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2022-04-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来在图片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手机新闻摄影正改变着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有了更深远的传播力,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发布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散,更大范围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篇1:

媒介融合下的手机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摘 要 随着近些年媒体融合的进行,手机凭借着用户量多、发展速度快、市场前景广阔等优势被业界普遍关注。新闻也必须依靠时代最强大的传播媒介才能更加贴合大众,于是,新闻和手机的融合就是大势所趋,手机媒体的问题更是媒体人所应该重视和探究的。

关键词 手机;新媒体;新闻传播;融合

近两年,新聞媒体融合的话题已成为媒体行业最时髦的流行词。报网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内容和运营融合等等探索应运而生。在融合过程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集在如何进一步发挥新媒体优势上,尤其是对手机媒体投入的加大更是有目共睹。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各类新媒体形式是该各自独立?还是该进一步融合?怎样融合?这些都关系着新闻媒体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架构和产品定位,因此显得极为重要,也成为了新闻单位需要考虑的问题。

1 什么是新媒体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什么是新媒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这二者的传播载体的不同,所形成的新闻产品自然不同。目前,手机媒体形式,大致包括微博(准确的说应该是社交媒体)、微信和手机客户端等主要形式。

2 手机媒体的发展现状

既然手机媒体的发展变得如此重要,甚至可能引领未来媒体发展方向,那么目前其发展的现状又如何呢?

之前在行业内部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转的很火的文章《脑袋进水了才干新媒体》,除了倾诉小编满腹的牢骚外,从侧面也反映出新媒体存在的尴尬的境况:为什么新闻单位都要设立新媒体部门?是因为被重视吗?答案通常是否定的,甚至有人很直白的说,“设置新媒体部门的原因其实就是跟风,赶潮流,因为别人都有,所以自己也要有”。虽说这是一种调侃,但也赤裸裸地反映出新媒体存在的尴尬局面——可有可无的寄生状态或许真的普遍存在于新闻单位内部结构的划定中。以手机媒体为例,在一些新闻单位里,我们甚至不难发现,多种新媒体内容的制作者都是同样的几个人;除此之外,以移动媒体为传播媒介的微博和微信(双微)如同鸡肋,双微地位如何?在部门中的定位是什么?再加上手机客户端的市场化刚起步就举步维艰,盈利模式还不明朗等问题都需要逐步去探讨。如何能让手机媒体先融合,且融合不流于形式,真正具有媒体融合的爆发力呢?这首先要满足一个前提,分析每一种新媒体的特质,扬长避短,各取所需才能使融合发挥到极致。

3 微博和微信——不要让“双微”兄弟变

“鸡肋”

3.1 微博

微博和微信的出现,均成为社交媒体发展中的里程碑。有人说,微博偏向于社交媒体,微信更偏向于社交网络。可不论是什么,它们的出现为新闻传播开辟了新道路,创造了新形式,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2011年微博发展达到了巅峰状态。微博用户规模增长迅速,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微博用户数量达到了3.2亿。微博之所以在短时间内深受网民的拥戴,是因为它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就新闻传播来说,它能让网民们第一时间来到新闻现场,在微博领域,人人都是目击者,人人都可以是发稿人。比如,“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报道,第一条消息是从微博上发出的,“报道”的第一人也不是第一个到场的记者,而是在事故现场的乘客。之后,权威的网站才贴出消息:“2011年7月23日20时30分05秒,甬温线浙江省温州市境内,由北京南站开往福州站的D301次列车与杭州站开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列车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

短时间内,微博用户增长迅速,且打破了地域限制,信息的共享在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为新闻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微博传播的特点:简短方便,现场感强,互动性高,非制度化等。这些特征让它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汇集了最多的关注,积累了最多的能量,产生了最为广泛的影响。正因为如此,微博也成了政务发布和新闻传播的主要阵地,2011年被称为“政务微博元年”。全国各地的政府部门纷纷在微博上开设政务微博,直至今天,许多政务微博依然十分活跃,在权威发布上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 微信

2012年,新浪微博用户量不可阻挡的开始走下坡路。微信用户量不断攀升。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微信;2012年3月底,用户总数突破1亿;2012年9月17日,微信用户总数突破2亿;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总数突破3亿。迅速增长的用户量又吸引着新闻媒体纷纷开设官方微信公众号(首先要明确一点:微信不是媒体,微信公众平台是媒体)。然而,微信虽然有着微博般可观的用户数量,但在传播上,却有着自己的特点。由于它传播私密,推广难度系数高,用户黏度无法预测等因素,渐渐的,一些新闻单位便放弃了微信这块传播阵地,有的微信公众号甚至成了“不得不做”的负担。

微博用户量的陡崖式下滑和微信公众号的“失宠”都表现了“双微”显露出来的险境,那么它们就真的变成“鸡肋”了吗?在新闻传播中,发挥不了作用了吗?当然不是。不过要像之前一样单打独斗,恐怕也会“劳民伤财”,所以,在这个经济社会,融合便成了节约成本的好方法。那到底怎样融合?

