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预算会计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总结了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际预算会计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基础以及目前改革的主要措施。[关键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政府预算会计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预算会计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预算会计论文 篇1:

对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使得我国预算会计原来的会计确认基础方面的问题凸显,传统的政府预算编制和预算会计核算与新时期财政管理目标不相适应,已不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预算会计中现行收付实现制的缺陷,阐述了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需要注意的问题,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预算会计 权责发生制 必要性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推进,当前世界各国都对预算会计进行了权责发生制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现行收付实现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传统的政府预算会计已不能适应新时期预算会计的要求。为了与国际预算会计准则接轨,借鉴世界各国进行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改革的实践经验,在我国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预算会计改革已成为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因此,研究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責发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笔者对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进行了相关思考。

一、我国预算会计中现行收付实现制的缺陷

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由于收付实现制自身的局限性,使现行收付实现制中还存在着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不能客观反映预算执行、对负债的界定过于狭窄、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不利用资产的有效管理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不能客观反映预算执行

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的会计只对实际支付款项的业务进行确认,不能客观反映预算执行情况、财政结余、公共管理能力等情况。在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下,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核算的收入支出与当期实际实现的收支有一定差距,无法全面、准确地记录和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实行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以后,依据是否支付款项来确认支出和结余的方式,财政资金的流向发生了重大变化,收付实现制无法反映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的业务核算,将使年报反映的预算执行以及相对应的结余信息严重失真,不能全面反映资产情况。另外,在购进物资入账时,支付资金和物资到达往往不一致,导致对这些资产的监督和控制也可能失真。

2.对负债的界定过于狭窄

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现行收付实现制对负债的界定过于狭窄,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只有在用现金实际清偿负债时,才对其确认,无法反映当期已经发生,形成了隐性负债反映不全面的问题。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中,收付实现制尚未用现金支付的隐性债务以及因为担保等造成的或有负债,使相当一部分财政预先透支和占用了社保基金,无法有效防范财政负债风险,给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埋下了隐患。对于隐性负债的不确认,实际上是对财政支出的低估,对政府可支配的财政资源的夸大,容易遮蔽实际的财政风险;忽略负债将造成债务信息披露的严重不完整和不真实,忽视其财政风险,使年终结余出现“虚增”现象,既影响政府自身的决策,又误导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判断。

3.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我国预算会计中现行收付实现制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收付实现制下,会计信息可比性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影响了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会计信息的比较,主要是由于企业会计财务核算和政府会计核算制不一致;第二,影响政府与部分已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事业单位(如医院)之间财务信息比较,主要是由于有些事业单位(如医院)目前已然采用权责发生制计量基础;第三,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仍然保持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影响了中外政府财务报告的国际可比性。

4.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

我国预算会计中现行收付实现制不利用资产的有效管理,影响对公共服务资源利用业绩的评估和考核。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收付实现制不利于资产的有效管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收付实现制的固定资产仅在购置时一次性计入原值,企业不过是国家的一个预算单位,仅仅对资金的实际支付进行核算和处理,在使用过程中并不反映其消耗和净值,其结果是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业绩的成本消耗和利用效率不能准确评价,影响了绩效预算管理的考核;另一方面,在实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对已收到但未付款的物资或均衡拨款支付的物资,无法提供真实、详尽、全面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上因未付款而不纳入预算会计核算中,削弱了对财产物资的全面管理,不利于地方政府债务的有效管理与控制。

二、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必要性

权责发生制在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时有其合理性,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提高有限预算资源的使用效率。究其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全面揭示政府债务、有效评价政府绩效和实现政府职能转换。

1.全面揭示政府债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通过直接分配来实现政府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规模不断扩大,目前的收付实现制预算与会计无法获得全面的政府债务信息,无法提供全面信息作为决策依据,使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存在着风险,虽然我国目前的国债规模还低于国际警戒线,但是财政收支的矛盾日益尖锐,仍不利于政府的宏观决策和财政风险的防范。从会计信息的内容来看,权责发生制信息更全面、更完善,能够全面揭示政府债务,加强了政府的资产负债管理,积极地进行债务管理,充分地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有利于防范债务风险,有助于政府客观评价现有债务水平。

