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2022-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利用2003~2012年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但短期影响程度不明显,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投资规划,以期在长期内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较高的影响。(2)除了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省内的产业结构也有影响,但起的是反向作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篇1: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摘要:浙江省作为中国的外资外贸大省,接纳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较强,且身处工业化后期,正在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旨在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比较分析,通过对外商直接投资在理论上对产业结构影响的途径分析,对二者的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同时,建立VAR模型,经过相关检验,得出结论:一、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并不显著,并且其所作用的影响存在时滞。二、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显著,作用期间较长,且较为平稳。最后,依据上述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浙江产业结构升级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测算;VAR模型

文献标志码:A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上无疑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迅猛增加,而日益健全的投资环境更是吸引着无数外国资本技术等进行跨国直接投资,这些外资上的成就促使着国民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则尤为重要。一个与经济体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可以促使其更加健康的发展,与之相对的,一个不适合、升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势必会产生巨大的阻碍,妨碍经济健康发展。

1外商直接投资影响产业结构的机制

(1)技术外溢。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对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很大且很直接。外商直接投资带来大量的资金、人才、还有技术,尤其是在一些高科技产业,如微电子,外资企业所带来先进的技术,对浙江的产业结构转型具有直接的推动力。外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从本部研发部门转移至浙江,为浙江该产业的技术水平带来了直接的提升,增强浙江该产业的竞争力。而随着技术的转移,该企业周围同类竞争企业受市场竞争的压力,也会采取积极的技术革新,带动周围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增加本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此外,对外资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来说,尖端技术带来的是对合作更高水平的要求,这必然促使相关企业加速升级。这两类的转型升级都归功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由此可见,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会有效的推动浙江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2)资源配置。外商直接投资,从全球角度看,其本身就是一场调整全球资源配置的运动。对区域而言,改善区域内部的资源配置效果十分显著。

外商直接投资使浙江省的贸易规模扩大,浙江在世界分工体系中的参与量增加,参与产业范围扩大。从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和金额以及浙江省的对外依存度提高,浙江企业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管理水平等方面的提高上都可以反映浙江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此外,外商直接投资,给浙江省带来大量的资金投入、尖端技术,为浙江省承接高端国际产业的转移提供了先决条件,特别是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也会带动其他企业在迫于市场竞争的情况下主动进行产业升级,加大研发创新的投入,产生积极的辐射效应,加快浙江省产业结构更新的步伐,增强浙江省的国际产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进入,外资企业入驻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使区域内部资本化节奏加快,加速了产业水平分工体系的形成,提高产业效率,技术等的外溢有助于形成该区域的规模经济。

(3)就业结构。就业结构包括就业的数量与质量。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结构产生的影响不仅仅是数量的增加,更重要的是减少不充分就业,使就业结构升级优化。

外商直接投资带来资金技术,但人力资源绝大部分来自区域内部,这就会使区域内部就业结构改变,减少结构性失业人群,在就业人群中,也会产生重置效果,使人力资源摆到更适合的位置中,减少机会成本,使之发挥更大的作用直接投资对于区域内最直接的就是直接增加就业岗位,而区域所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绝大部分属于高科技、新产业,这也使得区域内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等不充分就业减少,使就业结构升级。可是,外商直接投资在对就业结构上的影响受很多方面影响。首先是税收商直接投资企业征收高额税,使得其部分利润留在国内,从而带动浙江省就业增加。其次是投入行业的种类。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如果是劳动密集型,对就业产生的影响势必比资本密集型的要大。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多为新型行业,拥有一定的垄断优势,在其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这本身对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推动作用,企业吸引劳动力流入时,改变劳动力就业格局,使一些夕阳,即将淘汰、没有潜力、或者技术含量低,没有竞争优势的企业破产速度加快,从而对产业结构更新的另一个推动力。

(4)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入的增长,有助于在人力资本方面要素积累。外资企业对劳动力进行企业内培训学习,或者在实践中积累,掌握其核心价值。这些外资企业,在生意外来等多种途径中,对它的水平联系的竞争企业,垂直联系的上下游企业相互作用,积极推动浙江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

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新技术,会产生技术外溢效应,被当地周边企业所吸收,这就提高了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进而推动当地人力资本的增加。在技术转移的层面上,外资企业技术转移势必会增加其研发成本,改变劳动力的需求组合比,增加对技能型人力资源的需求,以提高技能型人力资源的薪酬来吸引他们加入,从而人力这本积累加速。

外资企业的员工,离开企业后,进入新的环境,会潜移默化的把先进的知识技术带到新的企业,进而影响新企业的员工产生辐射效应,积极推动企业的人力资本提升。此外,外资企业高薪待遇,优厚的福利,潜在的升职机会,都能刺激人才的加入,同时也会刺激个人提升人力资本。

