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渐开放,不断成立各种保险机构,这也造成我国保险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开始面临更多的风险。本文主要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别讲述了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方法的重要意义、风险导向审计在保险公司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将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法。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篇1:

疫情背景下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转型与智慧体系构想

[摘要]疫情当前,保险业在短“危”中见长“机”。本文借助协同共生理念,提出基于“人员、流程、平台”要素的三维立体模型,从审计人员转型化、审计流程标准化、审计平台数字化三个层面,对保险公司智慧审计生态体系进行构建。

[关键词]疫情    保险业    内部审计    转型    创新

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往日20的宁静。各行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对于集中以线下展业方式为主的传统保险业而言也是一次巨大挑战。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保险业应强化转危为机的快速反应能力,实现企业内部的资源协同与和谐共生,促使企业经营与管理的良好衔接,进而展开有序业务运作。作为产生于公司治理过程的内生机制、服务于企业经营管理的监督与保障部门,内部审计如何应对上述挑战,既满足当前背景下业务开展的需要,筑牢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防范疫情的“危”,又能从职能深化的视角实现与业务的融合,协同化危为“机”,应当是这场疫情带给保险业内部审计的深刻思考。

一、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分析

(一)定位偏差:强调监督职能,服务意识不足

在实务中,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作为第三道风险防线,主要涉及经济责任与专项(资金运用、偿二代、再保险、中介业务等)两类审计项目,工作重点在于以检查和评价为主的“查错纠弊”,更多是从“监督的站位、合规性的视角”开展工作,常常忽略服务于组织“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风险”的价值性目标,未能从“查错纠弊”向“改善组织运营、促进价值增值”转变,加深了人们对于“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监督者、业务经营的对立面”这一错误观点的认知。审计定位的偏差使内部审计工作的价值难以体现并有效发挥,加之考核的错误导向,使内部审计定位不准,面对无限的审计项目,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多且屡查屡犯,有限的审计资源使内部审计部门不堪重负,陷入恶性循环。

(二)操作局限:注重局部作业,全局视角不足

在操作层面,保险公司内部审计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审计关注点上,内部审计多注重经营行为的合规性,但对于内部控制相关的业务流程,即内部控制有效性层面却关注较少。二是在审计作业流上,整个流程不仅涉及财务结算问题,而且以业务流程为主展开。但实务中,审计人员多为独立条线作业,发现的问题常是老生常谈,导致各条线审计结果之间的关联度不高、全局性不强。三是在审计覆盖面上,受制于审计力量不足、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覆盖面不足,覆盖范围一般为分公司和中心支公司两个层级,难以覆盖经营风险更高、治理能力更弱的基层支公司层级。

(三)方法滞后:传统方式固化,信息技术利用不足

由于保险数据具有“体量大”的特征,内部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涉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尽管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均已经实现信息化,但信息化仍处于较低水平,审计信息系统大多只建立了客户电子档案、实现了内部业务流程办公自动化,对实际业务开展仍不能提供较大帮助,这一问题在非现场审计模式下更为突出。

二、由疫情引发的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转型思考

受疫情冲击,保险公司现场审计受到阻碍,内部审计只能通过非现场审计开展作业。然而,在非现场审计模式下,受制于现有信息技术不足,以传统手工操作为主的审计手段使审计人员在开展项目时力不从心,非现场审计能力亟待提升。从当前环境来看,非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应对疫情的首选操作;但从长远来看,随着保险业及数字经济的发展,非现场审计必将成为保险公司内部审计未来的发展趋势。而从现场到非现场,这一作业模式的转变并不仅仅是“点”的局部调整,更是以“点”带“面”,促使内部审计体系进行整合与构建。

(一)深化理念:监督与服务并重

这场疫情让保险业看到了短期的“危”、长期的“机”,也让内部审计看到了现有定位与理念的偏差、职能的缺位。作为企业内部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面对疫情的“危”,单一的监督职能已无法从风险防控视角助力企业减小甚至化解负面不确定性;面对疫情的“机”,唯有将监督与服务职能并重,紧紧围绕企业战略目标和经营重点,树立以“监督为核心、风险为导向、增值为目标”的工作理念,才能做好经营与管理的衔接,主动帮助业务部门预警可能出现的风险,借此全面提升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此外,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侧重从机制上解决问题,而不是就问题说问题。

