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对妇女的影响

2023-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美国内战对妇女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教育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若干启示

姓名:李旭

学号:107040007

4专业:教育学

班级:07级2班

摘要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而重视教育的思想也始终在民众中处于主导地位,民主、共和的观念在教育领域中深入人心。在美国,作为两种调控社会秩序的手段,受教育的程度定义着人们的行为,而宗教规制着人们的内心世界。本文探讨宗教对美国教育领域的协调作用、共同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宗教;教育;影响

宗教作为调控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自从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就结下了不解之缘。教育在人类文明以来一直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深刻的定义了人类的行为,规范了人类的制度,使人们生活有了秩序,因此有人群的地方就必须有教育;宗教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因此有苦难的地方就需要有宗教,以表达人们对尘世的超脱与对来世的向往。宗教与教育彼此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维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一、具有宗教内涵的美国社会

美国是一个笃信宗教的国家,在发达国家中宗教色彩最浓。宗教在维系社会秩序、缓解社会矛盾、帮助贫困民众、稳定社会结构和推动社会进步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宗教是美国人的精神支柱,更是美国民族的精神源泉。

(一)美国宗教教派众多,呈多元化特点

美国宗教具有一些明显的特点。这是众多学者们长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却观点各异。王恩铭教授认为,美国宗教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宗教派别多;二是政治与宗教分离。刘澎教授认为,美国宗教有四个特点。美国宗教最主要、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基督教新教为主导;美国宗教是多元的;美国宗教具有层层向下的“草根性”,也就是说,各宗教团体把眼睛瞄准基层;美国宗教以各种方式发生变化。本文则重点谈一下美国宗教的多元化特点。

1. 宗教种类众多

在美国,各式各样的宗教教派都能生存,全世界各地出现的宗教几乎在美国都可以觅到踪影。这意味着很强的宽容:不仅是主流宗教内部的相互宽容,而且主流宗教对各种非主流宗教也很宽容。美国是世界上宗教最多的国家,至于究竟有多少种,没有一个一致的说法。有的说美国将近有300种,有的说近900种,还有的说有1200种。据统计,从1965年到80年代中期,这短短的十多年时间里,在美国就涌现出近500个新兴宗教。

2. 教派的组织形式及崇拜的仪式多样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青年的朝圣活动已不再局限于去教堂、寺庙和礼拜会堂,而是逐渐趋向多元化:“其一是定期参拜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圣地,表明归属,求得心灵的慰藉;其二是朝拜大众的圣地,这种朝圣近似观光,如参观著名历史人物活动过的遗迹等,这种朝拜能否发挥宗教作用值得怀疑,但至少有了解国家历史的作用;其三是更广义的文化传承作用的朝拜活动,如去迪斯尼乐园等,当然,这种朝拜表面上与宗教无关,但实质上也具有宗教性质。”

(二)宗教对美国人的影响

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里根总统在1984年1月3日一次有关宗教的讲话中指出:“上帝是我们生命的精髓”,这仅25分钟的讲话就被25次掌声所打断。

1. 宗教对美国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当今美国的信教人数众多,宗教对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美国的钞票上印着“我们信仰上帝”,美国的国歌里写有“上帝保佑美国”。刘澎教授曾在书中写道:“美国每10个人中就有大约6个人每天祈祷,有4个人每周去教堂„„今天,美国有1200多家宗教广播电台播放宗教节目,美国的宗教报刊杂志有5000多种,宗教音乐的音像制品销售量远远超过了各种流行音乐。”在美国,周末去教堂的人比看体育比赛的人多,美国人每年贡献给宗教事业的资金要比花费在棒球、橄榄球和篮球这三大联赛上的资金高出十几倍。

2. 宗教对美国人思想道德的影响

宗教对规范美国人的思想起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国家里,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淡漠,人们很容易产生焦虑和孤独感,也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教会活动使人们相聚在一起,相互交流、互表友爱,为他们带来心理慰藉,产生归属感。宗教信仰可以唤起人们的道德感,劝导他们抛弃恶习和邪念。人们如果真正信仰上帝、敬畏上帝,便会约束自己的行为举止,规范自己的道德操守,做到言语诚实、行为规矩、做人谦逊。宗教信仰可以使许多人戒掉酗酒、吸毒等恶习,经常参加教会活动也能使许多人避免犯罪。

3. 宗教对美国人接受教育的影响

宗教对美国的文化教育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活动着大量的学生宗教团体。美国85%以上的私立中小学校的学生就读于教会学校。而且许多美国人都习惯了在周末去教堂接受免费的教育,这不仅包括学习圣经等宗教教义,还包括语言和一些自然科学。周末宗教教育董事谢弗曾说:“战争使人类恶化,追求生活的人正转向道德和宗教教育,宗教教育是表达精神需要的基础。”而且,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许多著名的美国大学最初也都是由教会创办的。

根据我个人的旅美经验,我发现,在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介绍手册上,学校的教堂都变成了本学校的地标性建筑,甚至是大学所处地区的地标性建筑。教堂作为宗教的一种载体,已经变成了美国社会的文化的一种神圣象征。另一方面,在教育领域中,教堂也扮演着神圣不可捍卫并且宗教教育至上的角色与地位。

4. 法律调控与宗教影响对美国人接受学校教育的影响

美国的法律规定在乡镇设立学校,责成居民出资办学,并对不出资者给予巨额罚款。还要在人口多的县份,以同样方式设立高一级的学校。城市的行政当局应当督促家长送子女入学,并有权对违抗者处以罚款;如果继续违抗,社会便承担起家长的责任,强制收容和教育儿童,并剥夺其父亲的权利。另外,在美国这样一个崇尚教育文化的国家,对学校、对教师在紧急情况下的责任都有非常明确的规定。没有履行职责的教师虽不算是触犯刑律,但如果教师因为失职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通常都难逃学生家长的法律指控和赔偿要求。

此外,由于绝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所以教堂也自然而然成为了理想的教学场所。学生们在教堂学习要比在普通教室中上课更加认真、严谨。显然,宗教在学生精神上的隐性约束与控制制约着学生的随意性,虔诚的态度也体现在了学习的有效性。

二、客观理性的看待宗教对我国大学生的影响

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当前在世界60多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约占75%。在我国,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在1亿多宗教信徒中,青年人约占1/3,人数达到了3 000万~4 000万人左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青年信教在国内呈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高等学校,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对于这种现象,我们要客观理性地看待。

首先,宗教中的优秀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对大学生有一定的积极影响。我们知道,宗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伦理道德思想,宗教中一些有益的理念和教义对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的升华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如佛教、道教的五戒、十戒就是要求信徒不杀生、不偷盗、不淫邪、不贪欲,要扬善抑恶等,这些与我们日常所倡导的伦理道德基本相符。此外,“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宗教对信徒具有心理调适和心灵慰藉的功能,能消解他们现实生活中因遭受挫折所带来的心理压力,起到平衡心理,慰藉心灵的作用,这正好可以满足部分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经常要面对学习、生活乃至社会上各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当他们不能正确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时,就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失落感和焦虑感等,有些大学生就会求助宗教,通过信仰宗教缓解自己对现实的不满、无奈和恐惧,稳定自己的不良情绪,从而达到内心平衡、安宁和和谐的效果。

