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中最为显现的一种特征,各个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建筑都采用了庭院这种形式来组织空间(图1)。同时,庭院还作为室内与室外、单体与群体的纽带而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各个方面发生普遍的联系。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篇1: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探析

摘 要:中国传统庭院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下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与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传统庭院空间要素的分析,探索传统庭院的空间构建精髓,并探讨如何将传统要素的空间形态与内涵融入现代室内空间,使其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传统庭院;现代室内设计;创新;应用

0 前言

传统庭院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最为显性的一种特征空间,是传统建筑空间组织形式最重要的空间原型,它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满足人们不同层次心理需求的同时,将建筑空间融入自然环境,并以成熟的空间处理手法营造舒适的人居生活环境。在传统文化逐渐复兴的今天,现代室内空间设计如何借鉴传统庭院空间要素,继承、提炼和演变并形成创新,使现代室内空间设计更富于内涵、更加多元化,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研究且具有实践意义价值的课题。

1 传统庭院空间要素

傳统庭院空间包含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大部分建筑要素,所以它不是简单的外部空间,而是中国传统建筑面貌的集合缩影。虽然构成庭院空间的要素众多,但“点”“线”“面”是其作为空间构成要素的主要基本形态。

1.1 独立要素“点”

对于中国传统庭院中的点要素,往往可以忽略它的面积,关键在于其自身形态与在庭院中所处的环境位置。不同独立要素想独立存在于各自的庭院空间之中,在空间没有被围合或连接之前,都不具备联系性。独立要素大多具有一定意义,如柱碑碣坊、山石花鸟,都有其文化内涵,且布局也多有讲究,组织在庭院空间中后往往成为整体视觉焦点。

1.2 连接要素“线”

线是连接要素,在中国传统庭院中,两个不同的独立要素之间想建立联系,就必须通过“线”来建立二者的关系。“线”通常以“廊”的形式表现最为明显, 檐廊和柱廊是“廊”构建形式中最常见的表现。檐廊的运用使得从庭院到室内空间的过程更加私密化,形成了外部空间向内部环境由虚到实的逐步转化,柔顺地过渡了空间转变,丰富了庭院空间的构成层次。

1.3 界面要素“面”

界面要素是庭院空间中最重要的基本要素,界面具有明显的空间暗示作用,以道家思想为代表的老子认为“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表达了他“有无相生,边界围合”的空间观。基本的点与线共同构成界面要素,界面要素又以垂直界面和水平界面共同围合出传统庭院的基本空间形态。墙、门窗、檐廊的组合,是垂直界面常见的表现方式。传统建筑特有的木构架体系,使建筑围合界面多以门、窗组合成的“幕墙”为主,这也使得室内空间与庭院空间进一步融合,形成了虚实相生、相互渗透的空间感。水面、铺装是水平界面常见的表现形式。在传统建筑中,水要素通常以“静水面”的形式存在,通过引景、映景、融景,与其他要素交织联系,形成虚构空间。水中静态实体要素与水面的波动形成对比,一虚一实,一静一动,无不体现出空间的意趣。

1.4 意境要素

意境作为东方庭院特有的要素,体现了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艺术更高层次的追求。基于居住者自身个性与心理需求,在有限的庭院空间中,将自然情景与实体要素相结合,并融入每日四时朝暮、四季之变化,在有界的空间中营造无界的意境空间。

2 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庭院空间要素的创新应用

2.1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对传统庭院空间元素的继承和创新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若要体现出空间传统特色,就要对优秀的传统要素加以继承,同时满足现代审美与功能需求,就要对传统要素进行创新。二者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形式、材料、结构和色彩不可完全相同,有的属性需要保留传统特点,有的则需要创新,这种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的方式,在视觉上易引起人对历史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综合感受。例如,香山饭店中四季厅的设计,在空间布局上以传统庭院空间的四合院为原型进行布局,通过对传统装饰要素的抽象变体,并用重复的方式在垂直界面上进行装饰,再以多要素重复和相互应用达到空间的协调统一性。独立要素以自然本身形态融入整体环境,通过四季朝暮的不同变化,在现代设计中营造出传统庭院文化意境。