(二)整合操作:审计与业务融合

独立性是審计的代名词。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部门单位,这种独立性是相对的。疫情深化了内部审计工作理念,同时也让人重新认识到这种相对独立性的优势体现,即借助内部审计的相对独立性发挥监督职能,从“监督”属性下的业审分离向“监督与服务并重”属性下的业审融合转变,进而实现深化服务企业经营管理的价值目标。业审融合使得内部审计不再依照“查错纠弊”的思路查找问题,而是在保持审计独立性的基础上,实现对企业经营情况的实时动态掌握,由此及时发现组织内部的风险点,真正实现从“事后监督”向“事中监控、事前预防”的转变。为此,在经营活动的事前环节,内部审计应根据业务部门提供的制度流程,发现审计重点和薄弱之处,主动识别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点,进行有效提示,防范风险;在经营活动的事中环节,内部审计应积极发挥“数据分析师”作用,通过连接业务管理系统的数据,实现实时连续监控,预警风险并逐步缩小风险范围;在经营活动的事后环节,内部审计应发挥“谋士”作用,基于事前、事中的风险环节,追踪根源,征求意见,从自身专业角度提供建议书,防范风险,促进价值提升。

(三)创新模式:空间与资源协同

面对疫情,传统审计作业模式必须调整,在空间上实现由“现场”向“非现场”的转变。面对保险数据的“大体量”特征,内部审计唯有通过深化数字经济背景下的信息技术应用,构建“非现场审计模式下数据共享与采集、大数据背景下数据挖掘与分析、价值导向下数据输出与运用”的审计数字化作业平台,将审计关口前移,动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运营状况、内控情况及风险态势,有效筛选、排查系统性风险,才能在资源上实现非现场审计模式下的配套服务匹配与支持,进而促使内部审计作业模式由“现场+人工”向“非现场+智能化”转变。

三、保险公司智慧审计生态体系建设构想

面对疫情的冲击和保险业的新格局,内部审计应运用“协同共生”理念,助力保险业实现组织内的资源协同与和谐共生。基于这一理念,构建保险公司智慧审计生态体系的三维立体模型(见图1),通过人员、流程、平台三大基本要素的协同,实现审计与保险的共生。分析任意两个要素组成的二维空间,可以发现:在审计人员与审计流程构成的二维空间内,内部审计是“现场+人工”的传统审计概念;在审计流程与审计平台构成的二维空间内,内部审计不具备非机械化的价值判断,无法实现价值运用;在审计人员与审计平台构成的二维空间内,内部审计不能够按照既定的流程开展有序业务运作。由此可见,唯有实现“人员、流程、平台”三维要素的协同,才能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目标。

(一)审计人员转型化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未来审计人员同样面临职业危机。简单、重复性、低附加值的审计作业活动将被人工智能取代,而审计主观判断、审计报告撰写等才能体现出审计人员的智慧及价值。唯有实现人才的转型升级,由单一的数据型、底稿型向价值型审计人员转变,突破审计就事论事的局限性思维,建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全局性框架,才能实现内部审计人员序列的供需匹配。一方面,拓宽内部审计的广度,掌握政策、宏观、行业、科技等综合业务技能;另一方面,挖掘内部审计的深度,确保审计报告质量,实现审计成果的良好转化与运用。

(二)审计流程标准化

内部审计流程按照先后顺序分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与审计整改四个阶段。在保险公司智慧审计生态体系构建过程中,审计流程应通过标准化的系统固化实现协同作业。从纵向来看,搭建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审计整改的全流程标准化数字平台,并在各阶段嵌入审计工作机制,确保审计流程的自动化运作;从横向来看,建立包括人员信息和项目信息在内的审计动态数据,从而合理调配审计资源,实现审计动态管理。通过纵向与横向两个维度的衔接,有效实现审计资源的协同,全面提升审计效率和效果。

(三)審计平台数字化

在保险公司数字审计平台的构建思路(见图2)中,实线矩形内左侧部分描述了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数字审计平台搭建层次,右侧部分结合审计流程描述了各阶段数字审计平台搭建的内容。

