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

2023-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三年级上科学第二单元

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1、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1、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1、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1、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1、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1、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1、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1、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 根和茎

2、 学生回答。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1、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1、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 学生交流。

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教学目标

1、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1、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1、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1、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 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来源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第2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教学内容:本单元在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本单元包括《观察土壤》、《土壤的保护》两课。

教学重难点:通过指导学生开展野外观察土壤、分析土壤成分的研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动手实验、思考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学会了怎样辨别物体,学会认识物体的各种各样的方法。对日常的生活实践起到很重要的知道作用。体验到了合作学习的愉快。

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草皮、喷壶、盆、木板

课时安排:4课时

6、土 壤

备课时间:9月14日 授课时间:9月23日

一、活动目标

1、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

2、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3、能用正确的方法采集土样。

4、能够分工合作进行活动。

5、在观察活动结束时,能主动将小动物放回大自然。 教学重、难点:能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能对土壤进行观察、记录。能说出土壤的主要构成。

教法:利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观察土壤,了解土壤的主要成分。 学法:树立保护意识。

教学用具:水、土壤、果皮、菜叶、塑料袋、泡沫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在室外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分工合作。

2、采集的土样中如果有小动物,应把土样放进带孔的塑料袋里,观察完土壤以后再把小动物放回大自然;如果采集的土样中没有小动物,应把土壤放进无孔的塑料袋中。

3、把采集的土样放在教室窗台上晒干,让学生观察并与晒干前土壤的颜色、手感和气味相比较,分析土壤中的主要成分。只要土壤晒干,学生课下右随时观察。

4、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结果及时填写在报告中,并组织学生进行汇报、总结和交流。 找出土壤中的砂和粘土

一、活动目标

1、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探究土壤成分的活动。

2、能利用筛子等工具把砂和粘土区分开。

3、能归纳总结出土壤的主要成分。

二、教学过程

1、先组织学生猜想土壤里还有什么?怎样将土壤中的砂和粘土分开?

2、启发学生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工具,设计实验操作的过程。鼓励学生想出多种方法区分砂和粘土。

3、如果学生设计使用沉降的方法将砂和粘土分开,应让学生按顺序操作。由于这个实验当堂不能出结果,应适当要学生前一天准备好,沉淀8小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自己观察。

4、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区分开的砂和粘土有什么不同?沉降物大致分成几层?每层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与用小筛子做的实验结果是否相同?

5、教师可以根据情况鼓励学行进一步研究,观察分析除了砂和粘土之外,土壤中还有什么。沉降杯中为什么有气泡向上冒?什么浮在水面上?土壤以上的水是什么颜色的?让学生用小勺,把浮在水面 上的东西撇出来,分散在纸巾上,用放大镜观察它们是什么?这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个活动与“埋垃圾”活动有联系,待埋垃圾的结果出来以后,教师最好把在土壤里能腐烂的东西和腐殖质的关系讲一下。

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砂和粘土的特性,研究的方法主要是比较。教师应启以学生从颗粒的大小、粘性等性质上进行比较实验。进一步认识土壤成分中的砂颗粒较大、粘性较大。

7、最后各小组汇报,与全班同学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法和结果。此环节为归纳能力和表达力的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体验集体比个人的分析更全面。如果学生不能说出腐殖质,可以在埋垃圾活动中再帮助学 生理解。

8、鼓励学生自己选择工具和材料,设计实验,利用多种方法对土壤成分进行研究是本活动的重点。 埋垃圾

一、活动目标

1、能应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对物体在土壤中的腐烂情况做出测。

2、体验到用证据说明问题的重要性。

3、能举例说出在土壤中能腐烂和不能腐烂的物体对土壤和植物生长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1、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猜想生活垃圾中哪些物体在土壤里能腐烂,哪些不能腐烂,并把猜想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2、将一些生活垃圾放到装有一半土壤的塑料桶式铁桶中,底部和周边的孔会帮助加快腐烂的过程。

3、让学生再用比较多的土把这些垃圾埋起来,然且用小喷壶往土壤上喷水,直到土壤变得潮湿为止。

4、每隔几日,在上面再喷些水。

5、几个星期以后,将土挖开,观察几周前掩埋的垃圾哪些腐烂了?哪些不能腐烂?

