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

2022-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高三历史的教学中,基本上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复习教学展开的。而发现在近年的高考历史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越来越严格,在试卷中出现的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类的试题越来越多。这就证明我们高中历史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主要从高中历史五大学科素养出发,思考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复习教学策略。

关键词:高三历史;核心素养;复习教学

一、引言

高中历史五大学科素养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唯物史观。基于近年来高考历史中考查学生素养类的题目越来越多,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更加凸显了渗透核心素养教学的重要性。而通过此次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之后,我认为教师要进行一定的思考,发现一轮复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调整教学的策略。

二、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时空观念的思考

时空观念是高中历史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查方向。而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重视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或者是在教学中不知道利用怎样的教学方法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导致学生在面对时空观念类的历史试题时,往往会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因此,我认为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或者是相关试题中出现的地图,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展开教学,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的复习教学中,我发现近年来有一些试题是以地图配以文字的形式让学生进行解答的。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地图讲解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知识点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战前后欧洲国家疆域图并向学生进行讲解和分析。在展示地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不向学生说明这是反映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地图,让学生自己通过观看地图的方式,思考两幅地图中蕴含的知识点,试着让学生通过观看地图可以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知识点。其次,教师再利用这两幅地图结合教材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知识点展开讲解。比如:结合地图就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战争发生的原因,相关的历史事件等等向学生进行讲解。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有效复习相关的知识点,而通过地图解读的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核心素养。

三、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史料实证的思考

史料实证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让学生能够在史料辨析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史料实证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是极为重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主要是利用相关的练习题向学生进行讲解,而讲解的方法主要是讲授法,在复习教学中没有渗透史料实证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学生无法根据相关的练习题材料进行有效辨析,进而导致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还应该在相关练习题的讲解分析中渗透史料实证的教学,提升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该练习题是唐武德元年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要求学生选择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在该练习题中,教师可以利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向学生讲解。比如: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得出,表中四句话都在描述唐军打了败仗,并且打了败仗的地方都是在泾州。那么,我们看A选项,其中皇帝李世民就明显出现错误,表中描述的是秦王,且题目中明确表示这是唐武德元年的发生的历史事件,因此A选项排除。而B选项中刘文静为主帅,这明显与表中描述的事实不符。D选项中李世民患病导致战役失败,其说法过于绝对化。因此,正确选项为C选项,即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要利用史料中的时间,来历和明确的史实关系等等为学生讲解相关的练习题,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之下既能够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也在学习中学会利用史料实证的方法去解答题目。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应该大力推行通过史料实证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试题的过程中对史料可以进行有效辨析,去伪存真,提升学生练习题的正确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历史解释的思考

历史解释是指在阅读相关的史料之后,对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解析和判断。而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做相关练习题中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在评价人物或者是相关历史事件中,一般是通过自己主观认识去判断和评价,导致评价和判断过于片面化。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地培养學生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在阅读相关的史料之后,对相关的历史事物能够进行理性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高中历史练习题:“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进行的征服和掠夺,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接踵而来的是欧洲各国以地球为战场而进行的商业战争”。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那么,很多学生在阅读该则史料之后,回答的答案要么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要么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消极影响,没有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导致在回答时过于片面化,只能够得到试题一半的分数。因此,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贯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首先从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进行讲解分析。比如: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市场逐渐形成;欧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整个世界连为一体等等。而消极的影响包括给美洲和非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黑奴贸易开始等等。通过在复习教学中渗透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复习教学中可以逐渐使学生养成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使得学生在面对类似的试题时能够理性客观地进行分析和研究,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

五、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家国情怀的思考

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我发现很多的习题中都有考查学生家国情怀的内容。而因为这样的内容在习题中出现得较少,很多教师在复习教学中没有重视,导致学生在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只能够凭借自己主观判断去完成解答,错误率较高。因此,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教师还要注重渗透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在练习题中遇到类似的题目时,尽量能够正确地解答。

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大可以以教材中的知识点为本,结合教师的讲解,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同时,也使学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了有效复习,也使学生在相关的习题中面对家国情怀类似题目的考查时,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

六、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中唯物史观的思考

在高中历史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中,一般是指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而很多教师在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在面对相关问题时,一般采用“一笔带过”的方法进行讲解。学生无法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有效养成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在遇到相关的试题时,也无法对史料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答。因此,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利用相关习题的讲解,在复习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

例如:高中历史习题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题目:材料:①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持续103天之后最终失败。②1901年,慈禧太后宣布实行新政,主张仿行立宪,最终以失败告终。③辛亥革命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但是其胜利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④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直至今天,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读完材料后,要求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这是属于一种开放性的题目,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可以就材料中提及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看法。即中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结果。近代中国的维新变法,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的失败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证明了资本主义不适合中国,在中国走资本主义必将是死路一条,而中国进入社會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教师在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利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也使学生能够对以往所学知识进行复习,一举两得。

七、结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师没有在复习教学中贯彻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的精神。因此,我认为教师在今后高三历史复习教学中一定要从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出发,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纯洁.追养学科素养,复习课中补强:高三一轮复习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渗透的尝试与思考[J].文理导航,2018(5).

