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政策

2023-01-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留守儿童政策

留守儿童政策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

摘要:留守儿童利益觉醒程度较低,自身维权意识薄弱;加上诉求渠道不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使他们在教育利益竞取和博弈中地位低,话语权弱。作为教育利益诉求过程中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面临两大困境,一方面其呼声难以引起政府的关注;另一方面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新政策将与现实情况与已出台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户籍政策相博弈。为了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切实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现状,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我国要协调各方利益,权衡各项政策,制定保障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的政策规章。

关键词:留守儿童;公共政策;博弈

文献标识码:A

1 留守儿童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后,我国开始了跨领域的人口迁徙,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东南沿海发达城市务工,据统计2009年全国外出农民工达14533万人。农民工总量上升直接导致留守儿童数目的剧增,全国妇联在2008年2月27日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上发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留守儿童数量增加使其教育形势严峻,大量学生辍学,教育安全事故频发等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4年我国各主要媒体都大规模地报道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留守儿童问题由个别案例上升为社会问题,并被提上政府议程。

2 制定留守儿童相关政策过程中的利益博弈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涵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要全面有效地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必须从上述三方面着手,分别制定相关政策。但留守儿童作为利益诉求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其引发的问题引起政府关注滞后于流动儿童问题,城市发展问题,农民工及撤乡并镇等问题。政策主体在制定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相关政策过程中,面临利益选择和利益整合的困难,且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原有农民工问题,户籍问题综合作用的结果,制定新政策的过程将是与现实情况和已出台政策相博弈的过程。

2.1 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与教育资源的配置和教育公平程度密切相关。在我国教育投资中存在着两个倾斜:在三级教育中,教育投资向高等教育倾斜;在城乡义务教育中,教育投资向城市教育倾斜。因此,农村义务教育至今处于边缘化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促进义务教育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在管理体制和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三轮改革:1986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决定》规定了“以乡为主”的办学体制。2002年,为了规范农村税费制度,切实减轻农民子女教育经费负担,确保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利,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的通知》。2006年,我国对《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首次提请审议,规定“经费省级统筹,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制度。但历史积累已久的城乡经济差异以及我国对城乡教育投入的不均等阻碍了农村教育改革的进程。从农村义务教育生均经费来看,城市的经费补助远远高于农村中小学生,且二者之间的差距有逐步拉大的趋势。最近几年,大量优秀的农村教师流入到城市中小学,农村出现教师数量少,师资力量弱,教师负担过重的问题,整个农村教育资源呈现明显不足。

2.2 鼓励家庭教育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家庭教育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出现的最直接原因。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最快捷的措施是限制农民外出务工,鼓励父母在家教育孩子,或者让留守儿童转变为流动儿童。这样可以减少留守儿童,但并没有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作为经济发展的产物会随着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改革而再次凸显,鼓励家庭教育并不能妥善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在于:第一,农村经济资源有限,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的附加值高,农产品收益低严格挫伤农民种田产粮的积极性。第二,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吸引农民工进城。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推动农民外出务工,经济问题是导致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原因。经济条件不改善,地区经济差异的长时间存在都不利于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也难达到家庭教育的预期。

2.3 加强安全教育与撤乡并镇现实环境的矛盾

2001年开始,为了顺应撤乡并镇并村的政策形势,解决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区域教育差距、浪费教育资源等现实问题,全国开始实施集中资源办学。集中办学要求中小学布局调整要按照“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但实际上很多学校是先推倒,后撤并,这直接导致中小学学生利益受损。中小学布局调整中,部分地方工作中存在简单化和“一刀切”情况,脱离当地实际撤消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区的小学和教学点,造成新的上学难。

3 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乎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影响到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整个进程,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环节。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诉求意识薄弱,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度不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难以提上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为保证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提高他们的教育质量,减少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面临的困境,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方面解决。

3.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

留守儿童教育的改善依赖于整个教育环境的变化和发展,这就需要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教育经费的增加:首先,农村教育经费的提供模式应该由以乡镇为主体转变为以中央政府为主体,省市为重要补充,乡镇为辅助的模式。义务教育必须是由国家保障的公益性事业,中央政府应适当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以能够保证农村教师的工资和学校的日常办公为最低底线。其次,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体制,完善经费的监督审查机制。最后提交本级人大审议通过。采用严格的审批程序,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起到重要作用,可以通过政府部门实地考察的机会反映留守儿童现实状况和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并获得项目资金补助,利用专用经费缓解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改变留守儿童教育现状。

3.2 发展乡镇支柱产业,降低外出务工人口比例

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水平低,城市经济迅猛发展且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是导致农民进城务工的主要原因,是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最直接的促成因素。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要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建立乡镇支柱产业,使留守儿童父母能够在家乡创造财富,获得发展机会,从而降低流动人口的比率。发展乡镇产业则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乡镇发展的根本出路,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招商引资作为乡镇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农村产业链的发展,不但能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同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业的进步。

3.3 稳步推进撤乡并镇,坚持履行“先建后推”原则

为了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尤其是乡村城市化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全国各地陆续开始了撤乡并镇的实践推进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撤乡并镇的推行给农村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带来一定影响,就农村义务教育看,首先,撤乡并镇有利于精兵简政,顺利实现乡镇联校的机构重组,使一大批富裕人员充实到教学第一线,提高教育质量。另外,有利于教育资源的重组,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撤乡并镇后校与校、村与村之间在较大的地域区间形成新的带动机制,竞争机制,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再者,撤乡并镇能够统筹安排教育经费,优化和调整教师结构。并建立学校管理岗位责任制,确保寄宿制学校学生安全。

作者:李鑫

第2篇: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面飞速的发展,农村留守儿童开始出现一系列问题。其中教育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教育政策内容的角度出发,以期能够探索出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缓解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现状。

