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目前,手机短信在传播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扰乱个人生活和公共秩序、传播黄色信息、污染文化环境等,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我们必须对手机短信进行优化,在借鉴外国有效管理经验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技术平台实时进行技术监控,加强运营商自身的管理。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篇1:

论手机短信传播功能

摘要: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次革命。手机短信以“第五媒介”手机为载体,迅速介入人们的生活,影响到了人们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从手机短信的流行现象入手,探析其流行原因、其在文化介质层面上的特点,对手机短信的文化特征与功能进行分析,说明手机短信的流行不单单是指一种文化现象的流行,它昭示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兴起。

关键词:手机;短信文化;流行

纵观人类文化史的发展进程,新技术革命下诞生的每一种新媒介都会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媒介即是讯息”,马歇尔·麦克卢汉这一著名论断便是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高度概括。在20世纪末出现的手机,目前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介入人们的生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介文化影响到了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

一、手机短信流行现象

1992年,当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在英国沃尔丰的GSM网络上通过PC向移动电话发送成功的时候,谁也不会想到,当初这项由电信运营商为解决手机话费过高而推出的低廉文本信息的服务,这个看似非常小孩玩意的一个通讯交流的东西,竟会在多年后对人们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甚至对政治都产生了如此大的影响。

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早在1994年就具备了短信功能,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从1998年开始,中国移动、联通先后大范围拓展短信业务:2000年,中国手机短信息量突破10亿条;2001年,达到189亿条;2004年,数字飞涨到900亿条。2005年全国手机短信发送量达3,046.5亿条,比上年增长39.9%。2006年全年短信发送量达到4,296.7亿条,比前一年增长了41.0%,而仅在2007年3月,就发送了1,826亿条,比2006年12月增长了38.1%,这还不是在年节月份。2007年,移动短信业务量达到5,921.0亿条,同比增长37.8%。短信文化在中国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但中国却是短信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手机短信由纯文本形式到融声音、图片、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彩信的进化,我国手机短信用户在2007年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在拥有手机的5.47亿人口中使用短信业务的占到69.37%,中国的手机短信用户已经超过了美国的全部人口。在2007年的春节除夕到初六7天的时间里,中国人就发出了152亿条节日短信。北京市的短信统计数为7亿条,以常住人口1300万人计算,相当于每人发送50多条。从1998年至今,十年的时间里,不管你愿意与否,短信,作为一种新的沟通方式,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成为有可能引起社会生活方式巨大变革的流行文化。

互联网在40年前掀起了一场生活方式的变革,而今天日益普及的短信文化则似乎在悄然昭示着一场新的生活方式的开始。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2006年底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居民手机短信消费行为的调查显示,63.1%的被访者曾经使用手机向他人发送过短信,其中年轻人发送短信的比例高达89.0%。善于追逐时尚的青年“手机一族”已经成为手机短信这样一种新的文化方式的普遍接受者。这注定了手机短信这场“全民文化运动”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具有极强生命力的年轻人的文化运动。

二、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

著名文化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指出:“任何新媒介都是一个进化的过程,一个生物裂变的过程。它为人类打开了通向感知和新型活动领域的大门。”从消息树到尺素书简,从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从电话传真到BP机,从电脑网络到移动手机,人类需求的多样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一次次推动了信息传播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了人际交往方式的变革。从这样的背景来看,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有着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意义,正给人类的沟通带来一场新的革命。究竟是什么原因,让现代人灵巧而热情地在70个字的空间里享受到信息传播的乐趣。

(一)技术方面

手机短信更加便捷,无需任何其他的附加设备,也不受相应地理和时间等条件的限制,只要你有一部手机在电信信号的覆盖区域内就可以随心所欲接发短信了。

(二)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是短信迅速流行膨胀的根本因素

短信突破了目前中国的消费价格壁垒,无论是手机自身的价格还是发送信息的费用,在一般意义上说都是最普通的消费者可以接受的。调查显示,大部分短信用户使用手机短信是因为短信更为便宜。短信一般为0.1元/条,而手机话费市内一般为0.2元/分钟。对那些尚未具备经济能力的青少年群体,他们最为现实的选择就是:要联系,发短信,手机不接电话。这样,短信的使用就远远高于其他沟通方式了。

(三)手机短信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

1、手机短信是无声传播,比电话更好地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同时也避免了对第三者的干扰,因此短信具有更强的私密性,使意外的信息扩散被控制在最低范围内。