其次,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表现为:

1.滋长唯心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世界决定主观世界,主观世界来源于客观世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而宗教却认为,神创造了宇宙并主宰着宇宙。对神的信仰和崇拜,是各种宗教信仰的中心和基础。因此,在世界观上,宗教是一种以神灵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这种神灵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在根本上是相抵触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明确指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的形式”口,深刻地揭示了宗教的唯心主义本质。大学生由于认识分辨能力比较弱,加之对宗教神秘色彩的好奇,一定程度上容易受到宗教唯心主义的影响。

2.滋长消极的宿命论。世界观上的有神论必然导致人生观上的宿命论。宿命论认为人的富贵贫贱、生死祸福,乃至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是神安排的,都是天命注定而不可避免要发生的。既然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被神创造出来的,人就应无条件地服从万能的神。宗教宣扬的“宿命论”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倡导的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是直接对立的。大学生们如果不能认清事物发展 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正确看待人生命运的差异和变化,特别是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时不时遇到的困难和挫折时,就可能容易受到宗教宿命论的消极影响。

3.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消极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与高校的科学管理是分不开的。而宗教常会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一些麻烦,影响高校的和谐发展。比如,在我国一些民族高校大学中,就出现过信仰歧视、教派纷争,给校园的稳定带来严重后果。可见,宗教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是广泛的,我们要在深刻剖析大学生信教深层因素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推进大学生科学信仰的构建。

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特征

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信仰宗教又会呈现出与其他人群不同的特征:

1.文化崇尚多于教义皈依。与其他群体有所不同的是,多数大学生这一群体更注重从文化层面来体会宗教。宗教能够吸引高校学生首先在于其拥有丰富的文化性和自身的艺术韵昧。“宗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三大宗教都拥有各自独特而庞大的理论体系,都是集文化的大成者。”们都有其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并且有相对完善的教义、教规、理论,其内容表现出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和心理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 ;另外,宗教活动场所也充满了艺术性,类似金字塔式的教堂设计,配以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无论其外部形式还是其内部构造无不给人一种神圣、庄严、肃穆和美的享受,黑格尔说,宗教“经常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地感到宗教的真理” 。其次,宗教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终极关怀,关注人的存在、发展、价值、尊严和自由,解决人的精神层面困惑。由此可见,多数大学生对宗教产生的兴趣的原因在于宗教所

具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

2.功利冲动多于理性选择。当代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动机大多具有功利性和非理想性特点。在北京某高校调查显示,大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寻求心灵上的寄托”,“祈求平安,希冀有关好的未来”。认为宗教对人有一定的帮助,能给人以安慰和精神寄托。而对于参加宗教活动的形式又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很少人定期参加宗教仪式,甚至有人从未参加过宗教活动,很多人是在遇到事情之后才去求神保佑、诵经祈祷。这表明大学生选择宗教的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在于自身的困惑、苦: 和特殊的精神需求,从宗教中寻求和获得的心理安慰的价值取向明确,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而对于宗教的理想追求相对比较淡薄。

3.表层认知多于深层思考。宗教信仰,无论是对于信仰者还是对非信仰者来说,它均体现了人的价值选择,体现了一种人生观,这和丌J克思关于宗教本质的认识是一致的。调查表明,许多大学生信教者对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认识不足,在社会生活等方面并没有严格按照宗教的仪式、规范、理念行事,宗教在道德、人际交往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调整作用相对不明显,大学生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特征不突出,对宗教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上,缺乏必要的理性思考,可以说大部分信教大学生不具有完全意义上的宗教信徒的信仰特征。

参考文献

[1] 刘澎 著:《当代美国宗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 唐华 著:《美国城市管理——以凤凰城为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3] 张澍军 主编:《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4] 郭义贵:“法律至上与美国社会”,《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

[5] 冯春凤:“美国宗教与法律的悖论”,《世界宗教文化》,2000(3)

[6] 沈碧莲:“宗教:解读美国政治的新视角”,《现代国际关系》,2002(8)

[7] 可非:“美国:最有宗教情怀的世俗国家”,《世界知识》,2006(09)

第2篇:宗教对美国青年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其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美国社会推崇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凝聚了西方基督教文明精华的基督教伦理精神。正是由于有强大的宗教基础,美国才得以在由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组成的社会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凝聚力。美国是各种肤色人种的大熔炉,是一个民族的熔炉,美国人有欧洲裔、拉美裔、亚裔、非洲裔等等,还有土生土长的印第安人。美国用基督教精神,对社会重新进行了整合,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观。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确定了美国是一个政教分离的国家,没有国教。但宗教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实是无所不在的。美国人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基督教,基督教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根据美国的盖洛普等科研机构在几十年间的跟踪调查统计,美国大概每十个人里,就有9个人自称相信上帝;有8个人认为,宗教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非常关键的内容;有7个人属于某种宗教组织,但不一定是基督教,可能是各种宗教;有6个人每天祈祷;有4个人每周会去教堂。这样的数字几十年来都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在“9.11”事件以后,每周去教堂的人数突然上升到70%多,后来有一个缓慢回落,但是基本稳定在40%多。

一、宗教对美国青年公共生活的影响

对于美国青年来说,宗教不仅是一种内心世界的精神信仰,而且是可以通过实践感受到的存在。对于大多数信仰宗教的美国青年而言,参加宗教活动不仅是因为宗教组织有着高超的宣传技巧,而且是因为宗教能够给他们提供精神和物质上实实在在的帮助,对于协调人际关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正常生活尤为重要。

美国大约有11%的中、小学生就读于私立学校,这些私立学校中有85%是教会学校,许多青少年从小就接受了系统的宗教教育。每当周日来临,虔诚的基督徒总要带着子女到教堂做礼拜,孩子们要去教堂开办的主日学校。始于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主日学校是系统的讲授宗教知识与培育宗教道德的基地。从学龄前到高中,主日学校根据孩子的年龄,分成不同的班级。哪里有基督教会,哪里就有主日学校,其对美国青少年道德观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除了中、小学以外,美国还有为数众多的教会大学,许多美国著名高校,起初就是为宗教目的而创办。上世纪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冲击,美国高校的宗教色彩不断削弱,但还保留了两类与教会组织有密切联系的大学。