[关键词]公共政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

公共政策是连结政府与社会的基本纽带,是为处理特定社会事务,由不同行为者所采取的一种有目的的政府行为过程。寻求公共政策稳定与变动的平衡,有助于社会良性运行。

教育是民生之基,立国之本。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拥有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占农村全部儿童总数的37.7%。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热切关注农村基础教育,对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不断进行着调整和完善。尽管如此,中国特殊的城市化发展形式,仍导致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现状要求政府必然不能单纯地依靠学校、家庭的力量来解决他们的教育问题。

一、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公共政策需求的紧迫性

1.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涉及面较广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农村留守儿童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江西、安徽、贵州等省份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该区域农村留守儿童占当地全部儿童数量的20%左右。由于数量巨大,波及面广,所以教育问题也是极其复杂的,仅仅依靠留守儿童所在家庭和就读学校的努力是难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来制定系统有效的措施。

2.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存在

我国各省市的城市化进程几乎毫无例外走的都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后,虽然转化为工人职业并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谋生手段,但他们并没有因此转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只是成为在城市里面从事工人职业的农民,即农民工。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户籍政策等具体国情来看,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和配套政策的跟进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相当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在家的父亲或母亲被农活和家务死死地困住,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孩子的学习问题。还有一些留守儿童被交付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照顾,他们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对孙辈的学习也是有心无力。另外,由于师资力量弱、硬件条件较差,农村留守儿童自制力较差,其学习情况也不容乐观。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政策支持

中国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政府在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中都应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政府及各教育职能部门必须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导下结台实际情况,认真协调好政府、学校和家庭三者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所发挥的作用。

1.打破二元结构,消除城乡隔离的户籍壁垒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改善城乡之间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由于户籍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权利上不平等地位,为进入城市工作的农村人口提供和城市人口同等的权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让农村留守儿童有权利、有机会享有他们父母工作城市所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制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读书的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2.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范围不仅仅是在学校,学校周边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由于留守儿童还没有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父母也不能够在孩子身边对孩子进行约束和管教,所以他们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而进出各种游戏娱乐场所。因此,需要依靠政府部门来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来震慑这些唯利是图的经营者,让他们不敢轻易给未成年人开设绿色通道,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3.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农民外出务工的初衷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他们没有考虑怎样改善孩子的精神生活。父母对子女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具有的教化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法取代和达到的。因此,政府有责任发动和组织教育职能部门、媒体等媒介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宣传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劝说和要求外出务工的父母采取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使孩子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父母进行的家庭教育。

4.加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动大部是从乡村流动到城市。目前大部分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的城乡双向流动状态。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工作在城市以外,其他的任何关系都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农村人口实现家庭式的永久迁移,让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真正融入到他们所流动的城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制度层面的创新,加快城市化进程,以彻底改变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問题。

三、结语

公共政策是关系到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大局的重要因素,公共政策过程必须坚持科学化、民主化原则,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农村基础教育政策与社会公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政策的变动必须有科学化、民主化的原则、方式和程序为保障,这样才不至于使公共政策在运行过程中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

参考文献:

[1]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2]《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

[3]《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

[4]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5]黄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9.

[6]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

[7]杨冠琼.公共政策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王晶

第3篇:公共政策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全面飞速发展,留守儿童表现出来的问题众多,其中教育问题已相当严重并逐渐成为社会热点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未来发展的教育问题已经引起了贵州省政府高度的重视,并发动各职能部门献计献策,以期能够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方针政策。

关键词:公共政策;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拥有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占农村全部儿童总数的37.7%。目前贵州省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116万(来源:贵州省教育厅官方网站 2013年5月)。

根据《贵州省儿童发展纲(2011-2015年)》的精神,建立和健全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长期有效的运行机制,促进贵州省众多农村留守儿童健康生活和快乐成长。文件的公布为贵州省如何解决众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供了全局性和指导性意见,并向贵州省各市(州)教育局、综治办、团委等职能部门下发。从贵州省116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和贵州省教育厅下发的指导性文件可以看出:贵州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到了亟待解决的地步,而且引起了贵州省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公共政策需求的紧迫性

中国特殊的城市化发展形式,导致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越来越多。贵州省作为一个老牌落后省份也不例外。贵州省留守儿童的现状必然要求贵州省政府不能单纯的依靠学校、家庭的力量来予以解决,必须依靠政府职能部门制定针对性的政策法规来引导和规范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多,涉及面较广

根据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资料显示,他们主要的分布地区有四川、江西、安徽、湖南、河南、贵州等省份的经济落后的农业地区,农村留守儿童占当地全部儿童数量的20%左右。由于数量巨大,波及面广大,所以教育方面也是极其复杂的,仅仅依靠留守儿童所在家庭和就读学校的努力是难以解决的,必须依靠政府职能部门的力量来制定系统有效的措施。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长期存在

我国城市化与其他国家的城市化进程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各个省市的城市化进程几乎毫无例外走的都是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进程,农民从农村进入城市以后,虽然在城市里面脱离了世世代代劳作的土地并更换了世世代代所从事的农民职业,转化为工人职业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和谋生手段,却并没有因此转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只是在城市里面从事工人职业的农民,即农民工。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户籍政策等具体国情来看,从农民工到市民的转变和配套政策的跟进还有非常漫长的道路要走。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相当严重

