体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费元度、卞张芳:《历史教学主题设计的路径和方法》,《江苏教育教研》2012年第10期。

[2]陈春露:《关于新课程下高中历史实施主题教学的思考》,《历史教学》2010年第23期。

责任编辑:徐小敏)

作者:刘永欣

第4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正高三阶段对历史的复习一般会进行三轮,不少学生反映在二轮复习中常常感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下面给大家分享了高三历史二轮的复习学习计划,希望对同学们有帮助!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1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 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2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0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0日——6月初查缺补漏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习计划

2明确复习依据,把握命题趋向

《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更是复习备考的指南。所有高三历史教师都很重视考试说明,每一年考试说明都和上一年的有所变化。很多老师关注考试说明只是关注考试范围有没有变化,实际上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分析与解读。还要认真研读命题指导思想以及参考例卷中参考样题的调整和变化,这些变化是新的命题思路和导向,在复习中要给予足够重视和渗透。

要把握高考命题趋势除了研究考试说明外,更要研究近几年本省高考试题,特别是主观题。笔者对福建近几年文综历史主观题试题进行简单梳理,发现命题由注重通史、阶段性特征向主题立意迈进。2009年与2010年福建文综历史卷主观题考查均以“古今贯通,中外关联,凸显阶段特征”为重点。

2011年开始变化,2011年高考第38题在注重考查阶段特征同时向主题立意迈进。2012年高考第38题主题立意确立为民族独立与民族复兴,考查20世纪中国社会的三次巨变。2013年以近现代工业化模式为主题,考查了苏联、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化道路。2014年第38题以科举制为载体,融会贯通古今中外。

主题化命题是近年历史高考命题的趋势之一,2015年福建高考第38题应该还是这种思路,所以,我们在复习中要注重对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概括、理解和把握,更应注重主题式复习,整合知识,实现有效备考。

抓住主干知识,形成专题网络

就历史学科而言,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反映历史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内容,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能够反映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进程。在二轮复习中能否在抓住主干知识的基础上,对专题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成为决定高考胜败的关键性因素。

另外,在进行主干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把握好专题的跨度与深度。所谓跨度,即以社会形态、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等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所学相关知识加以总结。所谓深度,即运用文明史观等理论,科学地阐释社会形态内部的相互关系以及事物发展演变的本质、趋势和规律等。例如,对农业文明的复习,在跨度上,可以将其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在深度上,可分析其对古代、近代社会的影响,而闭关锁国政策即是其在“深度”上的体现之一。

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全国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这个时候老师必须静下心来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训练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

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

非选择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

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

第5篇: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玉都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复习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学生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二、复习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实施分层教学。重点学生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一般学生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复习基础知识,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专题的知识梳理,不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4、课堂练习、考试合理安排。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5、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加强考试方法的指导。

三、时间安排

3月16日——5月15日学科内专题复习

5月15日——5月25日热点专题复习

5月25日——6月初查缺补漏

四、注意的问题

1.在看书的过程中要做到选择性,重点看自己的薄弱环节,要注意知识问题化,做到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

2.老师讲解一般不再简单的重复知识,因此听课时要做好记录,对照记录仔细思考。

3.在做题过程中要做到严格要求,一次训练要有一点提高。

4.对以前做过的题目里面的错题,典型题认真反思,归纳犯错类型,在训练中要时刻提醒自己,争取尽快改正。

第6篇:2013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我校历史一轮复习结束。根据我校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准确定位教学起点,立足双基,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借鉴以往的经验,我们对一轮复习进行的总结并制定二轮复习计划。

一、一轮复习总结:

1.课堂教学路子总体上符合高三一轮复习的特点和要求。

①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教学活动,目的明确,紧紧围绕着巩固落实基础知识这个重点进行。注意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落实基础,力图使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提高基础落实的力度和层次。

②教师对学情了解充分,讲评的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突出,思维误区得到充分展示;注意结合题目对学生进行方法引导,归类讲评;补偿练习选题典型、针对性强。

2.根据课时少、任务重的新情况,注意落实学生课前自主预习,并有督促检查措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主动性、针对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教学观念明显转变。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思考、总结、落实基础知识。 存在的问题: 教师方面:基础知识复习中重点与全面的关系处理不很到位;基础知识记忆落实的情况 不理想等。 学生方面:观察图表的能力较差,不能够提取有效信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不能有效 的把信息与知识建立联系;迁移和重组知识的能力较差,不能把材料、课本知识以及生活实践知识有效的整合为答案;答题时审题不清,答案不规范。 二 、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

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指导,以课本为主要依据,充分研究新课程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从学生实际出发,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巩固第一轮复习成果,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三、二轮复习的目标

1、巩固第一轮复习效果,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

2、提高考试大纲要求的阅读、提炼、概括、分析、比较、迁移、阐述、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适应文综考试的要求。

3、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规范答题。

四、采取的措施

1、深入研究考纲及近年高考题目,把握高考命题趋向,做到复习有的放矢,增强复习的实效。

2、合理划分好专题。专题的划分既要考虑到知识点的完整性,又要兼顾到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方向。

3、备课组分工合作,集体备课,加强学习与交流。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专题复习应集全组之力,集体备课,各位老师应对照自己的任务安排,认真备课,在上课前三天拿出教案和试题。同时备课组内部多听课,多交流。