第一类是由教会创办并由教会继续拥有和管理的学校。这类学校不仅在财政上受教会控制,而且保留了比较明显的宗教特点。但这些学校已不同于早期的教会大学,其学术自由和宗教宽容度大大增强。教授本人的宗教背景已不像早期那样受重视,学校可以聘用不同教派或无宗教信仰的教授。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对所有人开放,学生的宗教信仰并不重要,但宗教课仍然是必修课。在课程设置上,许多学校在保留神学系或神学院的同时,设立了宗教系,侧重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宗教。

第二种类型是与教会有联系但在表面上已无宗教色彩的独立学校。教会的代表只以个人身份参加学校董事会,通过对学校的财政支持来影响学校的发展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这类学校不设宗教系或专业,也不设置宗教必修课。许多宗教组织在高校中保持存在和影响的一个重要方式,是在经济上对大学教学和科研给予经费资助并向学生提供奖学金。一般而言,这种资助是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对申请组织或个人的信仰背景并无要求。这也是宗教机构开展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保持对社会的影响和自身价值的长期战略投资。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美国宗教组织在高校的工作重点已从对高校教育领导权的争夺转变为对学生个人信仰的争夺上,并引入了一些新的活动载体来吸引青年,社区服务和志愿服务日益成为其常用的工作手段。美国许多教派和地方教会都设立了专门的校园宣传机构,指导校园的学生宗教活动。在美国大学校园里兴起的学生宗教活动往往带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宗教组织的活动方式多样,除了宗教聚会和学习宗教经典著作之外,野营、郊游、业余文艺演出、到社区或海外当志愿者、参与社会服务等活动都对青年人颇具吸引力。根据普林斯顿大学宗教研究中心于2000年对美国大学生信教情况的调查,70%的受访者表示曾参加过教会组织的某种社会服务活动。

二、“9.11”事件之后青年群体宗教热情升温

近年来,美国青年信奉宗教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根据北卡罗莱纳大学2005年发布的《全国青年与宗教调查》,约有82%的青年参加某一教会,坚定信仰自己宗教的比例达到80%,经常参加宗教活动比例的约为52%,这些数字都比2000年有所提高。据美国《纽约时报》近期报道,美国高校近来兴起一股“宗教热”。与过去相比,宗教学专业和相关课程越来越多地受到大学生青睐,校园里的教会活动日渐频繁,而信仰宗教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谈经论道似乎已经成为美国高校学生的热门交流话题之一。

据《纽约时报》报道,从知名的精英高校哈佛大学,到纽约州著名文科高校科尔盖特大学,从以强烈社会责任感著称的威斯康星大学,到历史悠久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宗教热”席卷全美各地高校。许多高校教授和官员说,学生对宗教如此热情投入,这种现象已经几十年没有见到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2004年一项调查显示,受访的新入校大一新生中,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他们正在不断寻求机会提升自己的宗教修养。

《纽约时报》根据对美国多家知名高校的调查发现,高校“宗教热”主要有两大表现,宗教课程受欢迎和校园内外教会活动频繁。许多美国高校教育工作者说,越来越多的学生选修与宗教相关的课程,甚至选择了宗教研究专业,这与过去形成鲜明反差。与10到15年前相比,无论是学术上还是思想上,学校对宗教的兴趣更大。同时,美国高校中涌现出大量与宗教有关的学生团体,他们的活动日益频繁。不同宗教的牧师同时在校园内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一些宗教活动还向学生分发食物。学生们也越来越频繁出入校园周围的教堂,经常参加教堂组织的社区活动。

随着校园内宗教氛围越来越浓厚,谈经论道日益成为许多美国高校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许多学生每周定期聚会,讨论与宗教和信仰相关的问题,交流彼此的人生体验和对世界的看法。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威斯康星大学的教会甚至为信教学生修建了专门的宿舍楼,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宗教心得。威斯康星大学校园内一座专门为信教学生修建的7层宿舍楼将于今年8月份开放。

高校中兴起的“宗教热”也引起了美国教育学者的关注。部分学者认为,2001年“9.11”事件及其后的伊拉克战争是导致现在这批学生普遍对宗教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些事件显示了宗教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使得大学生们希望揭开宗教神秘的面纱。也有学者认为,当今的美国大学生对宗教产生浓厚兴趣,与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关。当代美国大学生的父母不像父辈那样把宗教信仰强加给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当这些孩子进入大学校园后,突然之间遇到许多棘手的事情,有的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解决。于是,他们开始求助于宗教,或是学习宗教知识。还有专家提到,近年来,美国高校中国际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其中许多学生有自己的传统宗教信仰,这也加强了大学里的宗教氛围。

每一个时代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都会对青年群体的心理产生冲击和影响。高校宗教热情升温映射出当代美国大学生对世界以及人生问题的困惑与思考。在美国历史上,越战催生了以反战、摇滚和吸毒为代表的“垮掉一代”。如今,“9.11”恐怖袭击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安全感,正使美国青年群体逐渐回归传统主流价值观,家庭、婚姻和宗教等传统观念在当代美国青年中更受重视,而对酒精、毒品和性更加疏远。“9.11”事件充分显示出美国安全脆弱的一面,对青年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撼,使他们对世界产生不安全感。此外,再加上近年来美国失业率走高的影响,也使得青年中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增加。“9.11”之后美国从攻打阿富汗到发动伊拉克战争,频繁对外用兵,使青年群体中反战、厌战心理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势必会向家庭、教会等寻求心理庇护,从思想到行为接受社会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如今,宗教已成为美国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精神依托。在任何一个社会中,青年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其价值取向往往成为社会变迁的晴雨表。美国青年宗教价值观的变化也将对美国社会的未来产生深远的影响。

第3篇:金融危机对妇女就业的影响

自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就业难问题、尤其是妇女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热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浅层次、小范围的调研,共发放了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13份。问卷中,我们就金融危机以来妇女就业过程中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成因展开了调查,对妇女较为关心和关注的自身发展问题给予她们较大的空间畅所欲言。虽然调查过程是简单、初步的,但结果却是复杂、深刻的,使我们深刻感受到妇女就业的困苦和辛酸、无奈与不安。我们应呼吁社会、呼吁妇联组织、呼吁企业单位,让我们携手撑好“半边天”!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

1、性别歧视普遍存在,加剧妇女就业受限制。妇女就业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一是妇女在寻找就业岗位时,因性别原因而被拒绝的现象严重;二是一部分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只制“男性”,致使女性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

2、对家庭影响较大,带来妇女就业负面效应。在经济危机影响下,企业更注重的是投入与产出的成本核算,裁员是企业的“必经之路”,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征,怀孕、生育等特点,自然给企业增添了一些费用、占用了一些时间,因此妇女就成了裁员的重点,这就不利于家庭收入的稳定和健康发展,同时也加重了男性的压力,这对社会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状态产生了极大的负面作用。调查显示,75.6%的妇女对此表示愤怒。