2.2 在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对传统庭院空间元素的变体与重构

对于现代室内设计而言,单一传统庭院空间要素的提取已经不能满足当下设计的整体要求,因此,需要结合现代人对空间的审美与功能需求,对传统要素进行变体与重构的再创作。要素的变体是通过自身变化和形式属性的变化来实现的。重构是通过分解原要素中陈旧的构成关系,依据当代功能与形式的需求,将要素系统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秩序。运用重构的手法,可以将要素层次实现传统与时代的共生。例如,苏州博物馆新馆顶面设计,在传统木构架斜屋顶的基础上,以钢结构和通透玻璃代替传统木结构,以重构的手法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表现传统韵味。由于材料的特性,自然天光也引入室内,自然光线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层次的光线效果,增强了空间的视觉观赏性与人们的空间感受。

3 结语

中国传统庭院空间要素以其独特的文化与精神属性传达着人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与向往、对文化与生活态度的追求。设计的本质在于不断更新,除了要符合室内功能与审美需求,也应该有更为开阔的设计视野,将传统庭院空间要素融入现代室内设计,赋予空间精神文化价值,继承传统,变革创新,形成更多元化的现代室内空间,是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齐伟民.中西传统居住空间形态比较[J].室内设计,2004.

[2] 赵肖.中国传统庭院文化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应用[D].大连工业大学,2008.

[3] 安琪,李郁文.中国传统庭院构成要素解析[D].湖北工业大学,2018.

作者:齐伟民 平志鹏

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篇2:

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

庭院空间是中国建筑中最为显现的一种特征,各个时代以及不同地域的建筑都采用了庭院这种形式来组织空间(图1)。同时,庭院还作为室内与室外、单体与群体的纽带而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各个方面发生普遍的联系。

一、传统庭院的文化渊源与类型

中国传统的庭院大约可以分为三种,即家庭、宫庭(朝廷)、园庭,分别代表中国传统中三种文化认同作用于庭而产生的庭院类型——人居类型、公共空间类型和游赏类型。

1、家与庭

屈原曾以一种哲人的气质发出“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疑问,传统的庭院人居模式是如何产生的呢?我们知道任何一种建筑模式的产生发展都与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庭的产生是随着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分居居住模式的出现而产生的。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核心文化,一切其它制度礼仪均由家引申而来。在石器时代的群居模式中,内向性的领域空间已经形成,但庭院尚未形成。几千年前古人的生存环境极为恶劣,“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自然灾害、野兽袭击、部落战争,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于是防卫就成了生死攸关的功能要求而渗透于建筑中。正像“房”的字意,《释名》曰:“房,防也。”《说文解字》曰:“户,护也。”家的防卫性功能需要决定了采用“庭”这一内向性的空间形态。“由于中国的历史长期处在动荡不安的局势下,在房屋的设计中防卫的意义被一再地强调着。房屋的外墙或围墙被看作是一种求得安全的需要;门窗并不是可以在周边的墙上任意开启的,因此担任采光通风任务的庭院就无法消失。”但防卫的功能并不是家庭采纳庭院布局的唯一理由,梁思成指出:“在其它文化中,也都曾有过防御性的庭院,如在埃及、巴比伦、希腊、罗马就都有过。但在中国,我们掌握了庭院部署的优点,扬弃了它的防御性部署,而保留它的美丽廊庑内心的宁静,供给居住者庭内‘户外生活’的特长,保存利用至今。”其它文化中原始建筑的向心式布局和出于功利原因的院落形式为何没能像中国庭院那样成为一种普遍的型制呢?这其中家文化对庭院空间的文化认同是不容忽视的(图2)。在建筑出现的最初,建筑本质即居住,中国随后出现的其它建筑类型,都采用了家的空间形式——庭。