2.有效评价政府绩效

在权责发生制运行过程中,绩效管理是新的公共管理重点。实行权责发生制能保证绩效信息与财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为部门预算编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有利于政府对资产的持续管理,激励更好的管理绩效。在权责发生制下,建立政府绩效评价制度是促进政府部门提高运行效率的重要措施,能够加强对公共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效率的管理,能够对购入的物资及时入账,便于管理,有利于优化政府资产的购买和处置决策。另外,实行权责发生制还能够更好地将成本与绩效成果进行合理的配比,使政府的财务透明度增加,有利于促进全面的绩效管理改革,从而使得政府的竞争力得到增强。

3.实现政府职能转换

随着政府和市场在社会经济运行中的分工逐步明晰,收付实现制已不能满足大量的信息提供需求,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换,使我国政府的财政从单纯的“分配”向综合“管理”转型,这种职能转换的前提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国家财政职能的转换,权责发生制在加强资产和负债管理,控制财政风险,提高预算等方面,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明显优势,引入权责发生制适应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在实行政府职能转换方面,使会计提供评价政府履行受托业绩信息的重要性显凸出来,适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的要求,为实现政府职能转换提供了更好的支撑。

三、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需要注意的问题

权责发生制能更加全面、完整、准确地反映政府综合财政经济状况,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是,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应结合我国国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建立新的政府会计体系

引入权责发生制,建立新的政府预算和会计体系,对现行政府会计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对政府部门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现行的预算会计模式在体系上集总预算会计和单位预算会计为一体,难以正确反映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财务状况。将权责发生制引入新的政府会计体系,应科学界定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使隐性债务显性化,增加财务的核算的透明度,使负债信息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得以真实、充分、完整的反映,建立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弥补现今收付实现制预算会计对当前财政相关改革的不适应性,实行准则和制度并存管理。

2.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基础

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由收付实现制向权责发生制的转换,可采用“由局部到整体”的原则.分步骤地开展。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应有效结合,具体可分两步进行:一是先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对某些会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有利于为后续改革打下基础。二是原则上采用权责发生制,待条件成熟时,再以权责发生制为主。修正的权责发生制,通过分期核算消耗成本,对某些会计事项仍然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隐性负债的同时也将或有负债纳入监控体系,均衡预算单位在资产购置方面的压力,这样的步骤更真实地反映了财务状况,采用第二种方法可以使在政府财务信息质量方面有较大的提高。

3.实施权责发生制预算

实施权责发生制预算是改革的最高层次。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必须从我国现实的国情出发,改善和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预算是政府对公共资源进行管理的一个核心手段。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我国目前虽然尚不完全具备这一改革的条件,但是今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对财政管理水平要求的提高,也将向着这个改革方向前进。我们要在政府会计和向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转变的过程中,实施权责发生制预算,提高政府部門绩效、防范财政风险,从基础建设入手,将权责发生制引入预算,完善现行的制度,为提高政府财政效率提供更全面的信息和更有效的激励,推进权责发生制的预算实行。

4.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概念,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将权责发生制运用到政府财务报告中,应建立完整的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就政府的财务报告制度而言,政府财务报告系统可以全面地反映政府的财务状况,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需要设计规范的政府财务报告编制准则,并正确设定政府会计的核算范围,对政府资产和负债进行持续衡量,以保证政府财务报告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和可比性。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同时应进行的配套改革,才能够全面地反映的政府财务状况、运行能力和财务绩效,建立与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相配套的审计监督制度,以便保证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结语

总之,预算会计应用权责发生制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种制度的建设还不完善,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对于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应在借鉴国际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按照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入权责发生制,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预算会计,使改革后的预算会计信息能全面反映政府整体的财务状况和公共管理能力,进而推动政府预算会计改革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君明.预算会计改革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外资.2011,(21).

