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质量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中必须掌握丰富、准确、可靠的环保统计信息,为环境管理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规划和计划。文章对环保统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环保统计工作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研究。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论文 篇1:

关于加强经济运行监测的对策和建议

摘 要: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可以准确掌握经济运行态势,及时发现和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提高对经济发展的把握能力,更好地服务决策。因此,尝试结合锡东新城商务区实际,通过剖析其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和改进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运行监测;对策;建议

一、经济运行监测定义、作用及现状

(一)经济运行监测定义

经济运行监测是对国民经济中的各项宏观经济指标进行即时采集整理,使用数据模型对其进行分析加工、汇总对比、总结预测,将得到的结果反馈给决策者、研究者和各项相关部门,为宏观调控、经济管理及研究工作提供定量的、客观的和科学的依据。

(二)经济运行监测作用

经济运行监测是做好经济运行调节工作的基础。经济运行监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监测预警作用。实时监测经济运行的走势、国际国内市场供求变化的情况,及时分析采集回来的各种信息,全面准确研判经济运行走势。二是沟通纽带作用。及时做好宣传和贯彻各项政策措施及产业政策工作,深入基层进行调研,及时发现运行中的倾向性问题和突出问题,及时上报,尽量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三是参谋助手作用。根据经济运行的走势,提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各种政策措施建议,为决策机构提供有益参考。

(三)商务区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现状

一是及时建立监测机构。为及时准确了解经济发展情况,锡东新城商务区(以下简称“商务区”)成立后就及时建立了经济运行监测制度,精心选拔人员,组建专门机构,专职从事经济运行监测工作。

二是初步构建监测指标体系。鉴于商务区经济是多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它处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也是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善的基本单元。在经济运行监测指标上,选择了财政收支、开票销售、两税收入、工业产值(利税)、用电量、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市场销售、限上零售额、对外经济、工商注册等10个一级指标和33个二级指标作为监测对象。

三是经济运行监测有效推进。由专职人员实时监测经济运行的走势,及时分析监测指标数据信息,并通过每月编制《商务区月讯》、每季度召开经济运行分析会等形式,让领导及相关部门准确把握经济运行的动态和特点,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进度和各项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商务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是监测研究成果丰硕。在强化经济运行监测的同时,为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商务区适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楼宇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科技金融创新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扶持楼宇经济、科技、金融等产业发展;针对商务区发展实际,加大产业研究力度,先后撰写了《“两车” 产业研究及发展思路、策略》、《电子商务产业研究》等一系列调研报告,为商务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二、当前经济运行监测存在问题

(一)监测机制不尽完善

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实施需要在组织、人员、经费、制度等方面提供有效保障。而目前却存在诸多问题。首先,人员配备不足,商务区专职从事经济运行监测工作仅有2人,且所学专业、知识结构与岗位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兼职数据收集人员往往积极性不高。其次,制度不完善,当前商务区主要是通过一个相对松散的联席会议来推进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往往导致实施不得力,容易演变成为一个部门或一两个人的事情,深层次推动难度较大。再次,长效机制缺失,在监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或带有苗头性的迹象,很多时候缺乏持续有效的机制进行调控,不少问题常常得不到解决,致使经济运行监测失去意义。

(二)指标体系不尽合理

经济运行监测指标选取工作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有其科学的体系结构、程序流程和技术规范;同时又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对经济运行态势判断的准确性。受现实的统计基础、人员业务素质、新城独特经济结构等的影响,导致现有监测指标体系不尽合理,当前主要侧重选取总量指标、同比指标、事后指标进行监测,不能完全反映经济运行全貌。

(三)数据采集不尽及时

经济运行监测指标数据采集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推进速度。首先,由于缺乏数据共享平台,通过人工逐一收集数据,工作效率较低,且很多关联数据准确性不高,甚至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其次,各监测指标数据申报时间节点不同,导致收集数据进度不一,制约了整体工作推进。再次,由于提供监测指标数据的单位隶属性质不同,协调难度较大,往往通过个人感情、领导沟通才能解决问题,严重影响工作进度。

(四)监测分析不尽科学

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是关键环节,直接影响经济运行调控的效果。首先,分析方法不科学,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定量分析较少,模型分析少,验算推理少,文字描述多,内容较为空洞。其次,分析质量不高,往往能够发现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困难和原因,但是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建议较少,指导性不强。再次,形式较为单一,缺少向各种不同需求对象发布不同形式的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报告。

三、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机制建设,构筑制度保障

一是完善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推进机制,明确职责,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形成以商务区牵头,商务区各办局、安镇街道相关部门、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的经济运行监测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建立经济运行监测督查机制,将经济运行监测工作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人员岗位绩效考核评价结合起来,提升监测工作水平。三是完善与区发改、经信、房产、商务、统计局及市商务局等部门定期的信息交流制度,及时了解商务区经济发展在全区及全市开发区所处的位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四是建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定期深入基层、重点企业开展调研,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遇到问题、困难,通过重点企业这个点来剖析相关行业经济运行态势,以达到点面结合、综合分析、全面评价的效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健全激励机制

