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2022-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在“问题解决”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解决”是心理学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多数心理学家认为“问题”包括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条件、目标和障碍。当学生面临一种情境,即学生可以利用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行动目标之间出现空缺时,根据给定的条件采取一定的转换方法克服障碍达到目标,这就是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旨在以问题为中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中,在获得知识和经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品质都得到培养。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在实施“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一、问题情境的构成要素。

问题情境是指个人自己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心理状态,一种当学生接触到学习内容与其原有认知水平不和谐、不平衡时,学生对疑难问题急需通达解决的心理状态。它与问题不同,问题指的是个人不能理解的事物与确定的客观世界的矛盾。问题与情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又有联系。问题情境的产生必须依赖于问题。没有了问题,学生也就不会产生心理困境。

问题情境应该具备三要素:第一,新的、未知的事物(目的),这是产生问题情境的核心要素。为了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必须要求学生完成某种任务,把需要掌握的知识放在未知事物的地位上。未知的事物反映了思维对象——内容方面。第二,思维动机(如何达到),即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正是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或新问题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探索的愿望。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都有填补认知空缺、解决认知失衡的本能。所以,对未知事物的需要是产生问题情境的基本条件。第三,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察觉到问题),包括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学生已达到的知识水平。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能让学生在已达到的知识水平上能觉察得到,这是思维的开端,然后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能使思维进行下去。学生具有的觉察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他们的知识能力水平越高,未知事物与学生认知差距就越少,他们可能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步子就会迈得越大。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是进行思维的重要保证。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1、诱发性原则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保证所设情境能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造成学生心理上的悬念,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习兴趣,把学生带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去,进行有效的学习。研究表明:在“新旧知识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全面科学的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结合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2、展示性原则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必须充分运用形象化的材料和实验,揭示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发现过程,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思维轨迹清晰可见。这既体现了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也反映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是“难易适度”的呢?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那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有密切的联系,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强度,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即“跳起来”或“架设阶梯”能摘到的“果子”,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最适度的问题。

4、层次性原则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尽可能设计科学的、有梯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还要注意在教学中及时引导学生把问题讨论结果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系统的认知结构。

5、共振性原则

如果只是教师来提问题,引导学生得出既定答案,即“以教师的思路来导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思维会被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之中,学生被动地学习,思维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应有利于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学生提的问题越多、越深入,说明其思维越活跃。教师通过学生所提问题能及时了解学生的思维动态,在和学生的讨论交流中,二者的思维相互碰撞、启发、引导,最终达到和谐共振。

6、延伸性原则

该原则指的是在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营造出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继续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去阅读资料、思考问题、进行课外实验,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自学,使课堂教学具有延伸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

1、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1)增设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 1:在高一化学(必修1)“氨的性质”教学时,首先演示“尖端放电”,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放电尖端附近的气体性质的变化,结果试纸变红,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引出“思考与交流”,使学生通过分析讨论、阅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通过增设的实验设置问题情境,能自然地激起学生对新课题的兴趣。

(2)通过出乎意料的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例 2:在高一化学(必修1)“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一节教学中,可通过增设“氯水的主要成分检验”教学探究,经学生讨论得出氯水中含H2O、Cl2、HClO、H+、Cl-等微粒。Cl-用AgNO3溶液检验,应有白色沉淀生成;H+用石蕊试液进行检验,石蕊应变红。对于HClO的检验学生未答出。第一位同学上讲台检验Cl-的存在:取少量氯水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结果看到有大量的白色沉淀生成。第二位同学上讲台检验H+的存在:取少量氯水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少量石蕊试液,结果并未看到试管中的溶液变红,这个现象出乎大家预料。教师适时引导,让这位同学再反过来做这个实验:取少量石蕊试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逐滴加入氯水,结果看到,刚开始滴入氯水,溶液变红,可是再滴入几滴氯水时,红色逐渐褪去,同学们更感惊奇。然后让学生自己看书、讨论,学生找出了原因,然后教师再演示:取少量氯水置于试管中,再取一滴管石蕊试液,将滴管插入氯水液面下,当石蕊试液迅速挤入氯水中一刹那溶液变红,然后又迅速褪色。再请一位同学分析原因。

(3)通过实验创新创设问题情境

例 3:在“硝酸的氧化性”的教学时,演示铜片与稀硝酸的反应,进行对照实验:其一是课本实验,其二是在加入铜片前先加入少量碳酸钠。通过对比实验现象,去激发学生思考:实验改进创新后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能保护NO?增加了实验的新颖性和思考性,使简单实验变得不简单,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

2、通过学生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例4:在学习“浓硫酸的氧化性”时,首先提出问题:实验室中,可以用NaCl和浓硫酸共热制备HCl气体,现以NaBr、NaI为原料如何制得HBr、HI气体?多数同学与制HCl进行类比拓展,得出用NaBr、KI分别与浓硫酸反应制HBr、HI气体这一结论。当教师告诉大家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学生的“矛盾”心理就产生了,从而就促使学生去探索浓硫酸的性质。

3、通过日常观念和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例5:在高中化学(选修5)“酯”的教学中,先提出:人们常认为,饮酒过量的人喝一些食醋虽能解酒,但却由于会形成酯造成脂肪肝,是否正确?教师先指出上述观点是错误的,再请同学们做探究性实验,从而得出酯化反应的条件,分析以上观点错误的原因,从而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产生问题情境。

4、提出猜想并加以检验创设问题情境

例6:在“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学生经过思考可写出下面两个式子:

H HHH

HC CO H H C OC H

HH H H

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何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状态所带来的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深思探索,直至获得正确的结论。

5、通过将问题“变形”创设问题情境

例7:原始问题:已知3Br2+6FeCl2=4FeCl3+2FeBr3,则在FeBr2溶液通入少量Cl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Fe2+=2Cl-+2Fe3+

对于上述问题,先组织学生讨论:Fe2+和Br-都具有还原性,少量的Cl2是先氧化Fe2+还是Br-?由题给反应式可知Fe2+的还原性强于Br-,故少量Cl2氧化的是Fe2+:Cl2+2Fe2+=2Cl-+2Fe3+。接着讨论:在什么情况下Fe2+、Br-都被氧化?且如何确定Br—是部分还是全部氧化,离子方程式又如何书写?教师将原问题作以下变化且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的探索研究。