[2]魏靖靖.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J].华夏教师,2018(26).

[3]李健.讨论法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新全国卷下高三历史教学法的探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0):132-133.

[4]惠树章,马晓平,刘忠.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历史复习教学研究[C]∥2018.

作者简介:

林从文,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连江尚德中学。

作者:林从文

第2篇:浅谈高三地理一轮复习的策略

每年9月至次年3月为高三一轮系统复习阶段。一轮复习是高三三轮复习中至关重要的一轮,这一轮复习的重点,是让学生初步明确高考的要求,夯实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科基本能力。一轮复习是否到位、是否扎实,对高考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中地理包括四大部分内容: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选修。区位理论是人文地理部分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在历年高考中考查频率较高,是高三备考复习的重点。下面就高考地理要求及命题趋势,结合我承担的霞山区一轮复习研讨课——《工业区位》,谈谈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一轮复习的一些基本策略。

一、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高考试卷,把握复习方向

2012年是广东新地理高考的第三年。新地理高考考试的内容和要求与以往的高考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广东省的考试说明和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准确理解、定位新高考的内容和要求,深刻领会试题设计的理念和命题方向。这样在备考中才能心中有数,少走弯路。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要求是:分析工业区位因素。结合近几年工业区位在高考试题的设置情况,其考查方向主要有两大层面:一是工业区位的分析,二是工业区位的评价。所以确定复习的重点也为这两方面。对于工业区位的分析学生需要知道影响工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对于某一类型的工业而言其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还要知道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分析工业区位变化的影响因素。对于工业区位的评价,学生需要掌握工业布局的一般原理,学会从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方面综合评价某一区域内工业的区位或某一地域工业区位布局的合理性。

二、创设新情境,引入新案例,激发学生求知欲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兴趣、情绪、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它们能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是学习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复习课上如何重新点燃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学习新课的好奇与热情,显得非常重要。

在《工业区位》复习中,我注意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引入乡土案例,创设新情境,激发学生的复习热情。首先,我展示本地的一则新闻——2011年11月18日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在湛江东海岛破土动工。然后提出问题:“该项目原址是定在广州的南沙,但为何最后迁址到我们湛江的东海岛呢?”中科炼化项目是湛江近期的重大工程,问题一提出,悬念顿生,学生求知欲望暴涨,很快进入到工业区位因素的复习。之后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也不时引入其他乡土案例。如复习五种指向型工业后,出示学生熟悉的湛江本地工业部门,让学生分析主导因素;分析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时,回到中科炼化项目,让学生从环境的角度分析该项目在湛江的选址是否合理等。总之注重回归生活,联系生活,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热情,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复习活动中来,保证学生在复习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构建区位分析思维模式,提高学习效率

老子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的基础,是地理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更是提高地理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法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我比较喜欢的学法之一就是“建模”。因为地理原理的应用和地理问题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学习时我们可根据这些规律,帮助学生适当建立学习的模式。如必修一可着重于对自然地理要素的特点、成因、分布等“建模”;必修二的核心是区位理论,可注重于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进行“建模”;必修三则结合课本的案例对不同区域的开发整治进行“建模”。然后再结合具体题例教给学生如何进行知识的迁移、灵活运用。这样可把学生从记忆单纯的知识引向掌握学科的思维方法上,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在《工业区位》复习中我注意层层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分析解答工业区位条件的思维模式。

1.展示“工业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图,请学生读图回忆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一个工业部门或工业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应该从自然(原料、能源、水源、土地)、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和环境三大角度,十一个因素去思考,既要考虑有利条件,又要考虑不利条件,以确保答题的全面性。

2.展示某工业区位高考真题和学生真实的答题情况,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请学生当评卷老师打分。让学生在参照标准答案评卷打分的过程中发现区位答题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答案过于简单、空洞,从而明确区位分析要注意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阐释,以增强答题的具体性。

3.用“请你来找茬”的方式让学生重温“五种指向型工业”的生产特点及重点考虑的区位要素。让学生清楚工业区位的分析,除考虑因素要尽量全面外,还要注意分析主导因素。主导因素在答题时要尽可能靠前写,以体现答题的主导性。

4.展示“近百年世界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分析影响钢铁工业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的变化和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分析工业区位因素,注意排除思维定势的干扰,体现答题的动态性。

5.近年高考真题实练。

这样通过具体、典型的题例,构建出工业区位分析答题的思维模式,然后让学生“模仿—领悟—逐渐形成能力”,实现“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标,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四、加强图表技能训练,培养学科能力

广东新地理高考对能力有四大要求,其中获取和解读图表语言形式地理信息的能力最为基础。“图表是地理的灵魂”,相比其他学科,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征是大量运用地图、表格、图片等来表达地理事物间的空间联系及发展变化。所以能否正确解读图表往往是解答地理高考试题的先决条件,如果学生不会看图析图,试题中的许多问题根本就无从作答。尤其是新课改的一个趋势是地理高考的图像化,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强学生图表技能的训练,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图表的基本特点,全面提高其读图析图用图的基本技能。

