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2014年,4G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其传输速率大大提升,手机媒体的传播力呈现增强态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到智能手机用户行列,使手机媒体具备了坚实的受众基础。4G网络实现了实时地理位置或GPS信息共享,为精准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篇1:

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摘 要: 《中国国家地理》是有关地理的杂志,其手机媒体应用特点较为突出,通过对该杂志手机报分析研究手机媒体传播的要素以及策略。

关键词: 手机媒体;传播要素;传播策略

1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简介及媒体特点

1.1 杂志简介:

《中国国家地理》,原名《地理知识》,是一本关于中国地理的杂志月刊。内容以中国地理为主,兼具世界各地不同区域的自然、人文景观和事件,并揭示其背景和奥秘,另亦涉及天文、生物、历史和考古等领域,是中国大陆较为出名的有关地理的杂志。

1.2 杂志发行量:

由世界权威BPA认证机构诚证国际传媒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国官方唯一认可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提供第三方监测数据分析,2011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量不少于90万册。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是品牌影像力的体现。杂志入选2008年中国邮政畅销报刊推介序列,成为全国64城市重点推广十种期刊之一

1.3 用户服务:

各省会城市开设的《中国国家地理》读者服务站,销售、订阅杂志并为读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依托读者服务站举办和读者的见面会,《中国国家地理》经常举办读者见面会,特别是为庆祝杂志成立五十五年,杂志社在南京、广州、西安、成都和上海、北京等城市举办了“地理的魅力”系列论坛,在增强杂志社与读者交流互动的同时,也扩大了杂志社的影响。

1.4 杂志品牌优势:

我国目前有12本地理类杂志,杂志数量很多,但是质量有好有弱。在第一品牌里多年来公认的是《中国国家地理》、《华夏地理》、《文明》、《Deep》《中国科学探险》4本杂志。专业服务于地理和旅游户外领域的第一品牌,从发展历史到用户数量以及专业水准。

2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应用现状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充分利用手机媒体进行傳播,目前的形式主要有手机报、手机wap站点、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和手机电视和微信公众号这几种主要形式。

2.1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的品牌定位: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关注“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旅游户外的权威报道”,主打地理和旅游户外,是地理和旅游里最有影响力的手机报。主要有专业、趣味、原创三个特点:

图5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截图

2.2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机报订阅方式:

2007年4月12日手机报推出,以“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旅游户外的权威报道”为宣传口号,24小时地理资讯精粹。移动用户发送“CNG”到10658000;联通用户请发送“CNG”到10655111。

发刊周期:每天1条;资费说明:8元/月;免费期原则:当月首次订购包月业务,可免费试用72小时,72小时后开始收费;首条计费原则:依据首条成功接收日期进行计费;内容计费原则:如用户当月未能成功接收1条彩信产品,则不计取信息费;重复订购立即计费原则:当月用户退订后再次订购,则立即计费。退订方式:发送QXCNG到10658000.

2.3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栏目设计

(1)《中国国家地理》的手机报信息,按照编排方式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地理美文、图片故事、周历,三种类型以分别以文字型、图片型和功能型满足手机用户读、看、赏三个不同层次类别的需求。

(2)《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按照内容设置了“地理新知”“探索发现”“成语地理”“地理影音”“地理书吧”“户外”“酷游”“CNG纪事及旅游风向标” “地理议事堂”等栏目,这些栏目标题下每期分别编排不能的内容,分别将地理新闻以及地理常识等信息分门别类的定期合理放出。

3 中国国家地理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3.1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手机媒体传播要素分析

(1)传播者(who)——专业的杂志编辑:

科普类媒体关系到科学的正确性和事实真理的传播,“把关人”的角色就显得至关重要。传播者从媒体信息源头出发,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给予审核公布,《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作为专业的地理类杂志,依托杂志社采编力量,建立起晚上的纸媒、网络编辑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开拓手机媒体采编业务。[1]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有一大批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专家学者作为该社顾问,同时还有许多战斗在科考第一线的工作者与杂志社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具有很强的独家性和权威性,[2]保证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质量。

在印刷杂志之外的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依托杂志社信息共享平台,将纸媒报道及时同步到网络和手机媒体,采用跟纸媒相同的编审标准,可以同样保证信息的可靠性。

