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

2022-04-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从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师资建设、专业设置、课程构建、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及实训环境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 篇1: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类院校广告设计专业设置研究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校广告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单纯的以课堂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以就业为导向“订单式”人才,重视实践性教学,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是广告设计专业教学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就业;“订单式”人才培养;广告设计;专业设置

一、当前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设计类专业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日趋明显,设计形态在美化社会的同时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对设计形态的展示也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广告设计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艺术创作活动,无论从主题、功能、还是形态表现上都与社会发展、经济效益和使用要求等紧密相关。与此同时,艺术设计类专业也被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不再是单纯的艺术类创作,而是具有实践性的综合性学科,也不再是闭门造车的静态教学,而是深入社会和企业的实践性教与学的互动。

由于艺术设计专业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高校在广告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上应该采用创新开放的模式。要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要,深入企业一线展开广泛的调研,掌握设计市场的发展动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听取企业专家对高校教学培养人才的建议。从教学计划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教学实践的展开,以及后期毕业设计的完成,都要有针对性,培养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采用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人才模式是以学生就业为主要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途径。

二、广告设计专业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广告设计是指通过特定的媒体向社会大众告知的行为,是将广告目的通过设计形式表现出来的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程,不能单单依靠课堂的教学,要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联,采用各种开放式教学达到教学效果。而现阶段广告设计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课程和专业,却以单向封闭式教学为主要模式,学生毕业后不能熟练公司操作满足社会所需,所以改变教学模式刻不容缓。

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发挥企业和高校的优势,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校企双方在相互支持的情况下,优势互补,资源共用,利益共享,促进生产力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它是将理论课程结合实践教学的方式之一,是一种校企合作的产学结合方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是企业和高校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制定教学计划,展开人才培养工作,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高校广告课程教学中采取“订单式”教学的策略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

以就业为导向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了解市场需求,根据近年来广告市场与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通过实地市场调研和网络调研等多种方式,搜索关键词和相关研究文献,研究社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之间的相互关联。调研的渠道和角度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关注网络关键词的搜索,广告公司招聘岗位的职责要求等,分析市场需要和企业所需,在多方面调研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依据。其次结合社会所需制定培养方案,借鉴国内外院校教学经验,结合高校自身办学特色,找到突破点。再次对廣告行业的发展要有清晰的认识,对其发展趋势做相对准确的数据比较,总结出人才素质培养的核心内容。

广告设计课程体系的模块设置体现行业的“技能要求”,课程的设置从基础课程到专业课程要目标清晰、循序渐进。从前期的素描、色彩、设计构成等到中期的专业课学习以及后期的设计实践,每一个小模块的设置都渗透专业素养的培养,如创意思维能力、美术表现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文字描述能力、市场策划能力等,还有创意表现的手绘能力与素描、色彩、速写等基础课程,而软件类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具体的课程。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培养综合素质人才,挖掘学生某一方面的突出技能,使他们轻松驾驭未来的工作。循序渐进地开设相关课程,将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相结合,将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实践部分与企业“订单”相配套,在理论学习中融入实践,这样才能学习目标明确,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培养方案要体现培养综合素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设计转换生产力能力、广告策划与表现能力、创意策略与文字表达能力、传播媒介与传播导向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体现出来。

要改革广告专业的课程考核方式。广告设计是一门综合类实践课程,在实际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考核方式也应该灵活变通。基本的美工能力、软件应用能力、根据市场需求制作设计作品的能力、熟练设计流水线的能力、善于突出产品优势和了解市场的能力,都应该作为考核的内容。

(二)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定

广告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类实践类专业,在教学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在实际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在教学中,应用企业“订单”的实际项目操作,将理论贯穿于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以下所提及的工作室制和项目式教学等方式。

1.学生团队式的工作室教学模式

建立以学生团队为主体的专业类工作室,以企业或者有实战经验的教师为指导,以实战课题为内容的工作室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合作完成。在实践过程中,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取长补短,发挥团队精神,在培养设计能力的同时,培养合作精神和协调能力。广告设计专业的团队建设模式,应该是在具体“订单”的任务下达中,由教师指导,学生根据各自优势自由组合分组,明确分工任务。以广告设计课程为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分为创意组、美工组、调研组、制作组等,通过分工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优势,各组之间可以相互相讨论,共同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利用专业的实践经验进行指导。学校根据课程具体要求,配备相应设备,有相关的机器设备,可以制作实物,直接用于生产。

