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对全科医生的要求

2023-03-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病人对全科医生的要求

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教育对上海全科医生培养的启示

摘 要 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制服务的主力军,但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存在全科医生数量不足和能力不强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澳大利亚全科医生的培养、职业培训和持续职业发展项目,结合上海市全科医生的现状,对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全科医学 继续教育 全科医生培养 澳大利亚

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是上海医疗卫生改革的重要内容。全科医生通过与社区内家庭签约的形式,为家庭成员提供安全、有效、综合、全程的健康管理服务。全科医生是家庭医生制度的主要执行者[1],所以全科医生培养就更显重要。本文通过对澳大利亚全科医学教育和全科医生职业培训的介绍,为本地区全科医师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和服务系统

1.1 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障

每个澳大利亚公民均享受国民医疗保险,这是我们讨论任何与澳大利亚卫生体制有关问题的一个重要前提。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不仅仅是“每个人都有保险”,更重要的是“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保险”[2]。澳大利亚的医疗费用占GDP的9.3%,人均医疗费用2 699美元。澳大利亚的医疗保险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Medicare公费医疗 凡在澳大利亚的公立医院内住院或手术的公费患者,只要是国民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内的食宿、医疗、护理、以及出院后续治疗均是免费的。在医院之外的医疗机构,如医生诊所、医疗中心等接受的医疗服务也可以按照规定报销全部或部分费用。

药物补贴 购买批准的处方药物时,个人只需支付部分药费,而且每种药物自付费有上限,剩余部分由政府补贴。同时制定了安全临界线,药物费用超出此临界线后,患者自付比例更低。2011年的药物安全临界线为1 317.20澳元,其后每个药品的自付费为5.60澳元。

私人医疗保险 政府鼓励私人医疗保险发展,目前45.0%的人有私人医疗保险,保费的30.0%由政府补贴,2006年老年人补贴提高到35.0%。私人诊所就医可享受更短的等候时间、更多就医选择和附加服务,如牙科、助听器、眼镜和隐形眼镜、假肢、理疗、脊柱按摩、家庭护理等。

1.2 澳大利亚的卫生服务

澳大利亚现有公立医院746家,占全国70.0%的总床位;私立医院560家,(不提供急诊服务)和23所公立精神病医院。平均每1 000人中有2.5名医生,其中家庭全科医生(GP)为34 500名,专科医生(specialists)为15 300名。平均每1 000人中有10.2名护士,包括专业护士(本科学历)和见习护士(大专学历)。

在澳大利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实行聘用制,全科医生可在各家医疗机构之间进行流动。全科医生的服务意识较好,事业和责任心较强。在整个医疗服务过程中,全科医生起着居民健康“守门人”的作用,患者到其他医疗机构就诊需要全科医生转介。根据病情将患者转给专科医生或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如理疗师、足病医生、语言矫正师等;也可以转诊到专业的卫生服务机构,如护理之家、听力服务中心、残疾人服务中心或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等。遇到急症患者直接去医院急诊室就诊。

2 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教育

澳大利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包括本科阶段的教育、毕业后培训和持续职业发展3部分,其中以毕业后培训为核心。

医学生获得硕士学位后,必须经过1~2年的实习医师培训和2~4年的住院医师培训,方可向州医学委员会(medical council)申请注册医师资格。而要想成为一名全科医师还必须完成3年的全科医生培训,通过澳大利亚全科医师学会组织的考试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2.1 本科教育设置全科课程

澳大利亚在医学本科教育过程中融入了全科医学的理念和技能,澳大利亚15所医学院校均开设了6~8周的全科医学课程。医学生在毕业前夕,要参加时间不等的城市和乡村全科医生实习,使医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一些全科医学知识,并对基层全科医疗服务的内容和特点有初步了解。

2.2 全科医生职业培训

1973年,联邦政府建立并投资全科医学毕业后培训项目,以解决全科医生短缺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培训由自愿逐渐转为强制,在法律层面上要求全科医生必须参加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会组织的培训。

2001年,澳大利亚政府成立了全科医学教育与培训公司(GPET),代表政府管理全科医学培训项目。该公司采取招标的方式,向其他机构或组织采购全科医学培训服务。目前澳大利亚有17个区域培训中心,形成了覆盖整个澳大利亚的区域化全科医学培训网络体系。

澳大利亚的毕业后培训分为两个部分,职业教育前培训(prevocational general practice placements programs,PGPPP)和职业培训(Australian general practice training programs,AGPT)。

职业教育前培训是向职业培训的一个过渡阶段,其目的是为医学毕业生提供一个专业的、有良好监督的全科医学实习岗位,增强医学毕业生在偏远地区从事全科医学工作的信心和兴趣,引导医学毕业生以全科医学工作为终身职业。

职业培训的时间为3~4年,职业培训一般包括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2个月的综合性医院培训,学员要完成特定岗位的轮转,内容包括内、外、妇、儿、急诊、精神、心血管、糖尿病等诊疗技术;第二阶段是18个月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学员在全科医师的督导下从事全科医疗、社区卫生、预防保健等工作;第三阶段是6个月的扩展技能培训,这一阶段的培训多数也是在社区全科医疗岗位完成。准备到农村和偏远地区工作的学员还需增加1年的时间在农村地区的医疗服务岗位接受培训,学习麻醉、急救、土著人疾病、诊疗器械应用等知识技能。

2.3 全科医生考试制度

全科医学培训考试由澳大利亚皇家全科医师学会(RACGP)举办,考试分为三个部分。①应用知识测试 主要目的是考察学员对独立开业所必需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考察其知识的广度和运用能力;②关键决策问题 目的是评估学员在全科医学案例中的临床决策能力,重点是解决临床问题的关键步骤;③临床部分 目的是测试学员在健康咨询、患者诊查以及同行讨论等情境中的知识应用、临床推理、临床技能、沟通技巧以及专业态度,是一种临床表现的评估。

2.4 全科医生继续教育

RACGP于1987年建立了质量保障和持续职业发展项目。2008年RACGP又推出了“2008-2010年质量保障和持续职业发展项目”。全科医生在执业过程中必须接受RACGP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即持续职业发展项目。

持续职业发展项目保证所有全科医生都有机会参加高水平的教育活动,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项目的特色是增强了项目的深度、灵活性和标准化,使全科医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收益。项目设计了3类模块:①重点内容 包括临床审计、循证医学杂志俱乐部、全科医学科研等10项活动内容;②参加经过认证的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课程和活动 包括研讨会、发表研究结果、参加短期培训等;③非认证培训 主要是自学活动。每个全科医生必须完成第一类活动中的2项,并完成“基本心肺复苏技能培训”课程。