1.数据层:审计计划阶段的数据共享与采集。数据层是数字审计平台搭建的基础,也是审计开展作业的数据来源。在该层级,业务数据(保费、赔款、手续费等)、财务数据、资产数据、人员数据通过出单系统、理赔系统、销售管理系统、财务系统、资产管理系统、HR系统实现数据集中与汇总,利用云计算技术将以业务特征为基础的相关数据集中存储,由此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当存在数据提取需求时,审计信息系统会触发开关,根据一定的数据提取规则进行数据采集,使数据处理过程更便捷,实现审计信息系统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从审计流程上看,基于数据层的审计计划阶段包括审前调查、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三部分内容。在审前调查阶段,通过标准化审计计划流程,触发数据采集自动化采集开关;在数据采集阶段,自动化采集程序大大减少了人工工作量,提升了数据采集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降低了数据采集的错误率,有利于提升数据采集的效率,并增强了实时性;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鉴于保险数据多为结构化类型,数据本身并不需要过多处理,只需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进行数据清洗,为下一阶段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奠定基础。

2.操作层:审计实施阶段的数据挖掘与分析。操作层是数字审计作业平台的核心,运用大数据相关处理技术及数据挖掘算法,通过清洗和转换最终形成新的数据集合,反映数据背后的相关性,以便进行审计分析,形成初步审计结论。当然,分析的前提条件是搭建相应的数据库。数据来自前端的采集以及多年积累形成的模型库、案例库、缺陷库、方案库、制度库。数据挖掘的方法很多,包括数据概化、统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等。不同的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挖掘。最常用的是关联分析法,通过对被审计数据库中的数据利用关联规则进行挖掘分析,找出被审计数据库中不同数据项之间的联系,从而发现存在异常联系的数据项,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审计疑点。从审计流程来看,基于操作层的审计实施阶段包括数据分析、数据清洗、延伸取证三部分内容。在数据分析阶段,通过大数据分析工具展开深度数据挖掘,实现由抽样数据向全样数据的转变,进而提升审计效能;在数据筛查阶段,通过关注数据间的相关关系,对分析后的数据进行筛查,发现审计疑点;在延伸取证阶段,审计人员应从发现的疑点着手,进一步追查审计线索,获取相关审计证据。

3.价值层:审计终结与整改阶段的数据输出与运用。价值层是体现审计价值的结果运用与反馈平台。一方面,通过实时查询与定期分析,从险种、渠道、机构等多维度对经营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实现内部审计由经验型“事后监督者”向预测型“风险防控者”的转变;另一方面,通过强化审计结果运用,从公司内部治理的视角评价并改进组织运营,发挥内部审计“防风险、促合规、强内控”的正反馈作用,扩大审计工作成效。从审计流程看,基于价值层的审计终结与整改阶段包括结果分析、报告撰写、结果运用三部分内容。在结果分析阶段,审计人员根据延伸取证后的结果,结合专业判断得出审计结论;在报告撰写阶段,审计人员利用知识库中的审计报告模板撰写并出具报告;在结果运用阶段,通过持续风险监控和评估输出结果触发审计需求,进而实现“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与整改—审计计划”的闭环管理。

(作者单位:中华联合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区域审计中心,邮政编码:100011,电子邮箱:449031753@qq.com)

作者:何佳楠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篇2: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思考

【摘 要】随着我国保险市场的逐渐开放,不断成立各种保险机构,这也造成我国保险市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保险公司开始面临更多的风险。本文主要阐述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在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分别讲述了风险导向审计具体方法的重要意义、风险导向审计在保险公司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将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保险公司;内部审计

部分保险公司想要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采用了比较激进的手段进行扩张,对经营机构以及内部的职工缺乏准确的定位,不断增加公司内部的经营风险,存在大量违反规定的事件。保险公司内部具体的审计机构应当将风险导向作为审计的新方向,改变传统账项导向审计,转变成风险导向审计,将审计由事后检查监督转向事前的控制。

一、风向导向审计具体方法的重要意义

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指参加审计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审计的过程中以公司内部风险分析评估作为主要的导向,结合具体的量化分析,做好审计项目的排序,依据存在的风险确定进行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评价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以及具体的治理程序,从而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帮助公司更好的应对风险,推动公司价值的增值。