4、实施分层教学。A、B层次班级要求复习完全部专题,并且在A层次创新各种形式,加大培尖力度。C层次主要是让学生多看教材,扎扎实实搞完第一轮复习,选取几个重点专题讲述。

5、提高课堂效率,杜绝“满堂灌”。专题的知识梳理,不能由老师包办,要求学生紧扣教材,在老师的布置下,课前或课堂上完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律性问题,得出结论,从而使基础巩固和能力培养同步进行。

6、加强综合备课组活动。在热点专题探讨、文综考试组题、学生情况分析、综合考试方法等方面加强与政治、地理备课组的合作。

7、加强文综考试方法的指导。

8、练习、考试合理安排。要精选题目,认真批改,细心总结分析,有针对性地讲解,提高练习、考试的效果。

9、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缓解学生压力,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加强对学生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五、时间安排

1、二轮专题复习(2012年3月—5月上旬) 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能力培养。以自编学案为主,以相关资料为辅,着眼于历史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比较,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网络结构;培养学生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审题、答题能力;强化答题规范训练。 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课堂上进行限时训练,及时反馈、及时讲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回归书本、查漏补缺、综合训练、考前指导(5月中旬—6月初)

六、学科内专题划分

1.古代中国的政治文明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 古代中国思想科技和文化

2.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西方思想科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3.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4.近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和苏联的社会

主义革命与建设

5.二战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和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国的对外关系

6.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 ,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与文化

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20世纪战争与和平。

第7篇:2013届高三历史高考第二轮复习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历史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为指导,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严格贯彻学校的各项教学措施,从我校高三历史学科复习实际和学生已有学习水平出发,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中心,突出重点,讲求实效,充分发挥备课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水平和多角度、多层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成绩,力争在2013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二、工作目标

1、高三二轮复习时间短、任务重,备考指导要围绕“提高”做文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与素质。要做到以下几点:全面提高,既要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全程提高,要做到学、练、考、补有机结合,保障学生学习环节的完整性;全员提高,要帮助学生补弱促强,查漏补缺,特别是通过帮扶,让学生通过本轮与后期的复习,各有所得,各得其所。

2、备考指导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一是要通过对课标、考试大纲和多种版本教材的研究、整合,从中发现、提炼核心知识点、主干知识,优化复习内容;二是要精心设计实施过程,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三是要重视规范化训练,特别是非选择题答卷规范化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考试技能。

3、高三二轮复习要按考纲规定进行通史加专题的复习。既要着眼于通史知识体系的构建,又要巩固各时段的专题知识体系,两者相互穿插、整合,从而理清历史知识的纵横联系,建立起合理通达的学科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按照各专题要求,梳理单元知识,归纳理性认识,进一步巩固落实专题知识。

4、备考指导要围绕高三后期学生复习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而进行。要帮助学生克服复习“不到位”的现象:自暴自弃与盲目乐观的意识与行为;焦虑紧张与悠闲学习的意识与行为;心浮气躁与似是而非的意识与行为;自以为是与无所适从的意识与行为。

5、备考指导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复习过程中去,明确自身承担的责任,更好地完成知识与能力上的查漏补缺、心态上的自我调整、生活安全与健康的保

障等任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全方位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应考能力,提高学习效益。

6、指导学生在考前一个月认真、有效地回归教材,廓清知识死角;通过模拟考试,使学生能够熟练地驾驭文科综合考试。

三、复习措施

1、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通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相联”的原则,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从近两年高考命题情况看,体现和涉及这些方面的试题有不少。因此在复习指导时,要以新的史学观点与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客观全面地认识、评价古今中外的历史事物与现象。

2、把握考情、学情,按“需”施教。把握考情、学情,是实施针对性复习的前提保障。“需”是施教的内容。作为高考备考指导,“需”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高考的需要,包括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等;学生的需要,学生现状与高考要求的距离“差”。考情的“需”是第一位的,是教学与备考不可改变的;学情的“需”是第二位的,是千差万别的、可以改变的、动态的。岁岁年年“考”相似,年年岁岁“学”不同。备考就是要在“考情”的引领下,树立“面向考情定目标,针对学情定策略”的思想,通过复习教学,最终使“学情”达到“考情”的要求。那种一味强调“学情”,总拿“学情”说话,不顾“考情”高层次需要而进行低层次备考教学的做法,虽然能够使得学生在知识积累方面得到一定进步,但由于不能达到高考的要求,也最终只能使学生在考场上望“题”兴叹,徒劳无益。这是科学备考的关键所在。

3、内容设计要解决好复习专题内容的范围、结构、层次、重点、数量以及呈现形式、课时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要从“四情”实际出发,明确复习内容设计的要求,提高复习内容的针对性。“四情”是指考情、学情、材情、轮情,是设计复习内容的主要依据。依据“考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习题、试题的题型、类型;依据“学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重点、难易;依据“轮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的起点、多少、快慢等;依据“材情”,主要确定二轮复习内容中的基础知识。二轮复习内容的设计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①要明确基础知识的范围,做到点、线、面有机结合。依据《考试说明》中

