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工作实务

2023-01-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辅导员工作实务

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探究

摘要: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近几年民办高职教育在国家教育扩大化方针的引导下发展迅猛,学校数量不断增加。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素质、能力、思想、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的不足,给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与挑战。笔者在民办高职院校工作期间在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调查、分析的基础之上,通过学习其他专家的理论成果,总结在工作上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希望通过系统总结,能给大家提供借鉴并分享、共勉。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

一、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从学生方面来看。(1)整体素质不高,大部分学生学习底子薄、基础差,学习兴趣普遍不高,较为自卑,自尊心强,容易自暴自弃,学生思想问题复杂且多样。(2)大多数学生自我要求不高,依赖性强,没有学习方向和目标,容易自我放纵,上课不带课本,经常迟到、早退、旷课,什么事情都要靠辅导员提醒,学习不能坚持,违规、违纪现象频发,对许多事情都摆出无所谓的态度。(3)逆反心理较强,盲目排斥,态度冷漠,不积极主动参加班级活动,不愿接受正确的引导,对教师的关心不以为然,对于正确的思想政治宣传、典型事例、先进事迹不屑一顾,拒绝接受教师、家长正确的教育引导,喜欢反其道而行。

2.从学校来看。(1)民办高职院校是私人或者公司集团投资建设的,运转经费以学生学费为主,学校把大量的资金用于招生宣传、实训基地建设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必然就会减少,在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学生社团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培训进修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明显不足,并且举办活动的影响力也不够,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效性。(2)在民办高职院校中,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工作人员,其他部门人员基本上很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到与学生的一次普通接触是良好的教育机会。在为学生服务过程中,由于服务态度问题引发学生对学校的不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不强。作为直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室,在上课过程中,只重视教学,忽略了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少部分教师则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的工作,与自己无关,有问题就交给辅导员,自己则不参与。(3)民办高职院校受限于资金压力,不能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活动、学习场所,缺少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室,学生在宿舍以上网、游戏、娱乐为主,沉迷网络游戏,加之学生自控力差,对各项规章制度漠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也频繁发生,这些日常突发事情也让辅导员疲于应付,无法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4)学校对于社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大部分仅限于娱乐、热闹的形式活动而已,没有把这些活动当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契机,缺少专职的教职工教育及指引,对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吸引力,不能有效展开,弱化了活动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3.从辅导员来看。(1)大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由于受自身条件所限,很少能在辅导员队伍上引进高学历硕士生,因此普遍都是刚毕业的本科学生,跟学生年龄相差较小,虽然很容易跟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但是他们自身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突发事件处理能力不强,而且很多都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也因为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复杂多样,突发事件频发,很多新辅导员很容易身心疲惫,极易对自身从事的职业产生怀疑,从而导致工作情绪低落,对工作失去信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2)同样作为年轻人,大部分辅导员虽都是党员,但党团方面的理论知识严重匮乏,较少关心国内外时政大事要闻,对这些不予重视,很少采取及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面、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人身观和世界观。(3)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院校相比在待遇、身份及自身权益等方面得不到充分保障,导致部分教职员工对工作缺少安全感及认同感,科研学术氛围不高,很多辅导员看不到自我发展的方向,导致辅导员队伍不稳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连续性。(4)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辅导员需要承担着班级日常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相对于本科高校的教师来说工作更为负责、烦琐,加之学生心理问题越来愈多,辅导员往往扮演者多重角色,没有充足的精力和时间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宣传中大多形式单一、内容枯燥,大多数是对于学校、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文件精神及政策的传达。(5)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滞后,学校党组织涣散,职能弱化,学生党建工作开展不畅,基层党组织没有专门从事党建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团委书记或辅导员兼任,辅导员平时工作本来就很繁忙,再加之年轻党员对于党员的发展程序、培养经验不足,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只有三年时间,当党员发展了,学生也面临毕业了,发挥不了党员的示范作用,党建工作没有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教育中的效果。(6)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运用欠缺,当前辅导员使用的网络基本上仅限于QQ、微信等与学生进行事务性沟通,而不善于运用微信、微博等开展更高层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二、加强和改进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让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常感迷茫的是他们缺乏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大部分辅导员经常使用的班会、讲座、座谈会、思想政治课堂、爱国电影教育等传统思想教育方式好像永远落后时代的发展,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民办高职学生的内心需求。笔者就这几年的工作体会与大家一起共勉。

1.作为一名辅导员,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通过提高自身政治理论知识来提升自我综合素质,不仅对自我的成长发展,更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领作用,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要做的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国家党政法规,养成关注国内外热点时事的习惯,培养政治敏锐性和大局观,这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前提。只有深入学习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升华思想理念,才会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活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切实的教育效果。

2.作为辅导员我们需要掌握的知识包含教育、心理、社会、管理、沟通、交流等各方面的知识,同时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了解,只有拥有了丰富完备的知识体系,才能在平时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游刃有余,真正帮助学生。

3.对于辅导员来说,能够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敏锐的预见不安的因素,在小事情中发现大问题,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我们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掌握的基本要求,并要制定预案,将不良的问题化解,让学生能够安全、有序的完成学业,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关心时政热点,认真研究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行为,不断学习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4.辅导员要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并且要加快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紧跟社会发展步伐,探索和掌握思想政治的自身规律,全面提高自身各项素质,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来做工作,并且善于总结和反思,了解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生活、学习特点,帮助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5.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具备积极向上的心态和善良包容的性格。我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学会尊重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走进学生的内心,融入到学生当中去,这是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能否成功的关键。我们不仅要有丰富、多样的知识构架,更要有良好的人格魅力。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去教育学生,引领学生传播正能量。

6.目前大部分学校的辅导员自身工作不明确,各个部门工作都往辅导员头上压,导致辅导员工作“杂乱无章”,忽视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工作,导致辅导员定位不准确,疲于应付工作,无心专注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应该制定详细的辅导员工作职责,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在辅导员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把重心放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

7.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互联网”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互联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迅速地改变,我们必须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应用,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放到一个更高、更快、更新的平台上来。我们除了运用网络正常的事务交流之外,更多的要把网络平台作为一个平等与学生交流沟通的平台,深入学生思想,有针对性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网络话题大讨论、网络群班级会议、专题教育、博客写作等,让大家各抒己见,进行参与互动式讨论模式,不断学习网络知识,让辅导员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列。

8.学校应让辅导员走出去,支持加强对外培训、交流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让大家的思想活起来,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辅导员真正能够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辅导员的自我认同感和增强职业荣誉感。

由于民办高职院校自身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别于本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方式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特点,有选择、有针对性的做好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放在学校首位。

参考文献:

[1]李建军.浅谈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8,16(4):11-14.

[2]程争艳.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4):101-102.

[3]陈洪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相关政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7).

作者:张序国 王强

第2篇:社会工作实务研究的理论反思关系重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歧根源及其超越

〔摘要〕实践性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特质和生命力,对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析有助于更完整地看清现代社会工作发展的总体脉络。与以往“个体—社会”二元分析不同,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实际上存在个体治疗、人际改善与社会倡导三种类型。对此,尝试从核心内容、范式特征、理论基础和服务形态四个方面来比较三种实务取向的分歧,进而从功能论、冲突论和互动论三个理论框架来剖析这种分歧的根源,并尝试提出通过“关系重构”来实现对社会工作不同实务取向分歧的超越。

〔关键词〕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关系重构

①社会工作想象力是在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基础上提出的,指的是为了实现杰出的社会工作实践而需要具备的同理心(empathy)、悬置的怀疑(suspension of disbelief)、洞察(insight)和充分的智慧(resourcefulness)等各种品质的结合。参见Katherine van Wormer.Our Social Work Imagination: How Social Work Has not Abandoned Its Mission, 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002,22(3/4):21-3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13 & ZD043);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大都市的底层社会及其公共治理研究”(13JJD84000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回到马克思:西方社会结构理论的比较与反思”(13BSH002)

一、社会工作三种实务取向分歧的主要表现

任何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都是基于一定的理论立场而采取的一种操作方法的回应与运用。在迄今为止的社会工作实务取向中,无论是在价值预设和理论形态还是在服务对象和操作实践上,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与“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或者微观与宏观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可以说,关于传统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论争,基本上可以划分为社会正义取向(解放叙事)和社会控制取向(治疗叙事)两种立场。然而,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体联结状况不良也是造成个体问题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提社会工作实务中的“人际改善”取向。大约在霍尼(Horney)和克莱因(Klein)提出精神分析理论的社会-文化观(socio-cultural view)十年后,苏利文(Sullivan)挑战了弗洛伊德式追究内心过程的精神分析方式,将关注点聚焦于人际环境中(interpersonal context),认为人际环境塑就了个体的性格和行为,由此被称为“人际关系流派”。〔3〕然而随着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或许是对“个体—社会”二元逻辑的屈从,人际改善这一取向常常被放置于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微观层次(家庭)或宏观层次(社区)上不加区分地合并起来讨论。这种实体化、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使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陷入了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境地,并由此演化出个体—社会、行动—结构、微观—宏观之间的诸多对立。〔4〕因此,我们认为社会工作的实务取向实际上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即个体治疗、人际改善与社会倡导三种基本取向。对此,我们可以从核心内容、范式特征、理论基础和服务形态四个方面来分析这三种实务取向的分歧所在(参见表1)。

第一,从核心内容来看,个体治疗取向倾向于把贫困与情绪等问题看成是个体的道德困境和社会功能缺损的结果,采用个人化的诊断、治疗技术,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个体特征的改变。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慈善组织协会(COS)活动主要是基于私人对慈善事业的支持和道德使命感,在经济上救济那些贫穷者、放纵者和懒惰者,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渗透着资本主义社会浓厚的个体主义色彩。〔5〕人际改善的取向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主要着眼于提高服务对象与其相关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人际关系质量,进而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以中国乡村社会为例,每个个体都有其个人的圈子,圈子内部的成员地位有强有弱,并且与外部的圈子处于竞争地位。〔6〕换言之,人际改善取向下的社会工作从服务对象所在的“圈子”入手进行专业干预,进而改善服务对象的圈子质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社会适应问题。社会倡导实务取向的社会工作者不仅将自己看成是普通的慈善人员,而是以社会变革者或倡导者的身份定位,他们的目标是弥补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强调预防而不仅局限于治疗的范畴,致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文化、道德和智力层次,改变相对不良的社会环境。〔7〕因此,其倡导的目标主要是为缺权或无权的第三方争取福利或利益,这样的尝试可能催生出新的符合民意的决策。〔8〕

表1社会工作三种实务取向及其分歧

个体治疗人际改善社会倡导核心

内容把贫困与情绪等问题看成是个体的道德困境和社会功能缺损的结果,采用个人化的诊断、治疗技术,从而实现服务对象个体特征的改变认为每个人都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占据一定的位置,着眼于提高服务对象与其相关的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的人际关系质量,进而恢复个人的社会功能以社会变革者或倡导者的身份定位,其目标是弥补社会上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强调预防而不局限于治疗的范畴,致力于提高服务对象的文化、道德和智力层次,改变相对不良的社会环境范式

特征强调个体身、心、灵的改变从人际关系(家庭、朋辈、社区)层面改善其社会网络的质量努力改变最终的决策,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决策方式、途径进行改造和重塑理论

基础以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为标志;病理学实践取向,以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任务中心等理论为代表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心理动力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人际心理治疗理论 、依恋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社会资本理论等生态系统、赋权视角、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社会发展视角、反压迫实践及多元的社会运动模式服务

形态表现为辅导、个案工作、心理治疗、临床社会工作等小组工作、俱乐部等社会投资、社区为本、参与自决、社会正义、国际意识等

第二,从范式特征来看,个体治疗取向强调个体身、心、灵的改变。一是突出个体本位,个体是所有价值和意义的尺度,个体的尊严、价值、幸福和利益超过任何事物;二是案主自决,个体本身有权利和自由决定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三是个体负责,由于个体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自主选择的,个体理应对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9〕人际改善取向主要针对服务对象所在的人际系统(家庭、朋辈、社区等)即从关系层面改善其社会网络的质量,坚持“人在情境中”的信念,认为人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的,并且履行着特定的社会功能,人们一旦在心理、社会方面出现了问题或不良状况,必然与其所处的人际关系强度与质量密切相关。社会倡导取向的社会工作者力争站在服务对象和第三方决策者的立场上,通过作出努力改变最终的决策,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对决策方式、途径进行改造、重塑。这一取向坚持人是政治的,人的问题来自社会结构而非自身引起的错误。〔10〕

第三,就理论基础而言,个体治疗取向以实证主义为母本,向标准看齐,以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为标志,使得社会工作表现出了浓厚的病理学实践取向,尤以精神分析、认知行为、任务中心等理论为代表。而与人际改善这一取向匹配的理论有社会化理论、社会互动理论以及心理动力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人际心理治疗理论关于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al Theory)和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Therapy)理论的解读详见Joseph Walsh.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 Brooks Cole,2009.、依恋理论等理论积淀。对服务对象问题的回应,不仅要从个体的认知和行为入手,也要兼顾其所处的家庭、团体和社区的社会网络支持体系和资源系统。〔11〕基于社会倡导取向的社会工作实务,其采取的理论模式主要有生态系统、赋权视角、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社会发展视角、反压迫实践及多元的社会运动模式。如社区工作和社会行动模式,将社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发展出社区改良思想、和平思想、维护妇女权利的思想和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教育等社会工作思想,这些思想和理论也使社会工作与社会公正、人的权利等联系起来,成为社会倡导的重要开始。〔12〕1994年,全美社会工作协会指出:“社会工作的主要使命是增加人类福祉,帮助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尤其关注对弱势的、被压迫的和贫困群体的需要满足和赋权。”〔13〕2014年,在墨尔本召开的世界社会工作联合大会也对社会工作进行了重新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职业,是促进社会改变与发展、提高社会凝聚力、赋权并解放人类的一门学科。

第四,就服务形态而言,个体治疗取向的社会工作将个体问题的存在作为干预起点和服务的前提,其在实务中往往表现为案主辅导、问题诊断、个案工作、心理治疗、临床社会工作等服务方法,由此逐步形成了精神分析模式、认知治疗模式、叙事治疗模式、危机干预模式等一系列治疗模式。尤其是“精神分析方法”曾一度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实践的核心模式,而且很大一部分是为较为富有的私人提供有偿服务,而真正需要社会工作服务的公共领域的贫困人群却很难充分享受到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14〕坚守人际改善取向的社会工作者们最常使用的服务形态则是小组工作方法及俱乐部等,借助小组动力增进服务对象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反思既往的人际互动模式,重构新的人际交往模式;此外,社会工作者除了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对服务对象本身的认知、互动范式进行干预之外,还会考虑与服务对象相关的重要他人进行沟通、协商,以期形成合力,共同构成帮助服务对象成长与进步的正面促进力量。社会倡导的服务形态主要呈现为社会投资、社区为本、参与自决、社会正义、国际意识等。〔15〕在社会工作倡导过程中涉及三种主体——倡导者、服务对象和决策者,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关注服务对象(一般是相对弱势群体)的利益,代表第三方团体立场,社会工作者努力尝试去改变某项社会政策或法规,更为重要的是对决策模式进行一些变革,如此便会大大增加倡导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根据社会工作者与决策者的一致性程度,可以将社会工作倡导实务的社会情境类型化为三类:同盟者情境(alliance situation)、中立者情境(neutral situation)和对抗者情境(adversarial situation)。相关详细分析可参见Michael Sosin,Sharon Caulum.Advocacy: A Conceptualization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Social Work, 1983,30(1):12-17.

二、理论范式相异: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的深层根源

在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追求过程中,社会工作先后经历了病理学实践取向、社会与结构实践取向和生态增能的实践取向三个实践逻辑阶段,这种发展逻辑展现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之间的张力。〔16〕社会工作者们在如何更好地提升人类福祉这一问题上存有差异化的取向,其间的差异和人们对增进人类福利的观念密不可分,治疗性社会工作源于个人主义思想,变革性社会工作则与集体主义相连。〔17〕社会工作的价值观也存在着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与整体主义(holism)两种截然不同的争议,这种理论性的争议在社会工作领域也势必会渗透到实务层面〔18〕,社会工作专业与其他专业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其理论与实务联结相当紧密。由此我们不得不聚焦至社会工作中理论与实务的关系(此处侧重强调前者对后者的影响),进而分析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的深层理论根源。本文认为,西方社会学理论中的功能论、互动论、冲突论与传统社会工作实务三种取向形成了一定的匹配关系,是实务取向形成的主要理论根源。

(一)功能论范式:个体治疗取向的理论根源

从斯宾塞、涂尔干的社会有机论到齐美尔的本源功能主义,再到帕森斯、默顿等为代表的现代结构功能主义,功能论持续时间之长可见其对社会现象的较强解释力。功能论认为社会是整体性的,侧重维护社会的均衡性,整体中的每个部分都发挥着不同的功能,他们相互依存,共同维持着社会的存在。如果我们借用帕森斯的结构功能主义视角来分析社会工作的功能,可以看到个体层面主要体现为塑造公民人格、调节不良情绪和转化不当行为等功能,群体层面的功能主要致力于社会目标导向、规范或道德约束和整合集体价值等方面,社会层面的功能则体现在实现社会整合和推动社会进步上。〔19〕功能论范式强调人类社会本质的一致性,并且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被决定的而非自由意志,格外重视社会事实的一致性、决定性和客观性,遵循传统的科学模式和线性的技术理性路线。功能论范式表现在社会工作实务中则更加强调个体治疗的取向,这是社会工作一直以来长期存在并受到批判的取向,该取向着眼于问题目标和过程导向,如传统社会工作坚持“接案—预估—计划—实施—结案”如此线性的干预路径,就是基于问题解决进而设计干预过程的实务表现。豪(Howe)将功能主义范式又分成了社会系统理论(social systems theories)和行为理论(behavioural theories),社会系统理论关注社会有机体的平衡和稳定,行为理论中则包含了很多心理、精神动力和行为矫正方面的理论,关注个体的错误和问题行为,设法对个体问题行为进行矫正以符合正常的社会期望和标准。〔20〕一项20世纪末全美社会工作协会(NASW)对社会工作者理论依据的调查显示,使用精神分析理论的社会工作者超过一半,占比53%,其次是现实疗法(reality therapy)占比48%,然后分别是人本主义(42%)、新弗洛伊德理论(33%)、行为主义(32%)等理论流派。〔21〕由此可见,主流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和方法是功能论导向的,不仅强调问题个体化,且试图运用所谓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解决,这显然是修补性质的社会工作。正是由于个体治疗这一实务取向背后所蕴含的功能论范式作为强大的理论支撑,才使得其在社会工作实务界长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二)互动论范式:人际改善取向的理论根源

从理论层面来看,符号互动论是社会学理论中一种微观的框架和视角,用于阐释通过人与人之间频繁的互动,社会何以产生并维持这一问题,芝加哥学派的乔治·米德(G. H. Mead)以其自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论成为该范式的集大成者。当时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是实证社会学,它是一种试图“自上而下”的社会研究范式,聚焦于宏观结构对个体产生的影响。而互动论则抛开所谓的传统,尝试采取“自下而上”的研究范式,聚焦于微观层面的个体互动过程,进而理解社会是何以组织起来的。〔22〕基于互动论范式的社会工作将社会问题看作通过个人、群体之间频繁的互动产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人们彼此相关的社会行为。社会问题基本可以看成是社会群体界定的产物,社会事实是由社会行为构成的,应该成为社会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互动论范式的社会工作实践突出对主体经验的重视,而对宏大结构的关注有所式微。反观现实情境,在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影响下,社会个体化现象逐渐兴起,在去传统化和脱嵌的处遇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结越来越微弱,强关系逐渐向弱关系转化。“孤单的个体小舟将如何在晴雨难测的社会汪洋中平稳停泊靠岸”?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与此同时,人们生活的社区也在面临个体化社会带来的转型,共同体认同逐渐削减。但是,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寻求并不必然是个体本身的,作为社会性的人类,意义和价值还来自与身边社会网络的联结,正如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所使用的“镜中我”概念,即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个体与他人互动才得以形成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也不仅仅包含躯体、心理两个个体性的维度,还包括了社会维度的健康,并且是一种能够持续适应和回应环境带来的压力、变化的动态的平衡过程。由此可以看出,个体要想实现全面维度的健康,仅仅躯体、心理层面完善是不够的,还需要对社会、环境维度有所观照,这为社会工作人际改善实务取向提供了现实合法性、合理性之前提。