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外溢、资源配置、就业结构、人力资本这4个方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影响。最值得注意的是,外商直接投资其通过这是个途径对产业结构实施的作用都是直接,正向的推动作用。技术外溢,人力资本这两条途径对产业结构的提升都具有独特的外溢效应,会产生辐射影响,对长远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后续支持力。在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比较明显,且其带来的技术外溢是巨大的,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也是十分显著的。

2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1)外商直接投资现状。浙江省一直是外商最理想的投资地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的外商直接投资不管是项目个数还是金额都呈快速增长趋势,而且平均项目的金额也呈上升趋势,也就是说单个外商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每笔投资的数目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相比进出口贸易情况,这浙江省的外商投资并没有因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拖累,仍保持着增长势头,如表1所示。

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数在1993年和2003年达到2个顶峰,1997年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投资有所下降,1997年后外商直接投资的项目个数,金额迅猛增长,尤其特别的是2003年外商直接投资数量开始下降,这也可以反映出,浙江省当前投资环境呈现饱和状态,而2009年以后,虽然可以看出投资项目数量减少,但是相比之下,外商直接投资的金额却逆向上扬,这也可以证明,浙江省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方向对准大型的投资项目。

从1995-2012年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单个项目规模中,可以清楚的反映出,近年来,浙江省的外商直接资的规模一直在增加。2002年开始,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平均每个项目金额在不断上升。即使是2008年浙江省的外商直接投资受全球金融危机拖累,数量金额都有所下降,2009年开始,平均单个项目投资规模开始迅速反弹。这意味着,浙江省开始接纳大型外商直接投资,而且浙江省的投资环境较为稳定,受国际经济影响比较小,恢复能力强。这里,也可以看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促使全球资源重新分配,全球产业结构在金融危机下重新洗盘,一些大型产业开始转移进入浙江。

在传统的FDI研究中,可以发现,一般省份区域的FDI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投资量极少,第三产业不足。而相较于浙江省,外商直接投资第一产业最少,第二产业居多,但是第三产业的增加速度明显高于第二产业,2012年的三产业的合同外资已超过第二产业,这预示着,未来浙江省FDI增长点的方向在第三产业上。

在三大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特点。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中。而第三产业中,虽然批发零售项目个数最多,但金额以房地产业居高,这与近年来浙江省房地产业兴盛,市场巨大不无关系,如表2所示。

(2)浙江产业结构特点。自2004年以来,浙江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不断扩大,2004年占比小于40%,到2012年超过40%,并自2008年开始,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加快,所占比例的增速也在加快。第二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要部分,比重很大,而是由于第三产业增长迅猛,其量大增速放缓,致使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出现下滑趋势。第一产业较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变化较小,比重稍有下滑,但趋势较为平稳,如图1所示。

浙江的产业结构所显示的特点是第二产业比重最大,且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是其所占的份额在不断减少。第三产业占比第二,但其增长速度较快且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虽然比重较为稳定,但占的比重较少,且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更新中出现的增长,可以理解为技术革新,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福利。由此可见,现今的浙江省正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后期,由工业化向服务业过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3)产业结构测算。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从全球范围来看,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第一产业占主导转变为第二产业占主导,再转变为第3产业占主导,其最终的构成形式为第三产业是绝对的主导,第二产业占比第二,第一产业最少;二、劳动力从低附加值的产业,流入高附加值的产业;三、产业有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最终向技术密集型转变。

目前,很多学术研究仅单纯使用GDP来衡量地区产业结构水平,但笔者认为,这是不够全面的。在综合上述3个方面基础上,郭克莎教授在《略论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内容》一文中,测算产业结构水平时,使用产值结构指标、技术结构指标、就业结构指标等。结合浙江省当地情况,依据其选取指标的理论基础,在具体数据使用上,笔者进行了适当微调。

浙江省整体的产业结构水平根据以下3个方面的指标来综合测定。

产值结构指标:产值结构指标用于衡量浙江省产值结构的水平。高科技产业,如微电子,航空航天等,代表最尖端的生产水平,其产值比重的增大,反映了浙江省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高科技技术在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第三产业居多,所以,选用工业及第三产业的年产值之和占当年全身总产值来代表产值结构指标,如表3所示。

技术结构指标:在产业结构升级中,一个重要的代表因素解释技术水平的上升。在技术发展中,最突出的就是生产率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而这之中,必定还有大量研发和资金的投入。所以,在测算中,用全省生产总值比上总就业人口来代表技术结构指标,如表4所示。

就业结构指标:浙江省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可以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由于衡量劳动者素质的数据资源不足,在测定中,以产业作为划分依据,一般而言,从事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对劳动者的素质要就较高。所以,用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从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之比作为就业结构指标,如表5所示。

再对权重的赋予上,翻阅了很多学者已发表的文献,有学者使用通过对各历年指标人为赋予固定权重,但是笔者认为这过于缩小了年度之间的差异,把前期影响与当期影响视为等同影响是不合实际的,所以选择排序的权重得到产业结构水平。