(2)讯息(say what)——建立在受众需求上的内容分析:

解读近期重大地理、人文、自然、科学新闻故事,揭秘身边地理事件及热点事件的地理背景;多主题全景纵深型报道,读一报得以知美食、民俗,悉军事、奇观,掌户外、出游精品路线。《中国国际地理》以杂志内容是传播环节中的信息环节。用专业的新闻打造地理和户外旅游领域里的标杆,加上趣味的风格并且跟热点结合,使得信息质量高,符合用户口味。

(3)媒介(in which channel)——利用手机媒体优势,多种方式传播:

以传统纸媒杂志为主要载体进行传播的《中国国家地理》跟随时代的变化,顺便时期的的媒介变化,在网络媒体兴起的时候适时的于2002年推出了地理专门门户网站,扩展用户接触杂志的渠道。在手机广泛应用的新时期,先后于2007年推出了手机报,并假设了手机wap网站以及手机电视;智能手机兴盛的今日,也充分考虑用户需求和市场变化,推出了基于智能手机应用软件平台的手机软件。

(4)接受者(to whom)——受众是信息接收者也是参与者、评估者:

《中国国家地理》的受众作为订阅用户是标准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有多种渠道同杂志进行互动和反馈。手机报订阅用户可以通过回复短信互动的形式参与互动,手机报编辑在下一期手机报集中回复用户的互动,这是较早的方式。在微博流行的时期,杂志也开通了微博,通过微博发布消息,接受用户评论成为新的互动方式。用户的评估在智能手机应用平台上体现在软件的安装和使用量,在苹果APP Store和谷歌android market上的软件下载量和用户评价可以及时的显示在软件所在页面,用户评估非常直观。

3.2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1)媒介优化策略:

“媒介即讯息”是20世纪最伟大的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著名思想。他认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作为载体与承载的内容信息之间不可分离,它们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推动社会变迁的力量,缺一不可。新的媒介技术诞生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们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中产生新的生产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些新的变化并不是媒介所载内容单方面可以决定一的。[3]我们在此处所说的媒介是指对社会产生巨大推动力的媒介,它包含着技术层面的意义,主要指的是大众媒介及其技术。媒介所承载的意义存在于具体内容之中,而这些内容都是通过文字、音频、图像等各种符号表现出来的。比如,语言符号是文字的内容,文字又是杂志、报纸的内容:带有意义的声音是音频的内容,音频又是廣播、电视的内容,等等。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带来了技术决定论、媒介决定论的思考角度,认为新媒介的诞生和产生的作用是社会变迁背后的驱动力量。然而纵观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无论媒介技术的革新还是社会的进步,背后的推动力并非由单方面产生作用。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媒介选择方面,从传统的印刷杂志到互联网网站以及手机新媒体,是一个全方位多渠道的媒介组合。

(2)品牌统一策略:

《中国国家地理》最早叫做《地理知识》,2000年后改为现在名字。经过之前的改版,在杂志的页数、印刷、内容等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伴随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杂志也在专业的地理和旅游领域取得重大进步,最终成为业内一线品牌。优良的制作和内容编辑,使之成为专业代名词,赢得良好的口碑[4]。

作为一个平面媒体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传播形式,面对不同的受众来细分市场,利用自己成功的品牌形象,同样开始了品牌延伸的步伐,在已搭建起的平台上开始向四面八方拓展。[5]

目前已形成了以《中国国家地理》母刊为主,子刊为辅的刊群系统,再加上各种跨媒体产业链的集合,逐渐向立体型传媒集团迈进。

2007年杂志与中国移动联合推出《中国国家地理》手机报,由《中国国家地理》提供内容和信息来源,借助中国移动的手机报平台发行供手机端订阅的彩信手机报,取得良好效果,段时间内积累大量用户。为杂志扩展新媒体领域应用开拓新思路。手机报成功正是借助杂志品牌的影响力,直接移植到移动新媒体上,让手机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内接受手机报形式的电子杂志。

在品牌应用方面,手机wap网站的建立是传统网站的补充。杂志的互联网网站建立时间较早,与网络兴起的时间同步,是印刷的杂志之外一重要品牌。用户在看纸版的杂志之外可以在网站获取更多延伸资源,并方便检索以及回顾以往信息。手机wap网站的推出则方便了用户手机接触到杂志,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举措,顺应智能手机兴起的时代热点。

正是基于品牌的一贯性,《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手机媒体方面充分利用了不同表现形式,共同促进品牌的扩展和延伸。

参考文献

[1] 邓树林.中国国家地理成功之路.对外大传媒[J],2007(06).