3 对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启示

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为上海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结合上海市的特点,我们对上海市全科医师培养提出以下建议。

3.1 提高全科医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目前的全科医生培训在国家认定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进行,在培养基地规定的科室轮转时间原则上不少于2年,另外安排一定时间到社区实践基地和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服务锻炼。这种安排仍未摆脱重临床轻全科的意识,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岗位培训时间超过了综合性医院的培训。国外全科医学的一项实验表明,家庭医学带教实习可以显著提高医学生选择家庭医生作为自己今后职业意愿的比例[3]。因此要加大社区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增加在社区实践基地的实习时间。全科医生培训要注重社区为基础、预防为导向的基本原则,重点放在常见病、慢性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上;以操作技能和应急能力提高为主,如心肺复苏、放射和心电图读片等;掌握临床预防的方法,为居民提供从生命孕育到终结全过程的健康服务。

3.2 提高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水平

在上海,全科医师中本科学历的比例也不高[4],全科医生的继续教育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现状。要建立公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技术合作与指导制度,定期组织大医院专家教授到社区讲课、带教和业务指导,组织急救演练,开展病例讨论等。全科医师的工作量一般较重,需要注意继续教育的统一管理,一方面要避免只有少数人参加继续教育学习,另一方面也要减少同类型培训班重复学习。提高继续教育的水平,选派优秀人才出国学习、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组织社区科研项目等也是继续教育的途径。借鉴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多点执业制度,上海的全科医师可以每周半天到综合或专科医院进修,其余时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或上门服务,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赖小玫, 刘朝杰, 裴丽昆, 等. 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使用方法对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J]. 卫生软科学, 2009, 23(4): 470-473.

[2] 黄婉霞, 张立威, 王家骥. 中澳全科医学教育发展的比较与思考[J]. 中华全科医学, 2012, 10(3): 472-474.

[3] Park H. The effect of family medicine clerkship on the preference for family medicine as a career choice in third year medicine students[J]. J Korean Acad Fam med, 2003, 24(12): 444-450.

[4] 张勘. 上海全科医师培养的探索与展望暨国内外概况[J]. 实用全科医学, 2007, 5(10): 847-848.

(收稿日期:2013-3-12)

作者:史超

第2篇: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积极推进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是我国高等医学院校面临的紧迫任务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的解析,结合我国目前全科医生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和经验。

关键词: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是卫生保健系统的守门人,是提供基层医疗服务的核心力量。2011年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建立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队伍建设规划,为我国的全科医生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和目标。然而全科医生培养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以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为主,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本科专业较少。为了提升全科医生培养的质量,在借鉴发达国家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上,我国提出了“5+3”的培养模式。

一、国外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一)英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英国是世界上国家医疗保障制度的典型代表,支撑这一制度最重要的是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而全科医生是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的提供者,全科医生在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英国的全科医生主要采取“5+1+3”的医学教育培养模式:首先,要经过不低于5年的医学院校的教育;其次,毕业后需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方可申请注册成为医生,医生注册成功后至少还需经过3年的临床培训(临床培训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时间在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践,另一部分时间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习);最后,通过皇家全科医生学院考试即可成为一名全科医生。

(二)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是澳大利亚提供卫生服务的骨干力量,每年80%左右的人就诊于全科医生。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以“5+3+3”三阶段的培养模式为主:第一阶段医学院校本科学习阶段:一般是5年制,不分专业,主要以培养临床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第二阶段住院医师的培训:主要以临床实践技能培养为主,时间为3年,采取院内和社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第一年主要在综合性医院进行临床培训,第二、三年主要在社区的全科医疗机构中接受培训和工作,完成3年的住院医师培训并且通过执业医师注册考试者才可以注册行医。第三阶段继续医学教育培训:继续医学教育培训是澳大利亚所有注册行医人员必须接受的终身教育,而且需接受各自专业学会的评估和审核。澳大利亚的全科医生每年需参加一定时间的、一定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有4周左右的脱产培训,每3年必须通过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考核和评估,通过后才能继续执业注册。

(三)美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美国是市场医疗保险体系的典型代表,全科医生服务是体系组成的一部分。美国是全科医生的发源地,1969年美国成立了家庭医师委员会,标志着全科医学专业的诞生。全科医生在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中曾经辉煌一时,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全科医生遍布城市和乡镇的各个角落,是当时美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要提供者。当前,全科医生服务仍占据主要地位,在美国新的医改方案中,恢复全科医生在国家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功能成为重要的改革内容之一。

美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主要采取“4+4+3”模式:首先是大学普通教育,这是每个想成为医学生必须要经历的,这一阶段时间一般是4年。第二阶段是医学院校教育。此阶段时间为4年,不分专业,毕业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第三阶段为实习培训阶段,这一阶段至少需3年,第一年在综合性的医院进行实习医生培训,合格后才能参加行医资格考试。通过后至少再进行2年的各科室培训实习,才能参加全科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四)德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德国是社会健康保险的典型代表,多数全科医生独立开业,其诊所隶属于社会健康保险机构。德国全科医生的培养主要采取“6+5”模式:第一阶段为在校教育培养,时间为6年,包括3年的基础医学课程和3年的临床实习,期间有2次重要的联邦考试,考试合格授予医学硕士学位证书。第二阶段为全科医生专科化教育,时间为5年,考试合格后可获得全科医师证书。

(五)法国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法国的全科医生培养采取“2+4+2”模式:第一阶段以基础医学教育为主,为期2年。第二阶段为临床知识和医学理论为主,为期4年。完成第一、第二阶段课程的学生,通过考试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三阶段的学习。第三阶段为全科医师培训阶段,时间为2年至2年半,考核合格者授予全科医学博士学位并颁发全科医师证书。

二、我国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

我国的高等医学教育主要以5年制本科医学教育为主体,从1988年开始试办7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近年来又试办八年制医学教育。随着社区卫生服务走向中国的卫生改革舞台,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全科医生培养模式,目前主要以全科医生转型培训和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为主的继续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同时在高等医学院校中试办“5+3”培养模式。

(一)全科医生转型培训和岗位培训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全科医学专业教育更是一片空白,面对卫生改革的紧迫性和全科医生十分匮乏的局面,使得以全科医生转型培训和规范化的岗位培训为主体的继续医学教育模式成为缓解全科医生的主要途径。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授课阶段,主要以基础医学和全科医学为主,一般不低于480学时;第二阶段为临床实践技能培训阶段,时间不少于10个月。

