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案例分析题

2022-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儿童孤独症案例分析题

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分析

摘 要:目的:探究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对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时间段内选取60例孤独症儿童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利用数字随机法分组,分别为30例实验组与30例对照组,实验组施以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对照组施以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不同治疗模式下患者的运动能力、社交能力、执行控制能力与孤独症行为改善效果。结果:通过康复评定发现,实验组患儿运动能力:立定跳、仰卧起坐、前滚翻规定时间完成指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折返跑完成规定指标用时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及孤独症行为方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实验组患儿执行控制能力综合反应控制指数与综合注意力商数在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孤独症行为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理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孤独症行为、执行控制能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总体相关系数在0.315-0.867(P<0.01)之间,其中运动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的相关系数最大0.867(P<0.01)。结论:针对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与行为、社交及执行能力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运动能力孤独症执行控制能力的影响最大;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能够有效提升其运动能力,改善患儿的社交功能、执行控制能力,改善孤独症行为,值得应用。

关键词:精细运动; 感统训练; 孤独症; 运动能力

孤獨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属于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的一种,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社交沟通缺陷以及刻板、局限性行为[1]。近期文献显示,中国儿童ASD患病率为26.5/10000(95%CI=17.19/10000~40.84/10000[2],全球范围内目前ASD患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3],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极重的负担[4]。由于孤独症患儿存在社会交往功能障碍,很容易对其学习生活与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79%的孤独症儿童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大肌肉运动异常、动作协调性差、精细运动障碍等运动功能障碍[5],进而加重孤独症症状。精细动作技能是指通过机体手部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进行的运动,它能够完成难度较大的动作,或者更为精准的行为,从而更好地进行生活和工作。通常来讲,儿童的精细动作往往是先天性的条件反射[6],而随着机体的发育和成长,随着大脑的发育和成熟,其精细动作技能也渐趋提升[7]。精细动作技可以节约更多的时间,在提升效率的同时,节省资源,从而更好地认知生活,感受生活。可以说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功能息息相关,并且两者相辅相成。研究发现,精细动作技能能够对学业成绩进行预测,尤其是阅读和数学成绩,因为精细动作技能和认知发展的关系是大脑发育的关键和重点,也是基础,因为这两者均是由大脑的小脑和前额叶控制的[8]。因此,一旦临床出现精细动作的异常,那么要对大脑的损伤部位进行修复,也需要对患者的精细动作进行训练,涵盖听觉、视觉、基础感觉、平衡、空间等多个维度和层面,对大脑起到刺激作用,从而促进脑神经细胞发育和康复。本次研究旨在针对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的临床作用展开分析,纳入60名孤独症患儿,以随机对照原则,进行分组探讨,内容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研究围绕60例孤独症儿童患者展开,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间乐山师范学院特殊儿童中心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四川康复医院儿童康复中心收治的患儿纳入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数字随机模型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治疗),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无基础资料差异(P>0.05),两组患者之间可以进行比较。年龄:实验组最低4岁,最高8岁,平均(6.23±0.44)岁,对照组最低4岁,最高8岁,平均(5.95±0.58)岁;性别:男性:实验组19例,对照组18例,女性:实验组11例,对照组12例。

患者纳入标准:(1)患者年龄不低于4岁;(2)结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9]第5版(DSM-5)、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10](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10,ICD-10)中的诊断标准;(3)无严重基础性疾病;(4)语言功能发育正常;患者排除标准:(1)全面发育迟缓患者;(2)心血管病、脑血管及相关疾病患者;(3)言语、语言发育障碍患者;(4)严重躯体疾病患者。

本研究经乐山师范学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审批号:[2019]第001号),所有参与康复训练患儿均以家长知情同意为前提,所有患儿资料进行统一管理和保密,仅为本次研究所用。

1.2方法

1.2.1干预过程

对照组药物治疗:取盐酸哌甲酯控释片(美国ALZA公司,H20050081,规格15*18mg)予以患者口服,每日1次,每次1片。

实验组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1)精细运动包括:1)投递训练:主要是将小物体投入到相应的容器当中,要准确,并且精细,物品最好选取金属材质的,不容易损坏,并且在落入时会发生声响,可以刺激儿童的听觉,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使得他们愿意重复的进行相关的程序。物体最开始可以选取较大的体积,逐渐过渡到较小的体积,比如最开始可以采用罐头盒,后期改为小瓶子、葡萄干等等;2)穿引训练:采用铁丝或者电线等,指导患者进行穿珠子、扣子等的练习,告知患者如何算成功穿引,反复多次的练习,可以对患者的双手协调、手眼协调等进行锻炼,使得其活性大大增加;3)翻揭训练:与患者一起看画册或像册等,鼓励患者自己翻,主要在于翻页的过程,可以对患者的手指力和腕力进行练习;4)撕扯搓揉训练:材料为用过的纸、过时的书、画等,让患者去撕扯,撕的越碎就越好,在撕扯过程中锻炼孤独症幼儿手指技巧,提升其两手的拇指、食指之间的捏力。还可以将较硬材质的书或者纸等让患者揉搓,不仅可以训练其手指的灵活性,还能够锻炼患儿的腕力;5)挟物训练:将豆粒、石子、花生米等放置在一个较浅的容器当中,让患者采用镊子或筷子将其夹取,放在盒子外,之后再将其夹取放置在盒子当中,如此反复地进行练习,可以在后期将物体逐渐变小,增加量;6)拧旋训练:材料为用过的瓶子,让患者反复地拧瓶盖,拧完后盖上,之后再拧下来;7)拨算盘训练:材料为算盘,让患者用手把算珠拨上拨下,可以一个一个地拨,也可以一排一排地拨,并且两只手均要进行操作,可以先后操作,也可以同时操作;8)揉面训练:材料为面粉、水和盆子,让患者进行和面的操作,并且揉好后,添加染色剂,使得染色剂的分布均匀,之后将面团捏成不同的样子,比如小狗小兔子等等。(2)感觉统合训练包括:前庭平衡感的训练、本体感的训练、触觉训练。1)前庭平衡觉:前庭平衡觉主要体现在站立和坐姿方面,前庭平衡觉不足时,患者的安定和视觉专注会受到很大影响。主要体现在动作方面、认知概念方面以及情绪方面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中,主要是大小肌肉平衡及协调发展,第二个维度当中,主要是建立空间感、方向感及距离感,还有建立身体概念,第三个维度中,主要体现在建立安全感、有稳定的情绪、有适应环境控制的自信方面。2)本体觉:主要是用来改善患者的手脚笨拙方面,涵盖动作方面、认知概念方面、情绪方面以及社交方面,第一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大小肌肉的灵活度,完善身体动作;第二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对身体概念的认识,增进对外界一些事物特性的认识,如重量、大小、形状、软硬、高低、胖瘦等;第三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活动的自信;第四个维度中,主要是促进身体语言的发展。3)触觉:主要表现在提升患者的高模仿能力上,从而表现出对食物的热情性和兴趣性,不仅有助于情绪的稳定,还有助于心态的变化。涵盖动作方面、认知概念方面、情绪方面以及社交方面,第一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大小肌肉的灵活度及身体动作;第二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增进对外界事物特性的认识,如形状、大小、长短、组别等的概念;第三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建立安全感;第四个维度中,主要是提高与他人建立互信关系,如拥抱、握手等。此外,行为矫正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要通过言语鼓励和安慰患者,通过给予小礼物,提升患者的自主行为和配合的依从性,在治疗的过程当中要及时地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对训练的结果进行反馈。

1.2.2测评工具

(1)运动能力评价方案[11]:采用TGMD-2测试量表进行评测,由美国Dale A.Ulrich博士编制于1985年,随后经过多轮的修改,形成TGMD-2量表。涵盖两个部分:①儿童身体移动的能力;②控制物体的能力[12]。

(2)社交能力评价方案:社交反应量表(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SRS)是由Krug等学者编制的评价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工作,其能够对患儿的社交能力损害、辅助诊断孤独症以及对孤独症进行常规筛查。涵盖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五个维度内容,评估分数越高,提示被测者社交能力越差[13]。

(3)执行控制能力评估。执行控制能力评估量表(Integrated Visual and Auditory C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IVA-CPT)由江西伟思医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主要用于对受试者执行控制能力进行评估[14],通过对受试者的反复听觉、视觉进行刺激,观察遗漏、错选、反应时间以及稳定性4个认知病变,生成综合反应控制指数(FRCQ)与综合注意力商数(FAQ)。

(4)孤独症行为评估。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utism Behavior Checklist,ABC)包含57项,每项评分赋值在0-4分,无表现则评定0分,有则计分,量表分为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理五项因子,分别计分26分、38分、31分、25分,得分越高,患者孤独症状越严重[15]。

1.2.3质量控制

所有评定人员在开始评定前先在具有丰富的儿童康复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为期1个月的集中培训;评定者与康复治疗组中的康复治疗师相互不知晓身份,且康复治疗组中的康复治疗师除了知晓自身的治疗方案以外,不会被告知其他治疗方案或分组情况;实验前评定与实验后评定是由同一批评定人员完成;所有评定过程均要求至少与患儿共同生活半年以上照顾者参与评定。

1.3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检验所以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统计采用Pearson双侧相关。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运动能力的变化

实验组患儿运动能力立定跳、仰卧起坐、前滚翻规定时间完成指标高于对照组患儿,折返跑完成规定指标用时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下表1:

2.2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的变化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的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及孤独症行为方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下表2:

2.3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执行控制能力的变化

实验组患儿执行控制能力综合反应控制指数与综合注意力商数在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下表3:

2.4干预前后孤独症儿童孤独症行为的变化

实验组患儿治疗后孤独症行为感觉、交往、运动、语言、自理评分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见下表4:

2.5运动能力与行为、社交及执行能力相关性分析

由表5可知,孤独症行为、执行控制能力、社交能力、运动能力总体相关系数在0.315-0.867(P<0.01)之间。其中,运动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的相关系数最大0.867(P<0.01),说明本研究中运动能力与行为、社交及执行能力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运动能力孤独症执行控制能力的影响最大。

3.討论

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虽然在临床上比较常见,但是病情较为严重,并且该病属于智力障碍的一种形式,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身心发育,也牵动着整个家庭,牵动着父母的情绪和心情。目前临床研究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诱发因素较多,但是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也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措施[16]。临床数据表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不仅对患者的成长和发育产生影响,还会对患者的学习、社交等多个领域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患者的一生,造成严重的后果。目前临床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但是效果不佳,并且没有根治的方法,这也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孤独症谱系障碍的难度。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很多患者会逐渐表现为恐惧等不同的负面心理,因此,临床认为对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治疗应当越早越好,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物理治疗也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环节。临床众多药物当中,哌甲酯即是治疗孤独症的一种常用药物,该药物能够对甲胺类神经递质进行阻断。有研究指出,哌甲酯能够对儿童的执行功能进行改善,进而缓解患者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症状[17、18]。