13、年龄问题差异,导致妇女就业收入不均,质量滑坡。调查结果中显示, 20-30岁的大学毕业、未婚的女性容易找到工作,但与所学专业几乎没有关系,工资在800-1000元;30-40岁的女性是就业人员的中心,因为经验丰富,家庭负担相对较小,工作时间、精力比较充沛,收入较高;40-50岁的中老年妇女是就业难的重点,由于这部分人下岗失业的比较多,再就业又比较困难,就业面较窄,只能从事一些打扫卫生、做饭等较简单、工资较低的工作,收入在600-800元。

二、提出的几点建议

1、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增加妇女的就业岗位。从根本上说,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影响着女性就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政府应出台一些应急措施,改善女性就业的经济环境、发展环境,使女性获得更多的就业岗位。

2、健全法律政策体系,保护妇女的劳动权益。政府应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促进妇女就业的干预机制,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指定和强制执行来切实保障妇女的就业权利。在制度方面,我们建议以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为准则,对现有的法律法规做进一步的修改和细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男女平等就业政策,并定期进行严格的执法检查,进一步消除妇女就业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性障碍。除此之外,政府还应通过设立专门机构,用行政手段来保障平等就业,在特定的劳动市场设置必要的监控窗口,及时处理各种性别歧视的投诉,保护女性的劳动权益,帮助她们获

得合理的就业待遇。

3、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女性就业竞争力。首先,要充分考虑女性的特点和社会需求,因材施教。其次,要关注当代科学技术进步,关注社会发展的智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使女性掌握最新的专业技术成果。

金融危机会过去,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坚持以人为本,让女性紧跟时代步伐,坚定理想信念,创新思维,自主创业、就业,提高生活质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我们女性的贡献!

第4篇: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美国政府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

日语1006班 2010221103310045 孟宛

2010年11月3日,美国联邦储备局出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政府长期国债。这意味着美国在短期内开动印钞机印制如此巨量美元纸币投入流动市场。一石激起千重浪,美国此举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震撼与反响。美联储此举的中心考量是重振疲软的美国经济,扭转其在世界经济中愈益下降的颓势。

美国经济在危机中遭到重创。进入2010年后,它虽已摆脱衰退,但起色不大。振衰起弊,重现美国经济扩张荣景,一改其在世界经济中不断下滑的劣势,不仅攸关美国的国计民生及其世界龙头老大地位,还攸关奥巴马实现连任的目标,是奥巴马政府的核心战略与头等要务。实施“量化宽松”就是直接服务于这一战略。具体而言,此举是为应对和解决美国经济面临的三个突出问题(1.降低居高不下的失业率;2.不断增高的外贸逆差;3.高额债务),以推动其强势复苏。

美联储把“量化宽松”当作提振美国经济的“终南捷径”。从短期看,此举的确可以收到“利多”之效。其中包括为美国增加财富;提升美国股市股价,使美国人迅速增加2万亿美元资产;可以使其出口增幅比往年提高一倍以上,达到约20%。经济学家估计,美联储此举可能使美国的GDP增加0.4%。但是,美国高消费、寅吃卯粮的结果是美国财政入不敷出,举债度日,政府财政赤字务年飙升。因此,“量化宽松”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利多”的一面,也有“害多”的一面。从长远看,这对美国弊多利少,甚至无异于“饮鸩止渴”。

美国的货币政策不但影响本国,还有很强的“外溢效应”,即对世界经济产生重要影响。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第一大对美出口国及债权国,是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主要针对目标及其负面“溢出效应”的主要承受者。这反倾销税征收的对象与反补贴税征收的对象相同场资产的泡沫化,给中国经济留下恶果和隐患。

美国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使美元相对贬值,人民币相对升值,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扩大了从美国市场的进口。当然这种影响也是利弊皆存,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

对我国外贸的积极影响。

一是有利于缓解贸易摩擦。在发展外向型经济过程中,我国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外贸顺差持续了近二十年。持续多年的外贸顺差造成经济增长对国外经济体的过分依赖,巨额的外汇储备加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大。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使人民币相对升值,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的进口总额,外贸顺差也开始逐年递减,2011年下滑至1551.4亿美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4%以下,符合国际公认的贸易基本平衡标准。贸易顺差数值的降低,弱化了欧美等贸易国对我国有针对性的贸易攻击。

二是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在促使美元贬值的同时,抬高了人民币的兑换价值。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会使国内企业以同幅度下降的价格进口商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进口商品的成本及费用;另一方面也会使得出口商品的价格相对上升,出口同等数量的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进口商品,出口商品的利润大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 三是有利于推动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增长属于粗放型、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的模式,利润率极低,对资源的依赖性强,高速的外贸出口依靠的是资源的极度破坏和劳动力的低成本,这种模式无疑是美国等国家对我国进行反倾销、反补贴的诱因之一。而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在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的出口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将会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依靠技术进步来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是有利于优化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外部环境,扩大市场份额,整合全球资源。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成本相比以前有所下降,因此我国企业可利用此契机以较低的成本在国外建立跨国公司或走出国门进行跨国并购。这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外汇储备过快增长的速度,也可促进企业以较低的生产和交易成本整合全球资源,从而培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对我国外贸的消极影响。

一是削弱我国外贸出口增长速度。当前,我国主要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在于低劳动力成本,出口商品技术含量低、价格低。美元的贬值,削弱了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竞争力,使得国内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幅降低,外贸企业的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并会引发制造业向国外低成本地区转移,进一步冲击我国的外贸出口。

二是降低我国吸引外资的规模和速度。美元贬值增大了外商的投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国外商直接投资(FDI)的规模和速度。其中美国对华投资降幅明显,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美国经济本身的疲弱使得企业对外投资乏力;另一方面是人民币的升值使得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外资企业出口成本增加,降低了外商投资加工贸易型企业的意愿。

三是加大国内就业压力。首先,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促使国际资本大量流入中国,人民币的国外需求急剧上升,为维持供需平衡,央行不得不加大人民币的市场投放,致使通货膨胀显现。通货膨胀导致企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投资锐减,很多企业为压缩成本不得不采取减员措施,国内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其次,由于人民币的升值使得我国大批生产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向型企业,因失去价格优势,缩减了商品的出口量,陷入经营困境,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或放长假。再次,很多外商由于资金链的断裂,急剧收缩投资战线和规模,延长了很多在建项目工期和取消了很多拟建投资项目,这也对我国的实体经济和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

四是严重冲击科技含量较低、以低价取胜的出口行业。我国的主要出口行业大多外贸依存度过大、科技含量较低。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在促使美元贬值的同时,也必然会抑制我国产品的出口,特别是对那些外贸依存度大、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出口行业,有些甚至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因此,我国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加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为应对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对我国的影响,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应对进出口企业进行适当地引导和扶持,引导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优化整合,以减少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