(二)高等医学院校开设全科医学课程

主要是指在高等医学院校中,开设与全科医学教育有关的课程,例如《全科医学概论》、《社区医学概论》等,其目的主要是使医学生了解全科医学的思想、内容以及全科医疗的特征、全科医生的工作任务和方式等,从而启发学生对全科医学的兴趣,认同全科医生的工作和作用,使其立志于成为一名全科医生打下基础;但是这种全科医学知识教育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而且也是非规范化的。

(三)“5+3”培养模式

2011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国将逐步建立统一规范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推行“5+3”模式,即先接受5年的临床医学(含中医学)本科教育,再接受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过渡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实行“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方式。参加毕业后规范化培训的人员主要从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中招收,培训期间由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在卫生部门(含中医药管理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指导下进行管理。全科方向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照统一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要求进行培养,培养结束考核合格者可获得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合格证书。

三、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展以毕业后教育为主的全科医生培养模式

全科医生是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其培养主要以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模式为主,这种模式共同的一个特征即毕业后教育在全科医生的培养中非常关键。我国正在积极引导全科医生培养向毕业后教育转变,无论是“5+3”模式还是“3+2”模式,均突出了毕业后教育在全科医生培养中的重要性。

(二)完善全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随着全科医生需求急剧的增长,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中全科医学专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增加,然而与专业建设相配套的课程建设却相对落后,特别是教材建设,这也成为阻碍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瓶颈之一。国外的全科医学教材建设在全科医生的培养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建设非常重视全科医生工作理念与全科医学理论融合、全科医学教学与实践相融合。

(三)营造有利于全科医生培养的政策环境,促进全科医生培养模式转变

国外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多数采用“1+1+n”导师培养模式。一个全科医生的培养一般至少有3名导师,其中1名综合医院医生、1名社区机构医生、1名护理专业人员。在我国,这一模式很难开展,主要原因有:一是医学本科生数量众多,高等医学院校中的师资相对不足,难以实现1对1的培养;二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生力量非常薄弱,质量不高,难以胜任导师任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2012年教育部在下发的《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优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结构、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推进临床实践教学能力建设等综合性改革措施,为今后医学高等院校全科医生的培养奠定了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汪云利.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0,(8).

[2]马家驹.美国的全科医生制度[J].医院管理论坛,2010,(3).

[3]N i k e n d e i C等著,汪青编译.德国医学教育[J].复旦教育论坛,2010,(8).

【责任编辑:郭延彬】

作者:高力军 吴群红 郝艳华 宁宁 孙宏

第3篇:社区全科医生对糖尿病的规范管理效果探讨

摘要:目的 对社区基层所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之中,使用社区全科医生开展针对性的疾病规范管理之后,是否能够更好的提高患者临床干预与治疗的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方法 在本院所有所收治的糖尿病患者群体之中,抽取70例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组,设定观察、对照两组。人数完全一样的情况下,仅有干预方法等方面的差异之处,其中对照组超常规加以随诊用药,观察组则在社区全科医生为主体的情况下开展规范化管理。对两组分别加以管理和干预之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加以观察和对比,分析临床干预应用的效果和价值。结果 临床干预之后的效果对比对照发现了一个明显的差异之处,体现在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均显著降低(P<0.05),取得了更加满意的临床干预效果。结论 对于目前糖尿病的患者开展针对性干预与管理的过程中,加强社区全科医生的糖尿病规范化管理之后,普遍患者的健康情况与疾病问题发生了显著的转归,血糖指标的控制效果明显要更好一些,有助于促进其健康情况的优化和改善,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社区全科医生;临床干预;社区基层;糖尿病;规范管理;效果;

引言:

基层社区群体各类慢性病之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就是糖尿病,而且此类疾病发生率较高,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饮食运动等方面的控制,这也就意味着开展具备规范性、长效性的管理就具备着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取得的效果也相对更加满意,能够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1]。相关管理可以根据普遍患者的疾病情况、健康情况,采取具备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进一步提升总体血糖控制与管理的效果,带来更加积极的影响作用,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通过规范管理的具体应用,社区全科医生可以围绕着患者的疾病情况,建立一個系统性、个性化的干预体系,让患者长期、持续的接受相关干预,提升总体干预的有效性,同时降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为患者提供持续的健康支持,发挥基层医疗在慢性病长期管理与控制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关键价值[2]。基于此,本次研究对相关方法和措施的临床应用效果加以观察和对比。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70例糖尿病患者都是本社区居住时间≥1年的群体之中所选取,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患者41-78岁,平均(56.31±11.24)岁,从疾病诊断到现在2年到11年,平均(6.12±3.25)年,基础疾病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冠心病等,均得到有效控制。目前不存在严重并发症、恶性肿瘤。精神障碍、免疫及凝血障碍、痴呆类疾病、心境障碍及相关病史,能正常的接受相关干预,彼此之间高度接近(P>0.05),满足了对照试验的原则标准要求,可以加以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用药干预,根据患者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干预方法,指导患者自我管理,并每次随诊按照其血糖情况调整药量,随诊加以健康宣教。观察组则采取社区全科医生规范管理,首先根据患者情况确定随访的频率,如现阶段空腹血糖检查正常则在常规长处方处置的基础上三个月进行一次系统性随访,如空腹血糖低于7.0mmol/L,则每月进行一次系统性随访和评价。如其目前用药治疗后空腹血糖仍然超过7.0mmol/L,则每周都需要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线上随访的形式了解其治疗的情况。其次每两周举行一次健康宣教讲座,围绕疾病的饮食管理、运动指导、发病机制、治疗要点等方面加以系统性的讲解。最后长期干预的过程中,了解其心理健康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干预方法,促进其身心健康情况的优化。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加以观察

1.4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利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表示,采用t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较为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干预后发现,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HbA1c都明显更低一些(P<0.05),存在着显著的效果差异。两组患者干预后的血糖指标情况对比详见表1.

3.结论

从目前的基层糖尿病发生率等方面情况来看,此类疾病的发生率呈现一个逐年上涨的趋势,而且大部分患者对于此类疾病缺乏正确的认知,就导致其疾病控制难度明显加大,即便在用药治疗的情况下,如不配合针对性的饮食运动干预,也容易导致最终效果出现问题[4]。而在这一过程中,开展针对性的社区全科医生规范管理就具备着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取得的效果也相对较好,带来的影响也明显更加积极。具体应用之后可以发现,使用这一方法针对性加以管理干预之后,患者的健康情况得到了明显的优化和改善,其疾病问题发生了显著的转归,有助于促进其健康情况的优化。从指标情况方面的对照发现,使用这一方法之后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得到了显著的优化,疾病问题也发生了明显转归。

如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采取社区全科医生规范管理之后,患者的疾病问题显著改善,其健康情况得到了优化,有助于促进其疾病的改善,并积极预防并发症等问题,可以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加以针对性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伶杰,瞿敏雯. 社区糖尿病患者实施家庭医生规范化管理的临床效果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9,019(085):156,159.