变化1:把“少量Cl2”改为“足量(或过量)Cl2”

变化2:把“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改为“在80ml、2mol/L FeBr2溶液中通入4.48LCl2(标况)。

变化3:把在FeBr2溶液中通入少量Cl2改为“在含amol FeBr2的溶液中通入bmolCl2。”

问题形式变化,本质属性保持不变,但能加深对相应问题的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发散思维,有利于把输入的信息整合成一个整体,并由知识结构向认知结构转化。

6、通过“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开放性问题是指条件多余、不足或答案不惟一的问题。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不断反复交替的过程。由于开放性问题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就给学生提供了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机会,在讨论和推断正确答案和最优解法时,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复合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再者,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创设开放性问题情景,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让禀性、天赋不同的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机会。

例8:高三复习“NaOH的化学性质”后,教师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实验,能通过观察到的明显现象,说明NaOH溶液与CO2发生了反应。要求:(1)设计时可联系物理及生物知识;(2)选用你认为所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画出实验设计装置图。学生的灵感涌若喷泉,很快设计出10多个方案,其中下面的方案,闪耀着学生创新智慧的火花。

如何创设最佳问题情境,使“问题解决”教学既有利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优秀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还有待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探讨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爱苾著. 《课程改革与问题解决教学》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2]程瑶琴 陆真. 美国化学教材中化学问题解决栏目评析.《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4.12

[3][美] Linda Campbell,Bruce Campbell,Dee Dickinson著.《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1年9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作者:张恩海

第2篇:中小企业如何解决网络完全问题

摘要: 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迅猛,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的广泛开展,企业为提高效益,都在积极的进行办公自动化与网络营销,但网络安全问题给中小企业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据相关数据显示如今平均每10秒就发生一次入侵计算机网络的事件,接近三成企业的互联网防火墙被攻破过,这就直接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又难以投入大量资金营建安全网络环境,真是陷入了一个巨大的矛盾之中,因此如何制定适合的网络安全策略,如何正确实施网络安全策略,已成为摆在每一个中小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资金;策略;网络安全

对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一般认为自身企业规模较小不会受到攻击,而且网络安全的投入均不能很快帶来直接效益。但在实际企业运行过程中,又常常有来自网络安全的损失困扰着企业成长。因为当前病毒、黑客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攻击威胁无处不在、大肆泛滥,谁也不能幸免。网络阻塞、系统瘫痪、信息传输中断、数据丢失等等,这些都无疑将给企业不断带来经济损失。而且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企业将有越来越多的业务在网络中进行,这些关键数据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将关乎企业的存亡,因此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建立安全的网络信息平台,这一问题放到中小企业身上,事实上又显得非常尴尬。因为资金规模的限制,大部分中小企业往往都存在网络安全预算缺乏的问题,然而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实际上并不会比大型企业简单多少。从内网到外网,从被动防御到主动监控,防病毒,防火墙,反垃圾邮件,VPN,上网管理,数据加密等等,中小企业的安全需求也同样复杂多样。如何以紧缩的安全预算来满足复杂的安全需求,这成为中小企业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头疼的问题。

除了资金不足的问题外,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原因也让中小企业的安全问题隐患重重。许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部门和专业的网络安全管理人才,缺乏有效的安全管理人员和管理机制,这使中小企业的网络管理在安全性方面存在严重漏洞,容易受到网络病毒的侵害。另一方面,由于缺少对员工进行网络安全意识的培训,不少中小企业的员工网络安全意识欠缺,没有主动维护系统安全的习惯,这使得安全问题更容易从内部产生。

中小企业应该以何种思路来建立自己的网络信息安全防护体系呢?

1 整体提升网络安全意识

随着企业业务增长、规模扩展,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已然进入全面深化阶段。尤其是随着互联网应用的广泛,网络应用趋于复杂化,在整个产业链中也滋生了层出不穷的种种网络犯罪。许多企业在日益依赖IT网络系统的同时,对IT系统优化及应用问题重视程度不足。建立安全防范意识并不仅仅指的是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安全意识,而是一个从上到下、从企业整体到个体员工均需培养的过程。安全防范是一种被动行为,因为来自网络的威胁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防范的要求必须是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据调查网络攻击成功往往来自安全防范的某个细节失误。培养企业每名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可以通过开展网络安全讲座、案例分析等活动进行提高,另外规范管理制度更是重中之重。

2 积极引入网络安全管理人才

网络安全管理是一个复杂并繁琐的工作,需要专门的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来执行,但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往往是安排某个稍懂计算机技术的员工兼任,有的甚至并没有设立相应岗位。网络安全管理人员承担了企业信息平台病毒防护、数据库安全维护、数据备份与恢复、网络设备安全检测等一系列任务。引入专业网络安全管理人才对公司帐户及口令实施分级控制管理、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使用网络管理软件对企业网络实施控管、制定数据灾难恢复预案及设置等措施,另外网络安全管理人员还可以实时更新企业的网络资料文档、关注网络设备的日志文件,对于一些可疑的访问及网络数据包进行及时监管,并做出应对措施。网络安全管理,这是一个非专业人才无法胜任的工作岗位,

3 充分应用网络安全技术

根据企业网络运行中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企业必须通过一定的网络安全技术手段进行防范。安全技术日新月异,目前中小企业可选用以下安全管理技术:

1)备份技术:用备份技术来提高数据恢复时的完整性。

2)身份验证技术:身份认证的目的是确定系统和网络的访问者是否是合法用户。

3)访问控制:访问控制的目的是防止合法用户越权访问系统和网络资源。因此,中小型企业会规定职工对哪些资源享有使用权以及可进行何种类型的访问操作(比如读、写、运行等)。

4)数据加密技术:数据加密被公认为是保护数据传输安全惟一实用的方法和保护存储数据安全的有效方法,它是数据保护在技术上的最后防线。所以大部分中小型企业都应该使用数据加密技术。

