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行纲教案修改

2023-06-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爬行纲教案修改》,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爬行纲教案修改

爬行纲教案

第五章 爬行纲(Reptilia) 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由于它们对陆地生活的适应,在躯体结构和机能等各方面都比两栖类有更多的进步„„„。

第一节 爬行动物躯体结构的基本特征1.外形

(以石龙子为例)体分头、颈、躯干、尾(细长)和四肢(平衡发展)五部分,指趾端具爪;体表被角质鳞片,有的具有盾片。

2.内部躯体结构

皮肤

表皮的角质层增厚,因缺乏腺体而干燥,能更有效的防止体内水分散失。由于角质化程度较高,故爬行类有蜕皮现象。真皮内富含色素细胞,故大多数爬行类,有鲜艳的体色,有保护、警戒和吸收辐射热的作用。 骨骼

由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组成;头骨具单枕髁和颞窝;颈椎出现寰椎和枢椎的分化,使头部更为灵活;胸椎的肋骨与胸骨围成胸廓;荐椎数目增多,与腰带的连接更牢固;带骨和五趾型附肢更加完善,并与中轴骨联系密切,适于陆地爬行。 中轴骨骼;

头骨

高而隆起,脑颅扩大,出现眶间隔。枕部有由基枕骨、侧枕骨共同形成的单个枕髁,更利于头部左右摆动。

颞窝

脑颅两侧眼窝后方有明显的凹陷称为颞窝。颞窝的有无、数目和位置是爬行动物分类和进化的重要依据;爬行类及其衍生类群的颞窝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 无颞窝类 原始类群,如古爬行动物杯龙类和现代的龟鳖类。 上颞窝类 每侧仅一个上颞窝。如化石的鱼龙类。

合颞窝类 每侧仅一个合并颞窝。如化石的盘龙类以及合颞窝的后裔现代哺乳类。

双颞窝类 每侧各有两个颞窝。如现存的大多数爬行类如鳄类、蛇类与蜥蜴类以及古双颞窝类的后裔现代鸟类。

头骨另一特点出现了次生腭。次生腭把原来的口腔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呼吸和嗅觉的通路,下部为后来的口腔。 脊柱

分化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

颈椎(由寰椎、枢椎和普通颈椎多枚构成) 躯干椎(有胸椎、腰椎多枚) 荐椎(有发达的横突与腰带相联) 尾椎(数目不等) 椎体多为前凹型(少有后凹型及低等种类的双凹型)躯干椎上都连有发达的肋骨,肋骨与胸骨相连并和胸椎一起构成胸廓。有更好地保护内脏器官和增强呼吸机能的作用。前两枚颈椎待化为寰椎和枢椎;寰椎以下部的关节面与头骨的单枕髁相关节,枢推向前伸出齿突(实际上是寰椎的推体),插入寰椎孔。从而保证头部能仰视和由由转动。使头部感官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带骨

肩带骨化良好,骨块数目较多。腰带包括髂骨、坐骨和耻骨。髂骨和荐椎相连左、右耻骨和坐骨在腹中线联合,构成闭锁式骨盆,成为支持后肢的坚强支架。

附肢骨

前、后肢为五趾型附肢,具有支持及运动功能。但是爬行类的肩带和腰带分别通过肱骨和股骨与躯干的长轴成直角关节,这种低效力的角度使躯干不能完全由四肢支持,运动只能腹部贴地爬行。 肌肉

躯干肌更为复杂化。爬行类首次出现了羊膜动物特有的肋间肌与皮肤肌。肋间肌可调节肋骨的升降,在完成呼吸动作中起重要作用。皮肤肌有控制鳞片等活动的功能。在蛇类的皮肤肌、肋骨和腹鳞一起可完成爬行运动。

1 消化系统

爬行类具备陆栖动物消化系统的特征。 消化道:

口腔→咽→食道→胃→十二指肠→回肠→结肠→直肠→肛门 消化腺: 肝脏

胰脏

口腔与咽 口腔和咽因次生腭的出现,有了明显的分界。口腔的上下颌一般(龟鳖类除外)都着生着牙齿;牙齿分为三种类型;

(1)端生齿 着生在颌骨的顶面。低等种类如喙头蜥和某些蛇类的齿。 (2)侧生齿 着生在颌骨的内侧缘。多数蜥蜴和蛇类的齿。 (3)槽生齿 着生在颌骨的齿槽内,最为牢固。如鳄类的齿。大多数爬行类的牙齿没有分化,称为同型齿,有捕捉和防止食物滑脱的机能。但古爬行类中的某些兽齿类齿已有分化,属于异型齿。口腔腺发达,具有湿润食物、利于吞咽的作用。具有发达的肌肉质舌,有的爬行类的舌特化为捕食器和感觉器。 盲肠

爬行类的小肠和大肠交界处,具有雏形的盲肠,是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的与消化植物纤维有关的器官。植食性的龟类盲肠发达。爬行类的大肠和泄殖腔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对于在陆生环境下减少体内水分散失具有重要意义。 呼吸系统