2、这种新的传播方式建构了新的人际交往关系,并使得短信文化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中国移动目前推出的手机“飞信”业务(点对众)更加凸显了短信文化对人际交往圈的影响,加入了“飞信”业务,使用者就可以利用PC端对加入的所有手机用户进行实时短信群发,短信成为连接个体与交往圈的媒介,如果没有加入短信沟通则意味着孤立于交往圈之外。

3、短信沟通实现了到达的无限制性。打对方手机,对方可能会关机,可能会不接电话,也可能手机没电。这样,沟通都无法进行。但短信沟通是没有限制的,除非出现网络故障,短信总是会到达对方的。因此,从信息传递的有效性来看,短信沟通的效率也要高于手机联系,这也是短信文化更为流行的原因。

4、手机短信是一种典型的间接传播方式。受儒学影响的东方文化模式,尤其是作为儒学发源地的中国,比起西方族群更多地也更乐于采纳间接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儒学关于考虑别人、考虑合适的人际关系的传统使那些能给彼此留面子的传播方式得到了发展。间接传播有助于避免遭对方拒绝或彼此有分歧的尴尬场面,而使相互关系和双方的面子都保全下来。”

(四)从手机用户的年龄抽样调查统计

追捧青睐短信的消费者更多的是青少年一族——“拇指一族”。从手机短信使用者的心理因素上来看,短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是一种以手代口、无声胜有声的时尚,是一种全新的、具有特殊情趣的生活方式。随着大众媒介的传播,这种时尚成为主流的生活节拍,引起越来越多人的仿效,同时,这种时尚也造成一种从众压力,当短信文化被公认为时尚时,不短信就是不时尚,如此,谁敢不短信,谁愿不时尚?

三、手机短信的内容与功能

限于技术条件,目前多数手机短信的文本信息的信息量限制为160个英文字符,或者140个字节的二进制信息(即70个汉字),为了以最少的文字表现最大的信息量,追求传播效率的最大化,短小精练、言简意赅成为短信文本最显著的特征,这也刚好与现代社会快速、便捷的需要相适应。尽管短信文本篇幅短小,但其涉及的内容却丰富多彩,据北京勺海营销研究集团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使用者发送最多的是问候语、闲聊、正经的事情和一般的笑话,比例分别占到被访者的66.5%、60.1%、59.6%和51.2%。另外,工作沟通、情感表达方面的内容选择比例也相对较多,而彩票信息、股票信息等内容发送比例较少。根据短信内容的目的与用途,笔者将短信内容分为幽默风趣类、结朋会友类、节日祝福类、谈情说爱类、工作沟通类以及新闻、财经、气象等信息服务短信等几大类别。

短信文化的实质在于娱乐。虽然并没有多少实质的信息传播,但很多“短信一族”却依然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幽默短信。“这段日子以来,我一直想对你说三个字,但又怕说了连普通朋友也做不成,可我控制不住,还是想说:借点钱!”“老师:请同学们用‘况且’造句。某同学立刻举手站起来说:过年了,村里的戏班响起了‘况且、况且’的声音。”这样的作品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经历心理的巨大变化,第一则由被人恋爱的惊喜到篇尾的陡然被嘲弄,一驰一张完成幽默美感的渗透。第二则运用孩子的童真和摹拟的谐音给人增添笑料,创作完全撷取身边素材,没有多少雕刻的痕迹。手机短信的共享性与其传递的便捷化,使幽默迅速在人们之间传播。短信正成为中国人娱乐色彩最浓的方式之一。

通过手机发送爱情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时尚的情爱方式。中国人是很讲究面子的,因此,很多事在公开场合,在口头上很难表达出来,譬如说一些情话,譬如说一些道歉的话。而短信则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短信这种传输方式,改变了人类语言一定要通过嘴巴的传统方式,利用手机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使许多不易出口的话通过手表达了出来,达到了沟通的目的。问问现在热恋中的年轻人,哪个没在手机短信里给情人发送过绵绵情话呢?