(三)冲突论范式:社会倡导取向的理论根源

冲突论是当前一种影响力日益扩大的理论流派。它认为社会是不平等的、紧张的、冲突的,早期冲突论的代表者有马克思、韦伯等人,现代冲突论主要以达伦多夫、科塞、李普赛特等为代表。早在19世纪末期,汤恩比馆的成立就体现了当时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倡导的实务取向,那时的工作人员不单将自己定位为友善访问员(慈善人员),而是以社会变革者/倡导者的身份要求自己,他们的目标是弥补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鸿沟,强调预防而不仅限于治疗范畴,并且与乡村的服务对象一同居住和工作,共同致力于提高他们的文化、道德和智力层次,改变当时不良的社会环境。从价值观上来讲,社会倡导使命坚持人是政治的,人的问题来自社会结构而非自身的错误。〔23〕伴随着20世纪福利国家改革的失败,激进社会工作应运而生,致力于解放穷苦大众和受压迫群体,力求重构社会工作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为激进社会工作提供了思想根源,对当时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现象和社会工作的“软弱”进行强烈抨击与批判,渗透了冲突论的范式和大量解放政治学的元素。〔24〕借鉴社会冲突论,不难看出,权利失衡、利益剥夺感和阶层的封闭性是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深层根源。〔25〕因此,社会倡导取向的社会工作坚决反对专业形式中的“案主化”(clientisation)或还原主义,并认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是“意义的世界”,但必须承认这个世界同时也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同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进而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中遇到的种种问题。〔26〕社会倡导实务取向立足于社会是不平等的立场,主张社会工作要想做出改变(make a difference)就要尝试从结构入手,改变决策甚至决策机制才能真正为服务对象争取到最大福祉,正是冲突论视角的实务体现。〔27〕

三、关系重构:超越社会工作实务分歧的可能

通过对个体治疗、人际改善和社会倡导三种实务取向的分歧及其深层理论根源的剖析,我们尝试将“关系”再度提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议程上来,即通过“关系重构”来探索实现对社会工作实务取向分歧的超越。

第一,将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超越落脚于“关系重构”有着相应的理论基础。尽管西方文化中并没有一个词语可以精准地诠释汉语语境中的“关系”,但“关系”这一现象并非中国文化中独有,社会工作服务对象的核心正是人类本身。回顾历史,从19世纪末的慈善组织会社到当代社会,社会工作关注的核心问题始终围绕在个体与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在发展初期采借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以人为基点的学科理论的社会工作专业,其工作重点也向来是协助服务对象处理周遭的关系问题,因此,“关系”的处理与研究在社会工作专业中占据着不容小觑的地位。比如,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在阐述社会静力学时就着重强调了“社会相互联系的定律”;斯宾塞将社会按照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军事社会与工业社会,并进一步说明军事社会中人们之间是强制性的合作关系,而工业社会中,人们之间则是自愿合作的关系。〔28〕滕尼斯更是将关系阐释到了极致,他认为从传统的乡村社会向现代的商业化社会过渡后,人际关系的特征及社会整合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他提出“社区”与“社会”这两个概念来分别表征人类社会生活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29〕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是人们实践活动的产物(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指出,社会关系结合方式的变化是导致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变化的原因;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认为“社会交往的形式”是人们在日常交往和行动中的最基本形式〔30〕;托马斯·舍夫(T.Scheff)将符号互动论传统与心理分析组合成一般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建构了人际协调与社会团结模型,试图将情感的微观水平与社会文化力量制约的宏观水平联系起来。舍夫采纳库利的观点,人类持续地处于自我情感状态之中,特别是自豪和羞愧情感之中。有关舍夫的人际协调与社会团结模型详细分析可参见乔纳森·特纳、简·斯黛兹《情感社会学》,孙俊才、文军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5-127页。必须承认的是,一直以来学术界、实务界对个体治疗和社会倡导的重视远远超过“关系”这一层次,这种现象既是关系论的复杂性高于实体论的表现,也是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长期对立的直接体现。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根源在于将个体与整体实体化、本体化了,要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对立,就应该彻底抛弃本体化、实体化的思维方式,从“关系”的角度对个体、社会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审视。〔31〕

①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典型案例来予以分析和说明:一位发展潜能十足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一段时间的抑郁之后选择了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从个体来看,精神分析学派专注于其童年的特殊经历,认知行为疗法则关注其非理性的认知与行为;从结构分析来看,或许在这位青年学者的理想国中,当下的这个世界并不是那么完美甚至千疮百孔,但即便我们意识到了他心中的不满与愤怒,是否能立即通过倡导改变社会来拯救他的生命呢?显然做不到。跳脱“个体—整体(结构)”思维,我们可以尝试从关系层面入手来思考:当一个人“生无所恋”之时,离开这个世界的决定就会毅然决绝地做出;当一个人处于意义的缺失和关系断裂的“绝境”中,还怎么可能感受到幸福与快乐?这时,作为社会工作者在意识到个体意义缺失、结构不完善的情况下,还需要立即采取的一个行动那便是巩固服务对象所处的关系网络,对服务对象主观上认为几近断裂的关系加以重构。在关系重构的基础上,一方面对服务对象个体进行认知、行为、叙事等理论指导下的干预,另一方面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服务对象的关系资源进行整合,共同为谋求社会的改变进行倡导。或许这样的干预才是更靠近服务对象也更接近远期目标的方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关系重构”是架在单独个体与整体社会之间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对人际关系网络的质量和韧性进行改善有助于使个体告别孤独感,重新回归意义感、存在感,满足其被关怀、被尊重、被接纳等这些人类共通的渴望,另一方面通过对人际关系的强度、广度的提升可以进一步促进社区共同体的形成,进而具备更具实践智慧和凝聚力的社会倡导力量。

②萨提亚模式个人内在系统的说明使用了冰山的隐喻,该模式认为,冰山的各个领域或组成部分是:行为、应对姿态、感受、感受的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各个部分相互作用,具有系统性。第二,关系重构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发展状况做出的具有可行性的专业决定。今天全球社会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概言之可谓意义的缺席、关系的断裂与制度的变迁,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从个体、关系和结构三个层面对社会失范进行的阐释。〔32〕在这个被描述为“风险社会”与“个体化社会”并存的世界,个体显得如此渺小,同时有些不合理结构又似乎难以撼动,因此我们需要从关系视角入手,尝试对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加以重构:其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社会关系有哪些?当人们面临问题和困惑的时候,究竟如何看待其社会关系?如何从修复(重构)关系的角度协助需要帮助的人,这是社会工作专业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其二,从构词上来看,“社会工作”一词的核心目的和效果聚焦于“社会性”即“关系性”这点。 〔33〕社会工作最深刻的本质特征是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34〕,利他主义是关系重构的伦理基础,关系重构是利他主义的必然要求和实现路径。

第三,关系重构亦是社会工作者协助服务对象积累社会资本、编织社会网络、构筑社会支持的必要途径。“社会资本是真实和虚拟资源的总和。对于个人和团体来说,由于要拥有的持久网络是或多或少被制度化了的相互默认和认可关系,因而它是自然累积而成的。”〔35〕社会资本是资源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通常我们可从三个层面来衡量个体社会资本的高低:微观上个体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中观上人际关系网络大小和紧密度、宏观上所属的社会制度环境。通过关系重构实现服务对象中观层面社会资本的积累,有助于进一步链接微观与宏观两极的社会资本。随着社会转型加剧,个体的活动范围和领域已经不局限于家庭这一初级群体范畴,逐渐向社区、社会组织等其他次级群体范畴扩展,这就意味着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进而可能出现角色冲突、社会功能发挥阻障等问题,社会工作有助于协调服务对象及其所在的社会环境,恢复和重构良好的社会关系,构建社会关系网络,整合社会资源。〔36〕唯有如此方能重构社会支持,从而实现全人发展(whole-person development)的理念。①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强调的“关系重构”与前文所述的“人际改善”实务取向是存在根本区别的,其主要表现为两点:其一,关系重构并不意味着对个体治疗和社会倡导取向的抛弃,三者呈现整合、综融的状态,且关系重构介于两极之间发挥纽带作用;其二,关系重构的内容并不局限为一般意义上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包括其他层面的关系。受萨提亚家庭治疗中“冰山理论” ②的启发,我们试图建构社会工作专业实务取向的“关系重构”模型,其核心特征体现在:

第一,明确关系重构的功能定位。首先关系重构是介乎个体治疗与社会倡导之间的部分,作为纽带或桥梁将传统实务取向的两极加以联结。同时,如图1,总体来看此冰山模型分成两大部分,分别是水平面以上和水平面以下,“个体治疗”位于水平面上方,“关系重构”位于水平面上方但与水平面相碰触,而“社会倡导”则位于水平面下方。之所以如此布局,是因为传统的个体治疗往往从个体的认知、行为、情绪等角度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这种干预很大程度上是可视化的操作,并且可行性最高,但是个体的改变并不必然意味着结构性的变革,因此位于水平面最上方;传统的社会倡导是以社会运动的形式对不够合理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提出抗议和挑战,虽然成功的社会倡导能够实现社会一定程度、一定层面的结构转型,但是这一取向对社会工作者的要求非常高,不仅要具备微观的技术层面,更要有政治家一般的高瞻远瞩的政治方略,并且受到社会工作与具体场域下不同民族国家的制约,可行性相对较低。而“关系重构”无论是对社会工作者的要求还是可行性都介乎冰山两极(个体治疗与社会倡导取向)之间,同时以“关系重构”为基石,不仅会影响到个体层面,也为社会倡导提供了强有力的群体力量和社会基础。

第二,理清关系重构的主要内容。关系重构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自我、他人和情境三个层次。首先是个体自我关系的重构。这正如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提出的人生八阶段理论中,将青春期概括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其实,不仅是在青春期,个体无论处于何种情境中,首先并且时时刻刻在对话的一直都是自我,敢于面对真实的自我,重构个体与内在自我的关系,表里如一的个体才会收获真正的幸福感。其次是个体与他人关系的重构,此处的“他人”包括家庭和其他家庭以外的熟人,正如齐美尔在《陌生人》中所言,“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无非是真正陌生的”,那么地球上的人和我们都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结,这种关系便使得个体与他人之间并非纯粹陌生的关系,更不用说生活在个体身边的他人了,这也正是传统的人际改善所强调的。当然,社会关系的建构并不是那般容易的事情,特别是重塑以“公共利益”为目的的社会关系。〔37〕因此,重构与社区中其他人的关系显得十分重要。最后是个体与社会情境关系的重构。本着社会工作“人在情境中”的理念,情境不仅包括社会情境,更要回归到我们每个人赖以生存的生态情境或自然情境,共生才是最大的和谐,与自然情境共生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生命质量,也有助于延续和增进全人类的福祉(well-being)。因此,需要个体获得地球人、世界公民的身份认同,逐渐重构与自然生态情境的关系,进而呈现完整的个体、完整的人类和完好的世界。

四、关系重构在社会工作实务运用中的前景及反思

社会工作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尝试将理论建构与实务干预有机结合的过程,也是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38〕、从理论的分割运行到整合理论的过程。〔39〕关于如何超越传统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分歧,既有研究中也已关注到了这个问题。有学者设计了社会工作的“唯实践范式”(Just Practice),重点强调五个主题:意义(meaning)、背景(context)、力量(power)、历史(history)和可能性(possibility)〔40〕,突出社会工作的实践性;也有学者指出新时期社会工作应该走向批判性实践(critical practice),其三个要点分别是新伙伴关系(new partnerships)、社区里的社会工作(social work in the community)和研究性实践中的保护角色(the role of prevention in research minded practice)〔41〕;还有的学者通过与移民群体的长期接触和实践,发展出五个基本主题,分别是自我意识和非评判、同理心和信任、沟通和联结、体验和同感以及接纳和重新开始,并指出这些“传统”社会工作理念往往被实务工作者忽视,因此需要呼唤这些主题的回归。〔42〕上述观点是通过强调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批判性和传统理念的回归作为对传统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超越路径。

实际上,传统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内部分歧表现出了“问题根源”和“繁荣根源”的一体两面性,在社会问题复杂和人类经验丰富的现实驱动下,我们逐渐选择放弃过分聚焦、松散分裂的行动框架,转而探索更加系统、有效的实务取向和行动方案。〔43〕从理论框架上来看,“关系重构”实务取向的优势之处还在于其超越了传统实证主义的理论框架,产生了建构主义的实务转向。在社会建构论看来,意义是人主动建构的结果,但建构意义并不一定是单独个体能够胜任的事情,意义代表着人与人、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二者互构的产物,社会建构论要求社会工作者重视“关系”的力量和作用。〔44〕因此,关系重构取向主张恢复个体在关系中的主体性,找寻其相对于关系的意义所在,进而在重构了关系、寻到了意义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社会参与和倡导,从而有效彰显社会工作作为“道德与政治”实践的本质。作为助人的实践,社会工作离不开对个体心理状况和需求进行评估,进而对个体进行干预;社会工作也离不开对个体的人际关系进行修复,恢复其社会交往等功能;社会工作更离不开从结构、政策层面进行倡导,通过改变决策促成更多个体的根本性改变。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社会工作助人实践是综融性、整合性的行动框架,而不仅仅是上述三个行动框架的某一个方面,“关系重构”恰恰满足了这一要求。与好的社会工作理论的标准相似,好的实务取向也应该满足如下条件: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与伦理、遵循科学验证、避免伤害性和符合本土社会的文化情境。〔45〕在全球化大潮的影响下,我们应该立足于中国本土的思想传统和现实国情去重构我们自己的实务取向,这种实务取向是以超越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间的对立与分裂为诉求的。〔46〕

从现实情形分析,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个体责任和社会支持体系弱化的情况下,社会工作着眼于“关系重构”有助于直接增强个体的社会支持体系,拓展个体的社会资本。我们知道现实社会中个体解决问题的路径相对匮乏,一般来说有两种解决个体问题的传统思维:一种是将个体划分为生理和精神,另一种是将解决问题的路径分为个体和社会。前者对应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生理治疗和精神治疗,后者对应的解决方案是个体治疗和社会变革。〔47〕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个体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都具有社会属性,社会属性的问题既不能简单通过生理、精神治疗完成,也不能仅仅从个体自身入手,社会变革固然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这样的解决方式在机制和体制上受到很大制约。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关系重构”取向在解决个体的社会性问题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关系重构”这一超越传统实务取向分歧的设想,在实际操作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关于程序、结果、适用性和对社工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讨论与思考。例如,如何对个体的关系进行预估?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以及个体与情境的关系在不同的实践情形下孰先孰后?排列关系先后次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针对预估的关系状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方案设计?实施环节中如何对“关系”进行重构?其中个体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式该如何处理?社工介入后的效果即个体关系重构与否如何做出判断?判断的标准是什么?结案后个体与自我、他人和情境的关系重构的持续性如何?问题“反弹”甚至关系再度“断裂”的可能有几分?这些都是在实务操作程序中需要我们继续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从结果来看,“关系重构”并不仅仅是以往社会工作实务取向的中观“人际取向”,它追求的是一种渗透个体、社会两极的介入结果。那么如何保证实务工作者在介入后达成链接个体与社会两极的结果,这也是有待继续探讨的重要问题。此外,就“关系重构”的适用性而言,它对服务对象的类型是否有着不一样的要求?具体是什么要求?毋庸置疑,在以“人情”、“关系”、“差序格局”等为代名词的中国社会,“关系重构”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如何适应于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这还需要在实务操作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此外,“关系重构”对未来社会工作者的要求究竟是“通才”还是“专才”?对此,我们认为“通才”与“专才”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绝对式问题,特别是社会工作职业化刚刚正式走过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本土,我们既需要通才社工拥有更广阔的理论视野来从事社会工作研究,尤其是跨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在某一领域做得十分精致的专才进行干预或者干预研究。因此,“关系重构”并不对秉承此取向的实务工作者提出苛刻的通才或专才的要求,或许T型人才真正是我们目前社会工作领域更需要的。

〔参考文献〕

〔1〕刘继同.“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与构建和谐社会〔J〕.甘肃理论学刊,2007(6).

〔2〕〔40〕Janet L. Finn, Maxine Jacobson. Just Practice: Steps Toward A New Social Work Paradigm〔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03,39(1):57-78.

〔3〕〔5〕Freedberg. Relational Theory for Social Work Practice〔M〕. Routledge,2009:13-15,1-2.

〔4〕周业勤.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6〕张江华.卡里斯玛、公共性与中国社会:有关“差序格局”的再思考〔J〕.社会,2010(5).

〔7〕〔8〕〔10〕〔13〕〔23〕Katherine van Wormer.Our Social Work Imagination: How Social Work Has not Abandoned Its Mission〔J〕.Journal of Teaching in Social Work, 2002,22(3/4):21-37.

〔9〕Specht,Courtney.Unfaithful Angels: 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 〔M〕.The Free Press,1994.

〔11〕〔16〕姚进忠.阐释与激活:社会工作理论的实践逻辑演进与本土化探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12〕冯丽婕.试析Jane Adams的社会工作理论及其对中国实践的借鉴〔J〕.社会工作,2013(2).

〔14〕〔21〕Harry Specht.Authors Reply: A Less Complex Statement of Social Works Mission〔J〕.Social Service Review,1992,66(1):152-159.

〔15〕马凤芝.社会发展视野下的社会工作〔J〕.广东社会科学,2014(1).

〔17〕James Midgley. 社会发展——社会工作实践的一种取向〔J〕. 吴利娟,译.中国社会工作,1998(3).

〔18〕〔46〕文军.个体主义还是整体主义:社会工作核心价值观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

〔19〕陈成文,孙嘉悦.论社会工作的功能:一个结构功能主义的分析视角〔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2).

〔20〕Howe.An Introduct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M〕. Wildwood House, Aldershot, 1987.

〔22〕M. J. Carter, C. Fuller.Symbols, Meaning, and Actio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Symbolic Interactionism〔J〕. Current Sociology, 2016(4):1-31.

〔24〕徐选国.探索社会工作实践中的政治逻辑——读弗雷德·鲍威尔的《社会工作政治学》〔J〕.社会工作,2014(3).

〔25〕王勇.社会冲突论视域中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J〕.探索,2011(4).

〔26〕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7〕Michael Sosin, Sharon Caulum.Advocacy:A Conceptualization of Practice〔J〕.Social Work,1983(1-2):12-17.

〔28〕〔30〕文军主编.西方社会工作理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7-129.

〔29〕姜振华,胡鸿保.社区概念发展的历程〔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4).

〔31〕周业勤.从实体到关系:个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困境与超越〔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2〕渠敬东.缺席与断裂——有关失范的社会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3〕任文启.利他使群:社会工作本质的中国表述〔J〕.社会建设,2016(4).

〔34〕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J〕.中国社会工作,1998(4).

〔35〕Bourdieu, Loic Wacquant.Invitation to Reflexive Sociolog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119.

〔36〕闻英.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制度建构中的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

〔37〕张文明.现代市民社会视野下的公共信任与关系重构〔J〕.上海城市管理,2011(6).

〔38〕文军,何威.从“反理论”到理论自觉:重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J〕.社会科学,2014(7).

〔39〕〔43〕文军,吴越菲.超越分歧:社会工作整合理论及其应用〔J〕.社会科学,2016(3).

〔41〕Paul Stepney. Mission Impossible? Critical Social Work Practice〔J〕.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2006(36):1289-1307.

〔42〕Miriam George,Vanessa Ellison.Incorporating Spirituality into Social Work Practice with Migrants〔J〕.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2015(45):1717-1733.

〔44〕姚进忠.以人为本:社会工作的社会建构转向〔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45〕熊跃根.从社会诊断迈向社会干预: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反思〔J〕.江海学刊,2012(4).

〔47〕张昱.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实务的实践逻辑及其反思〔J〕.社会科学,2008(5).