5)路由器选择:安全路由器保障中小企业网络安全。在中小企业这种网络级别中,它也可以成为整个网络的核心设备,承担网络的路由转发和安全防护双向功能。

6)防火墙技术:在局域网中安装防火墙系统,防火墙是采用综合的网络技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屏障,用以分隔被保护网络与外部网络系统,防止发生不可预测的、潜在破坏性的侵入。

7)安全审计:在局域网中安装网络安全审计系统。安全审计技术使用某种或几种安全检测工具,采取预先扫描漏洞的方法,检查系统的安全漏洞,得到系统薄弱环节的检查报告,并采用相应的增强系统安全性的措施。

8)网络和系统安全扫描技术:网络安全扫描和系统扫描产品可以对内部网络、操作系统、系统服务、以及防火墙等系统的安全漏洞进行检测, 即时发现漏洞给予修补, 使入侵者无机可乘。漏洞检测和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因其可预知主体受攻击的可能性和具体地指证将要发生的行为和产生的后果,而受到网络安全业界的重视。

9)网络反病毒技术:中小企业可选择安装瑞星、KV300、VRV、行天98等一批病毒防护产品。

4 及早建立安全防范制度

“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对于企业网络来说,网络安全攻防战是一个网络管理的较量战,因为网络攻击总是寻找企业网络的管理漏洞,毕竟防护者与攻击者的技术水平都相当,寻找技术漏洞有一定的难度。这种情况之下,周密的制度将是防范网络攻击的有效手段。

1)机房管理制度:机房是企业网络的核心,也是重点的保护对象。在机房可以查找到企业网络的敏感信息。机房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包括机房出入制度,网络设备管理制度,故障排除制度。

2)安全保密制度:小到网络的IP规划,大到网络交换机及网络路由器的口令,这些都需要绝对的保密。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企业网络有着许许多多可供分析的重要信息,为此,企业必须制订一套完善的安全保密制度。

安全保密制度,主要是为了防止网络安全管理员泄露企业网络的一些口令及网络信息。在安全保密制度中,尤其要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员与企业员工之间的保密制度规定,既便是在企业内部,网络安全管理员也不要把网络的相关信息透露给企业普通员工,外贼要防,内贼更要防。

3)定期安全评估制度:网络技术一日千里,网络漏洞更是层出不穷。以微软的操作系统为例,每月都会出现系统漏洞补丁,操作系统的漏洞也会影响企业网络的安全运行。诚然,网络安全管理员已经为有漏洞的操作系统打上了补丁,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网络没有安全漏洞。要想保障企业网络的安全,必须定期对网络进行安全评估,并且形成一种制度。定期安全评估,主要是模拟网络攻击的手法,对网络进行全方位的安全测试。

在中小企业网络的安全运行中,提高企业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引入专门网络安全管理人才、以安全技术保障做基础,建立周密的安全防范制度,将可以保证企业在信息化社会运作中加速发展。

参考文献:

[2] 黄桂仁.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时的解决措施分析[J].消费导刊,2009(11).

[3] 王品,李明华.浅谈计算机网络的故障及维护[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09(11).

作者:翟御莎,陈浩

第3篇:如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摘要 :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社会转型大背景下的特殊产物。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学习、心理、性格以及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意义重大。而寄宿制学校是目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相对最优方式和最现实途径。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教育状况 寄宿制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多为进城务工),而其仍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以及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现今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快,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越来越多,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一个班留守儿童所占比例现已达到80%。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家庭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效果和他们作为一个自然人接受社会化的效果,而这些将最终投射到孩子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行为上。如果教育不好这些孩子,一方面是国家人才的损失;另一方面这一庞大的群体将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强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是我们现今应当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情况

(一)学习成绩状况

横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差距;纵向,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前后的学习状况差异。据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居上等和中上等的比例非常小,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在班级处于中下水平;再对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务工前后的成绩進行对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现在的成绩和父母外出务工以前相比,都成下降趋势。由此可见,父母的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确实存在明显的影响,很多孩子的成绩在父母外出后都出现了下降。

(二)家庭教育状况

进城的农民工收入普遍很低,且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就学。由于不能生活在一起,父母平时缺乏与子女沟通和对其必要的教育,既造成了亲情淡漠,又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归属感,这样留守儿童就会比普通儿童更易不守规矩,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另一状况就是我们所说的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最大的问题就是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知识、精力上基本无法代替父母履行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督促孩子学习的义务,即使父母有一方在家,特别是母亲,由于既要照顾老人,又要操持整个家庭生活,对于留守儿童的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力度就被大大削弱。

(三)学校教育环境

尽管我国全面推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但因为历史的原因,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中小学普遍面临着学校布局不合理、教育负债严重、公用经费开支过多、教育硬件设施不完善和师资力量缺的窘况,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由于这些原因让学校根本无力专注并切实加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是近些年来才出现的,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还没引起足够的重视。也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行之有效的对策;有的学校虽然制订了一些制度,但留守儿童是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父母和教师是他们社会化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社会化他人”,因此这些制度很难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四)人身安全状况

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时往往都是把孩子交给自己的长辈或兄弟姐妹,甚至是让比孩子年龄稍大的同辈来进行照管。他们在监护过程中不可能像孩子的父母那样考虑得细致周全,虽然他们特别注重孩子们的人身安全,但据频繁发生的校园安全事故表明,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状况仍然令人担忧。通过对这些安全事故的原因分析表明,基本上都是由于监护人监管不力所造成的。现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校园安全给予高度重视,各学校加强了安全防范,增加了保卫人员,规范了教师职责。

(五)行为和心理状况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校期间,要么表现极度好动,喜欢通过做些小动作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要么表现沉默,心不在焉,上课打不起精神。而在校外,主要是放学后和在双休日他们主要在家玩手机,下河玩水 ,看电视,甚至结伙滋事。

三 、解决措施

从以上留守儿童的状况来看,寄宿是弥补家庭教育环境缺失带来的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安全等方面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基层教育工作者认为的目前最适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办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