除了幽默短信和爱情短信之外,节日祝福短信是广泛流传的另一种短信文本。我们常见的一则短信:“祝你在新年中,一帆风顺,人财两旺,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福临门,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威风,九九归一,十全十美。”简单的数字成语把东方人节庆的祝福表现得淋漓尽致。汉字比单词表达的意思更多,无需冠词和介词,没有单词的间隔,中文显得更为紧凑,这是非常符合短信短小精悍的特点的。中文文字上的简洁、画面中的意境都更符合短信时代的风韵。

工作短信是比较少的。正式的工作往来大多是通过正式的沟通方式来联系的,譬如公函、书信、电话。短信这种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方式会削弱工作联系的正式性,亦显得过于随意,而不够严肃与郑重。友情短信以幽默短信为主,也有一般的笑话与节日祝福问候。其他内容的短信,如新闻服务、天气预报等商业性信息和公益性信息都只占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短信通讯方式的渐趋成熟,短信息快速去粗取精,以前所未有的语言表达方式散发独特韵味,中国当代民间一种新兴休闲文化应运而生,”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正民说,短信文化是继网络文化之后,又一种有别于传统文化的新兴文化。作为一种民间的语言,短信文本充分体现了民间的智慧,这都是在正式的新闻媒介上所看不到的。短信文化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种民俗文化,它将民间的、私下的、口头流传的文化以文字的形式传播开来,将文本传播的形式引领到一个与声像传播同等的平台参与了竞争,手机短信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史上的又一次革命。

通过对短信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手机短息具有如下功能:

(一)手机短信具有交流信息的功能

短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平台,改变了传统的交流方式。传统的交流往往是要面对面的,是要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但短信却可以通过书写的形式进行表达。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都可以通过短信来实现。这也为那些生性木讷、不善言辞的人提供了一个情感出口,让他们可以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手机短信具有娱乐大众的功能

一些相关数据为此提供了佐证:从零点调查公司的用户接受的短信服务内容来看,短信聊天游戏以57.1%的使用者比例位居首位,其次是笑话、幽默等娱乐信息(44.6%),再次是新闻、财经等信息(25.3%)和手机图片铃声下载(19.8%),还有15.5%的人使用过答题游戏、情景游戏等其它短信服务产品无独有偶,通讯产业巨头西门子2006年3月对5300名来自8个国家的手机用户进行调查,询问他们什么样的应用将会促使他们升级现有的手机,结果发现,娱乐和电子邮件高居榜首。可见,娱乐精神在当代短信文化领域的突出体现具有超乎国界的普遍性。

(三)手机短信具有维系情感的功能

从文化意义上来说,短信沟通也是一种礼仪,是增进人们相互间的情感,维系人际关系的一种礼节。比如,久未谋面的朋友,一条情真意切的短信能让彼此感受到一份牵挂,从而拉近双方的距离。如“朋友,不一定合情合理,但一定知心知意;不一定形影不离,但一定心心相惜;不一定锦上添花,但一定雪中送炭;不一定常常联系,但总放在心上!”短信文化的情感功能具有一种独特的属性,它或许不及电话交谈来得亲切,但它排除了音调、语气有可能给沟通造成的负面效应,以一派纯净、简洁、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这种情感功能是声音所不可替代的,因为声音表达了某种情感,音调、语气都会影响沟通的双方,而短信则没有声音,呈现的是一种干净、清晰的文字语言,构成了想象的意境。无论是爱情短信、友情短信,还是祝福短信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具有加强情感的功能。

(四)手机短信具有教育的功能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短信对受众潜移默化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2006年4月北大哲学系推出“手机国学”国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国学短信”的方式学习。国学短信不仅包括经史子集中的精髓语句,还有国学大师的剖析解释。这条信息的发布标志着教育界已经开始自觉地利用手机短信这个谁都不能忽视的新兴信息传播载体,短信文化的教育功能正在被一些有识之士开发运用。

另外,短信还有一些其他应用功能。如铃声下载、图片传情,手机QQ,通过手机短信,仍可以时刻在线与QQ上的好友聊天。

结语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介质,承载着越来越多的文化功能,短信文化逐渐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短信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一个文化媒介,它的出现宣告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的到来。手机短信为人们开拓了一个秘密的人际交流空间,溶入到亿万人的生活方式中,成为一种新兴的社会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丁妍,沈汝发.手机短信流行的原因[J].中国青年研究.2007,(3).

[2][美]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

化交流文集[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3]刘海玲.手机短信中的修辞学及其文化分析[J].应用写作.2008,

(10).

[4]赵亚辉.短信市场潜力大预计今年发送量超过1200亿条[N].人民

日报,2003-04-03.

