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科学教案青岛

2023-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上科学教案青岛》,供大家阅读,更多内容可以运用本站顶部的搜索功能。

第1篇:二年级上科学教案青岛

青岛版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5 太阳的光和热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可以发光发热。

2、能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和感受阳光下的多种现象。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阳光下的物体表现出探究兴趣;增强强光下的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探究太阳光的强弱与温度的关系。 课前准备:石头 玻璃杯 铁块 太阳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疑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工是怎么孵化小鸡的吗?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课件出示图片) 学生观看孵化室(亮着电灯)人工孵化小鸡的过程。 师: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现孵化小鸡时都有电灯) 师:为什么孵化室都要亮盏电灯呢,这有什么用呢?(让学生纷纷猜测)

师:是这样的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太阳的光和热》,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板书课题:太阳的光和热)

二、观察、实验,探究规律

(一)初步感知太阳与温度的关系。

1、太阳出来后,走在阳光下和在树下有什么不同? (1)、学生互相交流,各自说出感受。 (2)、师生交流,指多名学生说说。

2、用手摸一摸墙的背阳处和阳光下的墙。 (1)、你们有何感觉?

(2)、学生体验交流,师小结。

3、摸一摸准备的材料,晒一会再摸。 (1)、两次摸到的感觉是否一样? (2)、通过这些体验你明白了什么?

(师小结板书:光越强温度越高,光越弱温度越低)

(二)总结

正午和傍晚的阳光强弱与温度变化是有规律的:

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正午温度高,傍晚温度下降,是因为阳光强弱的缘故。

三、拓展活动

1、师:人们利用光与热的这些关系,让它为我们带来很多帮助。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2、学生说说知道的例子,相互交流一下。 板书设计: 5 太阳的光和热

光越强 温度越高 弱 低

6 太阳和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和有重要影响。

2、在教师引导下,初步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探究太阳对动植物影响的兴趣。

4、了解人类生活和生产需要从自然界收获资源。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2、难点:能说出太阳对人类生活和植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阳能够发光发热,那么太阳对人们的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太阳与生活》这一课。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同学们看书P14的图中,比较一下白天与晚上的区别有哪些?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工人叔叔和农民伯伯在劳动,小鸟和小狗在活动。夜晚月亮出来了,工人叔叔、农民伯伯、小鸟和小狗在休息。) 活动二:探究与发现

结合周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说一说太阳的光可以帮助我们做什么?

(预设:晒干粮食、晒被子(杀菌)、让水变热、发电……) 活动三:引导学生理解:人类的衣、食、住离不开太阳;

1、大家在一起找找看,太阳对我们的衣食住行有那些影响?

2、说一说太阳对人们生活和动植物有哪些影响?

(预设:白天,太阳出来了,鸽子在飞;鸡妈妈领着小鸡在寻找食物;小鸟在树上活动;治疗在树上唱歌;太阳花、芍药花开放晚香玉、昙花闭合等……)

3、夜晚,月亮出来了,猫头鹰出来活动了;太阳花、芍药花闭合,晚香玉、昙花开放。

4、那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吧! (引导学生,太阳带来的影响有好有坏。)

三、本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四、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五、拓展:

1、关于太阳,你还想研究什么?

2、制定作息时间表

7 春夏秋冬

教学目标:

1、会描述季节变化的现象,能举例说出季节变化时对 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在比较四季现象的过程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四季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课前准备:搜集人们参加户外活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投影展示学生带来的不同季节的图片,让其他学生 猜一猜分别是什么季节拍摄的。

2、 学生汇报,说出自己的线索。

3、 师引出课题:每个季节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这节 课一起了解神秘的春夏秋冬。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出发,考察学生的已有经验,并迅速引入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本节课总体的活动指向。)

二、 活动过程

1、一年中,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1)、学生初步观察在校园中拍摄的四季的图片,组内描述不同季节的特点。

(2)、学生代表描述每一幅图片和其他图片的差别。 (3)、教师对季节的顺序、循环进行小结。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环境,在同一场景中比较四季的不同。)

2、季节变化对人们的活动有什么影响?

(1)、学生初步观察图片,在组内交流。

(2)、学生交流怎样观察以及观察什么。教师提出观察要求。 (3)、学生小组内相互观察各种带来的图片,回忆当时是在什么季节、什么地方拍摄的照片,然后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景物特点、人们的衣着和活动等。

(4)、教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四季中进行的活动。

(设计意图:以人为本,从学生的生活和熟悉的人类活动出发,进行初步的对比。)

3、在不同的季节,动物和植物有什么变化? (1)、观察冬天与夏天的小猫。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小猫就是这样通过换毛来适应环境变化的,很多动物有这样的习性。

(2)、观察枫树的叶子在春、秋两季时的不同之处。

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除此之外,植物的生长、开花、结果大多与季节密切相关。

(3)、学生完成活动手册的填写。 (4)、开展“我说你猜”活动,教师出示校园内玉兰树在不同季节时的照片,学生猜测是什么季节拍摄的,并说出线索。 (5)、教师小结:这种方法也是对比。

(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对四季中的动植物进行研究,强化学生对四季影响动植物的知识和比较技能。)

三、 拓展活动

展示4幅相同的桃树树干、树枝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 补充四季中这棵树的其他元素。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绘画形式,对整节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

8 看月亮

教学目标:

1、 知道月亮是变化的。

2、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描述不同的月相,了解科学家探究需要制定计划。

3、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月相的变化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话:自古人们就喜欢赏月。美丽的月亮、如水的月光历来是诗人笔下的多情之物。今天这节科学课我们也要来“欣赏月亮”,但我们要从科学的角度来 “看月亮”。【出示课题:看月亮】

二、探究

(一)、谈月亮

提问:关于月亮,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随机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是球形的,只有半个球面反射太阳的光,又称月球。

1、 画月亮

在你的印象中,还记得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吗?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自己记忆中的月亮吧。指名到白板上画。

你能把这些月亮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一下吗?在小组中排一排,指名到白板上排。

提问:为什么这样排?有不同意见吗?

有分歧没关系,我们继续学习,相信你会找到正确的答案。

2、 看月亮 (1)找原因

谈话:看到同学们画的月亮,老师很奇怪,为什么你们看到的月亮这么多形状?是什么原因呢?分组讨论。

学生汇报,教师小结。 (2)模拟月相变化

全班统一行动,月球站在1号位置上。

【1号位置】提问:这个时候你们能不能看到月亮?为什么?所以我们说月亮的变化跟他本身不发光有关系?如果他本身发光的话,我们就能够都看到圆圆的月亮了。月亮就不会有形状的变化了。

好,月亮要移动了。现在到了2号位置,你看到了什么?画下来。

继续旋转记录。

回到1号位置。谈话:现在月亮绕着地球旋转了一圈,你知道转一圈需要多长时间吗?是一个月,准确的说是29.53天,我国农历的一个月就是这样规定的。

提问:都看清楚、画好了吗?