[2]赵蕾,王曙光.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1,(09).

[3]杨文杰.权责发生制相关问题探讨及发展展望[J].商业会计.2011,(25).

[4]吕子颖.权责发生制在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的运用[J].会计师.2011,(10).

[5]赵国平.预算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一点思考[J].新会计.2010,(12).

[6]缪儒庆.我国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探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09).

[7]谷蕾.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中的应用探索[J].北方经济.2010,(06).

[8]杨万丽.权责发生制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商界.2009,(09).

作者:白海荣

我国预算会计论文 篇2:

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探讨

[摘 要] 本文总结了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际预算会计发展动态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基础以及目前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 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核算基础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的政府预算会计都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但在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新公共管理”(NPM)运动的推动下,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在政府预算会计中运用了权责发生制,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成果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关注和运用,逐渐成为当今世界预算编制和政府会计核算的一个主流趋势和发展方向。

长期以来,我国预算会计主要是为预算资金分配与使用服务的,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基本满足了预算收支管理的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及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等预算会计环境的变化,预算会计制度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核算基础的改革成为财政体制改革中的重要方向。

一、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必要性

1.是真实准确反映政府资产价值,提高政府长期持续能力的需要。在收付实现制下,一方面,对跨期的资本性支出作为付现日的费用核算,会计报表就不包括此类支出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年限信息;另一方面,所有的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长期按原值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情况,也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这将导致国有资产的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也可能失控。而权责发生制下,政府部门拥有的各种资源如建筑物、基础设施等各种固定资产、存货都能得到清楚反映,对财政支出区分经常支出与资本支出,对各类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可以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率,从而提高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政府部门进行合理的长期决策,提高政府的持续能力。

2.是全面、准确反映政府负债,提高防范财政风险能力的需要。自199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财政风险日益加剧。目前我国政府的债务主要有:政府的各种国内外借款本金及利息、地方政府欠发的工资、社会保障支出的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以及国有企业的潜在亏损等。这些债务应该在预算会计中有全面充分的披露。但目前在收付实现制下,只反映当年实际还本付息的支出,而上述负债中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在当年没有现金的流出,没有被确认和记录而隐藏了起来,造成当年财政支出的低估,夸大了政府可支配的资源,对宏观经济决策和市场运行产生错误的导向,成为财政风险的隐患。而权责发生制会计能够确认和计量上述所有的负债,而不管当年是否有现金支付,从而真实、全面地反映政府的债务状况,提高政府防范负债风险的能力。

3.是适应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提供真实预算信息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使预算会计在核算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收付实现制的局限性凸显,引进权责发生制的要求逐渐强烈。

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实施,改变了现行财政资金的流向,原来的预算会计制度已不适应,财政部已经针对改革试点情况出台了相应的核算办法。但由于是收付实现制基础,实际操作过程中仍暴露出不少问题。如行政单位工资由国库直接支付到每个职工工资账户上,不再层层下拨,制度规定行政单位既做一笔收入又做一笔支出,而事实上行政单位既没有实际收到,又没有实际支出,如此处理与现行的收付实现制相矛盾。再例如,采用政府采购方式时,在收付实现制下,总预算会计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如果在年末,采购已基本完成,但款项尚未付清,或按照采购合同须扣留部分保证金,则在年末会形成财政资金结余,这样会计处理不能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

4.是适应政府职能转换,建设绩效政府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中国政府职能逐步转换。新一届政府提出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纲领和建立透明政府、绩效政府的目标。而建立绩效政府,必须进行绩效评价,要求预算会计提供完整的收益、成本信息。收付实现制是与以投入控制为中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相适应的,其核算基础下的“支出”并不能反映政府当期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全部成本,也就不能实现收入与成本的配比;而权责发生制收支确认标准将重点从投入转向结果,权责发生制基础可提供完整的政府信息,对提供的产品、服务与成本、费用进行配比,使政府的业绩透明化,有助于立法机关和社会公众评价政府部门履行职能的状况及其工作效率。