2.校企合作的项目式教学模式

广告设计专业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紧密。加强校企合作,高校可以根据共享的企业资源,将项目带入到教学中,企业也能通过这种活动储备人才。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在实践过程中采用真实案例并在直接和客户面对面交流,在学校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操作,分阶段分步骤完成任务。既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了动手能力,又实现了专业与行业的接轨,检验了设计与制作的能力。

3.加强与就业单位的对接

以就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要加强就业单位与高校的对接。根据市场需要积极调整教学模式,针对性地采用培养策略,将高校的教学和社会需求密切对接。根据社会需要调整,取长补短,结合自身情况汲取新的教学理念,提高综合设计能力。

4.注重学生的实践训练

应用型设计人才的培養,目的在于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设计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制定出合适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计划中需要增加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寻求真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类教学,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种互动模式,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实训类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优化整合,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提高实训类课程比例。将创新思维意识融入到课程中,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实践教学的经验,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5.改变教学评价方式实现教学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改变教学评价和考核的方式来引导和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评价的方式很多,不仅一张设计稿、一个创意,还应该是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评价,制定完整的评价规定,从课堂融入社会,扩大格局,拓展思维,有利于实践性教学的展开。

(三)毕业设计的改革

传统的艺术院校毕业设计往往以自选选题为主,与实际需求脱节,学生忙于毕业找工作无心做设计,最后展览效果不佳。而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重要的环节,是本科教育最后的检验阶段,既是对四年学习成果的检验,又是踏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铺垫,通过毕业设计综合训练培养毕业生专业业务的解决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增加毕业选题的丰富性与开阔性。毕业设计的选题是毕业设计的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确定选题的时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市场资源,尽量开拓潜在的市场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通过“订单式”教学的模式以社会实际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选题。在教师带领下,联合解决企业中的实际课题,学生利用自身的理论知识和审美优势,利用公司成熟的运营机制,联合完成设计项目。

2.提前安排毕业设计,合理规划毕时间。大多数普通高校的毕业设计时间都是在大四下学期,这短短三四个月的时间往往与就业时间冲突,所以在时间的安排上可以灵活调整,适当地提前,比如放在大三暑假就开始,这样的安排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准备。

3.毕业设计的导师团由指导教师和企业项目负责人联合组成。传统的毕业设计由学院教师组织指导进行,高校教师长期进行理论和科学研究,实践经验相对不足,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时间精力有限,所以在指导毕业设计的时候可以聘用项目丰富的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广告人士担任毕业设计的兼职导师。高校教师偏重于学生设计规范,重视设计的艺术感、形式感,公司兼职导师侧重对毕业生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进行实践性指导。

4.毕业设计答辩会采用广告提案会的形式。毕业答辩会的形式可以根据主题,以提案会的形式表现,学生以PPT形式演示,将方案调研、创意表现阐述,安排相关人员扮演甲方,在过程中双方进行提问讨论以及提出建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后续修改,制定完稿。

5.毕业设计成绩综合构成,由指导教师、评阅专家、社会专家、答辩专家共同组成。毕业设计的最终成绩不再是简单的由指导教师决定,而是以指导教师、评阅教师、社会专家以及答辩组共同组成,并且规定一定的比例计算分数,显示了公正公平和科学全面的打分原则。

四、结语

艺术类院校广告设计专业的设置以就业为导向,以“订单式”为实现途径,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学以致用、产学结合。在以培养社会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高校教育中,只有全面规划和制定,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结合地方院校的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全面制定考核标准,才能形成系统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就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设计类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伟.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艺术设计本科应用型人才[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5):86-87.

[2]王媚雪.提高本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自主就业能力的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24):124-125.

[3]喻林平,饶雪梅,李河水.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48-250.