[2] 单之蔷.让科学插上传媒的翅膀——《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对科学传播规律的探索.科普研究[J],2010(5).

[3] 钱维多.手机新媒体的传播策略分析.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2007(15).

[4] 孟志军.《中国国家地理》 的品牌营销.传媒观察[J].2007(05).

[5] 孟志军. 《中国国家地理》的品牌营销策略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中国科技期刊研究[J],2008(2).

作者:王宗良

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篇2:

4G时代手机媒体传播力初探

摘 要:2014年,4G网络覆盖范围逐步扩大,其传输速率大大提升,手机媒体的传播力呈现增强态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受众加入到智能手机用户行列,使手机媒体具备了坚实的受众基础。4G网络实现了实时地理位置或GPS信息共享,为精准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大大提高了传播效果。4G网络带宽的提升,使图片、视频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主要信息形式,通过图片、视频提供真实信息的同时手机媒体的公信力也得到了提升。

关键词:4G;手机媒体;传播力;受众

一、引 言

众所周知,手机本是一种为了满足人们在移动过程中进行语音通话而产生的通讯工具。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最基本的通话功能外,手机逐渐被赋予了多种满足信息传播需要的其他功能,而其通讯功能逐步淡化,传播功能日益凸显。其传播范围从单一的人际传播扩展到点对面的大众传播,从人际之间的沟通工具一跃成为被公认的大众媒体。它的快速发展影响着人们接收、发布信息的方式,也改变了原有的传媒格局。

自2004年7月18日北京好易时空公司和《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之后,手机开始以“第五媒体”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在重大事件的传播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苹果公司发布了智能手机iPhone4之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被全面引爆。借力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成为一种即时移动传播媒体,并且对技术进步保持高度敏感性,每一次通讯技术的革新,都使手机媒体的传播能力更上一层楼。

步入2014年,最瞩目的技术革新当属4G技术的发展。4G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带宽的提升上,其传输速度大大超越了3G网络,这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上传或下载高质量的图片及视频,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每个智能手机用户立刻变成现场新闻记者。

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曾经说过“媒介是人的延伸”。手机媒体更加促成了人与媒介的高度融合,是现在所有媒介中能真正被称为“人的延伸”的媒体,其媒介传播力也是值得我们深刻研究。“大众媒体传播力的核心是媒体传播的能力, 也就是媒体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的能力。

“一般来讲,到达受众的能力通过收视率、阅读率、到达率、发行量等指标得到体现。这些指标表现了媒体对受众的覆盖程度,或者说受众对媒体的了解程度。[1]”参照传统大众媒体传播力的概念,可以将手机媒体传播力理解为手机媒体的传播能力,即手机媒体到达受众并产生效果的能力。可以通过手机媒体的受众群体数量、信息的可信度及信息的到达率等指标而得到体现。

二、受众群体数量庞大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现实和潜在的受众数量,而对手机媒体而言,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2]。与互联网媒体相比,手机媒体虽出现较晚,但却在近几年聚集起了比网络媒体更多的用户群,消费者对计算设备的选择进入到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中心的时代,其中智能手机成为人们接入移动互联网的首选终端。

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的数量已经超过10亿,年增长率为19.1%,远远超过互联网网民数量,使用手机上网也就是智能手机用户的数量达到5亿,如此迅速的增长率使手机始终保持上网第一大终端的地位,随着4G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大,这一数据在2014年将继续刷新。目前,智能手机用户数量的持续增长已成为电子行业的一大亮点,不断有厂商通过压低手机价格来吸引消费者。2014年,中国市场将销售4.435亿部手机,其用户从最初的政府官员、企业家等经济富裕的人群向大众化、平民化转变,全民智能化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