当年浙江省产业结构水平=当年产值结构指标×排序+当年技术结构指标×排序+就业结构指标×排序。各年份产业结构水平,如表6所示。

3实证分析

(1)VAR模型构建。在实际中,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产业结构的影响,与浙江产业结构升级所产生的福利效应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二者之间谁是主导并不明确,而且,其产生的影响也不是简单的当期,滞后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当期,滞后期数,产业结构当期,滞后期数彼此之间的影响不能直接确定,哪个是外生变量,那个是内生变量也无法直接列明,简单的多元线性回归不能更好的表达。所以,为了探寻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所以选用变量自回归模型(VAR)。在EVIEWS 6.0中,建立VAR模型。

根据前文分析发现,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根据t-statistics的值,R-squared的拟合度,Akaike AIC,Schwarz SC,等指数及最后检验稳定性的综合考量,选择模型DLOG(Y)=DLOG(FDI)+C,如果如表7所示。

从每个方程的标准OLS回归统计量中分析,根据各自的残差分别计算每个方程的结果,可以看出,2个内生变量的拟合程度较高,F统计量的值很大,AIC,SC的值很小,说明这个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在VAR模型的回归统计量中可见,整体的AIC,SC的值都比较小,模型效果好。

从上述两式中,滞后一期、滞后二期的产业结构对自身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且滞后二期对当期的影响比滞后一期的大,这说明,产业结构在促进自身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上存在明显的滞后。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是正向的,滞后一期外商直接投资对当期产业结构的影响比滞后二期大。

产业结构升级同时也会反作用于外商直接投资,并且,产业结构升级滞后二期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比滞后一期大,这说明,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存在时滞。

4实证检验

(1)AR检验。AR根的模型表示的是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小于1,即其值位于单位圆内,则这说明这个模型是稳定的。如果模型不稳定,那么有些结果将不是有效的。

本模型中,内生变量个数为2,最大滞后阶数为2,因此,共有4个根。在测试中发现其值均小于1,全部位于单位圆内部,AR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稳定,如表8所示。

4个根模的倒数值全部落在单位圆内部,该模型稳定。

(2)脉冲响应分析。如图所示,脉冲响应函数全部倾向于0,证明了该模型DLOG(Y)=DLOG(FDI)+C是十分稳定的,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以下信息:给DLOG(Y)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DLOG(FDI)在第一期内为正,响应十分强烈,且迅速下滑,第二期为正,小幅反弹,第三期开始直至第五期后开始平缓下滑,可见DLOG(Y)对DLOG(FDI)的影响为长期影响,前期影响较大,后期影响微弱。

给DLOG(FDI)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后,DLOG(Y)为正,在第一期内逐渐上升,第二期开始缓慢下降,第三期开始震荡下滑,但始终为正,逐步趋向于0,这说明DLOG(FDI)对DLOG(Y)产生的影响在短期内较为明显,长期趋向于乎稳。

这与经济事实相符合。DLOG(Y)代表区域产业结构单位提高水平,DLOG(FDI)外商直接投资单位增长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可以大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而且作用是十分明显直接的。产业结构水平的提高也会吸引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但这个影响存在滞后。总的来说,FDI作用于Y的影响比Y作用于FDI的影响大。

(3)方差分解。方差分解是通过研究每一个结构的冲击对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的贡献度,(用方差进行度量),分析不同结构的冲击对各个内生变量的重要程度,最后,得到每个影响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向的相对重要程度。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产生影响的贡献程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冲击变化的响应。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纵轴表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贡献率。对产业结构的贡献率越大,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能力越强。

不考虑产业结构自身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贡献较大,且其随着时间逐渐递增。滞后一期内产生的影响很小,滞后二期开始,贡献开始快速增大,逼近40%。

通过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程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冲击变化的响应,横轴表示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率(单位:百分数)。商直接投资的贡献率越大,其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越大。

不考虑外商直接投资自身的影响,产业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较小,其影响随着时间逐渐递增,但变化幅度很小,总体不到10%。

DLOG(FDI)对DLOG(Y)的贡献,从第一期内30%左右开始上升,升至第二期35%左右,趋于平稳,缓慢上升,逼近40%。

可见,总体上看,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贡献率,虽然在短期内比较小,但它长期呈现增长趋势,后劲很足,如图3所示。

5对策建议

浙江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单个规模正在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近十几年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尤为瞩目的是,2008、2009年经济增长受金融危机拖累而下滑时,浙江省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金额却逆势上扬,且平均单个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些大型的,资本密集型的外商直接投资正在向浙江转移。外商直接投资所涉及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使浙江的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一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会带来强烈的产业关联效应,推动周围产业集群化发展,这无疑会带动整片区域在这一产业上的生产水平。这对站在产业结构升级当口的浙江无疑是巨大的机遇,吸引大型高端技术服务业的落地,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促进产业结构又快又好升级。