由于农民是以务农作为主要的经济来源,虽然农民进入城市务工成为了农民工,改变了本人的工作方式,也改变了家庭的经济来源形势,但是普遍不会丢掉家里耕种的土地或者是保留一部分土地耕种。这也带来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父亲或母亲不仅要承担原本属于两个人的农业劳动,还要承担所有的家务劳动,虽然家庭经济来源有所保障,但留守的人被死死的困在了农活和家务这两件事情上,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孩子的学习。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同时外出务工的话,留守儿童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就承担起了照顾留守儿童的责任,而隔代亲人之间往往存在非常巨大的年龄差距;加之这部分老年人多为文盲或半文盲,由于思想观念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也只能够简单的照顾孙辈的日常生活,而对于他们的学习大多都是一种有心无力的状态。在学校,由于师资力量弱、硬件条件比较差,再加上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段,缺乏自制能力。结合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所存在的具体情况,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是当务之急。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应提供的公共政策支持

贵州省的政府及各职能部门、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和义务设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政府主导型的国家,政府在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进步中都应该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因此,贵州省政府及各教育职能部门必须在国家政策方针的引导下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本省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还要认真协调好三者在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主次和作用。

(一)打破二元结构,消除城乡隔离的户籍壁垒

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就一定要打破城乡之间的二元结构,改善城乡之间壁垒森严的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之间由于户籍差异而造成的教育的权利上不平等地位,为进入城市工作的贵州省农村人口提供和贵州省城市人口同等的权利。农民工在促进贵州省城市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发挥了无比巨大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贡献和获得之间却存在着极其不平等的关系,除了辛苦劳动挣得的血汗钱以外他们很少的享有城市人口享有的权利,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应该知道相应的政策法规让农村留守儿童有权利和机会享有他们父母工作城市能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制定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在城市读书的优惠政策,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这样一来在减轻农民工家庭负担的同时,还能够保证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还能够发挥家庭在儿童教育方面所能够发挥的其他教育职能部门无法达到的情感教育作用。

(二)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政拨款

贵州省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已经成为贵州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而且规模在不断扩大,速度也在不断增加,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逐年扩大,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这就不可避免的要求相关职能部门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的行事权,按照我国财权与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贵州省政府应划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专项资金,以便解决由于管理问题而消耗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例如,为了更好地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有效的管理, 弥补城市化进程造成的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缺失,,部分农村中小学开始加大和实行寄宿式管理,由于学校实施寄宿式管理就必须拥有配套的生活设施、娱乐设施以及生活教师等,这一部分配套设施和师资队伍又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作为支持,教育经费是物质基础,必须制定出权责分明的拨款单位和财政拨款管理和使用办法。

(三)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

农村留守儿童也是独立自由的个体,他们不仅仅有学校生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的融入社会参加社会性质的活动。所以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不仅仅只是在学校,学校周边多种多样的社会环境对他们也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社会上一些人士利益熏心,他们为了赚钱在学校周边经营网吧、台球室、电子游戏厅等游戏娱乐场所。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在城市打工收入有保障,加之不能陪在子女身边,一般都会给子女比较充足的零花钱。由于他们还没有明辨是非好坏的能力,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加之父母不能够在孩子身边对孩子进行约束和管教,他们很容易受环境或者同伴的影响进出各种游戏娱乐场所。总是会发生网吧或娱乐场所未成年人的死伤事件。由于学校只是单纯的教育服务部门,治理周边不良环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只有依靠政府部门来制定强有力的政策法规来震慑这些唯利是图的经营者,让他们不敢轻易给未成年年开设绿色通道,给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健康良好的学习环境。

(四)组织媒体和教育机构宣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国的任何一个家庭和任何一个父母来说,“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是他们心底最真实的想法,不管他们外出务工也好,初中都是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但是他们只考虑到给予子女物质上的满足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却没有考虑到怎么去改善孩子的精神生活和家庭生活环境。其实对于子女来说精神上的陪伴和满足远远高过物质上的需要,而且由于子女跟父母异常亲近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耳濡目染、言传身教所具有的教化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和个人都无法取代和达到的。因此,政府有责任发动和组织教育职能部门、媒体等媒介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和方式向留守儿童的父母宣传家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对父母进行家庭教育辅导,劝说和要求外出务工的父母采取合理有效的沟通方式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使他们能够最大限度的接受父母进行的家庭教育。

(五)加快城市化进程

我国流动人口的流动大部是从乡村流动到城市,贵州省也不例外。目前大部分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工处于一种“半城市化”的城乡双向流动的状态。也就是说他们除了工作在城市以外,其他的任何关系都没有融入这个城市,每年过年时节带着辛苦钱从城市回到农村的家里过年,与自己的亲人团聚,年后又从农村的家里出发前往城市自己工作的地方辛苦劳动,与自己的家人分离。这种流动方式是中国实现城市化进程的一种探索性、循序渐进性的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的避免像其他国家一步到位的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但是也大大地延缓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最终目的地要让农村人口实现家庭式的永久迁移,让他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真正融入他们流动的城市,这就要求政府部门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进行制度层面的创新,以达到彻底改变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彻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加快我省的城市化进程。(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汪明.聚焦劳动力转移子女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36-167.

[2] 阮梅.世纪之痛: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调查[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185-210.

[3] 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0-240.

[4] 王桂新.中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6.150-177.

[5] 《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0

[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2011.

[7]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13.

[8] 《贵州省教育厅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教育工作的意见》,2013

[9]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10-16.

[10] 段成荣.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2):10-14.

[11] 黄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J〕.行政与法,2009,(10).

[12] 张文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以甘肃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13] 刘琴.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09(1):8-10.

[14] 许宁.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新闻世界,2008(1):9-14.

[15] 史晖,王德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8(1):8-12.