一是加强专兼职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内训外引”方式,提高队伍素质。一方面,通过以会代训、专题讲座等多种培训形式,强化现有专兼职工作人员专业知识的学习,以期提高人员自身业务素质,增强应对经济运行监测工作的驾驭能力;另一方面,适当引进一些经济学、统计学等专业方向的高层次人才,壮大现有工作队伍,提高队伍整体水平。二是健全激励机制,积极营造良好工作环境,激励专兼职工作人员苦练基本功,提高业务水平;在薪酬、荣誉等方面坚持向经济运行监测一线员工倾斜,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有效地保障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的良好运转。

(三)加大资金投入,构建信息化平台

一是构建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共享平台。加大资金投入,特别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投入,通过建立监测数据网络管理系统,来构建经济运行监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共享平台由商务区统一扎口管理,平台包括企业数据直报系统和各协作单位数据共享平台两个部分,其中,企业数据直报系统,可以直接获取企业一线申报数据,数据来源直接,时效性和真实性比较好;协作单位数据共享平台,以定期共享汇总各协作单位数据作为基础,便于进一步的统计和分析;同时,数据共享平台还需具备数据查询功能、统计功能、运算功能、发布功能、预警功能、报表生成功能,为经济运行监测提供便利。二是推广使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多种途径,全面推广使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确保专兼职人员熟练使用监测数据共享平台,便于及时开展相关工作。

(四)科学合理监测,提高监测质量

一是科学选取监测指标。经济运行监测指标的选取是一项极为复杂而又十分重要的工作,直接关系着对经济运行态势判断的准确性。在指标选取上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全面性;(2)可比性;(3)可靠敏感性;(4)适用可行性。同时,针对商务区实际,在原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适当选取一些主要先行指标进行监测分析,在房地产、商贸服务、工业经济等方面进一步细化监测指标体系,力争做到“事前有预判,事中有监控,事后有总结”。二是合理使用分析方法。在分析方法上努力实现五个转变:由单一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由单一文字描述分析,转变为以文字描述为主,辅之以模型分析、逻辑推理分析;由侧重总量的监测分析,转变为总量、行业和结构的全面监测分析;由侧重事后分析,转变为抓住主要先行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由侧重同比监测分析,转变为环比、同比全面比较的监测分析。三是扎实提升分析质量。通过准确把握“准、实、快、精”四字方针来提升监测分析报告的质量。首先,把握“准”,突出监测分析重点,围绕中心工作,从经济运行的走势变化中进行分析;其次,讲究“实”,杜绝虚假和编造的信息,做到喜忧兼报;再次,突出“快”,严格规定各类分析报告尤其是重要、紧急报告报送时限;最后,注重“精”,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分析。四是构建不同来源观点互补的监测分析机制。采取多种形式与专家学者、行业企业负责人座谈交流经济运行的情况,认真听取他们的分析及建议,吸纳不同来源观点,力求多维度、多角度掌握经济运行情况,做到宏观与微观、全局与局部、点与面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运行的全面把握能力。

参考文献:

[1] 蔡艳芳.县域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价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2):134-135.

[2] 朱蓉华.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系统的建设研究[J].电子政务,2011,(4):21-25.

[3] 韩兆洲,黎中彦,李美洲.广州市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广东经济,2010,(9):34-37.

[责任编辑 安 琪]

作者:曹文明

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论文 篇2:

环保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环境问题和环境质量状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这就要求环保部门在环境管理中必须掌握丰富、准确、可靠的环保统计信息,为环境管理作出正确的决策,制定出与实际相符的规划和计划。文章对环保统计存在的问题以及加强环保统计工作的有效措施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环保统计;问题;对策;

环保统计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科学准确的环保统计数据,即是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的出发点,也是反映环境管理成效的落脚点。目前环保统计调查范围由以往的工业、生活为主,扩展到工业、农业、生活、交通和环境管理各个领域,所以必须重视环保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积极研究解决办法。

一、环保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环保统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基层环保部门对环保统计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环保统计就是向企业要一些数字,填写几个报表,对上报数据进行简单汇总就完事了,没有把环保统计的基础报表重要性放到应有位置上。

(二)环保统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基层环保局均无独立的环保统计机构及岗位,统计工作人员多属兼职,统计基础知识薄弱,统计人员流动性大、队伍不稳定,直接影响到环保统计工作的衔接和有计划地开展。另外一方面,基层兼职从事环保统计工作的人员由于对环保统计业务不熟练,统计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机会少,加上对环保统计工作的专业知识认识不足,在完成工作时或多或少有应付了事的态度。更甚者统计人员都没有相应的统计资格证。