第5篇:关于美国因素对台湾问题的影响

台湾问题本纯属中国的内政问题,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始终受到复杂的国际因素的影响。美国出于自身利益需要,介入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是台湾问题产生、发展和至今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台湾问题归根到底来说是美国问题。在台湾问题上的政治博弈,主要是与美国的博弈。朝鲜战争之后,美国公然介入台海局势,对蒋氏父子改遗弃为利用。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对台政策才作出了必须的战略修正,“中国必将统一,但不是现在”,是1978年美国检讨分析对台政策之后的结论。在台湾问题上,美国因素无时不在,只能正视,无需回避。九

五、九六台海危机逐渐平复之后,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以及13亿中国人民“不惜一切代价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有进一步深刻的印象和体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发展道路是一条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发展道路。要实现和平发展与中华民族崛起,必须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问题是指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从中国大败退台湾,至今所衍生的一系列主权或领土问题。台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已归还中国,但是在当时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峙的态势下,美国政府为了本国利益,向台湾出售枪支弹药等武器支持其独立,美国政府这一行动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和台湾问题的解决增加了新的问题和阻碍。台湾问题至今仍是影响当今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解决台湾问题刻不容缓。

台湾问题影响着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台湾问题成为美国全球化战略中的一个棋子。美国主张两岸“不战不和,不统不独”,力图无期限推迟中国统一。再加上日本“以台制华”为目的的政策,制约中国发展,遏制中国走向世界大国的步伐。美国和日本政府的介入,令本来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面临国际化的局面。同时,由于近年美国加强对台售大规模武器以及其扩大在东亚的军力存在,使东亚地区的安全环境逐渐恶化,台湾问题不确定性的发展趋势使中国传统的睦邻外交政策受到威胁,国家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台湾问题阻碍着中美两国的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是现今最有可能导致中美直接发生军事冲突的焦点,中国由此不得不面临美国军事介入,国家的安全环境面临潜在的威胁。

为什么把台湾在国家的和平发展中看的这么重要呢?从世界地图上看,台湾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濒临日本,菲律宾,印尼等国,面向太平洋和南海,台湾海峡又是日本称之为石油“生命线”的中点和必经之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且,台湾被称为祖国的宝岛,岛内自然资源丰富,岛周围的近海又有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潜力。另外,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美国等强权国家就利用台湾问题胁制中国,外国的介入非常明显,对我国的核心利益和国家尊严构成极大的威胁和损害,而且还会继续下去。可以说,如果不解决台湾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即使其他所有指标都达到了,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更不能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如果台湾问题不能和平解决,台海爆发战争,首先受波及的是我国的进出口业务,国际间的金融业务交流也将受到大幅影响。由于出口在我国经济中所占的巨大份额,即使是国内市场保持一定的增长率,我国的经济总量仍将受影响而减少。战争需要大笔的经费支出,耗费有限的资源,这将直接影响我国在经济建设上的资金投入,国内市场将形成通货膨胀,股票,房地产市场大幅下挫。战争中将对原有的基础设施造成破坏。中国大陆及台湾岛内的资产难以避免的外流。 <一>美国介入台湾问题的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台湾属于中国的问题不仅做出明确表态,而且也把台湾排除在美国的“防御圈”外,其放弃台湾国民党政权。蒋介石惶惶不可终日,离开了美国,他决无可能守住这个孤岛。此时,大陆做“解放台湾”的准备。 然而,两个重大情况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一是中苏两国签订友好条约,新中国“一边倒”的政策大局已定,美国对建立新的中美关系不再抱有希望;二是朝鲜战争突然爆发,这促使美国重新调整其东亚战略,同时也让美国找到了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的“口实”。

195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并公开抛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在美国操纵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案,组成“联合国军”开赴朝鲜的同时,6月29日,美国第七舰队进人台湾海峡,担负起“保护”台湾的任务。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是对新中国的公开挑衅,是对中国内部事务的公然干涉。这一事件,既是影响东亚局势的大事件,也是导致中美关系由徘徊、观望走向对抗的大事件。自此,拉开了中美交恶数十年的序幕,也使“台湾问题”随之而生。

如果说,美国是台湾问题的始作俑者,那么,美国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正是台湾问题的发端。其产生的后果和影响,贻害当时,困扰现在,将来的前景也难以预料。 <二>美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立场

对于美国政府,台湾问题是其制衡中国崛起的一张牌,故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的立场上也逐渐清晰化,那就是一方面遵守和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两岸任何一方单方面做出改变现状的行动;另一方面,处于冷战思维,暗地里却加大售台武器的力度,并强化“中国威胁论”,力图阻碍中国的统一进程。近年来,美国已进一步介入台湾问题,并为长期维持两岸分离的现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安全措施,令两岸的局势发展进一步复杂化。美国反对中国大陆以武力改变台海关系现状,也反对台湾宣布法理独立,但默许其以“事实独立”的方式存在。

美国目的是要保持两岸“不统不独、不战不和”的局面,既便于美国控制台湾,又便于美国制约中国大陆。美国政府一方面既可宣布支持“一个中国”政策,声称对台的“三不”政策,同时又通过所谓“台湾关系法”,搞对台“军售”。可以说,美国既不愿看到“急统”,但也担心“急独”。这是美国两党基本认同的处理两岸关系的基本政策。

美国目前对台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在军事领域,将导致东亚地区的军备竞赛,使发生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大增。(2)在政治领域,虽然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但美台间的非官方的实质性关系却发展迅速,且美国国内不时传来“以台制华”和“协防台湾”的声音,这很大程度上一方面是出于美台政治体制模式相近,价值思维接近的原因,另一方面则是基于遏止中国发展的需要,其影响就是使中美关系裹足不前,彼此间缺乏政治互信,进而导致两国民众的敌对。(3)区域合作领域,由于美国在亚太地区以美日同盟为战略支点,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的立场和态度很大程度上也影响和主导着日本对台态度,加大了中日在区域内合作处理国际事务的难度。

<三>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演变趋势

总的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美国对台湾问题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改变,仍将以保持台湾海峡稳定,维持两岸现状为主要政策目标,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作用也将呈现基本稳定的态势。

从美国对华战略来看,美国以台制华的基本方针也不会有大的改变。美国在亚太地区担心的主要挑战之一,是中国力量的上升而引起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在美国看来,只要台湾继续保持与北京的分离,中国相当一部分力量和资源的增长就会被消耗在台湾问题上,中国的上升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滞。因此,美国不会放弃以台制华的努力,将继续推行介入即干涉政策,在对台军售、支持台湾加入某些国际组织一些问题上,甚至可能加大力度。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实力和国际作用的增强,也会给中美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的诉求来看,中国在未来很长的时期内,都将集中精力建设小康社会,维护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对中国来说十分重要。中国不会也不想把美国当成敌人,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把中美关系置于重中之重的地位,致力于与美国发展建设性的合作关系。中国的这种态度和努力,会降低中美关系发生大的逆转的可能性,而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无论对台湾分离主义势力,还是对美国国内某些反华势力借台湾问题兴风作浪都会起到很重要的抑制作用。