近年来,随着心理病理学、神经认知、脑影像以及遗传学的进步,学者对孤独症的治疗产生了新的认知[19-21]:除药物干预外,物理性的矫正训练也十分重要。有研究将感觉统合训练用于孤独症患儿康复中,取得较好效果[22]。本次研究针对实验组患儿提出了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治疗方案,其中精细运动主要指手指动作、双手协作、手眼协调、抓握力量以及手腕灵活及稳定,精细运动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尽可能完成日常完不成的动作或者行为,从而在心理行为等不同的维度提升患者的感知能力,社交能力,逐渐的提升患者的自信能力和生活品质,更好地面对治疗和练习,从而锻炼其灵活性、准确性,提高手眼协调能力,手指、双手、手眼、手腕的协调能力,提升患儿的专注度,在大脑皮层建立更多的神经联系,改善孤独症症状,所以精细动作能够促进儿童探索行为,且与个体认知能力有关,早期精细运动技能的正常发育和有效发展有利于脑结构及功能成熟,并能促进个体认知系统的发展,对个体适应生存及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3];感统训练是一种新型矫正训练模式,其通过多种运动与游戏,改善机体的视听、家庭、触觉以及本体感受,在引导患儿完成感统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在训练中引导患儿作出各种反应,疏通神经通路,改善患儿的环境适应力。并且结合集体训练环节,在训练过程中锻炼患儿的社交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促进患儿走出孤独阴影,健康阳光地成长[24-26]。本研究将精细运动与感统训练相结合,一方面是基于孤独症儿童的感知觉特点,利用孤独症儿童较好的视觉线索捕捉和理解能力进行形象直观思维为主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地完成精细动作训练任务,另一方面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其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经康复评定分析,实验组和训练组治疗效果显示:经过2年康复训练,实验组患儿运动能力、社交执行控制能力、社交能力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表明自闭症儿童在经过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后,干预效果比较明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一是大脑能指导手完成许多精细的动作,二是手的操作又能促使脑部进一步发育。通过运动能力与行为、社交及执行能力相关性分析均具有一定相关性,且运动能力和执行控制能力的相关系数最大。动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儿童的智力发展,脑的发育是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基础,在高级智能活动中感觉统合不可缺少,是促进小儿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前提,神经系统的优先发育保证了机体各种生理、运动、语言、行为发展的需要[27]。本次研究感觉统合训练的关键是让儿童感受视、听、嗅、前庭、肌肉、关节、皮肤触摸等多种刺激,然后将这些刺激和运动结合起来,涉及到大脑、躯体和心理三者之间相互联系,通过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既能增强儿童的自信心及自我控制能力,同时通过对躯干控制训练,达到大脑、躯体与心理的协调与统一[28],也大大改善了孤独症行为。

综上,针对孤独症儿童患者,精细运动结合感统训练对提升其运动能力,改善患儿的社交功能、执行控制能力,改善孤独症行为效果显著。但是本次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样本量较少,干预治疗时间较短等,因此希冀于今后扩大样本量,并针对患儿进行长期跟踪记录来提升研究的可信度。

基金项目: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示范课程《特殊儿童动作康复》;四川特殊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项目(SCTJ-2021-D-15)

参考文献:

[1]LORD G,ELSABBAGH M,BAID G,et al.Autism spectrum disorder[J].Lancet,2018,392(10146):508-520

[2]刘贤,林穗方,陈文雄,等.中国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Meta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26(4):402-406,429

Liu Xian, Lin Sui Fang, Chen Wen Xiong, et al. Meta analysis on prevalence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nese children [J] Chinese Journal of child health care.2018,26(4):402-406,429

[3]李夢琦,廖杉,代英.孤独症谱系障碍与特定语言障碍语言发育差异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14):2416-2418,2422

Li Mengqi, Liao Shan, Dai Ying. Differences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betwee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d specific language disorder[J]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2019,48(14):2416-2418,2422.

[4] LYALL K, CROEN L, DANIELS J, et al. The 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Ann Rev Public Health, 2017, 38(1)81-102.

[5] GREEN D, CHARMAN T, PICKLES A, et al.Impairment in movement skill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Develop Med Child Neurol,2009,51(4):311-316.

[6]耿达,张兴利,施建农.儿童早期精细动作技能与认知发展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2):261-267

Geng Da, Zhang Xingli, Shi Jianno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s early fine motor skills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J] Progres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5,23(02):261-267

[7]Ulrike Bayer,Markus Hausmann. Menstrual cycle-related changes of functional cerebral asymmetries in fine motor coordination[J] Brain and Cognition,2012,79(1)

[8]陈建玲,傅迎美,禹顺英,等.脂肪酸代谢酶系在孤独症前额叶大脑皮质的表达[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9,45(1):20-23

Chen Jianling, Fu Yingmei, Yu Shunying, et al. Expression of fatty acid metabolic enzymes in prefrontal cortex of autism [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psychiatric diseases,2019,45(1):20-23.

[9]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M].5 th Arlington: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bish-ing,2013:30-32

[10]WHO. ICD-10[EB/OL].2011-02-261.http://weh/tu.baidu. com/veiha/6b62426427d324a8447

[11]方拴锋,王少雯,张赟,陈静静,任灵敏.郑州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1):1643-1645+1649

Fang Shuanfeng, Wang Shaowen, Zhang Fu, Chen Jingjing, Ren Minmin. Nutritional status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Zhengzhou[J]School health in China,2020,41(11):1643-1645+1649

[12]宁科,邵晓军,米青,等.大肌肉动作发展量表(TGMD-2)在学前儿童中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1):65-68

[13]Lyall Kristen, et al.“istributional Properties and Criterion Validity of a Shortened Version of the Social Responsiveness Scale: Results from the ECHO Program and Implications for Soci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2020):. doi:10.1007/s10803-020-04667-1

[14]李影,岳亿玲,魏晓春.ADHD儿童100例IVA-CPT测试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01):19-20

Li Ying, Yue Yiling, Wei Xiaochun. Analysis of IVA-CPT test results in 100 children with ADHD [J] Basic medical forum, 2012,16(01):19-20

[15]Kat Siuching,Xu Lingzi,Guo Yanqing,Ma Junhong,Ma Zenghui,Tang Xinzhou,Yang Yulu,Wang Hui,Li Xue,Liu Jing.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implifi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Aberrant Behavior Checklist in Chinese Autism Population.[J] 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0,11

[16]马文丽,李影,晋培鹤.图片沟通在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中的应用[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0(04):403-405

Ma Wenli, Li Ying, Jin Peihe. Application of picture communication i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of autistic children [J]. Journal of Henan Medical College, 2018,30(04):403-405

[17]方玲玲,高慧,吴德,等.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发育神经生物学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5):613-617

Fang Lingling, Gao Hui, Wu De, et al. Progress in developmental neurobiology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2020,35(5):613-617

[18]于婷,高迪,张雪城,等.孤独症儿童早期介入丹佛模式的家庭治疗效果研究[J]发育医学电子杂志,2020,8(3):246-251,256.

Yu Ting, Gao Di, Zhang Xuecheng, et al. Study on the effect of early intervention in Denver mode of family therapy for autistic children [J] Development medicine electronic journal,2020,8(3):246-251,256

[19]韓艳梅.感觉统合训练治疗孤独症对患儿平衡能力与运动能力的影响[J]临床研究,2020,28(11):78-79.

Han Yanmei. The effec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on balance and exercise ability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J] Clinical study

[20]张会春,尚清,马彩云,等.针刺联合感觉统合训练、运动干预对孤独症儿童的效果[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39(2):371-376

Zhang Huichun, Shang Qing, Ma Caiyun, et 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on autistic children [J] J Clin Pathol,2019,39(2):371-376

[21]慕俊杰,李彩霞.口部肌肉运动训练对孤独症患儿言语功能及注意力的影响[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36(2):88-89,92

Mu Junjie, Li Caixia. Effect of oral muscle training on speech function and attention of autistic children[J]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Medical Edition) ,2019,36(2):88-89,92

[22]陳玲娇,胡文辉,陈棉.感觉统合训练对孤独症患儿的感觉失调和行为症状的改善作用[J]中国乡村医药,2017,24(22):37-38

Chen Lingjiao, Hu Wenhui, Chen Mian. The effect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on the improvement of sensory disorders and behavioral symptoms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J]Chinese rural medicine,2017,24(22):37-38.

[23]庞艳丽,卜瑾,董良山.自闭症谱系障碍儿童动作发展障碍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8(04):46-52.

Pangyanli, Bu Jin, Dong Liangshan. Review of the study on the motor development disorder of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J]Special education in China

[24]王花敏,张素娟,陈红敏.器具辅助口部运动训练联合语言认知训练治疗孤独症语言交流障碍患儿效果及对语言、图片表达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工程,2019,27(1):85-87

Wang Huamin, zhangsujuan, Chen Hongmin. The effect of instrument assisted mouth exercise training and language cognitive training on children with autism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order and their influence on language and picture expression function [J] Chinese Medical Engineering,2019,27(1):85-87

[25]陈嘉洁,曹牧青,静进.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运动功能缺陷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10):1590-1594

Chen Jiajie, Cao MuQing, Jing Jin. A study on motor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J]. School health in China

[26]杨亚东,王馨,戴美霞,李丽,刘惠芳,石碧君,罗靓尹,陈倩,曾晶晶,陈嘉洁,刘斯宇,静进.中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编制及信效度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09):1325-1330

Yang Yadong, Wang Xin, Dai MEIXIA, Li Li, Liu Huifang, Shi Bijun, Luo liangyin, Chen Qian, Zeng Jingjing, Chen Jiajie, Liu Siyu, Jing Jin. Development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daptive behavior scale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China [J] School health in China,2020,41(09):1325-1330

[27]张慧.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因素与综合干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

Zhang Hui.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comprehensive interven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D]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2011

[28]吴艳芳.幼儿园感觉统合训练游戏化的初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Wu Yanfang.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Gamification of 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in kindergartens [D]Hunan Normal University,2013