6、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表格中。

7、将实验结果与猜想对照。

8、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腐殖质。 板书设计

6、观察土壤

土壤是由

等组成的。 能腐烂的: 不能腐烂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课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用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事物的能力,了解土壤的成分和基本性质。 不足之处:学生不能把土壤的成分分析清楚。 改进措施: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能力和总结能力。

7、 土壤的保护

备课时间:9月16日 授课时间:9月27日 水土流失实验

一、活动目标

1、能猜想出造成黄河水变黄的原因,并能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2、能意识到土壤遭到破坏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进行实验。

教学重、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自然界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法:通过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 学法:通过阅读科学在线,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保护土壤的重要性。 教学用具:草皮、喷壶、盆、木板

二、教学过程

1、本活动先引导学生看教科书中的图或有关黄河的影像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讨论:黄河中下游的水为什么是黄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水土流失的实验。

2、在一个浅盒子中填满壤土,并拍实;在另一个盒子中放入种有草皮的壤土。分别在两个盒子一端的下面放一块砖,使其倾斜,在另一端的下面各放一个托盘式盆。

3、在盘上方同样的高度,同时用喷壶往两个盘上分别浇同样多的水。在向两个盒子喷水时,应使喷壶所处的高度、倾斜的角度、壶嘴孔直径、喷洒时间保持一样,以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4、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比较两个盒子中的壤土发生了什么变化,把结果实事求是地记录在表中,并讨论草对土壤的作用。

5、让学生看森林被砍伐的图,设想一下如果森林都像图中那样被砍伐了,暴雨或洪水对土壤会有什么影响呢?讨论水、土壤、植物之部的关系?

6、根据以上事实,引导学生分析黄河流经的地方是什么样的?找出黄河中下游水发黄的砂因。

7、在本课结束时,布置调查和搜集资料,了解周围的土壤受破坏的情况,为下一节课的拓展活动做准备。 保护土壤

一、活动目标

1、能调查周围土壤遭到破坏的原因,并做好记录。

2、意识到保护我国土壤资源的重要性。

3、联系当地实际情况,提出一条保护土壤、防止水土壤流失的建议。

二、教学过程

1、教师课前要充分了解学生开展调查的实际情况,安排本课的教学方式和具体过程。

2、在课室开一个展示会,展示学生的调查结果和收集到的图片、文字等资实,对学生搜集到的音像资料,可以有选择地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的调查活动,要给与积极的评价,做得好的重点表扬,做得 一般的也要鼓励。

3、在交流调查结果和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展示,进行评选。对于那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以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土壤的保护

水土流失情况

土 没有草保护的土壤

多 有草保护的土壤

少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模拟实验学生认识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通过分析知道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

不足之处: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时效果不理想。 改进措施:通过调查土壤受到破坏的拓展活动,鼓励学生提出保护土壤的建议

第3篇:三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二课 蜗牛

第二课

蜗牛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认识了解蜗牛的结构,习性并不难,观察完蜗牛后我却发现了一个不正常的现象,有许多同学将实验所用的蜗牛活活的给践踏了,当教师问他们为什么要杀害它们时,有的同学甚至理直气壮的说:“我妈妈告诉我蜗牛是坏蛋。吃我们的蔬菜。还打药杀呢?”教师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教育学生珍惜生命,关心爱护小动物,和它们做朋友。

