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对策研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联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粘合剂,它对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和整合产业链,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并在更深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对策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对策研究论文 篇1:

我国贸易应对欧盟绿色壁垒的结构调整

[摘要]碳关税、碳标签、碳信用等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了中欧双边贸易的发展,使我国贸易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贸易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提升出口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打造低碳产品,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低碳形象”,寻找节能环保又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贸易结构调整方式,成为当前我国贸易政策的关键。

[关键词]新型绿色壁垒 低碳贸易 贸易结构

[文献标识码]A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中欧双边贸易和双向投资发展迅速,贸易规模日益增加,欧盟已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2年欧盟自中国进口3340亿美元,对中国出口2121亿美元,逆差1219.4亿美元;欧盟对华实际投资金额61.07亿美元,中国对欧盟的投资41.9亿美元,欧盟成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第三大目的经济体。根据图1显示,随着中国从欧盟进口额的逐年增长,作为引发中欧贸易摩擦根源的中欧进出口贸易失衡状态也在逐步改善。

但是,2009年底发端于希腊的欧洲债务危机使欧盟经济陷入持久的衰退,为了保护深受危机影响的成员国制造业,欧盟开始计划或加快推行征收碳关税、计算碳标签、扩大企业碳信用交易范围等新型的绿色贸易壁垒。2007年英国率先推出了碳标签做法,2011年法国也颁布“新环保法”,宣布所有在法国销售的产品必须提供碳标签。从2011年开始,欧盟的客户已要求出口企业提供产品碳标签的相关数据。欧盟企图迫使中国采纳超出资源偿付能力的环保标准,弱化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势,以达到其保护成员国市场的目的。中欧双边贸易摩擦日益严峻的情势,使我国的贸易条件存在着恶化的倾向,贸易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贸易地区、行业分布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逐渐凸显出来。本文对中欧贸易的目的国国别结构、进出口商品结构、贸易企业国内地区分布结构以及贸易行业结构展开分析,提出调整和优化我国贸易结构的对策建议。

一、目的国分布结构

欧盟27个成员国的人口、面积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使得它们各自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有很大差别,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关系也不平衡。其中,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和意大利5个成员国占中欧贸易总额的约70%。2011年德国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之下仍保持了对中国进出口的强势增长,总额达到1691.4亿美元,占当年中欧贸易总额的29.8%。

一个国家的贸易国际地区结构过度单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贸易摩擦发生的几率,甚至加重贸易摩擦的剧烈程度。2007年欧盟成员国增至27国后,成员国中经济相对落后的一些国家与中国同样拥有大量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些国家的产品遭受到来自中国更为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竞争的冲击最为严重,所以在欧盟内部发出了反对“中国制造”的声音,同时欧盟整体对华贸易失衡。自1996年开始,欧盟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逐年扩大,2008年逆差达到历史上的最大值1605.1亿美元,虽然经过中欧双边贸易调整于2012年已降至1219.4亿美元,但贸易逆差仍旧数额巨大,加之债务危机使欧盟成员国自身经济衰退、失业率增加的状况不断恶化,欧盟开始利用各种贸易壁垒措施进行贸易保护,其中新的“绿色壁垒”成为欧盟维护自身利益,打压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这使得中国的大宗传统出口商品受到欧盟技术标准和相应政策法规的限制,严重制约了中欧贸易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建立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协调发展和互利共赢的对外经贸关系应成为我国实现贸易结构协调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进出口商品结构

一国的贸易商品如果过度集中于一种或少数几种,则该国的贸易活动就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力,导致严重的国家贸易安全问题。