作者简介:沈慧,三江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杨海波,三江学院艺术学院副教授。

作者:沈慧 杨海波

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 篇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本文从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出发,分析了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并从师资建设、专业设置、课程构建、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及实训环境等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就业导向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合格的劳动人才,人才质量是衡量教育成败的指标。随着计算机专业发展与普及,技能型人才成了社会的急缺资源。笔者结合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问题。

一、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扭转当前中职计算机就业尴尬局面的前提。

计算机产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计算机人才,但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却不容乐观。许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技能都达不到市场要求,导致毕业生求职无门、企业合适人才难求供需错位现象的出现。这种矛盾局面,其根本原因就是职业学校与企业挂钩不强,因此急需改变原先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只有以就业为导向,充分了解市场,培养市场所需人才,才能扭转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就业的尴尬局面。

(二)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目的,如果中职计算机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大不部分不能顺利地从事计算机行业,那就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度浪费。要使毕业生能顺利地就业,首先就必须明确社会需要怎么样的IT人才,以人为本,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中职计算机教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

二、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一)加强师资建设,提高计算机教师的专业能力。

师资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关键。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师资质量总体偏低,这主要表现在,经过三年计算机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走向岗位前仍然需要接受专业培训师的技能培训,他们从教师身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无法与企业需求对接。要加强师资建设,首先就必须了解职校专业教师与岗前专业培训师存在的差异,表1列出了目前职校教师与岗位专业培训师的相关特点。

从表1中不难发现,要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就必须要鼓励教师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重视专业教师技能培训;其次,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活动、关注市场需求,重视专业教师的行业经验积累。可以通过与校企合作方式,引入企业高层次、有经验的专家到校有计划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培训。只有先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才能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

(二)优化专业设置。

计算机广泛应用决定了计算机专业方向的多样性,只有优化专业设置,才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力。中职计算机教育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计算机专业设置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根据多年计算机教学经验及市场调研情况,得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因素影响表(如表2)。其中表2中每个专业方向影响因素值取值区间在[1, 5],数值越大该因素对专业的影响越大。设定不同权重值qi表示每个影响因素对专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取值是通过经验和市场调查得出,其取值区间[0,1],权重值qi越大表示影响因素对专业影响越大,且 qi=1。

设表中的第i专业的第j个因素值由Kij(其中1≤i≤7,1≤j≤4,1≤Kij≤5)表示,每个专业对应的各因素的百分比pij可由公式(1)计算得出。

pij= (1)

定义每个专业评判值为Ti,可由公式(2)计算得出。

Ti= q p (2)

经过计算得出各专业对应的Ti评判值如表3所示。

经公式(1)、公式(2)计算得到的专业评判值越大说明开设该专业优势越大。对各专业评判值进行排序,从而可以优化专业设置。通过表3中可以得出在中职开设动漫设计、电脑广告设计、办公自动化专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只有优化专业开设,才能体现出专业培养的具体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当前中职计算机专业经常会开设《计算机基础应用》、《access数据库》、《常用工具软件》、《办公软件》、《图形图像处理》、《多媒体应用》、《网络技术》、《网页制作》、《二维动画设计》等课程,虽然这些课程大部分属于应用型,但由于知识面涉及范围广、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能停留在入门阶段,无法满足职业要求。计算机知识涉及面广,在中职计算机教育中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我们应以专业设置为前提,以职业技能为主线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对知识进行有效地筛选,侧重培养学生计算机专业某方面的技能。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应综合考虑职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的开设,如下图所示。职业基础课程是课程体系的理论支持;专业课程是课程体系的技术核心;职业拓展课程是课程体系的实践指导。它们是有机的整体,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四)创新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

计算机传统教学方法是讲解-演示法,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掌握技能。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入门学习者有着重要意义,但长期使用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考虑到计算机技术更新较快,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技能,更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用教学方法必须考虑到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目前,比较适合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和模拟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从“要我学”的学习状态转变成“我要学”的学习状态,为学生开辟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天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职计算机课程通常以考试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种单一考核方式不能有效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计算机课程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设置,否则无法适应行业要求。应该将考核方式多元化,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阶段性项目和实训报告的完成情况、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获取情况。

(五)提供实训环境,强化技能培养。

提供实训环境,强化技能培养应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落实。一方面,必须提供良好的校内环境。计算机技术硬件、软件更新速度快,只有及时地更换计算机设备、更新软件版本,改善教学条件,才能更好地展开专业技能训练,响应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必须提供有效的校外实习环境。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联系,把学生送到专业方向对口的企业中实习,借助企业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优势,强化学生技能,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陆兴宏.职教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就业为目标[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10).