在《工业区位》一课我始终把图表技能训练贯穿于复习过程之中。复习工业区位变化时重点展示“近百年世界钢铁工业生产过程中每炼1吨钢所需的煤、铁矿石的变化”表,引导学生对表中的数据变化进行分析,再让学生从定量的分析中溯根源、找原因,分析出钢铁工业区位选择的三次变化及原因。之后就这个案例资料改由以柱状图、曲线图、模式图呈现,多角度、多层次引导学生加强对各类地理图表素材的常规阅读与训练,要求学生实现表图、图图、图文的熟练转换,并能综合归纳出图表地理信息。使图表既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源头,又成为地理解题思维的路径或归宿。

五、讲练结合,重视训练

一轮复习重点是抓基础,那如何抓基础?洋思中学的做法对我启发很大。他们强调“知识是学生学会的,能力是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悟出来的”。所以地理一轮复习,老师不能一味地讲,而应注意有讲有练,讲练合一。

在《工业区位》一课对应复习完相应的知识点,我马上依次呈现了精选的四组有关工业区位的热点题型:影响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环境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工业区位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及时跟进的训练,让大部分学生马上巩固已复的知识,并使不同的学生在同一题组不同难度层次的解题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提升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 广东省湛江市第六中学)

作者:伍真婷

第3篇:浅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的模型构建

摘要:在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建构模型是一种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于复习效率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由于高中生物知识本来比较分散,被称为理科中的“文科”,传统的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一轮复习模式不仅效率低下,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疲惫感。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方法,整合复习资源,引导学生建构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光合和呼吸

新课标中关于学科素养的论述,强调学生应具备包括模型与建模等方法在内的科学思维。《2019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说明》中同样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字、图表等建模方式表示、描述生物知识。因此,无论从学生生物素养的发展需求,还是新高考的现实要求,都需要教师建构课程模型,提高一轮复习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的一轮复习为例,对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中的模型建构策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构建的思考

高中生物学复习课常态课模型是立足高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知识内容以及实践经验,在总结生物学科复习常态课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动态化地构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模型,以不断提升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教学质量的过程。复习常态课模型的构建往往源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具体问题。即便是同一个教学问题,在不同的具体条件下,所应采取的解决策略与方法也不尽相同,由此建立的教学模型也是各具特色。所以,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的教学模型应该是多元化的,并不是固定的、单一的、万能的。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型。

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的课型特点:

(一)教学内容具有重复性

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学生对这一课型的兴趣远远不像新授课一样那么强烈。因此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应注重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构建丰富的教学模型,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复习课的积极性。

(二)大容量、系统化

与新授课相比,复习常态课的知识容量要更大。因此,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点、梳理知识点,帮助建构更具系统性、结构化的生物学知识体系。

(三)知识与方法、能力相结合

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夯实生物学知识基础,还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阅读方法、学习技巧的指导。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复习典型例题,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及时反馈

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通过相应的练习,了解、掌握学生对所复习过的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查漏补缺,补齐学生在新授课环节留下的短板。

二、巩固基础知识

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构建相应模型,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可有效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学生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之间的关系,要避免“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倾向的出现。建构模型中的问题情境是客观世界中各种现象、反应的集中体现与具体描述,需要学生调动自己脑海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思维图式,抽象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具体模型。只有经历“发现问题→抽象问题→建立模型”的这一思维过程,学生才能深刻理解、真正理解生物学的相关概念,掌握生命活动的具体规律,进而不断进阶自身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一)发展创造性思维

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中构建相应模型,还可以有效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信息甄别能力。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从本质来看其实是一个不断“同化”或“顺应”的过程。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遇到的很多问题情景,都具有开放性、真实性、复杂性等共性特征。学生们在面对这些真实客观、信息庞杂的问题情景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的助力与指导,只能通过自身的不断尝试与探索,筛选所获得的相关信息,必要时还需要借助灵感或直觉,才能抓住问题情景的本质,进而建立相应的模型。而学生通过经历这一过程,能够充分激活思维,从而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信息甄别能力的提升。

(二)为高考奠定基础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并不是一种结果。”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引导学生建立相应模型,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生物学实际问题的解決过程中,并主动地建构知识,从而不断提升生物学复习课教学成效。所以,在一轮复习常态课上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模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构更加完善的生物学知识、加深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具体化地掌握抽象地生物学知识、获得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更加从容地应对高考奠定基础。