从另一方面来说,中国传统庭院的产生也与宇宙观、空间观息息相关。中国传统的宇宙观可从“宇宙”的词义发展得到启示,“宇”的意义发展经过了“屋檐”-“屋宇”-“界限”-“空间”,“宙”的意义则从“栋梁”发展为“时间”。因此“宇宙”一词就有了三个意义:屋檐与栋梁;空间与时间;天地。所以“宇宙”两字共同揭示了中国传统宇宙观与家的关系——中国传统宇宙观、空间观均是从家的营建活动和居住建筑构件中衍生发展而来,体现了家文化的时空观。《广雅·释诂二》曰:“是凡言宇宙者,皆居之义也”。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人的宇宙概念本与庐舍有关。‘宇’是屋宇,‘宙’是由‘宇’中出入往来。中国古代农人的农合就是他的世界。他们从屋宇得到空间观念,……从宇中出入而得到时间观念。”

家在空间观的形成中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墨子·经说》曰:“宇,东西家南北”。这里“宇”泛指空间。墨子在说明空间概念时不说“东西中南北”而把“家”放在“东西”和“南北”之间,其意强调家在中国传统空间观念中的重要性。“墨子的意思是,‘我’居住的这个地方叫‘家’,空间因‘家’而定。”中国传统的庭空间由功能决定其以家庭为单位的防卫性内向建筑布局,由观念决定其以宇宙观为核心的“家”“庭”合一的空间形态,并在文化层累性的作用下逐渐发展完善起来,成为丰富完美的形式。同时“家”与“庭”相互影响与作用,甚至合而为一。“院落”既是家的代称,也是庭的代称。归根结底,家与庭结合,成为中国传统人居类型,它深深地影响了其它建筑类型。

2、朝与庭

朝庭、宫庭、王庭、府庭、禁庭等等都是公共性的庭院空间,与国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与家的关系可用“家国同构”来描述。“家国同构”即古代中国“家”与“国”社会基础相同,具有同一原则,同构关系。人们常说的“家天下”一词就说明家即天下,天下即家。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墨子也说:“治天下之国若治一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表达了中国儒家文化对家与国认识的一致性。家庭就是封建社会的细胞,国家与家庭不过是大家与小家的关系。

就建筑而言,这种“家国同构”导致国家的建筑类型(宫、庙、郡)都采用了家的空间形态——庭。“家庭日常所居之四合院,也正是王城、宫殿的同构体”。作为中国传统人格行为指南的礼制,也是以家为中心的,礼按照家族模式使家庭和生活的宗法等级关系伦理化,制度化,将人-家-国这一系列联系为一整体。宫殿、衙署、庙宇等公共建筑空间是中国建筑的精髓所在,在这些建筑的庭院空间中,礼制的作用表现得更加充分。“中国宫殿本是住宅的放大,外朝内廷,前朝后寝,合乎‘天地之道’,‘阴阳之理’,也是礼制秩序的本质反映。”

3、园与庭——天人合一

在“天人合一”的传统宇宙审美原则中,儒道二家都把怎样使自己的生命和宇宙融为一体作为最重要的问题加以研究,只是有不同的侧重,儒家重人而道家重天。“园”深受道家的影响,注重自然性,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从诗、书、画等各艺术领域对自然的推崇也深深影响了“园”从内涵到形态的一切方面。“而传统庭院建筑,则可以看作儒道对立互补双重影响的一个中间地带”。

园与庭的结合是儒道两家的融合。它与园林的区别在于“园庭”与“园林”代表了“园”范围的两个界限。园庭是道家文化对庭院的限定,是在庭院空间中表达出对世外的向往。总之,传统士大夫阶层的那种无处不在的自然情结从隐逸文化、从“天人之际”的宇宙观、从士大夫的人格观、从思维方式和美学原则各个方面决定了园林文化对庭院空间深刻影响。

二、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庭院上文所提到的传统庭院的三种类型中,以人居类型为最本源,多指居住性庭院。另两种庭院类型由其发展而来,又有所变化。居住性庭院有两类,一类集中表现在传统民居中;第二类是皇家(或高等级)居住建筑,在人居类型的基础上融入了公共建筑的庭院特征。城市空间类型庭院表现在宫殿、庙宇、衙署、宗祠等建筑中,具有一定的公共性。游赏类型表现为园林中的局部的院落景点或庭院性的园中园,作为园林整体的一部分同时具有庭院的特征。