作者:吴 琼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篇2:

手机短信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目前,手机短信在传播中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如扰乱个人生活和公共秩序、传播黄色信息、污染文化环境等,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我们必须对手机短信进行优化,在借鉴外国有效管理经验的同时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完善技术平台实时进行技术监控,加强运营商自身的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宽现有的传播方式,净化传播内容,让手机短信发挥出其积极服务社会的传播效应。

【关键词】手机短信;问题治理;传播效应

手机短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从技术层面上讲,短信是手机的一项基本功能。它是一种基于数字网络的双向信息传递活动。

从传播学角度而言,“短信是以文字这种符号系统作为主要信息负载者,以无线电波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短信接收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1]。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短信越来越多地呈现出科技化和智能化的特征,手机短信的新闻传播学定义就变成了“以文字、声音、图像、图片等媒体手段作为信息的承载者,以无线电波作为传播渠道,以支持中英文、声音、图片、图像等显示的数字手机作为信息终端的一种现代传播方式”[2]。

中国手机用户短信使用趋势调查发现,短信已经成为中国用户传递非正式消息的标准方式。其中用手机短信拜年的手机用户占被访者的86%,曾经用手机发生日祝贺短信的占90%,有60%的人用手机短信方式向对方发约会邀请。在被访者中,平均每人每天要发送20条短信。手机短信已慢慢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传播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然而,手机短信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和自由享受的同时,又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了信息传播环境的污染。

扰乱个人的正常生活。手机用户大都遭遇过垃圾短信的骚扰,由于手机短信的发送具有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特性,所以手机用户个人所受到的骚扰是随时随地的。面对这种骚扰,手机用户个人并不能进行有效的预防。面对垃圾短信,个人没有选择的权利,只能被迫接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这便极大地困扰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手机短信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典型的案例便是非典事件。在非典危机中,特别是在非典初期,广州当地政府部门对于危机处理并未公开对外声明,而是对外保持缄默。因此,导致短信成为谣言流传的温床。人们的恐惧随着短信的流传开始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而此时在民间更有着许多离奇的流言,如“广东省各地的动物出现大批的离奇死亡”“世界末日要来了,就在今年10月”等。流言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就已经扩散到全国10多个省份,而这些流言的主要传播渠道便是手机短信。

这些流言的传播扩散严重地扰乱了社会的正常秩序,给人们带了极大的恐慌,严重地影响了国家处理非典危机的进程。

传播黄色信息,污染文化环境。黄段子或者是荤段子对大家来说都不是很陌生,黄色信息甚至借助手机平台在社会上大肆流行开来。虽然我们很难做出数字统计,但是这些低俗的东西所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对未成年人造成的危害,使我们不得不严肃而认真地看待这个问题。

手机短信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手机短信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任何现象的产生背后都有一些深层的原因,手机短信作为一种崭新的信息传播方式,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不能回避它的负面影响。只有找到手机短信在传播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它,使其服务社会。

把关人的缺失。库尔特·卢因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把关人理论告诉我们,传媒组织决定着什么样的新闻信息能够进入大众的传播渠道。”[3]

由于手机短信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隐秘性,作为受众的手机用户可以自由点击和订阅自己喜欢的信息,并且和其他手机用户进行交流,这便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管理难度,架空了信息把关人的位置。缺失了把关人,使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一段真空状态,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大量的垃圾短信。[4]另外,通信运营商由于受到法律、个人隐私、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把关作用,这也使大量的垃圾短信、黄色短信泛滥成灾。

模糊的传受双方界限。通常人们在获得信息时都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报纸、电视这些传统媒体都是单向地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在获得信息前并不能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或需要的信息。与以上传统媒体相比,手机短信更加凸显的是主动与被动的结合,而在这种主动和被动变化的过程中,我们很容易便忽视了信息的传播者,这样就增加了传播者推卸责任的可能。一些商家或其他人便利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的模糊形象,无视道德和法律,进行一些非法的信息传播活动。

商业利益的刺激。据工信部“2010年全国电信业统计公报”,2010年,全国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8317亿条,同比增长6.1%。[5]我们以一条短信0.1元来计算,就能形成上百亿元的产值。如此高额的利润便成为商家为之角逐的不竭动力,这一方面促使短信产业飞速增长,另一方面导致一些觉悟不高的商家为了达到短期内迅速赚钱的目的,不惜与道德和法律抗衡,从而也为手机短信负面效应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手机短信传播负面影响问题的解决措施。

虽然短信问题每年都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对于手机短信危害方面的问题,国家和社会有关部门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整治,但是效果却微乎其微。因此,面对日益严重的短信危害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并不是仅仅依靠某一方力量,我们应该建立联合政府、运营商和社会大众三方面的机制来管理手机短信内容的传播,多管齐下,清理不良信息,净化手机短信的传播环境。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就目前而言,现有的法律对短信方面的涉及非常有限,很难形成现实约束力。如《著作权法》《全国人大关于互联网安全的决议》《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都对手机短信有一定的规范,但是这些法律出台时间基本都是在2005年到2009年,那时我国手机短信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不可能对近几年手机短信出现的漏洞有很好的约束作用。虽然《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著作权法》等一些法律有对个人信息传播方面的规定,但是它们在专业的技术领域还是无法在实质方面弥补手机短信发展所出现的漏洞。