哪个小组到前面来展示一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些误差是正常的。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部分就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部分,科学上我们把它们叫做月相。

现在谁来说说月相变化的原因?

(小结:月亮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所以月亮始终只有一半发光,也就是朝着太阳的那一面发光,背着太阳的那一面是黑暗的,我们是看不到的。

由于月亮绕着地球旋转,地球绕着太阳旋转,所以太阳月亮和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不断发生变化,月亮被照亮的部分有时我们能看到,有时我们一点也看不到,有时看得多一些,有时看得少一些,就形成了不同的月相。) (3)找规律

在这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一边看一边思考: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说说在一个月中月相是怎样变化的?

(小结:月相变化的规律是从缺到圆再到缺,变化的周期是一个月,上半月由缺到圆,缺口朝左,下半月由圆到缺,缺口朝右。

再看看我们做模拟实验的时候画的月亮,你知道是一个月中哪一天的月亮吗?一边看视频一边写下时间 。) 了解各个位置月相的名称和时间。

看看你们开课的时候画的月亮,排列的顺序对吗?错的改过来。

三、拓展活动

1、回顾:在美丽月亮的陪伴下,一节课的时间就要过去了,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练习。填空 连线

3、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月亮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要想真正的了解月亮,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细致观察。看哪个同学有恒心、有耐心,能够坚持一个月。

第2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马尾长,兔尾短,松鼠尾巴像把伞。 蜂采蜜,羊吃草,动物特征仔细找。

4 常见的动物

教学目的:

1、能说出常见动物的名称,初步意识到要抓住动物的典型特征来认识动物。

2、在对动物进行特征描述的过程中增加对动物的了解。

3、促进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

识别常见动物,观察描述常见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依据特定标准对不同动物进行简单的比较和分类;知道进行科学研究,先要选择并确定研究的题目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出示动物图片,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很多,大约有 150 万种。,今天就带大家走进动物的王国。

2、你们认识哪些动物呢?

3、我们又认识哪些常见的动物呢?

4、导入新课,板书题目。 二 、教学新课

活动一:认识常见的动物

1、分小组交流自己知道的动物名字及其特征.强调"常见 ".

2、学生汇报。

3、你想知道把你知道常见的动物的哪些知识呢?(小组讨论汇报)

三、回顾总结: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研究,你们学到了什么?

活动二:猜动物 。

1、想一想,怎样才能让别人很快就能猜到结果?

2、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的特征,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动物?

3、老师描述学生集体猜,再由一个人猜,最后小组说其他人猜。看看那个小组猜得对猜的多。

四、拓展延伸

它们有哪些不同?(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5 动物的反应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动物行为的类型、特点以及对动物的生存或繁衍的意义。 (2)举例说出动物的先天性行为和后天性行为及其特点。 (3)归纳总结出动物行为的特点和研究动物行为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动物各种行为的学习,培养探究自然界奥秘的能力。 (2)通过“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探究活动,知道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逐步培养分析处理资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动物的几种行为类型特点以及各种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种族延续的意义。

2. 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难点: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教学方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几种方法在一节课中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初识动物的行为。 1.要求同学们用3分钟时间预习课本。 2.提出问题:

(1)什么是动物的反应?

(2)按照对动物所起的作用,你知道动物的反应有哪些类型? 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课本:动物的反应这一节,并思考。 二.预习反馈,学习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 1.倾听同学们对预习题的解答。

2.通过图片和视频补充、强调、介绍动物的行为和类型。 3.表格总结动物行为的类型,举例,作用。 学生:

1.交流预习成果,回答上述两个问题。

2.认真观看图片和视频,了解动物的行为,区分动物行为的类型。

三、探究金鱼的觅食行为

1.提问: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 2.根据实验步骤:提出问题。

3.要求学生做出假设,把全班分为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合作实验。

四、交流展示——金鱼的觅食行为。

学会分析、思考、评价,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恰当的描述。 拓展活动

要下雨了,观察动物有什么反应。(出示课后图片,学生交流)

6 动物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这一功能,使学生能阐明运动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2.通过对运动系统组成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认同动物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3.通过各种动物的运动与观察,使学生能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使学生阐明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 3.使学生能够举例说明运动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认识动物的运动中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点并能阐明运动与其他系统的联系。

四、教具准备

搜集一些各种动作运动的画片。

五、教学过程

1、[观看录像、直接导课]

教师首先播放有关猎豹、狮子等捕食斑马、羚羊、仙鹤起舞、鸟儿高飞、鱼翔浅底、运动员的竞技表演等内容的录像资料,最后将画面指向运动员凸起的肌肉和猎豹奔跑时强劲收缩的后肢肌肉;然后教师出示人体运动模型或直接用自身作标本,用自己的体态语言示屈肘的动作,让学生注意观看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师:„„大家注意观察老师的胳膊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胳膊上的肌肉鼓起来了。 学生:发生了一种动作。

3、教师:是的。但这种动作是怎么发生的呢?再请大家来看看这个模型(出示人体骨骼模型)。我现在用手牵引着它的手骨,结果,大家看,它怎么了。

学生:胳膊绕着肩关节(或肘关节)发生了运动。 教师:很好。大家答得完全正确。那么,我要不牵引它呢?能动吗?

教师的这几个设问答案是很明显的。但答案本身不是设问的目的,设问的目的是要引出“运动的结构”。最终使学生认识: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运动系统是由关节、骨和骨骼肌组成的。其中,关节是运动的支点;骨是运动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的动力。为了强化这一认识,教师可用劳动工地上的大吊车、挖掘机等画片或影像资料,与人的运动的画片或影像资料在多媒体上播放,让学生充分理解:关节是运动中的支点、骨是运动中的杠杆、骨骼肌是运动中的动力。

最后,让学生结合课本的讨论问题进行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和以上知识让学生用自备的硬纸板、松紧带、图钉制作肌肉牵动骨运动的简易模型。从而巩固了以上所学知识,也使学生在认识运动的结构的基础上,尝试模拟制作实验的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在日后的成长道路上,善于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发散、创新的思维能力。

[模型展示,体态语言,引申新课内容]

首先,教师用青蛙(或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装在实验仪器上,让学生注意观察针刺激肌肉时,指针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停止刺激,指针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理出:骨本身是不能运动的,骨的运动要靠骨骼肌的牵引,因为骨骼肌具有一个收缩的特性。

然后,结合学生观察自备猪、羊的关节(带些肌肉能示关节组成),进一步理解关节的组成并观察骨骼肌的组成。

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骨骼肌由肌腱和肌腹两部分组成,肌腱可绕过关节分别连在不同的骨上。从而认识:当骨骼肌受刺激收缩时,就牵引着附着的骨发生运动。

然后,教师可让学生跟着一起做屈肘下蹲、蛙跳等动作。这样做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组织好课堂纪律

4、[亲身体验,发生联想,提高认识]