作者:陈俊杰 汪卉

第4篇:《关注留守儿童-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报告

“五个一“实践总结

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五个一“社会实践,我主要参加了留守儿童帮扶。留守儿童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这种状况,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心理发展等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在留守儿童中加强和巩固教育,是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是关注的重点对象。而我在与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感受着他们的生活与心理,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一、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留和心理状况

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被送到了当地的寄宿学校,有相对安定的学习环境。与祖父母住在一起的留守儿童,虽然在生活上能够有所照顾,但是在学习上,年迈的爷爷奶奶给予不了任何辅导。留守儿童遇到学习问题时,采取向老师求助,自己解决的人数只占到25%。家境好一点的留守儿童,去父母的约束后,往往容易受到祖父母的溺爱,失行为散漫。一些寄宿在学校的留守儿童,情绪忧郁低落。他们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自闭,对他人漠不关心,不接受他人善意关怀等心理。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沟通,从而导致留守儿童在心理、行为上产生了严重的缺陷。诸如他们性格孤僻,情感相对冷漠;进取心不足,学习成绩不理想;生活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差,违纪违法行为时有发生等。

二、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状况

由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漏洞,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再加上当前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还没能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导致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普遍低于其他学生,健康成长状况也令人堪忧。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的学习状况令人担忧,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心、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还有的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说谎打架,小偷小摸,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录像、游戏,具有破坏性。

三、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亲情缺乏、心态失衡

71%的留守儿童经常会想念在外打工的父母,14%的留守儿童有时会想念父母。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这些留守的孩子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差。

(二)习惯不良、学习较差。教育单调、安全难保

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很差。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行为偏激。调查中发现34%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他们不听监护人的教导,目无学校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撒谎和欺负同学等行为发生。

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全部落到了学校的身上,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然而,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

侵害的对象。侵害后又无亲人倾诉,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处理。加上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断点,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道德滑坡、价值扭曲

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忽视了对孩子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暇照顾子女而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给孩子物质和对孩子放任的方式来进行补偿,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等陋习,甚至导致了一些“读书无用”的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帮助他们,我觉得:

1、各级党委、政府应进一步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2、家庭应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

3、学校要给予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护。

4、社会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怀。

第5篇: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的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总结 关爱留守儿童的总结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因长期与父母分离,再加上代管人多为家中老人,隔代教育中的溺爱现象比较严重,学习上、思想上与孩子进行交流较差,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关爱留守儿童的总结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

关爱留守儿童的总结篇一

古往今来,家长对孩子最殷切的期望莫过于“望子成龙”,然而,对于怎样去培养和教育孩子,每个做家长的往往感到困惑,不知道该何从入手。孩子的培养与教育关乎其未来的人生旅程,也

关乎做家长的责任。

我班有些家长自身经济受条件限制,在外经商、务工,无法将孩子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只能留在家里由老人或亲戚照看,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教育”、“隔代教育”、“寄养教育”的现象屡见不鲜,使学生成为留守儿童。

这些留守儿童与父母整年,甚至几年不能见上一面,在长期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畸形成长现象令人瞩目。至于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上缺照顾、行为上缺管教、学习上缺辅导、思想道德上缺约束、安全上缺保障”等五大问题对学校、家庭、社会影响颇深。为了更好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让留守儿童能够安心学习,留守儿童的家长在外安心工作,在工作中,我不断的反思着自己,努力使自己不会愧对于代理家长这个神圣的职责。现将自己的工作心得谈一谈:

1、密切关注儿童、增强情感投资。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全权负责的“父母”。学校和教师密

切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变化情况。首先让班主任做本班留守儿童的“爱心妈妈”,让全班留守儿童结对子。

2、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习辅导、思想教育、生活服务等。如果孩子生病,我立即带领学生去医院治疗。在学习上对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始终注重他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他们能够经常受到老师的表扬,以优异成绩完成小学的学业;课间关心留守儿童,经常与他们一起拉家常、做游戏,了解他们的具体情况,这样使他们亲近、信任老师。这样默默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投资,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师爱”胜过“母爱”。此外我们还组织班干部协助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动态跟踪,有的放矢地做好相关帮扶工作,这样一来二去,留守儿童就觉得自己在这儿读书拥有“大家庭”的心理归属感,使留守儿童能安心生活和学习,让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的日子里也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大大增强教育实效性。

3、确定监护人员、家校通力合作。现在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娇生惯养,这就给教育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学校的留守儿童这么多,无形中给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增添了许多麻烦。至于这些重重的困难摆在我们老师面前,大家感到十分困惑,也是教育工作上的一种挑战,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体座谈、个别访问,真正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然后要求留守儿童的父母配合学校确定孩子的监护人,学校建立班主任、监护人联系卡,这样便于学校、班主任、监护人随时可以相互进行沟通,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具体情况。同时建立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爱心妈妈”、全权负责的“父母”,学生中的“爱心同学”等交流平台,发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合力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齐抓共管,保持家校通力合作这条永不消失的天线,对孩子的管理提供一条捷径,保证了留守儿童的正常运作。

4、健全”留守”档案、便于信息捕

捉。我们对留守儿童的性格、兴趣、学习、思想、心理、品格等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分析,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专门的档案。档案包括学生的家庭情况、家长的相关信息、监护人的信息,并将这些档案进行管理。

5、保持融洽感情、填补深邃沟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虽然时时惦记着家里的孩子,但是由于工作的繁忙,意识上的疏忽,不能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造成孩子情感和心灵的创伤极为严重。留守儿童中品质低下、心态不良、性格倔强等两极分化也不在话下,我们老师总不能看着这些留守儿童的悲剧一幕幕地重演下去,就想方设法把情况反馈给家长,要求家长通过电话、书信随时与孩子保持联系,同时要求家长定期与子女沟通;期初期末还给每位家长发去《致家长的一封信》,让他们了解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子女的在校情况。许多家长照着这种方法去做起到积极的作用,久而久之,融洽了感情,填补了父