在国外,对于垃圾短信大都以法律的手段予以规范,例如欧盟制定《保护私人信息数据的行为准则》来规范短信服务,其中明确规定,未经用户同意向用户发送的商业类信息,其他违反行业内规范的信息等都属于垃圾短信。美国、日本也相继出台了相关专业的法律来有针对性地减少垃圾短信给大众带来的危害。

由此可见,要想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机短信的危害,我国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一部单独的法律来遏制不良短信的蔓延。

建立技术平台实时监控。无论是通过什么方式发送信息,它只有经过通信运营商这个渠道才能到达个人的手机上。因而,通信运营商在遏制不良短信中充当着关键的角色。通信运营商可以成立垃圾信息监控和举报平台,通过对短信发送数量和其中关键词等的监察来发现可疑信息,在发现可疑信息后,集中移交由人工进行再处理。在发现有问题的短信后要进行必要的处理,如果涉及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对社会安全造成影响的,应积极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

加强运营商自身的管理。目前,对于在不良短信传播中,运营商是否应该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我国法律界仍没有统一标准。虽然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主要通信运营商都签署了《互联网自觉公约》,但是对不良短信的有效遏制,仍然只是停留在“自觉”层面,面对商业的利益诱惑,运营商必须在监管用户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自身的管理。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制定了有关手机短信规范化管理的办法,其中规定对于传播黄色短信、虚假短信而造成的社会危害,发布人和运营商都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提高手机用户的素质和自我保护水平。有了完善的法律和运营商的积极管理,并不能完全遏制不良短信的传播,还需要手机用户积极参与其中。对于手机个人用户来说,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自我保护水平。当手机用户在收到一些低级趣味或者毫无意义的短信后,不应积极地转发,而是应该删除并且对其进行举报。虽然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如果大家都参与进来,那么垃圾短信在第一轮传播后就将被斩断向外扩散的渠道。同时在面对一些具有欺诈性的垃圾短信时,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警觉度,不要轻易上当。

借鉴外国经验。垃圾短信的存在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国外也在不断地整治手机垃圾短信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借鉴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

德国2003年就通过《联邦反垃圾邮件法案》,其中规定:只有在征得用户的书面许可下才能向其发送具有推销和服务性质的短信,只有获得用户的第二次许可,才能在21时至次日8时向其发送短信,并且在发送时必须标明“广告”字样和发送者的单位及电话等必要信息,收费类的服务短信必须标明价格。有发送垃圾短信的,最高可处5万欧元罚款;如果发送色情等非法短信,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英国也有这样的规定:商业公司只有在用户个人的许可下才能使用其信息如电子邮箱地址和电话号码。在英国,兜售产品的垃圾信息被人们视为犯罪行为,如果违犯相关法律,传播者将面临高达5000英镑的巨额罚款。

国外的这些治理措施,我们可以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加以借鉴,早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保证我国短信市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翔宇.手机短信的传播学分析[J].现代传播,2003(1).

[2]徐海玲.手机短信的新闻传播学解读[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3-4.

[3]郭庆光,方汉奇,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61-262.

[4]陈未.短信新闻的特点及其发展现状分析[D].汕头:汕头大学,2004.

[5]李明:2010年全国短信发送量8317亿条 同比增长6.1%[EB/OL].http://chinabyte.com,2011-01-27.

(作者单位:郑州电视台)

编校:赵 亮

作者:王凯

手机短信传播功能论文 篇3:

手机危机短信强效传播的博弈分析

[摘要]手机短信在危机信息传播中扩散迅速,效果显著。“广元蛆虫柑橘”手机短信因其实现强效传播,既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运用博弈理论探析手机短信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实现强效传播的原因,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手机短信;危机信息;博弈分析;传播机制;完善

现代社会,正处在一个公共危机频发的时代,在危机的爆发和处置中,危机信息的交流传播不仅对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对危机的应对、处置和平息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在危机信息交流传播的诸种途径中,手机短信因其方便快捷、感染力强、可信度高、扩散迅速、传播效果强等特点,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十分显著。本文以四川“广元蛆虫柑橘”手机短信传播为例,拟从博弈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探讨科学完善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机制的构建路径。