我国对欧盟进出口商品结构过度集中表现在:工业制成品在我国对欧盟出口中居于绝对的主导地位,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近年来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有所增长,但其中关键设备和核心零配件还是从欧盟进口;我国对欧盟出口产品过度集中于纺织品和机电产品上,2011年这两类出口品贸易额合计占中国对欧盟出口总额的68.6%,分别为1906.3亿美元、520.9亿美元,在欧盟进口市场中分别占有47.0%和12.8%的份额;电器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和金属及其制品是我国自欧盟进口的最主要商品,2011年三类产品进口额合计占中国自欧盟进口总额的69.1%,分别为708.6亿美元、426.7亿美元和164.0亿美元,并且增长迅速,分别比上年提高18.1%、34.0%和27.6%。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欧盟正在运用各种手段对我国纺织品服装进行限制。我国纺织品技术含量低,处于国际分工链的低端,资金、设计研发、品牌资源和销售渠道上的优势都被欧盟所占据,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数额巨大但获得的附加价值量少。另外,纺织品生产中的印染过程属于高耗能、高污染制造环节,在低碳贸易发展模式下,容易遭到欧盟国家反倾销和低碳绿色壁垒的抵制。

我国机电产品近年来频频遭遇欧盟的贸易措施限制,限制手段由传统向技术标准、环保要求延伸,并逐步从经济层面延伸到政策体制层面。虽然我国已成为机电制造业大国,但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进出口中加工贸易仍占主导地位,核心部件还是依赖进口,对国际市场依赖较大。核心零部件难以国产化,还使得国内工程机械厂商受制于人,整机成本虚高。

随着减排意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碳标签、碳关税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接受,并逐步融入国际贸易活动中,新的绿色低碳贸易壁垒,短期内必将对我国进出口贸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使出口企业成本上升,削弱了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二是出口企业要想获得碳足迹的认定,不得不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增加有关环境保护的检验、测试、认证等手续,需要增加科研设备和人力物力的投入。三是出口产品通关速度大大减慢,新的贸易壁垒推行后检验项目增加,检验周期加长,导致通关时间延长,对于有一定保鲜期的食品类出口产品,出口成功率降低。

新绿色壁垒直接影响了我国对欧盟相关产品的出口,使我国成为低碳贸易最大的受害者之一,无形中增加了中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削弱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因此,要加快转型升级,支持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水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调整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另外,应加大市场开发进程,对于国内暂时无法替代生产的产品和大宗资源性产品,通过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提供政策支持等手段,促进进口增长。

三、国内贸易区域结构

我国国内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以及大珠三角经济圈共10个省市。2000至2011年,这些沿海开放城市的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年均达到91.4%。

我国进出口的国内地区分布过度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我国各省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政府的政策扶持之外,特有的资源禀赋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另外一方面,我国境内省级贸易壁垒的存在,各级高速公路收费制度,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加上航空运输能力开发不足,降低了商品流动的效率,严重制约了省际甚至国际贸易的发展。针对我国进出口国内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首先,提高内陆22个省市中企业生产力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通过加大对内陆省市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提升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竞争力;第二,大力发展运输业,加大对公路、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发展规模经济以降低运输成本,逐步降低省际贸易壁垒;第三,建立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贸易发展方式,以科技为先导,集中力量扶持和发展一些支柱型外贸产业和企业集团,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并带动周边地区的外贸发展。

四、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制造业中高耗能型的行业大多生产含碳量较高、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最有可能受到欧盟的高额进口关税的制约。根据世界银行低碳贸易的研究报告,如果世界全面实施碳关税,中国可能面临平均26%的关税,出口量可能因此下滑21%,国际市场占有率也将面临缩小的可能。所以要以绿色标准审视国内行业能源消费结构,抑制高污染、高能耗并且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启动和发展绿色产业,把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

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相比,具有能耗低、碳排放少、附加值较高、技术密集等优点,在当前调整贸易结构和转变贸易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我国贸易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据2011年欧洲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是欧盟第三大服务贸易伙伴、第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市场和第三大服务贸易进口来源地。中欧服务贸易在行业之间分布并不均衡,我国对欧盟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建筑等传统服务行业,自欧盟进口包括旅游、运输、建筑、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利使用费和特许费、金融等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业。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利用我国人口资源优势,实现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的延伸,使服务业对外转移。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相对于GDP的比例只有43%,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推动通信、软件、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等新型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服务贸易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制订财政金融优惠政策,支持服务贸易发展。中欧互补的服务贸易为中欧双边服务贸易的共赢合作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是改善贸易结构、缓解中欧之间贸易摩擦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