其实,任何一个平台,只要懂得“开发”到极致,都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何况是依旧有着雄厚网民基础的平台。要想使新闻传播有好的效果,除了要有良好的新闻主题和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平台上的读者群体,以及平台的特质。

比如,微博不分地域,活跃着全国各地的粉丝,在这些读者里,根据不同的界别,还可以分成无数类别。根据不同群体下发不同内容,在微博平台显然是实现不了的,也会耗费大量的精力。而一厢情愿毫无选择的机械般推送,阅读量低也就可想而知了。那怎么办?——以不变应万变。虽然粉丝是不同的,但有些东西是共通的,比如真情。无论在哪里,五岁半女童捐献器官救了3人,这样的新闻,没有人不会为之动容。杭州公交司机被车轮砸中后处变不惊,及时刹车救了一车人,之后因伤势过重离世,这样的善举,谁读了不会为之祈福?再比如,全国性突发事件,泥石流、飞机失联、船在某海域沉没,这些在微博上的阅读量很高,此类事件,很多读者都在关注着。还有一些实用信息也会有很多人转发分享,比如疾病防控、迪士尼开园、健康小提示、诈骗提醒等等,在以往经验中,这些资讯都会成为读者们关注的信息。以此作为参照,微信公众号的信息内容选取也可以根据平台的用户群进行分析,逐步增加用户阅读量。但与微博不同的是,微信的功能更加完备,用户的特殊化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因此,新闻机构的微信公众号,除了要根据读者群选择信息外,还要通过微信功能增强用户的体验,让用户不光是在平台上看新闻资讯还能参与其中。

比如,宁波晚报的微信的订阅号,除了将新闻按照属性分为本地、滚动、往期、网友播报外,还专门开通了服务类平台,在上面可以实现公交、公共自行车、台风路径等实用信息查询,这样既满足了用户读新闻的需要,又服务了用户的生活,所以关注的用户数量就很可观。类似的还有宁波发布微信订阅号,除了日常的权威发布外,还开通了政策解读,甬事指南等个性化的服务窗口。

综上所述,新闻信息的来源可以统一,但选择下发渠道时,需要分析平台各自的传播特点和关注人群,做到有的放矢,微博、微信的作用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否则若只是将同样的内容复制粘贴到不同平台,既有的用户量会极速减少不说,平台的公信力也会逐渐下降,最后以“烂尾”收场。

4 手机客户端——从新闻到个性化服务

手机客户端就是可以在手机终端运行的软件,也是3G产业中一个重点发展的项目,具有重要的意义。手机客户端格式的一个重点发展的项目是作为登入移动互联网最便捷的方式,以及守着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为新闻传播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

手机客户端的出现,满足了用户对海量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开启了免费手机阅读的时代。因为没有类似于腾讯、新浪等综合互联网技术的第三方平台助力,通常新闻单位推出的手机新闻客户端后,都是依靠自己的市场化力量进行推广运营,所以用户数量的拓展给新闻单位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再加上市场化运营提出的利润要求,很多新闻单位推出的新闻客户端在操作过程中可谓是捉襟见肘,顾得了这边顾不了那边,一个明晰的,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还没有形成。

但从一些新闻客户端的运营来看,有一点似乎是达到了共识:客户端上只有新闻是不够的,需要具备更加完善而丰富的功能設定,从新闻供给到个性化的设定,再到生活服务的发展脉络被很多新闻单位所接受。