三、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构建策略

(一)建构图文模型,强化知识记忆

高中阶段的生物知识既分散又抽象,对于很多学生来说,生物学中的很多微观生物现象的确难以及时理解与吸收,而这一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对一轮复习的整理效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来看,在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建构图文模型,直观、形象、全面地展示复习内容、生物现象,不仅能够增强复习过程的趣味性,还可有效帮助学生强化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例如,在进行“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的复习时,很多学生会混淆植物的叶绿素提取与叶绿素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叶绿素的提取实验、叶绿素的分离实验,并对两次实验的步骤与现象进行对照,进而理解植物叶绿素提取与分离的不同原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植物叶绿体色素提取与色素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绘制成树状图,让学生通过绘制关于这一知识点的树状图,在脑海中直观、全面地呈现相关知识,从而有效避免知识混淆的问题。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点,是近年来高考的易考点,需要教师在一轮复习中,通过引导学生建构图文模型,梳理、分析实验现象、实验结果,并就导致出现某种实验结果的原理、原因展开共同分析与相互讨论,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记忆。

(二)构建物理模型,理清物质变化

物理模型,是一种以实物、图形或画面等形式为依托,对认知对象的相关特征进行直观化、形象化表达的一种实体模型。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中应用物理模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更有助于学生内化生物学知识,提高生物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如在“光合和呼吸”中,就物质变化而言,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二者是相反的。在复习过程中,很多学生会混淆二者的联系。因此,在一轮复习中,教师可尝试改变以往的讲解模式,转而通过构建细胞简图,更加直观、形成地展示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简图,能够一目了然地认识到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物质变化是相反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在“光合作用”中O2为主要物质,而在“呼吸作用”中,O2则为必须物质。总之,在高中生物学一轮复习常态课上,基于“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内容的特征,构建以细胞简图为代表的物理模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消除知识盲点,使得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理解更加精准,从而顺利达成一轮复习目标。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高考试卷我们发现,高考试题中“光合和呼吸”这一专题的考察主要集中于“如何用co2的变化量来表示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这一知识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的理解与掌握,是否能够明确的区分这三者。因此,在一轮复习过程中,教师可建立一个细胞模型,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过程中的气体变化情况展开具体分析,如“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光照强度从0逐渐增大,细胞的代又会如何变化?”通过直观化地呈现抽象的代谢过程,依次建构物理模型,有效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三)构建数学模型,体现逻辑关系

数学模型是指运用数理逻辑方法以及数学语言,建构科学模型或者工程模型。与图文模型相比,数学模型虽然不能那么直观地呈现知识内容,但是却能够以量化的形式体现各种生物现象。在一轮复习中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思路、把握生物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的解题更加清晰,从而提高观察能力、问题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高中生物一轮复习,不仅涵盖了众多零散的知识点,且涉及知识面范围较广,很多内容都与生命活动的规律息息相关。而通过建构数学模型,则可以完整、全面地将其体现出来。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来看,建构高中生物一轮复习常态课模型,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掌握生物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一轮复习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深挖课程资源,建构相应的课程模型,帮助学生理解、内化抽象的生物知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何丽娟.浅谈高三生物一轮复习的有效教学策略[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3):207-210.

[2]胡佳妮.先造房子后装修 搭好框架再精琢——以《绿色植物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为例谈初中生物主题式一輪复习模式[J].考试周刊,2021(08):122-124.

[3]彭国强.浅谈高三生物基础性复习的有效策略调整——以《基因的分离定律》一节复习课为例[J].文理导航(中旬),2021(08):59-60.

作者:钟景娇

第4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反思2017.9.30

山高中学高三历史一轮复习教学反思

柴从斌

海南新高考改革后,特别是从2017高考历史变动后,对学生的要求在课程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方面都有较大的变动。教材由传统的以时间为线索变为以专题模块为主体,高考的模式也有所调整,在原来题型保持稳定的基础上,新情景型试题有所改变,增加了主观题分数。那么,新高考下的高三历史如何复习,如何在高三一年的时间里复习好必修和选修课本,让每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对自己所任课的文(2)班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时间是有限的,提高复习效率是搞好复习的关键。 首先,确立复习模式

第一步,课前根据学案巩固基础;每节课完成一课自然课,研读两遍课本; 第二步,课件中运用材料呈现复习要点;并熟记知识点,考纲考点; 第三步,去细留粗、归纳线索;在检验知识点考点; 第四步,精选习题,突破重难点,对本课高频考点再应用。 其次,对存在的问题要做到问题实际解决:

(1)解除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点混淆,对历史问题的实质、性质掌握不清楚的。 (2)解决文字表达缺乏层次性、条理性和内在的逻辑性,概念把握不清的问题。 (3)对审题能力差、解题不熟练,会而不对,对而不会,出现所答非所问和草草答题现象,在平时学习中缺乏一定量的训练和相应技能的积累,阅读能力差,许多读不懂题意或理解不到位,丢失了不少分的。

(4)还有思维不严谨,解答不规范,主要分析过程,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的。 (5)应变能力较弱,心理素质不强,盲目缺乏自信的。 再次,后期的复习中注意的问题