2013年我国外贸将面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贸易保护主义继续抬头、主要货币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加剧、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层出不穷的挑战,只有顺应低碳贸易发展模式,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低碳经济,进行低碳生产,打造低碳产品,树立“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低碳形象”,才能推进我国低碳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的对外贸易在低碳时代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新兴市场国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将长期面临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因此,寻找节能环保又保持经济就业稳定增长的贸易结构调整方式成为发展我国贸易的关键。

(责任编辑:廖令鹏)

作者:尹静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对策研究论文 篇2: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发展现状研究

摘 要:生产性服务业是联系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粘合剂,它对我国优化产业结构和整合产业链,形成规模竞争优势,并在更深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专业化分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着手,即: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通过在中美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问题成因,并针对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以有利于整个产业乃至我国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FDI;经济增长

第一章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发展现状

1.1生产性服务业是我国服务业的主体

与低级的消费性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属于高级的服务业。我国对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并且在发展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在服务业的发展过程中,生产型服务业FDI由最初大约22%的比重,上升到接近50%的比重,可以说,生产性服务业FDI是我国服务业FDI中的重要部分。

1.2生产性服务业各个部门利用外资趋势不同

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分为三个部分来看,其内部结构不尽合理。首先,第一部分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行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其在产业增加值上占居了大部分的比重;第二部分包括金融业,目前发展迅猛;第三部分则包括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与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它们在行业增加值上所占比重过低,对 GDP 的贡献也很小。

第二章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FDI发展问题及其原因

本章节将对中美两国生产性服务业进行对比,在中美比较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仍处于低级阶段,为了加快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应抓住国际生产性服务产业向我国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和引导外商投资,来大力发展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

2.1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总量小且结构不合理

一般而言,FDI能够提高东道国的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产生极大的溢出效应。美国作为一个具有完善体制机制的国家,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溢出效应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这就不可避免会影响到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的数额远小于美国的生产性服务业FDI数额,而且我国FDI值上升的斜率偏小,美国的FDI值上升斜率偏大,即上升趋势更明显。可以说,美国的FDI数额巨大,并且发展迅速。这就说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还处于低级阶段,我们的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

2.2我国服务业FDI地区分布不均衡

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地区分布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投资区域东西差异大。据统计,东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所占比重一直高于80%,中西部比重却过小,FDI地区分布严重不平衡。

2.3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水平偏低

生产性服务业就其本质而言是建立在知识和技术的基础上的产业,其中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尤其重要。而缺乏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过程中的领军人物已成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之一就是人才问题。

2.4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问题产生原因

通过以上分析,归结起来就是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正处于初级阶段,是与我国工业化后期经济结构转型的经济发展阶段严重不适应的。可以说,正是由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各种问题才会层出不穷,因此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总结起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FDI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下:

(1)由于我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不重视,使得服务业市场开放不够。垄断企业的存在也使行业竞争力度太小。行业无竞争就无发展,各种问题才会层出不穷。并且,由于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不重视,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只能停留在传统领域,新兴领域发展则十分缓慢。

(2)由于服务业特有的性质,即服务业依附制造业存在,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域选择方面,更注重当地的制造业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区位特征和产业配套能力等因素。而我国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服务业发展的配套设施先进。中西部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限制,与服务业配套的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所以东部地区是吸引外资的集中区域。

(3)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人口总量多,但与生产型服务业配套的高级人才较少,针对生产型服务业的人才培养力度也不足。与美国相比,我国的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但人力资源极为匮乏。人才教育的不足,使得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不够,因此教育水平和对生产型服务业的重视急需提高。

第三章 针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提出的建议

3.1刺激其它产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粘合剂,在行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联动性,制造型企业将内部非核心的服务环节承包给外部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服务提供商,从而为本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机会将是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另外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对争先购买服务的企业给予奖励。总体说,即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准入门槛,使其与工业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放松政府对服务业的管制,从而提高我国FDI总量。