接着上面的活动,教师接着让学生做一个屈肘动作,维持一段时间,学生会给出一个结果:老师,我胳膊上的肌肉酸胀;支撑不住了;累了。此时教师恰好抓住酸、累这一感觉引出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的联系,进而引出运动系统与其他各系统的联系。例如:教师可以如下组织教学活动:

教师:噢!你累了,怎么就知道困了、累了? 学生:我感觉到的。

教师:哦,是感觉到的。那你知道感觉由哪个系统完成?假如我们今天一上午都是体育课,那你还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可能会答出:饿了、出汗、脸红、心跳加快、呼吸加快、疲劳等等。教师应及时抓住各系统的功能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

教师:饿了,你要干什么? 学生:吃饭。

教师:与哪个系统有关?这个系统出现什么生理变化? 学生:消化系统。这个系统将会„„

如此,引导学生联系各大系统,让学生能够阐明各类动物的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下完成的。除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的参与配合。从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并使学生确立全面综合,辩证统一看待事物的人生态度。

5、[观看录像,小结训练,结束新课]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正在猎食的狮、豹等动物的奔跑画面、正在亡命逃奔的斑马、瞪羚的画面和其他动物的捕食与被捕食的过程的画面,引导学生认识并总结运动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时内容,突出重、难点,强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认识。

六、探究技能

1、通过动物运动会,理解排序。

2、想一想,它们在做什么。

7小动物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体验动物离开妈妈后难过的心情。

2、喜欢小动物,愿意保护小动物。

二、教学重点: 理解小鸡和妈妈故事情节内容,萌发对生命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准备:

搜集小动物和它们的妈妈的图

四、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故事《小鸟和妈妈》,引出讨论的话题。 ①老师有感情地讲述《小鸟和妈妈》的故事。 ②老师:小鸟为什么不吃不喝,总是低着头?

③老师:妈妈为什么在大树上不飞走?小鸟为什么看着妈妈哭?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不能相聚的悲伤。

教师:小心把小鸟放出来后,小鸟和妈妈怎么样了?引导幼儿体验小鸟和妈妈相聚后的快乐的心情。

2、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

①老师:你离开过妈妈吗?找不到妈妈时,你心里有什么感觉?

②老师:妈妈找不到你,妈妈会怎样?

(3)幼儿看图片,举“心情卡”感受图片中人物的心情。 小结:小朋友离开妈妈会特别伤心,妈妈丢了孩子也非常难过,小鸟也像小朋友一样和妈妈在一起最快乐。所以,小朋友应该爱护小动物,不要让它们和妈妈分开。

五、拓展活动

动物妈妈和它们的孩子。

1、老师将剪好的一些小动物和它们妈妈的图片分别贴黑板上,让学生找。

2、帮助小动物找妈妈,引导幼儿将动物宝宝贴在和妈妈比较近一些的地方。

第3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看一看 教学目标:

1、 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3、 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 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 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 讲授新课:

一、 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1、 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

2、 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 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三、 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

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

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

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

黄色的七巧板是正方形,绿色的七巧板是三角板,红色的七巧板是三角形,绿色的七巧板比红色的大„„

3、 观察顺序指导: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等。

四、 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1、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和讨论,指导学生真正的观察体验。 预设

1、从远处看,松树像三角形;从近处看,我发现松针非常细。 预设

2、花生仁的外皮是红色的,里面是白色的。

2、 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并得出: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不同。

五、 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

1、 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保护眼睛的办法。

2、 师生一起总结保护眼睛的方法:

例如:不玩手机,看电视不要距离太近、不在光线过强或者过暗的环境中读书等等。

六、 拓展活动; 找一找,图中有哪几种动物?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例如: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等。

图中共有15种动物,引导学生重点认识大象、海豚、鱼、乌龟、鸡、马、狗、猫、老鼠、蛇等10种易于辨别的动物。

七、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听一听

教学目标:

1、指导耳朵使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准备:手电筒、瓶子、沙子、石子等物品,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教师播放雷电的声音,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

2、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并板书:听一听

二、 教学过程:

1、 观察我们的耳朵。

教师指导学生由外到内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学生借助手电筒观察其他学生的耳朵。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展示优秀作品。

2、 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辈子并敲打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不同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判断的理由。

3、 猜一猜,塑料瓶里有什么。

4、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 拓展活动

四、 听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五、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如模仿动物的叫声等。 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题:摸一摸 教学目标:

1、 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 在教师的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 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 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难点: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教学准备:水彩笔、两条相同的毛巾、复印纸、纸板、砂板等。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解释是怎么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 活动探究

(一) 观察我们的皮肤。

1、 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相互观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 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找到的是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第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1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 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 作业布置:

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整的爸爸和妈妈的同意和配合,还要洗干净手,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课题:闻一闻、尝一尝 教学目标:

1、 知道鼻子是我们的嗅觉器官,舌头是我们的味觉器官;鼻子可以分辨多种气味,舌头可以尝出多种味道。

2、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3、 能围绕“观察水果”这一主题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认识水果。

4、 意识到保护鼻子、舌头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难点: 能利用多种感觉器官观察水果的形态特征并能用语言初步描述这些特征。

教学准备:筷子、镜子、苹果、橘子等实物图,旨在提示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来观察,增强学生勤于观察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 视频导入

教师播放视频,指导学生观察鼻子、嘴、舌头,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可以利用鼻子和舌头做什么,导出本节课的课题------闻和尝。

二、 活动探究

(一) 观察我们的鼻子和舌头。

1、 教师让学生用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特征并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2、 教师班内交流:介绍自己的鼻子和舌头。

3、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鼻子和舌头的功能,让学生知道:鼻子可以闻到气味,舌头可以尝到味道。

(二)、闻一闻它们的气味。

1、闻苹果的气味。

教师演示如何闻苹果的气味,强调闻水果的正确方法:把水果放到鼻子前方,鼻子不能靠得太近也不呢靠得太远。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模仿闻苹果气味的方法并描述闻到苹果的气味。

3、 闻液体的方法。教师演示闻白醋气味的方法:先把杯子放到鼻子前方,注意不要离着太近;再用手轻轻往鼻孔里扇一扇就能闻到气味了。这样做可以减轻强烈气味或者有毒气味对着鼻子的刺激。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闻白醋的味道并描述闻到的气味。 教师强调:对不知道气味的物体不要随便闻。

(三)、尝一尝它们的味道。

教师先让学生说一说如何尝。然后强调:品尝的时候要把水果洗干净,小口咬慢慢嚼;品尝液体时要小口喝仔细品;用筷子蘸着尝的时候,筷子伸进液体不要太深,手拿着的一端要高于蘸有液体的一端。 学生尝一尝橘子和白醋的味道并描述。

教师强调:对不了解的物体不要随便尝。为了更准确地辨别味道,尝完一种物体后要漱口。

(四)、利用多种器官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征。

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水果: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手摸、用鼻子闻和舌头尝。