第4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命的周期姓名_________________

1.卵是蚕新生命的开始。(蚕卵扁圆形,淡黄色或黄色,与芝麻粒差不多,蚕卵是有生命的

2.蚕卵的孵化需要适宜的温度和适宜的湿度。在放蚕卵的盒子上扎空是因为蚕要呼吸。蚕爱吃新鲜干燥的桑叶。3.蚕的一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四个阶段,这是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寿命)为56天。蜻蜓蜗牛的寿命为1年。4.远在4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就开始养蚕抽取蚕丝。5.蚕的一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6.蚕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7.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新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结茧变成蛹,当蛹发育成蛾的时候就会爬出蛹,雄蛾雌蛾交配产卵(400-500粒卵),蚕蛾的死亡时蚕生命的结束。8.食物、温度、湿度、有害气体、疾病等都会影响蚕的生长。 9.蚕的身体圆筒形,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3对足。身体两侧有黑色小圆点叫做气门是蚕的呼吸器官(作用呼吸空气)10.人的生命周期: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人和动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11.蚕一出卵就要用毛笔或羽毛轻轻刷到桑叶上。 12.蚕生长到一定阶段就会长出新皮换下旧皮,叫做蜕皮(因为皮不会随着蚕体的增长而增长)。从蚁蚕到吐丝结茧要退4次皮。 13.蚕宝宝的最后一次蜕皮是在蛹里面完成的;蜕皮时蚕生长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 14.蚕在蜕皮过程中新皮生成前会睡觉叫眠(眠是划分蚕龄的界限)。一龄蚕是蚁蚕;二龄蚕蜕了1次皮;五龄蚕蜕了4次皮。15.五龄蚕末期又叫熟蚕,熟蚕不吃不喝,头部昂起来回走动,身体发黄发亮说明蚕要吐丝了。16.蛹:多为棕黄色,提醒粗短,纺锤型,分头胸腹三部分。有环节、复眼、气门和触角,身体上有盾片(盾片长出2对翅膀),蛹是活的。 17.蚕茧是用1根丝组成的,把丝从蚕茧上拉出来可以用热水浸泡。18.蚕在结茧后还会蜕皮。 19.蚕蛹经过10—15天会变成蚕蛾。20.蚕蛾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呈小球状,长有1对复眼和1对触角(羽状),口器退化不进食;胸部3对足和2对翅膀;腹部是身体最大的部分。 21.蚕蛾是昆虫。22.蚕卵颜色变化顺序:淡黄色-玫瑰色-紫灰色。 23.变态:幼年期和成年期样子不一样,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24.青蛙、蜜蜂、苍蝇、蚂蚁、蚊子、跳蚤、蚕、蝴蝶、蟾蜍、蝗虫-----变态。25.从卵孵化而来的叫卵生;由母亲直接生下来的叫胎生。 26.在人的一生中有2个时期长得最快。第一个是出生前后;第二个是青春发育期(10-20岁)27.人的一生有2副牙齿(乳牙和恒牙)28.牙齿的生长阶段:乳牙阶段;混合牙阶段(6-12岁);恒牙阶段(恒牙长出终身不换)。29.合理的膳食、足够的营养、充足的睡眠、加强体育锻炼是我们保证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条件。30.家蚕的蛹最后一次蜕皮,变成成虫蚕蛾的过程称羽化

第5篇: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植物的一生教案

1、

果实和种子

教学目标: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图画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4、认识果实和种子。

5、了解种子“旅行”的多种方式。

6、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

7、知道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德育目标:

、体验到要细致观察才能得到更准确的信息。

2、愿意开展长期的种植活动,坚持做观察记录。

教学重点:

、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探讨种子“旅行”的方式。

教学难点:

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教学准备:

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大小一样的透明的瓶子、餐巾纸、植物的种子、种植一种植物、学生把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们的“家”一起带来。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互动性质

师生互动的目的

集中话题

、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各个部分。谁来说一说绿色开花植物一共可以分为几大不同部分?

2、你们带来了哪些植物?它们的种子是哪部分?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

与旧知相联系;

认识种子和果实。

探索调查

、这些植物是在哪里生长的?为什么它们的家在不同的地方?

2、种子是怎样旅行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3、小小的种子能成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是多么神奇啊!大家想不想看看神秘的种子?