作者:向方桃 梅海玲 张梅 魏欣

第2篇: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分析

摘要:基于对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已有文献进行编码及处理分析研究,根据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物的人本主义理论,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表现分为自我孤离和人际孤独两类,其中人际孤独涉及到家庭、同辈群体和学校各个层面。并从学校社会工作等介入途径,探讨舒缓甚至消除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具体介入方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够健康地成长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关键词:留守儿童;孤独感;人本主义;学校社会工作

一、引言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区域发展呈现出一种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城乡差距越来越显著。农村的青壮年为了提升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且改善所在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去往城市打拼,留下孩子交给长辈或者父母另一方抚养。这类儿童被称为是农村留守儿童,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城市地区,把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因此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其中的部分农村留守儿童在缺少父母的关爱等多种因素影响下,较易产生孤独感心理。有这种心理情绪的留守儿童喜欢独来独往,通常会感到沮丧、无助等。长此以往,对于正处于身心健康发展阶段的留守儿童来说,其身心健康成长必然会受到影响。

为此,我国十分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大多数学者们对留守儿童表现的孤独感心理从特点、影响因素、具体建议措施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不同的学科切入分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基于以往研究,心理学上对于孤独感的解释分析大致分为两类,即精神分析学派和人本主义学派。但是受到广泛关注的是人本主义学派对于孤独感心理的解释,其更多从个体人格特质对孤独感进行分析。因此,本研究将在人本主义视角下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进行分类,并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对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提出有效性的建议,使得留守儿童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以及更好地融入社会。

二、人本主义和孤独感的相关概念界定

人本主义心理学于20世纪中期在美国兴起。二战之后,科技的进步所产生的社会问题随之出现,由于行为主义学派和精神分析学派都没有对“人”产生足够的重视,人本主义学派在这种情境下迅速发展。大部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都强调对人的尊重,重视人格的发展和个人价值。其心理学家主要由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来促进人的行动,并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动机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罗杰斯认为人有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具有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潜能的趋向,并且提出了“患者中心疗法”,这对心理学、教育学有很大的影响。

孤独感研究的开创者Robert S. Weiss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在群体生活中,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会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这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并将孤独感划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会孤独。”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对孤独感的概括最为全面,他将孤独分为三类:存在孤独、人际孤独、心理孤离。存在孤独是个体与世界的分离,人际孤独是个体与他人分离时产生的与他人的疏离感,心理孤离是个体自身内部的分隔,没有完整展现和接纳自己。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人格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等都对留守儿童更好地融入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留守儿童产生的孤独感,这种非正向心理对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于其更好地融入社会也是有影响的。

三、测量工具

本文通过文献分析法,针对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内容进行梳理。第一、通过“留守儿童”和“孤独感”等关键词,检索到230余篇已有的相关期刊著作和博硕论文,并且遴选出160余篇进行分析研究。第二、根据研究的需要,预先制定好分析类目表,大致分为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特点、影响因素、具体建议措施等类目以及各个类目下的分析单元。第三、根据遴选出的文献内容进行编码,“0”表示本篇文献中未提及,“1”表示本篇文献中有所提及。第四、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 19.0录入,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四、人本主义视角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

孤独感是一种封闭式心理的反映,是人们感受到自身所渴望的与實际的人际交往程度产生落差而表现出的孤单寂寥的情感体验。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人际交往当中,都会在某些特殊情景渲染下流露出孤独感心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欧文·雅洛姆认为,自己与其他生命间的不可跨越性是个体存在的根本性孤独,即存在孤独是个体与世界的分离。而对农村留守儿童而言,外界环境的不可控因素导致其本身与非留守儿童之间存在着差异。随着留守儿童的逐渐成熟以及广泛地接触社会,留守儿童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一部分留守儿童在接受社会对自己的认可和接纳程度的时候,会与本身期望值产生差距,从而有可能会诱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基于已有的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成果分析,可将留守儿童所表现的孤独感分为自我孤离和人际孤独两大类。

(一)自我孤离

自我孤离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在人格发展以及个性等内部的分隔,一般表现为没有完整地展现和接纳自己。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其作用是对人格的各种成分进行调控,保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是由于其自身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即不能进行正确的自我观察与自我评价,只看到自己与他人有差距的地方,未能良好地接纳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对自己较易做出消极的评价,从而产生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发现,50%以上的学者们认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受到留守儿童个性等自身因素的影响。与精神分析学派研究的“病态人格”不同,人本主义学派研究的是健康人格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作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其最终动机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具有健康人格的人所应该追求的。留守儿童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具备完整的健康人格,针对现实来说,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是群体生活的环境会对自身产生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外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会影响留守儿童健康人格的建立。

(二)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指的是农村留守儿童在与他人分离的时候,所产生的与他人的疏离感。一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父母与孩子在时间和地域上的隔离,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疏离感。另一方面,留守儿童与不同的同伴交往,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当留守儿童由于被同伴忽视或者自己不愿意参与同伴之间的活动而没有参与到同伴交往中时,留守儿童往往会产生与同伴之间的疏离感,即孤独感心理。

基于文献研究分析,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学者们也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其中,家庭、同辈群体以及学校层面的非正向互动,会增加留守儿童孤独感的产生。而且,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其与家庭、同辈群体以及学校的互动最为密切,来自他人的评价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1. 家庭层面

家庭是人们一出生就接触的初级群体,父母的关爱、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根据马斯洛提出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最基本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是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同时他将基本需要无法满足称之为“需要的剥夺”,他认为需要的剥夺会导致心理的病态状态。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双方或者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打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呵护,缺少情感上的交流,使得留守儿童安全的需要以及爱与归属的需要被剥夺,出现“亲情饥渴”现象。而且,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敏感时期,其内心情感波动较大,对外界也缺乏一定的认知,因此留守儿童在面对一些挫折时,较难避免因抗压能力较差所产生的不良情绪无人宣泄而产生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2. 同辈群体层面

同辈群体是由一些年龄、兴趣、价值观、社会地位等方面相接近的人组成的初级群体。同辈群体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与同辈群体的交往对于自身有重要的影响。基于以往的研究,留守儿童的孤独感表现会与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关非常显著,同伴拒绝会明显增加留守儿童的攻击、学业违纪和孤独感。此外,一部分留守儿童会因为同伴关系处理不当而遭到同辈群体的排斥,在被群体孤立的环境中滋长消极的孤独感心理。

3. 学校层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相当于是一个小社会。在学校,各方面因素都会对留守儿童产生影响,尤其是老师,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影响远远超过父母。随着年龄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越来越强,对老师的批评很敏感,常常心烦意乱或记恨在心。并且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老师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般性的,学习成绩不好的留守儿童往往得不到老师的关心,与成绩较好的同学之间形成差距,这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落差感,强烈的自尊心使他们倾向于掩饰自己的无能感,在心理上容易产生孤独感。

五、人本主义视角下社会工作的介入

(一)关于社会工作介入

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对于心理问题的介入通常是通过个体化的临床诊治,来改善或者解决个体存在的心理问题,例如人本主义心理学中罗杰斯提出的“患者中心疗法”。但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人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在研究个体的时候,一定要将个体放置于个体所处的环境中进行全面的研究,并且系统地分析在此情境中个体的行为。基于社会工作的视角,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主要表现在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环境之间产生的疏离感,即为个体自身影响因素和环境影响因素两大类。留守儿童大多以学校为主阵地,因此采用以学校为基本依托,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的多方面资源提供专业服务,是舒缓甚至是消除留守儿童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的学校社会工作发展比较缓慢,由于一些学校教育的制度性原因以及对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职责不了解,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并没有在学校中有所体现,更何况是学校社会工作岗位所发挥的作用。基于文献,大部分学者是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的解决,更多的是采用个案分析与介入的方法,针对个别有强烈孤独感的留守儿童,将其作为案例进行诊治,但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角度进行介入手段和方法的研究的学者甚少。留守儿童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在学校学习为主,因此从学校层面,发掘学校社会工作的人才,来解决留守儿童的孤独感等心理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二)具体介入途径

1. 改善自我认知

从个体的角度,农村留守儿童的自我孤离是对自身的不自信。因此,留守儿童要改善自我认知,即正确认识自我,正确面对孤独,发展健康人格。学校社会工作者应以留守儿童的个人作为工作的入手点介入。从个人角度,学校社会工作者非常了解不同阶段的孩子的人格特质,与留守儿童可以充分建立信任关系,并针对不同的留守儿童开展不同形式的工作,通过心理与社会治疗模式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疏导,给予留守儿童鼓励与支持,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根据优势视角理论,合理发挥留守儿童的个人优势和社会优势资源等。其目的都是让留守儿童正确地认识自我,正确地面对孤独,让留守儿童在自我认知中缩小与他人之间的差距,帮助留守儿童走出消极的孤独感心理困境,使得留守儿童能够在自己所处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长。

2. 改善对他人的认知

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人际孤独是由于对自己的认知和对他人的认知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因此,要根据所相处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环境,有针对的代入情境进行介入。从家庭层面,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的基本情况,开展家庭的个案工作。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亲情的缺失是留守儿童在心理健康成长产生变化的重要原因,学校社会工作者要清楚的意识到父母关爱缺失所带来的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工作,改善留守儿童与其父母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良好的感情。通过与留守儿童父母的交流,来调节留守儿童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影响,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感心理。从同辈群体以及学校层面,学校社会工作开展小组社会工作来促进留守儿童同辈群体之间的人际交往,从而降低父母关心缺失产生的孤独感等心理。学校工作者本身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为一些特质相近的留守儿童开展成长小组的工作,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同辈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改善留守儿童对他人的认知,促进其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5(01).

[2]卓庆.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8(02).

[3]于凤花.人本主义关于孤独感的理论探讨[A].华中科技大学.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华中科技大学: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

[4]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田媛,范翠英.同伴关系的发展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5(01).