2、小组活动:用眼睛看多种水果的颜色、形状、大小、并描述;用手敲西瓜,判断西瓜成熟程度;摸多种水果感受表面的粗糙程度并进行描述。 教师总结:

想全面、准确地认识一个物体,要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三、 总结本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第4篇:青岛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15 组装小书架

教学目的:

1、认识“一”字和“十”字螺丝刀及相应的螺丝钉,了解其功能。

2、利用感官观察螺丝刀和螺丝钉的外部形态特征,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能使用螺丝刀和螺丝钉将散装的书架组装成实用书架。

3、能描述观察到的螺丝刀和螺丝钉的外部的特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自己在使用工具时的想法;能从体验活动中感知使用工具更省力。

4、了解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重难点:

1、能描述观察到的螺丝刀和螺丝钉的外部的特征

2、能使用螺丝刀和螺丝钉将散装的书架组装成实用书架。 教学过程:

一、 问题与需求

教师在讲台前杂乱地堆放一些书,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找 出《科学》教科书。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如此找书较费时间。) 教师提出问题:要想让书一目了然,有什么好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将书放在书架中的想法,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于组装书架的木板材料,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组装书架的欲望。

教师提出问题:要想把这些散乱的木板组装成一个小书架,需要用到什么工具?引导学生观察木板中的孔以及配套的螺丝钉。

二、 探究与实践

(一) 观察螺丝刀与螺丝钉。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螺丝钉并汇报发现。

2、学生观察螺丝刀,寻找螺丝刀与螺丝钉之间的关系。

3、开展体验活动:用螺丝刀拧螺丝钉。要根据螺丝钉凹槽的式样选择使用相应的螺丝刀。

4、学生汇报:使用螺丝刀和螺丝钉时,两两吻合才会更方便。得出“一”字螺丝刀和“十”螺丝刀是常用的两种螺丝刀的结论。

5、教师用课件展示螺丝刀的相关资料。

(二)练习使用螺丝刀与螺丝钉。 开展两项比赛活动:

1、 比比怎样更省力。

教师在班中找一位男生、一位女生。男生用手拧螺丝钉,女 生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比比一分钟内哪位同学拧进的螺丝钉多。

2、 比比哪个组拧进的螺丝钉拧得又快又好。

教师给每个组分发相同的、式样各异的螺丝钉及两种常用型 号的螺丝刀,要求每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所有螺丝钉拧进木板中

比赛结束,学生交流使用经验。

三、 评价与创新

(一) 组装小书架。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领取材料组装。教师提出安全注意 事项及其他注意事项,提出组装好的成品要求。

2、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创意设想,在全班交流创意。

3、 各组确定组装设想,画出简图。

4、 各组根据组装图进行组装。

5、 学生组装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

(二)对成果进行评价。

1、各小组组装完毕,展示作品。

2、学生谈收获。

3、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课后继续使用工具组装或修理物品的设想。

四、拓展活动

课下自由练习拧上螺丝,注意安全。

16 修理玩具

教学目标:

1、认识身边的常用玩具,了解其功能。

2、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常用工具的外部形态特征;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能使用工具对玩具进行简单修理。

3、 能通过观察了解常用工具的特征;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在使用工具时的想法。

4、感知工具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了解人类可以利用工具让生活环境得到改善。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易拆卸的玩具及拆卸工具。

教学重点: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并能使用工具对玩具进行简单修理。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玩过许多玩具,这些玩具里有很多科学的奥秘, 我们怎样去探究呢?

这节课我们就从“拆装玩具”开始研究吧。 板书课题:拆装玩具

二、 提出问题:

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谁来说一说? (学生交流,教师选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研究。)

1、玩与玩,引起孩子兴趣。

教师:你带的是什么玩具?玩一玩,你是怎么玩的?

教师:仔细观察玩具,看看玩具上面有什么?你想知道玩具里面有什么吗?

2、拆一拆,尝试将玩具由整体拆成部分。

教师:怎样打开玩具?

启发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小工具筐,鼓励学生探索用工具箱了的工具打开玩具,探索玩具中奥秘。

三、问题研究:

学生分组进行玩具拆卸,进行观察、探究、组装。

交流研究成果

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发现交流。

四、评价:

提出问题: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认为谁的表现最出色?为什么?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五、拓展活动

课后进行玩具拆卸,进行观察、探究、组装

六、板书设计

拆装玩具

观察、探究、组装

第5篇: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下册一单元二单元教案(1)(共)

1.细胞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教给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投影片——洋葱表皮细胞、其他植物的细胞、动物的细胞、人的细胞、显微镜、洋葱、镊子、显微镜、滴管、碘酒、吸水纸等。

三、重点难点

初步知道什么是细胞,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谈话:在自然课中,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自然事物。其中哪些是有生命的?

2.小结:植物、动物、人都是有生命的。由于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把它们归为一类,统称“生物”。自然界中无生命的物体——砂、岩石、水、空气等,称为无生物。

植物、动物、人,从外表看是很不相同的,那么它们的身体是否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探究活动 了解不同生物体的细胞 1.指导学生认识细胞

我们先来进行一项观察。每个组都有一块洋葱(俗称葱头),用镊子在洋葱表面撕下一层薄薄的膜(教师演示一下),这是洋葱的表皮,观察它是什么样的? 分组观察。 汇报观察结果。 小结:

用肉眼看,我们只能看出洋葱表皮是一层薄薄的、软软的、近似透明的膜。要看得更清楚,需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 2.认识显微镜

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由镜座、镜柱、镜筒、镜头(目镜和物镜)、反光镜、载物台、准焦螺旋等部分构成。

演示: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方法是这样的„„

分组观察。

交流:你在显微镜中看见了什么?你能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一画吗?

通过用显微镜观察,我们发现洋葱的表皮并不是像用肉眼看到的那样,仅仅是一层近似透明的薄膜,而是由很多小格子构成的。这些小格子是细长的,两头比较尖,一排排的,排列得很整齐、很紧密。这些小格子叫做细胞。(板书课题)每一个小格子是一个细胞。

细胞由四部分构成:周围是细胞壁和细胞膜,中间有细胞核,细胞核与细胞膜之间是细胞质。细胞很小,用肉眼看不见,在显微镜中看到的大约放大了××倍,一小片洋葱表皮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

3.引导学生认识植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一幅通过显微镜拍摄的叶的纵切照片。

观察:指出哪些是细胞?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叶细胞的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2)出示根的纵切图。

观察: 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根尖纵切的照片。根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根的细胞? 根细胞的形状、大小相同吗?

(3)观察茎的横切: 出示茎的横切图。

观察:这是一幅在显微镜下拍摄的幼茎横切照片。这是茎的表皮部分,这是茎内的导管部分。 茎是由什么构成的?指出哪是茎的细胞?茎的细胞形状、大小相同吗?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大?哪个部位的细胞比较小?