的“考试范围”确定复习知识的“点”,依据《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确定复习知识的“线”,依据教材中“目”的内容确定复习知识的“面”,做到分解有据、有度,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有利于进一步夯实基础。在处理复习知识“面”的具体内容时,应对教材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适度整合,但要量力而行,适可而止。对教材知识的整合要由厚变薄,去粗取精,做到要点系统准确、概括简练。②要保障复习内容全面,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复习内容主要包括知识结构、训练题目、方法技巧三方面。二轮复习的知识结构,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依存于教材中的基础知识,但另外还应包括一些延伸性的、隐性的知识:一是通史体系下各模块专题之间内在联系方面的内容,因为各模块教材内容是按专题史体例编排的,而《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内容是按通史体例罗列的,这就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打通各模块内容之间的联系,适度深化对有关内容的处理,建立起通史基础之上的专题知识体系。为此,就要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需要指出的是,必修模块之间内容的联系整合要适度,切忌大量扩展通史知识。二是各专题内部总结出的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启示、结论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新的复习专题内容层次完整、系统,宏观与微观结合,史论结合。但这一部分内容的挖掘也要适可而止。

4、优化专题实施过程,精心组织协调课堂复习环节与活动,提高课堂复习效率。要做到内容容量适中,重点突出,教学环节清晰、简洁、流畅,各种教学活动协调,时间分配合理,教学方法使用灵活。要特别注意保证学生有消化巩固的环节与时间。课堂实施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教师主导型,其基本特征是“讲+听+记+查+练”;二是学生自主型,其基本特征是“读、看、问+查、导、督+练”;三是以练促学型,其基本特征是“练、考+讲、评+看+补”。三种方式各有所长,可依据教学实际交互使用。课堂复习过程要力避随意性,要注意克服以下问题与现象:一是一节课的内容取舍失当,不合班情、学情,存在过高或过低、过多或过少、重点不突出、层次不到位等现象;二是教学环节与活动安排过于松懈、单一,重讲轻学,以讲代学,一讲到底,没有时间观念,导致学生缺少巩固消化的时间与环节;三是教师只顾讲课,不顾对学生的督促、检查;不注重因材施教,内容、对象一刀切,忽视课堂内帮扶的重要性和灵活关系。传统备考复习模式单一,基本上是教师讲解型,学生缺乏主动性、自主性,课堂气氛沉闷。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课堂复习的效率,必须加以注意与克服。

5、规范训练,精心讲评,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即应考能力与技巧。在保证训练题目科学性的前提下,二轮复习中要特别注意训练的规范性: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要“精练”,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控制训练题的数量,不要搞题海战术,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由学生自主决定;三是模拟考试要到位,要定时定量,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精心讲评要做到肯定成绩与指出不足相结合,点评、自评、互评相结合,面向全体与个别帮扶相结合,讲评与补偿相结合;要做到方法技巧指导、点拨到位,能够举一反三。要克服机械讲评、简单对答案的现象。二轮复习中要特别重视非选择题解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不能简单地归纳讲解各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要求,要在影响学生解题的内容词、条件限制词的含义及其基本内涵上归类、比较。问答题题目中所含有的概念大致有两类:一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社会科学概念;一是历史学科试题中常用的限定解答内容和方式的概念。对这些概念理解的程度,直接影响到了审题的质量和答题的效果。对以上概念,应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和掌握,并在练习中加深理解和运用,要运用以往的高考题作例证,加强实用性指导与训练,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科成绩,力争在优秀率和有效分上有所突破。另外还应将解题方法指导与帮扶结合起来,因为许多帮扶对象是因为解题技巧不灵活而影响成绩的。

6、搞好考前回扣阶段的复习指导工作,让学生进入和保持最佳迎考状态。具体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指导学生回归“双基”,加强实效性。可以将《考试说明》中的考试范围复印给学生,人手一份,学生据此检查回顾自己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大限度地巩固复习成果;也可采取“题目引路,回归课本,自我反思”的方式,用基础性回扣题引导学生回归基础知识,用自我反思(重点是对错题的反思)来深化理解、掌握规律的方法。二是规范组织模拟考试,提高实战力。精心选编各地试卷,选题一定避开难题、怪题,按高考模式实战演练。试卷讲评要少讲、精讲,重点讲解和个别指导相结合,把主要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总结、感悟。通过模拟考试,使学生进入最佳应试状态。三是注意调整好学生心态,保持平常心。高考前夕,气温升高,学生容易心浮气躁,出现知识回生现象,甚至会陷入混沌状态。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稳定情绪,

激发斗志,让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潜心研究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及时给予指导。

第8篇: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文艺复兴”教学设计(袁训利)

第6课 “文艺复兴”二轮复习教学设计

实验中学 袁训利

一、内容解析

近代几百年潮流,要说最为惹人瞩目,莫过于西方工业技术掀起的滔天巨浪。但若是朝那浪底探寻,却见得还有一脉文化伏流曼妙舞动着。 追根溯源,这股文脉的老家就在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就等于探访欧洲现代文化之根,就等于进入欧洲的精神家园。因此文艺复兴有资格独立享受专题复习的待遇。