一、“广元蛆虫柑橘”手机危机短信传播的连锁反应

2008年10月20日,一则手机短信引起了人们又一次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告诉家人和同事朋友暂时不要吃橘子,今年广元的橘子在剥了皮后的白须上发现小蛆状的病虫,四川埋了一大批,还撒了石灰。请转发给每个你关心的人。”这则手机短信在几天之内,迅速传遍全国,产生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全国各地报刊媒体均报道本地有居民表示购买到了疑似蛆虫柑橘,柑橘种植户与柑橘商贩几乎血本无归。

面对这种情况,相关各方反应不同。四川省农业厅声称所谓广元柑橘大面积生蛆为“谣言”,四川省卫生部门还表示将向公安机关报案,追查“谣言”传播者。同为产橘大省的湖北,有关部门立即下发紧急通知,要求24小时值守,做到一车不漏地检查,不让一个病桔流向市场。农业专家则表示,柑蛆无害,蛆柑也无害,而且并非所有柑橘都遭遇了“大实蝇”虫害。

但是,上述回应及措施并未弱化和消解“广元蛆虫柑橘”手机短信的传播效果,该信息仍在继续蔓延发酵,诸多地区都难以幸免地受到牵连,很多消费者决定短期内不再购买柑橘,致使全国各地的柑橘市场越来越不景气,柑橘市场遭受的重创恐怕短期难以逆转。

“广元蛆虫柑橘”手机短信无疑是一例典型个案,但值得深思的问题是:为什么来自非正式渠道的手机危机短信能够以其极强的传播力扩散和加剧危机,实现强效传播?而来自正式渠道的传统媒体所发布的政府及专家有关危机事件的信息却未能得到受众的重视,难以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

二、手机危机短信强效传播原因的博弈分析

在当今信息收集渠道异常丰富的背景下,一旦危机出现,要想掌控危机信息的传播并居于主导地位,关键是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的信息传播博弈中获得受众的认可。博弈中成为危机信息传播赢者的条件包括:信息发布快、信息来源的可信度高、传播者的动机与个人利益无关、符合受众心理需求。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手机短信传播与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形式相比,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

1.手机短信传播快捷,收发及时,且通过转发、群发迅速扩散。在这一点上,传统媒体难以在与其博弈过程中胜出。而传播效果实现中“先入为主”的规律也使得手机短信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具有明显优势。据统计,目前中国拥有5亿手机用户,预计到2010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将达7亿。手机短信业务也呈爆炸性增长,中国年短信量高达3000亿条,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一种普及率高、广受欢迎的传播方式。

“柑橘蛆虫病”这则手机短信短短几天传遍全国,充分显示了手机短信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快速、准确且送达有效的优势。对这一传播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由于手机短信转发、群发费力系数极低,所以不仅使用方便,也凸现出危机信息在转发、群发过程中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和快速的扩散性。手机蛆柑信息的传播效果,实际上是危机信息源信息不断放大的结果。换言之,由于权威公共信息的缺位,使手机危机信息源的信息被人为放大,在信息传播的相关博弈中胜出。从本质上看,手机危机信息传播的过程是一个基于信息不对称背景下的信息披露动态博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博弈各方拥有信息多少的程度是十分不同的。“当一方拥有对方所不具备的信息,这一信息不对称本身就会影响双方如何行动。”在“广元蛆虫柑橘”疫情信息传播中,传统媒体、手机危机短信传播者和接受者三方就处于这种博弈关系中,而这三方所拥有的信息存在较大差异。手机危机信息传播接受者即一般受众所拥有的信息状况是:基本上没有有关蛆柑的所有信息,但他们却有这样的信念:一方面充分信任自己的亲戚朋友,但同时并不认为其具有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传统媒体拥有各种信息;而最初发现柑橘蛆虫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者即手机危机信息源所拥有的信息状况是:他(或他们)亲眼看到蛆虫柑橘,知晓其出现的地点,如手机短信清楚提及“广元”,但却不知道蛆柑疫情的地域范围;一般而言,传统媒体依靠地方政府,应当拥有大量信息,是信息渠道畅通的信息源,它应该知道蛆柑发生的原因、范围,还应该知道地方政府的应急处理措施。