作者:文军 高艺多

第3篇:水利工程监理工作实务之论述

【摘 要】文章以水利工作实务作为重点论述,其中针对水利工程监理的必要步骤和详细内容进行论述,以此阐明实际水利监理的重要性,其对水利工程质量的重要控制直接影响水利工程的实际使用,为此文章须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解析。

【关键词】质量控制;监理程序;有效性

一、现场质量控制

1、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监理细则的贯彻和施工工法的审查及产品质量过程控制上。施工前,由总监组织编写可操作性和可控性的监理实施细则,以指导现场监理人员的质量控制,并将质量控制的重点放在施工现场过程控制上。注重细则成为监理工作的操作指南、检查、监测的依据。通过培训、研讨、领悟,使监理人员都能依照细则控制住影响施工质量的关键点和关键环节。同时通过对监理人员的考试和考核,推动监理实施细则的贯彻和落实,将质量控制的具体要求落到实处。通过细则宣贯、考试和考核,提高了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对考试不合格的人员组织重新学习和考试,考试合格者才能上岗。实施结果,使工程各单项工程质量得到有效控制。

2、施工工法

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的好坏,因此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时,重点审查施工工法,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质量的保证性,为承包商切实保证施工质量,奠定坚实基础。产品实物质量监控重点为过程控制。在施工准备和施工阶段对施工环节监督管理做到该审查的审查、该检查的检查、该返工的返工、该报告的报告。控制方法做到该旁站的旁站,该巡视的巡视、该检验的检验、随时纠偏消除施工隐患,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设计和规程规范要求一次验收合格或优良。监理资料质量坚持预控,按标准及公司“一次符合要求、每次追求更好”的质量目标进行填制和监督检查与管理,保证监理资料达到真实、完整、准确、系统的要求。开工前编制出各单项工程监理实施细则并明确了各工序和单元工程的质量检验与评定表格式,组织承包商宣贯,按统一标准实施控制。

二、施工阶段质量监理的工作程序

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工程建设监理应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每道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使工程质量的形成处于受控状态。施工阶段的监理程序是在施工程序基础上形成的,严格执行监理程序就能使施工过程中各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只有在受控状态下才能把握住施工过程中活动脉搏,适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施工阶段全过程中,监理工程师要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与控制,不仅涉及最终产品的检查、验收,而且涉及施工过程的各环节中间产品的监督、检查与验收。监理程序可归纳为三大类,其一,为运行管理程序,主要为业主、监理、承包商三者之间联系及管理流程,保证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反馈。

其二,为监理内部质量体系运行程序,主要包括信息收集及其传递途径;会议协调;各种监理业务处理程序;资料的分类、整编、归档、各层次人员岗位职责;建设各方的关系及其处理。这些程序运转直接影响监理工作质量,它是做好监理控制工作的内在因素,内在的根本保证。凡是成功的项目管理必须有一个高效率的质量组织体系,质量体系的优劣除反映在人员素质、专业配套、组织结构运转、效果可衡量性外,重要一条就是组织可控性,可控性依赖信息传递畅通,信息传递、反馈的途径就是程序。内部可控程序无疑来自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纵向体现命令源,责任与权限控制;横向保证职能部门配合协调和信息流程。

其三,就是围绕监理任务落实制定的外在控制程序,包括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程序、施工进度控制程序、支付结算控制程序、信息管理程序、质量事故处理程序、索赔、工程变更、施工分包队伍审批、竣工验收等程序,这些程序是监理控制程序的核心与关键,它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保证先后开展顺序和衔接,保证监理监控不漏监,同时这些控制程序都在相应的系统中制约了系统的行动,保证各个系统在受控状态。监理工程师只有严格执行这些基本控制程序才能做好控制工作。

三、水利工程加固除险全面监理

1、设计

组织图纸会审和设计交底。及时向施工单位签发设计文件,发现问题及时向项目法人报告。协助项目法人会同设计单位对重大技术问题和优化设计进行专题讨论。审核施工单位对设计文件的意见和建议,会同设计单位进行研究,并督促设计单位尽快给予答复。代表项目法人审核按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规定应由施工单位提交的设计文件。保管所有设计文件及过程资料。

2、施工

协助项目法人进行工程招标和签订工程建设合同。全面管理工程建设合同,就施工单位选择的分包单位资格进行审查批准。督促项目法人按工程建设合同的规定,落实必须提供的施工条件,检查工程施工单位的开工准备工作,并在检查与审查合格后签发工程开工令。审批施工单位提交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进度计划、施工技术措施、作业规程、工艺试验成果、临建工程设计以及使用的原材料等。答复工程施工单位提出的建议和意见。

工程进度控制:根据工程建设合同总进度计划,编制控制性进度目标和年度施工计划,并审查批准施工单位提出的施工实施进度计划和检查其实施情况。督促施工单位采取确实措施,实现合同的工期目标要求。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及时向项目法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项目法人批准后,完成进度计划的调整。

施工质量控制:审查施工单位的质量保证体系和措施,核实质量文件;依据工程建设合同文件、设计文件、技术标准,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对重要工程部位和主要工序進行跟踪监督。以单元工程为基础,按水利部《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工程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评定规程》的要求,对施工单位评定的工程质量等级进行复核。

工程投资控制:协助项目法人编制投资控制目标和分年度投资计划;审查施工单位提交的资金流动计划;审核施工单位完成的工程量和单价费用,并签发计量和支付凭证;受理索赔申请,进行索赔调查和谈判,并提出处理意见;处理工程变更,下达工程变更令。施工安全监督:检查施工安全措施、劳动防护和环境保护措施,并提出建议;检查防洪度汛措施并提出建议;参加重大的安全事故调查。主持监理合同授权范围内工程建设各方的协调工作,编制施工协调会议纪要。协助项目法人按国家规定进行工程各阶段验收及竣工验收,审查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编制的竣工图纸和资料。

作者:钟锦标

第4篇:辅导员工作实务培训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解读

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

学生违纪处分条例解读

一、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

2005年9月1日起施行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是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高校管理办法。是维护普通高等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保障依据。

二、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实施的依据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五十二条对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学生,学校应当给予批评教育或者纪律处分。

学校给予学生的纪律处分,应当与学生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性质和过错的严重程度相适应。

第五十三条纪律处分的种类分为:

(一)警告;

(二)严重警告;

(三)记过;

(四)留校察看;

(五)开除学籍。

第五十四条学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学校可以给予开除学籍处分:

(一)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

(二)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的;

(三)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受到处罚,性质恶劣的;

(四)由他人代替考试、替他人参加考试、组织作弊、使用通讯设备作弊及其他作弊行为严重的;

(五)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情节严重的;

(六)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的;

(七)屡次违反学校规定受到纪律处分,经教育不改的。

学校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

程序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适当。

三、违纪事件的查处、处理程序:

(一) 调查取证及时。学生涉及违法和治安案件牵头调查部门为综合处保卫科,学工部(处)、二级学院配合;学生涉及考试作弊等教学方面的,教研处牵头、学工部(处)、二级学院配合;其他方面的,学工部(处)、二级学院负责调查。

(二)处分定性准确

(三)处理程序正当

听取学生本人(代理人)陈述、申辩----复查(重新取证)--------处分-------处分送达(本人签字、告知申诉权利)------申诉(送达之日起五个工作日)----送达复查决定书------15个工作日内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

(四)尊重人格、保护隐私、维护权益

典型案例一:

案情经过

2008年4月30日中午,动漫艺术设计与制作0701班学生唐**指使校外同学偷盗同班葛**同学笔记本电脑,且在事发后协助调查过程中采取不配合态度,经辅导员及家长劝导后仍保持沉默。后公安部门介入调查,查清唐某某偷盗事实。唐某某被新区园区派出所处以刑事拘留处罚,后取保候审。

典型案例二:

案情经过

2008年6月8日晚上,动漫艺设计与制作0701班学生沙**被全班女生举报偷窃一事,经班主任、辅导员及家长教育后调查显示:该生承认偷盗物品及现金累计金额超过1500元(约1870元),且为多次偷盗。

2008年10月9日上午一二节课外包管理学院汽营0701班单**在c104上课,下课后将其手机遗忘在教室课桌内,第三节课后单**发现手机遗失后马上回该教室寻找手机,此时动漫0701正在该教室上课, 单**询问此时正在该教室上课的所有同学有无看见她手机,并详细告知大家她的手机为白底篮框的步步高音乐手机,沙*此时已经捡到该手机,但却没告知单**自己捡到其手机,直至沙**宿舍同学发现其有一款同牌子同型号手机,并于一周(08.10.16)一二节课后寻找单**并告知她的手机可能在沙**手中。事后调查过程中沙**还一口咬定自己那款手机为朋友所送,当辅导员和班主任告知她会请失主前来认定手机时才承认该手机确实为汽营0701班单**同学的,并最终偿还该手机。

典型案例三:

案情经过:

2007年5月,外语系某班同学唐某,因参加健美操表演,于5月16日晚至基础部某宿舍练习健美操。当晚,该宿舍同学因为不满同班陈某将她们编排的健美操动作教给别人,将陈某喊至宿舍进行集体体罚。期间,该宿舍成员及唐某使用扔垃圾篓、打耳光、用木条打、言语漫骂等形式体罚侮辱陈某。其采用的手段较为恶劣、侵害人身,给某个人和学院都带来较坏影响,致使陈某受到“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心理上受到一定影响。

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

大学生突发事件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事件发生上的突发性,往往令高校管理者有预料或始料不及;再就是会给高校现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造成干扰或冲击,具有一定危害性,只有突发性和危害性二者同时具备,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高校突发事件。

一、突发事件种类:

1、实验室或学生宿舍发生的电器火灾、爆炸、搂舍倒塌、人员踩踏等事件。这些灾难性的事件都是事故,有人为因素。

2、公共卫生事件,高校是个人员高度聚集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地方。

3、安全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在高校校园内或者是与高校师生直接相关、影响国家或地方政治及社会稳定和学校正常程序的群体性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治安刑事案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以及其他因素造成的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

4、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主要是指高校主管或主办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发生的有害程序事件、网络攻击事件、信息破坏事件、信息内容安全事件、设施设备故障和灾害性事件。

5、教育考试安全事件 。教育考试时高校的一项经常性的大量的工作,这方面的安全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在国家考试或者学校考试中,在命题管理、试卷印刷、运送、保管、评卷组织管理等环节出现的试卷(答卷)安全保密事件,考试实施中出现的舞弊(特别是群体舞弊)、阻碍考试等突发事件,以及网络有害信息等影响考试及社会稳定的其他突发事件。非正常死亡事件

6、非正常死亡包括自杀、他杀和意外死亡。目前这是高校遇到比较多并且难以处置的事件。可以说每一起非正常死亡都是突发事件。都必须妥善应对和处置。

二、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主要要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组织行为难以预测的隐蔽性。

在大学校园或者在大学生中发生的突发事件,从引起突发事件的原因来看,他是通过一定的诱发契机引发的。而这个契机是偶然的。因此,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形态和影响深度等,都是难以预测的,具有很大的突然性。

2、行为的过激性

高校中发生的突发事件,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度集中的群体,并且是青年人,火气大,难以自控。因此,一旦在大学生中发生某种事件,很容易出现聚集、罢课罢餐甚至打砸、抢等过激行为,甚至造成严重事件。由于高校是备受社会关注的地方,大学生是高度敏感的群体,因此,大学校园里或者大学生中发生某种突发事件,更容易引起社会反响,处置难度也会增大,并且极容易被社会上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客观上“放大”和“加深”其危害的范围和程度。

3、事件不良影响迅速波及的扩散性

在现代媒体、网络等的作用下,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很容易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传播扩散。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当事件发生后,如果不在极短的时间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局面,一旦事件的信息急剧传播,加之在传播中有意无意的添油加醋,甚至歪曲事实真相,就很可能在短时间内就造成难以控制甚至是难以收拾的局面。

4、不良影响的存在具有持久性

高校的大学生群体,不同于社会上的普通群体,他们是由知识、有思想、热情高的青年学生群体。他们关注社会发展,对非常规事物有天然的好奇心,并且具有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特有的热情和冲动。一旦某个事件发生后,如果处置不当,留下的印记是深刻的,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如果不是有重大机遇使他们改变看法、观点,这种影响将长时间的留存在他们心里,甚至影响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至于影响他们一生的思想和行为。

5、事件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就其客观效果来说,可以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客观上破坏了正常的教学、工作程序,给高校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也对社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这是其“危机”的一面。另一方面如果高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正确应对,积极消除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化“危机”为“转机”,化“危机”为“契机”,就会极大的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高校应对突发事件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教育部对全国教育系统突发事件的处置,规定了五条原则。这五条原则是:

1、以人为本,积极预防。遵循这条原则,就是要把保障师生员工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突发事件,都要本着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伤亡和危害为最高原则。同时要坚持预防和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平时就切实做好应对各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凡涉及到社会的,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按职能职责分工分级负责;凡只涉及学校内部的事件,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由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按职能职责分工负责。比如,学生意外死亡事件发生后,一般应在党委行政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由分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直接负责,学工、保卫、学生所在院(系)的负责同志参与,负责对善后事宜的处理。

3、部门联动,快速反应。高校中突发事件,不是只靠某个部门或几个部门就可以处置好的,需要相关各有关本部门的参与和配合,相互支持和帮助,使处置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各个层级都有部门负责,有人员负责。同时,这种负责不是被动应付,而是积极主动的,能做出快速反应。

4、科学规范,依法处置。高校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都必须依法依规,科学合理。因此作为高校的领导者,不只是要懂教育教学,是教育家,还要有很高的政策法学水平(当然可以咨询法律顾问),面对突如其来的情况,能做到猝然临之而不惊,胸有成竹,有条不紊,没有良好的心里素质和很高思想政策水平,是做不到的。

5、把握主动,正确引导。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任何一起突发事件都会引起社会和媒体的高度关注,甚至成为舆论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的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去年职责权限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突发事件事态发展及处置工作情况等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有的高校平时无准备,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总怕新闻舆论曝光,造成工作被动,因而既不愿接受媒体采访,也不主动发布相关信息,从而造成小道消息传播,甚至谣言四起。这种情况是必须改变的。

以上这五条原则,是整个教育系统在处置突发事件时都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四、不同突发事件发生后的应对方法与处置措施

1、自然灾害、事故灾难或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应采取的主要应急处置措施:

(1)配合有关部门组织营救和救治受害人员,疏散、撤离并妥善安置受到威胁的人员,必要时可报请有关部门组织医疗卫生专业队伍,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心理抚慰等救助工作;

(2)迅速控制危险源,标明危险区域,封闭危险场所,划定警戒区,必要时报请公安等有关部门实行交通管制以及其他控制措施,确保安全通道的畅通,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3)禁止或者限制使用有关设备、设施,关闭或者限制使用有关场所,中止可能导致危害扩大的活动以及采取其他保护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件;

(4)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受灾师生员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提供食品、饮用水、衣被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临时住所,确保受灾师生员工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5)启用本校储备的应急救援物资,必要时报告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调用教学设备、用具以及其他应急物资;

(6)协调有关部门抢修被损坏的校舍、教学设施以及交通、通信、水电热气等

公共设施,短时难以恢复的,要实施临时过渡方案,保障教学秩序及生活基本正常;

(7)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组织教职工和大学生参加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要求具有特定专长的教职工和学生提供相应服务;

除上述措施以外,还可以采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2、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应采取的主要应对措施

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发生后(如非法集会、游行示威,发生恐怖袭击、治安刑事案件等),学校应在第一时间向当地公安机关报警,向当地党委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启动本校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自主或协助公安机关及其他相关部门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应急处置措施:

(1)对可能影响师生情绪并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和问题,相关负责人要第一时间到场,立即动员组织党员、班团干部、班主任、骨干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深入师生开展教育引导和必要的心理咨询工作,化解矛盾,稳定和疏导师生情绪;

(2)对师生参与社会群体性事件的要立即组织力量进行劝阻和带离现场;

(3)对严重危害师生员工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要全力配合有关部门第一时间挽救和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和财产;

(4)加强对易受冲击的重点单位、重要场所的警卫,在校园通讯、广播、有线电视、涉外区域等校园重要部位附近设置临时警戒;

(5)封闭有关场所、对有关道路实施交通管制,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限制整个校园或有关区域内的活动;

(6)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水电热气的供应进行控制,必要时依法报请有关部门对网络、通信等进行管控;

(7)维护现场治安秩序,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控制事态发展;

(8)严重危害校园和社会治安秩序的事件发生时,应报请公安机关立即依法出动警力,根据现场情况依法采取相应的强制性措施,尽快使校园或社会秩序恢复正常;

(9) 除上述措施以外,还可以采取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3、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后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当网络和信息系统运行安全因病毒攻击、非法入侵、系统崩溃等原因出现异常或瘫痪时,立即组织相关单位或人员采取技术措施,尽快恢复网络和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必要时报请电信管理部门组织协调相关运营商给予支援,防止事件蔓延至其他网络系统,同时将突发事件有关情况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

(2)当网络信息内容出现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及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有害信息或其他不良信息时,应立即采取必要的管控措施,有效阻止网上有害或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根据不同性质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工作;

(3)全面了解网络和信息系统所受波及与影响,检查影响范

围,跟踪事态发展,及时将处置进展情况上报;

(4)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调查取证,尽可能保留相关证据。对于人为破坏活动,应及时报请当地公安机关开展侦查和调查工作,并视情况依法依规处置。

(5)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4、教育考试突发事件发生后应采取的应对处置措施

(1)迅速掌握情况,第一时间上报上级考试机构;

(2)涉及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类的突发事件并影响考试工作的,按照有关预案并结合考试工作特点确定处置方案;

(3)其他类别教育考试安全事件发生后,应及时报告当地考试应急指挥机构和上级考试机构,妥善处置。如需要其他部门协助的,应及时报告,协同处置;

(4)偶发事件发生后,由现场应急指挥机构处置并逐级上报;

(5)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必要措施。

5、当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一般按以下程序开展工作。

A、非正常死亡事件发生后的一般工作程序

(1)救人。

(2)报警

(3)保护现场

(4)启动应急预案(成立善后工作领导小组,一般授权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负责,其他校领导配合。)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

(5)通知死者亲属

(6)由公安机关向死者亲属通报案情

(7)与死者亲属协商处理事宜(包括火化尸体的时间、补偿事宜等)。如果协商能达成一致,事件很快就能处理完毕。如果协商不成,就要进行下一步。

(8)调解。在协商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请学校所在地的司法机关进行调解。如果学校所在地的司法机关调解不成,可请死者家里所在地的司法机关及相关部门参与调解。

(9)签订协议。协议必须是死者的直系亲属签字,如父母亲。

(10)后事处理。

第5篇:大学学生辅导员工作实务

第一编大学辅导员应具有的素质

第一章 大学辅导员的定位

第二章 大学辅导员的责任

第三章 大学辅导员的素质

第四章 政策解读

实例

第二编大学辅导员在学生入学阶段的工作

第一章 大学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前要做的工作

第二章 大学辅导员在新生入学后要做的工作

第三章 大学辅导员在应对新生的工作

第四章 新生团学工作开展

实例

第三编大学辅导员

第一章 大学辅导员应对老生的工作

第二章 学习工作

第三章 网络

第四章 心理

实例

第四编走向社会

第一章 就业指导

第二章 党团关系

第三章 户口迁移

第四章 档案管理

实例

第6篇:大队辅导员工作实务(供参考)

大队辅导员工作实务

一、大队辅导员一日常规

1、值日中队队风队纪天天查。(上学时段)

2、升国旗仪式。(出操时段)(升国旗仪式活动课。例如:情景剧雷锋叔叔在我身边,消防知识宣讲活动课,节约粮食等知识宣讲活动课。)

3、队室值日制。(午间)(队干部轮流值班,对队员开放。借机培养责任意识、队知识教育等)

4、红领巾广播站。(午间)(在门口设置一个信箱,让队员把自己发现的、想做的等想法放入。例如:为同学点一首歌、寻物启事、感谢信等,广播员可根据情况选择播报。)

5、午间俱乐部。(午间)

6、执勤检查。(放学后至离校)

二、大队辅导员一周备忘

1、周一:队干部例会。(总结上周工作,安排本周工作。辅导员指导)

2、周二: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

3、周三:红领巾小社团。

4、周四:少先队活动课。(队日)(留出活动场地,遵循一定程序,但也可简化,不可缺失。无锡东林小学坚持30年,贵在坚持。)

5、周五:少先队鼓号队、升护旗手培训。

6、周末:少先队周末活动。(雏鹰假日小队、少年宫等活动。环境保护、寻访英模人物等)

三、大队辅导员一月重点

1、第一周:月计划的制定与部署。(召开中队辅导员例会、布置月工作计划、布置大队宣传橱窗、黑板报等工作。)

2、第二周:队长学校培训。

3、第三周:少先队活动课观摩、教研、中队活动观摩。

4、第四周:少先队工作月小结与考核;中队辅导员工作月考核;少先队职能部活动月考核。

四、大队辅导员一年工作指南

围绕《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突出月份特点,安排重点活动。

一>、九月:

1、迎新。(一年级入学礼:可以安排老队员迎新,在校门口从家长手中接过新生,引导新生入校、入班。同时讲解基本的校知。)

2、争当美德好少年。(教师节、感恩教育、尊师)

3、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祖国发展我成长。(国庆节、爱国主义教育)

4、“传承红色基因”教育活动。(烈士纪念日) 二>、十月:

1、红领巾相约中国梦、祖国发展我成长。(结合队史)

2、少先队组织意识教育。(少先队建队纪念日、一年级入建队、召开学校少代会、选拔小干部、宣誓就职、颁发标志等)

三>、十一月、十二月:

1、“成长取向”方面的活动。(平安自护—消防;爱科学、爱学习、爱劳动、阳光体育、审美教育等活动)

2、地方特色、校本特色活动。(爱家乡教育、家乡知识) 四>、一月、二月:

1、礼仪活动。(10岁成长礼—四年级学期初)

2、学期结束活动。(民主生活会:批评、自我批评;说优点、讲不足,手拉手、共进步;评先树优等。)

3、部署和开展寒假活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活动为主) 五>、三月:

1、“争当美德好少年”活动。(学雷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平安自护活动。(交通安全、防火、防震等) 六>、四月:

1、“发扬继承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活动。(扫墓、红领巾寻访等)

2、户外活动。

3、社会实践活动。 七>、五月:

1、“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活动。(红领巾寻访追梦人、寻访发展成就)

2、社会实践。

3、中学少先队团队衔接教育活动。(离队入团)

4、地方特色与校本特色活动。 八>、六月:

1、“六一”主题活动。

2、一年级入队。

3、生态环保教育活动。

4、平安自护教育活动。

5、礼仪活动。(10岁成长礼—三年级学期末;毕业礼—六年级)

6、学年结束工作。 九>、七月、八月:

1、“红领巾心向党”活动。

2、热爱解放军活动。

3、暑假活动。

4、暑假辅导员培训。

底线:坚持每周一节的少先队活动课。

本职:充分运用升旗仪式、少先队阵地活动、社团活动、节假日及纪念日活动等开展少先队组织教育。

拓展:晨会、夕会、十分钟队会、社区、家庭等开展少先队教育活动。

开展好红色基因教育:——少先队组织意识教育 ——政治启蒙教育

1、组织意识培养:(队味最强的部分,非做不可,不可替代) ——学队章:主要途径为上队课。具体形式可是听讲座、看动漫、观影视、唱少先队历史歌曲、开展讨论、表演节目等。尤其倡导讲故事。

——队史教育:红色电影或讲解。回顾红领巾成长足迹,反映共和国发展巨变;学先锋。刘文学、草原英雄小姐妹、赖宁、林浩等。(认识他们吗?他们是新中国的“双百人物吗”?会讲他们的故事吗?)