1、中国传统民居

从民居的历史发展来看,合院的型制是在传统围合空间观的主线逐步进化完善的结果,喻示着社会形态,生活形态和空间形态之间达到了相对稳定的关系。从地域来看,各地民居采用了不同的庭院形式。居住性庭院空间具有家族性、围合性、小尺度、重礼制等共同特点,又根据地域的不同而生成多种乡土的空间形态。下面仅以部分典型民居以及宫殿、园林为代表进行分析。

①北方四合院

经过分析,可总结出以北京为代表北方四合院平面类型及原型(图3)。北方四合院以五室式为原型,庭院空间开敞,建筑围合以单层为主,院落组织以纵向串联为主。中原以山西为例,山西晋中盆地四合院平面类型中庭院尺度比北京狭小,正房和倒座常见二层。院落组织方式与北京类似(图4)。

②云南合院民居

云南合院民居主要是三坊一照壁,一颗印及它们的变体。云南民居的原型是一种三合院式的室外院落住宅。围合庭院的建筑以二层为主,庭院空间方正开敞(图5)。

③徽州民居(皖南民居)

微州民居类型为三合院天井式布局,庭院空间狭小,主要功能是通风与遮阳。其类型的变化通过天井的变形而得到(图6)。另外传统民居还有闽粤四合院式民居和客家聚居式土楼,庭院均为空间组织的中心。由于气候的原因,闽粤民居庭院狭小,空间与北京四合院的五室式相比呈现为九室式。五凤楼作为其基本的院落形态也体现出围合的特征(图7)。

通过以上图示的分析与推导,居住性庭院空间的脉络逐渐清晰了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民居的类型特征表现为以庭院为核心,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空间序列。b.平面图形尽管干变万化,可原型均体现为九宫形,与井田制、五行等等一系列文化内容同构。c.平面由北向南由五室式向九室式过渡,这主要由气候决定。d.平面变体有两种方式,一为拓扑变换(即结构不变),二为局部抽空(天井的增加)e.立面程式化,以门作为装饰重点,以屋顶对立面进行统一。f.平面原型为可发展的单元。

2、皇家(高等级)居住庭院

皇家居住性庭院与民居虽然都属于居住性质,但它们的功能和生活方式有不少的差别,皇家人居类型除居住功能外还有议事(会议)、朝见等,另外还具有等级性和象征意义,因此可称其为公共性居住庭院。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以及北海都保存有清朝皇家居住建筑。下面以颐和园为例进行分析,借以揭示这类庭院的类型。玉澜堂与宜芸馆分别为皇帝皇后居住处,中间有一个游玩功能的夕佳楼庭院相连,庭院以辅助建筑和连廊共同围合,连廊在功能之外成为庭院类型组织的重要元素(图8)。

3、游赏型庭院

游赏类型的庭院往往是园林的一个局部,而且其庭院的观赏性远远超过其它功能,因此空间组织比较灵活。为了达到可游的目的,建筑比较通透,常以墙和廊来辅助建筑围合庭院。同时,庭院中的要素也较住宅丰富得多,主要有植物、水、石三种。下面就来分析它的空间形态及原型。

通常园林中的单个庭院局部基本由廊、墙、建筑组成,少见由建筑四面围合,一般建筑只占一面(或一面半),空间灵活变化主要通过廊的变化而得到,而且廊以单廊(复廊)为主,其形为廊,其意为墙。另外,廊和带有什锦窗的墙使单个的庭院空间向园林中的其它部分溢出、渗透,从而达到空间的丰富性。其基本类型其实非常简单。但通过拓扑变换可得到异常丰富多样的空间布局。单个庭院是园林的组成部分,与其它部分有密切关系。常常是上述各具特色的小庭院自由组合成为集锦式的空间集群,空间有大小,形状有变化,主题有不同,路线变换,尺度对比,形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如拙政园听雨轩、玲珑馆、海棠春坞一组,留园石林小院、揖峰轩、还我读书处一组等。

此外还有庭院性园中园,这类庭院在园林和人居类型间寻找平衡点。有的偏向园林,如颐和园“画中游”,有的形同四合院,如颐和园“贵寿无极”,北海的“画舫斋”,而大多数则在四合院布局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地形、山石、围廊等等)而适应游赏的功能(图9)。