子母子之间的深邃沟壑,有力地促进孩子们的身心沿着正确的轨迹发展。

第6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

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

“谁爱孩子,孩子就爱她,只有爱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

——高尔基

我是一名有30年教龄的区县中学教师。近十年来,我最大的感悟,是学生越来越“难教”了。慢慢地,学生们都不再是专心学习的乖宝宝,他们孤僻、自闭,怨恨的心绪开始蔓延,甚至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道德品行不端。那是在2000年的毕业班,一名女生当着全班学生的面骂我是“老巫婆”;那是在2003年的夏天,一名男生偷窃其他寝室同学的财物;有学生追着老师打,有学生沉迷于网游“失踪”一周,有学生结成小帮派收其他同学的保护费„„

从任教以来我一直秉持这样的观点,就是把刚走进校门的孩子看做是一张白纸。如今,这张白纸上沾染了如此多的污浊,我身为老师,心何以堪。想必众多一线教师同行,都有着与我同样的经历与感受。

问题的产生和爆发,是因为这些孩子多了一个称呼,“留守儿童”。

在与本校同事、外校同行交流的过程中,区县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比例普遍占到班级学生总数的40%左右,高的竟达到70%。然而,现在已不是去追究留守儿童这一现象及成因的时候了,超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结构,必然衍生这一社会问题。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发现症状,对症用药。

一、留守儿童的四大症状

我认为,留守儿童主要体现出以下四种主要症状:

1.心理问题。

父母不在身边,缺乏及时沟通,学生放学回家面对的是花甲之年的爷爷奶

奶、外公外婆。然而,祖父辈的隔代教育,要么产生极度溺爱现象,要么就是有深不见底的代沟。孩子们感到寂寞,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甚至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滋生怨恨情绪。遇到失败挫折,没有人在第一时间给予及时的引导,孩子们要么继续享受外婆的溺爱,要么就把心灵之门紧紧闭合,自信心逐渐消磨殆尽。

2.学习成绩差。

在我任教的班级中,留守儿童能够完全自觉地努力学习,并取得中上游成绩,十中难出一二。心理问题影响到学习心态,若是儿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那成绩怎么可能提高?

3.认知偏差导致行为偏差。

学生的思想就像海绵,对精华和糟粕没有分辨能力。无论是对他人、对事、对物、对金钱、对自我,这些学生都无法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家庭、学校、校外,构成影响学生认知的三大因素。其中任何一项缺位,都将导致孩子的价值认知观念走向误区,并最终传导到行为,犯下令人痛心的错误。

4.道德缺失。

人生是0,道德是1,无论你有多少钱,多少学识,多大权势,没有道德这个1,那有再多的0都是枉然。然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社会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如果说成绩差影响成才,那么道德败坏将直接上升到“做人”的高度。这是四大症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一个。

二、寻找对症的药方

1.不建议改变教育制度,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

曾经,我认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有两条线索:一是改善现有教育制度,

让留守儿童随父母就读;另一条是改善教育环境。但经过反复思考,与专家沟通探讨,最终我认为,第一条线索不具备可操作性。主要出于以下3个方面考虑,首先是留守儿童父母的工作流动性太强,将导致孩子频繁换学校,穿梭于不同的老师和同学当中,然而容易产生更多问题。其二,大量留守儿童来到城市就读,势必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无法承载的巨大压力。其三,留守儿童出走,也将抽空区县乡镇的现有生源,造成地方上的教育资源浪费。

2.改善教育环境是根本之路,有七大良方。

1)加强家长与留守儿童的联系。

虽然我们都爱这些孩子,但是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亲子教育是任何其他形式教育都无法取代的。在这一点上,学校和老师应当为他们搭建沟通的桥梁,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家长与子女间的联系是双向的。如果与家长联系困难,那至少学生一方的资源是可把控的。父母和子女,不管是哪一方的主动沟通多了,亲情也就温暖直达了。

2)营造适合孩子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

如果说学生回到家之后的环境,是教育工作者难以影响的,那至少在学校、在班级、在学校周边,我们是可以影响和正确引导的。可由学校牵头,通过校内广播、刊物、宣传栏、集体活动等形式,积极传播良好的学习方法。相对较难的,是周边环境,这需要地方政府坚持不懈地开展整治行动,让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青少年不宜涉足的营业性场所远离学生。

3)鼓励学生住校,专设教辅老师。

目前不少区县中小学校,对寄宿学生仍采取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一方面由于担心管理麻烦和安全问题,学校往往不主动提倡学生住校,另一方面,学校对

学生寝室只设置门卫和清洁工。我的建议是,一方面学校应鼓励留守儿童住校,校方采取集中管理,老师有更多机会与学生沟通,学生节省大量上学时间。另一方面,学校应针对寄宿学生,专设教辅老师,由班主任或班级科任老师担任,其主要职责是关怀学生放学后的生活情况,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后学习方法。

4)积极推行家访制度。

光把学生收进来还不行,老师得走出去,由学校制订“分工家访,共享信息”的家访制度,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分头对每个学生进行家访,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大致家庭背景,比如父母亲在哪里打工,从事什么工作,平时跟孩子采取什么样的联系方式,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往往是祖父辈或叔叔)是谁,对孩子的日常教育又主要采用什么方法等。家访后收集到的信息,由班级老师开会共享,针对其中的难题,大家一起商讨。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息资料库。

5)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定期组织班集体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并在形式方面建议契合当前学生关注的热点和潮流,不必拘泥于常规,活动只需要把握方向,是往有益的方向引导就可以了。活动主要目的是不断增强班级内部凝聚力,给学生培养集体意识,弱化孤独感,养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畅快交流的良好风气。

6)代理家长制。

由校方出面组织,发动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村社干部和有帮扶能力的共产党员,以及社会热心人士,争当“代理家长”,自愿与留守儿童组成代理家庭,与留守儿童结成一对一的管护对子,做孩子们的成长保护人。这一制度目前已有地方学校开始试点,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