审计的方法随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分为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审计发展的最初阶段,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并且业务性质非常单一,审计工作更加关注公司财务的具体情况,是否完全反映出了公司内部的收入和成本,审计的主要方式是对内部进行详细的审计。对资产负责表进行重点审计,及时发现会计工作出现的错误并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这种审计属于账项基础审计。主要是在事后做好监督以及检查的工作,定期检查企业内部的财务报表,监督公司内部所有开支具有的合理性,检查手续是否齐全。这种内部审计的方法主要在事前以及事中进行监督检查。第二阶段,抽样审计,主要根据内部控制的具体测试,并在西方国家受到了广泛的应用,抽样审计主要是根据审计工作人员对公司内部的控制设计具有的合理性进行审计。将内部控制出现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点,进行更加详细的审计,对于可信度比较高的审计项目进行抽样审计调查,从而有效的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减少公司进行内部审计花费的资金。这种审计一般称为公司的制度基础审计,并开始进行事前审计以及事中审计。第三阶段,随着公司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的普及,风险导向的审计方式逐渐开始兴起,将审计中具体的审计风险模型作为审计工作的基础,并逐渐进行风险导向审计,这也是在账项基础审计以及公司制度基础审计之后的新得审计模型。

二、风险导向审计在保险公司审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1.风险导向审计提升了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随着保险公司内部结构逐渐变大,组织结构经常出现变化,这样也给众多保险公司带来更多的风险。近几年,许多保险公司想要不断扩张自身的业务,成立更多新的营销点,加强公司内部的管理,节约花费的成本,逐渐开始集中财务以及理赔等工作。例如,人寿保险,公司主要将财务、理赔以及具体的承保进行集中处理。在对公司后台业务进行集中处理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管控机构的理赔质量,不断提升内部工作的效率。但是,这种新的结构也给整个保险公司带来新的问题。部分分公司拥有不同的人员配置以及业务结构,无法严格执行三个中心具体的操作指南,存在部分公司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对于公司内部的监督和指导工作比较放松,导致经常发生违规现象。

2.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管更加严格,违规成本不断提高

我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十分重视保险公司内部的合理经营,下大决心要整顿保险市场的规范性。随着我国相关机构不断颁布各种法律法规,表明了保监会对于保险公司内部的风险控制具有的决心。同时,保监会对于所有保险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严格的处理。面对严格的市场监督工作,保险公司内部想要减少违规花费的成本就需要不断加大自律能力。因此,我国的保险公司需要进行风险导向审计,及时发现公司要面临的各种风险,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推动整个保险公司健康平稳的发展。

三、将风险导向审计融入到保险公司内部审计中的应用方法

1.受到管理高层的肯定和支持

保险公司内部的高层领导人需要充分认识到风险导向审计对于公司内部发展的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国保险公司内部的管理趋于扁平化发展,例如,人寿保险,公司内部的财务以及业务大部分都集中在相应的省级平台,这就导致数据处理量比较大,不断增加面临风险的机率,保险公司内部的销售形式也在逐渐增多,例如:电话销售或者是进行网络销售等。随着保险公司销售形式以及销售的渠道逐渐增多,需要引进新的审计方式,有效的帮助内部审计的工作人员能够快速准确的在繁多的数据中确定具体的风险点。只有保险公司内部的高层管理人准确定位风险导向审计对于公司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为审计部门提供资源的保障。

2.改变内审人员的思想观念,增加业务培训

保险公司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组织内审人员定期进行专业的培训,改变内审人员自身的思维观念。保险公司具体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转变三个方面,首先,将以往以查错纠正为主要工作内容的审计目标转变成对风险进行评估以及实施内部控制的具体评价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为公司内部提供更多的咨询服务。其次,审计方式的改变,改变传统主要进行事后审计的方法,注重对事前以及事中进行监督和审查,做好事后的评价,对经营的全过程进行审计监督和控制。最后,审计的职能转向综合分析评价,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不断丰富审计的具体内涵,增加审计的相关信息。为了进一步配合审计的转变,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的审计方法,改变传统审计工作出现的各种弊端,鼓励公司内部的审计人员参加国际审计师的相关考试,利用考试的形式促进审计人员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应用具体的风险导向审计,找准审计重点,提高工作效率