(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观察,我们知道植物的根、茎、叶等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植物各部分的细胞有大有小,形状不尽相同。

4.指导学生认识动物体、人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

(1)出示投影片——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人的血细胞、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神经细胞。

(2)讲解:动物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是两栖动物蝾螈的表皮细胞、蟾蜍的卵细胞,这是人的血细胞(红血球)、骨细胞、口腔粘膜细胞和位于脑和脊髓中的神经细胞。 (3)观察:这6种细胞分别是什么样的?哪种细胞比较大

(4)教师小结:通过观察,可以知道人和动物的身体也是由细胞构成的,各部分的细胞形状、大小不同。

5.总结关于细胞的知识

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最小单位。每个细胞都是有生命的,有生、有死,能

生长、能繁殖,需要不断吸收营养,也要不断向外排出废物。

有些低等生物只由一个细胞构成。大部分生物由很多很多细胞构成。生物的生长发育、衰老死亡都与细胞有关系。例如,植物的生长过程,就是各部分的细胞不断长大的过程;如果人的某个部位的细胞大量坏死了,这个部位的机能就会丧失了。

(三)自由活动 制作细胞模型 1. 小组活动。 2. 展示交流作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板书设计:

细胞

细胞

构成

生物体

(生长 繁殖 变化) 决定

细胞

课后反思:

本节课对于细胞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要会绘制细胞图,让学生弄清楚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

2.我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周围事物提出问题,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引导学生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热爱父母、珍爱生命的情感。 3.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如何搜集、整理、运用资料了解孕育生命的过程。

2.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通过体验***辛苦感悟亲情。活动准备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把“我从哪里来”作为研究课题,采用多种形式,搜集整理资料,做调查报告。 2.教师准备

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和感兴趣的话题。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 导入新课

最近,同学们运用以前科学课中学到的方法,把《我从哪里来》作为一个科学课的课题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比较详实的调查报告。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一下“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

(二)探究活动:我从哪里来? 展示资料 感受生命来之不易

1. 教师:谁愿意把自己的调查结果分享给大家?

2. 学生展示资料,教师播放课件补充学生资料。(胎儿的形成、试管婴儿、双胞胎) 3. 教师适时评价总结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板书:搜集 分析 运用) 4. 教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研讨,你有什么想说的? 5. 总结过渡:

同学们,老师很高兴,你们在研究“我从哪里来”这个课题时,运用了这么多科学的学习方法,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不过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做一个体验游戏, “我做5分钟的妈妈”。

(三)自由活动:游戏体验 感受母亲的辛苦

1. 教师:同学们的书包大约十几斤,和妈妈怀孕时增加的体重差不多,我们就把书包当作妈妈怀孕时的你,放在前面,一起跟老师来做几个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注意体会做动作时的感受,还要保护好你的宝宝!

2.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做动作。(坐着吃饭、伸手够东西、低头看脚尖、抬腿上楼梯、弯腰捡东西、弯腰穿鞋系鞋带)

3. 学生根据感受谈体会。

4. 教师:我们刚才仅仅做了5分钟的妈妈,就有这么多的感受,想一想,妈妈在孕育我们的这十个月中,有多少个5分钟?这十个月中,妈妈会呕吐、会经常感到疲劳,负担会随着你的长大一天天加重。但是妈妈毫无怨言,即使再辛苦,也是幸福的!此时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话要说给妈妈听吧!那就大声地说出来吧! 5. 学生说心声

(四)拓展活动

整理获取的资料,设计、制作一份《生命手册》。

板书设计;

我从哪里来

精子

搜集

我从哪里来 受精卵 胚胎 婴儿

分析

卵子 大约十个月 运用

课后反思:

在我们成长的同时,不能忘记我们的父母,尤其是妈妈。她在孕育我们时的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懂得了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因此我们要珍爱自己、欣赏自己。

3.人的一生

一、教学目标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自己身高、体重等方面的数据;能选这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珍爱生命;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了解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了解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关注个人保健。

三、活动准备

准备自己不同年龄段的照片

课前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人的身体特征,并记录下来

四、教学过程

1.探究人的一生身体发展变化特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人从小到大身体发展变化”的资料,有的同学

还准备了上学以来的体检表。下面请你们小组内交流搜集的资料,看看能从资料中发现什么。 学生小组交流合作,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 学生汇报:

生1:我出生时才3.5千克,身长50厘米。我现在52千克,身高1.55米。我的体重增加了,身体也高了。

生2:我通过比较体检表发现:我比上四年级时长高了,体重增加了3千克。 师:除了身高和体重有变化之外,你们还发现了其他方面的变化吗? 生:我的脸上长出了小疙瘩,这叫“美丽青春痘”

生:我妈妈说我说话的声音变粗了。 师: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人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会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男同学会长出喉结,也有的还没长出来。女同学不会长出喉结,也摸不到。

师:同学们发现了很多人的身体的变化得特点。那么你认为人从小到老身体变化最明显的阶段有哪些?

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变化大,从小学到初中变化大,人老了容易生病,身体变化也大。 生:从让大人抱着到自己会走路,这个阶段变化也大。 生:人退休以后,头发变白了,走路也慢了„„

同学们都很善于观察和思考。人出生后,身体逐渐长大,直到长成健壮的成年人,然后人的身体又会逐渐的衰老,直到死亡。这是一个客观规律。一般来说,人的一生要经历发育期(从出生到20岁)、成熟期(20道40岁)、渐衰期(40 到60岁)和衰老期(60 岁以后)等4个发展阶段。 从出生到死亡是人一生必然经历的过程。(展示以上4个时期的图片)人的身体特征发育比较缓慢,相邻的两个阶段身体特征没有明显的界限。人的各个发展阶段时间比较长短因人而异。 2.探究青春期身体变化特征

同学们已经查阅了自己的体检表,从上面的数据你感觉到什么?(生略)是的,很多方面都说明同学们上学已来身体发生了变化。如果利用这些数据制成表格或图形,研究起来就会更明显。想试试吗?你想用怎样的方式研究呢? 生:我们用统计表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条形码统计图研究身高 生:我们用折线图研究体重

请同学们先绘制图表,然后再观察图表,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困难,可以互相帮助。 学生绘制并展示图表

生: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我已经进入了青春期。

是的,你们中间的一些同学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有些同学将要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人的身高、体重、胸围、肺活量等都增长的很快,而且还有人会长出青春痘,男同学长喉结、长胡子等特征。 3.青春期的卫生保健教育

青春期是人的身体发展变化最快的时期,关系到以后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为了给江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好基础,我们在青春期应该注意什么?