无论是人居类型、城市空间类型还是游赏类型,其庭院空间均是由围合性的空间原型及其变体组成的。一方面变体虽然千变万化,但其原型的主要特征一—边界围合的中介空间——均得到体现。所以这三种类型具有自相似性。另一方面,变体在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给当代庭院的设计提供了广阔的创新天地。这是因为基本生活方式决定了类型的原型而生活方式的地区差异和时代变迁使类型产生变体。

在当代中国的建筑创作中,对庭院空间的运用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其中大部分有意识地提到与传统庭院的文脉关系。这些尝试中不乏成功的范例,也有一些与设计宗旨相去甚远。庭院类型是传统生活的产物,那么在当代生活方式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精髓的庭院文化如何应对是一个迫切的课题,否则就会像北京四合院的命运一样在城市化市场行为中樯橹灰飞烟灭。如果形式一一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形式——不能深刻地感受生活,那么形式必然会流于肤浅和缺乏意义,它必然会脱离生活的特征,成为外界强加于生活的陌生形式。传统庭院一定会找到当代的生活脉动,就像它千百年来一样——融入每一个时代。(本文经作者同意,节选自《文化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庭院》一书)

作者:任军

传统庭院空间设计论文 篇3:

试论传统庭院空间的现代转换与运用

【摘要】 笔者主要结合传统庭院空间内部生态、形态以及文化内涵机理角度进行多元化整编解析,希望能够将现代化生活创新规划元素融会贯通,进一步挖掘我国传统庭院结构中现代住宅设计单元的灵活转换规则,进而全面推动传统庭院和现代空间融合魅力,为社会大众提供最为和谐温馨的精神、物质生活适应条件。

【关键词】 传统民居;庭院空间;结构形态;有机转换;运用规则

前言:结合以往实践调查经验统筹分析,我国古代建筑主要以坐落群形式散布,其中包括陵墓、宫殿、佛寺等单体建筑经过系统整编过后,形成满足人们异质化需求的特殊文化标志,而庭院空间结构就此顺利衍生。实际上我国不同区域不管在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上都存在着较大区别,但是居住空间形态都不可完全脱离庭院而存在延续,基本上被定义为合院或是民居结构,为不同人员情感交流提供广泛适应基础。如今我国大多数传统农村布局形式也都持续沿用合院居住模式,庭院可说是我国传统居住习惯有机传承的特殊组成要素。

一、传统庭院空间生态管理特性呈现

结合长久实践经验补充验证,我国传统形式的居民聚落始终保持高效的生态调节功效,主要是内部主体能够尽量尊重自然发展规则,能够在特定阶段改造位置上加以有机补偿调试。经过长期农耕文化影响,为了尽量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关系协调特性,人们希望选择在自然内部建立高效适应机制,就是尽量保留自然生物结构完整状态前提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庭院结构改造,这部分思想对于日后民居、聚落结构形态和情感交流氛围造成深度影响。在捕捉和谐居住适应因素期间,庭院一直被作为人类社会、自然空间思想交流的中枢媒介,其中院落空间范围捏的阳光雨露、纳气通风条件深度扩散。最近阶段,我国对于建筑外部适应空间框架、城市资源配备、自然人文景观搭配工作上都选择应用整体视角加以补充。所以,相关规划人员须在尽量稳固单位建筑事物内部装饰支撑功效,不可对外部自然环境摒弃。

所谓传统的院落形式,其实就是透过前门内部围堵形成的居住空间,其经过建筑整体思维特征进行后续三类样式划分,包括人居型、城市空间型和人文氛围探测型,其中前者又可被顺势延展出传统和皇家形式。而笔者核心注意力相对地会全面投射在传统形式的院落体系之中。具体来讲,这类院落布局形式强调经济化、实用性特征,与院落本质化构成因素极为接近,因此长期以来受到不同民族、地域文化深度影响,并且呈现出极为罕见的情感特色;另外就是经过独特构筑模式和情感表达理念覆盖,使得其整体形态以及色彩美感效应尽数呈现。需要加以强调的是,结合地理空间审视规则分析,相关调查人员可以考虑令我国既有传统院落自然地被划分出北方地区合院以及江南区域天井式住所两类形式,其中最为传统的便是北京四合院,内部活动空间极为浩大,各类建筑覆盖在周边且长期对立,内部则利用空廊视角效果加以衔接。而天井式院落代表性建筑形式起源于徽州,整体上来看,其活动空间规模不如北京四合院宽阔,但是周围建筑彼此相互衔接。