4、引导学生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将预测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5、知道学生用镊子将浸泡过的蚕豆种子或菜豆种子剥开,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内部构造。

6、画下所观察到的情景。

7、种子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才能萌发?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小结,要求学生回去后做种子萌发的实验并要求记录观察到的情况。

8、你还能提出哪些种子萌发有关、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

学生自由发问。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筛选。

引导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设计实验。

9、要想知道真实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做实验)

0、

教师交代实验要求及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认识种子的构造

探究种子萌发所需要的条件。

在种植中认识植物,了解植物

回顾解释

用各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长期的观察、测量、记录。

引导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2、根和茎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对多种植物的根和茎进行观察,比较根和茎的不同之处。

2、

能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证明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认识茎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带根的各种植物、烧瓶、水、油、棉花、小刀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直根和须根。

出示大蒜和菠菜。你认识这两种植物吗?

2、

观察它们的根有什么不同?

3、

讲述:像菠菜这样,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小于主根的,我们叫它是直根。像大蒜这样没有明显的主根,在茎的周围长出很多粗细相似须毛状的根,我们叫它是须根。

二、认识根能吸收水分的作用。

讲述:根对于植物来说非常重要,你知道根有哪些作用吗?

2、

学生回答。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证明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吗?

4、

小组讨论。

汇报实验方案。注意几个条件的控制。

三、了解茎有各种形态。

刚才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多种多样,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看书上图片,提问: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2、

小组讨论。

3、

汇报并填写习作第三题。

结合学生了解的知识,教师进行适当补充

四、认识茎的作用。

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

2、

学生交流。

3、

出示实验装置,讲述:前几天,老师把这根竹子插入红水中,现在将它取出,看一看,它的叶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后小结。

五、课外作业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3、叶和花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观察描述不同叶子的形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并进行分类活动。

2、

能对“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问题展开对比实验。

3、

能够观察并解剖植物的花。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并描述不同的叶,培养观察能力。

难点:观察并解剖花。

三、教学准备

各种树叶、花、镊子、白纸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叶的不同形态

出示一片树叶,讲述:春天到了,许多植物都已经吐枝发芽,长出嫩绿的叶子,你们看,这是一片什么树的叶子?它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2、

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现在老师发给你们一片树叶,请大家看看它的正面和反面有什么不同?

3、

学生观察比较后汇报。

二、观察并研究阳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提问:植物的生长需要营养,那么你知道这些营养主要是怎么来的吗?

2、

讲述:大多数植物是利用阳光、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想一想如果没有阳光,叶子能制造养料吗?

3、

提问: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

师生共同完成实验装置。

三、认识花的构造

出示几盆鲜花,提问:你认识这些花吗?现在正值春暖花开,你还见过哪些花?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图片。

2、

同学们都被这些花的色彩和千姿百态所吸引,可你们知道花有哪些部分吗?学生说说。

3、

出示桃花模型,教师把桃花的每一部分摘下来,指导学生认识雄蕊、雌蕊、花瓣、萼片。

4、

教师示范从外向内的顺序解剖杜鹃花,强调力要小,手要轻。

5、

学生解剖自己带来的花,用放大镜观察各部分的样子并画下来。

结合学生观察雄蕊和雌蕊,简要介绍花的繁殖。

四、了解植物传粉的几种途径。

讲述:雄蕊和雌蕊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当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2、

提问:雄蕊上的花粉是怎样落到雌蕊的柱头上呢?植物是靠哪些方法来传粉的呢?请同学们阅读书上的资料。

六、课外研究

按照书上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实验做一做,看看有什么发现?

4、植物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

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

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

学生回答。

4、

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

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

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

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讲述: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

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

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难点: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三、教学准备

一些带种子的植物、浸泡过的蚕豆等种子、镊子、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种子和果实

讲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植物对我们人类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那你知道植物宝宝藏在哪里吗?

2、

你见过哪些植物的种子?它长在哪里呢?今天老师请大家把自己认为是种子的连同它的家一起带来,让我们一起找一找种子在哪里。

二、认识种子的各种旅行方式。

讲述:同学们都知道人们种植植物时,一般是先把它的种子埋在土里让它生根发芽,但也有很多植物不需要人们帮它们播种,而是自己有一种特殊的传播种子的方法。比如蒲公英,你知道它是如何传播种子的吗?