(1)引入高品质外商直接投资,多产业协调发展。这浙江省以前的发展目标是经济的增长速度,吸引外商都是无条件的,只为他们的资本能带动本地发展。而现在的浙江,与以往截然不同了,不管是在投资环境,相关产业的发展,人才的储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等方面都十分诱人。而外商直接投资所带来的产业升级,技术外溢都是浙江产业转型的推动力,这是双赢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外商直接投资都适合。在选择上,应引进那些绿色环保,高科技,高附加值,生产链较长的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增加浙江本地就业。除此之外,外商直接投资在想第三产业方向引入的同时,还应关注引进在第三产业内部外商直接投资结构的平衡,除了房产之外,教育、金融、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这几方面国外都拥有着十分完善的体系,积极引入这几方面的外商投资对整体产业结构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2)吸引高科技外商直接投资,助力农业快速发展。第一产业的主要部分是农业。农业在产业转型中往往容易被忽视。转型中,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并不意味着农业的衰弱,对农业内部的升级更新,也十分重要。推行高科技农业,运用科学种植,提高亩产和质量。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业附加值,鼓励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商业化,减轻因为土地资源而对浙江经济发展产生的限制。在农业领域,国外的先进管理、设备、耕种方式等很多方面都值得我们借鉴,而最快的方式就是大力引进农业的外商直接投资,科学种植。

(3)降低服务业外资进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的发展往往可以映射出这个地区的产业发达程度。在对浙江的各个产业发展比较中,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可是,从微笑曲线中不难看出,中国(浙江)处于微笑曲线的底部,而在两端的研发、物流、营销、售后等附加值高的一直被技术密集的发达国家所垄断。浙江省的产业转型必须要打破这一困局。此外,在外资方面,对于外资进人的门槛要求偏高,尤其是一些非生产性服务业,比如保险、教育等,这使得一些优质的资源被拒之门外。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个世界产业进行大清洗,产业结构调整对浙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而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优势显著,高附加值、产值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绿色环保等优势,可以成为浙江省的一个发展方向。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完善微笑曲线两端所涉及的服务业的发展,开放非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进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浙江产业结构。

[编辑:厉艳飞]

作者:章楚楚 杨丹萍

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篇2:

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分析与实证研究

摘要:文章利用2003~2012年的实际数据实证研究了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正向作用,但短期影响程度不明显,需要进行合理的产业投资规划,以期在长期内对浙江省的产业结构有较高的影响。(2)除了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对省内的产业结构也有影响,但起的是反向作用。(3)同时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正向影响着产业结构的升级。

关键词:浙江;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

《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1—2012》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接近4300亿美元,境外企业1.8万家,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战略直接引出的学术论题之一无疑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到企业,对于“走出去”的战略定位基本都包含了借助对外直接投资来促进本国(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期望。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在经历了起步期、发展期后进入快速成长期,成为了对外直接投资大省。根据浙江省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高达24亿美元,比2011年增长13.8%,境外投资已经遍布全球130多个国家,且以民营企业为主。虽然在现代开放经济条件下,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趋势日益强化,并对一国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和内在运行机制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目前在境外投资中,欧美海外企业的资本位于高端行业,浙江企业大多仍处于基础生产要素较为集中的中、低端行业。因此,在此背景下,作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浙江省,面对境外投资的现状以及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浪潮,如何通过境内境外资本的双向流动,尤其是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打破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依赖,是目前浙江省进行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

结构升级的文献研究(一)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理论梳理

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DirectInvestment,ODI)最初是发达国家经济的特有现象,但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推进,借助于境外投资和企业国际化来推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已成为近年来讨论的重要话题之一。

关于境外投资与母国的产业结构升级的研究,西方国家已有相对成熟的研究。传统的研究结果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基于宏观角度的研究。如小岛清(Kojima,1987)的边际产业扩张论,坎特威尔与托兰惕诺(Cantwell&Tolentino,1990)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等;另一类是基于微观角度的研究。如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邓宁(Dunning,)的国际生产折中论等。

而现有的包括微观与宏观的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本国(地区)的产业结构效应的研究,大体上可分为“优化升级论”和“产业空心化论”两种观点。“优化升级论”者认为ODI可以将本国(地区)已经失去或即将失去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转移至他国(地区),提升母国国内资源利用效率,因而有助于促进国内产业升级转型(Hiley,1999; Dowling, 2000等)。而“产业空心化论”者则认为,0DI会导致母国某些产业因投资不足而衰败,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并不会起到很明显的推动作用(Bluestone & Harrison,1982;Chen & Ku, 1998;樊刚,2003;范欢欢、王相宁,2006)。目前,国内外大多数的学者以及现有的发达国家ODI的母国效应论据都支持前者的论点,对后者的观点则提出质疑。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结构升级:机理分析