几乎所有的新闻客户端都推出了用户订阅服务。用户可以在看新闻的同时,选择自己关注的领域进行收藏,这些领域都有单独的栏目,可以是综合的、本地的、健康的抑或是新闻客户端自己开创的特色栏目。此外,客户端所囊括的生活服务项目更多,宁波日报集团旗下的甬派客户端上服务一栏里,包含了打车软件、社保查询、公积金查询等服务入口,浙江新闻客户端在高考期间,还推出了高考信息查询的绿色通道,这些都是软件功能的展示,为用户提供更好的生活体验。与此同时,对于新闻发布,客户端还有很多呈现形式,比如实时新闻推送,可以随时将重要的突发的新闻发送到用户手机端,活动投票功能更有助于用户对新闻意愿调查的征集,留言评论带动了用户参与的积极性和对新闻的反馈,这些都给了用户更好的新闻体验,当然功能的开发还将持续,无疑功能的开发直接与用户体验和盈利模式息息相关。

媒体融合至今可能已经是老生常谈,但融合的观念和思路不能裹足不前。融合不应该是简单的捆绑合并,而应该是扬长避短,取精华去糟粕。正如以上所述,新闻的生产与传播应该找好平台,找对出口,利用好微博无国界的用户基数、微信的人脉和体验、手机客户端丰富的展现形式和服务,让新闻立体式的传播,这或许是新闻单位进行新媒体融合应有的心得。毕竟伴随着未来新闻的多元化,传播方式也应该多样化才能不断满足用户提出的

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微博发展报告(2013-2014)[R].北京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首都网络媒体协会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孙绍谊,郑涵.新媒体与文化转型[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

[3]秦艳华,路英勇.全媒体时代的手机媒介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4]徐志斌.社交红利[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5]郭春光.微信公众号运营与推广一册通[M].北京: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6]陈国权.新媒体拯救报业?[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2.

作者:齐言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篇2:

基于社会化媒体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分析

摘 要: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来在图片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飞速发展的趋势下,手机新闻摄影正改变着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的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有了更深远的传播力,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发布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散,更大范围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本文以Instagram为例,就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手机新闻摄影传播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手机新闻摄影;社会化媒体;Instagram;图片传播

随着社会化媒体的普及和应用,基于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的机制下,用户将原创的内容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发布,与其他关系用户进行分享,实现更为深远的传播。而社交媒体则充当了信息聚合的平台,由此平台上,信息进行聚集、整合,用户之间进行信息的分享和散布,实现传播深度和广度的扩展。手机新闻摄影依托于自身的媒介特性近年来在新闻传播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改变了传统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它有着更为深远的传播力,不仅拓宽了图片传播的路径,同时使得信息发布者、受众的社交网络得以扩展,在更大范围了提升了影像传播的影响力。

2012年10月,飓风“桑迪”袭击美国东北部,《时代》杂志采取了全新的报道模式:利用了手机拍照应用Instagram记录新闻事实。利用社交媒体来传播手机新闻摄影图片是一次尝试,这是报道新闻的最快、最直接方式。

一、内容、关系的聚合

社会化媒体是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在社会化媒体上,用户自身创造着内容,也就是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用户与用户之间通过信息的分享得以实现内容的聚合和关系的聚合。Instagram是比较典型的社会化媒体形式。

1.内容的聚合:Instagram成为新闻图片库。以微博、facebook等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信息的集散地,而目前拥有超过八千万用户的Instagram则是手机摄影的天堂。据统计,每一秒钟会有60张照片在Instagram上发布。智能手机将摄影变得大众化,而Instagram则赋予人们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拍摄平台。

新闻摄影的突出要求是图片传播的时效性、快捷性。与传统的新闻摄影传播方式相比,手机新闻摄影的传播模式无疑是进步的。首先,它打破了身份的限制,以往只有职业摄影记者才有发稿的资格,而手机新闻摄影让更多的公民记者有了话语权,他们可以第一时间将目击的事实用手机记录并且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其次,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拍摄新闻照片,每一个事件的旁观者都可能成为事件的记录者,他们生产出的新闻图片丰富了新闻摄影图片的来源。无数个体从各位维度、各个视角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阐述和报道,“网民在不同层面上关于某一个事物的认识常常比专业媒体的单一视角、单一层面的报道更能反映事物的复杂性”[1]。这些新闻图片也为我们认识事件的全貌提供了依据。从另一层面来说,为了避免失去粉丝的关注,普通的用户会更注意拍摄出高质量的图片,贴近大众的对新闻图片的审美取向。这也促进提升了手机新闻摄影图片质量提升。