1、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的优势。留守儿童大多住在离学校较远的农村,如果不住校,放学回到家已经很晚,较难按时完成作业。监护人忙于农活,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他们的学习进行指导,大多隔代监护人更是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致使他们遇到学习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如此日积月累的学习负担就会逐渐拖垮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实行寄宿制,避免了走读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学校规定住校学生早、晚时间必须上自习课,在自习课上认真复习功课,预习新课。学校在早、晚自习课时间,安排相关的授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及时解疑释惑。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

2、寄宿制有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人身安全保障的优势。近年来由于农村入学率偏低和各村组入学率差异大,为了节省教育成本、集中资源办学,地方教育部门都对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幅撤并和布局调整。

3、寄宿制在培养留守儿童良好行为方面有明显优势。留守儿童行为的偏差主要源自集体观念的缺失,一个学生心中没有集体意识,往往在行为时心中就没有一杆秤,就会放任自流,做出一些非正常的举动。另外,留守儿童特别是隔代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祖辈对他们过分的溺爱,加之祖辈年龄偏大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和相关的知识培育他们如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甚至老人的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他们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他们的行为习惯带来偏差。但如果留守儿童住校,情况就会不一样。寄宿制基本属于封闭式管理,学校制订了科学、严格的作息时间,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做规定的事情,可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学校的规章制度对他们的行为又是一个很好的约束,如果学生没有遵守相关的规定,学校就会教育他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必要时还会采取惩罚手段予以矫正。

4、寄宿制在培育留守儿童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发展方面有明显优势。儿童在少年时期未形成稳定的个性 ,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可塑性很强,因此,儿童少年时期与同伴的友好交往和学校对他们经常性的教导是塑造其良好个性、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寄宿制正是为留守儿童提供了一个彼此相互影响、学习的机会和心理健康发展的平台。

四、 小结

目前,如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建议政府建立专门的打工子弟学校,赋予孩子在父母身边接受学校教育的权利,享受所在地学生就读的待遇。也有主张取消城乡二元结构,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让农民工子女能在地域上灵活人学,以受到更好的、更方便的教育。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关注和良好愿望,将给问题的解决带来希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努力,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目前情况下,我认为,实行集中寄宿制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最佳途径。

作者:张红丽

第4篇: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

(一)农业政策问题。

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

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

三是扶农政策。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

二、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

深入研究“三农”问题,便不能不触及农村土地制度这一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土地产权关系界限模糊。二是土地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没能发挥其应有的经济功能。三是土地有偿流转受到诸多限制[6]。

第5篇: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九五期间,农业占GDP总量是占18%多。但是到2002年已经降到14.5%,到未来五年有可能降到10%,农业在GDP中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那么,如何保证农民收入增长?

一方面增加购买商品、农产品的城镇消费者,另外一方面,适当降低农业劳动力。我想这是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在结构调整中城市人群的比重提高,农业人种的比重下降。另一方面,农业通过自身的结构调整,提高质量,加工,通过这些途径,两个方面都努力,才能使得农业对农民来说重新是收购增长的来源。

税费改革的问题,首先应该看到税费改革必定会减轻农民负担,而且很重要的目标是减轻农民负担。怎么不让它反弹起来?要有一个更高的认识,农民税费改革不仅是经济领域的改革,而且是对农村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改革。为什么农民负担会重?而且重的地方,有些地方苦不堪言,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农村的上层建筑严重不适应农村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机构要精简,人员要精简,让农村的上层建筑和农村的经济基础相适应,这样才从根本上消除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

可以想象,如果机构不减,人员不减,明年人家说干部工资发不了,电话打不了,会开不了,出差出不了,又会变别的方法收钱。当然也要增大对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去年全国搞了20个省的试点,今年准备基本全面铺开,34个省、市、自治区都要铺开,在总理报告里这部分预算是305亿。

农民有一句口头语,负担为的是教育。增加了转移支付,就等于政府的财政把农民的负担替代掉一块。

据我们了解,大概全国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在2002年大概达到9400万人,这9400万人中,大概有6200万是出县的,离开本县去打工。而出省的劳动力大概是4000多万,整个9000多万外出务工的劳动力,一年挣到的工资性收入是5500多亿。如果他们自己在外头还要生活,扣掉他们自己的生活之后,汇回家和带回家的,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判断,拿回农村的是3200亿。

可以想象,如果农村没有3200亿元的钱从城里拿,目前的农村收入和城市收入又会是什么样。所以这个事情对农村收入意义非常大。必须看到目前相当一部分地区农民,如果没有外出务工的机会,他已经不可能增加收入。回过头来我们很现实的看,如果没有外来工在城里,这个城市的经济建设、社会管理乃至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都没办法正常进行,建筑工地谁在做,早点谁在弄,都没法弄,所以这件事情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农民流动就业,进城就业。这次亮绿灯起到的作用是什么?这边增加农民的收入,那边刺激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方便城市居民的生活。仔细想想这么多农民工到城市里是来就业的,创造的GDP在这个城里,创造的税收在这个城里,因此你对他的管理毫无疑问应该列入财政。

我跟城里有些熟人交谈,你说农民工抢你的饭碗,我非常不理解。一个离乡背井的农民进了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信息不同,他主要找工作,还要安排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找房子,找生存,就这样的情况,他已经找到工作,有收入,你在城里这么熟悉,亲戚、朋友、领导一大堆,你怎么会找不到工作,他怎么会找到工作?一个城市的发展,各种层次的劳动

力都是需要的。所以从这个角度去看,城市的居民也应该比较公平去对待外来民工,因为他给你提供了很多方便。这么看好之后,怎么营造一种好的环境,尽量给农民的进城就业多提供方便;

在整个国家正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非常勇敢地面对最巨大的问题,就是最大群体的致富问题。解决这么大群体的致富问题,我想这是世界级的经济学难题。农民有了钱,这个市场就繁荣了,整个经济增长也就有了活力,7%、8%就有了可能。所以农民的致富问题不仅仅是农村问题,而且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问题。有了这一切,还剩18年的时间实现全面小康,本世纪中叶基本现代化,才有真正的可能。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锡