1.认真、细致的研读新考纲,关注考纲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备考的实效。通过研读2017年大纲及高考题,在平时的练习、测试中就可以参照样卷展示的题量题型的大致比例分布,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高考试卷的分布,同时它又是往年高考题的精选,是可以借鉴的。全面理解和把握考点,精心备好每一堂课,不管在教学或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就将考点置之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目标是让学生牢牢掌握基础知识,为后面的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到基础知识不失分。 2.加强训练,提高答题技巧。

(1)注重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取有效的信息方法,两类材料的阅读迷惘,一类是文言文,另一类是外交辞令,平时复习与训练时应加大阅读的力度,提取有效信息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取选择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抓住题目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个要素(特别是时间要素),另一类是提取主观题的有效信息,关键是要明确题目“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

(2)做选择题时,既要保证正确性,又要节省时间。因此就应找准中心词,再慎重审视待选答案,对不确定的可以第一感觉为主。答题卡的涂写最好在做非选择题前进行。

(3)对非选择题也就是主观题部分,这在海南新改变高考复习中是需要下大力气训练的。纵观近几年高考,出现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现象问题,为体现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题者在主观题命题时,往往会先给出一段材料,依据材料设置问题。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对历史事件加以说明、解析,同时,在练习或者是考试中也相应加强练习。

(4)在训练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历史材料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有纯文字材料题、有图形的、有图表等。因此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题的方法。如:文字题材,首先看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处,再判断对解题是否有效。第三看时间,后将之转化为事件。最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联系课本,将问题、材料与课本相关知识挂钩作答,许多材料题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题要规范,问什么答什么,做到“论从史出”。必要时还应注意材料中出现的省略号,一个省略号前后叙述的是一个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现表格式的材料题,要注意横向纵向,将二者联系比较,找出其反映的现象、趋势等。

总之,新形势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高考复习的核心,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根据学情设置复习方法,找到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收到实效,获取理想成绩。

2017.9.30

第5篇:界首一中2018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视导反馈

10月9日-13日,2018届高三第一学期校内教学视导第四组三名成员魏春杰、杨子峰、宋俊好对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教学进行视导,现在我代表第四视导组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视导组共听课13节次,听高三历史备课组集体汇报一次,参与备课组组内教学研讨一次,查看教案4本,查看学生资料、作业、纠错本、试卷完成情况4个班次,询问学生若干,并分别与李玮贤、崔廷良、张春、段乔4位历史老师就第一轮复习方法进行沟通交流。2018届高三历史组共有4位历史老师,担任7个文科教学班历史教学任务,其中一个重点班,6个普通班。从视导过程看,4位历史老师专业素养、责任心都比较高,都积极备课,积极辅导学生,认真施教。

二、主要亮点

1、感人的历史课

张春老师的历史课让人感动,让人欣慰。我听的是周一上午第三节课,没有提前打招呼。课堂上我感觉她几乎认识全班同学,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她能准确解读历史考纲要点,深入分析事件背景,科学、自然地使用资料和教材上的图、表等资源。课堂上我发现全班同学都听她的,她一问问题,全体同学争相回答。这样的激情历史课很难得,学生积极性能调动这样,历史课堂效

1 果能不好吗。从张春老师的教学笔记、听学生背书和检查作业的态度,我深深感觉到张春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充满爱心。

2、复习备考超前谋划,思路正确较好体现新课改要求。

高三历史备课组制定有详细的复习备考方案,明确一轮复习的时间、思路、任务和方法,并制定详细的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巩固、学法指导等落实计划。突出特点如下:①利用通史版教材复习思路,解决政治、经济、文化三本教材板块知识衔接缺失问题,有利于学生形成历史知识总体框架体系。②将选修课内容分别放在通史复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详细掌握考纲要点,节约时间,也符合高考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选修课融入必修

一、

二、三考试的要求。③加强题目训练,精讲精练结合。

三、存在问题

1、教师包办太多,师生互动、学生之间互动太少,甚至没有。有的老师害怕互动会影响教学时间,完不成教学任务。实际不是,一定要精讲精练,有的问题学生一看就懂就是不需要讲,一定要善于统计、总结学生最需要老师讲的内容,进行精讲。

2、没有学科培优计划。如何培养文科尖子生?是我们文科教师的一个困惑。重点班一定要有详细的各科培优推优计划,普通班也不能因为大部分学生基础差而放弃培优推优。

3、纠错本没有充分利用。纠错本是衡水中学、石家庄一中、二中等名校的成功经验,我校为每位学生印制纠错本就是学习成功

2 经验,实现学生大面积成绩提升的一个做法,各科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并经常检查。

4、缺乏解题思路和方法的的指导和点拨。这是这次视导征求学生意见提的最多的问题。这也是文科教师的困惑之二。文科学生基础差,古代史材料大多数学生看不懂,近现代史材料题又不能做到史论结合,甚至有的学生回答问答题的基本语句都不通。越是这样我们教师越是要多讲解题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养成解答材料题和问答题的思维定式,看到新题指导从哪下手解答。