[5]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

*本文系2017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融入状况的研究与分析——以江苏省徐州市为例”(#201710320019Z)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作者:叶恬

第3篇:基于克莱因理论的留守儿童孤独心理分析及教育策略

[摘 要]基于克莱因理论的视角,从她的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以及忧郁心理位置理论为基点,以及她关于孤独心理根源的思考,分析留守儿童孤独心理产生的缘由,分别是偏执的不安全感、认知自我的迷茫、偏执与忧郁焦虑的永恒性、内在好客体的失落、理想化自体客体的陨落、严苛的超我。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寻求安全感替代品、了解未知自己、递进式交往、提升自我价值、缩短现实与理想差距,以及弱化严苛超我功能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克莱因理论;留守儿童;孤独心理

[作者简介]王 梅(1977—),女,四川广安人,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学心理和咨询心理的研究。

[

留守儿童缺少父母陪伴的特殊成长经历,使其心理健康倍受挑战和威胁,各种心理问题不断萌生。其中,留守儿童与同龄人相比,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这无疑束缚其社会性发展,且心境也会持续处于不佳状态。针对这一现状,本文试图从卡莱因理论剖析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以此寻求教育策略。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是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在精神分析领域贡献卓越,亦是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者,开辟了理解儿童早期心理历程的研究途径,以新视角解读儿童心理问题的根源,常能突破儿童心理问题解决的瓶颈,因此本研究将克莱因的理论移植,梳理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成因,将为留守儿童孤独心理问题的解决开辟新思路。

一、克莱因理论的核心思想

克莱因的儿童精神分析理论极为丰富庞杂,其中最核心的思想,也是她的独创之一,就是关于两个心理位置的学说。所谓两个心理位置,即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paranoid-schizoid position),忧郁心理位置(depressive position),克莱因认为个体终其一生都在这两个心理位置间交替更换,影响着个体的心理体验,包括个体孤独心理的根源都与此紧密联系,因此要理解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先要知晓两个心理位置的含义。两个心理位置形成于婴儿早期,它们的具体内涵和心理意义如下。

(一)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

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是在婴儿出生至前三个月期间首次出现,这是一种泾渭分明、爱恨分离、非黑即白的心理状态。因为此时的婴儿尚无整合能力,只能用最基本的心理防御机制,即分裂感知世界。而婴儿最密切的认知对象就是母亲,母亲的象征物就是维系婴儿生命的乳房,婴儿将其分裂为好乳房和坏乳房,即好客体和坏客体。[1]当他感受到呵护备至的照顾,并得以及时满足生理需求时,他潜意识幻想中认为这是美好的天堂客体,并将其内化为好的自体客体,由此认为自己是完美的。

与此同时,婴儿恋眷好乳房,极致到想吞噬这个好客体,又畏惧坏乳房惩罚他的贪婪,潜意识幻想又认为坏客体(坏乳房)要吞噬他,这意味着死亡濒临,因此认为有一个全然的坏客体威胁自己,这种死亡焦虑的恐惧,将外在的坏乳房内化为坏的自体客体,认为自己是无能的,难以抗衡这样的危机。

这样的分裂机制,有可能伴随个体一生,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时,个体无论对外在现实还是内在现实,都以极端的视角,分裂地感知外在现实的好坏,或分裂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

(二)忧郁心理位置

婴儿在3—6个月时,迈入人生中接触到的第二心理位置,即忧郁心理位置。在此阶段,婴儿感知到无论是好客体还是坏客体(即好乳房抑或坏乳房)都属于同一个人,来源于自己依恋的母親,那么婴儿将面临这巨大的心理冲击,因为自己爱的客体和恨的客体是同一个人,这样的爱恨冲突体验交织一体,婴儿则需要以整合的方式去面对新知。此刻婴儿疲于完成三个重要的心理体验:其一,完美客体,或理想化客体的失落感,因为好乳房不再是美好的天堂,它与坏乳房融为一体。其二,坏乳房并非自己之前所认为的那样糟糕和恶劣,需要修复之前对坏乳房攻击或敌意生成的伤害;其三,前面两种心理体验的链接。

当婴儿能顺利完成上述各种整合时,就能全面地认知客体的好坏,也因此能内化自己的好坏客体,对于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更符合现实,不再偏颇或极端。当然如果婴儿不能完成这种整合,就会退回到偏执—类分裂机制,以此逃避爱恨交织的痛苦体验。这样类似的状况个体日后的成长历程中时隐时现。

二、根植于克莱因理论的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的诠释

克莱因的两个心理位置理论,对于解读儿童的心理困惑提供了新的支撑点,她借此诠释个体心理孤独的内涵与根源,本文将依托于此,解读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克莱因所指的孤独,是一种内在孤独的状态,也就是个体“即使朋友环抱、爱意流转,依然感受到孤影一人,这是一种对于自己无法获得无所不在的完美内在状态的呐喊。”[2]

她进一步指出,内在孤独是个体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或抑郁心理位置中体验到的焦虑所引发的,前者是一种生存焦虑,后者是爱恨冲突的焦虑,两种焦虑都能衍生出孤独。相反,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中,个体从外在好客体内摄于心,认为内在完美自体足够强烈,或母婴关系极为亲密,幻想自己能被母亲永恒关注呵护,则个体不会体验到孤独;而在抑郁心理位置,如果内在好客体在前一阶段得以安全构筑,且足够强大,可以对抗爱恨冲突的焦虑,个体也能远离孤独。在这些理念的基础上,克莱因认为个体孤独的根源有以下六方面,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也无外乎与此。

(一)偏执的不安全感

克莱因认为,个体生而为人,从婴儿期就有强烈的渴求,希望与母亲拥有融洽的关系。这里指的母亲有双层含义,其一是外在世界中真实的母亲,其二是个体内摄于心的理想化的母亲。无论哪一层面的母亲,只要能满足婴儿的需求,都能让他体验到安全感和亲密感。然而并不是每一个婴儿都能获得这样的满足,当满足难以兑现时,婴儿则会体验到不安全感或孤独感,这样体验可能一生如影随形。

留守儿童可能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就是留守儿童在婴儿期由母亲悉心抚养成长,此后母亲因为外出务工而远离,与母亲分离的思念,会唤起婴儿期那种熟悉的亲密感,能重温并渴盼再度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现实却难以实现,外在现实与内在理想化的母亲差距日益增加,因此浸入骨髓的孤独感油然而生。第二种情况则是留守儿童在婴儿期因种种缘由,未能与母亲形成良好的情感联结,那么外在现实中真实的母亲没能给予情感需求,内在理想化的母亲形象也因此很淡弱,甚至无痕,因此该儿童内在世界没有可以联结的理想化母亲,他的孤独感相比前一种情况更强烈。

(二)认知自我的迷茫

依据克莱因的两个心理位置学说,婴儿如果从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没有顺利过渡到忧郁心理位置,即整合能力欠缺,那么婴儿对外在世界关于好客体坏客体的认知就残缺不全,内摄于心的好自体坏自体也无法在婴儿自我认知中全面衔接,由此成长的个体,不能清晰认知自己的优势与缺憾,也不能完整了解和接纳自己情绪、潜意识幻想和焦虑等。个体在自我认知中,总有陌生的意象浮现脑海,这种陌生不仅让个体迷茫,还让他感到孤独,一种面对自己陌生意象的孤独。这样的孤独有可能伴随到终老,因为个体在成长中,将不断创造潜意识物质,这些物质让自我意象的陌生感与日俱增的浓烈,于是倍感孤独。

留守儿童在成长中,也容易出现类似的体验,尤其是在婴儿期没能很好发展忧郁心理位置的儿童,自我觉察和感知更为薄弱,有时突然闯入的陌生自我意象会让他无所适从,毕竟与祖辈共同生活,基本交流都有代沟,更别说这种自我认知的存在主义话题,它们始终困扰着留守儿童。这种无以言说的认知迷茫,以及无从释放的情绪体验,因没有父母帮助其更好地了解自我,进而盲目自负或过于自卑,而增强了他们的孤独感。

(三)偏执与忧郁焦虑的永恒性

前文已述,个体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和忧郁心理位置都容易体验到焦虑感。当个体的焦虑感太强时,处于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的他,生存危机干扰自体与内在好客体的关系,对内在好自体的信任薄弱,投射到外在客体,则难以信任外在客体,因此封闭自己,不敢展现真实自我,从而感到孤独。处于忧郁心理位置时,由于整合的功效,不再难以信任他人,但是由于身置于爱恨冲突中,因此不确定他人何时爱自己,或者何时不爱,这种不确定感也让个体体验孤独。[3]

这样的视角投放于留守儿童身上,不难发现也有相似的情境。留守儿童可能因过去的成长经历,缺失爱的滋养,婴儿时期未能得到关怀备至的照顾,使其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谨慎小心,敏感多疑,不会与他人推心置腹,心事烦恼滞塞于心,独自承受苦果而深感孤独。另一种可能就是留守儿童虽然能与同伴倾心交往,但却患得患失,这种摇摆不定的情感关系,也能滋生孤独。

(四)内在好客体的失落

克莱因认为,个体内在好客体的完善,至少经历两次内摄,第一次内摄是因为有外在好客体的存在,例如母亲的好乳房,内化成为好客体,也就是内在好客体依附于外在好客体而生;第二次内摄,则是心理成长的蜕变,即使外在客体不存在或不能永恒,个体也能借助之前内化的好客体的成长壮大,内摄新的好客体,使内在客体日益完善,且能脱离外在客体的支撑。而如果个体在第二次内摄没有成功,或者母亲的早期养育很糟糕,内在客体都会削弱,进而失落。这种失落,是无论外在陪伴着给予多少,都无法弥补内心的虚无,这也是孤独的根源之一。

留守儿童的两次内摄过程可能因为母亲的缺席,或不能高质量陪伴,使其内在好客体难以成型或坚固,更容易失落,那么留守儿童则会感受到内在自我的渺小和虚弱,不堪重负。内源性的自我缺乏力量感,外在客体或力量难以供给养料,强烈的无力或无望感,使得身边唯有祖辈陪伴的儿童,对于偶尔触及的父母身影,或隔空关爱,都如同杯水车薪,微乎其微,孤独感也因此而弥漫心间。

(五)理想化自体和客体的陨落

个体发展到忧郁心理位置,就会参照现实,意识到曾经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所认为的内在自体的无所不能,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个体越成长,越觉察到自体理想化的局限性,内在无坚不摧的自体意向崩塌;与此同时,个体还发现外在理想化的客体,也不是完美的,而是与坏客体共身,其瑕疵不掩而明,这也让个体难以接受。理想化自体和客体的陨落,让个体心境低沉,甚至自惭形秽,故悄然品味,孤独承受。

同样经历抑郁心理位置的留守儿童们,也会感受到理想化自体和客体与现实的差距,由此会对自己和外在世界感到失望,尤其是父母不能如自己所愿陪伴左右,自己的在校表现、成绩日益下滑或交友困难等,无能为力更改现状,深刻的挫敗感由此而生,无助无望,孤独自然喷薄而出。

(六)严苛的超我

克莱因所指的超我,是婴儿从照顾者那里内摄而成。在偏执—类分裂心理位置时,婴儿因生理需求哭闹,母亲会告诉他“等我做完某事,你就可以……” 这个等待过程,婴儿开始排斥“坏客体”。当婴儿处于忧郁位置时,一方面,于外需要整合这种坏客体,并且倾向于接纳坏客体的指令,从而内化为严苛的超我,当外在客体频繁批评“你不够努力,不够优秀……”这些言语被个体内化于心则自体会关注并放大缺点;另一方面,如果严苛的超我内源于心,则会长久责备自体的不尽人意。[4]这两种情况都会让个体偏执于自己的缺陷,且认为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企及超我眼中的美好,有可能因此自暴自弃,迷失在自己的世界中,与外界隔绝。