先行大国ODI的经验表明,对于一国(地区)而言,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不可能是单一的,当然其对母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途径也不会是单一的,综合已有的现实经验和相关学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影响母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一,产业竞争效应。按照投资动因可以将对外直接投资分为市场寻求型、技术寻求型、资源寻求型以及战略资产寻求型。李逢春:《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产业升级效应——来自中国省际面板的实证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第2期。当对外直接投资为市场寻求型时,为了在国外强烈竞争的市场中立足、在已有的成熟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跨国公司必然要尽可能进行技术上的自主创新或者对外引进更为先进的技术,不断提升其产品的国内国际竞争力。显而易见,随之而来的就是要求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母国企业也必须相应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新的要求为母国的同行企业带来新的威胁,从而使本行业内竞争加剧,行业内的素质也会随之提高,从而促进了母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第二,产业转移效应。一国(地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必然伴随着传统产业的逐渐消褪。张春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当代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轨迹也证明了事实。在此背景下,母国将国内处于比较劣势的传统产业转移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低梯度国家(地区),从而成为国外的比较优势或潜在比较优势的“边际”产业,这样既能释放出沉淀的生产要素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又能获取较高的国外投资收益用作新技术的研发费用,加速国内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促进母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第三,新兴产业发展效应。对外直接投资的新兴产业发展效应主要源于以下几个途径:首先,通过产业梯度转移释放出包括劳动力、资本等在内的沉淀生产要素,这些要素可以用于发展母国的新兴产业;其次,当对外直接投资为技术寻求型或战略资产寻求型时,母国可以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依托来获取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成熟的管理模式,使国内的产业逐步更新换代、转型升级;再次,境外投资尤其是向梯度较高的国家进行投资,可以引进国外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模式,引导国内消费者对新型行业产品的消费需求,从而促进国内新兴产业的发展。汪琦:《对外直接投资对投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及其传导机制》,《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5期。

第四,人力资本提升效应。在境外投资流入梯度较高的国家,跨国公司在当地化进程中可以学习境外先进的人力资源,从而流入母国的人力资源市场。而流向教育产业的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在汲取当地先进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环境,并将这些元素带回母国,从而有助于提高母国的教育质量,培养出素质更高的人力资本。

二、对外直接投资与

产业结构升级:实证模型(一)模型的构建

现有的关于对外直接投资与母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文献已有很多,如钱纳里曾经利用100多个国家的实际数据提出了一个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结构”产业变动模型,但所有的模型中并没有成熟的且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实证模型,所以在经典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参考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具体情况来构建更为符合实际的回归模型。

虽然影响浙江省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因素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以及资源供给等很多,但考虑到变量的可测度性,本文将选取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省内的居民消费水平、固定资产投资以及省内的科技进步5个变量作为模型的自变量。

即:(1)

其中,R表示产业结构升级指标,OFDI表示对外直接投资,NT表示进出口贸易,PC表示居民消费,FT表示固定资产投资,RD表示科技进步。同时,为了计量分析的精确性,防止各变量数据产生较大的波动性,使各个序列趋势线性化且消除异方差性,本文对序列数取自然对数。修正后的模型为:

(2)

(二)变量说明:

1.被解释变量R

国外现有的关于衡量产业升级指标的方法已有很多,比较完备,如钱纳里标准结构方法、霍夫曼系数等,但由于数据统计口径的不一致,所以并不能用于国内的指标测算。国内现有用以测度产业结构的方法也已出现很多,如陈静(2003)采用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衡量产业升级水平;周昌林、魏建良(2007)采用各产业水平值和各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种植的比重乘积之和来表示,产业水平值用产业中的劳动生产率来表示;而徐德云(2008)认为由于产业结构升级高度化的特征是第三产业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则越来越小,因此从产业分类的角度出发,赋予第一、二、三产业不同的权重,然后乘以各自的比重水平加权后即为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徐德云:《产业结构升级形态决定、测度的一个理论解释及验证》,《财政研究》,2008年第1期。本文将采取徐德云的测度方法,将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指标R定义为:

其中,yi表示第i产业的收入比重,如果R=1或者接近于1,产业结构层次就越低,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相反,如果R=3或接近于,则表示产业结构的层次就越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如果R=2或接近于2,表示产业结构的层次居中,工业经济占据该地区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

2.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对外直接投资水平(OFDI)用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来表示;进出口贸易(NT)将采用进出口贸易的净额来表示,居民消费(PC)将全部居民消费额来表示,固定资产投资(FI)将采用固定资产投资额来表示,科技进步(RD)将采用用于科技研发的费用来表示。具体指标设计详见表1:

表1指标体系设计

被解释

变量1产业结构升级

测度指标R1利用一产、二产、三产比重

计算而得解释

变量1对外直接投资OFDI1采用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来衡量进出口贸易NT1通过计算进出口贸易净额获取居民消费PC1通过计算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额获取固定资产投资FI1采用历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科技进步RD1通过统计公报的数据计算获取μ1为模型的白噪音项β01为常数项(三)样本和数据来源