爬行类皮肤丧失了呼吸功能。其肺呼吸进一步完善化,肺内壁的间隔增多,气体交换的面积大为增加。爬行类具有喉头并首次出现了支气管的分化。呼吸动作除继承了两栖类口底运动呼吸外,还发展了羊膜动物所特有的呼吸方式,即借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造成的胸腹式呼吸。此外水栖的爬行类的咽壁和泄殖腔壁富有毛细血管,在水中有辅助呼吸作用。 循环系统

心脏除具有两个心房外,心室出现了不完全的室间隔(鳄类的室间隔完全),仅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潘氏孔相通连,静脉窦退化,动脉园锥消失。

动脉 由心室发出三条独立的血管:肺动脉弓、左体动脉弓和右体动脉弓。每条动脉弓的基部都有半月瓣有防止血液逆流作用。肺动脉弓从含有缺氧血的心室右侧发出,很快又分成左、右肺动脉进入左、右肺;右体动脉弓从含有多氧血的心室左侧发出,随即分出颈动脉进人头部和锁骨下动脉到达前肢,然后绕过心脏的右侧转向背侧;左体动脉弓从含有混合血的心室中部发出,绕过心脏的左侧也转向背侧,与右体动脉弓汇合成背大动脉。背大动脉向后延伸,沿途分出到内脏和后肢。

静脉

类似于两栖类,包括一对前大静脉,一条后大静脉,一条肝门静脉和一对趋于退化的肾门静脉,此外还保留了腹静脉。其前大静脉和后大静脉分别收集躯体前部和内脏以及体躯后部的静脉血,经静脉窦入右心房。总之,爬行类由于心室间隔的出现,心脏内的多氧血和缺氧血已基本上被分开,再加上分别由心室不同部位发出的三条血管对血液的分配作用,使其血液循环虽然仍然是不完全的双循环,但混血程度要比两栖类轻得多。

排泄系统

爬行类动物首次出现属于后肾的肾脏。

肾脏

其结构主要由肾单位和集合管组成。其肾单位的数目比属于背肾的两栖类大为增加。其泌尿功能的增强,是具有较高代谢水平的一种适应。此外,肾小管的其它部分还能重新吸收水分,这对陆上生活的保水有重大意义。

输尿管(后肾管) 从肾门发出向后延伸,将尿液送至泄殖腔。后肾管在雄体兼有输精作用。泄殖腔也有重吸收水分的作用。最后尿液经泄殖腔孔排出。 爬行动物尿液中的含氮废物是以尿酸形式排出的。因而通过排尿失水也很少(尿酸是难溶于水的粘稠含氮废物,易沉淀,沉淀时的水可被重吸收)。此外,在多盐或干燥环境中的某些爬行类还发展了肾外排泄器官—盐腺,由此排出体内多余的盐分。

2 生殖系统

爬行类的生殖系统与两栖类相似。

雄体

睾丸(一对)→副睾(贮存精液)→输精管(背肾管)→输尿管汇合→泄殖腔

雄体有交配器——阴茎

雌体

卵巢(一对)→输卵管→泄殖腔

输卵管前端以喇叭口开口于卵巢附近的体腔,后端通入泄殖腔,输卵管的中部有分泌蛋白的腺体,下部具壳腺,分泌革质(蛇、蜥蜴)或石灰质(龟鳖)的卵壳。

雌雄个体交配后,雌体在陆地上产出大型的羊膜卵。某些毒蛇和蜥蜴具有卵胎生现象。即受精卵在雌性输卵管内发育,营养依靠卵内贮存的卵黄,直至发育为幼体时产出,这种生殖方式显然进一步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神经和感官

脑;大脑 半球增大,表层出现了新脑皮。神经活动开始向大脑集中。大脑体积的增大,似是纹状体的增大,并移向脑底,使侧脑室变窄。

间脑 小,但其顶部的松果体很发达,在某些种类旁松果体还发展成为顶眼(有感觉用)。 中脑

发达,背面的一对视叶仍是高级中枢。 小脑

较两栖类发达。脑的弯曲也较两栖类明显。 延脑

出现了作为高等脊椎动物特征的颈弯曲。

脊髓

长达尾端。由于前后肢的进一步发达,脊髓有了明显的颈胸膨大和腰荐膨大,在两个膨大处发出了脊神经的背丛和腰丛。脑神经 12对,但蛇与蜥蜴的第 Ⅸ 对脑神经尚未完全从第 X 对脑神经中分化出来。

感觉器官;

嗅觉器官 爬行类由于次生腭的出现,使鼻腔延长,嗅觉感受面比两栖类大为扩展。此外,蛇类和蜥蜴类具有发达的犁鼻器(位于鼻腔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不与鼻腔相通的1对盲囊状结构),其内壁具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的舌伸出口外,以收集化学物质,然后插进犁鼻器内,进而产生嗅觉。

视觉器官

爬行动物的眼具有上、下眼睑、瞬膜和泪腺。在视觉调节方面,不仅可以通过睫状肌(横纹肌)调节晶状体距视网膜的位置来调节视力,还可以通过改变晶状体的曲度来调节视力。因此,爬行类的视觉调节比两栖类完善而适于陆生。其次,有些爬行动物还具有顶眼(如楔齿蜥、蜥蜴),其结构与眼球相似,但来源于旁松果体,以区别于七鳃鳗的松果眼。另外,爬行动物的眼球壁具有特殊的锥状突(营养作用)及巩膜骨(被后来的鸟类继承)。

