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

2022-05-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演讲稿分为多种写作方式,有的是以会议为中心写作,有的是以事情发生为中心写作。在众多的演讲场合中,该怎么写出适合场景的演讲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汇总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1

五月的无锡,百花吐艳,清香四溢,林木葱茏。在繁华的市中心,有一座闹中取静的校园,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显得格外醒目,靓丽,这就是后西溪中心小学。

推开校门,四目展望,“尊师,守纪,勤学,求真”的校风映入眼帘。整洁的校园环境,错落有致的建筑结构,参天的大树,婆娑的树影,洒落校园的阳光,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校园建设者的独具匠心。漫步后小,你处处能听到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看到孩子们阳光般的笑容。

你看,教室里,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袁泓老师正在黑板上书写着生字,孩子们跟着一笔一画的写着,那模样透出了好学上进的心情。

快瞧,操场上,孩子们跟严伟亮老师在学习做操,随着老师的口哨声,那一举手,一投足,大有青出于蓝胜于蓝的气势。

轻轻地走过教室走廊,电脑房里,孩子们用幼嫩的双手敲打着键盘,徐佳栋老师在孩子们中间指导着,哒哒的敲击声透出了孩子们欢快的心声。

英语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的童声跟着王丽珍老师学说着“a,b,c,d……”

队日课上,孩子们神气地站在讲台前,讲着“三顾茅庐”的故事,台下看到的是孩子们聚精会神的小脸和秦正老师会心的笑容。

多媒体教室内,孩子们头戴小动物的头饰,和着音乐,表演着课本剧,响起的是老师为他们骄傲的掌声。

……

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洋溢着澎湃的生命活力,浓缩着后小团员老师的教育理想和不懈追求,探索一条让学生有健康的体魄,有健全的人格,有探究的意识,有创新的精神的素质教育的新路子。

我们树立创新的理念: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如果没有创新,人类社会就不可能发展。现代教育重视学生的主体发展,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独立自主、创新探索等素质。那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有创新的理念。这种创新理念是丰富多彩的,是时代要求的,这种理念主要体现为:要对自身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的束缚,紧跟时代步伐的新教学理念,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学生创设无拘无束,和谐美好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尽情地参与和创造。

我们的校园充盈着创新的气息:新的时代创造着新的世界,新的世界期盼着新的一代,如何使学生成为既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具有现代精神的人才?那就需要创造内涵丰富,不断创新的学校文化氛围,促使师生共同协调发展。

漫步于后小,处处体现着一派生机。校门口的喷水池水花交织,鱼儿在自由的游着,显出校园悠然的气质。楼梯口处,“请轻轻行走”“请小声说话”等温柔,亲切的提示语提醒孩子们遵守规范,与环境友好相处。“让每一堵墙都说话,提供师生更多展示自己的舞台”是学校领导的共识,在学校的橱窗里,走廊上,墙壁上,布满了学生的书画作品,活动剪影,构成了艺术的海洋。正是这优美,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后小的老师和学生时时处处受到善的启迪,美的熏陶。

我们的课堂涌现着创新的活力:后小的团员老师都深深的明白,课堂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文化传递,交流,创新的殿堂。因此,每个后小的团员老师都充分挖掘课堂中的文化因素,使每一堂课都体现出创新的活力。

镜头一,我们在生活中学习。看,元圆老师正带领着孩子们在展示“今天我做饭”的活动呢。孩子们把自己从家里带来的做菜工具摆放整齐,配料一字排开,有模有样地做起了小厨师。课堂成了“舞台”,学生人人参与,个个争着表现。他们小脸通红,争着让老师尝尝自己亲手做的小菜,每个孩子在展示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学会了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本领。

镜头二,我们在情境中学习。快听,一年级2班传出了法官的声音,“鼻子”和“耳朵”正在控诉小主人对自己的暴行。原来这是袁泓老师帮孩子们创设的学习情景。孩子们争着说自己的看法,新鲜的说法,充满童趣的语言,使课堂充满了欢笑。在双方律师的辩论中,爱护鼻子、耳朵的感情自然滋生,人人成了维护正义的小法官。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小学教师创新教育演讲稿2

中国近代一位著名思想家龚自珍,他在研究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时曾经总结出了这样一条非常重要的教训:“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传统文化,它是历史的载体,历史,就通过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只有在传统文化主体意识的主导下面,我们才能够理智的、有针对性的、有效地去吸收其他文化有益的养分,而不至于盲从。树立起传统文化主体意识,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承,所以学校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发展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小学教育,作为最基础的教育,更担负着文化传统——国学的传承和发展重任。