况且,现在我们明白,欧洲崛起的要害就出在这股隐蔽的潮流上。所以,我们当有兴趣再去掬一捧那欧罗巴的智慧之水,来赏一赏她的光泽,访一访她的故事。

其三,文艺复兴包揽万象,教科书充其量只绘出了一鳞半爪。又兼史家争论不休,甚至有人大喊“文艺复兴”是谎言。故此,我们有十分的必要去用学术的眼光打量一番。

1.重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东西历史经验为据;文化建设的镜鉴——欧洲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原因。

2.难点:文化建设的镜鉴——欧洲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原因。

二、教学支持条件 1.手段:多媒体。

2.教法:启发式教学,讲解、讨论相结合。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思维活动剧烈,有深度,贴近”最近发展区”的极限。对此,可以通过给出足够时间,先“试错”后“反思”来提高能力。

出于思维训练的需要,第三组探究中,对现象类史料信息进行升华作者本意、“以教学为中心”的深挖释读。

四、教学目标:

1.总体设计:两环两线

【1】两环节:主题探究环节、学术瞭望环节

【2】两线:以思维管理训练为主线,以整合旧知识和引入新知识为辅线和依托,以阐述表达的控制和概括意识训练贯穿全过程。

a.思维管理线:

第一环节重在体验如何通过选定辅助步骤来确保思维过程的有序性并降低思维难度。将通过三组讨论,分别体验一个辅助步骤、两个辅助步骤和多个辅助步骤。

第二环节的思维训练,重在打破思维惯性,认识到文艺复兴还有另一面。 b.知识线:

第一环节:①两种美术作品的特点;②14-18世纪东西方社会与文化发展的相关史实③近代西方文化发展的特点与原因;全面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的筑辩证关系。

第二环节:①了解文艺复兴中世纪色彩的一面②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财富观和时间观③了解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2.三维目标:

【1】第一环节 “主题探究”。 通过“什么是先进文化”、“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如何建设先进文化”三组探究,深入体验“问题引领史料”情境下的回忆迁移、比较分析和阐述表达过程。一方面组合旧知识、拓展新知识,另一方面逐步强化表达阐述的控制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管理意识。

在“什么是先进文化”环节,通过两幅绘画的对比,拓展美术赏析的有关知识,学会通过辅助步骤降低思维难度。认识到先进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

1 在“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环节,通过史料阅读,扩展物质活动与文化活动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论知识,增强提取信息的能力。在东西历史经验的对比中将相关知识进行大跨度组合,锤炼知识的调取与概括能力。并在比较分析中,提高信息的对比与表达能力。认识到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在“如何建设先进文化”环节,通过史料阅读,从宏观上了解西方文化发展的特点。特别通过第二则史料认识到经济基础并非文化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从而打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思维惯性。在原因分析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西方早期文化发展的背景知识。认识到,经济基础并非上层建筑的唯一决定因素,不同的传统和国情会造就不同的文化特色。中国文化的建设必须尊重传统和国情。

【2】第二环节 “学术瞭望”

通过课堂练习扩展有关文艺复兴“另一面”的知识。 通过了解有关文艺复兴的不同学术观点,形成敢于依据史料冲破旧知识的牵绊、得出新结论,打破思维惯性的意识,即开放意识、创新意识。

通过“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这一练习题,体验运用心理史视角探究历史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

第六课 文艺复兴

第一环节:主题探究——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说一说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世纪圣母 西斯廷圣母局部

1.请结合两幅作品的不同特点谈一谈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

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请同学们结合14-18世纪东西方历史的经验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三、谈谈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材料

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

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们该如何搞好先进文化的建设?

四、作业:

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我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倾向。

第二环节——学术瞭望

一、有关文艺复兴的两种不同评价:

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1.彼特拉克在他的《登上文图克斯山》的信件中,说道 “我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们仍然赞美尘世之物,虽然我很久以前就从教徒哲学家哪里得知‘比较而言,除了灵魂以外没有什么值得赞赏,如果灵魂是伟大的,那么其余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见 ( ) A.彼特拉克不是赞美尘世的人文主义者 B.彼特拉克对宗教来世观痴迷不悟 C.他与教徒哲学家保持着密切交流 D.彼特拉克的人文思想具有矛盾性 2. 亚·沃尔夫在《十

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写道:“开普勒的看法就是一个特别突出的例子。他的态度不仅是宗教的,而且还极其神秘。它的伟大的天文学发现主要出于宗教动机。它从寻找上帝之路出发,结果发现了星星的路径。”对此,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人文主义者不注重理性 B.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自然科学观 C.开普勒在探索天文方面仍有浓厚的宗教动机D.开普勒天文成就令人敬佩 提示:不要因为了解了中世纪色彩的一面,而否认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化存在本质区别。 3.据统计,采用圣徒的名字为自己取名的人在意大利也很多,1099-1199年,有11.72%的意大利人采用圣徒的名字,到1200-1299年间增至23.33%,到1300-1401年间更增到66.66%。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

A.人文主义思想提升了宗教热情 B.人们的信仰比以往更加虔诚 C.世俗伦理观念没有得到市民认可 D.基督教会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生活视角下的文艺复兴: 1.(2014浙江)“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主义者( )

A.鄙视贫穷 B.认为财富即道德 C.揶揄上帝 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第一家每次运转一昼夜、每小时敲打一次的机械钟,以后这种钟相继出现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和各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上。这从本质上说明( )