[2] 周琼,岳金屏,韩艳. 家庭医生式服务对社区2型糖尿病的综合管理[J].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9,034(003):126-128.

[3] 叶峰. 1+1+1组合签约模式下家庭医生服务对社区糖尿病管理的效果研究[J]. 山西医药杂志,2019,v.48(24):101-103.

[4] 李树媛. 研究强化的家庭医生团队对提高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效果及依从性[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v.18(09):197+199.

作者:陈斌

第4篇: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了解病人的方法”

[文章]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了解

病人的方法”

来源:北京吴春容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作者:吴春容

我们在医学院校学习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关于疾病的课程上,却很少学习关于人的知识,如人是什么,人为什么得病,如何了解人或病人,如何与病人沟通,如何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如何理解病人与疾病的有机联系,如何帮助个人解决问题等。而实际上,医疗服务的对象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人,不是作为生物实体的躯体,也不是孤立的器官系统及其疾病。医疗服务的过程实际上是医务人员与病人沟通、合作的过程,医疗服务的效果及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务人员的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技巧以及医患关系的质量。从原则上讲,并不存在器官、系统的疾病,所有的疾病都是人的疾病,不了解人就不可能理解病,医务人员必须学会了解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另外,如果医务人员不从进化史的角度深刻理解人为什么会得病,就无法全面理解某种疾病的本质,如为什么说慢性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这只有从进化论的角度才能给出满意的答案。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也就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病人,更不会有两种完全相同的病,也就不能开出完全相同的两张处方。针对疾病的服务可能是机械的、千篇一律的,而病人需要的服务都是个体化和人性化的,医务人员却很少在个体化和人性化服务方面接受专门的训练。当医务人员把病人看成纯粹的生物实体时,他们就很容易成为冷冰冰的诊疗仪器。目前的医学教育注重共性忽视个性,注重疾病忽视病人,注重病理忽视伦理,注重治疗忽视预防,注重技术忽视感情(或艺术),这对提供以人或病人为中心的个体化和人性化服务非常不利。

全科医生在社区中面对相对固定的人群和背景,必须采用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模式,提供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整体性、个体化和人性化的服务,这就要求全科医生先了解病人,然后更好地理解病人的问题,有效地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因此,全科医生必须掌握了解病人的方法。当一位病人走进来时,专科医生想知道这个人得了什么病,而全科医生首先应该知道来看病的这个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全科医生可以利用很多方法去了解病人:

1. 系统整体性的方法

把病人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以下3个方面去了解病人:a、 了解病人的完整背景和关系,完整的背景包括社会背景、社区背景、家庭背景、个人背景和疾患背景。社会背景包括政治地位、经济状况、职业状况、文化修养、受教育水平、宗教信仰、社会支持网络、人际关系、社会适应状况等。社区背景包括在社区中的影响、团体关系、社区网络、社区意识、社区资源、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管理体制等。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结构与功能、家庭生活周期、家庭角色、家庭资源、家庭环境、家庭关系、家庭交往方式、家庭的价值

观、生活目的和发展计划等。个人背景包括成长历程、经历的重大生活事件、精神紧张与应付方式和个性心理特征等。疾患背景包括疾患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与以上背景的相互联系。

b、病人在躯体、心理、行为、社会和道德等方面的健康状况以及有关的危险因素。

c、病人各方面问题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及其结果以及与病人的价值观念、生活目的、人生依靠、人生计划、生活的意义、疾患的意义的联系。

当病人的问题无法用生物医学的原理去解释或出现无法理解的症状时,当采用生物医学治疗反而加重病人的症状和痛苦时,当病人因轻微的症状而反复就诊时,当病人反复由家庭成员陪同就诊时,当病人对医生表现出明显的依赖时,当病人说话吞吞吐吐、似乎有难言之隐、欲言又止时,当慢性病患者的病情突然加重或症状难以控制时,当儿童出现了行为问题时,应扩大对病人背景的了解。了解病人的背景必须采用开放式问诊,可以从社会背景开始,一直问到疾患背景。如果用生物医学的方法无法明确问题的性质或疾病的诊断,那就详细地问,耐心地听,仔细地观察,病人自己会告诉你诊断是什么。

2. 根据病人所处的生命周期来了解病人

每一个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会固定地要经历一个个生命周期,如婴儿期、幼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壮年期、更年期、老年期。在每一个生命周期中,肯定会遇到一些特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预测到的,例如,一说更年期,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更年期综合征的种种表现,应该了解处于更年期的病人是否有这些方面的症状,在更年期的背景上来理解病人的其他问题;一说青春期,人们马上会想到青春期所特有的一些问题。全科医生应该熟悉人的每一个生命周期所特有的健康问题,以便根据生命周期预测个人的健康问题。详细内容见专门的文章。

3. 通过家庭生活史周期来了解病人

家庭也像个人一样,要经过从建立到解体的一系列生活史周期,在每一个生活史阶段,家庭要完成一些特定的发展课题,也会遇到一些相对固定的问题,因此,通过分析家庭生活史周期,可以预测家庭问题,也可以更多地了解作为家庭成员的病人。一般将家庭生活史周期分为以下8个阶段:新婚家庭(2年)、第一个孩子出生的家庭(3年)、有学龄前儿童的家庭(3年)、有学龄儿童的家庭(6—7年)、有青少年的家庭(5—6)年、孩子离家创业的家庭(8年)、空巢期家庭(15年)、退休、丧偶的家庭(10~15年)。简单询问一下病人的家庭情况,马上就可以判断病人的家庭处于哪个生活史阶段,然后根据这个阶段的家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其对特定的家庭成员的影响,预测来就诊的家庭成员的健康问题与家庭问题的关系,从而找到真正的原因、真正的问题和真正的病人。详细内容见专门的文章。

4.采用简单的目测法来了解病人

病人主诉的症状和问题完全是主观的感受,可以掩饰、隐瞒或想象甚至欺骗,但病人的行为、表情、动作、辅助语言等因素却完全是无意识的、客观的,这些因素更能真实地反映病人的内心世界,是更重要的临床资料,却一直没有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如果全科医生充分掌握了观察人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有丰富的相关经验,对有关的问题保持高度的敏感,那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马上抓住一些关键线索,发现其他医务人员无法意识到的问题。例如,病人是怎么走进来的,由谁陪着来的,如果夫妻双方经常一起带着孩子因不明原因的症状就医,那么,夫妻关系紧张是核心问题,孩子的问题不要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要在父母身上找原因;如果妻子经常陪丈夫因不明原因的腰疼来就诊,可能是丈夫有性功能障碍;如果年轻的女性经常由母亲陪同就医,而且有皮外伤,可能是有感情纠纷和家庭暴力;如果30多岁的女性经常因不明原因的下腹痛或难以治愈的慢性盘腔炎来就诊,可能有性生活方面的问题或某些欲望受过分压抑。