如今的Instagram成为了可以与Getty、Corbis等影像巨头相媲美的图片库。通过标签和关键词检索,我们可以轻松看到发布于平台上的图片资源。目前的Instagram平台上已经有超过40亿张照片。它已成为新闻摄影记者最喜欢使用的拍摄工具。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成员约翰·温克便在Instagram开设了自己的账户,他将iphone拍摄的新闻纪实照片上传至网络,与其他成员分享。美国《时代》周刊、国家地理杂志等出版业翘楚也在Instagram上设立了自己的账户,发布授权的手机新闻图片。得益于Instagram,手机新闻摄影终于有了更佳的发布平台。

2.关系的聚合:Instagram成为基于图片社交的平台。社会化媒体上的内容本质上是基于用户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信息生产。Instagram的定位非常清晰,只发布图片,完全是以图会友式的互动方式。这就有利于将对手机摄影感兴趣的人聚集起来。诸如马格南、国家地理的职业新闻摄影师加入到Instagram,使得这一空间内流动的图片信息越来越专业,越来越集中。专业新闻记者在社会化媒体上扮演了意见领袖的角色,由于他们的职业身份使得他们发布的图片更为专业和权威,能够引起更多的粉丝的关注和评论,图片传播的效率自然会比较高。新闻摄影的传播最关键的便是建立与受众之间的联系,而Instagram的交互性正是这种建立联系的关键。这种交互性也扩大了社交媒体上个体的传播影响力,强化了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聚合。新闻媒体的专业摄影记者进驻,有助于媒体抢占社交平台中的制高点。前文提到的,《时代》周刊Instagram平台使用了旗下摄影师拍摄飓风“桑迪”的手机摄影图片,在48小时时间内,该杂志的帐号就吸引了1.2万名新的关注者。摄影记者的账户与所供稿媒体的联动机制可以形成多点互动,抢占信息发布的制高点,强化了社交互动中的粘性,吸引更多人成为记者本人和媒体账号的关注者。

在Instagram平台上的新闻摄影不能忽视的一支力量就是公民记者。他们没有职业记者的身份,不享受记者的待遇,但是他们却是社会的记录者。手机摄影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iphone等具备强大拍摄功能的手机的出现、Instagram应用的诞生更加弱化摄影技术。公民记者亦可以拍摄出专业记者的水准,我们已经通过在去年的伦敦暴动和俄罗斯大选中看到了Instagram推动新闻摄影的潜力。著名的CNN的“iReport”也频繁采用公民记者用Instagram拍摄的照片。公民记者拍摄的新闻图片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起到了补充、延伸和验证的作用。利用社交平台,专业媒体记者与公民记者协同报道,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水准。

二、内容、关系的扩散

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带来的是内容与社交关系的双重扩散。这种超人际传播的模式为图片摄影信息提供了内容平台,也让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实现关系的融合与扩散。基于信息分享机制下的关系更为融合,有利于反馈的及时到达,强化了传者与受众的关系。

1.内容的扩散:手机新闻图片整合后的再传播。无论你是专业摄影记者还是普通公民,都能将手机新闻摄影图片发布在社个平台上。诸如2012年美国大选期间就有46万上照片在Instagram上发布,用户用#I Voted#标注了超过10万张照片,用#election2012#标注了15万张照片。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标签看到新闻图片。使用Instagram的用户可以将图即时分享到Twitter、Flickr、新浪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受众可以在多个平台上看到手机摄影图片,社会化媒体上的图片传播有了“病毒传播”的特点,只要轻点鼠标就可转发或者分享到自己页面,让更多的用户看到图片。这些图片在平台上通过标签为索引,被进行有机的分类和整合,我们可以轻松找到与自身兴趣相关的新闻图片。读图更加便捷,更多人选择在社交网站上进行新闻摄影发布,进一步拓宽图片传播的渠道。

2.关系的扩散:Instagram强化并扩散传者与受众的关系。有学者提出新媒介即关系的观点,“网上的关系并不是一种人际关系,而是一点典型的社会角色关系。[2]”社会化媒体提供了维持老友关系的平台,同时也是结识新朋友的公共空间。Instagram上的用户不仅关注着自己的朋友,也因为话题、兴趣的关系而关注一些陌生人。当用户发布的图片更为生动,更富有美感,对于新闻事实的把握更为到位,就会得到更多人“赞”的评价,积累到一定量就会被置顶成为整个平台上的热点图片,那么发布者也会更受到用户的追捧,成为Instagram中的名人或重度用户,粉丝数量会呈现上升的态势。传播者与受众的交互关系更为紧密,在关系扩散的基础上得以强化。