基此,蛆柑危机信息传播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三方参与的动态博弈过程:受众对于危机信息具有非常强的需求,但缺少相关直接信息,处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的地位;而最初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者尽管缺乏相关的理性应急信息,却拥有较为直接的有关疫情的感性信息,处于信息主动传播者的地位;传统媒体尽管可能暂时并不拥有全部信息,但借助政府的优势地位能够迅速获取和拥有所有的信息,也处于信息主动传播者的地位。对于均处在信息主动传播地位的最初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者和传统媒体而言,谁能率先具备危机信息传播赢者的条件,谁就能赢得信息受众。对于受众而言,哪种信息能够满足保护自身利益的需求且获取途径快捷方便,就会选择接受哪种信息。

当疫情发生后,最初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者或由于恐慌或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成为危机信息传播源。受众接到这一信息后的策略有两种:相信和不相信。而选择相信者一般会积极寻找传统媒体验证或者消极等待传统媒体验证,因为受众相信传统媒体理应拥有公众想了解的所有信息。而这时如果传统媒体保持沉默或者发布消息缺乏针对性(也意味政府有关信息处于真空时期),公众就会根据逆推法调整原有的关于问题严重性程度的评估,在猜疑和想象中产生这样的信念:问题比公众自身预想的要严重。因为,“参与人或许不能确定其他参与人已经干了什么,但他总会对此(即其他参与人已经干了什么)有信念,这或许是基于过去的经验。”这就像患者得了某种病后满怀希望得到医生的诊治和健康指导,但医生在看了各种化验单之后沉默以对,这只能使患者确信自己的病情比原本想象的要严重一样。

实际情况确实是,广元处理生蛆柑橘的行动早在短信出现前

启动,但传统媒体的信息却滞后于手机“蛆柑”短信。政府在第一时间掌握了信息而没有通过媒体及时发布,错失了居于信息传播主动地位的良机。于是,受众在得不到传统媒体及时验证的情况下。基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抱着关心爱护亲朋好友的初衷,无疑会选择尽快传播危机信息。据此,以手机危机信息源为中心,危机信息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块泛起一圈比一圈大的波纹,层层传播扩散开来。

2.在手机短信对危机信息进行快速传播扩散,并以其信源的可信性、传播动机的纯洁性以及传播方式的“动之以情”。使接收方对危机信息确信无疑,进而形成与传播者一致的态度后。传统媒体在对受众劝服的过程中如果方式不当,套再次在博彝当中失利。首先,手机短信的传播者与接收者多是亲朋好友,信源的可信性和传播方式的“动之以情”有效提升了传播效果。霍夫兰曾对信源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结果显示,“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果越大;可信度越低,说服效果越小”。手机短信传播与接受双方的亲朋好友关系,使信源的可信性有了基本保证。接收者对其传播内容通常不加质疑。加之传播者在编辑短信时多采取“动之以情”的说服方式,更使满载“关切”、“关爱”气息的传播内容在浓浓情谊中极易为人们所接受。因为在态度的形成和改变中,情感是最关键的因素。正如施拉姆所言,“大量实验表明,动感情的呼吁较之逻辑的呼吁更可能导致态度的改变”。

其次,手机短信传播者的动机与个人利益无关大大提升了传播效果。关于传播来源的动机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阿伦森说,“假如一个人说服别人而自己得不到什么好处(甚至会失去什么),人们就会信任他,他也会因此而更有影响力。”手机危机信息传播反映了信息传播者对信息接受者的真诚关心和帮助,不仅难以直接看到利益因素,接收者还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信息传播者的各种无偿付出(发送短信费用等)。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手机危机短信传播的可信度。与此相反,传统媒体是通过信息发布的方式来披露危机信息,引导和劝服受众,以缓解危机。然而一旦公信力和劝服方式存在问题,常常会使其难以收到预期效果。比如面对蛆柑事件,四川省有关部门传播的信息从。谣言说、“寻求民政补偿说”、“旺苍县说”、“自产自销说”到“报案诉求”等,这些信息相互印证并反映出明显的地方保护的倾向,强化了与受众利益的不一致性,从而削弱了其传播信息的可信度。

再次,忽视受众心理需求的“科学”信息传播强化了负面传播效果。在蛆柑疫情中,公众一方面对蛆柑是否危害健康确有了解要求,但另一方面更想知道哪些柑橘没有被蛆虫侵害。因为柑橘等任何食品中出现蛆虫,都会严重破坏进食者的胃口。进食含有蛆虫的食品,严重不符合公众的饮食习惯。正如湖北省农业厅果品办主任、省果业协会秘书长李传友所言:“市民不吃柑橘主要是因为心理问题。”而四川的相关媒体仅以专家的“蛆虫无害说”作为主要内容进行信息传播,却回避了公众急切需要了解的“蛆虫柑橘控制措施是什么”和“哪些地区柑橘可以排除嫌疑”等信息。显然,媒体发布“蛆虫无害说”的信息不仅事与愿违,还起到了从反面证实“广元蛆虫柑橘”的手机短信内容的作用。专家对受众的“理智型劝服”并没有收到理想的劝服效果。四川省农业厅为了尽快消除不良影响,公布了旺苍县受害柑橘树数量为68000株,并解释说这一范围很小。但对于公众感觉而言,68000株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况且很难保证临近各县、甚至各省未被殃及。