从病人的个子高矮、胖瘦和脸部的特征可以发现一些问题,例如,眼圈发黑、下巴较尖、身材瘦长、满脸焦虑的病人大多比较敏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精神紧张,常有睡眠障碍和人际关系紧张。从脸部表情、无意识的动作、说话的语气、语音、语调、语速和音质也可以发现一些线索,例如,病人在说到一些敏感的话题时,脸上的某些部位在抽动,表示病人可能有难言之隐或已经有情感、精神方面的问题;病人在叙述病史时,一直在搓手、绞衣服、低着头,表明病人可能有焦虑。

全科医生必须学会观颜察色、看人说话、因人而治,提供个体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病人的需求,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5.用投射的方法了解病人

如果怀疑病人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而病人不愿意直接说,可以用投射的方法来证实或排除。全科医生可以在病人不注意的时候,突然询问一些敏感的话题,或突然给病人一个敏感的刺激,同时观察病人的反应,可以从病人的表现来证实或排除某些问题。例如,有一位病人说他没当过兵,而家属反映病人经常在说梦话的时候涉及当兵的经历,让病人承认当过兵而且正视一些问题对治疗来说很重要,因此,医生说:“那你回去吧,明天再来。”当病人走到门口时,医生突然喊:“立正,向后转。”病人马上做了一个非常标准的动作,这是条件反射。做完了这个动作,病人意识到隐瞒不下去了,反而很有兴趣地讲起了部队里的事情,最后,医生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6.通过全面健康评价,了解病人的疾患背景

全面健康评价最简单的方法是采用《病人自我评价手册》,包括与躯体症状有关的系统回顾询问表、心理评价或精神症状测验问卷、家庭APGAR问卷、应付方式测验问卷、社会适应状况测验问卷、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表等,全部采用打“√”的方法,简便、易懂、敏感,病人打完“√”以后,由全科医生评价、总结,最后得出结论,然后,进一步问诊、沟通、检查,明确问题和诊断。

7.了解病人的就医背景

病人的就医背景包括病人为什么在这特定的时刻带着特定的问题来就诊、病人的需要和期望、疾病因果观、健康信念模式、患病体验、疾患对病人的意义和病患行为等。

病人为什么不是在昨天、也不是在明天来,而是在今天这个时候来就医,这些问题可以反映病人的躯体和心理耐受能力、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就医习惯、资源的支持状况等;病人为什么主诉这个问题,而不是其他问题,病人为什么认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

病人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吃、睡、梦、性、排泄、生育、合群、追求新异和刺激等)、安全需要(生命安全、就医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家庭、社会、团体、关系、爱和被爱、认可、接受等)、自尊的需要(尊重别人和被尊重、平等关系、合作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理想、体现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等),了解病人的需要,有利于理解整体性服务的含义、病人的需求和期望。病人的期望包括对机构的、对人员的、对服务的、对服务过程的、对服务结果的、对服务关系的期望,每个病人都带着不同的期望来就医,全科医生应该充分了解病人的期望,并按照病人的期望去做,这样才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应该让每一个病人解释自己的疾病因果观,即对自身健康问题的因果看法,这可以帮助全科医生澄清一些问题。

健康信念主要是指个人对健康价值的看法和对预防服务的重视程度,决定病人在什么情况下就医,对预防医嘱的执行程度,自我保健意识等。 患病体验完全是主观的,对病人来说,一种疾病就是一组主观体验,而对医生来说,一种疾病就是一种概念,这是医生与病人之间的鸿沟,双方难以在一个层次上相互理解。眼科医生知道黄斑变性是什么,却不了解一个逐渐看不见的人有什么体验,医生理解患病体验的能力直接影响其理解病人的能力。

同一种疾患对不同的病人就有不同的意义,不同的病人就有不同的患病行为,例如,病房里住着两位股骨骨折的病人,一个是运动员,一个是中学老师,虽然问题一样,但两个人的行为却完全不一样。中学老师乐观、积极、活跃,主动配合治疗,而运动员却消极、悲观、不合作,对治疗不积极。这是因为股骨骨折对这两个人的意义或对其生活的影响不一样,中学老师可以在几个月后重新走上讲台,继续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而运动员却无法在几个月后重返赛场,可能要放弃自己的事业,去从事全新的工作,对未来充满担忧和顾虑。因此,不了解健康问题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和意义,就无法全面地理解病人的行为,更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一些病人不愿意从病人的角色中摆脱出来,因为个人可能从患病中获益,患病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矛盾,或缓解了关系紧张,或能够得到足够的同情、理解和支持,或能够解释一些无能和失败。

8.在原始的生活背景上了解病人

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看到的是脱离原始生活背景的孤立的病人,所以,很难完整、全面地了解病人。很多全科医学专家都强调,全科医生最好与所负责的社区居民生活在一起,这样可以在原始的生活背景上了解病人。全科医生比较容易

了解生活环境对病人的影响,容易发现一些与环境和地方性因素有关的问题,包括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文化、经济、习俗、传统等方面的因素。通过家访或介入家庭解决家庭问题,全科医生可以深入了解家庭背景下的病人是怎样的,并了解其他家庭成员对病人的看法和支持。通过深入工作单位,全科医生可以了解病人的工作情况及其对健康的影响。通过提供连续性的服务,全科医生可以与病人建立朋友式的医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这有利于了解影响病人健康的一些生活隐私。其实,全科医生对病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通过长期接触而建立起来的印象。

9.通过健康档案了解病人

健康档案是全科医生系统、全面、连续了解病人的有效工具,应该包括很多生活背景资料,完全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为中心。但目前使用的健康档案有关病人的资料却很少,无法全面反映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以及健康问题与整体的人的关系。健康档案要以系统的理论为指导,保持其连续性、全面性和真实性,如果设计好、使用好、管理好,则可以成为非常有效的工具,否则,不仅没有价值,还会成为负担,造成浪费,更会成为制造“假、大、空”的媒介。

全科医生应该在接待病人前花几分种时间预先浏览一下病人的健康档案,对病人形成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发现一些问题,以便在与病人接触时澄清,真正做到胸有成竹。