(三)统计数据准确性有待提高。一是环保统计的基础数据基本上依靠企业自行上报,由于企事业单位受本单位利益驱动,采用虚报和瞒报等手段,加之环保统计人员不了解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及自身工作经验的制约,对企业上报的基础数据的合理性、真实性难以判断,造成环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值得商榷;二是基层环保部门由于监测能力不足,缺测的项目依然很多,导致一些规模小的企业估算成分较多,数据的准确性较差;四是目前的环保统计软件中只有逻辑性校验程序,缺乏对数据准确性的有效监督手段和审核方法。

(四)指标体系不健全。环保统计数据既能反映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又能反映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应包括环境、资源、生态在内的环保统计指标体系。目前环保统计范畴只限于工业“三废”排放及治理状况,对资源、环境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平衡现状等方面未作出科学的指标设置。同时,环保统计指标体系设置复杂,重点不突出,有些指标界定范围解释不明确,与统计部门的一些宏观指标不配套,适用性不强。

二、加强环保统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健全標准化工作机制。环保统计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涉及到环境保护工作的各个方面。根据环保部有关要求,各级环保部门应成立以总量牵头、监测部门承担技术支持的统计工作机制。借鉴环境监测系统标准化建设模式,建设环保统计标准化体系,通过标准化建设,对省市县级环保统计机构、人员和设备提出具体要求,确保省市县级环保部门环保统计工作机构建设、岗位职责、人员编制,经费保障落实到位;进一步培养壮大环保统计技术支持单位,考虑组建环保统计中心,为污染减排和环境管理提供更加有力的基础支持。

(二)提高统计管理水平。管理应用是环保统计的薄弱环节,应加强基层统计业务工作,通过加强环保统计数据和宏观经济数据的综合分析,使环境保护更好地参与宏观调控和综合管理。通过“十二五”国控源直报数据,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统计分析,为环境管理和宏观决策做好监测预警。通过开展环保统计的现场检查核查工作,和环境执法工作紧密结合,加大现场检查核查的频次。

(三)加强环保统计队伍建设。环保统计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污染物核算复杂、质量控制严格的特点对人员的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统计人员尤其是基层统计人员身兼数职,变动频繁,培训不及时,对统计报表制度和软件不熟悉,对企业情况、工艺流程不了解,对数据间的逻辑关系判断能力差,业务能力不能满足环保统计的要求。基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环保统计应付了事的态度,均影响了环保统计的整体质量。加强培训力度,始终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提升环保统计队伍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举办统计知识专题讲座,邀请专家学者授课,结合实际进行模拟培训等,从深度和广度上提高统计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支过硬的环统队伍。通过加强企业负责人和统计人员的培训工作,减轻环保人员的压力和弥补县级人员素质不高的缺憾,为统计工作建立良好的信息来源渠道。

(四)完善统计监管制度。构建环统数据质量监管机制,形成规范、系统、高效的环统数据审核分析工作模式,提高数据质量。同时,加大对基层环保统计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环保统计基层联系点制度。各级环保部门应经常有计划地组织环保统计人员定期走进联系点,走进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实地了解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情况,加强对企业报表填报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建立考核机制,由统计、市政、公安、农业、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审制度,由总量、污防、环评、固管、监测、执法等单位参加的联合会审制度,集中各方优势力量组建环保统计数据审核技术专家组,实施专家会审制度,切实提高数据质量。

(五)完善环保统计指标体系。为适应新形势下环保统计发展的要求,环保部门应加强统计指标的建设。环保统计应根据突出重点、服务管理、易于采用、保持连续4个设计原则,新增当前环保统计中缺少的生态、面源污染、环境经济、环保产业以及气候变化等重大环境问题和关注度较高的相关指标,适当地删除环保统计中重复的或不能很好地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完善环保统计指标体系,使环保统计能够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另外,对现行的环保统计数据库软件进行更新,以便能更好地为环保统计工作服务。

环保部门数据统计工作是实现环保行业管理的重要基础手段,环保数据统计真实反映企业发展和建设过程,对我国环保事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切实提高环保统计工作的水平,保障环保部门准确掌握环境动态、进行环境保护和规划工作的良好开展。

参考文献:

[1]李海英.浅谈基层环保统计工作[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3,12:224.

[2]张惠娥,汪新.关于加强基层环境统计工作的思考[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2,04:74-76.

[3]廖绍群.基层环境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绿色科技,2014,10:199-200.