5.是应对“入世”,遵循国际惯例的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给企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对政府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权责发生制作为企业会计确认基础,能够很好地反映损益,实现收入成本的配比,对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预算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可以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中国是世界上许多大的国际组织的重要成员,其经济也是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遵守或者尽可能地遵循国际公认的游戏规则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尤其是大国)应尽的一项重要义务。我国近年来在财政管理方面,借鉴国际经验,积极推进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国库集中支付等改革,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借鉴国际惯例,推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在推动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过程中亦应尽可能地与国际通行的做法相协调。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作为维护全球财政货币稳定的国际组织,其发布的《财政透明度手册》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尽管对于成员国没有强制约束力,但是对于各国的财政透明度和财政统计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财政透明度手册》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的要求,各国需要建立起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运营绩效和现金流量的政府会计体系。

(2)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下属的公共部门委员会一直在致力于建立一套全球公认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尽管公共部门委员会不反对各国建立以现金收付制为基础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而且还为此提供了一项指南,但是从总体来看,公共部门委员会希望建立起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目前该委员会已经制定了20项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国际公共部门的会计准则。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OECD)等国际组织都已经表示了对制定和推广这一套准则的支持。

(3)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公共财政管理的改革,权责发生制逐步引入政府会计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中,目前已有超过2/3的OECD成员国在政府会计中不同程度地引入权责发生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已经实施了完全的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预算体制和政府会计准则,美国、英国等国已经建立起一套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会计准则,而欧洲其他国家则正在改革其自身的政府会计标准,准备向权责发生制会计过渡。此外,一些亚洲、非洲和南美洲国家的政府会计和预算也在逐步摒弃完全的收付实现制,不同程度地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模式。这些发展动态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为我国预算会计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对我国预算会计核算基础改革的几点思考

如上所述,权责发生制基础在加强政府资产和负债管理,控制财政风险,提高政府预算及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等方面都比收付实现制具有明显的优势。我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我国预算管理和会计改革,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引入权责发生制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但我们应该认识到: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政府预算会计领域,推行完全的权责发生制会计的国家还是少数,大多数国家在政府会计改革上都是循序渐进地推行权责发生制会计。由于我国经济改革走的是渐进式道路,预算会计改革必将是循序渐进式的,改革核算基础转向权责发生制也将是渐进式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1.引入权责发生制应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都是会计核算基础,只不过在权责发生制下,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全面。从国外政府会计实践看,已在政府会计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全面抛弃收付实现制的有关信息,均有一张重要的报表,即“现金流量表”。实际上权责发生制能够全面反映政府的资产和负债,可以更好地帮助经济决策,而收付实现制则能反映现金的流入、流出以及存量,以弥补权责发生制在披露现金流量信息方面的不足,以便帮助政府作出合理的财政收入政策以及确定债务规模。因此,只有两者结合,才能反映政府财务状况的全貌。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讲,该表正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编制的。因此,引入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的会计核算基础,对于我国目前而言应该是一种理性的选择。

2.权责发生制引入的时机。在预算会计领域,要全方位地实施权责发生制,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律环境,为其提供保障;其次,需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制度,作为操作指南;最后,需要掌握相应知识的人员与技术的支持。但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法律体系建设还不完善,预算会计准则还未制定,现有从业人员的业务素养有待提高。因而,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还不能“一步到位”地将预算会计基础由收付实现制直接转为权责发生制,而要结合我国的现实条件,先部分引入权责发生制,待时机成熟时,逐步向较高程度的权责发生制过渡。

3.当前改革主要措施:

(1)对于国家财政改革中出现的某些新业务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予以处理。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不同的情况:如有的材料已到,但发票账单未到;有的发票账单已到,但材料未到;有的采用分期付款方式;有的采用一次性付款方式。这些付款方式在收付实现制下只能在实际拨款时按拨款金额确认和计量财政支出,这显然不能真实地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因此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处理。另外,在工资统发过程中,对于出现的少数欠发工资及欠发退休养老金的情况,因这类支出具有可计量性且政策性很强,代表政府的义务和受托责任,因此应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

(2)财政收支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对财政收入的核算,可以首先从基层预算单位的收入核算开始部分实行权责发生制,如地方政府或预算单位购入有价证券的利息收入、财政或预算单位的上级补助收入等,但对大多数核算项目保持收付实现制。从财政支出的核算来看,可采取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考虑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后预算单位支出情况比较单一,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对预算单位的经费支出等项目仍保持收付实现制。

(3)政府固定资产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国有资产权益的管理是政府财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作为会计的主体,应将政府国有资产权益的变动情况作为政府理财的一部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资本化,同时对政府及其部门运转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分期提取折旧的方法予以确认和计量。但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确认的政府资产,如文物资产、军事资产等,可以不纳入核算范围。

(4)选择社会保障支出和债务收支科目采用权责发生制。第一,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利用权责发生制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时,主要的问题不在于预算会计是否真实反映了直接显性负债的规模,而是对政府直接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是否做到了较为准确的确认和计量。由于在收付实现制下以前年度的大量举债没能在债务发生时就确认其应该承担的经济责任,也没有对已形成的潜在债务风险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合理的分担,致使越来越重的债务负担成为制约地方财政可持续运转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应从财政的可持续运转出发,对预算会计主体所承担的债务风险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以便防范和化解现实和未来的偿债风险。另外,在政府债务收支处理方面,对国债等国内外借款和对外发行债券的利息应按权责发生制处理。第二,对政府未来应承担的政府公务员的养老保险和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未来应支付的社会保障支出应按权责发生制确认。由于人口老龄化使得健康和退休的成本迅速增长,虽然是未来的支出需求,在以后年度才会支付,但为了减轻政府未来工作正常开展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合理预算这些未来的支出需求,并制订出会计期间应负担的未来支出需求的负担办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楼继伟等.政府预算与会计的未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2] 陈纪瑜,陈友莲.我国政府预算与会计引入权责发生制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5):59-62.

[3] 刘光忠.改进我国预算会计制度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2,(1):25-30.

作者:袁小雨

我国预算会计论文 篇3:

改革我国预算会计的思考

摘要:本文分析了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我国预算会计影响,以及我国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主要弊端,提出了构建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初步设想。

关键词:政府收支;会计改革;预算会计

一、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对我国预算会计

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定,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各项财政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科目体系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2007年进行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具体在收支分类范围、分类体系和具体科目设置办法等方面都有较大变化,这对我国的预算会计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一是“收入分类”。改革后,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更加全面、规范、细致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入范畴的各项收入。从分类方法上看,新的收入分类按照科学标准和国际通行做法将政府收人划分为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人以及转移性收入等,这为进一步加强收入管理和数据统计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分类结构上看,改革后分设类、款、项、目四级,多了一个层次。四级科目逐级细化,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

二是“支出功能分类”。通过改革,建立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加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功能分类是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分别为17类、170多款、800多项。类级科目综合反映政府职能活动:款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项政府职能所进行的某一方面的工作:项级科目反映为完成某一方面的工作所发生的具体支出事项。新的支出功能科目能够清楚地反映政府支出的内容和方向。

三是“支出经济分类”。按照简便、实用的原则。全面、规范、明细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分别为12类和90多款。类级科目具体包括: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转移性支出、基本建设支出等。款级科目是对类级科目的细化,主要体现部门预算编制和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等有关方面的具体要求。全面、明细的支出经济分类是进行政府预算管理、部门财务管理以及政府统计分析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弊端