听觉器官

爬行类的听觉器官与两栖类比较并出现了进步性变化。首先,由于鼓膜的内陷,出现了雏形的外耳道。其内耳司听觉感受的瓶状囊加长(鳄类的瓶状囊已有卷曲)。蛇类由于适应于定居生活,其鼓膜、中耳腔等均退化,不能接受空气传出的声波,但内耳能敏锐地接受地面传来的振动。 红外线感受器

部分爬行类特有的一种极灵敏的红外感觉器官(故亦称热能感受器),它能感知0.001℃的温度差变化,并迅速作出反应。如蝰科、蝮亚科毒蛇位于眼与鼻孔之间的颊窝,以及蟒科蛇类上颌前缘的唇窝,都是这类感觉器官。红外线感受器对蛇的捕食、避敌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第二节

爬行纲的主要特征

1.体表具有坚韧防止水分蒸发和损伤的鳞被、盾片或骨板,皮肤角质化程度深,缺乏腺体,能够阻止体内水分的大量散失。

2.骨骼的骨化程度较高;头骨具单枕髁和颞窝;颈椎出现寰椎和枢椎的分化,使头部更为灵活;荐椎数目增多,与腰带的连接更牢固;带骨和五趾型附肢更加完善,并与支持身体的中轴骨联系得密切,趾端具爪,适于陆地爬行。

3 3.肺比两栖类更为发达,呼吸面积增大;有了气管和支气管的分化,并出现了胸廓,加强了呼吸的效能。4.爬行类与两栖类相比具更有效的循环系统和较高的血压。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但心室内有隔膜,已接近完全双循环,循环的机能和效率大大提高。

5.肾脏为后肾结构,具有高级排泄机能,能有效地保存水而产少量的尿,排泄物为低溶解度的尿酸。 6.爬行类比两栖类具有更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端脑出现了新脑皮,提高了对外界环境的应变能力,产生了两栖类所没有的各种复杂行为。

7.出现了交配器官,行体内受精,提高了受精率。8.出现了具丰富卵黄和保护性卵壳的羊膜卵,以维持在干旱陆地上的胚胎发育,使生殖过程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获得了完全陆地生活的能力。 ☆ 羊膜卵的结构及在脊椎动物演化上的重要意义 1. 羊膜卵的结构:

卵壳(卵膜)石灰质或革质,通气良好而不透水的硬壳,防止卵内水分蒸发,避免机械损伤、防止病原体侵入等作用。

卵黄囊 与胚胎肠腔相通的一个大囊,内贮有丰富的卵黄,为发育期间的胚胎供给营养物质。

羊膜

包于胚体外,形成封闭的羊膜腔,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悬浮于自身创造的一个水域环境中进行发育,能有效地防止干燥和各种外界损伤。

尿囊

由胚胎消化道后端突出形成的囊,胚胎代谢废物均排入其内,在尿囊壁膜上血管丰富,加之与绒毛膜紧贴,故可充当呼吸与排泄器官。

绒毛膜

向外紧贴壳膜内面,内壁则与尿囊紧贴,依靠壁上丰富的毛细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壳膜界进行气体交换。

2. 羊膜卵出现的生物学意义;羊膜卵使胚胎得以在恒定的液体环境中发育,完全脱离了水的束缚,解决了在陆地繁殖问题,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中的一个重大飞跃,为陆生脊椎动物征服陆地提供了空前的机会。

第三节 爬行纲的分类概况

现存的爬行纲动物约有6550多种,分4个目。我国除喙头蜥目外,其余3个目(龟鳖目、有鳞目、鳄目)均有分布,约有380多种。

目1. 喙头蜥目(Rhynchocephalia)

最古老的爬行动物类群之一。现存唯一代表是楔齿蜥(喙头蜥)。仅分布于新西兰。在动物学上有活化石之称。其特征为;椎体双凹型,有脊索残存,幼体具犁骨齿,成体端生齿,雄性无交配器,顶眼发达,无鼓膜、鼓室。头前端似鸟喙,尾似鳄。以昆虫、蠕虫为食,夜行性。

目2. 龟鳖目(Chelonia)爬行类中最为特化的类群。身体宽短,躯干背腹扁平,背腹具骨甲,甲由表层的表皮角质盾片和内层的真皮骨板构成。部分种类无角质盾片而覆以革皮。椎骨、肋骨大都与甲板愈合,多数种类的颈尾和四肢能不同程度地缩进甲壳内。无颞窝、无胸骨。无牙齿而具坚硬的角质鞘,舌无伸缩性,具眼睑与瞬膜。四肢短而有力,具爪或呈浆状。泄殖腔孔纵裂。多数水栖,少数陆栖。如乌龟、水龟、海龟、玳瑁、中华鳖等。

乌龟(龟科) 又名金龟。陆栖生活,体型较小。骨甲上被以角质盾片。颈、尾和四肢可缩入壳内。四肢粗壮,不呈桨状,指(趾)间具蹼。背甲有三条纵棱,腹面具暗褐色斑块,腹板可入药称龟板。全国均有分布。