严苛超我也是留守儿童形成孤独心理的原因之一。如果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被父母或教师求全责备,久而久之,不仅自己力不从心,而且也身陷囹圄之感,即父母或教师的严苛,内化为自己的严苛,稍有不合时宜的言行举止,就故步自封,不敢施展拳脚,自我束缚。或者即使言行俱佳,但不符合他完美的严格要求,也会挑剔不已。这种状态,儿童不仅自己困扰,也会让其他儿童难以理解,不愿意或无从深入了解,因此拥有严苛超我的留守儿童,也会因此而有孤独体验。

三、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的教育策略

因循克莱因关于孤独心理的根源剖析,可见,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如出一辙存在类似的原因。针对这些原因,可以提出改善留守儿童的孤独现状的教育策略。但是,需要明确的事,孤独心理,于留守儿童而言,如同一把双刃剑,有利弊之分,因为孤独有时能激发儿童的创造力,他沉浸专注与自己的世界,有不同于常人的视角认知世界、看待问题,有可能出现新颖独特的灵感,这时的孤独是有价值的。相反,如果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使其孤僻离群,产生各种消极情绪,干扰学习生活,成为成长道路的绊脚石,那么这样的孤独心理是需要教师疏导的,为此,行之有效的教育策略也有待实施。

(一)寻求安全感替代品

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缺乏源于母亲亲密关系建立的安全感。前文提及,母亲意指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母亲,还有内摄的理想化母亲。不论是那种母亲的缺失,可以为留守儿童寻找安全感替代品,替代品有三种类型:其一,与母亲有相似心理特征的个体,比如温暖人心的老师、爱心天使志愿者妈妈等,当留守儿童有她们的陪伴与守候,则能改善他们的孤独状况。其二,与母亲有相同象征意义的物品。例如,留守儿童的亲生母亲喜欢的饰品,或者能给予力量温情的文学作品、一首鼓舞人心的诗词、一本韵味悠长的好书、一个憨态可掬的玩偶等,教会儿童从这些物品中获得慰藉;其三,与母亲亲密关系相似的联结。为留守儿童提供与母亲联系的平台和途径,例如通过微信、qq等视频聊天,增进彼此的情感交流等。留守儿童拥有其中任意一种安全感替代品,都能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他们的孤独感。

(二)了解未知的自己

留守儿童在成长的历程中,会不断与陌生的自己相遇,因为陌生的自己,包括由潜意识构筑的自体,也包括未曾展现的自体。不论是哪一种,尽管这种陌生感会让留守儿童惊诧,且伴随孤独。但是,这正是一个他们不断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教师可专为留守儿童组织一些自我探索的活动,对于同一班级的留守儿童,可以让他们匿名相互评价自己眼中的对方,从他人传递的信息中,更深入的了解,另外,还可以让留守儿童通过一些心理游戏,了解自己的兴趣、需要、能力、性格等;除此,可让他们养成在发现陌生的自己时,习惯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将陌生的自己当作一个朋友,与之交流,探寻陌生自己的特点,所思所想所悟等。这些策略让留守儿童不断地加深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中也可获得更适宜与他人的相处之道,更容易与他人建立关系,孤独感自然消退。

(三)递进式的人际交往

某些留守儿童的孤独原因是薄弱好客体投射在外,而难以信任他人与之建立关系,或者在由于心理位置整合时处于爱恨冲突中不能确定对方对自己情感状态。属于前种原因的留守儿童,可以让他们通过下面的方式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尝试与他人交往:微笑问候—简单言语问候—日常生活的描述—简单经历分享—寻找共同话题—深入探讨观点—情感需求表达。按照这样的顺序,每次递进一个环节,让留守儿童渐渐深入了解他人,而建立信任关系。对于后种原因的留守儿童,则需要让留守儿童学会各种交往技巧,同时当担忧关系破裂时,可以转移关注焦点,思考自己为什么害怕失去?由哪些信息让自己认为可能会失去……通过这样的反思,发现解决之道。

(四)提升自我价值

内在好客体的失落导致留守儿童孤独感的教育策略,最有效的就是重塑内在客体,让内在客体能日臻完善。那么对于留守儿童而言,如何内在客体呢?就是通过提升自我价值,让内在充盈,拥有丰富内涵和良好人格。[5]具体的方式,就是鼓励留守儿童多阅读,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多思考,增强自己的思维品质;多交往,借鉴他人的优秀思想;多学习,积累自己的成长阅历,这些就可以让儿童自带光芒,吸引他人与之交往。而让拥有留守儿童多阅读、多思考、多交往、多学习的习惯,则可结合正强化和负强化,并适度小惩戒的行为主义思想予以实施。

(五)缩短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如若留守儿童的孤独心理是因为理想化客体和自体的陨落,那么前文所述及的了解未知自己和提升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修复这个缘由,同时还可以通过调整期望值,这既包括对父母的期望,以及对自己的期望,让父母或自己的理想状态能贴近现实,换言之,让自己或父母由现状抵达理想的彼岸更为容易。[6]例如,留守儿童期望父母每日陪伴,但由于父母在外务工,难以实现,那么就调整为可以定时线上交流的形式陪伴,以及节假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团聚的这样形式实现愿望;而对于理想化自我的调整,例如孤僻无友的儿童,将朋友成群的目标调整为结识一两个密友等。另外,教师可引导留守儿童为合理的理想化状态设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并介绍一些持之以恒方法。

(六)弱化嚴苛超我功能

拥有严苛超我的留守儿童,其言行思维方式等,会让同伴难以理解,敬而远之。因此教师需要帮助留守儿童弱化严苛超我的功能,让他们意识到人无完人,事无完事,引导他们从多角度看待人、事、物的积极美好与消极不足,内化客体于心,则会宽容自己的不完美。并且教师让留守儿童持有如下的信念:只要待人处事努力尽心,在此过程中不断地进步,哪怕点滴微弱,都值得肯定;同时也允许自己犯错,在错误中总结经验,不断前进。最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种完美的心态。通过这些教育策略,留守儿童对人待己,都将更为包容,与人交往的屏障则会消失。

参考文献

[1]梅兰妮·克莱因.儿童精神分析[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56.

[2]梅兰妮·克莱因.嫉羡与感恩[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149.

[3]梅兰妮·克莱因等.爱、恨与修复[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211.

[4]梅兰妮·克莱因.儿童分析的故事[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7: 156.

[5]巴斯·莱维林等.儿童的秘密—秘密、隐私和自我的重新认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95.

[6]范興华,何苗,陈锋菊.父母关爱与留守儿童孤独感:希望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4):643,702-705.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Left-behind Children Based on Klein's Theory

WANG Mei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Science,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Duyun, Guizhou 558000, China)

Key words: Klein's theory; left-behind children; loneliness

作者:王梅

第4篇:孤独症儿童

“走进心灵,启发智慧”——关爱“星星儿童”

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

根据2010年团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和《关于开展湖北省青少年思想文化建设调研督办工作的通知》有关要求,我院就开展共青团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背景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关爱儿童,是青少年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培养“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思想观念。

二、 活动内容及流程:

㈠ 2010年9月,与相关机构(如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武汉梨园医院幼儿园、武汉市妇幼保健院等)进行联系,最后确定与启明儿童之家自闭症训练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并进一步了解孩子们的情况,规划相关活动。

㈡ 2010年10月进行宣传,在学校招募志愿者,确定活动参与人员名单。 ㈢ 2010年11月上旬聘请启明儿童之家的心理教育学家为我院同学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让大学生了解相关心理专业知识,提高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关注。

㈣ 2010年11月中旬,带领志愿者队去启明儿童之家,同孩子们一起玩游戏、表演。并取得该单位工作人员的集体好评,并与之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去喂孩子们无偿提供服务,如协助老师教导孩子们学习、做游戏、进行户外运动练习。

㈤ 2010年11月下旬,派志愿者代表将活动照片送给儿童,留作纪念。 ㈥ 2010年12,根据组织相关材料进行大力宣传,校内以宣传板和宣传单为主,主要在于引起大嘘声对自身心理的关注,健康成长,同时唤起大学生对孤独症儿童的关爱,倡议大学生奉献爱心,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奉献自己的爱心。

㈦ 安排活动参与这些的文章,择优投稿,借助报纸媒体进行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力,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注】⑷中活动具体安排:

(1)启明之家老师代表给大学生志愿者讲解有关心理学知识,以了 自闭症相关知识为主。(30分钟——60分钟)

(2)带领儿童玩简单的游戏,放松心情(120分钟——150分钟)

① 寻宝游戏:每个志愿者带领一个小朋友寻找我们事先准备好的礼物,找到的礼物归该小朋友所有

② 画我的脸,认我的五官,增强小朋友的自我认识能力

③ 气球爆炸:首先由志愿者示范吹气球,爆破气球,然后引导小朋友一起玩(气球吹的不宜过大,以免吓到小朋友) ④ 吹泡泡、玩橡皮泥、丢手绢、捉迷藏

(3)拍照留念:活动完成后,将照片洗出来寄给小朋友做纪念 (4)进行广大宣传,宣传形式以校内宣传为主。

三、 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方面从理论上教导了大学生对于自身心理卫生的关注,树立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生观;另一方面在同孤独症儿童接触的过程中,培养助人为乐的无私奉献精神,领悟到“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真谛。此次活动参与人数约70人,辐射青年人数约2000人,社会影响主要通过报纸宣传。

四、 活动创新

星星儿童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我们希望用我们的行动引起更多的人的关注,为孩子们构建一片爱的天空,帮助他们早日康复,回归社会。大学生在关爱这些孩子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道德素质修养。真正做到“一起快乐,共同成长”。

五、 活动评价:

第5篇:儿童孤独症-儿科

一、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孤独症的关系 定义:广泛性发育障碍是指以心理发育过程中多个方面的严重而广泛的受损为特征的一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人际交往和沟通困难,或表现为刻板行为,或兴趣或活动异常。 《国际疾病分类(ICD)》(第十版)(ICD10)分类:①儿童孤独症;②不典型孤独症;③Rett综合症;④儿童瓦解性精神障碍;⑤Asperger综合症;⑥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⑦未特定广泛性发育障碍。