3.2增强国家综合实力以吸引外资

一个国家的综合水平决定了外国投资者的投资方向,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应当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加强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养,提高公民文化水平,实行教育普及,增强国家总体魅力,才能够吸引更多的外资。政府更应当努力开放外资市场,减少贸易保护政策,欢迎外商加入,从而防止行业垄断的存在,增强企业竞争。通过对我国体制机制的不断完善,改变生产性服务业垄断经营的局面,增大对外商企业FDI的吸引力。这样,我国的FDI总量就会大幅度上升。

3.3 加大高级生产性服务业FDI力度

加大信息服务、电信业和交通运输等行业对外资企业和私营企业的开放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水平,要逐步放宽对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加大对我国金融、网络、银行、保险等资本、技术密集型的垄断性的生产性服务部门的开放,提高透明度,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提高国家对新兴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同时,也要注意对一些基础薄弱的生产性服务产业给予政策扶持和保护。从而,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结构。(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唐晓华、桂士腾.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实证分析[D].辽宁大学,2011.

[2] 周海蓉.我国服务业外商直接接投资与服务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预测,2008(5):1-7.

[3] 徐卫章.FDI对中国服务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4):34-36;

[4] 王海峰、方军.区域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的文献综述[J].装备制造业技术,2010.6.

作者:马悦

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对策研究论文 篇3:

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与对策

[摘 要] 中国的服务贸易长期以来滞后于货物贸易的发展,随着中国服务业开放“保护性安排”的结束,服务贸易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服务贸易TC指数的定量分析,指出目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严重失衡的情况,对此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 对策

服务贸易作为全球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货物贸易的持续增长,发展十分迅猛。我国自2006年1月1日开始,服务业进入了全面开放的时期,目前服务业开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目前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今后服务贸易领域将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点,本文通过对历年服务贸易总量和结构变化的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1.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概况

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发展和庞大规模相比,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长期滞后。从1982到1992年十年间,我国的服务贸易额都徘徊在100亿美元以下,直到2004年后才出现发展加速的局面,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到914亿美元,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量的3.4%,居世界第八位;进口1003亿美元,居世界第7位。服务贸易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比重为9.4%,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2007年上半年服务贸易出口达到555.3亿美元,同比增长38.7%,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速。图1显示了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10年来发展变化情况。

2.基于TC指数的中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

本文选用TC指数(Trade Competitive)即贸易竞争指数来进行分析。TC指数又称为比较优势指数,其计算公式为TC=(某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某国该种商品的进口)/(某国某种商品的出口+某国该种商品的进口)。TC指数接近与0,说明比较优势接近于平均水平,取值大于0,说明比较优势大,越接近于1,行业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越接近于-1,行业竞争力越小。为了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本文选用TC指数在服务贸易总体和分行业层次上,对中国的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计量结果见表1和表2。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及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根据表1可以看出,近10年来中国的服务贸易TC指数一直为负值,只在2004年后才出现了竞争力略为上升的局面,但依然是服務贸易净进口国家。与世界服务贸易十年平均0.008的水平相比也有很大差距,服务贸易的竞争力非常弱。从此表中也看出,除2001年外,世界服务贸易竞争力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这与目前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出现自由化的发展现实是吻合的。

以上分析只能从总体上判断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并不能准确反映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结构特征。而服务贸易中各个部门的国际竞争力强弱有着很大差别(见表2)。

资料来源:商务部网站:《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2006》及相关数据计算整理

从表2可以看出,自加入世贸组织6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各部门的TC指数中,只有旅游业和其他商业服务的TC指数均为正值,但比较优势并不显著。建筑业6年内的TC指数逐渐增大,表明随着我国工程承包、劳务输出开始走向海外市场,建筑业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提高,但中间也存在着一定波动。而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以及广告宣传部门除了在2002年数值为负,6年来随着开放的扩大承接服务外包的发展一直在稳步攀升,近两年竞争力优势开始显现。而保险、金融以及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的TC指数一直为负值,而且相当小,6年来平均值分别为-0.870、-0.220、-0.922,说明这些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非常弱,特别是保险和专利权使用方面,出口竞争力极弱,几乎接近只有进口没有出口的边缘。而一向被认为是劳动密集型的运输业,因其货物贸易关系非常紧密却在我国货物贸易连年顺差情况下,运输服务指数6年来一直为负,表明在国际远洋运输盛行的今天,我国的大部分货物贸易的运输服务仍然依赖进口,国际竞争力令人堪忧。