[2]邓泽国.中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12).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科学出版社,2003.

[4]李士勇.工程模糊数学及应用[M].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赖俊辰

作者:林洪梅

广告设计专业就业论文 篇3:

中职工艺美术“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的形成

摘要:本文以沙溪理工学校为例,针对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重构课程体系,形成“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

关键词:中职学校;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

收稿日期:2015-03-10

作者简介:彭利荣,女,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中学高级教师,高级室内装饰设计师,学校成教办副主任,本科。研究方向:职业与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广东 中山/528471)一、“岗位+职业发展”课程提出的背景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定位于中等工艺设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将实用性放在首要位置。工艺美术专业中职生的培养方向应该放在培养坚决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工作、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受企业欢迎并能热心服务于企业一线的技能过硬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学生具有工艺美术设计等岗位群所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素质。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存在一些问题:

1.课程设置与需求脱节

较多的中职院校的课程设置没有真正进行市场调研,企业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培养标准产生差距,造成课程与企业需求之间的脱节,学生“一毕业就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

2.课程教学与实践脱轨

目前,中职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学单一,一般停留在常规教材的框架内,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企业任务目的性和针对性内容,缺乏对理论和技艺整合的创新能力。

3.缺乏实用性教材及特色校本教材

现阶段工艺美术课程教材更新较慢,观点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性和现时性。常见的教材,教学内容安排有较大随意性等,教师又不善于把当前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出来传授给学生。虽然学校会安排教师进行校本教材的开发,长期没有下企业锻炼的一线教师也存在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及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

因此,以沙溪理工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建设为例,依托当地社会资源和行业环境,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对接产业办专业,面向市场育人才,构建“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沙溪模式”。

二、“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理论基础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探究的模式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学者施方良从知识、学生、社会三个方面概括了课程定义(2007),课程是教学科目;课程是学习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是社会改造。

二是美国学者古德莱德归纳出五种不同的课程: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揭示了“课程”从理论到实践的运动形态,使人们对“课程”概念的理解从静态的角度转换到动态的角度。

三、“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观点

1.“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内涵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是从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出发来培养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所必备的知识及职业技能的一种类型化课程。这种课程能兼顾到学生将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同时注重与相关高职课程的对接,为中高衔接,打通职业教育“立交桥”和未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如图)。

图1工艺美术专业达到的要求图

沙溪理工学校按本专业特点,在调研基础上,了解和分析企业岗位的需求,与企业设计进行工作特征分析,明晰了工艺美术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形成了“工艺美术专业分层教学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该课程分为三个层次,组成基础模块、专业模块、选修模块,专业模块下分专业核心、证书辅导、综合实训、专业拓展。根据不同的工种要求,对模块进行拼装、组合和调整,消除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内容偏多、偏难的弊端,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将不同课程按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

2.“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取向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价值取向来源于课程的实践教学。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曾提出一个对课程分析的框架,把课程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后三个层次触及到课程实施的本质,提出通过学校对课程的组织,教师的实践教学,对师生有很大的影响。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重岗位与职业发展需求,强调实操性过程,强调如何在实际中运用至关重要。

四、“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设计

1.以工作为导向,重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

沙溪理工学校根据工艺美术专业设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本专业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为切入点,围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企业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进行重构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对能力结构的需求,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理论教学中设置一定容量的实践知识,并对学生提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内容相关的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题——特定项目,通过教室、实训室一体化教学,最终形成学生自己的作品(产品),通过产学研合作,将自己的产品变成商品,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2.注重分层学习、实践一体化与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第一学年基本职业技能的学习,第二学年进入校内实训基地—设计与制作及展示中心学习,分层次进行,充分利用陶艺车间、手工艺作坊、模型制作室、广告设计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到第三学年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由学生到设计人才的转变,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