2、政治启蒙:灌输培养少年儿童对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感情。

——一年级:认识国旗、国徽、知道中国梦。

——二年级:认识党旗、党徽、认识党的领袖,了解当对少年儿童的期望。

——三年级:了解革命先烈,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四年级:知道我们的队名—学先锋的含义;知道党和少先队的性质;知道祖国发展成就;了解中国梦,激发民族自信。 ——五年级:寻访优秀党员,了解党的宗旨;民族团结。 ——六年级:了解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目标”。

——七年级:全面了解国情,了解中国梦的发展路径。(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八年级: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与信仰对话。

入队仪式程序(供参考)

第一种: 1.介绍嘉宾。 2.宣布开始。

3.出队旗(奏乐、敬礼)。 4.唱队歌。

5.大队组织委员宣布新队员名单。 6.老少先队员代表为新队员们佩戴红领巾。

7.大队辅导员带领新队员在队旗下庄严宣誓、老队员重温入队誓词。

8.新队员代表发言。

9.宣布成立中队决定、中队干部名单、聘请中队辅导员名单。 10.中队干部就职。 11.为一年级中队授中队旗。 12.来宾颁发中队辅导员聘书。

13.少先队员为新聘任的中队辅导员佩戴红领巾。 14.领导讲话。 15.呼号。

16.退旗(奏乐、敬礼)。 17.宣布结束。 第二种:

1.介绍领导和嘉宾,并佩戴红领巾。 2.宣布入队仪式开始。 3.出旗(奏乐、敬礼)。 4.唱队歌

5.大队组织委员宣布新队员名单。 6.老少先队员代表为新队员们佩戴红领巾。

7.大队辅导员带领新队员在队旗下庄严宣誓、老队员重温入队誓词。

8.新队员代表发言。 9.领导讲话。

10.大队辅导员带领呼号。 11.退旗(奏乐、敬礼)。 12.宣布入队仪式结束。

第7篇:实务2014年助理社会工作实务辅导知识点3

13

2014年助理社会工作实务辅导知识点3.1 3.1青少年社会工作概述

3.1.1青少年的特点及需要

3.1.1.1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①从生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指生理各方面快速发育,即将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

②从心理观点来定义,青少年是指心智达到一定的成熟状态,具有抽象与逻辑思考的能力,且情绪较趋稳定者; ③按照社会学的观点,青少年开始于性成熟之时,何时结束由社会标准所决定。

当青少年具有应付社会与生活问题的能力,并受到社会认可时,就结束青少年期进入成人阶段。

青少年是具有多元性和动态性的概念,因此青少年社会工作也同样具有多元和整合性特征。

3.1.1.2青少年的特点与需要

(1)青少年的特点青少年的发展性特征还可以表现在:①兼具质与量的改变;②兼具连续性与问断性的特质;③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状态;④具有共通性与变异性的性质;⑤兼有分化与统整的功能;⑥兼有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的可能。

(2)青少年的需要从发展的角度,青少年个体的发展性需要包括:①接纳自己的身体与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②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③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④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⑤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⑥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⑦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⑧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⑨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3.1.2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青少年社会工作一般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

(1)微观层面一般指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而开展的个案辅导服务。

(2)中观层面指家庭和小组层面的社会工作:即针对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体而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

(3)宏观层面指社区社会工作和相关组织,或者是针对法规或政策而进行的倡导或改变性工作。如建立青少年组织,开展社区工作,进行青少年法规、政策或制度的修改及倡导工作等。

3.1.3青少年社会工作的服务原则

(1)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社会工作服务的基本条件是能尊重青少年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拥有个人的价值与尊严,不能由青少年的一项行为而完全否定他的个人价值。

(2)接纳与关爱青少年青少年偏差行为的产生很多缘于家庭缺失。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对于青少年充分地接纳与关怀是促进青少年成长的动力。

①接纳可具体表述为接受青少年是一位有价值、尊严、积极向上与向善发展可能的人。

②关怀则是关心、接近与重视青少年的各种学习与生活状况,并能与青少年共享成长的喜悦,共同分担失落的痛苦。

(3)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社会工作者应根据每个青少年的不同情况制订个别化的服务计划。

(4)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断成长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社会发展脉络,配合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性需要,通过给予青少年必要的辅导和协助,帮助他们建立适应社会的能力。

2014年助理社会工作实务辅导知识点3.2 第2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发展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P81)[掌握]:

1、发展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1)定义:指能够发展社会资源和青少年潜能,使青少年的能力得到增强的社会工作服务。

2)主要内容:

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设计或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国内外时事讯息的服务;提供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人际交往、法律常识等各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增进人际关系、法律常识、性教育、生理保健的知识和能力。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

(3)对受虐儿童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社会工作者需与家庭、学校、医院、司法部门、公安部门、儿童保护机构以及社区有关力量密切合作,对受虐儿童进行积极的介入,把对受虐儿童的伤害降至最低程度。

2、预防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1)定义:预防性青少年社会工作是指通过社会工作的各种服务,对一些潜在的,阻碍社会功能有效发挥的条件和情境进行早期发现和控制。

2)主要内容

改善青少年的家庭生活环境、学校生活环境、社区生活环境、探索建立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等。

治疗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P82)[了解]:

3、治疗性青少年社会工作

1)定义

指运用各类专业方法,协助青少年恢复失调的社会功能。这里的治疗性指的是当青少年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之后,由社工实施服务和帮助。

2)主要内容

提供就学或生活补助;为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提供保护服务;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安全保护、收容及安置服务;为不良青少年提供治疗性服务;为犯罪青少年及过失青少年提供矫正服务

第3节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P84)[掌握]: 提问

1、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1)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

个人层面的社会工作方法:一般称之为个案工作,即以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对个人或家庭进行服务。

(1)主要针对个人或家庭的面谈辅导服务;

(2)必须对青少年服务对象的服务需求作出专业判断;(3)注重社会工作理论模式;(4)明确个案服务的目标和步骤;

(5)注重评估;(6)服务对象的改变动机和参与是个案取得成功的关键;(7)专业关系有助于个案过程的顺利和个案目标的达成。

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P94)[掌握]: 提问

2、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

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社会工作专业的铜材要求决定了青少年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P95)[掌握]: 提问

3、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计划设计

1)影响因素:机构的宗旨、服务对象的需要、资源条件、计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服务对象的参与

2)主要步骤:评估需要、确定目的及目标、制定活动方案、评估、撰写计划书

第8篇:《社会工作实务》个人辅导班笔记

社会工作实务

第一章 社会工作实务的通用过程

1、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结案。

2、接案步骤:接案前的准备、面谈、收集服务对象的资料、做接案会谈记录。

3、接案:社会工作者与潜在服务对象开始接触,了解其需要,帮助其逐渐成为服务对象并接受社会工作服务的过程。

4、服务对象的来源:主动救助者、由他人介绍或机构转介来的、由社会工作者通过外展发展而来。

5、服务对象的类型:自愿型服务对象、非自愿型服务对象。

6、现有服务对象:主动救助和转介及外、展来的,并已使用或正接受社会工作者服务的对象。

7、潜在服务对象:尚未使用或接受社工资源帮助,但未来可能需要服务资源和协助的服务对象。

8、接案的准备工作:服务对象资料准备、在资料准备有对象了解的基础上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

9、面谈提纲内容:介绍自己和自己的专长、简要说明本次会谈目的和内容及双方的角色责任、介绍机构的功能和服务、相关政策和工作过程、征求对会谈安排的意见和期望、询问是否有急需处理的事情。

10、面谈目的:了解服务对象最关心的事项是什么,以便达到助人目标。

11、面谈环境:原则是创造方便昨有利会谈进行的环境,场所空间尽量使其自由、舒适、简单、温馨、避免过多装饰;两人位臵在90-130度角,距离1-1.5米间;严格遵守时间约定,关掉手机,通知相关人员勿扰。

12、面谈的主要任务:界定服务对象的问题、澄清二者角色期望和义务、激励并促进其进入角色、促进和诱导其改变、达成初步协议、决定工作进程。

13、澄清:第一,其对自己的、对社工的期望,社工对其对自己的角色期望;第二,对比找出二者想法差异和距离;第三,协商一致。

14、决定的可能:终结服务、转介其他服务、进入下一个助人阶段。

15、面谈技巧:主动介绍自己、沟通、倾听。

16、沟通:又称人际沟通,是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互相交换观念、信息、态度、感受和情感等内容的动态过程。

17、治疗性沟通: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达到一个人对其他人进行帮助的目的。

18、治疗性沟通功能:提供支持、减轻焦虑、协助树立正确想法、促成问题解决行动。

19、倾听运用:一,通过向其传达对其专注;二,设身处地地感受;三,与其互动,对其叙述给予适当回应。

20、资料收集内容:个人资料、身体情况、服务对象的特点与能力、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21、收集方法:询问(会谈、角色扮演、问卷)、咨询、观察、利用已有资料、问卷调查。

22、接案会谈记录内容:面谈目的、过程、对面谈的总体评估、建议。

23、接案注意事项:决定是否需要紧急介入、权衡是否有能力处理问题、决定

1 问题的优先次序、保证其要求的服务符合工作范围。

24、预估:既定情境中的事实与特点推论出有关服务对象问题含义的暂时性结论的逻辑过程。

25、预估任务:识别服务对象问题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问题的成因及使问题延续的因素、本身及环境的积极因素、决定提供服务的方式和内容。

26、客观因素:背景资料、所处的环境、问题发生与持续时间、为解决问题所做的努力。

27、预估的基本步骤:探究情况问题与需要、分析资料做出预估摘要。

28、探究。。。。。:描述其问题与需要、描述问题如何发生、描述其处境及生活中的社会系统情况、探究其不能解决问题的原因、描述其发展阶段、描述并鉴定其资源状况。

29、分析资料做摘要步骤:对其问题与需要作出解释、列出解决问题的目标及先后次序、决定介入的策略、撰写预估摘要。

30、预估摘要内容:对其自身系统的预估、对其家庭系统的预估、对其所处社会系统的预估。

31、计划:服务计划是为下一步的介入行动服务的,也是介入行动的蓝图。是发展有效行动方案明确任务和责任的过程,也是决策行动的过程。

32、目标:长期目标、短期目标。

33、服务计划的构成:目的及目标、关注的问题与对象、介入的方法和介入行动。

34、介入方法:个人辅导、小组活动、社区介入、网络建构、政策倡导等。

35、制定计划原则:要有服务对象的参与、要尊重其意愿、详细和具体、与工作的总目的宗旨相符合。

36、制定计划方法:设定目的和目标、构建行动计划。

37、目标设定程序:一,确定其需要和问题;二,向其解释设定目标的目的;三,共同选择适当的目标、目标陈述要明白易懂;

四、重在促进其成长;五,目标要可测量、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性;六,与其讨论目标的可靠性和可能的利弊;七,确定目标并决定目标的先后次序。

38、构建行动计划步骤:一,选择介入系统;二,选择介入行动。

39、介入行动:危机干预、资源整合、经济援助、安臵服务、物质支持、心理辅导等。

第四节介入

40、介入: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与技巧协助服务对象系统达到计划服务目标的过程。

41、介入分类:直接介入、间接介入、综合介入。

42、介入焦点:一,增加个人的生活适应能力;二,增加社会和物理环境对个人需要的回应。

43、选择介入行动的原则:一,以人为本、服务对象自决;二,个别化;三,考虑服务对象的发展阶段和他们的特点;四,与服务对象相互依赖;五,瞄准服务目标;六,考虑经济效益。

第五节评估

44、评估: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系统地评价社会工作的介入结果、总结整个介入过程、考查社会工作的介入是否有效、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与目标的过程。

2

45、评估的目的:一,考查社会工作介入效果、服务对象进步情况及介入目标的实现程度;二,总结工作经验,改善工作的方法和技巧,提升服务水平;三,验证社会工作方法的有效性;四,进行社会工作研究。

46、评估的类型:过程评估、结果评估。

47、评估的方法:收集评估资料的方法、基线测量评估、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

48、收集评估资料的三种手段:一,利用档案记录进行评估;二,收集服务对象对介入过程和结果的意见与看法;三,使用调查方法,收集介入效果的数据和事实资料。

49、基线测量: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一,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往前后的变化,以此判断介入目标实现的程度。

50、基线测量应用范围:个人、家庭、小组或社区。

51、基线测量操作程序:建立基线、进行介入期测量、分析和比较。

52、建立基线的方法:一是确定介入目标;二是选择测量工具;三是对目标行为进行测量并记录目标行为。

53、对服务对象影响的评估:服务对象满意度测量、差别影响评分。

54、评估注意事项:一,注重社会工作者的自我评估与反思;二,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让他们积极参与评估过程;三,评估的方法要与社会工作的价值相吻合,并注意保密;四,要切合实际需要。

第六节结案

55、结案:当服务对象的问题已经解决,或者服务对象已有能力自己应付和解决问题,即在没有社会工作者协助下可以自己开始新生活时,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双方根据工作协议逐步结束工作关系所采取的行动。

56、结案时的工作:一,总结工作;二,巩固已有改变;三,解除专业工作关系;四,撰写结案记录。

57、巩固已有改变:回顾工作过程、强化服务对象已有的改变、给服务对象积极支持。

58、结案时服务对象的反应:两极情感反应,即负面情绪和正面情绪。

59、结案类型:一,目标实现的结案;二,因服务对象不愿继续接受服务而必60、须终止专业关系的结案;三,存在不能实现目标的客观和实际原因的结案; 四,社会工作者或服务对象身份发生变化时的结案。

61、常见的负面反应:否认、倒退、依赖、抱怨、愤怒、讨价还价、忧郁。 6

2、结案反应的处理方法:一,结案前与服务对象回顾一下介入过程,以确定是否时机成熟;二,提前让服务对象知道结案时间,早做心理准备;三,逐渐减少与服务对象的接触,提醒其学会自立;四,估计一些可能破坏因素,预防问题产生,稳定成果后再结束;五,安排正式的结案活动,让服务对象分享成果,以建设性方式表达感受,相互鼓励,面向未来。

63、跟进服务的实施方法:电话跟进、个别会面、集体会面、跟进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章 儿童社会工作

1、儿童概念: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我国实际工作中,多将儿童年

3 龄界定为0-14岁。

2、儿童定义的要素:一,是人生命中的一个特定阶段,是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的三位一体;二,作为人生的初始期而受到关注;三,特别需要保护和关爱的阶段。

3、儿童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行为特点。

4、生理特点:成长性、基础性。

5、心理特点:发展性、依恋性、可塑性。

6、行为特点:探索性、模仿性。

7、儿童的需要;生存的需要、爱的需要、学习的需要、游戏的需要、社会化的需要、被保护的需要。

儿童分婴儿期0-1岁,幼儿期1-5岁,学龄期6-14岁。

8、儿童社会工作定义:1950年联合国儿童权利会定义为,凡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全发展与正常生活为目的的各种事业。我国定义为,在现有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在当前的法律、文化背景下,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成长、发展的需要,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为指导和科学的理论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技巧对儿童开展遥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

9、儿童社会工作四特点:一,立中于社会的经济、文化、法律等客观背景;二,建立在特定对象需要和特点基础之上;三,需要充分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理论、方法和技巧;四,一种助人及自助的服务活动。

10、中国儿童社工的法律基础;宪法,儿童权利公约。

11、儿童社工理论基础:儿童物生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

12、心理社会发展论八阶段:一,学习信任阶段0-1.5岁;二,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5-3岁;三,发展主动性阶段3-5岁;四,变得勤奋阶段6-12岁;五,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19岁;六,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9-25岁;七,显示创造力感的阶段25-65岁;八,达到完善的阶段65岁以上。

儿童社范围分宏观和微观两层面,微观中按服务对象类别分一般儿童社工和

13、特殊儿童社工,特殊儿童社工类型分支持性、保护性、补偿性、替代性。

14、影响儿童的重要社会因素: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

15、现阶段儿童社工的具体机构: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社会福利机构、社区、专业性社工组织。

16、服务对象自决: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服务对象的自由选择和决定的需要与权利,是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价值观。

儿童工作中,社工担当的角色有服务提供者、支持者、教育者、中间人、调控者,保护者。

17、需社工特别保护的儿童:被拐卖儿童、残疾儿童、被遗弃儿童和孤儿、流浪儿童、受虐待儿童等。

18、常用评估量表:智力量表WISC、行为量表CBCL、社会期望量表CSD、自我意识量表PHCSS、儿童受虐量表。

19、儿童社工的具体方法;儿童辅导、儿童小组工作、受虐儿童的社工介入。 20、儿童辅导:专业人员利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帮助儿童了解自己、学会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运用各种机会促使儿童在生活、学业、感情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潜能发挥的过程。

21、想象互动游戏治疗技巧:一,用言辞表达或口语化;二,刺激性;三,设定限制;四,相对游戏。

4

22、沙盘游戏治疗:又称箱庭游戏,两个规定大小的天蓝色装沙矩形盘,沙子,沙盘模具。游戏最重要的设臵“童心”。

23、儿童小组工作:一种通过小级过程小组社工的协助,使小组中的儿童能够获得小组经验、产生行为改变和恢复正常功能,以及与他人和周围环境达成有效的调适,最终促进个人及小组发展的专业服务活动。

24、要点:一,活动安排要新颖有趣、安全;二,多利用示范来讲述活动的安排和小组规则;三,避免道理、复杂与抽象问题;四,社工亲切和蔼,具亲和力;五,社工应带给儿童平等感。