7)提升教师自身修养。

老师们做什么,学生们学什么。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被学生模仿:打麻将、爱喝酒、玩游戏、说脏话脏字„„倘若有一天发现初中生在寝室抱着白酒瓶子喝,还说“这是我们亲爱的班主任最喜欢的牌子”,那是令人羞愧难当的。因此除学校一直强调的专业水平提升外,不仅是班主任,而且各科老师都必须普遍重视提升自身道德品行和个人修养。这种修养的提升,虽非一日之功,但如果从学校、从教师个人,都可能普遍引起高度重视,是能够在短期内起到相当明显的变化,从长期的潜移默化看,效果更是惊人。

最后,与诸多奋战在教育一线的同仁,分享一下我对留守儿童教育的方法心得“,勿要操之过急,从小事或边缘事切入,逐渐打开学生心扉,让孩子认同你。处理好关键的那一下,走进学生心灵,让孩子信任你。我们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端正学习态度,最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助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无愧于父母,无愧于社会”。

个人写作习惯,不重案例,更重视总结问题与探询方法,愿以此文,抛砖引玉,也算是对我30年一线教育生涯的总结,与大家共勉。

第7篇: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报告18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情况调查

报告2018范文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快,以及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务工增收的同时,开扩了眼界,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增长了见识,也带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大量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却给当地社会带来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等新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对此,市关工委要

求全市各级关工委对“留守儿童”问题进行调研,并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关爱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今年四至五月,市关工委又组织2个调研组,6位同志(每组3人)到全市县(区)、乡(镇)、村、校进行专题调研,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关工委的有关同志一起,对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现状和问题、作法和经验、对策和建议等再次进行认真研讨。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现状和问题

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42万多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50%左右。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几乎遍及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居多。据关岭、紫云等县的初略统计,他们外出的农民工每年仅从邮局汇回的钱就相当于全年县级财政的总收入。有的县初略估算,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总收入要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在调研过程中,我们

对部分乡(镇)、村的经济情况进行了了解,农民工在外务工的年总收入大大超过乡(镇)财政年总收入,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总量的三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二以上。这样可观的经济收入,不但体现了农民工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而且助推了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从长远分析,农民工外出务工的趋势将会持续发展,进城务工人员将会越来越多。

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还留在原籍,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叔伯、亲友等照料,少数的由哥哥姐姐带着。据统计,全市15周岁以下农村留守儿童共计71075人,绝大多数在当地幼儿园、学前班、小学和初中就读。另外,尚有外来流动人口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分散在各县(区)的学校就读,少数夫妻双方外出务工将子女带到外地就读和夫妻一方在家照料子女的都未作统计。据平坝县关工委统计,全县“留守儿童”9265人,占儿童

少年总数的%,占全县中小学生总数的14%;留守儿童隔代监护的占85%,托付亲朋好友监护的占10%,和兄弟姊妹一起独自生活的占5%。普定县“留守儿童”在中学读书的占中学生总数的15%,在小学读书的占小学生总数的22%。镇宁自治县有留守儿童7322人,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的3177人,单方外出的4145人,在中学就读的1254人,在小学就读的4898人,1-6周岁的尚有1170人。关岭自治县有留守儿童9079人,流动人口儿童134人,孤苦儿童526人,就读初中的2834人,就读小学的5852人,在学前班或幼儿园的882人,在关索一小特教部(残疾和聋哑)就读的有33人。紫云自治县在中小学就读的“留守儿童”占在校生总数的19%,隔代监管的占%;亲朋好友监管的占%,尚有2748人与兄弟姊妹同住或独自生活,占留守儿童总数的20%。

儿童,这是一个需要成年人帮助的群体。孩子们的成长,是成年人义不容

辞的责任。父母对孩子而言,是不可缺少的天空。这些留守儿童被委托给爷爷、奶奶和其他亲戚朋友代为照管,他们在生活、学习、心理乃至安全等方面带来的诸多难题,为社会所牵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三大问题:

(一)亲情缺失,普遍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存在心理障碍。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多数外出务工人员一年仅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才回家一次。“留守儿童”是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的,有的“留守儿童”编有山歌对唱,甲唱“太阳出来红彤彤,父母打工在广东;半夜梦里来相会,醒来眼前一场空。”乙对“月亮出来亮堂堂,父母打工去渐江;半夜梦里来相聚,醒来两眼泪汪汪。”这就是他们思念父母的真实写照。平坝县稍好一些,有30%的留守儿童与父母通电话、通信率达不到每月一次。多数留守儿童亲情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疏导,极大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普定县马场镇、化处镇普遍反映,由于亲情缺失,留守儿童渴望与亲人交流,但父母难以顾及,造成了大多数留守儿童变得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自卑、有的表现为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等。水母小学学生李康艳、石林等,长期与父母分离,性格内向,孤僻自卑,导致了语言表达能力差,自信心明显不足等。性格呈现病态或畸形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一是自我封闭,遇事不与人说。一些学生在外面受了欺侮,却不告诉监护人或老师。平坝县一个姓王的小学生,是个很听话又节俭的乖孩子,有一段时间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强迫王某索要“保护费”,王某只有硬着头皮一次次向爷爷要,直到爷爷产生疑心,跟踪去了学校,这才发现他要钱的目的。二是自卑感增强,总觉低人一等。一位留守儿童说,他最怕学校召开家长会,最怕在外面遇见自己的同学和父母亲热,为了躲避这一切,他从不去有父母在家的同学家玩。三是缺乏爱心,有暴力倾向。平坝县某

学校调研显示,在一些留守学生眼里,同学分为两种,一种是“惹得起的”,一种是“惹不起的”。对惹得起的,他们就欺负人,对惹不起的他们就被欺负。由于缺乏爱心,他们对人往往显得冷漠,不肯融入集体生活,不善关心和帮助他人。

第8篇:关爱留守儿童 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

曹庙镇中心小学

许登俊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家长:

大家好!