<四>如何看待美国对于台湾问题的影响 美国因素已经并将继续对两岸关系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一)助长了岛内“台独”势力的嚣张气焰;(二)增强了台军的军事实力,是台湾当局“以武拒统”的主要靠山;(三)影响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不过美国因素在台湾问题上的影响力,并不是无限度地扩张的。它必然要受一些因素的制约。 面对国家分裂的危险,中国在反“台独”、反分裂问题上,表现出最大的决心、最强硬的姿态,并做好了应付最复杂局面的准备。从军事上说,一旦“台独”得势,大陆将不惜采取潜艇封锁、导弹攻击直到登岛作战等方式,坚决粉碎“台独”企图,即便因此而导致中美对抗也在所不惧。

毫无疑问,解决台海问题,武力方式也并非最佳选择,推进和平统一,关键还是三条:一是靠发展,大陆要用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果,提升民族凝聚力;二是有耐心,“和平统一”只要能往前走,步子大小快慢都在其次;三是讲智慧,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谈,没准就找到一个好办法。

<五>中国解决目前台湾问题对策

维护我国领土完整是我国伟大复兴的光荣任务。从现实情况分析,中国解决台湾问题必然是一个长期、渐进而复杂的过程。因此,采取正确的维权路径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美国因素是台湾问题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中国可以采取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加强国家经济建设

从总体上看,要通过大力发展本国经济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经济实力,一是可以为国家进一步壮大自身的军事力量提供物质基础;二是可以增加我国对美国的威慑力。

(二)加强与美国的沟通与对话

由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自911事件以来,中美关系和两岸关系出现了新的情况,即中美关系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两岸关系却朝坏的方向发展。9.11事件以来,美国把反恐斗争置于首要世界战略目标;加以朝核问题使美国穷于应付,求助于六国会议,特别是有求于中国从中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因素在台海问题中的这类积极作用的一方面,可以而且应该加以利用,但须强调指出,这种积极作用是有限的。所以,不能指望美国会帮忙促进两岸“统一”,因为“和平统一”纯属一国的内部事务,不应该有外人插手。实现和平统一,应该立足于两岸中国人的努力。

(三)积极准备,以待时机。

至今为止,我们在台海问题上没见过任何清晰有效、能让潜在冲突各方都信服的共同战略思考,台海战争之所以基本接近不可避免,其重要原因就在于冲突各方战略目标既矛盾,又缺少协调的机制,最终只能让势态不断加剧走向战争。所以我们应该积极为战争做好准备。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要求和结果。只有两岸完成了完全统一,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所以我们在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当中,要积极地为实现两岸最终统一创造条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完成两岸的统一,这才是所有中国人的愿望,也是海外几千万华人华侨的心愿。采取积极措施,适时制定相应方针政策,应对各种威胁与挑战。总之,和平崛起是中国走向强国之路的必然选择,而台湾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成为挑战中国和平崛起大战略的致命多米诺骨牌,这是中国人民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我们只有认识到台湾问题的危险性,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做最坏的打算,以百分之百的勇气和努力去认真对待,才能为和平崛起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

我们应该要相信也必须相信,将来的某一天台湾会回到祖国的怀抱,鲜艳的五星红旗会在台湾岛的上空迎风飘扬。

第6篇: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郑易平王维

(摘要]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贡献是不客忽视的。清教的契约思想为北荚殖民地人民反抗英王的统治提供了合法性依据I新教的人权政治思想为美国革命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次宗教大觉醒运动不仅使契约思想、人权思想广为传播,而且在此基础上速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 [关键词]基督教 文明 清教新教 大觉醒

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首次把“文明”而不是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作为区分人类集团的标准和引发后冷战时代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他的文明观里,宗教是构成文明的首要因素。亨廷顿的观点或许偏颇,但他从文明的角度看人类冲突的独特视角,还是给了人们不少有益的启示。

另一位美国学者奥利维尔·如恩斯在《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国世纪》一书的前言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法国历史学家弗朗索瓦·菲雷在回顾1989年苏联解体,致使美国最终获胜时,指出了这样一个事实:苏联是个超级大国。它或许一直都拥有令人敬畏的强大的政治和军事力量,但却从来都不是一个文明,证据就是它可以在旦夕之间消失,而没有留下任何实质性遗产。我在考察促成‘美国强权下的世界和平’的‘美国世纪’时,有一个出发点,就是要表明美国的情况正好与苏联相反。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原因恰恰在于它的文明。”[1]可是谈起美国革命,人们立刻会想起潘恩、杰斐逊、华盛顿、汉密尔顿、麦迪逊等人的贡献,也很容易想起洛克和孟德斯鸠等人的思想影响,而基督教文明作为美国革命的重要背景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分析一下基督教文明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一、清教契约思想对美国革命的贡献

“契约神学”是加尔文主义的重要内容,这种思想认为,人与上帝之间有一个契约,那是人自愿与上帝订立的契约,即恩典契约。通过恩典契约,人从上帝那里得到了赐予,人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是为这个赐予而存在的。清教主义出现于16世纪60年代,是加尔文主义的一个分支,因此深受加尔文契约神学的影响。清教分离派首领罗伯特·布朗于1582年在荷兰出版了两本书,提出了契约思想,他写道:“建立的或集合成的教会是一群或一些基督徒和信教者。他们按自己的志愿,与他们的上帝订立契约,受辖于上帝,并在神圣的共同体中得到了上帝之法。”[23而重要的是,布朗把清教的契约思想引入了政治领域。他说:“人们应该有什么协议呢?”“对于教会神职人员,必须有教会协议;对于民事行政官,必须有人民的协议或共同体的协议。,,[3]也就是说,一切合理的权威来自上帝的圣谕和人民的协议,其民主倾向清晰可见。 清教徒来到北美,继承和发展了清教分离派的契约理论,确认了契约思想及相关的权利,即教会或政府的建立是被治者同意的产物。在《五月花号公约》中,教会契约已成为自治共同体的基础。“《五月花号公约》不仅使契约缔结者联合起来崇拜上帝,而且缔结契约是为了建立新的共同体和新政府。”[4] 美国学者文森特·奥斯特罗姆指出:“源于圣经传统的圣约思想与建构民治国家的思想相连。最后,订立圣约及把‘我们自己联合在一起的方式’将以法案、条例及宪法等公正而平等的法律形式体现出来。”美国联邦制中的核心观念是以订立圣约和把我们联合在一起的程序形成自治的关系社群。,,__在被马克思誉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独立宣言》中,杰斐逊写道:“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 喻的:所有的人都生而平等,他们拥有天赋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即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而所有的人生而平等的预设是以《圣经》为基础的,即 在上帝面前人们处于根本平等的地位,并且,这种传统告诉我们,所有人出身都相同。,,E63 《独立宣言》阐述了契约权利思想:“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他们的公正权力源于被统治者的同意。一无论何时,任何形式的政府破坏这些真理,人民都有权改变或废除之,建立新政府⋯⋯”既然英王暴虐,违反了契约,殖民地人民就有革命的权利。人们一般认为《独立宣言》所阐述的契约思想基本上来自洛克,因为杰斐逊熟诸洛克的《政府论》,并把洛克的观点称为 “常识”。其实,清教的契约思想早于洛克半个至一个世纪。此外,关于契约思想,“罗杰·威廉斯、托马斯·胡克和约翰·怀斯等人都曾详细阐述,想必杰 斐逊也是熟稔的”r73。另外,《独立宣言》也是在总结了北美殖民地人民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写出来的。在美国革命的酝酿时期,抵抗暴政的权利思想已被广 泛传播,这其中新教牧师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马萨诸塞的一位清教领袖、波士顿的著名牧师约翰·科顿于1633年写道,当人民发现统治者违背了“他们宣誓遵循的公正和幸福的原则”和背离了“他们的契约的根本条款”时,也就免除了人们对他的效忠。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拿起武器”也是合法的[8]。显然,清教的契约思想为美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来源。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阿克顿勋爵