25、亲职教育服务:专业人员运用社会工作的方法向家长提供专业服务活动。如亲子沟通地小组。

26、受虐儿童:被其父母、近亲或任何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或与儿童居住于同一处所的任何人,采取以下行为而遭受伤害甚至死亡的儿童。一,造成受伤或允许意外受伤;二,制造一个非意外的身体伤害的危险状态,造成伤害;三,对儿童性侵犯或允许此类事情发生;四,拷打、折磨儿童或允许发生;五,受伤的结果超过只是单纯体罚。

27、儿童疏忽:任何一个儿童的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并未提供对其适当或必需的支持、法宝教育、医疗或其他法律认定儿童权利必要的相关照顾;或者儿童遭受其父母或其他对该儿童权利有责任者的遗弃。

28、儿童身体虐待指标:淤伤、烫伤、撕、裂伤、骨折、头颅伤、内伤等。 第三章 青少年社会工作

29、青少年的界定 我国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规定未满18周岁的男女为未成年人;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的年龄规定在25岁以下;共青团规定团员年龄为14-28周岁;少先队队员的年龄为7-14岁。 30、青少年时期的最主要特点:多变、创新、反叛。

31、青少年文化四类型:正直青年、问题青年、文化叛逆青年、政治偏激青年。

32、青少年发展性特征:一,兼具质与量的改变;二,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特质;三,同时兼具稳定性与不稳定性的特征;四,具有共通性与变异性的性质;五,兼有分化与统整的功能;六,兼有正常发展与易受伤害的可能。

33、青少年个体发展性需要;1.接纳自己的身体和容貌,表现符合社会所规范的性别角色需求;2.个体与同伴发展适当的人际关系;3.追求独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4.自食其力,寻求经济独立;5为未来的生涯作准备;6.发展符合社会期望的认知技能和概念;7.努力表现负责任的行为,追求理想和抱负;8.为未来的婚姻和家庭作准备;9.建立个体的价值体系,符合现、实世界的需求。

34、青少年工作:把青少年作为工作和服务对象,通过运用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性,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理论、方法和技巧,来最大限度地发掘青少年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健康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

35、青少年社工分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层面针对青少年个体需求,中层层面针对青少年家庭需求,宏观层面指社区社会工作和相关组织,针对法规或政策进行。

36、青少年社工的服务原则:一,尊重青少年的价值与尊严;二,接纳与关爱青少年;三,注重青少年的个别需求;四,协助青少年具备适应社会变化不

5 断成长的能力。

青少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发展性的、预防性的、治疗性的青少年社会工作。

37、发展性青少年社工内容:一,提供青少年闲暇场所;二,举办各种活动;三提供国内外时速信息服务,使其了解世界发展的趋势;四,提供其发展中各方面的知识性辅导服务;五,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辅导等。

38、预防性青少年社工内容:一,改善青少年家庭生活环境;二,改善青少年学校生活环境;三,改善青少年社区生活环境;四,探索学校、家庭、社区良性互动的青少年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五,倡导有效的青少年服务和发展政策等。

39、治疗性青少年服务的内容:一,提供补助帮助困难家庭的青少年正常成长;二,提供被忽略或虐待的青少年的保护服务;三,提供青少年安臵服务;四,提供治疗性服务;五,提供矫正服务。

40、青少年社工方法分直接和间接两个部分。直接的社会工作方法包括针对个人、群体、社区开展工作所必须运用的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间接方法主要包括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等。

41、小组工作的核心要素:目的性、过程性、计划性、互动性。

罗斯总结的小组工作功效:一,提供同伴增强机会;二,更能刺激大多数当事人的真实世界;三,对规范小组组员的行为直到很好的制约作用;四,小组内获得的经验将有助于组织重新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和行为习惯。

42、青少年小组工作:娱乐小组、游戏技巧小组、教育小组、任务小组、问题解决和决策小组、焦点小组、自助小组、社会化小组、治疗小组。

43、社区工作特点:一,以社区为对象;二,以结构导向的角度分析问题,调整各种关系;三,介入的层面比较广泛;四,强调居民的参与;五,社会资源的广泛运用。

44、社会工作行政:把一个服务机构的社会政策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行为。包括行政人员——领导者——与所有其他职员——下属或团队成员。基本过程是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和控制。

45、社会研究:在获取知识和发现事实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乾及其他领域的理论和实务工作者使用社会研究方法,收集和分析与社会工作有关的资料,以协助达到社会工作目标。

46、社会工作研究五层面:一,青少年群体特征和社会环境状况研究;二,青少年需求调查和服务设计研究;三,服务过程研究;四,社会服务与政策改善研究;五,社会工作理论研究。

47、整合社会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务中的运用:一,青少年需要的多元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二,社会资源的综合性决定了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三,社会工作专业的通才要求决定了青少年社会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48、青少年服务计划设计:指社会工作者达到一定的服务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活动设计。两个层面:计划的过程和计划的结果。计划根据方案形成的不同依据,划分为社会问题取向和个人需求取向两类型。

49、社会问题取向;指计划设计是通过问题分析、诊断、方案设计的过程来完成的,。

50、个人需求取向:指服务方案的设计是回应服务对象的需要,社会工作者是发起者和推动者。

51、影响计划设计的主要因素:机构的宗旨、服务对象的需要、资源条件、计

6 划设计的理论基础、服务对象的参与。

52、计划设计的过程:评估需要、确定目的及目标、制订活动方案、评估、撰写计划书。

53、清楚的目标需要具备的条件:一,应该是与问题和目的有关联的;二,是可达到的;三,是可量度的;四,有时限的;五,目标间是有关联的。

54、活动方案的制订包括:理念、目的和目标、对象、性质、时间、地点、程序、资源、应变计划、评估。

第四章 老年社会工作

1、老年社会工作;运用老年学的相关知识,以老年人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帮助老年人,特别是处境困难的老年人,改善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使老年人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我国老年工作的根本目标,六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2、老年的界定:我国政府多以60岁以上的人为老年人。

3、年龄的影响:1.生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决定老人的生活安排和生活方式;2.心理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决定了老人的人格特点、情绪特点和应对问题的方式;3.社会年龄对老年生活适应的影响:决定了个人所扮演的社会角色,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价值感;4.生理、心理、社会年龄对开展社会工作的意义。

4、老年期的划分: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70-79岁为中龄老年人;80岁以上的为高龄老年人。

5、老年人的特点:生理的老化、心理的老化、社会的老化。

智力分为结晶智力、液态智力。

6、角色理论:有关较年老的人的角色变化和角色丧失的影响的理论。

7、老年人的需要:健康维护、经济保障、就业休闲、社会参与、婚姻家庭、居家安全、身后事宜安排、一条龙照顾服务。

8、老年社会工作的注意事项:价值观问题、自我意识与督导。

9、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身体健康方面的服务、处理认知与情绪问题、处理精神问题。

10、与健康照顾有关的服务:个人帮助、出行和行动服务、紧急呼叫系统等技术支持、专门服务项目的提供。

11、抑郁症、痴呆症、谵妄和焦虑症是老年人最觉的四个认知和情绪问题。

12、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五点:1.珍惜当下非常重要;2.找到往事的意义,以此

13、建构生命的意义;3.直面自己的局限,看到过往生活的缺撼;4.接受生活 中的好与不好,寻求和解宽恕,弥补过往生活的缺撼;5.拓展个人爱好和同情的圈子。

14、老年社会支持网络:正式支持、非正式支持、家庭思维、社会融合。

15、正式支持体系:主要由政府的老年工作组织机构和涉老组织机构构成,涉及贫困救助、生活照料、危机干预、老年人权益保障等。

16、非正式支持体系三类:一,家庭成员对父母的养老支持;二,亲属对老年人的支持;三,非亲属对老年人的支持。

17、英国婉格尔的五种社会支持网络类型:家庭依赖型、社区整合型、自我涵

7 括型、社区依赖型、自我局限型。

18、非正式支持包括:经济支持、情感支持、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

19、家庭思维:把老年人看成是复杂的多代关系系统的一部分。

20、家庭体系工作内容:一,代表老人把家庭动员起来;二,识别成功应对技能,并据需要拓展新技能;三,有冲突的需求排出先后次序;四,制定老人行动方案。

21、老年特殊问题:虐待和疏于照顾问题、丧亲问题、临终关怀、自杀。

22、虐待老人:恶意对待老人,在身体、情感或心理及经济方面对老人采取非人道的做法。

23、社工介入虐待的主要措施:1.维护老人的合法权益,保护老人免受经济方面的剥夺;2.为不同境况中的此类老人提供救助性服务;3.构建正式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4.作政策方面的倡导和舆论方面的呼呈,改变和调整其家庭社区环境。

24、伊丽莎白〃库布勒—罗斯总结的人面对死亡的心中历程:否认期—愤怒期—讨价还价期—抑郁期—接受期。

25、社会工在老人濒临死亡时做的工作:提供情感支持、代表老人及其家人争取合理权益、提供相关资讯、做丧亲辅导。

26、临终关怀服务:控制疼痛和症状、协助老人及其家人解决医疗费用方面的问题、提供丧亲后续服务。

27、临终关怀的四个指导原则:一,病人及其家人是主要的照顾对象;二,由多学科人员组成团队负责提供临终照顾;三,控制疼痛和病症是第一位的;四,提供丧亲后续服务用来支持丧亲的家人。

28、自杀评估风险因素:直接线索、间接线索、行为线索。

29、老年人个案工作的独特之处:一,在接案阶段,很重要的一点是跟老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二,在预估阶段要特别注意老人身体心理、社会方面的功能状况;三,在制订计划阶段要充分吸收老人参与;四,在介入阶段要定期追踪进展情况;五,在评估阶段要重视老人的主观评价。

30、老年人社工的主要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社区工作、社区照顾、养老机构照顾。

31、个案工作的注意事项:一,营造适宜于老人沟通的环境;二,多方求证老人的问题;三,特别需要尊重的需求;四,尊重老人的自决权;五,耐心。

32、小组工作的注意事项:一,尊重自决权;二,平衡对小组和个人所负的责任;三,尊重保密权;四,干预小组动力,保护小组成员免受伤害。

33、社区工作的重点目标人群:独居老人、高龄老人、伤残老人、困难老人。

34、社区区工作的三类服务:居家服务、社区中心服务、社区入住设施服务。

35、社区工作的基本原则:采用优势视角;充权;统筹规划;资源链接与整合。

36、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的特点:

1、不同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入住养老机构老人的生活、娱乐都在同一个地方,交往的都是同一群人,所有日常活动都有日程安排;

2、机构中老人在生活中怕身份和对日常生活的控制。老人的日常活动不得不由他人陪伴,受到的对待也与他人类似,几乎没有灵活性和个性;

3、老人受到非个人化的对待,因他们们在入院时被剥夺了个人财物。个人不能带太多的私人物品入院。个人的隐私也因为物理空间的安排而受到限制,如几个人一间房,中间又没有隔断;

4、老人与外界间有设臵的障碍,使他们丧失了通常在外界扮演的角色。由于人手不够,行动不便的老人常常

8 困在照顾机构中,与机构外的人很少有社会交往;

5、老人依赖工作人员来得到身体照顾与情绪支持。但他们的身体状况和评议可能与工作人员不同,而工作人员却要处理他们的全部生活。他们可能未能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结果,有些人可能会受压抑,或是自我退缩;

6、失去自身的角色和与他人的交往,加上大的生活变化,使老人在与工作人员交往和满足工作人员的期望时常常感到羞辱和没有自尊;

7、老人可能会由于缺少隐私和在机构中社会关系有限,而在他人面前掩饰自己对一些想法和行动的感受;

8、为了适应养老机构和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退出一些活动,或远离一些场合;

9、为了适应养老机构中的社会关系,老人可能会有意向工作人员挑衅,或不与他们合作;

10、老人可能接纳养老机构建立的稳定的、令人满意的环境,他们即使有时有心要返回社区,也没有信心适应外面社区生活的挑战。

37、照顾质量:园艺模式,满足老人未得到满足的需要,以人为本,重点是老

38、人的社会和情感要求;仓储模式,延长人的寿命重点是提供一个居住环境、 饮食、健康和医疗服务。

39、提高老人照顾质量的措施:一,承认和尊重老人的隐私;二,增强其自主生活的感受;三,鼓励老人参与社区活动多与他人保持接触;四,建立起积极关系,使老人始终前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和自尊。

第四章 妇女社会工作

1、女性“四自”: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2、妇女“四期”:月经期、怀孕期、产褥期、哺乳期。

3、妇女的需要:生殖健康的需要、权益和发展得到保障的需要、性别公正的政策制度和社会环境的需要。

4、妇女社会工作:针对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回应妇女的需要,解决妇女面临的问题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工作实务领域。

5、中国最大的妇女组织:全国各级妇联。

6、社会性别视角是女性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中国内地社会性别视角的提出,源于北京召开的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特点:一,关注妇女的多样性;二,关注妇女的声音和经验;三,理解和接纳妇女的现实处境;四,“个人的即政治的”;五,注重本土妇女工作经验的总结和提炼。

7、妇女社会工作的目标:直接目标、间接目标、最终目标。

直接目标:一,缓解压力和宣泄情绪;二,重塑自信,提升对自我的认识;三,解决妇女的困难和需要。

间接目标:一,协助妇女重新界定妇女问题,认识“个人的即政治的”;二,提升意识,促进自省、自信和自我认同;三,建立妇女支持小组。

最终目标:一,重新建构权利关系;二,建立妇女网络间的连接;三,倡导和建立全社会的性别公正和公平的意识和制度。

妇女社会工作原则:一,承认妇女及工作的视角的多样性;二,尊重其作为独立的个体;三理解接纳其现实处境及生存选择;四,认识其本身的资源;五,发展的主体;六,增加资源和选择的多样性;七,将个体与群体联结起来,促进其互助;八,关系平等。

9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三方面:解决妇女面临的实际困难;维护妇女权益和关注妇女的发展;倡导和促进性别平等和公正的机制建设。

妇女的婚姻家庭问题:夫妻关系、婆媳关系、亲子关系及教育等方面的问题。 单亲母亲家庭:因为丧偶或者离异及其他一些原因而导致的只有母亲和孩子一起组成的家庭。

问题:亲子关系和孩子教育,单亲母亲的贫困公、就业困难、再婚困难,社会对单亲母亲的歧视和偏见,及缺乏针对性的社会保障。

性别视角的家庭工作原则:一,尊重和接纳现实中家庭婚姻的多样性;二,重新调整家庭权利,避免冲突;三,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协调与平衡;四,父母职责同样重要;五,社多为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服务,减轻家庭负担。

针对妇女的暴力行为:对妇女造成或者可能造成身心方面或性方面的伤害的任何基于性别的暴力行为。范围包括:拐卖妇女、婚姻暴力、性暴力、性骚扰和性服务及基于男孩偏好的强迫堕胎等。

针对妇女的婚姻暴力:配偶或者亲密关系一方通过暴力行为,主要表现为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四种方式,造成一方生理或者心理上的伤害。

受虐妇女综合症:长期遭受婚姻暴力的妇女具有一些共同特征。

婚姻暴力呈现周期性循环发生的特征,分愤怒情绪积蓄期、爆发期、道歉、宁静、爱、喘息期等。

拐卖妇女:以出卖为目的,涉及拐骗、绑架、收买、贩卖、接送、中转妇女等行为。

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一,接纳而不是责怪;二,尊重其人格独立,提升自信心;三,关注其安全;四,与其建立信任、真诚的专业关系。

生殖健康:与生殖有关的一切事宜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健康状态。 妇女生殖健康方面的存在问题:一,妇女的生殖健康受到危害;二,缺乏相关知识,意识不到此为自己的权利;三,流动妇女生殖健康保障边缘化,极度缺乏。

妇女参政包括权利参与和民主参与。权利参与指妇女进入国家及社会事务的各个管理阶层,开展决策和公共管理;民主参与指妇女作为主体行使民主选举、建议等权利。

推进社会性别平等工作:一,宣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二,宣传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三,推动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工作。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指导中国妇女运动的重要思想来源,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妇女社会地位的演变、妇女的社会作用、妇女的权利以及妇女争取解放的途径等基本问题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概括。 包括:一,妇女受压迫是人类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现象;二,妇女解放的程度是徇人类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三,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四,妇女解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五,妇女在创造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中具有伟大的作用。

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是1995年江泽民同志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上提出的。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社会性别:在一个特定社会中由社会形成的有关男性和女性的群体特征、角度、活动及责任等。

10 社会性别主流化:1997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的结论,把性别问题纳入主流是一个过程,对任何领域的任何一个计划行动上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 妇女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性别分析的方法;二,妇女赋权的方法;三,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四,宣传教育、倡导和资源的链接。

摩塞把妇女的需要分为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和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

实用性社会性别需求指在社会生活中妇女就其社会承认的角色而确定的需要。 战略性社会性别需求指由妇女在社会中的从属地位而产生的需要。

赋权:使一个人感觉有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尊重自己、充满自信,并且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现状的过程。

赋权干预目标:意识提升、增强能力发展技能、参与并扩展在家庭、社会和社会方面的支配和决策的力量、行动。

妇女赋权的主要方式:透明化、鼓励和肯定、权力分析、意识觉醒、倡导政策改变。

性别视角的社会工作方法:一,建立平等的协作关系;二,协助妇女重新界定问题,提升意识;三,挖掘自身潜能,联络周围资源,解决面对的问题;四,协助类似处境的妇女建立支持小组。

信任关系建立的具体技巧:1.具有性别敏感性的倾听、反映感受和表达同感;2.接纳而不是责怪;3.鼓励表达个人化的故事和经验;4.肯定其承担责任的价值;5.尊重其语言表达逻辑;6.社工是促进者与其建立的是双向的协同关系。 妇女工作的宣传教育方法:1.利用各种政策出台和修改的机会进行;2.利用各种节假日作为推动和宣传的契机;3.利用各种突出性事件进行;4.利用各种培训机会将性别意识纳入各种培训活动中。

倡导:为了确保社会公正,站在服务对象或者受助团体的立场上,直接从事代表、捍卫、支持受助个人或者团体利益的活动过程。

资源连接包括:个人身边资源连接、个人所在的社区内部和外部的资源连接等。

第四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1990年12月颁布、2008年3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的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精神残疾者6种。

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报告,各类残疾人的总数为8296为万人,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总户数的17.80℅,与日俱增。

残疾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上环境障碍,重新加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其目的与宗旨是帮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地位,改善生活质量,获得社会保障。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一,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二,提供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三,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四,有效利调解的方式;五,充分利用保护性政策。

开展工作的前提:一,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二,康复服务庆有多部门的参

11 与;三,康复依赖于许多专业人员的努力。四,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五,不需要广泛使用抢救及支持生命的技术;六,难以确定治疗的终点;七,其关心的是外观形象、残存功能和在社会及职业方面的角色。

城镇残疾人主要困难: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婚姻难、就医难、社会交往难、心理障碍。

农村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交通不便、体力劳动困难、农村缺医少药求医较城市更困难、社会服务难。

农村90℅以上的残疾人都是靠自己、家庭成员或亲属的帮助,只能维持低水准的生活状态。

残疾人的基本需求:一,社会福利政策;二,家庭扶助:最低保障制度;三,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四,就业政策;五,康复与医疗救助;六,伤残抚恤;七,社会保险;八,特殊教育;九,文化生活照顾;十,改善社会环境。 1996年4月我国法律援助工作全面启动。

改善社会环境:一,建设无障碍环境;二,社会理解与互动;三,助残日。 《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每年5月第三个星期日为全国助残日;1992年10月14日联合国第47届大会决议,12月3日为国际助残日。 3月3日为世界爱耳日,2010年主题“重建听的希望”;6月6日为世界爱眼日,2010年主题“关爱青少年眼健康”。

残疾人社会工作内容:其一是努力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其二是改善残疾人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保障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全面保护残疾人的法律,特点:一,是一部立足我国国情,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法律;二,继承了我国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又与我国主义精神文明一致;三,通过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的权益;四,是一部具有较大时间和空间容量的法律。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和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是曾经的全国性残疾人组织,1988年3月11日,在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和联合国残疾人上中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内设中国盲人协会、中国聋人协会、中国肢残人协会、中国智残精神病人亲友会等。 省、市、县各级残疾人联合会,是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地方组织,街道、乡镇及残疾人较集中的企事业单位建立残疾人基层群众组织。