生:应该加强体育锻炼、 生:应当学习更多的知识

生:要注意营养,保证足够的睡眠。

生:不能光吃营养价值高的食物,食物应该多样化,并且不挑食。 师:还要应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多和他人交流,多表现自己。 生:不吸毒、不参加赌博 生:不和坏人交朋友

师:对,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 4.自由活动

同学们,想知道你为来的身体是什么样子吗?想知道更多的关于人的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的知识吗?请同学们开展一个“预测20年后的我”的活动,有资料的同学也可以交流一下资料上的内容。

学生进行自由活动 5.拓展活动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收集资料,了解不同国家和不同种族的人的外形特征。可以写出研究报告在全班交流,也可以出一期专题研究。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很好,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逐渐意识到进入青春期应注意的地方,也有个别学生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参与讨论。

4.我像谁

一、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人体特征,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和推理能力; 2.在观察中培养学生认真求实,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

了解什么是人体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并知道遗传和变异生物界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打下基础;

三、教学准备

1.学生每人准备一面镜子,一张全家福照片 2.教师事先收集全班同学及其父母的单身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游戏(肖像描述):请学生口头描述班级内同学的肖像特征,其他同学猜猜说的是谁,若能猜出来,则说明这位同学描述成功。通过这个游戏,能很快的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在描述时,为了能描述的具体形象,就要抓住同学的最主要的人体特征来描述,这样就使学生尽快地进入角色。

2.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长相都有各自的特征,在茫茫人海中,你的特征总是区别于其他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我像谁”)

(二)探究活动

1.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

学生对镜观察自己具有哪些明显的特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要仔细、全面。 学生汇报观察的结果,要求叙述语言要连贯、有条理,用词恰当。

结合学生的汇报师讲解:从具体特征看,有些人是直发,有些人是卷发;有些人是双眼皮,有些人是单眼皮;有些人有耳垂,有些人没有耳垂等等,我们可以把这些特征分成若干类,同时多媒体出示书25页的图,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特征的代号。

小结:象这样如果人体之间的某一特征具有两种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就可以把它作为研究人体遗传现象的素材。

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图上四位同学的舌头和头发分别有什么不同。

师发放事先收集的照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本班同学的父母(本组同学找其他组同学的父母照片)。在活动中,师适当参与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优势。

学生汇报活动结果,说出你们组是怎么找的,根据哪些特征找的。通过这个活动,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经历了发现遗传的全部过程。面对如此丰富的素材,学生要想正确分离出班级内同学的父母,就要认真仔细地观察比较,在头脑中就能形成较为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师进一步说明:早在公元300-400年,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就发现,凡是有亲缘关系的人一般都具有明显相似的特征,因此,人们把子女总是与父母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的现象叫作遗传。 讨论:人体哪些特征可以遗传?

师:子女与父母长得一模一样吗?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照片,找一找班级内同学与其父母存在着哪些差异,最后师总结什么叫变异。

2.指导学生认识遗传和变异是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学生观察各自带的全家福照片,分析自己的哪些特征是从父母那儿遗传来的?哪些特征和父母发生了变异?同时结合课前调查情况将结果填在课本27页的两个表格中。 学生汇报结果。

对以上结果,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适时小结:遗传和变异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

(三)自由活动

出示一组植物、动物图片:比较相同和不同 1. 小组观察、比较。 2. 交流观察发现。

(四)拓展活动:

1.课后查阅一些有关遗传和变异现象的资料。 2.进一步整理并完善自己的《生命手册》 课后反思

经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遗传和变异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又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他们渴望探究更多的秘密,学生通过主动查阅资料,既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又可以为学习下一课遗传变异的秘密积累丰富的素材,同时也使课内学习向课外延伸

5.让身体热起来

一、教学目标

1.能从“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等角度对人体能量及转化提出问题,并能选择适合最积极探究的问题;能尝试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作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及途径。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尝试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作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图片

学生准备:搜集人体能量去向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在寒冬大雪纷飞的环境中人们活动的场景。问:这样的天气给人的感受是什么?怎样使小姑娘的身体热起来?

指名回答后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1.要让我们的身体热起来,有哪些方法? (1)小组交流让身体热起来的方法。 (2)集体交流,鼓励现场演示,师生评议。 (3)将“让身体热起来”进行归类整理。 2.人体吸收的能量都到哪里去了呢? (1)学生交流人体的能量的来源。

(2)小组交流能尝试从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对现象作出解释,解决问题;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的资料。 (3)集体交流。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北极熊为什么不怕冷? 2.学生回答。

(四)拓展活动

调查、了解造成肥胖的原因,并提出减肥建议

6.摆的秘密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实验,能设计简单表格记录实验数据;能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将探究结果与假设相比较;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交流。 3.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资料。 单摆的图片。

学生准备:螺丝帽、小铁锁、橡皮泥、西线、秒表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察图片:伽利略研究摆的秘密的资料。 你知道伽利略发现了什么秘密?

(二)探究活动

1.说说生活中类似摆的现象。 (1)小组交流。 (2)集体交流。

(3)展示图片,描述单摆现象。

出示荡秋千图、荡船图和教室班级牌等图片,让学生思考并描述它们是怎样摆动的。 (4)出示图片:认识摆的结构。 2.制作一个摆。

(1)合作设计。小组设计制作一个摆,将设计示意图用草稿形式画下来。 (2)制作摆。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交流,集体评价。 3.探究影响摆摆动快慢的因素。

(1)研究同一个摆的摆动特点:利用制作的摆测记每分钟摆动次数,记录三次,找规律。 (2)小结:同一个摆摆动的快慢是一定的。

(3)鼓励猜想:为什么不同的小组制作的摆摆动的快慢不同? (4)小组设计实验。 (5)交流实验设计。

(6)小组探究。提示:注意控制实验变量。 (7)交流实验结果。

(8)总结:摆摆动的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质量无关。

4.摆为什么能长时间不停地摆动?过一段时间,为什么会慢慢地停下来? (1)观察摆摆动过程中的运动状态,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大胆发言,发现摆摆动的规律。

(3)小结:摆在外力作用下开始摆动,摆动过程中能量是在不断转化的,一段时间后,摆又在外

力的作用下慢慢停下来。

(三)自由活动

1.提出要求:做一个听话的摆。 2.提出制作的设想。 3.制作并验证听话的摆。

(四)拓展活动

1.搜集有关“傅科摆”的资料。

2.制作一个“傅科摆”,将摆锤做成沙漏,观察沙迹的路线,探究其中的奥妙 7.钻木取火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钻木取火的原理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利用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获得相关信息。

2.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也可能产生负面影响,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钻木取火的道理,了解人类用火的历史;初步认识到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热能。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钻木取火的资料。

学生准备:木板、砂纸、铁丝、火柴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观看钻木取火的资料,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解释古人钻木取火的道理。 (1)交流认识,鼓励发表个人见解。 (2)教师小结。

2.动手验证钻木取火的道理。 (1)提出验证方法。

(2)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3)表达交流,集体评价。

3.说说生活中将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1)出示图片:说一说生活中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2)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机械能转化成热能的现象? (3)小组讨论。 (4)集体交流。 (5)教师小结。

(三)自由活动

1.讨论:生活中摩擦生热现象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举例说明。

2.提示思考:针对摩擦生热现象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影响,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鼓励大胆发言。 3.讨论交流:机械能还能转化成什么能? 4.集体交流。

(四)拓展活动

查阅资料,了解古代人类用火的方法

8.通电的线圈

(一)