A.意大利是最早使用时钟的国家 B.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 C.意大利钟表行业发达

D.工厂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

四、作业:结合史料从心理角度分析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14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大瘟疫,整个欧洲大陆有2500万人口死亡。历经此疫的薄伽丘在《十日谈中》也留下了记录:“不知道这场瘟疫是受了天体的影响,还是威严的天主降于作恶多端的人类的惩罚……虔诚的人们有时成群结队、有时零零落落,向天主一再做过祈祷了;可是到了……灾难的状况李可严重起来”

为了平息上帝的愤怒,人们必须不断忏悔,并压抑自己的欲望,有些鞭笞派教徒甚至通过严酷的自我鞭笞来清除身上的罪恶,以期获得上帝的宽恕……但仍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夺走生命,其中包括道德高尚的修士和修女。

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卡斯提尔王国(属西班牙)的国王阿尔丰沙十一世丧命于黑死病,邻国阿拉贡(属西班牙)的国王佩德罗在六个月内失去了妻子、女儿和一个侄女,拜占庭皇帝约翰〃坎特库欣失去了儿子,法兰西往后让娜和……

在黑死病期间,一些村民跟着古典和喇叭的旋律跳起舞来。他们相信,“凭着心中的欢 3 乐”,能拒瘟疫于村外。劫后余生者从他人的死亡恐惧之中,唤起了对自我生命存在幸福的追求和对生之权利的百般珍惜。于是不失时机地追求现实享乐便成为人们的生活信念,歌颂人生、申扬人权,成了新的社会观念。

问:请结合材料从心理角度分析黑死病对文艺复兴的影响。

板书:

1.拓展知识:

【1】 两种作品的特点;整合教材知识;唯物史观、欧洲文化发展的特点 【2】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2.思维管理:

【1】选定一个辅助步骤;两个辅助步骤;多个辅助步骤

【2】打破思维定势

第9篇:[精题分解]_2010届高三历史二轮材料题集锦(1)(复习类)

【精题分解】:2010届高三历史二轮材料题集锦(1)

1. (2010〃浙江南马高中高三期中)某研究课题小组在对民族复兴问题的研究中搜集到了以下几组史料,

阅读后回答相关问题。(12分)

材料一 1941年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战四周年纪念宣言》中说:“四年以来,全国军民奋起抗战,不顾牺牲,不怕困难,前赴后继,再接再厉,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度过了许多的难关,卒能使敌寇胆寒,环球心折,奠定了民族复兴的基础,产生了新中国的雏形。”

——王侩林《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若干问题研究》

(1) 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问题上的认识是什么?(1分)抗日战争是怎样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而使“环球心折”的?(1分)

材料二 1937年,红星照耀西方。该年1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惊异的出现了毛泽东的头像。在斯诺为他拍摄的一系列照片中,那张头带八角帽,神情沉着,面容清癯的肖像无疑最为著名。 ——《复兴之路》环球时报

(2) (2分) 结合你的理解,简述“红星”是如何“照耀西方”的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衰败到复兴的转折点。抗战胜利后,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而(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又奠定了后来经济腾飞的基础。

(3) 如何理解“民族复兴之路遭遇到艰难的国际政治环境”?改革开放前长期进行的“经济积累”涉及到哪些主要历史事件?(3分)

材料四 “21世纪始于1978年”,这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因为那一年“是邓小平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年份---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4)这个“完全不同的历史”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结合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民族复兴的梦想会在1946年破灭却在1978年变成现实?(2分)

(5)对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认识, 观点一是“中国不可能复兴,因为它存在太多的麻烦问题。” 观点二是“中华民族必然会崛起和复兴,这是历史的必然。”依据这两种观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1分)

解析:本题以民族复兴为主线考查查了近代史阶段中国革命和现代史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相关历史,涉及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改革开放等历史阶段,时间跨度大,考查面广。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理解能力。特别要注意第(5)问,要注意要选出正确的观点。

答案:(12分)(1)全国军民奋起抗战,抵御日本侵略,摆脱外侮,实现民族的复兴。取得近百年来反帝斗争的第一次胜利。(2分) (2)工农红军完成长征胜利。初步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分) (3)政治环境:冷战局面出现,美国的包围,后来苏联的封锁。历史事件:一五计划建设,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两弹一星发射成功。(3分) (4)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综合国力增强。原因:(1)抗战胜利后美国扶蒋反共,蒋介石反共反人民,坚持内战独裁。(2)文革结束后,国际形势趋缓,共产党总结经验,实事求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分) (5)尽管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会遇到太多麻烦,但是我们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与融入世界经济大潮,必然能实现和平崛起和民族复兴,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1分)

2. (2010〃黄埭中学高三教师调查卷)(15分)国庆大阅兵是中华民族逐步崛起并走向现代化艰难历程

的阶段总结和历史见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阅兵式隆重举行,鸣响的28响礼炮,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游行群众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则饱含对领导自己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共产党人的无限尊敬。开国大阅兵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谱写了民族崛起的序曲。

材料二 1959年10月1日中国举行建国10周年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为用十年左右时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赶上英国而奋斗”、“人民公社万岁”等口号。这次阅兵是那个狂热浪漫的神话年代的鲜明体现。