虽然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但进行大量对外直接投资则较晚,在2000年国家推出“走出去”战略发展政策后才开始稳步增长,并且与国家一样,直到2003年才开始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统计,鉴于此,本文将选取2003~2012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历年的对外直接投资数据(OFDI)来源于浙江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浙江省对外投资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科技进步(RD)根据历年《浙江省对外投资公报》计算获取,其余数据均来自于《浙江统计年鉴》。

三、计量过程与实证结果

(一)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模型有可能会因为序列不平稳而出现伪回归的现象,为避免此现象,在本研究中首先将利用考虑到残差项序列相关的ADF单位根检验法,检验模型中各个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间序列。表2单位根检验

检验变量1ADF

检验值1检验方程

(c,t,p)1标准检验值1P值1是否平稳LnR1-3.721(c,t,1)1-4.25**10.08811否ΔLnR1-4.161(c,t,1)1-3.40**10.02051是LnOFDI1-3.041(c,t,1)1-4.25**10.18811否ΔLnOFDI1-5.261(c,t,1)1-4.45**10.02461是LnNT1-2.431(c,t,0)1-3.26**10.15941否ΔLnNT1-3.111(0,0,0)1-2.00**10.07961是LnPC1-1.921(c,0,0)1-3.26**10.31031否ΔLnPC1-5.691(c,t,2)1-4.77**10.02061否LnFI1-1.761(c,t,1)1-4.11**10.64531否ΔLnFI1-3.111(c,0,0)1-2.80***10.06661是LnRD1-2.491(c,t,0)1-3.26**10.14751否ΔLnRD1-2.761(c,t,0)1-4.25**10.25181否注:△表示差分; **表示在5%的显著水平。检验方程(c,t,p)中,c、t、p分别代表单位根检验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P根据AIC和SIC信息准则确定。

通过表2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科技进步和居民消费额与产业结构升级不是同阶单整,不存在协整关系。只有产业结构升级指标、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净额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的一阶差分为平稳性序列,即属于I(1)序列,表明这4个变量之间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二)协整检验

如果模型中包括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在内的四个变量是单整的关系,那么可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但如果变量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其线性组合表现出平稳性,那么就可以认为这些变量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协整关系(Engle、 Granger,1987)。因此,我们可以采用E-G两步检验法来检验这4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以及进一步确定相关变量之间的符号关系。

首先,用OLS法估计方程(2),得到方程(3),并将残差序列(resid)另命名为ε存起来。

(3)

其次,检验残差序列的平稳性。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表3显示,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序列都是平稳的,即不存在单位根。因而,长期关系模型变量的选择是合理的,回归系数据具有经济意义,且方程(3)中的变量存在因果关系,可以进行因果关系检验。

表3残差序列的ADF检验

检验

变量1ADF

检验值1显著性水平

(5%)1显著性水平

(10%)1概率值P1是否平稳ε1-4.581-3.261-2.7710.02811平稳(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述协整检验的结果表明,变量产业结构升级指标R、对外直接投资总额OFDI、进出口贸易净额NT以及固定资产投资总额FI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但这种长期的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则需要进行更多的验证。本文将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各自进行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4。

表4各变量的Granger检验

零假设1滞后期数1概率1结论LnOFDI不是LnR的格兰杰原因1210.32201拒绝LnR不是LnOFDI的格兰杰原因1210.05211拒绝LnNT不是LnR的格兰杰原因1210.81881接受LnR不是LnNT的格兰杰原因1210.48351拒绝LnFI不是LnR的格兰杰原因1210.25151拒绝LnR不是LnFI的格兰杰原因1210.31711拒绝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分析结论

通过对现有理论的梳理和建立实证模型进行检验,本文得出如下结论:

1.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作用不大

表4的Granger检验拒绝对外直接投资LnOFDI不是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LnR的格兰杰原因,表明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结果跟方程(3)符合,但是方程(3)也表明,目前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作用并不大,对外直接投资提升1个百分点,省内的产业结构升级仅上升0.001个百分点,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说明目前浙江省对外直接投资虽然数量很大,但都很少集中在高科技含量的高端行业领域和服务业,而是集中在低端生产要素聚集的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等。

2.浙江的高端技术标的贸易和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小

Granger检验接受进出口净额LnNT不是对外直接投资测度指标LnR的格兰杰原因,表明进出口贸易不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这从方程(3)也可以得到证明,进出口贸易每提升1个百分点反而使产业结构的升级下降了0.002个百分点,虽然数值不大,始终起到的是反作用。表明目前省内的包括高端技术标的贸易和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所占比例仍旧较小,而货物贸易仍旧占据大片江山。