通过不断积累和完善,个人健康档案可以成为关于某位病人的最好教材,家庭健康档案可以成为关于某个家庭的最好教材,社区健康档案可以成为关于某个社区的最好教材。而这种教材是任何其他类型的教材都不能取代的。最后,全科医生应该在了解病人的基础上来理解病人的健康问题。

第5篇: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全科医生如何接待病人”

[文章]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全科

医生如何接待病人”

来源:北京吴春容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作者:吴春容

当一位病人走进全科诊室时,全科医生应该如何接待病人,这是大家都比较困惑的问题,没有一个定论。全科医学“个性化服务”的原则早已经告诉我们,全科医生提供的服务应该是因人而异的,而不是千篇一律的。针对不同的病人,应该采用不同的接诊技巧。当然,很少有危急重症患者进入全科诊室,进入全科诊室的病人一般都是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患者,所以,不必专门考虑如何与急症患者交往,只需考虑如何进行急症患者的院前处理和合理转诊。

进入全科诊室的病人一般都是全科医生熟悉的病人,也有一部分第一次接触的病人,大部分都是本社区的居民。全科医生的服务理念应该是通过全科诊室的服务逐渐与社区中的全体居民建立长久、密切的朋友式关系,因此,全科医生在全科诊室中只看到一个人或病人,但要关心与这个人或病人有关的人,如家庭成员、周围邻居、单位同事等。从一个人扩大到一个家庭,再扩大到一个人群,逐渐扩大到社区全体居民。

全科医生在接待病人的过程中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

1.学会打招呼

打声招呼,这是一般的接待礼仪。如果连招呼都不打,病人会觉得不被关注、不受重视、不被尊重,医生很不礼貌,很不友好。其实,全科医生不必很热情地与病人打招呼,毕竟病人不是来享受什么,而是不得不来,简简单单地说一句:“您来了。”表示关注。一般不说:“您好!”病人心理想:好什么好,好的话我能来吗,就是不好才来的。

最好能记住对方的姓名,有一些已经很熟悉而且与全科医生年龄相近的病人,全科医生可以直呼其名,这样显得亲切。年龄比全科医生大的病人,可以称呼“王大爷、李大娘、张大妈”等,年龄比全科医生小的病人,可以称呼“小李、小王”等。能记住对方的姓或姓名,会让对方很感动。

病人进入全科诊室时,全科医生应该站起来。“王大爷,您来了。”一声简单的招呼,让对方心里热乎乎的。记住,不要主动与病人握手。

2.请病人坐下

“快请坐。”得让病人坐下来,而且,坐的距离要合适,不能离医生太远了,也没必要太近了,一般控制在60—80厘米的距离。让病人坐在医生的右侧,有利于交流和检查。如果有必要,可以适当地移动一下凳子,以便使病人与自己保

持适当的距离。在示范区评估中,有的暗访员在做体验式就诊时,全科医生一直让他们站着看病,根本就没意识到应该请病人坐下看病。

3.不要一味地微笑

一些地方的卫生行政部门要求全科医生微笑着服务,这是很不合适的。如果病人没有明显的不适和痛苦,全科医生的微笑会让病人感到亲切和温暖。如果病人本来就感觉很痛苦,全科医生的微笑会让病人感觉很不舒服。病人心里想:这医生安的什么心,我很痛苦,他却很高兴,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因此,不要一味地盲目微笑,该微笑就微笑,不该微笑就要保持严肃。全科医生在感情或情绪上应该与病人共鸣,病人高兴,医生也高兴。病人痛苦,医生应该表现出严肃和同情。病人说:千金难买医生的泪。如果一位医生为病人的痛苦流下同情的泪水,病人会把医生看成亲人。

4.先关心人

现在的医生有一个通病:过分关心疾病,却很少关心病人。有的医生恨不得就直接问:你得了什么病,需要开什么药。医生不愿意多说话,也不愿意听病人说太多“没用的话”。其实,病人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也深恶痛绝,不要认为病人无所谓。因此,如果全科医生第一句话就问:你哪里不舒服?病人马上就会意识到:这位医生也只关心病,不关心人。

全科医生应该先看一看眼前的这位病人怎么样,应该看人问话。如果是一位首诊病人,可以问一问家住哪里,做什么工作,等等。如果是一位老病人,可以问问病人最近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还可以直接说:看您很不舒服,慢慢说,别焦急,感觉自己怎么啦?先关心人,是为了让病人觉得医生对人感兴趣,愿意帮助人。先关心人,是为了与传统的观念和模式区别开来,别一上来就冷冰冰地问:你哪儿不舒服?先关心人,是一种理念上的要求,提醒全科医生,看病先要看人。先关心人,不是一种机械的要求,不是说一定要把病人的各个方面都问清楚了,才能进一步了解病,了解人和了解病有时需要交替进行。先关心人,还不是指全面了解人,没必要等全面了解人以后,再问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关心一下人,可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营造一种亲切感,接下去该问什么就问什么,但总的来说,必须问清疾病与病人的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而不能仅仅问病。

5.注意接待细节

细微之处显真情。关注细节,最容易打动病人,最直接体现全科医生对病人的关心。关注细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关注病人身上的细节,如病人的表情、语气、无意识的动作、穿着打扮等,如果病人说话支支吾吾、动作焦虑不安,那就表明病人有难言之隐,这时,全科医生应该有意识地关紧门,并保证尊重病人的隐私,为病人保密;二是全科医生自己身上的细节,如衣着打扮、表情、无意识的动作、语气等,全科医生在为病人检查前洗洗手,让座前擦擦凳子,表示关注时身体往前倾等。有一位男的全科医生让一位女病人躺在检查床上,拉上帘子,二话没说,伸手帮女病人去解裤带,结果,女病人很尴尬。全科医生的仪表也很

重要,如果全科医生满脸胡子,头发很乱,穿的衣服很脏,病人就会觉得医生的档次和水平很低;病人往往很注意全科医生的表情,如果全科医生皱一下眉头,病人就会感觉问题很严重,如果全科医生说话的语气很神秘,病人会觉得医生有什么严重的事情没有告诉自己;三是注意服务的细节,如详细解释病情、耐心说服教育、反复强调重要的事项、把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在内、对每一个环节都认真负责等。全科医生有必要把所有的服务环节都画出来,对每一个服务环节进行管理,实施全过程感动。

6.重视与病人告别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告别的那一刻,而医生往往不重视这一刻。如果开完处方,夹在病历本中,扔给病人,什么话也不说,就让病人离开,这会让病人感觉很愤怒。全科医生应该在与病人告别之前,对病人做一次简单的总结:您的问题是这样的┅┅,所以,您应该怎样做┅┅,需要注意

一、

二、三┅┅,您已经完全明白我说的话了吗?。要对病人做一些承诺:如果您感觉有什么不好,马上来找我,随时可以与我联系,我会马上帮助您┅┅,千万不要觉得不好意思,就把我当作自家人。“好了,今天先这样,一定要记住我说的话”。全科医生应该站起来,把病人送到门口,说一些告别的话:您走好,祝您早日康复!当然,如果全科医生还想多了解一些情况,但今天的时间又不允许,可以预约病人什么时候再来,但不能说:欢迎您经常光临我们这里。全科医生可以说:如果您觉得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过来和我聊聊。

在病人离开之前,要确认一下:记下病人的出生日期、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或电子信箱了吗?给病人联系卡了吗?病人是否忘记拿自己的物品?