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我有幸在这么多关注教育发展,关爱孩子成长的领导面前谈“留守儿童教育”这个话题。我是曹庙镇中心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我所能做的就是将我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心与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希望在我们的共同呼吁与关爱下,留守儿童也能活出生活的精彩。

我校8个班共有300多名学生,20多位教师,有专职美术,音乐,英语教师,虽然年龄结构差距很大,但我们是一支尽职尽责,齐心协力的教师队伍,都有一颗爱孩子的心,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我校教学条件虽不能和城里的学校相比,但在县教育局和党委政府的关心下,配备了电脑室,教室中安装了投影设备,

一、

二、三年级教室还配备了统一的课桌椅。其中专门为留守儿童设立了“留守儿童活动之家”,这里有电话,电视,电脑,为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视频提供了方便,为留守儿童建立了一个公共的家。今年我校在李校长的带领下还申请了第二批新教育实验学校的准入,在我校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曹庙镇中心小学的教育正走向一个崭新的里程。

下面就我校的留守儿童做一下简要的分析:

我校300多名在校学生,在调查中有25%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务工,一方在家;其中有70%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在外地打工,跟随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另有5%被托付给亲友。留守儿童因与父母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以我们三年级为例.32名学生就有18名留守儿童,80%的孩子能按时完成作业,生活独立能力较强,但是40%以上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而且性格内向。

我们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一是经常召开家长会,邀请孩子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其他监护人到学校一起交流、讨论怎样更好的教育我们的孩子。

二、每班的班主任都建立了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档案。三是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进行逃生演练、评选校园小明星等。我们班有位残疾留守儿童,他手脚不灵活,走路写字都有一定的困难,就连说话都不够清楚,他的父母均在外打工,跟随奶奶生活。但就是这样一位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同样过得幸福、开心。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很爱护他、帮助他,每次集会,同学们有的给他搬板凳,有的扶着他走路。在前不久的一次逃生演练中,警报响起后,我组织同学们按顺序进行逃生,最后我抱起他跟在同学后面跑,到了楼下我已是气喘吁吁,虽然他不会说什么,但他的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因为他感受到老师没有遗弃他。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呢?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在学习、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安全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一下几点。

(1)、心理上缺乏“疏导”。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一旦有了烦恼与问题无法向父母倾诉,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或者不关注这些孩子的情绪情感变化。致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方面容易出现:内向、孤僻、缺乏自信、不善与人交流;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自律能力差。 (2)、学习上缺乏“督导”。 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在思想与品行上缺少正确的引导、教导,导致这一群体学习观念淡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较差。此外,他们也极易染上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价值观上易发生偏差,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多。

(3)、安全上缺乏“监护”。 由于留守孩子家庭父母外出,代管家长监护不到位,非正常死亡时有发生,其受到烧伤、烫伤、交通事故、电力事故、溺水等意外伤害的几率远远比普通家庭儿童大。

(4)、亲情上缺乏“呵护”。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聚少离多,见面少时间短,沟通方式单一,缺少亲情呵护。因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他们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现象。

(5)、生活上缺乏“照顾”。由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照顾,生活质量、身体健康状况较差。

针对以上的种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我想提一点小小的建议: 家庭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次数多,时间长更好,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

3、还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 学校教育方面:

1、根据情况,区别对待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这方面我校做的比较好,我们有专门的留守儿童活动室,有领导分管这方面的工作,而且还有专职心理疏导老师。

2、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和其监护人座谈会

3、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成长档案

这些档案可以详细记载这些留守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其父母的通讯地址、电话,做到定期查访,给这部分特殊孩子以更多的“关爱”。

4、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幼儿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针对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行为偏差,应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情感渗透。

5、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

对留守儿童可以开展心理疏导教育,经常与孩子们谈心,说“悄悄话”,让他们主动倾诉自己的心里话,对教师产生信任。经常性地开展看录像、讲故事、做游戏等活动,在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父母工作的艰辛以及生活的美好、知识的丰富等。在活动中使他们学会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对生活有信心,从自卑中解脱出来,努力上进,学会自立。通过开展活动,让孩子们交心,老师和他们谈心,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让孩子之间不再冷漠自私,信任老师同学。

我们相信,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心、合力支持下,在我们全体老师的辛勤工作下,留守儿童一定会成为新一代盛开的花朵。

谢谢大家!

2012年5月29日

第9篇:关于我县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

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1年工作安排,5月24日至27日,县政协社会发展委牵头,组织相关界别委员一行6人就我县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生活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分别深入田蓬镇、归朝镇、那能乡等三个乡(镇),听取工作情况介绍。实地走访部分村委会、村小组和农户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在县民政局、教育局分别听取关于我县农村留守老人、农村留守儿童生活情况汇报。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留守老人基本情况

我县共辖13个乡镇,145个村(居、社区)委会,2615个村小组,截止2010年底,全县总人口40.17万人,其中60岁以上有4.5万人,占总人口的11.25%。据统计,属于留守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共计18538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41.2%。其中留守老人最多的是木央镇,该镇总人口51103人,其中60岁以上有5698人,占11.2%,留守老人有2878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50.5%;其次是洞波乡、谷拉乡和那能乡,留守老人所占比例分别为49%、48.2%和48%。