残疾人的法律政策咨询几个突出方面:意外伤害赔偿问题、劳动就业问题、求学问题。

法律援助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分为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一般条件包括:有充分理由证明为保障自己合法权益需要帮助;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

特殊条件:一是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二是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三是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能获得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原则:运用法律武器,发挥公证职能,服务残疾人。

无障碍环境: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包括物质无环境无障碍、信息和交流无障碍。

12 物质环境无障碍: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人使用和通行。

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要求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语言和视力残疾人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

残疾人家庭环境改选主要为肢体残疾者进行出入门、过道、卫生间的改造,一要学习有关,了解市场情况;二,要尊重残疾人案主的自决,实事求是地解决总是;三,要与有关部门充分协商,取得支持;四,强调因地制宜和因陋就简的原则,根据案主的需求具体处理。

美国哲学家马斯洛强调“创造性是每一个人生下来就有的继承特质。”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社区康复模式、社会康复方法、职业康复方法、教育康复方法。

社区康复:在城乡社区水平基础上,积极调动和协调社区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的,在医疗、教育、职业和社会等方面为残疾人及其他康复对象提供有效、可靠、经济的全面康得服务,从而促进他们在社会生活及家庭生活中的“四自”,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20世纪60年代的“赤脚医生”和70年代的开展的精神病人和智障青少年“工疗站”康复方法,引起国际重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的有利条件:一,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组成部分;二,有配臵较为合理的资源;三,在社区中可得到方便、及时的康复服务;四,可因地制宜地提供各种个性化的康复服务。

社区康复原则:社会化的工作原则、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因地制宜的原则、因陋就简的原则、因势利导的原则、康复对象及其家庭积极参与的原则。 社区康复的内容:开展残疾的预防、开展康复评定、开展全面康复服务。 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预防致残性伤害和残疾的发生;二级预防是防止伤害后出现的残疾,提供早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三级预防是采用相应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各种障碍。 社会康复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社会康复:从社会的角度,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残疾人创造一种适合其生存、创造、发展、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并使残疾人享受与健全人同等的权利,达到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

社会康复方案:一,协助康复医师医治;二,考虑残疾人康复后应有的基本医疗设施并进行转介服务;三,家庭照顾方案的实施;四,开展一切必要的和可能的社会服务项目;五,提供社会工作的其他专业服务,切实解决残疾人社会适应问题。

职业康复方法:咨询、评估、培训、就业指导。

第七章 矫正社会工作

矫正:国家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措施和手段,使犯罪者或具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心理上和行为上的矫正治疗,从而重新融入社会,成为其中正常成员的过程。

矫正社会工作:在香港称感化工作,指将社会工作实施于矫正体系中,是专业人员或志愿人士在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

13 方法和技术,为罪犯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或刑释期间,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福利服务活动。

矫正社会工作的功能与作用分:针对罪犯的和针对社会环境的。 针对罪犯的包括:监管功能、矫正功能、服务功能。

针对社会环境的: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

矫正社会工作的特点:福利性,特殊性,系统性,专业性。

矫正对象的需要;一,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二,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三,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矫正对象的问题:一,加害社会与加害他人的行为使其较难取得社会民众的同还必须;二,社会功能缺失的严重程度增加其功能恢复与重建的难度;三,受刑者的身份使其处于社会资源网络的边缘地位。

感化社会工作之父、世界上第一位伟大的观护人—美国波士顿制鞋匠约翰〃奥古斯特斯。

1925年美国《联邦观护法案》在国会通过,美国全国范围内的矫正社会工作由此建立。

1987年英国制定《初犯法》,确立“感化精神”,1907年通过《感化犯人法》,1925年制定《刑事裁判法》,设立“司法裁判区”,每一司法裁判区设“感化委员会”,保证了矫正工作的进一些开展。

日本的矫正社会工作是在吸收了英美经验的基础上于二战后建立发展起来的,1947年和1949年,日本分别制定了《恩赦法》和《犯罪者预防更生法》,由此开始了相亲法律建设的新时代,其他的有《更生紧急保护法》、,《缓刑执行者保护观察法》、《保护司法》、《刑法》、《刑诉法》、《少年法》、《少年院法》、《妇女辅导院法》、《儿童福利法》、《轻犯罪法》等。

香港矫正社会工作主要借鉴英国经验。20世纪30年代,感化制度由英国引入,1938年在监狱增设感化部,1948年成立社会局,1950年设立“首席感化主任”职务,80年代中期起“社区为本”精神引入司法矫正领域,进一确立起一套用“社会服务令”等非监禁形式对罪犯进行矫正的制度体系 。

台湾1962年公布《少年事件处理法》首创少年观护制度,开启先河,1981年起在各地方法院检查处配臵观护人督导。

社区矫正:与在监狱执行的“监狱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于社区内,由专门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五种犯罪刑罚:管制、缓刑、假释、剥夺政治权利和暂予监外执行。 21世纪,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社区矫正”提上议程;2002年8月上海开始试点,2004年8月全市推广;2003年6月北京试点,2004年5月扩大试点范围;2003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6省第一批试点开始;2004年8月12省第二批试点开始。

社区矫正的任务:一,按照相关规定,加强对其管理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二,加强教育,矫正不良心理和行为;三,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

14 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矫正的工作制度:接收制度、管理制度、教育制度、考核与奖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解除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监护制度、矫正组织的例会制度、矫正人员的培训制度。

接收制度:法律文书生效后7日内,送达其长期固定居住地司法所,并责令其在法律文书生效后5日内到司法所办理登记手续。

司法所奖惩制度:对确有悔改和立功表现的分别给予表扬、物质奖励和减刑奖励;不服管教,严重违规的,分别给予警告、治安处罚、收监执行、撤销假释、撤销缓刑的处罚。

矫正期3个月以上的矫正对象,符合低保条件的,可纳入低范围。

监外执行期满的,司法所在期满前1个月作出鉴定,原批准机关及时作出“准予继续监外执行”或“收监执行”。

矫正对象档案:一人一档,内容包括判决书、裁定书、暂予监外执行通知书;矫正对象情况登记表;矫治方案;思想汇报、阶段考核奖惩材料;解除矫正鉴定材料和其他应存档的有关材料。档案由司法所保存,10年。

矫正社会工作内容:司法判决前的服务、监禁场所中的服务、社区矫正中的服务及刑满释放后的服务。

判决前的调查报告三部分:犯罪事实的记录;前科;本人的生活史。

针对犯罪嫌疑人亲友的社会工作介入:一,家庭关系协调及家庭成员心理、情绪辅导;二,社区资源连接以应对生活困难;三,为失去依靠的家庭成员提供生活照料。

监禁场所包括戒毒所、看管所、劳改劳教场所及监狱,主指监狱。

监禁场所中的专业服务:

一,协助服刑人员适应监禁场所生活:1.帮助服刑人员熟悉监狱环境;2.协助服刑人员戒除不健康的生活习惯;3.协助服刑人员解决生活困难;4.预防服刑人员间犯罪观念和行为的交叉感染。

二,为在监服刑人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公民教育、心理情绪辅导、职业技能训练、人际交往意识与能力提升。

三,帮助在监服刑人员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帮助服刑人员了解外面社会的变化、帮助服刑人员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帮助服刑人员构建支持性社会网络。

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工作:一,缓刑、假释、监外执行人员的观护,二,院舍训练的组织管理;三,社会服务计划的执行。

院舍类型:中途家庭、寄养家庭、教养院、感化院。

更生保护:矫正社会工作者对刑释人员提供的服务,源于美国费城,内容包括提供住宿场所、提供就业就学辅导、提供生活辅导和医疗保健转介服务、提供物质援助。

人道主义:矫正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矫正社会工作实务方法的理论与视角: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标签理论、优势视角、角“社会—心理”视角。

基本价值理念:接纳、可塑性、个别化。

矫正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15 一,致力于改善矫正对象偏差心理和行为的社会工作方法:行为治疗方法、理性情绪治疗模式。

二,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的社会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的运用。

三,个案管理:协调、整合的服务提供模式 。

行为治疗方法技巧:

一, 反应性技巧:反制约、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

二, 操作性技巧:正增强、负增强、消减、塑形、连扣、惩罚。

三, 综合性技巧:由规则管理的行为、模仿、敢于自表训练、松驰训练。

增强物的使用原则:一,尽快给予奖励;二,让其明白为何得到奖励;三,交替使用多种;四,鼓励其自行选择;五,注意是否符合当事人;六,留意使用量。

1955年美国艾利斯提出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以人本主义为理论基础,ABC理论:A代表引发事件,B代表服务对象的信念系统,C代表引发事件后出现的各种认知情绪行为。

非理性信念的检查技巧:反映感受、角色扮演、冒险、识别。

非理性信念的辩论技巧:辩论、理性功课、放弃自我评价、自我表露、示范、替代性选择、去灾难化、想象。

社区工作方法运用注意问题:一,进行综合治理,以改善矫正对象的生活环境;二,开展社区教育,培育社区居民接纳、尊重矫正对象的意识和习惯;三,挖掘社区志愿力量,共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社会工作行政:社会行政,是将社会政策变为社会服务的活动。宏观上讲,把社区矫正的政策法规变成社区矫正的服务活动;微观上讲,通过加强对社区矫正服务机构内部管理的途径,以提高社区矫正的实施效果。

个案管理:照顾管理或服务管理,是指专业人员为一个或一群服务对象协调整合一切助益性活动的一种程序。

个案管理运作程序:发掘个案和转介,评估和选择,计划制订,计划执行,监督和评估,结案。

个案管理需注意的问题:一,要重视和善于与矫正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二,要有重点分步骤地制订矫正工作计划,三,要善于协调多部门、多机构提供整合性的服务;四,要着眼于矫正对象的潜能发掘和自己解决问题,切忌包办代替。

第八章

优抚安臵社会工作

优抚安臵工作;国家依据法定的形式对现役军人、退役军人及其家属提供优待、抚恤和安臵,以确保其生活水平不低于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的一种褒扬性和优待性的社会保障制度。

优待:按照国家规定对待抚对象从政治上、经济上给予的优厚待帅,。

抚恤:国家对因公伤残人员、因公死亡以及病故人员家属所采取的一种物质抚慰形式。

16 安臵:一般是指对特定对象或生产、生活有困难者的扶持、帮助或就业安排。 优抚安臵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优抚安臵领域,综合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以优抚安臵社会工作服务对象及其相关人员和系统为工作对象,协助有需要的优抚安臵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整合社会资源,协调社会关系,预防和解决问题,恢复和改善社会功能,使优抚安臵社会工作服务对象有更好的社会适应和福祉的活动。

优抚安臵社会工作分:优抚医院社会工作、光荣院社会工作、烈士褒扬社会工作、军供社会工作、复员退伍军人安臵社会工作、军休社会工作。

优抚医院工作包括复员军人慢性病医院社会工作、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社会工作和得员退伍军人精神病院社会工作。

优抚安臵社会工作的五个特点:

一,政治性:直接服务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直接服务于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贡献的功臣、直接关系部队和社会的稳定。 二,政策性:政策性强、政策的政治含义高。 三,协调性:协调部门多、任务重。

四, 特殊性:服务对象身份特殊、需求多样、保障环节复杂。 五, 矛盾性:政治化与市场化、计划与市场、主体化与边缘化。

服务对象的特点:覆盖范围广、军队情结深、需要层次多、问题压力重。

优抚医院服务对象包括:伤病残军人、带病回乡复员退伍军人、患严重精神病的复员退伍军人。需要包括:治疗康复需要、基本生存需要、家庭生活需要、社会交往需要、社会尊重需要。

光荣院优抚对象:孤老烈属,孤老退伍红军老战士,孤老残疾军人,孤老复员军人,未满16周岁的烈士遗孤和患有残病生活不能自理、家中无人照顾的烈士子女。需要;健康维护的需要、婚姻家庭的需要、社会参与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

复员退伍军人安臵对象:退出现役的义务兵、复员士官、转业士官、复员干部及伤病残初级士官和义务兵。需要: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社会再适应的心理调适需要。

军休社会服务对象主要为移交政府安臵的军休干部,包括:抗日战争日期入伍的营职以下;解放战争时期入伍的团职以下;解放后入伍的师职以下军队退休干部;军队退休士官。

军休干部需要:军队情绪、社会尊重、健康维护、居家养老、社会参与。 优抚医院社工服务对象问题:一,生活适应困难,缺乏病理常识和自理、护理知识;二,心理障碍严重,难以接受伤病残导致的障碍;三,生活保障问题;四,家庭婚姻障碍,生儿育女困惑;五,社会隔离,缺乏社交网络,身心非常孤单。

光荣院社工服务对象问题:一,老化问题;二,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三,心理失衡;四,社会地位下降;五,社会隔离 。

17 复员退伍军人安臵社工服务对象问题:就业难、隐性失业、延迟上岗。

军休社工服务对象问题:角色失调、地位下移、心理失衡。

优抚医院社工内容:一,协助鼾服务对象及家庭的问题;二,协助增强对象对医院环境的适应;三,协助处理服务对象与医疗系统的关系;四,出院及跟进服务;五,其他方面。

专门小组的类型:现实辨别小组、动机激发小组、社交与娱乐小组、支持小组、治疗小组。

第九章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

社会救助:在社会成员因个人原因、自然原因或社会原因致使基本生活难以维持时,由政府和社会为其提供基本物质保障的救助制度。

社会救助体系 :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灾害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 基本生活救助的两个救助项目: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 专项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

社会救助基本程序:一,测算和公布社会救助标准;二,救助申请的受理;三,审查申请人家庭收入及财产状况;四,救助审批;五,救助款物发放;六,动态管理和日常服务;七,申诉。

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一,权利与义务关系的不对等性;二,救助对象的有限性;三,救助水平的低层次性;四,救助手段的多样性;五,救助资格审查的严肃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社会救助领域,社会工作者根据社会救助的性质与特点,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为指导,以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为依据,采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与技巧,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的过程。包括物质方面的社会救助、精神层面的内在提升及救助对象的社会功能恢复。

主要特点:一,服务对象及救助类型的复杂性;二,工作过程的持续性;三,工作模式的融合笥;四,工作方法的政策性。

社会救助社会工作的主要作用:一,协助服务对象申请合适的救助项目;二,协助服务对象制订最有利的反贫困策略;三,促进服务对象的社会融合;四,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困扰。 理论基础;增能理论、优势视角。

1999年国务院颁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对低保做详细规定。

以社区为基础推动生活救助各项政策的实施:

一,物质救助与能力发展并重:提供物质帮助,提供就业机会。

二,整合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建立邻里支持网络、整合驻区单位的资源、注意发挥社会组织的力量。

一,教育救助:1.参与政策制定,促进政府加大对教育救助的投入;2.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整合社会资源;3.针对学

18 生个人需求,开展分层分类救助;4.提高救助效果,健全救助网络。

专项救助: 二,医疗救助:1.寻找社会工作与医疗救助的结合点;2.参与救助政策的制定,改进医疗救助程序。

三,住房救助:1.帮助困难家庭申;2.参与管理和监督,帮助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

困难家庭学生的五个救助层次:奖、贷、助、补、减。

一,灾害紧急救援:1.紧急救援,减少财产损失;2.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灾害救助: 活保障;3安抚灾民情绪,进行心理疏导。

二,灾后社区重建:1.具体负责组织参与监督管理灾后重建;2.恢复社区政党的社会生活秩序;3恢复社区政党的经济秩序。

一,参与救助政策的修订:2003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生活无

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民政部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二,救助机构的建立与管理:2006年7月民政部印的《救助

管理机构基本规范》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基本规范》

流浪乞讨救助: 三,流浪乞讨人员的个别化服务:1. 主动救助,包括街

头救助中的救助巡逻车和救助亭;全天候救助的救助站24小时接待。2.机构救助。

四,流浪儿童:1.动员社会力量,预防儿童的出现;2.根据

儿童身心特点,建立全方位的救助体系(从物质救助到教育救助、从机构救助到回归家庭和社会、安臵与追踪服务)。

社会救助专业工作方法: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及社会工作行政、社会工作研究等。

小组工作原则:个别化原则、接纳原则、鼓励合作原则、参与解决问题原则、适时评估原则。

小组工作过程:初期、聚集期、形成期、冲突期、维护期、结束期。

社区反贫困救助工作原则:注重救助对象个人的发展;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制订救助和发展目标、注重救助对象的参与和行动。

社区社会救助的主要模式:地区发展、社会策划、社会行动、社区照顾等。 社工的主要任务:改善社区环境、发展社会网络、促进能力建设。

一,灾害预防:1.普及自然灾害的知识;2.灾害风险分析。

二,灾害救助:1.积极介入、紧急转移、保护生命;2.寻找

资源、、安臵灾民、维护秩序;3.安抚精神、调适心理、重建网络。

灾害救助工作方法:三,灾后重建:1.开展社区人居环境重建;2.恢复社会生

活秩序;3. 复苏社区的经济秩序。

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方法: 一,外展服务:1.系统的服务模式;2.针对流浪儿童的外展服务要注意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二,机构服务:1.思想转化、行为矫治、继续教育、技能培训。

第十章 家庭社会工作

定义: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帮助解决面临的困难,使其更好地发挥家庭的社会功能,以满足所有家庭成员的发展和情感需要的专业服务活动。 家庭社会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以家庭作为背景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家庭作为对象的专业服务活动以及以家庭作为活动单位的专业服务活动。

特征:一,针对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沟通交流方式进行干预;二,协助家庭成员改善家庭困扰产生的环境因素;三,为家庭成员提供直接、具体的支持和帮助。 基本功能:一,增加家庭的能力,帮助家庭成员做好改变的准备;二,结合家庭的治疗和支持,保证家庭维护有效的家庭功能;三,促进家庭功能的改善,维护家庭成员满意的日常生活方式。

家庭社会工作与家庭治疗的区别:一,起源不同,家庭社会工作起源皇美国“友好访问者”活动,有一百多年历史,玛丽〃里士满为先驱,而家庭治疗时兴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二,关注焦点不同,前者更广泛,后者通常以整个家庭作为关注的焦点;三,工作理念不同,前者强调“人在情境中”理念,注重在受助家庭的自然生活场境中开展专业服务,后者更为注重家庭系统的服务理念,关注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和结构;四,专业关系不同,前者更倾向在自然生活场境内中开展专业服务,建立的合作关系超出一般意义上的“专业合作关系”,包含很多情感方面的交流,而后者更多地在离开家庭自然生活场境的辅导室中进行,情感方面交流并不突出。

联系:服务领域的相互影响、服务模式的相互影响、工作人员的相互影响。 家庭:一群通过血缘、婚姻或者法律联结起来,并且拥有共同历史和未来以及深厚感情联系的人。

六种家庭类型:1.核心家庭:一由一对夫妻及子女组成;2.主干家庭:由父母亲和一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3.联合家庭:父母亲和多对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4.领养家庭:通过法律长久收养子女的家庭;5.寄养家庭:父母亲暂时托管和抚养未成年的子女;6.单亲家庭:由父亲或者母亲一方与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家庭。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一,提供以家庭为基础的支持;二,坚持以家庭为中心的理念;三,采取危机介入的策略;四,运用生态视角。

家庭系统理论三个基本观点:一,家庭成员的“问题”是由整个家庭不良的沟通交流方式导致的;二,家庭所面临的危机即是机会,也是挑战;三,因“问题”而导致的家庭功能的失调能够有效解决。

家庭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家庭系统,六个核心要素:一,家庭作为一个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各;二,家庭系统努力维持改变和稳定间的平衡;三,家庭系统中一位成员的改变影响所有其他家庭成员;四,家庭成员的行为遵循相互影响的循环因果的原则;五,每个家庭系统既包含很多次系统,又归属于更大的社会系统;六,家庭系统依据已经建立的规则运行。

20 家庭生命周期八阶段:家庭组成阶段、学前子女家庭阶段、学龄子女家庭阶段、青少年家庭阶段、子女独立家庭阶段、家庭调整阶段、中年夫妇家庭阶段及老年家庭阶段。

生态系统理论假设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可分为四个系统:1.微观系统,个体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2.中观系统,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间的互动关系;3.外部系统,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4.宏观系统,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内容: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发送夫妻关系的服务。 我国开展的家庭服务:家庭救助和帮扶、改善亲子关系的服务和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