一、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电磁铁的特性作假设性解释,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关注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电能产生磁;学会制作电磁铁;了解电磁铁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磁起重机的资料。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电磁铁进行初步的课前探究。

2.准备材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铁钉、带绝缘皮的细导线、电池夹、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电磁铁起重机的资料,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电磁铁的物品。 2.动手拆卸物品进行探究。 3.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4.讨论:你们认为电磁铁有哪些用途? (1)小组讨论。 (2)集体交流。

5.小结电磁铁的概念、构成及用途。 6.制作电磁铁。

(1)小组讨论设计意图。 (2)集体交流设计意图。

(3)小组合作制作电磁铁,教师巡回指导。 (4)展示、介绍作品。 (5)师生评价。 7.玩电磁铁。

(1)组内玩一玩自制的电磁铁。 (2)交流发现。

(三)拓展活动

调查生活中人们在哪些地方利用电磁铁,它们有什么作用

9.通电的线圈

(二)

一、教学目标

1.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择合适的材料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电磁起重机;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2.尊重证据;愿意合作交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关注生活中有关电磁铁方面的科技新产品、新事物,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

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知道影响电磁铁磁极、磁力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磁起重机的资料。 学生准备:

1.课前观察、了解电磁起重机的工作原理,并对电磁铁进行初步的课前探究。

2.准备材料:废旧电铃、电话听筒、玩具车马达、铁钉、带绝缘皮的细导线、电池夹、鳄鱼夹、电池、胶带、闸刀开关、大头针、小磁针等。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选两组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比赛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异议,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玩自制电磁铁。

(1)小组活动:玩电磁铁,记下自己的发现。 (2)集体交流。

2. 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

(1)猜想: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提醒:做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试验结果。 (5)小结。

3.研究电磁铁的磁极。

(1)猜想:电磁铁有南北极吗? (2)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3)学生动手实验,教师提醒:做好实验记录。 (4)汇报交流试验结果。 (5)小结。

(三)自由活动

1.交流制作电磁起重机的做法。 2.分组制作电磁起重机。

3.比赛:比一比谁的电磁起重机力气大。

(四)拓展活动

电可以产生磁,磁能不能产生电呢

10.无处不在的能量

一、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做能量转化的简单小实验;会查阅书刊或其他信息源,获取能量及转化的资料和信息;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对能量转化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在做能量转化小实验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愿意合作与交流。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任何物体工作时都需要能量,认识到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三、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了解自然界中的能量有哪些存在形式?它们是怎样转化的? 2.准备材料:铁丝、瘪了的乒乓球、梳子、碎纸屑等。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宇宙、太空、地球、地表、地下不同层面物体需要能量、释放能量的现象。引导学结合经验谈想法,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生活中的能量。

(1)小组活动:交流搜集到的有关能量的资料。 (2)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 (3)集体交流整理好的资料。

(4)讨论:能量的作用及存在的形式。 2. 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1)电灯发光是将什么能转化成什么能?

(2)组内交流:电热器、电风扇、电熨斗、汽车等物品的能量转化过程。 (3)集体交流。

3.动手实验,体验能量转化的过程。 (1)利用准备的材料动手设计实验。

(2)展示实验的过程,解释能量转化的过程。

(三)自由活动

1.提出问题:电视的声和像与太阳之间有什么关系?试用能量转化的观点将它们联系起来。 2.学生讨论交流。 3.教师总结。

(四)拓展活动

留心观察生活中物体能量转化的实例,试着描述能量转化的过程及形

11.开发新能源

一、教学目标

1.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解释;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会搜集、分析信息资料。

2.关心与能源有关的新科技、新产品;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了解能源对社会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愿意合作与交流。

3.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人类对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畅想未来新能源。

三、教学准备

调查、搜集关于能源的信息资料。

四、活动过程

(一)交流资料导入

学生交流课前调查、搜集关于能源的信息资料,导入新课。

(二)探究活动

1.讨论交流:人类的衣食住行、生产劳动等都离不开能源。

2. 提出问题:人类广泛应用的常规能源有哪些?这些能源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组内活动,整理资料。 (2)集体交流。

3.引导思考:地球上的能源是无穷的吗?

出示:世界石油储备分布图。

4.小组讨论:你知道哪些新能源?利用这些新能源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全班交流。

5.引导学生对未来新能源进行奇思妙想,畅想未来新能源。 (1)小组活动。 (2)集体交流。

(三)拓展活动

1.预测100年后,自己所在的社区最有可能使用哪一种能源,并说明理由。 2.我们的生活中采取了哪些节能措施?搜集数据,说明其节能效果

第6篇: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青岛版

第一章我们一起学科学 第一节走进科学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观察、实验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重要方法。

2.善于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观察树叶活动、小纸鱼实验中发现问题。

3.能通过观察树叶和小止于实验活动感知科学探究的乐趣,对科学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

4.通过观察实验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规范的方法记录科学结果。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白纸、水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科学吗?听到科学这个词大家想到了什么?(学生发表感想)

教师: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科学》。请大家翻开教科书,看一看《科学》教科书上有什么内容。 (学生学习,翻阅教科书,互相交流) 二 探究活动:

(一)探究科学课上做什么?

1.:教师提问科学课上,我们要做哪些事情呢?要如何来学习科学呢?请大家先看一组图片。

2.教师展示图片,提出问题,看一看图中的都有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汇报)

3.教师总结:观察、实验、制作、养殖等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以后的科学课上会经常用到这些方法。

(二)亲历探究活动。 1.观察植物的叶。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是学习科学探究科学常用的方法,应该如何进行观察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植物的叶子,看看同学们能发现什么。 (1)教师指导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选取一株植物。 (2)教师提出观察要求:植物的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3)学生进行观察叶子的活动 (4)学生汇报与交流观察情况。

(5)教师要求学生画出所观察的植物叶子。 (6)教师讲观察叶子的方法。 2.再次观察植物的叶子。

(1)教师提出问题与要求:植物的叶子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先想一想要观察哪些部位,在认真观察,边观察边将植物的叶子画下来。 (2)学生进行观察活动。

(3)学生展示画的叶子,并与第一次画的相比较。 (4)学生交流观察收获与体会

(5)师生共同总结:观察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注意观察时要仔细。 3.进行小纸鱼实验。

(1)教师讲解:科学课上会做许多实验。我们要学习通过实验观察现象,找到问的答案:。我们先做一个小实验体验一下实验的过程。

(2)教师演示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步骤,不展示实验结果。 (3)学生模仿教师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现象。 (4)学生汇报实验中的发现与体会。

(三)反思与评价

l.教师引导学生交流:通过亲历观察、实验活动、有什么收获? 2.学生相互评价:哪个环节自己做得比较好?哪个小组整体表现比较好?