材料三 1984年国庆35周年盛大阅兵,是新中国结束了长达十年的灰暗岁月后举行的第一次国庆大阅兵。参加游行的100万各族群众欢欣鼓舞地展示着自己的工作成果和丰收果实,也将中国5年来的巨大变化展现在世界面前。游行队伍中打出的“小平,您好”的横幅则充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是怎样领导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4分)

(2)据材料二结合史实指出,在那个“神话年代”“狂热浪漫”的表现有哪些?(3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据材料三,“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群众怎样的心声?(1分)结合史实分析这一“心声”产生的原因。(3分)

(4)2009年10月1日,中国将举行60周年国庆大阅兵。假如你要参加阅兵典礼后的群众游行方队,请你为这个方队展示新时期科技或思想成就的主题提一个建议。(1分)

【解析】本题主要以阅兵为主线考查中国近现代的重大历史事件。第(1)问主要归纳毛泽东在建国前的伟大功绩;(2)主要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左”倾错误的表现和影响;(3)通过材料可以提炼信息,产生的原因就是邓小平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4)可以从多个角度设计。

【答案】(1)探索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领导抗战胜利;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4分) 。

(2)表现:制定了1958年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3分)影响: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3分) (3)心声:对领袖的尊敬爱戴,对改革开放的拥护。(1分)原因:领导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的国策;提出一国两制方针。(3分) (4)如:展示“神舟”飞船的模型、高举“坚持邓小平理论”的标语等。(1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可从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教、外交等方面任选角度进行设计。) 3. (2010〃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月考)(20分)“宁波帮”形成于明朝,崛起于鸦片战争后的上海,至辛亥

革命后达到鼎盛。近代中国工商业的风风雨雨,留下了“宁波帮”浓墨重彩的一笔。1916年孙中山先生曾对“宁波帮”企业家作过高度评价: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影响与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1) 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2分)

答案:晋商和徽商: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1分)宁波帮: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1分)

解析:从材料中就可找出各自的不同。

材料二:浙东学派,从南宋到明清,经过永嘉学派、永康学派、金华学派,从叶适,到王阳明,到黄宗羲,一脉相承,形成了一整套的经济思想和经济伦理。比如“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陈亮提出的“义利兼顾”的思想,……余姚人王阳明进一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经济伦理,到了黄宗羲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著名的“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思想。

——王耀成《宁波帮的经营理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浙东学派代表人物黄宗羲的君主政治观和经济发展观,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根源。(4分)

答案:君主政治观: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1分)经济发展观: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1分)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解析:该问要结合课本上关于黄宗羲的主要主张和材料来回答。分析经济根源时要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思考,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宁波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愈益浓烈。清末民初人士张原炜指出:“海禁弛而互市起,商业更为世重。大商豪贾,俨然与操国柄者相息消,势位骒隆,才者益以起。”宁波以商起家者衡宇相望,甚至出现了“满路皆商贾,穷愁独缙绅”的世情。

(3)近代以来,宁波曾两度对外开放。请列出宁波两度对外开放的具体史实。(4分)

答案: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宁波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被迫对外开放。(2分)1984年宁波作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对外开放。(2分)

解析:抓住鸦片战争这一时间界限中关于宁波的相关内容来概括。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的相关规定。改革开放以来宁波成为开放城市之一。

(4)联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宁波帮“崛起于五口通商后,至辛亥革命后达到鼎盛”的具体原因是什么?(6分) 答案:受到浙东学派“经世致用”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影响;对外开放较早,受到西方工商思想的影响;宁波帮敢为天下先,敢于开拓创新的创业精神;宁波地方崇商敬贾的社会风气和商业传统;受到民族危机的刺激和“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辛亥革命后颁布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热情等。(答出其中四点即可,6分)

解析:“崛起于五口通商后”一句指的是《南京条约》中开饭宁波为通商口岸。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其他内容可以言之有理。

材料四 为了阻止外国商船北上,乾隆曾经试图提高宁波等港口的关税,但是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愤怒之下,1757年乾隆断然决定:以后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地贸易。

(5)联系以上材料分析归纳以“宁波帮”为代表的浙江商人的特点,说明 “英国商船宁愿多交关税也要去浙江贸易”的原因。(2分)同时分析指出“宁波帮”企业在近代发展中的阻碍因素。(2分) 答案:特点:浙江商人诚信;善于创新,团结;具有现代商业意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其它言之有理也可,(2分)。阻碍因素:封建主义压迫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2分) 解析:从宁波商人体现出来的积极因素方面进行思考。

4. (2010〃辽宁瓦房店高三月考)【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

材料二: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

——《荀子〃议兵》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为什么要“诱”三晋之人,三晋之人为什么会受商鞅之“诱”,结果如何?(6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说的原因。 (4分) 解析:第一问诱因提取材料信息“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使其)务本于内”,务本是从事农业生产;受诱原因利其田宅;结果是商鞅变法的作用;第二问, “秦之锐士”是由于商鞅变法在军事上实行的措施的结果。 答案:

(1)“诱”因:因为要发展农业生产,增强经济实力。(2分)“受诱”因:“利其田宅”,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免除徭役。(2分)结果:经过几年的努力,秦国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2分)