在保险公司的审计工作中,怎样才能对公司内部存在的风险进行审计并帮助公司能够防止各种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保险公司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怎样才能准确找到审计工作的重点确定审计的具体范围,并将审计的分散力量集中到审计的重点范围内成为公司审计工作的重点内容。从保险公司具体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以及人员分配变化比较大,对于公司内部基础工作具体的管理和监督比较薄弱,存在部分公司内部出现营销人员非法占用公司内部保险资金的违规行为。例如:人寿保险,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经营审计上,并不断增强公司内部控制系统发挥最高效能,对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进行评价,为管理人员提供经营相关的服务项目,做好全程的监督和控制。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保险公司存在的主要缺陷就是重业务轻管理,内部审计的工作也只重点在于事后进行的监督和检查,采用的是账项基础审计。随着内部控制制度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审计方法开始转向制度基础审计。在保险公司内部进行了内部制度的评价以及其他审计项目的工作,目前,采用新兴的风险导向审计仍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还需要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严晖.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J].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马贤明,郑朝晖. 现代风险导向与审计探讨[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 (1)

[3]陈毓圭. 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及其发展的认识[J]. 会计研究,2010 (2)

[4]刘力云. 审计风险与控制[J]. 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10

作者:李铭

保险公司内部审计论文 篇3:

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内部审计初探

摘 要:自2004年以来, 我国农业保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但仍存在政策性强、风险大、赔付率高、理赔难等状况。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审计,对垫支保费骗取财政补贴、损害保险公司及被保险人利益等违规行为有很好的防范和警示作用。对加强农业保险风险控制、提高农业保险经济效益、加快农业保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技术支持

农业保险是保险人组织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风险损失分摊,建立保险资金,对被保险人在种植业、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因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经济补偿的一种方式,具有稳定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支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作用。随着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的逐步发展、规模的逐渐扩大,为加强对农业保险的事后监督和评价,保监会2012年开始要求各保险公司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内审制度,对农业保险业务的真实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经济监督和评价,并促进保险公司农险业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一、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保险公司开展的农险险种分为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种。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商业性农险大多数保险公司处于尝试阶段,整体保费规模相对政策性农险较小,且不涉及财政补贴,均为保险公司自营产品,因此政府监管的重点放在政策性農业保险。我国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现在:

(一)政策依赖性强,垫支保费骗取政府补贴现象时有发生

政府和保险公司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形成合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使得政策实施的效果打了折扣。政策性农险规定必须由农户自交20%的保费,但很多农户保险意识淡薄,往往不愿自缴保费。在政策性农险的经营活动中,基层政府部门为提高农险参保覆盖面,同时部分保险公司为了取得政府的高额农险补贴,采取虚构农户信息,通过“中介”如村一级基层代办员、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或其员工垫支20%的农户保费的形式承保,以取得政府补贴,之后会通过虚列费用、虚假赔款套取资金补回垫支保费。

近年来对中国人保的审计中就发现其虚构农业险并套取财政补贴的现象,问题涉及黑龙江、湖南等17个省市的分支机构,比如湖南祁阳县政府有关部门人员与人保支公司共同编造虚假的农险业务,套取上级财政补贴资金902万元。

(二)舞弊案件频发,损害保险公司利益

1.保险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损害保险公司利益

农业保险的条款约定中,明确规定不得选择投保。但在实际业务开展中,由于其投保标的的特殊性(农作物及牲畜),投保人往往会根据其实际情况和侥幸心理,通过一些变通手段不足额投保,选择部分投保来少缴保费。在灾害发生后,若受灾标的未投保,则被保险人会将受灾的标的物与投保标的兑换,以骗取赔款。

2015年曝光了人保查勘员串通猪贩子收购病死猪,收取好处费的舞弊事件,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另外保险公司人员和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沆瀣一气,理赔欺诈,虚增数量骗取赔款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2.农险佣金/手续费支付不合规,增加公司成本及合规风险

保监会〔2013〕68号文《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保险业务监管 规范农业保险市场秩序的紧急通知》明确了政策性农险不得提取佣金/手续费。开展商业性农险业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为了抢占市场、获取业务,通过佣金/手续费的非正常支付,套取资金,用于贴补业务费用(如维护与中介的业务关系、支付超额的佣金/手续费,“中转”支付政策性农险的中介费用等)。更严重的,可能存在与收款人串通,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以谋取私利的情形,不仅增加的公司的经营成本,也增加的公司的合规风险。

(三)侵害被保险人利益,社会认同度差

1.理赔不顺畅,侵占被保险人权益,引致监管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保险的特殊性,定损、赔款拖沓问题尤其严重。比如,理赔周期长,存在少赔、拖赔,引发农户不满。此外,赔款通过“中介”如村一级基层代办员、中介机构等代领后仅发放部分赔款到农户,未能赔款到户,存在通过理赔实现利益输送。监管对此较为重视,因有保险公司因此“吃到”罚单。2014年2月,国元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就因赔款拖沓,被保监会“请吃”罚单。据悉,在农户报案后6个月,该公司仍没有核定损失,也没有赔付。“未按承诺及时定损的农险理赔案件还有124件。”