(四)拓展探究

教师布置作业让爸爸妈妈讲一讲科学家的故事。收集喜欢的科学家头像并粘贴在

2 《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分享。

教学反思:

第二节我的小问号

教学目标:

1.感知生活中有许多科学问题。

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中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3.愿意倾听别人的问题。

4.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感知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发现生活中的生活问题,并尝试用科学地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比较感兴趣的玩具,如车、球等。 教学过程:

一、介绍玩具,导入新课

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玩具,讲解玩具的玩法和功能。

二、探究活动

(-)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演示玩跳跳蛙。

2.教师引导学生猜想:拧紧跳跳娃上的发条,将跳跳蛙放在桌上,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汇报猜想。) 3.教师演示跳跳蛙的玩法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4.教师鼓励学生提问,用笑脸标志涂色个数表示记录问题个数。

3 (二)交换玩玩具,提出问题。

1.教师提出要求:在玩玩具时,同学们能提出多少个问题? 2.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交换玩具,再任意组合玩玩具 3.学生整理好玩具,集中展示问题 (三)对比观察拍球游戏,提出问题。

1.找两名学生到讲台一起玩拍皮球的游戏。(教师故意将一个皮球放掉一些气,使之不容易弹起。)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拍皮球比赛,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比较并提出问题。 3.教师让怕皮球的两名学生交换拍球,然后谈自己拍皮球的体会。 4.引发学生提问。

(四)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与现象,提出问题。 1.学生观察自己的文具,提出问题。

2.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图片或教科书中的插图(如彩虹、下雨、烧开水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三、一反思与评价

L.学生自评:算一算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从提出问题开始。教师强调在科学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四、拓展活动

教师布置作业:课余时间注意在校网内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并把自己的问题用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在以后的学习中,比一比,看谁能将自己的“小问号”和他人的“小问号”全部解决。

教学反思:

第二章我们怎么知道 第三节看一看

教学目标:

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

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

3.能对生活中常见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学习细致的观察。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镜子、花朵、七巧板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引导:每个人都有一双美丽的眼睛,眼睛可以帮助我们看到美丽的事物。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想到什么好办法体验眼睛的重要作用。

学生回答:借助一个眼罩遮住眼睛体验眼前一片漆黑的感觉。学生戴上眼罩脚师的口令尝试完成相应的动作。

教师提出:“ 慢慢抬起你的左腿直到最高位置。” (学生慢慢抬腿,歪歪斜斜非常不稳。) “现在慢慢走到教室的最后一排学生那里去。” (学生慢慢摸索,不时碰到其他学生。)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刚才看到的情形和体验。 (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师总结眼睛的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借助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和保持平衡。 (教师板书课题看一看。)

二、活动过程

1.看一看我们的眼睛。

5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镜子观察自己的眼睛,让学生注意观察眼睛的外部特征,并意识到有很多附属结构,例如眉毛、睫毛等。

教师提示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相应的位置画出眼睛,并挑选出优秀作品进行展示。 2.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眼睛除了能够直接看到物体外还有什么功能。 教师借助七巧板引导学生了解眼睛除了感受光线外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讲述看到的情况一——七巧板有不同的颜色、形状等。 (教师板书:颜色、形状、大小。) 教师适时说出结论:“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让学生初步对概念形成正确的认知 3.用不同的方法观察,有哪些发现? 教师出示松树和松制的照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 (学生说出自己的观察结果能够发现松树远看就是一个角形,近看能发现松树的松针。)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由远到近”的观察顺序。教师借助花生和花生仁的照片提问学生“这两幅图是怎样来进行观察的。”

教师总结两种观察方法,提示学生思考还有哪些观察的方法。 (学生说出其他的观察顺序。) 4.怎样保护我们的眼? 教师提示学生眼睛是我们重要的观察器官,要注意保护。引导学生说出保护眼睛的方法。

(学生小组讨论保护眼睛的方法。)

三、总结

教师弓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到的知识,出示拓展活动图片进一步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拓展活动图片的动物图案和统计数量。

教学反思:

第四节听一听

教学目标:

1.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了解耳朵的结构和作用。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手电筒、沙子、杯子、金属棒、木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播放音乐《清晨》

2.教师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体会,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是用什么器官听到声音的。 3.板书课题听一听。

(设计意图通过听音乐这一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本节课要学的知识,自然引出本节课课题。)

二、观察耳朵

1.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耳朵是什么样子的,并追问学生是如何知道的。 (教师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耳朵的认识,了解学生对耳朵的认识程度。)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观察耳朵。

3.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看不到耳朵内部的情况下,需要利用什么工具继续进行观察。

4.学生继续观察。 5.小组展示汇报。

(设计意图教师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耳朵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会发现无法观察到耳朵内部。此时教师再提供手电筒帮助学生延续探究。)

三、听不同

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耳朵的功能。

7 2.教师为每个小组提供4个杯子,让学生轻轻敲一下,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

3.学生小组活动。 4.学生汇报。

5.教师引导学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敲击不同的杯子,亲身经历耳朵可以分辨出声音的不同过程。教师通过追问"你们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述自己的发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猜一帮里面是什么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教科书插图中的学生在做什么,是怎样做的。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实验。 3.学生展示交流成果。 4.教师总结。

五、拓展活动

教师出示几种比较常见的声音1比学生辨识,提出课下探究的活动指向。

教学反思:

第五节摸一摸

教学目标:

1.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薄与厚、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等。 2.在教师指导下观察、认识皮肤这一感觉器官。 3.通过交流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4.了解学过的观察物体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难点:学生试着用摸感受身边的事物。

教具和学具准备:

多媒体、水彩笔、毛巾、复印纸、纸板、砂纸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蒙住眼睛,摸一摸老师手中的东西,说一说是什么,并祥猜出来的,在摸的过程中利用了哪种器官。

二、活动探究 (-)观察我们的皮肤。

1.教师让学生先观察自己的皮肤,待学生有初步认识后,再在小组内和学生面部皮肤。也可以让学生观察其他部位的皮肤,如脖子、耳朵、手臂等部分。 2.教师引导学生说皮肤的功能,让学生知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干与湿、冷与热、粗糙与光滑等。

(二)说一说摸到了什么。

1.教师出示不透明的纸箱,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猜箱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注意指导学生要有依据地猜测。

2.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实际摸一摸。当学生说出某一物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物体的特征进行描述和判断。 (三)摸一摸,有什么发现? 教师提供材料复印纸、纸板、干湿不同的毛巾两块、光滑的彩纸1张、粗糙的砂纸l张、分别盛有凉水和温水的玻璃杯两只。

9 小组讨论,交流摸物体的方法。

学生活动,摸一摸纸的厚薄、毛巾的干湿、水的冷热,并用语言描述。 教师总结:皮肤可以感觉到物体的粗糙与光滑、干与湿、冷与热,用皮肤认识物体的特点,也是在观察。

三、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ー谈这节深有哪些收获。

教师布置任务:回家后,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和妈妈。活动前、要有礼貌征得爸爸、妈妈同意与配合;摸之前要洗干净手;摸的时候要细心观察、用心感受。

教学反思: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举报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