(2)原因:是商鞅变法实行的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等奖励军功措施的结果;使三晋之人为秦所用,而秦得专心应敌于外。(4分)

5. (2010〃辽宁瓦房店高三月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即位,明和亲约束,厚遇关市,饶给之。匈奴自单于以下皆亲汉,往来长城下”。 ——《史记〃匈奴列传》 自马邑军后五岁之秋,汉使四将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龙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其明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是岁,元朔二年也。

——《汉书新注》卷九十四《匈奴传》第六十四

材料二 阅读下图

材料三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丙子)正月下诏亲征噶尔丹,二月康熙帝亲统六师启行,征噶尔丹。 ——作者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

一、二,概括指出汉武帝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汉武帝和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的异同。(8分)

解析:材料一的信息“和亲”“卫青”,材料二是张骞通西域可以判断处理民族问题的举措;第二问注意联系康熙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抗击葛尔丹的叛乱;对外抗击沙俄的侵略。

答案:(1)和亲、战争、出使。(2分)

(2)相同点,都削弱地方割据势力;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解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康熙帝平定三藩叛乱。(2分)都采用战争方式打击少数民族的侵扰;汉武帝北击匈奴;康熙帝亲征噶尔丹。(2分)

不同点:汉武帝对内以和、战兼用的方式维护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对外抗击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4分,每点2 内蒙古霍林郭勒市2009届高三第一次检测试卷

历史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II卷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写在答题卡内。) 1.下列关于春秋战国争霸战争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打击奴隶制,推广封建制 B.“尊王攘夷”,维护周天子统治地位

C.春秋无义战,阻碍社会进步 D.争夺人口、土地的兼并战争

2. 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所设计的台词应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3. 墨子说:“尽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

曰:彼以为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上述引文反映,在战国时期 A.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悲惨困苦

B.奴隶地位低下,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C.铁器牛耕推广,奴隶主役使奴隶去开荒 D.剥削方式改变,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4. 中国古代有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归古而 能长久者,非所闻也。”此大臣的主张

A.反对郡县制 B.主张郡县制 C.反对中央集权 D.主张中央集权

5. 我国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制瓷技术开始成熟分别是

A.夏商与两汉 B.商周与魏晋南北朝 C.春秋与隋唐 D.隋唐与两宋

6.科举制度的实行,从本质上反映了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 B.发展教育和文化的需要

C.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 D.庶族地主掌握政权的需要

7.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

8.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朝以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其积极意义在于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官员权责不清的弊端 B.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C.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D.中央机构有明确的分工与制约,提高了工作效率

9.唐中期改变征税标准,反映的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C.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

D.封建国家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10.指南针最先用于航海;火药最早用于军事分别在

A. 北宋、唐末 B. 北宋、元朝 C. 北宋、南宋 D. 南宋、元朝 11.明代宋濂在《銮坡集》中指出:“自贡举法行,学者知以摘经拟题为志,其所最切者,惟四子一经之笺,是钻是窥,余者漫不加省。与之交谈,两目瞪然视,舌木强不能对”。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秦朝焚书坑儒 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实行八股取士 D.满洲人不适应汉族文化

12.“改土归流”的实施

①使贵州成为省级行政单位 ②明朝西南地区都由流官治理

③有利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 ④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A.①②③④ B.①④ C.②④ D.①③④ 13.历史兴趣小组选用下列四图制作一个展版,最能反映展版主题的是

A.中国古代民族交往融合方式多样

B.中原政权注重加强与蒙古族的交往

C.中原汉文化具有强大向心力

D.历代中央政府重视西北边疆的统一与稳固

14.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特点的是

A.经世致用 B.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工商皆本 D.天下为主,君为客

15. 明朝“嘉靖末、隆庆间……末富居多,本富益少”,这直接反映了

A.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B.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商品经济发展 D.农业生产经济效益低

16.明清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

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清初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对清政权

17.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

②东南数省手工棉纺织业受到很大冲击 ③自然经济瓦解,小农经济完全破产

④中国出现第一批新式船坞和工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8.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B.出现新的经济因素和阶级力量

C.抑制外国经济实力的扩张 D.引进近代科学技术

19.从基础和技术观察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主要特点是

A.通过手工工场长期的资本和技术积累,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 B.基本上从无到有,移植西方近代生产方式

C.近代企业的投资者多为官僚、地主、商人

D.通过政府投资和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0.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吻合的是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21.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拣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A.孙中山让权予袁世凯 B.清朝皇帝宣布退位

C.康有为流亡国外 D.袁世凯复辟帝制

22.谭嗣同1896年在《仁学》一书中说: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这句话的真实意图是

A.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欣赏 B.说明中国在政治领域相对停滞的特征

C.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D.为维新变法寻找历史根源 23.观察《1913年在中国的外商、华商投资棉纺织业情况统计表》,表中反映出的情况最为准确的解释是

A.一战期间,棉纺织业大幅发展

B.外商在华棉纺织企业严重萎缩

C.民族工业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D.棉纺织业中民族企业发展超过了外资企业

24.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关键因素是

A.蔡元培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北京大学的办学体制完备 C.《新青年》杂志编辑部迁到北京