在论述美国革命时指出:“这种革命精神通过殖民

地宪章而源自于十七世纪的教派。”[91而托克维尔说得更清楚:“从第一个在美国海岸登陆的清教徒身上就看到美国后来的燕个命运,犹如我们从人类的第一个祖先身上看到了人类后来的整个命运。,,I-103因为,“清教的教义不仅是一种宗教学说,而且在许多方面与最纯粹的民主和共和理论相一致”E11"1。

二、新教对美国人权政治思想的贡献 1.新教的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思想 美国的建国者认为:宗教信仰自由是人的少数几项绝对权利之一。一个人的宗教信仰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任何政府都无权强迫个人接受任何教义或者检查任何教义。政府不得强制推行一种宗教信仰,也不得因为人们有信仰或者无信仰而剥夺他们的任何权利或者特权。因此,美国宪法将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基本人权加以保护,其《权利法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法律:确立国 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清教徒最初历尽艰辛,甚至牺牲生命来到北美就是为了实现宗教自由的理想。可是清教徒到北美后却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并排斥其他教派。在这种情况下,罗得岛的缔造者浸礼教牧师罗杰·威廉斯,坚决主张政教分离,反对正统清教所奉行的政教合一原则,反对政府干预宗教事务,强调宗教信仰完全是上帝与每个个人之间的关系,他有一句名言:“上帝设置一堵墙,将他的教会园地隔开,不受荒原的污染。”[121他在1664年撰写的题为《论因 信仰而遭迫害的血腥教义》一文中更明确地指出,精神领域与世俗领域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教会掌管精神生活,行政官员管理世俗事务n引。他认为正确的宗教政策应免除政府干预宗教的危险,政教分离正是为了保证各教派的宗教自由,而宗教自由是一项主要的自由权利。作为罗得岛的缔造者,他从英格兰争取到实行宗教宽容原则的特许状,该特许状规定:“在这殖民地,任何人不应母宗教上的意见的分歧而以任何方式受到骚扰、惩罚遭致不安或遭到怀疑,不得在实际上侵犯我们这一殖民地公民的和平。”[141罗杰·威廉斯在罗得岛实行宗教自由政 策,甚至宽容到连无神论者也得到了保护。

在殖民地时期,除了浸礼教之外,虔教派和贵格宗也主张宗教自由。贵格宗的教义是根据《新约全书·约翰一书》,即以“上帝就是光,在此毫无黑暗,我们若在光明中行,如同上帝在光明中,就彼此相交”演绎而来,认为每个人心灵中都有内心之光,即“光明的种子”,可以直接感知上帝的存在及其意志。因为人人能直接同上帝交流,因此,无需牧师作为中介。这体现了一种宗教平等观。它主张有原罪的人只要承认其原罪,真心忏悔,修正其言行,都能得到救赎和上帝的恩泽。它反对宗教迫害,认为那样做背离了耶稣的悲悯精神,实质等于精神上的谋杀[1引。贵格宗领袖威廉把信仰自由看作是最重要的自由。他在1670年撰写的《信仰自由的伟大事例》中,把信仰自由界定为“不仅是相信或不相信这一原则或那一原则的思想自由,而且是对我们所认为绝对需要的原则以鲜明形式加以崇拜的自由。’’c16] 2.新教的自由民主思想 在英属北美殖民地,清教徒是平等思想的传播者。首先清教徒主张一切人在原罪方面是平等的。其次,清教徒接受了加尔文的“预定论”,严格区分选民和弃民,但同时主张,没有人能自己救赎自己,每个人获救的机会是与他人一样的。倘若一切人在原罪和基督神恩面前是平等的,那么他们在其他方面也应该是平等的。 马萨诸塞的进步牧师约翰·怀斯著书立说,宣扬“理性会指导人们不可避免地选择民主制,选择自然之光珍惜的政府形式,作为是适宜人类的公正和自然权利的政府形式-E17]。他强调人按天性是自由和平等的,指出“一切仁政的目’的是⋯⋯促进每个人的福利以及每个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尊严等权利,并保障这些权利不受侵害,,[18]。在此,他明确提出人人平等和人人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财产权等人权观念。

康涅狄格的奠基人,杰出的清教徒托马斯·胡克,主张一切人享有宗教平等和世俗世界中的平等,必须经由大家的同意才能建立教会或政府。他宣称:“遴选公共官员是人民的权利,并得到上帝的恩准。”选出的官员,“其权力是有限度和范围的’’[”3。波士顿具有强烈民主精神的牧师乔纳森·梅休生活在英国与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矛盾逐渐加剧的时代,他被约翰·亚当斯称为美国革命前15年 中“唤醒和复兴美利坚原则和感情”的最重要人物之一[2引。他在《无限制的臣服》布道中鲜明地主张抵抗专制政权的权利,认为无限制地臣服掌权者是

“荒谬的”。他提出了.“合法抵抗”的原则,他说:“我们可以保险地主张两件普遍的事而无害于政府:其一,当世俗统治者所行之事不适合上帝的意志时, 可不必服从⋯⋯不服从他们是一种责任,而非犯罪;其二,任何政府摒弃公共福祉和社会安定这一政府的目标,⋯⋯那么人们就没有理由或动力去顺从或臣服。”统治者“从上帝那里得不到做坏事的权力”,政府是受“人民的委托而建立的,当权者滥用这种委托权力,人民可以取回委予其他人川E 13。除清教之外,在英属北美殖民地,还存在新教的其他教派,诸如浸礼教、虔教派、贵格宗等等,他 们都具有相当程度的民主和人权思想。浸礼教牧师罗杰·威廉斯不仅大力倡导政教分离和宗教自由,而且宣传人民主权的思想,宣称政府只是人民主权 的创造者。