一、广泛性发育障碍和孤独症的关系 广泛性发育障碍三大特征: 一是社会交往缺陷,包括眼神交往差,对建立友伴关系不感兴趣,难以有相互之间的社会交流,情感平淡; 二是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包括无语言或姿势的表达,对他人的口头语言或身体语言理解差,不能主动交流或保持交谈,刻板得像机器人一样,或语言怪癖,出现回声样语言,或机械地模仿词语或对话,说话中有异常得韵律,表现为唱歌样的或单调的音韵; 三是刻板的、重复的兴趣或行为,包括兴趣狭窄,坚持或重复某些主题,如天气预报、时间程序表等,喜欢刻板的常规,坚持同一格式,过于专注于某些玩具中的部分零件,而不是有效地玩玩具,难于从一个情境中转移至另一个情境,有仪式性的行为如拍手、弹弄手指等。 * * 儿童孤独症 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医院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也称自闭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机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二、儿童孤独症 Kanne1943年提出了“早期婴儿孤独症”的概念,该症出生后不久即出现下列表现:①极度孤独;②言语发育迟滞;③言语不起交流作用;④游戏活动重复而简单;⑤孤立性才能。他认为在这些特征中只有孤独性独自活动和强迫地坚持同一格式才具有诊断意义。 Eisenberg和Kanner1956年将以上特征减少至两个,即极度孤独和专注于保持同一格式,并将起病年龄延长至2岁。

二、儿童孤独症 Rutter1968年将孤独症的主要特征归结为:①缺乏社会兴趣和反应;②语言障碍:从无言语至语言形式奇特;③异乎寻常的动作行为:游戏形式僵硬、局限,动作具有刻板、重复、仪式性以及强迫性行为;④起病于出生后30个月内。这些特征几乎所有孤独症儿童均可出现。 1978年美国儿童及成人孤独症学会顾问委员会提出了孤独症定义为起病年龄在30个月之前,并具有以下四点特征的行为综合症:①发育速度和顺序异常;②对任何一种感觉刺激的反应异常;③言语语言认知及非语言交流异常;④与人、物和事的联系异常。

三、孤独症的发病情况 儿童孤独症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病,发病率稳定在3~4/万,自1980年起,该病的发病率出现了逐年上升的趋势。Costello1996年报道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是10/万。最近的调查报道为20/万,而且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迹象和报道。意大利的孤独症发病率较高,他们报道每1000个新生儿中有3~6个孤独症(30~60/万),男女之比3-4:1,男性居多。这可能是对孤独症及其症状引起较多的关注,也可能使用更多详细的定义,或可能其发生率确实在上升了。

四、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从何而来?是生理的?还是神经心理的?原因是一个的,还是多样化的?原因能确定吗?孤独症的前景如何?孤独症的原因和治疗有何关系?孤独症的障碍严重性又是怎么样的?

四、孤独症的病因 孤独症的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普遍认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因素 遗传因素 脑器质性因素 免疫学因素 神经心理学因素 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因素

四、孤独症的病因 经过许多年的研究,引起孤独症的原因很多,今天可以说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的若干神经调节失调所引起的,这些功能失调导致了非典型性化发育障碍,造成了行为异常,如社会交往缺陷、语言和非语言交流障碍、刻板的、重复的兴趣和行为。

五、诊断标准 (1)人际交往存在质的损害(至少2条0:①对集体游戏缺乏兴趣,孤独,不能对集体的欢乐产生共鸣;②缺乏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技巧,不能以适合其智能的方式与同龄人建立伙伴关系,如仅以拉人、推人、搂抱作为与同伴的交往方式;③自娱自乐,与周围环境缺少交往,缺乏相应的观察和应有的情感反应(包括对父母的存在与否亦无相应反应);④不会恰当地运用眼对眼的注视,以及用面部表情、手势、姿势与他人交往;⑤不会做扮演性游戏和模仿社会的游戏(如不会玩“过家家”等;⑥当身体不适或不愉快时,不会寻求同情和安慰,对别人的身体不适或不愉快也不会表示关心和安慰。

五、诊断标准 (2)言语交流存在质的损害,主要为语言运用功能的损害:①口语发育延迟或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会用手势、模仿等与他人沟通;②语言理解能力明显受损,常听不懂指令,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和痛苦,很少提问,对别人的话也缺乏反应;③学习语言有困难,但常有无意义的模仿言语或回声样言语,应用代词混乱;④经常重复使用与环境无关的言词或不时发出怪声;⑤有言语能力的病儿,不能主动与人交谈、维持交谈,及应对简单;⑥言语的声调、重音、速度、节奏等方面异常,如说话缺乏抑、扬、顿、挫,言语刻板。

五、诊断标准 (3)兴趣狭窄和活动刻板、重复、坚持环境和生活方式不变:①兴趣局限,常专注于某种或多种形式,如旋转的电扇、固定的乐曲、广告词、天气预报等;②活动过度、来回踱步、奔跑、转圈等;③拒绝改变刻板重复的动作或姿势,否则会出现明显的烦躁和不安;④过分依恋某些气味、物品或玩具的一部分,如特殊的气味、一张纸片、光滑的衣料、汽车玩具的轮子等,并从中得到满足;⑤强迫性地固守于特殊而无用的常规或仪式性动作或活动。 孤独症的诊断在上述(1)、(2)、 3 中,至少有7条,且(1)至少有2条,(2)、(3)项至少各有1条。

六、伴随症状 1.“学者技能” 2.癫痫 3.智能发育迟缓 4.感知觉问题 (1)听觉 (2)视觉 (3)触觉 (4)嗅觉和味觉 5.自我伤害行为

七、伴随疾病 有5%~20%的特殊疾病,诸如脆性X综合症、苯丙酮尿症、结节性硬化症伴有孤独样的特征。因此,广泛发育障碍儿童中,有一小部分同时伴有其他的疾病。如:①染色体和单基因异常:脆性X综合症、其他X染色体异常、唐氏综合症、Prader-Willi综合症、Williams综合症、Duchenne肌肉萎缩;②神经皮肤性疾病:结节性硬化症,神经纤维瘤病;③出生前代谢异常:苯丙酮尿症;④感染:先天性风疹、先天性巨细胞病毒、出生后单纯性细胞疱疹;⑤围生期异常:缺氧性脑病、早产。并不是所有具备上述情况的小儿都有孤独症,不是病本身决定是否有孤独症,而是特殊的病是否损坏了神经元的回路而导致孤独症。

八、诊断程序 1.询问病史 询问应详细、准确,包括患儿为第几胎,在母孕期有无病毒性感染,出生时有无窒息、脑损伤、胆红素脑病等,既往有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外伤、中毒等病史,有无发育迟缓、并发不规则行为等,家族中有无孤独症、认知缺陷、精神病等病史。 2.精神检查 可根据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交谈与观察,事先设计好打算观察那些方面的问题,此称结构式访谈或检查。孤独症儿多不合作,所以直接观察是最常用的方法。 3.体格检查 给患儿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亦是必要的,因为孤独症常常与其他一些疾病共存。不少患儿还存在神经系统的软体特征。 4.实验室及物理检查 可做染色体、脑电图、颅脑CT、颅脑MRI、脑电地形图、诱发电位、智力测验和量表评定等检查。一方面可以更为全面地了解病情,为寻找病因提供依据,另一方面有些检查如智力测验、问卷和量表评定等,可为制定治疗计划和判断预后作参考。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评价的目的: 1.诊断的评价:区分孤独症和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评价孤独症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功能评价:为了了解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开发不同发育区域,这项工作需要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评价方法: 1.初诊在家长、老师或儿科医生的要求,进行第一轮诊断咨询,初诊的时候,由儿科精神或神经科医师做首诊,怀疑有广泛性发育障碍时,转到一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机构会诊。 2.评估进行全程录像,分两个过程,每个过程至少持续2小时,评价环境在没有刺激的小房间,测试者专心投入到孩子身上,在评价过程中,两个测试者通常与孩子交流 3.评价之后,专家组讨论评价录像,记录每个观察结果和假设的详细描述,在稍后的会议中,将结果反馈给家长,会议由所有专家组成员出席,互相探讨,共同制定治疗计划。 我们的评价目标是在一起研究儿童,专家组成员都有各自的专业背景、观点和测量工具,我们试着理解孩子的主要问题,他最大的发展能力,怎样进一步地进行开发,我们也试着给这样的家庭及其他相关人士提供帮助和服务。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4.评价孤独症时采用的各种量表: 评价社会互动、交流和适应性行为的量表:BECS、PEP-R、AAPEP 认知评价量表:WISC、LEITER、TINV 父母-孩子交流评价和孩子发育评价量表:自发性游戏的观察和同看护人交流的观察 测量孤独症量表:CARS 语言和交流障碍评价量表 残障评价量表:PEDI、VINELAND 意识能力的理论评价量表(Howlin,1999)

九、孤独症的诊断评价和功能评估 5.各种量表的使用 BECS:它是评价患有广泛性发育障碍和智力低下的婴幼儿的认知和社会情感发育的量表,适用于0~24个月婴幼儿,主要分四个年龄段:4-8个月,8-12个月,12-1

第6篇:孤独症儿童训练方案

孤独症是起病于童年早期的广泛脑功能发育障碍,致残率很高,而且病因至今不明。因此对本症的治疗也主要是减轻患儿的症状,保持社会功能,保持学习能力,提高自我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争取回归主流。孤独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社交障碍、语言障碍和行为问题。当代世界的治疗集中在三大方面:特教培训;行为矫正;药物治疗。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特教培训目前是治疗孤独症的最主要方法。

目前在我校平均每班有一至两名孤独症学生,超过学生总数的十分之一,给我校的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平时这些孤独症学生在班级里进行集体教学,但是我校也有专业的孤独症教育康复教师对他们进行个别训练,使他们各方面都能有所发展,更能适应生活,适应社会。

我们把这些孤独症学生按照各方面能力分成低、中、高三组,其各组主要表现如下:

低功能组:无语言,只能发出无意义的声音;身体发育正常,协调能力尚可,能进行简单的大运动练习,但精细动作能力极差;不能按要求进行活动,多动或者极度安静,不能配合老师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并扰乱课堂秩序,给教学带来困扰。

中功能组:有语言,但只能重复词语或句子末尾的几个词,不能正常表达和沟通;身体发育正常,协调能力良好,能在引导下参与集体活动,但精细动作能力差,有严重的重复刻板行为;在集体教学时注意力保持能力差,给教学带来许多不便。