手机正在成为人们的形影不离的“影子媒体”[3]。据尼尔森调查显示,2013年受众每天平均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长从53分钟猛增至1小时07分钟,从2011年第4季度至2012年,智能手机每天的使用量增长10%,而2012年至2013的使用量暴涨到26%[4]。为了使受众使用习惯更快速地转变,众多第三方软件已经开始有所作为,比如天猫网推出“手机专享价”,通过给予消费者更多的优惠吸引其使用手机进行购物,并养成手机购物的习惯。长此以往,智能手机受众数量越来越多将是大势所趋。

三、信息传播更加精准

一直以来,信息直击目标受众是各大媒体所追求的传播效果。作为新的媒体形式,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媒体的大众传播相比,手机媒体受众的亲密互动使其成为了一种完全以个体为中心构造的媒体,4G网络更好的带宽可以实现实时视频数据、地理位置或GPS信息共享,为精准传播提供了无限可能。

首先,传播地域精准。位置类服务是手机媒体独有的服务种类,也为手机媒体信息的定向传送提供了明显的优势。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技术的进步,地理位置类服务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纳,比如实时路况信息、天气信息以及各类位置所在地的资讯信息等。4G技术在定位方面的性能更加优越,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确定移动设备也即用户所在地理位置之后,再推送相关信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针对性及到达率。

其次,信息内容与传播对象精确匹配。受众是媒介内容所要传播的对象。所谓信息的精准传播,强调的即是传播内容与受众的高度关联性,达到受众与内容的精确匹配。传统媒体无法精准的进行受众细分,但手机媒体实现了。智能手机实现了实时互动,通过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可以分析受众的媒介接触心理、行为特征,从而掌握个体受众的信息需求。通过对个体受众信息需求的分析,可以将信息与受众精准对接,实现分众化、针对性信息传播,点对点的传播成为主流,传播效果随之增强。

四、信息多媒体化增强公信力

手机媒体的快速成长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不小的冲击,但从信息真实性来讲,人们普遍认为传统媒体是有把关人的媒体,而新媒体则是缺乏把关人的媒体,导致新媒体信息可靠性降低。在这个自媒体盛行的时代,用户生产内容正在成为传媒产业主要的内容生产方式。随着智能手机用户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手机媒体的内容生产者,传播者鱼龙混杂,就导致虚假信息、不良信息甚至一些侵犯个人隐私的信息被反复公开传播,造成大量的信息垃圾,引起受众群体的反感。

从信息真实性角度来看,图片信息的真实性优于纯文本信息,视频内容的真实性又优于图片信息,尤其是纯文本信息,编辑、制作、发布都很简便,很容易产生虚假信息。因此,传递信息时提供相应的图片、视频对保证信息的真实性非常重要。

以点击率和转发量都非常高的“周一见”事件为例,事件缘起于3月28日晚《南都娱乐周刊》记者发布的一条微博,该微博以纯文本的形式简要介绍了周一将要发布的新闻信息,信息内容指向性较强,大部分网友通过猜测已提前判断出事件的两位主角,但也有一部分网友否认,疑为又一波网络谣言,还牵扯出其他不相干的名人。直至周一当天,此次事件的相关图片、视频发布后,真相大白,网友对此次事件内容的认知最终达成一致。图片、视频信息对保证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3G网络使智能手机能够传播多媒体信息,在3G技术的支持下,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电子邮件、实时语音、实时影像等功能均可以实现。3G网络的传输速率是其最大的优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不尽如人意。目前,国内4G网络建设正在加速进行,4G网络已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4G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是3G网络的5到10倍,大大提高了多媒体信息上传和下载的速度; 4G智能手机性能优异堪称小型电脑,可双向下载传递资料、图画、影像并且拥有大视窗,传播体验甚好。用户可以使用手机自带的拍照、摄像等功能,编辑带有图片、音频及视频的传播内容,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发送给任意对象或上传至各个网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与网络的互动。

4G时代,4G手机给受众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功能,供受众制作、编辑多媒体信息,4G网络能够给受众更好的使用体验来上传和下载多媒体信息。利用4G技术的优势发布真实信息,保证信息安全,赢得受众信赖,是手机媒体传播力提升的一个表现。