3.浙江对外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数量很低

拒绝固定资产投资不是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的格兰杰原因,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格兰杰原因,但鉴于P值已过25%,说明这个原因并不是绝对的,回归方程(3)也证明了这个结论。当固定资产投资提高1个百分点时,产业结构升级将提升0.023个百分点,虽然在三个自变量中的促进作用最大,但绝对数额仍然很低。

(二)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浙江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得出一些实际有用的政策建议:

1.进一步优化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

未来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注重对外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虽然目前对外直接投资对省内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作用并不大,但仍然产生的正面的影响,且这是在现有的行业领域基础上的影响。因此,浙江省在不断扩大对外直接投资绝对额的同时,应该合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方向和投资区域,加大进入高端行业领域和较强的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投资额。事实上,包括美欧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对外直接投资产业也都经历了从低端的资源开发型到中端的工业制造业再到高端的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对外投资的区域也同样经历了由落后的区域向发达区域转变的过程。因此,对浙江省来讲,应进一步扩大对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和经济更为发达的区域的投资比重,实施真正的“走出去”战略,而不仅仅是面子上的“走出去”。

2.改变现有的进出口贸易结构

浙江省是进出口贸易大省,且进出口贸易的主力是民营经济,但进出口贸易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一直较低。浙江省商务厅的数据显示,2013年1-2月,浙江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到32.0亿美元,其中出口20.9亿美元,同比下降4.0%,进口11.1亿美元,同比下降15.1%。这也解释了为何进出口贸易对产业结构升级测度指标起到了负向的影响作用。因此,只有不断提升高新技术产品贸易以及服务贸易在进出口贸易中的比例,才能更多的给省内的产业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也才能使省内的产业结构在更大程度上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快速转向第三产业。

3.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

在新的十二五规划时期,浙江省应该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为对外直接投资创造更为优越的软环境。境外投资对母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促进作用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调节作用。政府应该在法律制度、产业之策、信息服务等各方面进一步加大投资,为省内的优秀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条件,从而更有利于促进省内的产业升级,带动省内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应该加大R&D投入,增强自主创新,只有真正的自主创新才能彻底改变技术落后的局面,也才能更进一步的加快省内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之路。□

(责任编辑:吴锦良)

作者:杨仙丽

服务贸易结构升级分析论文 篇3:

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探究

【摘要】由于产业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企业人力资源的需求改变,而教育改革却跟不上步伐,加上各种制度限制劳动力的流动,广东劳动力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失衡。为缓解这种矛盾,要积极寻求增加就业和升级产业的最佳结合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取消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等。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 结构性失衡 治理路径

目前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岗位缺口大与部分新增劳动力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这种失衡使企业生产水平下降甚至停产,更有可能导致劳资关系不和谐的社会后果。缓解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衡刻不容缓。

一、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主要原因

1、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导致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发展基本是靠制造业带动的,被称为“世界加工厂”。广东的制造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部门,目前的从业人员就有1780多万。广东的制造业虽然规模很大,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广东工业化到了后期,面临着产业结构升级,新材料、新技术替代原有的材料和技术以及消费需求改变的情况,新的产品取代原来的产品,许多产业正走向衰退。多年来支撑广东经济快速增长的服装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和建筑建材业,由于技术含量较低、产业关联度不高,行业的整体发展前景堪忧。这些产业的衰退导致行业整体性失业,但这些失业者又很难快速转移到其他行业,他们如果不经过另外的技术培训,由于本身的技术专一性和新行业的进入壁垒,可能就此一直失业。广东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体现出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趋势,人力资源的需求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工业的战略离不开一定数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支持,但目前的人才供应情况显然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

2、教育结构与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结构脱节

产业转型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术工人,近年来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折射出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广东省高等教育结构体系逐渐显示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种种问题。在形式结构上,普通教育比重过大,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速度不快、层次不高、技术特色不强且办学条件差,成人高等教育重学历教育轻岗位培训。在专业结构上,设置不够合理,其比例和经济结构比例不协调,人才培养结构失调,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等。结果,一方面因某些专业重复设置,一批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由于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某些技术工种断档,技术工人严重不足。教育结构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反映出目前教育体制的弊端和办学思路上的问题。从2003年出现民工荒以后,广东的职业技术教育才开始得到重视。但相对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仍然不够,使得人才培养结构严重失衡,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和企业的招聘压力。

3、劳动力市场分割是导致广东结构性失业的制度性根源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多重分隔,如城乡分隔、地区分隔和部门分隔,严重制约了劳动力在城乡、地区和部门之间的流动。户籍制度使劳动力流动受到明显的区域限制。广东曾在1995年底出台了“六不准”的规定以保护当地劳动力的就业,这一做法提高了外来劳动力就业的成本,直到2004年民工荒严重的时候,这一地方保护政策才被取消。

二、治理广东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的路径选择

1、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寻求增加就业和升级产业的最佳结合点

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是扩大就业的最根本途径。广东总从业人数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956836,广东GDP每增加1亿元,总从业人数增加1069人。因此,保持经济快速增长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