D.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在北大宣传新思想

25.“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马克思的这个观点不适用

①洪秀全的“拜上帝教”②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③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④文艺复兴运动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3小题,共50分.26题18分,27题12分,28题2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

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两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本国制习,现在已能驾驭

轮船,造放炸炮。去年英人应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工,用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因无如之何也。……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默入学习外国利器。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各国事务函》

材料二:如铜、铁、洋务等类,皆关民生用日,洋船转运迅捷,输纳又仅半税……国税则载在和约,无可议加,以致彼此轻重悬殊,商民交困,才用极绌,丛爵渊鱼之喻,何堪设想……臣近于直之南境磁州山中议开煤铁,跨津、沪机器局委员购洋器、雇洋匠,以资倡导,因为铸造军器需要,亦欲渐开风气以利民用也。……若南省滨江近海等处,皆能设法开办,船械制造所用煤铁,无庸向外洋购运,阕其余利,并可养船练兵,此军国之大利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

材料三:改革派人士认为,了解西方的最好途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他们相信西方人志在贸易,而不在领土。因此中国的方针是用商业特权安抚势力者,用物质的诱饵来控制他们。……地方上有几个高级官员造成和平的外交策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李鸿章。他后半生尽力维持和平,从不轻言战争。

——摘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材料四:19世纪后半期的中国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民族独立,二是国家富强,当时一种观点(洋务派)认为,中国之所以有外患,是因为贫穷,只要我们富强,外患就自然解决了。

——摘自《中国革命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鸿章从日本的发展中得到什么认识?有何局限性?(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目的是什么?有何作用?(4分)

(3)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到,洋务派在抵抗外来侵略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2分)

(4)从材料三,四中可以看到,洋务派执行的是什么外交政策?并说明其意图。(4分)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洋务派在寻求富强的途径上有哪些致命的弱点?(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臣窍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治也。……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国安得不强?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革命为惟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说》

材料三: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否认教权,求守教之解放也;均产说兴,求经济之解放也;女子参政,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之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为之风息焉。

——陈独秀《敬告青年》 请回答:

(1)概括指出上述各派主张的共同特点。(2分)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近代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方式上、思想上改造中国蓝图的变化轨迹。(6分)

(3)简要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4分)

28.《中国历史学年鉴〃1998》载:“当代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有一个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移动的趋势”,而江南的持续开发贯穿始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概述六朝时期江南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4分)

(2)简要指出隋唐时期江南土地资料进一步开发的主要表现及存在的问题。(5分)

(3)明清时期,农业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3分)

(4)结合史实综述我国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8分)

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二、非选择题答案.

26.(18分)

(1)认识:学习西方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外来侵略。(2分)

局限:没有认识到日本在学习西方科技的同时也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 (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辅助军事工业。(2分)

作用:有利于抑制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2分)

(3)指导思想:学习西方技术壮大军事力量夺洋人所恃,兴办近代企业与洋人商战。(2分)

(4)外交政策:不惜以妥协卖国求和。(2分)

主要意图:维护与列强友好关系为中国富强创造机会。(2分)

(5)首先,只学西方的技术,而不是从根本上变革中国的政治制度;

其次,对西方的态度妥协投降,没有坚决的反侵略精神。(4分)

27.(12分)

(1)共同特点: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2分)

(2)变化轨迹:

①政治上,由实行君主立宪发展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方式上,由政治改良发展到武装革命。

③思想上,由宣传资产阶级思想发展到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由尊孔到反孔)。(6分)

(3)原因:①帝国主义的侵略加剧,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②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西方启蒙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扩大,资产阶级在斗争中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④戊戌变法失败证明改良主义在中国行不通;

⑤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工具;镇压义和团,使人们进一步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其它言之有理都酌情给分,但本问总分不能超过4分)

28.(20分)

(1)成就:东南的农业开发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进而波及岭南和闽江流域;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增多;农作物品种增多;单位面积产量提高。(4分)

(2)表现:圩田更加普遍;放火烧山,开垦山地;围湖造田。(3分) 问题: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破坏了生态平衡(2分)

(3)新发展;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与推广;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形成;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加强(3分)

(4)原因: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②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江南经济发展;

③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措施;

④南方相对稳定的政治局势和优越的自然条件。(8分)

高二历史上册期中测试题

高二历史 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的是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 A.老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

2.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人们体验了传统中医的神威。以下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千金方》D.《本草纲目》

3.《西夏文佛经》(右图)这一文物最早印刷的时间可追溯到 A. 隋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4.假如你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你可能享受到的文明成果是

A.用算盘计算田亩面积 B.运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C.阅读《天工开物》 D.使用《授时历》来安排农时

5.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宋代的科技成就是

A.地动仪 B.造纸术 C.雕版印刷术 D.指南针

6.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达50%-71%,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不包括 ...A.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B.国家较长时间处于统一或局部统一状态

C.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D.中华民族比世界其他民族聪明

7.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字体最早出现的是

A B C D 8.东晋王羲之创作的《兰亭序》,“字势雄强, 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书体既工整清晰,又飞洒活泼。这种书体是

A.篆书 B.隶书 C.行书 D.楷书

上一篇:社团论坛系统下一篇:变电检修管理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