从6年来个部门的变化趋势来看,运输、旅游、咨询、广告、电影音像等部门的TC指数总体保持上升态势,表明这些部门的出口竞争力在逐渐增强,尽管运输业竞争力也在不断上升,但总体仍然处于竞争劣势。而建筑、通讯、计算机信息服务、金融、其他商业服务几个部门六年来TC指数波动幅度较大,表明其出口竞争力极不稳定,难以抵御国际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较弱。而在保险以及专利权使用费和特许费方面,TC指数6年来已经分别从-0.845和-0.892下降到了-0.885和-0.940,其出口竞争力不仅极弱而弱势在不断增强,需要引起特别的重视。

通过以上对服务贸易总量和变化趋势的分析可以得知:我国的服务贸易在劳动密集型的部门如旅游、建筑行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部门的出口竞争力极弱,特别是在知识和技术高度密集的保险、金融和专利权领域,面临着几乎没有任何竞争优势,全部依赖进口的严峻局面。服务贸易内部结构的失衡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二、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服务业进步的标志,无论是从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还是服务出口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看,中国服务业发展和服务贸易出口均低于相同发展水平的经济体。制造业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环境的压力通常大于服务业,而“中国制造”在今后的发展将越来越面临严峻的土地、环境压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服务业,有利于改善经济结构、减轻环境和资源压力。而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对于优化外贸出口的整体结构,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都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000亿美元”的发展目标。

今后要更好地以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为目标,带动整个服务业发展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当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加快培养高素质人才,从根本上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在服务价值的构成中,人力素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根本性因素,在于该国的人力资本状况。高素质服务人才的匮乏直接导致了服务企业竞争力弱化、产业结构不合理。如今,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咨询、通讯、计算机软件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领域起步较晚,人才储备不足,服务贸易的输出则主要集中在劳务工程承包、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大量专业服务和高技术领域则处于净进口的状态,影响到我国服务业的健康发展。要增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培养这些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这包括一批熟悉服务贸易的研究人员、工商企业家、金融家、会计师、审计师、律师和工程承包商等。

2.吸引外资更多流向服务业,扩大服务业的有序开放

从国际背景来看,目前全球国际直接投资中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达到了60%。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非常重视服务业吸引外资。虽然我国FDI流入总量连续多年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但长期以来,中国吸引的FDI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而服务业利用外资则一直没有进入快速稳定增长的轨道。2002年~2005年,中国非金融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分别为140.11、 131.36、122.28和116.79亿美元,占全部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6.57%、24.55%、20.17%和19.36%,呈下降趋势。从服务业外商投资的内部结构来看,受国内管制架构的制约,一些专业化服务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垄断性质,但这些行业如金融、电讯等却是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对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培育要素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实践证明,开放得越早的行业发展的速度也越快。今后应当根据服务业各部门自身的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通过有序开放,不断提高产业素质和整体竞争力,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尽快制定服务业整体发展战略

鉴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失衡和服务业技术与知识密集型部门发展的相对滞后,国家应当从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尽快制定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如对服务贸易比较发达的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可以根据中国不同地区服务贸易的特点和行业优势,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和中西部大城市为重点,培育中国服务贸易的增长带。政府也应出台相应的服务业产业政策,充分发挥政府在服务业竞争能力培育中的作用。如对服务贸易企业尤其是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的政策倾斜与扶持力度,实施积极的产业政策,完善财政、信贷等优惠措施,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韩玉军 陈华超:世界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兼评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与对策[J].国际贸易,2006(10):39~45

[2]赵 放 冯晓玲:中美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9):44~45

作者:孙 鸽

上一篇:超市促销活动方案下一篇:政务讯息考核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