(二)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全县2010学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64202人,其中小学在校生45347人,初中在校生1885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61%,适龄少年毛入学率102.53%。截止2010年秋季学期,全县7-15周岁适龄儿童58782人,属于留守儿童24063人。其中小学18126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9.97%;初中5937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31.49%。留守儿童占在校学生数较大的是板仑乡和田蓬镇,分别达到60.35%和52.74%。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留守老人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经济收入低,生活条件差。随着农村劳务输出的开展,子女外出务工使农村家庭经济条件有所改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留守老人生活、医疗方面的不足,但是只靠外出打工子女的支持还不能给予父母充足的经济支撑。目前绝大部分农村老年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农村留守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提供。据调查,老人的劳动主要是种植、养殖,但因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活要请人,成本高,收入低,劳动强度大。随着孝道观念的不断淡化及子女在外务工压力增大,农村老人的经济收入更是少得可怜。因此,老年人生活相当困难。

2.担负起抚养教育孙辈的重任,心理负担重。从目前看,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都将子女留在农村父母身边,由父母看护小孩,带子女上学。从照顾孙辈的生活起居方面而言,是增加老人的生活压力,增加劳动强度;从对小孩教育方面而言是心理负担重,因为农村老年人大多数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学习,担心学习成绩差。其次目前农村交通、通讯得到迅速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长,担心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年人总觉得管理小孩力不从心,增加了留守老人的生活负担和精神负担。

3.家庭氛围缺失、精神生活单调。家庭养老是当前农村的养老方式。由于子女都外出务工,家庭出现“空巢”后,家庭养老功能就被弱化。老年人需要亲情的安慰和生活照料,在这方面子女在老年人心目中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农村留守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大多数过的是“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比较单调,老人在家庭之外也很难找到精神寄托。

4.生活缺乏照料,安全隐患多。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小事,诸如理发、换电灯泡等都成为难题。尤其是老人生病,子女不在身边,更显得孤独无助,感到很失落。山区农户居住分散,老人在遇到意外时,更是束手无策。

5.看病问题较突出,健康难保障。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留守老人常年患病,甚至多病缠身,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带来的收入有所提高,加之新农合的实施,留守老人就医条件有所改善,但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二)留守儿童生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家庭教育存在欠缺。绝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在隔代监护的问题上,大多数家庭只能保证孩子吃饱穿暖,缺少心理、学业、思想道德上的管束与教育。

2.情感需求难以满足。有部分父母半年以上才与孩子联系一次,相当一部分父母一年才回家探亲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孩子与父母之间相处的时间很少,亲子之间缺乏沟通交流的机会,感情淡漠。

3.心理问题逐步显现。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生理和心理得不到健康成长,留守儿童中性格内向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他们通常表现出焦虑、紧张、软弱等性格特征。当遇到问题时多数会自己解决,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孩子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

4.学习状况不容乐观。一方面缺少父母的关爱,而同属留守的祖辈需承担繁重的家务和农活,无法对留守儿童学习情况进行监督;另一方面,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性内容增加,需要家长适当辅导,爷爷奶奶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从作业的完成情况来看,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监督和指导,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然不够,学习状况很不理想。

5.思想道德出现滑坡。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儿童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高,极易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乱花钱等不良习气。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偷盗等行为,有的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6.安全隐患较多。由于学校、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留守儿童伤害他人或被人伤害等安全隐患较多。

四、建议与对策

(一)对留守老人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建立农村老年人组织,为留守老人筑“新巢”。引导有条件的村委会提供场所,政府适当扶持,成立老年人互助会等组织,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组织留守老人互相帮助,克服一些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2.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留守老人搭起亲情沟通“桥梁”。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有效形式。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强农村年轻人的孝道教育,对在尊老爱老方面做得好的年轻人应予以大力表彰,对歧视、排斥老人等行为给予曝光、批评。架起亲情时时沟通的桥梁,在外子女要经常与自己父母保持联系,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3.逐步建立农村养老制度,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生活保障。首先是争取政策扩大农村低保范围,让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其次是开展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筹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

4.兴办农村养老福利事业,走家庭化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之路。有条件的地方,由乡、村组织牵头,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渠道兴办养老院、托老所等,并逐步将农村老年人福利事业引向市场,对于年龄较大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可以考虑由其子女出部分钱,搬进托老所,进行社会化养老。

5.完善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留守老人大多体弱多病,门诊费用大。按照目前我县农村医疗保险规定,只有住院才能得到较多的费用报销,而村级的门诊费报销比例低,因此要在逐步提高住院费报销比例的同时,提高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老人村级门诊费的报销比例,切实解决他们看病贵的问题。

(二)对留守儿童工作的建议与对策

1.实施“产业兴县”战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目前,我县经济总量偏小,缺乏新兴产业,缺少大型企业,工业支撑作用不强,产业优势尚未真正形成,无法给富余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因此,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让农民就近务工,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是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有效措施。建议出台各项优惠措施,动员条件成熟的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大力开展家庭创业工程、信贷助推妇女创业行动、青年创业小老板行动等,同时大力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让更多的农民掌握一技之长,能够就近就业。

2.逐步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进城就学问题。农民外出打工将是今后较长时期的必然趋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制定合理的政策,给进城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市民待遇,改善他们的生存条件,使尽可能多的留守儿童能够随父母进城就学。

3.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把留守儿童工作情况作为学校教育考核内容之一,各农村学校幼儿园要成立留守儿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档案,分类管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留守儿童管教。一是教师要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建立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将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档案与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材料结合起来管理;三是为方便留守群体与亲人沟通联系,在各村委会建立“打工家庭亲情联络站”;四是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体系。

4.净化优化社会环境。文化、工商等部门要经常性开展清理音像、图书市场及游戏室、网吧和校园周边经营食品小店等场所,对出售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图书、游戏、食品等行为要予以坚决打击。 5.兴办农村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教育、妇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部门要加大农村家庭教育工作力度,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念,亲子沟通方式,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家长学校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开办临时监护人培训班。

6.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寄宿制条件差,即使有寄宿制的中学条件也很差,各项制度也不健全,使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亲情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不能更有效的发挥。建议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使学校和教师及时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空白。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随笔下一篇: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