第6篇: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如何鉴别病人的心理问题”

[文章]全科医生培训系列文章之“如何

鉴别病人的心理问题”

来源:北京吴春容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作者:吴春容

心理问题在社区中就像感冒一样普遍,所有来就诊的病人或多或少、或轻或重都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都需要在心理方面得到一些帮助。很多社区居民经常因为一个或一些轻微的躯体症状反复就诊,对医生有依赖的情绪,经常需要医生对其进行解释,一直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经常由家庭成员陪同就诊,症状或问题无法用生物医学的原理解释清楚,找不到客观的证据,一般的对证治疗只能使症状缓解一段时间,马上会失效。还有一些病人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如注意力集中困难、焦虑、抑郁、失眠、人际关系紧张等。有些病人可能是无法应对突发的精神紧张,如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出现了一些反应性的心理问题。少数病人可能是得了严重的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症等。轻微的心理问题可以由全科医生解决,但严重的精神病必须尽快转诊到精神病院,等诊断明确、治疗方案确定、病情稳定后再让病人回到全科医生这里接受继续治疗。

全科医生可以用非常简单的方法来鉴别一些基本的心理问题:

1、鉴别病人是否有病理性精神症状

如果病人有一些与事实出入较大的妄想,要把病人转诊到精神病院去明确诊断,例如,病人说自己是某某英雄的后代,是外星人,甚至是机器人。

被害妄想也是病理性精神症状,病人认为有人要谋害自己,甚至是自己的家人和朋友。

幻觉是比较多见的病理性精神症状,如病人听到了别人听不到的声音,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感觉到一些不现实的情况等。

2、分析病人的自知力

得了严重精神病的患者一般否认自己得病,而且拒绝接受治疗,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家人为什么非要把自己送到医院看病。如果病人觉得自己得了严重的疾病,到处就医,那倒可能没有严重的精神病。

3、判断病人是否得了神经症

神经症是指我们通常说的神经官能症,包括神经衰弱、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症状一般要持续3个月以上,找不到明显的精神诱因,与个性有一定的关系,病人常常怀疑自己得了严重疾病而主动要求就医,一般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效果不明显。这些病人需要采用一定的药物治疗,如抗焦虑治疗、抗抑郁治疗等。如果全科医生没有把握鉴别以上问题,可以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明确病人

的诊断和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后,再让病人回到全科医生这里接受持续的治疗和综合性的服务。

由于很多抑郁症病人有自杀的倾向,有一定的危险性,早期需要医生的监护,可以介绍病人到有条件的医院接受住院治疗。

4、判断是躯体源性的心理问题还是心理社会源的心理问题

如果病人的精神症状能找到明显与之有关的生理病理基础或躯体问题,可能就是躯体源性的心理问题,如脑外科手术后的病人出现精神问题、晚期癌症病人出现心理问题、脑囊虫病患者出现精神症状、药物反应出现的精神症状、中毒后的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等,这些心理问题要在生理或躯体问题解决之后才能得以缓解。

有一些心理障碍会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可能是躯体化问题。病人会经常因为这些不明原因的、无法解释的躯体症状到处就医,却无法做出疾病诊断,常常被临床医生诊断为“神经官能症”,其中大部分病人得的不是神经症,而是一般的心理问题,这些病人的躯体症状要等心理问题解决之后才得以缓解或消失。

5、判断病人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类型,采取相应的支持措施

外界刺激——出现了一般人都难以承受的、突如其来的紧张刺激,个人难以承受而出现的精神应急,甚至是突然变疯或自杀。

观念或认知习惯——个人因人生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习惯、认知习惯等出现的心理问题,一些人看什么都用消极的眼光,看什么问题都只看消极的一面,从而经受一种长期的、慢性的精神紧张,继而出现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有一些问题本不该使人产生紧张,但由于个人夸大或歪曲了事实,从而产生了精神紧张。

缺乏知识——由于无知而出现的心理问题,如迷信心理、疑病心理、恐癌症等。

缺乏技能——如缺乏人际交往技能、感情交往技能、夫妻生活技能、性生活技能等而出现的心理问题。

应对策略——有紧张刺激并不可怕,生活本身就是紧张,没有紧张就没有生活。健康的人就是有紧张能够自己应对从而体现自我价值的人,不健康的人就是有紧张自己不能有效地应对而需要帮助的人,因此,医生不能“授之以鱼”,而应该“授之以渔”,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必须由病人自己去面对,医生无法取代病人去解决问题,只有让病人自己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病人完全康复。应对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有一些人不管遇到什么紧张,都采取消极应对的方式,如一个人私下面对、逃避、回避、幻想、伪装、压抑等,而不是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交往、发泄、升华、移情、学会放松自己等。

缺乏资源——当个人面对一些生活事件时,需要一些外界资源的支持,个人才能有效地面对,特别是夫妻关系问题、家庭问题、感情问题、人际交往等问题,对外界资源的依赖比较明显。如果个人拥有的资源十分缺乏,遇到生活事件时就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社会环境——个人很难改变社会环境,但却可以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环境。个人要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环境并不都是一件容易的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般的人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自己的,而希望别人或环境围着自己转。个人与自然、社会的适应过程会产生很多挑战,一些适应不良的人就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心理问题。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必须增强个人的适应性,才能保持心理健康。

第7篇:某医生经常对病人说的话

1、不相信我就不要找我看病。

2、我不会给你任何保证,得个感冒都可能会死人的,禽流感就是感冒的一种。

3、我建议你住院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是我求你住院,我只是尽到我该尽的责任,听不听是你的事,你住院我还要写病历、开化验单。

4、不要埋怨做了这么多检查都还没查出是什么病,有些病就算你把所有检查都做了都不一定能查出来的,知不知道有个词叫“疑难杂症"?