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如果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单纯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注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会造成资源浪费、产品附加值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及产业结构落后,最终阻碍经济发展。因此,解决就业要和产业结构升级相协调,调整后的产业结构要既能吸纳劳动力,又能吸收新技术。目前广东的产业引导方向是发展重化工业和汽车产业。这类工业的优点一是产品附加值高,提高了劳动的价值,工人可以获取更高劳动报酬;二是产业关联度高,上下游产业的延伸范围广,可以扩大创造就业的范围。汽车产业链条长,涵盖了研发、制造、营销、维修、金融服务、环保、能源和交通等相关领域,整车技术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都必须依赖零部件产业、配套产业水平的提升。目前,广州已形成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群落“三大体系四大组团”。广州汽车产业今后要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车开发”道路,必须以强大的零部件产业为依托和支撑,应积极以整车项目为龙头,通过完善整车工业带动零部件产业发展。可以积极发展汽车下游产业链各式企业,大力发展汽车服务业,如汽车品牌销售、信贷与保险、二手车市场开发以及汽车美容、保养、连锁经营、汽车服务贸易、汽车物流产业、汽车金融、汽车维修和售后服务等相关产业。这样不仅解决了本产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还带动了延伸产业的劳动力就业。因此,发展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是安置制造业排挤出来的劳动力的较好选择。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鼓励个人创业和扶持中小企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也能体现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质量。第三产业涉及行业广泛,有些行业进入壁垒低,吸收就业快,弹性大。据国家计委分析,第三产业的产值每增加1%,就比第一、第二产业多安排就业50万人。第三产业在创造就业机会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广东的产业结构比重还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是“二三一”的格局,广东承接世界范围内的产业转移,但服务业稍显薄弱。随着经济发展、收入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广东第三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改造和升级商贸、住宿、餐饮及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传统服务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既不减少就业机会,又可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延伸。积极发展金融、教育、文化、信息咨询、医疗健身、托幼养老、休闲娱乐和家政服务业,创造更多工作岗位。

第三产业中许多行业的进入成本不高,可以鼓励个人进行创业,并给予支持。个人创立的小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因此政府应积极扶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提供创业的指导与培训。

3、积极调整高等教育结构,适应广东经济结构的转型需求

“十五”期间,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但就业率却在持续下降,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局面。面对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大学应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改造传统专业和基础学科,避免专业重复设置,加大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的专业建设力度,扩大专业知识面,提高学生素质。广东的产业偏向重工业发展,正需要大量技术人才,但职业技术教育曾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的补充,一直不受重视。珠三角企业频频出现技术工人短缺,这反映出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为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要改变职业技术教育是“二流教育”的落后观念,加强技术院校与企业合作,充分利用双方的资源,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4、鼓励劳动者参加培训

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与工作岗位不匹配,提高劳动者素质是解决结构性失业的关键。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可通过“干中学”的方式进行,但更快捷的方式是对劳动者进行培训,包括:以新生劳动力为主要对象的职前培训,以在业人员为主要对象的在职培训,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再就业培训以及针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等。在广东的中小企业里,在职培训往往被忽视。尽管企业知道培训可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但由于员工辞职等风险的存在,企业有可能付出培训成本却得不到收益。但是一旦产业调整或技术升级,员工的技能无法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时便会被淘汰。因此,对于在业者的培训可以借鉴韩国由政府和企业共同支付部分员工培训费用以及新加坡给予企业培训补贴的做法;员工受到鼓励也愿意参加培训,提高技能,加强抗失业的能力。

广东的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不高,大多没有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无法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需要,导致“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目前,国有企业职工的转岗培训资金有限,但广州等几个大城市已经采取了减免培训费用的措施。农业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安排2.5亿元专项资金,计划培训转移250万农村劳动力。这些都是支持失业者参与培训的举措,能提高劳动者与岗位的匹配程度,缩短其寻找工作的时间。

5、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作用

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是产生结构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必须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的流动。首先,要打破劳动力市场的区域分割,取消劳动者入粤就业的种种限制,鼓励高级技工和高级人才到广东就业。其次,要加强法制建设,建立规范的劳动中介组织行业标准。加大对劳动中介组织的监控力度;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将用人信息最大限度向社会披露,降低劳动者职业搜寻的成本,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序高效流动;加大工资制度的改革力度,实现劳动力资源在各地区各行业之间的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 夏凌燕:2006年广东就业状况分析[EB/OL].http://www.gdstats.gov.cn/tjfx/t20070723_48294.htm,2007-07-23.

[2] 唐文波:我国结构性失业问题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

[3] 马建会:完善广州汽车产业链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J].广东经济,2007(3).

(责任编辑:周 波)

作者:马建会 李 萍

上一篇:见义勇为立法思考论文下一篇:社会事务科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