第6篇:如何解决我国三农问题

学号

TEL

背景分析

众所周知,我国的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农民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增长缓慢,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以及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但是直到2004年中央出台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号文件之前,农民的收入一直在缓慢增长,农民的货币收入多年没有明显的增长。农民的养老保险、社会医疗、等社会福利保障措施的缺乏导致农民从事非农产业的积极性受到制约,农民的消费需求也因此受到限制。从政治层面上看,这些都成为实现中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患。

农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长期由于建设、维护投入不足而恶化。由于包产到户以及乡镇企业衰落以后,导致大部分农村基层组织缺乏充分的集体经济支撑,有些基层组织组织软弱涣散,党对有些农村的领导出现缺位。大多数农村文化事业匮乏,原有的许多政府支持农村文化事业的做法由于体制的改变或者消失或者供给严重不足,导致赌博、封建迷信等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能完全相符的东西乘虚而入。

农业问题表现在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和土地经营权确权以后,在当前的政策体系框架下,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的缺乏成为限制农业实现规模化经营的瓶颈。农业在大多数农村还停留在一家一户小型农户经营的状态。农田水利、林业隔离带等配套设施由于多年缺乏建设和维护,出现毁损或破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率。

为了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从2004年开始至今,党中央每年都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当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每年都围绕三农出台了一系列一号文件。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主要讨论了农村改革问题。会议出台的《决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维护好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项“民心工程”。让农民拥有长期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对农民最大的“多予”;保证农民享有充分的土地收益,是对农民最实的“少取”;放手让农民自主经营,是对农民最好的“放活”。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健全在依法自愿有偿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的经营权、收益权、流转权。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征占制度,依法规范征地程序,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办法,提高补偿标准,并搞好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对我国农村改革有重要意义。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农民要拥有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和对于土地经营权的买卖收益权。财政将加大支持农村改革的力度,并且要把刺激农村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将是政府支持三农的重点。

应该看到,党中央出台的一系列一号文件涉及到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要达到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目标,在我国当前面临增长趋缓、财政收入预期增长减少的宏观经济形式下,各级政府在支持三农的实际工作中需要有所侧重,不能四面出击。政府在选择支持三农重点时,首先不能脱离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第二,需要进一步处理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第三,需要针对农民的需求出台相应的政策,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有限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

我国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是,土地所有权已经实现了部分的私有化。土地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即使资本主义国家的土地,虽然表面上属于地主阶层,但实际上最终的所有者是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在需要地主的土地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买卖,但是这个买卖地主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因为单个的地主相比国家机器仍然是弱势的,只能是价格的接受者。我国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际上是部分的实现了土地私有化——土地的经营权私有化了。这样就可以在保障国家对于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我国当前土地所有权的实际情况,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出发点。

第二,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里的市场经济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不应该被忽视。正是由于是社会主义,因此对于三农而言,国家对于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是不能改变的。此次金融危机虽然已经殃及全球大多数国家,但是对我国的影响可能只是经济增长速度变缓而已,中国社会稳定不会受到多大的影响,原因也在于由于农民只是部分拥有的土地私有产权——土地经营权,并且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程度也不是很高,于是大批失业的农民工就可以回到土地上去,虽然其货币收入肯定会减少,但是农民的生产应该有起码的保障,于是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农民,其生存能够得到保障,从而保障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第三,当前农民面临的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可能有人要说那还用问,肯定是农民收入太低!这实际上是一个现象而不是原因,不能因为农民收入低政府就直接给农民发钱,那样农民消费以后还是个穷人。实际上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在于农村市场经济的发育尚未完善。有些地方政府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思路,号召农民种某种品种,但是由于市场需求有限,反而出现农民丰收后,相互竞价销售,导致利润空间被过分挤压,甚至亏损。

本人认为,根据农业和农产品的特点,如果说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增加农民收入,那么政府帮助农民增加收入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竞争力,增加从事第一产业农民的收入。农业生产和原始农产品的供给具有周期性、同质性、低附加值、高自然风险等特征,如果农业生产仍然停留在小农经济的规模,农民每年到了丰收时节,将会面对有限的需求而相互展开价格战,导致农业生产增产不增收。同时许多自然灾后也会每年导致一些小农破产,陷入贫困。如果政府能够推动农业合作化,把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广大小农户组织起来实现大规模生产,并且由财政补助,通过支持农业合作化发展农业保险,降低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从事第一产业农民的收入状况将得到根本的改观,三农问题也就能够从源头上得到解决了。

解决措施

农业保险是指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2003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农业法第四十六条指出,“国家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国家逐步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鼓励和扶持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建立为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服务的互助合作保险组织,鼓励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农业保险实行自愿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参加农业保险。”

实行农业保险可以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也可以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我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特征表现在农业上,不应该停留在当前家庭联产承包的现状上,而是应该鼓励发展农业合作化生产。这里的农业合作化不同与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人民公社。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农业合作,农民被完全剥夺了从事农业生产的主动权,成为靠挣工分

为生的农业工人。这种合作体制虽然为我国工业化过程迅速实现了资本积累,但是由于农民没有任何产权并且在大锅饭体制下,缺乏提高农业生产率的积极性,我国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实行的农业合作,将是以农民对于土地享有完全的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为基础,本着互助协作、进退自由的原则,形成的外市场内计划的合作关系。合作社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信号,确定当年合作社的总产量和每位社员的生产配额,合作社与社员之间通过合同的方式,在社员开始农业生产之前就已经基本保证了农产品的销路和价格,同时为广大社员提供生产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并组织对于社员的培训。这样农业市场的价格风险和生产的周期性就被极大程度的降低了。

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就有必要引入农业保险,政府通过支持农业互助保险的方式,帮助农民减少投保负担,降低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某个社员发生农业风险以后,可以通过其他社员缴纳和政府补贴的保费,对于受灾农户实行赔付,把单个农户需要面临的自然风险转化为合作社、政府共同负担的社会风险,于是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命运就可以得到根本的改变。如果当年的保费收入出现剩余,可以作为合作社的风险准备金,转入下年滚动增长。合作社还可以为广大社员办理大灾风险准备金和再保险业务,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风险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保证。