随着智能手机上网功能的完善和4G网络的全覆盖,用户对智能手机即时传播的需求日益增长,信息的生产、传播及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均发生了改变。实现了任何人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向所有人进行传播的理想形态,受众形成了快速浏览、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几乎形成了24小时伴随状态,越来越多的用户已经成为所谓的“手机控”, 拿着手机低着头的人数越来越多。同时,多媒体信息传播更易操作,手机媒体独有的定位功实现分众、定向传播,使得精准性增强,传播能力显而易见。适用于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软件层出不穷,越来越多需要上网的业务都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来完成,手机媒体的传播力将进一步增强。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新媒体,手机媒体的传播、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成本又相对低廉,信息容量巨大,操作方便,多媒体化传播,满足了受众对媒介多方面的要求,能够随时随地接收、传播信息,受众的参与感得到满足,对媒体主动、积极的态度被调动起来,媒体与受众的关系更为亲密,媒介的传播力逐渐增强。

媒介传播力决定其影响力,传播力越强,媒介影响力越大。提升传播力是媒介实现长远发展得必经之路。手机媒体具备的技术优势和受众基础使其具有良好的传播力,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及传媒格局的变化,应继续增强手机媒体的活力,使传播力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 卢旖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播力对比谈[J].新闻传播,2013(9).

[2] 刘佳.3G手机传播特征分析[J].新闻界,2010(6).

[3] 匡文波.手机媒体的传播学思考[J].国际新闻界,2006(7).

[4] 新媒体到底挤占了多少传统媒体空间?[EB/OL].http://www. a.com.cn/info/gc/2014/0319/264621.html.

[责任编辑:传馨]

作者:赵莹

手机媒体传播论文 篇3:

突发事件中的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作者简介:刘伟(1992.5-),女,内蒙古兴安盟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2010级本科生,新闻学专业。

摘要:手机媒体由于其传播特性而在突发事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但也衍生了规范缺失、把关失控、谣言扩散、恐慌加剧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消退期这四个方面来探讨相应的传播策略,以发挥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价值。

关键词:突发事件;手机;传播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原本主要发挥通信功能的手机越来越具备媒体属性,其全方位多媒体信息传播功能变得越来越强大。手机媒体具备便携性、互动性、定向强制性、私密性、快捷性等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媒体的不足,在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越来越重大的影响。一方面,社会公众可以通过手机媒体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突发事件的有关情况以更好地应对突发事件,另一方面,手机媒体传播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也有可能导致突发事件引起的恐慌迅速蔓延,导致各种非理性行为的出现和扩散。因此,在分析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传播过程所产生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突发事件的演变过程来制定科学的传播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手机媒体在自然灾害以及事故灾难等突发事件传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手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带来一些负面作用。①这既有政府部门信息公开透明度不高、反应迟滞以及缺乏协同等问题,也有传统媒体集体失语的因素,而手机媒体传播可信度不高、把关缺失以及有些手机用户的媒体素养低下等加剧了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负面影响。

一、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传播中出现的问题

第一,散播谣言,加剧恐慌。突发危机发生后往往会给社会秩序带来较大的震动,在民众中引发恐慌,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又导致它在传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成为谣言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在突发事件中,民众会有一种“双向矛盾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媒体传播信息既依赖又排斥、既信任又怀疑。由于手机媒体有着强大的传播效应,谣言通过手机进行散播就能迅速达致广覆盖大范围的人群,这在玉树地震消息的传播过程中非常明显。玉树地震发生后,由于人们尚未完全走出汶川地震的阴影,因此一时间关于地震的各种谣言尘嚣甚上,在短时间内从区域性事件扩散并引起全国性的恐慌,手机媒体的传播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引发了全国性的谣言传播。

第二,政府和运营商把关缺失,虚假信息难以控制。传统上在突发事件发生以后,政府通常会采取手段控制消息的传播,通过控制媒体对突发事件的传播而降低突发事件可能引发的恐慌,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这也成为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常态。不过在手机媒体作为网络媒体的延伸日益兴盛的条件下,手机媒体赋予了受众更大的主体性,在传播过程中一旦没有了“把关人”对信息的筛选过滤,就使得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通过这个漏洞在手机媒体上肆意传播破坏社会安定的信息。政府已经不可能有效地封锁消息,如果一如既往地控制突发事件的传播只会引发对政府的怀疑而导致事态进一步失去控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民众对政府以及传统媒体的失语或者作假不满,各种负面消息就更容易通过手机媒体扩散。例如2009年6月26日广东省韶关市旭日玩具厂发生一起新疆籍员工与当地员工群殴事件后,这一社会治安案件被境外“世界维吾尔代表大会”等东突组织所利用,热比娅和“世维会”在网络上歪曲事实以借机竭力污蔑我国民族宗教政策,与此同时有人大量发送短信号召人员向乌鲁木齐聚集游行。这就体现出手机媒体传播自由难以控制的特点。