上述传统媒体、专家和地方政府在应对蛆柑危机中由于信息传播方式不当,内容也难以满足信息接收者的心理需求-,不仅其效果大打折扣,也更强化了手机危机信息的传播效果。相比之下,手机危机信息提出应对危机的建议如“近期不要吃橘子”,虽然属于消极无奈的自我保护对策,但在其它替代水果非常丰富的情况下,进行消极防御不失为一种次优的策略选择,从而也增强了其传播的力度和效度。

三、科学完善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机制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手机危机短信强效传播的博弈分析可以看出,手机作为一种新兴传播媒体,在众多媒体中已经悄然占据了重要位置。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极具优势的信息传播渠道,客观上已经在公共事件危机信息传播中起着强效传播的作用,因此将手机短信作为政府危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之一,充分、科学、有效地利用和发挥手机短信传播功能,建立高效、客观、全面的手机危机短信传播机制,已是我国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当务之急。

1.与时俱进,建立和创新手机危机信息传播机制。以2003年SARS报道为转折点,2003年5月,国务院通过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正式开始了我国危机事件信息公开的制度建设进程。2006年初,国务院又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其中对于危机事件信息公开做了明确的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发布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这两个法规是公共事件危机信息公开的纲领性规定,在这两部法规的指导下,拓展和创新危机信息迅速、真实和有效传播的多种途径和机制势在必行。手机属于受众多、贴身携带、费用低廉、内容丰富、可存储和转发信息的大众日常消费品,地方政府如果充分利用手机传播公共事件危机短信,可以实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将手机危机信息传播作为完善和创新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重要内容:建立手机公共危机信息的发布平台,根据公共危机信息的范围、类型确定发布手机公共危机信息责任人;根据公共事件涉及面和严重性程度确定手机公共危机信息发布和传播的范围、力度和强度,包括发布对象、频率、速度和持续时间等;建立反应灵敏、沟通顺畅、常规化的手机公共短信传播与传统媒体互相补充、互相印证的渠道和规范;形成一个及时收集和发布涉及公共事件各类危机信息的互动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中心,公民、企业、志愿者团体参与配合的手机危机信息沟通传播网络。

2.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手机短信在传播危机信息时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从国务院颁布《条例》和《预案》至今,全国各省市政府部门都已建立起公共信息收集、加工、传输或公开服务的制度和机制。可喜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已开始利用手机短信传播重大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有效地消除了恐慌,稳定了民心,实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但是手机短信也是双刃剑,当它成为虚假危机信息的传播渠道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视。手机短信在这次蛆桔疫情传播中效果极其显著,但其负面作用也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如果地方政府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阻断负面手机危机短信的传播,就会人为地扩大事态,使地方政府陷入被动,最终不利于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和良好社会秩序的形成。控制手机危机短信负面影响的措施主要包括以最快的速度发布真实信息,占据信息传播的主动地位;一旦虚假信息出现,通过手机短信和其他传播渠道高覆盖地发布针对性的纠偏、纠错信息等。

3.通过手机短信和恰当的劝服方式引导受众的态度。在受众对危机事件已经形成特定态度后,政府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劝服时,要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并遵循传播学的基本规律,恰当选择劝服方式。只有让受众确实感受到地方政府真诚地为公众服务和着想时,才有可能收到理想的劝服效果。如前所述,这次“广元蛆虫柑橘”手机短信广为传播并给橘农造成巨大损失时,四川省有关部门的回应适得其反,加剧了危机的蔓延。相比之下,湖北省有关部门从“紧急通知”到国内外专家示范等则反映出坚决保护公众利益不受损失的决心,得到受众的信任和认可,从而强化了其传播信息的可信度,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虽然,湖北的柑橘由于受到“广元蛆虫柑橘”手机危机短信的连累也受到严重影响,但湖北柑橘市场也因为正确的信息传播而率先复苏。

[责任编辑:黎峰]

作者:郑 萍

上一篇:学校德育计划下一篇:人工流产临床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