高功能组:语言能力较好,能正确和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身体发育良好,能在指导下参加许多项目的活动;精细动作能力较好,能在指导下完成一些任务;重复刻板行为严重,虽然能在短时间内纠正,但过段时间还会出现新的刻板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发展较好,能独立穿衣、穿鞋或者洗碗等;能参加集体教学,但课上有问题行为出现。这些还需加强教育训练。

这些孤独症学生有些还具有特殊才能,如何恒宇有记地图的能力,他能将无锡所有的公交车线路图画下来,也会画中国地图,并标出每个省的省会;他还会被说明书,只要看一眼就能将说明书丝毫不差地写下来。如孙兴国有记日子的功能,随便说一个日子,他便能说出这个日子是星期几,他还善于记书本的页码。如朱俊逸,他对音乐和舞蹈比较感兴趣,会唱许多儿歌和流行歌曲。但是他们的这些特殊才能并没有实际的使用价值。

我校根据这些孤独症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制定了相应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训练标准量表。我校老师按照这一量表对孤独症学生进行教育康复,用心记录,仔细评估。

此表如下:

第7篇: 孤独症儿童的模仿活动

模仿是一种有意识的仿效别人的行为,是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一般而言,绝大多数的自闭症孩子先天没有自动模仿的能力,因为他们大多注意力不集中,专注力差,但由于模仿能力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如果不趁早加以培养,则他们在各方面学习的进行都会遇到困难而显得迟缓,所以我们一定要及早加以训练。

学习模仿需要一定的先决条件。

1、要有一定的注意力,也就是专注力,能够注视别人,留意别人说话。

2、要有记忆力,因为模仿不仅有一步模仿,还有两步模仿,如果他没有一定的记忆力,两个动作的模仿、三个动作的模仿就很难完成。

3、要有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牵扯到孩子身体技能的发展,如果他自身条件有限制,即使他配合,也仍难完成目标,这样就会对他造成一定的伤害。

4、要有模仿动机。如果注意力、记忆力、模仿动机存在了,但他没有模仿动机,那么一切都白费。四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模仿活动的具体操作

1、使用物件的模仿,

要求:初期需要两套教具,老师和孩子每人一个。

使用物件的模仿包括(1)模仿使用单一动作操作物件,比如:按玩具上的按钮、摇铃铛、模仿敲打(敲打桌子、小鼓、盒子)、模仿敲打一种物品掌握后,可提高难度,增加敲击物品的数目,比如:轮流敲打桌子和小鼓,轮流敲打桌子、小鼓、杯子。一种顺序掌握后,可变换其他的顺序。

(2)模仿用一个物件做不同的动作。比如:用橡皮泥搓成长条状、揉成圆球、压成饼状等。

(3)模仿用同一个物件做出不同的组合方式。比如:仿搭积木,即用几块积木可以搭成不同的形状,刚开始是仿搭一块积木,然后两块、三块、四块、五块等。要求先仿搭颜色一样的,然后是颜色不一样的。初期可以跟着你的步骤仿搭,当掌握熟练后,要求孩子不看你的搭建过程,搭出跟你一样的模型(比如在一张纸后面将模型搭好,然后移开纸张让孩子看到。)

2、动作模仿,它包括﹙1﹚大动作模仿,大动作模仿又包括一步大动作模仿、连续动作模仿、协调动作模仿、两步大动作---三步大动作----多步大动作模仿。

一步大动作是最简单的,也是我们最常见的,比如:边拍手(跺脚、举手、抱臂、点头等)边说“这样做”,在做一步大动作时,幅度要大,要夸张,因为我们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夸张的动作可以引起他们的注视。

一步大动作掌握后,接下来是连续动作模仿,连续动作模仿是中间没有间断,一直跟着老师做。

协调性动作模仿

我们的很多孩子协调性不好,两只手不能同时做两个动作,这时我们要用一些不协调的动作来锻炼他的协调性。一般先做两个静止的

动作,然后是一个静止,一个动起来,最后是两个同时动起来的动作。如果做不下来,可以把目标分解,让孩子做第一个动作的时候,提示他做第二个。

最后是两步—三步----多步大动作,这里涉及到一个记忆里的问题。比如在教两步大动作时,孩子要么记住第一个,要么记住第二个,这就是记忆力出了问题,这时我们要加入一个延迟模仿,也就是说老师在做完第一个动作后,按住孩子的手,停顿两三秒钟,再让孩子做,时间要根据每个孩子灵活运用。等到延迟模仿掌握后,再开始两步模仿,这时两个动作要非常快,慢慢的,掌握熟练后,两步大动作可以速度慢下来。然后同样的方法教三步、四步直至多步的模仿。

﹙2﹚精细动作模仿

也就是小肌肉动作模仿。它包括手部模仿、口部模仿、面部表情的模仿。

手部模仿主要是指五官、伸出食指、竖起大拇指、十指交叉、将食指指向手掌、轻敲食指、摆动手指、用食指轻敲拇指(捏的动作),如果同时加入儿歌,孩子可能会更有兴趣的去模仿。比如:“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成毛毛虫”的儿歌。

手部动作模仿还包括模仿涂鸦、模仿画圆圈、画直线等。

口部模仿主要是张口、撅嘴、上牙齿咬下嘴唇。增加难度:先撅嘴然后张开,先闭嘴然后张开,先撅嘴然后咧嘴笑,伸舌(向前伸、向左、向右、向下),伸舌舔棒棒糖,吹蜡烛。一般针对口部肌肉过于或过于迟钝紧张、发音不好,、舌头不灵活、口腔功能差的孩子。如果在引导孩子做口部模仿有困难时,可以用镜子来帮忙,在你做示范时,让孩子看着镜子里的你的样子,然后慢慢的,减少镜子的使用。

面部表情模仿

面部表情模仿中最简单的就是哭和笑的模仿,然后难度大一点的就是皱眉、惊讶、害怕等一些复杂的表情。

(3)活动模仿

活动模仿包括一步活动模仿、两步----三步-----四步----多步活动模仿、较复杂的活动模仿。活动模仿都是离位的动作,为了防止孩子乱跑,刚开始要距离近一点,慢慢的距离可以远一些。同样两步活动模仿也需要有一定的记忆能力。

一步活动模仿:如敲敲门

两步活动模仿:敲敲门,然后敲敲桌子(顺序不能弄错,如果孩子只完成一个活动,或活动的先后次序弄错,这时要辅助孩子完成,然后奖励。可采用两步大动作模仿的方法)

多步活动模仿:如把门关上,杯子拿来,盖子打开。

(4)韵律模仿

包括伴随音乐模仿、节拍模仿、混合动作模仿。伴随音乐模仿可以看电视中的小小智慧树,让孩子跟着学做动作。也可以是自己边唱边跳,让孩子跟着做。

节拍模仿没有音乐,只是打节拍,比如咚,咚,咚咚咚;咚,嗒嗒。

混合动作模仿是既有音乐,又有节拍,如小鼓,咚咚咚,边唱边打节拍。

3、语言模仿

包括模仿发音、仿说象声词、字词、短语和句子、儿歌及童谣、绕口令等。

模仿发音时可以从最简单的a、o、e、i、u,做的时候,口型要夸张,掌握之后,可以仿说象声词,如叽叽、咩咩、嘎嘎等,之后再仿说叠词,如爸爸、妈妈、爷爷等,仿说叠词时,孩子可能会爸爸爸爸,太多,或者爸,爸,中间间隔时间太长。太多时,要用手及时的捂住嘴巴,间隔太长时,用手辅助捏两下,让他形成一个习惯。然后就是仿说短语及句子,这时最好在教授理解及表达的基础上来练习。比如:吃面包、喝牛奶、我要吃苹果。仿说儿歌及童谣时,要选择朗朗上口的儿歌,这样容易记住。仿说绕口令时,同样要选择简单的,切忌不要为难孩子,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孩子嘴巴更灵活,锻炼语言表达能力。

4、声音模仿

(1)模仿配合动作的声音,如:把手放到嘴前,说“嘘”,轻轻的拍自己的嘴巴,说“哇哇哇”,边推车边说“嘀嘀嘀”,边敲鼓边说“咚咚咚”等。

(2)模仿物件发出的声音,如钟表------滴答,铃铛---------叮当,玩具火车-------呜呜,玩具汽车------滴滴滴。

(3)模仿动物的叫声,如拿出玩具动物或动物的图片让孩子看,同时用夸张的方式发出声音,确保孩子看着你的嘴巴,让他模仿这个声音。比较好模仿的动物发声有:狗、牛、羊、蜜蜂、猫的叫声。

最后就是高级模仿,它包括看示范模仿、看图片模仿、看录像模仿,模仿别人的行为。

看示范模仿,比如早上起床后你叠被子,衣服晾晒后怎么叠衣服等

看图片模仿,包括看动作卡片模仿做动作和看图仿搭积木,如模仿图片的双手掐腰,模仿图片的举手等。看图仿搭积木,就是把事先画好的积木图形让孩子看,然后让孩子按照图形搭积木。

看录像模仿,如跳舞。

模仿别人的行为,要模仿好的行为。

模仿速度和节奏的改变,如:模仿敲鼓,用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及发展高/低和快/慢的概念。

第8篇: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

(读书笔记)

特殊教育含义: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采用一般或特殊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增长知识,获得技能,拥有良好品德,提高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

孤独症教育康复的介绍:孤独症儿童有“一百个孩子一百个样”之说,这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是可以客观反映出每个儿童都具有自己的个性,都有不同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教育成长环境以及成长过程中表现出的身体和智力、心理上的差异。二是可以理解为孤独症儿童的个体差异明显,教育康复必须坚持个别教育。孤独症教育康复是一门跨多学科(医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尤其是以教育和医学康复最紧密结合的特殊教育方法学.讲教育康复就是要教育的目的、方法与医学的康复手段有机结合,突现教育的育人功能。

据国际医学权威杂志Costello报道,孤独症儿童患病率在万分之十。但是近年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儿童孤独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2006年12月,中央电视台第10套播出的科教片《牵手孤独》中这样说,在我国每出生500个孩子中就有一例为孤独症儿童。我国目前每天出生人数为27000多人,也就是说,我国每天将有55名孤独症儿童来到这个世界上。

儿童孤独症的特征及其表现

孤独症儿童的疾病原因是脑部神经系统发育障碍,而直接后果则造成了孤独症儿童严重的心理发展滞缓(心理年龄低龄化),并由此所表现出的自信心严重缺乏,耐挫力,自制力,自控力。自我表现能力极差,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水平低下。