2、

讲述:蒲公英的种子借助风力来传播的,你还知道其他种子的旅行方式吗?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进行适当补充。

三、认识种子的构造

讲述:植物繁衍后代离不开种子,那种子里有些什么能让它长成一株完整的植物呢?

2、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发给学生每人一颗种子,用手摸一摸,你能想想这颗种子里会有些什么吗?请你画下来。

3、

学生说说自己的猜想,并把画展示给大家看。

四、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

当我们把种子种到土里后,怎样才能让它生根发芽呢?你认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2、

你能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吗?小组讨论,可以参考书上的实验。

3、

交流实验方案。

根据实际情况,让学生回家做或者在班上集中做。

五、学生提出与种子萌发有关的问题。

第二课时上,看几号瓶的种子发芽了,为什么其余瓶里的种子没有长出小芽?

2、

讨论:种子的萌发需要哪些条件?

六、教师发种子,学生课后种植一种植物。

第6篇: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第二单元 动物 第一课 寻访小动物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

会议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未提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的态度,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寻访、亲近、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在寻访过程中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

1、在校园里准备一块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场地(最好教师提前寻访一遍)。

2、设计简单的记录表,供学生参考。 【教学过程】

一、理解小动物

1、教师问:‚听到‘动物’这个词我们想到了那些动物?‛ ‚‘大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小动物’我们能想到那些动物?‛

2、学生用举例的方法来区分大动物和小动物。

3、关注:学生举例的普遍性性,举现实存在的动物的为俐。

4、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小动物所指范围。

二、回忆和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

1、教师组织学生回忆、交流在一定范围内见过那些小动物。

2、过程中注意引起学生寻访小动物的兴趣。

3、关注:学生是否注意倾听同学的经历;学生的描述是否有想象的内容。

4、设计意图:初步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三、寻访活动的准备

1、组织讨论,明确寻访的任务、寻访的时间、地点和观察与调查的方法。

2、学生分组讨论,并明确组内的分工。

3、交流寻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

4、教师做好明确要求:注意安全、关注和爱护小动物。

5、关注:学生任务和分工是否明确。

6、设计意图:为顺利寻访做好准备。

四、到校园里寻访小动物

1、学生分组寻访。

2、教师适时提供指导和帮助。

3、关注: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是否爱护小动物,是否用一定的方式作记录。

4、进一步增强对动物多样性的认识,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二课 蜗牛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躲进壳内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粘液痕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观察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对蜗牛的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整理。 【教学准备】

1、分组:2-3只蜗牛、放大镜、树枝、绳子、玻璃、饲养槽。

2、与学生相同的但大一号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蜗牛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蜗牛运动的特点:靠腹足运动,爬过的地方有粘液,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被注:观察蜗牛的身体和观察蜗牛的运动最好结合起来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

四、饲养蜗牛

1、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学生饲养、观察蜗牛并记录发现和产生的新问题。

3、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4、设计意图:在饲养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蜗牛的信息。

第三课 蜗牛

(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蜗牛有一些与生命活动相关的生活习性:运动和休眠、呼吸、吃食、排泄。 过程与方法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细致观察对获得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经历观察蜗牛吃食、休眠、排泄的过程,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生表现自我的欲望与倾听他人意见的冲突。

【教学准备】分组:2-3只饿了的蜗牛,菜叶、苹果片、饼干、等食物,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交流饲养蜗牛的经验和发现

1、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2、交流饲养蜗牛过程中的发现。

3、教师板书学生汇报的内容。

4、关注:汇报情况的真实性,要求汇报的是自己观察到的而不是听别人说的或丛书上看到的。

5、设计意图:获取更多的有关蜗牛的信息,初步体会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二、观察蜗牛吃食

1、整理有关蜗牛排泄的信息,引出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2、学生设计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的实验。

3、学生用实验验证蜗牛吃什么和不吃什么。

4、教师注意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5、关注:学生设计实验的多样性和可行性;学生观察过程中新问题的提出。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

三、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1、指导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的方法。