5、不要用出院来要挟我,你要出院签个字就可以走了,我绝对不会留你。

6、不要老在我面前说没钱,说费用贵,我爱莫能助,你没钱,不是我造成的,你没医保,也不是我造成的,药品和检查的价钱也不是我定的。说句难听的,谁让你要得这个病?

7、不要对我说:“你们医院收费这么高,那你们医生肯定很有钱",我听到会很想扁死你,我的工资说出来你都不信。

8、不要一来看病就认为我会宰你,这也怀疑,那也不信,这样只会令我把给你看病的心思分出一部分来防你,而且很快整个科室都会知道某个病人很麻烦。

9、不要老是担心这个药有什么副作用,那个药有什么不良反应,使用抗生素会不会产生耐药性,什么都怕你别治得了。

10、不要对我说:“不要给我做不必要的检查,用不必要的药物",你意思是我经常给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用不必要的药物?

11、不要抱怨检查多,更不要说以前的医生在没有这些检查手段的时候照样治好了多少人,以前因为误诊死了多少人你又知道吗?

12、我向你解释病情的时候请你认真听,我说了这个病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第二天真的加重了,你不要埋怨说怎么越治越重了。也不要每个家属都来问一遍病情,我没这么多时间。

13、不要认为进了医院就是进了保险箱,也不要说一定要给你治好,很多人都是从医院送到殡仪馆的。

14、医院和市场不同,不是你花了多少钱就能买到多少菜的,有时是会人财两空的。

15、不用跟我说你的哪个邻居朋友的治疗经验,他们要是真的懂治那你找他们好了,如果你咨询了其他医院某位教授的意见,我会参考的,但是如果有不合适的地方,我会坚持我的治疗方案,你要是不愿意,那你去找他治吧。

16、不用通过你的关系来让某某人来给我打招呼照顾一下,也不用一来就说你跟我们医院的某某很熟,对于每个病人我都会提供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更不要以为你认识某某就很了不起,享有特权,要求我给你提前安排检查,我会非常反感,你不是认识某某人吗,那让他给你安排好了。

17、不要要求我替你尽早安排检查,大家都在排队,要是有必要的话不用你说我都会为你尽早安排。

18、也许你的身份很尊贵(很多时候其实是你自以为很尊贵),但是不需要向我表明,不要一来就说:“我是卫生局的",要知道平时就是你们这些人在我们头上作威作福,也不要说:“我是记者",你的意思是要是你有什么不满意的就会写臭我?那我告诉你:不管你是记者还是妓女,对我来说都是一样,如果你敢乱写,那我们法庭上见。

19、如果你的病情比较轻,经常请假回家,那请你在上午查房时间回来,要是你来晚了我已经下班,不要怪我没查房,你来住院就应该配合我的工作时间,不然每个病人都反过来要我去配合他们的时间那还得了?

20、不要抱怨周末只有1个值班医生在,医生也是人,也要生活和休息的。

21、不要什么事都找主任,主任没有这么多时间,要是什么事都要主任来才决定,那只是让你心里觉得好过一点,实际上只是在延误治疗,像1+1等于几这样的问题你期望从大学生那里得到和中学生不同的答案?而且这样主任会觉得你很烦。

22、复诊的时候记住带上上次住院的资料,不要什么资料都没有一来就说上次住院是我主管的,我一年看几百个病人,不要说记不清你的病情,就算在街上碰到你都未必能认出你来。

23、不要向我要我的手机号码,想一下就知道我为什么不会告诉你。

24、最后,告诉你,治好100个病人对我来说还不如写一篇文章顶用,为什么?问领导们去。

第8篇: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策略总结

1. 政府应高度重视社区卫生服务发展中全科医生的培养

1.1 完善全科医生培养的制度办法

据卫生部相关资料反映,目前全国需要全科医生16万人,但我国合格的全科医生仅有4000人,可见全科医生十分稀缺。为解社区医院缺乏全科医生的燃眉之急,有关教育部门完善了全科医生培养的制度办法,2010年启动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安排1.5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研究出台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文件,制定培训基地管理办法和国家基地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全科医生职称评定办法,完善全科医生大纲和配套教材,研究规范化培训的考核办法。

1.2 加大对全科医生培养的投资力度

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有关要求,为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下达了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项目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亿元,用于支持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进行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力度,提高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能力,满足到2015年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的要求。

2. 建立健全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的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专门从事全科医学教育与研究的专职教师,建立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培训考核,设立有效的效果评价体系,使中国的全科医生培养不只是流于形式。全科医学的课程设置应该包括: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临床策略、全科医学概论、社会医学、卫生事业管理、人际交流与沟通、组织管理、医学心理学等必要的课程。即使高校学生毕业后不从事全科医生的工作,这也能为其以后与全科医生进行合作提供基础。

3. 高等医学院校承担起培养全科医生的主要职责 3.1 成人教育学院加强对在职人员的全科医学培训

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培养在职的实用卫生技术人才,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对现有城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开展“全科医生”的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正符合成人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所以成人医学院校应该尽快改变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和教学改革,重点转向对现有城乡社区卫生技术人员“全科医生”的培养教育上来。

3.2 医学院扩大全科医学系建设规模

把全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看待,从理论上完善全科医生培养的教育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研究机构,开展全科医生培养的研究课题,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探索中国全科医生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4. 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医疗卫生的重点工程是建成一批标准化的全科医生培养基地,通过规范化培训途径培养15万名全科医生。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建设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建设以三级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为临床培养基地,以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实践基地的全科医生培养实训网络。政府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基地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给予必要支持,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补助;卫生部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制定临床培养基地、实践基地的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全科医学师资标准,依托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建设区域性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基地,重点支持基层实践基地师资的培训。

5.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发展过程中加强自身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发展,从长远来看,不仅要加大对机构基础设施和基本设备方面的投入,而且还要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化建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人员要转变观念,以居民健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主动上门服务,与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提供全方面的医疗服务,真正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要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居民的防病意识,调动其主动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积极性。

6. 纠正认识偏差—媒体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

全科医学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基本医疗服务模式,在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得到推行,并得到医学界和公众的普遍认可。“小病能处理,大病能鉴别”是全科医生的职业特点。但现实中,社会上对全科医生的认识存在着种种误解,多数人望文生义,认为全科医生是“什么都能看,什么都不精通”的万金油,使得全科医生很难有职业成就感,全科医生可谓“既无名又无利”。建议新闻媒体要进行正确的舆论宣传,从增强居民健康水平,便捷、优质、廉价的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角度宣传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

上一篇:建设银行信用卡中心下一篇: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