黄喉水龟(龟科) 又称绿毛龟。生活于湖泊、河流等处。头两侧具有黄色纵斑。杂食性。卵生。体表常附生刚毛藻。分布于长江以南,可供观赏。

象龟(龟科) 体大型,背甲隆起,体长可达1米以上,重量达250公斤。是最大的陆生龟类。分布于南太平洋群岛。

棱皮龟(棱皮龟科)大型海龟。背中上有7 条纵棱,外被柔软平滑的革皮,无角质盾片。前肢长于后肢,均呈桨状。是龟鳖目中最大的动物,体长达2米多,重达800公斤,生殖时到海岸沙滩产卵。我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4 海龟(海龟科) 体型较大,长达1米以上。背甲表面有角质盾片,无纵棱。四肢呈桨状,指(趾)合并,具爪。头和附肢不能缩入壳内。盾片呈镶嵌排列。吻短,下颌钩状,边缘有锯齿状缺刻。以海藻、虾、小鱼等为食。其肉可食。晚间爬至海滨沙滩产卵,年可产300—500枚。分布于我国的东南沿海。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玳瑁(海龟科) 体小于海龟,体长60—80厘米。背甲13枚,呈覆瓦状排列。缘板边缘成锯齿状。吻略长,上颌钩曲。背腹甲可作工艺品和药用。我国东南沿海有分布。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中华鳖(鳖科) 俗称“甲鱼”,淡水中生活。体小型。骨板外被以柔软的革皮。背甲无缘板,头颈可全部缩入甲内。吻延长呈管状。指(趾)间有蹼,内侧3指(趾),具爪。广布了全国各地,为名贵的食品和补品,现已开展人工饲养。

鼋 (鳖科)俗称癞头鼋,水栖,体大型,重量可超过100公斤。吻短,其长度小于眼径的一半。指(趾)端有宽蹼。在我国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目3. 有鳞目(Squamata)现存爬行类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约有6950多种,29个科。该目的主要特征是:体细长,被角质鳞片,椎体前凹型,方骨与颅骨间有可动关节,端生或侧生齿。泄殖孔横裂,雄性具成对交配器官等。

本目分包括蜥蜴亚目和蛇亚目,常见的动物如壁虎、蜥蜴、蟒蛇、眼镜蛇、蝮蛇。 蜥蜴亚目(Lacertilia)

身体分部明显,多数种类尾有自截现象。多数有附肢,少数退化,但有带骨和胸骨,眼发达,具能活动的眼脸。鼓膜明显。下颌骨以骨缝相连,口扩张幅度不大。一般具膀胱,多数无毒。

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壁虎科)

俗称“爬墙虎”。体小型,被粒状鳞。椎体双凹型。无活动眼脸,瞳孔垂直状。指(趾)端常县膨大的吸盘状指垫,趾(指)间无蹼。生活于住宅内外,夜间活动,捕食蚊、蝇等昆虫。分布于我国北方。

多疣壁虎(G. japonicus)(壁虎科) 指(趾)间有蹼迹,枕部疣鳞较多、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方。

大壁虎(Gekko gecko)(壁虎科) 俗称“蛤蚧”。全长30厘米左右,为本科最大的一种。产于我国广西、云南、广东、福建,台湾等华南地区。是著名的中药。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石龙子科) 体中小型。体较肥壮,被覆瓦状的圆鳞,鳞下有骨板。头顶具大型对称的盾片。侧生齿。四肢发达,尾粗长易断。营陆地或地下生活。分布于我国华中、华东。

避役(Chamaeleon vulgaris)(避役科) 俗称“变色龙”,体中小型,四肢长,指(趾)合并成内外两组,适于握枝。尾有缠卷性。舌极发达,适于粘捉昆虫。真皮内色素细胞丰富,体色极易改变。两眼可单独活动。遇敌害时可由肺气囊充气使身体胀大,并很快改变体色,以示警戒。主要分布于非洲的马达加斯加。 巨蜥(Varanus slavatar)(巨蜥科) 体大型,可达2米以上。头顶无对称性大型盾片。尾长而侧扁。舌长,有分叉。四肢粗壮,适于爬行。分布于我国的云南、广西、广东及海南岛的山区溪流附近,既会游泳又能爬树。以鱼、蛙等为食。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蛇亚目(Ophidia) 爬行类的持化类群。体圆筒状,四肢退化,无肩带和胸骨,少数种类有残留的腰带和后肢残余。无活动的眼睑,无鼓膜、鼓室。舌末端分叉。方骨可动,与下颌骨前端以韧带相连,故开口巨大(约130o),可吞食大型食物。成对的肾和生殖腺呈前后排列。左肺小或缺失。成体无膀胱。多数卵生,少数卵胎生。有毒或无毒。营陆栖、树栖、水栖等多种生活方式。如蟒蛇、乌梢蛇、眼镜蛇、蝮蛇、响尾蛇等。

蛇与蜥蜴类的软骨性硬骨——方骨(quadrate)游离,并与下颌的关节骨形成关节。由于方骨周围缺乏膜性硬骨的束缚,因而具有可动性,使口能张得更大。某些毒蛇的方骨具有更大的活动性,并与颅底的一些骨块形成可动关节,加上左右下颌前端以韧带联结,因而能吞食较大的捕获物。