改善夫妻关系的服务分:1.婚姻调解,对婚姻关系出现紧张和冲突的夫妻进行调查、劝说和协商,以化解双方的矛盾,改善双方的关系,避免家庭解体;2.婚姻学校:新婚夫妇学校、离婚夫妇学校。

家庭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一,家庭处境化原则;二,帮助家庭成员增能原则;三,家庭个别化原则;四,满足家庭成员需要原则。

家庭社会工作四阶段:接触阶段、开始阶段、介入阶段、结束阶段。

开始阶段需要与受助家庭成员一起制订服务介入的目标和基本安排,一份完整的家庭成员需要评估报告包括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家庭成员的问题;家庭成员的能力;家庭系统的互动方式;家庭与外部环境的交流;家庭的生命周期等。 服务合同的基本内容:服务介入活动的目标、家庭会谈的时间和次数、家庭会谈的地点、参加会谈的家庭成员及基本要求等。

介入计划四方面:问题、总目标、阶段目标、介入方案。

家庭社会工作者在介入阶段角色:支持者、教育者、咨询者、使能者、资源的调动者。

家庭结构图绘制三原则:长辈在上,晚辈在下;同辈关系中,年长在左,年幼在右;夫妻关系中,男左女右。

家庭干预常用技巧:观察、聚集、例子使用、再标签。

第十一章 学校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的特点:专业性、科学性、艺术性、实践性。

学校社会工作的定位:一,与德育的关系:归属学校德育范畴;二,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有区别也有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三,与班级管理的关系:二者有所不同,但要与班级管理者全作,加强沟通;四,与生活管理的关系:包括生活管理,但不等同。

学校社会工作的要素:一,学校社会工作的属性;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对象;三,学校社会工作者;四,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五,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 学校社会工作的功能:一,帮助处境不利学生,促进教育机会平等;二,推进学生知识学习,为丰富人生奠定基础;三,协助学生能力提升,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四,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实现人生积极成长;五,协调各方教育资源,形成优质教育合力。

21 会对学生一般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一,学业发展与生涯规划的需要:主要通过小组工作的方式,小组设计包括明确生涯目标、注重能力培养、结合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方法。二,协调人际关系的需要:入手点,帮助学生自我觉察、提高学生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养成技能、协助学生自我成长。三,自我认知与自我探索的需要:通过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式达到如下目的,帮助学生悦纳自己、帮助学生肯定自我、协助学生发掘潜能、协助学生规划未来。四,情绪觉察与情绪管理的需要:学会认识情绪、能够辨别情绪、懂得掌控情绪、正确处理情绪。

台湾学者洪凤仪对生涯规划的定义: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尽可能地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在考虑个人的智能、志向、价值,以及阴力、助力的前提下,做好妥善的安排、并借此调整、摆正自己在人生中的位臵,以期自己能适得其所。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或叫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自我认知包括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觉察自我的情绪变化、原因等。 霍尔把青春期说成是情绪情感的暴风骤雨期,最突出的特点是两极性的表现,具体表现如下特征:第一,强烈、狂暴与温和、细腻共存。第二,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第三,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针对学生特殊需要的学校社会工作:一,针对学业困境的学生;二,针对人际关系困境的学生;三,针对生活困境的学生;四,针对心理困境的学生;五,针对特殊行为群体学生。

学业困境: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达到学习上应该达到的标准。

学业困境的四原因:学生自身的原因、学校的因素、家庭的因素、社区的因素。 学业困境辅导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学校社会工作者与任课教师合作、学校社会工作者协调利用社会资源。

人际关系困境:那些渴望与人沟通、得到别人理解却因为种种原因难以实现的一种状态。

类型:沉默寡言型、遭人排挤型、行为偏激型、专横霸道型。

辅导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辅导方法、社会工作与学校教育结合、资源整合的方法。

生活困境:家庭贫困的学生和特殊家庭的学生。特殊家庭学生指单亲家庭、再婚家庭、服刑人员家庭、残疾人家庭的学生,其面临的问题有:情绪问题、经济压力问题、照顾的问题。

辅导入手:情感支持、发展支持系统、挖掘社会资源、开发学生潜能。

学生常见的心理困境:沮丧、压抑、抑郁、冷漠、嫉妒、焦虑、孤独、浮躁。

服务方法:个案工作方法、小组辅导方法、学校宣传方法、整合资源方法。 特殊行为群体学生:有暴力倾向、网络成瘾或者违纪违法的学生。

网络成瘾:由于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原因:一,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是非观不明确;二,父母工作繁忙,忽略孩子内心需求,于是转向网络世界寻求安慰;三,学习压力大。 对违纪违法行为服务方法:深入细致的个案工作、建立团体形成正向影响、关注家庭凝聚力量、开发社会资源争取社会支持。

抗逆力:克服不利环境的能力,纵使每日在复杂的环境下面对一连吕挑战,仍

22 能地作出有建设性的生活抉择等。有常规和非常规两种形式。

构成要求:外部支持因素 I HAVE ,内在优势因素 I AM,效能因素I CAN。 1990年Richardson提出“抗逆力模型”,结论:抗逆力是激发的结果;保护因素对生命历程具有决定作用;功能失调不是逆境的唯一结果;抗逆力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重构四可能:功能失调;丧失性重构,平衡性重构,抗逆力的重构。

培养抗逆力六步骤:一,促进亲社会联结;二,建立清晰、稳定的边界;三,教授生活技能;四,提供关怀与支持;五,建立和表达高的期望;六,提供机会,促进参与。

个案管理的基本过程:一,识别服务对象;二,对案主的生态系统进行评估;三,评定案主的社会支持网络;四,完成资源——社会支持网络——案主的对接;五,监管服务的运输;六,评估。

个案管理的服务对象来源: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推下个星期;朋辈的推介;案主或者其家庭主动寻求帮助;社会工作者主动发掘。

个案管理的基本原则:一,接纳尊重,唤醒自尊:发展的观念、温暖的态度、积极的关注转型;二,真诚信任,良性互动:真实的自我、开放坦诚、避免真诚的误用;三,维护自决,灌注希望。

个案管理注意事项:一,避免学校个案工作的“德育化”;二,避免学校个案工作“心理化”。

团体辅导方法的原则:自愿原则、按需开展、小组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平衡、关注共性需要、突出活动主题、学生为主教师推动、联系课程有所突破、方案设计体现动感、富有真情触动情感、循循善诱减少说教。

倾听——同感——判断——商量,是团体辅导基本的工作路径。

团体辅导的基本程序:确定选题、招募组员、组员甄选、活动实施、效果评估、服务跟踪。

活动实施分:团体辅导前期、形成期、协商期、成熟期。

第十二章 社区社会工作

社区五要素:居民、地区、共同关系、社区组织、社区意识。

三种不同概念的社区:一,地理和结构概念的社区,是一般地区居民的通称;二,心理与互动概念的社区,是精神社区或利益社区的通称;三,社会与行动概念的社区,是对有社会组织和发展计划的社区的通称。

我国对社区的定义: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社会工作的基本目标:一,促进居民参与,解决社区问题;二,改善社区关系,提升社区意识;三,挖掘社区资源,满足社区需求。

2000年我国提出了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一,以 为本,服务居民;二,资源共享,共驻共建;三,责权统一,管理有序;四,扩大民主,居民自治;五,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社区服务、社区就业、社区治安、社区教育。 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单位制和

23 街居制;市场经济时期我国城市基层的管理体制:社区制。

我国社区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一是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二是社区服务队伍不断壮大,三是社区服务对象和内容得到拓展,四是新型社区服务机制初步建立。

弱势人群:在经济、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存在着种种生活困难人群。 面向各类弱势人群的福利服务: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青少年、贫困者、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提供的福利服务。

面向小区普通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居民生活服务、家务劳动服务、文化生活服务。

社区就业:一,开发社区就业岗位,鼓励多种形式就业;二,宣传和执行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三,开展社区就业服务和就业培训;四,解决社区下岗和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接续等实际困难。

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工商登记优惠政策、贷款担何等金融服务政策、场地安排优惠政策。

社区治安:指一定地域内社会治安问题的治理,是社区管理职能部门在自己所辖区域内所进行的社会治安行政管理活动。“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 主要内容:宣传教育工作、协助公安机关开展工作、协助有关部门加强对外来人口的管理、向政府及公安机关反映社区治安动态及对社区治安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和建立。

社区教育的两个取向:学校本位的社区教育;社区工作本位的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内容:一,从基本目标看:补偿式教育、控制式教育、发展式教育;二,从服务功能看:家庭生活教育、公民教育、成人教育、健康教育。

社区分析:一,社区类型分析:商品住宅区、单位型社区、经济适用房住宅区、老旧小区;二,社区基本情况分析:社区的名称发展历史、地理位臵及周边生态环境、社区人口结构、社区组织或单位资源;三,社区问题分析:共同性问题、群体性问题;四,社区需求分析:感觉性的需求、表达性的需求、规范性的需求、比较性的需求。

社区社会工作过程:社区分析、社区服务方案策划、方案执行、方案评估。 服务策划过程:确认社区需求;了解社区民民或者服务对象的特征;订立工作目标;评估自身的能力;制订工作进度表;程序编排。

筹备阶段:一是经费筹措方面,二是人力安排方面,三是场地安排方面,四是服务的宣传推广方面。

服务或活动阶段开展的工作:预算管理、时间进度管理、服务品质管理、士气激励和提升。

结束阶段工作:经费报销、服务资料及时归档、对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表彰、对服务成效进行评估。

评估方法:定量评估法、定性评估法。 评估内容:成效评估、方案过程评估。

社区资源:可以被社区运用为社区民民服务的一切的人力、物力、财力、文化和组织资源。

社区资源连接的方式:资源整合、资源共享、资源流通。

社区参与的层次:告知、咨询、协商、共同行动、社区自治。 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参与价值、参与意愿、参与能力。

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促进对价值的肯定;提升参与意愿;提高参与能力。

24

建立社区支持网络:个人网络、志愿者联系网络、互助网络、邻居协助网络。

第十三章 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是在健康照顾体系内实施的社会工作,其目的是协助那些受到实际的或者潜在的疾病、失能或者伤害等不同方面影响的服务对象、家庭和群体,增强、促进、维持和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

功能:诊断与评估、咨询与辅导、寻求与整合资源、倡导工作、咨询与协调。 特点:与医疗卫生体系相融合、以服务对象的健康为主导、“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服务规范的专业化。

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进行了办公室,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体弱,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完好的状态。”涉及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

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医疗服务、环境因素。 疾病: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和体内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发生的生命活动障碍过程。

对疾病的理解:医学感知性、自我感知性、社会感知性。

对疾病病因的理解:一,外界致病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营养性因素;二,机体的内部因素;三,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

医务社会工作主要包括医院、公共卫生、精神健康三个领域的社会工作内容。 医务社会工作:指社会工作在综合医院、儿童医院、慢性病医院以及某些专科医院中的实施。现代整体医疗认为,人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服务理念:一,服务范围扩展;二,服务对象增加;三,服务形式综合;四,服务手段多样;五,服务层次多样。

病人需求多元的发展趋势:需求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多元化、医疗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情感需求的增强。

从医院角度看工作内容:一,调节病人心理,配合医院治疗;二,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三,提供病人信息,协助医生诊治;四,安排转院或者出院事宜;五,外展服务;六,社区医疗服务;七,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和辅导;八,为医疗教学和研究提供资料和便利条件;九,为医院树立良好形象,找寻和谐的公共关系。

从患者角度看工作内容:一,对患者进行心理社会评估和干预;二,提供危机介入;三,疏导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四,帮助患者申请公共援助;五,为绝症患者提供临终关怀;六,悲伤辅导。

从医患关系看工作内容:一,以调解者的身份处理医患关系;二,找寻医生与患者间沟通的桥梁:促进医患信息交流、保证医患沟通渠道通畅、创造医患沟通的良好环境、形成文明友好城市的医患沟通交流方式。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与各及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共卫生设施相关的社会工作的实施,目的是实现卫生、教育、福利三者合为一体。

公共卫生: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判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并且提供相关的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

《WTO与公共卫生协议案》中,公共卫生分八类:第一类,传染病的控制;第二

25 类,食品的安全;第三类,烟草的控制;第四类,药品和疫苗的可得性;第五类,环境卫生;第六类,健康教育与促进;第七类,食品保障与营养;第八类,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内容:卫生保健宣传、公共卫生教育训练计划的制订与实施、社区卫生服务的开展、个人与家庭问题的咨询和传染病的防控等。 传染病分一般、较大、重大、特别重大,分别用蓝、黄、橙、红表示。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在精神疾病防治及心理方面所开展的社会工作服务。具有双重领域的专门职业,既是社会工作专业活动中的一款,又是心理卫生专业工作的分支。 WHO的概括:精神健康是一个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其在面临困难时勇于战胜困难、解决问题。

我国学者的概括:不仅能获得确保自我安定感和安心感,还能自我实现,具有为分人的健康贡献,服务的能力。

主要内容:一,精神疾病患者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二,心理治疗;三,康复患者的回归社会;四,患者家人的心理辅导;五,心理卫生的计划和宣传;六,社区心理卫生的推广。

医院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一,医院门诊:预约服务、接诊服务、诊断及后续服务、医院宣传服务;二,住院病房:住院患者的社会及心理状况的评估、参与病房巡诊、协调各科的医疗人员、复杂病例个案处理、住院患者的小组工作、社会生活的复原;三,出院跟进:制订出院计划、辅导家属照顾患者、协助家属与患者一起设计跟进服务方案;四,家庭医疗:对长期慢性病人的家庭医疗;连接家庭和社区卫生服务;寻求社会资源减轻家属压力;五,临终关怀:满足临终患者的基本需求、对临终患者进行死亡教育、陪伴、辅导家属。

复杂病倒个案处理程序:开案登记、收集资料和初步评估、个案记录、工作进度记录、评估结案。

临终关怀的生理需求满足:一,安排适宜的环境;二,给予舒适安全体位,协助其翻身;三,鼓励患者进食,防止虚脱和并发症;四,保持清洁卫生,维持患者自尊;五,尽量减轻其疼痛。

家属悲伤期:麻木僵化期、追思搜寻期、瓦解绝望期、重整阶段。

公共卫生社会工作方法:健康宣传和管理、社区保健及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等。

健康教育计划制订实施四步骤;一, 制订健康教育计划;二,健康教育训练;三,健康教育计划的评估;四,新的健康教育计划的修订。

健康管理方法四步骤:一,收集健康管理对象的个人健康信息;二,进行健康和疾病风险评估;三,实施健康干预;四,干预效果评估。

社区保健:协助进行儿童、孕产妇、老年人、保健和慢性病管理。

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一,协助管理传染源,对隔离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协助管理传染病患者、病原体携带者、接触传染病患者、检疫;二,切断传播途径,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三,保护易感人群,协助进行预防接种。

精神健康社会工作方法:一,精神病院:1.针对精神病患者的,包括患者健康资料的收集、初步诊断与评估、不同治疗方式的配合、社区精神康复机构的衔接;2.针对患者家属的,包括减轻患者家属照顾患者的压力、对患者家属给予辅导和支持(心理教育、家庭治疗、家庭探访与家庭辅导、家庭支持小组、家庭互助小组);二,精神健康教育咨询机构:1.宣传精神健康的理念;2.提供咨

26 询治疗;3.开展转介工作;三,社区精神康复中心:1.连接社区的各种资源,2.开展康复训练,3.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鼓励患者与他人建立积极互动的关系、参与团体活动、公开就业)。

27

第9篇:教学辅导文章六文书与档案实务

文档的处理

文书是人们在日常生活、机关公务活动中广泛使用的书面材料,它具有一定的规则、体式。从使用范围来看,文书可划分为私人文书和公务文书两大类。私人文书是指个人、家庭为自身的需要而形成使用的文书,包括家谱、房契、手稿、遗嘱和书信等;公务文书即公文,是指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从事公务交往活动的文书。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总称。文件则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的正式发文;另一是指反映职能、政策、技术、活动等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或声像材料,如工作总结、会议记录、重要活动的录音、录像、照片等。

档案是指使用过的、已经办理完毕、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书,把它们挑选出来按照一定的规则重新整理、立卷、编排之后,便称之为档案。

文书与档案实务是文员和秘书重要的、基本的工作任务。每一个文员必须能够掌握并熟练操作。

1.公务文书的特点和作用

公务文书的作者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及其负责人。公务文书的这些特定的作者必须依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在法定的职责范围内制作文书,不能越权越轨发布公文。

公务文书体现的是领导机关和职能部门的工作意图和规定要求,反映各项工作的进程和效果,其内容具有有效性,其中部分还具有权威性。

公务文书在制作上应该按常规的格式和各种类的结构写作,在处理上有一定的程序和制度。包括拟稿、审核、签发、缮印、收发、登记、批办、立卷、归档等环节。撰制和处理公务文书的全过程,就是文书工作。

2.公务文书的种类与格式

2.1 公文性文书的种类

按照2000年《国务院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的规定,国务院所规定的行政公文共有13类14种:

①命令(令);②决定;③公告;④通告;⑤通知;⑥通报;⑦议案;⑧报告;⑨请示;⑩批复;⑾意见;⑿函;⒀会议纪要。

2.2 公文的格式

(有文件样式)

公文的完全格式包括18项,但多数公文不完全使用格式,如无密级、附件、注释等。

(1)版头。将发文机关的全称或规范化简称加上“文件”(也可省去)二字,用红色大字居中套印在公文首页上端。

(2)发文字号。由机关代字、发文、发文顺序号组成,发文加括号。下方用红线与标题隔开。

(3)印刷顺序号。即公文份数的顺序号,标注在公文首页左上角。

(4)密级。分绝密、机密、秘密三级,标注在公文首页左上角、印刷顺序号下方。

(5)紧急程度。“急”或“特急”,标注在公文左上角,密级下方。

(6)签发人姓名。标注在发文字号右侧。此项只在报告和请示中出现。

(7)公文标题。一般由发文机关、事由和公文种类组成。

(8)主送机关。指收受、办理公文的单位,写在正文之前,标题之下,顶格。

(9)正文。公文的主体部分,写文章的具体内容。

(10)附件。正文内容的辅助部分。其标题置于正文之后、发文机关名称之前。

(11)发文机关。指制作公文的单位,使用机关的全称或规范性简称。

(12)成文日期。成文日期以公文签发或会议通过日期为准,写于公文末尾,发文机关右下方。

(13)机关印章。用印位置在发文日期上面,上不压正文,下要骑年盖月。除有特定版头的普发性文件外,正式行文都应加盖机关印章。

(14)注释。校注于成文日期之下,主题词之上的偏左位置。它是对正文中有关名词术语的注解,用以说明正文中不便于说明的事项。

(15)阅读(发送)范围。加括号标注在成文日期的左下方。

(16)主题词。概括地表述公文内容和归档的规范词,标引在公文最后一页的下端,抄报、抄送单位上端。

(17)抄送单位。包含抄报、抄送、抄发单位。

(18)印发说明。内容包括公文制发部门、印发日期、印发份数。

3. 文书处理的内容和方法

文书处理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包括:

(1)发文:从文书起草、修改、审核、签发到印制、发出的一系列处理环节。

(2)收文:从来文的签收、登记、分办、传阅、拟办、批办到承办、催办以及答复的一系列处理环节。

(3)管理:平时管理、发挥公文的效用,公文保密的一系列管理环节。

(4)立卷归档:整理立卷、归档保存的处理环节。

3.1 收文处理

文秘人员收到文书以后,必须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所收文书进行处理,这些程序包括:

(1)签收和拆封。文秘人员在送来的《文书投递单》或《送文登记簿》上签字,需要认真核对和清点,做到四个“查清”:

查清信封或封筒上的收文机关名称,是否确属本机关的收文,以防错投、错收; 查清信封号码与递送人在签收登记簿上所登的号码是否一致; 查清文件封口是否破损,包装是否牢固; 查清文件的登记件数与实有件数是否相符。

文书人员只是对写明由本机关或本部门收启的封件进行拆封;写明某某领导

2 人“亲收”、“亲启”的封件,则应由领导人本人拆封或由其委托的人代拆。

拆封文件要细心,不要撕毁封内文件,要将封内的文件取干净,然后检查文件是否齐全。对于重要作者的亲笔信封,应予以保存。对封内文件的发文机关、发文日期不详的,应根据封皮上的发文机关和邮戳日期予以注明。