通过形成这样一个建立在明确产权界定(土地经营权)基础上的农业合作化生产加互助农业保险的制度创新,就可以把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化解到最低限度,使得从事第一产业农民的生产走上社会化、规模化和自然风险最小化的轨道,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第7篇: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问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农民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农民问题,具有新的内容、新的特点和新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广大农村工作者积极探索和建立适应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领导体制、管理机制和工作方式,一切从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出发,营建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切实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关键词:农民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和生活方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部分农民也迅速转变成为民营企业家,但多数农民仍肩负着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目标的重任。这充分说明,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三农"的基础地位始终不会变,农民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也会愈加明显。因此,认真研究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加强和改善党在农村的工作,对于保持农村稳定,推进农村改革,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引领农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1、把握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切入点

农民问题错综复杂,解决的切入点就是搞好权利和经济利益: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权利;在经济上,充分尊重市场规律。为此,在工作中应着重把握和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农业政策问题。一是土地政策。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基,土地问题是"三农"的核心,事关农民的根本利益。侵害农民土地权益,将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直接影响农民的就业和生产生活保障,直接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村土地承包法》之规定,依法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决策权,切实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存问题。二是集体财务管理政策。农村财务问题既是农民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引起农民集体上访的主要导火索。搞好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对于密切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将产

第1页(共6页)

生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三是扶农政策。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是农村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中央出台了I号文件,农民对此欢欣鼓舞,一致认为"1号文件"贴近"三农",政策性强,增收的措施比往年更积极、实在。

(二)农民负担问题。要提高农民的物质利益,就要促进农民增收、减轻农民负担,要加大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建立对农业产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即是在政策上保护,物质上投入,生产上服务。清理和规范涉农事业性收费,取消不应由农民负担的税费项目;要继续加大配套改革力度,切实精简机构,进一步减少财政供养人员,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

(三)农民自主权问题。对农民来说,自主权是最大、最切实的民主权利。从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功实践来看,最基本的经验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放活了农民的生产经营权。我们要始终坚信,农民有能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应让农民自主决策。政府的责任是为农民提供政策指导、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政府的引导和服务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

(四)农民民主权利问题。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必须坚持和完善"村民自治",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在管理社会事务、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依靠农民的力量形成良好的农村社会风气和社会秩序。同时,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尊重农民的创造精神.中国的许多成功经验都是尊重农民创造精神的结果,比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镇企业等.我们要允许和鼓励农民,大胆试验和探索新形势下的农业经营机制和农村管理办法,各级干部帮助加工、总结,逐步提高和规范。

2、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着力点

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跳出"三农"抓"三农",同时要立足"三农"抓"三农",其根本路径就是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

第一,要把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有机整体置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予以通盘考虑、协同推进。

第二,要把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作为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举措。第三,要把政策创新和机制创新作为推进"三化"、解决 "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三农”问题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长期束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深层次问题在新阶段的集中反映。解决"三农"问题要靠"三化",而推进"三化"进程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需要在发展实践中逐步探索一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运作机制。当前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进一步完善政府支农政策体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旨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措施,如粮食直补、减免农业税等,收到了明显效果。应该说政府建立粮食直补制度是非常积极的举措,也符合加入WTO以后的国际惯例。但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9亿农民的农业大国,单纯的粮食直补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增收问题,对国家财政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国家对农业的政策补贴除了直接面对种粮农民个体外,更应探索建立一种能够促进形成农业和农村内在发展机制的政策体系,使之不但具有补贴功能,更具有引导生产要素向涉农领域集中的资源配置功能,发挥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政策的基本取向应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目标,支持方向从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进一步延伸到"三化"领域,其次,要在优化区域布局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水利、道路、信息化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逐步改善农村落后的经济基础条件,为"三化"的顺利推进创造外部条件。再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相对脆弱的生态现状,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创新投入机制,让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化"。首先要创新农村金融支持体系。金融系统对农业农村的支持功能弱化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试行产业化龙头企业专项贷款制度,放宽和规范龙头企业贷款条件,扩大借贷规模,采取专项放贷,封闭运行的办法,在保证龙头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的同时,也可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支持农民调整结构。同时,继续发挥农户小额信贷或多户联保等优势,多方面解决农业发展的融资问题。其次,积极引导民间资金投向"三化"。民间资本具有存量大、市场活跃、投资欲强烈等诸多特点。事实上,近年来民间投资已呈现出向农产品加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服务业等多领域、多层次进军的趋势。

3、统筹城乡就业环境,促进农村劳动力战略转移。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化聚集,农业劳动力向

二、三产业转移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工业园区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发展壮大城镇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要以发展园区工业和服务业为重点,增强城镇的经济集聚功能,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载体,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让农民真正成为城镇建设的投资者,城镇发展的创业者和城镇化的受益者。二是要进一步加快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取消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不合理限制。要用住地登记制度和身份管理制度逐步取代户籍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为农民进城务工提供多方面服务。三是要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和整体素质。四是要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

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解除农民离开土地的后顾之忧。如广东佛山地区通过建立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成相衔接的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以个人帐户为主,通过个人缴费,村组集体给予补贴,政府扶助等途径筹集资金,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经验。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五统筹"的科学发展,扎扎实实推进"三化",切切实实抓好"三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解决好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五个突破点

把握了关节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内容;抓住了着力点,就基本掌握了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主要方法.但千言万语,贵在求真;千头万绪,重在落实。因此,抓落实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的要害和关键,是必须牢牢把握突破点."发展是硬道理,落实更是硬道理",要解决好当前的农民问题,必须咬定发展不放松,求真务实抓落实,从五个方面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寻求突破。一要从思想认识上抓落实、求突破.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思路决定出路。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只有在思想认识上率先到位,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充分认识农民问题在"三农"问题中的核心地位和在整体工作中的基础地位,才能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才能树立强烈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迅速启动好各项工作,实现突破。二要从职责履行上抓落实、求突破.要有效解决新时期农民问题,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只有政府搭好了台,农民才能唱好戏。因此,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农村工作者,必须时时刻刻把正确履行好自己的岗位职责作为工作的重点,作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为农民精心搭台、细心服务、费心引导,促其发展,实现突破。三要从为民谋利上抓落实,求突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宗旨,解决农民问题必额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农村,服务农业,关心农民,积极为农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尤其是要妥善、及时、深入解决好农民群众所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排解他们遇到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营造聚精会神抓建设,同心协力谋发展的格局,促进农业农村工作的全面突破和快速发展。四要从工作方法上抓落实、求突破.工作方法对路,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不同的工作,其方法不尽相同。调查研究、综合分析、归纳总结等,是工作中通用的方法。解决新时期的农民问题,必须把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入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始终要把工作方法落实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三个贴近”上,以提高工作实效,促进工作突破.五要从开拓创新上抓落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各项工作都要在改革中向前推进。在此过程中,必特遇到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必然要求我们以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措施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因此,搞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工作,只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在体制上、机制上、制度上创新,才能突破新局面,创造新业绩。

参考文献:

[1]李树基,朱智文.“三农”问题研究综述.甘肃社会科学出版社.