第三,政策法规的滞后和监管的局限。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与相关政策法规管理的落后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手机媒体是新兴媒体,国内尚无相关立法。目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两部法律明文规定了控制手机“污染”的相关条例。但对于当前手机信息传播的自由现状,这些法规操作性不强,管理机构还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管理手段和方法更新总是慢于手机媒体信息传播所产生的问题。

二.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传播策略分析

随着手机媒体的普遍应用,人们对手机媒体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在突发事件条件下对手机媒体传播善加利用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突发事件中手机媒体传播应遵循主动性、及时性、指导性、沟通性原则,结合突发事件的不同演变过程善用科学的传播策略。要想消除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消极效应,发挥其传播优势,就需要从突发事件的潜伏期、初发期、持续期以及消退期四个方面完善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传播。

1.突发事件潜伏期

手机媒体兴起和普及之前,突发事件的信息可能会被政府机关及传统新闻媒体机构所控制,但是借助手机媒体的网状传播,突发事件信息找到了新的扩散路径,依靠传统的审查机制已经无法应对手机媒体的传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正视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优势,在突发事件发生前建立健全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机制,确定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的内容、时机、以及范围等,确保信息的有效传播并控制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

第一,政府可以联合电信运营商设立权威的突发事件发布平台。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因此许多国家采用单一的报警求助号码,如美国的911、欧盟的112。我国也应借鉴国外经验建立手机信息平台,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政府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布预警信息。

第二,清除手机垃圾信息。手机媒体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的存在不但扰乱了用户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因此政府要联合运营商治理垃圾信息,保证信息传播通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就可以借助手机媒体建设多元化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

第三,要保证技术基础有效可靠。电信运营商要建立有效可靠的应急通信网,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通信网络的正常使用,保证通过手机媒体可以把信息及时传播给公众。最后,要加强手机实名制建设。要想保证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需要从信息源开始进行监督,加快手机实名制的建设可以加强在手机媒体使用的各个环节辨别用户身份,对用户进行有效监督,对控制突发事件中的谣言传播有重要意义。

2. 突发事件初发期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做好对手机媒体中那些虚假信息的过滤和屏蔽。对于在突发事件中通过手机媒体传播谣言煽动危机以扰乱社会秩序的信息,比较可行的应对措施是电信运营商使用信息过滤软件进行过滤。这种过滤软件通过使用自动化过滤技术可以解决人为过滤效率低下的问题,有效控制负面信息的传播。与此同时传统新闻媒体要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在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的真相,杜绝谣言的传播。虽然在突发事件潜伏期制定相关法律和制度可以发挥威慑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往往只在事后发挥效力,无法作用于突发事件发生初期的媒体信息传播,这就需要通过伦理道德方面的规范来约束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初发期的信息传播。在新的传播环境下,手机媒体使得用户具备进行大范围传播的能力,而法律制度的监管却相对滞后,因此就需要强化个体的自我约束。具体而言,个人在使用手机媒体传播突发事件时要做到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要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手机用户要对自己的传播行为负责,应当尊重事实,既不隐瞒也不夸张,而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传播者发布和传播关于突发事件的各种信息。手机用户发布信息不能违反和谐社会的目标,不能任意传播真相不明的信息,散播谣言。

第二,手机媒体传播的信息要保证无害。这要求民众在使用手机媒体传播突发事件时不能恶意诽谤、攻击他人,也不能破坏个人、组织或者政府的公众形象,即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发布虚假信息,更不能唯恐天下不乱,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推波助澜扰乱社会秩序。②