2、学生观察蜗牛排泄和呼吸。

3、关注:学生观察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学生获取更多地(如排便)信息。

4、设计意图:体会细节观察对获取信息的重要性。

四、继续观察蜗牛

1、学生课后继续饲养蜗牛、并观察和记录获取的信息。

2、教师注意在学生饲养过程中就学生提出的新问题提供信息。

3、关注:饲养中是否仔细认真的观察,注意引起饲养和观察的兴趣。

4、设计意图:在饲养中获取更多的有关动物的信息。

第四课 蚯蚓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蚯蚓有其适应环境的身体结构。

2、蚯蚓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如对外力刺激的反应、对水的反应。 过程与方法

能用简图画出蚯蚓的形态结构,能用维恩图比较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喜欢蚯蚓这样的小动物,树立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教学重点】经历对蚯蚓的观察,初步理解动物身体结构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对蚯蚓的细致的观察,对蚯蚓身体结构的认识。 【教学准备】每组:几条蚯蚓,一只浅水碟子。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学生捉蚯蚓

1、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在那里捉到的蜗牛,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关注:学生捉蜗牛是否伤害蜗牛和其他动植物。

3、设计意图:使学生对蜗牛的生活环境有一个初略的认识。

二、观察蚯蚓的身体

1、组织讨论观察蚯蚓的身体的顺序,讨论纪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牛的身体。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注意到肛门、扣、和环带,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观察蚯蚓的运动和反应。

1、组织学生讨论观察蚯蚓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在学生观察过程中解答学生问题和给与指导。

2、学生观察、记录蚯蚓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3、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比如用水刺激)的方法观察蚯蚓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4、设计意图:认识蚯蚓运动和反应的特点:靠环节间的缩放运动,能对刺激做出反应。

四、比较蚯蚓和蜗牛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鼓励学生饲养蚯蚓,以获取更多有关蚯蚓的信息。

第五课 蚂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蚂蚁有自己的生活习性,适应陆地上的生活。

2、蚂蚁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个部分,头上有触礁,胸上长有六只脚。 过程与方法

1、用图画尽可能准确的画出蚂蚁的身体。

2、想办法解决观察过程中的问题,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研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以细心、小心的态度观察蚂蚁,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经历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的过程,初步体会动物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观察蚂蚁过程中不干扰蚂蚁,室外观察蚂蚁的安全性。 【教学准备】

每组:少许面包,少许白糖、和死掉的昆虫,放大镜。

教师准备:装在玻璃瓶里的蚂蚁、白志、放大镜、小盆子、小石块。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找蚂蚁

1、课前找蚂蚁的要求:在校园找到蚂蚁;不惊扰蚂蚁;不捉蚂蚁。

2、学生找蚂蚁,最好能找到蚂蚁的窝。

3、关注:学生是否按要求找蚂蚁。

4、设计意图:为观察蚂蚁找到合适地点。

二、观察蚂蚁

(一)室外观察蚂蚁

1、交流有关蚂蚁的经验。

2、观察蚂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观察蚂蚁的方法。

3、教师整理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学生意见适当补充观察的注意事项。

4、学生到校园找好的地方观察蚂蚁。

5、关注:学生是否能在不干扰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是否认真记录。

6、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吃食、运动、群体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二)室内观察蚂蚁(用于补充室外观察的不足或校园内找不到蚂蚁的情况)

1、教师问:‚蚂蚁要乱跑,怎样才能很好的观察蚂蚁呢?‛

2、学生讨论方法,教师整理。

3、选用合理的方法进行限制蚂蚁活动而又不伤害蚂蚁的观察并记录。

4、关注:学生是否能在真正不伤害蚂蚁的情况下观察蚂蚁,是否能观察到蚂蚁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面的信息并记录。

5、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尝试用不同方法观察蚂蚁;通过观察了解蚂蚁在身体结构、运动等方面的信息。

三、交流发现

1、学生交流观察中的发现。

2、组织学生并适当提问使学生交流更顺畅和清晰,适当提供信息以帮助学生解答观察中的问题。

3、关注:学生对同学意见是否愿意倾听。

4、设计意图:培养倾听的习惯;获得更多有关蚂蚁的信息。 (备注:如果是室内观察,注意送蚂蚁回家。)