[2]罗晓东.农民问题不仅仅是增收问题.人民出版社.

第8篇:如何解决厌学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如何解决厌学问题

班级:高二(9)班班主任:周燚郴 开会日期:06 年 12 月 13 日 星期三 人数:34 人

班会目的: 通过班会,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针对本班大部分同学学习目的 不过明确,且有部分同学厌学不自信的现象,进行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增强其责 任感,珍惜今天的学习环境,严格要求自己,激发学习热情。慢慢摒弃厌学这个坏 习惯,使同学们明白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培养是成功的前提,命运在自己手里,未来 的路要靠自己创造。 若想自己的梦不再是虚幻,就要先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 路, 就在我们脚下,一直通到我们的梦想之颠! 班会形式:在主持人的带领下分别由学校心理咨询室林主任和高二(9)班心灵 委员林心

最后就影响到我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接下来,我们来 看两个很典型的高中生因厌学问题而导致犯罪的案例。 ”

典型案例 1 林某学习基础差,上课听不懂,下课不想学,导致对学习没有信心。而且学 习目的不明确,容易受网络、游戏的影响,把本来应该集中在学习上的注意力转 移到其他爱好上。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不忍心对孩子严格教育,对孩子 的管教和约束力度不够,导致林某出现厌学心理。今年 3 月 11 日晚,林某网吧 里玩一种用刀捅人的暴力游戏时,由于他技术欠佳,每次都被人捅倒。坐在林某 旁边的一名年龄相仿的少年陈某也在玩同一游戏,陈某忍不住对林某冷嘲热讽。 在网络上杀红眼的林某当即火冒三丈,因他平常专打血腥暴力的游戏,操起网络 刀剑或枪炮,冲上去就杀他个天昏地暗,鲜血淋漓,不杀死对方就决不下网线。 沉浸在暴力游戏中不可自拔。结果抓起网吧老板的菜刀,砍断陈某的脖颈、砍断 网吧老板手臂,致使一死一伤残,铸成悲剧。最后直到警方赶到现场,林某才惊 醒: “我是不是杀了人。会不会坐牢?” 典型案例 2 周某是个自控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 睡觉 , 作业拖拉,敷衍了事,甚至出现抄袭现象;常常考试作弊,违规违纪,对老师的 批评和教育无动于衷,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其家长希望子成龙都希望 自己的子女将来有出息, 有前途, 于是在学习上要求自己的子女能够考出好成绩, 能够超越别人。因此一旦考不好,就不分青红皂白,也不管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 的原因,不是打就是骂,给孩子增加了心理压力,因而孩子不堪重压,自尊心受 损,厌学的情绪随之产生,对其家长的严加管教不服,不仅厌学,而且产生对抗 心理,最后一气之下,选择了向这世上最亲的家人投毒。 某日晚上,他用牙签 ” 瓶装了甲胺磷,趁母亲切土豆时,将甲胺磷倒进烧肉的铁锅中。最后导致一死一 重伤。 “从上述两例血淋淋的铁证告诉我们, 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 问题。所以面对社会上普遍的厌学现象,再针对我们(9)班的厌学现象,我们 邀请到了学校心理咨询室的林主任来我们班进行有关于厌学的心理成因的报 告。 ” 4:林主任发言。林主任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 ① 来学校学习的目的和意义 ② 如何认识读不好书的问题 5:心灵委员林心猷就我们(9)班所存在的一些厌学情况进行分析。 ① 一学科厌学 典型案例 1 某中学三年级学生, 其问题是该生物理学习严重困难,并且曾经在最近一次 物理考试只得了 27 分。而该生却是努力学习的学生,

,并且曾经在班里是学习相 当不错的学生。班级按照成绩排座位,该生曾经排在第三排的好位置。由于某次 考试成绩下降,老师把好的座位向后排了一排,到第四排。该班老师这样做的目 的是激励她:重视物理,别骄傲! 但这导致该生的消极情绪, 一上物理课或见到物理教师都情绪低落、无精打 采。过一段时间以后该生对这件事似乎确实已经“消气了” ,不那么在乎了,可 却出现了一上物理课就心情沉重,容易疲劳的现象。在下一次考试到来时,她的 物理成绩又下降了。 于是, 老师又把她的座位向后排了一排。 她的情绪更低落了, 终于有一天, 她的座位排到了最后一排;她的考试成绩也降到了班级最低分―― 27 分。