互联网界的“梅特卡夫定律”提出,网络的价值不在于技术价值而在于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关系价值。每一个新用户都因为其他人的联网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模式[3]。这在社会化媒体中表现的更为明显,通过某些关键的节点,你可以获得更多信息,通过他的关注、分享,获得更多的有关信息。在Instagram上的一些重度用户本身拥有众多粉丝,他们的自身的手机摄影水平较好,或者对于新闻事实非常的敏感,能及时抓拍新闻事件。通过加标签的方式,他们发布的新闻图片能引起更多粉丝的关注,在传播路径中,这些重度用户用户成为交互模式中的节点。作为节点的很多用户在Instagram上发布手机摄影作品的目的可能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图片为纽带,进一步延伸自己在整个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关系和影响力。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信息获取模式将以个人门户为中心,每一个发布新闻照片的账号就是一个中心,以个人的社会网络为桥梁,与每一个人的各种关系进行信息的双向交换。

许多专业摄影记者活跃于Instagram上,一方面他们发布的信息权威性和专业性更强,可以有多元化的受众关注,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关注其他用户,延伸自己的社会关系,利用别人的图片来发掘新闻线索。更多的普通用户是通过发布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新闻图片来吸引更多粉丝的关注和好评。获得关注就是新的社交关系的确立。关系确立后,通过不断发布有价值的内容来强化关系模式,有利于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即时性。

三、结 语

进入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面临着重大变革。手机摄影对传统摄影的冲击力越来越强烈。移动终端的优化升级、更加智能化的手机摄影软件让摄影变得更简单,集拍摄、分享、评论、关注为一体的互动应用Instagram为手机新闻摄影的传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平台。对于新闻摄影来说,最关键的就是需要建立与受众间的联系,提升传播的空间,扩展传播渠道,而Instagram的交互性正是这种建立受众与传播者联系的关键,也是提升传播力的关键。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实现手机摄影图片的聚合和网络人际关系的扩散。基于这种传播模式的效果,每一个用智能手机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来自新闻现场的最新资讯,手机新闻摄影图片的传播能力势必将更为强大。当越来越多的受众乐意主动参与到新闻事件的拍摄过程中,必然又刺激了新闻摄影的图片生产。专业媒体记者与公民记者可以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进行协同报道,让新闻摄影的表达更到位,对事件的阐述能力更强。综上所述,作为以图片为主打内容的Instagram,它的模式不仅促进了新闻摄影图片的聚合,改变了新闻摄影的生产、传播过程,还引起了新闻摄影拍摄者、传播者、受众之间关系的聚合与扩散。

参考文献:

[1] 彭兰.碎片化社会背景下的碎片化传播及其价值实现[J].今传媒,2011(10).

[2] 陈先红.论新媒介即关系[J].现代传播,2006(3).

[3] 方兴东,张笑容.大集市模式的博客传播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J].现代传播,2006(3).

作者:周浒

手机媒体新闻传播论文 篇3:

试论手机媒体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不断加快了新媒体的诞生,从老年机到职能手机的诞生,才短短不过几年的时间,手机作为新生代的第五媒体,继承了各种优点,携带方便,传达信息准确,介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具有独特的特点。并且手机具有自身特点,携带灵巧,可以语音视频通话,照相录音为一体的机器,而且具有效应性,真实性。在传播过程中,一简便、轻巧的手段传播信息,手机还能随时随地发表网上的评论,无论在什么时刻发生什么事,只要有手机在身边,随时都可以了解到某时间某地点发生的事情,扩大了传播的范围,还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言论,社交及广。因此,想要了解手机对媒体的传播,行为有很多种,本文针对各种途径,将手机对媒体的传播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手机媒体;新闻传播活动;影响

引言

手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一个时代更新演变的产物,而且当下多数还是智能手机,所以功能齐全,性能强大,因此这种智能手机受大多数年轻人的喜爱。并且新闻传播快,具有真实性、手机还可以安装一些其他功能的软件,例如:QQ、微信、陌陌、微博等软件,在这些软件当中,多数都是图文并茂表示,还有就是发表一些好玩的,多数是最新流行的网络用词,可以有自己的朋友圈,记录生活,让想了解你的人通过这些了解,这些都加大了新闻的传播,不仅速度快,真实性也高。因此,手机媒体对新闻媒体活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且手机新闻将会对未来新闻的传播具有重大影响。