蟒蛇(Python molurus)(蟒科) 蛇类中原始的类群。大型,可达6—7米。体被小鳞片。具退化的腰带和残余的后肢,即在泄殖腔两侧的一对角质爪。有成对的肺。具唇窝。无毒,以躯体缠绕猎获物,绞杀致死后吞食。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夜间活动,以各种哺乳动物、鸟类等为食。我国分布于华南地区,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 赤链蛇(游蛇科)又称火赤链。头顶有大型对称的盾片。上下颌均有齿,无毒。体长可达1.5米。头黑色,枕部有红色“A”型斑纹。背部褐色,有60-70多条红色窄纹。常见于田野、农舍附近,全国均有分布。 乌梢蛇(游蛇科)又名乌蛇。体长2米以上。背部黑褐色,幼体有2-4行鳞棱。以蛙、蜥蜴等为食。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其肉可入药,其皮可制乐器。

眼镜蛇 (眼镜蛇科) 剧毒蛇,上下颌均具齿,上颌前部具一对前沟牙。卵胎生。陆栖或树栖。以啮齿类为食。体长1米以上。颈部有一对眼镜状斑纹,头及躯干部黑褐色。性凶猛,遇惊时体前部直立,颈部膨扁,“呼呼”作声。剧毒。在我国分布于华南地区。

眼镜王蛇(眼镜蛇科)剧毒蛇,栖息于密林中,外形与眼镜蛇相似。但体长达2-6米,头后部有一对大枕鳞。

金环蛇与银环蛇(眼镜蛇科) 具有沟牙,前者俗名“金报应”,体表具黑黄相间的环纹;后者则具黑白相间的环纹。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地区,都是有名的剧毒蛇。

日本蝮(蝰科) 俗称“草上飞”。体长约0.6米,头三角形,具颊窝,颈细。颌前一对管状毒牙,张口时随上颅骨而直立。全部卵胎生。背灰褐色,两侧各有一行深色圆斑。尾骤然变细。多栖于平原、丘陵或低山区的草丛中。常以伏击方式毒杀热血动物。以蛙、鼠、鸟等为主食。遍布全国大部分省区,是分布最广的一种剧毒蛇。

尖吻蝮(蝰科)俗称“五步蛇”或“百步蛇”,剧毒蛇。具颊窝,吻端尖并上翘,背部灰褐色,腹面白色。常栖息于落叶较多的崖石上,以鸟类、鼠类等为食。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中药中的“白花蛇”即为其去内脏的干制品。

竹叶青(蝰科)指名亚种(T.stjnegeri),具颊窝,体近纯绿色,仅侧面有黄或白色纵纹。另有一种龟壳竹叶青,俗名烙铁头,都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剧毒蛇。

响尾蛇(蝰科) 个体较大,长度可达2米以上。有颊窝,体表有棱形的黑褐斑。尾末端急剧变细,其上的鳞片特化为角质环。当遇到敌害时,尾部剧烈摇动可以发出“嘎啦” 、“嘎啦”声,以恐吓对方。主要分布在北美和南美洲。

草原蝰(蝰科) 无颊窝。体背灰褐色,背中央有一行黑褐色锯齿状纵纹,体侧有褐色斑点构成的纵纹2—3行。生活在草原、疏林地带,夜行性,以昆虫、鼠类和蜥蜴为食。分布于我国新疆,是当地危害牲畜的主要毒蛇。

目4. 鳄目(Crocodilia)爬行类中最高等的类群;体被大型坚甲,由角质盾片和骨板构成。心脏有两个几乎完全隔开的心室(仅留一潘氏孔),近完全的双循环。具有槽生齿和完整的次生颚。小脑发达,出现了蚓部和小脑卷。双颞窝,四肢健壮,趾间具蹼,尾侧扁,耻骨退化,泄殖孔纵裂,雄性具单个交配器,雌性有护卵习性,生活于暖流的江河、湖泊等水域中,以软体动物、甲壳类、鸟类和哺乳类为食。

扬子鳄(鼍科) 我国特产珍稀爬行动物,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较小,约2米,体背鳞片6列,前肢五指,无蹼,后肢四趾,具蹼。以鱼类、蛙类、鸟类为食。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下游。

密西西比鳄(鼍科) 又称短吻鳄或美洲鳄,体长3-4米。体背深褐色,腹面黄色。吻扁而阔,上颌每侧有齿17-20枚,下颌17-22枚。体背角质鳞18横列。趾间有不完全的蹼。分布于北美东南部。

湾鳄(鳄科) 体大型,长7-10米,是鳄类中最大的一种。自吻至眼有一对大型腺体,上颌每侧具齿16-19枚,下颌每侧14-15枚。生活于海岸、海湾,性凶猛,常袭击人畜。分布于印度、孟加拉、马来半岛及澳洲北部。我国古代曾经在广东有记载。

尼罗河鳄(鳄科) 又称非洲鳄,体最长可达8米。吻阔,略呈三角形。上颌每侧有齿16-19枚,下颌14-15枚。躯干背有厚鳞甲6-8列。趾间具蹼。体背橄榄色,腹面淡黄色。性凶猛,产于非洲尼罗河上游。 长吻鳄(食鱼鳄科)

又称印度鳄或恒河鳄。吻细长,末端略膨大,体长可达6米左右。体背橄榄色。上颌每侧有齿27-29枚下颌25-26枚。体表鳞甲间有柔软皮肤,比较灵活。趾间具全蹼。主食鱼类,产于印度和缅甸。另外,还有马来鳄、澳大利亚鳄等。 课后阅读

1. 田婉淑,江耀明

中国两栖爬行动物鉴定手册

科学出版社

1986.