(一)预算会计体系不协调

1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不协调。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按照组织类别的不同。分别设立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反映和监督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执行情况,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反映和监督单位预算执行情况。在组织各级总预算和单位预算的执行中,除了前述三个会计外,还需要其他部门的参与。财政资金的收入、拨出和留解,由中国人民银行代理的国库经办,由此形成国库会计:税务机关和海关等部门负责征收预算收入,由此形成收入征解会计:国家基建拨款由专门银行负责,由此形成基建拨款会计。我们认为,上述不同的会计分支分别采用不同会计科目进行核算,记录不同单位在不同阶段的经济事项,而且核算重心各不相同,最终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政府财政部门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有机联系被人为的切断,两者之间存在信息障碍,造成了财政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功能基本落空,容易导致腐败的产生以及政府失灵。

2 财政总预算会计与新的资金管理会计制度不协调。预算外资金、社会保险基金未包括在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内,它们分别由《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和《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进行规范,其收支情况未能得到系统的反映,财政部门无法全面反映社会保障基金和预算外资金的运作及增值情况。

(二)预算会计核算基础不科学

现行的预算会计,除了事业单位的经营性业务外,基本上都采用收付实现制。在收付实现制下,凡是在本期内收到的款项和支出的费用,不论是否属于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记录的收益不能代表当期业务活动的真实结果,盈余或赤字也不代表政府业绩的好坏,从而产生种种弊端。

1 收付实现制不能客观公正反映政府在各个会计期间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实际耗费与效率水平,不利于评价和监督政府活动的效率效果,也不利于政府内部的效率改进。

2 收付实现制造成同一会计期间政府权利和责任不匹配。一方面,有可能出现政府代记的债务转嫁,导致政府间权责不清,不能客观、全面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另一方面,收入征收部门,对各种拖欠税款没有催收压力,造成国家税源流失。

3 收支项目不匹配,不能真实反映当年收支结余。收付实现制以现金收付为标准确认收入和支出,造成一些本期收益已经实现,但由于款项尚未收到以及实际已经开支,但款项尚未支付而不能列收列支,或者将应在几个会计期间列收列支的项目,在一个会计期间列收列支,造成项目之间不匹配,无法真正反映当期收支结余,各期之间收支规模波动性很大。

4 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由于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无法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不能在费用和成本中反映资产的耗费,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固定资产状况。

5 不利于正确处理年终结转事项。在年度预算执行过程中,各级财政部门经常会遇到预算已经安排,但南于各种原因当年无法支出的问题,如果按照收付实现制的要求处理,容易造成当年结余不实,人为调节财政平衡,出现财政虚假平衡问题。

(三)预算会计核算内容不全面

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构建,政府资金运作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行的预算会计对于一些政府性资金运作却没有全面反映。

1 对政府债权、股权核算和反映不完整。新形势下,随着政府投资从单一的财政无偿拨款转变为多样化,目前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对政府债权的发生和收回不作为政府资产反映,对贷款发生和收回形成的债权变动也不进行核算,导致政府可支配的公共财政资源不真实,不利于加强贷款的回收和管理。

2 对固定资产核算和反映不全面。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没有规定核算和反映固定资产的内容,虽然行政事业单位会计要求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但是财政预、决算并不要求反映固定资产方面的信息,这意味着用于购置政府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一旦支出后就退出了政府和公众的视野,不再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和有效的追踪。

3 存货没有作为资产确认。按照现行制度规定,

行政事业单位“库存材料”是“大宗购人进入库存并陆续耗用的物资”。对于数量不大的办公用品,则按购入价格直接列支。这导致行政事业单位大量存货尚未被耗用即被列位支出,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给存货管理带来困难,容易引起存货资产的流失。

(四)预算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

1 预算会计报表体系设置不科学。一是从报表的内容看,财务报表内容过于简单,没有披露国有资产预算、社会保障预算和债务收支预算等会计信息,也没有提供反映政府绩效与成本的信息:二是从报表的结构看,财务报表项目设置不合理,资产负债表和收入支出表中同时反映收支项目,既不符合资产负债表作为静态报表,不应反映收支类科目的属性,又因重复列示而无意义;三是报表缺乏公允性,我国的政府审计报告与政府财务相分离,影响报表的公允性。