沙溪理工学校以项目驱动课程教学,将理论、实验、实训等教学内容分层次、一体化设置,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按照工美技能的特点和层次,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工美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3.协同创新开放外脑,注入课程改革新思路

聘请企业、行业、高校等对当前工艺美术行业现状、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人士,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课程设置与课程教改提出切实的意见与建议,参与课程开发与项目教学,实现了专业与公司、教师与公司骨干的立体多层次的交流与联系,为教学研究、工学结合教材编写创造条件,为课程改革注入新思路,为教师为企业设计服务与合作开拓了渠道。

五、“岗位+职业发展”课程实践价值

1.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

将工作项目移植到课堂,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按照设计公司的工作流程分项目组织教学,不同的教学环节设定了不同的项目任务,学生在实践中消化理论知识,保证教学与工作的一致性。工艺产品设计项目课程的运行流程是:从企业引入项目进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创意的发想和推进,小组内部比稿,挑选最佳方案,绘制产品造型,企业评价。

2.项目驱动的主题教学法主导教学过程,实现课堂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

我们按照“专业课堂就是车间,指导教师就是师傅,课堂作业就是项目成果”的思路,实现课堂与职业发展的一体化。学生在为企业提供优质设计服务的同时,以真实的项目训练获得实际的工作体验,逐渐由入门新手成长为工艺美术专业技能型人才。

3.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的交替,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本课程教学中的工学交替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第三学年到合作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完成由学生到技能人才的转变,实现顶岗实习与就业的“零距离”。二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基本技能训练课题和综合技能训练课,通过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最终形成学生自已的作品(产品),通过校企合作,将自已的作品变成商品,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

图2项目驱动方法实施示意图

4.校企协同创新,开发与企业接轨的校本教材

以工艺美术专业为核心,组建了由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学院等5家高职院校,省工艺美术协会等行业协会及中山市臻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参与的以协同创新为主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参与课程课程开发、课程教学及指导等,编写与企业接轨的校本教材,让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同步进行,实现专业与职业岗位的长效实时联络。

六、“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理论的评价

1.优点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通过对不同年级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分层次传授给学生,使每一项目都能在讲授、示范、训练中同步进行,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职业能力,使其逐步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其项目成果实现“作品——产品——商品”转变。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强调“企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中职学校的教学内容应该与企业需求相接轨,“当企业的技术发生变化时,我们会及时修改教学内容传授学生。”

2.不足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不属于“工作本位”,也不属于“学生本位”,更多体现在“学校本位”的特点。因此就业的导向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的选择。

有观点认为,学校是“社会化的”场所,也是“社会控制”的机构。因此课程会根据社会文化的价值,规范,并经审慎而有计划安排给学生给经验。就学校而言,联系于社会,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所以过分强调社会环境对课程的影响,市场的变化、企业的需求影响及束缚了课程的变革。

七、“岗位+职业发展”课程对当前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中职教育实践过程中,沙溪理工学校提出“专业对接产业链,教育对接价值链”的教育理念,形成的“岗位+职业发展”课程观,跟当前国外的职业教育提出的“从学校到工作”“工作场所学习”“情境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学习”理念是一致的,其目的在于追求职业技术教育“质”的提高。

校企合作提供职教课程,践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企业需要人才的途径。对准备就业者,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就业导向”的教育与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 “岗位+职业发展”课程的核心是学校学习与企业岗位学习相结合,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注重“工作体验”,强调“零距离上岗”,重视“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从长远的发展看,是注重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和多次就业这两种能力,也是紧跟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的。

“岗位+职业发展”实际上是培养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表现。个人在职业活动中学习职业技能,遵守职业规范,学会扮演职业角色,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来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

参考文献:

[1]周新宇.浅谈中职工艺美术专业的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3(11).

[2]贺坚.中等职业学校工艺美术品牌课程建设的研究[J] .艺术科技,2014(3).

[3]时丽莉.课堂教学中隐形控制的社会学分析[D]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6.

[4]石伟平.当前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a3d18c0100qogy.html.

[5]项亚光.当前美国初中职业生涯及其教育启示[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10).

责任编辑朱守锂

作者:彭利荣

上一篇:初三家长会家长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工作发言稿(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