6 2. 胡淑琴等

中国动物图谱 两栖类—爬行类(第2版) 科学出版社

1987. 3. 四川生物研究所

经济两栖爬行动物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8. 4. 潘宝平著

趣味动物学

中国人事出版社

1995 爬行纲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是爬行类鳄目的特征?( ) A.上颞窝 B.合颞窝 C.双颞窝 D.无颞窝

2.爬行动物的方骨一般可活动的是下列哪一个目?( ) A.鳄目 B.有鳞目 C.喙头目 D.龟鳖目 3.爬行动物循环系统中不具下述中的哪一项?( ) A.左体动脉弓 B.右体动脉弓 C.静脉窦 D.动脉园锥 4.爬行动物大脑半球表层出现( ) A.上皮细胞 B.分散的神经细胞 C.原脑皮 D.新脑皮 5 .爬行动物的受精方式为( ) A.体外受精 B.体内受精 C.体内及体外受精D.大多为体内受精 6.鳄鱼的牙齿为( ) A. 端生齿 B.侧生齿 C.槽生齿 D.角质鞘 7.不属于毒蛇的是( ) A.蝮蛇 B.蝰蛇 C.蟒蛇 D.金环蛇 8.玳瑁在分类上属于( ) A.鳖科 B.蜥蜴科 C.龟科 D.海龟科 9.有“活化石”之称的动物是( ) A.巨蜥 B.北草蜥 C.喙头蜥 D.而斑麻蜥 10.具有颊窝的蛇是( ) A.蟒蛇 B.眼镜蛇 C.草原蝰 D.尖吻蝮

二、填空题

11.爬行动物皮肤的两个主要特点是____和____。 12.毒蛇和无毒蛇的根本区别是毒蛇有____和____。 13.爬行类动物繁殖的特点是____和____。

14.颊窝是爬行动物____的一种____感受器官,又称____。 15.从爬行动物开始____成为高级脊椎动物的主要排泄器官。

16.____是某些爬行类在多盐或干燥环境中的肾外排泄器官,由此可排出体内多余的____。 17. 爬行动物大,小肠交界处的____是脊椎动物首次出现的。

18.蛇亚目中较为低等、但个体最大的动物是____它还保留着____痕迹。

19.蝰蛇科的种类上、下颌均有____;眼镜蛇科仅上颌具有____;游蛇科的少数种类具有___。

20.___目是现存爬行类机体最为进步的类群,其著名代表____是我国____保护动物。

三、绘图与填图题

21.分别填出爬行类肩带与腰带主要结构名称。 22. 填出爬行动物心脏及主要血管名称。 23.填出羊膜卵的各部名称。

7

四、简答题

24. 举出鳄目在爬行动物中最为进步的机体结构特征。 25. 简述爬行类在减少体内水分散失上的结构与生理特点。 26.何谓羊膜卵?羊膜卵出现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 2.B 3.D 4.D 5.B 6.C 7. C 8.D 9.C 10.D

二、填空题

ll. 具角质鳞片、干燥 缺乏腺体 12. 毒牙 毒腺

13.体内受精 产大型的羊膜卵

14.蝰科、蝮亚科毒蛇 热能 红外线感受器 15.后肾

16.盐腺 盐分 17.盲肠

18.蟒 退化的后肢

19.管状毒牙 前沟牙 后沟牙 20.鳄 扬子鳄 I级

三、绘图与填图题

21.肩带:图左侧顺序为 上胸骨 胸骨 肋骨 图右侧顺序为 锁骨 上肩胛骨 肩胛骨 上乌喙骨 乌喙骨

腰带:因由上至下顺序为 耻骨 髋臼 坐骨 髂骨

22.图左顺序为:右体动脉弓 锁骨下动脉 前腔静脉 后腔静脉 心室

图右侧顺序为:颈总动脉 左体动脉弓 肺动脉 肺静脉 左心房 23. ①羊膜 ②胚胎 ③卵膜 ④绒毛膜 ⑤尿囊 ⑥卵黄囊

四、简答题

24.真正的大脑皮层,小脑发达,开始出现蚓部及小脑卷;心室分隔趋于完整,接近完全双循环;牙 8 齿为槽生齿,完整的次生鳄,具横隔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

25.皮肤覆有角质鳞或角质板,干燥而缺乏腺体,皮肤失去了呼吸功能,大肠及泄殖腔均具有重吸收水分的功能;以尿酸形式排出含氮废物;海产及干旱地区生活的种类具盐腺,其分泌的盐分,可减少尿中的盐分含量,而有助于尿中水分重吸收。

26.羊膜卵系指羊膜动物的卵。其卵外包革质膜或石灰质硬壳,在胚胎发育中有羊膜腔、卵黄囊、尿囊、绒毛膜等结构出现,使胚胎悬浮于液体环境中,可防止干燥及机械损伤。

羊膜卵出现的生物学意义:是脊推动物从水生到陆生一个重大的适应,羊膜动物的早期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确保脊椎动物真正能在陆地进行繁殖,为脊椎动物向干旱区扩展并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2篇:奇妙的爬行教案