同时在传统院落布置结构中,相关设计主体可以随时联合建筑周边围合物体加以明确类型划分,具体表现出三合院、二合院等。单纯拿四合院加以精确解析。首先,其整体布局样式采取北方为尊、两厢紧随其后、宾客集中于倒座形态,其中杂房屋始终贯彻空间布局辅助性角色指引功效,这和儒家思想观念产生不谋而合之功效,主张家庭内部成员之间需要建立尊卑认证规则,其中长幼分明、宾客有别,彼此须时刻关注自身身份特征,不得产生任何准则逾越之行为。其次,传统形式的四合院庭院空间,主要联合异质化轴线相互对称分布模式进行内部主体结构部件搭接,确保整体形态能够赋予观赏人群一定程度的层次感官效应。再次,照壁在此类庭院中的使用功效不可小觑,其令传统布局现象始终保留合理程度的隐秘特性,并结合周边一切自然景致形成一类虚实结合的状态效果,确保整体住宅在空间感方面得到全效强化支撑。最后,有关花草树木等绿色植被须得到合理利用,这样才能为既定空间布局形式多样化特性彰显积累一定实力,经过细致调节过后令相关装饰性的植物、山石千变万化,不自觉地引起人们对自然和谐风尚的无限敬意,这是四合院围合布置传统的情感色彩韵味,需要适当引起新时代范围内各类建筑工作人员的全面关注和灵活改造沿用。

二、传统庭院空间现代化设施的协调布置和对应功能有机转换

对于当代住宅设计中,使用传统的院落空间视角下会产生很大的效果,尤其在综合分析上述传统院落的优势之后,再结合现代建筑设计特点的基础上,我们 会发现实现这两者之间的结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实际上我国大部分传统建筑生态文明特征显著,足以影响世界性建筑体系布置格局,其间不论是建筑群体、园林民居,或是建筑艺术和创新材料沿用细节层面,都希望沿着最新设计技术层次进行人体突出舒适感官效应彰显,可以说是过往生活模式、社会规范体制以及思想内涵的基础表现方式。而持续到目前,大多数规范准则都能为现代化庭院造型转换提供实用性经验。

(一)局部、整体视觉艺术的彰显

不同庭院装饰造型工艺都是结合特定文化主题内涵加以深度扩展的,设计师不同阶段工作内容都必须时刻对照结构整体审美功效加以有机应對。后期专业人员在进行特殊建筑装饰设计水准期间,经常联合其周边建筑结构和自然条件交叉和谐关联加以补充验证,包括周边交通组织体系架构、绿化植被分布特征等环境条件。需要注意的是,在一定状态下,涉及传统庭院空间下的局部、整体结构之间经常衍生异质化冲突效应。所以,相关规划必须长期树立整体造型规划理念,争取将宏观、微观关系细节表达得完善一些,包括庭院内部休憩座椅和园林等,这对于后期建筑装饰和艺术分工精细调整结果将产生直观重要的调试价值。