四、下一步教学建议

1、历史课一定要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课堂复习的积极性。要把课堂变为解决问题和提高解题能力的主战场。这就要求教师上课必须有激情,备课必须精准。

2、更新教学观念,了解史学动态,认真研究近五年高考题,研究新高考变化。培养学生学科能力重点就是要学会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我们思想不解放,中外八大改革选修课讲半个学期,结果每年的考试题都与教材内容没有联系,例如近两年考唐朝家谱改革、考近现代工资改革。不花大功夫培养学生解题思路和方法,就是不能适应新高考。历史教材内容新一轮变化明年就实施,那些多年来一题都没考过的章节不要花费太多时间进行复习。

3、回归教材,注重基础。不能过分依赖资料,每年高考都有新型问题从教材中提炼出来。这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在高二时的纠偏和检查背书等做法很好,还要继续坚持下来。

4、最后替这一届历史备课组老师向学校提一个建议,因为高考卷全国一盘棋,全国有几个版本教材,建议学校为老师分别订几套现在使用的不同版本教材,作为复习备考参考。

以上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第6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计划

高三历史组

进入高三以来,我们历史备课组深入分析了课本和考纲的要求以及近几年新课改高考历史试题的特点,借鉴上届高三经验,结合本届高三学生的实际情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为手段,努力提高历史高考成绩。

1、一轮复习指导思想:

①立足现实,合理整合教材,做到知识点全覆盖,把知识和能力做到实处,踩实考点,不留死角,初步构建知识框架;②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及时鼓励学生,从而培养学科追随者,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认真研究新课标、考试说明和高考试题特点,明确学科教学的广度、难度与深度;④加大训练的实效性,讲练结合,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⑤加强交流与合作,尤其是新老高三之间、南北学区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合作。

2、备课组主要复习新策略:: ①实施三轮复习法:

一轮,以模块和小专题为主干,辐射边缘知识,夯实基础;依据课标,整编章节,构建纵向知识体系。

二轮,以阶段历史为主干,进行通史复习,依据考纲,整编教材,构建横向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三轮,知识点扫描,实现知识的全覆盖,尤其突出重点难点,以试题形式呈现,提高知识难度广度,深度,进行综合模拟训练,以适应高考要求。

②一轮复习策略: 按照第一轮复习讲全、讲实、讲透的原则,按照考纲考点,一步到位,落实知识和能力,不留死角。精心组织好每一节课,强调教学效果,教师的功夫在于备课,要加强教师在史实、史识、史观等方面的修养。力争在第一轮教学中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下学期的二轮复习做好充足的准备。

构建知识网络,按模块、专题的结构,构建纵向知识结构。调动学生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总结归纳知识框架,老师进一步指导完善。

重视规范考试和试卷讲评:我们相信能力是练出来的,潜力是挖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规范训练。首先使学生明确学科高考能力要求,加强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坚持限时训练,练思路、练速度、练规范,逐步培养学生的高考意识; 认真做好每次考试讲评,主要在于发现学生在考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便及时确定解决的基本对策,以试卷分析为依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同时加强个别辅导。

关注新的史观研究,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高三历史备课组

第7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方案

高三级历史备课组

一、以三个指导思想为依据

1.依据复习要求

高三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文科综合》、四种版本的教材为依据。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历史新课改赖以进行的纲领性文件(根本大法);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的主要素材;考试说明是备考复习的重要依据。三个依据互相依存,缺一不可。需特别注意:不同版本的教材要注意比较,相互借鉴使用,在使用时要求同存异。

2.依据命题导向

新一轮课程进行了第二年,教育部有关领导就明确地提出了要以高考的改革来推动课程改革。可见高考命题思路也要紧跟课程改革,努力体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理念。这使得新课标下的高考呈以下特点:

第一,要掌握基础。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结构类知识的广度,更加重视对结构类知识的把握,就是要求掌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山东省的文综试题的考查表现在知识考查的基础性,绝大多数的题目都是基于主干知识的考查,着重考察学生知识的理解水平和思维深度,要求学生通过新材料或关键词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方法不是空中楼阁,它离不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承载作用。

第二,把握历史规律。指的是历史课程的育人目标通过“历史事实”来实现,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灌输,历史不同于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历史性”,这体现在贴近现实、不避热点。注重试题的现实性不是简单地考“热点”,简单地图解历史,而是通过考点的选择体现当今社会和世界的重大问题和整体走向,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并以此来考查考生学习过程与方法。如试题中的所涉及的“人民币”“中美关系”“社会保障”等问题。

第三,要以“人文性”为主。就是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 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性作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文综历史试题取材生动、亲切,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对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的考查也屡屡出现,如对“服饰”“民族关系”等问题的考查。

第四,要创新。通过“新材料、新情景”的创设与运用,利用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知识,倡导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倡导研究性学习,强调“史由证来,证史一致,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原则。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达到有机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点,这是新课标程标准所倡导的。

3.明确内容进度

(1)复习内容

必修内容:

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选修内容:

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选修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等

(2)复习进度:

2013年8月上旬-9月下旬(45课时):复习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2013年9月下旬-11月上旬(50课时):复习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

2013年11月中-12月下旬(49课时):复习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

2014年元月-2014年3月中旬(45课时):复习选修Ⅰ、Ⅲ。

同时,结合学校周考练进行单元、综合模拟试题,检验、巩固一轮复习效果。

2014年3月-4月 二轮复习。

2014年5月 三轮复习。

二、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和要求

1.复习时间

(1)时间安排:2013年8月2日-2014年3月中旬。(如上)

2. 详细要求

第一轮复习要全面阅读教材,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为全面而准确地记忆打下可靠的基础。从新的高考改革趋势来看,基本是考查能力,但这种能力是建立在对知识基础更高要求的基础上的,因此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必须更加扎实全面。一轮复习是在新课学习基础上,对历史知识点、历史线索、历史技能进行提高和升华。其主要目的是理清历史线索,在此基础上把握阶段特征,扎实基础知识,提高解题技能。不论平时多么熟悉课本,都不能省略全面阅读教材这一环节,因为:①以前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全盘的通读有助于整体掌握知识。②全盘的通读可以找出一些以前被忽视的环节或死角。③懂得的东西未必理解得深刻,带着疑问去通读,有助于深刻领会课本内容。

以课时为主要学习方式,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第一轮复习方式采用读、讲(听)、练、评、考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读书:利用正课时间,明确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案,由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和计划性地读书,在此基础之上理清单元与单元之间、课与课之间的逻辑联系,构建相对严谨的教学知识结构,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

第二环节——讲(听):在熟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基本史实,突出重点、难点,提高历史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巩固知识并逐步形成历史学科思维能力)。同时,要针对考点进行知识扩展,教师最好做到精讲多练,讲重点,要突破每个考点的核心问题

第三环节——训练:在课时复习结束后,要选取典型试题及时进行测试、反馈,可采取一课一小练(当堂训练)的形式,以便及时巩固落实,练习后,必须核对答案,分析总结。通过典型题目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如理解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

第四环节——讲评:包括教师的讲评与学生的自评。每一单元测试及模块测试后教师要重点讲评,教师在讲评练习和试卷过程中,要特别留心解题方法的讲评,从而减少解题错误,提高应试能力。

第五环节——周考练:结合学校周考练安培,特别训练学生做选择题的能力,如最佳选择题 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维能力。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的类型。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轮复习侧重点在于理解历史概念,掌握基础知识。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习中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具体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的历史认识两部分构成,它包括三方面的主要内容:

第一,具体的历史史实。具体、真实的历史史实是构成历史的基本材料,它是由一定的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进行的具体活动组成的,因此,这类知识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就构成了具体历史史实的基本元素,如《权利法案》、孙中山、《临时约法》、君主立宪制、《相对论》等,掌握这些基本元素,是历史学习过程中要完成的基本任务。

第二,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通过抽象的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它是历史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各种本质特征,把握其整体和内在的联系。理解历史概念:①必须清楚其含义,并要把握它的外延,包括历史概念形成的背景或原因、发展和演变过程及影响。②对历史概念的理解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历史事实、历史特征、历史过程、历史结论结合起来,明确其因与果、现象与本质等的联系。如认识近代英国的政治结构就可以通过转移概念形成近代美国、近代法国、近代日本、近代德国和近代俄国等不同类型的政治结构,进而形成代议制的完整概念。

第三,基本的历史线索和规律。它是历史发展过程中历史现象内部本质性联系的反映,它包含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历史发展阶段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预测。历史线索和规律是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思维形式,通过对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的判断、推理而形成的一种认识上的升华,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等。掌握历史规律一般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是归纳法,即先了解若干史实或例子,然后运用归纳的认识方法,从具体的史实或例子中提炼,概括出某种历史规律。例如通过对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分析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国情下,改革也是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的规律。第二种是演绎法,即先了解某种规律的内涵,然后通过史实或例子对其进行论证或说明,从而使学习者认同或证明某种历史规律的存在。但在运用演绎法进行规律的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历史规律表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总之,基础知识既包括具体史实,也包括规律性的认识,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也属于这一范畴。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要贯彻“全、准、新、细”的原则。“全”即复习要全面,不能漏掉考试大纲的任何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强化重点;“准”即对知识的识记、理解、阐释要准确;“深”即对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理解认识要深刻;“新”即对历史知识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来认识和巩固;“细”即注重细节,近几年文科综合试题启发我们必须抓好细节,很多问题并不难,但考察很细致,于细微处方显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第8篇: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安排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首先感谢市教研室给我们提高这次交流的机会。也感谢各位专家老师的不吝赐教。我把我们的关于一轮复习的想法向各位专家汇报一下,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复习目标

通过一轮复习,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吃透教材,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复习方法:以单元内小专题式进行,一个单元结束后要进行单元总结与测试,每个模块结束后要进行模块过关测试。