《奇妙的爬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观察地、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美感。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3、能力目标:了解爬行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本课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已的想象能力。

2、教学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但表现,并充满画面。 解决重难点方法:

利用书中及老教师找的一些大量的图片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启发、联想活跃学生思维。

课前准备:图片、小动物的标本

教学设计:

一、 游戏探索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摸一摸,猜一猜”。游戏的规则是让老师蒙上眼睛,在老师的神秘盒子里摸出一个东西,再摸一摸,猜一猜,猜中了有奖! 哪位大胆的小朋友愿意第一个来玩? (1)好,你来吧!蒙上眼睛,用手摸出一个。仔细的摸一摸,猜一猜,告诉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

• 嘘——,千万不要出声啊。猜不出来啊?

• 下面哪位小朋友把眼睛借给他,告诉他这个小东西长什么样? 仔细的摸一摸,猜一猜,告诉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他说是小蚂蚁?对吗?你太厉害了!告诉我们,你是怎样猜出来的?他是根据摸到的六条腿,一对触角。真是了不起!这只小蚂蚁送给你了!

——根据学生说出蚂蚁特点,教师示范。 (2)游戏游戏在继续,哪个孩子还想玩儿?

仔细的摸一摸,猜一猜,告诉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他说是蜘蛛,对吗?睁开眼睛看看自己有多棒吧!这个蜘蛛送给你了! (3)游戏游戏在继续,哪个孩子还想玩儿?

仔细的摸一摸,猜一猜,告诉大家你摸到的是什么?知了?不对!哪位小朋友把眼睛借给他,告诉他这个小东西长什么样?身体圆圆的,是橘红色的,还有七个小圆点。他说是七星瓢虫,对吗?睁开眼睛看一看!你真棒!掌声送给他!

2、这个游戏真好玩儿,在快乐的玩耍中我们学会了找小动物的特点,我们不管画什么,都要抓住他的特点。这样你的画面才会形象!

请同学们再帮老师找一找他们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怎么走路的呢? • 你们真棒,善于观察总结,“它们都是爬行的”。(板书:爬行)

二、引导示范

1、看电影,观动态,找素材

你还知道哪种爬行的动物?(知了,蛇、毛毛虫、青蛙、蜥蜴、鳄鱼„„) 你们的知识真渊博,知道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许多爬行的小动物,请看大屏幕。(欣赏图片)

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都是怎样爬行的?它们要去哪里?接着往下看。(播放视频微观世界)

蚂蚁:他们在做什么呢?动作是什么样的? 马蜂:它在哪里?正在干什么? 七星瓢虫:它在匆匆忙忙的做什么?

小结:蚂蚁们正搬运食物,它们用嘴叼住食物,六条腿一前一后的奋力爬行;马蜂在蜂巢中,正在耐心地给小宝宝喂食物;七星瓢虫忙着给小花捉害虫。

看,这些小动物们每天忙忙碌碌的爬行,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多奇妙啊!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画笔来表现小动物们奇妙的爬行吧!(板书课题“奇妙的”)

2、画动态,扩想象,师示范

我们刚才画的小蚂蚁,它可待不住了,他也要迈开腿活动一下,你们猜猜这个小家伙要去哪里?去干什么呢?

小组讨论,学生边说,老师示范。

花纹:小动物们可是和你们一样的爱漂亮,所以,你们还要记得给它们穿上漂漂亮亮的衣服。

那我们可以用线条,图形和图案来给我们的小动物穿上花衣服!(线条:弧线,波浪线,蜗牛线,锯齿线;图形:圆形,五角形,三角形,正方形,心形;图案:小花,太阳,云朵等。)

三、赏作品,学方法

1、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其他小朋友的作品吧! 你们看出小动物们变了新模样吗?(板书:花纹漂亮) 小蚂蚁爬得满身大汗,要去干什么?(板书:

动态生动) 那只蜗牛为什么画得那么大?画小点可以吗?(板书:画面饱满)

躲在叶子下面的七星瓢虫在干什么? (板书:想象丰富)

小结:小画家们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了很多好的方法,如为动物穿上花衣服,表现出爬行的动态,以及充满画纸。 同桌讨论:如果你是一只会爬行的小动物,你想变成谁呢?你要去干什么呢?把你的想法告诉你的小伙伴吧!

你们讨论的可真热烈,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

你想变成一只毛毛虫,身上穿着最漂亮的衣服,参加森林里的比美大会,你的想法可真好,我很期待你的样子!

你想变成一只小乌龟,想爬行到大海边,去看大海,吹海风,听海涛?你可真够浪漫的!

你想变成一只小蜗牛,整天把房子背在身上,徒步游览整个世界?你的想法真是妙!带上老师吧?!

你想变成一只小青蛙,到庄稼地里捉害虫,为农民伯伯服务?你真是好样的!

2、你们的想法可真好!看了这么多,你们有什么收获?