正常儿童0-2岁:语言现象:“鹦鹉学舌”(又称“仿说”“回声”“录音回放”“答非所问”等语言现象。

行为现象:随心所欲,不惧怕危险,

随时发脾气,不会正确表

达自己的愿望,害怕见陌

生人。

表达方式:不注意场合,会用哭、

叫、闹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 在平衡、协调和控制能力方面,0-2岁正常儿童的精细动作能力都比较差等。(孤独症儿童心理年龄低龄化)

一、感知觉神经系统严重统和失调

人的感知觉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实际感知觉:平触觉,震动觉、运动觉、痛觉、温度觉、饥渴感觉和内脏感觉。

孤独症孩子在多处神经系统出现障碍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感知觉神经系统严重失调(视觉、听觉不同步,嗅觉、味觉和触觉统和失调。

(1).孤独症儿童存在着明显的视觉与听觉信号系统不同步。

正常人看电视或看表演时,可以根据剧情情节和人物对话表现出喜、怒、哀、乐。这是因为人的视觉信号系统与听觉信号系统在接受信息后能正常通过神经传导系统到神经中枢,引起相关神经冲动,可孤独症儿童做到这些却需要很长时间。

孤独症儿童听觉神经系统启动较慢,视觉系统一般较好。

(2)嗅觉系统上:嗅觉系统要好于味觉系统。孤独症儿童一般都比较偏食,喜欢喝碳酸饮料,喜欢吃肉,绝大多数拒绝吃蔬菜。

孤独症儿童的味觉系统存在:咀嚼功能普遍较差,其中部分儿童吃饭时不会咀嚼,只会采用“吞”食的方法。

例:有些儿童喜欢吃辣的食物。据推测,是因为“辣味”对口腔的刺激。许多孤独症儿童喜欢吃“薯片”,据推测是因为咀嚼发出的食品声对听神经的刺激使他们生理上获得的快感而正是咀嚼功能缺乏正确运用。因此,对不同食物的鲜、美味就无法体验。这对一些孤独症儿童为什么吃干的方便面,吃生米等现象就可以解释了。

(3)在触觉方面:部分孤独症儿童有严重的皮肤过 敏症,他们拒绝任何人触碰自己的身体。

二、言语和语言障碍

大约一半被诊断为有孤独症儿童会在沉默中度过一生。还有一些患者对他听到的话只能像鹦鹉学舌般重复(一般称为“模仿语言”)

而那些能够讲话的孤独症患者将“我”“我的”和“你”等代词混淆,并且可能在许多不同情境下重复使用同样的短语。如“牛奶和饼干......”。孤独症患者的身体语言非常难以理解,说话时,孤独症儿童的面部表情和活动很少能与所说的内容相符。另外他们的语调也不能反映他们的感受。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需要。他们只能尖叫或者去抓他们想要的。

三、缺乏正确的表达和交流方式。(信息加工整合能力差)

正常儿童的信息加工表现在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和元认知。

由于疾病的原因,孤独症儿童的神经传导和“中央处理器”系统出了问题,因此表现出他们无法整合外界信息,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加之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出现了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加上家长老师“读不懂他们,教育引导方法出现了问题,所以会常常有纠正了问题明天继续出现的想象。

孤独症儿童需求表达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几种形式:

一、需求表达

(1)有一般的需求表达时,出现莫名其妙的尖叫、痛苦、大笑(如不予以及时制止,可以一整天持续或自己咬自己。

(2)有强烈需求时,出现自伤自残的现象。如自己打击自己,用头撞击物体,用利器划、割自己。 (3)寻求别人关注时,扨、摔东西。撕扯书籍,报刊等。

二、情感交流

(1)表示欢迎时,有微笑,允许别人与自己有身体接触。

(2)表示惧怕时,面部表情有恐怖状,身体会退缩,有时会出现”声嘶力竭“的喊叫。

(3)表示接纳时,用打、抓、咬、吐、掐、踢等方式。 (4)表示拒绝时,头转向其他反向,拒绝与访问者的目光交流。

(5)表示同意时,会依指令顺速用目光扫视目标后自行执行。

(6)表示厌烦时会扔摔东西或出现情绪烦躁等。 这些形式多为0-2岁正常孩子的表现。

四、缺乏主动与他人交流的问题是孤独症儿童不可逾越的障碍。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目的和一般原则

根本目的:改善他们社会性状况。 一般原则:关爱性原则、早期教育原则、长期强化原则、均衡发展原则、提醒的原则。

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的一般方法

一、发展孤独症儿童认知途径和一般方法

认知:事物呈现在眼前,感到熟悉并确认在以前感知过他和回忆一起,构成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

认知包括:感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言语等心理过程及其发展。 1.正常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由近及远的发展。例:幼儿最初认识一日之内早、午、晚扩大到今天、明天、昨天,到一个星期、一个月....

2.儿童的认知是由此及彼地发展。儿童认识事物有局部到整体,由片面到比较全面。

3.儿童认知发展是由表及里地发展。 4.儿童认知发展是由浅入深的发展。 孤独症儿童在行为认知发展等方面与正常儿童的发展规律不一致。

1.孤独症儿童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关注的是一个细节而不是一个整体。

2.对事物的发展往往缺乏联系。

3.选择性注意明显。

4.迁移能力弱,往往拒绝变化。

改善方法:

(一)充分认识影响孤独症儿童发展的相关因素。

(二)提高孤独症儿童认知水平的一般方法。

1、注意形象直观教学 如、

教孤独症儿童认识卡车,需要教师或家长带孩子在实物前进行那个讲解,并要求他们通过实物观察进行与小汽车、公交车、等车的辨别。

2、注意引导性发展。

3、注意引导他们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分析、思考、提高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

4、要十分重视和加强孤独症儿童的语言发展。

5、要积极引导孤独症儿童参加社会实践。

二、对孤独症儿童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

孤独症儿童的听力正常,但其听觉注意、听觉识别、听觉选择、听觉理解等方面的问题突出。

1、声音觉察的训练

(1)听觉游戏条件反应的建立

训练儿童听到声音后作出反应。

例:3岁以下的儿童可以选择套筒、套塔、乒乓球玩具等容易操作的物品,只需要听到声音放下或敲击玩具就可以了。

(2)自发性机警反应的建立

例:一人陪儿童活动,另一人喊儿童名字或给出其他声音,观察儿童的反应,如果没有反应,提醒儿童,“听,什么声音?”“听,谁在叫你?”

注;训练者要多次演示游戏过程,引起儿童注意,吸引他们参加;声源的选择多样化。如电话铃声、流水声、歌声、洗衣机转动声。

2、声音的辨别训练:

例:(1)给孤独症儿童呈现一定数量的不同实物、玩具、模型或图片,训练师说出其中任意一个或几个事物的名称,要求他们通过听辨指出或我、取出相应物品。

(2)训练师出示一幅图,问:“指一指,红色的灯在哪儿?小猫在吃什么?哪个是男孩子?

(3)训练不能总是采用你说他听的形式,他们会很快产生厌烦,所以训练者要开动脑筋,设计出相应的游戏活动。让他们按照说的内容绘画是一个好方法。在活动过程中,老师和孩子同时绘画,面对面不让孩子看到老师绘画的内容。画完后,将两幅画进行对比,复习语言内容,找出他听错的地方。训练者在活动中所采用的语言内容要适舌,儿童的听力语言水平。对只能听取单个词语的儿童,可以说画一个房子;而对于较高水平的儿童可以说;在纸的中间画一所房子,在房子的旁边画三 朵花。

3、发声构音训练

例:加强呼吸训练的游戏:闻花香、吹气球、吹泡泡、吹画、吹纸条、吹球过洞、吹蜡烛。

呼吸锻炼操;第一节:扩胸运动,两臂弯曲平举至胸前向后甩。第二节:呼吸运动,两手缓缓上举同时吸气,两手缓缓放下呼气,两拍一个动作。

4、语言训练

例:

1、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抓住每一次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日常活动机会,进行语言教学。比如吃饭时,早餐、晚餐或吃点心时都提供大量的语言学习机会,也是积累和理解各种日常生活用语的好时机;饭前、饭后、洗漱、睡前、与孩子共同外出的活动,都能够给以实时的语言刺激。

2、游戏活动:老师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纸板娃娃,并在另外的纸上画出几套不同的衣服、裙子、裤子等。在活动中,你对孩子说“给娃娃穿红色衣服,给娃娃带蓝色的帽子.....”让他选择,然后互换角色。

三、感知觉训练主要内容及方法

游戏在孤独症儿童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如“猫抓老鼠”“官兵捉强盗”等游戏都能改善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找朋友”“丢手绢”等游戏对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控制力具有积极作用。

适宜孤独症儿童的游戏有: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体育游戏、听觉游戏、视觉游戏、嗅觉游戏、味觉游戏、触觉游戏。

这些游戏都是发展儿童认知心理的重要途径和和积极有效的形式,除了上述的一些游戏种类外,还有发展孤独症儿童认知水平的游戏、发展语言的游戏、音乐游戏、美术游戏、数学游戏、集体娱乐游戏等等。

第9篇:儿童孤独症克氏量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克氏量表

儿童孤独症(自闭症)克氏行为量表(孩子最近一个月的情况)请在以下条目右边的 经常 偶尔 从不 的下方打钩,请不要漏掉任何一题。

行为表现 :

经常

偶尔

从不

(一)不易与别人混在一起玩

(二)听而不闻,好像是聋子

(三)叫他学什么,他强烈反抗,如拒绝模仿说话或动作

(四)不顾危险

(五)不能接受日常习惯地变化

(六)以手势表达需要

(七)莫名奇妙的笑

(八)不喜欢被人拥抱

(九)不停的动,坐不住,活动量过大

(十)不看对方的脸,避免视线接触

(十一)过度偏爱某些物品

(十二)喜欢旋转的东西

(十三)反复怪异的动作或玩耍

(十四)对周围漠不关心

合计总分:

注:“从不”指这种行为从来没有出现过。

“偶尔”指这种行为有时候出现但次数不多,一星期至少数次。

“经常”指这种行为几乎每天出现,引人注目。

该量表用于孤独症(自闭症)儿童筛查,有14项儿童行为表现组成,每一项按照出现的频率,分为“从不”“偶尔”“经常”三级,分别为0分,1分,2分,即 从不 为0分,偶尔为1分,经常 为2分。 累分≥14分且“从不”≦3项,“经常”≥6项者,可能为自闭症,分数越高,可能性越大。

该表灵敏度高,易于发现孤独症(自闭症),但特异度不高(即易发现,但又不太准确)。

须排除智力低下,聋哑儿,最终需专业医师结合病史确诊。

患儿姓名:

性别:

出生年月日:

家长:

填表时间:

电话:

上一篇: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征文下一篇:公积金风险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