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2023-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从事美术鉴赏课教学已经10年了, 现在上课一点激情都没有。”一位同事说。有人问:美术老师怎么了?美术鉴赏课上起来应该很生动啊!来听他诉说:当你提问时, 学生哑口无言;每次精心备好的课, 高高兴兴来到课堂, 让学生看课本图片, 带课本同学寥寥无几;当你开始讲课时, 学生开始开窃谈会;需要学生互动时, 学生正聊得欢, 好像不在课堂上。真是乘兴而来, 败兴而归。如何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 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提高教学效果, 一直以来都是困惑我们美术鉴赏课老师的一大难题。

1 高中美术鉴赏课存在的几个问题

由于教学课时数设置不足, 使教学内容难以取舍。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美术鉴赏课课程指导纲要》的规定, 《美术鉴赏》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总课时数应为30-60学时。目前不少学校安排《美术鉴赏》课程, 每周课时仅为一节, 除去节假日休息, 学生实际课时约在15-18学时左右, 与教育部规定相差甚远。课时严重不足, 教师在制定和执行教学计划捉禁见肘, 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教学, 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 有的是教师让学生自学, 造成放鸭子现象时有发生。

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美术鉴赏课缺乏严格的考核机制, 学生的期末成绩单没有美术鉴赏课的一席之地。教师虽然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 与高考无关, 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肯听, 别说考试了。尽管一些省份注意到这些问题, 但没有采取具体措施。

教学内容重复, 缺乏一定的连贯性, 阶梯性。学生反映, 美术鉴赏课教材初中学过的内容, 高中重复学。如《夜巡》, 《蒙娜丽莎》等初中早学过, 高中还上:有的内容比较复杂, 让学生思维产生混乱;教材的连贯性, 阶梯性不够, 跨度很大, 学生怎能有兴趣?出现开头一幕就很正常了。

美术鉴赏课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美术鉴赏是一门没有高考的科目, 这就决定了它的尴尬处境。因为提倡素质教育, 课还得上, 学生欣赏时, 一边做作业, 一心二用;有的在打瞌睡, 课想严严不了, 如果要松点, 又不能放任自流啊, 学生也在听啊!真实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 变通的教师上课结束, 放一些和课堂内容相关的短片, 作用有限。教与学的过程被淡化, 教师觉得自己没法教了。

2 解决问题的策略

对重复的内容大刀阔斧的去掉, 拓宽教学面。教师要对教材重复的知识点毫不吝啬的舍弃, 了解学生需求, 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 梳理, 拓宽,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做到兴趣和内容兼顾,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与激情。再补充一些现代设计, 街头艺术等, 开拓学生的眼界。

合理安排课时, 对教育内容进行调整。由于美术鉴赏课地位特殊 (无高考) , 一般学校对这门课的课时设置都不足, 因此, 学校要给足课时, 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和整理, 做到既不拘泥于课本, 又不走极端,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 灵活采用教学方式, 做到既能完成教学目标, 又能使课堂气氛活跃。

采用多种教学法,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1) 应用讨论法。由于缺乏考试机制,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笔者在课堂上运用讨论法。如上《古代玉石艺术》这课, 采用分级讨论法, 不同的小组分别讨论玉的含义, 玉的发展史, 不同朝代的玉器作品, 如何区分玉质的好坏等, 教师先提一些纲要, 学生集体讨论, 然后教师汇总或者学生先讨论, 教师后总结。 (2) 应用探究性学习法。由于美术鉴赏课这门科目高考不考, 学生的感觉是不必要浪费时间在此科目上, 其实, 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 此科目不仅仅要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还应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启发学生在掌握上课的基础上, 融会贯通, 体会其中包含的艺术规律, 学会鉴赏不同门类的艺术作品, 提高审美情趣。 (3) 理论联系实际。学生通过学习, 逐步养成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进行《园林艺术》的教学时, 笔者就让学生查资料, 然后带他们到清晏园切身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 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也让教学事办功倍。

加强教育, 树立正确的美术鉴赏课观念, 转变学生的观念, 树立起对美术鉴赏课的正确认识和学习态度, 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这主要靠教师, 教师以提高学生美术素养为教学目标, 制定相关的课堂管理制度, 并保证制度执行。只要持之以恒, 观念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美术老师要振作起来, 面对现实多做思考和尝试, 这样才能迎来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1]陈瑞林.20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历史研究[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 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2]王宏建主编.艺术概论[M].文化艺术出版社.

上一篇:基于互联网环境的书籍杂志经营模式转型与盈利模式探究下一篇:高校油画教学中人文关怀的融合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