 花纹漂亮 

动态生动

 画面饱满

想象丰富(板书)

四、提要求,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好了,孩子们,拿起你们的画笔,开始你们奇妙的爬行之旅吧!我们看一看谁的构图最饱满,谁的花纹最漂亮,我们比一比谁的动态最生动,谁的想象最大胆。

五、欣赏评价,阔眼界

1、自评:谁来把自己的作品讲给我们听?

你是一条毛毛虫,正在和小伙伴们一起唱歌跳舞呢!在树叶搭建的舞台上,跳啊,唱啊,扭啊,那么的快乐!

你是一只小蜗牛,身穿花花衣,正在草地上和小伙伴做游戏呢!你的小伙伴都有谁?有小瓢虫,小乌龟,毛毛虫,你们玩得可真高兴!

2、组评:你最喜欢你们组谁的作品?为什么?

你最喜欢这幅作品。画的是虫蛇大战,小蚂蚁,小瓢虫,小蜗牛,毛毛虫和大蛇之间发生了一场战争,到底谁输谁赢了?

你最喜欢的这幅作品画了一群小乌龟。咦,还有一只小蜗牛呢。小蜗牛的妈妈找不到了,小乌龟们正在翻着厚厚的树叶寻找呢!蜗牛妈妈,蜗牛妈妈,你藏到哪片叶子的后面了?

3、师评:看到大家的画,老师就像走进了大自然,到了奇妙的爬行王国。

小结:今天我在同学们的画中看到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透过每一个故事我又能看出同学们热爱大自然、关爱动物的热情,希望同学们能用今天学会的方法创作出更多有趣的画面来。

第3篇:《奇妙的爬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爬行动物的特点并体会其美感,使学生能够大胆想象、创作,并充满画面。通过看一看、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细微之间蕴涵的美,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作画习惯,同时培养学生对未来世界勇于探究的精神。

学情分析:

由于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教师应充分体现引导者的作用,发挥学生年龄特点,因此我通过生动的语言,活泼的教态,贴近学生。并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吸引学生。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审美能力和想象创作能力以及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表现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3、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爬行动物的习性,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创作表现出富有情趣的、奇妙的爬行画面。

教学难点:如何抓住爬行动物的特点大胆进行表现,并充满画面。

教学材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蚂蚁、乌龟、螃蟹等各种爬行动物的头饰。 学具准备:油画棒、彩泥、小刀、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爬行实物展示:

导言:“今天老师的小别墅里请来了一些神秘的小客人,你猜猜都有谁?”可以让学生尽情的猜,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当学生猜不到时,他们的好奇心会更加强烈,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打开小窗户看一看都有谁?“原来是勤劳的小蚂蚁家族、漂亮的蜗牛小姐、胖乎乎的老虎虫兄弟和慢吞吞的乌龟大叔,还有威武的螃蟹大将军”,这时学生一定会很惊讶,这些小动物怎么会出现在课堂上呢?从而调动起他们继续学习的热情。

2、观察特点:

“这些小客人可真可爱,它们在做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注意观察它们的动作、特点”。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观察态度。再请学生说说观察到的每个小动物的特点,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模仿爬行动物:

我准备了学生刚刚观察过的几种爬行动物的头饰,请愿意表演的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模仿。通过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这些爬行动物的喜爱,为学生创作奠定基础。

4、讲故事: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知道这些爬行动物的故事吗?”学生积极发言,教师适当补充提示,根据故事进行初步的思想教育:“小乌龟虽然爬的很慢,但是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了胜利;小蚂蚁团结一致战胜了凶猛的大蝗虫,这些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而蜗牛为了炫耀自己的成绩整天把奖杯背在身上,久而久之身体与奖杯长在了一起,成为了严重的负担,这告诫我们取得了成绩不要骄傲,而应该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就使学生更加喜欢这些可爱的爬行动物,还从它们身上学到了很多道理,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行动了,这时自然的揭示课题并板书。

二、讲授新课:

1、知识的延伸:

大自然中有许多爬行的动物,你还知道其它爬行的动物吗?谁愿意将你课前收集到的资料介绍给大家。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资料,想不想看?比比看谁听的最认真、看的最仔细,看后老师要考考你。(播放影片)

2、游戏:

老师这有一些小动物的图片,我实在分不清哪些是爬行的动物,谁来帮老师选一选?(学生操作)谁能具体的说说它们的外形、色彩?你自己选择一个你最想描述的。

三、做作业:

这些爬行的动物太可爱了,想想看,你能用哪些方法和材料表现这些爬行的动物?

这时学生已经跃跃欲试了,提出作业要求:“同学们,这些小动物向前爬的样子可真有趣,你就用最喜欢的方法和材料表现出它们奋力向前爬的样子吧!”

四、小小艺术展:

老师看到同学们的作品都太漂亮了,你们想不想看?那好,老师放一段音乐,同学们互相参观,互相介绍,然后说说你最喜欢的作品。

五、情感教育:

“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家,这些小动物也有自己的家,如果他们失去自己的亲人也会很伤心,所以我们要爱护小动物,保护小动物。”恰当的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小动物的可爱、大自然的美丽,达到教学目的。

六、课后延伸:

在自然界中,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爬行,除了动物界当中的爬行,昆虫的爬行,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其他的爬行,如幼儿的爬行、交通工具的爬行的等等,课后展开想象,完成作业。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