(二)内部和外部装饰造型的统一性

经过适当庭院内部空间结构选取过后,相关装饰性理论内容和实践经验都将就此成型,毕竟如今建筑工程内部一切装饰流派丰富,规划效果也是极为可观的。但是建筑成品始终借助外部造型吸引人员眼球,尤其其中产生的群体、广场等外部交流空间,都是经过丰富艺术魅力和训练活动加以补充完善的,可以说是人员从事户外活动的特殊支撑条件。实际上,在外部结构空间和人文交流氛围营造过程中,我国部分区域已经开始沿用并适当改造西方城市广场格局,经过我国传统风俗和特有文化底蕴灌输过后,赋予居住人群独特的美感享受成果。以上一切内容都是经过室内、室外空间协调控制的,也就是庭院空间始终被作为建筑美感效应的外延途径,而经过两类要素共同调试的有机组成单元也将为后期我国居住空间长远化改良发展提供更多宝贵疏通调试经验。单纯拿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的深圳第五园区结构观察,内部设计主体可说是将周边地理空间协调关系处理得极为妥当。其中,A型别墅采取把内庭院的尺度缩小穿插在住宅的中部,庭院内布置绿化增加了住宅的自然情趣和鲜明个性,在这里可以感知天气的冷暖和四季的变化。把客厅和餐厅这些公共性的空间面向内庭院,作为一个共享空间室内外相互交融,提升了居住的品质,增强了空间的心理感受;在天井和客厅之间设计了廊,在私密和开敞之间形成一个过渡空间。同时结合我国的气候特点,夏季炎热,需要解决住宅的通风问题,因此在这里设计了开敞的可以自由通风的内庭院,形成通天接地的空间氛围,达到自动调节室内小气候的目的,节约能源;如果在比较寒冷的地区,要考虑防风沙和寒冷空气的袭击,同时结合现代的材料技术,设置封闭的天井,在夏季开启窗扇可以达到通风的效果。这些传统空间和现代空间巧妙结合,在继承传统空间的同时也享受着现代的居住文明。

(三)传统庭院空间的形态表现方式

结合实践调查经验总结分析,涉及传统民居空间希望始终维持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交流理念,其间伴生的结构都是模拟自然状态而灵活运转,经过居民适当的点缀过后,充满异样的文化艺术气息,之后经过重重围聚而形成既有形态的村落格局。相关研究学者认为空间形态本就应该联合内外、虚实、动静、高低等对立元素加以辩证形式转化过渡,这样才能令今后异质化人文、自然以及社会整体环境要素有机融合,给人以超凡脱俗的舒适享受成果。透过历史角度观察,以往人们在居住环境形态结构设定过程中,会主张人立和宅村的统一体规范方针,经过阴阳空间交替转换的居住需求调试,使得传统民居长期塑造并保留着以院落为核心的单元式基础平面搭配规则,就是所谓的屋宇为阳、院落为阴的生活理念。在此等错落有序的序列格局内部,对应密集形式的居住状态令人和自然关系达到了极致和谐效果,院落由此过渡成为人员生活保障的界定元素,令人员、天地万物共存,确保家庭内部成员一切情感交流活动以及勞务行为都被赋予合理规模的场地空间。具体来讲,这部分空间形态特征呈现的是,合院式民居上房极限高度、东西厢房排列有序且跌宕起伏的空间态势,一时间引领居住人群开阔自身视野和紧扣高低起伏的天际线,便于及时抵御外部环境下的严冬酷暑气象。归结来讲,这部分调节规划形式已经顺利过渡成为能够与我国季风气候持衡的架构形态。

我们知道,将传统院落空间使用到当代住宅设计中去,会产生多方面的效果。其优势明显,效果显著,对于现代住宅设计有着很大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达了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思想,是对于传统的建筑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展现出对于文化的尊重;其二,有利于避免日趋同质化的建筑特点,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有效的解决目前土地资源有限的问题;其三,规避现代建筑中空间过于在乎秘密性的问题,将设计的视角转移到共享性上。以这样的方式实现与邻居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设计上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其四,有利于重新定义传统院落的围合。积极利用自然屏障去美化环境,构造空间感。

结语:综上所述,涉及我国传统庭院现代结构布置和审美和谐功能灵活转换工作本身较为复杂,需要不同设计主体尽量迎合外部自然条件进行多元化技术元素吸纳,确保人民今后一切文化娱乐活动的顺利进行,真正为新时代社会居住空间改造创设多元实用价值贡献。

参考文献:

[1]唐云.由文化视角解析东西方传统居住型庭院[J].山西建筑,2008,17(12):63-75.

[2]李焱.中国建筑中庭院构成的空间艺术特征[J].山西建筑,2009,12(10):78-89.

[3]吕志新.庭院空间7个精彩样板[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0,25(04):103-112.

[4]张林.浅析建筑庭院空间的源流与发展[J].才智,2011,26(25):146-170.

作者简介:

刘晓辉(1981.3-)男,濮阳市华龙区城乡建设局,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作者:刘晓辉

上一篇:语文工作计划(精选2篇)下一篇:腕带技术信息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