三.具体措施

第一、注重团队合作,加强集体备课。

搞好集体备课,大备课与小备课相结合,大备课备一个章节或一个大专题,宏观把握教材,明晰小章节、小专题的地位及相互间的联系,以便更好的整合教材,确定每一个小专题的学习重点。小备课即对具体一节课精心备课:课标与考纲的落实、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课堂实施步骤、检查落实的方式、高考题的置入、作业的布置、学情调查等方面都要精心准备。

第二、制定计划、明确任务、开发“两读”及边角时间强化记忆。

1 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指导学生每天要有固定的复习时间,我们的学生一般每天必须完成两个记忆任务:任务一:我们把第二天需要讲解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布置,让学生整理记忆,任务二:把当天学习的内容要求学生整理出知识结构,并且有学习小组的同学把当天的知识点在晚饭后展示在教室四周小黑板的历史专栏里,以此完成对知识点的天天一小结。为此我们开发了“两读”时间:早操前的20分钟完成任务一;晚自习前的30分钟作为晚读时间完成任务二。要求学生知识卡片随身带,充分利用边角时间,等上操的短短几分钟、放学后的路灯下都有学生学习的身影。

2、强化指导学生进行尝试回忆记忆法的利用,利用课余时间把复习过的内容在大脑里像放电影一样过一遍,主要是将当天复习过的大小标题及彼此间的关系回忆出来,这样既能巩固主干知识,又不至于因精力过于集中而使大脑兴奋影响睡眠。

第三,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好课堂落实。

我们的历史教学严格按照学校推行的“四主一核心”教学模式推行。尤其强调其中的“以学生为主体,以落实为主攻。”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善思考、勤动手的好习惯。 在上课前我们已经把要讲解的基本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前布置,并要求学生在两读的时间完成,所以,上课第一个环节就是检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落实情况。在方法上我们还是走的传统路线,就是该读的读,该背的背,该拍黑板的还要爬黑板。一般情况下琐碎的知识点口头回答,系统的知识点四周小黑板上展示。有时两者同时进行,反正是想方设法让学生说、让学生背、让学生写。对于学生记忆不牢的点,老师或留些时间让学生记忆,或精讲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重要知识点以探究案的形式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对于习题倡导每节一个习题进课堂,重点是通过一个习题做示范讲思路抓规范。

第四,分层次教学,注重因材施教。

进入高三我们又对文科班进行了重新组合,在生源较差的背景下又分出了强化班、平行班,艺术班。对于这些新情况我们在教学上就不能一刀切。在教案安排、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甚至上课时间上都做了适当调整,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第五、上好“三类”课型,关注“三类”学生。

上好复习课: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扣,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上好讲评课:1. 有的放矢,讲评要有针对性,要突出重点 要抓住关键性典型性问题加以点拨剖析。2.在讲材料题时要给学生授之以渔,教给他们做题的方法,如材料题要找题眼,要注意材料的出处,时间,关键词,材料长的要先看问题要求。让学生从中悟出解题的一般步骤和技巧,遵循答题规范,找到解题的窍门和规律。3. 引导学生写试卷分析,做好错题整理。落实好满分卷工作。

上好辅导课:每周末的辅导课做好两个工作:一要抓好知识的周清,二要抓好定时训练。

关注尖子生、边缘生、学困生,促进其共同进步。(1)及时帮扶辅导,提优补差。(2)做好跟踪记录,对每一阶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解决。(3)加强人文关怀,心灵沟通。

第六、抓好作业布置与批改,一丝不苟的搞落实

作业布置:目的要明确。

难易要适度。 作业题要精选由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作业题要分层。要标明分值。布置作业时要具体、明确,包括时间、时限的要求。作业要书写在统一的作业本上。我们一般每周布置两次书面作业。

作业批改:书面作业有布置必须有检查,原则上要做到全批、全改。作业批改一律按要求打分,并注明批改日期。按年级要求要对个别学生每周面批一次。指导学生及时进行错题整理。

以上就是我们关于一轮复习的几点浅薄的想法,恳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第9篇: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简案14

必修1第14课新民主义革命的崛起一轮复习导学案

一、考试目标

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和地位,理解国民革命的含义,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二、考点过关

易错:

三、问题讨论

1、五四运动的背景

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国内

经济: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政治:北洋军阀黑暗统治

思想:新文化运动

国际: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侵华,1915年提出二十一条,妄图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 口号与精神核心

两个阶段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重难点破1:性质与影响

2、中共一大的背景

经济:短暂的春天,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

一大中心工作分析:

未能结合中国国情

中共二大最低纲领:

中国第一个明确提出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

中共三大主要内容: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

3、国民大革命

(解释国民、大革命)

国共第一次合作原因、基础、标志:

新三民主义与中共二大纲领,国民党一大内容

国共合作破裂的根本原因:

所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广州、武汉、南京国民政府时间

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

帝国主义扶植新代理人、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

四、课堂作业

上一篇:消防设备检查使用保养下一篇:网上评教操作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