作者:梁秀娟

加强科技统计基础工作论文 篇3:

对做好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思考

[摘要]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势在必行。

[关键词]服务业;统计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以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目标,以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为重点,以强化政策扶持、健全工作机制为保障,确保推动服务业发展提速、占比提高、水平提高。

一、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对于准确反映服务业发展规模、效益、地区分布和行业分布情况,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服务业统计存在的难点

服务业涉及行业众多,加之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从业单位、个体经营户不断增多,经济成分日趋复杂,使得服务业统计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

1、统计任务十分繁重。服务业涵盖了除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所有行业。涵盖范围广、涉及行业多、经济成分复杂、单位个数多、规模小、变动频繁等特点。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是伴随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新行业、新产业、新成立的企业众多。经营情况变化无常,转行、停业、变更频繁,生存周期不固定。服务业提供的服务本身具有无形性、即时性、不可分离性、不可存储性、异质性、结合性、知识性、不可控制、不可转移等特点,服务业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反映成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调查对象配合程度低。服务业调查对象成分复杂,部分调查对象的统计业务意识淡薄,配合意识差,绝大部分小服务企业和个体户,缺乏长期的明细财务资料,帐目不全,甚至无帐可查。对数据的提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影响,心存疑虑。有的担心泄露商业秘密,千方百计推脱报表义务,有的为了避免多交税费,对统计调查故意回避或随口报数,数据与真实值存在差距。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

3、工作协调难度大。服务业统计涉及许多部门,协调难度较大。部门的重视和配合程度明显不同,有些部门和单位对服务业统计给予较多的支持,能及时提供报表和反馈信息;但也有的部门和单位存在不配合或配合程度不够的现象。有的部门难以收集全行业数据。

三、完善和健全服务业统计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是一项长期的任务。要建立起即符合统计方法制度、体系以及强大的基层统计队伍,为政府和社会各阶层提供急需的、及时的、准确的、全面的统计数据和分析资料,是服务业统计走向完善的当务之急。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服务业统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行业广、部门多、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协调配合,共同完成。各级政府要将服务业统计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安排、协调管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统计工作,积极支持统计、充分运用统计,提高施政能力。各有关部门要明确具体责任部门,要明确分管领导,充实人员力量,选调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同志负责服务业统计工作。充分发挥部门服务业统计的作用,确保有效推进服务业统计工作。

2、明确部门职责分工。服务业统计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综合统计,应根据现有服务业统计制度规定和各部门职能定位,建立由服务业办公室牵头,统计、财政、税务、交通、建设、银行等职能部门组成的服务业统计联席会议制度。要按照“规范制度方法、明确职责分工、分散收集数据、集中统一核算”的原则,落实服务业统计的职责分工。统计部门在做好现有服务业统计报表制度贯彻落实的基础上,强化对服务业部门统计的组织、协调和业务指导。协调服务业内各行业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的工作关系。服务业主管部门主要组织召开部门服务统计联席会议,实施部门服务业统计工作的考核等。

3、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增强部门间交流协作。部门之间要加强配合协作,把统计资料向统计部门报送当成一种法定的义务来看待,使部门统计与政府综合统计之间的资料共享、数据提供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以切实保证服务业统计资料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作用,促进服务业行业统计信息交流,建立健全共享机制。目前,各部门都掌握大量的基层单位名录,比如质检部门掌握大量的法人单位等单位的名录;民政部门掌握大量的社团、行业协会等非企业法人单位的名录;工商部门掌握大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名录。这些名录中,大量是服务业单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要将各部门掌握的名录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可以互通共享的信息平台,以补充、完善统计部门服务业单位名录库。

4、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各项保障措施的落实才能确保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的组织实施和服务业统计工作的顺利推进。一是经费保障,应将服务业统计专项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二是人员保障,要延伸统计网络,健全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统计队伍。由于服务业单位具有散、小且变化快的特点,要想掌握服务单位数量的动态变化,就必须把网络延伸到最基层,明确村(社区)的服务业统计人员,明确服务业单位选配固定统计人员,确保队伍相对稳定。三是制度保障,加强研究,制定规范适合当地实际的统计报送制度,完备与部门服务业紧密结合的统计方法制度与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等重点服务行业相配套的统计调查制度。四是政策支撑,制定加快发展服务业政策措施。同时,要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目前,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计工作意见,有利于推动服务业统计突出问题的解决,但关键要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到位。

5、加强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控制与评估。各地区、各部门要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针对服务业统计工作的关键阶段和主要环节,规范工作流程。要加大对服务业统计基础数据的审核力度,确保调查单位不重不漏、基础数据准确可靠。要加强服务业统计制度方法的业务培训,建立和完善服务业统计业务培训机制,努力提高基层统计机构、服务业企业(单位)统计人员的业务技能。要建立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和工作督查制度,做好统计数据质量评估、检查工作。要加大服务业统计执法力度,对违反统计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理。

作者:佟丽娇

上一篇:乡镇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下一篇:SNMP技术网络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