2 提供的财务信息存在明显的缺陷。预算会计过分强调以预算管理为中心,只侧重披露预算执行情况信息,对报告使用者范围适用过于狭窄,未能提供合并的政府财务报告,也未能提供政府绩效和成本报告。对资产和负债报告也不充分,造成政府财务状况透明度不高。

三、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基本思路

通过回顾我国预算会计改革的历程,分析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借鉴发达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成果,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算会计改革:

(一)尽快明确预算会计主体

对于我国预算会计主体的确立,应借鉴国际上的经验,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

1 引进“基金会计”概念。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认为,一项基金就是一个会计主体,基金会计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使各种具有专门用途的预算资金界限更加清晰,保证各项资源用于法定用途。我国预算会计可以根据复式预算的要求和政府承担的财务受托责任,建立政府公共基金会计、国有资产基金会计和社会保障基金会计等。在每一个基金内部还可以设置若干个子基金,并且每一个基金都有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体系和一套完整的资产、负债、收入、支出或费用及基金余额,各自通过一套自求平衡的账户与报告体系,记录和报告政府特定活动及其财务资金来源和运用情况。

2 实行“双主体”。按照履行政府职能的需要,将预算会计主体划分为报告主体和记账主体,改变过去按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划分会计主体的做法。记账主体是从会计核算的角度来界定会计主体,主要解决单位会计业务核算及确认入账的范围问题:报告主体是从财务报告的角度,主要解决单位会计报表业务资料范围问题。

(二)完善预算会计报告制度

1 改革财务预算报告模式。建议选择以政府为报告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告。合并财务报告包括两个报表体系和综合文字说明。一个报表体系是财务报表体系,包括资产负债表、运营报表和现金流量表,另一个报表体系是预算报表体系,包括预算收入报表、预算支出报表和预算收支执行情况报表。综合文字说明部分包括对宏观经济环境的分析、政府财务状况和管理绩效分析、经济发展趋势分析、财务报表以外应予披露的附加信息等。

2 改革部分会计报表,全面反映预算单位的财务状况。一是将收入支出表改为“收益表”,详细反映一定会计期间的收入实现情况、费用耗费情况和单位经济活动的成果,并在表中列示“执收单位实际预算外收入数”和“执收单位实际上缴财政专户数”,以反映预算单位全年实际预算外收入和上缴数。二是增设“收益分配表”年报。作为“收益表”的附表,反映会计年末单位对实现的净收益的分配和亏损的弥补情况。三是增设“事业单位现金流量表”,反映事业单位一定期间的现金流入、流出信息,评价单位本期收益质量和财务弹性。以及预测单位未来的现金流量。

3,建立定期政府财务信息披露机制。政府应通过网络、刊物、报纸等渠道定期向公众公布政府财务信息,及时向信息使用者公布政府财务中期报告、决算报告和历史资料等,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好地理解政府财务报告。

(三)建立协调的预算会计制度

以政府资金的征解、收纳和支拨、分配、使用环节为依据分别制定会计制度,通过整合、归并、补充、完善现有会计制度。建立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体系。形成以下五种会计制度:一是政府总预算会计制度。将目前财政部门使用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空架子制度和各种财政专户会计制度合并。二是政府单位会计制度。将目前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合并。三是税收征缴会计制度。以税收部门、海关部门已经实行的会计制度为基础设置税收征缴会计制度。四是国家金库会计制度。五是特殊业务会计制度。使会计核算主体和预算报告主体一致、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紧密结合,解决会计核算与预算管理脱节的问题。

(责任编辑 刘洋)

作者:何俊蓉

上一篇:期中工作总结(精选2篇)下一篇:党支部季度工作总结(精选2篇)