贵格宗不仅和虔教派一样主张宗教自由和社

会平等,而且在政治实践上主张贯彻人民主权。贵 格宗领袖威廉·宾缔造了宾夕法尼亚,他于1682 年为宾夕法尼亚起草了《政府体制》的基本法,在序 言中,他明确指出,一切政府的伟大目标和本政府 体制的目的是“支持崇敬人民的权力,保障人民不 受滥用权力之害。”“没有服从的自由是混乱,没有 自由的服从是奴隶制”,因此,公民享有自由权的时 候,无论统治者,抑或被统治者都要服从公正的法 律‘2引。

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威廉·宾强调政府

的分权制衡,他主张政府由三个部门组成:总督(没 有否决权),一年一度选出的助理会(有权提出法 案,并在行政上协助总督)和一年一度选出的议会 (有权批准或否决助理会提出的法案)。同时他还主 张官员轮换制。威廉·宾表示,他制定政府体制,旨 在保证实现人民的三种基本权利,即自由权、财产 权、通过投票选举以参与立法的权利和通过司法系 统受行政部门保护及参与司法和行政的权利[2引。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英属北美殖民地新教进步 牧师对殖民地人权政治思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 们从新教教义出发,在强调个人的尊严和信仰自由 的同时,主张社会平等,阐明了被统治者的同意是 建立合法政府的基础;主张对政府的权力加以限 制,以保障人民的权利;同时主张政府内部分权制 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甚至宣称如果当权者滥用权 力、背离公共福祉,人们有抵抗乃至革命的权利。这 些思想对后来的革命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不 愧是美国人权政治思想的先行者。

三、第一次宗教大觉醒对美国革命的影响 1730~1760年北美殖民地开始了第一次宗教

大觉醒运动,即唤起民众宗教热情、复兴传统宗教 虔诚的运动。宗教复兴者打破了以往在教堂定期进 行宗教活动的惯例,不分地点、时间,凡有人群的地 方皆为布道场所。他们采用即席讲道、家访等多种

方式四处布道,有的地方还把布道场词编印成册,__在民众中广为散发。为适应传教与培养高级教牧人

员的需要,宗教复兴者陆续建立起高等学府。 大觉醒运动使“唯信教义”、“预定论”等神学思 想广泛传播,但更重要的是它进一步提出了普遍救 赎的宗教平等观,宣称不是财富或社会地位,而是 一个人的个人宗教体验,才是救赎的条件,并且这 种救赎最可能降临于一般的、未受过教育的人们身 上。公理宗牧师乔纳森·爱德比兹在马萨诸塞推动

宗教复兴时,摒弃了加尔文教对“选民”和“弃民”的 划分,强调精神的觉醒是上帝预定的被救赎的人的 标志,在广大人民中间得到了响应。 “大觉醒”显然造成了一些教派分化,使越来越 多的信徒背离国家教会,但却使宽容异己之风尚得 以发扬,推动了众多的宗教派别与团体的形成和相 互的认同、理解与尊重。宗教的民主化促进了民主 热情,宗教的平等观推动了政治和社会的平等观, 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不公正和社会不平等的认识。结 果使代表不同宗教派别的牧师在政治上活跃起来。 每年的选举也就不像往昔那样平静了,希望连任的 官员感受到了选民的压力,这多少削弱了统治者的 控制力量。

另一方面,“大觉醒”唤起了各殖民地民众对经 济和政治上的共同利益的认同,加强了民众共有的

“上帝选民”、“特殊命运”的信念,促进了美利坚民 族一体化观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达成了“天赋人权”、反对暴政的政治共识, 为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英斗争提供了道德依 据‘2 4|。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史学家威廉·麦克劳克林

认为,大觉醒“福音运动为(美国)革命奠定了基础。 它在摧毁老殖民地社会静态的贵族式的、阶级层次 分明的和审慎控制的社会秩序方面起了重要作 用’’[2引。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革命前夕1776年1月,

潘恩这位“自由的使者”发表了著名的革命檄文《常 识》,此书出版后在殖民地居民中不胫而走,成为北 美人民反英最具号召力的思想武器。一般认为,《常 识》中宣传的革命理论是世俗性的,然而,潘恩在抨 击英国君主专制政体和世袭制的合法性基础时却 使用了大量的圣经话语。在书中,潘恩详述了《旧 约》中犹太人向耶和华要一个世俗的国王来统治他 们的故事,指出君主政体是起源于基督教之外的异 教徒的政权形式,而上帝是反对君主政体这种统治 形式的,甚至把君主政体列为一种罪恶。此外,在列 举世袭制的弊害时,潘恩把世袭制同基督教的原罪

说相比较,认为二者是“相类”的,都是“不光彩”和 “丢脸”的。最后,他总结道:“君主政体和世袭制度 不仅使某个王国而且使整个世界陷于血泊和瓦砾 之中。这是《圣经》所反对的政权形式,所以免不了 要发生流血。”

《常识》的发表和传播,正值北美第一次宗教大 觉醒如火如荼之际,当时人民的宗教意识空前高 涨,《常识》的宗教话语巧妙地把宗教意识和革命意 识融合在~起,使人民的革命激情进一步高涨。 (作者:郑易平武汉大学在职博士生、中国矿 业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江苏徐州221008; 王维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江苏 徐州221008) 参考文献

1-13[荚]奥利堆尔·如恩斯:《为什么20世纪是美固世纪》, 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7页。

[23 H.M.Dexter,Congregationalism As Seen in Its litera— ture,New York,1975,P101~105.

[3][7][15][17][18][19][20][21][22][23][25] 转引自陆

镜生:《美固人权政治》,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第6

5、64~6

5、 130、9

1、8

8、8

8、8

9、8

9、9

2、92~9

3、96页。

[43 J.Mark Jackson,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Politi. cal Thought,New York,1932,P61.

[5][6][美]文森特·臭斯特罗姆:《美国联邦主义》,上海三 联书店2003年版,第

56、58页。

[83 Perry Miller,The New England Mind:the Seventeenth Centuty,New York。1957,P410.

[9][英]阿克顿:《自由史论》,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第201 页。

[10][11][法]托克堆尔:《论美国的民主》,商务印书馆1991 年版,第

323、36页。

[12]Mark De Wolfehowe,The Garden and the Wilderness:

Religion and Government in American Constitutional History, Chicago,1965。P6~7.

[13]Providence:Massachusetts Club Publications,1870, V01.3.

[14]Anson Stokes and Leo Pfeffer,Church and Stat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1964,P65.

[16]Mary Maples Dunn,wilIiam Penn:Politics and Con~ science,Princeton,1967,P146.

[24]Sydrney E.Ahlstron,A Religion History of the Amer,

ican Peopl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 979,P294.__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