1、手机媒体优势

1.1涉及范围广

现在又在马路上随处可见一群“低头族”,尤其是下班高峰期,最常见这种现象。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据调查,有百分之七十的人都是手机党,可见手机的广泛性,已经不知不觉融入到了生活当中,如果用手机进行传媒,那就能代表大部分人的意见了,因为手机人手一部,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要在法律程序允许的认为内,不可以对人身造成攻击,手机媒体主要目标来自人群,具有针对性[1]。

1.2功能齐全

在手机媒体中,人们除了可以随意发表言论意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进行评论。除了这些安装软件以外,手机还自带功能,就像摄像机,在人们拍照的时候,可以前后两面拍,还可以选择美颜,修改图片,自动剪切等功能,其中照片是一項很好的证据,在公交车上看到有小偷偷东西,悄悄的拍下来,作为证据,若是他不承认,那刚刚拍的就是证据,这样有图有真相,就自然成为一则新闻了,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像现在,出席重大演讲课,教授讲的内容一时间消化不了,既可以录音,还可以把录到的声音转化为认字,回去慢慢研究。这些都是手机自带的功能,只是其中一部分,只要有图和文字,并且具有一定会的真实性,就可以成为手机媒体,这就是手机功能给新闻带来的方便感。

1.3传播化

现在的手机,大多数都是随身携带,而且还是随时都可以上网聊天的那种,手机网络化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手机一但连接到了网络,用途功能强大,而且信息传播的十分迅速,国外的新闻都可以接收到,还有些刚发了不到五分钟的新闻,就有上万人点赞评论。手机还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从而解决的报数或是书刊查资料的麻烦,即省事效率又高,打破了原有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4便利性

手机可以说是是人们生活中的便利品,人人都离不开,包括现在许多老年人,都想学习使用智能手机,因为它实在太方便了,就好像有了手机就有了安全感,并且实现了支付联系一体化的服务,出门可以不带钱,但必须带手机,有了手机就万事俱备。而且手机小巧方便携带,不同于以往的电脑、老年机,手机媒体与新闻也实现了零距离沟通障碍。在手机上浏览新闻只需要包流量,打个电话就解决的事,可谓是十分方便了。

2、手机媒体对新闻媒体的影响

2.1手机媒体对新闻媒体自身的影响

在手机媒体时代,与新闻不同的是,人人都可以发表舆论,而新闻只是通过支持人讲述了解到事情的大体意思,手机媒体就不同了,人们如果对这则新闻有兴趣,可以通过更多平台了解到这件事,如果有不同意见,还可以发表见解[2]。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因为受广大人民监督,所以事件一旦发表出来,就会有许多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还好,发表一些中听的建议,还有一些人就是网上喷子,俗称“键盘侠”专门在网上发表言论,这种人往往在现实沉默寡言,给他一台电脑能玩一天。

2.2对公民的影响

在新闻媒体中,公民只扮演听众的角色,通过国家规定发的新闻来获取信息。在手机媒体引领的信息时代中打破了这一格局。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每位用户都可以成为网络上的主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有主权的人还可以从中获得粉丝的支持。在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人物代表的引领,之前有一点时间,在快手APP上有两个个具有好几千万粉丝的网红,由于观点不同,在网上互撕,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情有不同发的看法,相互争吵,最典型的实例。有些博主口才特别好,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久而久之,能说到民心里,就赢得了大部分人的崇拜。手机媒体的出现,实现了大部分人的心声,有许多有才华的人通过手机媒体的传播得到了认可,口才好的就发表意见赢得大家的尊重,长的好的就可以拍视频获得粉丝,唱的好的可以玩唱歌软件获得粉丝,在手机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当家做主,都有喜欢的、执着的事情[3]。另一方便在政府角度也有受到冲击的,有些公民在网上肆无忌惮的发表看法,其言语完全触犯了法律法规,十分过分。面对自媒体对人民的言论自由,国家一直很包容,但是对于十分过分的就要追究法律责任,让他了解网络的禁言,并公开道歉,不要觉得这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其实这也为很多公民起到了一个良好的警告作用。

结语

综合所述,我国目前手机媒体已经给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科学的发展,手机媒体会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只有积极传播真能量,才可能逐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原琳.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影响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4,6(14):54-55.

[2]卢广婧璇.基于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影响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04):75.

[3]于秀.自媒体对主流媒体新闻传播影响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603-604.

作者:罗泽钰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规划范文下一篇:青春理想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