第三,手机用户要保证对传播信息知情同意。知情指的是手机用户了解信息传播可能带来的后果,同意指的是手机用户对传播的信息表示认同。知情同意原则可以规范手机用户的自主行为,减少谣言的传播。最后,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也要学会利用手机媒体指导民众应对危机。例如日本发生地震后,在中国移动联合手机杂志运营商VIVA无线新媒体与《瞭望》新闻周刊合作,双方于地震发生当天就联合成立特别小组进行全方位报道,其中《瞭望》进行采编整合,VIVA负责制作,中移动则向全国移动用户发送了超过1000万条短信,用户点击短信中的链接就可以接受详细信息。

3. 突发事件持续期

突发事件进入持续期后,手机媒体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传播信息引导舆论并疏导民意。首先,手机媒体信息平台的操作方要与政府部门合作,通过手机报等形式全方位地报道事件,让民众了解突发事件的真相。针对突发事件初发期出现的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手机媒体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协助政府部门纠正这些错误信息,这既可以让民众了解实情,也有利于提高手机媒体的传播价值。政府可以鼓励传统新闻媒体通过手机做好突发事件的传播工作。手机媒体由于其方便直达的优势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手机媒体在传播突发事件的信息时要掌握好平衡。如果报道不足,会引发民众的猜测心理助长谣言的散播,但是如果一味进行报道而无视后果,同样有可能加剧民众的恐慌。再次,手机媒体由于其方便亲民的特点,可以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途径。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可以上情下达,传递有关信息。我国的新闻媒体在突发事件持续期要担负上情下达的职责,将政府的决策传播开来,引导社会舆论。手机媒体可以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因此可以在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促使民众不断调整心态,引导社会舆论回归理性。除此之外,手机媒体日益普及,因此也可以作为一种下情上传的途径,反应突发事件持续过程中的民情民意。我国公民不但享有知情权,同样享有监督权。突发事件发生后,民众有权得悉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关负责人以及处理方案等方面,并对这些方案的落实进行监督。政府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平台,收集民众对突发事件的意见和建议并做好针对性部署,尽快渡过难关。简而言之,手机媒体由于其方便快捷以及普及度高的特点可以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有效环节。

4. 突发事件消退期

在突发事件消退期,政府与传统新闻媒体要利用手机媒体做好对民众的心理援助工作,帮助恢复社会秩序。突发事件的发生不仅仅会给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影响,而且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心理阴影。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发挥自己的传播功能,引导民众走出阴影,恢复正好的生产生活。首先要做好心理援助工作。突发事件发生后,会给民众的认知、情感以及人际关系方面带来一些影响,并且往往在突发事件结束后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心理学上的“后危机综合症”。统计数字显示,突发事件发生后大约有4%~30%的人可能患上“后危机综合症”,持续时间通常可以达到一月以上。例如近几年来我国地震灾害的频发给民众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影响,一旦出现蛛丝马迹就会联想到地震这方面。要帮助民众克服这种心理就需要各种媒体联合采取措施。就手机媒体而言,政府部门可以联合传统媒体对民众进行电话采访,听取他们的心声,并通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及时反馈访谈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心理咨询平台,通过电话或者手机短信为民众提供心理咨询和建议,解除他们的心理困惑。另外,手机媒体要针对突发事件传播中出现的问题,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并针对问题和经验改进机制,避免在下一次突发事件传播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例如在乌鲁木齐“七·五”事件发生后,一些谣言在社会上被散布,影响民众情绪,也不利于维护社会稳定。面对这些谣言,新疆新闻办公室没有采取简单的堵、盖、封的传统方法,而是每日发布由公安部门提供的权威信息,向乌鲁木齐市民传达社会治安情况,提醒公众注意。当地政府连续多日通过短信传达政府权威信息,破除谣言。如此一来,便及时安稳了当地民众的恐慌心理,化解了谣言。由于我国手机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尤其需要有关部门加强这一方面的各种制度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的手机媒体突发事件传播体系,减少突发事件手机传播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手机媒体在传播突发事件中的优势。(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注解:

①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321-322.

②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271-272.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文娟.手机短信在公共危机处理中的效能和问题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3]李育林.手机媒体现状及问题[J].传媒观察,2010.

作者:刘伟

上一篇:居委会上半年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银行职员个人工作总结(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