2.截留保费或通过虚假批改挪用资金,设立“小金库”

农业保险的保费缴纳通常由被保险人通过“中介”如村一级基层代办员、中介机构,或保险公司员工代收代缴至保险公司。在此过程中,“中介”、保险公司或其员工收取保费后,不为被保险人投保或仅做部分投保处理,截留保费,但仍让被保险人误以为投保成功;或者被保险人投保成功后,保险公司或外部人员,在被保险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批减、批退保单,截留资金。当理赔发生后,若金额可承受,则直接从“小金库”中支取;若涉及大金额,则再进行保单“复效”处理。

(四)农业保险技术人才缺乏,第三方依赖程度高

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在一定程度上大量依赖第三方中介机构。在销售阶段,一些保险机构为了从中介机构获取更多的政策性农险业务,违规直接或变通向经纪公司等中介代理支付佣金/手续费。在查勘理赔阶段,较多委托公估公司等第三方机构,中介机构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重复计算、随意定损时有发生。

二、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内部审计要点及方法

(一)政策性农险垫支保费的审计要点及方法

1.政策性农险虚列费用套取资金补回垫支保费的审计

对保险公司垫支保费,骗取政府补贴,通过虚列费用补回保费的审计要点和突破口主要有:

抽查财务凭证,核实后附凭证是否不完整:如会务费用、办公费用仅有发票或行政收据,无对应的会务召开、办公经费依据等,费用报销事项与附件不符等。

在“培训费用”科目下列支的费用与培训无关:如防灾防损费用仅有发票或行政收据,对应的物资清单及出入库单据缺失。

通过“代办费”的形式套取资金:如支付代办费的金额及收款账户与农户自缴20%保费的金额及账户完全一致,且时间间隔很近;代办费支付仅依据行政收据而缺乏书面的协议。

“预防费”科目收款人为个人或公司名称为非预防费用的支付对象。该科目下大额支付、管理费用支付对象累计超过一定金额、管理费用科目下支付给代理机构的费用。

以虚假发票报销费用,套取资金等。业务宣传费、广告费支付给广告公司之外的公司等。

2.政策性农险通过虚假赔款套取资金补回垫支保费的审计

政策性农险业务开展过程中,通过“中介”如村一级基层代办员、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或其员工垫支20%保费,再通过“中介”如村一级基层代办员、中介机构,保险公司或其员工与农险相关技术专家如鉴定专家相互勾结,进行虚假理赔,返还垫支的保费,并且给予更多利益输送。赔案通常呈现“投保后短时间内出险,中介伪造资料、外部专家虚假鉴定”等多种特点。

审计时以抽取赔案为主,主要分析有无夸大理赔损失,或多赔、重复赔付、理赔超出保险责任范围等现象。核查是否通过虚构被保险人,用其他赔案的影像资料编制虚假案卷资料、赔款明细表、财务凭证等,核查是否制造虚假赔案套取资金,补回垫支保费等情况。

(二)损害保险公司利益情况的审计要点及方法

1.理赔欺诈,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审计

注重审查赔案估损金额变动,看是否存在无充分调整依据的赔案估损异常变动情况,另关注养殖险赔案发生后的保额未变动、共保分出业务无摊回赔款,以及先行赔付的赔案和长期未决案件。关注外部专家出具虚假证明,如伙同气象部门出具虚假灾害证明,或者伙同畜牧部门出具虚假动物疫情证明等,串通查勘或外部鉴定人员,核定的损失高于实际损失,以获取超额赔付,损害保险公司利益的情况。

另外调取农险赔案支付清单,分析其中有无以现金支付的赔案,赔款支付对象名称/账号为空、字符或同一年度同一对象/账号多次支付赔款等异常情况。再将赔款支付对象/名称与承保清单进行比对,看是否存在未授权的例外支付情况。

2.政策性农险违规支付手续费或佣金的审计

有时为了从中介机构获取更多的政策性农险业务,一些保险机构违规直接向中介代理支付佣金/手续费。此外,还存在基层政府部门联合“中介”诱导或强制农户投保,再通过保险公司虚列费用返还垫支保费,并且给予更多利益输送。