第六课 金鱼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鱼类有适应水生环境的结构,具有生命体的基本特征。

2、金鱼用鳍游泳,用腮呼吸。

3、金鱼和蚂蚁具有相同的生命特征。 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的方法证明自己的猜想。

2、继续利用维恩图比较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喜爱小动物的感情,培养用实验证据证明猜想的态度。

6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金鱼的生活,了解水生动物与陆生动物的相同和不同。 【教学难点】学生有想法时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

【教学准备】每组:2-3条金鱼,装载玻璃缸里。1只滴管、少许使用色素调制的红水、少许鱼食。

【教学过程】

一、了解鱼类的生活环境

1、教师介绍鱼类的生活环境。

2、学生举例其他的水生生物。

3、关注:‚鱼生活在水里‛的理解。

4、设计意图:为进一步观察与作铺垫。

二、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1、学生观察金鱼的外形和运动。

2、教师适时告知鱼鳞、鱼鳍等及其作用。

3、关注:学生对金鱼形态的关注和对金鱼运动方式的关注。

4、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在外形和运动方面的信息。

三、观察金鱼的吃食和呼吸

1、交流有关金鱼在吃食和呼吸方面的经验。

2、讨论、设计观察金鱼吃食和呼吸的方法。

3、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与讨论作出提示:喂食观察金鱼的吃食;用红水观察金鱼的呼吸。(如需要可以演示在水中放红水的方法)

4、学生观察并记录。

5、教师适时指导并提供信息:水中有少量的空气。

6、关注:学生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看法时是否干扰金鱼;是否观察到更多信息:如排泄等。

7、设计意图:了解金鱼吃食和呼吸方面的信息;培养‚用实验方法验证看法‛的意识。

四、比较金鱼和蚂蚁的相同和不同

1、回顾维恩图的用处。

2、学生把上节课学的蜗牛的特点写在左边圆圈里,把蚯蚓的特点写在右边的圆圈里,划去各自相同的特点。

3、小结蚯蚓和蜗牛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关注:学生比较的信息的多寡。

5、设计意图:初步体会动物具有相同的特点。

五、把观察后的金鱼养在各班教室,方便学生继续观察,获取更多信息。注意平时的看护,保证金鱼存活。

第七课 动物的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7 动物的个体形态不同,生活环境也不同,但是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运动,需要食物维持生命,会排泄废物,会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会生长发育,会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动物的共同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动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整理已经观察、分析、和研究的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共同的除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提供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学生无证据信息对整理的干扰。 【教学准备】蜗牛、蚯蚓、蚂蚁、金羽的图片;四种动物议政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讨论动物的共同特点。

1、学生整理本单元的学习成果。

2、小组讨论四种小动物的共同特点,把结果记在课本上。

3、汇报,教师把汇报结果记在黑板上。

4、教师或学生举例某种动物,看是否具有上面的共同特点,如果某一种动物不具备上面四种动物的某个共同特点就删去,这样找出动物的共同特点。

5、关注:学生交流的信息是否有证据支持。

6、设计意图:了解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二、感受生物的多样性

1、教师讲解到校园观察学校动物和植物的注意事项。

2、学生分组到校园静静的观察校园的植物和动物。

3、回教室汇报。

4、关注:是否能做到安静的观察、不打扰校园的动植物。

5、设计意图:学生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三、总结生物的共同点

1、全班集体用维恩图比较动物和植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2、在动物和植物相同的圈里写上‚生物‛两个字,并告诉学生,动物和植物艘是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物体。

3、关注:学生在过程中提出的问题。

4、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生物。

四、讨论人与其他动物、植物的共同特点

1、教师指着动物、植物的共同点问:‚人有这些特点吗?‛

2、归纳小结:人和动物、植物都是生物,都是活的,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会生长繁殖、最后都会死亡。这是生物的特点,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关注:人是否是生物的理解。

4、设计意图:对生命的特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上一篇:父亲节朋友圈祝福语下一篇:学生学习汇报材料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