此类厌学学生在思想上都能够认识到自己当前努力学习与自己未来前途、 命 运等方面的关系,有的甚至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学科性厌学只对某特定学科的学 习产生厌烦情绪。往往是由于某些偶然刺激导致消极情绪反射形成的。如:师生 感情冲突、 课堂情绪挫折、 考试严重失利等刺激都可能导致其对该学科的课堂学 习、作业练习等厌烦反应,严重者连听到这个学科的名称都心情烦躁。 ② 过敏性厌学 典型案例 2 范某本来是班级的学习尖子生,成绩最好时曾经排在班内第二名,后来该生 语言成绩莫名其妙地大幅下降。于是,班主任老师一再地督促她的语文学习,但 仍无济于事,语文成绩还是一降再降。后来班主任在一次长谈中得知,原来范某 只是因为看不惯语文老师上课爱笑的习惯,就使得她不爱上语言课。后来她过敏 性地厌烦语言老师上课时爱笑的行为,越来越怕这位老师笑,偏偏这位老师越来 越爱笑,在初中毕业考试时,她的语文成绩刚刚及格。 范某这种过敏性情绪反应, 从表面看,似乎这些学生的厌学情绪障碍形成得有些 过于敏感,事实上,如果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这类学生身上一般都存在不同程度 的焦虑症或抑郁症的某些特征, 并把这种消极情绪投身到某些不易为别人注意的 小事上,因而就对这些小事产生焦虑情绪反射。 过敏性, 即一种在学习情境刺激下产生的下意识的较强烈痛苦的情绪反应行 为。有过敏性厌学的学生对上学接触老师、提问、父母唠叨等,常常是过敏的。 过敏性厌学的学生在其所厌烦的学科学习过程中, 一般都能体验到极大的过 敏性痛苦情绪。多发生于上进心强,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身上,其中又以女生居 多。 她们一般是那种积极努力学习、 急于取得成效的学生, 当其产生厌学行为后, 一方面感到很深的恐惧、担忧,另一方面总是逃避对自己厌学的学科的学习。而

恐惧担忧与逃避行为又加深了这种厌学行为的痛苦体验。 ③ 潜意识条件性厌学 典型案例 3 某初中二年级学生,身高体健、性格开朗、精神饱满并情绪乐观。就这样一 个身心健康得让人羡慕的学生,上课从来不能专心听讲,每到自习做作业时,总 是连十分钟都坐不住,频频地动来动去,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喝水,一会 儿摆弄东西,一会儿打扰别人„„晚上做作业时,只要一看见书桌上的台灯时, 便开始感到心慌,感觉两肩沉重,背部酸痛,肩膀总是不停地动来动去。 我们从任何一个常规刺激下一形成厌学或恐惧行为的学生, 或在整体心理健 康方面,或在早期经验方面,有某种潜在的其他因素的互相配合,才导致了严重 厌学或恐惧学习行为。 那些早期情绪挫折经验的人,他们的早期情绪挫折经验更 容易作为原有情绪经验的固定点,来同化新的情绪挫折,形成新的更为严重的心 理障碍。 ④非过敏性厌学 典型案例 4 李某在小学时就是那种典型学习困难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第 10 名到第 24 名之间波动。上初中跌到班级第 29 名,最后连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其父母托 人帮忙,又多花了一笔“特殊学费” ,才勉强地进入私立高中就读。起初她想要 奋起直追, 可是, 无论如何也追不上, 后来成线连连下跌。 大大小小几十次考试, 都是失败!分数一次比一次低。 非过敏性厌学不只是对某个学科表现出轻度的不适反应, 多以心烦为主要体

验, 但体验不到极端的痛苦。 这类学生中有一部分是长期学习落后并比较认同现 状的学生; 另一类是在经过长期努力之后进步不明显或有所退步,信心不足而情 绪低落者。 6:主持人发言: “看到心灵委员总结的几条厌学的种类,似乎让我们觉得似 曾相识。我们都心痛与沉重。而且现在距离高考仅仅只有一年半的时间了。说长 不长, 说短不短, 我们该以怎么用的状态去迎接高考呢?是继续这样浑浑噩噩的 过去还是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经过老师和班委的商讨, 我们总结出了几条 缓解厌学情绪的措施。现在与大家分享: ① 何缓解学业焦虑 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动机水平, 过强或过弱的动机水平都容易使自己产生失 败体验而导致心理压力。 未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要过多地担忧将来的事情,而应 将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②正确看待信心问题 1.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 2.体验内心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要相信之所以失败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无 效努力。 3.不妨制定阶段性目标。 4.在不断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就感。 5.增强自

第9篇:房屋质量问题如何解决?

房屋质量问题如何应对

房屋质量问题各种各样,不同的房屋质量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本文结合了六种房屋质量案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房屋质量问题很多,有的是漏水起皮等小问题,有的是沉降等结构性的大问题。哪些质量问题可要求退房赔款,哪些可通过维修解决?问题不同,维权的方式也不同。我们购房者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就必须了解正确的维权方式。

案例1:退房!

今年9月,刘小姐终于把新买的房子装修好。可入住后的第一个星期,她就发现该幢楼内1楼变电站发生的噪音,使全家夜间无法入睡,刘小姐觉得噪音严重影响居住及身心健康,先后与开发商、物业、消协沟通,虽经调解但无结果。于是她委托区环境监测站进行测试,测定结果为噪音确已超标。遂起诉,要求终止与开发商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由开发商返还购房款,并赔偿利息损失。法院认为,开发商有义务应保证其所交付的房屋符合住宅用途,可供他人正常居住使用。现因大楼内建有变电站致房屋噪音超标,且难以改善,不符合居住使用条件,故支持刘小姐退房。

案例2:赔款!

王先生在开发商交房时长了一个心眼,请房屋质量检测站的朋友一起去验房。验房时发现,房屋为砖混结构,但购房当初约定的为“所售商品房为钢混结构”。王先生发现房屋由约定的钢混结构变为砖混结构,觉得自己花了冤枉钱,要求开发商予以赔偿。法院认为,房屋主体结构发生变化,王先生可以要求开发商经济赔偿,也可以选择退房。

哪些质量问题可退房赔款

1、若业主经工程质量监督单位核验,确属主体结构质量不合格的,购房者有权退房,解除商品房买卖合同,并要求开发商赔偿损失。

2、若业主所购房屋主体质量合格,但房屋其他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则开发商应当承担违约责任,购房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一般是指购房者所购买的房屋出现严重质量问题,且该质量问题通过修复等亦无法保证购房者人身、财产安全及正常居住使用的情形。

3、若业主所购房屋虽存在质量问题,但尚未达到“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这一严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商轻微违约,没有达到根本违约的程度,所以业主不能要求解除合同进行退房。只能要求开发商在保修期内承担修复责任。如开发商拒绝修复或者在合理期限内拖延修复的,业主可以自行或者委托他人修复,修复费用及修复期间造成的其他损失由开发商承担。

上一篇:人事部12月份工作计划下一篇:2018年无烟日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