获取保险公司政策性农险业务对应的佣金/手续费支付數据,查看政策性农险业务有无违规直接向中介代理支付佣金/手续费的情况。是否存在代理点,但对应的手续费率为0以及代理点名称与收款人名称不一致的异常情况。

另外也需要关注“预防费”科目下大额支付、管理费用支付对象累计超过一定金额以及管理费用科目下支付给代理机构的费用,看是否存在政策性农险通过中介渠道获取业务,虽未支付佣金/手续费,但通过费用报销的形式,套取费用的情况。

(三)侵害被保险人利益情况的审计要点及方法

1.理赔侵占被保险人权益的审计

查看农险赔案案卷,看是否存在通过代签字确认赔款金额后,冒领赔款;理算明细未进行公示,或公示结果未经过被保险人确认,而是被保险人之外的其他人代为确认等;通过村委会会计、村一级基层代办员、被保险人亲属等代领赔款,由村委会出具代领证明,缺乏被保险人的有效授权等未能赔款到户情况。调取农险理赔支付清单进行分析,存在赔款发放到少数人,且赔款收款人不在承保清单中;费用支付对象集中度高,如同一支付对象(尤其基层代办员)累计金额高/累计支付次数多;

2.截留保费或挪用资金的审计

首先进行农险承保倒签单的核查,对起保日期早于签单日期的保单,且出险时间在倒签时段,核查其理赔情况,看是否存在中介或保险公司在收取保费后,迟迟不入账,待发生理赔后,才缴纳保费。注意对农险保单实物和系统信息的核对,看是否存在套打保单或制作假保单,骗取农户保费资金的情况。

另对虚假批改、侵占保费资金的审计主要核查政策性农险的批改业务,核实其批减、批退保费退款账户有无异常,关注保险责任期后发生的批改业务等。

(四)农险第三方合作规范性审计要点及方法

作为农险业务中保险公司和被保险人间的第三方,农险业务的中介公司展现出其专业性和独特性。经纪公司主要在商业性农险中发挥作用,公估公司主要涉及查勘理赔阶段。

对农险第三方合作的规范性审计,首先需要确认经纪公司或公估公司的资质,是否有资格从事农险业务的中介管理活动,其次抽取与中介公司的协议,看是否包含销售、承保及理赔等合作内容,协议权利义务是否对等,是否按协议规定在相关范围内进行合作。获取与第三方相关的农险承保及理赔资料,看第三方是否公平、公正处理农险承保、理赔业务,手续费支付和公估费用支付是否符合相应协议及规定。

三、完善保险公司农业保险业务管控的建议

(一)加强保险公司和政府及监管机构的联系

由于保监会对政策性农险监管力度较大,且各地政府对中央农业各项支持政策的具体落地实施占主导地位,保险公司、各级政府及监管机构应加强相互联系和充分沟通,才有利于农业保险的稳健长远发展。

(二)完善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

近年来保险公司出现的各类农险舞弊案件中,不少是由于保险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或执行不全引起的,尤其是对关键岗位的监控、关键流程的复核都存在一定空白区域。因此保险公司在业务流程、内控建设方面应不断完善,逐步建立复核、监督机制并贯彻执行。

(三)审核农险经营数据真实性和准确性

目前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数据真实性尚存短板,各保险公司应加大农险费用的审核力度,从报销事项合理性、附件完整性、逻辑一致性等方面加强审查,保证核算科目的真实、正确、有效,实事求是反映农险业务经营状况,为相关部门完善政策规范、规划农险发展方向、制定经营策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四)保险公司应注重自身专业人才的培养

农业保险承保、理赔工作本身具有的专业性和农业经营的复杂性对农业保险核保核赔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农业保险专业人才极度缺乏,人员配比和农险业务规模不成比例,保险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大量依赖村一级基层代办员、经纪公司、公估公司等第三方机构。因此保险公司要加强农业保险核保核赔人才的培养,积极培养具备较高的核保核赔知识和较丰富的农业生产知识的专业核保核赔人员,尽量减少农业保险承保、理赔风险的主观风险。

(李淑会: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公司有限公司审计中心。)

作者:李淑会

上一篇:依法行政自查报告(通用3篇)下一篇:员工离职报告(3篇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