一、“国学”的含义

“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如太学、国子监。作为学问一说,“国学”产生于西学东进、文化转型的晚清时期。当时,国学以学科分,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纳入国学的是《诗》、《书》、《礼》、《乐》、《春秋》、《易》汉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代六艺。今天,我们所指称的“国学”概念,不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而是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在作为现代意义上的以经、史、子、集文献材料为研究主体、包括诸子百家的“国学”概念下,整个中华文明都是国学,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国学内涵,实际上还包括了书法、绘画、民间工艺、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民风民俗等。其最大特点,正如已故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是“多元一体”的文化。

二、创新开展国学教育的策略

(一)打造国学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最能体现学校的品位和内涵,彰显传统文化并结合学校自身历史和传统,发掘自身优势,全校师生集思广益,出谋献策,身体力行营造出以人为本、国学见长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围墙说话,让墙壁育人”。比如围绕儒家经典“和合”思想,建立“和合壁”、“孝心墙”、“感恩墙”,文化长廊有中国思想史上的杰出人物及思想主张、中国文学史上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有效利用校园的主体墙、内操场墙壁,赋予它丰富的生命力。师生们共同在侧墙上泼墨挥毫,体育场边墙上简练的运动剪影;休闲区墙上写意的山水国画;教室外后墙上经典的唐诗宋词;抽象的现代绘画,图文并茂、精彩纷呈,让生硬的围墙变得赏心悦目,静止不变的墙壁变成国学内容丰富的“立体图书”:一幅幅无声的图画以鲜艳的色泽、丰富的内涵形象阐释着中国文化的丰美流长、演绎校园的书香静幽。打造精品国学文化长廊,集中展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师生绘画、抒发书法、刺绣、剪纸等作品。这些作品展示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真正完美,更在于它的内涵,为师生全面发展、张扬个性搭建展示的舞台。那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既展示着迷人的艺术芳香、展示着对于生活的热爱与讴歌,同时也展示着学校国学教育成果。通过这些富有国学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的价值、尊严、自由、创造、潜能在其中得以充分实现;在国学润物细无声的滋养里,生命的生动与韵律在这里得到最好的展现,环境育人在这里得到最精彩的诠释。

(二)开设特色国学课程,促进国学需求

国学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国学教育也就必须是非线性的简单教育。在课程设置中,小学阶段将国学教育有机地纳入课程总体规划设置,将更有利于保障和促进国学教育系统性、纵深性、科学性。我校就小学阶段国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有益且有效的探索。积极挖掘国学教育因素,结合实际,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外延拓展,形成了“刺绣为主、百花齐放”民族工艺特色课程以及民族工艺特色培训活动为载体的国学教育模式,将国学教育深入课堂,有效地提升教育品质、培育人文精神。

学校将每周三下午两节课开设为国学课程,第一节课为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学生自由选择四大名著等文学经典赏读,充分增大学生阅读量。第二节课则将《国学经典选读》作为教材,小学低段以启蒙、诵读为主;小学中段诵读、明理为主;小学高段诵读、明理、迁移讲述为主,做到各学段各有侧重,体现适合各年段学生年龄、学习特点的国学知识递进行结构。同时充分考虑到国学多元化的内涵,将每周五下午两节课确定为以民族工艺培养作载体的特色校本国学课程,主要以刺绣、剪纸为龙头,另外烹饪、手工、舞蹈等百花齐放。将刺绣、剪纸、书画、声乐等纳入课堂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自主选择项目,从最初的临摹、模仿到创新设计,在逐步深入、分层教学中,吸纳民族文化精髓,并将民族文化精彩呈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2+1+1”教学模式(即两项体育特长,一项科技特长,一项艺术特长)。

2009年,美国及英国教育考察团分别专程来到我校,参观学校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课。伴着悠扬的《二泉映月》古琴声,和孩子们一起,尽情地玩味着中国古朴的刺绣、书法、剪纸、美术、手工;欣赏着现代化的电脑彩绘、航模、动画、烹饪……站在精致的“奥运龙跃,福娃欢腾”刺绣组画前,看着学生们娴熟地飞针走线,来自美国郝林斯沃思教育学博士惊叹连连。当她接过赠送给她国画《牡丹图》时,激动地连声赞叹:“这样的课堂真是美的熏陶与享受,这样高水平的学生,真是太棒了!”

上一篇:高等农业院校水力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智能化风险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