(2)登记。对文书进行登记,便于进行收文数量统计及以后的查考利用。收文登记的形式分为簿册式、联单式和卡片式三种。登记项目主要有:顺序号、收到日期时间、来文单位、来文字号、标题、密级、份数、承办单位、签收、复文号、归入卷号、备注等。

(3)分送。分送的原则是: 属于方针政策性的,关系本机关工作全局的指挥性文件或重大问题的请示、报告之类的文件,均应先送办公部门负责人或机关领导审阅或处理; 属于机关日常事务性的已有明确分工的文件,或早有批示规定和有规可循的例行公文,按主管业务的分工范围分送给有关部门或承办人阅办;

分送给机关领导阅批的文件,要先填好“公文处理单”,连同文件一并送批; 便函、请柬、介绍信、广告、启事等,不作登记,直接交具体负责人办理; 在文件份数少,阅办阅知部门(或领导)多的情况下,应按先办理、后阅知,先主办、后协办,先正职、后副职的次序分别审阅处理。在进行文件传阅时,应以文秘人员为轴心,进行轮辐式传阅,即一位领导阅后直接退回给文秘人员,注销后再由文秘人员送给另一位领导阅读,而不是让领导与领导之间直接传阅。

(4)拟办。文件的拟办是指文秘人员对来文的处理提出初步意见或建议,供领导人批办时参考。为方便领导人查阅有关政策性文件,文秘人员可将有关文件(预先标出需要参阅的内容)或文件的摘要卡片连同公文一并送上。

(6)批办。是指机关领导人对送批的文件如何处理所作的批示。签署在《公文处理单》的“领导批示”一栏中。批明传达的范围、方法和时间;或批明承办部门、人员和期限、要求;或提出具体措施和步骤。批办应写明姓名和日期。文秘人员根据批示内容,拟定办文程序。

(6)承办。指机关有关部门或人员按照来文的要求,或领导批办意见进行具体工作或办理复文。对公文的办理,可以由受文单位或个人承担,也可以由其他单位或个人承担。方式有:传达承办、专案专办、答复承办等,承办应该注重时效,分清主办与协办,分清复文与不复文。

(7)催办。指文秘人员对必须办理答复的文件,根据承办时限的要求,及时地对文件承办的情况进行督促和检查。要明确责任,谁负责谁催办,可采用递交催办单、电话催办或派人催办的办法,并作好催办记录。

(8)注办。文秘人员在《文件处理单》上或文尾的下角注明公文办理的结果,内容有承办单位、时间、结果、承办人、回复的方法、日期等项。

3.2 发文处理

文秘人员人员根据单位需要向外或向内发文,包括两种情况:向外单位或者本单位的各部门发出文件,称为制发;将收到的文件转送至有关部门,称为转发。其一系列程序即为发文处理过程。

(1)拟稿。是文件承办人根据领导的交拟或批办意见草拟文稿的过程。

(2)核稿。是指拟稿人员的上级负责人对初稿的审查和核实。要做到“六查”: 查是否需要行文,以什么名义行文。

3 查文稿内容与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上级政府的有关规定是否一致,与平行机关和本部门已有的规定是否矛盾。

查要求和措施是否明确具体,切实可行。

查涉及其他部门或地区职权范围的问题是否协商一致并经过会签。 查文字表达是否准确、简练、条理清楚,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文字书写是否规范。 查公文格式是否符合规定。

核稿一般先对文稿进行通读,看出其主要意图和存在问题,然后对文稿逐字逐句细审。如果发现问题,则可退回,或协商,或修改。

(3)签发。指机关领导人对文稿的最后审定、签字发出。一般由主要领导人或具体分管的副职领导人签发,也可由文秘人员长、办公厅(室)或部门负责人签发。联合发文或内容涉及到其他部门的公文,要实行会签。签发时应在发文稿纸的签发一栏写明意见,亲署姓名、日期。

(4)编号。已经签发的文件,由文秘人员统一编排发文字号。发文字号的机关代字是统一编制,且长期稳定。由领导人签署的公布性公文可按领导人的任职期限连续编号,其他公文一般按编排序号。

(5)缮印,指对已经签发的文件定稿进行誊清、复印或排版印制。急件要先打印,保密件应指定专门的印刷单位打印,并派人监印和履行签字手续。

(6)校对,指将文件的誊写稿、打印稿或清样按定稿核对校正。校对有单人校、双人校、多人校、通校。普通文件应两校一读,重要文件三校一读,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执行。公文印好后还应认真校对,以保万无一失。

(7)用印,是指在完成的文件上加盖机关印章。要注意: 文件用印时,必须以机关领导人或部门负责人签发的文件原稿为依据,经核对无误后始得用印。

文件用印要端正、清晰,要端正地盖在成文日期上方,上不压正文,下要骑年盖月。

文件用印一定要与制发文件的机关、部门或单位相一致。 要核实份数,超过份数的不能盖印。

(8)登记。一切发出的文件,均应进行登记,主要是为了便于对文件的管理和查找等。发文登记用簿式登记,项目为:顺序号、发出日期、发文字号、文件标题、附件、成文日期、密级、缓急时限、份数、主送机关、抄送机关、签收人、归卷日期、归入卷号。

(9)分发。指对准备发出的文件进行分装和发送。应注意:

分装之前先要看发文稿纸注明的发送单位、密级、有无附件等。入封文件要折叠平整,并略短于信封长度。

邮政编码、地址、名称要在发送文件的信封上写准确。机关的名称要写全称或者通用的简称。

发文如系密件、急件、亲启件必须分别注明,文件的封口要用浆糊或胶水封实,不要用书钉封口,绝密文件应盖专用密封章或贴密封签。 文件装封后,应及时发送。 收文处理程序

4. 文书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文秘人员在做好收文和发文的基础上,要进行文书管理,内容包括对文书的数量管理、质量管理、时效管理、保密管理,以及文书的立卷与归档管理等,使得各种文书既方便查找、调阅,又妥善归类,不遗失,不泄密。

4.1 文书数量、质量、时效管理

文书数量管理的要求是精简文件,可发可不发的文件坚决不发,可以面谈、电话的书面记录代替行文,或在报刊杂志上公布,以代替层层行文。

文书的质量管理要求保证文书在内容上正确、可靠,符合政策和事实;在文字上、格式上准确、规范,不出差错。

文书的时效管理要求尽可能缩短文书处理每一道环节的周期,不延误、不推诿,及时反馈和办理。

4.2 文书的保密管理

文书保密管理的内容包括:

确定密级和保密期限。应该区分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组织内部秘密等,列入保密范围的公文,应在产生的同时,由制文机关确定密级和保密范围,密级和保密期限的变更和解密。由于客观形势变化,或从全局衡量公开后更有利于工作的,应及时变更密级、期限和解密。

还包括密级和保密期限的标注、密件的缮印和校对,密件的传递,密件的签收、登记和传阅,密件的保管和复制、密件的清退,密件的销毁等环节。

4.3 文书立卷与归档

文秘人员对已经办理完毕的文书,挑选具有保存价值的,按照某种规律组成案卷即为文书立卷。立卷有利于文书的完整与安全,是进行档案管理的基础,也便于日后对文书的查考和利用。

5. 档案收集的对象和制度

文秘人员及档案部门人员通过一定的途径,将分散在单位各处的已经办理完毕的,但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书、声像等资料集中起来即为档案收集。应该收集的文书资料大致有以下几类:

重要的会议资料,如会议通知、报告、决议、总结、会议纪要、会议简报、会议记录、领导人讲话、重要发言、录音带、照片等;

上级下发的与本单位业务有关的决议、决定、命令、条例、规定、计划等; 代上级单位撰写的已被采用的重要文件的定稿;

本单位的与上、下级单位的请示、批复、报告等公文性文书;

反映主要业务活动的报告、总结、工作计划、统计报表、信访工作材料; 与有关单位签订的合同、协议书及其他来往文书;

干部任免、职工奖励、处分以及职工劳动、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文件材料; 本单位及下属单位成立、合并、撤消、更改名称、启用印信的文件材料;

反映历史沿革、重要活动的大事记、剪报、照片、录音带、录像带以及编辑的出版物等;

财产、物资、档案等的交接凭证;

不相隶属单位颁发的需要本单位贯彻执行的条例、规定、通知等; 下级单位报送的报告、统计报表等。

不需要收集和归档的材料有以下几类:

重份文件(特别重要文件保留

二、三份,其他只需一份,但同一文件的草稿、定稿不算重份);

无查考价值的事务性、临时性文件(如一般会议的临时通知、洽谈工作的介绍信、节假日的放假通知等); 未经签发的文电草稿、一般文件的历次修改稿、铅印文件中除主要领导人亲笔修改稿和负责人签字的最后定稿之外的各次核对稿;

无特殊保存价值的信封,一般性表态、询问、建议的群众来信; 单位内部互相抄送的文件材料;

本单位负责人兼任外单位职务所形成的文件材料; 不需贯彻执行和无查考价值的会议文件材料; 下级单位任免、奖惩非本单位员工的材料; 越级和非隶属单位抄送的不需办理的文件材料; 外单位征求意见的文件未定稿。

文秘及档案人员在收集档案时,应该做到:

(1)严格执行收发登记制度和立卷归档制度。认真做好文书的登记、清退和归档工作,仔细核对、检查各种细节。

(2)注意收集零散文书。除了规范的归档制度以外,文秘人员和档案人员要留心收集散落在外、在个人手中的文书,并配合一定的控制、奖惩措施,以补充归档制度的不足。

(3)落实归档工作的岗位责任制。文秘人员和档案人员要掌握好收文过程中的阅办环节,及时收回文件;在发文过程中,注意收全文件的定稿、存本和附件;专人负责收集外出带回的文书;仔细收集本单位的各种行政和业务文书。

6. 立卷归档的标准和做法

6.1立卷归档要求

文书部门和或其他业务部门把已经处理完毕的文书整理立卷,定期移交给单位档案室或档案人员集中保存,并应该形成一定的制度。包括三方面:

(1)归档范围。凡是本单位业务活动中办理完毕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件材料,均应归档;

(2)归档时间。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应该在第二年上半年内交由档案室或档案人员归档。特殊文件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时间;

(3)归档要求。凡是应归档的文件,必须分类立卷,排列有序,表格齐全,填写无误,编号科学和符合要求。

6.2 文书立卷标准

文秘或档案人员把文书按照某些共同特征组合成案卷,称为“立卷特征”,通常可以按照以下几种特征立卷:

(1)按问题特征立卷。将反映同一问题的文书组成案卷。这种方法能反映对某一方面或某一具体问题的相互联系和处理情况,运用最广泛。如“关于某型号产品”可以将开发设计、工艺安排、加工制造、商标包装、产品销售、附加情况等方面资料组合在一起立卷。

(2)按作者特征立卷。以同一作者为标准将有关材料组合成卷的方法。,这些作者可以是法定组织或某一机构,可用于上级来文和本单位文书的立卷工作,反映同一作者的活动和文书来源、行文关系以及文书的重要程度。

(3)按文种特征立卷。按照同一文种名称为标准将文书组合成卷。不同的文种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作用,立卷可反映单位的不同活动方式,但有时单独以这种标准分成“会议纪要卷”、“通知卷”等无实际意义,应与其他形式的立卷标准组合使用,如“某某公司的经济合同卷”、“某某公司的销售网点报告卷”等等,才会具有实际使用价值和便于查找。

(4)按时间特征立卷。以文书形成或文书内容的时间为标准组合立卷。工作性计划的形成时间要早于内容时间,而工作总结的内容时间又早于形成时间。类别较广的材料不适合用形成时间立卷,适合用于内容针对的时间性强,针对的时间比较明确的文书。一般公文以成文日期为标准;计划、总结等以内容针对的时间为标准;跨办理完毕的公文,以办结时间为标准;跨的往来文书,以本单位发文或复文时间为标准;涉及到专业性的文书以专门为标准,如教学等。

(5)按地区特征立卷。以文书的地区、地点和部位因素为标准组合立卷,将涉及同一地区的文件组成案卷,可以反映该地区的工作情况和有关地区问题的处理。其作者往往是领导一个区域的单位,对下属机构来文的组卷。如“某公司广东地区销售情况表”。

(6)按通讯者特征立卷。以本单位与外单位就某些问题的往来文书为标准立卷。如问函与复函,请示与批复等用通讯者特征立卷。如“某合资企业与某国某企业就开展商务活动的往来函件”。按通讯者特征组卷与作者不同,只有两个作者就某共同问题进行工作联系、磋商所形成的往来文件才可以列入,而不包括两个作者各自的其他发文。

立卷的六个特征的运用,是文件之间联系的具体体现,文件之间的联系是多

7 方面的,不可能只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组卷。因此在运用六个特征立卷时,需要运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征组合每一个案卷。

6.3 立卷类目的编制

立卷类目也叫案卷类目,是指在一年的实际文书尚未形成以前,根据单位各项活动和文件形成的规律,对一年内可能产生的文书按照立卷要求和方法事先编制成的一个立卷规划,事先拟制出来的归卷条目。

立卷类目主要由类名和条款两部分组成:

(1)类名。即类别,是综合概括归卷文件材料的类属名称,如工交类、城建类、财贸类、生产类、技术类、销售类、广告类等等。

(2)条款。即条目,是类名之下按照立卷要求和方法概括出来的一组文件的总标题。

条款顺序排定以后,依次编上顺序号。如第一类第一条为“1—1”、第二类第二条为“2—2”等等。

立卷类目的类别和条款的排列呈表格式,是平时文件归卷的“索引表”,指导文件“对号入座”、“定点归宿”。

6. 4 平时归卷工作

文秘人员或文书人员依照已经编好的立卷类目,将已经处理完毕的文件,随时按类目上的对应条款归入卷内,即为平时归卷工作。要做到:

(1)注意做好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

(2)对已经归卷的文件材料,要进行定期检查和调整;

(3)事先预编的立卷类目,要注意调整修改;

(4)可以确定组卷的,也可以提前进行编目装订;

(5)一些文件不便归卷,可单独设立一个卷夹,注明“待归文件”。

6. 5 年终组卷

简称组卷,指年终或次年年初对归卷的各个条款内的文件材料进行调整立卷、卷内文件排列和编号以及拟写案卷标题等一系列工作。平时归卷只是粗略地将文件材料按条款归类,不等于立卷,在组合案卷前要作细致的调整。

(1)调整立卷。是指在平时归卷的基础上,详细检查每一条款中所积累的文件材料,进行适当地调整,并且最后确定组合案卷的一项工作。

(2)卷内文件排列和编号

卷内文件排列,指将每个案卷内的文件按照一定的规律和顺序进行系统化排列,可以按时间、问题、重要程度、文号、作者、地区、通讯者、文种名称、人名的姓氏笔画或拼音字母等顺序进行排列。 卷内文件的编号。应当用阿拉伯数字给卷内文件编页号,以固定它们的排列顺序。

(3)拟写案卷标题。案卷标题是案卷的名称,也称案卷题名,是对卷内全部文件内容的总概括。 案卷标题的结构及标法。通常应当标明卷内文件作者、问题、名称三个基本部分,中间用“关于”、“的”来连接,例如“某某省府关于农村工作的决定、通知”。

标明卷内文件的作者,可用通用的简称,如“本局”、“本公司”、“本厂”等。

标明卷内文件的问题是案卷标题的核心,必须使问题概括得全面、准确、简练。

标明卷内文件时间。一般的案卷标题不需标明时间,只有计划、报告、总结、预决算和重要文件以及跨文件组成的案卷才需要标明时间,针对的时间要准确,不可随意简化。

标明卷内文件通讯者。可将问题要素插入通讯者此方与彼方之间,并将同一性质的机关概括为总称,例如“某某市航运公司就制止货轮搭客问题与某某线各航运公司的往来文书。”

标明卷内文件涉及的地区。对于同属较大地区范围的若干作者,可以用大的地区概念加以概括,如“某某地区各县关于减轻农民负担情况的报告”;可以列举一二个后加“等”字,如“某某地区行署关于某某、某某等五个县(市)防汛救灾情况的调查报告。”

案卷标题的拟写要注意:

政治上的正确性;

文字表达要精练通顺,概括准确;

案卷标题的基本结构要力求完整,合乎语法,标点符号要正确。

6. 6 案卷的编目与装订

编目成卷指在组合案卷的基础上,对卷内文件进行编目、装订,以及案卷的排列、编号等一系列工作。

(1)案卷的编目。指在卷内文件排列编号的基础上,填写卷内文件目录、备考表和案卷封皮等工作。

(2)案卷的装订与装盒。一般来说,案卷都需要进行装订,对于某些特殊珍贵的手稿、照片、图纸在不便于进行装订时,也可以采用卷盒、卷袋进行保管。

案卷装订的要求是:整齐、牢固,不影响阅读。在装订之前,要去掉文件上的金属物,以防年久锈蚀文件。注意不要有倒置、脱漏的页张。凡书写未留装订线的要补贴加边,残破的文件要修补裱糊,大张的文件要折叠以后才能装订。

(3)案卷排列与编号。指案卷经过编目装订以后,将一个、一个组织机构的案卷进行系统化排列、编号,以固定其顺序。

案卷的排列。案卷先按保管期限分开,即按永久、长期、短期分别排列。也可按重要程度、作者、名称、时间、地区等体现条理化和一定的规律。

案卷的编号。编号的顺序如:永久卷1—50、长期卷51—100、短期卷101—150、副卷151—200。

6. 7 案卷归档

(1)案卷目录的编制。案卷目录的项目有“案卷号、立卷类目号、案卷题名、卷内文件起止日期、卷内文件份数、页数、保管期限、备注”等等。

编制案卷目录一般两种方法:一种由各部门的公文立卷人员编制移交目录,然后由档案室汇总编排卷号,编制正式的案卷目录。二是由机关档案室通盘组织,指导各部门的文书立卷人员统一分类,编排卷号,直接编制案卷目录。

(2)文件检索工具的编制。文件检索工具指用来查找、利用文件材料的目

9 录、卡片等等。其编制内容主要有:

文号索引,又叫文件作者目录。目录设置的项目一般有:文件作者(加标题)、文号、文件日期、所在卷页号。

文件分类目录,又叫文件综合分类目录。设置的项目一般有:类别、顺序号、文件作者(加标题)、文号、文件日期、卷页号,并加封面和底页。一年编制一本,编制号后付印装订成册。 案卷的归档

(3)文书部门立好的案卷,必须逐年移交给档案室集中保管,称为“归档”。 归档范围,也即文书立卷的范围,指机关在工作活动中形成和使用的文件以及其他有关的材料(包括照片、图表、印模、录音带、录像带等)。 归档时限。一般应在第二年上半年向档案部门移交档案。 归档要求:

应归档的文件材料必须齐全、完整;

文件和电报按其内容的联系,合并整理、立卷;

归档的文件材料,要保持它们之间的历史联系,区分保存价值、分类整理、立卷,案卷标题应简明确切。

机关档案室在接收案卷时,应按照以上要求对案卷检查验收。

移交目录一式二至三份,一份经签字后留公文处理部门使用,另外一至二份交机关档案室保存。

7. 档案的保管和利用

文秘或档案人员通过收集,得到各种信息档案,为方便管理和检索,需要对其进行鉴定,主要有档案价值鉴定、文书立档单位鉴定、文书内容鉴定、文书完整程度鉴定、文书责任者鉴定、文书时间鉴定、文书题名鉴定、文书稿本鉴定、文书外在特征鉴定和记录性文书价值鉴定等。

为了完好、长久保存档案,需要采取一些保护措施,进行妥善管理。包括对档案保管期限的确定。文书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长期(16至50年)、短期(15年以下)三种。文书管理人员为了掌握档案的基本情况,还必须对档案进行数量的登记、统计和分析研究,以期更好地提供利用。

档案的利用途径和方式有以下几种:

(1)设置档案室,提供档案原件或复制件,方便借阅或直接阅读。

(2)通过一定的制度和手续,提供档案外借,如借阅证制度、催还续借制度和调离认可制度等。

(3)根据档案原件制发各种复制本,实行档案的有偿交流,提供档案利用率。

(4)利用所藏档案中的有关记载和资料,对申请者提供核实某种事实的书面证据。

(5)以档案为依据,文秘和档案人员对查询者的有关问题进行专业性的解答,提供咨询服务。

(6)将档案目录印制成册,分发到有关部门,以交流信息。

举办档案展览,充分发挥档案的作用。

上一篇:那些触动心灵的句子下一篇: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